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2024-09-26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共7篇)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篇1

随着城市建筑的不断发展, 对地下室建筑面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之而来便涌现出超大面积多层地下室, 这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通过不同的创新及实践, 提出既方便施工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圆环内支撑能充分发挥环形结构的良好受力性能和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使其达到安全、经济的要求, 又利于施工的目的[1]。本文通过对软土地区超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设计, 为大家展现圆环体系在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 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宁波市鄞州中心区四明西路南侧, 宁南北路西侧, 宁姜公路东侧。工程由2幢39层超高层建筑、3幢29层超高层建筑及裙楼、16幢多层商业楼和1个4~5层的商场组成, 建设场地设有2层地下室, 总用地面积达70 000m2。

基坑开挖面积53 000m2左右, 支护结构总延长米约920m;±0.000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3.400m, 基坑周边自然地坪相对标高取2.600m, 相对标高为-0.800m。基坑深度为10.0~11.0m。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选取必须综合考虑地下室特点、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才能得到既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又施工方便的基坑支护方案[2,3]。

1.1 地下室特点

1) 开挖面积很大, 达到53000m2, 总延长米为920m。

2) 基坑周圈计算开挖深度较深, 为10.0~11.0m, 基坑重要性等级定为I级。

3) 工程桩为钻孔桩。

4) 地下室形状呈不规则梯形, 如图1所示。

1.2 周边环境特点

东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约23.0~28.0m, 该侧区域作为堆场和临时设施考虑;临近基坑一侧主要分布有电信管线、液化管线及引水管线, 距离地下室侧壁为24.0~32m, 管线面标高为1.5~2.0m (黄海高程) 。

南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约为11.0m, 红线外侧为已建道路;临近基坑一侧主要分布有雨水、污水管线, 距离地下室侧壁为13m左右, 管线面标高为0.7~1.1m (黄海高程) 。

西侧:地下室侧壁距离南侧用地红线约为14.0m, 红线外侧为已建宁姜公路;临近基坑一侧主要分布有污水管线及饮水管线, 距离地下室侧壁为15m左右, 管线面标高为1.0~2.3m (黄海高程) 。

北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约12.3~15.8m, 用地红线外侧为四明西路, 该侧方便出土, 作为主要堆场考虑。临近基坑一侧主要分布有电信管线、污水管线及饮水管线, 距离地下室侧壁15~22m, 左右管线面标高1.5~2.2m (黄海高程) ;路中间有蒸汽管线及供电管线, 距离地下室侧壁约32m。

1.3 土层分布情况

1) 基坑开挖及围护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主要为1-1层素填土、1-2层黏土、2-1层淤泥、2-2层黏土、2-3层淤泥质黏土及5层黏土。

2) 由2-1、2-2、2-3层组成的淤泥质黏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对较差, 层厚达到10.0~19.0m。

3) 由5层黏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较好, 起伏较大, 层顶埋深约为12.6~20.0m, 层厚达到5.5~13.8m。支护桩桩底进入5层, 可获得较好的嵌固, 防止“踢脚”现象。

工程场地土层物理性参数见表1。

2 基坑支护形式选取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深, 达10.0~11.0m, 根据本基坑的特点、实际施工条件及, 采用排桩+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体系。由于基坑西北角存在一个大斜边, 不利于一般角撑和对撑体系布置, 经过设计人员多次讨论, 最终选用四个圆环结合十字对撑的支护结构体系, 如图2所示。

该支护结构体系相对于常规的对撑结合角撑体系有如下优点:

1) 充分发挥了圆环体系受力的自我平衡调整的特点, 很好地解决了基坑西北角存在的大斜边受力问题;

2) 该体系中间为十字对撑, 4个角为圆环, 可以实现分区分块拆撑, 方便施工流水作业;

3) 支撑体系覆盖面小, 方便挖土施工, 最大程度地缩短了施工工期, 从而节省业主的资金时间成本。

2.1 竖向支护结构设计

为了提高围护结构的安全性, 尽可能减小围护桩的桩身内力及围护结构变形、降低造价, 冠梁面设在自然地坪以下1.0m, 一道围梁面设在自然地坪以下2.0m处;二道围梁及支撑面标高降到自然地坪以下6.7m处, 这样做改善了桩身内力分布, 减少桩身变形, 也给挖土施工作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同时也提高了围护结构的安全性, 降低了造价。详见图3。

2.2 支护结构截面设计

圆环:圆环直径为106~125m。根据计算结果, 第一道圆环轴力最大设计值20000k N, 断面采用2200mm×900mm (宽×高, 余同) ;第二道圆环轴力最大设计值有近25000k N, 断面采用2300mm×1100mm;

对撑:第一道轴力最大设计值为11000k N, 断面采用1 300mm×900mm;第二道轴力最大设计值为13 500k N, 断面采用1300mm×1100mm;

其他杆件:第一道支护结构围梁及支撑断面高度主要取800mm, 第二道支护结构围梁及支撑断面高度主要取900mm。

2.3 圆环内支撑的加固措施

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设计与监测经验, 采用圆环支撑体系后弧顶位置相对比较薄弱, 变形也往往最大。本次设计考虑采取如下加固措施:

1) 圆弧弧顶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板带, 加强这些区域的整体刚度;

2) 弧顶坑底土体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

3) 合理布置辐射杆, 确保椭圆环受力均匀可靠;

4) 适当增加圆环的宽度和配筋, 提高圆环构件的可靠性;

5) 规范圆环区域挖土及垫层施工流程及工艺, 确保椭圆环受力均匀可靠。

3 基坑支护结构拆撑

中间十字对撑须在基坑周圈换撑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最后拆除, 其他4个圆环支撑可以在相应区域换撑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 这样就方便流水施工。

4 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基坑开挖施工是整个地下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 应要求土方开挖严格按照设计工况进行分层分区开挖, 并且要对称挖土。根据深大基坑的时空效应, 基坑周圈垫层要求在挖土至相应标高后24h内完成, 严禁超挖, 避免扰动开挖面以下的坑内原状结构。

5 结语

目前本工程已顺利施工完毕, 详见图4。根据最终的监测结果, 土体深层位移最大值为97mm, 比理论计算值大了1倍多, 说明深大软土基坑深层位移控制难度较大, 如果在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建议用变形控制进行设计。同时结合其他的项目, 基坑实际发生的深层位移均比计算值要大, 这个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基坑监测数据进行一个动态化、信息化施工设计。圆环第一道最大轴力检测值9500k N, 第二道最大值为11250k N, 远远小于轴力计算值, 这说明目前基坑支护软件计算得出的超大面积深基坑支撑轴力偏大, 比计算值大很多, 这反映目前的基坑支护设计计算落后于工程实践, 理论计算与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摘要:根据通过对宁波某软土地区两层地下室基坑方案的设计及开挖施工监测, 阐述了圆环结合对撑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监测数据及最后的使用情况证明该支撑体系的可行性, 并得出了一些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 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基坑,软土,圆环,混凝土,监测

参考文献

[1]余志成, 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3]DB33/T1008—200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S].

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失稳分析 篇2

厦门某体育中心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北区, 同集路南侧, 乐海路东侧, 主要建筑有比赛场及一层的训练场、地下室。工程区域内机动车道为南北向, 纵贯此体育中心, 与城市的主干道连为一体。所以, 应该按城市道路等级进行设计, 主体育场东侧为海, 现已有海堤工程对项目区域起围护作用, 基坑维护设计平面图如图1。地貌单元属典型的滨海滩涂地貌, 主要地质地层自上而下可分列如下。

(1) 素填土。填料以残积土等黏性土和碎石组成, 碎石含量35%~55%, 回填的时间小于5h, 并尚未完全完成自重的固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差, 该土层为全场分布, 土层底部埋深为0.4~7.3m, 厚度为0.4~7.3m, 一般为3~5m。该土层力学强度低, 修改后的标贯击数N为3.9~14.3击, 平均值为8.3击。

(2) 淤泥。灰褐、深灰色, 流塑, 饱和。主要的成分为黏、粉粒, 并含腐殖质及有机质。局部夹杂有细小沙砾, 光泽反应比较光滑, 韧性中等, 摇震反应弱, 干强度较低。该土层全场分布, 顶板埋深0.4~7.3m, 顶板标高-3.6~1.68m, 该层厚度为2.1~23.7m。该层属高压缩性土, 含水量高 (为60%) 、力学强度低、工程性能差, 是地基处理的主要土层。

(3) 粉质粘土。粘土的成分主要由黏、粉粒组成。含中英石细沙5%~15%, 顶层埋深5.8~10.8m, 层顶标高-7.58~-3.02m, 厚度为1.5~12.3m, 一般为3~6m。该土层属于中等的压缩性土, 修改后标贯实验击数为5.9~18.7击, 标量击数为11.7击, 力学强度属于中等。

(4) 残积砂质粘性土。原岩的结构特征较为清晰, 母岩是花岗岩, 主要由矿物风化的粉粒和残留的石英颗粒组成, 韧性、强度属中等。顶板的埋深为5~19.5m, 顶板的标高为-16.58~-1.93m, 其厚度为0.45~27m, 一般为6~15m左右。该土层会随深度的增大, 风化渐弱, 但强度会逐渐变高。修改后的标贯击数标准值1为6.2击, 自然状态下的力学强度高。

(5) 全风化花岗岩。呈黄灰、灰色, 成分由矿物风化的粉粒和石英矿物物质组成的。风化剧烈, 岩芯为坚硬土状, 手捏易散, 岩石易破碎, 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的等级为5级。该土层局部分布, 厚度为2.1~14.1m, 一般为4~8m。本土层力学强度高, 压缩性低, 修改后标贯击数标准值32.9击。

2 基坑支护设计

体育馆的西北侧为训练场和机动车道的北部, 该区域的淤泥层比较薄, 表层素填土覆盖层较厚, 而且离基坑较近, 因而属于支护重点。基坑剖面的开挖深度为7.75m, 采用直径为700mm, 间距为1000mm的灌注桩围护结构, 桩长为10m。考虑到底面超载15kPa, 在-2.5m出设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角支撑。维护设计西北角和东北角一样设水平钢筋混凝土角支撑, 后由建设方要求, 取消东北侧钢筋混凝土水平角支撑, 南侧为水泥搅拌桩。东侧及东北侧至机动车道, 采取二次放坡, 并设置土钉墙。其他区域的南北两侧均采取排桩, 加单层水平钢管内支撑或斜支撑。

3 工程事故分析

针对该基坑中工程事故频发, 对于基坑工程的设计, 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l20-99的强制性标准要求和现场的状况进行计算、分析, 认为基坑工程支护失稳的主要原因有:

(1) 设计对于软土特性认识不足。厦门市地区软土地区的天然含水率较高、孔隙比也较大。与其它土体相比较, 其呈主动土压力状态的三维空间效应会更大, 边坡土体的蠕动, 会产生位移、拉裂、沉降等现象, 其基坑土体会, 因为卸荷回弹和因边的坡土体挤压而隆起变形更为显著。所以, 在相等开挖深度条件下, 软土地区的支护结构刚度、强度及其嵌入深度、锚杆的锚固段长度, 远比其它土体的要求更高。

(2) 设计不够慎重。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抬高±0.00标高的高程, 降低了其地面的标高和基坑底板面的高程, 以及开挖的深度是地面到基坑底板的深度, 并不是到基坑底部垫层的深度, 这导致开挖深度少算了1.75m。以上, 引致围护桩的刚度、强度及嵌入的深度, 或其锚管的嵌入长度, 都不能满足基坑边坡稳定性的要求。

(3) 对水的危害认识不足。基坑的开挖使得基坑的边坡在其影响强度范围内, 主动土压力土体的应力发生了改变, 在地表上面产生了许多的弧形裂缝, 地表水会沿裂缝下面渗灌到裂缝, 于是产生了rh2/2的水压力, 其中r是水的重度, 单位为kN/m3, h是地面到基坑底部以上裂缝的深度, 单位为m。原来已经不稳定的围护桩, 增加了更多的水平推力, 导致在内部支撑的水平钢管, 承受轴力超过了极限值造成断裂, 围护桩的坍塌, 加速了已经不稳定土钉墙的滑移。

4 软基处理

4.1分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其参数设计

由于本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 淤泥层厚度和素填土的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 地基的处理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淤泥层厚度和素填土覆盖层的厚度不同, 采取不同地基处理的方案。地基处理平面如图1所示。

经分析, 将场地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进行处理:

1区:主要包括了西北侧的训练场以及机动车道北部, 该区域的淤泥层较薄, 表层素填土的覆盖层较厚。为了减少地基的沉降量对体育馆正常的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 采用了强夯、振动碾压综合加固的处理方法来进行地基加固的处理。

2区:主要是对训练场基础下面的天然软基进行处理。该加固地区为一个环形区域, 环形条带宽度约14m, 环形面积约为2393m2。根据基础承载力使用的要求, 此区域要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来进行加固。搅拌桩的间距为1.3m, 按正方形布置, 桩径为0.5m, 桩长要打穿淤泥土层并进入到下卧层不小于1.0m的位置。

3区:此区域主要是环绕主体育馆的消防通道。由于过大的沉降量会影响消防通道正常的使用, 所以采用强夯和振动碾压的综合处理方法来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因为使用荷载比较小, 强夯采用一遍普夯来进行加固, 普夯的能量为1000kN/m。

4区:此区域主要加固对象是体育馆主跑道和练习跑道。该处淤泥土层比较厚, 并且跑道对于差异沉降的要求较高。为了把深层淤泥的沉降消除, 应采用加固深度大的排水预压固结和强夯、振动碾压来进行综合加固处理。

5区:主要加固的对象为主体育场内的比赛场。此区域被4区包围, 因为, 该处淤泥层的厚度与4区同样较厚, 并且比赛场对于残余沉降的要求也高, 为了把深层淤泥沉降消除, 采用加固深度大的排水预压固结和强夯、振动碾压的方法进行综合加固处理。

由于每个区域对于地基沉降使用的要求各不相同, 预压荷载的大小以及预压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具体的预压荷载和预压时间, 需要根据沉降的计算和固结度的计算来确定结果。地基处理部分断面如图2所示。

6 结语

对于地质条件比较差的淤泥土质地区, 尤其是土体含水量大于60%时, 应该进行基坑支护设计, 施工时必须谨慎。凡是深基坑的设计方案, 须经专家论证。经过专家论证后的深基坑支护方案, 不得任意修改, 如果要改变, 必须进行重新的论证。当基坑变形过大, 超过设计的规定值时, 则须赶紧启动技术措施预案, 并及时地撤出工地正常施工人员。边坡应及时进行反压、加固。

摘要:软土地区, 若其建筑深基坑的位移过大, 则周边的土体容易失稳, 基坑会产生变形。本文以厦门某软土地基工程为例, 分析造成基坑失稳的相关原因。通过对设计、施工、地质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提出事故处理措施, 并总结技术措施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软土地区,深基坑,基坑支护,失稳

参考文献

[1]赵伟, 刘玉波, 王云宝.深基坑支护方案选择与施工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 34 (3) :22-23

[2]吴永辉.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的应用[J].四川建材, 2006

[3]贾坚.软土时空效应原理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I (4) :490-493

[4]刘建航, 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JGJl23-2000,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篇3

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软土地区基坑变形的控制也是工程实践中的热门问题[1,2,3]。文中就武汉软土地区某具体工程实例,使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现场实测位移数据,对行业规范推荐的弹性支点法在软土地区基坑支护桩排位移计算上的局限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

该基坑工程位于武昌解放路西侧一公园内,平面形状呈矩形,尺寸约为72 m×120 m,1层地下室,采用筏板基础,设扩大头锚杆抗浮。基坑开挖深度7.70 m。基坑设计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坑周长约400 m,面积约9 424 m2。

该基坑周边环境较宽松。基坑北侧:地下室外墙距用地范围线(围墙)为12.0 m,围墙外6.0 m处为一6层楼;基坑南侧:地下室外墙距用地范围线(围墙)为18.5 m,围墙外为武汉文华中学;基坑东侧:地下室外墙距用地范围线(围墙)为10 m,围墙外即解放路;基坑西侧:地下室外墙距用地范围线(围墙)为28.5 m。

1.2 地质条件

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主要由3个单元层组成,从成因上看:①为杂填土及淤泥质素填土;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一般黏性土、淤泥及粉质黏土夹粉土层;③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老黏性土。根据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上的差异,可将场区地基土进一步细划为若干亚层。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是填土层中上层滞水,其赋存于地表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散水垂直及侧向的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承压水埋藏很深,基坑支护中不作考虑。

1.3 支护方案设计

综合考虑该工程的周边环境及场地地质情况,采用了浅部放坡,下部桩排+锚杆支护的方案。

基坑北侧、东侧及西侧北段的支护方案为:浅部3 m放二级坡,ϕ6.5@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护坡,下部采用两双排12 m长PHC-AB-500(125)桩排+一层15 m长扩大头锚杆支护,坑内侧支护桩排桩间距800 mm,坑外侧支护桩排桩间距1 600 mm,排距1 500 mm;为避免淤泥从桩排中挤出,两排桩之间设置一排5.50 m长ϕ500搅拌桩加固挡土。

基坑南侧及西侧中段的支护方案为:浅部3 m放二级坡ϕ6.5@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护坡,下部采用两排400×600预制方桩+一层22 m长扩大头锚杆支护,南侧、西侧支护桩桩长分别为15 m和12 m,坑内侧支护桩排桩间距800 mm,坑外侧支护桩排桩间距1 600 mm,排距2 100 mm;双排桩间设置三排8.00 m长ϕ500搅拌桩加固挡土。

基坑西南角的支护方案为:浅部3 m放二级坡,采用ϕ6.5@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护坡,下部采用400×600预制方桩+一层15 m长扩大头锚杆支护,支护桩间距800 mm。

支护桩桩顶设500 mm×800 mm冠梁,两排支护桩桩排的冠梁之间设500 mm×400 mm连梁,连梁间距1 600 mm。

2 数值模拟分析

对该工程各支护段,我们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进行了数值模拟。土体选用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计算中按照排水条件考虑;支护桩及冠梁采用Plate单元模拟;扩大头锚杆采用Anchor单元和Geogrid单元模拟,Anchor单元模拟锚杆芯材,Geogrid单元模拟扩大头注浆体。网格划分采用软件默认的coarse类型进行划分。

计算时按Stage Construction分步开挖分工况计算位移,工况1即基坑开挖后至冠梁及锚杆施工完,工况2为开挖至基坑底,最终计算结果见图1。

桩顶也就是基坑侧壁顶部往往是出现最大水平位移的部位,控制桩顶的水平位移在允许范围之内是保证基坑稳定的关键所在。为此计算了各支护段在两种工况下桩顶的水平位移(见表1)。在计算过程中,锚杆预应力按施工时实际张拉锁定荷载选取;边坡坡顶超载根据湖北省地方规范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取值。

3 对比分析

3.1 规范计算结果

按朗肯土压力理论,水土合算方式,坡顶周边超载按10 kPa~15 kPa,设计计算采用的是武汉地区普遍应用的“天汉V2005.1”软件,按照规范中推荐采用的弹性支点法进行计算,上述方案中支护桩桩顶最大水平位移为33 mm。

3.2 位移监测结果

基坑开挖期间,按照信息法施工的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关单位对基坑变形进行了监测,对各监测点变形监测结果分析比较之后,剔除了明显失实的结果,各支护段边坡实测位移均值见表2。

mm

3.3 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在工程实践中,相对于中间工况的基坑变形,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基坑内土方开挖至基坑底时基坑的变形,因此,文中仅对工况2的位移来进行比较分析。将各支护段边坡位移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汇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除了基坑南侧双排方桩这一支护段外,其余支护段的数值模拟结果均能与实测结果很好地吻合。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了数值模拟中选用的参数是比较合适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采用Plaxis软件对软土地区基坑桩锚支护进行数值模拟是比较可行的。

基坑南侧双排方桩段的水平位移,数值模拟结果和监测结果均在1×102 mm数量级,而采用弹性支点法的计算结果仅为33 mm,与实测结果相差太远,因此在软土地区的基坑桩锚支护工程中,采用弹性支点法对基坑变形进行计算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4 结语

1)软土地区,桩锚支护结构的桩身水平位移,按规范推荐的弹性支点法计算,位移计算结果远远小于实测结果。2)按有限元法,用Plaxi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能够比较好地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各工况的施工情况,位移计算结果较弹性支点法计算结果可信,具有参考价值。3)考虑到淤泥等软土的流变、蠕变特性,建议按弹性支点法计算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时,根据软土层的埋深及厚度对其m值进行适当的折减,以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摘要:使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某工程实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并分析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提出了规范推荐的弹性支点法在软土地区基坑支护桩排位移计算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软土,桩锚支护,变形,有限元,数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杰青,廖建生,施木俊,等.武汉地区基坑工程发展现状及前瞻性思考[J].城市勘察,2007(3):37-38.

[2]何克农,李受祉,刘祖德,等.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在武汉的应用与发展[J].土工基础,2006(9):23-24.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篇4

本工程位于厦门海沧区马青路北侧, 为某公司干部宿舍楼, 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 总建筑面积约9000m2, 地下室基坑开挖面积约1300m2, 基坑开挖深度约5m。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南侧为城市道路, 其余三侧均较空旷, 50m范围内无建、构筑物分布。本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为:杂填土、粘土、淤泥质土、中粗砂、残积砂质粘性土:

杂填土:杂色, 多以碎砖、瓦砾、碎石快、旧建筑物基础, 砂砾、粘性土等组成, 局部含有生活垃圾;湿~饱和, 松散~稍密, 中~高压缩性。

粘土:灰黄、褐黄色、褐灰色, 多含铁锰质氧化物、腐植物根茎;可~软塑, 中~高压缩性。淤泥质土:青灰色, 有时含少量粉细砂, 腐植物碎屑, 贝壳残片, 流~软塑、高压缩性、高灵敏度。

中砂:浅黄、灰白色, 泥质含量约占15-30%, 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 颗粒级配差, 稍密状。

残积砂质粘性土:浅黄、褐黄色, 成分由长石风化的粘土矿物及石英、云母碎屑等组成, 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

3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3.1 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自钻锚管式土钉+喷锚网支护结构, 设计验算内容如下:

锚管抗拔强度验算;基坑抗倾覆稳定验算;基坑抗滑移稳定验算;基坑整体稳定验算;基坑底抗隆起稳定验算。

3.2 设计参数取值说明

地面严禁超载, 地面堆载取10kN/m2;土体内聚力、内摩擦角考虑雨季、台风影响折减20%;土压力计算: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 水土合算。验算时淤泥质土中的抗拔力控制在6kN/m内 (可以根据锚管抗拔试验进行调整) ;设计中的土钉的抗拉安全系数应大于1.5;抗隆起、抗滑动、抗倾覆的安全系数应大于规范要求。

3.3 设计方案

1) 锚管采用φ48mm×3.5mm钢管制作, 在管壁上呈梅花形开设φ8mm出浆孔, 孔距300mm, 锚固端2000mm范围内管壁上不得开设小孔;锚管大样详见图1。

锚管内注浆用水泥浆水灰比0.4, 注浆压力为0.5MPa, 注浆量不小于25kg/m;基坑斜坡面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喷射厚度100mm, 内配φ6.5@200双向钢筋网片, 横向连接筋为φ18;锚管长度为8m, 锚管水平、竖向间距为1.5m;放坡坡度为1.5:1;挖土至第一道锚管标高深度, 沿基坑各边, 每完成15m长度的土方开挖立即进行相应范围内的土钉及坡面施工;待已施工完的土钉达到70%设计强度后, 即土钉施工完6~7天后, 可挖土至下一道土钉标高深度, 进行下一道锚管的施工;基坑地表设置明沟排除地面水, 坑内采用集水井方式排水;基坑监测内容:土钉墙沿深度方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利用测斜管监测) ;基坑支护沿深度的水平位移监测:最大侧向水平位移控制值为连续三天不大于5mm/天, 当天不大于15mm, 累计最大值不超过50mm。

4 锚管式土钉施工工艺

4.1 锚管支护

按设计坡度进行放坡, 坡面采用C20喷射混凝土护坡, 内配φ6.5@200钢筋, 坡顶设一道300×300排水沟。

4.2 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土钉墙施工与挖土交错进行, 相互影响, 其工序为:先开挖第一层土体, 再进行第一道土钉墙施工, 待支护强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第二层土方开挖, 依此类推。

4.3 土钉支护

锚管在施工过程中的定位偏差应小于50mm, 坡面用Ф6.5钢筋按200×200mm编织挂网与锚管头连接, 锚管头设置2Ф18与通长横向连接筋2Ф18焊接, 喷射C20厚度为100mm的混凝土 (粗骨料粒径为5-10mm) 。支护结构剖面图如图2。

4.4锚管抗拉试验

锚管拉力试验采用液压式ZY-30型锚杆拉力计, 张拉试验数据如下表:

试验表明, 锚管式土钉在软土地区抗拔力能达到设计要求。

4.5 施工注意事项

严格按设计相关要求施工;严禁基坑边出现大的震动荷载, 砼搅拌机等机械放在基坑影响范围之外;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开挖, 到淤泥质土层后, 必须跳挖, 挖土长度不超过10m。挖好后及时顶管, 严禁暴露。已施工完的土钉墙达到70%设计强度后, 即土钉墙完成6~7天后, 方可挖土至下一道土钉标高深度, 进行下一道锚管的施工, 严禁盲目超挖;基坑开挖过程中, 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 避免扰动基底原状土;挖土深度控制在设计锚管下30cm内;开挖至坑底标高后, 坑底及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锚管打入角度严格控制在15。内, 防止打入角度过大, 降低锚管设计有效长度, 特别是最下面二排锚管[1];开挖之前编制监测方案, 开挖时及时观测, 特别是大面积退土时增加监测频率;遇到监测数据超过警戒值或不收敛必须及时报告设计单位, 并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支护变形;编制应急处理方案, 准备应急回填沙袋、挖土机、运输车辆, 准备应急抢险人员、物资。

5 基坑稳定性监测

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测, 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化施工, 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随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是观测支护结构各深度的水平位移量;当测出支护结构在没有荷载作用下位移急剧增大则表示土体濒临破坏。本工程采用CX-3C型伺服加速度测斜仪施测, 基坑各侧支护结构内共埋设10根测斜管, 测点编号为CX1~CX10。支护结构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出现在CX6点第25次测量 (终测) 在首排锚管锚固点标高处, 位移值为39.56mm。全程监测数据及现场实际工况表明整个支护结构体系是安全可靠的。

6 结束语

通过本工程锚管式土钉施工实践, 结合考虑安全性、施工工期及造价, 软土地区采用土钉墙与喷锚网支护相结合的方案, 并利用锚管代替传统的土钉是可行的;同时锚管式土钉锚固能力较钢筋有所增强, 受锚管式土钉墙的作用, 土体放坡坡度可以相对较陡, 同时抗滑移、抗倾覆和整体稳定性均可达到要求[2]。工程实例表明, 锚管式土钉在挖土深度不超过5米的软土基坑工程中造价较低, 经济优势明显, 安全系数高;基坑挖土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工程中造价较高, 经济优势不明显, 安全系数降低;基坑挖土深度超过7米的基坑工程中安全系数很低, 风险过大, 建议不要采取锚管式土钉支护。

参考文献

[1]梁磊.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88, 02

某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 篇5

拟建场地位于宁波市北仑区辽河路以东,进港路以南,淮河路以西。场地周边平均相对标高为-0.650 m,东侧的淮河路面标高为-0.950,西侧的辽河路面标高为-0.350,北侧的进港路面标高为-0.050。基坑周围开挖深度为5.70 m~6.50 m。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选取必须综合考虑地下室特点、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才能得到既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又施工方便的基坑支护方案。

1.1 地下室特点

1)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基坑开挖面积达到9 430 m2。2)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基坑四周挖深达12.4 m~14.4 m;属于Ⅰ级基坑,γ=1.1。基坑平面形状接近矩形,比较规则。3)基坑北侧紧邻民安路,分布有较多管线,对基坑变形非常敏感。4)基坑南侧临近同期施工的10号地块基坑,存在南北向土压力不平衡的问题。5)基坑四周紧邻用地红线,施工场地非常狭小。6)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对基坑开挖较为有利。

1.2 土层分布情况

本工程的土层分布情况为:1)场地内土层分布比较均匀,地质起伏比较平缓,各区之间土质差异不大;2)对基坑支护影响较大的是(2)-1和(2)-3层淤泥质粘土,这两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层厚相加达到20 m以上,基坑底位于(2)-1层淤泥质粘土中;3)(4)-1层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好,但埋深较深,支护桩若进入好土层代价较大。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1.3 周边环境情况

1)基坑东侧:邻近淮河路,该侧支护结构距离该侧施工围墙线最近处约为2 m。2)基坑南侧:邻近淮河小学的操场和教学楼(桩基础),操场一侧支护结构紧挨施工围墙线,教学楼距离施工围墙线最近处约3 m,需要重点保护。3)基坑西南角:同期建设的桩基础建筑(无地下室),存在高位桩,需保护。4)基坑西侧:邻近辽河路,该侧支护结构距离该侧施工围墙线最近处约为1.5 m。5)基坑北侧:邻近进港路,该侧支护结构距离该侧施工围墙线最近处约为2 m。

1.4 周边管线情况

基坑西侧的辽河路边有自来水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北侧进港北路边有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距离基坑边约10 m。

2 基坑支护形式选取[1,2]

2.1 方案设计原则

1)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及土体的整体稳定性,确保支护结构在施工期间安全可靠;2)土体开挖过程中确保基坑内外工程桩及基坑外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正常使用;3)在确保基坑及周围建(构)筑物安全可靠的情况下,采用最简明的支护手段,达到节省材料、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2 基坑支护形式

根据本基坑的特点、实际施工条件及以往工程经验,经过多个方案的选择和比较,最后决定选用以下支护结构体系。

2.2.1 平面支护体系

由于本基坑平面形状比较规则,南北向跨度较小,因此支撑体系采用比较常规的角撑结合对撑体系,尽最大可能减少支撑覆盖面积,方便挖土施工。

根据协同计算结果及以往工程经验,角撑结合对撑体系各方向受力明确,变形控制能力均较强。

2.2.2 竖向支护体系

1)本基坑东侧、南侧东段、西侧和北侧由于距离道路和淮河小学比较近,采用围梁下挂式的刚性支护结构体系,减小了支护结构的变形,减少基坑开挖对侧道路、市政管线和教学楼的影响;冠梁面设置在自然地坪以下0.7 m,一道围梁及支撑面降到自然地坪以下1.7 m处,这样做一方面减小了桩身弯矩,降低工程造价,减少了踢脚现象发生,同时也给挖土施工作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见图1。

2)本基坑南侧西段由于场地比较空旷,尽可能考虑多卸土(局部区域卸土至坑外基础底),故该侧围梁不下挂,节省支护结构造价,见图2。

3 结语

目前本工程已顺利施工完毕,现场监测的实际位移都达到了预先设定的要求。综合分析本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可得到如下结论:1)针对基坑周边环境条件不同,采用围梁下挂与不下挂相结合的竖向支护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优点,解决基坑设计时所面临的问题。2)针对基坑跨度较小的情况,可以采用单肢对撑,由于立柱较少,所以其经济性也较好。3)基坑挖土的合理与监测的及时,是保证基坑施工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数据的反分析,可以指导和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达到基坑开挖的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的目的。4)由于土体位移产生的时段主要在围护墙侧土体开挖一星期内产生,所以垫层、底板施工要及时跟进方能减小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保证基坑的安全实施。

摘要:根据某复杂软土深基坑周边的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竖向支护结构形式,以充分利用周边场地,节省造价,结合实际的监测情况,表明该软土深基坑设计可行,同时得出了一些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深基坑,内支撑,平面,竖向,支护

参考文献

[1]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DB33/T 1008-200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S].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篇6

1 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

(1)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的时候要明确工程水位地质环境特点。深厚饱和软土区力学程度较低,不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在开挖的时候要注重对深度范围的控制,积极参考物理力学参数。杂填土的层厚在2.0m、粘土为0.6m、淤泥质粘土为18.8m、粉砂夹粉土20.0m。施工场所的地下水将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特别是土层的透水性,水位的变化较大将会使基坑支护承受较大的径流变化,同时大气降水会使土层下部承载力下降。基坑支护过程中要能够进行及时的排水,增强土层的加固能力,设置一定的隔水层。

(2)方案选择。基坑支护施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方案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开挖范围、地下水位的变化等。选择安全性、经济性、施工技术等都相对较高的方案。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注重各方案的实用性特点。深厚饱和软土区的基坑支护方案要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开展,经过反复计算之后选取奠定的结构设计验证稳定性。基坑侧壁重要系数等都要经过详细的验证,将荷载分项系数通过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计算,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滑裂面的产生,满足规范要求。在结构计算中对于不同土层中的开挖受力状况要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作为基坑支护设计的支撑。要考虑到水平位移情况,能够根据水平位移确定基坑支护基本情况。

(3)基坑支护方案的确定。基坑支护方案的确定主要依据为地质特点。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直径较大的钻孔灌注桩,结合钢筋混凝土作为支撑的支护设计[1]。能够较好产生止水效果,根据深厚饱和软土区的实际状况进行现场监测,搜集相应的参考数据,归纳分析数据特点,不断地满足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的要求,实现结构受力均衡,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对基坑进行分段支护结构设计,确定各分段钻孔灌注桩规格,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型要充分地考虑到挖深、桩径、桩间距、嵌固深度以及配筋数量等。根据地质水文特点,对基坑中的承压水进行降压处理。

(4)基坑设计计算分析。基坑支护方案设计计算主要采用的是弹性法,能够对不同土层面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将会显示基坑支护整体的稳定结构特点,对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将会充分地了解到安全系数[2]。在进行基坑支护水平位移最大限度监测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抛物线法对地表沉降情况进行确定,能够获取到最大数值的差异。要将最大数值控制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要求。

2 基坑开挖与监测

(1)基坑安全监测分析。为了能够保证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的稳定性,需要优化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对回填土层、支护水平位移等情况进行现场监测。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获取到专业数据进行分析,水平位移在受力大小作用下产生不同程度的移动。针对这种情况,在监测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水平位移差异值,坡面状态与土质均匀性有着直接的关系[3]。土层开挖的时候会产生应力的释放,并且会伴随着一定的破坏,沉降量会随着应力大小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要对深厚饱和软土区进行加固处理,监测回填土的荷载变化,使基坑支护沉降得到有效地控制。

(2)基坑监测结果分析。水平位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基坑开挖的时候支护水平位移将会逐渐地增大,严重地影响到施工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基坑监测产生的不同结果,在开挖土压释放的时候能够确定水平位移的趋势,加深水平位移累计,在浇筑完成之后能够收敛水平位移。底板浇筑抑制效果会在混凝土作用下产生曲线波动。将混凝土支撑撤出之后支护桩会受到土压的影响,逐渐地扩大水平位移。要在整体效果上实现水平位移的降低,稳定曲线收敛。支护桩会发生变形,最大位移将会集中在深度为10.0m以内的开挖面中。基坑中的支护也会在出现最大的侧向位移,支护桩在发生整体变形之后将会影响到主体结构质量,支撑轴力在不断开挖的情况下上下波动,支撑轴力出现的快速上升,将会逐渐地实现整体平稳。基坑外的水位也会出现曲线变化,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基坑中的水位也会出现上升趋势。根据基坑周边地表的变化情况,产生的沉降也会随着基坑开挖的持续加大,各测点积累的沉降量也将达到最大数值。频繁的车辆通行等会对土层产生较大的压力,荷载力的增大将会导致土层变形,并且很难恢复成原来的模样。深厚饱和软土区具有敏感特点,禁止摆放较多的建筑材料,通行车辆也要进行有效地控制。

3 结束语

深厚饱和软土区的基坑支护设计主要应用角撑加对撑的方式进行施工,实现了受力均衡,简化施工的目的。在水平位移的时候,需要对基坑开挖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密切关注水平位移中基坑实际变化情况。发挥混凝土支撑的刚性作用,在根本上抑制水平位移的进一步扩大。在基坑支护浇筑完成之后,需要对整体曲线变化稳定操作,逐步地实现开挖深度的扩大,在最大限度的位移下进行曲线抛物线型构建,控制基坑中地下水位变化,加强止水措施的制定。在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避免事故的发生,针对软土区超载现象,要控制车辆通行等,避免地表长期处于压力状态造成较大的变形。

摘要:在进行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施工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直径较大的钻孔灌注桩,结合钢筋混凝土作为支撑的支护设计。能够较好产生止水效果,根据深厚饱和软土区的实际状况进行现场监测,搜集相应的参考数据,归纳分析数据特点,不断地满足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的要求,实现结构受力均衡,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文章对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与监测进行相应地探讨。

关键词: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监测

参考文献

[1]居晨,李俊才,周小俊.深厚饱和软土区基坑支护设计与监测成果分析[J].建筑科学,2012,(3):20.

[2]马郧.武汉长江Ⅰ级阶地超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参数选取与变形关系研究——以中海国际大厦超深基坑工程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2014,(9):1.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论文 篇7

1 基坑支护安全等级划分

首先应根据基坑的实际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等合理划分基坑侧壁安全等级,然后合理选择支护类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具体执行JGJ 167-200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见表1)。

同时对有特殊要求的基坑工程可依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重要性系数。对于永久性基坑工程,重要性系数γ0应提高0.10。

2 获取相关的设计依据

2.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首先阅读和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了解地层信息及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所选取的岩土工程参数测试方法、地下水情况分布、水位及其变化规律、地下水类型、补给方式、渗流特性等。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剖面选取:

对于建筑物基坑而言,不同边线应选取不同的地质剖面图来确定土层分布、埋深、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力学参数指标选取:

在选取力学参数指标时,一定要注意试验方法对参数以及计算结构的影响,并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及工程施工扰动对参数的影响。当土压力计算模式为水土分算时,理论上应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试验中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或直剪(固结慢剪)指标,同时采用土体的有效重度。当土压力模式为水土合算时,理论上应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的总应力强度指标或直剪(固结快剪)试验指标,并采用土体的饱和重度。但结合目前黄土地区一般选取不扰动试样的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3)地下障碍物调查:

目前勘察报告很少涉及建筑物外围基坑变形范围内被支护土体的地层岩性情况,许多拟建建筑物深基坑被周边既有建筑物所包围,甚至被支护土体系原有建筑物的基坑回填土包围,该部分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往往直接威胁基坑安全,应加强调查慎重考虑包括废弃的人防工程、管道、隧道风井、原有建筑基础等。西安东郊某工地基坑工程,深8 m,排桩支护形式,桩长14 m。护坡桩施工完后,业主才提出可能存在防空洞影响,经普探及开挖后发现桩端正好位于防空洞边墙处,其桩端近乎悬空,直接危及基坑及坑边6层住宅楼安全。可见对地下障碍物的调查事关重大。

2.2 主体建筑物情况资料

1)建筑物总平面图包括用地红线,明确基坑与用地红线、周边环境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2)基础结构与桩基设计资料;3)基坑的几何尺寸、形状、深度等。同时充分考虑主体施工时必须提供的脚手架或模板搭设所占用的基坑范围,特殊情况下还应考虑主体建筑物地基处理时桩基施工设备所需的工作面。

2.3 周边环境条件调查

1)基坑施工场地及周围地层岩性,尤其重视周边黄土层是否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现状及其发展态势。

2)基坑周围建筑状况。查明周围建筑物与基坑之间的关系,层高、层数、基础形式及埋深、荷载状况、使用状况等。

3)基坑周围交通状况。应充分考虑临近道路的交通荷载。调查内容一般包括道路的性质是否是主要干道、类型、与基坑的位置关系、路基与路面的结构形式、交通流量、荷载等。目前基坑支护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设计时车辆静荷载与动荷载如何考虑,一般结合地区经验将其等效为基坑均布静荷载来考虑。

4)基坑周围公用设施分布及地下构筑物管线状况。调查时应查明各类地下管道与线路(如雨水污水管、上下水管、煤气管、通讯等)的平面位置、直径、材料类型、埋深、建造年代和保护要求等。针对黄土地区应充分重视是否存在漏水管道以及基坑开挖截断的未封闭的雨污水管道。由于前期易漏水部位未查明,导致边坡土体在雨季或者管道渗漏后遇水抗剪强度指标急剧降低,导致基坑边坡变形增加、支护结构破坏、边坡失稳的基坑事故已屡见不鲜。

5)基坑周围已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以及类似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中的成功、失败原因、教训等。在西安曲江某工地基坑开挖施工中发现相邻已有建筑物基坑土钉已伸入该基坑中,经抗拉试验发现该土钉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在施工时将其作为本工程土钉使用,使其与土钉墙加强筋、网片筋焊接连接,为本工程节约造价、缩短工期。

3 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选择

深基坑支护工程是保证基坑内安全作业,防止基底及坑壁土体移动,保证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正常运行。因此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可行的方案,并应进行筛选与优化。下述几点原则可供参考:

1)若基坑深度不大而环境条件又许可时,优选放坡方案。在同一基坑内当环境条件有所限制时也可考虑局部放坡或部分放坡方式。

2)若无放坡条件,可采用放坡与土钉墙相结合的支护方式。

3)在完全无放坡条件且经验算垂直开挖土钉墙或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相结合支护方式不能满足基坑稳定性要求时,考虑采用微型桩结合土钉或预应力锚杆支护方式。具体可采用微型桩。在西安曲江地区11 m的深基坑垂直开挖支护设计中笔者曾使用成孔孔径400 mm,先浇筑混凝土后在桩孔间安插14号工字钢的微型桩结合土钉墙的支护形式。实践证明支护结构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工期快、造价低。

4)在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时,且对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变形要求严格的基坑工程设计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结合预应力锚杆支护形式。当受周边环境条件影响时,也可采用双排桩支护形式或者复合支护结构形式。

4 其他应注意事项

1)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且易受水浸湿的坑壁以及永久性坑壁,设计中应采用天然状态下的土性参数进行稳定和变形计算,并应采用饱和状态(Sr=85%)条件下的参数进行校核,校核时其安全系数不应低于1.05。

2)对周边环境条件复杂、抗变形能力差的建筑物必须做好专项变形监测工作,以提前预警以及为加固处理提供依据。

3)基坑支护设计软件应用。目前使用的商业软件众多,软件代替了手算又解决了手算无法实现的复杂计算问题,但是也常常带来一些不合理的结果,甚至是错误的结果。要克服上述问题必须确保输入数据的工程意义,同时结合岩土工程师的基本理论、工程经验、综合判断方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4)由于预应力锚杆应力会随时间推移,因锚杆件松弛以及受荷地层徐变而损失,因此在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锚杆应力的测试,必要时可重新张拉。同时对于临时性基坑支护设计一定要明确基坑支护结构体的使用年限。

5 结语

现实中深基坑支护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土力学理论、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施工技术、测试技术等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工程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积累和丰富而逐步加以深化和提高。一个经济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往往取决于设计人的岩土工程理论和地区经验教训。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实用的可行性分析,对比找出最佳的方案以解决基坑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的赵云刚等同志也参与了本论文的编写、整理和校对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扶君,赵云刚,寇杨军.西安北郊深基坑开挖中的环境岩土问题初探[J].陕西建筑,2010(8):21-22.

[2]王松泉.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3.

[3]王觐光.黄土型直壁深基坑销杆支护坍塌事故及坑壁稳定性分析[J].电力学报,1994(1):15-16.

[4]邹科华.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用[J].建筑技术,2004,5(35):47-48.

[5]《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上一篇:投资过度下一篇:封闭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