显示屏的未来

2024-10-28

显示屏的未来(共6篇)

显示屏的未来 篇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激光, 这个被誉为20世纪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 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的“狠角色”, 由于受到美国激光管制协会和欧盟安全管理部门的诸多法令限制, 除了在军工领域稍展身手外, 始终无法正式在民用市场上登堂亮相。而今, 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激光光源技术, 终于迎来了华丽的转身。

2014年, 修改后的激光安全新法令出台, 高亮激光工程产品正式上市。2013年底, 美标、欧标纷纷有限制地开放标准, 高功率激光投影开始合法登场, 也让工程投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为显示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设备, 投影机自诞生以来即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但目前的灯泡工程投影机由于寿命、颜色、亮度、使用成本、不环保等局限, 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无法满足诸如数字标牌、控制室等新的行业应用需求。激光工程投影机, 则因其丰富饱和的色彩、高亮度、超长寿命、使用成本低和高环保等特性, 成为引发投影及显示技术革命的导火索。

更高亮度

现阶段, 中国市场对于高亮工程投影机的需求增长很快。相关数据显示, 早在2012年5000流明以上产品的年度销量约为40000台, 增长率达40%。这一市场, 原先一直由欧美和日本品牌垄断, 而在近三年民族品牌迪威视讯 (Sinolaser) 异军崛起, 凭借性价比和市场推广的本土优势, 与巴可 (Barco) 、科视 (Christie) 形成相抗衡局面。

高亮依然是激光投影技术创新的主方向。这里的高亮不仅仅是指在10000流明以上的高端工程投影机领域, 投影厂商将推出更多的产品;也包括在现有的商教和家用产品线上, 投影厂商也将推出一批价位、定位相当, 但是亮度有所提升的产品。同时, 激光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4000〜5000流明产品成为“普遍性”产品, 而告别传统的“高端产品序列”。

激光技术对投影产业的亮度提升是全方位的:从微投到数字影院放映机, 从不足1000流明的产品到40000流明的产品都将从中受益。

从CES到info Comm, 再到BIRTV, 激光投影机都以高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巴可展示了55000流明激光投影机, 随后科视推出了全球最亮的72000流明的激光放映机;而迪威视讯控股子公司中视迪威也已打造出全球第一套4K级50000流明激光投影系统。

更高分辨率

日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 经过多年的实验, NHK与JVC正式推出了第一台激光8K超高清投影机, 它将为投影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 此次JVC联手NHK推出的第一台激光光源8K投影机拥有8000流明高亮度, 采用的是Lcos显示技术, 具备7680×4320分辨率和5000:1对比度, 同时完全兼容120Hz刷新率。但由于是新品, 尚未正式发布, 所以相关信息透露得并不多。

而据日本政府发布的路线图来看, NHK将于2016年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 将于2020年实现8K直播东京的奥运会和残奥会。这或许将是8K时代的普及元年。

其实, 早在6年前, 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伊凡·苏泽兰执掌的Evans&Sutherlands公司研发出一款型号为ESLP的“革命性”的8K投影机, 拥有面向专业领域应用的8K分辨率, 并且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激光光源投影技术。ESLP 8K投影机采用的是Nano Pixel激光技术, 不过这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天文研究及显示系统。

产品差异化

更令人激动的是, 激光投影机将创造出更多全新的应用, 商业领域中的广告行业可能是第一个突破。商业领域对显示设备有着最苛刻的要求, 希望产品有优异的影像、长寿命、低功耗、免维护等特性。激光投影机完全满足了这种苛刻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 广告行业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能够承载创意的完美显示方式, 他们需要互动、透明、曲面的显示设备, 他们需要把画面投射在地板、橱窗甚至是建筑物上。激光投影机真正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

目前制约激光投影更大范围内普及的问题还包括“产品体积”这个问题。激光投影市场缺乏轻量级产品, 而轻巧的产品反而是商务、教育、家用市场比较受欢迎的产品。如何在产品体积上进一步突破、缩小, 实现激光投影和汞灯投影同等亮度、同等体积, 是目前行业技术研究的前沿之一。

精致主义的审美代替传统“专业感审美”, 这是投影几乎在所有产品领域的共同发展方向。以产品体积的缩减和精致化为核心, 构成了投影产业至少10年以来“工业设计”的主要美学方向。现在, 这样的产业积累将被新兴的激光产品所继承。相信会在轻小化和异形产品方向上, 激光产品必然有新的突破。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 尽管LED已经占据了市场的高位, 然而激光显示技术的产业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相信未来3〜5年内, 激光显示时代将很快到来。

屏幕显示汉字的未来趋势 篇2

正当我们飞速的挺进互联网时代的同时,对于汉字设计面临了犹如空降般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播媒介从纸张飞跃的革新到网络后,屏幕早已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汉字除了具备传达信息这一基本的功能以外,还兼具美化页面,传情达意的使命,因此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汉字字型设计,就用户体验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欠缺的就是设计有针对性的汉字字体,互联网汉字字型设计就是根据字体显示的介质特点来完成的工作,汉字的输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新的笔划组字的输入法也正处于研发中,如果想要在字体艺术性上有所突破或者是提升显示效果的话,就必须要有设计者的介入,从美学和版面设计方面重新审视现有字体,甚至人体工学的结合,来创造出更多能够适应各种情形下屏幕清晰显示字体的局面。

目前99%的网页是用来在屏幕上阅读的,但屏幕的解析度要比纸张低得多,所以如果直接把字体按照纸张上印刷的那个大小显示,肯定显示模糊,仅就英文字体而言,许多细微的点划、衬线都无法在极低的解析度下表现。

在屏幕显示字体相对发达的英文领域,字体的优劣也是参差不齐的。

有人认为,尽管纸张印刷中都倾向于有衬线 (serif) 的字体比无衬线 (sans-serif) 的要易读,但屏幕上无衬线的字体反而要好一些。所以微软把 Verdana 吹捧为了最适合网页使用的字体。但也有人认为使用 Verdana、Arial 多于 Times、Georgia。就中文来说,中文字体在屏幕上的清晰显示依赖的是点阵字体,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微软随Windows提供的宋体和新宋体 (simsun & nsimsun),这套字体是华康公司 (Dynalab)设计的,对9pt到12pt左右的字体都设计了对应的点阵字体,又或者是我们一直谈到的由方正开发的微软雅黑。

在今年发布的New iPad 的 9.7 英寸的屏幕空间内,其像素数量达到了310万,甚至比 HDTV(超高清电视)甚至还多100万像素。这些像素非常密集,人眼在正常观看距离下已经难以分辨单个像素。于是在这块先进的Retina屏幕上文字显示就会更加清晰,并充分释放出了苹果一直以来的字体渲染技术。从最开始,苹果对于字体的渲染就一直保持独树一帜。

如果同时对比 Windows 系统 和苹果系统(Mac & iOS)的字体的话,你就会发现苹果的字体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边界不是很清晰。这其是因为它的渲染算法更忠实于字体的原始设计,在高清晰度状态下能够像印刷品那样呈现出字体设计的细微差别,这样在屏幕上呈现的结果与印刷品更加接近。(对于这一点相信用过 MacType 的 Windows 用户会深有感触)但是一直以来,低 ppi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字体渲染的效果,这次 Retina 屏幕的出现使得系统的字体渲染效果比以前要更好。在这些细腻的提升下,色彩的还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

此外高清屏幕也使得之前受限于低 ppi 的衬线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时间注视背光 IPS 屏幕带来的眼睛疲劳问题。

另一方面就目前“TrueType环境下”的对字体有很大影响的方面就是载体硬件部分的渲染技术。虽然在选择字体方面,已有了相应的灵活性,然而将其转换成像素的过程并不流畅自然,操作系统厂商在字体渲染上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还在随时间剧烈的演变中。随着对屏幕上字体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这些字形(glyphs)的渲染会因操作系统和字体格式而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如果字体缺少关键的微调步骤,一款设计优秀的字体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能非常难看。针对不同的字体渲染的原理,形成以及各类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所采用的渲染技术及原因,来选择恰当的字体更能保证良好的阅读体验。

常见的渲染策略

栅格化(Rasterization)

数字形态下,字符是用抽象化的图案绘制成的。当文本显示在屏幕上时,位置非常精确,理想的字体形状需要用一定数量的像素栅格显示。随着屏幕从单纯的打印输出预览设备变成实际的阅读载体,工业界开发出了越来复杂且先进的字体渲染方法,确保屏显字体易于阅读。

黑白渲染

最早人们是用黑白像素来显示字符形状,有时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二值渲染(bi-level rendering)。目前打印机就仍在使用这种方法,由于打印机的高输出分辨率,打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原图。但是在屏幕上,有限的像素无法很好地传递字体形状的微妙之处。虽然我们无法分辨单个像素,但是肉眼仍可觉察到弧形轮廓线上的毛刺。

灰度渲染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操作系统开始采用非常巧妙的手段。尽管屏幕的分辨率非常低,但是操作系统可以控制每个像素的明暗。这就可以在栅格化图像中存储更多信息。

在灰度渲染模式下,处于字形边界上的像素变成灰色。该像素亮度取决于自身被理想字体形状所覆盖的面积比值所决定。这样,字体轮廓看起来就更平滑,字体设计的细节也得以再现。字体在屏幕上看起不仅清晰——而且还能体现字体本身特征及风格。这种被称为抗锯齿的原理与图片从高分辨率转换成低分辨率时所用的重采样(resampled)原理是相同的。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可以解读灰色像素中的信息,并补充到原先锐利的字体轮廓中,因此,我们感觉到的字体形状与初始的形状就很接近。如果我们把报纸拿远点,报纸上印刷品质相对糟糕的图片着色看起来也会不错,这背后的原理是类似的。最近,加里·安德鲁·克拉克(Gary Andrew Clarke)在Art Remixed系列作品中就把这一原理运用到了极致。

次像素渲染

彩色像素增加了分辨率。第三代渲染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彩色像素。如果我们将屏幕截屏放大,发现字体边缘呈红色和蓝色,那么我们便可断言它采用的是次像素渲染技术。

在LCD屏上,用来控制像素颜色和亮度的红、绿和蓝色次像素紧密排列。当次像素非常小时,我们不会把次像素视为单独的色点。我们对上图白点标注的“红色”像素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它采用的策略:所有次像素都可单独控制开与关。如果“空白”像素最右边的次像素是红色次像素,则其对应的像素点从技术上讲就是红色的。

LCD屏幕上的次像素渲染

如果我们需要降低图片色彩的饱和度,采用该技术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与单纯的灰度渲染相比,水平方向的分辨率翻了三倍。竖笔(vertical stems)的位置及粗细就可表现的更为精确,文本外观也就更为清晰。

显示屏的未来 篇3

平板电脑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学设备, 具有手写识别和无线网络通信功能。在中国, 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是从2011年开始的, 至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未来, 平板电脑在教学中将实现与传统教学融合。

多屏显示技术的应用仿佛离我们很远, 而事实上却离我们很近。电子白板、交互平板和平板电脑的多屏显示技术就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 以用户为核心, 在多屏之间形成很好的视频资讯传递互补和服务统一, 从而推动彼此的价值提升。多屏显示技术在课堂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双屏拼接式:双屏拼接显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实现一个更大尺寸的电子白板或交互平板。双屏可外接更多信号、电脑、视频展台、多媒体和Wi-Fi等。

双屏互动式:两个电子白板或交互平板显示相同或不同内容, 可任意书写, 也可以进行文件的切换、拖曳和滑动等操作。支持多人书写, 互不干扰。亦可双屏独立工作, 实现单独翻页、擦除等功能。

大小屏互动式:教师和学生的平板电脑同电子白板或交互平板进行教学互动, 学生用平板电脑来回答问题, 做课堂练习, 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和电子白板/交互平板进行远程传屏互动教学, 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移动性。

显示屏的未来 篇4

关键词: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强制闭锁;自动切换

中图分类号:TM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88-02

1 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

带电显示装置是一种可以直接安装在室内电气设备上,并且可以直观显示出电气设备是否带有运行电压的具有提示性安全装置。带电显示装置的提示方式一般是当设备带有运行电压时,该显示装置的显示窗会发出闪光,警示人们高压设备带电,无电时则无指示。该系列装置一般安装在进线母线、断路器、主变、开关柜、GIS组合电器及其它需要显示的是否带电的地方,能够防止电气误操作, 该系列装置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38-2006 《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标准。具备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功能全的功能。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原理图,如图1所示。

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一般由陶瓷主体和绝缘体支柱构成,采用电容分压式采集有电信号,可以通过电容分压获得能量的利用,这一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是利用氖管提供电压的,即无需外加电源即可工作,但它存在一些致命弊端。

1.1 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容分压式结构。由于高压电容直接与高压端连接,存在如下安全隐患。首先,高压电容本身由于老化等原因存在击穿可能。其次,当高压电容与环氧树脂压铸时,由于表面工艺处理,不同材料热胀冷缩等原因,在接触面容易形成间隙,在反复高压作用下(如:雷电、操作过电压等)可能发生击穿事故。事故发生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运行。

1.2 有电指示不可靠

电容式显示装置有电指示,受到安装布线、发光元件、设备本身等故障的影响,其结果不能可靠反映带电设备带电与否,导致其结果不能作为判据依据使用。

1.3 功能简单

电容式带电显示装置仅有带电显示装置,不能自检,没有线路故障报警,不能适应现代微机“五防”的功能要求。由于电容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存在以上致命弊端,现已逐步被淘汰。

2 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

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具有非常稳定的能力,并且抗干扰能力也极强,它的传感器和其设备是没有发生直接接触的,同时具有温度补偿、去除噪音、电路自检等功能,以保证电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其传感器可能装设在各个电压等级内,以确保线路的一次性安全。而且当电源断开时,传感器可以通过自检使得闭锁的回路消除解锁,同时这种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安装维护工作都十分简单易行,经常使用在多种用电场所中,比如:断路器进出线的两侧、变压器的进出线侧、引入线、变电站的总线、高压线路、电缆终端等等。

非接触式带电显示装置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型显示装置,它摒弃了造成安全隐患的电容分压理,而采用高压电场效应的原理,非接触采集电场信号,其优点分析如下。

2.1 安全性高

非接触式带电显示装置是消除了与带电体的直接电接触,它更多地利用在安全距离之外的传感器采集电场信号,避免了出现漏电、放电现象,这也使得整体操作变得更加地简单易行,并且从根本上避免了击穿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可靠性高、功能強

非接触式带电显示装置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具有设备完好自检,在线线路故障自检并有声光报警,排除了各种影响有电指示的不定因素,使显示装置的有电指示具有确定性,可作为带电与否的判据之一。同时该型显示装置还有强制闭锁,微机五防等完善功能,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防误需求。

2.3 有源工作

非接触式带电显示装置采集信号比较微弱,抗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差,不能达到全方位覆盖,所以工作时需要外加工作电源,所以这时对于没有工作电源的场合,如环网柜等就不适合使用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因此这种高压显示装置的使用环境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3 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

等电位是起均衡电位的作用,人处在有等电位连接的场所,当人体触电时,就可以使人体与所在之处没有电位差,因而起到安全保护人体的作用。所谓等电位连接,其实就是建筑内的一切本身不带电,却有导电功能的金属管道,结构等等,将它们全部连接起来,处处连通。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是在高压设备周围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静电的感应原理,利用电场能达到强闪光的高压带电清晰准确显示的目的。它可以准确地将高压设备带电状况用闪光的方式显示出来。由于大多数人对所使用设备的带电状况无法准确掌握,所以误判其带带电状况很有可能导致设备的短路和损坏甚至高压触电事故等等,而使用带电显示装置则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同时使用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还可以防止带电合接地刀闸和带电挂地线等事故的发生。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特点有:

①很强的抗干扰性。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可以不受邻路的干扰影响,准确地检测并显示所需内容,准确地避免显示错误的状况发生。

②使用寿命长。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元件和各部件均采用高质量、长寿命的零件,耐用性极强,可以长期不间断地运行,其运行周期甚至可达10年以上,并且运行极其稳定。

③提示性强。该显示装置的直观显示清晰、迅速、可靠,当发现高压设备处在带电运行的情况时,等电位型高压带电显示装置便可以准确可靠地以闪光的方式提示高压设备的带电状况,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防护,注意不要进入带电空间,以免造成事故。

④安装简单易行。该带电显示装置可以直接安装于高压设备之上,因为此装置有专门的弹簧卡具设置,因此低电位状态下,如果能做好隔离的措施,该显示装置将不受“过电压”影响,同时也完全不会影响高压设备对地绝缘的状况。

⑤可靠性高。此类带电显示装置的电压稳定,自源发电协调可靠,不会出现断电、短路等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因此不用电池或其他二次辅助电源也能达到十分可靠的运行效果。

4 有源无源自动切换型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

针对非接触式带电显示装置需要工作电源,从而使使用范围有所局限的缺陷,近期又开发了一种有源无源自动切换型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该型显示装置,在外部没有工作电源时,能提供有电指示及闭锁的基本功能,在外部有电源或操作人员插入便携式电源时,显示装置能自动切换到有源工作状态,不但有带电指示、强制闭锁功能还具备自检、断线声光报警、微机五防信号输出等完善的功能。

此种显示装置结合了前述各种高压带电显示装置装置的优点,克服了其自身固有的缺点,将达到既能稳定显示,又能自主供电,还可以根据状况切换工作状态,并在遇到状况时强制闭锁和输出报警信号等等,而正是由于自动切换式显示装置能自动适应有源、无源的工作环境,又具有较完善的功能设计,因此该装置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的。有源无源自动切换型非接触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

5 带电显示装置的发展

目前,已很多高压电力运行设备安装了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并逐渐成为高压运行设备的标准配置设备之一。通常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其传感器安装在高压室内,并为高压室内各种物理量的综合检验提供了基础。今后,显示装置可以综合检测柜内温度、湿度、非正常放电、弧光等,保证高压运行设备安全运行的各种量化参数,简化安装布线,增加工作可靠性,为高压运行设备的智能化提供科学依据。

而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逐渐升高及电力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致使部分设备无法直接进行验电或由于对地距离过高而不方便验电,需要采用高压带电显示装置进行间接验电。这是高压电力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发展与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220 kV、500 kV的变电站户外也已经安装了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用于强制闭锁线路侧接地刀闸。但是,老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安全隐患较大、稳定性能不足、对电源要求较高等等,因此未來高压显示装置的发展依旧会朝着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方向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邵蒲.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设计分析与应用[J].电气技术,2016(7):

78-79.

[2] 袁大陆.高压带电显示装置技术条件简介.[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14

(4):27-28.

显示屏的未来 篇5

1新型显示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

1.1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终端设备需求较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显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型便携式终端领域、中型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领域以及大屏幕平板电视领域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强数字化和平板化发展。

1.2显示技术发展趋势———TFT-LCD和OLED长期并存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 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体显示(PDP)、有机发光显示(OLED)、激光显示、三维立体显示(3D)、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未来技术将朝着大容量、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发光率的方向发展,超薄柔性和微屏显示将更加普及,对大型屏幕和绿色显示技术的应用也将日益明显。

2国内外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

2.1境外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呈现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三足鼎立局面

全球的新型显示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状态,韩国的三星、LGD,台湾的奇美电、友达光电以及日本的夏普,占据了大尺寸LCD面板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产业发展来看,全球已拥有高世代TFT-LCD面板产业线20余条,大尺寸TFT-LCD面板已处于成熟期,是当前显示技术发展的主流技术;PDP产业经历整合之后,产业集中度进一度提高;OLED产业化进程加快,已有中小尺寸产品推向市场,正酝酿向大尺寸发展的技术突破;电致发光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均处于研发阶段。

2.2国内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从2003发展至今,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四大平板产业集群,加工的各类整机如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产量都占到全球的50%以上,已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一级。TFT-LCD方面,我国已有1条6代线、4条5代和2条4.5代面板生产线量产,高世代TFT-LCD面板线约有7条,在建的PDP生产线有2条、已有1条无源有机发光显示(PMOLED)生产线投产、1条PMOLED、2条有源有机发光显示(AMOLED)生产线在建,但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位置。2012年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以及中电熊猫等高世代线的投产,我国平板显示配套产业开始取得突破,强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上游材料和设备的发展,推动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组件、驱动IC等配套产业备的国产化进程[2]。

3江苏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现状

3.1产业规模———江苏产值突破4 000亿,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传统显示器逐渐被取代以及显示器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江苏新型显示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9-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2%, 2012年产值4 135.0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18%,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3.2产业结构———江苏TFT-LCD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企业数量最多

新型显示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中游面板和下游应用产品构成,上游原材料包括玻璃基板、IC组装、 背光源、偏光片和液晶材料;中游面板包括TFT- LCD、PDP、OLED和激光显示四类;下游产品包括数码播放器、投影机、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PAD、 数码相机等。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江苏TFT-LCD占据绝对的主流地位,拥有的企业数量最多,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触摸屏次之,以低端产品为主;在PDP领域,较少企业涉及;在OLED领域,江苏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产业份额较小;对于激光显示、电子纸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进程更加缓慢。

3.3骨干企业———在TFT-LCD领域发展成熟,在OLED领域全国领先

江苏新型显示产业以昆山国家级光电产业园、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园为依托,在南京、苏州、昆山、镇江等苏南地区形成企业集聚。2012年新型显示企业217家,增长了28.4%,骨干企业70家,南京和苏州两地占89%。昆山产业基地以生产中游面板为主并开始涉及上游材料,南京产业基地以生产下游产品为主,并涉及中游面板,无锡产业基地发挥IC产业优势以生产液晶显示模块为主,形成了从上游材料、中游面板到下游产品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江苏在液晶显示领域拥有的企业数量最多,在OLED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大尺寸面板上亟需进一步加快技术研发,以期有所突破,在ITO导电玻璃、彩膜、偏光片、背光模组等其他主要上游材料方面,江苏落后于广东、深圳、上海等地的企业。

在液晶显示方面,江苏最大的液晶面板企业昆山龙腾光电建成大陆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液晶5.5代生产线,为国内三大液晶面板厂之一。中电熊猫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可月产8万张液晶面板及液晶模组,是我国第一条高技术高世代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在基板玻璃方面,彩虹(张家港)拥有生产能力221万平方/年,新建3条5代兼容5.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成为全球第五家、国内首家自主开发出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企业。昆山旭硝子拥有第8代TFT-LCD使用的玻璃基板及其有关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线,使昆山市在国内率先突破大尺寸玻璃基板生产,打破了国内面板企业玻璃基板依赖进口的局面。在触摸屏方面,昆山和霖光电拥有全球前五大专业投射式电容触摸屏模组技术生产线,是国内少数同时生产LED和纯玻璃贴合触控模组的厂商。在OLED领域,昆山维信诺是中国大陆第一家OLED厂商,具备年产1 200万只小尺寸OLED显示器件的生产能力。建成了大陆第一条PMLOED生产线和AMOLED中试生产线。在PDP领域,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公司的等离子显示器(PDP)驱动芯片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内垄断,具有PDP驱动芯片216万片/年的生产能力,是江苏规模最大的PDP驱动芯片生产制造商[3]。

3.4在TFT-LCD、液晶材料、OLED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江苏一直高度重视新型显示产业自主技术与核心专利的研发,在TFT-LCD、液晶材料、OLED显示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

在TFT-LCD领域,龙腾研究院已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完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47寸液晶电视用屏。龙腾光电已经成功点亮国内第一款5.2英寸蓝相无源驱动显示屏。

在上游液晶材料方面,国内最大的TFT-LCD液晶材料生产商———江苏和成显示科技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9寸及以下TFT-LCD液晶材料。

在OLED显示领域,昆山维信诺开发出国内首款12英寸AMOLED全彩显示屏,在柔性显示方面, 维信诺是目前国际上少有的几家可以制备柔性OLED显示器件和柔性照明器件的企业,在OLED白光照明方面,维信诺公司OLED照明技术中的低成本和长寿命课题研究,已处于国际OLED白光技术的先进行列。

在PDP领域,南京华显高科的42英寸荫罩式高亮度PDP电视为国际首创,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5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全链条的创新体系

江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通过组建“江苏省平板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科研技术平台、成立江苏省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为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共建各类创新平台29家,基本形成了从平板显示研发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 新型显示领域的省财政支撑项目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两个领域共44项,项目总投资190亿元。

4江苏新型显示产业未来技术发展预见分析

江苏在TFT-LCD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OLED虽然起步不久,但处在全国前列,将是江苏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根据国内外新型显示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和江苏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的基础现状判断,江苏新型显示技术将朝着以下六个方向发展。

4.1 TFT-LCD技术方向———大尺寸、高分辨率,轻薄化、高清化、节能化

江苏TFT-LCD的发展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重点支持6代以上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建设,鼓励引进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整机生产企业, 提高关键材料和专用设备的配套能力,稳步扩大产能规模,抢占TFT-LCD主流市场的同时,积极向个性化和专用化产品拓展。将LED背光技术、120Hz驱动技术等新技术导入到大规模量产线上,研发大尺寸超高分辨技术、240Hz驱动、场序显示等技术、高迁移率的TFT技术。

4.2 PDP技术方向———高亮度、高分辨率、高画质、 长寿命、低功耗

与TFT-LCD技术相比,PDP技术不是江苏的优势技术,因此应适度发展,提升产品的发光效率,研发50英寸以上的产品,同时加快大尺寸等离子电视产业化步伐。

4.3 OLED技术方向———超大尺寸、有源、彩色、软屏

借助昆山维信诺的研究基础,江苏将继续加大柔性显示以及OLED白光照明的发展,加强AMOLED和PMOLED器件应用技术的开发,着重发展AMOLED的有机材料、TFT基板的制备技术,重点解决基板的气密性和封装技术及显示器的制备工艺。

4.4 FED技术方向———背光源、照明领域

FED的发展有望拓展至背光源与照明领域,采用二极式碳纳米管FED技术,配合驱动电路,可实现高亮度、低功耗、区域调光。在显示方面,向改进型Spindt技术、微纳冷阴极技术和基于低逸出功材料的印刷技术方向发展。

4.5 3D显示技术方向———裸眼多视角3D

开展大尺寸可变焦透镜的真三维、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研究,开发集成成像3D、视点跟踪3D和便携式3D显示器件;研究透镜与光栅设计、制备、对准与贴合技术,研究2D/3D图像相互转换和兼容技术,3D图像处理技术,突破裸眼3D多视点显示关键技术。

4.6电子纸技术方向———动态显示、彩色、柔性、低成本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流行,对终端显示的低能耗、 高视角、轻薄化要求越来越高。江苏电子纸技术将从静态显示向动态显示、双色显示向彩色显示、硬质显示向柔性显示方向发展。通过提高电子纸的响应时间,开发能够实现彩色显示以及动态图像的产品。通过层叠彩色滤色器来实现彩色显示。大力开发适合低温工艺的a-Si(非晶硅TFT技术),氧化物半导体TFT和有机TFT是低温工艺TFT的方向,可作为柔性基板电子纸的突破口。采用卷对卷的工艺技术实现低成本制作开发。

5江苏省进一步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的对策建议

显示屏的未来 篇6

近十年来,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技术以其独有的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以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密切融合而对医学领域尤其是医学影像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虚拟现实, 或虚拟实境 (Virtual Reality) , 简称VR技术, 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 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 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時, 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 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 (CG) 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图像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 让临床医生以互动的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分析来自多种影像采集工具的三维甚至四维的图像数据。用于医学方面的虚拟现实应用程序可以将由CT (计算机断层成像) 或MRI (磁共振成像) 生成的二维图像重组成三维立体视图, 然后用立体眼镜在虚拟现实空间观察, 医生可以用这种技术进行诊断, 而不必进入一些创伤性的医疗步骤。

1 虚拟现实有如下基本特征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浸没感——又称临场感, 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 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 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 听上去是真的, 动起来是真的, 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 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包括实时性) 。例如, 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 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 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 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 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 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 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因此,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造一个虚拟的人脑环境。一般来说, 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环境、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 以及味觉、嗅觉、触觉与力觉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

现在的大部分虚拟现实技术都是视觉体验, 一般是通过电脑屏幕、特殊显示设备或立体显示设备获得的, 不过一些仿真中还包含了其他的感觉处理, 比如从音响和耳机中获得声音效果。在一些高级的触觉系统中还包含了触觉信息, 也叫作力反馈, 在医学和游戏领域有这样的应用。人们与虚拟环境相互要么通过使用标准装置例如一套键盘与鼠标, 要么通过仿真装置例如一只有线手套, 要么通过情景手臂和/或全方位踏车。VR应用有两类主要的视觉显示光学系统:头盔显示和非头盔显示。

早在70年代的时候, 虚拟现实技术便被运用在医学研究上。它对于医学科学的贡献可以分成2种:一是教育训练;二是临床研究。

2 教育训练

在教育训练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医学生和实习医生作为学习工具, 便于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例如:解剖示教模型、计算机交互式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和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等。

3 临床研究

例如: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相匹配的虚拟现实光学显示系统, 建立病人舒适度的新标准;降低核磁共振成像的梯度噪音;协助临床研究。便于医患双方的交流。病人:一边欣赏美妙图像和动听的音乐, 一边操纵和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医生/研究人员:监测和调整病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行为以达到理想的观测效果

上一篇:商业秘密纠纷论文下一篇:惠台学校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