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系统(共12篇)
设备管理系统 篇1
随着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设备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设备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其与设备管理相关的子系统如备件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系统也层出不穷,国内如烟台正大软件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上海伊尔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上海人本控制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基于设备维护的理念开发,不能全方位满足企业需求。为此很有必要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用于设备管理,并制造企业的需求,构建设备管理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开发出基于J2EE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
1 设备管理系统的理念基础[1,2,3]
设备综合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特点,目前在国内外设备管理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强调以设备全周期为管理对象。设备生命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设备前期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二是设备中期管理阶段,即设备运行使用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设备从投产开始的使用、维护、点检、检修、备件供应等,该阶段正是设备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时期;三是设备后期管理阶段,包括设备报废、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管理。上述三个时期的设备管理构成了对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称之为设备寿命周期管理。文章将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理念基础,搭建设备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框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设计
2.1 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设备管理一般理论,结合企业的需求,并遵循下面两个原则:一是将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时,应追求子功能模块的封闭独立性,努力作到模块内的高强度内聚和模块间的松散耦合;二是分解得到的功能足够详细,并且在分解时既要避免功能过粗,又要避免扇出过大[4]。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分为设备采购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维修计划管理、设备修理管理四个模块,这些模块覆盖设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另外系统还需要系统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文档管理三个辅助模块。最后得到的功能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其顶层功能、信息、对象关系的IDEF0图如图3所示。
2.2 设备采购管理
设备采购管理主要对企业各部门的设备采购申请进行管理,完成设备采购订单的创建,为系统提供设备采购信息。其功能、对象和信息关系的IDEF0图如图4所示,数据结构关系的IDEF1x图如图5所示。
2.3 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主要完成设备BOM结构的创建及其相应文档的管理,为系统提供设备的BOM信息。其功能、对象和信息关系的IDEF0图如图6所示,数据结构关系的IDEF1x图如图7所示。
2.4 维修计划管理
维修计划管理主要对企业各部门的设备维修申请进行管理,制定设备维修计划,为系统提供设备维修计划。其功能、对象和信息关系的IDEF0图如图8所示,数据结构关系的IDEF1x图如图9所示。
2.5 设备修理管理
设备修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计划检修,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排除进行管理,并对修理的质量进行监督,同时对设备报废信息进行管理。其功能、对象和信息关系的IDEF0图如图10所示,数据结构关系的IDEF1x图如图11所示。
3 系统的软件构架
为很好满足功能需求,系统采用Sun公司的J2EE软件构架,其软件构架平台如图12所示。J2EE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分布式应用模型。J2EE体系结构提供中间层集成框架,满足不需太多费用而又需要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应用需求[5]。
4 系统实现
由于篇幅所限,只以维修计划模块为例来介绍,其他模块的实现与此相类似。
为使设备的各种信息显示更加直观,在界面设计方面,采用页面控件方式,这样设备的绝大多数信息会在一个主窗口中显示。主界面截图如图13所示。
5 结束语
系统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采用J2EE软件构架,具有良好的信息集成、资源共享的特点。目前该系统已在某制造企业运行,效果良好。
摘要:设备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设备管理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设计开发出基于J2EE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
关键词:设备生命周期:J2EE软件构架,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郝俊斌.浅谈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J].煤炭工程,2008(12):109-110.
[2]黄坤,李彦启,胡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73-175.
[3]刘盛轲.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方案[J].科技创业,2010(7).
[4]李东生.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孙更新,周峰,宾晟.白领就业指南:J2EE开发员成长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设备管理系统 篇2
102、设备定修策略中的设备分类中C类设备是指发电生产系统中不属于A类、B类的设备。( )
103、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A类设备以预防性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并结合日常点检管理、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检测的结果制订设备的检修周期,并严格执行。( )
104、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A类设备以状态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
105、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B类设备采用预防性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方式,检修周期应根据日常点检管理、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检测的结果及时调整。( )
106、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C类设备以故障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 )
107、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C类设备以状态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
108、设备定修管理包括:定修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定修的实绩记录和分析、定修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 )
109、设备定修计划在设备点检管理的基础上编制,其内容包括项目、工期、费用、工时定额、备品配件等,
( )
110、定修项目的动态管理是指在点检定修管理中设备的所有管理值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设备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后,设备的管理者有责任提出设备管理值的改进意见,使设备管理值逐步准确、合理、科学,从而达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方法。( )
111、在设备管理过程中,点检员要全过程跟踪定修工作业务流程,定修工作的全过程均需按标准执行,点检员应参与制定、修改和完善这些标准。( )
112、年修模型应在点检的基础上,结合发电设备的状态诊断作必要的调整。( )
113、我国行业标准规定发电机组检修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检修时间最长,B级检修时间比A级短,C级检修比B级短,D级检修时间最短。( )
第四部分 设备的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检修
114、设备劣化是指降低或丧失了规定的功能,是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突发故障、设备损坏和经济价值降低等状态表现的总称。( )
115、设备劣化是指设备材料变形、磨损和腐蚀等形象。(×)
116、劣化倾向管理是定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设备点检和其他手段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劣化趋势和规律,实行状态检修的一种设备管理方式。( )
117、设备劣化倾向管理的目的,在于跟踪设备的劣化趋势,以判断设备的的可靠性,为设备的定修决策提出科学的依据。( )
118、设备劣化按其表现形式分为设备的有形劣化和设备的无形劣化。( )
119、设备的有形劣化按其引起磨损和劣化的原则分为设备的使用劣化,设备的自然劣化,灾害性劣化。( )
设备管理系统 篇3
1.充分认识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意义,建议健全管理体系
1.1端正认识,加强领导
可靠性管理主要是在电力工业的设计、设备制造、基建安装、生产运行诸环节中制定并执行统一的可靠性准则,监察分析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以各项指标来检验诸环节的预期目标和效益,提出改进措施,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供重要依据,更主要的是和国际电力管理模式接轨。因此可靠性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1.2建立管理体系,层层落实责任
可靠性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是一项繁琐和细致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因而要做好以下工作:
1.2.1从基层到各级都应建立以负责生产的主要领导为首的可靠性管理网,认真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指标考核、分析、信息反馈三大环节,并派得力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担任可靠性管理的日常工作。
1.2.2把可靠性指标作为企业考核的硬指标,无论企业的机制、大修质量考核、运行调峰考核都可以可靠性指标考核为主,并把可靠性指标分解到各个生产环节,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
1.2.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电力可靠性专责的工作要有一定专业技术、具有一定现场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为提高可靠性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电力可靠性工作人员配备;
(2)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电力可靠性专责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如开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举办专业及跨专业技术研讨会、专家研讨会等,并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另外,可靠性管理技术培训的对象不能仅限于各专责人,还应普及到生产管理的各部门中去,使可靠性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及管理的各个层面中。
2.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
2.1充分发挥可靠性统计分析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在可靠性管理中,通过统计评价、信息反馈,从而掌握故障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超前管理。
2.2抓好安全生产,提高可靠性指标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命根了,是电力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提高可靠性指标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作重点,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认真抓紧、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同时加强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将安全第一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心中,为保证机组的稳发、满发,提高机组的可用率创造有利的条件。
2.3加强运行管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运行工作是电厂生产第一线,加强运行管理工作,是保证发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关键,也是发电厂治理整顿的中心环节。
2.4加强检修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
应用可靠性原理,对全公司的设备进行安全生产分析,加强检修管理,强化整改措施,以提高发电的可靠性。在大修中,建立三级验收制度,并建立以总工为首,生技部牵头、各专职检修主任为主要成员的质量验收保证体系。以生产副总经理为首,安监部牵头,抽调有实践经验的检修、运行骨干、车间安全员组成质量监督体系,两大体系对大修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管理,坚持“谁修谁负责、谁出问题谁清楚”的原则,以增加检修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提高机组的检修质量。
3.加强设备管理,大力推广可靠性技术
3.1要求制造厂家提供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没有可靠性指标,各项技术参数就变得没有意义。当今国际上一些著名厂商,不单主机有可靠性指标,就是辅机也有了可靠性指标。因此,我们应当主动提出促使制造厂限期提供可靠性指标。
3.2改进设备质量的检验方式
目前我国制造厂的以型式试验、出厂试验的方式来检验出厂设备的质量,实践证明,这套办法已经不适用了,原因是,以型式试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办法,只有在工艺没有分散时才适用。在我国,目前不仅工艺要求不严,分散性很大,而且很多原材料和零部件乱代用,型式试验品和批量产品根本不是一回事。而设备的重要参数,如变压器的绝缘水平,断路器的开断电流,避雷器的放电电压等,只有在型式试验时才检验,出厂试验是不检验的。因此,造成大量设备主要性能未经检验就投入运行了,造成了对运行可靠性的很大危害。
因此应要求制造厂家,对批量产品进行可靠性抽样检验,提出开箱合格率。以大型单件产品,应参考卫星、导弹等制造过程,对各工序、各零部件间都有详细的质量保证体系。
3.3设备完善化要有定量的可靠性目标,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4.应用新技术,是提高电力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4.1电力可靠性是衡量电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经济指标。
以定期维修制向状态维修制转换,是设备维修制度和方法的要求性变革。而如何起步,起步后又如何深化以取得实效,我们可做以下探讨:
4.1.1全力掌握设备状态
状态维修要求在普遍掌握所有设备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少数该修的设备,进而对它们进行适度维修,因而掌握状态是搞好状态维修的先导,是我们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也是状态维修的难点。我们可通过下列途径来掌握设备的状态:加强常规测试手段;开发与应用在线监测技术;应用数理可靠性统计方法。
4.1.2提高维修质量
维修质量是整个维修工作的核心,提高维修质量是搞好状态维修的重要环节。人们通常认为,到期不修是失修,殊不知,修未修好同样也是失修,而且后者比前者更糟。建立修后评估制度,对保障大型设备的检修质量也是非常有益的。
5.结束语
总结几年来的可靠性工作,使我们感受到搞好可靠性管理,健全管理网络和职能是保证,生产和设备管理是基础,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引起新技术是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可靠性管理工作健康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及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化,相信我们电力企业也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者单位: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设备管理系统 篇4
一、实施背景
玻璃生产企业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 其中设备资金投入一直占有较高比例。由于公司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已习惯于自成体系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缺乏先进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和社会化协作精神, 在设备资产管理上常出现“重占有, 轻使用;重数量, 轻质量”等情况。现代化的设备管理工作特点是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 从规划调研、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修保养、更新改造, 直至淘汰报废等全过程都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才能不断改善设备技术功能、实现安全和经济运行。两条生产线上的设备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 不仅技术先进、价值较高, 而且可年产优质浮法玻璃266万重箱, 如何管好、用好和修好设备, 使其长周期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和发挥最大效能, 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直是设备管理人员探讨的课题与基本任务。由于普遍存在重用轻修、重购置轻管理, 主要生产设备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以及设备维护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不但使设备故障增多和维修费用增加, 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虽然公司采取了定期检查设备操作、保养和维修工作情况, 以及制定备件库存指标等措施, 但收效甚微。
二、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强化和提高操作人员参与设备管理的意识, 不仅制定出严格的设备操作、维护等管理制度, 而且为了减少备件库存和降低设备维修费用, 在实施备件供应的预测性研究、摸索备件磨损规律、优化库存结构和推行设备成组维修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 立足“五个要点”, 实现“五个目标”
结合晶华集团的发展规划和设备管理工作特点及任务, 公司制定出设备管理的“五个要点和五个目标”工作方针。五个要点即学习是基础、坦诚是关键、创新是核心、素质是保证、实现晶华规划目标是目的;五个目标是要保证实现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岗位工作明显加强、为公司战略决策服务的职能作用明显增强、各项工作明显促进、学习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要明显加大。公司主管部门不仅拟订出学习计划, 还组织开展管理创新和提升专业管理水平的业务学习, 以及内外部创新成果交流与经验推广等, 监督、检查各分厂的计划安排与实施效果, 并按月进行落实与考评。
2. 实施预防性维护分级管理机制
由于生产线设备的维护工作比较繁杂, 不仅占用了维护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 也使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项目, 例如, 设备检查、校准、技术改进等工作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因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发生误操作或不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设备维护成本和停机率不断升高。通过借鉴国内外同行业设备预防性维护与管理工作经验, 根据设备实际状况及员工技能水平, 实行了设备维护分等级管理模式, 将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划分为五个等级, 先确定各级标准和责任人, 再对不同等级的责任人进行培训与考核, 不但使其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而且能将维护任务按不同层次再进行细化和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 保证做好各自的维护工作。
3. 实施管理考核机制
公司过去制订的设备管理标准多为定性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执行弹性大和难以考核等情况。通过引入质量认证考核方式后, 不仅制订出符合生产实际情况的设备管理考核程序文件和方法, 而且实行了“操修合一”的管理模式, 将设备操作与检修人员合二为一, 维修人员不仅要学会正确使用设备, 操作人员还应掌握设备点检、维护和排除一般故障等技能, 既利于设备隐患的及时发现与排除, 也利于提高检修质量。彻底解决了操作和维修人员之间相互推委和扯皮的问题, 避免了操作人员不关心设备维护、野蛮操作和拼设备现象。
4. 实施备件管理机制
(1) 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络技术资源, 将备件供应商与终端用户统一起来进行管理, 达到了与供应商预先约定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先对备件需求情况进行整理与统计, 按设备类别、备件型号等进行分类造册, 将数据上传到中国备件网的备件需求数据库, 该系统会自动对备件需求数据进行汇总, 并计算出目前库存的市场指导数据和价格。供应商可对所有上传备件需求清单进行供货能力确认, 需求者也可随时查询备件货源供应等情况。
(2) 实行备件塔型管理, 由公司设备处和工艺处等部门牵头作为备件管理的塔尖, 各车间及各部门作为塔底, 形成管理有效和信息互通的合作关系。塔型管理分为三层, 第一层多为常用备件, 主要包括:空压机三滤、磨机齿圈与板锤、接触器、空气开关、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熔断器等, 由于用量大一般由各车间自行储备, 公司统一负责采购。第二层备件主要包括:控制电路板、电机、减速机、提升机等, 由于消耗量较少、价格较高和车间储存困难, 由公司统一集中保管。第三层主要是进口备件, 以及货源短缺或有特殊要求及价格昂贵的备件, 此类备件虽然库存量少但却重要, 应由公司和使用单位共同管理。
5. 实施成组维修机制
(1) 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加大, 电钳工的故障抢修和计划维修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缩短停机时间和发挥维修工的最大潜能, 通过对各类故障发生规律进行摸索制定出了设备成组维修的方法, 经实践效果良好。此方法是将成组备件从最容易拆卸的地方拆下, 并备好成组备件, 当某个零件需要保养或发生损坏时, 可将成组备件整体替换后, 再将换下的旧件运至车间维修和再进行成组。不仅极大缩短了停机时间、节约了大量备件, 也提高了维修质量和工作效率。
(2) 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就是要求员工对工作和产品质量要精益求精, 对费用开支、材料消耗等要精打细算。“细”主要包含一是规范, 应从系统工艺流程出发, 使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能严密控制和有机衔接;二是周到, 因为玻璃产品生产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考虑周全, 否则就会使整个生产陷入被动状态。因此, 既要将设备管理工作做细、做精, 又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取得的效果
1. 各级维护人员的职责更加明确
通过实施创新设备管理考核程序机制, 不仅使设备管理走上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相关工作职能也达到了分级化、数量化和货币化的考核与管理目的, 各级维护人员的职责更加明确、分工更加清晰, 真正做到了奖有依据、罚有规定的良好工作氛围;不仅增强了操作人员参与设备管理的责任心, 也提高了检修质量和设备维护水平。例如, 设备隐患不仅能及时被发现和排除, 也避免了为追求产量而拼设备现象, 电钳工的维修工作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 备件及材料消耗也都在大幅度下降等。通过对检修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不但从根本上消除了故障隐患, 也为实施设备定修周期的零故障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既缩短了检修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又降低了维管费用。在计划工期大幅压缩情况下, 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益却有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创新企业备件管理机制, 不仅降低了备件采购成本和库存量, 也使各车间与相关部门间形成统一和有效的管理体系, 不但能及时互通信息和互相合作与支持, 备件管理工作也更加规范有序。
2. 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
通过实施“设备成组维修法”, 极大缩短了设备保养和故障排除时间。例如, 过去更换一套轴承从拆装到测量完成, 不仅要拆装30多套螺栓, 还需2h的停机时间。实施备件成组维修后, 仅需拆装6套螺栓和0.5h就可完成。更换一次进口混合机备件过去需要8h, 现在仅需3h。既缩短了维修保养的时间, 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设备管理系统 篇5
笔者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设备管理器在哪 怎么打开设备管理器。设备管理器在电脑使用与维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备管理器中不仅可以看到电脑所有的硬件信息,并且还可以看出设备是否工作正常,驱动有没正确安装等。因此学会使用设备管理器是电脑维护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电脑爱好者朋友所必须了解的。
打开设备管理器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介绍几种简单通用的方法,适合主流的windows xp系统与windows 7操作系统。
设备管理器打开方法一:devmgmt.msc 命令法
进入电脑桌面从左下角的 开始-运行-输入:devmgmt.msc命令,确认即可进入设备管理器
调用开始运行对话框也可以直接使用快捷键:windows + R组合键调出
设备管理器打开方法二:我的电脑属性内选择
进入桌面,找到“我的电脑”,将鼠标放在其上,右键鼠标选择“属性”切换到“硬件”选项卡上即可找到设备管理器,进入即可。
如果你是Win 7系统右键我的电脑属性就可以直接看到设备管理器标签,进入即可。打开设备管理器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在电脑桌面上右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在管理项目里也可以找到设备管理器,当然别的方法也很多,大家只需要掌握以上2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即可。希望本文可以对那些不知道设备管理器在哪的电脑爱好者朋友有所参考,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联系我们。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优化探讨 篇6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煤矿资源;煤矿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6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15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79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对煤矿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各种机电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煤矿资源开发工程中。然而在我国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中,受经济及科技条件的制约,机电设备管理水平低,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益是各企业生产发展的保障,为此,就我国煤矿企业而言,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系统,进而保证煤矿产业集约化生产,提高煤矿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
在我国的煤矿产业,生产作业大多是在井下作业,而井下环境比较恶劣,面对恶劣的作业环境,对机电设备的管理难度就会加大。另外,我国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机电设备的运行没有做好监管工作,许多企业在进行作业生产时都是采用人工绘图,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生产不仅效益低下,还会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井下作业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在煤矿企业中机电设备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比如机电設备存在老化现象,安全保护装置也不规范,甚至很多机电设备都达不到相关的质量标准。
1.2 管理方式老旧
在我国的煤矿企业管理当中,管理方式老旧,对机电设备没有统一的管理,杂乱无章,不能在管理当中有效地将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做到系统化。同时,在煤矿企业生产管理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容易出现冗杂,一窝蜂的现象,有些自恃经验老道的作业人员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差,甚至是持反抗心理,企业内部不注重高新人才的培养,机电技术得不到创新,致使多数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较差,对新事物的创新力度不够。
1.3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人才会走得更远。我国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在面对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管理技术水平,导致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一大截,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由于技术落后而逐渐走下坡路。在我国大多数的煤矿企业当中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由于煤矿大多数都是在井下作业,煤矿工人大多数都为寻常百姓,对机电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全面,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的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是一味守旧的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就会很快被淘汰。
1.4 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煤矿企业中,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对机电技术的管理力度不足,企业对机电技术进行检查的时候都是应付了事,对于机电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加上员工平时不注重工作效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及时汇报,任由问题自身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使企业的发展道路受阻,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同时,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煤矿生产过程机电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到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优化措施
2.1 健全机电设备管理机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针对我国煤矿对机电技术管理的不重视,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机电技术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机电管理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方法,实行责任制管理,将技术管理任务依次分配下去。在煤矿作业时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加强企业员工对机电技术知识的学习,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总结在作业时出现的技术问题,同时要有针对性进行技术讨论,全面提高企业机电技术的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2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煤矿生产环境的恶劣促使其机电设备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保障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机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要引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进而保障机电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为企业建立机电设备管理数据库,便于更好地掌握机电作业的情况,提高机电设备作业效率。
2.3 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里,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只有专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人才,才能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保障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此,煤矿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作用。首先,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尤其是机电设备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其次,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人员,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企业可以将优秀的人才进行提拔,将他们组织起来,作为企业人才发展的榜样,激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向上。
2.4 改善机电设备管理模式
就我国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模式来看,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事后的维修与管理,也就是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煤矿企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已经逐步建立,为了更好地发展,煤矿企业不仅要重视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对机电设备维护管理进行不断完善。煤矿产业应该以现代化维修理论、行业特点及设备性能及工作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为事后维修、事前维修及状态维修等,并以此为依据,使其逐步形成具有煤矿机电设备的特色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2.5 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机电设备作为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设备故障,进而不利于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不利于保障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机电设备管理,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十分必要的。煤矿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及技术对机电设备维修进行管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机电设备相应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并对维修计划进行相应预测和判断,进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煤矿节点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到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国煤矿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完善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进而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水平,为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海河.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现状及改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5).
[2] 范彦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及改进[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10).
[3] 张学钊.浅析煤矿机电设备管理[J].价值工程,2012,(18).
[4] 郝亮亮.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J].技术与市场,2014,(12).
[5] 王修启.基于GIS煤矿机电设备精细化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8).
作者简介:邹云浦(1967-),安徽人,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下峪口煤矿运输区区长,助工。
设备管理系统 篇7
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年环烷基馏分油加氢项目已投产, 新品生产工艺中的新设备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优化新品生产工艺中的新设备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开创设备管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特点是以设备综合管理为理念, 即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保养、更新改造直至报废的设备全过程的终生管理体制。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改善设备技术素质, 实现设备的安全经济优化运行, 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等几个方面。在现代企业中, 设备的技术状态和运行直接影响生成的正常运行, 进而影响产品产量、质量、能耗、成本直至全年的经济效益。石油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等特点, 许多事故都与设备操作不当、管理不严以及设备陈旧老化等因素有关。因此, 切实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 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 遵守设备操作规程, 严禁违章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备与安全联系密切, 因此应夯实设备的安全基石, 为企业安全生产、平稳运行保驾护航。而优化设备管理工作恰恰可以促进企业设备的安全性、规范性、专业性及制度化管理, 增强企业对设备事故的防范能力, 全面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管理水平。
现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的举措和思路。
1 管理体制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实现设备科学化、专业化综合管理。
必须摒弃传统的体制及事后管理处理的方法, 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 将设备故障、缺陷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设备管理的体制、方法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摒弃只重生产, 轻设备、拼设备的不良思想和做法, 重视设备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 面对生产中先进复杂的技术设备, 必须采用科学手段进行规范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专业化管理网络, 完善各级领导、人员对设备管理的责任制, 通过逐级负责来加强对设备事故的预防管理, 从“设备可能发生故障”转变为“不使设备发生故障”和“将故障降为零”的新观念。对新设备实现综合管理, 从选型、选材、设计、制造、安装等各个过程严格把关, 确保新设备安全高效地满足生产需要, 从而避免和杜绝设备使用过程中某些先天不足的问题。现在主要说一下设备前期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重点。
1.1 设备前期的凭证管理, 在设备的技术管理
和经济管理中, 用于记录设备管理和技术活动以及经济核算, 并明确管理各方面责任的书面证明, 就是设备管理凭证。这是企业进行设备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搞好设备前期凭证管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维修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1.2 设备前期检修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投产后设备的正常使用, 尽早实现设备的投资效益。
1.3 设备前期固定资产台帐的建立及技术资料的收集。
详细掌握现场安装的每一台设备的第一
手资料, 记录设备铭牌上相关的技术参数, 做好安装过程的质量把关及试车交工的验收工作, 做好设备的调试、验收记录及试车原始数据的管理工作。通用设备的调试工作包括清洗、检查、调整、试车。做好空负荷试车以及负荷试车记录, 以便为后期使用提供必要的资料。
2 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规程, 使之切实可行有效。
通过优化设备管理, 坚持靠制度抓管理, 靠管理保安全的原则。通过建立完善设备管理的各项制度, 形成设备密封、润滑、防腐、备品配件等各项专业化管理, 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加大执行和监管力度, 坚持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违章必究的原则。以设备双包机制为着力点, 做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有专人负责, 并落实到位。杜绝违章指挥, 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 严禁违章操作和设备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及带病运转, 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3 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 做实设备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优化设备管理要加速设备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使设备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摒弃盲目使用不科学管理的思想。基础工作要以新品生产为契机,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好设备信息管理工作, 以信息网络化为指导, 运用先进设备管理软件, 加强对先进设备动、静态状况的时时监控, 使设备信息的录入汇总、统计、查询网络化, 以便学习借鉴更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必须健全充实各类新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资料, 对关键性设备如反应器、塔、压缩机等, 重点加强管理, 要定期对其进行技术性能评析, 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基础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 必须扎实稳固, 以便为设备的管理、更新改造、维修等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通过对设备技术经济指标及使用效益的分析, 寻找设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全面掌握设备的经济运行情况, 积极探索提高设备运行质量、降低设备费用消耗、加强成本管理的有效办法, 促进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 努力实现设备安全可靠和低耗高效地统一, 从而提高设备技术管理效益。
4 提升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理念, 强化培训, 提高技能。
设备是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的根本保证。环烷基馏分油加氢生产中采用的是典型的石油化工装置, 运用先进的DCS生产控制技术, 设备繁多, 腐蚀性较强, 安全性要求很高, 因此生产装备专业性管理强, 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理念, 切实提高设备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强化设备管理知识培训, 掌握设备的“四懂三会”知识, 以确保员工的技能满足新设备对人的要求。努力造就“机、电、仪”一体化人才, 建设一支技术高超、业务精炼、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避免设备的人为劣化, 使“管、用、护、修”结合起来。
5 加强维护保养工作, 规范设备检修。
设备的运行质量是正常生产的根本保证, 坚持“预防为主, 检修为辅”的原则, 积极推行现代企业设备岗位巡回点检卡制。积极推进状态监测, 实现状态检修, 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 而对监测结果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应用则是状态检修得以实现的保证。
5.1 离线监测。
根据设备点检分工原则, 对设备的监测点检制定了检测周期、点检标准和点检路线。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把振动值、红外热像仪的测量结果、油质分析结果、温度值等监测结果合并在报表内。对运行状况有劣化趋势的设备缩短检测周期并进行连续跟踪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防止事故扩大。另外在机组检修前都要求全面检查, 为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依据;检修后再全面检查一次, 以对检修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并以此来评定检修质量。机组启动过程中如有问题也要对其跟踪检测确保机组安全。
5.2 在线监测。
状态检修要求在机组设备出现故障之前及时提出检修请求, 避免故障停机、事故扩大或不必要的负荷扰动, 最大程度地提高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显然, 状态检修需要对机组设备的性能参数、运行情况进行连续跟踪和分析。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获取第一手信息。要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 必须了解掌握设备状况, 分析设备状况变化趋势。几年来, 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利用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对设备的参数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分析, 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获得并分析在役设备运行参数, 抑制事故于萌芽状态, 为在役设备的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并通过严格和规范的管理, 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控、巡视检查、试验分析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了状态检修的应用水平。通过这些手段, 在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充分体现“适时”、“主动”的理念, 变被动消缺为主动诊断, 对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管理。检修质量是降低设备费用的关键因素, 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杜绝浪费、节约费用、降低成本。设备检修实行计划化、规范化、优质化, 形成“交出-票证-实况-监护-验收”一条龙的设备管理理念。以求设备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设备经济管理效益。
6 加大设备现场管理力度, 规范标识管理, 营造绿色文明生产环境。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是以创建绿色环保花园式工厂为理念, 现场设备规范管理至关重要, 倡导开展以设备管理为中心的现场环境整治。通过十字作业法“清洁、润滑、密封、防腐、紧固”, 通过运用先进密封封堵技术, 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通过实施规范标识工程, 倡导绿色生产, 营造一个绿色的文明生产环境, 形成现代化的石化产品生产基地, 确保员工身心健康。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使之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务实高效, 并提高设备技术与经济管理效益, 努力开创设备管理工作新局面。
设备管理系统 篇8
关键词:UML,信息系统,设备管理,炼化企业
动设备是炼化企业生产的动力基础, 是企业安全生产、效益产生的源动力, 做好动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动设备管理类别众多、关键设备影响范围大, 业务范围涵盖设备全过程管理, 动设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要求日趋提升。
1 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动设备业务深化建模
“十二五”期间, 为了实现中国石油信息化工作“业务主导、统筹推进”工作要求, 推进设备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消患治本, 强化动设备本质安全, 确保炼化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开展动设备专业深化工作。
本次动设备业务深化建模的流程如图1所示:
2 动设备业务深化模型分析
统一建模语言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是一种绘制软件蓝图的标准语言, 可以对软件密集型系统的制品进行可视化、详述、构造和文档化。UML灵活、表达能力强, 非常实用。它对建模的作用, 正如程序设计语言对编码的作用一样。UML只是一套用以建模的符号体系, 而不是方法, 也不是软件过程。但它可以在各种建模方法、各种软件过程中使用。
3 组织视图模型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组成元素, 人利用动设备模块管理系统完成计划、管理和控制等功能。人力资源建模和管理对企业的行为和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组织视图模型主要描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责。与其它视图 (如功能视图和信息视图) 是紧密关联的。组织结构规范人员的行为方式与活动空间, 反映组织系统中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为了研究组织系统的行为复杂性, 组织模型需要抽象地描述企业组织要素、关联性、与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的是组织结构框图模型。组织结构框图模型采用树状结构描述各个组织机构的设置、从属关系和人员角色等。根据需要, 组织结构框图模型的描述程度可以不断细化, 直到底层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的员工。
图2所示的组织结构框图模型描述了典型石化企业与动设备管理工作有关的组织结构和角色。
4 静态模型的建立
动设备业务深化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获得系统需求.而用例图和类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需求。用例图和类图可以用规范化的方式来描述系统的功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需求, 是系统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下面分别进行建模。
1) 建立用例模型
通过建立用例图模型, 管理、技术、开发人员和用户能够发现现行系统的不足, 规划新的系统目标。用例图模型是信息视图模型等其他模型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根据建模的目的, 功能模型描述的详细程度是变化的。因此, 用例图模型通常包括一组逐渐细化的层次模型。
一般在进行系统顶层设计时, 可以采用树状结构逐渐分解功能。这种树状功能结构模型 (又称为功能树) 从总体上描述系统的功能布局。系统功能树模型的优点是直观和概括, 清晰地表现了系统的构成。功能树模型的缺点是信息含量小, 不能表达功能模块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它也不能表达功能执行的条件和产生的结果。因此, 功能树模型往往用于系统总体设计的初始阶段。支持宏观分析与决策。随着分析与设计工作的深入, 功能树模型需要转化成其他形式的功能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UML框架中, 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建立用例框图表示角色通过信息系统所能完成的操作功能。
图3采用UML用例框图描述了典型石化企业动设备专业管理的主要业务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 车间设备员、分厂机动科员、机动处专工、状态检测人员是用例框图中的角色, 他们启动各用例的执行。车间设备员进行日常巡检, 发现故障及缺陷, 完成机泵切换、润换油加换、代用油品变更等工作;分厂机动科员和机动处专工对代用油品的变更进行审核;状态检测技术人员负责机组或泵群的状态检测, 结合RCM的方法给出检修专家建议;检维修人员负责设备的检修。
2) 建立类模型
用例图是以客户语言的方式来描述并表达系统的外部视图, 是从客户的角度来描述系统要为不同角色提供的功能和支持。在此基础上, 类图可从系统内部和系统实施的角度来描述整个系统。类图设计的过程就是职责分配的过程, 而派生和委托是两种分配职责的基本方法。职责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单一功能原则, 一个类的设计围绕一个主要职责展开。通过建立各实体间的继承关系和聚集关系, 可以绘制出招生模块的类模型, 如图4所示。
5 动态模型的建立
静态模型定义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然而实际的系统都是活动的, 要通过系统元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动态模型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UML中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顺序图、状态图、协作图和活动图都可以进行动态建模。但这4种图各有优缺点, 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顺序图突出对象间交互的顺序, 而协作图的布局方法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对象之问静态的连接关系。在协作图中, 对象是可以随意排列的, 因此, 纵使有编号也相当凌乱, 但顺序图就不一样, 所有对象都在顶端, 对象的安排顺序多少与信息传递的顺序有关。如果想显示跨越多用例或多线程的复杂行为, 可以考虑用活动图。所以在实际运用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用不同的图。如果对系统中的每个类都画出4种图的话, 也许这样做很完美, 但太浪费人力和物力。设计者可以选择一种能够更好地帮助理解类的动态模型图。一般而言, 在对一个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动态建模时, 应根据用例图和类图, 首先建立序列图, 然后从每一个用例的角色出发, 找到与其交互的对象及其之间的消息传递;其次再建立活动图, 描述程序运行过程中各项操作的实现流程。如图5所示的活动图就是庞大的动设备专业管理模块中的UML动态模型图之一。此图描述的动设备油品变更的活动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油品变更的总流程, 用泳道分割成生产车间、分厂机动科和公司机动处三道。生产车间通过现场巡检建立缺陷隐患记录, 通过对油质分析形成油品变更的申请, 经过分厂机动科和公司机动处的审核, 最终形成变更后的润滑五定手册。用活动图把流程绘制出来, 使业务流程清晰明了, 方便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
6 动设备专业功能模块的开发
动设备专业功能模块的开发通过系统分析阶段建立好的动设备管理模块的UML模型后, 即可着手系统的开发工作了。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J2EE、EJB等基于Java的跨平台技术进行开发、选用Oracle作为主要的底层数据库。
7 结论
本文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对炼化设备管理系统 (2.0版) 动设备专业管理模块进行建模。动设备专业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炼化企业现场管理工作的核心。动设备专业管理模块的建立, 及实现动设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有助于提高动设备现场管理的质量与管理水平。用UML对动设备专业管理模块进行软件建模分析, 有助于把系统需求和业务流程用可视化图形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 使软件开发更加灵活、严谨, 也加强了系统开发人员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志成.UML建模实例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谭云杰.大象—Thinking in UML[M] (第二版)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设备管理系统 篇9
1 明确设备管理信息化是现代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使各级人员从根本上重视设备管理系统并能结合系统对设备进行管理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 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 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既是需求应用的提出者, 又是最终系统的使用者, 人是系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数, 没有人的参与, 系统的建设将无法取得成功。意识决定行动, 只有各级人员 (关键是“一把手”) 意识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并能明确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才有可能重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系统对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2 持续升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向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方向迈进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从其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来说, 分为静态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1) 设备静态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设备的静态信息为主要依据的设备信息系统。这是目前最常见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它以设备的台帐处理为主要内容, 也包括设备的故障、事故管理等, 但仅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没有预测功能。其特点是系统中有关设备的数据是静态的, 不能实时地反应出各类设备的动态运转情况, 不能提供设备预防性维修的科学决策依据。
(2) 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在设备静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还能对设备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是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①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对机动设备进行监控, 以图实时地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 为设备的检修和维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②加强设备的动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 研究设备的运转规律和统计规律, 分析研究设备的一生。
③动态地对设备管理部门、维修部门、备件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等进行综合性的协调管理, 以图实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为经济的效果。
④能及时地收集设备管理的反馈信息, 并做出实时处理。
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只有持续不断的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升级,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设备管理的需求。
3 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 提高系统的使用效能
3.1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方便
(1) 提高设备利用率。
(2) 产生准确的设备维保计划, 达到优化维保资源的目的。
(3) 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其安全性能。
(4) 控制维修费用。
(5) 提高维修保养服务水平。
3.2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 一个先进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且不断完善以下功能
(1)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投资的经济分析、技术分析、购置设备时的信息查询、设备合同管理等。
(2) 设备的使用期管理。包括台帐管理, 计划预修管理、故障管理、状态监测管理、事故管理、报废管理等。
(3) 设备使用后期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对旧设备继续使用、大修或进行技改还是采用新设备等。
(4) 各种图形的显示。能提供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统计图。
(5) 设备备件管理。
在各项功能中, 最为关键的是设备的使用期管理。我认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上关于设备综合效率 (OEE) 、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 (TEEP) 、平均维修时间 (MTTR)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等关键时间数据的统计及计算, 应至少细化到同类型的设备, 否则如以部门为单位 (部门所辖多类型设备) , 则统计出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 并且不能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及维保决策提供直观、有力的依据。如条件许可, 应持续完善, 做到对单台设备甚至设备上的某些重点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4 根据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结合多方面依据, 科学编制设备的保养及预修计划
设备的计划保养与预修是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恢复和提高设备额定功能与可靠性, 从而保证设备和系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设备保养及预修计划的编制, 要注意它的准确性。因此在编制计划之前, 一定要做到积累足够的、可靠的、符合设备技术状态和符合生产实际情况的资料、信息和数据。把这些资料、信息和数据作为编制修理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并结合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其他因数制定出计划, 这样才能保证保养、预修计划的准确性与实现的可能性, 才能提高设备的维保效能, 达到既保证设备状态又控制成本的目的。
5 利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故障管理能力
一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突然丧失了一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 称为设备故障。在生产过程中, 设备的故障是客观存在的。应用故障分析的方法, 寻找故障发生的原因, 认识其规律, 从而防患于未然, 尽可能的降低故障率, 以保证设备状态, 及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为了防止故障的发生, 降低故障次数和故障停机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故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积累 (收集) 故障的原始资料, 输入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 建立主要生产设备的故障记录。主要是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停歇 (中断) 时间、故障情况、排除方法、实际维修工时及维修费用等情况。
(2) 故障的统计、分析、归纳、汇总。此工程是故障管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故障分析可以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在故障的统计与分析中, 我们要找出停机时间长或停机次数多的设备, 对这些故障较多的设备应给予极大的重视。同时还要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内部分析, 找出故障停机时间最长或次数最多的部位, 这些部位就是关键部位。设备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故障分析图表, 确定相应的维修方案。
6 结合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工作
状态监测, 就是以人的感官及仪器来监视设备的运转情况, 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根据对设备监测点指标的劣化程度、劣化规律进行分析, 从而在发生故障前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通过日常的或定期的检查为基础, 建立设备状态监测档案, 当监测完成后, 监测处的故障或已经排除的故障直接记录到系统的日常维修工作表中, 作为以后维修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同时每次监测完成后, 应对各状态监测部位的技术状态进行记录, 作为设备状态分析的重要依据。并由此, 可以得到系统画出各监测点的监测曲线, 根据曲线表明的各监测点监测值的变化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了解和掌握设备在使用过程的状态, 确定其整体或局部是否正常或异常, 早期发现故障及其原因, 并能预报故障发展趋势的技术。
为减少设备故障, 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防止生产设备的意外损坏, 通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进行设备整体维修和保养使设备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 从事后维修向事前维修转变。
7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设备的组成与功能越来越复杂, 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对生产质量、服务质量及成本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设备管理追求的目标就是:以较少费用和消耗, 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维修性, 保持设备的精度和性能, 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为企业充分发挥设备能力、顺利进行生产、全面提高效率提供有力保障。结合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设备管理,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现代化、使生产有序进行, 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供充分的保证。
摘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作者通过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结合设备管理的相关理论, 提出:明确设备管理信息化是现代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持续升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向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方向迈进、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 提高系统的使用效能等6个观点, 思考如何利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效率,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葆文.现代设备资产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梁工谦, 赵嵩正.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汝杰, 石博强.现代设备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设备管理系统 篇10
(1) 减少了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时间, 实质上是积压浪费了大量资金。
(2) 部分仪器设备带病工作, 造成提前报废。
(3) 由于维修没有保障, 造成设备利用率低。由于维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影响到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的间接损失, 就更难以估量了。
基于以上原因, 同时考虑到仪器设备的继续增加, 设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主管部门, 培养一支维修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该部门应具有三项功能:一是调查了解仪器设备维修情况, 掌握有关信息。二是对待修仪器设备及时组织维修。三是对无能力维修的仪器设备向主管部门汇报, 并联系维修网点, 及时修复。
设备维修主管部门成立以来, 对维修自身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具, 主要以挖潜为主, 尽量利用实验室原有的设备, 有时是边修边用, 基本上没有投资, 充分挖掘内在潜力,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多年以来, 维修主管部门即为学校节约了维修经费, 又解决了仪器设备维修难的问题;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为教学、科研赢得了时间, 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设备维修主管部门成立以来, 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1) 增加维修人员的数量。目前, 专职维修人员仅仅两人, 远不能满足维修要求, 因此应有计划地逐步增加专职维修人员。
(2) 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维修文员不同于一般设备的使用人员, 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维修经验, 只有具有了以上能力, 才能在维修工作中做到诊断故障准确, 排除故障及时, 否则将不能胜任维修工作。
(3) 拓宽仪器设备维修种类, 扩大维修范围。目前我们的维修仅限于电子类、机械类, 随着学校的发展, 仪器设备数量增多, 种类齐全, 技术、精度越来越高, 仪器设备维修工作要不断拓宽工作范围, 以满足不同需求。
高等院校教学用仪器设备在高校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 随着教育科学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各高校的仪器设备还在不断地增加, 其数量多、品种杂、精度高等特点, 使我们必须把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求管理工作者从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整体出发, 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进而组织力量, 采取措施, 以达到用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效果。
浅析机械设备管理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不高等,这此问题是企业设备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要想在生产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好机械设备管理中所突显的问题,来维持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一、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设备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只是凭经验、凭感觉来管理;其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停留在依靠说明书和经验进行维修的层次;再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主观性较大。
(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困扰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一个问题。在相当多的企业机械设备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就会采取惩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挫伤了限制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变成应付差事,甚至会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对抗心理,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
(三)组织机构的不灵活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又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极容易造成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领导缺乏有效的授权,完全是一个个人指挥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极大影响力组织的绩效。
其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不力,无法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部门和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和员工没有太多的关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统的工作团队。
再次,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适应性不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大都是专门针对某种施工工艺的大中型专用设备,专业性太强,但此类工艺没有任务就要处于闲置状态,假设长期没有任务,设备就有闲置报废的危险。同样,设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也存在着单向性。使用者只会使用、维修者只会维修、保养者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大浪费,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专多能的要求。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还体现在维修体制落后上。如今,现在随着设备使用的市场化,很多国外的复杂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各领域,然而很多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先进的机械设备。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规范化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在对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一是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首先,从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科学性,也是在企业中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科学管理机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完善的机械设备档案体系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档案,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现存状况、调动情况、维修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二)深化组织机构改革
对于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着眼于整个企业的管理,不应该是只服从少数管理人员的命令,更不应该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就要求企业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形成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对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要有更多的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协作、互相提醒,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发挥整个团队对设备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的对主管设备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设备科学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去指导实际工作。例如,管理人员通过能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完好率,搞好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应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努力达到“四懂三会”的境界,所谓“四懂”指的是懂性能、懂原理、懂作用、懂构造;所谓“三会”指的是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维修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学会准确、迅速地排除故障,掌握设备维修,学会维护保养设备的技术,消灭隐患,能当好设备的“保姆”。
其次,要完善维修机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是对要机械设备的维修进行预防。这是从预防的立场出发,为了对设备的异常做工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拟订的设备计划(或设计选型)和设备安装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要想做好预防维修,就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并掌握设备缺陷,并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如,定期更换零部件,机油调整等工作。
二是根据设备运转周期对机械设备按预订的计划进行定期维修,这种方法对大型、连续性生产装置比较适用。要想做好定期检修,企业需要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制定好相关标准,准备好相关材料,组织好参加维修人员,争取一次性检修成功。
三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事后维修。所谓事后维修指的是,机械设备设备发生故障后所进行的维修。在企业中,有一些设备是比较重要但他们并没有备机,对于这类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这种维修。而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力不高但又有备机的设备,采取事后维修可节约维修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维修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航.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大众科技,2007,(4).
[2]盖卫强.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J].山西建筑,2007,(15).
设备管理系统 篇12
1 医院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薄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设备管理的认识问题,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各医院对设备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在资产配置、使用、质量追踪、调配、处置等环节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多年来积累了诸多问题,而设备的风险防范和质量安全管理更是令人堪忧。
1.2 账物不符,设备存量、分布不清
目前,医院设备的主要来源是由需求科室向设备购置部门提出申请,而后通过相应部门论证、批准后购置的,一般来讲其存量、分布、计量、质量和使用情况也相对较好管理。但这部分设备由于科室之间借用、科室重组、老旧设备报废处理与财务的核销不及时等原因,个别时候分布情况也出现混乱。医院中一些其他途径来源的设备:(1)科室自筹资金自行购置,未进入医院设备管理大帐的“自管自用”部分;(2)科研合作项目设备,医院参与一些大的科研项目,由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的部分设备,结束后留置在医院的;(3)科研经费购置设备:我院隶属于大学,与校本部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帐在经费管理部门,设备在医院中使用,但由于年久,科研人员的轮换,有些已经不易辨别;(4)上级部门奖励设备;(5)捐赠设备:由于以前对于捐赠设备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使这部分设备的管理遗留了许多管理问题。
1.3 管理意识淡漠,保管不精细
在资产清查和核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制度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甚至人员不到位[1]。科室缺乏专职管理人员,设备明细账不全,其他人员在设备管理上往往缺少主人翁意识,谁用谁申请,谁用谁管,这种现象在科室中屡见不鲜。当科室主任、主管人员、使用人员一旦发生换届、退休、离院等情况,没有正式的交接手续,造成了很多的麻烦。长期外借的无处追踪、设备报废已处理的、医院改扩建中损毁拆除的、调拨使用的、增加设备等情况发生时没有专管人员及时追踪并上报设备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1.4 设备使用情况记录不完整,经济效益分析无法计算
随着人们医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行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医院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仪器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在资产清查和核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无使用、维修登记,设备的使用效益无法准确计算。效益好的科室出现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现象,而效益差的科室则设备老化、不足、或长期借用医院资源等。大型设备的CT、核磁虽已开展经济效益核算,但因为牵扯财务、使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相关行政部门及敏感的科室收入奖金等问题,因而计算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种数据。
1.5 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清
财政部、卫生部、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发布了多种法律法规,但由于各部门分管工作不同,有时信息沟通不畅,因而不能很好的查阅或参照。从仪器购置前的申请立项,各类证件的审核、批复等,到仪器购入过程中筛选、招标、资质审核等,再到日常管理中计量设备的定期检定、不良事件上报等,以及资产报废、处置、调拨的办理等都有相应的文件及要求,这就需要定期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使管理和使用部门人员都能够知晓,并遵照执行。
1.6 设备管理部门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国外,以美国为例,工程技术人员占医护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5%~20%,国内医院仅占5%甚至更低[2]。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现在拥有2万多台件、百万元设备近百台、总价值达几个亿,设备种类更是不断的翻新。我院医学工程处有工程技术、设备管理、耗材管理人员共29人,占全院人员比例不足2%,平均每人管理3000多万元,约800件的设备。设备耗材的采购、安装、日常发放、管理,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巡检、调配、报废,报表、计量等等日常工作,已经是忙于应付。而现有人员多为工程技术人员,缺少专业管理的人员,做好全方位的设备管理工作难度可想而之。
1.7 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时沟通、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现代化的管理创造了条件,使管理成效飞速发展。设备管理工作量大,涉及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科室、财务、物价、监察、审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联系密切,统计数据多,变化频繁,要求准确性高,任一环节发生纰漏,整个工作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差错。我院是早期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医院之一,由于软件开发较早,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日常管理工作和进一步的开发需求,加之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联网,信息脱节,资源达不到共享,获得信息不及时等,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果[3]。这就需要开发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固定资产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并与医院财务等管理系统接口,建立全院固定资产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从计划购入、审批、出入库、维修、计量、日常使用情况、成本核算、数据生成、报表、报废处置完成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2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工作中要做好全方位的设备管理工作仅靠现有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的是很难的。设备下发到科室后,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的管理工作更加不易,有的只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进行检测、资产清查时才能接触到。因此,科室领用后的设备在长达数年的使用保管过程中,就需要由科室指定有责任心、熟悉业务、工作细致、不怕麻烦的专人管理。2007年资产清查前,我院很多科室没有设置固定的设备管理人员,大科室之间的亚科,甚至都缺少横向联系,明细账不全,资产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盘盈、盘亏、丢失、损坏等现象。
2.1 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
2007年起,要求每个科室设立1名副主任和1名科室管理员协助科室主任管理固定资产及耗材的请领等工作。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统一的要求并进行培训,使设备管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科室选定的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熟悉科室各亚科的业务及设备、在科室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担任。病房及门诊多由护士长或年资较高的护士兼任,医技科室由高年资人员担任,大科室设立1名总管人员,各亚科再设立1名分管人员,由总管人员协调整个科室的固定资产管理。
2.2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
科室设备管理员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领物人和保管人,而是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
(1)负责本科设备,掌握全科室设备的明细、分布、存放地点、使用保管人员以及设备的主要性能等。
(2)设备购置前,协助科室主任做好购置前设备的计划、预算、用途、使用率、经济效益评估,避免重复购置、闲置等现象的发生。到货后与设备管理部门、厂商、具体使用人员共同参与开箱验收过程[4]。
(3)设立设备使用、保养维护、维修登记本,每年填报设备年使用人次及开机使用率、维修率等相关数据。对闲置设备和低利用率设备进行备案,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性能,重新调配,使固定资产合理流动,共享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优化设备配置,发挥设备的最大使用效益,尽可能提高利用率[5]。
(4)每年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查或核对,做到账物、账卡相符。对于盘盈、盘亏、自购、捐赠、调拨等设备应知晓医院规章制度和流程,及时上报设备管理部门备案或入账。保证设备标识完整、清晰。
(5)负责组织科室人员参与厂家及设备管理部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维修成本。
(6)设备常规功能的操作相对简单,而一些先进功能的开发利用就需要科室设备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不断进行共同的摸索。这需要充分发挥工程人员掌握技术、使用人员了解专业知识的特长,协作开发利用这些先进功能,只有这些功能发挥出来了,设备的先进性才能体现出来,从而体现设备的价值[6]。
(7)建立科室借出、借入管理制度及记录,做到手续齐全、有据可查。当设备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向设备管理部门提交书面通知,做好交接手续和记录。
(8)观察设备使用性能,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不良事件或可疑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将风险将至最低。对年久存在安全隐患、损坏严重、计量不合格设备等达到报废条件的,应及时按照医院报废规章制度进行账务核销,不得擅自处理报废设备。
(9)计量检定设备定期按照设备管理部门的安排送检,不得超期,常年闲置设备标注显要标志后进行封存。计量合格证要保证清晰、完整、有效。
(10)对于与厂家合作的试用设备,需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各种手续齐全后方可进行,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医院,造成隐患和纠纷的发生。
2.3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并非专职人员,所做的一切都应在设备管理部门的配合、支持和协助下进行,加强对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各种培训,使之了解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及规章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印发学习材料、利用院内网、多媒体、继续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化广大医务人员的设备管理意识[7]。培训的内容包括设备的管理流程、操作程序、保养维护,计量哪些医疗设备,何时怎样进行等。近年来,设备发生不良事件常有发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都不理解。对如何上报、界定了解甚少,因此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普及,掌握最新设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同时与设备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并调整改进工作方法。
2.4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设备管理并不是想象中管几台设备而已,近年医疗设
备不断翻新,种类繁多,一个科室就能拥有设备1000多台,价值上亿,事情琐碎、分布广泛、数据统计困难、工作量很大,当设备出现损坏或丢失时还会得罪人。因都是兼职,每个管理员的其他工作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医院对此类兼职设备管理人员没有明确其责权范围,更无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当设备出现盘亏或丢失现象还要受到不同的批评或惩罚,很难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3 小结
近年来,因医疗设备引发的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逐年上升,2010年卫生部发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法规,药监部门要求每月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技术监督局不定期检查计量情况,各级部门对设备开始高度关注。生产厂商、应用单位、监管部门以及患者需共同努力,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职责等,按照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降低风险[8]。科室设备管理员工作在一线,往往是隐患的杜绝者或问题发现者,更应该熟知,保证临床工作安全。
医院对设备管理的认识及关注程度对设备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继续教育,应使各层人员认识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应制定相关的条例、制度,将设备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项目,充分肯定设备管理部门和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和价值,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及荣誉,同时配备相应的管理工具随时给予技术支持。改变“一旦购进,终身拥有”的“科室所有制”格局,尽可能地提高设备投资与效益比值,以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其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
参考文献
[1]余建华.试论医院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J].中外医疗,2009,29(35):107-108.
[2]李伟,张威.医学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7,5(3):60-62.
[3]李旖玲.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9,9(9):132-133.
[4]张晓玲,张京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359-1360.
[5]张晓民,肇洪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11):141-143.
[6]蒋红兵.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设备引进和管理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9(9):132-133.
[7]张健,陈永华,吴建军,等.严格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能[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125-126.
[8]许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风险监测与防范[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