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测试(精选6篇)
负荷测试 篇1
负荷变形温度用于表征材料的耐热性能, 适用于评价不同类型的材料在负荷下, 以规定的升温速率升至高温时的相对变形, 其值为达到标准挠度时的温度。目前本公司采用的塑料材料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标准有两个:GB/T 1634.1/2《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和EDS-T-7520《Test for deflection temperature of plastics under load》 (通用韩国标准《塑料负荷热变形温度的测定》) 。两个测试标准在样条尺寸和测试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下面通过试验分析两种测试标准的差异和特征。
1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条件的对比
GB/T 1634.1/2和EDS-T-7520规定的塑料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条件见表1。
GB/T1634.2-2004规定了样条的放置方式和尺寸的选择原则;平放是优先的放置方式, 侧立方式仅作为备选;平放的样条尺寸为80 mm×10 mm×4 mm。这种尺寸的试样既可以用模塑方法制备, 也可以用多功能试样的中央部分加工制得。该样条具有以下优点。
a.试样热膨胀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
b.斜角不会影响试验结果, 不会以侧棱为底立住试样。
2 试验
2.1 试验设备
a.RV-300热变形维卡测试仪:型海欧亿检测仪器公司。
b.SA600/150注塑机:海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2.2 试验材料及样条制备
2.2.1 试验材料
以5种改性PP材料 (配方A、配方B、配方C、配方D和配方E) 为研究对象, 这5种材料分别为本公司车身内装饰板 (B柱、杯托、仪表板、门板和仪表护罩) 的专用材料, 它们的热变形温度较为接近, 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2.2.2 制备样条
(1) 在室温下采用直接模塑方法制备样条, 样条尺寸按照不同测试标准的规定 (80 mm×10 mm×4 mm、120 mm×10 mm×4 mm、127 mm×12.7 mm×6.4 mm) , 每个配方制备3个样条备用。
(2) 样条制备按照GB/T17037.1-1997《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规定进行。注塑前, 模塑材料需要在95℃±5℃下至少干燥5 h, 试样的状态调节按照GB/T 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规定进行, 状态调节的温度为23℃±2℃、时间为16~24 h。热变形温度测试试验在标准环境下进行 (环境温度为23℃±2℃, 相对湿度为50%±10%) 。
2.3 试验方案
具体试验方案见表2。
试验方案说明
(1) 由于GB/T 1634.1/2样条尺寸为 (80 mm×10×4 mm) , 采用平放试验, 该试验为本公司优选试验标准与样条, 用于横向对比其他热变形温度测试值。
(2) GB/T 1634.1/2中的120 mm×10 mm×4 mm样条沿用旧国标的侧立方式, 加载应力根据对比试验要求设计不同:本试验选用1.80 MPa和0.45 MPa的施加应力, 用于对比材料在不同施加应力之下的热变形温度测试值差异。
(3) EDS-T-7520标准来自通用韩国标准, 样条尺寸 (127 mm×12.7 mm×6.4 mm) 由该标准中的英制尺寸换算而来, 用于对比按通用韩国标准进行, 但施加应力不同的测试之间的热变形温度测试值差异。
(4) 5个方案选用根据我公司现优选标准和旧测试方法, 用于对比同一材料、不同测试方法的负荷热变形温度值和同一材料、同一施加应力、不同测试方法的负荷热变形温度。
(5) 每个方案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PP材料配方进行测试, 得出5组热变形温度值。
2.4 试验结果
按表2的试验方案对5种材料进行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结果见图1~图5。
由以上试验结果看出, 虽然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具体负荷变形温度值不同, 但是不同材料分别按照5种方案测试负荷变形温度值的结果却有着相同的规律, 即负荷变形温度值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方案1<方案2<方案5<方案3<方案4。方案1是本公司目前的优选方案, 该方案测试值的波动性小、较为稳定, 不同材料负荷热变形温度性能的优劣可以采用方案1进行测试、对比。其中按照国标与韩国测试标准选择加载负荷约为1.80 MPa (即方案1和方案5) , 其负荷变形温度值较为接近, 相差值为10℃左右;同时表明不同材料选择不同测试方法所测的负荷热变形温度测试结果不存在直接换算关系, 只能为材料性能对比值提供参考依据。
3 结论
(1) 相同材料选择不同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直接换算关系。
(2) 不同材料只有选择相同的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方法时, 负荷变形温度测试结果才能进行对比。
(3) 制定有关标准时, 需要明确负荷变形温度的测试方法, 即测试标准以及测试相关条件:样条尺寸、平放或侧放和加载力。
摘要:以几种改性PP材料为试验对象, 按照不同测试标准、在不同条件下测试了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值, 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测试条件对负荷变形温度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同一种材料选择不同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不存在直接换算关系;只有在相同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下, 不同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值才能进行对比, 为制定材料标准提供了相应依据。
关键词:负荷变形温度,测试标准,测试条件,PP材料
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 篇2
一、造成变压器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分析
分析变压器差动不正确动作的原因,跟现场运行有关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极性接反或二次回路接线错误。少数继电保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设计图纸施工,差动保护二次电流回路端子极性的选择未与一次设备相协调,执行调试规定时马马虎虎,在新安装或二次回路有改动时,造成差动二次电流回路的错误接线。
(二)尽管各型主变差动保护在原理上大同小异,但在具体细节上却又各个不同。如:相位调整方式(软件内部调整还是通过电流互感器外部调整)的选择、各侧不平衡系数的计算方法等,增加了其在回路接线和整定计算的复杂性,增大了人为因素特别是整定计算错误造成保护误动的可能性。
二、主变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的主要内容
借助于带负荷测试,通过对以下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很好地发现施工、设计、计算等过程当中问题的存在。
(一)差流(或差压)。
(二)各侧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同时,差动保护二次电流回路中N线的电流幅值的测量也至关重要。
(三)变压器的实际负载电流。通过本站被测试设备上级电源侧间隔的表计,或者监控后台机上的数据,或者调度端的遥测数据,结合当前电网运行方式,计算并记录变压器各侧实际电流大小和流向,作为电流互感器变比、极性分析的依据。
(四)差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备用次级完整性的测量。电流互感器各线圈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线圈的开路都将影响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工况,使电流互感器出现饱和等情况,从而引起差动保护的不正确动作。因此,在带负荷测试过程中,不光测试差动保护本身的二次电流回路,同时还得对差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其他线圈二次回路(特别是备用回路)进行测量,以检查各线圈回路的完整性。当然对这部分的测量仅须测试数据,确认不存在开路或过载运行等情况,无须太多的分析。
三、主变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后数据的分析
收集整理完测试数据,还需对各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数据分析是差动保护测试至关重要的一步,如若不能准确掌握保护原理而对数据不能准确理解,再正确的数据也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整个测试工作将功亏一篑。具体而言,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检查电流相序。在一次、二次接线都正确的情况下,主变同一侧三相电流都应是正序:A相超前B相120°,B相超前C相120°,C相超前A相120°。
(二)检查三相电流的平衡性。由于主变三相负载是基本平衡分布的(特别是带电容器等负载测试时),所以主变各侧三相电流幅值应基本相等。
(三)通过获得的主变负载一次电流和流入保护二次电流值,核实电流互感器变比。用主变各侧一次负载电流除以二次电流,得到各侧实际电流互感器变比,该变比应和整定变比基本一致。
(四)通过测量各侧同名相电流相位差,检查差动保护二次电流回路极性组合的正确性。将变压器Y型侧CT二次绕组接成△形(微机保护已较少采用)的,其两侧同名相二次电流相位应相差180°。变压器各侧CT二次绕组都接成Y型,其两侧二次电流相位相差角度与变压器接线方式有关,如:Y△11接线的变压器,其两侧二次电流相位应相差150°。对于三圈变等使用的多侧差动,可分别同时只运行其中两侧,来检查差动保护电流回路极性组合的正确性。
(五)检查单侧电流相位的正确性。目前,许多变压器保护尤其是高电压等级变压器保护差动保护电流回路与后备保护电流回路是合二为一的,二次电流回路的极性设置不光要满足差动保护的各侧极性组合的要求,对于带有方向元件的后备保护,二次电流回路的极性设置必须同时满足方向元件的极性要求。测试时必须根据变压器实际潮流进行验证,以使得二次电流回路的极性设置符合定值要求。
(六)看差动保护二次电流回路N线的电流幅值。正常带负荷情况下,由于负荷电流三相基本平衡,故流过N线的电流很小,即使N线未接好,对整个差动电流回路也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仅从三相电流值的测试数据往往无法检测到N线回路是否完整。专业人员往往忽略对该回路电流的测试。而如果N线未正确接线或未接通,对差动保护的安全运行又是至关重要的。当差动保护区外发生接地故障时,变压器中性点将流过零序电流,该零序电流也将传变到相应的差动保护二次电流回路,而零序电流须经N线形成回路,N线未正确接线或未接通,则相当于零序电流回路造成了开路,会引起CT的严重饱和,造成差动保护的误动作。一般来说,尽管N线的电流很小,但一般也有几个毫安,目前常用测试仪器还是能够测得,我们也无须对其强求精度,有数据测出即表明该回路是完善的,反之,如测试数据为零,则必须检查该回路是否有开路现象了。
(七)看差流(或差压)大小,检查整定值的正确性。差流生产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来自于变压器激磁电流的影响,例如一台变压器的激磁电流(空载电流)为1.5%,基本侧额定二次电流为1A,则由激磁电流产生的差流等于1.5%×1=0.015A;另外还有电流互感器变比误差,保护装置误差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微机型差动保护,要求在整定分接头状态下各相差流应不大于实际负荷电流的5%,三相差流之间差别不宜超过20m A。对于差压,主要出现于非微机型保护中,按照相关规程:正常运行差压不应大于150mv。变压器上的差流如若小于上述数值,则可将该台变压器的整定值看作是正确的。
(八)对于微机保护,还应通过检查保护装置各单元电压、电流的幅值相位,并与实际测试数据相一致。如保护装置显示电压电流的幅值、相位与实际测得的数据不一致,则有可能是端子排到保护装置的屏内接线连接的错误,必须加以查找改正,以保证保护内部回路的正确无误。
浅谈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 篇3
变压器的差动保护, 关系到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大多用于变压器做主保护。差动保护使用电气量单纯、原理简单、保护范围明确、动作不需延时。用负荷电流检验, 可以查明差动保护的运行情况, 可以知道差动保护的整定、接线是否正确, 本文展开讨论检验时需要哪些测量数据, 怎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1 差动保护动作原理
差动继电器动作的工作原理依据, 是基尔霍夫电流定理。当变压器工作正常, 或区外故障时, 的流入电流和流出电流相等, 参照为理想变压器, 此时差动继电器不动作。当变压器内部出现故障, 产生短路电流时, 差动保护接收到的二次电流和与故障点电流, 发生正比关系时, 变压器进入保护状态 (差动继电器动作) 。
2 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差动保护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尽相同, 因此, 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虽然简单, 但实现方式比较复杂, 这就增加了使用中的操作难度, 增大了人为出错机率, 使得正确动作率降低。不同品牌产品之间存在的细小差别, 在工程设计、安装、整定中, 操作人员很容易疏忽、混淆, 因为工作失误而造成保护误动或保护拒动。为了避免造成损失, 必需进行带负荷测试之后, 再让变压器差动保护投入工作运行。
3 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内容
对线接、极性、平衡系数测算等进行检查、复核, 收集充足、完备的测试数据, 排除设计、安装、整定过程中的疏漏。
3.1 测量相间差压 (或差流) 。
差动保护, 是依据各侧CT二次电流和与差流间比值进行工作的, 差流 (或差压) 是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的重要内容。磁平衡补偿型差动继电器, 可用0.5级交流电压表分别测量和记录A相、B相、C相差压;电流平衡补偿型差动继电器, 可用钳形相位表分别测量和记录A相、B相、C相差流。
3.2 测量各侧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单纯依据差流参数判断差动保护动作是否正确, 是不充分的, 因为差流随负荷电流变化成正比, 有些接线或变比的较小错误, 有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差流;在负荷较小的情况下, 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差流, 所以测试差流后, 还要用钳形相位表在保护屏端子排处, 分别测量和记录变压器各侧A相、B相、C相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3.3 测量变压器潮流。
通过控制屏监、控制显示器或者调度端上显示的电流、有功、无功功率数据表, 记录参数大小和流向, 作为CT变比、极性分析的参数基础。测量变压器潮流时, 负荷电流越大, 各种错误在差流中的数据体现就越明显, 也越容易判断。在变压器的实际运行中, 由于网络限制负荷电流不会很大, 但应满足测试仪器精度要求, 以及差流和负荷电流的可比性。否则, 差动保护的准确性就难以判断。
4 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数据分析
对收集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精通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 熟练掌握变压器差动保护实现方式, 是带负荷测试的关键, 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 或有错误不得发现, 或得出结论错误。数据分析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4.1 检查电流相序
接线正确时, 各侧电流都是正序:A相在B相前, B相在C相前, C相在A相前。否则可能是:在一次设备倒换相别时最容易发生的情况是, 在端子箱的二次电流回路相别和一次电流相别不对应;由于安装人员的马虎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从端子箱到保护屏的电缆芯接反。
4.2 检查电流的对称性
4.2.1 每侧A相、B相、C相电流幅值基本相等, 相位差120°。
若一相幅值偏差大于12°, 则有可能:a.三相负荷不对称, 一相电流偏大或偏小。b.三相负荷对称, 但波动较大, 造成一相负荷大, 一相负荷小。c.CT变比接错, 比如二次绕组抽头接错。d.存在寄生回路, 比如在剥电缆皮时绝缘损伤, 对电缆屏蔽层形成漏电流, 造成流入保护屏的电流减小。
4.2.2 若某两相相位偏差大于12°, 则有可能:
a.负荷功率因数波动较大, 造成一相功率因数大, 另一相功率因数小。b.存在寄生回路, 造成该相电流相位偏移。
4.3 检查各侧电流幅值, 核实CT变比, 该变比应和整定变比基本一致。如果偏差大于10%, 则有可能:
4.3.1 CT的一次线未按整定变比进行串联或并联。
4.3.2 CT的二次线未按整定变比接在相应的抽头上。
4.4 检查两 (或三) 侧同名相电流相位, 查看差动保护电流回
路极性组合的正确性一种是将变压器Y型侧CT二次绕组接成△, 另一种是变压器各侧CT二次绕组都接成Y型。对于前一种接线, 其两侧二次电流相位应相差180°, 而对于后一种接线, 其两侧二次电流相位相差角度与变压器接线方式有关。比如一台变压器为Y-Y-△-11接线, 当其高、低压侧运行时, 其高压侧二次电流应超前低压侧 (11—6) ×30°, 而当其高、中压侧运行时, 其高压侧二次电流和中压侧电流仍相差180°。若两侧同名相电流相位差不满足上述要求, 则有可能:
4.4.1 将CT二次绕组组合成△时, 极性弄错或相别弄错, 比
如Y-Y-△-11变压器在组合Y型侧CT二次绕组时, 组合后的A相电流应在A相CT极性端和B相CT非极性端的连接点上引出, 而不能在A相CT极性端和C相CT非极性端的连接点上引出。
4.4.2 一侧CT二次绕组极性接反
在安装CT时, 由于某种原因其一次极性未能按图纸摆放时, 二次极性要做相应颠倒, 否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4.5 检查差流 (或差压) 大小, 查看整定值的正确性
对励磁电流和改变分接头引起的差流, 变压器差动保护一般不进行补偿, 而采用带动作门槛和制动特性来克服, 所以, 测得的差流 (或差压) 不会等于零。对于差流, 我们不妨用变压器励磁电流产生的差流值为标准。比如一台变压器的励磁电流 (空载电流) 为1.2%, 基本侧额定二次电流为5A, 则由励磁电流产生的差流等于1.2%×5=0.06A, 0.06A便是我们衡量差流合格的标准。对于差压, 《新编保护继电器校验》中规定:差压不能大于150mv。否则, 有可能是:
4.5.1 变压器实际分接头位置和计算分接头位置不一致。
根据实际分接头位置对应的额定电压或运行变压器各侧母线电压, 重新计算变压器各侧额定二次电流, 再由额定二次电流计算各侧平衡系数或平衡线圈匝数, 再将计算出的各侧平衡系数或平衡线圈匝数摆放在差动保护上, 再次测量差流 (或差压) , 如果差流 (或差压) 满足要求, 则说明差流 (或差压) 偏大是由变压器实际分接头位置和计算分接头位置不一致引起, 变压器整定值仍正确, 如果差流 (或差压) 不满足要求, 则整定值还存在其它问题。
4.5.2 变压器Y型侧额定二次电流算错, 造成平衡系数整定错。
4.5.3 平衡系数算错。
通常是先将基本侧平衡系数整定为1, 再用基本侧额定二次电流除以另侧电流得到另侧平衡系数, 如果误用另侧额定二次电流除以基本侧电流, 平衡系数就会算错。
浅谈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 篇4
差动保护原理简单、使用电气量单纯、保护范围明确、动作不需延时, 一直用于变压器做主保护, 其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变压器的安危。怎样才知道差动保护的运行情况呢?怎样才知道差动保护的整定、接线正确呢?唯有用负荷电流检验。但检验时要测哪些量?测得的数据又怎样分析、判断呢?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些讨论。
二、变压器差动保护的简要原理
差动保护是利用基尔霍夫电流定理工作的, 当变压器正常工作或区外故障时, 将其看作理想变压器, 则流入变压器的电流和流出电流 (折算后的电流) 相等, 差动继电器不动作。当变压器内部故障时, 两侧 (或三侧) 向故障点提供短路电流, 差动保护感受到的二次电流和的正比于故障点电流, 差动继电器动作。
三、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的重要性
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简单, 但实现方式复杂, 加上各种差动保护在实现方式细节上的各不相同, 更增加了其在具体使用中的复杂性, 使人为出错机率增大, 正确动作率降低。比如许继公司的微机变压器差动保护计算Y-△接线变压器Y型侧额定二次电流时不乘以, 而南瑞公司的保护要乘以。这些细小的差别, 设计、安装、整定人员很容易疏忽、混淆, 从而造成保护误动、拒动。为了防患于未然, 就必须在变压器差动保护投运时进行带负荷测试。
四、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内容
要排除设计、安装、整定过程中的疏漏 (如线接错、极性弄反、平衡系数算错等等) , 就要收集充足、完备的测试数据。
(1) 差流 (或差压) 。变压器差动保护是靠各侧CT二次电流和——差流——工作的, 所以, 差流 (或差压) 是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的重要内容。电流平衡补偿的差动继电器 (如LCD-4、LFP-972、CST-31A型差动继电器) , 用钳形相位表或通过微机保护液晶显示屏依次测出A相、B相、C相差流, 并记录;磁平衡补偿的差动继电器 (如BCH-1、BCH-2、DCD-5型差动继电器) , 用0.5级交流电压表依次测出A相、B相、C相差压, 并记录。
(2) 各侧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只凭借差流判断差动保护正确性是不充分的, 因为一些接线或变比的小错误, 往往不会产生明显的差流, 且差流随负荷电流变化, 负荷小, 差流跟着变小, 所以, 除测试差流外, 还要用钳形相位表在保护屏端子排依次测出变压器各侧A相、B相、C相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相位以一相PT二次电压做参考) , 并记录。此处不推荐通过微机保护液晶显示屏测量电流幅值和相位。
(3) 变压器潮流。通过控制屏上的电流、有功、无功功率表, 或者监控显示器上的电流、有功、无功功率数据, 或者调度端的电流、有功、无功功率遥测数据, 记录变压器各侧电流大小, 有功、无功功率大小和流向, 为CT变比、极性分析奠定基础。
五、变压器差动保护带负荷测试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完后, 便是对数据的分析、判断。数据分析是带负荷测试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马虎, 或对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和实现方式把握不够, 就会让一个个错误溜走, 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对于测得的数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 看电流相序
正确接线下, 各侧电流都是正序:A相超前B相, B相超前C相, C相超前A相。若与此不符, 则有可能:
a.在端子箱的二次电流回路相别和一次电流相别不对应, 比如端子箱内定义为A相电流回路的电缆芯接在了C相CT上, 这种情况在一次设备倒换相别时最容易发生。
b.从端子箱到保护屏的电缆芯接反, 比如一根电缆芯在端子箱接A相电流回路, 在保护屏上却接B相电流输入端子,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安装人员的马虎造成的。
(2) 看电流的对称性
每侧A相、B相、C相电流幅值基本相等, 相位互差120°, 即A相电流超前B相120°, B相电流超前C相120°, C相电流超前A相120°。若一相幅值偏差大于10%, 则有可能:
a.变压器负荷三相不对称, 一相电流偏大或一相电流偏小。
b.变压器负荷三相对称, 但波动较大, 造成测量一相电流幅值时负荷大, 而测另一相时负荷小。
c.某一相CT变比接错, 比如该相CT二次绕组抽头接错。
d.某一相电流存在寄生回路, 比如某一根电缆芯在剥电缆皮时绝缘损伤, 对电缆屏蔽层形成漏电流, 造成流入保护屏的电流减小。
若某两相相位偏差大于10%, 则有可能:
a.变压器负荷功率因数波动较大, 造成测量一相电流相位时功率因数大, 而测另一相时功率因数小。
b.某一相电流存在寄生回路, 造成该相电流相位偏移。 (3) 看各侧电流幅值, 核实CT变比
用变压器各测一次电流除以二次电流, 得到实际CT变比, 该变比应和整定变比基本一致。如果偏差大于10%, 则有可能:
a.CT的一次线未按整定变比进行串联或并联。b.CT的二次线未按整定变比接在相应的抽头上。
(4) 看两 (或三) 侧同名相电流相位, 检查差动保护电流回路极性组合的正确性
六、结束语
带负荷测试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其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带负荷测试前, 要深入了解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实现方式和定值意义, 熟悉现场接线;带负荷测试中, 要按照带负荷测试内容, 认真、仔细、全面收集数据;带负荷测试后, 要对照上述5条分析方法, 逐一检查、逐一判断。只要切实做到了这三点, 变压器差动保护就万无一失了。
参考文献
[1]高永昌,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负荷测试 篇5
关键词:体育课,负荷,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符合体育教学健康分组中基本组标准的金台区、高新区、渭滨区的3所学校, 初一到高三共110名学生作为受测者。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实验法
三、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上体育课学生的课前安、课中分以及课后, 亲自进行手触桡侧动脉测量30秒的脉搏最后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 体育单一课和综合课的心率变化
通过对宝鸡市城区中学体育单一课和综合课的心率情况来看, 随着课的类型的不同, 最大生理负荷、平均生理负荷以及基本部分生理负荷都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对参加体育锻炼者提出的心率指数为:男性每分钟在130~150次, 女性每分钟在120~140次的范围内, 因而就把正常学生一节课上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50 (次/分) 之间, 将此心率的保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 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 并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才算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大多数课程的心率都在120~150 (次/分) 之间, 但也有一些课程如:足球、羽毛球、田径-足球、田径-羽毛球等课超出了适宜的心率范围, 表明了这部分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还是偏大了。从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与基本部分平均生理负荷强度的比较来看, 宝鸡市城区中学体育课基本部分的平均生理负荷明显大于平均生理负荷强度, 足以说明基本部分的生理负荷在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中, 无论是负荷强度还是负荷量上都达到了本节课的最高水平,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 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 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 运动负荷由小变大, 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 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不管采取哪种模式, 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 动静交替, 以足球课为例, 其平均最高为负荷强度135±8.8 (次/分) , 而基本部分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为139±5.5 (次/分) 。由此可见, 生理负荷强度随上课时间呈现斜坡向上的趋势, 说明这堂足球教学课的运动负荷对人体的生理刺激在不断加大, 基本上符合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要求。但是用指数法来分析, 不同类型课上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不断加大指数如下:篮球≈1.71、立定跳远≈1.66、广播操≈1.69、足球≈1.73、排球≈1.65、跳远≈1.70、乒乓球≈1.72、羽毛球≈1.70、田径—篮球≈1.67、田径—足球≈1.65、田径—羽毛球≈1.59。综上可知, 除了田径—羽毛球课中学生所承受的运动生理负荷量属于中等负荷外, 其他类型课的运动负荷等级都属于大强度的练习, 显然宝鸡市城区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还是偏大。
(二) 体育课各部分平均心率变化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随着教学进程学生的心率在不断上升, 到基本部分时达到较高的心率, 在结束部分心率逐步下降, 基本符合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要求, 可是从测定数据来看, 学生在课后10分钟的平均心率没有恢复到安静时的状态, 说明运动胜利负荷量还是偏大。用指数发来分析可得出以下指标:初中男生≈1.56、初中女生≈1.46、高中男生≈1.80、高中女生≈1.73, 由此可以反映出初中男女生的生理负荷量还是属于一个正常合理的区间, 而高中男女生体育课中的生理负荷量却还是属于负荷等级偏大,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课堂运动负荷过大, 或是体育课教学基本部分时间过长或过晚, 负荷的最高点出现过晚所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分析, 也有可能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较差, 运动后心率不能快速恢复。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宝鸡市中心城区中学的体育课各部分时间分配基本合理, 体育课密度基本合理但与标准相比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 运动负荷强度偏大未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要求。
体育课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量, 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安排和调节体育的运动负荷, 让学生运动适度, 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育体育精神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特点, 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量,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目的, 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负荷测试 篇6
关键词:CT极性,升压器,电流相位
0引言
电流互感器 (CT) 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电气设备, 主要作用一是实现高低压的电气隔离, 有利于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二是通过高低压的转化, 将二次侧电压等级比较低的测控量送至相应的控制保护以及自动化设备等。所以, 电流互感器的内部接线是否正确十分重要, 其既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动作, 又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监控和事故处理, 严重时还会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在新CT投运或对原有CT进行改造后, 验收CT接线是很重要的。一般用测CT极性的方法验证CT接线是否正确, 目前基本上所有CT都采取减极性法标注极性。
肇庆换流站扩建站用变进行带负荷极性测试时, 由于站内负荷非常小, 导致钳表无法测量高压侧套管的二次电流值, CT极性带负荷测试也无法开展。 本文分析了通过在高压侧逐步增加电压, 在站用变保护装置读取电流差流来判断站用变套管CT极性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1减极性标注法简介
在交流回路中, 电流的方向随时间而改变, 回路中电流互感器在某一时刻其一次侧极性与二次侧某一端极性相同, 即同时为正或同时为负, 称此极性为同名端或同极性端。如图1所示, L1和K1为同名端, L2和K2为同名端。CT极性标注一般采用减极性法 (比如, 一、二次侧同名端标注为L1/K1、L2/K2, 以此类推) 。在此种标注方式下, 极性校验时, 标注为同名端的出线端子极性相同 (同为正或同为负) 。我们验证CT接线是否正确时, 只要验证CT上标注的同名端极性是否一致。
2 CT极性校验常用方法[1]
2.1直流法
如图2所示, 用1.5~3V干电池将其正极接于互感器的一次线圈L1, L2接负极, 互感器的二次侧K1接毫安表正极, 负极接K2, 接好线后, 将K合上毫安表指针正偏, 拉开后毫安表指针负偏, 说明互感器接在电池正极上的端头与接在毫安表正端的端头为同极性, 即L1、K1为同极性, 互感器为减极性。如指针摆动与上述相反为加极性。
2.2交流法
如图3所示, 将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L2和二次侧K2用导线连接起来, 在二次侧通以较小的交流电压 (防止电流太大损坏线圈) , 用电压表测量U2及U3的数值, 若U3=U1-U2为减极性, 说明此时L1、K1极性相同, 两点电压差的绝对值等于两者电压值之差;若U3=U1+U2为加极性, 说明此时L1、K1极性相反, 两者电压差的绝对值等于两者电压值之和。为使读数清楚, 电压表应尽量选择小一些。对变流比超过10的互感器不要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因为U2的数值较小, U3与U1数值接近, 电压表读数大小不易区别。
2.3仪表法
一般的互感器校验仪都有极性指示器, 各种仪表测试CT极性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 但原理基本和上述一致, 就不在此赘述。
3肇庆换流站站用变压器低负荷下测试套管CT极性方法
肇庆换流站站用自耦变压器一次接线图如图4所示[2], 由于站内负荷非常小, 导致钳表无法测量站用变压器高压侧套管的二次电流值。 故采用以下方法测试CT极性:将肇庆站500kV站用变低压侧10kV电缆尾端三相短接, 在高压侧套管CT侧加交流电压, 逐步抬高输入的电压值, 直到钳形电流表可以准确读出电流的大小为止。以所加电压的其中一相为基准, 测量高压侧套管CT及低压侧开关CT绕组的相位, 在站用变保护装置内读取电流差流, 从而确定高压侧套管CT (300/1) 极性的正确性。
原理接线图如图5所示。根据图示按对应相别接好调压器、中间变压器, 并与变压器高压侧套管连接;在调压器电压监视装置取三相电压并引接至保护室接至电流相位测试仪, 作为电流相位测试的基准电压。
4试验结果
施加电流相关计算如下:施加8A电流时的试验电压U= (8/43.99) × (525×12%) =11.46kV, 中间变压器高压侧采用13 587V抽头连接, 低压侧采用630V抽头连接, 则中间变压器低压侧的电流约为8× (13 587/630) =172.5A, 调压器一次侧的电流约为172.5A× (630/380) =286A。另外, 调压器与中间变的空载电流约为120A, 则要求380V试验电源的容量应至少为400A。加压前, 确认调压器转动把手处于“0”位置, 慢慢转动把手使一次电流升至8A, 同时用电流相位仪分别在500kV站用变第一套保护屏及第二套保护屏内测量高压侧套管电流、低压侧开关电流, 并作出六角图, 检查相位、极性、变比正确;在站用变保护内读取三相差流, 差流为0。结果显示该套管CT极性正确。
5结语
CT极性的重要性无需多述,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导致CT极性校验工作不能采取直接测量的方法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设备的投运情况设计间接的校验方法。 本文根据一次设备对应的二次保护设计了在站用变保护装置内读取电流差流以确定一次CT接线是否正确的方法, 对某些装有类似二次保护的一次设备CT极性校验具有参考意义。当然, 不同设备对应的保护不尽相同, 我们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CT极性校验方案。
参考文献
[1]冯涛.50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华中电力, 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