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综合管理

2024-08-02

设备综合管理(共12篇)

设备综合管理 篇1

一、系统建设思路

为实现以设备寿命周期为主线的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依托现有系统, 打造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精细的设备基础管理和过程管控, 持续完善并改进设备使用管理、维修管理和改进改造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落实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管理过程的有效执行, 提高设备运行的有效性, 增强设备保障的可靠性, 突出设备管理的经济性。并通过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现设备保障对卷烟生产加工精细化的有效支撑。

二、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对设备寿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 提高设备的有效性、可靠性、经济性, 追求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 实现设备保障对卷烟生产加工精细化的有效支撑, 实现设备管理的流程化、精细化、集成化、扁平化。

三、系统主要功能

1. 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础, 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以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础, 实现从设备的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等前期管理开始, 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情况与设备的移动、调动、封存、借用等设备中期管理, 直至设备报废或者变更的整个寿命周期的管理。以规范化的运作为前提, 重组长沙卷烟厂设备管理流程, 改良设备管理操作。在设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的基础上, 积累设备管理经验, 并以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的使用, 持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 并最大程度控制设备运行与维护费用。

通过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构建适合于长沙卷烟厂的综合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管理设备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全部信息, 为烟厂的管理层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设备管理活动的依据。

2. 以设备信息资源整合为契机, 提高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在走向数据信息与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集成, 以便解决多个异构系统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因此, 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也需要考虑业务系统横向与纵向的整合与集成。

设备综合管理整合与集成主要以各个业务系统相关设备管理的界面集成与设备数据的信息整合, 以设备管理贯穿全厂的信息流, 同时与整个全寿命周期进行联动, 通过设备的整合与集成, 满足全厂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职责的要求, 强化设备基础的管理, 以此来帮助长沙卷烟厂提高设备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设备综合管理与企业的设备工程系统、MES系统、备件系统、能源信息管理系统、计量系统、NC系统、SPC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实现最大程度地应用界面集成, 同时以界面集成来梳理与优化设备管理流程。借助界面整合的成果, 对全厂的设备资源数据进行梳理与整理, 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 获取分散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 构建一套设备管理基础标准库, 并通过管理需求对设备进行分析, 支撑管理层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与查询。

3. 以设备绩效管理为基础, 提高设备管理的保障能力

以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为基础, 采集和处理设备管理数据, 综合地对设备基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库与评价方法, 实现指标数据的收集、汇总、核算和综合展现, 形成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完整体系。

通过对长沙卷烟厂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的核算、汇总、发布、指标比对, 明确设备管理水平定位, 认识差距, 分析原因, 寻找办法, 制订措施, 改进提高, 从而形成提升设备管理绩效的良性循环。通过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重点评价指标的调整, 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持续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将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作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加强设备管理创新, 持续提升设备管理绩效。

通过量化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实施, 综合反映设备的运行性能、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 从而提高全厂设备管理的保障能力。

四、

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架构 (图1)

五、设备综合管理实施的主要内容

1. 基础管理

通过对系统的应用及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案例库、经验库的建设, 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 有效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 规范设备资产的管理, 做好了固定资产管理、设备档案管理, 同时加强计量器具的检定、校验, 保证计量器具的有效性。基础管理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资产管理、计量器具检定和校验、备件分类管理、备件定额管理、技能培训等内容。

2. 过程控制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与管理纠偏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 实时处理, 实现设备运行统计分析管理规范化。过程控制主要包括:设备运行分析、设备维持费用管理、设备管理绩效评价。

设备运行分析:对主要生产设备、物流设备、动力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月度、季度、年度不同周期, 各车间要按不同周期对本部门所管辖的设备维护、修理、典型故障和设备维持费用进行定期分析, 提交分析报告。设备管理部门对全厂设备运行维护、维持费用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编制分析报告。通过月度沟通会、质量设备例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通报。

设备维持费用管理:对卷接、包装和制丝设备的维持费用, 如委外费用、零备件费用进行管理和监控。加强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比历史数据, 掌握设备历年的维持费用。针对历史费用数据, 结合设备状况, 开展维持费用预算。向行业标杆看齐, 不断优化设备维持费用, 并根据设备的役龄状况, 保持合理的设备维持费用。

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对国家局发布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评价, 包括设备效能类、运行状态类、维持费用类、质量类、原料消耗类、辅料消耗类、设备新度类等七大类指标。建立指标库, 将上述七类指标进行分解, 落实到机种、机台。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如MES系统, 将设备指标纳入到指标树管理, 通过系统采集原始数据, 建立各项指标的管理台账, 分月、季、年度进行统计。同时要按不同周期对设备绩效指标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 使用管理

通过规范全员设备操作保养、维修的规范管理, 细化设备过程控制标准, 确保设备维护、操作、点检、保养、润滑等执行的准确无误, 有效预防设备风险, 确保设备运行稳定、状态完好、功能和精度控制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其中包括设备规范化操作、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

设备规范化操作:切实贯彻人机不可分的原则, 梳理、识别、固化设备操作流程、方法, 建立设备操作技术标准和规范库, 强化操作规范培训、执行, 实现全过程操作规范化。

自主维护:包括设备日保养 (接班保养、就餐保养、过程保养、停台保养、日停机保养) 、周期保养 (周末保养、轮保保养、集中放假保养、项修保养) 、固化保养管理模式、对固化的保养项目进行精细保养。

通过信息系统, 对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技术加以规范提炼、规范执行、执行环节跟踪评价和规范持续改进四个环节实现PDCA闭环控制, 并对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执行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预报警处理。

4. 维修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与管理纠偏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实现设备运行统计分析管理规范化。其中包括预防维护、故障 (现场) 维修、改善维修。

(1) 预防维护。

通过信息系统, 实施预防维修PDCA循环控制, 实现对预防维修信息收集、计划下达、计划实施、实施评价全过程控制。根据设备特性, 结合现场故障、质量等问题产生的规律, 不断完善和改进设备预防维修规范, 提炼、归纳预防维修经验、方法, 建立设备预防自主维护技术规范库, 逐步实现专业化、模块化、参数化的预防自主维护。

(2) 故障 (现场) 维修。

对所有生产主设备的故障维修进行规范管理, 利用设备故障维修案例库, 缩短员工维修时间, 为故障维修提供技术保障。所有生产主设备的故障维修进行规范管理。加强知识传播, 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缩短故障维修时间。开展设备故障维修技能竞赛, 推动技术人员提升技能。利用设备故障维修案例库, 缩短员工维修时间, 为故障维修提供技术保障。

(3) 改善维修。

通过维修提高设备针对产品生产的工艺控制、产品质量、设备保证能力等。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图形分析, 展现一段时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故障发生情况、维修情况等, 发现设备趋势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和维修, 提高设备保障能力。

5. 改进改造

(1) 新技术应用。

通过各种平台加强对卷烟设备新技术的关注、消化和研究, 提高新技术消化能力。建立新技术难题消化评价机制, 对企业新技术消化情况进行过程评价, 及时跟进消化成果。提炼、归纳新技术消化成果和经验, 编制新设备技术资料。

(2) 技术改进。

整理相应记录, 记录实施效果, 组织专业人员对申报和实施的项目进行评定, 可以充分集合企业资源, 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和探索。

(3) 案例库建设。

对卷接、包装、制丝等生产主设备进行案例库建设, 开展知识管理。规范案例整理格式, 对各种设备的修理、维护案例进行总结、提炼, 形成典型案例, 将典型案例录入相关信息系统, 以便操作与维修人员随时查阅。组织操作、维修人员不定期学习案例, 交流经验, 提高技能。

六、设备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长沙卷烟厂通过对设备精细化的管理, 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稳步提升, 2010年设备指标完成如下:设备事故为零, 质量检测器完好率100%, (A级) 计量器具抽检合格率99%, 安全联锁完好率100%。运行效率:卷接机种92%, 包装机种86%, 制丝故障停机时间1.4h/万箱, 单位产量维持费用≤14元/万支 (不含大修费用) 。

设备综合管理 篇2

本制度规定了设备巡回点检的管理组织及工作内容等;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工艺线上的生产设备管理;

二、管理组织

1.根据本公司设备巡回点检的实际需要,建立以岗位人员为基础,工段技术人员为关键,设备管理部门巡回点检为督促检查的三级管理网络。

2.生产设备由岗位操作人员负责,工段应建立健全定人定机制度。岗位操作人员坚持不离设备,设备有人管理,做到手勤、眼勤、耳灵,把本岗位的设备维护好,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人员及时排除。

3.工段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要掌握好本工段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各岗位工人对设备的点检及维护情况,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4.设备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对全生产工艺线上的在线设备进行巡回点检,不定期对主机设备进行巡回点检,以便掌握全线设备的运行情况,指导和监督工段,班组的设备巡回点检工作,以达到生产设备安全、高效运转。并做好巡回点检记录及问题处理记载,巡回记录要保存齐全。

三、点检的工作内容

1.设备管理部门

⑴由设备主管组织,各工段设备段长或技术人员参加。

⑵点检周期:每月一次,对生产主机设备定期点检。

⑶点检内容:

a.检查各单位贯彻执行有关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b.检查日常点检和巡回点检记录。

c.检查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状态。

d.对异常情况的设备组织监测和提出解决措施。

2.工段级点检:

⑴由工段设备段长主持,技术人员班组长参加。

⑵点检周期:每周一次。

⑶点检内容:

a.按点检标准书规定的项目进行,监督并复核岗位与维修班组的日常点检记录。

b.检查主要设备和重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状态,发现设备异常,损坏和磨损情况应做好记录以便确定修理部位,更换零件,修理的种类和时间,以此安排维修计划。

c.检修设备测试、维护情况和设备环境卫生。

⑷检查方法:

除人的感官外,对重要的设备定期用检查工具和仪器进行检查、测定,做好记录,便于准确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

3.班组岗位点检:

⑴岗位点检由岗位操作人员进行。

⑵点检周期:岗位工按照各工段制定的“岗位点检标准”规定的周期进行,负责点检分管范围的全部设备。

⑶点检内容:

a.设备运行中的异音、震动。

b.润滑系统工作情况(油温、油压、油位、冷却水等)。

c.运转件是否移位、窜位等。

d.目测部件是否开裂、变形、开焊。

e.设备地脚螺栓、紧固螺栓是否松动。

f.检查设备零部件是否齐全、可靠。

g.检查安全保护装置。

h.检查设备跑、冒、滴、漏等现象。

i.变电站及各电气控制等专业电气设备按设备规定内容进行。

⑷点检方法:

运用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方法,结合设备的仪表和信号标志。

四、考核

1.结合工段经济考核责任制,纳入工段考核。

2.对点检工作不负责而造成不该发生的设备事故,要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并按事故大小酌情处理。

附则:

1.各级点检工作记录,应记载在点检标准书上,并存档备查(填写时一式两份,工段留一份,上交设备管理部门一份)。

2.运行中岗位点检也应使用点检标准书,并签名,对于运行中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做详细记录。

3.对于点检中不能查看的零部件可安排在停机后进行定查。

浅谈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力;通信;自动化

一、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有利于达到企业经济运行目标。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配电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使得配电设备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这样就降低了总的投入;最后,统一数据采集的方式,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收益,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电企业也不例外。对企业而言,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采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事故,也能很快的处理解决好,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的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务质量上去了,竞争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3. 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电力通信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的业务信息就不是通过人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使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更多地是借助网络来进行输送,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手工操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还可以综合地掌握业务相关数据,使得运算效率、运算速度极大提高,进而使工作的运行更加准确高效。

二、防雷设备接地电阻与屏蔽

通过介绍雷电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其对通信自动化系统的危害,提出了通信自动化系统的防雷方法。

1. 接地良好的接地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因此,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接地电阻。通信调度综合楼的通信站应与同一楼内的动力装置共同接地网并尽可能与防雷接地网直接相连。通信机房内应敷设均压带并围绕机房敷设环行接地母线。在电力调度通信综合楼内,需另设接地网的特殊设备,其接地网与大楼主地网之间可通过击穿保险器或放电器连接,以保证正常时隔离,雷击时均衡电位。接地的其他方面均应严格按有关规程办理。

2. 屏蔽。为减少雷电电磁干扰,通信机房及通信调度综合楼的建筑钢筋、金属地板均应相互焊接,形成等电位法拉第笼。设备对屏蔽有较高要求时,机房大面应敷设金属屏蔽网,将屏蔽网与机房内环行接地母线均匀多点相连。架空电力线由站内终端引下后应更换为屏蔽电缆;室外通信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要接地;对于既有销带又有屏蔽层的电缆,在室内应将错带与屏蔽层同时接地,而在另一端只将屏蔽层接地。电缆进入室内前水平埋地1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6m;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埋地10m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若在室外入口端将电力线与铁管问加接压敏电阻,防雷效果会更好。

三、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即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要想实现配电自动化管理,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是关键。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要求方面,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设备必须在0℃~5℃之间运行。除了温度,终端设备还会受到湿度、散热、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安装的时候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加以支撑。另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于终端设备的稳定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稳定性不够,会给终端设备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2. 建设好配电的基本网架。建设好配电基本网架,是实现电力通信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为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在配电网架建设方面,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最常用的配网接线主要有几种形式,包括树状接线、放射状接线、环网状接线等,其中环网状接线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看作是树干式的另一种接线形式,环网配电供电能力强、范围广、形式方便灵活,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将配电网环网化,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稳定性,都会有一定的保障。

3. 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与传统的电力通信配电管理系统相比,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属于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进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合理安排,从而使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随着配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相信不断提高电力通信及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在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之下,整个电力系统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白浅.谈智能光网络的特点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

[2]吴佳伟.智能先网络技术白皮书[J].电力系统通信.2010

设备综合管理 篇4

英国是老的市场经济国家,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过多追求资金、利润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分散, 形成经济效果不佳,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设备综合工程学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得到各方面公认, 也是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一大突破, 影响深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介绍国际上有关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开始是派出人员学习, 当时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后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派出人员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培训活动, 同时邀请了国外的专家来华举办讲座, 同时又组织通过《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等方式尽快的向国内介绍了国际上的有关设备管理学科的发展。通过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引入, 推动了我国在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逐步接近当前国际水平。拿设备综合工程学来说, 从1979年开始了解到80年代在国内介绍推广, 很多企业在这个时期接受了这个概念, 推动了工作。一些大学也增设了这门课程, 各个工业部门也陆续开办了这一学科的讲座, 形势很好。在这一时期, 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推动了全国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启。这与英国政府推动提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方向是一致的, 《条例》中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用综合管理这一名词概括了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这一工作把我国的设备管理现代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 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应该看到英国为什么建立设备综合工程学, 再看我国80年代以来推行和宣传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经验, 结合企业实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共同努力把设备管理搞好。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设备管理理论上的指导原则, 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需要认真学习和发展, 使其为当前和今后的设备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发展。从开始的计算机表格式的管理 (第一代) , 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 (CAMM第二代) , 这个时期在维修计算机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多发展, 但由于应用的计算机硬件尚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 这个时期停留在辅助管理层面并且是静态的, 不能满足深层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开发出动态管理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第三代CMMS) , 带来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存储量有限, 系统需配备大容量的计算机, 成本高。因此只能在有实力的企业中应用。因此限制了这一系统的发展。当时已有少量的系统在市场上, 但不普遍。当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由几方共同完成的。首先是企业自己提出要求, 然后是由维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 设计出系统的逻辑框图, 再由他们委托数据公司编成计算机软件输入到系统中运行。一个是不方便, 另一个是运行中要靠咨询公司一家, 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非常希望能有用一般的微机可以运行的系统。198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联第八次会议上由意大利米兰大学设计的用一般的PC机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在会上展出, 并提出了报告。这使这一管理系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引起了注意, 我国代表团也同样对此十分热心, 在会后应意大利维修协会的邀请访问意大利时, 和他们谈起这一问题, 并由中石化出面邀请意大利ENI石油集团组团访问中国并介绍这一系统及商谈合作问题。意方接受了邀请, 并由其维修咨询公司派员组团访华。在燕山石化进行了介绍, 与会者比较满意。从此我国不少企业有了这方面的体会, 也有了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国际上第三代的CMMS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发展成熟, 形成了企业中必须的管理系统, 而推出各个系统的也不是三方合作了, 而是基本由一方为主, 这一方既有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也明白维修管理系统。在这个基础上随着资产管理受到重视, 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内容, 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第四代系统 (EAM) 。目前应该是以第四代为主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共存的时期。

2. 设备维护工作尤其是操作者参加的加强

设备的维修工作 (MAINTENANCE) 从建立开始就是两部分, 即维护和修理,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同的内容, 达到广义上相同的目的, 但起着不同的作用, 但又密不可分。维护是在设备开始使用时即应开始的日常的清理、调整、检查、润滑 (此处指日常的润滑) 等项工作, 不含修理内容。因为它是日常进行的, 因此也没有具体的工作令或工单, 而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来进行的。我国多年来重视这一工作, 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 尤其是操作者参加这一方面, 是我国的特殊经验。从1986年开始曾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上多次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 受到好评。也和国外的专家做过不少交流。国外企业没有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把这一工作主要作为清洁工作来处置, 交给了没有技术的清洁公司, 操作工不参加, 这样可节约开支。近年来国外也开始接受我国的这一概念。在2008年的欧洲维修团体联盟大会上就有专家发表了操作者参加维修的报告, 并在会议上举办讲座 (WORKSHOP) 推行这一专题。说明我国的经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我国这一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学习大庆的经验时已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80~90年代自己建立了不少不同内容的方法。随着行业的不同, 具体做法也不完全相同。当时影响很大, 效果比较显著。近年来随着新企业的建立, 主管部门的调整, 新的人员大量增加, 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有所放松, 甚至交予外部单位和人员进行, 以节约费用。这是应该纠正的。在现代设备管理中我们应发挥自己的经验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3. 新技术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上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在维修上应用的是传统的维修技术, 从80年代以来新的维修技术不断出现和推广, 这里面有抢修性的技术和改造性的技术, 效果都不错。从刷镀、喷涂开始推广, 这些都是提高修理质量、延长零件寿命的技术。应用和研究不断扩大, 并且在新技术的应用中提出了更换件再利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之后开始了再制造工程。现在再制造工程已成为一项新的产业, 并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新的维修技术的应用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利用一些技术抢修一些损坏的零件, 使生产系统迅速恢复或不停生产, 到整个系统停产检修时可以再进行处理, 效果非常明显。这些技术如带压堵漏、零件快速修补等均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二是更换下来的一些零件利用新技术在企业内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的修复, 或请其他有专业能力的部门进行修复, 这些修复应达到或超过原来的水平, 再安排今后的更换利用。在此必须要进行技术和经济的综合评价, 做出技术鉴定及质量验证, 再安排。实际上效果好的, 甚至修复后已经达到或超过原零件的, 已经从修复利用提高到再制造的层次上。在此要说明, 一些修复件或再制造件, 必须经过验证;修理或制造单位必须有资格验证, 以防止质量差的再生件流入市场影响使用, 并可能带来事故隐患。三是一些价值高或有成批利用价值的零部件由专业部门在整机上利用进行再制造。这些都达到了循环经济的作用。

应该说这一方面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建立了一些专业的生产点和企业, 为推动这一工作创造了条件。

物业设备综合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篇5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各类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

3.0职责

3.1设备部负责所辖小区的各类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3.2公司办公室负责各类设

备档案的管理工作。

4.0程序要点

4.1设备档案的建立要求。

4.1.1设备部在接管物业后一周内应将管辖范围内的《设备设施清单》价值5000元以上的设备建立《机电设备台账》(见附表),并在建档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台账移交公司办公室存档。

4.1.2设备部应在接管物业后一周内将所辖物业内的所有设备进行设备标识及设备编号:

a)所有设备应单机单台或按功能系统进行“设备标识”;

b)“设备标识”用标牌形式予以实施。

c)标识的制作规范:

——标识材质用金属薄板制作,表面抛光呈本色;

——设备编号用凹形字体,涂黑色磁漆;

——尺寸长X宽X厚为70mm×20mm×1mm。

4.1.3所有设备应按单机单台或功能系统建立《设备卡》。

4.1.4设备台账应保持与设备现行状态一致,为此,设备管理人员应将诸如设备封存、停用、限制使用范围、调迁、报废和更换零部件及检修情况及时分别在设备台账或设备卡片上予以登录。

4.1.5《设备台账》和设备出厂原件(合格证、说明书、保修协议等)统一由公司办公室保存。管理处保存复印件。

4.2设备的日常操作、运行、维修保养管理。

详见设备部各类设备操作、运行、维修保养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4.3设备的购置管理。

4.3.1设备的购置包括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新添设备的购置。

4.3.2设备购置应遵循满足服务提供需要的原则。

4.3.3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按相关法规或规定执行。

4.3.4设备更新需在原设备办理了报废手续后进行。

4.3.5新添设备由设备部提出服务用途或配套功能以及主要技术指标的需求。

4.3.6采购设备应遵循《采购管理标准作业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4.3.7采购设备到达公司后,由设备部进行清点核对,接收相关资料,并组织安装调试或试运行。符合要求的,办理验收手续;不符合要求的,按合同或公司相关规定办理。

4.3.8经验收符合要求的采购设备按本条例相关规定纳入台账,建立卡片等进行日常管理。

4.4设备状态标识。

4.4.1设备部应对设备状态进行标识,以防止因设备误操作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

4.4.2设备状态分为运行、备用、停用、封存、报废、检修及严禁合闸等。

4.4.3标识的方式方法:

a)设备状态用标识牌进行标识,标识牌用300mm×150mm×3mm(长x宽x厚)的白色塑料板制作,字体为红色一毫米塑料板粘于底板上;

b)设备状态标识牌应在设备状态确定后,由设备操作人员及时悬挂于应予标识设备的显眼位置;

c)设备状态改变,标识应随之改变。

4.5设备的停用和封存。

4.5.1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设备应予停用或封存:

a)多余设备,含服务提供有再需要的设备;

b)设备功能已不能满足提供服务需要的设备。

4.5.2停用或封存的设备应采用适当措施防止锈蚀、碰磕和其他形式对其状态的损坏。

4.5.3设备部应定期(如一个季度)对停用或封存的设备进行检查,以保持其适用性。

4.5.4设备主管人员应填写设备停用或封存的报批单,经管理处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

4.6设备的报废。

4.6.1无修复价值的设备应予报废。

4.6.2报废设备应由设备部组织鉴定。参与鉴定的人员应包括:设备主管人员、运行人员、总经理办公室代表、管理处主管经理等。

4.6.3设备主管人员应填写《设备报废审批表》,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6.4需报废设备在未获报废批准、实施前,应悬挂“待报废”标识。

4.6.5报废设备应及时撤离原安装或使用场所,未撤离前应悬挂“报废”标识。

4.6.6设备部应将批准的《设备报废审批表》报公司财务部一份。

4.7红旗机房评比。

4.7.1设备部主管负责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类机电设备房进行流动红旗评比。

4.7.2评比内容:地面洁

净度、墙面洁净度、门窗洁净度完好状况、管道洁净完好状况、设备表面洁净度、设备性能完好状况、检修保养记录、室内其他设备状况、总体印象。

5.0记录

5.1《设备台账》。

5.2《设备卡》。

5.3《采购设备验收表》。

5.4《设备停用/封存/报废/审批表》。

5.5《

设备定点管理检查表》。

6.0相关支持文件

设备综合管理 篇6

关键字:医院设备;全程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进入医院,成为医院发展和核心竟争力水平的标志,是直接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力求通过医院设备的全程化流转阐述设备全程化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2、医院设备管理要注意强化意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医疗设备管理要实行领导责任制,由分管领导负责,由专门的科室负责具体的设备管理日常工作。主体就是领导负责、设备管理科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参与实施。实行领导、科室、维修保养人员三极管理网络。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以及设备的日常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逐渐形成科学化 、系统化、规范化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2.1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医疗设备的配置要遵循“效益优先,重点突出,兼顾全局”的配置原则。以医院的年度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临床需求,考虑设备技术上的先进性及对客观条件的适应性与可行性,从实际出发,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安排,分批分期的更新设备。

2.2 医疗设备采购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设备的购前论证,由使用科室提出具体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确定技术参数等客观数据,管理人员进行情报资料信息的搜集、市场调研,适用性与必要性,了解产品的各种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以及设备的可靠性,维修保养便利性,节能性,环保安全性,与同类产品参数比较、同类产品在国内先进水平的地位、本地现有情况、市场价格、运输条件、安装现场要求等问题考证。将成熟的论证材料提交医院设备管理物资委员会讨论,论证审定计划。 其次要做好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力求综合对比,效益分析最优化方案。设备到货后,由医院领导、设备、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使用科室、纪检、财务以及当地商检局等人员组成验收小组,临场检验,按照合同条款逐项核实设备资料和参数;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专家和成员共同签字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2.3设备的操作培训和使用管理

设备验收合格后,设备科、财务科与使用科室之间应尽快办理领用交接手续,建立帐目。使用科室指定设备的应用人、责任人,制定设备操作培训课程和规程,对于大型、精密、贵重医疗设备,操作使用人员应参加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岗位培训并获得《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方可实际操作。合格的操作人员是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控制医疗质量的必须手段。

2.4医疗设备分类与编号

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院设备概况,做好设备的科学管理。对医院设备应进行科学的分类编号工作。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5页)2.5 制定医疗器械损坏赔偿制度

建立键全设备责任人制度和损坏赔偿制度,对不按规程、违章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追究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经济赔偿责任和管理责任。树立人人爱护设备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减少违规违章操作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设备的平稳运行。

3 、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软件进行设备日常管理

医院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设备管理是一项琐碎而繁杂的工作。是很不容易做好的一项工作。所以采用的先进的设备管理软件可有效降低人为管理的弊端,最大程度的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医院设备管理软件的选择一定要全面考虑,要做到对“'进、出、用”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完成医院对设备日常业务的增加、调拨、借出、归还、维修、减少等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反映设备的增加、减少及相关变动情况,提供针对单品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全面地管理设备。

4 、做好医院设备管理的效益分析

每月做好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工作,使用科室每月将设备使用的病源人数、收入、支出整理上报,与财务对照收支,核算成本,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况,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得失,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力求用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绝设备积压、闲置,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以追求利润的最大优化,向管理要效益。

充分利用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时间使用率等经济指标对设备管理进行效益考核,即时发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做好设备管理的效益管理。

5 、设备维修管理

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保养、维修是贯穿于设备寿命周期的永恒主题。 要建立院科两级维护体系,设备责任人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充电等基本维护工作,发现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机,报告设备科。设备科维修人员遵守服务承诺和维修制度,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稳常满优运转。建立日常维修保养记录,建立完善的设备维修保养和管理以及应急故障处理和使用流程。对核心设备要做好预防性检修、保修,建立设备维修台帐,每月通报各科设备完好情况。加强院科两级维护考核制度,履行设备科对使用科室以及使用科室对设备科的考核职责。

设备综合管理 篇7

一、维修的形成及相应的维修方式

从产生机械设备以来, 设备的运转产生了磨损、故障及修理, 这是自然的规律。但当时并未认识到, 更谈不到对磨损的补偿。在这一阶段设备出现故障就要修理, 而修理的时间影响了生产也是正常的。此时是由操作工人来进行修理, 自己的设备自己修。这就是全部进行事后修理的时代。随着设备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 这种方式的问题开始暴露。停机就影响了生产收入, 而修理又产生了费用, 操作工人又不全会修理。这些问题需要有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开始有了专业的维修工, 在操作者配合下进行修理服务;另一方面开始探讨如何进行预防维修, 以减少事后维修的损失。

当时各国的企业都在考虑预防维修以代替事后维修, 以解决事后维修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开始想到的方法是预防维修, 最简单的办法是两种:一种是采用定时修理的方法, 预防故障的产生。但如何定时也各有其想法, 开始是很初步的, 后来不断完善。另一种是先检查再维修, 也就是根据检查的情况来进行修理。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或组合式的方法, 但主要是这两种。首先原苏联的一些企业在1932年左右采用了先检查再根据检查情况修理的方式, 起步较早。1936年原苏联的另一些企业 (主要是机械制造业) 开始推出定时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经过几年的互相比较, 他们认为检查的结果不能反映设备存在的问题, 缺少如定额等数据, 效果不好。决定从国家层面推广应用以时间为基础的修理制度。经过试行、讨论、研究、完善后,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定时为主的预防维修体系, 名称为计划预修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不少改进。这一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 (当时为计划预修制的第六版) 作为我国统一的一套维修体系推广执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企业采用定时维修的方式, 根据企业生产及设备的情况来安排时间间隔, 没有一套很具体的内容。与原苏联的这一套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有应用。

美国及欧洲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进展, 推出了有计划的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 并定名为PM系统。这一系统只是工作的指导原则, 并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 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因此各个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做法, 对检查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分类, 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他们曾受联合国的委托对一些国家的预防维修工作进行了指导, 并有专著。

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 国际上对维修工作有了相当的发展。其效果是明显的, 但尚存在不少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对维修工作的认识尚未深化, 只作为企业中的一项工作, 本身只是一门技艺, 未提到学科水平的高度来认识。由于设备技术及生产的发展, 维修工作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维修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于维修任务的增多, 维修队伍有很大的发展, 他们从事后维修时与操作工共同完成修理工作到逐步全部独立完成修理工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维修队伍已经具有了现在的规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设备技术越来越复杂, 自动化设备的增加对维修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对这一点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人员尚不能有所认识, 因而未能及时增加维修的力度, 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另外各国对设备日常维护工作的认识不同, 发展也不同。原苏联对此比较重视, 在其标准中有一定的安排。我国的维修工作主张发动群众, 发动广大的操作者参加维护工作是我国企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是我国的特色,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一些企业未把日常维护与清洁工作分清, 把重要的日常维护看做是清洁工作, 交由清洁工来完成, 削弱了日常维护功能, 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 维修界也对设备从经济学和资产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设备在交付生产后即形成了有形资产, 有形资产在运行中要产生磨损, 这是正常现象。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都需要进行补偿, 以恢复其正常的状态。在此谈维修主要是谈有形磨损问题。对有形磨损的补偿就是维修, 所以维修工作对企业来说是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而不是多余的或是额外的, 其费用也是企业的正常成本的一部分。

预防维修的发展给设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些研究有关维修的课题开始出现, 推动了维修工作的发展。美国后勤工程的研究推动了有关寿命周期费用及相关的维修工程的计算评定, 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布兰查德的后勤工程学一书也受到很多的关注。此书不少国家都有译本,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先在维修界内出了一个译本, 后由军事院校又出了一个新的译本。由于他对寿命周期费用的研究和阐述, 打破了原来只是在修理工作上的探讨范围, 把这一工作推进了一步。但由于后勤工程学是研究军事装备的一门学科, 只限于研究有关军事装备的话题。但是布兰查德为国际维修管理写的一些文章还是有很好的影响的。当然在当时也有一些专家在维修工程上做了一些研究, 他们共同推动了维修事业的发展。

二、设备综合工程学 (TEROTECHNOLOGY) 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 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看到英国企业维修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方案。他们组织了一个以丹尼斯·巴克斯为首的专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认为英国全国的维修总费用过高, 并且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可以节约的。英国政府统计的英国制造业在1968~1970年间总维修费用为11亿英磅左右, 同时由于停机造成10亿英镑的损失, 这就是由于故障带来的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他们经过调查认为, 所有花费的维修费用中大部分都是维修经理所不能控制或掌握的, 维修经理能掌握的只占全部维修费用的20%左右, 其余的大部分是由企业的物资、财务、技术及其他部门造成的。在这个基础上, 他们从系统论出发并且借鉴了后勤工程学提出的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 在1970年提出了TEROTECHNOLOGY, 即后来译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新概念, 由牛津大学命名。1971年提出了正式的定义。经过几年的讨论与交流, 1974年提出了修改后的定义。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主要论点有下列几点:

(1) 把设备的一生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甚至涉及到对最初的设计及制造工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从选型、订购、验收、安装、试运行到正式投产以及生产中的运行、维护和修理、配件、改造和更新均为设备一生中的一部分, 各个环节要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统一考虑和安排。这一考虑对现在分阶段的不同部门从资金、制度、技术及人力等方面的运作均有相当的制约, 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妥协。企业的高层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2) 追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 (LCC) 。谈到费用一般说要追求其最经济或最小化等, 并经常作为方向或目标。在此, 最小化是不可行的, 而是要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此处说的经济的是说在经济上必须的费用要用够, 能省的要省, 追求的是经济性, 实际的概念是优化。这个观点很重要, 防止了过度压缩费用的问题, 同时也要求尽量节约。

浅谈煤炭企业的设备综合管理 篇8

关键词:设备综合管理,信息化设备管理,报废设备处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 煤炭企业中设备所占企业资产比重越来越大, 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如何通过设备的日常管理, 对设备进行合理维护和计划检修, 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已成为煤炭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因此, 设备管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环节。

1 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规划决策、计划、调研、设计、制造、购置, 直至安装调试、试运转的全过程。

煤炭企业应组成由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 有计划、生产、技术、设计、设备管理等部门参与的、各负其责的全方位设备管理机构, 对企业所需设备进行规划、调研、决策、购置或设计、自制。

企业在增添设备时, 应收集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情报, 拟订可行性方案, 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 选取最优方案, 从而使得设备的性价比最高, 增加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设备的维修费用和备件费用, 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部门在签订商务合同时, 应同时将技术部门提供的设备技术要求作为商务合同的一部分来执行, 并就技术培训、售后服务、零备件供应等事项同供货商达成协议, 在保证设备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 为企业争取最大化利益。

设备到货验收、安装、调试时, 应有技术人员和设备使用单位人员参与, 确保设备的性能可靠、运行安全, 保证企业的利益。同时, 收集设备的技术资料, 建立技术档案, 以备设备维护和维修使用。

2 设备的中期管理

设备的中期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维修、改造、更新。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下的信息化设备管理应开展以下工作。

2.1 建立易于查询的设备主数据库

设备到货验收移交后, 应建立易于查询的设备主数据库。包括详细的设备清单 (含配套设备) 、设备编码、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功能、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出厂编号、煤安证号、防爆合格证号、现状况、所处地点、使用单位、大修、更新改造等内容。在进行信息化设备管理时, 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人管和机管相结合。机管虽然可以代替人管中常规的、定式的、数字化的管理, 但机管并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够完全代替人管, 在运用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的同时, 不可忽视人管的作用, 要做到机管与人管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设备管理的效益。②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只有对设备实行动态与静态的全监控, 才能实现设备的全方位管理, 对设备进行合理维护和计划检修,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最大限度地实现设备管理的成效。

2.2 建立设备备件的计算机管理子系统

包括设备备件的清单、备件代码、最小订货批量、供应商信息、跟踪并记录备件的使用情况;制定重订货点, 并利用重订货点等信息自动产生采购申请, 从而降低备件库存数量, 提高备件库存的周转率, 减少备件资金占用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 建立设备运行、维修管理制度

“围绕生产流程, 深化设备管理, 降低设备故障, 保障流程畅通”是现代化企业设备管理的工作方向, 它要求更新设备管理观念, 将单一的机电设备管理转变为整个流程设备的系统管理。

这一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对设备管理实行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 形成生产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单位齐抓共管的局面。①按照生产流程, 对所有设备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制定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日常保养制度和巡检维修制度, 并将设备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 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定期保养和日常维修。②根据设备流程推行设备点检制度。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点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高故障判断的准确性, 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修, 对设备进行实时维修和计划维修, 消除隐患,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为煤炭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③制定设备的月度、季度、年度检修计划, 实行计划检修, 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④主要设备和重点设备实行领导上岗巡回检查制度, 对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进行监督、检查。⑤设备管理部门和技术管理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进行检查, 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对设备维修要进行维修组织优化设计, 对维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实现维修效率最大化和维修成本最小化。企业设备维修组织的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数量多、维修量大、维修难度低的设备, 由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完成;②数量较多、维修量较大、维修难度较高的设备, 由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完成;③数量不多, 但维修难度高的设备, 可以采用外协方式解决。

对于设备外委维修, 应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外委维修管理制度, 以规范外委维修管理程序, 确保外委维修质量。应同信誉良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外委维修单位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同时, 建立完整的外委维修技术档案 (包括待修设备鉴定情况、外委维修合同、外委维修设备的验收检测情况、使用后的质量跟踪记录等) 来长期跟踪检验外委维修工作。通过设备维修的专业化、社会化, 摆脱因企业维修技术力量薄弱造成的设备维修工作滞后、维修质量低下的局面。

在设备维修时应进行规范化管理, 设备维修的规范化管理实际上是制定和执行维修工艺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维修没有一套完整的维修工艺作为支撑, 维修往往是经验型的工作, 每次维修都存在差异, 这样, 就使得损坏性维修难以避免。制定设备维修工艺, 按照设备维修工艺去维修设备, 可以大大减少差错, 降低维修损坏风险, 保障设备维修质量, 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和设备购置费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4 加大技改力度, 改善设备技术状况

煤炭行业是一个老企业较多的行业, 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现象, 许多设备在超期服役, 相当一部分设备到了迫切需要进行改造或报废的地步。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造成原材料、能源消耗较多, 设备效率低下, 工人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恶劣, 企业生产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 市场竞争力差, 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 沿用陈旧设备的企业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 要想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必须对陈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 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在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时, 不可盲目地求新、求好, 而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利用价值工程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对设备进行改造或更新, 实现成本最小化, 收益最大化,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设备的后期管理

设备的后期管理包括设备的报废和处置。对于报损设备、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和超期服役且无修复价值或技术性淘汰的设备, 应进行报废。为加强设备的后期管理, 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报废设备进行处置。在处置报废设备前, 应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性能和价值评估。处置报废设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煤炭行业禁止使用, 而在其他行业可以继续使用的设备, 实行竞价让售, 实现设备的增值。

(2) 整套 (机) 已无使用价值的设备, 可以拆套 (件) 进行修旧利废。

设备综合管理 篇9

由于企业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 对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在技术方面, 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 对设备维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经济方面, 既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又要做到节省费开支, 要求安全经济的运行;还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等。

1 设备基础管理

公司针对生产节奏和设备特点, 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即分为A、B、C三类。对于A类设备实行点检定修管理, 设备的修理采用主动维修和预知状态维修;对于B、C类设备, 在确保生产的前提下, 采用预防维修或事后维修的方式。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契机, 按照过程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对公司设备管理制度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建立了以设备基础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备件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供用电管理等13个管理标准为主线的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做到了制度少、运行效率高。在完善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了设备档案、管理台账等的管理, 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适时进行优化、修订和完善, 通过动态管理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设备规范化管理

2.1 设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设备人员应更加重视设备管理档案工作, 如对设备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抢修, 大检修等情况都及时详细的计入设备档案中, 并做到齐、全、准, 以便于计算分析和评价设备的技术经济状况。同时, 设备管理人员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 建立设备信息库等。

2.2 设备检查维护保养的规范化

实行专机制。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上严格岗位责任, 实行定人定机制, 确保每一台设备都有专人保养和维护。设备管理人员每天对专机的卫生、润滑等情况进行检查。严格遵守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要求操作人员认真执行设备维护规程, 做到熟悉设备结构, 合理使用设备,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减少故障, 防止事故的发生。

3 优化设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3.1 提升设备管理理念

设备管理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设备效益最大化作为各环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而使设备效能不断提高。另外设备使用车间在设备管理上推行“人机互保、指标联考”的设备使用管理模式, 使人人参与到设备管理中, 做到每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 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提高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3.2 不断完善和执行设备管理制度

如何管好、用好设备, 必须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 根据设备管理的需要, 宣钢机动处编写了《宣钢机动系统管理制度汇编》, 并将其印刷成册, 下发到了各厂 (矿) 。共建立规章制度73项, 内容涵盖了风、水、电、气等设备的管理规定、使用维护注意事项、以及对各岗位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从而指导了设备管理部门的各级管理工作, 使每一位管理者乃至全体职工更好地落实、执行制度, 为公司生产提供最佳的设备保障。

3.3 细化设备管理过程

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岗位培训、基本操作、润滑管理、巡回检查、问题处理、备用机组管理、设备台帐、检修纪录、设备清洁、定置管理等几方面明确岗位操作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的应知、应会、应做的内容, 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落实好岗位每小时巡回检查、管理人员每日两次的例行检查, 制定机电仪操管人员都参与的每周一次的联合检查制度, 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落实任务, 明确责任。从现场每一个漏点的自查自消到各类问题的发现, 都做到纪录、有汇报、有安排、有处理,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场信息反馈处理系统,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 避免特大事故的发生。

3.4 继续完善现有的设备考核管理办法

现在看来, 指标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作用不大, 而就国内设备管理工作来看, 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要建立一套具有本部门特点的考核指标, 考核办法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设备使用单位以考核“开动率”为主, 设备检修以考核“返修率”为主, 并且辅以其它设备基础工作考核指标。从而形成人人管设备的良好氛围。

3.5 加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管理的战略目标是设备管理现代化, 而人的素质是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培训的力度。培训要学以致用。设备管理人员要学习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基础理论和方法, 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机械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技能。培训方式要多渠道、多层次, 可以引进来, 邀请专家传授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也可以走出去,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总之, 要切实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 加强设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

4.1 实施先进管理方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设备不断进步的制胜法宝。首先, 创新设备管理必须创新管理思想;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管理思想;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明确企业现阶段的设备管理指导方针。

4.2 强化设备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 篇10

1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 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 有利于达到企业经济运行目标。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点, 首先, 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配电部门的工作效率,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 由于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 使得配电设备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这样就降低了总的投入;最后, 统一数据采集的方式, 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的投入, 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收益,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也不例外。对企业而言, 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采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 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例如, 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即使发生事故, 也能很快的处理解决好, 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的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服务质量上去了, 竞争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3.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电力通信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中, 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般的业务信息就不是通过人力, 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 使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更多地是借助网络来进行输送, 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手工操作,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不仅如此,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还可以综合地掌握业务相关数据, 使得运算效率、运算速度极大提高, 进而使工作的运行更加准确高效。

2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 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

要想实现配电自动化管理, 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是关键。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在运行环境的要求方面, 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 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设备必须在0℃—55℃之间运行。除了温度, 终端设备还会受到湿度、散热、雷电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安装的时候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加以支撑。另外,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于终端设备的稳定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如果稳定性不够, 会给终端设备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2. 建设好配电的基本网架

建设好配电基本网架, 是实现电力通信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为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在配电网架建设方面, 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最常用的配网接线主要有几种形式, 包括树状接线、放射状接线、环网状接线等, 其中环网状接线是最常见的形式, 也可看作是树干式的另一种接线形式, 环网配电供电能力强、范围广、形式方便灵活, 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 将配电网环网化, 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稳定性, 都会有一定的保障。

3.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 与传统的电力通信配电管理系统相比,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属于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进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 改进电能质量。因此, 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合理安排, 从而使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达到最佳效果。

3结语

总之, 随着配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 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 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 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相信不断提高电力通信及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在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之下, 整个电力系统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06)

[2]李涛.浅谈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10, (22)

[3]伊洲.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前景.机电信息.2011, (36)

设备综合管理 篇11

关键词:在线监测 变电设备 检修

1 概述

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作为电力企业就应当定时对变电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传统的检修方式其采用的是纠正性检修与周期性检修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供电企业为了增强变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传统的检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这时,通过在线检测技术对变电设备进行检修的新平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通过这种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的手段对设备的各项工作信息进行收集工作,而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完毕后,再将其交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则可以对其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检修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对还没有到达检修周期的设备进行提前检测,从而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维修。

2 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分析

在当今社会,在线监测系统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出现:

2.1 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 由于部分供电公司的通信技术与传感装置的技术要求没有达到标准,同时监测装置没有按要求进行全面的各项实验检测。就这导致了一些装置测试不够完善现象的发生,即仅仅理论上完成了测试工作,却还没有达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运行要求。

2.2 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问题 在一些电力科研单位和电力相关的高校,由于其在变电设备检测和系统设计等专业课题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加上课题研究的延续性差、时段性强。还有的科研单位仅仅将目光着眼在理论研究与论文发表上,却没有投入有效的精力在系统设备的实际研究方面。另外,个别厂家还急于求成,只将目光放在如何能够尽快推广产品获得利润,却没有对设备相应技术进行充分的测试工作,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使产品在各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3 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部分供电公司的管理职责没有及时得到落实,系统没有定时的得到维护。一部分公司虽然有着相关规定,由修试工区对设备进行管理,但是由于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加上产品厂家没有及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这些都是阻碍在线检测技术在企业中顺利应用的重要原因。

3 建立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支持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

3.1 积累设备原始数据 要想建立一套好的评估体系,相应的数据必不可少。作为企业来说,应当对设备近期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进行试验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对其统一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设备运行以来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此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出厂数据进行统计,从而为后续的设备状态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依据。

3.2 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3.2.1 设备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对设备与技术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设备同本企业专业的有效结合,在对设备各方面环节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支持下,使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得以顺利的运行。

3.2.2 对检测参数的分析整理。对于设备的检修来说,不能只将目光局限在限值的比较方面,还要在设备运行的各个阶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充分的预测及监控。在运行过程中,设备的发展状况要比限值更加重要。所以就要依靠专家对现场的各种特征量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分析,以及对在线、离线数据的适当挖掘与整理等等。总之要及时对设备原始与当前的状况进行跟踪观察,以便更好的实行状态分析工作。

3.2.3 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与更新管理理念。状态检修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对管理应用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只有对设备工作的全程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在设备检测的实际工作中有所依据,从而更好的发挥检测工作的效果。所以作为电力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优秀的设备检修体系,来对检修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制约,从而将高水平的管理融入到状态检修的策略当中。

3.3 建立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条件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

3.3.1 建立在线监测数据中心。企业可以建立监测的数据中心,通过这个数据中心,则可以将所收集到的参数与数据直接存入其中,数据中心主要有两种数据:即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

动态数据主要是设备在工作运行中所产生的各项数据,其数据是随着设备运行情况的不同而时刻改变的,在对动态数据进行采集之后,将其传送给在线监测系统。

静态数据相对于动态数据来说,就是一些设备不会产生变化的信息。如设备的出厂数据、实验数据以及检修记录数据等。对于静态数据主要是通过记录备案以备日后使用。

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在设备运作之前就对其原始数据进行记录。在设备运行时,检测系统的采集单元就能将监测到的实时参数直接传送到监测服务器,而服务器将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分析与判定。同时在设备评估体系中,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存储中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数据库进行良好的设计与规划,这将是检修管理系统的基础,一定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数据库结构,从而能够在避免出现重复信息的同时对设备运行中的状态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述。

3.3.2 保证设备状态的监督与预测,合理确定设备周期。在过去对设备的监测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判断仅仅只有好与坏两种结果,但是实际上,很多设备还有着第三种状态,即为临界状态,而这才是设备监测中的重点。在对设备进行监测的过程,一定不能对其忽视。

同时,随着电网建设的逐渐发展,无论是在电力设备上的电压等级还是设备容量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这就为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大型设备,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准确的对其状态进行把握,对此则可以通过多种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对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把握。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现代电力企业来说,实行综合在线监测技术来实现对变电设备状态的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对检修作业进行合理的指导,还能够对设备的性能发展进行掌握,从而有效的预测设备问题的变化过程,进而实现对设备全面有效的管理。还能够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缓解了企业中检修人员紧缺的问题,使检修部门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工作。它是供电企业做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必要保障,是现代供电企业获得发展的必然途径。所以,作为供电企业一定要切实利用好在线检测技术对变电设备状态进行检测与维修,从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良.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J].华东电力,2009(02).

[2]唐建军,宋保利.关于对变电工区设备检修管理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3]范来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

设备综合管理 篇12

1) 背景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自2006年实施以来, 在所有35家炼化企业中, 已有25家企业上线运行。平台经过四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平台应用效果距离最初的设计和预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部分企业应用情况不理想, 功能模块没有有效的应用, 这些因素使得平台的统一推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研究目标

平台评价是手段, 使用才是目的, 通过建立应用评价体系推进炼化企业平台的应用,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逐步统一规范设备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平台的应用, 评价体系的建立之后, 可以通过对总部平台和炼化企业平台功能部署获取评测指标, 动态监测查看各模块功能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引导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加快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 让平台充分发挥作用, 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平台系统上线阶段, 主要是关注数据及时、准确性;平台应用半年后, 可以进行同期、趋势等信息的分析;系统应用两三年之后, 可以进行数据挖掘, 把一些隐性的效益、问题收集归类。

1 国内外现状

信息系统是一个功能复杂, 结构庞大的IT系统, 投资巨大, 实施周期长, 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用情况, 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有从软件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也有从实施战略出发进行研究的, 都对企业成功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目前评测指标和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有三种评测方法:Oliver Wight的ABCD检测表、Benchmarking partners的SAP目标评测和AMT评测体系, Oliver Wight的ABCD检测表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评测方法。

2 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策略

评测的方法是基于对地区公司监理的实施过程、对中石油设备平台的深入调查, 在结合现有各自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后, 炼化企业采用专家参与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资料分析以及访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应用评测体系, 以静态数据的完整性和动态数据的增量作为评测基础。评测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 须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监控动态指标数据, 通过评测指标数据分析与利用, 提高业务执行的效率和规范性, 并推进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2.2 设计评测指标

针对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现阶段的应用状况, 鉴于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是推广和深化应用, 故此次平台应用的评测指标也应要快速反馈这些变化。以提升导向为重点依据, 参考Oliver Wight的指标,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平台数据的基础上, 明确了六大评估指标即系统操作活跃度、系统应用对业务的覆盖度、日常业务的应用、重点业务的应用、基础主数据的完整程度、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等6个方面进行评测。

2.2.1 系统操作活跃度

系统操作活跃度, 是根据各地区公司使用系统用户的人数、经常使用系统的人数以及系统操作频度来体现。平台使用的人员数量、范围和程度是所有信息化系统应用评测的指标之一, 且平台的定位是设备口所有人员工作的平台, 故此次评测更是要体现用户应用平台的状况。

2.2.2 系统应用对业务的覆盖度

根据业务数据增量, 按月、季度、年计算各地区公司模块应用的数据在统计期间不为零的月份占80%以上的功能模块。

2.2.3 基础主数据的完整程度

基础主数据是静态功能, 是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基础, 主数据的完整齐备性将使设备业务运作更细致, 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 是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取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的完整度情况, 可以根据技术参数完整的设备数量与设备总数量之比, 展示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的完整度情况;采用计划任务方式, 从各地区公司提取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情况。主要功能包括:本月提取, 查看、导出。

C完整———企业技术参数完成的设备台数;

C———企业设备台数;

2.2.4 重点关注业务的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故障、计划和检修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系统对板块重点统一应用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

2.2.5 日常业务的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日常事务、运行管理、备件管理、动力管理、综合管理、知识库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日常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

2.2.6 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动、静、电、仪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系统对专业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重点关注业务的应用、日常业务的应用、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通过如下公式进行分值计算:

S———表示某个地区公司总分;由每个功能模块数据增量和与各模块系数的积, 再加个性化功能分数和, 乘以企业系数;

q———表示该地区公司企业系数, 是平台系统用户数与各地区公司设备总数的比值;

Mi——表示每个功能模块下子功能的数据增量和;

i———表示每个模块子功能的个数;

mi———表示该功能模块的模块系数, 模块系数表示该模块在平台中的主要程度;

k———表示每个功能模块下子功能应用系数, 该系数由子功能的应用个数与总个数比值表示;

ai——表示每个功能模块子功能数据增量。

2.3 评测数据的提取和计算方法

平台评测共采用了两种数据提取方式, 在各炼化企业的各自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系统记录。

2.3.1 提取方式一:系统记录的总数。提取每一项二级指标在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记录条数。

2.3.2 提取方式二:系统记录的字段。针对系统填报及时性等指标, 不仅要取系统数据库中的记录数, 还要取该记录的几个关键字段, 如录入系统记录的时间、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等。

本次共采用了三类的计算方法, 计算本炼化企业各个二级指标对应的基准分值。

1) 计算方法一、按系统的记录条数进行相应的评分:每增加一条加一分。

2) 计算方法二、按系统记录字段值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评分:针对系统填报及时性, 将记录数按系统记录和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差, 进行加权评分, 即所有 (每条记录*相应的评分值) 之和/总记录数。

3) 计算方法三、按系统记录在每个月的使用量进行相应的评分:模块应用的数据在统计期间不为零的月份占80%以上的, 每一个模块加一分。

3 结论

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不同角度揭示平台应用状况。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提高应用水平, 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实施系统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平台评测是手段, 使用才是目的, 评测只是为了准确反映地区公司对平台实际使用情况, 从而推动地区公司更好的使用的平台,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需要依据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导向, 结合各炼化企业已应用的模块和功能, 建立科学的评测体系和合理的评测指标, 不断明晰各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实际的应用状况和水平, 为各炼化企业平台的持续深化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持。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种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平台应用评价的特点, 结合企业管理理论提出了构建平台应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使评价范围和层次更加全面系统。通过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避免了以往评价结果模棱两可, 没有指导意义的尴尬。从而更加客观和精确的对平台的应用水平从多层次和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这对于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企业平台投资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台,评测指标,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玉俊.企业ERP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设计[J].电子商务世界, 2003, 7.

上一篇:超导电力下一篇:指导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