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扬州

2024-05-28

读书在扬州(精选3篇)

读书在扬州 篇1

2015年4月9日上午, “第23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4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NWC2015) ”在扬州隆重开幕, 大会的主题是:融合、创新、发展。

NWC2015研讨会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周志强主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杜百川、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周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齐立欣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刘韵洁,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 总局网络司副司长董年初, 总局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原科技司司长陈智教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 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总局科技委员会杜百川副主任、总局网络司副司长董年初、中国科学院侯自强研究员、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王飞副总经理将分别以“我国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广电会移动吗?”、“关于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互联网+’电视媒体”、“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报告”为题做5场主题报告。大会安排了“SEEI.TV-新媒体全网高清直播互联系统”、“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两场场专题报告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新技术与媒体融合”两个专题论坛, 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江苏省广电有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网络广播电视台、苏州广电总台无线苏州、上海港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纬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力登公司、北京尚为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分别进行11场精彩演讲。会议还将组织主题分别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创新”、“新技术、新媒体和新业务”的两场互动交流。会议内容非常丰富, 与会专家和代表将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和创新进行沟通, 对未来网络发展、“互联网+”电视媒体、云平台在广电领域的应用、融合媒体应用解决方案、媒体融合技术平台、魅力城市等多个技术领域做深入探讨。本次会议的召开, 将增进广电行业与互联网及网上音视频广播等新媒体行业的学术交流, 有助于发挥传统媒体和有线电视网络资源优势, 拓展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媒体和视听新媒体融合的发展。

“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NWC) ”, 是数字广播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 也是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行业内最重要、权威的大型研讨会之一。NWC2015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无线专业委员会、有线专业委员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发射台、监测台,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华社、高校、部队、报业机构、商业网站、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编播人员约310人参加了本届盛会。

读书在扬州 篇2

大会共同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董年初在主题报告中用八个关键词阐述了其对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思考,分别是:整体定位(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的融合)、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整体转型)、节目升级(内容仍为王,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渠道拓展(流程再造,建立泛连接,多元传播)、业务创新(借鉴互联网思维,强化整合营销)、机制变革(盘活运行机制,增强母体控制能力)、政策扶持(电视类新业务只能由播出机构开办)、标准一致(正确导向全覆盖,导向要求无例外)。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刘韵洁针对《我国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发表主题报告,他分析了现有互联网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由于传统网络结构不灵活,不能适应不断涌现的新业务需求,网络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严峻,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产业价值链难以为继;二是互联网流量飞速增长,信息冗余传输严重,网络难以适应未来信息海量增长的需求;三是信息网络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空间,但现阶段信息网络在实时性、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满足不了应用需求,提出未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发展必然趋势。在对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软件定义网络(SDN)进行介绍的同时,刘院士也将我国对未来网络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早在2005年我国就对未来网络开展研究,2007年组织中科院计算机所、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团队开展自主研发,2011年中国(南京)未来网络创新中心成立,2013年2月23日国务院下发8号文件将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3年8月8日,我国首个未来网络实验室在南京开通,三个核心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服务定制网络(SCN)的体系架构并成功研制出主网的关键设备。

大会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战略委员会主任杜百川以《广电会移动吗?》为题作主题报告,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结合LTE四大技术(LTE Direct技术——覆盖范围可达500米,远大于WiFi或蓝牙,手机将能够与其他移动设备以及商店和其他企业中的信号标直接“对话”;LTE MTC技术——即LTE机器间通信,以LTE基站支援物联网的应用;LTE-U技术——即利用未授权频谱(Unlicensed Spectrum)的LTE技术,目的是以大量未授权频谱辅助数量有限的LTE授权频带,藉此大幅增加可用频宽;LTE Broadcast技术——即LTE广播技术,它支持高需求内容的多播传输,如实时体育赛事、突发新闻及软件更新等,保证多个用户同时接收到相同的内容,从而帮助移动网络运营商更有效地管理他们的频谱和网络负载)的介绍,建议当前单一广播业务网必须要努力向移动转变。

中国科学院侯自强在《“互联网+”电视媒体》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互联网视频的覆盖人数和收视时间已经超过有线电视,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不亚于电视台,继续将“电视”与互联网区别对待已无意义,而当前电视、PAD、手机三张屏有不同的监管政策,只有各种终端遵守同样的管理规范才能方便进行多屏互动。

读书在扬州 篇3

《农机质量与监督》由双月刊改成月刊三年来, 整体风格趋于成熟, 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影响力不断提升, 杂志的不少文章被很多行业网站转载引用, 一些报道被行业人士所关注。据广大读者和企业的反馈信息, 杂志的权威性、美誉度位居行业媒体前列, 从全国看, 《农机质量与监督》已经毫无疑问位居农机主流媒体之列。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王翠章在会上致辞。他说, 《农机质量与监督》是全国农机系统、农机产品质量与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刊物, 以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为宗旨, 在宣传农机产品质量、政策法规、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 在积极引导农机监管部门强化质量监督意识、农机企业树立质量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推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燕在会上总结了2012年《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的主要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从内容为王, 着力打造精品杂志。今年编辑部在选题栏目设置和稿件组织上都更加注重为行业、为读者服好务。二是追求有效发行, 保持高端权威形象。办刊中, 始终追求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让杂志切实到达目标读者手中, 让读者能够最方便地获得所需信息。三是恪守服务职能, 提升社会效益。通过积极发挥通联员和编辑部采编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宣传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方面积极组稿并采访报道, 深受广大企业客户的认可。四是加强刊网结合特别是与行业影响力最强的网站即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深度融合, 使杂志影的响力得到极大拓展。

在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信息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 作为传统媒体的《农机质量与监督》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李燕指出, 2013年需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强化投稿队伍的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强与全国各省级农机试验鉴定、质量管理、投诉机构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加大对试验鉴定系统和质量监督领域的报道力度, 展现行业人士的精神风貌;三是要继续提高杂志质量;四是要加强为广告客户服务的质量;五是要加强杂志的营销推广, 创新发行方式, 加强杂志与读者的互动, 进一步追求有效发行, 提升杂志影响力;六是要继续加强刊网结合, 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 扩大杂志影响力;七是要不断提升杂志编辑部人员素质。

《农机质量与监督》的通联员, 肩负着为农机行业产业链和农机系统品牌传播的重任。李燕要求他们要加强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视,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增强围绕信息安全中心、服务质量大局的意识, 形成系统合力、创建强势品牌。

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蔡国芳在会上作了题为《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努力做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报告, 全面介绍了江苏省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主要工作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与会者认为, 这些经验对于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胡伟、《农民日报》编委孙鲁威分别做了《关于农机信息服务的思考》和《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发布的新闻水平》的讲座。讲座对于提高通讯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全面认识, 增强新闻敏感性、提高新闻采集的积极性以及写作水平都有很强的指导性, 让与会通联员受益匪浅。

上一篇:透过论文下一篇:课堂有效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