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

2024-08-26

地震资料处理(共9篇)

地震资料处理 篇1

摘要:本文以某煤田地质勘探详查过程中二维地震资料为例, 对比分析了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模块的选择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 资料处理流程的选择

本次资料处理在选用处理模块时, 主要针对本区原始资料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次所承担的地质任务进行选择的, 并对处理中选用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充分的测试, 最终选用了适合本区资料的最佳处理模块。同时, 对选用的最佳处理模块进行了一条地震线的实验处理, 分析试验线所得地震时间剖面后最终选用了处理流程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图:

2 资料处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定义观测系统

本区的观测系统, 除了采用绘制检炮检分布图、线性动校进行检查之外, 还利用交互初至波逐炮检查初至时间, 同时利用软件自动检查与单炮人工逐一对比, 为了消除野外施工带来的误差必须使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归于其真正的位置, 因此, 必须校正检查中位置不准确的炮位置和检波点位置。

2.2 折射波静校正

本区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达五百多米, 因此静校正问题是本次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只有做好静校正, 才能实现同相叠加, 才能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在处理过程中, 利用绿山静校正软件, 进行折射波静校正, 基准面为900, 替换速度为1900,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真振幅恢复和原始单炮去噪

由于地层的吸收引起地震波的衰减, 在原始地震记录上能量差别较大, 通过真振幅恢复, 使得地震记录上下能量均衡, 对原始单炮上的噪音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方法去除。

2.4 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

通过求取地震子波在原始地震记录上利用该子波对原始地震记录进行反滤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子波进行整形, 对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进行校正以展宽频谱、提高分辨率和衰减多次波。在处理过程中通过试验进行了多种反褶积测试, 最后采用了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经过反褶积处理后, 由于较好的调整了由于地表因素变化导致的子波振幅与相位不一致的现象, 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剖面波组的特征并进一步提高了分辨率。

2.5 速度分析

影响叠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速度拾取的的是否准确。为了有效的确保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准确性以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必须保证速度解释的准确性, 本次充分利用处理系统速度分析的交互能力并结合速度扫描和剩余静校正, 并对速度分析进行多次迭代。

2.6 地表一致性自动剩余静校正

将各炮点和检波点的每一道与其对应的CDP道集的叠加模型道相关, 以模型道为期望输出并利用同济的方法分别求取各炮点、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将所计算的静校正量运用到二次动校叠加后, 求取更为精确的模型道, 做二次迭代, 以便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即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为了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多次迭代自动剩余静校正。

2.7 随机噪音衰减

叠加后的剖面仍然存在一些随机噪音, 因此叠后进行随机噪音衰减。

3 处理效果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本次资料的分辨率和剖面质量, 叠前采用了野外静校正、地表一致性褶积以及常速扫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选取恰当的去噪方法以及参数, 叠前采用了真振幅恢复较好的压制了干扰波, 为了有效提高剖面的信噪比, 叠后又采用了随机采用了噪音衰减, 因此, 能够清楚的呈现主要反射层的成像效果。

2) 由于叠前采用了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 不仅有效的压制了剖面低频干扰, 更有效的补偿了高频信号以及展宽了频带。处理的剖面不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而且层次也十分清晰。

3) 最终处理的剖面归为非常准确, 并且目的层具有良好的连续性, 断点也十分清楚可靠。

4) 经过细致、认真的处理工作, 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成果。对144条测线共1802.005千米的二维地震时间剖面按《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进行了质量评价, 其中:

Ⅰ类时间剖面930.665千米, 占剖面总长的51.65%。

Ⅱ类时间剖面592.965千米, 占剖面总长的32.91%。

Ⅲ类时间剖面278.375千米, 占剖面总长的15.45%。

Ⅰ+Ⅱ类时间剖面之和为1523.63千米, 占剖面总长的84.56%。符合《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Ⅰ+Ⅱ类时间剖面占剖面总长80%的要求。

4 结论

通过对处理流程及参数的认真分析认为, 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合适, 经过处理, 面波及随机干扰得到较好的压制, 主要反射波齐全, 能量强, 连续性好, 信噪比高, 分辨率高, 地震地质现象显示清晰可靠, 处理效果良好, 能满足所承担地质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喜尊.τ-P变换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 1994-06-30.

[2]刘益永.吉林舒兰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效果分析[J].地质与资源, 2013-06-15.

[3]杨光明.山区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J].煤炭技术, 2010-06-10.

[4]刘天放, 张爱敏, 崔若飞.DMO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995-03-30.

[5]王刚, 王存山.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的变观[J].河北煤炭, 2008-08-25.

地震资料处理 篇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第二部分:地震资料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作 者:蒋加钰 付守献 李九灵 Jiang Jiayu Fu Shouxian Li Jiuling 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西安长庆兴隆园区,710021刊 名: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SCI英文刊名:APPLIED GEOPHYSICS年,卷(期):2(4)分类号:P3关键词:模型 侵蚀面 地震资料 解释 储层预测 Model erosion surface interpretation Seisnmic data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步骤 篇3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这是地震资料预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在此基础上加入其它处理手段。下面我们就以河南某预查区地震勘探为例就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步骤进行说明。

1 二维数据空间属性定义

对于二维资料而言, 处理的坐标系是:共中心点、偏移距、时间。准确建立炮、检点空间属性是提高处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是一切处理工作的基础, 不正确的空间属性会导致地质构造假象。在野外施工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炮、检点偏离了原来的设计位置, 虽然施工人员及时做了较详细的记录, 但正确与否还需要在资料处理时进一步检查。检查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1 线性动校 (LMO)

采用线性动校正, 选取每条检波线上某一偏移距范围的道, 利用线性动校正模块把单炮记录的初至拉直。如果某炮的初至发生错位, 则说明该炮炮检关系不正确, 需要反复调整, 直到正确为止。

1.2 炮、检点位置图

2 真振幅恢复

地表地震记录的振幅不仅反映了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 而且还与地震波的激发、传播和接收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包括地震波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波前扩散、吸收、散射、透射、损失、微曲多次波、入射角的变化、波的干涉和噪声等。

真振幅恢复的目的是尽量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 主要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和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首先, 对由于大地吸收及球面扩散作用引起的反射波能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弱的情况, 应用球面扩散补偿技术, 从纵向上对能量进行恢复与补偿。其次, 对于受激发和接收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原始资料能量在横向上存在的差异, 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对炮点、检波点振幅进行补偿, 消除由激发、接收因素引起的横向能量差异, 使横向能量均匀, 从而使资料能量在纵横向上达到协调一致。从补偿前后的单炮及剖面上看, 弱反射信号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补偿, 横向上炮与炮, 道与道之间的能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使得浅、中、深空间能量得到了较好恢复对后续反褶积、剩校及偏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 道编辑

道编辑是对同于激发, 接受或噪声因素产生的不正常地地震道进行处理。对由于检波器工作不正常造成的瞬变噪声道和单频信号等进行剔除, 对记录极性反转的地震道进行改正。对记录中的强突发噪声和强振野值进行压制等, 从而提高信噪比, 达到净化剖面的目的。道编辑是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的重要环节。

4 滤波处理

滤波处理主要分频率滤波和视速度滤波。频率滤波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频率的差异进行滤波, 又因频率滤波只用单道进行滤波所以又称一维滤波。视速度滤波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视速度差异进行滤波, 又因实现视速度滤波需同时处理多道数据所以又称二维滤波。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一下频率滤波。

频率滤波选择的基本原则:

1) 当有效波频谱与干扰波频谱不重叠时滤波器频率特性的中心频率应与有效波的主频相同。滤波器的通频带应与有效波频谱宽度一致, 当有效波与干扰波的频谱发生重叠时, 滤波器的主频应与有效波频谱同干扰波频谱之比值最大处频率相同;

2) 滤波器通频带越窄, 会使信号被滤波后频带也变窄, 延续时间增长, 降低分辩能力, 反之滤波器的通频带越宽, 分辩能力越好。

当干扰波不太严重, 主要研究薄层时可多考虑分辩能力用宽带通。当干扰波较强, 主要研究厚层时可多考虑选择性用窄带通。

5 静校正

由于受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变化因素的影响, 野外实际记录的地震波其传播时间会产生错动。这种时差的错动在地震资料采集以后就会包含在地震记录中, 它会使反射波时距曲线偏离双曲线, 从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时差校正。该时差还会影响后续的叠加处理, 降低资料品质, 严重时还会产生假构造。为消除表层因素的影响, 我们选择采用初至折射静校法对原始单炮记录初至波较清楚、能够连续追踪同一层初至波信息的记录进行校正。

风化层底面 (低速带底面) 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当炮检距到达一定距离时, 记录初至为上述界面上的折射波, 常称为初至折射波。利用初至折射波求取静校量进行校正的过程即为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折射静校正依据的是折射波的初至时间 (绝对时间) 来估算出长波长的静校正分量, 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种类繁多, 但都遵循三大步骤:即初至时间拾取, 静校量的计算, 静校正量的应用, 其关键是要准确拾取初至折射时间。交互迭代静校正是在共炮点域、共接收点域、共偏移距域分别计算出静校正量, 再把计算出的静校正量回加到静校正量曲线上, 若静校正量曲线足够平滑, 我们认为所求的静校正量比较准确。静校正前后单炮记录对比如图1示。

6 反褶积

地震资料的反褶积处理是通过改造地震激发子波, 进而消除地震激发子波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虚反射、层间多次反射和大地滤波等影响的一种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反褶积的方法很多, 如:脉冲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它们之间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对地震子波的假设和估计地震子波的方法。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区域资料特征采取不同的反褶积方法。针对河南某预查区地震勘探的资料情况, 我们选用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 由图2可看出反射子波突出, 有利于层位追踪。

8 速度分析

常规处理中速度分析获得速度参数十分重要的, 它是现实共中心点叠加, 解决多次覆盖采集中造成的几何校正问题的重要参数, 其精度直接影响着叠加处理的效果。

常规叠加速度分析是建立在双曲线假设基础之上的。通过一系列速度值的扫描拟合可估计出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时间和该反射的叠加速度, 这种以和为坐标的能量面板叫速度谱。目前以速度谱为基础。速度谱资料还可转换成均方根和层速度, 为时深转换、地层对比、岩性研究提供资料。为了提高速度谱解释的精度, 首先进行速度扫描, 得到由浅至深的速度规律, 然后以此为参考速度计算速度谱, 并且和剩余静较正进行二次迭代。

9 自动剩余静校正

自动剩余静校正可以消除记录中存在的高频剩余静校正量, 是保证有效波达到最佳叠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速度分析, 就可以为后面的叠加处理提供更为准确的叠加速度信息。需要指出的是, 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分析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迭代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处理的精度。自动剩余静校正后有效波同相轴连续性明显提高, 剖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见图3剩余静校正前后叠加剖面对比

1 0 叠后噪音衰减

虽然叠前进行了一些噪音压制, 但对于一些能量相对较弱的噪音难以识别和彻底压制, 因此, 叠加地震记录中仍然会有一些噪音存在, 需要进一步压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打下基础。经过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剖面, 会使一些高频噪音的能量抬升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因此需要对高频噪音进一步压制。某些低信噪比资料, 叠加后的地震记录难以追踪解释, 需要提高信噪比, 增强连续性, 以满足解释的需要。

为了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 增强叠加剖面的连续性保证叠加剖面质量和归位效果, 我们采用FX域随机噪音衰减模块, 对预测道数和回加百分比进行了试验, 选取最佳的参数, 保证了该模块的处理效果。见图4去噪前后叠加剖面图。

1 1 偏移

偏移处理它是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进行的处理, 目的是把地下地层的形态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偏差纠正过来。地层倾角越大时这种偏差越大, 这就更需要通过偏移处理加以纠正。所以, 偏移处理也可以叫做纠偏处理, 这样处理后才能得到反映地下地层真实形态的偏移剖面。

本区采用了FX域有限差分偏移, 该偏移具有适应大小倾角均可, 保真程度高, 波组特征好, 断面、断点清楚, 剖面面貌特征好等特点;在对速度进行编辑、平滑和调整偏移速度百分比等, 再用FX域有限差分偏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见图5) 。

1 2 结论

通过以上步骤, 我们实现了将野外原始记录转变为直观反映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剖面的目的, 完成了地震资料处理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 本文只讲述了比较常用的一些处理方法, 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及一些亮点技术等在此不予讨论。

摘要:地震勘探中, 从野外采集的原始单炮记录无法直观的反映地下地质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生成水平叠加和水平偏移剖面, 让其能清晰的反映出地下地层的形态和各种地质现象。

关键词:反褶积,静校正,叠加,偏移

参考文献

[1]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2]李生杰, 施行觉, 郑鸿明, 王宝善.复杂地表条件反射振幅一致性校正[J].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 (6) :862-869.

[3]郭树祥, 李建明, 毕立飞, 刘洪.频率域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J].石油物探, 2003, 42 (1) :97-101.

[4]牟永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震资料处理 篇4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机械振动噪声的自适应去除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穿过工业区的一些地震测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多种机械震源干扰的影响,造成采集资料的`大面积噪声干扰,这类干扰能量强、频带宽、有一定的规律性.叠前资料的去噪是资料处理中的首要任务.有针对性的各种叠前去噪方法也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去除该类噪声.针对这类干扰,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去噪方法,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去除上述噪声,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

作 者:尹俊清  作者单位:甘肃煤田综合普查队,甘肃,天水,74100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22) 分类号:P631.4 关键词:去噪   静态噪声   频谱   信噪比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综述 篇5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目的

地震数据资料处理的目的, 在于将现场采集的地震信息, 转换成便于地质解释的形式, 经过一些规定程序的处理, 将现场采集的地震记录, 转换成类似于地质构造剖面形式的地震记录剖面。地震数据数字处理的目的, 还在于消除或压制地震记录的噪声和干扰波, 改善和提高信噪比, 提高浅层反射波法的信号分辩能力。

2、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流程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软件系统是由许多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都是用于一个具体的处理任务。人们灵活的调用各个模块以组成各种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流程。任何一种流程总是由预处理、若干个实质性处理模块和显示三部分组成。

2.1 预处理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需要经过预处理、处理、显示三个阶段。预处理的目的是把野外磁带上的数据变得更适应于进行后面的逐项处理。预处理的结果往往重新记录在另外的磁带上。对数字磁带记录所进行的预处理包括:解编、真振幅恢复、不正常炮和不正常道的处理、切除、抽道集、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分辨率的处理和一些修饰处理。

由于地震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时的数据排列方式与处理时要求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在预处理中需要通过解编把数据重新排列。其实解编就是矩阵的转置。

增益恢复与振幅恢复总称真振幅恢复。它的目的是去掉外界因素对地面测点上记录的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使处理后的地震波振幅能反映所考查的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

不正常炮指废炮, 缺炮。为了免除不正常炮记录对处理的影响, 避免记录对应关系得混乱, 在输入时把它们作为哑炮处理。目前, 要求在记录输入在记录输入计算机之前给出不正常炮的炮号。通过这项处理, 把它们在计算机中对应得内存单元充零。不正常道指不正常工作道以及极性接反的道。目前一般要求在处理前给出这些道对应得炮号、道号。通过这项处理把不能正常工作的道所对应得数据充零, 把极性接反的道所对应得数据符号颠倒过来。1

2.2 动静校正

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波至时间不仅取决于反射面的构造, 而且与观测时的炮检距以及地表因素有关。动静校正就是消除炮检距对于反射波波至时间的影响, 获得能大致反映地下反射界面形态的时间剖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是多次叠加和地震勘探地质解释的基础。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时间剖面必须经行静校正处理, 静校正可以消除地表因素引起的时间剖面的畸变。动静校正是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

2.3 速度谱、频谱和相关分析

速度谱和频谱处理的目的是从地震记录中提取地震波的速度和频谱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为其它处理提供了参数, 而且能直接用于资料解释。速度是地震勘探的重要资料。动校正、偏移、时深转换等处理都以它为参数, 它还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岩性的解释。以往求取速度的手段只有地震测井、声波测井、有观测到的时距曲线计算速度及作速度段。由于共中心点多次叠加方法的问世及计算机在地震勘探上的应用, 出现了速度谱。用它可以方便的进行速度分析, 获得丰富、准确地叠加速度资料。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用的最佳处理参数、及地震信息, 如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率信息, 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果图件, 如频谱、速度谱, 通过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滤波等。

2.4 叠加与偏移

水平叠加及有它衍生而来的自适应加权水平叠加、保持振幅叠加都是在多次覆盖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纪录信噪比的处理。当反射界面水平时, 共中心点的各道是共反射点的, 它们的叠加既提高了记录的信噪比, 也不会降低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这时放射面的法向深度与铅垂深度是相等的, 时间剖面可以如实反映反射面的形态。若反射面有比较大的倾角, 水平叠加除了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信噪比之外, 上述优点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相继提出了扫描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各种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在反射界面倾角比较大的时候,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反映反射界面构造形态的偏移时间剖面, 采用其中某些方法还可以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以保证地震勘探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

2.5 数字滤波

地震记录上的有效波与干扰波往往在频率、波数或者视速度方面存在差异, 数字滤波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提高纪录信噪比的数字处理方法。

由于大地的滤波作用, 在一般的反射地震记录上, 每个反射波不是一个尖脉冲, 而是延续几十ms的波。地下反射界面有时只相距几十m甚至几m, 它们对应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仅相差几十ms, 甚至几ms。在记录上, 这些反射界面对应得反射波彼此干涉, 难以分辨。大地的滤波作用降低了反射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反滤波是压缩反射波延续度, 从而提高地震记录纵向分辨率的数字处理方法。它还可以用来压制多次波。数字滤波与反滤波都是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重要内容。他们叠加前、后都可以使用。2

2.6 反滤波处理

反滤波即反褶积。即用一个反滤波器与信号进行褶积。

由于地层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有严重的吸收作用, 使得由震源激发的尖脉冲变成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地震子波。一个地震记录道g (t) 可以表示成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地震子波b (t) ) 和反射系数序列R (t) 的褶积。由于反射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复合叠加在一起, 降低了地震记录的垂向分辨率。反滤波的目的是抵消大地滤波作用, 使地震子波压缩为震源脉冲的形状, 形成理想的地震记录。从而改进垂向分辨率。同时还可以消除短周期鸣震和多次波等干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陆基孟, 常规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9年

新疆油田地震资料处理监督的探索 篇6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项目自2005年7月27日启动,至2006年6月通过验收。本工区为西北缘玛湖西斜坡区乌-夏构造带,包含5个三维区块,三维连片数据满覆盖面积为963.032km2,由黄羊泉、黄羊泉北、风城南、夏21井区和夏40井区共142束,总炮数62 133。

监督概况

根据委托方授权,监督依据甲方处理要求、技术规程、股份公司文件、处理设计和资料处理监督规范,确立了全区的质量监控线为6纵2横和13个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处理参数的试验资料检查率达100%,所有步骤显示的监控图件检查率达100%。

监督的监控记录包括备忘录32张,检查表35张,技术讨论4张,人员资质核查表7张,设备核查表1张,参数表8张,监督周报38期,监督月报8期,原始资料问题记录表4份。

针对地震资料处理的监督体会

针对本项目实际,监督确定了相应的过程监控点,对于突破地震勘探中的处理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本项目的监督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炮、检点空间位置定义监控

能够保证炮点检波点空间属性的准确无误,监督对观测系统定义的抽查和复查是必须的,本项目发现的错误有(1)SPS电子班报错误;(2)排列定义错误;(3)炮点定义错误;(4)炮点时差问题。

主要通过单炮记录、三维属性分布图、线性动校正、炮-检位置分布图显示的图件监控,检查野外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监控中发现少数炮有炮偏现象,通过检查表对不正常炮要求项目组调整,经调整后各区块预处理正常(如图2)。

通过黄羊泉北区块的线性动校正检查有22炮初至波20ms左右时间差初至异常。其中,sw15,27625单炮初至相差40ms(如图3),整改调整后问题得到了解决。

2区块间起跳极性在单炮阶段检测

为确保最终连片拼接效果,要分析区块间极性、频率、能量、相位、系统时差的差异,而极性监控往往需要做出叠加剖面后才发现,对处理周期和质量难免造成影响。监督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在单炮阶段检测极性的建议(如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夏40井区块的起跳极性与其它区块不同。在进一步检查中还发现,处理方对于夏21井区块进行了错误的反极性处理,下发备忘录建议整改,最终只对夏40井区块进行了反极性处理。

通过单炮初至上的极性监控,夏40井与其他区块极性相反,在叠加剖面上的进一步监控予以证实。见原始拼接结果与极性处理后结果(如图5)。

3做好各种叠前去噪方法监控

从原始资料分析来看,记录中存在面波、折射波、地滚波、声波、强能量噪音等干扰,并且分布在目的层,对能量处理、反褶积和叠前偏移处理的过程质量会造成影响。针对各种噪音的衰减方法,怎样保证有效波不受损失是监控的重要工作,尤其去噪参数的使用程度必须认真监控。

在分频去噪方法,要经过小波变换分频、希尔伯特变换计算地震道包络、小波反变换波场重构等过程。在试验线的单炮监控中,发现有效信号受到影响时下发备忘录要求整改,其后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夏40井区块,原始单炮(如图6左图),去噪后单炮有效信号被减弱(如图6中图),去噪整改后单炮有效信号得以保留(如图6右图)。

4折射波静校正监控

静校正是实现CMP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剖面的垂直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还能影响剖面的构造形态。

监督首先要对野外静校正数据正确性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静校正量应用后的单炮及叠加剖面,三维平面图上静校正量分布图。分析上述图件最好结合图7所示的地表形态图和图8所示的地表降速带厚度T0图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程校正、初至波静校正结果,与模型法提供的野外静校正效果进行对比。经过对比检查,确认了在采用野外连片静校正量的低频分量的基础上进行折射波静校正的合理性。

在本项目中,不仅多次发现并及时反馈了静校正的合理性问题,而且折射波静校正过程监控取得了明显效果。如inline5791监控中发现,虽然静校正后(如图9中图)比折射波静校正前(如图9左图)剖面有明显改善,但校正后同相轴有变差或错断情形,经监督下发备忘录整改后(如图9右图),得到了真实的构造形态。

在Inline6290监控中,折射波静校正前(如图10左图),折射波静校正后有一定效果(如图10右图),但有明显的垂直断层特征,监督认为还存在问题。经进一步核实,证实了问题的存在,并得到解决。

5时变剩余时差校正监控

由于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反射波相位容易发生畸变。由于偏移距较大,动校正拉伸也会引起远偏移距波形畸变。为了解决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时变剩余时差校正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同相叠加。在本次处理提高剖面信噪比中,时变剩余静校正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时变剩余时差校正技术采用外部模型道方法,通过优势频率约束相关,模型道通过三维RNA形成,为后续的叠前偏移处理提供了高信噪比的道集。

时变剩余时差校正技术应用效果可从(如图11)剖面明显改善得到体现,但这项技术的使用的条件和使用的程度是很难把握的。也经常被用于处理项目招标时过分修饰,甚至会产生假构造,即使正常的使用也难免出现问题。

如inline5231线,时变静校正前后存在异常错断问题(如图12中圆圈标识位置),层间反射同相轴变弱问题(如图12中矩形标识位置)。

如inline5211,时变静校正前后存在空白弱反射同相轴异常变强的问题(如图13矩形标识位置),经确认剖面上的“同相轴”是不可信的。

如inline5531,时变静校正前(如图14左图)存在空白弱反射同相轴,时变静校正后(如图14中图)存在同相轴错断不协调的问题,经确认是不可信的,整改后(如图14右图)相对比较合理。

监督对本项目时变剩余时差校正技术应用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检查和整改,下发了备忘录,通过大量的分析,标定了6口井资料来验证,监督认为目前的结果还有待于资料和解释研究进一步验证。下面举例说明一些监督的实际例证,以说明时变剩余时差校正容易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证实了对这项技术应用过程把关要有度的必要性。

6影响剖面构造形态的因素分析

(1)坐标数据能够引起剖面异常

原始坐标数据与实际坐标的误差造成的叠加剖面异常,如inline5631(如图15),同相轴有变差或错断情形,针对此问题,下发了备忘录,监督建议处理方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记录检查。最初认为第3、7、12束线有问题,最终确认是第7、14束线的问题。在整改过程中发现错断情形大部分是由于野外原始坐标数据与实际坐标的误差造成。这为分析剖面异常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2)速度分析方法和参数能够引起剖面异常

在监控中还发现crossline6410线有疑似“长波长静校正”现象,监督提出问题的剖面(如图16左图)。

经分析确认(如图16左图)剖面是叠加能量方法计算速度谱的分析结果是错误的,整改后用相关能量方法速度谱分析结果(如图16右图)。crossline6650剖面是速度分析参数影响剖面形态的整改实例,监督提出问题的剖面(如图17左图),经过长波长校正和速度分析综合整改后剖面(如图17右图)。

7切除参数的监控

在一些处理项目中,经常更多关注较深目的层,切除参数对剖面影响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监督就应该维护剖面的过程质量的严谨。在本项目监督过程中下发了相关的备忘录,对切除参数对压制空间斜干扰及空变切除参数精细调整方面进行了整改,取得了明显效果。

inline5471是切除参数影响剖面质量的整改实例,监督提出整改的剖面(如图18左图),切除整改后剖面(如图18右图)低频斜干扰消除。

inline5651是切除参数影响剖面质量的整改又一实例,监督提出整改的剖面浅层切除过多(如图19上图),切除整改后剖面(如图19下图),有效信号得到合理保留。

8剖面细节异常分析

监督的作用表现为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发现,能够消除一些质量隐患,达到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Crossline6550是速度参数影响剖面质量的整改实例,监督提出整改的剖面(如图20左图),速度整改后剖面(如图20右图)异常突起消除。

还是在Crossline6550线,监督提出整改的剖面(如图21左图),整改中发现局部炮点高程异常影响剖面质量,整改后剖面连续性(如图21右图)明显改善。

认识与致谢

地震资料处理 篇7

关键词:低降速带,静校正,信噪比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与三叠系烃源岩分布较广, 石炭系烃源岩在哈密坳陷厚度较大, 并且在石炭系发现了多个有利构造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因此中石化胜利物探在该盆地部署了二维地震采集项目。

由于H M地区表层地质条件复杂, 涉及农田、戈壁、山地等, 激发和接收因素差异大, 能量吸收衰减严重等。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变化剧烈, 静校正问题十分突出, 难以实现同相叠加。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也给叠加成像带了困难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难题, 迫切需要总结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资料处理方法。

1 工区资料特点分析

1.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1.1.1 工区地表的岩性

H M地区表层覆盖农田、戈壁、山地等, 表层地质条件复杂, 由北往南分布有山前冲积带、戈壁砾石沙土区、农田区、戈壁区、老地层出露区。

本次采集地表主要以松散的砾石为主, 特别是北部山前带, 巨厚的砾石层导致检波器埋置困难, 耦合效果差, 易产生次生噪音, 从不同地表的单炮记录看 (如图1) , 砾石区记录信噪比较低, 而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严重。

1.1.2 低降速带特点

整个工区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西南部地形变化较剧烈, 东北部地势较平坦。工区低降速带厚度变化趋势 (如图2) , 在工区南部低降速带厚度在15-65m;北部低降速带厚度在30-65m;中部农田区在5-25m。山前带表层结构受山前冲积扇影响, 表层堆积物的厚度、速度变化剧烈, 近地表模型难以准确建立, 从近道共偏移距剖面 (如图3) 看出静校正问题十分突出。

1.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工区跨越多个构造单元, 表层结构及地下构造特征变化剧烈 (如图4) , 激发接收条件差异大, 施工参数确定困难。不同构造部位单炮记录 (如图5) 差异较大, A点单炮为凸起部位信噪比极低, 基本看不到有效反射, B点单炮为坳陷内记录有一定的信噪比, C点单炮为隆起处的资料信噪比也低于坳陷内的资料。

1.3 干扰波分析

受表层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从原始单品记录 (如上图5) 看出, 工区内主要干扰波有:面波、线性干扰、随机干扰。面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噪音, 其特点是:能量强, 约为有效波能量的20倍;速度较低, 在50-1500m/s之间。线性干扰的速度分布范围较广, 甚至接近有效波的速度。面波和线性干扰掩盖了有效波信息, 严重降低了资料信噪比。

通过以上分析, 处理的关键在于消除静校正影响, 提高资料信噪比。

2 主要处理技术

2.1 静校正技术

根据高程变化大, 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变化剧烈, 山前带高速层出露, 折射层不稳定, 不满足高程静校正和折射波静校正应用前提条件, 而模型静校正由于小折射、微测井的密度有限, 加上山前带低降速带厚, 小折射难以追踪到稳定的高速层, 降低了解释的精度[1]。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层析静校正方法利用初至波反演纵、横向连续变化的低降速, 无需层状速度结构的假设, 非常适合复杂近地表条件地区, 较好地解决大部分长波长静校正量, 而对于残余的静校正量可在叠后用剩余静校正方法进行消除。

2.2 去噪技术

干扰波是影响资料信噪比的主要原因, 必须认真做好叠前数据的“净化”工作。根据该工区干扰波的性质和特点, 对工区内主要干扰波:面波、线性干扰进行去除。去噪分叠前和叠后两个阶段进行。

2.2.1 叠前去噪

(1) 面波传统去面波的方法如带通滤波、FK滤波, 尽管这些方法都能够从资料中分离出面波, 但同时也损失了一部分有效波。目前较好的方法有:自适应法和小波变换法。

自适应法压制面波利用时频分析的方法, 根据面波和反射波在频率空间域里的分布、能量等方面的差异, 对面波进行分离压制, 保幅性较好 (如图6) 。

二维小波变换去面波[2]:将原始单炮记录分为有面波的记录和没有面波的记录。从有面波的记录中提取出有效波, 再进行数据重构, 以达到消除面波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有效波, 保幅效果好, 能有效地压制面波。

(2) 线性干扰双向预测法[3]:是利用拉冬变换同时预测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模型, 以约束压制函数计算, 然后在单道记录上压制干扰波, 能时变和空变设计滤波器, 信噪分离能力强, 不会产生人工噪声, 该方法是一种分离和压制强线性干扰效果好且具有高保真度, (如图7) 是用该方法压制前后效果对比。

2.2.2 叠后随机噪音衰减

叠前去噪不能去的太过, 否则降低剖面的波组特征, 同时有些噪音可放在叠后效果会更好, 譬如随机噪音的衰减, 在叠后主要采用波场分离方法来去除噪声, 通过多项式拟合来加强有效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3 处理效果

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比和精细的处理分析工作, 本次处理结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处理要求, 现场处理剖面 (如图8) 断点清晰, 地层接触关系明确, 地质现象清楚可靠, 能真实地反映构造情况。剖面主要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明显, 同相轴能连续追踪对比, 主要目的层反射波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

4 结束语

通过此次处理实践再次证明, 解决好静校正、提高信噪比是复杂地表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环节。

(1) 静校正选择不能盲目, 而应遵循其相应的适应条件, 结合近地表的变化情况, 通过测试对比确定最佳参数。

(2) 应根据噪音的特点选择合适去噪方法, 尽量减少对有效波的损失, 去噪应把握好一个度, 不能去的太过, 否则降低了剖面的波组特征。

总之, 复杂地表地震资料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基孟, 王永刚.地震勘探原理[M].第三版.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 (03)

[2]张华, 潘冬明, 张兴岩.二位小波变换在去面波干扰中的应用石油物探, 2007, vol 46 (2)

地震资料处理 篇8

叠前资料的高信噪比、高保真度是叠前道集多属性提取的基础, 也是众多叠前去噪软件的努力方向。为此, 地球物理学家根据信号和噪声的各种特征差异, 开发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去噪软件, 也普遍应用于资料处理中, 在保真度不降低的前提下, 极大地提高了叠前资料的信噪比。尽管如此, 有些特殊噪声的干扰波, 还没有一种有效方法去除。无需回避, 在实际施工中会常常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规则静态环境噪声, 如:抽油机、大型发电机的振动, 车动等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外部环境噪声, 特别是测线穿过工业区时尤为严重, 如图1所示。目前, 对这类有一定规律的、能量较强、频带较宽的静态环境噪声, 常规采用分频高能压制的方法, 但效果太差, 在资料处理中一般采取切除作为死道处理。如果这类干扰在整条 (束) 测线上分布较多、较广时, 显然不能作为死道处理。针对这类噪声, 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去噪方法。应用效果表明, 该方法能较好地去除这类噪声, 相对拓宽了频带, 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

2 噪声分析

有外部环境噪声的典型单炮记录和对应的初至前噪声频谱是对应记录的时频谱。可见, 在时间域, 从记录开始到结束, 外部环境噪声能量分布基本均匀、稳定, 是静态的、能量和频宽基本不随时间的增大而变化, 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噪声频谱可以看出, 有较宽的频带, 和有效反射波大部分频带重叠, 且能量强;在空间域有比较固定的噪声干扰位置。认为这是一种规则、静态、来自于外界震源引起的环境噪声, 明显有别于随机干扰和各类规则干扰 (线性干扰) , 无论是在时间域、频率域, 还是空间域等, 常规去噪方法很难有效压制。

3 方法原理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 该类噪声在时间域有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 是静态的、时不变的, 在频率域有相对稳定的频宽和振幅。利用原始记录的频谱和初至前噪声的频谱差, 在不改变原始相位的情况下, 就可达到去噪的目的。设x (t) 为地震道、s (t) 为信号、n (t) 为静态噪声在时问域, 我们很难知道和估算静态噪声n (t) , 因此, 也不可能去除该类噪声。然而, 在频率域, 由于噪声频谱的相对稳定性, 可以假定初至前噪声的频谱在信号区基本没有变化, 从而估算出信号区噪声频谱n (co) , 然后利用式 (1) 计算出信号的频谱s (∞) , 反变换到时间域, 达到去噪的目的。可以看出, 上述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自适应零相位振幅滤波方法。下面从理论合成记录进行分析和验证。图2a是理论记录与频谱, 图2b是含实际噪声的理论记录与频谱, 图2c是去噪后的理论记录与频谱, 图2d是初至前噪声的频谱。从相对振幅大小可以看出, 加噪声后的振幅基本等于信号和噪声的振幅之和, 之所以不完全相等, 是因为利用初至前噪声的频谱估算信号区噪声的频谱误差造成的, 就是说不能完全彻底地去除噪声。从去噪后的记录与频谱可见, 去噪效果明显, 去噪后频谱与原始信号频谱基本相同, 有效信号衰减很少。因此,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该类噪声应该是静态的、时不变的、基本稳定的;

b.只能去除绝大部分噪声;

c.少部分有效波能量有所衰减;

d.去噪前不能做任何时变振幅处理;

e.与静校正无关。

4 应用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方法正确性和对实际资料的去噪效果, 选取了某工区穿过工业区的一条测线, 宽了频带, 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为后续反褶积、速度谱、剩余静等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前后叠加剖面的对比, 信噪比和分辨率两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尤其是薄层、弱信号改善更为明显。图3a、3b分别是去噪前后叠加剖面对应的频谱, 从能量上对比分析, 可以看到30Hz以下低频段噪声能量受到了不同程度地衰减, 高频段弱信号能量相对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了拓宽频带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结束语

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噪声特征的详细分析, 以及实际资料的应用效果表明, 该方法对一些穿过工业区引起的各种环境静态噪声, 去噪效果明显, 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叠前去噪方法, 既不引起假频, 也不破坏有效信号的保真度, 虽然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去噪手段是可行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作为众多叠前去噪方法中的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1]黄绪德, 袁明得.地震数据处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2]张军华, 吕宁, 田连玉, 等.地震资料去噪方法综合评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 (增刊) :121-127.

[3]陈仲委, 尧得中.自适应顺序统计滤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41 (3) :271-274.

[4]蔡希玲.声波和强能量干扰的分频自适应检测与压制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9, 34 (4) :373380.

地震资料处理 篇9

大庆油田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 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 如今后备资源储量日益紧张, 储采结构失衡, 稳产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 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 一些制约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 单纯依靠测井资料进行的储层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需要, 需要引入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 开展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以解决井间微幅度构造认识不足、井间砂体预测精度低的问题, 重构新的地下认识体系, 量化剩余油分布, 为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喇萨杏油田为大庆油田的主要产油区, 油区内公路纵横, 交通方便, 商业发达, 是大庆市政治、文化、商业、交通的中心地段。全区地形较平坦, 地面海拔140—150m。区内商业区、居民区、大型厂矿区、水域区、大型广场区、采油区广布, 公路、铁路纵横交错, 楼房密集, 人口众多, 道路狭窄, 施工条件及其复杂。因此, 在处理过程中, 针对油区、城区复杂多变的表层条件、多种类型的油田设施干扰、城区不同药量采集造成的子波和能量的差异大以及地质要求高等特殊因素, 重点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1) 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2) 在不损伤有效波的基础上, 有效地压制噪声;

(3) 做好相对保幅处理;

(4) 高精度的速度分析和精确成像。

1城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保真处理方法

1.1高精度静校正技术

工区地表条件复杂, 静校正问题比较突出, 在处理过程中确定的静校正流程是:

(1) 采用层析静校正与微测井静校正结合的方式, 分别将两种方法求得的炮点、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分离成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来解决静校正问题。本区地表结构复杂, 4口/km 2微测井点分布还不足以控制近地表变化特征, 尤其是在水泡子区高岗区及陡坎区, 建立合理准确的近地表模型更为困难;另外工区近地表结构变化大, 噪声严重, 折射波初至拾取难度也较大。因此, 不论是利用微测井计算静校正低频分量, 还是利用折射波计算高频分量都有很大的难度。采用两者联合的方式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本区的静校正问题。

(2) 采用分频迭代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解决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资料的成像精度, 增强反射轴的连续性, 并且利用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的方式, 消除CMP道集内各道间存在的剩余静校正量, 确保CMP道集内各道同相叠加, 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共进行了三次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迭代, 使最终的剩余静校正量均控制在0.25ms以内。图1为静校正前后剖面对比, 可见处理后同相轴更加光滑。

1.2油城区叠前保真去噪

分辨率和信噪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是对立统一的, 噪声是提高分辨率的最大障碍[1,2]。根据本区噪声的类型、发育特点和分布区域, 选择相应的压制方法, 在保护有效波的前提下有效地压制噪音。具体措施如下:

(1) 用人工剔除法剔除坏道、坏炮;

(2) 使用预测、多次分离和压制技术压制面波;

(3) 在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下进行野值的自动压制, 既保证有效信号不被破坏, 又使野值得到有效压制;

(4) 采用有效的单频噪音压制方法压制50 Hz噪音, 而不是简单采用陷波器对有效信号及噪音统统压制, 从而在最大限度地压制工业电干扰的同时, 保留了该频带的有效信号;

(5) 针对高频强干扰的特点, 通过频率扫描和频谱分析等手段, 使用加权系数滤波技术进行压制;

(6) 针对油田设施 (抽油机、地下泵等) 干扰, 根据其频率范围较小、能量强、振幅值较大、随机性强的特点, 采用分频异常振幅衰减技术进行压制。

图2为去噪前后的噪音平面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噪音得到了较好的压制。

1.3相对保幅处理技术

由于在城区及油区施工, 地表条件复杂, 个别区域采用单井小药量激发, 不同药量激发使横向上能量差异较大, 小药量激发资料反射能量较弱;另外因变观较多, 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横向上差异较大。因此做好一致性能量补偿, 在保真的基础上消除近地表影响, 是保幅处理的难点。

(1) 应用球面扩散补偿技术补偿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使浅、中、深层能量得到均衡。

(2) 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 消除由于风化层厚度、速度、激发岩性等地表因素和激发、接收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炮间、道间的能量不一致问题。本次处理对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中振幅拾取、地表一致性振幅分解、振幅补偿是全区数据统一进行的。即对全区数据以均方根振幅或绝对值平均振幅判别准则对某一时窗内的振幅进行统计平均, 作为该时窗内的拾取振幅;使用高斯-赛德尔算法对计算的振幅值进行全区统一分解, 分别求取振幅的炮点分量, 检波点分量, CMP分量及炮检距分量;然后将四个振幅分量应用于数据中, 完成炮点域、检波点域、CMP域、炮检距域的振幅均衡, 从而补偿因地表 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能量差异。图3为补偿前后的能量分布, 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4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大多数岩石是各向异性的, 尤其是的薄层状介质 (厚度远小于波长) 各向异性特点更为明显。当地震精度需求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地震速度的各向异性特征, 就成为影响地震成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消除了各向异性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影响, 进一步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的关键是速度场和η场的建立, 本区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要通过对叠前数据进行各向异性速度分析, 求取均方根速度场和η场两个速度场作为初始速度场, 通过三次叠前时间偏移迭代及高精度的速度分析, 逐步优化得到合理、精确的速度场和η场。通过和各向同性叠前时间偏移对比 (图4) 可以发现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具有更好的断层识别能力。

2应用效果

针对长垣资料特点, 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取得了较理想处理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全区资料的品质均衡, 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适中, 波形自然, 各反射目的层的波组特征比较突出, 层间振幅横向变化信息更加丰富, 能量及波形一致性较好, 消除了复杂地表条件引起的采集脚印, 更有利于井间储层预测;

(2) 处理成果剖面的频带较宽, 频率成分较丰富, 尤其是低频。成果剖面的频率T1视频不低于65 Hz, T2视频不低于55 Hz;

(3) 成像精度较高, 各级小断层在剖面及相干体属性都有清晰反映;图5为萨二油层组顶面断距4 m的小断层, 在剖面上特征清晰, 易于识别, 图6为通过沿层相干体对萨二油层组顶面的断裂的刻画, 可以看出断层平面展布特点有清晰的显示。

(4) 一些特殊地质体可以得到清晰的刻画。图7为萨零油层组发育的河道, 特征清晰, 易于识别。

3结论

高精度的静校正、叠前噪音去除、相对保持振幅保持及各向异性叠前偏移为基础的高精度处理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区地震资料的最终成像, 进而为象大庆这样开采50年以上的老油区的开发提供最为精细的数字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的一种新途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7;32 (2) :246—256

上一篇:术后疼痛护理下一篇:气管食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