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2024-06-10

叛逆(精选12篇)

叛逆 篇1

一、摇滚乐中的“叛逆”与学生的叛逆

(一) 叛逆的定义

叛逆一词正盛行在现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在许多老师眼里那些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不配合老师管理的学生就是叛逆生;在许多家长眼里那些不理会父母管教的孩子就是叛逆的孩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叛逆?根据最新辞典的解释, 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 与现实相反, 违背他人的本意, 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 那么当代叛逆的学生的确有很多。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被社会贴满了叛逆的标签, 在多数社会人眼中中职生都有逃课、打架、抽烟等一系列叛逆行为, 所以有人干脆就把中职生的行为视为中学生守则的反面教材。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 我首先必须否认中职生等于叛逆生的这种片面看法,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中职学校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为了改变社会人对中职学生的看法, 解决中职学校当下的问题, 我开始初步探究中职生叛逆的原因。

(二) 摇滚乐的“叛逆”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想先从音乐的角度来谈谈叛逆。有人可能会说音乐是和谐美好的代表, 叛逆从何说起?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叛逆”的音乐形式的确存在, 那就是——摇滚乐。在摇滚乐诞生的初期也受到了音乐界的排斥, 就因为它的音乐与和谐、文雅的艺术传统相背离, 所以也被世人贴上了叛逆的标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元文化的概念在人们心里逐渐成长, 人们开始慢慢接受甚至喜欢上以往被忽视的那些所谓“低俗”、“不正统”的音乐。1986年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摇滚乐的先河 (1) , 直至今天摇滚乐已在我国生根发芽, 并且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更重要的是喜欢摇滚乐、玩转摇滚乐的大多都是“叛逆”的中学生。由此, 我大胆地把摇滚音乐的“叛逆”与中学生的叛逆相联系比较。希望能从摇滚乐的“叛逆精神”中找寻到中学生叛逆的原因。

(三) 中学生叛逆的原因

经过仔细比较我认为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与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的社会背景的确有很多共同点。中国当代的青少年正生活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 这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且他们出生在计划生育时期, 人口的数量虽然减少了, 但是质量却大大的提高了, 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总是受到了家庭各成员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造成当代中学生叛逆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要求改变、要求颠覆传统、要追求自我的“求异”心理。

二、从现象到本质

(一) 叛逆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追求自我、要求发展、创新。是思想独立的表现, 这样的思想有助于引导中学生成长。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创新精神投射到我国中学生特别是中职生身就成了叛逆呢?西方国家的青少年有着鲜明的个性, 强烈地自我意识, 他们在18岁以后可以做到完全独立, 而我国青少年同样喊着发展个性的口号, 但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独立,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因为我国大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领悟到发展个性的真谛。他们单纯的把个性与个人行为画上了等号, 认为只要我与其他人表现的不一样那就是个性、那就是自我。

(二) 叛逆的本质

中职生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校也多次采取措施试图禁止学生抽烟, 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 校园厕所里的烟头还是满天飞。这是因为学校、老师、家长都只看到了抽烟这种行为而没有深入分析过造成这种行为的动因。学生抽烟的一个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满足自我的一种表现欲望, 大家可以有意识的关注一下那些抽烟的学生,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因为他们在学校这样以成绩为第一评价标准的场合下得不到老师与同学的关注, 更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了要凸显自我, 他们唯有做出与优等生截然相反的行为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由此可见, 抽烟学生们的初衷其实是积极地, 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出了错误。当他们犯错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行为上进行纠正,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正面引导, 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并把优点放大。让优点点亮他们的个性, 成为他们凸显自我的途径。曾经, 我有一位学生, 他总是迟到、早退、上课天天睡觉, 在老师、同学眼里他就像一个透明人他。从来都独来独往, 不与同学接触, 不与老师交流, 我曾多次批评、教育他, 但都无济于事, 直到那把吉他的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他独自在弹吉他, 我感到很意外于是就上前去和他交谈。当我向他请教吉他弹奏的技巧时, 他既惊讶又兴奋地说“老师, 你是要我教你弹吗?”我诚恳的点了点头, 后来他真的十分认真地指导我,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他的喜悦他的自信。于是我鼓励他去参加学校的电声乐队, 自从加入乐队后他每下午放学后都准时去排练, 再也不早退了。渐渐地他开始频繁地亮相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中, 作为电声乐队的吉他手, 他的知名度也在学生中传开。在这种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他变得自信, 上学不再迟到, 上课也不打瞌睡了, 是吉他让他找回了自我存在的价值。看到这位学生的转变我才真正领悟了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这句名言“思维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 引导思维远比纠正行为更有实效。

结语

德国政治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摇滚乐从不被世人接受到如今成为音乐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足以证明了它存在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叛逆生”也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在处理学生叛逆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以摇滚乐的“叛逆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首先要把握好隐藏在学生内心的“求异”心理;再正确的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最后找到叛逆的根源解决它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我们用毕生所学去培育学生;用毕生所得去鼓励你的学生;用毕生感悟去引领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宗伟.《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音乐艺术, 2005.01第2期.

叛逆 篇2

1上课经常和老师顶嘴

2周末无缘无故晚回家

3不愿和家长交流,把自己关进书房

4稍有不满发脾气等

概括其原因就是:

独立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

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

明知是错的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行事。

主要特点是:

1 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

2 与家长在观念上有碰撞,

3 不能自控情绪的波动。

解决办法:

1 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要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处理他的事情,不能再像小时候用命令的方式,尽量用商量的语气,和平解决,家长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让步的方式来解决。

父母让孩子发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耐心倾听

B 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

C要作出积极反应,不能主观认为孩子说不出什么大道理,要让孩子对自己的发言有成就感。

2 批评孩子切莫伤害其自尊心。

要懂得批评的艺术,用幽默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批评时要注意:

A分清场合,切忌当着亲友和孩子的同伴批评

B措辞要适当,不说过分的话

C对事不对人

D适当冷处理,让孩子平静下来后再批评

3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其实就是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大声地说出来,并让孩子感受到。比如孩子晚归,家长要明确甚至可以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担忧,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深深的爱。

4 采用实践体验法

孩子一定要那样做,家长可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想做的事,并告诉他后果自己承担。

总之,孩子在叛逆期,家长处理事情一定要慎重,多想切实可行的办法,少意气用事,相信我们能很快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因为叛逆说明孩子在走向成熟!

这些方法总结起来就是:

尊重孩子多鼓励;

换位思考找问题;

平等交流稳情绪;

自控情绪会倾听;

允许犯错少束缚;

适当减负少压力。

相信只要教育方式得当,孩子很快就会度过叛逆期!

作者:关二哥

让叛逆成为本能 篇3

面对这样的假设,一些人可能会笑其天马行空毫无常识。但是,还记得苹果公司很早之前那著名的广告,鼓舞大家去“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吗?大多数人会认同这句口号,认为这是创新所必需的。但是当真正颠覆性的想法摆在自己面前,很多人又会觉得难以接受,部分是因为既有思路被打乱的不适,部分是因为新想法中隐含着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对此,卢克·威廉姆斯(Luke Williams)的《颠覆性思维》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才能做“不同凡想”,教你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的企业和身边的世界,这将使理所当然的事物和传统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一点,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威廉姆斯不但介绍了得到颠覆性创意的方法,还告诉你如何继续完善这些创意,对创意进行检测与修改,直到最终将创意变为实际可用、能够带来收益的市场方案。

成为“下一个苹果”是很多公司的目标。遵循本书的方法不一定就能达到彼岸成为下一个苹果,但继续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却注定成不了下一个苹果。事实上,没有一开始就正确的创意和想法,关键是首先要让创意充沛地生成;创新往往是在正确的执行模式下让一个看似毫无根据的创意一步步修正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时是改变整个行业游戏规则的)产品或者服务。

创意源自颠覆性假设

颠覆性思维首先要求提出颠覆性假设,一切创意的来源开始于颠覆性假设,而不是貌似科学的市场调研。你首先必须在头脑中明确,行业中当前都奉守哪些规则,问自己“如果……会怎样”,让自己注意到之前忽视的问题。

这时的重点在于提出假设,而非考虑假设是否合理,是否可能带来商业机会。提出颠覆性假设通常有三个方向:有什么地方可以逆向思考?有什么地方可以否定?有什么地方可以调整?通过这些思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进行挑战,才可能知道自己默认的前提信息是否已经到了可以改变的时候。

在上面餐厅的案例中,为什么必须在客人坐下之后就奉上菜单而非在最后才给菜单呢?为什么消费者需要为食物和服务埋单呢?而餐厅除了提供三道式菜式还能提供些什么呢?这就是分别用逆向、否定和调整思维对我们原来默认的餐厅运营商业规则提出不一样的假设。

我们一直认为袜子是成对卖的,那么是否有人想过袜子可以不成对,甚至是以3只为一组来卖?

可乐成功是因为它好喝、便宜而且“激发人的渴望”,可是如果有一瓶又贵可能还口感不佳而且还未必能“激发人的渴望”的饮料,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事实上,这三者都成功了。前者是曾经创记录的先后4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餐馆”的El Bulli餐厅,她由“世界上最好的大厨”之一创立,每年只在4~9月的晚上营业,而且所有的位置都被提前好几年预订出去,但每年仍然会有超过80万人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预订这家餐厅。在这家餐厅就餐,消费者花费5小时品尝自己从未吃过的30道菜品,餐费总价为250欧元,但这仅是餐厅为开发新菜品所耗费的时间成本。用餐结束后,消费者会收到一份来自厨房的菜单,详细标明这30道菜品,并附有大厨签名作为用餐纪念品。

第二个案例是近5年来风靡美国小女孩人群的Little Miss Matched(直译为“搭配小姑娘”),他们卖出的3只袜子每只都不一样,让8~12岁的俏皮小姑娘自由搭配组合。

至于那罐又贵又难喝还不能激发人们渴望的饮料,正是红牛这些年来在做的事情,它号称能补充你的能量。

所以,没有荒谬的假设,没有不合逻辑的假想,判断创意的唯一尺度是它的商业价值潜能。

从假设到市场方案

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假设是否最终都能找到各自的市场空隙,更重要的是,是否会被市场欢迎。作者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好处在于,作为青蛙设计公司的一员,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创新理论兼职副教授,本书的作者卢克·威廉姆斯十多年来一直与美国运通、通用电气、索尼、维珍集团、迪士尼和惠普等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模式及新品牌,以设计师的创意来评估商业项目,同时用商业的逻辑来考验创意,这让他积累了更多从假设到市场方案的成功经验。事实上,这些实战性的经验并不是说有多么高深,我们平常欠缺这方面的总结,可能是因为面对的诱惑太多,而且会说的人很少去做,而做的人很少去想去说。

比如说作者建议大家在提出假设之后去做市场调研,最好2~3个人一组,不仅要听消费者怎么说,更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因为脱口而出的不一定是真相。被消费者和商界同样奉为神人的苹果公司设计人员从来也不是仅仅根据市场调研报告来做设计,而是亲自去观察消费者在店中和产品互动的情形,抓住他们真情流露的一瞬。

调研之后,大家将所有发现记录下来,全部贴在一块板上——要保证板足够大;将这些发现分组归类、总结。这期间需要大家关闭手机和电脑,全神贯注地对这些发现展开思考。你必须意识到,你所面对的这些发现可能导致一场至关重要的变革。

但是,并不是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头脑风暴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上,获得大量创意和获得好创意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候,你必须明白你的关注点是什么,什么样的结论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梦想。

最后,一定要将之用图和文字表现出来,而不只是口头描述。

在Little Miss Matched案例当中,创始人乔纳·斯托最初只是听朋友偶尔谈起不成对的袜子这个疯狂的想法。在对这个想法进行了一番市场调研后,他发现这个想法并不是毫无价值和可行性,丢袜子本身就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对8~12岁的小姑娘而言,这些即将长大但还不谙世故的小姑娘总是带着几分俏皮淘气,不成对但能够和谐搭配的袜子或许正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于是乔纳迅速把这个创意写出来并画了一张品牌形象图,图里的小姑娘带着一丝机灵鬼的微笑,穿着不成对的袜子。为了在纸上画出不成对的袜子,乔纳的合伙人创造了一种万能的颜色和模式调色板,所调配的颜色看起来既有趣又略显成熟,并用水彩画画出了133种不同款式的袜子组合,没有一对袜子是重复的。

一切具备,只欠样品。这时候,作者威廉姆斯根据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样品越粗糙,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往往越高,所以,样品求快就好,不必求完美。因为通过样品可以让思维看得见、摸得着,让你的创意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而且样品必须一式多份,这样帮助不同的团队对样品提出各自的修改和完善意见。“人与样品之间的对话要比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更重要”。样品修改完之后,一定要记得成立评估小组来帮你的创意做评估,而不是自我评估。评估小组人数最多不要超过5人,时间在90~120分钟为宜。

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只是实验室的内容,任何商品都必须与消费者沟通。据说福特公司早年Edsel汽车的失败案例就是因为,设计师误把变速控制按钮放在汽车方向盘正中间了。这是个漂亮的设计,但由于福特当时的开发是完全保密的,因此新车发布后人们才有机会亲自驾驶这辆车。到这时消费者和工程师都发现,按喇叭的时候变速是非常糟糕的体验,最终导致Edsel惨淡收场。

不听消费者的声音是明显的错误,但如果完全听信消费者的反馈显然也未必正确,因为消费者考虑的只是使用体验而非商业成本。何时该相信消费者所说的,何时又不用理会,这是比上述所有过程更为复杂精密而且难以描述清楚的过程,任何人都没办法给出一个简单清晰的结论。

最后,哪怕你学会了所有颠覆性思考的招数,而且成功地发明出颠覆性产品之后,还不一定能保证你成为下一个苹果。想要成为苹果,你必须勇于放弃,学会壮士断腕般地彻底放弃你目前的现金牛:要知道苹果的iPhone上市,他们等于彻底放弃了他们原先标志性的成功作品iPod。

叛逆的英雄——拜伦 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 我国对于外国作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 对于拜伦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初, 至今其研究成果也成出不穷。但是我国对他的研究众多的停留在其负面形象的研究层面。学术界对于拜伦本人及他塑造的“拜伦式英雄”人物的评论, 重多人们认为他是“反动资产者”的代言人, “拜伦式英雄”是叛逆者的代名词, 传播的是消极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拜伦活得再长久一些就会成为一个反动的资产者”。但本文主要从作者的生平事迹, 心理角度探索拜伦叛逆之因以及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分析, 得出作者是一个正义的战斗士, 是激情曲的歌颂者, 是积极力量的传播者。

1、叛逆性格之原因透析

1.1 生活中有两方面的事实, 构成了叛逆性格的因素:

1.1.1 不健全的家庭

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 如果他的外在形象和生活环境没有什么“意外”, 那么绝不会形成叛逆的性格, 而拜伦出生恰好出生在一个落魄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叫约汉·拜伦, 因为性情暴烈, 行为粗野, 又喜欢豪饮滥赌, 欠下巨额债务, 所以人们便叫他“疯子杰克”。约汉·拜伦是一个浪荡子, 一生接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生下来一位女儿奥古丝塔, 她就是拜伦同父异母的姐姐。第二次婚姻是与凯瑟琳·戈登, 便生下了拜伦。但是父母关系很不融洽, 经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家里的陶瓷器皿被他们当做是出气的工具胡乱的摔碎。尖锐的声音在拜伦的心里荡漾久久不能忘却从而种下了叛逆的种子。由于家庭的不幸, 使得母亲性情非常暴躁, 性情乖僻的她常常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 而拜伦便成了母亲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对象。当母亲发现拜伦的脚是跛的时候, 母亲的愤怒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剧烈, “几乎把跛脚当做是拜伦自己的错误而恼羞成怒的责骂他”[1] (P.18) 。拜伦独自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 但沸腾的脑海里那一份火热的愤怒终于爆发。鹤见祐辅在他的《拜伦传》中这样写道“有一天, 母亲骂他是瘸腿的饿鬼, 并用盘子掷他。他不出声, 从桌上拿起一把小刀, 向着自己的胸口便刺。[2] (P.19) ”他是过于愤怒而想自杀。由此可见, 拜伦的叛逆性格从小时候就已经深深的埋藏于心底。

1.1.2 学生时期, 同学们无情的嘲笑

俊美聪颖, 却天生跛脚的他在学校招来同学们的异样目光、嘲笑甚至是尖酸刻薄的讽刺。对于这种残疾的耻辱, 就像是可怕的病毒一样慢慢地吞噬着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这使得他在浑浑噩噩的人群中和空虚的喧嚣中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孤独, 迫使他与周围的一切那么的格格不入。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忧郁起来。在学校, 我行我素的行为使他没有知心朋友, 无选择的他唯有与书为友。因而他开始博览群书, 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拜伦以善谈吐和博览群书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不过, 打架的本领使他更出名。因为跛足也经常被同学取笑,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拜伦常常跟同学们吵架和打架。尽管他是脚微跛, 但是他有巨大的勇气, 总是“给人一拳, 而不是挨人一拳”[3] (P.17) 。他就是有仇必报的人, 不会让自己吃一点儿亏。在哈罗公学时, 他就曾带头闹事, 反对新任的校长。如此种种逐渐形成拜伦忧郁与孤僻的性格, 更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叛逆。

1.2 心理学角度——“创伤性情境”

“家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与体验, 如父亲不在、母爱缺失, 或父母一方的恶劣的典范作用, 或从小受到冷落等等, 会给作家人格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借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我们把这些经历与体验称之为‘创伤性情境’。”[4] (P.86)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缺乏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形成强烈的叛逆性格。拜伦就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反叛者。不随俗、不从众, 敌视周围的人和环境, 是这种叛逆性格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 骄傲自大的个性使得无人敢接近他。虽然天生跛脚, 但是他却力争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名列前茅。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 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闲散的时刻》, 但并未得到好评。相反, 遭到了各评论界的炮轰。他以长诗《英国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1809) 进行了返攻, 给“湖畔派”诗人强有力一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不仅是对19世纪封建统治的猛烈地抨击反叛, 辛辣地讽刺王权和贵族生活习惯的厌恶, 对个人独享统治的不满和悲观, 揭露英国社会的种种罪恶, 无情地遣责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欺诈, 把希望寄托在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一切斗争。正是因为他叛逆的性格, 成为时代的正义战士。

2.“拜伦式英雄”的构建

“拜伦式英雄”是诗人拜伦在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拜伦式英雄 (Byronic hero) 是指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 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 出于个人的原因, 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 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 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 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 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5]他们才能出众, 受过良好教育, 具有坚强的意志, 和命运顽强抗衡、经历种种生死磨难。生于贵族和家庭, 外表清秀俊美, 鲜明的个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但他们孤独傲世, 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 要求奋起反抗, 具有叛逆的性格;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 脱离群众, 我行我素, 在乱世中始终摸索不到正确的出路, 毫无目标的盲目追求, 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类人物的人生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

如果说把拜伦所塑造的叛逆“拜伦式英雄”人物看做一部戏剧, 那么他们则上演了一部正义战斗士的戏奋斗剧。而这部戏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则正是诗人命运和反抗情绪的形象化。那么,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首次登台亮相出演了“拜伦式英雄”的第一幕;《海盗》中的康拉德则是“拜伦式英雄”尽情表演者。

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 作者这样写道:

哈洛尔德像虫豸在正午的日光下,

优游自在, 任性地飞舞和嬉耍,

哪里料得到青天起霹雳,

一阵风暴会逼得他垂头丧气。

还没有过完三分之一的生命,

他已碰上比灾祸还不幸的事情。

他感到了那种酒醉饭饱的苦闷;

再也不耐烦呆在他的本土,

那寂寞, 他以为甚于隐士的茅屋。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6] (P.2)

恰尔德·哈洛尔德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感受和经历与作者本身的生活体验是相通的。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 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 此时是诗人也就二十二岁左右。第五行诗中写道:“三分之一的生命” (即圣经诗篇第九十篇第十节谓常人的寿命是七十岁, 三分之一, 即二十三岁左右) , 这恰好与作者当时的年龄相吻合。他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 是文学界的“宠儿”, 是伦敦社交界的“明星”。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早晨我一觉醒来, 发现自己已经成名, 成为了诗坛上的拿破仑”。然而拜伦却沉溺于灯红酒绿、骄奢淫逸的生活中。而这一举动使“优游自在, 任性地飞舞和嬉耍”的他, 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但是作者并没有对现实英国资产阶级妥协。作者就像恰尔德·哈洛尔德一样, 离开了祖国, 去更广阔的天空寻找他的自由。积极的参与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 为人民的自由高呼着。在希腊土地上高呼着: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 你们知否,

谁要获得解放, 就必须自己动手,

必须举起自己的右手, 才能战胜?

高卢人人或莫斯科人都会对你们公正?

不, 他们固然会打败你们的暴君,

但你们任然不会获得的神圣的自由。

希洛人的魂呀!战胜你们的仇人!

希腊呀!你们的主子变换, 而你们的山河依旧;

失去的是光荣的日子, 而不是耻辱的年头。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7] (P96)

恰尔德·哈洛尔德来到希腊, 希腊人民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而尚未起来斗争。诗人站在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腊土地上, 放眼望去, 一幅画灿烂而凄凉的历史遗迹展呈现眼前。回忆着希腊伟大光荣的历史, 为希腊的卑微懦弱深深的感到可歌可泣。诗人用他的喉咙高呼希腊人民起来斗争, 用激情昂扬的文字激励他们追回失去的自由:“谁要获得解放, 就必须自己动手, 。”以此, 拜伦在希腊这片土地上播撒这奋斗的激情, 传递着积极的力量。

戏剧的尽情表演者由《海盗》 (1814) 中的主人公康拉德上演, 他出场快速的推动了情节达到高潮, 在舞台上突出而又集中的把他对社会的反叛表演地淋漓尽致。因为康拉德是作者在这一段时间的“忧郁、孤独、悲观, 反叛, 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的进一步加深的结果, 所以他被认为是“拜伦式英雄”的最典型代表。与其说他是不择不扣的海盗, 不若说他是在民族的压迫下奋力崛起的反抗者。康拉德作为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 激情澎湃的反抗精流淌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播撒播出积极的力量。诗人给予主人公的勇敢无畏高度的赞扬:

……

又感趋迎懦夫仓皇躲避的凶危,

直扑弱者准会吓昏的地域——

在那英武高挺的胸膛深处,

只敢希望萌动, 意气展舒。

死何足惧——如果敌我同归于尽,

比睡觉似乎还乏味而已;

它来就来吧——我们已攫住生命的真谛——

若因疾病、斗争而死亡, 那有什么关系?

……

——《海盗》[8] (P82)

康拉德是资产阶级的产物, 社会不给他自由施展的空间, 导致了他与社会势不两立, 决心反抗, 从而开始了他的海盗生涯。他“无恶不作”反对资产阶级的虚伪, 残酷, 黑暗, 给资产阶级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 以图毁灭这个对他无情的资产阶级社会。他心中激烈的怒火像火山爆发一样, 无法控制他的喷发。这位反叛者始终坚持独来独往, 一个人的反叛对无情的社会进行反击。在其他人看来, 他是杀人不眨眼的变态狂。然而在作者笔下, 他并不是万恶不赦的恶魔, 而是一位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远大理想报复伟大的英雄。“死何足惧——如果敌我同归于尽, /比睡觉似乎还乏味而已;/它来就来吧——我们已攫住生命的真谛——/若因疾病、斗争而死亡, 那有什么关系?”康拉德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 把生死置之度外, 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拥有的。正如作者积极的投身于如火如茶的希腊民族解放运动了斗争中, 呼唤着人民奋斗的热情。然而诗人却在战争中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3. 结语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他无疑是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回顾他的一生, 苦难的岁月使他性格逐渐变得敏感而自尊、忧郁而孤僻, 叛逆的个性弥漫于他的整个人生以及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当中。无论是他个人形象还是塑造“拜伦式英雄”的悲情的浪漫主义英雄人物, 都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对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战士和民族解放的斗志都起过积极的影响。他们是正义的战斗式, 是激情曲的歌颂者, 是积极力量的传播者。他们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范畴, 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要: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可谓是文学界的一颗闪亮耀眼的巨星, 以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惊世骇俗之举而驰骋于世界文坛。他的诗歌对十九世纪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高傲倔强的个性, 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因而“叛逆”二字紧紧的贯穿他的一生。本文拟就以下方面论证拜伦“叛逆”英雄形象:家庭背景、文本中“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塑造, 诗歌中“叛逆”因子的探析。最后得出:拜伦的叛逆是积极的, 向人们传递的是正能量。

关键词:拜伦,叛逆,拜伦式英雄

参考文献

[1][2]鹤见祐辅 (日) .拜伦传[M].陈秋帆, 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3]安莫洛亚 (法) .拜伦传[M].裘小龙王人力,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年01年第一版

[4]徐挥.“创伤性情境”与文艺创作—作家人格的心理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版) , 1993年第四期.

[5]“拜伦式英雄”[EB/OL].http://baike.so.com/doc/6196777.html, 2013-06-19/2013-11-06.

[6][7]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M].杨熙龄, 译.新文艺出版社, 1956年07月第一版.

叛逆中成长作文 篇5

青春是一个花季,也是叛逆的季节。它让我们成长,告别了童年,变成一个少年。

青春与叛逆是两条相交线,永远交织在一起。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总是认为有说不出的苦楚,自己的难言之隐,自己的难以启齿。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告密。一切都让我们烦恼,甚至叛逆。但是在成长的路上总是有孤独相伴,寂寞相陪,困难相随。生活中的事情铸就了我们的叛逆,但是叛逆只是青春的主题,青春才是主角。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在叛逆的路上模仿着大人的衣着,学习着大人的发型,尝试着大人语气。但是我们从未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摆脱急躁,摆脱幼稚。

你我都是青春派,我都是叛逆者,成长路上迷茫的孩子。在现实中不想太闪耀,也不想太无闻,总是想与同学攀比,为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烦恼着。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做着自己的梦,讨厌考试,讨厌老师,喜欢上网,喜欢网游,喜欢LOL。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我们都是主角,都是主宰。有人说:“青春是一包象征着阳光的向日葵种子,现在洒在阳光下,未来就会收获,那一株一株青春的花朵”!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拼搏,应该学习,应该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美好令人怀念的青春。可是我们的思想还只是一群可爱而又无知的孩子们。

叛逆并不是一种错,坏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都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但是有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妇女的怀中,却有一个未来的法西斯恶魔——阿道夫。希特勒。

宽容学生的“叛逆” 篇6

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回答,不禁忧从中来。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何个性而言?他们还会独立思考吗?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创新能力,什么不同想法都没有的学生,还能进行创新吗?我不由想起了一位推销员讲的一个例子: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如果第二个推销员没有和第一个人不同的想法,他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允许学生“唱反调”,宽容学生的“叛逆”。

宽容学生“叛师”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学生生活在教师所制的“囚笼”之中,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可以,怕学生摔跤,连走路的速度都加以限制。常见许多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替我多管教管教孩子,你们说的话他还有些听,在家根本就不听话。”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赛场上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裁判错了,运动员也得绝对服从。某班学生在进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明显没有答案。但因为老师没说,全班同学没有一人提出试题是错的,全都随意写了一个答案。遇到问题时,老师会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最佳”答案,学生自己的答案都得服从于老师的最佳答案。有一届学生上中学后,回母校来看我,他们告诉我,在小学里我一直强调养成简便运算的习惯,可是到了中学后老师不允许采用简便算法。中学老师说了,考试时,阅卷老师万一没看懂简便算法,判错了怎么办?细推敲,此话还真有“道理”。在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爱迪生的老师给学生讲1+1=2,并举例说:“一只鸭子加一只鸭子等于两只鸭子。”爱迪生却说:“一团麦芽加上一团麦芽,还是等于一团麦芽。”老师很生气地说:“坐下,再胡说八道,就给我滚回去。”如果爱迪生听从了老师的话,从此不再“胡说八道”,说不定还没有今天的电灯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说不,敢于和老师叫板,要有勇于“叛逆”老师的意识和个性。孔子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因为老师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学生不能迷信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认识有了创新,有了突破,有了提高,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宽容学生“叛众”

从众心理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某电视台记者曾在上海豫园做过一个实验:先由一人突然抬头注视天空的某一点,片刻就会发现有数人跟着观看,随后就有数十、数百人抬头寻找。尽管天空中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东西,但仰视的人却越来越多。当记者问观看者在看什么东西时,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当问及“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看”时,人们答道:“我看别人都在看,我也就看了”。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应尽量减少“模仿他人”,避免与众人“雷同”的思想和活动。古今中外,伟大的发现者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盲从于群体思维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所有人都深信不疑。只有伽利略偏不信这个邪,他敢于挑战名人的观点,是对众人的叛逆,这才有了1590年比萨斜塔上那精彩的一幕。如果没有伽利略的这种叛众精神,说不定,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今天还会被人们当真理供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特想法,要让他们知道,真理有时就在少数人手里,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就应有“叛逆”众人的个性。

宽容后进生“叛优”

在学生能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上,后进生属于弱势群体,最值得关注。后进生由于反应速度慢,知识缺陷多,错误率比较高,所以他们全都自信心不强,有时明明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也不会去坚持,反而会认同优生的答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后进生的“叛优”个性,要让他们敢于同优生进行争论,哪怕输了,也要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样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后进生的优点,抓住后进生观点中的正确成分进行大力表扬,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引导他们质疑,给他们发表意见的优先权,给他们说错话的豁免权,为他们“叛逆”优秀生铺平道路。

蔡康永:“叛逆式”收藏 篇7

在美国名校拿了影视制作硕士学位的蔡康永, 没有拍过大制作的电影, 却以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红得发紫。有人评价他是一个知性男人, 造型时尚、谈吐文雅。他的《痛快日记》、《LA流浪记》、《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等畅销书也让他在文化圈里颇为受宠。

名人蔡康永八卦缠身。对他而言, 重要的是, 在工作和生活之余, 还得有点爱好——酷爱收藏。

结缘赵能智

蔡康永已有十几年的收藏经验。蔡康永对当代画家张晓刚感兴趣。多年前, 他曾前往台北汉雅轩画廊, 想收藏一幅张晓刚的画。但去的时候, 张晓刚的画展已经落幕, 作品也卖光了。他到画廊时, 画廊展出的已是画家赵能智的作品。蔡康永看了一圈, 立即对其中一幅产生兴趣, 但一问, 这幅画也已经被人订购了。

蔡康永离开画廊, 非常惆怅, 他以为, 自己错过了张晓刚, 更与赵能智无缘。不料, 一年之后, 他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 又见到了一年前没能买下的赵能智的那幅画。这一次, 蔡康永不想再错过机会。蔡康永终以4万元人民币买下了那幅画。

这就是蔡康永收藏的第一件艺术品。事情往往这样, 缘分真的来了时, 躲都躲不掉。

那时搞收藏, 蔡康永毫无经验可言, 纯粹是跟着感觉走。如今, 他已然是此道老手。回顾这次收藏, 蔡康永说, 当时, 他买画只凭喜恶, 既不做功课, 也不当是投资;如今, 赵能智的画已增值超过了十倍, 但他绝不是增值最快的艺术家;其他的画家, 增值百倍的都有。

蔡康永无心插柳搞收藏, 尝到了甜头,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 蔡康永收藏当代艺术, 是他投资的一种方式。

“人花钱买东西, 如果有增值, 就应该要偷笑了。”蔡康永说。

与先锋艺术共鸣

蔡康永出身于律师家庭, 他的父亲是台湾著名的律师, 也收藏艺术品, 但限于传统作品。但蔡康永的收藏风格, 一开始就与父辈不同, 他的收藏以当代艺术为主, 他关注并发掘众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蔡康永的家境颇为富裕, 这也为蔡家做收藏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蔡父喜欢传统绘画艺术, 尤其喜欢传统的水墨画。所以, 蔡康永从小就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在蔡康永看来, 父辈们热衷于传统艺术主要是彰显品位, 为了应酬而流于表面。特别是那些为达官贵人所创作的画作, 更为蔡康永所不耻。

父亲过世后, 蔡康永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收藏, 其父的书画也被束之高阁。后来, 他决定卖掉父亲昔日的收藏。他坦承自己不喜欢这些“占地方”的作品, 出售时也没有高价牟利。据称, 其父藏品卖掉约有50幅, 每幅藏品仅卖掉一两万元台币。

蔡康永的叛逆气质从收藏风格也能看出来。他认可当代艺术的很多观念, 并收藏这些赢得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他对收藏作品的选择, 并不局限于收藏的价值, 还有一种热爱, 这种对先锋作品的热爱能将他的艺术热情激活。从心理层面来说, 蔡康永的收藏是一种“叛逆”传统的收藏。

他喜爱当今的先锋艺术作品, 在其中找到共鸣, 并以此为自豪, 这是蔡康永内心艺术世界的一种呈现。蔡康永喜爱日本颇具个性的当代画家, 譬如奈良美智、春上隆等。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家, 他关注的更多, 如谷文达、刘伟、赵能智、曾梵志、徐冰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契合了蔡康永的审美心理。

得意之笔

算到现在, 蔡康永已有十多年的收藏经历了, 可以说, 他已是个资深的收藏家。他不仅熟悉收藏, 还与当代艺术家们有着良好的交往。蔡康永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的《招财平安符》, 让他赚到超过50万元台币的收入。

那是在2005年3月, 蔡康永在购物台拍卖蔡国强以火药炸上海旧钞的作品《招财平安符》, 1幅售价9.9万元台币, 共有60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60幅作品在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全部卖光, 收藏者都是颇具人气的名人。两年后, 蔡康永在北京拍卖市场看到这些藏品, 单幅售价是14.3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 这些藏品在两年之间涨了6倍。

现在, 蔡康永收藏蔡国强的艺术作品多达20幅, 其中投资报酬率最高的收藏品如今已涨10倍, 狂赚2700万元台币。蔡康永还记得他收藏蔡国强的首幅作品是“炸了1艘飞在天空的小船”草稿。当时的价格就高达12万台币, 但如今这幅草稿又涨了20倍。

蔡康永收藏过蔡国强的一幅如墙壁般大小的作品。当时这幅作品的价格300万台币, 如今这幅作品的价值3000万台币, 已涨10倍, 增值2700万台币。这可以算是蔡康永收藏动作中的“得意之笔”。尽管如此, 蔡康永笑道, 由于作品仍在收藏, 并没有出售, 所以, 这些财富只是“纸上富贵”而已。

收藏心经

蔡康永收藏当代艺术品已然很有心得, 而且都是经验之谈。这对很多爱好当代艺术, 特别是初涉收藏的人来说, 无疑很有帮助。

有人问蔡康永, 假设现在只有5万人民币, 要收藏一件作品, 应该怎么买?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 这的确是个难题, 有点摸不着头脑。蔡康永以买画为例对此问题回答说, 同样的艺术品、同样的尺寸, 最贵的是帆布上的油画, 其次是纸上的水彩, 再次是纸上素描, 最便宜的是印刷的版画。他有两个建议, 如果收藏者能承担较高风险, 可以用5万元, 买一张新进画家的油画;风险承受度较低的人, 就用每张1万元左右买三张名气较高的艺术家所创作的版画或素描, 总之, 要“依据风险高低决定投资标的”。

蔡康永现身说法, 对他的收藏理论, 以奈良美智的版画收藏为例做了解读。奈良美智的版画在便宜的时候, 曾经一张只要美金三四百块, 而现在, 则涨到三四千元美金。还有安迪·沃霍尔的版画, 在1990年代, 一张两三千美元, 到现在, 也价值上万美金了。从这两个案例来说, 蔡康永想告诉新晋藏家, 艺术价值是市场价值的基础。艺术价值是久远的, 而市场价值总是在变化。

一般人认为, 收藏一定要展开大手笔, 蔡康永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 工薪族一样可以从小收藏开始做起, 从一些不贵的, 但是有增值潜力的作品开始。日本的著名艺术家村上隆也是以版画闻名, 在市场上, 最容易买到的一种村上隆的版画, 版数是三百版, 三百张都是从一个版印制出来的, 当然都长得一样, 如果藏家买到其中一张, 上面会有村上隆的签名以及相应的编号。这种版画价格大约一两千块美金, 一个上班族应该可以负担得了。如果现在收藏一些, 既不会花费太多, 而且画面漂亮, 也可以挂出来装饰房间。根据奈良美智和安迪·沃霍尔的经验估计, 可以合理预期10年后能有数倍的增值。

蔡康永还说, 当代艺术的收藏要多元化。譬如名家的素描, 他的经验是:素描跟画从收藏价值来讲是不一样的东西。如知名画家常玉的油画, 大家肯定抢着要, 可是他的素描如果出现在市场上, 大概就是5万左右, 增值并不多。这并非因为画家名气不够响亮, 而是因为常玉的素描作品数量太多了。

在怀旧中叛逆成长 篇8

我的童年充满暴力。我看见了很多大人在打, 他们动粗的方式有时能发挥到极致。滚动着热气的沥青可以朝人的脸浇过去。那人已经躺地求饶了, 可是还有人用大头棒朝他的肚子猛击。逼迫他们或者喊打倒王恩茂, 或者喊打倒武光, 还有伊敏诺夫。我看见那些高大的红卫兵们把一个女老师打死后, 还拖着她在学校游走, 就像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乌鲁木齐冬天的雪野里拉着自己的爬犁一样, 让一个女人死后苍白的脸暴露在阳光下, 那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后把她扔在厕所旁的垃圾堆里, 还不让别人收殓她的尸体, 直到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女老师即使是冬日里也变得臭气熏天。所以, 每当今天有的人红卫兵情结很重的时候, 我就想起来他们杀人时的样子, 就觉得不是我的记忆错了, 就是他们的记忆错了。我们那儿有一个叫“七一酱园”的地方, 那儿有一个大院, 旁边就是喧哗的乌鲁木齐河, 河边有一个大棺材, 有一个人连续好几天跪在那个棺材前方。里边是什么人?外边的人为什么要对他下跪, 他下跪是为了忏悔吗?忏悔的是什么?被人逼着做出的忏悔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在每个时代里都有人逼着另外的人进行忏悔?

在我的童年里, 我家旁边的猪圈里, 总是发出杀猪的惨叫, 震天动地, 不知道那声音有没有传到北京。而与此同时, 大人们经常自杀, 那时整个乌鲁木齐都飘着一种薄荷的清香, 大人们死后的舌头总是和猪舌头一起朝我伸过来, 多年以后, 我在超市里, 总是分不清那是猪的, 还是人的。

在我童年时, 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教室里老师的批斗会上, 当灯关上时, 也会忍不住地冲到老师身边, 在黑暗中, 拼命踢她的肚子。

以后, 不让打人了, 我们就开始折磨动物。记忆中有一只猫, 让我们从楼顶上往下扔, 没有摔死, 大孩子就说:“猫有九条命”。然后, 我们把偷来的汽油浇到猫的身上, 点着, 看着猫在黑夜中燃烧。

梅耶霍尔德说如果在剧院里的排练场找不着他, 那就去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吵架, 他说他喜欢看吵架, 他说那能更多地看清人的性格和本质。梅氏最后被人打死, 而他的妻子也被人捅了四十多刀。梅氏在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苏联人之中的悲剧是不是与他喜欢看吵架有着内在的联系?

十二岁那年我开始吹长笛, 那是很女性化的乐器, 它的声音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动情精神, 我吹过巴赫、柴可夫斯基、莫扎特、鲍罗丁等许多人的作品, 直到现在每当听到我曾吹过的莫扎特的C大调和D大调协奏曲, 我的内心里都充满了怀旧的情感, 可是这么些年来, 我在自己写过的小说和散文中却从来羞于提那些我所熟悉的西方作曲家的名字。就好像那一切真的很肮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 我可以毫无顾虑地说起米沃什或者亨利·米勒, 却羞于提到莫扎特, 我怕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派而被耻笑。我回想起那个少年背着他的长笛走在乌鲁木齐的街道上, 泥泞的地面在春天融化的雪水中处处反着光, 十几岁的我在那时就发现自己内心里充满着莫名的忧伤。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从小就熟悉莫扎特长笛或黑管协奏曲的慢板乐章, 那你就会理解我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忧伤。

所以, 我很宽容自己为什么快要动笔写《英格力士》的时候, 我的内心里却充满了软弱和卑微的东西。我才理解了为什么我那么热爱我的英语老师以及他的林格风英语。所有那些残忍我都不愿意过分地提及, 一方面是由于它们被满是伤痕记忆的人写得太多了, 受难者的脸和施暴者的脸由于早先的文学过于纵情的描写, 而显得无限清楚, 似乎中国的悲剧全都是由于好人太好了, 坏人太坏了……这种描写让我心生反感。另一方面我感到莫扎特与我共同的忧郁包容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轰轰烈烈的往事。

特别想说说《英格力士》中的父亲, 他是一个悲情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我认为他的悲剧不光发生在出现伤痕的时候, 在我的笔下, 每一个时代都在给他带来新的伤痕, 回头看他, 他真是运气不好, 是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在这部折磨我好几年的小说里, 我为好人祈祷, 为恶人说情。随着时光的流逝, 我的脑子真是越来越糊涂了。

面对现在十四五岁、十六七岁青春洁净的皮肤 (尽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时这么阳光的少男少女就已经会杀人了) , 我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在自己身上显现出情不自禁的老奸巨滑。于是, 回忆中的温暖和仁慈就更是那么能打动我。在写这部小说时, 我经常停下来等待, 一方面我盼着新的细节到来, 另一方面, 我想仔细地体会一下, 一个类似于像我这样经历丰富思想复杂的人, 究竟能不能被《英格力士》的主要品质所打动。

奥斯丁的叛逆精神 篇9

简奥斯丁(1775-1817)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也是一个好学的图书馆学者。她和她妹妹在家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父亲的图书馆书籍众多,简获得了第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奖,包括约翰逊的道德哲学,W.Cowper的诗歌,以及由理查德森和菲尔丁小说。她生长在一个安静的、平静的生活之中。奥斯丁开始写小说时还是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很好。她的作品后来被匿名发表由于一些报刊上。她最终死于温切斯特。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她描述了各种女性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生动和不同。但他们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会地位低,财产少。奥斯丁描述了她自己班上的女人的命运,表达了他们的妥协和反抗。从奥斯丁时代的女性视角,她表达了女性的反抗和女性的道德标准。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理想目的地体现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中。除去理性的伪装,奥斯丁主张爱与婚姻中对方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奥斯丁谈到女性问题。这是真的,受过教育的小财富女人没有的生活方式而结婚,除了作为一个老师,所以婚姻决定了Bennet太太的女儿的生命。这种婚姻的本质是金钱的需要,也是女性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些写照。很显然,婚姻靠钱寄生。奥斯丁的作品也是着力讨论妇女们在这一阶段的状况。

2 情感与理性的界限

奥斯丁讨论了情感与理性的边界,通过对Elinor的态度描述之后,她失恋,多少情感可以屈服于理性。奥斯丁高度赞扬了埃莉诺外圆内方的性格。埃莉诺标志着美的道德标准和奥斯丁的真理。

2.1 反抗精神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通过和达西的爱情故事,通过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对自尊的反抗,并表达了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和对人格价值的肯定。从她心中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婚姻的讨论,奥斯丁实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的时代。

当奥斯丁质疑女性的传统性格,用自己的方式评价女性的价值时,她不认为女性应该是软弱的、无知的和病态的,而女性的美德更应该被关注和赞扬。在她的作品中,她高度赞扬了伊丽莎白为她的一些作为,并去看望她生病的妹妹。无私,牺牲奉献是女性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天职的完美体现。奥斯丁实现了完美的女主人公的制作由她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旁观者的热情。所以她打破了传统。

2.2 奥斯丁作品的发展

奥斯丁作品中的女性都有缺陷,但这些缺陷不能掩盖的美德。她的作品的发展是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与传统美德相比,他们体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人物。达西克服了高贵的偏见,并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原因是他在她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些更重要的角色。简是宽容的,温柔,安静和听话。宾利小姐是多才多艺的优雅。但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他们都不如伊丽莎白。达西认为,一个女人不仅要“对音乐、唱歌、画画、跳舞等有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在广泛阅读中增加一些更充实的东西”。他的关于女性美德的观点包括智力。当时,妇女被建议隐藏任何智力。如果他们有一定的机会,他们必须保密,尤其是对男人,因为男人总是羡慕知识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更重要的原因是,女性被认为是比男人更聪明。符合当时的精神,是奥斯丁时代的女性的地位。

3 女性的视角

奥斯丁则不同,她反抗社会,她自己从一个女性的特点出发。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现实中的过度理性和情感的否定中。过度理性暴露了自私和对金钱的狂热崇拜,而过度的情绪忽略了别人的感受。那是另一种自私。奥斯丁想找到一种使理性与情感达到完美和谐的程度。在社会中,女性必须服从理性的道德标准,扭曲和压抑他们的特点和才华。她讨论了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在这种道德标准的条件下,女性可以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不侵犯男人的尊严和理性的范围内。

3.1 爱的伟大

她的反抗反映在完善婚姻的讨论中。在那个时候,妇女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教育奉献给社会,并不像现代女性那样可以很轻松的获得幸福。即使他们接受了教育,如绘画和弹钢琴,这是一种娱乐和工具,以吸引男性为目的。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奥斯丁坚持这种在理性的伪装下的婚姻,但具有强烈的情感。这种婚姻是不同的,因为它更加重视爱情的因素。这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克服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压力,并遵循爱的召唤。

3.2 实现快乐的结局

奥斯丁的小说在困惑和复杂的过程中总是能达到一种幸福的结局。除了艾玛的主人公都是在没有性能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但他们都有幸福的婚姻最后。因此,他们被其他小说家命名为“灰姑娘”。显然,这个名字意味着他们的命运有传奇色彩。与当时的社会和环境相比,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一个完美地表达奥斯丁的婚姻梦想。两位主人公都克服了理性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实现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4 结语

作为一个整体,她的小说的基本关系在于主人公通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判断和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追求自我实现,并对社会有着清醒的头脑。奥斯丁表达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化的个体,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用一个词的奥斯丁的小说的主题,那是反叛的。从她心中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婚姻的讨论,奥斯丁实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0后”叛逆者的飞翔 篇10

这是我2010年第一次去正式回忆自己的过去。叛逆、任性、不听话、问题学生这些标签密密麻麻地扎在我身上,让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2007年秋天,我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是继续留在学校过着痛苦乏味的生活,二是离开学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两种选择之间,我犹豫、挣扎、徘徊,最终我作出的选择是背着书包离开了让我一次次受打击的校园。

自始至终,我都认为自己不是“三好学生”,甚至用“学生”来称呼都是那么的勉强。我是一个不喜欢受约束的人,倔强的性格让我任性地做着同龄人不敢做的事情,初中三年换了七所学校,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

三年初中,我是在生与死中挣扎过来的,我真正感受到了,在校园接受教育对于我而言,是那么的痛苦。为了家人几近干涸的眼泪,为了儿时信誓旦旦对上天许下要当科学家的幼稚愿望,我鼓励自己继续下去。我很淡然地接受老师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尽管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坏学生”,一个坏到无可救药的学生。当我习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我时,我已经坐在第五所中学的教室里,煎熬般地听课,度日如年。压抑在我心中的不满,终于在2007年犹如火山爆发般喷了出来。

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把手中的书包重重地摔在地上,把这几年的不满全都发泄了出来,掏出记录着我痛苦的书本,一页页地撕掉,投进火堆里。烧完书,我做了一件常人看来很低俗,非常人看来很经典的事情,我愉快地解下腰带,褪下裤子,对着学校的大门撒了泡尿。这个经典动作至今还在那所学校流传,我成为那所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被开除并以这种方式“回报”学校的学生。

当时的班主任怒斥我没有教养,思想恶劣,说我这样的学生步入社会也是人渣。我指着班主任离去的背影大声喊道:“我就是没有教养,就是思想恶劣,这些都是你们教的。”离开的时候,夕阳西下,学校笼罩在一片血红中,唯独学校门口,我的那泡尿一片光亮。我一直认为,这个学校之所以后来升学率那么好,一定和那泡尿有关。

从学校离开的消息没有勇气告诉家人,他们已经为我买了很多次“单”,我不忍心再看到他们失望的眼神。以取生活费为借口,在家呆了一天。第二天,我拿着钱,背着书包,从家里出来,就那么漫无目的地走在火车铁轨上,听着火车轰隆隆的声音。

当天夜里,买了一张去杭州的车票,去杭州的理由只是为了看看西湖。我趴在桌上,一边听着轰隆隆的火车声,一边想着接下来的生活,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在杭州,而是到了温州。我无奈地背着包下了车,不知所措地在火车站广场来回走了四五圈,开始了在温州的漂泊生活。

那种生活是绝对的“漂”,我就像一个玻璃瓶,在浩瀚的大海上漂着,漂着。夜幕降下来时,我知道了什么叫恐惧。在恐惧的状态中进入梦乡,醒来时,揉揉眼,对着天空大吼一声,决定在温州闯一番事业。十五岁,我的第一声大吼就是为了闯事业。

一家家酒店和公司把我这个未成年人拒之门外,我的决心被一次次地击打着。在那些恐惧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接触了三毛的书,开始羡慕三毛的那种生活。

到温州的第七天,身无分文的我在无奈之下,给姐姐打了电话,向她借了两百块钱。到温州的第十天,我从小到大第一次饿了肚子,第一次为了生活流下眼泪。到温州的第十一天,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去了一家小餐饮店当小时工。第二十天的时候,我拿到了平生第一份工资260元。

2007年11月,我怀揣着辛辛苦苦赚来的三百元钱,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火车票。同样的悲剧发生了,我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时到了昆山。凑巧的是,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老乡。索性跟着他在昆山下了车。几天后,我在昆山这个到处充满外乡人的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一文员。这或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起初去这个厂面试的是操作工,老板听说我的经历后,没有让我进车间,而是让我留在办公室做文员。办公室有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都是当代的一些小说。平日不忙时,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小说,我第一次对书这么感兴趣。我要感谢老板给我提供的这份工作和看小说的环境。那年,我开通了新浪博客:那年,“90后”这个概念正在流行;那年,我在新浪博客发了很多犀利的文章……总之,那年,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意外。

我开始重新思考接下来的路:一是继续留在工厂当文员,二是真正去写一点东西。老板鼓励我走写作路线。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文章。我一直认为,作家其实就是臭写字的,靠编造一些不靠谱的故事来骗读者的钱,说白了,作家就是“骗子”。但这个社会又离不开骗子,所以多多少少,技术高超的骗子还是可以勉强生活的。

我不知道是何时在网络上被人关注的,拥有了一些支持我的网友。我曾经为此膨胀过,但是没过多久,生活的窘迫就把这股膨胀劲给打了下去。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笔多么好,恰恰相反,我写的东西很烂,但是却很真实。我学不会45°仰望,然后无病呻吟地感慨;也学不会余秋雨的排比句,我只响应巴金先生的号召,说真话。

我的恩人,那位工厂老板,鼓励我去北京,说在那里搞文化比较容易。

2008年夏天我来到了北京,来到这个充满机会的陌生城市。常常一个人在这座城市深夜的街头孤单地走着,每次都会被街头巡逻的警车警告回家睡觉。

在北京,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做图书的文化公司做实习编辑,凭借高超的“骗术”,勉强能填饱肚子。奥运会时,我无意中当起了票贩子,卖奥运会门票,第一次在一个礼拜内赚了八千元。在北京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图书工作室做写手,我终于知道了一本书的制作流程,渐渐地对出版充满了兴趣。

我属于“北漂一族”,是生活在北京最底层的“北漂人”。我羡慕过那些有钱人奢侈的生活,抱怨过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但是,在这个到处充满机会的城市,你想成功,你必须努力地奋斗。从学校出来的第二年,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我也知道如何去诠释“生活”这个词。

我是一个不消停的人,我无法让自己安逸地在一个地方待太久,这样我会感觉自己要被扼杀掉。2009年,我离开学校的第三年。这一年我在北京的生活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认识了很多的出版人和作家。这一年,我从《工业》杂志到《小作家报》,从《小作家报》到自由职业,我的身份在频繁地变换着,可是我依然是那个喜欢大吼、不听话、倔强、任性、真实的自己。

2009年要结束的时候,去湖南卫视录制了一档节目,和出版社签了新书的出版合同,制定了2010年的规划。我决定参加2010年高考,去上大学。

有人问我这样生活累吗?我回答我的生活很充实。也有朋友问我以后准备怎么办?我说走一步做一步。同学发短信羡慕我现在的生活,我说自己也曾暗自流过泪水。

少年不问叛逆时 篇11

所谓“等到以后的某一天”,自然也就遥遥无期,演变为了一句仓促而苍白的谎言。

[一]

小时候,常常渴望自己快点儿长到十八岁,其实不知道这是个怎么样的年龄,却一直翘首期盼。只因为“成年”两字是那般有吸引力,甚至有点儿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岂料,那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一个证明你活了多久的数字,真正的成长,也许需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体会,去完成。

记得高三的时候,阿一告诉我,只要到了大学,去了外地,妈妈就不能再管她了,妹妹也不会整天缠着她、烦着她、和她吵架了。她可以自由了。

那会儿,我们心中的自由就是“去一个遥远的城市,没有父母的管教,没有老师的唠叨”。然后我们开始幻想只属于大学的种种好处:不是全封闭式(我念的高中要凭校园卡出入);除了饭堂之外,学校里还有各种小吃,用不着天未亮就起床;没课的时间,爱干吗干吗去……然后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干一些如今被长辈们认为“不务正业”的事情——逛街、买衣服、读书、看电影……

谁知,如意以后,那个“自由”的概念却变得模糊不清。在束缚越来越少的地方,却怎么也不如往日积极,那些曾经想逛的街、想读的书、想看的电影,早已被变得乏味,甚至不值一提。

以此同时,那个曾经喜欢写点儿文章自娱自乐的自己,喜欢看点儿闲书打发时间的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散,整天坐在电脑前,面对空白的文档暗自伤神。那些想着“以后再写”的文章,在手机上存了中心或提纲,谁知一不小心按了“升级”,又碰上忘记备份这种事儿,早已发霉的记录成为了遗忘的灰烬。那些“以后再写”的稿子,变成了“以后再也不会写”的文章……

或许那些曾经想过的日子,曾经梦见过的生活,只能在年华里,用思念的方式去追忆。

[二]

念高三的时候,我常常被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家长们误认是初中生。每次都弄得我爸抓狂:“吃多点儿,你看人家初一的孩子都比你高出半个脑袋。”我尴尬地笑笑,不对事实作出评论。如今上了大学,则常常被别人误认为是高中生……

家里自然为此纠结不已,说我怎么也长不大似的。我却在心里偷着乐:像小女孩儿总比像阿姨强,是吧?

但我的年龄就在身份证上与我不离不弃,它从来不会帮我撒谎。就算我这张脸看起来像小学生,如今也踏上了“奔三”的路上了。

想起年龄来,多少是有几分伤感的,时光流转,年少何在?那些允许任性与轻狂的时光越来越少,那些安静度过的流年,是那般安分守己——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大吵大闹,没有打架闯祸,真的要说什么“叛逆”事儿,恐怕就是夜里睡不着,偷偷起来看小说吧?不管隔天是否要上课,睡不着就起来。前提是做得鬼祟一些,一旦惊醒隔壁房间的爸妈,自然少不了一頓批评。这似乎是我年少时光难得的叛逆与轻狂。尽管预知第二天自己会顶着蒙眬睡眼去学校,夜里依旧无怨无悔。哎,似乎自己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青春的模样,岁月便悄然离去了。

于是上了大学之后,利用也许是最后的叛逆时光,瞒着家里,拿着省下来的生活费,利用两场期末考试的空闲时间(因为隔了一个周末,有几天又不用考试,时间比较充裕),和同学偷偷地从学校跑去厦门旅游。回来自然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批评,却不像昔日的自己那样,会反驳,会顶撞,只是静静地听着,默默地点头,心里盘算着另一场“先斩后奏”……

与此同时,心里明白,这次和之后很多次的外出,都不会像大学之前的旅行一样,只为看看某处的风景而长途跋涉了。以后更多的,大概是行走与成长,观看与思考了吧。

在最后的狂欢之中,学习的是沉稳与淡定,勇敢与坚强。这一次外出,更多的是让那个胆怯的自己明白,其实我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得挺好。

可是,终究不是那个少年时的自己了。是吧?往外走,不正是想证明,一个人的成长和走过的路是对等的。只有走过,经历过,才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或许某一天长大了的自己会像家长一样责怪现在的自己,是那么不懂得体贴父母的担忧。又或许,会感谢今天的自己,为日后留下美好的记忆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快地长大吧?

毕竟,不管容颜如何,时光都不允许倒流了。而那场如白狗过隙的梦境还没开始,晨曦的日光已经照进屋子,蒙眬的睡眼向来是逃不过朝阳温暖的光芒的。

[三]

年少时代是从初中开始的?到高三结束?还是到18岁终止呢?我对这些麻烦的概念向来没有什么研究,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的。

只是席慕容那首叫做《青春》的小诗,多少有点儿难以忘怀——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我想,如果可以,请不要等待,请勇敢一点儿,请在还没有结束之前,带着泪水启程吧,哪怕不尽人意,至少疯狂了一把,叛逆了一回。毕竟时光匆忙,路途遥远,以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或许无法顾忌今天的梦想了吧。

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 篇12

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

叛逆是青春期的标签。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有过叛逆——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喜欢与众不同, 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 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

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叛逆问题, 就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发展特点。

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成人感需要。

青春期是除婴儿期之外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 孩子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性生理逐渐成熟, 体型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使青春期孩子产生一种“成人感”, 不愿再像小孩子一样对父母、老师事事听从, 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于是便对家长、老师的要求产生叛逆情绪。

二要了解孩子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导致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

根据近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孩子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高, 使得他们开始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开始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加以审视, 对家长不当的要求和表现开始反抗。

三要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导致的自我探索。

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探索自我的欲望, 他们希望知道“我是谁”、“我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我的优势与不足”、“我将来想做什么”等一系列涉及自身及未来发展问题的答案。这些探索和尝试对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加以批判, 作为旧价值体系代表的父母、老师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反抗对象。

四要了解孩子脑发育不平衡导致的情绪多变、敏感。

脑科学研究发现, 控制情绪冲动的大脑前额叶从2岁到3岁开始发育, 6岁达到高峰, 之后在整个青春期都发育趋缓;而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的大脑杏仁核, 则在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前额叶发育不足使得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杏仁核发育迅速使得情绪体验增强, 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情绪多变而敏感, 情绪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可能这一刻心情还“阳光明媚”, 下一刻就“暴雨倾盆”;情绪反应剧烈, 往往遇到一点儿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非常丰富、细腻、敏感, 跟家长意见不合时, 很容易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 跟家长发生矛盾冲突。

五要了解孩子与师长关系疏离而与同伴更亲密的特点。

在青春期之前, 孩子一般与父母的关系较为亲密, 父母是孩子情感和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 孩子与同伴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玩伴关系, 不存在稳定的依赖关系。而到了青春期, 随着与同伴相处时间的增多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 孩子与父母关系出现疏离, 同伴逐渐成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象, 同伴关系代替亲子关系成为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叛逆对孩子未来发展很重要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 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 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 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第一好, 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 叛逆的产生需要以上二者为基础。叛逆说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 变得更聪明了, 才有跟家长反抗的资本。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 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说, 叛逆不是一件坏事, 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第二好, 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 同一性的建立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 容易盲从, 不喜欢改变, 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 当遇到挫折时, 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第三好, 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

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此外, 青春期孩子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 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 这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叛逆成为青春期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途径。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 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 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 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 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四好, 叛逆是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叛逆其实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 孩子开始疏离父母, 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青春期之前, 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特征。而进入青春期之后, 亲子关系发生变化, 自主取代依恋成为亲子关系的突出特征。在青春期顺利完成依恋到自主的转变, 对孩子未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十分重要, 叛逆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与同伴的相处中, 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怎样理解他人, 这都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心理学研究还发现, 同伴关系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中学阶段拥有充足的朋友、与朋友保持稳定而较亲密的友谊的孩子, 到了成年期, 往往人际交往比较顺利, 且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顺利度过叛逆期的三个关键

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好的结束。叛逆对孩子的发展有利, 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长处理得当, 孩子才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 才能在叛逆中成长。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家长应该学会一些应对方式, 抓住肯定、调整和对症下药这三个关键词。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当家长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不配合、不沟通时, 一定不要认为孩子叛逆是对自己威严的挑战, 而要承认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 是他们成长的表现, 是一件好事情, 至少是好的开始。家长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 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 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 起码程度不会更深。

要以叛逆为契机, 及时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 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 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 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 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 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 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 也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 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 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及孩子人格的塑造。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 会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 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要了解孩子的叛逆类型, 对症下药。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 主要有三种类型:暴躁型——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剧烈反抗, 经常跟父母吵架或发脾气, 有时跟父母冷战;沉默型——不愿跟大人沟通, 对事情漠不关心, 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 不喜欢跟老师接触;阳奉阴违型——当着大人的面赞成大人的要求, 但是自己的行为表现却相反, 父母说什么都表面答应, 但是依旧我行我素。对不同类型的叛逆行为, 父母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暴躁型叛逆的孩子, 不要硬碰硬;对沉默型叛逆的孩子, 耐心等待慢慢沟通;对阳奉阴违型叛逆的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叛逆的背后是孩子特定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个体不同的内心需求, 希望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做一个有心的家长, 多去观察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求。只要努力做一个有心的家长, 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做到心中有数, 不往外推自己的孩子, 接纳孩子, 相信孩子的叛逆问题只是成长过程的问题。但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家教方式, 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 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链接

不叛逆反而不正常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所谓自我同一性, 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 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 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同一性的建立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达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实现了自我悦纳, 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 心理安全感较高, 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而无法达成自我同一性的孩子, 将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 对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过程, 包含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 的思考和选择,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 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

上一篇:声带大息肉摘除下一篇:小城市和小城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