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伤针(精选3篇)
无损伤针 篇1
婴儿生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时为了保护血管, 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 笔者选择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后用6 cm×7 cm无菌透明敷料进行固定穿刺部位, 留置针延长管及肝素帽用胶布“U”型固定于头皮上。但由于头发的原因这样固定敷贴与胶布容易松脱和卷边, 使得留置针保存时间不长失去了留置针的意义, 故在原有的固定基础上用胶布绕头缠绕一圈[1]。由于头发的原因胶布不会松脱但可以随着头部的活动左右晃动, 从而带动肝素帽摩擦头皮, 汗液使皮肤潮湿, 皮肤保护能力下降而发生压疮[2]。为了探讨在肝素帽下垫无菌纱布预防对头皮损伤的护理干预的效果, 对该院2012年1月—2012年7月收治患儿100例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留观治疗患儿100例, 男50例, 女50例;年龄29 d~2个月, 平均年龄1个月半。两组患儿年龄、体重、营养状态、操作者、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即实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均选择头皮静脉穿刺中最佳的部位—颞浅静脉[3]。对照组在穿刺成功后用6 cm×7 c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部位, 延长管及肝素帽用胶布“U”型固定后再用胶布绕头缠绕一圈[4]。实验组在对照组原有的基础上于固定延长管及肝素帽时在肝素帽下方垫1张6 cm×6 cm无菌纱布。胶布更换1次/d。于5 d后观察皮肤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参照压疮的分期与临床表现判定标准
1.3.1 压疮的分期
(1) 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触痛, 此期皮肤表面无破损情况。 (2) 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 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 静脉回流受阻, 受压部位因淤血而呈现紫红色, 有皮下硬结和 (或) 有水泡形成。 (3) 溃疡期水泡破溃后, 可见潮湿红润的创面[2]。
1.3.2 临床表现判定标准
在治疗结束5 d内评估, 根据结果评分分为3级, 程度分别记 (0~3) 分。第一级显效, 无上述情况发生;第二级有效, 只有初期表现发生;第三级无效, 发生炎性侵润期或溃疡期。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的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分别为 (2.21±0.62) 分和 (0.93±0.78)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组50例患儿中, 显效28例 (56%) , 有效15例 (30%) , 无效7例 (14%) , 总有效率86%, 对照组显效10例 (20%) , 有效17例 (34%) , 无效23例 (46%) , 总有效率54%,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操作因素
实验组在通过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达到了86%, 是因根据压疮发生的机制, 减小了肝素帽突出处与头皮之间的摩擦力, 从而达到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也有7例发生了压疮, 根据讨论及观察发现因胶布绕头加固时是缠于头发外的, 发生压疮的7例患儿都为头发多且长的。头发多且长的在胶布固定后不会很稳固, 它随着头部的晃动而移动, 在加上头部汗液多胶布粘性变差使得纱布松脱, 肝素帽突出处直接摩擦头皮而发生压疮。一般遇到这种头发多的患儿都会多绕头一圈让胶布固定更稳固, 也告知家属尽量不让患儿头部与其他东西相互摩擦 (如床、手臂等) [5]。对照组在未有进行干预的情况下也有10例患儿没有发生压疮, 根据观察发现这10例患儿体重都超重, 头部皮下脂肪多及胶布绕头时不紧。这也使得肝素帽突出处与头部皮肤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 使之没有压疮的发生。
3.2 年龄因素
该文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的为年龄29 d~2个月, 平均年龄1.5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儿的活动度增加, 头发更加茂密使得胶布粘贴更不易[6]。年龄越大手部活动更灵活, 很多都会去抓头, 人为的产生摩擦力让压疮发生。
3.3 压疮发生与时间的因素
在观察中还发现压疮的发生跟留置针保留的时间也是有关的, 观察所得1 d后就有压疮初期的发生, 1~2 d发生压疮的情况两组中有3例, 3~4 d发生压疮的有10例, 第5天发生压疮的有17例。这充分的说明压疮的发生跟留置针保留的时间是有直接关系的, 也说明留置针保留时间最好是3~5 d。
从压疮形成的因素来看, 除了摩擦力、湿度、压力等原因。长期营养不良的患儿, 肌肉萎缩, 皮下脂肪变薄, 皮肤与骨骼间的充填组织减少, 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上述因素都可引起压疮的发生, 但头皮压疮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肝素帽与皮肤之间造成的摩擦力。该文中通过于肝素帽下垫1张6 cm×6 cm无菌纱布, 减少摩擦力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通过表1也可看出使用此方法对预防头皮损伤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 该研究通过对100例使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进行观察发现, 在预防压疮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护理干预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肝素帽下垫无菌纱布的护理干预方法, 具有费用少, 疗效显著, 不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来操作,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晓予.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23) :180
[2]蒋琪霞.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0) :1229.
[3]苏春花.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时间比较[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3) :42.
[4]虞蓉.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9) :167.
[5]王桔红.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 (25) :104.
[6]崔炎.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无损伤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于我院骨伤科治疗的76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5~63岁, 平均 (32.5±4.5) 岁, 病程1天至3个月;对照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年龄14~65岁, 平均 (34.5±5.5) 岁, 病程3天至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学》及《中医伤筋学》诊断标准[2], 表现为膝部有明显、持续疼痛, 有压痛和牵扯痛, 屈伸活动受限, 静止时疼痛减轻, 活动时痛剧, 局部肌肉肿胀或痉挛;外翻应力试验 (+) ;膝部有明显外伤史;X线摄片排除骨折、脱位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损伤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电针治疗
患者皮肤常规消毒, 取血海﹑阴陵泉、梁丘、犊鼻、足三里、三阴交、行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及膝关节周围压痛点, 用0.35mm毫针数枚, 快速进针至骨面, 使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接G6805-2A型电针仪, 留针30min, 1次/d, 10天为1个疗程。
1.2.2 温排针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 患肢屈曲15°前置摆放, 另一腿向后屈曲45°向后摆放, 常规消毒, 按压患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区, 分别找到股骨内髁上沿、胫骨平台和胫骨粗隆内侧沿, 用甲紫兰笔标记出各条线起、中、止的进针点, 具体方法为在股骨内上髁韧带始点描出的第1个进针点君点, 沿着韧带纵轴向下相隔4mm描出第2个进针点臣点, 再向下相隔4mm描出第3个进针点使点;然后在胫骨内侧髁副韧带、关节平台韧带依次画出进针点。画点定位完毕后用碘伏局部消毒, 依次在三部点位由上往下逐一刺入0.40mm×50mm毫针9枚, 进针缓慢, 以针尖触及骨面产生酸胀感为得气, 然后用捻转泻法右旋5~10次, 使针尖摩骨, 再缓慢上提,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当针尖退回至撕裂伤处时疼痛会加剧。检查可见皮下血肿, 股骨内髁部压痛, 外翻侧方应力试验 (+) 。诸针柄上缠绕松节油棉球, 点火燃烧棉球, 留针8min。到时自下而上逐一迅捷拔出毫针, 用干棉球压闭针孔, 勿令气泄。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停针1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膝关节功能恢复, 局部无压痛, 外翻应力实验 (-) ;好转: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膝关节功能改善, 疼痛减轻;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膝关节功能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s)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治疗期间, 观察组出现2例晕针, 对照组出现3例晕针, 经拔针后均可自行缓解,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属中医“伤筋”“筋痹”等范畴, 多由外伤引起局部气血瘀滞, 筋脉失养, 不通则痛, 症见膝关节内侧肿胀疼痛、膝关节不稳、活动障碍、功能受限等。由于“瘀不祛则血不活, 血不活则新血不生”, 若未及时治疗, 迁延日久, 形成粘连, 可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 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为大法[4]。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方法颇多, 疗效显著, 本研究采用温排针疗法治疗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温排针为温针和排针的结合, 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将温针热信息以排针刺络的方法输送到人体, 通过改善病灶周围微循环、增加病灶局部小动脉氧分压、疏通淋巴管、调整体液pH值、降低氧自由基等减轻对细胞的损害。取股骨内髁上沿、胫骨平台和胫骨粗隆内侧沿三部, 分为天部、人部和地部, 天部引邪外达、行气驱寒, 人部养血活血、消肿定痛, 地部水火同济、减轻韧带僵直和痉挛, 并以温热进补, 使膝盖局部通经活络, 活血散瘀。该法适用范围为非完全撕裂的Ⅰ度Ⅱ度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 对完全撕裂者则不适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温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显著, 可有效祛寒散湿、活血通络, 疗效明显优于电针, 且患者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慧, 左小红.温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1) :39-41.
[2]吴亚林.电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00例[J].现代中医药, 2011, 31 (6) :53-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1-32.
[4]李多默, 向东东, 丁宇, 等.针刀配合臭氧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5) :929-930.
无损伤针 篇3
关键词:浅静脉留置针,重型颅脑损伤,输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 无手术指征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病程长使用甘露醇脱水剂, 对血管损伤性大, 意识障碍者易躁动不安, 传统输液针易渗漏, 反复穿刺, 损坏血管, 病情反复多变, 随时需要用药抢救。我科自2007年以来使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 改善了上述种种弊端,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使用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以来治接受留置针输液患者198例, 男性141例, 女性57例, 年龄9~72岁, 平均年龄38岁, 采用留置针为BD24G密闭式静脉留置Y型针, 其尾端有2个接口, 一端是肝素帽, 用于输液过程中直接加药, 另一端是螺旋帽, 拧开后接输液器的接头, 也可不取螺旋帽, 直接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肝素帽, 排气后进行注射。使用留置针输液法, 穿刺成功率98%, 最长保留时间为7d, 最短1d, 平均3~5d。
1.2 方法
穿刺人员必须技术熟练, 心理素质好, 穿刺前作好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使用优点、选择好血管 (血管宜粗、直, 无静脉瓣) 常规消毒, 止血带扎在离穿刺点上方10~15cm, 时间为40~120s为最佳时间, 扁状止血带优于圆管形, 以保障肢体远端血运, 穿刺深度应以穿刺部位, 静脉深浅粗细而定, 有效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 动作轻, 稳见回血后平行进针, 两手配合, 右手推针管, 左手退针芯, 边进边退, 待针梗完全进入皮肤穿刺点用3M透明贴固定, 用胶布妥善固定留置针尾及肝素帽, 躁动不安者, 肢体给予适当制动, 输液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等操作, 输液完毕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正压脉冲式封管, 用胶布固定好肝素帽后再用头网将盲端撕开像袖带一样网住穿刺部位肢体起固定作用, 置管期间注意保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3M透明敷贴, 消毒穿刺部位,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次输液前亦要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冲洗管路, 检查有无堵塞渗漏情况。
1.3 经常巡视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漏、堵管, 脱落现象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d, BD公司推荐为3~5d, 不超过7d[1], 有报道浅静脉留置针留置5~7d无静脉炎发生时, 可留置7d, 超过7d, 局部压痛明显。我科因输液组数多, 甘露醇药物刺激性大, 一般保留3~5d, 就有静脉炎症状。还因意识障碍, 躁动不安, 易致针头导管脱出, 针头堵塞等并发症。当要拔除留置针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 这与输液期间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使血管局部出现肝素化现象, 影响局部凝血因子的聚集, 致拔针后针眼局部血管止血时间延长。黄琳[2]临床研究显示按压>3min, 才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静脉炎
穿刺及换药应严格无菌技术, 选择粗、直血管, 尽量选择刺激小的药物, 刺激性强的应予稀湿, 出现静脉炎时应拨针, 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抬高患肢, 患处给予50%硫酸镁湿敷, 3次/d, 20min/次。
2.2 针头脱出
穿刺后妥善固定, 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换药时敷贴应朝向心方向撕开, 脱出针梗部分不可重新插入, 重新固定查看输液是否通畅。
2.3 导管堵塞
每次输液完毕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 穿刺肢体上方禁止测量血压,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应及时冲管, 血栓形成堵塞针头后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无效可拔管。
2.4 敷贴过敏
选择透气性能好的防水敷贴, 穿刺点避开过敏, 炎症破损部位, 发生过敏时采用纱布替代敷贴的换药方法, 并采用绷带固定纱布块。
3 小结
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应用, 有效避免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躁动不安引起输液渗漏损坏血管, 特别适合神经外科每天多次间歇静脉用药和紧急抢救用药,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理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 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