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廊桥

2024-05-11

木拱廊桥(共4篇)

木拱廊桥 篇1

摘要:列举大量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火灾的案例,分析火灾产生的各种起因,从消防管理、消防设施、阻燃处理、性能化设计等多方面提出廊桥防火保护策略。

关键词:扑救,消防水源,木拱廊桥,防火

1 闽浙廊桥基本情况

在闽东北、浙西南溪流纵横、峰峦叠嶂的峡谷深涧,横跨着一座座数百年历史的木拱廊桥。廊桥又称风雨桥、屋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屋、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既古老又独特的桥梁。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称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

据调查闽浙现存木拱廊桥仅10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的寿宁、屏南等县,浙西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县。2006年6月,寿宁、屏南、泰顺等县共十几座木拱廊桥入选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15日,浙江省庆元县后坑木拱廊桥的维修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 2009年9月,我国将以“闽东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纵观中国消防史,古代先民对火的忧患意识历史悠久。考古发现在五千年前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遗址的木结构建筑已经采用防火涂料,用涂泥抹灰的方法增加建筑物的耐火性能。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九年(公元前770年)》记载:“火所未至, 撤小屋, 涂大屋”。《公羊传》、《谷梁传》等都有火灾的记载,对防火有深刻的见解。我国大量古建筑毁灭无存的历史事实证明:火灾是木结构古建筑的大敌, 其灾害是毁灭性的。

2 廊桥火灾事故多发

近年来闽浙古廊桥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有些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9年的50年间,福建省宁德市境内因自然、人为原因,共毁掉50座古廊桥,其中人为失火5座,山火烧毁1座,其他原因不明。福建古田县半山桥始建于清乾隆39年(1774),2004年6月13日下午4时,森林山火烧桥,燃烧的桥引火过溪,烧至对岸,桥林俱毁。浙江景宁县梅崇桥,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称梅崇桥为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建造技术的典范。2005年6月11日端午节中午,桥上祭祀的香烛将桥烧为灰烬。

3 廊桥火灾危险性

3.1 廊桥木结构的先天不足

木拱廊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耐火等级低。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木拱廊桥编木为拱,拱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木屋架,层层叠叠,垒成一组木构架(见图1、图2所示)。木拱廊桥没有任何防火分隔,一处起火,很快就会火烧全桥。而屋顶严实紧密,温度容易积聚,会迅速导致轰燃。此外,木拱廊桥四面迎风,氧气供应充足,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很快就轰然倒塌,坠入溪谷。

3.2 被山火引燃

木拱廊桥多地处高山峡谷,林密风急,一旦发生山火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例如在2004年3月8日下午,屏南县百祥桥周边发生山林火灾,由于村民扑救及时,百祥桥才躲过一劫。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 的泰顺北涧桥,与上桥村相邻,既没有防火间距,又没有消防通道,与火魔咫尺之遥。

3.3 火灾隐患多

吸烟难禁,违建难控。闽浙木拱廊桥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游客愈来愈多,大多数古廊桥无专人管理,不收门票,游客乱丢烟头、焚香烧纸等行为无人制止。

一些村民在古廊桥的建控区内私搭乱建, 摆摊设店,造成防火间距严重不足, 消防通道不畅。

祭祀香火,火灾大患。廊桥一般都设置神龛, 常年香火不断。桥上神龛的火烛极易引发火灾。桥内祭祀悬挂的楣联、飘带等也极易燃烧。古廊桥常有迎亲、送葬的队伍来往,一路燃放鞭炮。2005年3月15日,寿宁县犀溪乡的“福寿桥”因桥中神龛烛台着火,浓烟冲天,由于及时发现扑灭才幸免于难。

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电气引起火灾是城镇的古廊桥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电线裸露铺设,受日晒风吹,容易老化,再加上虫咬鼠啮等诱因,极有可能电线短路;电源线、闸刀直接敷设在梁、枋、柱上;电线穿越顶棚不加阻燃套管,使用胶质电线和大功率照明灯;上述隐患都对古廊桥构成致命的威胁。

小孩玩火,成人纵火。小孩特别喜欢在人来人往的古廊桥嬉戏玩耍,如果玩鞭炮焰火,极易引起火灾。廊桥是一处避风遮雨的好住处,往往成为流浪者夜间栖身之所,乞丐落足的常年免费旅馆,特别是乞丐在桥上用稻草杂物烤火煮食,极其危险。另外还有廊桥维修违章施工用火、工人饮食用火等火险隐患。

3.4 消防车不易通行

古廊桥多数建造在崇山峻岭,连接的多是狭窄陡峭的乡村古道,车到山前却无路。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站)往往鞭长莫及,延误了灭火战机。大多古廊桥面临有车无路、有水无设施的局面。部分城镇的廊桥,也存在街道狭窄,通道不畅,消防车通行困难的状况。

3.5 水源缺乏

扑救火灾关键在于要有充足的水源。一座木拱廊桥耗材数百立方米,灭火需耗水数百上千吨。大多数木拱廊桥建造在崇山峻岭,自然水源十分缺乏, 枯水季节更甚。一些古廊桥距离溪流水面较远,溪岸陡峭,取水困难。

3.6 缺乏自救措施

扑救廊桥初起火灾,主要是依靠当地自行组织扑救。目前普遍存在自防自救能力欠缺的问题。既没有训练有素的义务消防队员,也没有必要的灭火设备,有的只配几个手提式泡沫灭火器,有的甚至只靠水桶、脸盆、扫把等最原始的工具灭火,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有效控制初起火势。

3.7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古建筑防火设计规范。1984年文化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实施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在消防安全责任的设定,管辖适用范围的确立,文物古建筑(古廊桥)消防给水、灭火设施、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防器材配置的针对性等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

3.8 监督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多数古廊桥管理组织或义务防火组织不健全,所在村庄领导没有真正成为防火安全责任人。一些远离城镇的古廊桥保护责任单位对火险隐患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存在着有法不依、有规不守的问题,出现严重的失控漏管现象。

4 消防措施

4.1 修订法规

古建筑应有一部专门的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的修订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专门性法规, 为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使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4.2 健全管理

明确各廊桥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建立村民主任或支部书记总负责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制定灭火应急预案,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灭火演习。闽浙的寿宁、屏南、庆元、龙泉等县政府与廊桥所在乡镇签订责任状,聘任廊桥专职文保员,将廊桥保护工作落实到人,并鼓励村民参与廊桥保护事业。

4.3 加强教育

形式多样,宣传消防。依托乡村的有线电视、广播、露天电影、宣传栏等,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改变村民随意用火、乱拉电线等不良生活习惯,使村民会报火警,会用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利用乡规,倡导爱乡护桥。屏南县金造桥的建桥先辈为防火灾,特在桥畔立碑记一通,约法三章,并告诫后代子孙,若患规条全村鸣鼓共攻。

4.4 定期演练

增强自防自救能力,对于预防和扑救古廊桥初起火灾显得尤为重要。以廊桥为单位,建立乡村义务消防组织,制定周密详尽的灭火作战预案,积极开展灭火演练。经过消防培训,掌握防火和扑救火灾的基本常识和一般技能。2009年2月,寿宁县犀溪乡西浦村还组建了一支由当地青年组成的村义务消防队。

4.5 消除内忧外患

神龛、地板重点设防。神龛是古廊桥防火的重要部位。神龛放置香、烛、灯的木供桌上,应铺金属薄板或花岗石板,墙面用防火板。在维修时,对一些可拆装的木构件,用防火浸料处理效果更佳。地板也是防火设防的重要部位。在木板桥面上铺砖石可减少用火不慎起火,在桥木地板与下部木拱架之间形成竖向防火分隔。

隔离山火,避免雷击。古廊桥防火不但要攘内,还要安外。凡与古廊桥毗连的易燃棚屋、违章建筑,必须拆除,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桥下禁止搭建任何建筑。林区古廊桥周围应开辟宽度为30~50 m的防火隔离带。重要的古廊桥应安装合格的防雷设施。对于古廊桥保护范围内的高大古树,有条件的也应安装避雷针,一可保护古树名木,二可避免雷击失火殃及古廊桥。

古廊桥修缮时,应由廊桥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签定《防火安全责任书》,报文管部门和消防机构审批后,方可动工。

4.6 严禁烟火

当地村民、导游应制止游客在桥上吸烟, 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历史上曾经焚毁重建的古廊桥,宜在桥畔设立警示碑,警示教育游客。杭州灵隐寺给每位香客一封佛教协会的公开信, 在信中提倡“在大殿外烧三支文明香, 点干电池蜡烛, 以保护佛像和神像不受烟火熏烧, 保护环境”,此方法可仿效。

4.7 严管用电和香火

严管电源,规范用电。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廊桥内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 使用电器设备应严格执行国家规范,由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器线路采用铜芯绝缘导线,金属穿管敷设,尽可能使用绿色电缆。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板等可燃木构件上,严禁乱拉乱接电线。廊桥设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并对每一盏灯设置额定控制保险及自动保护装置,做到人离电断。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泡。

祭祀香火,严格监管。廊桥祭祀的燃灯点烛、烧香焚纸,应规定地点并指定专人看管,及时清理余火。焚烧纸钱、锡箔的“化钱炉”必须选择远离廊桥避风处,用非燃材料制作。神龛的香炉要用非燃材料制作,植物油灯应放在瓷缸或玻璃缸内。蜡烛应有固定的烛台,以防倾倒发生意外。提倡将神龛明火蜡烛改用干电池环保仿真蜡烛。在桥内必须设置“禁止烟火”及报警电话的标志。

4.8 增设消防水源

开辟通道,因路择车。除了山高路陡等特殊情况限制外,都应开辟消防通道。道路宽度不应小于3.5 m。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 拆除与古廊桥毗连的棚屋, 设置消防车通道。小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等适合在崎岖狭窄的山道上行驶,适合古廊桥火灾的救援。消防车不通的地方,配备山地自行车、手抬机动泵、背包式灭火器等小型轻便器材装备。酌情组建使用摩托车的消防轻骑兵小分队。

设置水源,多样灭火。城镇古廊桥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安装室外消火栓。笔者建议在市政给水管网可达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内设置一种经济、简易的喷水灭火装置。这种装置只需在桥内安装洒水喷头和供水管,在外设置与室内供水管道相连通的水泵接合器。发生火灾时可通过室外消火栓或手抬消防泵或消防车连接供水灭火,迅速有效地实施内攻灭火,起到阻止火势蔓延和灭火的作用。

可通消防车道的古廊桥, 溪边应考虑修建消防车取水码头。可以利用桥下的河流、小溪等天然水源,配备取水泵。消防车道不通的古廊桥,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保证持续时间不少于3 h的用水量,满足扑救一次火灾。因地制宜修建一些高山水塘、水池, 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高山消防水池考虑到防冻因素,宜建于地下。还可以利用地形地貌的凹地收集场地雨水, 贮作灭火之用。

各地政府要针对本地区古廊桥的分布情况,将保护古廊桥所需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消防规划和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总之,木拱廊桥的火灾消防对策, 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 其次才是灭火救援。

5 多种技术手段保障安全

5.1 研究开发阻燃材料

大力研究开发适用木拱廊桥防火,又不改变廊桥外观原貌和颜色,且耐久的阻燃防火材料。不管采取何种阻燃技术,对于廊桥而言重要的是“绿色”阻燃。

5.2 应用电脑加强研究

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木拱廊桥消防中的应用。加强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分析廊桥内火灾蔓延趋势、烟气运动发展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构件变化规律等,为各种火灾模型、风险评估、防火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5.3 运用GIS提高效能

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存储木拱廊桥的数据。将分布区位、地形地貌、火灾隐患、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组织、救灾预案等各种信息输入电脑,以应对突发火灾、洪灾、台风、地震等各种灾害事故,全面提高防灾救灾效能。

5.4 应用性能化消防设计

性能化的防火方法是建立在火灾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木拱廊桥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步骤:(1)进行木拱廊桥现状分析;(2)确立消防安全目标;(3)运用消防工程学原理及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假定火灾场景,进行火灾场景和安全疏散等的量化分析,然后选择消防设施,进行方案设计;(4)评估校核设计方案预定目标是否达到;(5)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得到最佳的防火设计方案和最好的防火保护。

5.5 增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为有效的自救灭火设施,是应用最广、用量最大且造价较低的自动灭火系统。按照现行防火规范的规定,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砖木或木结构建筑,应设置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十几座木拱廊桥也应尽快设置。

5.6 建立空地结合消防体系

与森林防火相结合,组建航空消防救灾救援队,建立空中快速反应部队。对闽浙国家级风景区如:武夷山、太姥山、白水洋、雁荡山等景区及其古建筑、木拱廊桥集中区域、国家重要林区,实施空中救灾救援活动,空地结合。

5.7 发展绿色消防

绿色消防技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新技术。其特点是:能持续利用的技术;以安全的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为基础;高效率利用能源和资源;高效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和副产品;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消防产品能减缓火势的蔓延,提高防火性能,并降低火场的烟气性,为火场中受困人员的疏散逃生创造条件,降低建筑物起火成灾的几率。

6 结 语

木拱廊桥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火灾科学、安全科学、木构建筑以及消防科学等诸多领域,不仅要灭火,更要防患于未然。应从“整体保护”的原则出发,确保在不影响原有木拱廊桥形象和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防火安全技术对木拱廊桥加以保护,使木拱廊桥这一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李采芹,王铭珍.中国古建筑与消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张翔,覃文清,李风.中国古建筑防火保护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8):87-91.

[3]翁文国范维澄.中国古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20(5):21-22.

[4]缪小龙.廊桥遗梦闽浙寻——闽东北、浙西南编木拱廊桥考[A].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60-73.

[5]缪小龙.廊桥越今古浩气贯长虹——闽浙廊桥红色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初探[A].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06-216.

虔诚与精致,木拱廊桥营造工序 篇2

选桥址遵循几个原则:1.道路顺畅;2.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或至少一边有坚固岩石供砌筑桥台用;3.选择河床较窄的地方,减少桥拱跨度,减少工程量。

建桥董事请地理先生测定桥台朝向,请择日先生选取架马、上梁等黄道吉日,并将择日吉课送给主墨工匠鉴定是否可用。动工之前,需备办斋供一筳,进行祭河仪式,杀猪公、羊等,牲血随河而去,溪水越红越吉利。主墨师傅念吉祥话祭祀龙王、山神等。

0 2 |砌桥台|

桥台采用条石、块石或大卵石干砌,桥台的中心位置、起拱高度及桥面板高度,由石匠、主墨木匠及建桥董事商定,考虑最高洪水位,要用好石料,并与河流常年水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流水冲击及浸湿。

0 3 |置办喜梁|

木拱廊桥营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开端,仪式与过程如后文所述。

04 |架天门车和水架柱|

两者负责主体结构的吊装,为建造木拱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件辅助工具。水架柱支撑三节苗、五节苗等所有上架木料,又可供木工上下走动;天门车用木制成绞车状,类似现代的吊动设备卷扬机,通过转动圆木上的绳索来供苗木上下和起吊安装。

伐喜梁

木拱廊桥工序中重要的一个开端。在砌桥墩后,廊桥即将开始木工作业,选择一棵上好的杉木作为日后桥上廊屋的大梁,董事、木工绳墨和村落中有威望的好命人一并,在择日先生定好的时间上山伐木。

0 1 |祭山神|

在山林中伐木,动静很大,喜梁意义重大,不容闪失,先得祭拜下山神,求得谅解和祝福,才能开始动工。

喜梁的选择标准是,在建木拱廊桥本地,选择一棵树龄在二三十年以上的杉木,必须位于一簇杉木丛中,寓意家族兴旺,独苗不可采用。伐木前,用红布和红绳裹住喜梁“家族”,表示这些树木不能砍伐。随后董事们开始分香,逐一祭拜山神,并口念吉祥。

0 2 |砍树|

吉时已到,鞭炮响起,绳墨扬起斧子砍在喜梁上,每一斧头都要大声诵念吉祥,众人齐声附和“好啊”,随后由木匠师傅用电锯锯下杉木,必须倒向山里,下垫上圆木,大梁不可着地。绳墨拿出鲁班尺,测算大梁长度,砍下多余部分,留下树尾日后挂在梁木上。

0 3 |搬运|

董事在喜梁上包上红布和红绳,鞭炮声相送,4位木匠工人口念节奏,协调前后脚程,整个过程喜梁不能触地。

0 4 |修整|

把喜梁请下车,放在“马腿”上,趁湿木去皮,用墨斗测算直线比例,根据实际尺寸需求用斧头刨去多余部分。从喜梁上刨下来的树皮,不能随意丢弃,需要扔进木拱廊桥所跨的河水中,以期求得河神的祝福。

榫卯结构:古代工匠常用的连接手艺,即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类似现代机械构件的“公母配合”。榫,也称榫头,把构件的端首加工成棱柱,一般为四棱柱。卯,也称卯口或卯眼,是在构件上凿方形的眼,眼的三维尺寸与棱柱相符。

苗:闽浙木拱廊桥营造中,习惯将作为木拱“纬”的构件称为“苗”,多采用杉木。在三节苗及五节苗系统中,中间一根木头在桥拱中处于水平放置状态,为平苗;在桥拱中处于堆成斜放状态的,为斜苗。

nlc202309090428

牛头:编木结构中的“经”,固定木拱“纬”的构件,多为杂木或松木。

垫苗木:固定三节苗斜苗底部分构件,是整个木拱中受力最大的构件,有时则用垫苗石,是牛头的变种。

燕尾榫:被誉为“万榫之母”,是线与面的直角相接,为防止受外力作用脱开,榫头做成梯形状似燕尾,故而得名。

0 5 |造架拱|

——整个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核心

上三节苗斜苗——根据桥面的宽度,取7至11根山南向阳的老杉木作为纵梁。一头制成鸭母嘴,顶住位于石桥墩上的横垫木;另一头制成直榫,连接方形横梁牛头上,组成一副三节苗斜苗。另一侧也如此操作。

架设合龙——选好吉日,于两副斜苗之间,用同样数量的平苗,以燕尾榫方式由上向下打入牛头横梁。拱架高度需不断通过打入木楔上下调整,两边要保证绝对等高。至此,两副斜苗和平苗构成一副八字拱结构,可以脱离对脚手架的依赖。

在安放三节苗平苗中央一根大梁木时,需要举行上“苗梁”仪式。梁木砍伐仪式同喜梁。上梁时举行祭梁仪式,主墨师傅将精心挑选加工的圆木放置梁中间,并贴上大红纸写成的“上梁大吉”梁批。期间,主墨师傅唱诗文,旁人附和。

立将军柱——为桥台卡口的三节苗垫苗木两端的立柱,是木拱桥中最重要的柱子。在两根将军柱间置横梁,其上横梁后置放桥板苗。将军柱前与三节苗斜苗形成夹角,为之后五节苗系统的铺设做铺垫。

上五节苗——以三节苗为支撑,通过穿插别压构建五节苗,斜苗、小牛头、横梁和平苗的连接方式和三节苗一样。完成后的五节苗,与三节苗编织一起,相互咬合,形成完整拱架,共同承受传递桥梁向下的重力。

上剪刀苗及蚱蜢腿——其架设目的是为了加固桥主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一般于五节苗和桥板苗间的空间架设。剪刀苗为一组或两组,视桥的跨度而定。蚱蜢腿主要支撑桥板苗,减小其跨度。

铺设桥板苗——桥板苗为控制桥面坡度的构件,其组数一般与三节苗组数相同。施工时,将桥板苗一端架设在五节苗上牛头处,一端架设在画眉梁上。在桥板苗上铺设桥板即成桥面,桥面有木板桥面、砖铺桥面、石铺桥面、砖石桥面。

0 6 |架桥屋|

桥屋多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这样一个构架称为一奉。奉与奉间同纵向的正栋、桁条等连接一起,形成廊屋整体梁柱结构。桥屋内侧板加工多样,如全封闭式、半封闭式、栅栏式等。桥屋顶上覆盖青瓦,便于排水。做好神龛,桥则基本完工。

0 7 |上喜梁仪式与取币赏众|

架桥屋过程中,有上“喜梁”仪式。除了师傅念的诗文有差异外,其仪式与上苗梁仪式相似。喜梁往上抬时,要平稳,放入已备好的卯口,用法锤轻敲。上梁后,有木匠上梁取悬挂于喜梁上的红布袋铜币,主墨再分赏给众人。至此,上梁仪式完成代表廊桥即将竣工。

08 |踏桥开走|

桥建好后,桥董事、缘首选村中两名三代同堂、夫妻双全,且有名望,家庭富裕的男性长者开走,并讲吉利话。

桥约:珍贵的木拱廊桥建桥合同 篇3

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誉为“中国桥梁, 有一类十分别致, 即在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木拱桥”[1]461。

造桥铺路是乡村的一大善事。有的一座廊桥要消耗一千多两银子, 甚至数千两银子, 而这些银子大多是从四方百姓手中筹集而得。建桥的董事、缘首都持慎之又慎的态度, 选择有经验的老匠师来造桥。那么董事、缘首与造桥主墨木匠之间要履行什么手续呢?在木拱桥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造桥合同。清代建桥董事、缘首与造桥木匠签订的建桥合同, 也称“桥批”、“桥约”, 有时也直称合同, 如果是书写聘请某工匠的约定也称“请约”, 我们姑且把它统称为造桥桥约[2]30。

桥约一般为毛边纸或宣纸, 用毛笔竖式书写。书写内容为董事、缘首某某等人为建桥或重修某地某桥, 今在某某村请得木匠某某造桥和面议的事项等内容。面议事项有的写一、二、三若干条款, 有的联在一起写。面议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建桥方提出所建桥的长度、高度、宽度, 桥面上立几扇柱子, 桥内建板凳、神龛等;二是若为拆旧桥重建, 则提出要拆换何处桥苗、桥面板、枋檩木若干;三是桥台的高度、宽度、厚度及砌法、用石规格尺寸;四是材料的供给, 桥苗运送何处, 搭架木料、蔑绳、铁钉由何方筹备, 有的连工匠墨斗用的墨斗线是自备或建桥方供给也写上;五是除木匠外, 建桥台的石匠, 盖桥屋的泥水匠等由谁负责;六是总造价多少, 如何兑现;七是每月初一、十五以及敬神福仪开支, 上梁的红花 (给主墨工匠的开支的红包) 开支数额等;八是双方中如有一方违约罚款情况等。而后书写签约时间、签约人姓名 (盖章或画押) 、见证人、代笔者。在时间后还要慎重书上骑缝字 (多为吉祥词) , 最后常在左上角书上“□□大吉”等字。若有添补遗漏约定, 也还要再由书写人签字画押, 以示慎重。

此次调查中发现的桥约所造的木拱桥覆盖福建的宁德、南平地区, 浙江的温州、丽水地区。发现的21份桥约分布情况是:宁德地区境内的寿宁、周宁、古田、福安等五个县 (市) 12份桥约;南平地区的政和、建阳县 (市) 3份桥约;浙江温州地区的泰顺县的1份桥约;丽水地区的庆元、景宁、龙泉等县 (市) 的5份桥约。桥约中多有行话及俚语等, 现抄译部分如下。

1. 清嘉庆年间张成君木匠造泰顺县东溪头桥桥约。纸质, 长45.6厘米, 宽24.5厘米。

立议定约字。泰顺县董事潘宏恭, 今因寿邑东溪头桥, 前建未完功复, 被风雨侵坏, 往来人马难过, 立誓神前出为劝捐。选请宁德县秀坑地方木匠张成君, 前来包拆旧料, 重建新桥及桥屋玖间。包成□□其食用、工资、华彩、月福、小工等一切□□。面约价钱壹佰贰拾仟文正。其铁钉、□篾、盖瓦在外, 其木料缘首讨[雇]工搬运到厂, 其锯板亦缘首雇佣工自锯付用。其桥完工之日至十二月二十外, 工资一切交清不少分文。倘有□□完、桥上神阁未成, 扣除工资□□□□□□□□两家各无后言返□□□□□□□□完固不得因包□□□□□□□□亲立约字壹纸

(以上缺) 人目见坚固公义 (以下缺) 。

(以上缺) 吉日

缘首董事泰邑潘宏恭 (画押)

前董事寿邑郑慧辉 (画押)

建凭代笔董两三 (画押)

□□□胡士豪 (画押)

(注:文中□为字迹不清楚处)

东溪头桥桥约, 左上角残破, 所以签订造桥桥约不清楚。但据其他桥约得知张成君木匠曾于清嘉庆年间建造了大峭桥、渡龙桥, 那么这张桥约的造桥时约为清嘉庆年间。据《寿宁县交通志》载, 清光绪十五年 (1889) , 在东溪头设渡头, 从中可知东溪头木拱桥约于清光绪年毁。另据新编《寿宁县志》载, 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将寿宁与泰顺交界的东溪头等五个村划归泰顺县管辖, 现为泰顺县罗阳镇。

2. 清光绪十年 (1884) 造浙江省庆元县后山桥桥约。桥约为毛边纸质, 长41厘米, 高2 3 厘米。此桥尚存, 现称后坑桥。

立桥约字董事吴老订等, 今请宁邑东洋下荐秀坑村司务[师傅]张茂秀、张茂春等前来承包浙江庆元邑竹口村后山桥壹造[座]。面约下自桥描[苗], 上兼桥栋及板壁遮阳, 并月福、工食、杂项统包在内, 总共庄银洋番叁佰贰拾元正。惟祭河、竖柱, 完桥福礼、酒席并竹篾, 打铁钉系董事自辩 (办) 。更议桥阔一丈陆尺, 长壹拾捌扇共壹拾柒堵。务要司务[师傅]同心协力构造, 坚固如意, 毋得潦草了事, 倘或懒惰减省工夫, 必将工价扣除, 亦不许后来索贴等情。再约司务[师傅]起工只给米谷、盐菜等项, 其余工资及上下路费, 俟完竣后交清, 不得预支。今欲有凭, 立桥约壹纸为照。

合同为照 (骑缝字)

光绪拾年贰月吉日立约据董事吴老订、许应怀、许判岩、田华老 (均有画押) 。

代笔董首吴老订 (画押)

后山桥 (原名普济桥) , 现称后坑桥、红军桥。位于庆元县竹口镇约三公里的后坑村 (村已废) 。始建于明代, 清康熙十年 (1671) , 知县程维伊重建, 乾隆十六年 (1771) 贡生吴德洲重修, 道光五年 (1825) , 同治六年 (1867) 又修, 光绪十一年 (1885) 再重修。桥全长35.78米, 桥宽4.73米, 拱跨26.16米。桥西铺砖, 两边有木凳。民国二十三年 (1934) 8月30日, 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在此与国民党政府军队发生遭遇战, 获大捷, 歼灭部分敌人并俘敌200余人, 故称红军桥, 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桥内木梁下皮墨书的造桥时间“时大清光绪乙酉壹拾壹年桂月拾壹日吉旦鼎新重建”及造桥木匠“宁德下荐秀坑村木匠正墨张茂秀、张茂春, 副墨张云柳、张茂钊各祈艺业精通”与桥约内容相符。

3. 嘉庆二十五年 (1899) 造浙江庆元县渡龙桥桥约。纸质, 长28.5厘米, 高23.5厘米。

立包约人叶维开、宗喜、宗选、吴仁斌等, 今因龙邑龙岩屋下渡龙桥朽烂, 客人不能过山。吾一景嘀仪, 各立善心具造处桥。今择请木匠宁德县张成君仝景邑毛有望二位老司[师]来家向包造做。三面言断工资钱捌拾千正并及彩金、杂包在内。吾还支付盐米随月照价算钱日后不得多讨小支。上下一并造做完成, 其钱交找清楚。此是二家心愿, 各无反悔等情, 恐口难凭, 立此包字为照。

合同二纸各执一张 (骑缝字)

嘉庆念伍正月廿六日

立包约人叶维开、宗喜、宗选、吴仁斌 (均有画押)

秉笔仁字 (画押)

立包约大吉

龙邑屋下原为龙泉县辖地, 现癸庆元县辖, 渡龙桥1952年被水冲毁, 现桥为平梁桥。

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仅百余座, “桥约”的存世更是凤毛麟角, 因为只有在传统悠久的“造桥世家”中, 才可能有收藏。“桥约”是这次木拱桥考古调查与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桥约”的发现, 填补了我国建造贯木拱桥历史的一项空白, 为研究贯木拱桥的建造史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

参考文献

[1]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M].科学出版社, 2000.

木拱廊桥 篇4

在各种桥梁中,廊桥造型最为别致,素有 “水上宫殿”的美誉。廊桥,别名屋桥、风雨桥、蜈蚣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二形成的特殊桥梁,这种结构独特,造型优美,有的横跨在险滩绝壁上,有的静卧在村庄市井之中,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形成颇具浙南的美丽景观。作为为全国廊桥数量最多的地区,廊桥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有石拱廊桥、木平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 八字撑木平梁廊桥、木拱廊桥等。

廊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时间和智慧的结晶,颇具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2005年9月,浙江庆元后坑木拱廊桥保护项目荣获联合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2008年1月,浙江庆元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廊桥之乡”。2008年6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

浙南木拱廊桥的传统技艺,从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桥地面处理等方面营造技艺体系,研究搭建拱架的核心技术。整理搭建廊桥中,伴随着木拱桥从动工兴建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产生出的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动,如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完桥福礼、安置神龛等地方文化对营造技艺的影响。

虽然每座木拱廊桥在形式上有一些差异,如跨度、桥长、桥宽、桥面坡度、桥面用料、桥屋形式等,但是造桥技艺的基本构成是相似的。造桥一般有选桥址、砌桥台、测水平、上三节苗、 上五节苗、立将军柱与剪刀撑、立马腿与桥面板、架桥屋、桥屋脊结构及装饰等步骤。木拱廊桥制作及搭建拱架的核心技术及工艺如下:

一、选桥址

多数村落建桥选桥址都是从村“风水”与环境二者兼顾角度出发,如村前小溪的出口处,村民俗称“水尾”,目的是补溪流形成的风口,保乡村的风水,所以桥址一般选择乡村水尾。同时,还要考虑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供砌筑桥台用。并且尽量要选择两岸相距窄一些,以减少桥拱跨度。建造桥台,利用自然悬崖岩壁加以修整凿成,或在溪边岩石上用条石或块石砌筑,还有的是在岸边砌筑桥台。在长期的建筑施工中,古代造桥木匠创造了竹梗水平法。具体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两片,刮去竹节,用“三脚撑”(三根木条捆成的三角支架)把毛竹撑住并联成一直线,接头处用黄泥睹住。尔后, 竹片内装水,调节每根竹片高低取得水平,这便是现代水平仪测量的雏形。

建造廊桥的具体位置,一般有桥董、风水先生、主墨师傅共同选择确定。在庆元人的心中, 廊桥是“风水桥”,所以选桥址一般都选择在乡村溪流的下游,村庄“水尾”的地方。另外,还要看周边的山形地势,最好选在两岸山脉逶迤于溪边所在,按民间的说法,廊桥建好之后能把 “龙脉”接在一起。总之。桥址的选择既要考虑交通需求,又要考虑留住村庄的“风水”,使廊桥具备这双重功能。同时,还要尽量选择河床相对狭窄之处,这样可以缩短廊桥的跨度,节省资金投入。

至于起重设备,可以立一根长柱(长短因桥而异),旁边用杉木尾部绑有麻绳或篾缆,然后下部顶地上,尾部用麻绳或篾缆捆住以固定水架柱, 桥台前的两根水架柱固定好后,上部可用一根横梁木相连接,形成“秋千架”状。供木工上下来往用,并支撑所有上架木料。此外用木制作成绞车状,造桥工匠称为“天门车”,以起吊安装木料。这些利用杠杆原理,构造简便的“机械”, 不得不令世人惊叹。

二、砌桥台

建造桥台,有的由石匠单独承包,也有的有木匠承包,再由木匠请石匠承建。因为,桥台是整座廊桥成功营造和长久牢固的基础。所以,一般情况下建桥台的石匠要征求主墨师傅的意见,并服从其监督指导。桥台基础要求扎实,大多采用溪流中的卵石砌筑,也有的采用块石或条石砌筑。

由于木拱桥会产生极大的水平推力作用于桥台基,而桥台的稳定牢固是建造整座桥梁的前提,所以造桥台的中心位置、起拱高度及桥面板的高度,均由主墨木匠确定,再由石匠承建。桥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自然悬崖岩壁加以修整凿成;二是在溪边岩石上用块石或条石砌筑;三是在岸边砌筑桥台或在岸边建造船形墩为桥台。总之,选择溪水面较窄且两边或一边有凸出岩石为多。如图1为砌桥台现场。

三、测水平

由于桥址地势,道路的缘故,有少数廊桥桥台呈一边高一边低状态,古代没有测水平的工具和仪器,石匠和木匠就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测桥台的水平高度。一种是“竹片水平法”,把毛竹劈成两片,去掉中间的竹节,用支架把毛竹片撑住,让它们连接成一条直线,竹片与竹片的连接处用泥巴堵好,然后在竹片内装水,以竹片内的水来测试、调整桥台的水平高度。二是“麻绳加水平尺法”,选长4米左右,宽0.1米的直方木料一根,刨光后,在木料中间凿一个长形的凹槽, 制成旧时的“水平尺”。测量时,在凹槽中加水,由一人端平,两人在桥台拉紧麻绳,让麻绳平行于“水平尺”以测出桥台的水平高度。

另外还有竹笕水平法。具体作法是:把毛竹(要口径大者)劈成两片,溜掉竹节,用“三脚撑”(三根木条捆成的三角支架)把毛竹撑住并联成一直线,接头处用黄泥堵住。尔后,竹片内装水,调节每根竹片高低取得水平。

四、建水架柱和天门车

水架柱和天门车是古代造木拱桥过程中支撑拱架、起吊木料和方便木匠上下的设备。水架柱因形似秋千也称“秋千架”。做法是先立一根长柱(长短因桥而异),将旁边的杉木尾部用麻绳或篾缆与长柱绑牢,然后将下部顶在地上以固定秋千架,桥台前的两根秋千架柱固定好后,上部用一根横梁木相连接,形成“秋千架”状,可供木匠上下来往以及支撑三节苗、五节苗等所有上架木料。天门车是木匠用杂木制作成绞车状,可供苗木上下和起吊安装等。

五、造拱架

立拱架的第一步是架设三节苗。架设三节苗分三步:上三节苗斜苗、大牛头和三节苗平苗。在砌好牢固的桥堍后,先要安装好三节苗底座,用木质做的称“垫苗木”,用石质的称“垫苗石”,也有称“眠牛木”或“眠牛石”。三节苗下端作凹口,木匠称作“鸭嘴甲”,上端作方榫,将制作好的三节苗斜苗起吊放置在水架柱上,并在斜苗的上端安装垂直于桥跨方向的横梁,木匠称“大牛头”,大牛头有的用松木,也有的用杂木。下端插接在垫苗上,上端作方榫插入大牛头用木榔锤打紧。吊装三节苗平苗。在做好第一步骤后,再从上向下将三节苗平苗打入大牛头中,连接处用燕尾榫,木匠称“牛吃水”。 从而完成木拱的三边形木拱架。(专家称为第一系统)木拱桥的三节苗用料一般为9根。也有用7根,如单桥。拱架系统完工后,要在桥三节苗石两边竖立将军柱,将军柱直透桥屋梁架的称透柱,将军柱仅到桥台平面的称半柱。在两根将军柱之间加横梁,为以后做桥板苗用。

立将军柱。完成三节苗后在三节苗石上的两边竖立柱。这柱子木匠称为将军柱。将军柱可分透柱与半柱,将军柱直透桥屋梁架的称透柱,将军柱仅到桥堍平面的称半柱。整座桥为一个木匠承包的一般做成透柱,这样受力较好;木匠仅承包拱架部分的,就做成半柱。在两根柱之间加横梁,横梁下插入一排木柱形成门式刚架,其柱与桥堍间用短木塞紧,为以后做桥板苗用。将军柱和三节苗斜苗形成一夹角,为下一步铺设五节苗系统做铺垫。

架设五节苗。在完成了架设三节苗、将军柱后,就可以架设五节苗,架设五节苗分三步。一是上五节苗下斜苗及下小牛头;二是上五节苗上斜苗及上小牛头;三是上五节苗平苗。三节苗安装好后,在立柱和三节苗斜苗形成夹角。将五节苗垫苗木(垫苗木为整根,有的用杉木,也有的用杂木)置于夹角处,五节苗的下斜苗与三节苗的斜苗为交错排列。下小牛头紧贴在三节苗斜苗上。将五节苗下斜苗下端做成方榫嵌入垫苗木, 上端插入下小牛头。然后将五节苗上斜苗下端做成燕尾榫嵌入小牛头。紧贴三节苗大牛头底部穿过,终止于三节苗平苗上部,并在上斜苗的上端安装五节苗上小牛头。这部分是三节苗系统和五节苗系统实现相互咬合,形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的关键所在。和三节苗平苗做法一样,两端都做燕尾榫从上往下将五节苗平苗打入上小牛头中,从而完成木拱主要受力结构(专家称为第二系统)。由于两套系统的紧密搭接,就使各自的不稳定结构变为整体的稳定和超静定结构,提高桥本身的承载能力。五节苗系统的上下斜苗用料相对较小,并长短不一。三节苗和五节苗的平苗木的用料较大,其木料的头尾要交叉放置。如图2:为拱架构造及造拱架现场。

六、上剪刀苗

为加强木拱桥的抵御侧向位移,造桥木匠安装剪刀苗,也称为剪刀撑。剪刀苗可用一组或二组,因桥而异,也有因师傅木作而异。用一组的作法是下端用透榫安装在将军柱上,上端用燕尾榫嵌入大牛头;用二组的木作方法是上一组嵌入上小牛头,下一组嵌入大牛头。剪刀苗中间的交叉处有的用铁箍套住,有的则在交叉点中心钻孔插铁条。剪刀苗的作用使木拱桥减少左右摆动。 如图3:为造桥师傅吴复勇在架桥苗现场。

七、桥板苗与马腿

桥板苗也称纵横梁,为使桥板苗平稳受力桥拱架,在拱架上安装一“人” 形的木撑,木匠称为“马腿”。具体做法是一根横梁下面左右各一根短木插扦下小牛头上,然后横梁木左右各一根杉木插将军柱。将桥板苗放在此横梁上,一头接上小牛头,另一头接将军柱横梁,在桥板苗上横铺桥板成桥面。桥板苗架设于牛头和将军柱间,使桥体的主要受力结构形成整体,能够更好抵抗水平推力的作用,减少桥体被狂风吹倒的可能性,别一方面桥板苗还可以控制桥面坡度,方便人们行走。

八、铺桥面

桥面是紧贴桥拱之上,供人们通行的部分。 现在,我们看到的桥面有三种:一是板铺桥面、 二是砖铺桥面、三是石铺桥面。板铺桥面就是在桥板苗上,铺设较厚的木板,直接供人通行。庆元木拱廊桥大部分是砖铺桥面和石铺桥面,其具体程序是:首先在桥面板上铺一成箬叶,填一层木炭,再铺一层箬叶,然后再填一层砂石料,最后再砌筑桥面砖或桥面石。这样在桥面与桥面板之间有隔离层,可以增加通风透气效果,防止桥面板受潮腐烂。由于砖铺桥面和石铺桥面增加了桥体的自身重量,因此增强了廊桥的稳定性,同时起到防火作用,十分科学合理。如图4:为铺桥面现场。

九、架桥屋

寿宁人称房屋为厝,木拱桥称为厝桥。架桥屋如同建厝,做大木作的木匠都能做。桥屋多为四柱九檩抬梁式结构。

架桥屋从中心间先做,然后由中心间向两头扩展。桥屋高度与宽度,有一句话称“七轿八马”就是桥中人行道宽七尺宽八尺。桥屋脊的木作。视建桥缘首及筹集经费情况而定。有的做成简朴的双坡顶,有的做成飞檐翘角,雄伟壮观。

盖完屋顶,做好神龛,钉好挡风雨板,至此整座桥就基本结束。

摘要:本文从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桥地面处理等方面整理了廊桥营造技艺,研究了搭建拱架的核心技术。

上一篇:鲁迅与文学青年下一篇:福建大学生足球裁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