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计量系统

2025-01-02

设备计量系统(共8篇)

设备计量系统 篇1

摘要:针对目前各种封印系统存在的问题, 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研发了电能计量设备封印系统。

关键词:电能计量,封印,管理

0 引言

目前, 电力行业主要使用的封印系统主要有传统铅封、塑料封印、数字封印、数码封印等形式。其中, 传统铅封仍是目前主要的计量封印形式;塑料封印具有无污染、封印简单的优点, 但结构简单、安全性能差;数字封印具有独特的条形码, 增加了智能数字化功能, 但因其自身缺点还不能满足全面数字化管理要求;数码封印引入RFID全球唯一编码规则, 解决并提高了数字防护功能, 但成本高, 市场普及率差。为满足技术与应用的要求, 目前急需一种软硬件相互配合的整体高效的解决方案。

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划发

电能计量设备封印系统 (以下简称计量封印系统) 采用终端设备与封印系统相结合, 实现电力企业对封印系统各种功能的管理与检测。电能计量设备封印技术要求见表1。

计量封印系统组成及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该系统实现了封印采购、入库、分发、领用、使用、拆回、遗失、报废、销毁、查询、统计全过程管理, 记录不同管理环节封印信息及状态变更, 严格划分责任, 确保有据可查。

2 计量封印系统功能研发

研发计量封印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计量系统的安全性及实现方便快捷的统计管理。为此, 针对该系统主要研究封印使用管理、封印库房管理、封印档案管理和用户查询相关内容。

(1) 封印使用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同时具有计量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检查、故障排查等相关数据保存功能。封印使用管理有新装、加封和拆封3种状态, 各状态间遵循一定的转移条件, 如图2所示。

(2) 封印库房管理。该模块主要完成计量封印装置从购买到使用、维修的全过程管理, 从而保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电力装备能与在库登记相对应, 达到每个设备都能实时查询。封印库房管理图如图3所示。

(3) 封印档案管理。该模块主要实现封印资产和档案的相关维护与管理功能, 进行封印日志及封印的日常维护, 包含了档案管理、运行管理、日志管理3个子模块, 以满足系统各项需要。封印档案管理图如图4所示。

(4) 用户档案查询。该模块提供面向用户的档案查询系统, 可实现用户实时查询功能。用户使用查询功能时, 可先输入包含相关字符的用户名, 经过系统识别后查询结果将返回操作界面, 使用户了解自己的用电信息。用户档案查询图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研发了计量封印系统。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 通过引进互联网及数字化, 可使计量封印系统更高效、快捷、智能。

参考文献

[1]黄永皓, 尚金成.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研究及其技术支持系统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James R.Groff, Paul N.Weinberg.SQL完全手册[M].章小莉, 宁欣, 汪好,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彭楚宁, 刘晶, 鲁观娜.封印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 2010 (3) :31-34

[4]罗建.电能计量封印的应用和管理[J].广东科技, 2008 (12) :135, 136

[5]鲁观娜, 向征, 刘晶, 等.智能防伪封印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 2008 (5) :17-20

[6]彭金萍, 李福安, 王艳玮.基于二维码的电能表防伪封印研制[J].电测与仪表, 3006, 43 (9) :33-36

[7]孙天雨.利用MIS系统实现电能计量封印的微机化管理[J].电测与仪表, 2005, 42 (7) :23, 24, 15

[8]刘建军.电能计量装置改造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08, 26 (6) :60, 61

[9]白洋.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监测系统[J].电测与仪表, 2005, 42 (7) :30~32

[10]DL/T 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S]

[11]周尚礼, 伍少成, 陈蔚文, 等.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电测与仪表, 2009 (1) :26~29

设备计量系统 篇2

目前电能计量检定装置制造厂家多, 型号不一, 操作系统版本多种多样, 给计量检定人员操作及装置检修维护带来不便, 不利于开展计量检定标准化作业。另外, 现有单机操作的检定工作模式, 计量器具的条码、防窃电封印等重要计量信息无法有效关联。同时单机操作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 不利于计量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电能计量检定工作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 检定设备生产厂家。型号、规格种类繁多操作软件差异性大, 操作难易程度不同, 而且是单人单机操作工作效率低。

(2) 检定项目及方案随意性大, 检定数据单机保存容易丢失不能永久保存, 检定报告格式不统一, 数据不能共享。

(3) 缺乏严格执行与管理。法制化要求的检定条件, 如环境温度、湿度没有在检定过程中有机关联起来;操作人员随意操作检定装置, 忽视检定装置是否合格、检定证书是否有效, 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规程要求等问题;未经许可的计量检定人员 (无相应检定员证书、无设备的操作资格等) 操作检定装置。

(4) 缺乏科学规范、统一的检定工作流程和现代化的高效管理手段。

(5) 对检定功能的扩充具有很大的限制性。虽然各个台体的单机软件能将检定数据按照“SG186”系统的格式要求上传数据, 但是随着智能电能表的检定项目和密钥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 这部分管理数据的要求不能通过接口程序来加以实现。

2 统一检定系统建设思路

2.1 系统建设解决的问题

电能计量检定统一化管理平台系统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下, 通过“设备控制式”接入技术实现了电能表、互感器在同一平台下的检定工作, 解决了检定工作中的“信息孤岛”现象, 为促进电能表等质量分析与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提高了检定工作效率, 并实现检定业务与“SG186”营销系统业务的无缝连接。

2.2 系统建设的主要思路

(1) 系统采用2种架构并存方式。采用功能强大的.NET框架为基础平台, 采用C/S结构和B/S架构并存的方式, 同时采用Web服务方式, 实现与外网的资源共享。C/S结构主要为检定设备实时通信、操作控制提供高效的途径。B/S结构为用户在网络任一终端登录系统进行检定工作管理, 如检定任务、计划、检定方案制订及检定数据审批、业务流程等。检定流程调用动态规约驱动库流程见图1。

(2) “设备控制式”技术实现设备驱动库接入。系统采用“设备控制式”技术, 通过面向对象的归纳分析手段, 对各厂家不同型号的单相及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电能表耐压装置、电能表走字装置、电流互感器检定装置、电压互感器检定装置等抽象出统一的设备通信驱动数据模型。将各设备的通信参数、试验控制、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动作编译成相应通信驱动库, 与检定设备进行实时通信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 实现多厂家、多类型、多型号检定设备无缝接入平台系统, 统一操作方式和操作界面、规范检定操作流程, 同时系统支持新型设备的接入和功能扩展。

2.3 流程化管理

以工作流方式实现检定过程的流程化、可控和灵活性。将检定过程的检定计划、检定任务、检定方案、检定项目、检定顺序、检定员、检定设备和检定审批等按照流程化方式进行规范, 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系统自动检定流程见图2。

3 系统建设效果

3.1 检定操作统一化、标准化

由于采用先进的“与设备无关性技术”, 检定操作平台通过统一的接口和对应设备的通讯驱动控制检定装置, 将不同厂家检定设备的通信参数编译成动态规约驱动库, 实行统一管理, 实现计量检定软件操作的统一化、标准化。

3.2 业务管理工作流程化

将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和检定业务管理完全嵌入平台系统软件中, 并以任务单的形式流转, 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便于处理。

3.3 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化

通过和“SG186”营销系统、电能计量资产定位管理系统、防窃电封印系统、实验室温控系统的联接, 实现数据资源网络化共享, 有效地解决了检定数据的永久安全保存和“信息孤岛”问题, 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的烦琐和不便。

3.4 检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检定操作平台操作统一化, 检定方案统一制订管理, 对计量设备、检定人员及检定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 使检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3.5 检定方案规范化

管理人员根据规程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检定方案及检定项目, 检定操作人员只能按审批的方案进行操作, 无权修改方案或任意进行测试。检定证书模板统一标准设计, 解决各厂家证书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4 系统建设效益分析

4.1 检定效率提高

经试验其他厂家检定软件每天检定设备量为5批次, 而电能计量自动检定综合管理平台每天检定设备量为8批次, 检定效率提高40%。由于检定效率的提高, 所需的检定装置数量下降, 节省了购置检定设备的投资。

4.2 检定时间和经济支出减少

由于检定效率的提高, 总体检定时间就会下降。假设检定10000块电能表使用厂家软件需要40天, 使用电能计量自动检定综合管理平台仅需要20天, 检定时间下降50%。假设使用厂家检定软件需要支出2000元外雇人员工资, 而使用省级电能计量自动检定综合管理平台仅需要1000元, 经济支出下降50%, 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外雇人员支出。

4.3 服务时间和经济支出减少

由于使用系统平台, 系统的服务时间会有所下降。比如:系统升级, 只需要1个厂家的服务人员便可以1次性完成所有系统的升级, 预计时间为3天, 而使用不同厂家的检定软件, 服务时间会增加, 系统综合升级时间则需要7天, 服务时间下降约60%。假设由于服务不及时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元/天, 使用不同厂家的软件损失约3500元, 而使用电能计量自动检定综合管理平台则损失1500元, 大大减少了经济损失。

综上分析, 使用电能计量统一检定系统在设备资金、外雇人员支出、经济损失支出都会有明显降低。

5 结束语

检测计量设备管理制度 篇3

1、目的为规范质检中心仪器设备管理,使质量化验工作处于良好状态,保证其量值准确,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定本制度。

2、使用范围

质检中心登记备案的所有仪器设备。

2.3细则

1)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对质检中心所有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并在《检测设备台帐》上登记。

2)要求量值准确的计量检测设备要定期检定和校验,并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或测试报告。

3)对生产中要求计量准确的检测点要配备量值准确的计量器具,要求每六个月检定一次,其它一年检定校验一次,并存检定证书备查。

4)仪器设备要有专职管理人员,注意防尘、防潮、防震,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定期维护保养,确保仪器处于完好状态。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准确,要立即停止使用,待恢复正常再使用。

5)使用仪器设备,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使用贵重仪器必须进行技术培训后方可上机操作。

6)仪器设备备品备件如有损坏,需更换,应及时报告供销部。由供销部到有资质的仪器生产厂家购买。

7)制定计量检定周期检定计划表,按照检定周期定期检定校验。

设备计量系统 篇4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大量医疗诊断仪器设备应运而来,为更为迅速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因,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帮助。医疗设备自身的性能、精准度对于其使用效果影响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疗设备的计量是衡量其量值是否准确的有效手段[1]。然而目前很多医院都没有建立有效的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医疗隐患[2]。针对这一情况,基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医院已建成的HIS,设计开发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对计量信息的录入、 查询、报警、资源共享等功能,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设备健康状态的控制力。这样既可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1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的管理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1)基于Office工具的计量信息管理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实现对计量数据的智能化处理。目前在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Office工具[3],而Word、Excel文档等工具在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方面的欠缺,使用户分析医疗设备性能、选择生产厂商等高层应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无法对不同的医疗设备做到精确化管理。目前模式下,医院在固定的时间段,分批对全院的医疗设备进行计量,如果院内有计量设备则在院内执行, 否则需要向相关的计量机构申请执行[4]。然而不同的医疗设备对于计量检测的时间间隔要求不同,批量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而实现精确化管理的基础是对不同的医疗设备设置计量预警机制。

(3)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5]。医疗设备采用的是定时分批的计量检测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能会发现设备使用异常,目前的方式是向相关管理部门上报信息,然后进入送检、维修流程,周期较长。

(4)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脱节[6]。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都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包含了医疗设备管理模块,但其中仅记录了设备的基本信息、状态位置信息、维修信息等[7],并没有详细的计量信息数据,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造成不便。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如下:

(1)医疗设备计量数据基本处理功能。能够对计量数据执行录入、删除、更新、查询等基本操作,详细记录医疗设备每一次的计量信息,包括时间、测量单位、计量结果等,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对数据的综合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

(2)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计划自动拟制功能。根据不同类别医疗设备的计量检测要求,结合最近一次计量结果,建立数学分析模型,确定医疗设备的下次计量检测时间,并具备提前预警提醒功能。

(3)基于网络的通信功能。用户能够及时上报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及时将该设备设置为待检状态,以防止其他医务人员误用问题设备,并及时与计量机构、维修机构等联系。

(4)基于数据服务的信息共享功能。计量信息管理的对象是医院在用的医疗设备,而设备的名称、型号、 生产厂商、销售商等基本信息都存在于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中,不需要再重复输入,应能够从HIS中获取, 并针对每一台设备建立计量信息档案,供HIS调用。

2系统设计

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医院计量工作管理部门人员、医疗设备使用人员、计量机构人员等,上述使用者在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系统在物理上设计为分布式网络应用程序。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在逻辑上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并将功能设计为模块,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利用性。

2.1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模式,从上到下分别为表现层、业务数据层、数据层,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界面表现层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操作接口,负责接收用户的操作指令,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展现给用户。该层中包括计量数据处理模块、计量检测计划模块、设备状态维护模块、数据共享维护模块。该层只涉及系统界面,不包括系统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层中包括了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逻辑功能,设计时考虑到了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松耦合、高内聚,有利于功能的利用。

数据层是业务逻辑层与数据源之间的操作接口,其中包括对本地数据源的操作功能模块,也包括远程数据服务访问的操作模块,主要用于对HIS中数据服务的访问。

上述各层之间通过定义访问接口的方式互相通信。数据库中既包括结构化的关系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

2.2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描述系统的部署模型。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网络应用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系统开发模式, 其物理部署架构如图2所示。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部署于Web服务器中,包括用户界面层的网页以及业务逻辑层的各个功能组件。Web服务器通过医院内部网络为内部用户提供与设备计量相关的功能,同时通过内部网络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需要注意的是,HIS目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为了保持2个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在设计中采用数据服务的方式来获取HIS中的医疗设备基本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与计量检测机构用户、设备维护用户等实现通信,为了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采用了防火墙、VPN等技术对通信数据提供安全保障。系统物理架构设计描述系统的部署模型 。 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网络应用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 / 服务器的系统开发模式, 其物理部署架构如图2所示

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部署于Web服务器中,包括用户界面层的网页以及业务逻辑层的各个功能组件 。Web服务器通过医院内部网络为内部用户提供与设备计量相关的功能,同时通过内部网络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 。 需要注意的是, HIS目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为了保持2个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在设计中采用数据服务的方式来获取HIS中的医疗设备基本信息 。 系统通过互联网与计量检测机构用户 、 设备维护用户等实现通信,为了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采用了防火墙 、VPN等技术对通信数据提供安全保障 。

3系统功能实现

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分为4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计量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包括计量检测数据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等,其中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数据来源于HIS,通过其提供的数据服务进行提取。该模块还实现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方便医院的决策者根据计量检测的结果掌握医院当前设备的总体运行状态,同时可分析出不同品牌设备的质量情况,辅助决策下一步的设备采购计划。

(2)设备计量检测计划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每一台医疗设备的计量检测计划进行安排的功能。 不同类别的设备对于检测时间间隔的要求不同,同时上一次的检测结果对下一次检测时间的安排也有影响,科学地对计量检测计划进行安排,既可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该模块可对近期需要检测的设备设置预警,提醒管理员注意,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某一时间段内需要计量检测的设备进行统计并形成报表。

(3)设备状态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当前在用的医疗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跟踪的功能。用户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存在异常的医疗设备进行标注,管理人员查证后对设备的状态进行设置,并联系计量检测部门和设备维护单位进行处理。同时,该模块还对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根据设备计量信息的实际情况判断设备是否进入报废流程, 防止资源浪费。

(4)数据共享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医疗设备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HIS之间的数据共享配置功能。本系统通过HIS提供的数据服务获取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而HIS中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块也可从本系统中调取指定设备的所有计量历史信息和状态信息。

4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过程分为2个部分:(1)数据库系统的建立;(2)客户端程序设计。

4.1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 Soft公司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服务器作为后台数据处理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对称的多处理器结构、抢占式多任务管理、完善的安全系统和容错功能及易于维护等特点。 建立过程主要包括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和相关数据表的创建。

4.2客户端程序设计

客户端是面向用户的接口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主体,系统的主要处理功能均在该层实现。该终端程序运行在.net平台上,具体实现语言采用C#。.net是微软新一代的互联软件和服务战略,它代表一个集合、一个环境,一个可以作为平台支持下一代Internet的可编程结构,IIS6.0集成了.net平台;C# 从C和C++语言演变而来,是一种简单、现代、类型安全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在保持了C++语言灵活高效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开发的功能[8]。

5应用效果与结论

设备计量系统 篇5

目前, 医院的医疗设备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1/2, 而经济效益约占门诊和住院病人资金收入的2/3, 医院日常医疗诊治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医疗设备的参与[1,2]。医疗设备已成为医院医疗实施的物资基础和先决条件, 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的质量。对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医学计量和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设备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国家通过一系列工作初步建立了医疗设备医学计量监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3]。虽然目前国内医院已逐步认识到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4,5], 但真正自行开展计量和质量控制检测和管理的单位还不多, 即使开展了, 也是采取原始手工管理模式, 未能充分利用现行信息化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医疗设备的计量与质量控制管理, 将有利于提升医院质量控制机构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 提高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能力。

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的计量和质量控制, 其实质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对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分析, 以推动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6,7]。该技术的核心是建立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然而如何获取原始信息、如何将原始信息数字化是整个系统构建的关键之处。本研究尝试采取合适的信息识别技术, 以构建医院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

1 信息识别技术

1.1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 它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科学技术, 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条形码 (barcode) 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 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 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对应字符可通过识读设备的扫描识读。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名称、生产厂商、生产日期等许多信息, 因而在物流运输、零售业、医疗保健、政府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条形码包括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一维条形码的信息容量很小, 仅能对物品进行标识, 而不能进行描述, 并且一维条形码容易被仿制。二维条形码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信息存储与传递技术, 有着很多一维条码无法比拟的优点, 主要表现有信息量大、编码广、保密性好、可靠性高、纠错能力强、美观且低廉等。条形码技术因其经济、实用的突出特点, 已逐渐应用于国内计量测试机构[8]。

1.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简称RFID) 技术, 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 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 用以驱动电子标签内部电路将其数据送出, 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 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其应用系统进行处理[9]。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与条形码技术相比, RFID技术具有识别能力强、识别距离远、环境适应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储存信息丰富等诸多优点, 已逐渐应用于物流、制造业、海关、银行和交通等领域。在医疗领域, RFID技术已在药品的跟踪识别、药品的物流配送、卫生药材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应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还未能普及。

2 基于信息识别技术的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2.1 系统组织结构

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如何获取医疗设备、标准器、检定人员等原始的基本信息, 特别是如何自动获取。信息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在医疗设备表面粘贴条形码或电子标签, 通过识读设备读取相应信息, 即可自动将相关设备信息采集得到, 然后通过数据传输, 送至计算机, 供应用系统调用。其整体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业务流程

在设备首次入院登记时, 对其制作电子标识 (条形码或电子标签) , 将设备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给予其唯一身份标识并粘贴于设备表面。进行医疗设备计量质控检测时, 利用识读设备扫描电子标识, 读取和采集设备的电子身份号码, 与数据库信息进行匹配, 从而获取相关设备的信息, 并将相关设备信息直接导入计量质控检测记录表单。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管理时, 可直接根据设备的电子身份号码进行计量质控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制订检测计划。

2.3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各模块之间进行信息通讯时, 均以设备的电子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

(1) 任务计划模块。所有设备计量质控任务都先建立任务单, 任务单信息以设备电子身份为标识。检测执行后, 根据设备规定的检测周期自动生成下一次需要检测的任务单。根据设备电子身份号码, 可查询检测任务信息, 并根据检测时间过期、到期情况进行智能提醒和警示。

(2) 检测记录模块。检测记录表主要包含的信息有:设备信息 (条码、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出厂编号、所属科室、生产厂家) ;标准器信息 (条码、标准器名称、出厂编号、型号、所依据的检定规程、生产厂家、标准器的有效期) ;可根据设备电子身份号码查看检测记录的原始报表。

(3) 结果审批模块。对已提交的检测记录和检测结果进行审核。

(4) 设备信息模块。对医院所有在计量质控范围内的医疗设备建立独立的数据库;设备信息入院登记时给予设备唯一的电子身份信息并粘贴电子标识。

(5) 查询分析模块。可对设备质量状况进行查询并进行统计分析, 如可以统计计算出某类设备的合格率以及某科室设备质量合格率等。

(6) 系统设置模块。主要对一些系统信息进行设置和维护。

3 讨论及结论

计量和质量控制是保障医疗设备质量的有效手段, 研究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模式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受到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10]。本研究提出建立医院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 并采用信息识别技术作为设备相关信息的采集技术。基于本研究的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 工作人员携带移动式信息识别设备可以在医院任何地点作业, 设备计量质控的检测信息填写在如图4所示的电子记录表单内, 该记录表单提交后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调用和查询, 并可根据需要生成报表并打印。电子记录表单内除现场检测的数据需要录入以外, 其它相关信息均可通过信息识别技术进行读取, 这样省去了很多中间过程和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人为差错的产生。

本研究采用信息识别技术, 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纸质档案, 通过非接触方式可直接识别、获取设备相关信息, 并可通过网络上传至电子计算机,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识别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由桌面纸质办公推向了移动电子办公。基于信息识别技术的医疗设备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能随时随地访问设备的电子身份标识, 及时查询和掌握设备的质量信息。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幅减轻了医学工程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大大降低了他们日常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 全面提升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各项工作效率。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运用高效, 可实时进行信息处理, 实时记录医院医疗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便于医院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状况, 形成完整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保障医院医疗质量。

本研究采用的信息识别技术, 既可以是条形码技术也可以是RFID技术。将RFID技术与条形码技术相互比较, RFID技术拥有许多优点[11], 如:可容量大, 通讯距离长, 对环境变化有较高的忍受能力, 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其缺点在于成本较高, RFID标签价格比普通条码标签贵数十倍, 这是阻碍其全面推广的因素之一。另外, RFID标签中的信息是非接触和无线的, 容易被窃听、被读取, 标签受到成本的限制而很难具备能够足以保证安全的能力, 应引入数据加密和医院内部闭环控制来增强RFID系统的安全性。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院对医疗质量、管理效率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及标签成本的逐步降低, RFID的推广与普及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摘要:为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 更好保障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质量, 采用信息识别技术采集医疗设备的信息, 建立医疗设备计量与质量控制检测数据库, 构建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医疗设备计量质控相关信息的自动获取、传输、存储和统计分析。信息识别技术的充分应用, 减少了人工干预, 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提高了计量质控工作效率。

关键词:医疗设备,信息识别,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韩琼.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4) :105, 108.

[2]刘晓华, 田金, 许锋.RFID定位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 :47-50.

[3]孙志辉, 杨冬.全国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学术年会召开[J].中国计量, 2012 (9) :19.

[4]陈浩.医院计量管理工作是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J].医疗装备, 2012 (8) :56-57.

[5]杨鸣, 尹君伊, 刘剑.浅谈医疗设备与计量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2 (1) :60-61.

[6]陈宏文, 廖伟光, 夏景涛, 等.医院设备计量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2) :30-31, 46.

[7]付磊.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识别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7.

[8]朱慧敏, 戴映云, 刘蕾.浅谈条形码在计量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上海计量测试, 2009, (1) :51-52.

[9]魏建新, 蒲学梅, 程鹏, 等.射频识别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6) :28-30.

[10]李冰.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08.

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探讨 篇6

关键词:计量检测,数据库,仪表,设备维修

所谓计量检测, 就是指不断地测试计量检测对象所有的指标参数, 然后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结果, 而相关的应用设备就是计量检测设备。计量检测单位应有效地开展检定、检测工作, 以便给计量检测提供科学而完整的数据信息, 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重视计量检测设备管理中经验的总结, 为今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 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总结并归纳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中的经验。

1 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

1.1 设备管理

在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设备的管理包括购进、验收和维护等环节。计量设备购进涵盖了基本设备和辅助设备的采购, 同时, 还要把设备的规格、计量范围、检测标准、误差和使用期限等准确记录下来, 使计量检测设备技术员可以及时维护出现问题的地方。

1.2 人员管理

计量检测管理是需要人来操作的, 这也是计量检测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因此, 必须要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只有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并合格的计量检测人员, 才能使计量检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技术人员首先应该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 然后再开始计量检测工作。设备出现故障时, 要了解故障原因, 并找出解决故障的办法, 保证计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1.3 设备管理

只有认真整理、记录计量检测设备的数据, 包括检测设备的规格、检测时间、数据和故障细节等, 才能在数据中分析出计量检测设备的问题, 同时有助于积累更多的测量经验。

2 做好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

要做好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 就要用现代计量检测管理理念管理计量检测设备。在购进和维护设备时, 应该以经济、实用为原则, 这样才能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2.1 提高计量检测意识

只有重视计量检测对生产经营的重要意义, 才能够做好计量检测管理工作。计量检测单位应该将计量检测知识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中, 通过强化一线生产人员的计量检测意识, 使员工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好产品的生产工作, 保障产品的质量。另外, 要对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重点培训, 组织骨干计量检测人员外出学习交流, 让他们对相关的检测标准和先进检测技术有深刻的认识, 进而规范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方式。

2.2 科学选择计量检测设备

计量检测设备的选择要符合生产经营设备的购进情况——既要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 又不能浪费采购资金。例如, 在选择记录仪表时, 要选择本地的一般仪表, 如果设备出现了问题, 就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如果要使用具有核心科技的零部件, 在选择时就应该选择最先进的, 这样才会大大提升检测设备的稳定性。市场上有很多种计量检测设备, 但事实上, 购买同一个厂家的计量检测设备的零部件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如果测量零件出现问题或需要用新的零部件来装配, 就可以很便捷地更换, 不会出现零部件不匹配的问题, 这也使维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维修, 零部件的使用期限也会更长。

2.3 及时维护计量检测设备

过去, 计量检测设备没有考虑测量风险, 只关心成本和效益, 而传统计量检测方法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此, 所以风险测量评估是计量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技术人员以把技术中的测量风险降到最低为原则进行检测和记录。技术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专业水平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计量检测风险也是设备维护的需要, 但计量检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会因计量检测间隔时间短而不断出现, 因此, 计量检测单位应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设置计量检测的频率, 避免计量检测单位资源的浪费, 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准确度。

2.4 重视计量网络化管理

计量检测设备的大量增加使计量检测的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尤其对那些大中型计量检测单位来说, 计量检测结果早就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来处理了。计量检测单位需要适当地更新检测结果处理软件和硬件, 并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且数据库中的检测设备台账、检测数据要尽量丰富;要制订详细的计量检测时间、次数、单次计量检测内容和检测规划。只有精确地处理数据, 才能有效避免计量检测设备的采购问题, 所有的计量检测数据才会有意义。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计量检测单位来说, 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对检测人员的工作进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计量检测设备质量低下, 计量人员检测技术不过关, 那么计量检测数据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就会给计量检测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 计量检测单位不仅要保证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 还要提高计量检测人员的职业素质, 并不断规范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流程。只有这样, 才能使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何增梅, 杨建华.现场计量的质量控制[G]//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327-328.

设备计量系统 篇7

计量检定和计量确认在定义上我们要进行严格的区分, 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计量检定即“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的程序, 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 (或) 出具检定证书”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我国这个定义与国际通用化的词汇定义是一致的;计量确认即“为确保电子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从定义可以知道, 计量确认是根据电子测量设备的使用目的, 在测量电子设备的使用要求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通过计量确认, 可以确定该电子测量设备是否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

2 计量检定和计量确认适用范围和作用不同

计量检定规程是由政府根据保护公众利益的需要, 对在规定应用领域的测量仪器或电子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准确度等级进行的规定。其中对测量仪器的可靠性、防欺诈性等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通过型式评价进行控制。对于每台用于法制计量管理领域的测量仪器是否符合上述法定要求, 需要通过检定活动进行查明和确认。计量确认是为测量电子设备用户确保电子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而检定是为政府确保电子测量设备符合法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前者是企业的用户行为, 后者是政府行为。其目的, 一个是满足质量保证的需要, 是自愿行为;一个是保障公众利益, 是法制管理。保障公众利益的活动无法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因此需要通过政府行为进行支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上的立足之本, 直接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 因此企业自身有动力推动计量确认活动的进行。

3 计量检定和计量确认相同点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可以知道, 计量确认和计量检定都是完整的测量仪器管理过程。即通过对测量仪器进行技术评定, 评定结果与计量要求比较, 确认测量仪器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在计量检定和计量确认过程中都要经历校准过程, 校准是一个技术过程, 是计量确认和计量检定过程的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技术评定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或示值误差。校准结果与计量要求比较, 才能够确认被校仪器是否达到使用要求。因此, 校准为后续的测量仪器适用性评价奠定基础。

校准是计量确认中的一个过程, 是计量确认的第一个阶段, 需要将电子测量设备与测量标准进行技术比较, 目的是确定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大小。校准还包括出具校准证书或报告, 说明校准结果, 必要时贴校准标识。计量验证是计量确认的第二个阶段, 通常包括:使用校准结果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 判定该测量电子设备是否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当校准结果表明测量仪器准确度不满足计量要求时, 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而当测量仪器准确度满足电子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时, 出具计量确认报告或文件, 按照要求进行适当的标识, 如进行封印或标签。因此, 校准是计量确认的技术基础, 计量验证是校准结果与计量要求比较的过程。计量要求与测量仪器的预期使用目的有关。明确的计量要求与合理的校准结果进行比较, 才能完成计量确认, 确定该测量仪器是否适合用于特定的应用。

计量检定也离不开校准这个过程, 这个内容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也是深有体会的。校准是评价测量仪器计量性能的技术过程, 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使用, 需要测量仪器用户利用校准结果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 进行计量验证。为了保证测量仪器的计量确认, 用户必须通过生产过程管理和测量过程管理, 提出测量仪器的计量要求。通过委托具有能力的实验室进行计量校准, 获得具有足够准确度的校准结果。由于传统的影响, 少数测量仪器用户不分析自己的计量需求, 将测量仪器按照检定规程送检, 拿到检定证书后即投入使用;或者将测量仪器送校后, 不进行计量验证, 往往造成超差仪器的误用, 影响产品的质量。这些现象说明用户没有掌握计量概念, 无法通过计量活动保证产品质量, 其质量活动是失控的。

4 计量确认是计量检定工作的完善和补充

计量确认流程主要涉及计量检定部门和设备使用单位, 计量检定部门负责进行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和校准, 提供测量设备的特性。 (压力表校验台、温度校验仪) 。设备使用单位根据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比较完成计量确认、验证。计量确认是测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计量确认过程是由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规定检定时间间隔、确认合格标识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即计量确认=检定/校准+验证 (计量特性) 。 (压力表校验台、温度校验仪) 。企业的计量确认包括对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调整、修理、验证、封印、标识等活动。

计量确认应由各单位的设备员、工艺员、安全员或其他机关技术人员完成。而不应当由计量检定人员完成, 特别是对大型企业来说, 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种类繁多, 计量检定人员无法了解每种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因此, 由计量检定人员进行测量设备确认是不现实的。 (压力表校验台、温度校验仪) 。在计量确认过程中, 计量确认合格与否应记录并粘贴计量标识。计量确认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验证过程, 是将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进行验证比较。

计量要求是从工艺要求、操作规程以及相关的规范、法规、用户需求导出的, 计量要求的导出是计量确认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要求”是计量工作的起点, 也是计量工作的归宿, 满足计量要求是贯穿计量工作始终的目标。计量确认过程是一个技术确认特性, 才能够进行正确的验证、比较, 计量确认工作才能真正完成。计量检定/校准只是计量确认过程的一个子过程。计量验证是ISO10012:2003标准的新内容, 也是计量确认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上就是确认测量设备能否满足预期用途 (将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顾客的计量要求相比较) 。当一台检定/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用于不同的测量过程时, 由于测量过程所规定的计量要求不同, 可能得出确认合格或确认不合格两种结论。 (压力表校验台、温度校验仪) 。如果测量设备只进行检定/校准, 虽然处于合格状态, 但不一定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还必须进行计量验证, 只有验证合格, 才可以认为计量确认合格了。

摘要:笔者近几年参与了很多质量监测和质量监督的实际工作, 通过参与这些工作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甚至很多在一线工作多年的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对电子计量确认和电子计量检定这两者的含义不能进行严格的区分, 这种认知上的问题对质量监督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也对计量学科理论的提升有百弊而无一利。针对以上的问题, 笔者针对计量检定和计量确认这几个定义进行了区分和探讨, 希望对于一线的计量监督工作者和计量科学的研究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计量检定,计量确认,电子设备

参考文献

[1]袁先富.产品质量与计量检测[J].中国计量, 2008 (2) .

[2]王凤玲.计量检测的作用应如何发挥[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7) .

计量标准设备的运输安全 篇8

1 安全运输的内涵

标准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输是指在运输过程中仪器、设备、附件、文件、包装等,做到无丢失、无损坏,标准仪器设备启封使用时计量特性的完好性、组合功能正常、标准量值准确可靠。为了保证标准仪器设备运输安全,必须做到防振动、防污染、防潮湿、防高(低)温、防磁化、防电磁损伤、防电离辐射、防丢失等。

防振动。在搬运和运输仪器、设备工程中避免超出承受的振动,由于振动产生的加速度小于规定值,以保证不因振动而产生机械损伤和参数的偏移。

防污染。在运输的全过程中避免与有毒和有害的气体、物质接触,保持标准仪器设备包装的清洁,避免人员的毒害和设备受到的污染。

防潮湿。防潮是要做到防雨、防水浸,避免长期在不适合的湿度环境中存放、运输,湿度过高可能使仪器受潮、受腐蚀,湿度过低可能遭到静电的危害及其使结构开裂。运输、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最好为40%~80%。

防高、低温。标准仪器设备的运输和存储应注意防寒和防高温,避免阳光直射仪器、设备及其装有标准仪器设备的包装箱,尤其是密封的包装箱不宜长时间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环境下存放、运输,一般运输、存放环境的温度以0℃~50℃为宜,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照具体的要求进行运输、存放。

防磁化、防电磁损伤、防电离辐射。电磁、电离辐射、强磁场往往会造成电子器件的损伤和仪器、设备的污染。运输、存储应远离辐射源及其能造成损伤的磁场、电场,必要是采用防护包装,进行电磁屏蔽和良好接地。

防丢失:运输、存储的每个环节应对仪器、设备、附件、文件等交接清楚,必要时对包装箱铅封,并适时检查铅封,委托信誉良好的物流公司,保证做到不丢失。

2 包装方式

不论选择何种交通运输工具,标准仪器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包装起着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包装承载标准仪器设备,抵御运输、搬运、存储过程中的振动、冲击、跌落、潮湿、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降低标准仪器设备受损的风险,因此,标准仪器设备的包装是仪器安全运输的关键一环。

标准仪器设备的包装材料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标准仪器设备的种类、体积、重量、形状等特点,结合运输距离、运输工具、路途特点、中转等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把握软包装、硬包装两个方面。硬包装主要指的是选用的外包装箱、运输箱、专用仪器箱等,其主要功能是防振、防潮、防污染、防电磁和电离辐射等。软包装是硬包装箱内对被包装仪器设备进行固定、支撑、衬垫,是对仪器设备进行的预先包装、包裹,主要功能起是固定、支撑、缓冲、减振、保护仪器的外表面等作用。

根据软包装要够软,硬包装要够硬的原则进行有效包装。在没有专用包装箱的情况下,预先使用软物质(珍珠泡棉等)将标准仪器设备包裹起来,包裹的层数视仪器的抗振程度而定,用胶带或者拉伸膜粘住软物质防止其脱落,将仪器设备放入外包装箱内,在标准仪器设备的6个面与包装箱内间壁放入泡沫,根据仪器设备的质量,仪器设备的表面与包装箱的内壁的距离为50~200 mm,使标准仪器设备在箱体内不晃动;选用专用包装箱时,根据仪器设备的大小尺寸选用包装箱,预先根据仪器设备的尺寸、形状,将专用包装箱内装带防静电功能的整块高弹泡棉,并抠出与仪器设备形状相适合空间,将标器设备放入高弹泡棉即可,或采用发泡工艺将仪器设备与外包装箱之间充满防振泡沫塑料。包装中还应注意仪器设备形状、薄弱点、显示屏、输入输出接口或接线柱、功能按键等易损的部位,对其的包装处理要格外留心。在运输箱上做好防震、防潮等运输标识。通常极短途的运输可以不进行包装,将其放在运输车(工具)的软座上,专人负责护送,保证不滑落、碰撞,运输车辆慢速行驶。

3 运输方式

仪器设备的运输方式应视现场保障地点和路途情况选择。一般来说长途运输宜采用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随身携行等方式。航空运输速度较快,能和人员同步到达,运输过程可控性强,仪器设备安全有较高的保证,但费用较高,适用路途远、任务急、携带的标准仪器设备多的情况,方便在大中城市间运送,有利于计量保障任务的快速开展。公路运送、物流托运采取长途汽车运送的方式,出发地装车,目的地卸车,避免了货物中途换乘所带来的风险,中小城市均能到达,经济实用,适用于对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公路运输对包装要求较高,安全风险较大。当携带的仪器设备少、体积较小,对运输安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随身携带的方式,检定人员与仪器同时到达计量保障现场,便于现场计量任务的快速展开。短途运输通常采用自备车的方式,检定人员与仪器、设备同行。这样可以实现仪器设备运输过程全程可控,降低了安全运输的风险。

无论是长途运输还是短途运输,人员押运是保障运输安全的有效措施,可以保证运输中仪器设备一直在押运人员的可控范围内,增加仪器设备运输的安全系性。押运人员可以是随行的现场计量保障人员,也可以是专门指派的人员负责,押运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在装车、行运、中途休息、目的地卸车过程,确保仪器设备运输全程可控。

4 安全运输的质量控制

计量标准仪器设备的运输质量控制应纳入质量体系管理,并制定标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以规范仪器、设备运输,并将其作为计量机构内审要素。质量体系应规定具体仪器设备的托运、押运、随身携带等运输方式,包装方法,负责人等内容。仪器、设备相关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在质量管理室和质量负责人的监督管理下,做好仪器设备出、入实验室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运输的安全和完好受控。采取定人、定位方式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输控制,仪器设备运输的各个环节专人负责,每台仪器设备都有专用运输包装箱。定人对运输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包装、押运、装卸等;每台仪器、设备、附件、资料有专用包装运输箱,特定包装箱运输标识和具有发货、收货单位等信息的标识。

5 结语

按照目前计量标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溯源方式和方法,计量标准仪器设备在实施大量的移动和运输,给仪器设备可靠使用带来极大风险,保证计量标准仪器设备在移动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保持技术性能稳定可靠,已经成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标准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输是实现计量保障的必要条件,正确、合理地进行仪器设备的移动和运输,能提升仪器设备的完好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兰春燕.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原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上一篇:台湾电子书产业问题下一篇:送达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