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2024-07-01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共9篇)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1

1 资料精细解释的目标

本次山东某煤田三维地震勘查资料精细解释以达到高精度为原则, 由于三维地震勘查具有区域覆盖密度高、空间分辨力强、成像好、显示效果直观等优点, 为构造解释、构造特征描述提供更详细依据。解释过程中, 重点抓住小褶曲与小断点等地质现象的识别、分析和解释, 可靠地控制主要煤层等目的层的赋存及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 为煤矿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三维地震勘查资料。

2 资料解释方法

2.1 资料解释流程

资料解释流程如图1所示。

2.2 层位标定及波组特征

2.2.1 层位标定

根据区内7~9号钻孔的物理测井曲线, 进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给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赋予地质含义, 从而完成层位标定,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 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时间剖面二者波组吻合很好, 所以, 对各目的层反射波的对比、解释、确定是正确的。

2.2.2 波组特征

2.2.2.1 TQ+N波

形成于新生界底界面与下伏地层顶界面附近的反射波。由于上、下接触地层之间物性差异大, 所形成的反射波能量较强, 一般双相位显示, 可以全区连续对比追踪。但在对比追踪过程中有时会因下伏基岩顶界面风化程度的差异, 波形强弱变化较大。

2.2.2.2 T3上波

形成于3上1、3上2煤层与上下围岩之间, 3煤层厚度在0.5~3.18 m之间, 处于谐振厚度范围内, 可获得能量强、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T3上波, 由于煤层受冲刷、煤质变化、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等影响, 致使T3上波在平面追踪过程中振幅强弱变化较大, 对构造解释有一定影响。

本次解释以T3上波同相轴对比追踪及提取该波振幅信息进行分析, 完成对3上煤层赋存形态、构造及煤层厚度的解释。该波是本区主要目的层反射波。

2.2.2.3 T16波

形成于16、17煤层与上下围岩之间, 但鉴于该煤层较薄 (0.44~1.85 m) 且处于最深部, 在上覆地层能量的吸收作用及球面扩散影响下, T16波能量较弱, 稳定性差, 无法连续对比追踪, 当上部无3上煤赋存时, T16波能量变强, 连续性变好。

2.3 波组对比

在完成时间剖面上目的层位标定之后, 即可在三维数据体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 多角度、多参数进行综合对比解释。对比解释的原则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地对同一特征波组进行连续对比追踪。

2.4 瞬时振幅解释

在资料解释中, 在与3煤层对应的T3波中提取的均方根瞬时振幅值, 生成顺层振幅值彩色平面图, 把平面图上振幅值小于5 000的范围圈出来。通过与已知钻孔拟合、标定后认为该范围为3煤层冲刷、变薄范围 (一般煤厚小于1 m) 及岩浆岩侵入范围, 如图3所示。

煤层冲刷、变薄范围及岩浆岩侵入范围解释是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基础, 结合瞬时振幅、钻孔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后确定的。

煤层冲刷、变薄范围在时间剖面上表现特征:煤层冲刷、变薄范围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煤层反射波变弱或消失, 但上、下辅助波组反映较强、清晰, 如图4所示。而岩浆岩侵入范围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煤层反射波及上、下辅助波组反映较弱或消失, 本次勘探范围内没发现煤层被岩浆岩吞蚀、变焦现象。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 难以作到定量解释, 精度、准确性较低, 仅供参考使用。

2.5 连井时间剖面解释

连井时间剖面可以确定反射波组的属性, 控制目的层的对比连接。在信噪比不太高的情况下, 在数据体上切出连井时间剖面, 对解释非常有利, 如图5所示。

2.6 等时水平切片、方差体解释

2.6.1 等时水平切片图

等时水平切片图是在三维数据体上某一t0时刻的横切面。等时水平切片图的主要优点是对地质信息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有利于对小断层的解释。在地层不是水平的情况下, 它不仅包含目的层信息, 也包含延伸到该时间的许多不同层位的地质信息。等时切片图上同相轴的中心相当于等时线。通过对以时间为顺序的一系列等时切片的分析, 可以了解目的层水平方向及垂向方向的特点, 如地层走向、主要构造的空间和平面分布等, 可以进行构造或其他异常分析等时水平切片图是在三维数据体上某一t0时刻的横切面。等时水平切片图的主要优点是对地质信息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有利于对小断层的解释。在地层不是水平的情况下, 它不仅包含目的层信息, 也包含延伸到该时间的许多不同层位的地质信息。等时切片图上同相轴的中心相当于等时线。通过对以时间为顺序的一系列等时切片的分析, 可以了解目的层水平方向及垂向方向的特点, 如地层走向、主要构造的空间和平面分布等, 可以进行构造或其他异常分析。

图6为400 ms时间的等时水平切片图。图上用绿颜色标出的同相轴就是本区T3上波连续对比的同相轴, 它较好地表示了3上煤层的构造形态、断层等分布状况。

2.6.2 方差体解释

方差体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体断层解释方面逐渐得到应用。三维方差数据体解释技术特点在于应用相邻地震信号时间样点之间的差异性来突出非相干异常物性层在横向上的变化。任意一点的方差值σt2由公式计算:

式中wj-t—三角形权重因子函数;

xij—第i道第j个样点的地震数据振幅值;

—所有道 (i) 数据在j时刻的平均振

L—方差计算时窗的长度;

I—在计算方差时所选用的数据道数。

断层在断点附近振幅值的微小异常, 在进行统计计算时, 经相干方差分析, 更加凸现了非相干值, 而这些异常值出现的地方往往与地质界面物性变化有关, 当非相干异常呈现线性分布且与地质规律相符时便是断层发育条带的反映。较明显地表示了方差数据体顺层切片上断层的响应情况。

3 结论

本次山东某煤田三维地震勘查资料精细解释以达到高精度为原则, 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等层位标定、波组对比、瞬时振幅、连井时间剖面、等时水平切片、方差体等解释技术, 重点抓住小褶曲与小断点等地质现象的识别、分析和解释, 可靠地控制了主要煤层等目的层的赋存及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 为煤矿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三维地震勘查资料。

摘要:以山东某煤田三维地震勘查资料精细解释达到高精度为原则, 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等层位标定、波组对比、瞬时振幅、连井时间剖面、等时水平切片、方差体等解释技术, 重点抓住小褶曲、小断点等地质现象的识别、分析和解释, 可靠地控制了主要煤层等目的层的赋存及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 为煤矿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三维地震勘查资料。

关键词:复杂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查,资料精细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2

传统三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是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抽取数条二维测线进行单线解释,同时参考时间切片,利用测线与切片相互闭合这一关系,进行人工断层解释.断层自动拾取技术立足于三维相干数据体,根据相干数据体中断层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采用线性处理和断层矢量加强处理方法消除噪声,突出断层特征.通过水平和垂直断层矢量的自动组合,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实现断层自动拾取.应用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断层解释,确定了断层的.展布形态和断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作 者:陈光俊 伊万顺 许建明 解晓平Chen Guangjun Yi Wanshun Xu Jianming Xie Xiaoping  作者单位:陈光俊,Chen Guangju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伊万顺,Yi Wanshun(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许建明,Xu Jianming(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3

自1994年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推广应用以来, 在各大矿区迅速得到推广, 并成为采区构造勘探的首选技术。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1年10月, 全国共完成三维地震勘探项目150个, 面积460km2, 物理点45万个[1]。但是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仍采用以“骨干”剖面的网格“层解释”为主, 通过解释一张张二维剖面来描绘三维地震资料, 认识三维空间, 这样就很难从三维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构造和地层特征, 很容易忽视一些构造细节;且用抽稀的二维剖面来解释三维资料是对三维数据体中丰富的三维地质信息的极大浪费;不仅工作效率低, 解释成果精度低, 还往往造成断层的可靠性低。

1996年以来, 国内外地球物理专业研究人员逐步提出了“全三维解释”、“体解释”思路, 并探索了解释方法[2,3,4,5,6,7], 包括精细合成记录制作、设置拾取种子点, 层位自动、半自动追踪, 三维可视化解释、线面体交互分析等, 主要应用于浅层的河道砂体、特殊岩性体等描述, 袁淑琴 (2006) 在歧口凹陷利用连片三维开展了层序地层三维体解释研究, 提高了岩性油藏的描述精度和钻探成功率[7]。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对于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而言, 由于地下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地震勘探成本的投入少和地震资料品质的制约, 大部分解释人员仍倾向于采用手工解释, 认为在解释中可以更多、更灵活地处理构造组合关系, 可以使解释成果更加合理、准确。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体解释”方法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本文以淮北矿务局祁南煤矿某采区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 经过原始资料重新处理, 对原解释方法进行改良, 采用体解释方法, 重点应用于主采煤层的小构造精细刻画, 解决了小断层不易识别、断点位置不易确定的难题;并应用于火成岩侵入的预测研究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体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个间接的物探方法, 而理想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该是融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多个专业, 包括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且遵循从宏观了解到微观研究, 再到宏观升华的认识过程[4]。丰富的煤田采掘资料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目前对于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以三维可视化立体显示为基础, 以地质研究对象为目标, 从点、线、面、体等多渠道以及数据体的多侧面, 全方位解剖三维地震数据体, 最终获得三维可视化成果展示等”[8]。换句话说, 就是从传统三维地震解释中的二维骨干剖面解释中跳出来, 突破解释方法的局限, 直接利用三维空间中数据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解释、综合研究并表现成果。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方法是以三维可视化为工具, 以地质观点为主线, 结合煤矿丰富的采掘资料, 初步了解主要构造方向, 并充分利用地震属性等方法, 尤其是方差体[9,10,11,12,13,14,15]、蚂蚁体、局部构造熵等不连续性检测技术在小构造解释过程中的优势, 采用多种解释方法相互验证, 综合分析, 以达到对三维数据体的精细刻画。

经过多个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项目的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基本满足期望的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方法 (图1) 。这套方法是对以往资料解释方法的改良, 并充分发挥现代解释技术, 特别是可视化技术的使用, 使得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认识从平面延伸到三维空间, 并利用多个数据体、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地质解释, 多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在构造解释前, 充分了解该资料的特点及该矿区主要构造方向、是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地质信息, 运用多种方法对资料进行可视化浏览 (以勘探线为主或以连井剖面为主) , 确定构造宏观特征, 初步发现地质异常信息及部位, 继而确立主干解释剖面方向及其网度。在构造解释过程中, 以主干剖面构造解释为主, 在可能的条件下自动追踪层位, 多方位动态检查解释质量, 修订解释结果。在小构造解释过程中, 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的优势, 利用方差体、蚂蚁体、局部构造熵等方法技术对小断裂 (裂缝) 进行多方法检测和比对, 不仅可以参照不同属性体的时间切片, 还可以借助于自动层位追踪的结果进行沿层切片的显示, 并结合实际炮检点关系图, 分析村庄、水塘等障碍物对资料的影响程度, 对小构造综合分析, 去伪存真。利用不同的显示技术客观地揭示了反射层上断层面之间的相互切割、搭配和组合关系, 并结合层位信息确定该构造与该层位的空间交切位置, 最终形成需要的各种地质图件。

2 体解释关键技术

(1) 层位标定技术。地震资料的层位标定工作是三维地震体解释工作的基础, 是将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地震剖面结合起来的桥梁。三维地震资料空间标定要比常规二维地震剖面的标定更直观、更清楚。尤其是钻井钻进过程中钻遇不同煤层时, 往往受到孔斜的影响, 使得钻遇不同煤层的空间位置不同, 不可能是垂直的, 甚至有时其平面投影点之间的距离达几十至一百多米, 这就需要对井轨迹进行计算, 从而达到三维空间上的层位标定, 确保层位标定准确。

(2)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以层位标定工作为基础, 精确标定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地质含义, 以连井或勘探线剖面为主, 设置不同的种子点, 根据地震资料的品质情况选用不同的层位自动追踪方法, 能够快速地对标定好的反射波层位进行自动追踪解释。目前, 进行层位自动追踪的主要方法有:波形特征法、相关系数法、最大能量法和平面波分解法等。波形特征法对资料品质要求较高, 相关系数法和最大能量法对资料品质要求不高, 而平面波分解法能够适用于资料品质差、构造复杂的数据。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层位自动追踪, 都需要必要的检查工作来消除该过程中的误差。也可以对数据体进行分块, 然后逐块进行层位追踪, 最终达到对全部数据体的层位追踪效果。

(3) 断裂解释技术。断裂的解释是按照空间上断层面的展布来处理的, 可从方差数据体、瞬时相位数据体、地震振幅属性体解释, 以减少断裂空间组合而引起的多解性问题。断裂系统的空间解释, 尤其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所解释的断裂关系进行空间浏览, 能够更为客观、高效地掌握断裂之间的相互切割关系, 断裂的尖灭等现象。在小断裂的研究识别中, 利用方差体 (或相干体) 、蚂蚁体、局部构造熵等技术并结合多种地震属性、立体的层位特征、倾角变化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研究, 并通过多方法对比分析, 相互验证, 筛选一些小的假构造现象, 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断裂解释的具体过程: (1) 主干剖面断裂解释。在层位标定的基础上, 通过对数据体进行浏览, 初步掌握主要的构造发育方向, 初步确定断裂解释方向。 (2) 断层插值。根据所确定的主要断裂解释方向, 解释主要断裂, 并进行空间插值和检查。 (3) 层位自动追踪。以连井剖面上钻孔层位标定的结果作为层位自动追踪的种子点, 也可以加密种子点, 必要时可分块进行层位追踪, 达到对数据体的层位追踪结果。 (4) 三维可视化检查。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所解释的构造等地质现象进行检查, 以确保解释结果的可靠性。 (5) 多数据体多方法小断层识别。可利用多种方法如蚂蚁算法、方差体技术等对数据体进行分析, 以期达到对小构造的精确刻画。 (6) 三维可视化成果分析与展示。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构造空间关系, 并与主要目的层 (煤层) 进行交切等空间关系的确定, 在检查无误的基础上通过时深转换得到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地质成果。

3 应用实例

(1) 概况。祁南煤矿某采区地层总体走向北西, 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 采区中部发育了较为宽缓的向斜—背斜, 背斜顶部遭到剥蚀, 之后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新生界地层。该煤矿位于宿南向斜的西南部,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 构造复杂。

(2) 层位标定。利用钻孔声波时差曲线,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利用井轨迹曲线进行空间标定, 并与三维空间数据体进行对比, 确定各反射波的地质含义 (图2) 。

(3) 主干断裂解释。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浏览, 初步了解构造格局, 确定主干剖面方向 (不一定沿数据Inline或者Crossline方向) , 按照一定的间隔 (距离) 进行断层解释, 并将所解释的断层进行空间插值, 并组合成断层面, 再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数据体进行检查, 以确保对主干断裂的控制。

(4) 多属性小断裂提取。采用方差体、蚂蚁追踪技术和局部构造熵技术对数据体中的不连续性进行检测, 以期反映构造分布特征, 并对反映出来的小断层进行综合分析, 借助于实际材料图中的炮检点实际位置, 分析野外施工时障碍物对资料的影响范围, 并对变观范围及其影响范围内的不可靠小断层进行剔除, 最后形成小断裂的平面展布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在方差体沿层切片上, 断裂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示。在蚂蚁追踪平面上, 所预测的断裂较方差体更为清晰可见, 能定性表征小断裂的展布特征。在局部构造熵属性平面上 (图4) , 所预测的断裂也有明显的反映。通过对比这几种属性方法的结果, 可对预测出的断裂进行综合分析, 剔除构造假象后, 得到全区构造发育图。

(5) 属性分析。通过精细的层位标定后, 在连井剖面 (或勘探线剖面) 上种植层位种子点, 采用自动、半自动追踪方法对采区范围内的反射波进行追踪, 并提取多种属性 (振幅属性、弧长属性、最大能量属性等) , 结合钻孔资料, 对岩浆岩侵入范围进行比对, 研究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图5为地震数据提取的振幅属性局部放大图, 20-21-5孔为岩浆岩侵入, 21-22-4孔、08-8孔中该主采煤层未有岩浆岩侵入, 其结果与属性预测图上的结果较为一致 (其他钻孔深度未打到该煤层) 。

4 结论

三维地震解释体解释方法及其解释效率、解释精度是以往解释方法不能比拟的, 它为快速评价三维空间中的复杂构造、地质异常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1) 地震体解释方法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体中的地质信息, 使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更加真实、合理。

(2) 地震体解释方法可大大缩短地震解释的周期, 并且能够较为客观地消除人为解释因素。

(3) 采用地震资料体解释方法能够有效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 有利于对构造空间组合关系的掌握。

(4) 采用多种方法对小构造进行分析、解释, 能够提高小构造的解释精度。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4

以淮南矿区为例,介绍了基于模型反演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利用反演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方法.

作 者:陶文朋 董守华 程彦 须振华 TAO Wen-peng DONG Shou-hua CHENG Yan XU Zhen-hua 作者单位:陶文朋,TAO Wen-peng(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0;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董守华,程彦,须振华,DONG Shou-hua,CHENG Yan,XU Zhen-hua(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5

1区域地质背景

构造上,研究区位于陕甘宁盆地的西缘,主体构造为长梁山—磁窑堡向斜构造,区内断层较为发育。地貌上属于低缓丘陵,地表为沙丘掩盖,地形低缓平坦。区内地层走向为北东向,倾角3~8°,从老到新依次发育:三叠系上田组(T3s)、侏罗系延安组(J2y)、侏罗系直罗组(J2z)、侏罗系安定组(J3a)和第四系松散沉积。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平均厚度338.42 m,共含可采、局部可采及不可采煤层(煤线) 30余层。煤层埋藏呈西部浅、 东部加深的变化趋势。二煤、六煤和十六煤分别位于延安组上部和下部,煤层厚度大且稳定,为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层。

2三维地震剖面构造解释

在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准确解释断层十分重要。三维地震资料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 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三维地震资料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研究区地层低缓平坦, 煤系地层沉积旋回清晰,主要标志层较为稳定,二煤、六煤、十六煤全区稳定,与其上、下围岩波阻抗差异大,物性差异明显,因此可以形成较好的反射波。本次研究资料处理工作在Sun Blade2000工作站上进行,采用绿山折射静校正,采用法国CGG公司的GEOVECTEUR PLUS全三维处理软件和东方公司GRISYS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利用Geo Frame 4.3的Geo Quest IES/IESX交互地震地质解释系统和Geo Viz可视化软件,使用经全三维处理得到的高密度三维数据体,网格密度为5 m × 5 m × 1 ms。三维数据体反映了地质体在空间的形态变化,利用该数据体可以输出水平时间切片和垂直时间剖面[2,3,4,5]。

2.1层位标定

层位标定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最能反映地层情况,也是最需要物探与地质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准确的层位标定是地震资料解释、速度建场以及地质分析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钻井与地震之间的桥梁。影响层位标定的因素较多,如地震资料的极性、相位、信噪比等。三维地震时间剖面利用偏移剖面、叠加时间剖面上同相轴、波形、振幅强度、 波组特征、时差等进行综合对比,最终对对二煤底界面、六煤底界面和十六煤底界面进行了标定。

通过标定确定了反射波组对应的地质层位:T2波为二煤层底界面所对应的反射波,T6波为六煤层底界面所对应的反射波,T16波为十五煤层和十六煤层的复合反射波。

2.2速度研究

地震波在地下沿路径的传播速度是地震资料解释中至关重要的参数,速度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地震地质成果的精度。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时-深转换速度的求取,充分利用钻孔资料进行速度标定,以提高各层时-深转换速度参数的精度。

速度标定及速度场的建立:由时间域转换成空间域(或称深度域),需用速度参数。为保证定量解释精度,用已知资料建立准确的速度场至关重要。所谓速度标定,即利用区内已知钻孔揭露的地质层位深度及时间域对应的反射波旅行时反算求出速度值;然后将离散的速度值经拟合平滑而形成测区的速度场。该速度参数是时深转换的重要参数。

三维数据体处理已经完成了空间归位,建立了空间闭合关系,平面上的时间值就是该点到目的层的铅直双程旅行时间,由于本区地表高差变化大, 采集的原始资料煤层反射波时间是相对于地表的, 在资料处理过程中校正到某一高程的统一基准面上,本次三维数据体基准面为1 300 m,填充速度为2 700 m/s。为了准确求取煤层反射波时-深转换速度参数,充分利用施工时的测量成果和钻孔的煤层高程,对实际地表进行模拟绘制地表高程图,反校正到处理的统一高度。

全区共收集详查和新施工钻孔9个,经分层标定,求解各目的层上覆地层的平均速度。其中二煤层利用钻孔4个,六煤层利用钻孔4个,十六煤层利用钻孔9个。经标定可以看出各层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其速度也相应增大,但煤层速度变化不大。二煤组转换速度变化范围为:2 100~2 500 m/s; 六煤组转换速度变化范围为:2 200~2 600 m/s,十六煤组转换速度变化范围为:2 000~2 650 m/s。同时,应用速度标定,也检查了相位追踪的对比情况。当发现速度异常时,需检查断层和相位追踪是否正确,以避免断层组合和相位对比错误。

2.3构造解释

1)断点解释。断点解释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问题,由正演得知,当地层正常时,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稳定、连续性好、无畸变。若时间剖面上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断、强相位转换、分叉合并、同相轴数目增多或发生扭曲畸变等,则是识别断点的依据。在有效波的追踪对比解释中,以 “波形+变面积”为主配合其他显示方式识别断点(见图1)。

2)断层组合及产状闭合。三维资料解释的断点组合,将性质相同、落差相近或有规律变化的相邻剖面上的断点按一定展布规律组合,同一断层的断点在相邻倾向和走向上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将相邻剖面的断点组合后,反过来再在各个方向上闭合,检查断面与同相轴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层拉平切片解释断层的走向,这些关系在同一层位上表现出统一性和连续性,并且符合地质构造规律。剖面上解释的断点通过解释工作站的双屏幕系统作出平面展布,并可根据要求随时调出各个方向的垂直剖面。通过加密测线对每条断层进行追踪和控制,提高了断层组合的可靠程度。

3)断层倾向及倾角的解释。时间剖面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效波同相轴均错断时,其倾向及倾角能够得到准确解释。对于层间小断层,仅单层有效波发生错断,则参考上下相邻辅助相位及区域规律进行推断解释,其倾角多属推断,在纵横剖面上对同一断层进行闭合。本次研究倾向剖面(线)解释间距为40 m,走向剖面(线)解释间距为40 m, 局部地段加密至10 m×10 m。

4)褶曲的解释。褶曲形态解释主要是对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起伏(上凸或下凹)形态进行解释。 在剖面和平面图上追踪褶曲轴走向,根据平面图等高线计算与描述褶曲两翼地层倾角及褶曲展布范围、褶曲幅度。

3解释成果的检查和控制

3.1利用连井或任意方向剖面检查层位的对比

在解释过程中,通过钻孔做连井时间剖面,可以对有效波所对应的地层进行检查标定,同时也可以检查层位追踪和断层的解释成果;也可以在解释系统的双屏幕上做任意方向的闭合连线剖面来检查解释层位的正确性。一般做这种剖面在未解释断层的区域进行。

3.2利用水平切片检查断层的纵、横向展布趋势

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强弱反映了反射波的强度,其宽度与地层倾角的大小有关,也与视频率的高低有关。当断层存在时,水平切片上同相轴被断开,错开的大小与断层的断距有关,同相轴的走向反映了地层的走向,同相轴的弯曲变化是褶皱的反映(见图2)。水平切片的错开量是垂直剖面上错开量的6~8倍,它和断距的大小及显示的比例有关。水平切片对断层具有放大作用,由于水平切片对断层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它识别断层,同时对断层组合的合理性及断层的延展情况进行检查。

3.3层拉平切片法

层拉平切片反映的是某一界面或层位上振幅的平面变化,层拉平切片可以直观地显示断层的平面位置,也可以显示由煤厚变化引起的反射波振幅异常,由此,层拉平切片不仅可以解释断层和薄无煤区,也可以检查解释成果的正确性(见图3)。

3.4方差体技术

方差数据体技术是利用相邻地震信号之间的差异性来直接描述地层、岩性等的横向变化,特别是在识别断层及确定断层面的空间延展位置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使用方差体的垂直剖面、水平切片、岩层切片及立体显示资料有助于解释人员快速了解整个补勘区断层构造及岩性变化的整体空间展布特征,加快解释速度并提高解释精度,而且可以检查断层解释的可靠性(见图4)。

3.5任意角度切断层法

在空间上一个断层,与它成任意角度切剖面, 断层在剖面上都有反映,充分利用这个特征来检查解释断层的可靠性(见图5)。

3.6地震属性技术的应用

地震数据体中可以提取很多地震属性,诸如时间、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相关、吸收衰减、 速度等,这些属性都是地下地层、物性特征的具体反映。本次利用Geoframe解释软件优选了对断层反映较好的8种地震属性参与解释: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最大数量(Maxinum Magnitude)、 最大振幅(Maxinum Amplitude)、能量和(Sum of Magnitudes)、弧长(Arc Length)、平均能量(Av- erage Energy)、正极性振幅和(Sum of Pos. Ampli- tudes)和负极性振幅和(Sum of Neg. Amplitudes)。 首先利用均方根振幅对时窗漂移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向上向下开15 ms效果最为理想,再利用各种地震属性来检查断层位置和延展方向[6,7,8]。

4结束语

1)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勘探范围内构造程度属复杂,全区共解释断层9条,其中正断层2条,逆断层7条,断层走向以近南北和北东向为主。

2) 针对目前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现状, 利用Geo Frame4.3的Geo Quest IES/IESX交互地震地质解释系统和煤矿三维地震资料动态解释系统,联合三维数据体、水平切片、多属性技术及方差体技术等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小断层构造的解释精度,为矿井生产提供丰富可靠的勘探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578-587.

[2]郭栋,韩文功.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及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4):290-296.

[3]张延玲,杨长春,贾曙光.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4):1129-1133.

[4]陈同俊,崔若飞,贾曙光.煤田采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2):573-578.

[5]朱红娟.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方法及应用[J].煤炭技术,2008,27(7):126-128.

[6]何灵芳,闫涛滔,刘大锰,等.三维地震资料在赵庄煤矿构造解释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1,59(8):100-103.

[7]高登辉,李海波.三维地震勘探在高庄煤矿的应用效果分析[J].价值工程,2014,21(7):321-322.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6

反射波组特征是地层内部结构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的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不同, 岩性特征不同, 经历的构造运动不同, 其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因而各地层的反射波组特征是不同的。在煤田地震勘探中, 经常遇到的地层从上到下是:①不太厚的新生界, 多数是仅有第四系及新近系;②二叠系 (其上有时保留部分三叠系) ;③厚度变化较大的石炭系;④奥陶、寒武系。

1 第四系和新近系反射波组特征

第四系和新近系 (Q+N) , 常见的这套地层大多属于河、湖相沉积, 主要岩性是砂、泥岩互层。由于该套地层形成以后没有经受大的构造运动, 地层产状近于水平。这套地层的反射波组特征是反射波密集, 各波同相轴相互平行 (或亚平行) 且近于水平, 各波振幅差异小。图1是豫北平原区Q+N较厚区段的地震剖面, 上部显示其反射波组特征。

2 二叠系反射波组特征

石炭、二叠系也是沉积地层, 主要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该套地层形成以后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地层产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裂。这套地层的反射波组特征是:反射波同相轴起伏、错断明显, 内部各个反射波近于平行, 间距不等, 振幅差异明显。石炭、二叠系内部岩性界面的反射波很弱, 较强的反射波都与煤层有关, 较厚的煤层层数越多, 反射波也越发育。反射波强度与煤层厚度有关, 最强振幅的波一般与最厚的煤层相对应。图2是煤层层数较多地区的地震剖面, 图3是覆盖层很薄、煤层层数较少地区的时间剖面。

上述Q+N地层的反射波组和C+P的反射波组在时间剖面上常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 (图1和图2) 。不整合面即新老地层接触面 (基岩面) , 其反射波特征也很明显, 通常是强振幅, 并时常伴随绕射波、回转波, 该波同相轴常显示出明显起伏。

3 其他地层反射波组特征

在河南煤田勘探中, 不太厚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二叠系不同层位之上的情况最常见。这是比较理想的地层组合, 煤层埋藏不深, 开发前景较好, 地震时间剖面也易对比解释。如果Q+N与二叠系之间存在有其他地层, 如古近系 (E) 或三叠系 (T) , 煤层埋藏就较深, 时间剖面上波组特征就更复杂。解释时更要认真, 一方面从波组特征中去识别其他地层的存在, 另一方面可从地层层速度的研究中去识别其他地层的存在。一般古近系内部的反射波也比较发育, 但比Q+N中的反射波要稀疏些, 振幅稳定性差一些, 大范围看其反射波与Q+N中的反射波表现为小角度的不整合, 其底部常出现一个强振幅的反射波;三叠系与二叠系属于整合沉积, 其内部反射波不发育, 多数情况下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同相轴。

4 如何使时间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更突出

正确识别各地层反射波组特征对于正确定性解释非常重要, 希望用于解释的剖面能够正确显示各地层的反射波组特征。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做好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时, 要求原始炮记录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保留有较宽的频带。数据处理时要恰当进行频率滤波, 不要过分地追求波的信噪比而将频带压得过窄, 否则会减小各波之间的频率差异, 频率较低时还会降低分辨率, 使相邻的波合并复合。另外, 数据处理时要做好振幅恢复, 最好使用真振幅恢复 (或相对真振幅恢复) , 不宜使用小时窗自动振幅恢复, 否则会减小各波之间的振幅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显示出不同地层的反射波特征, 利于定性解释。

摘要:结合实例分析, 指出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 为了提高解释的成功率, 必须重视对不同地层反射波波组特征的认识和辨别。描述了常见地层内反射波组特征, 并介绍了在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中, 如何突出应有的波组特征。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7

关键词:经济勘探,低丰度油藏,面元大小,松辽西部斜坡

根据地震勘探工程项目工序,地震勘探工程成本可以简化为地震资料采集费(即直接工程费)、资料处理费、资料解释费和间接费用四部分。一般情况下,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费平均占总费用的80%左右[1]。而地震资料采集成本主要受工区类别、覆盖次数、仪器道数、道间距(面元)、炮井井深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3]。面元是反映技术含量的核心参数之一,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剖面的分辨率及信噪比。另外,三维地震的成本与选择面元间距的关系极大。面元间距如果减小一半,叠加道数就要变为原来的4倍(假设为正方形面元),所以如果从经济上考虑应该使面元间距尽可能地大。但是从解释角度来看,如果三维数据采集的面元间距过大将会为后续的处理解释带来许多缺陷。

1 面元选择的影响因素

面元大小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资料的横向分辨率,落实构造以及断裂细节特征;同时,必须保证各面元叠加时的反射信息具有代表性。通常考虑三个基本约束条件:目标地质体尺寸、最高无混叠频率和横向分辨率。

1.1 目标地质体尺寸与面元大小的关系

根据相关资料(Andreas Cordsen, 1996 年)[4]研究结果,测量一个小的目标体通常需要有 2~3 个地震道,如果目标体是一个小礁体或一条狭窄的河道砂,那么面元就要很小,能够保证至少在目标范围内有2 个地震道(最好 3 道),这样就能够对实际面元边长进行很好的初步估计。三维调查的目标地质体的尺寸与面元边长存在以下经验法则:

面元边长=目标尺度/3。

理论上讲面元越小,精度越高。而实际选择面元时,一般使面元的边长 b与地震道间距 L满足如下关系:

b=nL(1)

式(1)中, n取值为 1/2、1、1.5、2、2.5、3、3.5、4、…、

1.2 无混叠频率与面元大小的关系。

每个倾斜同相轴都有一个偏移前可能的最高无混叠频率 Fmax (其周期为T), 高于这个值的频率在偏移前会有混叠,只有低于这个值的频率才能保持同相轴的真实倾角[5]。零炮检距射线间的时差大于半个周期时将发生空间混叠。最高无混叠频率与面元大小关系的计算公式为[6]:

Fmax=V/(4bsinθ)(2)

式(2)中:V为目的层上覆地层层速度;θ为地层倾角;b为面元边长。

1.3 横向分辨率与面元大小的关系

菲涅耳带直径决定偏移前的横向分辨率,从绕射的观点来说,横向分辨率依赖于分辨两个邻近的绕射的能力。偏移前,两个绕射的距离小于第一菲涅耳带直径时不能分辨开[7],这个距离一般较大,在CMP (common midpoint,共中心点)叠加上很容易漏掉小断层等。偏移后, 横向分辨率依赖于目的层反射的最高频率, 两个绕射的距离小于最高频率的一个空间波长时不能分辨开。

因最高频率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测出,对每个优势频率的波长取两个样点,就能得到良好横向分辨率的面元边长。根据有关资料[8],考虑横向分辨率时,有关面元的计算公式为:

b=Vint/(2Fdom)(3)

式(3)中:b为面元尺寸;Vint为目的层上覆地层层速度;Fmax为最高无混叠频率;Fdom为优势频率。

2 不同面元数据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为了在保证完成地质任务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本文以西部斜坡三维试验区的目标层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背景出发,通过对不同面元数据体在资料品质及其对断裂、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刻画精度与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该区低成本勘探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2.1 试验区构造沉积背景

试验区总体的构造面貌为东倾的单斜,地层倾角较小,一般小于2°,地层具有东厚西薄逐层向西超覆的特征[8],构造相对简单。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烃源岩,受与地层倾向相反的断裂调整和嫩一、二段区域性盖层的控制,只有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一、二段有油气供给,是勘探的主力目的层,其埋藏均比较浅。其中:试验区S油层上部区域沉积环境为滨浅湖和三角洲相,泥岩比较发育,盖层条件较好;下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和砂坝均比较发育,储层条件较好。在S油层的分流河道砂体中,单砂体厚度一般为(2~4) m,河道宽度为(80~200) m。另外,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等[9]。

2.2 三套数据体成果分析

2.2.1 资料品质

本文所用的三种面元数据体分别为20 m×20 m、20 m×40 m和40 m×40 m的面元数据体。其中20 m×40 m和40 m×40 m是在室内对野外采集的20 m×20 m面元数据通过抽炮、抽道方式获得的,三套数据体的覆盖次数相同。处理后的不同面元资料的主要目的层波组特征均比较自然,层间信息丰富,构造特征清楚,断点、断面清晰可靠(图1)。

2.2.2 断层和构造刻画

不同面元数据体的同一构造层位存在着时差,其中95%的时差在3 ms以内。该时间差主要是由不同面元数据本身引起的,它对工区大断层的识别和构造形态没有实质的影响,但对小断层的识别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垂直断距在3 ms左右的小断层(图1)。在剖面信噪比较高情况下,3 ms左右小断层在 20 m×20 m地震剖面可以清楚识别,在20 m×40 m地震剖面上显示不稳定(在没有20 m×20 m地震剖面参考的情况下,有超过50%这样的小断层在20 m×40 m地震剖面识别不出来),而在40 m×40 m地震剖面上基本无法识别,但是小断层的增减并没有影响整体的构造格局和圈闭数量。

另外,由于三套数据体间存在着微小的时差,所以构造等值线的形态存在细节的变化,但它们对构造图的精度影响不大(图2)。

2.2.3 地质体刻画

对比不同面元的同一属性切片可以看出:尺寸较大的地质体在三种面元数据的属性平面图均可清晰识别;而对于尺寸较小的地质体(如:窄河道)而言,沿着地质体(河道)的展布方向适当加大CDP间距,对识别地质体没有本质的影响;垂直地质体(河道)的展布方向增大CDP间距,河道的形态变得很模糊,边界不能清晰识别(图3)。

从地震剖面上(图4)也可看出:宽度为120 m左右的河道(标记1),在20 m×20 m、20 m×40 m和40 m×40 m的地震剖面上均有较清楚地反映;宽度为60 m左右的河道(标记2),在20 m×20 m的地震剖面上反映较清楚,随着面元的增大,河道特征逐渐变得不明显,河道边界难以准确识别。

3 结论

(1) 面元的大小对小断层和较小的地质体的识别有直接影响。因此面元的选取要有利于提高资料的横向分辨率,落实构造以及断裂细节特征;同时,保证各面元叠加时的反射信息具有代表性,研究区的地质体能够有效识别。

(2) 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表明:20 m×40 m的地震勘探方案在本区是经济可行的,它所提供的数据满足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识别的需要,为西部斜坡区的经济勘探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构造简单的低丰度油藏区的经济勘探奠定了基础。

(3) 通过对试验区的研究,本文为经济勘探可行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马义忠.影响新一轮三维地震勘探成本因素分析.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2):43—45

[2]SY/T5314—200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60

[3]宋红玲.四川盆地地震勘探工程成本浅析.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2):56—59,63

[4]Cordsen A.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观测系统设计.国外油气勘探,1998;10(5):586,598

[5] Claypooi G E,Presley B J,Kaplan I R,et al.Initial reports of the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v.19.US Govern-ment Printing,2003:879—884

[6]张光学,耿建华,刘学伟.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十五863”课题研究技术报告,2005:1—3

[7]何樵登,韩立国,朱建伟,等.地震波理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8] Cordsen A.Narrow-versus wide-azimuth land 3D seismic surveys.The Leading Edge,2002;21(8):764—770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篇8

1 地震资料解释及测井技术简析

所谓的地震资料解释一般指的是根据地震方法而获得地震信息,进而确定地质的构造形态与空间位置,并推测地层的岩性、层间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的厚度,推测地层的含油、煤、气等资源存在的可能性,为接下来工作面顺利回采等过程提供一定的地质保障。地震资料解释在整个地球物理勘探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精度将对勘探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地球物理中测井技术主要是利用电、核、热、磁、声等物理原理而制造的测井仪器,并由测井电缆放入井内,进而使地面电测仪沿井筒连续记录的随深度变化的参数。通过表示的这类参数曲线来识别地下岩层。如油、煤层、气、金属矿床水层等。获得的测井数据是链接地震与地质构造的桥梁,数据处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2 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测井数据时出现的问题

目前由于地震资料与测井数据在处理中由于一系列原因会出现偏差,影响了了数据解释的真实性,其中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2.1 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差异性

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声波在岩石当中传播存在速度频散的现象,也就是指随着声波频率的变化传播的速度也发生变化,频率越高出现速度频散的现象就越严重。在地震勘探中实施地面观测,其观测的范围大,使用声波震源的频率低,而声波测井则是在距离很小的井内进行因此震源较高,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由于不同频率而产生不同传播速度的频散现象。这就会导致两者数据差异,需要进行校对,否则会影响解释的真实性。。

2.2 选取测井数据时影响因素较多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要利用测井数据建立弹性参数和物性参数、地层岩性之间的回归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测井数据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和科学性,因此数据的选取至关重要。但是测井数据的可控因素很多,不同的测井系列、不同测量批次等测井数据都会有差异。数据的数量、集中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解释的结果。同时在进行统计回归分析中,不同的情况也要采取不同的数据取舍。针对同一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与多因素回归不同相关度参数的处理也会影响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结果。因此,在测试数据选取中由于可控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取舍,进而保证选取数据的有效性。

2.3 测井数据差异性大

由于测井过程的特殊性,在测井过程中,不同条件下对获得的数据影响很大。不同的测井系统、不同批次、不同的测试仪器、不同的观测方式均会造成测井数据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反映的是数据本身的差异,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绝对化,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这种差异性,避免造成误差。

3 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针对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应用中各个环节提供以下的建议。

3.1 注意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误差的校正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地震勘探与测井过程所利用的声波频率、测试范围的不同引起的频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地震数据与声波测井数据的差异性。在实践中工作人员会刻意追求反演结果与测井结果一致性,进而会产生虚假信息,影响解释的真实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时间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避免测井数据的绝对化,并对资料进行适当的匹配校正。在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中由于测井数据相对于地震数据其数据信息更精细,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模糊测井数据的一些细节,譬如利用低通通滤波对测井数据进行模糊性处理,这样更能满足地震资料在解释中的实际需求。

3.2 测井数据选取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测井数据选取的问题,为了保障选取的数据有效性。在数据选取的过程中要保证统计所需的样本数量的充足、样本分布均匀。针对统计数据差异性大的问题,在数据选取中尽量选取统一测井系列、同批次的数据。在进行回归统计分析时,在单因素回归分析的数据选取中要根据需要对若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的取舍,为了避免结果的偏差要进行多元回归的分析。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回归方程洗漱大小与符号正负来简单判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3 避免测井数据过大的差异

面对不同条件下测井数据的差异性,在应用的过程中避免把数据绝对化,不要一味追求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的一致而导致解释失真。其次,在数据的测试的过程中尽量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测试中采取同以设备、方法进行测试,在数据选择中选取同一批次的数据,进而减小误差。

4 结论

测井数据在链接地震数据与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把地震数据转换成地质构造认识的桥梁。但是目前在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在今后的数据处理中要尽量避免测井数据的误差、合理选取测试数据进而保障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在工作中把握好每一环节的要点,积累经验,为实践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保障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增长成为一个趋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石油资源随着开采的进行,目前可探测、易发现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开采。因此石油资源开采更加复杂,而地震资料解释是目前应对这一难题的核心技术,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应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真实性。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及测井技术进行简析、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测井数据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测井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意见,进而促进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为石油开采的进行提供保障,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物质。

关键词:地震资料,解释,测井数据,应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董恩清.多分辨率分析应用于测井资料的重采样及合成记录与地震道的匹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

[2]何建军.多尺度相干体信息融合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7).

[3]罗振丽.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数据体计算及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9(6).

微地震数据综合解释技术 篇9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综合解释

近些年, 微地震技术对于监测储层改造效果具有独特优势的情况已经显而易见, 同时对于非常规开发井井距的决策和压裂设计也具有较好地决策支撑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微地震数据来分析地层的脆性、压裂隔挡层、能量释放区以及压裂改造效果。微地震数据在压裂参数设计、隔挡层分析、裂缝生长分析, 改造体积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微地震数据的解释成为了一个重要方面。

1 能量释放分析

在压裂过程中, 尽量使压裂所产生的能量尽量释放到目的层段内, 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能量用于改造目的层段的储层, 产生更多的裂缝, 形成裂缝网, 达到加强改造效果, 提高产量的目的。与此同时, 应该尽量避免压裂的能量向上或者向下用于破坏地层,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井位部署在较大的断层附近, 可以避免能量沿断层释放。因此在井位部署时候考虑目的层段向上和向下方向有较好的隔挡层, 适合井位的部署 (图1) 。大部分的微地震数据点集中在蓝色区域, 蓝色区域为低阻抗和低杨氏模量区域, 绿色区域为高阻抗和高杨氏模量区域, 紫色柱状图显示的是能量按照深度的分布, 数据点和能量分布说明高阻抗区高杨氏模量域作为隔挡层将大部分能量局限释放于目的层段内, 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压裂所产生的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在部署水平井位的时候, 垂向的方向上不要距离隔挡层的位置过近, 避免压裂能量损失。

2 几何参数分析

通过对微地震数据的分级数据分析, 按照过滤参数将将每级中不连续的微地震事件过滤掉, 对每级的裂缝向井两侧的发育的长度和目的层段向上和向下的裂缝生长高度进行统计, 可以分析不同压裂所对应的地层的非均质性 (图2) 。

在得到裂缝的统计参数之后, 可以看到水平裂缝的总平均长度为450ft, 在部署水平井位的时候, 在这个目的层段的水平井位的间距不能小于450ft, 否则压裂产生的裂缝很可能会连通两口水平井, 造成井间干扰, 从图2a) 中可以看到水平井东西两侧的裂缝发育长度有显著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检波器在水平井的东侧, 观测距离更近, 可以接收到更多的有效微地震事件, 从而造成两侧裂缝长度的统计结果有差异, 不能当作是地层的非均质性来对待。从裂缝向上生长裂缝参数来看, 高度为171ft, 在部署水平井的时候要考虑尽量远离目的层段的顶部, 避免压裂压穿上覆的隔挡层, 造成压裂能量散失, 尽量将能量局限在目的层段内。

3 裂缝发育密度及改造体积分析

根据单井的FMI测井曲线按照分级的方式对裂缝开展测井解释, 并统计出单级的裂缝数量, 同时统计分级的微地震事件数并计算水平井上分级的压裂改造体积, 通过这三方面的数据对比, 水平井1-14级分级统计数据, 1-4级没有FMI数据, 所以没有进行统计。从对比关系中可以得到三个参数基本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在接收到的微地震事件数量也较多的区域, 裂缝发育强度较大, 同时从计算结果来看, 单级的水力压裂改造效果也相对较好。这表明在微地震事件多的区域, 地层的脆性较好, 更易于被压裂产生较多的裂缝, 从而达到较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庶林.试论微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 (1) :1-21.

[2]赵金花, 李波, 陆汉鹏, 等.单一地震事件与多个地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及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 (4) :75-83.

上一篇:非合作博弈下一篇:初中英语文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