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2024-10-25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共4篇)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篇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导之下,才能促幼儿开启探索的步伐,在开展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论述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一、精心导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核心原因,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在组织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如在课堂开展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静心导入。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有效的精彩导入形式,如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在导入过程中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比如针对当下流行的微课,将微视频融入到新授课中,通过微视频的融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郁的兴趣。

二、耐心倾听,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教师是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课堂引导者和课堂主体之间应当形成互动的关系。而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师道尊严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一味顺从和听话,有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有无疑问的时候,有的学生明明似懂非懂,却不会在课堂上主动质疑。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疑问,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详细的解答,鼓励孩子们多多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耐心倾听,是对孩子好奇心的善待和保护,有助于鼓励孩子们有疑问就可以勇敢、大胆提出,引导小学生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开展快乐的探究。如结合《种子的萌芽》一课,我开展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结合上学期的凤仙花种植实验,给这次我们要研究的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学生纷纷展开探讨,首先讨论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教师在黑板上将种子发芽所需要条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板书: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关于《科学同步探究》的猜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问题如下: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发生怎样的结果?你认为可以改变上述哪一个条件?温度低一些或者把绿豆种子放到冰箱的冷藏室能不能发芽呢?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而不是急于公布实验的流程、规则。我临下课又布置了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自己完成。充足的实验时间可以让学生反复验证原先的计划,并且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耐心倾听,及时回应,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好奇心参与活动,开展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三、亲身探究,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组织和开展小学科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并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亲身探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对于小学科学学科相关知识点的灌输和呈现,而是要积极引导、鼓励、促进小学生亲身探究,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给出最终的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通过保持自身的好奇心,使得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那就是采用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而不是人云亦云、唯课本为本,真正能够站在实践的角度上,来进行验证。这种方法也能引导小学生从小形成探究的习惯,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不断开展探索的步伐。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介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动画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授课时通过flash动画的演绎,展示小熊妈妈给三个小朋友分水,三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水是最好的,为了这个问题他们争论不休。这时候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帮助熊妈妈测量这三个小朋友水的多少。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想出不少帮助熊妈妈测量水多少的方案。我将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在板书上列出来,最终学生通过激烈的探讨,选了一种最简便的方案,那就是画刻度的办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正如这个案例中帮助熊妈妈解决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并且乐于去解决问题。有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学生也就有了自主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我深深明白,在开展和实施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放在首位,在开展科学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积极的热情。与此同时,我想,作为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途中要保持好奇心,对于教师不也是一样的吗?在教学中,伴随着环境、学生、理念、时代的变化,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要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摘要: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来说,好奇心的激发与呵护,有助于培养儿童从小就具备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在科学学科的开展过程中,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奇心是他们打开认知之路的窗口。本文从三个方面针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展开讨论:精心导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倾听,善待孩子的好奇心;亲身探究,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关键词:小学科学,好奇心,教学成效

善待期望, 善待孩子 篇2

一、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心理学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后, 告诉班主任和所有任课老师:其中一部分学生智力优秀, 比较有发展前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心理学家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再次评估, 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其实, 这些学生的智力在班级内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 而有一些智力比较不错的学生, 成绩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皮特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就反映出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期望,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 对学优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对优秀的学生, 教师自然而然地有着较高的期望。当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 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 同时还会给该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即使该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我们同样会给其答案以必要的补充, 对其进行相应的鼓励。这些行为都是我们对该学生具有一定的期望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当然, 这对该生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因为学生会很容易地理解老师的意图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来报答老师, 换取老师更大的关爱。

但是当对某学生具有极高期望的时候, 我们教师就不能用平常的心理来承受该学生偶然的失败。比如, 我们选拔该学生参加一项比赛, 我们坚信该学生会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一旦学生偶然失败了, 或者该学生发挥正常, 没有达到教师理想中的目标, 这时候, 教师的失望程度会很强烈。这种失望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为在高期望得到失败的情况下, 教师就不能用宽容心来宽容学生的失败, 理解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的成绩, 而且他们会在言行之中流露出这种失望, 或者对该学生的期望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很有可能会使该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

因此, 对好学生有一定的期望是好的, 但一定要控制你的期望值, 这样才能正确地衡量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才会对优秀学生有所裨益。

2. 对学困生不要没有期望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对待学困生是不公平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把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心目中的好学生, 不给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时候即使提问了学习较差的学生, 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对于他们的回答也是缺乏耐心的;更有时候我们提问这些学生纯粹是为了寻找一个反面的回答, 以便作为例子警示班中其他学生, 防止他们出现问题。这都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值较低造成的,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糟糕。

二、家长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如今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高期望值的影响下, 父母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 直接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学生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 父母就会把自己的失望传染给学生,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1. 父母很容易以自己的心理来衡量孩子的心理和能力

有时候,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擅长运用“我当年”“如果是我”“我觉得”等等字眼, 强调孩子一定能够像他们一样出色或超过他们当年取得的成绩。一旦孩子不能达到其要求, 父母往往不明白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 而会批评孩子, 甚至讽刺孩子, 给本来就比较失望的孩子更大的打击。所以, 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能力基础上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当下的学习, 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孩子, 才能对孩子学习有所帮助。

2. 不要使用过于绝对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还表现在这样一些字眼上:“你一定”“你应该”“你必须”“你肯定”等。这在无形之中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高压。当孩子没有完成父母的标准或未能达到父母给定的目标时, 他们就会做出一些简单的欺骗或规避行为来逃避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一定达到某种目标, 必须完成不切合孩子实际能力的要求呢?有时候, 我们的这种高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善待孩子在手工折纸中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善待,幼儿,折纸,兴趣

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脑细胞的活动加快, 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因而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 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发动力。学习兴趣是孩子学习活动赖于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动力源泉。著名心理学教授孟昭兰也曾指出:“兴趣和思维、记忆力的关系是如此之广泛, 以至于缺少它的支持, 智力发展濒于险境的状况不少于脑组织损伤。人类任何思维和创造不断地被兴趣、激情、鼓励所强化。”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 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深受儿童喜欢, 儿童通过折纸, 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儿童折纸学习中, 作为家长要善待孩子的兴趣, 小心的呵护, 细心地培养, 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完成一项项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一、别动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儿童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加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因此, 兴趣对人的一行为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

兴趣能促使儿童积极地从事折纸活动。因为纸张的易于操作、简洁夸张, 富有情趣, 在通过一定的动手就会出现一个神奇的形象。因此, 好多儿童因为对折纸感兴趣, 他们就会缠着爸爸妈妈要求折飞机、折坦克、折花朵……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这个方面满足孩子, 于是社会上的各类手工辅导班也应运而生, 有的父母好心做了坏事, 把孩子送去辅导班, 在有些老师不正确的指导和手工“作业”的压力下, 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楠楠4岁的时候, 特别喜欢折纸, 尤其是花卉折叠。她对手中的各色纸, 经过折折叠叠而产生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郁金香、康乃馨……如痴如醉。于是父亲为了培养她的折纸兴趣, 专门送她去参加兴趣班, 从那时候起, 楠楠周六、周日都要去“兴趣”班, 而且每天都有“不菲”的作业压力。父母亲为了自己的虚荣还经常让楠楠在朋友面前折些花花草草, 一来二去楠楠开始逃避折纸, 觉得都是折纸夺去了自己的快乐。后来, 随着楠楠折纸技艺的提高, 父亲还强迫她参加各种比赛, 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极大地满足, 对她的获奖要求也变本加厉, 如果稍有懈怠, 就要遭到父母的批评。上大学后, 楠楠不再受父母的约束, 但她再也没有碰过折纸, 而且发誓再也不折纸了, 因为她一看到折纸, 就会想到那段痛苦的日子。

二、唤起孩子的兴趣

卡尔﹒维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有一个原则, 就是“教育不能强迫”。正确对待和唤起孩子的兴趣, 是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父母盲目的给孩子报“兴趣班”, 不但不会培养孩子的兴趣, 反而扼杀孩子的兴趣, 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卡尔﹒维特认为, 不管教孩子什么, 要先唤起孩子的兴趣, 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 他才会教。教孩子做手工折纸也是如此。要想学会更多的折纸要教会孩子看图例, 孩子对图例是否感兴趣, 取决于要折的物体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 我们可以先折几个孩子喜欢的小动物, 请他欣赏, 孩子看了以后会急不可耐学习折小动物。这时我们告诉孩子:这些小动物是我看图例折出来的, 如果你学会了看图例, 自己就也能折了, 而且还能折出更多的东西呢!以此来激发他学习看图折纸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我们教孩子认识了一些折叠符号。如峰线、谷线、正折、反折符号以及它们的折叠方法, 并且提供了“狗头、猫头”等图例, 让孩子按照折叠符号折纸。在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看图折叠的方法来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供图例, 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折叠方法。如先学习对边折、对角折, 再学习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单菱形折、双菱形折、双三角折、双正方形折等。同时, 在幼儿学习某个基本折法的时候, 提供与这一折法相关的多种图例, 巩固对基本折法的掌握。如学习双菱形折法时, 提供了菱形的变形——茶壶、啄木鸟、鹤的图例。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不但使孩子学会了一个基本折法, 而且为将一物体变形成另一物体打下基础, 开拓了幼儿思维的多维性。利用各种形式巩固幼儿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从材料上提供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纸、图例、展示板、折纸书, 供幼儿折纸使用;从练习途径上在活动区设置美工区, 利用集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 保证每名幼儿有练习机会, 以达到目标要求。

折纸教育绝不能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而是要唤起孩子的兴趣, 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 可以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给孩子传授相应知识。

三、跟着孩子的兴趣走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孩子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目标, 孩子有了兴趣就如同在名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探索。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 其中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兴趣, 这是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智慧法则。

观察孩子对哪项折纸活动进行得时间长, 最感兴趣哪种东西。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差别, 每个孩子对折纸的兴趣内容不一样, 一般是男孩子喜欢车、船、炮、舰等, 女孩子喜欢花花草草类的。如果他喜欢什么就让他放手去做去玩吧。有一个叫杰的小男孩, 他一直就喜欢龙, 只要是和龙有关的他都喜欢, 比如传说中的龙, 还是有历史上的恐龙都是他迷恋的对象。作为父母这个时候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兴趣了, 可以给孩子买些各种关于恐龙的书籍, 比如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关于恐龙的历史和恐龙的种类, 每一种恐龙的特性, 搜集这方面的各类图片, 再找些关于龙和恐龙的折纸图例, 提供充足的材料, 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在孩子做折纸的过程中, 家长还应“适时指导”“锦上添花”。比如, 换种方式来做折纸, 不是每一项内容只有一种折法的, 还可以找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折法, 当孩子一种玩法玩腻, 父母就要开动脑筋帮他想另一种玩法, 充分有效利用各种书籍和网络资料。如果孩子很专注地进行某种折纸活动,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干涉他, 有时孩子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这个时候其他外在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多余的, 他已经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梁启超, 在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同时, 最注重的就是孩子浓厚的兴趣。他曾在一次演说表明, 他信仰的就是兴趣。因为有了兴趣, 他的人生充满乐趣, 对很多事情做得就津津有味。他的次子梁思成在美国学习建筑时, 梁启超担心他学习太专业而感到单调, 就多给儿子去信讨论兴趣问题, 最有代表性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之故, 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 太单调的生活, 容易厌倦, 厌倦即为苦恼, 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 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 或读书取益, 也要方面稍多, 才有接谈交换, 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 即如在家庭里头, 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 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 不能领会我的教训, 你生活本来应享的乐趣, 也削减不少了。”梁启超不但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 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

孩子对兴趣和快乐的追求是强烈的, 但也是低廉的。由着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活动,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失去的梦是找不会来的。失去的童年会给人一生带来许多不幸。

参考文献

[1] (美) 罗恩菲德著, 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3月第2版.

[2]孟思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0月.

[3]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等译.《对美术教育的意见》, 湖南美术出版社.

[4]卢家嵋主编.《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篇4

熊元杰, 男, 十一岁, 现就读于龚滩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二、个人背景

该生的父亲属于弱智, 并且身体半边瘫痪, 母亲一字不识, 性格又有些古怪, 所以该生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欠缺, 自幼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也偏差。每个任课老师, 都认为他是一个难管的孩子。

三、教育案例

案例一:

有一天, 熊元杰的妈妈到学校哭哭啼啼地对我说, 熊元杰前一天找她要五元钱去买玩具枪, 她不给, 熊元杰随口骂了她一句, 她就打了他一巴掌。熊元杰便拿着一把斧子要砍她, 她赶紧跑, 他就举着斧子去追她, 幸亏旁边人赶紧将他手中的斧子夺下。熊元杰的妈妈希望老师好好批评教育他一顿。午休时候, 我将熊元杰叫到办公室, 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并罚他站了一个小时, 还要求他回家后向他妈妈认错, 请求妈妈的原谅。可后来通过了解, 他回家后根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反而怨恨妈妈告了他的状, 害他受了罚。

案例二:

(案例一) 事后不久, 胆大包天的熊元杰有一次和本班的何伟同学为一点小事打架。他居然拿出一把小刀去割何伟的耳朵, 幸亏有个老师从我们教室门口路过才制止下来,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事发后, 我十分恼怒, 下决心跟他老帐新帐一起算。我先将他叫到讲台上去, 逼着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何伟同学道歉, 然后用教鞭打他的手心, 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权利和机会, 并罚他扫一周清洁区域。从那以后他还是不断犯错, 于是, 我和他之间始终就在犯错和惩罚中周而复始, 导致师生关系也有点紧张。

教育启示:对学生不是晓之于理、动之以情, 而是以训斥、惩罚为主的教育手段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反而会使被揭开的伤疤越裂越大, 失去教育的功效。

作为班主任, 过去是不是对他太缺乏了解?对他的偏见是否太深?以前对他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是否过于极端?

案例三:

有一天早课前又有个同年级学生家长来找我告状, 说熊元杰头一天放学时在路上将他的儿子打伤了。我将熊元杰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 他说:“是那个同学打低年级的同学, 我叫他别打, 他就骂我, 我才打他的。”刚说到这里就打上课钟了, 我叫他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来。

放学前我一直在思考着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但我明白一点, 绝不能采用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他。结果我是这样处理的:

放学后, 他先到办公室等我。我走进办公室, 只见他耷拉着脑袋、沮丧着脸规规矩矩地站着, 等待着接受严厉的斥责或挨打手心。可这一次, 我既没大声训斥他, 也没有打他的手心。我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明天我让班长给你加三面小红旗, 第一面旗是奖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 富有正义感, 象个男子汉;第二面旗奖你很尊重老师, 老师叫你来你就来;第三面旗奖你时间观念很强, 能按时到老师办公室, 而老师却来迟到了, 不好意思。不过也要减你一面旗, 最终只能加两面, 因为你又动手打人了, 不管怎样说, 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是用讲道理的方法说服那个大同学不打小同学的话, 老师今天就还要奖你一面旗。所以你以后遇事要冷静, 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好啦, 你可以回去了。”他当时感到很惊讶, 疑惑不解地瞪大眼睛看着我, 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 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看到他专门写给我的一段话:“尊敬的冉老师, 对不起, 我那天又打架了, 我总是给我们班上抹黑, 现在我向你保证, 从今以后, 我再也不打架了, 我要好好学习。谢谢你奖励我两面小红旗, 我还从来没有得过小红旗, 以后, 我要争取更多更多的小红旗, 像其他同学一样做一个好孩子。”看了这几句话, 我真是又惊又喜。我在想, 要改变一个孩子, 原来竟是如此的简单, 不就是仅仅将惩罚变为鼓励而已吗?教了二十年的书, 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奖励机制居然具有如此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我越想越欣喜, 连忙提笔给他回了几句话:“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其实, 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只要你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克服自身的不足, 把旺盛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加油吧, 老师等着再次给你加小红旗呢!”

从那以后, 我发现他像变了个人似的, 上课时很认真, 而且发言也特别积极, 下课后也不像以前那么“野”了, 而是坐在座位上背课文、做作业, 完成作业也比以前认真多了。这一切, 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于是, 我也随时注意增强他的自信心, 上课时只要他举手我就要抽他, 只要他有好的举动我就送他一个微笑, 冲着他点一下头, 翘一翘大拇指, 还经常在班上公开表扬他。每当这时, 从他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安慰和感激, 而不再是以前那种抱怨和不满。平时我还常常主动去接近他, 与他谈心, 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让他感觉到老师原来并没有遗弃他, 也一样的爱他、关心他。这样一来, 他也越发要求进步, 在短短的时间里, 展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熊元杰,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表现上, 他都似乎进入了另一种境界。最让我感动的是, 有一个星期天, 他们邻居家办喜事, 他和几个小朋友玩鞭炮, 他不小心被鞭炮将面部炸伤了, 而且伤势很重, 镇医院建议他们家长赶紧转到县医院治疗。在临走前, 他非得要他妈妈将他星期天的家庭作业交给我以后才走。我手里捧着他的作业本, 心里沉甸甸的, 真是又欣慰又心痛。

上一篇:无损伤针下一篇:定位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