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2024-08-20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精选12篇)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1

一、集团化、专业化设备运行管理平台的打造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海航机场集团对设备资产运营的改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根据战略发展规划, 海航机场集团决定整合现有的设备管理方式, 引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IT技术, 打造一个集团化、专业化的设备运行综合管理平台, 以提升机场设备设施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实现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

为此, 海航机场集团于2011年规划建设了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AACM, Airport Asset Comprehensiveness Management) , 规范和统一了成员机场各种设备工作标准和绩效指标作业流程, 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 有效保障和强化了海航机场的设备运行正常。

二、AACM系统的构建

为了构建一套符合机场设备运行管理实际需求的、寻求整体上解决设备运行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宪法级”科学方法, 海航机场集团与广州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正泰数据”) 合作, 在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融入海航机场设备管理模式与理念, “以价值为引导、以内容为对象、以过程为方法”, 从“价值—内容—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了海航机场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AACM) 。在此体系的基础上, 围绕海航机场集团不同量级的机场设备管理特点, 设计出对应的建设蓝图, 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设备综合管理体系三维度模型图 (整个蓝图设计的方法论) ;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导入方法示意图 (明确评估评测、管理咨询、智能管理、服务过程和循环持续的关系) ;岗位工作模式 (明确蓝图建设过程中面向使用对象的业务划分) ;蓝图的各建设阶段 (重点介绍海航机场设备运行综合管理建设的推进阶段及主要工作项) 。

三、AACM系统的特点

1. 建立了设备运行三级管理模式 (图1)

海航机场集团在总结自身10多年的机场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基础上, 提出了设备管理提升的“四步到位”策略, 即以三级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健全集团设备运行管理标准;实现设备管理科学规范、数据定时采集、指标标准统一、决策分析科学智能;最终提高管理效率、工作质量, 促进设备管理创造价值、增值价值, 实现了管理流程标准化。

2. 构筑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图2)

海航机场参照国家标准和民航管理规定, 把机场设备分成12个系列、72个类别 (包含了供配电设备、助航灯光设备、通导、特种车辆等机场所有设备设施) , 并按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将设备日常运行分为6个环节进行管理, 编制了《海航机场设备管理质量标准》, 改变了以往设备运行单位注重设备中期维护环节而忽视了设备前期建设与资产残值处置的弊端, 实现了设备管理精细化。

3. 引入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海航机场管辖着16家机场, 各类设备统计分析图见图3。为了有效实现对各个机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 在AACM系统引入了智能BI技术, 对照《海航机场设备管理质量标准》内容, 通过定义设备的完好率、正常率等指标, 实现对各类设备管理数据集中管理、动态抽取、挖掘分析、自动生成报表, 为优化控制设备管理成本提供数据支持, 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管理决策支持能力, 实现了决策分析科学化。

4. 搭建了多个层次查询平台

海航机场集团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数据量大、内涵丰富、业务复杂, 为方便不同层级的查询与使用, 在系统中提供了综合查询、KPI查询、业务查询3个平台, 多维度、多层次、图形化访问分析结果, 方便系统操作人员快速透析底层数据。同时, 系统也融入主动提醒功能, 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主动提醒决策者管理风险, 以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 实现了数据展示智能化。

四、AACM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AACM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见图4。

五、AACM系统在海航机场的应用

1. 实现了“三个统一”, 促进了设备管理标准化进程

(1) 实现了设备基础信息的统一

机场作为设备设施综合运行的承载体, 在设备类别上涵盖了强电、弱电、制冷、暖通、导航、传送带、登机廊桥等多种专业设备。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 海航机场结合行业、局方对专业设备的分类要求, 对不同设备类别、编号、模式、名称等进行了统一编码, 有效避免了由于基础代码不统一带来的数据核对、接口开发和后期维护等问题。

(2) 实现了设备运维管理标准的统一

海航机场集团通过对照国家、民航、通用行业标准以及不同量级机场管理特点, 编制了统一的设备运维管理标准, 实现了设备设施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以及技术资料等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规范。

(3) 实现了设备关键性能考核指标 (KPI) 的统一

为了提高设备的管理品质, 实现对生产设备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避免各机场对同一类型设备管理工作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 海航机场依照行业和局方对相关设备运行管理要求, 通过“五率”指标的考核, 加强了对各机场设备的综合管理, 以管理标准化促进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推进了设备运行管理精细化和制度化建设

通过系统的建立, 设备维护标准记录表格代替了手工记录, 让数据记录更规范、科学;“预警信息”提醒运行人员及时进行岗位巡检并填写记录, 防止遗漏;“工单审核功能”督促使用人员认真巡检、详细记录;“故障信息功能”方便了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3个层级设备运行管理模式的搭建, 使海航机场的设备管理工作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科学性、规范性动态管理。各项设备管理工作在计算机系统的提示、预警和控制下运行, 并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实现了海航机场设备运行的总体管理及设备维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3. 加强了工作的前瞻性, 保证了设备有效养护

系统能够帮助各业务部门自动产生详细的工作步骤和工单, 还可以提示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包括安全工作规程和严格的操作步骤, 从而帮助员工提高维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避免出现差错, 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使设备能够按照规范得到正确的维护。

随着计划性设备维修比率的增加, 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利用率, 通过系统的实施和应用, 各单位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历史数据, 积极主动地安排计划性检修, 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紧急维修的次数, 降低事故维修导致的停机。同时, 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 自己调整KPI视图的内容, 查阅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预算、库存、报废等各个环节的信息, 提高了设备管理效能。

4. 建立了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模式

利用先进的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和手段, 对一些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建立行李系统、登机桥系统、场区车辆及场区各类变电站实时监控, 将其数据快速传送到监控中心, 并对其异常信息进行实时推送, 从而逐步构建基于设备、设施运行状态的预维护工作模式, 另外, 通过不同形式 (固定终端、移动终端) 的作业终端, 将管理系统的各项具体工作延伸到作业现场, 构建并不断优化技术类基础数据, 使其工作的各项标准日趋完善和精细。

5. 体现了智能机场规划理念

海航机场设备运行综合管理体系构建的“评估评测、管理咨询、智能管理、监视服务”全过程, 其核心是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各项支撑。海航机场将充分利用物联网、GIS等各类先进的技术与手段, 建成国内最领先的“数字化机场”的典范, 为海航机场构建智能决策平台, 为决策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实现真正智能化的国际机场。

摘要:介绍海航机场集团为加快推进智能化机场建设, 于2010年开发了适合在不同量级机场使用的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AACM) , 2011年已在海航机场集团旗下13家机场推广运行。该系统作为海航机场智能化机场建设的子系统之一, 有效保障和提升了海航机场的设备运行管理品质。

关键词:机场,设备,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在线自动化仪表设备的管理,增强维检人员的责任心,减少自动化仪表设备事故率,提高在线自动化仪表运转率,加大修旧利废考核力度,减少以换代修,降低生产成本。本制度针对在线自动化仪表的管理及维检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本制度。

一.计控设备点巡检管理制度

1.目的

切实做好计控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事故隐患,贯彻执行设备良性运行第一,预防维护为主的原则,落实点巡检制度,树立“运检合一”,管、用、修结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全员参与的设备管理指导思想,保证设备良好运行。2.适用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和计控设备有关的车间和职能部门。3.范围划分

本着谁使用谁岗检,谁维修谁巡检的原则,各分站认真对所辖区域进行点巡检。4.职责及要求

4.1技术科负责点检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岗、点检内容和标准,并指导和检查岗、点检工作。制定隐患整改通知单,负责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核。

4.2车间、中心的维护人员负责本区所有计控设备的“巡检”,按照点检内容和点检标准每班至少点检两次,根据设备运转特性来判定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做好点检记录。发现设备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并作现场处理记录,当班处理不了的必须在点巡检记录中注明。

4.3各车间、中心对技术科下达的隐患整改项目要及时优质完成,临时性、突发性的抢修工作要随叫随到。

4.4技术科负责重要计控设备的专检工作,同时负责对岗检和巡检的检查、监督和考核。5.计控设备考核规定

5.1岗位建立点巡检记录,无记录本扣相关单位每区域每月300元。

5.2技术科分管区域负责人定期参加现场关键设备专业点检,不定期对岗检、巡检工作进行抽查,凡发现未按要求岗检、点检,漏检、现场隐患未反映到记录本上、无记录的一项考核责任单位50-200元。

5.3因点检不到位,发生设备事故而影响生产的,考核相关单位100-1000元。

5.4 所有箱柜必须关好箱门,现场开关箱、控制箱必须关好柜门、箱门,发现一次考核相关责任单位50元。

5.5对损坏的计控设备使用单位要及时上报,不及时上报,找不到责任单位者,一次考核使用单位200元。

5.6对下发的隐患整改单能完成而无故不按时完成的一次一项考核50--100元。

5.7技术科下发的隐患整改表一次未返回的考核整改单位100元.5.8各级点检人员及时发现重大设备隐患,经确认后给予发现人100-200元奖励。

5.9岗检、点检认真,记录填写规范,能正确反映设备运行状况。

5.10每月设备隐患完成率100℅,视完成质量情况奖励相关单位100-300元。

二.计控设备事故处理管理制度

1.事故分级

设备事故按经济损失大、小,以及对生产影响程度分为:特大、重大、一般、故障和小故障五类,具体划分如下:

⑴、特大计控设备事故:设备事故的修复费在100万元及以上者为特大设备事故。

⑵、重大设备事故: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重大设备事故。①、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10—100万元(不含100万元)者; ②、主要生产设备发生设备事故,使生产系统停机24小时及以上者。

⑶、一般设备事故: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为一般设备事故。①、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3—10万元(不含10万元)者; ②、主要生产设备发生设备事故使生产系统停机8—24小时(不含24小时)。

⑷、设备故障:主要生产设备发生设备事故,使生产系统停机4—8小时(不含8小时)者;

⑸、设备小故障:凡因设备原因使主要生产设备停机5分钟—4小时(不含4小时)者均为设备小故障。

2、事故抢修

计控设备发生事故后,事故车间、科室、中心要迅速处理,防止事故扩大,立即组织抢修并通知技术科主管人员,抢修有困难时,应及时向技术科联系,由技术科通知相关专业给予支持,技术科应积极协调联系和落实检修人员的到场情况,并配合车间、科室、中心组织抢修。

3、事故分析

⑴、明确事故和故障的性质和分级,制定事故和故障的管理流程,包括:发生、报告、现场保护、原因分析、临时措施、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处理结果、最后归档,形成防止类似事故和故障发生的管理闭环。

⑵、发生特大设备事故,由公司主管经理主持分析会,设备管理部部长、二级厂厂长和主管处长参加,及有关单位参加。发生重大设备事故,由设备管理部部长或主管部长主持分析会,二级厂厂长和主管处长参加。分析结果和处理意见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部门。

⑶、发生一般设备事故,由主管处长主持分析会,技术科及相关车间、科室、中心参加,在事故发生后3天内,把分析处理意见和事故报告上报技术科。⑷、设备故障由技术科主持分析,设备管理部派人参加,相关车间、科室、中心参加。把事故报表和分析处理意见在2日内上报技术科。

⑸、事故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对事故经过、原因、事故责任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制定防范措施,要做到事故原因不明,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⑹、通过对设备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找出其潜在隐患,做好防范工作。技术科区域技术员每月都要对所管范围内的计控设备事故进行一次统计分析,按事故和故障发生的类别、原因、部位、次数、影响时间、损失费(修复费和减产损失费)逐项进行统计分析, 掌握事故的发展趋势,并将当月发生设备事故和故障填入档案。

4、事故处理

一般设备事故由事故车间、科室、中心上报技术科。重大以上设备事故的处理由设备管理部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5、事故统计

⑴、事故次数:设备发生事故使生产中断,一般按中断一次计算一次。如果一台设备发生事故、修复开机还没有达到正常生产时,在同一部位又发生事故,后一事故应认为是前一事故的继续,只记事故一次,事故时间和事故损失费则要累计计算。

⑵、事故时间

①、一般按设备停机到设备具备恢复生产条件之间的时间计算。②、有备用机组的设备事故时间为事故设备停机到备用设备开机的时间。

③、设备发生事故使生产中断被迫提前检修者,其事故时间的计算为事故设备停机到设备具备恢复生产条件之间的时间。

⑶、设备事故损失:设备事故损失包括设备修复费和减产损失费,设备修复费为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发生的材料、备件、人工及管理费用等。

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应为更换与该设备规格,装备水平相应设备的现行价格。减产损失费为因事故影响减少的产品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为单位产品(半成品)利润乘以减产数量(所有产品价格一律按公司规定的内部价格计算)政策性亏损产品可不计减产损失。

设备事故损失费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事故损失费=单位产品利润×小时计划产量×影响生产时间+设备修复费。

计算减产损失时,如生产任务不足应按年平均小时计划产量计算。

⑷、一台设备发生事故影响几套设备停产时,其减产损失费应为被涉及设备减产损失的总和。

⑸、设备故障(含小故障)与设备事故管理相同。

6、事故上报制度

⑴、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事故车间、中心必须电话通知技术科。在设备修复后2天内,事故车间、科室、中心向技术科上交详细事故情况表。

⑵、一般设备事故和设备故障在事故修复后2天内,事故车间、科室、中心向技术科上交详细事故情况表。

⑶、事故车间、科室、中心把每月的设备事故、故障的统计分析,与生产科的报表相一致,上交技术科区域技术员。

⑷、相关车间、科室、中心要建立完善事故、故障台帐,事故、故障台帐内容应包含:5分钟以上故障、故障部位、故障时间、产生原因、处理结果、采取防范对策。每月列表报技术科区域技术员。

7、事故和故障考核细则

⑴、发生特大设备事故,由公司主管经理主持分析会,设备管理部部长、二级厂厂长和主管处长参加,及有关单位参加。发生重大设备事故,由设备管理部部长或主管部长主持分析会,二级厂厂长和主管处长参加。分析结果和处理意见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部门。延误一天扣罚责任单位500元并累计。

⑵、发生一般设备事故,由主管处长主持分析会,设备管理部主管部长和技术科参加,事故相关车间、科室、中心参加,在事故发生后3天内,相关车间、科室、中心把分析处理意见和事故报告上报技术科。延误一天扣罚责任单位200元并累计。

⑶、设备故障由技术科主持分析,设备管理部派人参加。事故报表和分析处理意见由相关车间、科室、中心在2日内上报技术科。迟误一天扣罚责任单位100元并累计。

⑷、发生一起特大设备事故,考核由设备管理部召开事故分析会决定。

⑸、发生一起重大设备事故,考核责任单位奖金总额的10%,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⑹、发生一起一般设备事故,视情节轻重、损失大小,责任轻重,扣罚事故责任单位500—5000元奖金。重复事故则加重考核。

⑺、发生一起设备故障,视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原则上扣罚事故责任单位50—100元/小时奖金。一个月之内连续发生,则酌情加重处罚。

⑻、凡牵扯生产的主要计控设备发生事故或故障,事故单位应在二小时以内上报技术科,隐瞒不报,每次扣罚责任单位200元。

⑼、设备事故发生后,除向有关部门通报外,要立即组织抢修处理,采取措施,杜绝事故蔓延和扩大,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争取尽快复产。处理及时,将报主管处长审批给500-5000元奖励。

分析安全运行特种设备的管理 篇3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建设特种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设施。根据多年来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的实践和实际经验教训,各单位、企业只重视特种设备的选型及采购,完全忽视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特种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安全管理更是特种设备的重中之重。对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管理要点总结为:贯彻安全条例与安全法、执行企业标准规范、落实责任、证件齐全、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编制应急预案与开展预案演练、定期检验。

一、全面落实安全监察条例与贯彻安全法

自2009年5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施行,它不经规定了特种设备的制造、设计、改造、安装,还规定了其使用、维修、检测、检验过程的法律法规及基本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防止、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特种设备各使用单位认真全面落实安全监察条例与贯彻安全法,才能搞好本单位特种设备设备安全运行及安全管理等工作。

二、落实特种设备管理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的生产标准

使用单位要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机构、管理的制度、人员的责任、操作的规程,同时还要标准化的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好特种设备前期使用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应设置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也可以设置兼职的。无论哪一种机构,都要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齐心协力的促进和推动特种设备管理的“四化”原则,即,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在设置专兼职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时,应根据企业特种设备使用数量及技术状况,安排具有特种设备基础知识和安全技术,懂得管理业务、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从事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科学地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特种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使用特点,并逐项落实执行,提升特种设备管理水平,防范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

“以精益管理为引领、以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为平台”的工作方向正确且必要,充分说明体系管理思想、标准化工作思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新常态”。精益设备管理围绕精确数据管理,精准状态预测、精心维护保养、精实绩效管理、精算成本控制、精干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运用综合管理体系方法,以精细点检为核心,以预防维修和计划性检修为抓手,贯彻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设备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深化企业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规范设备基础管理,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设备管理体系。

三、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证与操作人员作业证齐全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在当地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且应将所登记的标识贴在该设备的明显部位。特种设备的作业、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规定去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才能上岗操作及管理。

四、建立健全技术档案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是必须在所使用单位中存在的,其具体内容需包括以下:

(1)设计的文件、制造产品的单位、产品的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书等及安装时需要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2)要建立特种设备的定期检查、检验的记录;

(3)要建立日常特种设备使用的状态记录;

(4)特种设备所具有日常的保护装置、附件、检测调整控制装置和所属的仪器仪表的保养、维护记录;

(5)要建立所使用的特种设备的事故记录与运行故障;

(6)要建立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和节能改造技术资料及自行设计或增加的附属安全装置应有设计或产品资料,特别是高耗能特种设备。

五、编制应急预案与开展预案演练

以“预则安,防则全”的安全观为指导,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其本身的使用条件、状况及事故发生时对人员、设备和周边坏境危害的程度进行编制,做到符合实际情况、概念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容易理解。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1、组织机构、相关人员职责;2、预防与预警机制;3、预案应急响应;4、预案的后期处置;5、预案的信息管理;6、预案的保障措施;7、预案的宣传与培训;8、预案的演练与评审;9、预案的具体管理措施等。

在该预案编写完毕后,要针对预案涉及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和自己的责任。培训完毕且合格后要举行现场的演练,要本着真实、实战的原则去组织、执行现场演练。目的是要让涉及人员全面了解、理解救援的程序,并科学的掌握、熟悉救援的方法,同时还需了解、掌握怎么样去保护自己,如何去保护被救援者;另外还需对应急预案的反应灵敏和处理事故的能力进行培训,从意识上加强事故防范。

六、设备定期(周期)检验

从特种设备开始使用到报废期间都要进行定期(周期)检验,并且要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相关规范的要求,要符合法律程序的让国家质检总局核定、准许,同时取得使用期限,明确强制性检验周期。这样就可及时消除和发现缺陷和隐患,从而做到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使用单位对特种设备检验和申报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定期(周期)检验计划,并有预见性的提出定期(周期)检验要求;

2、检验时使用单位还需向专门的检验机构负责检验人员提供要检验设备的技术资料,以便确保该次检驗工作如期实施;

3、对于不得继续使用的特种设备的范围有:安全技术规范文件使用年限到期、拥有严重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没有改造价值、无维修价值的;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4

如果能在事前发现设备缺陷, 并通过分析做好预防工作, 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把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必要损失降到最低, 进一步降低设备故障率, 设备持续供电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更有利于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 所以及早建立设备安全库显得尤为重要。

设备安全库的建立无需专门的软件或复杂的程序。我们可以用FOXPRO, ACCESS等常用数据库软件来建立, 在平时工作中对它进行不断扩充, 使零散无序的资料经FOXPRO, ACCESS方便实用的数据处理, 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及安全隐患的分析查找, 以达到掌控设备缺陷、预防设备故障的目的。设备安全库样表如表1所示, 类目可根据需要增删。

在设备名称一栏中填写故障设备, 一是可以清晰地了解设备当前停电故障次数, 将运行安全薄弱、发生故障概率大的设备排查出来, 作为安全检查及防范的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地采取安全预防措施。二是便于控制检修次数, 避免重复停电。三是便于控制检修质量, 提高检修水平。

表中各栏的填写及作用如下:电压等级一栏填写设备额定电压;设备状态分故障、定检2类;故障状态表明故障常见类型, 如瓦斯、发热等, 便于故障分类以利于综合分析故障原因及有目的地增强防范意识;月份一栏便于统计月份总故障及各种类型故障次数, 便于分析各月故障发生类型, 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停运时间用来分析统计同一设备停运时间, 便于统计设备供电可靠性;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栏, 可便于整体把握系统设备状况, 便于安全监察及运行人员对设备状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 及早发现设备缺陷, 另外可检验故障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为检修人员寻找最佳处理方式提供方便。

设备安全库每月、季、年各进行一次统计分析, 分送到安监、调度、变电检修、变电运行等部门, 以便其及时了解设备状况, 更好地协作以保障电网安全、可靠、持续运行。

物业管理设备运行管理技巧 篇5

设备日常报修是工程部进行完好保养工作的依据,维修中心接到报修单后填写开工日期和估计工时并派人检修,检修工作完成后核定耗用材料和实用工时,并将报修单汇总交到工程部。在核销报修单时如发现缺漏应追查原因,凡因各种原因一时完不成的维修项目,应通知使用部门预定修复时间。

(二)公共区域巡查检修制

对处于几个部门共同使用,又较难确定由谁负责的公共区域设备设施,由工程部派人巡查检修。巡查人员必须按设定的表格逐项巡查并填写巡查表。

(三)计划维护与保养

计划维护与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分为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大修三部分。

1币患侗Q的目的与内容

(1)一级保养的目的

使操作者熟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减少设备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消除设备事故隐患,使其处于正常状态;

使设备达到安全要求。

(2)一级保养的内容

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对部分零件拆卸消毒;

对设备的部分配合间隙进行调整;

检查、调整油路,保持畅通不漏;

清扫电机、电器装置、防护罩,使其整洁固定;

清洗附件,冷却装置,

备考资料

2倍级保养的目的与内容

(1)二级保养的目的

使操作人员进一步熟悉设备的结构和内容;

延长大修周期与使用年限;

使设备达到完好标准,提高及保持设备完好率。

(2)二级保养的主要内容

对设备进行部分或全体检查、清洗;

对传动箱、液压箱清洗换油;

修复或更换易损件;

检修电器箱、修正线路、清洗电动机;

检查、调整精度,校正水平。

3鄙璞复笮

配网运行维护与设备管理之浅析 篇6

关键词:配网运行;存在问题;管理维护;设备管理;技能培训

前言

电力生产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胜任,需要一个团结、向上、高度责任感的团体来共同做好。因此班组、所室建设不容忽视。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班组的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之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向上、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够使配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及管理得到质的飞跃。

1、配网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配网网络结构不合理

①配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结合不紧密,尤其受拆迁、园区建设等项目建设不确定性的影响,给负荷预测增加了困难,也导致电网规划落实困难,容易出现配网电源点负荷不平衡、配网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匹配的现象,甚至会造成电网企业投资回报率低下或重复投资的严重问题。

②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价值的不断升高,配网规划建设项目受路由、通道制约难以落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个别地区盲目的追求电缆化率,忽略电缆隧道、管道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为配网建设设置了障碍,同时也为配网安全稳定运行埋下了隐患。

③配网设备存在问题较多。就开关柜传动机构来讲,其设计不够合理,以刀闸开关为例,均采用同一操作机构,操作时极易出现故障。

1.2 输电线路设计不合理

输电线路的设计既要满足其负荷功能要求,也要满足安全要求。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坚持施工方便,造价合理,便于工程管理这几大原则。输电线路的设计当中,路径的勘探工作是整个设计的关键。路径的选择,要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我们原来的输电线路设计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置,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1.3 配网设备陈旧、不可靠

近年来,随着电力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网建设也在不断优化、改进,但是配网设备还普遍处于陈旧、落后的状态,部分线路老化严重,所带负荷较大,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4 配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国家对电力事业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使我国的配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配电网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结构不合理、线路负荷过大、电网建设落后等。就配网的运行管理来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已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就配电线路运行的互供、监测方面来说,迫切需要高科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2、加强配网的运行与维护

2.1 积极拓展思维空间、吸收和开展一些兄弟单位新、好作法,认真扎实推进设备日常的维护及检修,积极推动设备的标准化建设,使设备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首先,先制定行之有效的年度检修计划,通过对线路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线路的周期检修计划。通过红外测温、热成像仪等先进的设备及仪器逐步推动设备的在线检修,减少因设备检修停电而给用户造成影响推动配网标准化作业的实施,制定了配电巡视、变压器检修、测配变负荷、测配变绝缘等8项标准化作业的指导书。

2.2 在配网建设上加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的投入,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配网设备的自我保护水平。如在架空线路上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提高设备的防雷水平有效消除线路雷害。在配电设备上广泛使用3DF-2户外型或其他内型的故障显示器,能够有效缩短故障查找范围,尽快在最短时间内隔离故障,恢复对用户的供电。在变压器上推广安装具有CPRS功能的负荷监测仪做好配变负荷的跟踪,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改变传统的负荷监测手段,提高对设备监控的能力,加强对老旧设备的更换及计划地上报线路绝缘化,缆化改造,不断提高设备地安全可靠性,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2.3 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扎实做好防外破工作。着重对线路走廊的管理,不断完善了电力设施保护的组织措施和技术防范措施除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画报、用电知识宣传等)加大进行电力法规、政策的宣传,发放违章通知书并督促其整改外。还要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局、安监局)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引入公证制度及联合执法的机制,采用公证形式保留证据制止违章行为坚决做到不因电气设备运行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2.4 在配网建设上积极推广配电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配电GIS系统为平台,理顺各项工作的流程,实现与配电网设备变动有关的运行管理、资产管理、业扩管理、异动管理,以GIS系统为平台,实行缺陷闭环管理等相关互动体系,使得在基础资料的管理,及设备运行管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5 加强运行抢修管理,扎实做好优质服务工作是配电建设最直接面对用户的一环,所以配网前期的建设就是为如何保证用户使用上安全、可靠的电能而准备。所以必须制定一套顺畅的管理模式,强势确立调度的抢修指挥中心的作用,理顺班组间各个环节的处理如在班组间应制定“首问负责制”形成闭环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故障演习,制定各种抢修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3、加强配网运行的设备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电力建设的重视,配网的管理也逐渐的在提高,管理相对的规范化、科学化。线路和设备的图纸管理,设备的台账管理、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都一一健全。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的差异,领导的方向的差异,以及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程度的倾斜,造成了各地的管理的水平的差异。需要对于管理落后的区域因地制宜的提高管理质量,完善现有的一定水平的管理。设备的数据记录要及时、准确,与设备的实际运行相符合,以便对于后期设备的故障的排查和定期的维修提供数据依据。

4、加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对配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配电管理、运行维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需要对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室内技能竞赛、QC活动等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同时针对生产人员加大绩效考核力度,采取如实名制及计分等措施,以此来激励技术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5、结论及建议

5.1 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扩大标准化抢修内容,强化抢修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一旦遇到突发事故,抢修人员能快速反应、及时解决,避免出现长时间的停电,影响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

5.2 推行设备主人制。将线路设备责任到人,强化生产运行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做到按时巡视线路和设备,及时清理线路和台区内的障碍物,定期检查避雷器和绝缘瓷瓶,及时消缺,尽量减少停电故障,以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5.3 扩大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提高配网的科技水平。通过高新科技设备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5.4 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配电线路和变压器进行状态检修,合理地延长检修周期,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检修而造成的停电故障,以防因停电时间过长而造成人们生活的不便。此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极力推行带电作业。

参考文献:

[1]郑颂丽,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电网建设,2005(9)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7

因此, 需对设备润滑油采取按质换油, 对公司关键设备的润滑油进行运转全过程监测, 以保证设备完好。

一、完善油水管理网络, 狠抓基础管理

建立完善了设备润滑管理制度, 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如建立了油水润滑采购制度、入库验收制度、油库管理及安全制度、润滑油的质量检查和更换制度及润滑工作安全操作规程等。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掌握设备结构特点和润滑要求, 严格执行定人、定质、定点、定量、定期监督换油制度, 对新购设备要进行磨合运转, 全面清洗检查, 进行合理润滑, 使集团公司设备管理机构形成网络化管理, 规范统一了设备油水记录, 设备油水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健全设备润滑档案

根据上级设备管理的要求和公司施工的特点, 定期统计公司月度油品化验情况, 编制润滑手册和润滑图表卡片, 建立设备润滑档案, 按设备卡片发放油料, 编制润滑材料消耗规定。选好油品, 严格执行换油标准, 逐步做到进口油国产化, 以降低成本。油品要采购大型厂家的产品, 做到货比三家。验收化验要严格要求、有记录, 入库做到油品专管、专线、专罐储存, 杜绝混油, 保证油料不变质。油料发放要有记录, 双方签字。保证油品的质量和用量。严格按照油品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和“三过滤、一沉淀”的要求, 严格油品的入库验收和交接, 确保设备用油质量。

三、落实油水管理制度, 加大设备检查力度

对于新购润滑油的监测, 一是对供应站采购的油品要检查是否有产品抽样检测批号, 二是对各工地采购的油品, 公司油水润滑站要进行使用前质量检测。

根据我单位设备分布广、点多、线长的施工特点, 集团公司对道桥工程处、建筑安装工程处外部施工单位, 都配备YYF-V快速油质检测仪, 对在用设备的润滑油品进行定期监测。对快速油质检测仪检测不确定的油样, 及时送往公司油水化验室进行定性化验, 以确保在用油品的使用质量。

如2012年3月12日, 在对公司道桥四处沥青撒布车发动机15WCD40机油进行检测时, 发现综合指标过高。为此将监测油样及时送往公司油水化验室进行定性化验, 并及时换油, 避免了发动机抱轴事故的发生。2012年11月5日, 在对新疆西部建安处2台轮拖焊防冻液检测时, 发现防冻液冰点只有-3℃, 现场要求立即更换, 保证了设备安全过冬。

2012年集团公司设备管理科共进行油水检查3次, 2013年共定性检测设备282台次, 共查出不合格油样16个, 要求立即进行更换。抽样化验新油样18个, 检查设备防冻液78台次, 同时, 不定期到安徽、江西、新疆、四川普光和濮阳周边施工工地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增强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设备油水管理的责任心。

四、结合公司特点, 加强设备的维修油水管理工作

结合公司设备施工特点, 对公司每月下达的设备维修计划, 要求设备二保用油检测率达到100%。并利用施工淡季开展冬季设备维护检修工作, 对工地撤回的设备逐台进行用油检测。对需维修的设备根据运行大表进行用油检测, 使设备用油作到按质换油, 保证来年设备的正常使用。

通过开展设备维护油品检测, 设备维修油品的更换走向正规。要及时掌握再用油品污染变质的发展趋势, 指导设备操作人员更换润滑油和滤芯, 减少设备维护费用。润滑油变质趋势的分析, 还能帮助操作人员查找设备故障原因, 减少机械故障的发生。

五、加大油水检测仪器的更新, 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上级要求, 公司按照标准建立了油水监测站, 理顺了油水管理工作。为了保证油水化验室工作的开展, 公司对化验室进行改造, 每年投入资金2万余元, 购进了化验所需的耗材和更新部分仪器。如先后购进4台YYF-V快速油质分析仪。对部分化验仪器进行了维护保养, 对黏度仪、软化水装置、抗泡沫化验仪器和闪点实验仪器都进行了维修。各单位加强了油水使用检测及检查力度, 做到了使用前、使用中润滑油的定性、定量检测, 按标准加注润滑油, 节约了费用,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六、油品检测技术的应用

1.在设备使用单位和基层班组设立专职、兼职油水管理员, 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设备油水监测管理体系。

2.配备油品检测快速分析仪器, 在各基层开展油品检测工作。

3.定期进行油品检测仪器使用维护培训, 建立了设备油水润滑计算机档案库, 对每台设备润滑油的润滑部位、型号、用量、换油时间等进行填报, 实行油品动态管理。

4.根据设备的价值、重要性以及投产日期, 将公司所有设备分成三级监测:一级监测为公司新投产或关键设备, 如特种设备4000型沥青砼搅拌站、ABG423沥青摊铺机、TAN8620沥青摊铺机等;二级监测为公司主要设备, 如沃尔沃360BLC挖掘机、凯思240挖掘机、凯思430多功能装载机、宝马BW203振动压路机、PQ190平地机, 其余设备为三级监测。

由于检测跟踪到位, 及时消除了发动机故障隐患, 节约了设备维修费用, 延长了设备大修周期。

七、经济效益

2012年集团公司道桥工程三处润滑油实际用量见表1。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8

1实际管理工作中机械设备的问题所在

1.1有时机械设备会存在问题, 维修技术薄弱, 综合素质较低的机械设备维修人员, 对机械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维修举要很难适应。

1.2当机械设备不够时, 用“拼设备”完成工程任务。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和使用相互脱节, 失修严重, 负责人只重视产值和效益的联系, 考虑的是眼前利益, 不是长远打算。损坏和老化的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得不到保证, 从而造成新工程整修运费和精力的大量浪费, 造成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成本上升。

1.3不合理的工程机械设备, 存在与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不合理 (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 , 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直接影响, 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施工企业的有效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1.4思想严重的“轻维修重使用, 重效益轻管理, ”制度不健全, 结构不完善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构, 需要明确人员的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完善。

2加强设备安全管理运行的措施

对于机械实际在施工现场的情况加强管理, 为了企业更好创造经济价值, 保证机械设备有效运行和特殊作用的发挥。

2.1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其培训力度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集中培训”的方法, 使企业各级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其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得到不断加强。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全体维修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

2.2统一管理机械设备的实施

(1) 在本单位工程得到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减少设备闲置的实践和企业支出, 设备出租得到了增加的机会。

(2) 实行单机成本的真正核算, 利于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的提高。同时, 设备管理方法能有效推行以及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3) 更多的工程管理组织者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工程施工中, 对于工程的建设管理十分有利。

(4) 社会资源减少了浪费和重复购置设备的同时, 节约了工程资金。社会各企业间增加了横向联系。

2.3信息化机械管理的实施

实现机械管理现代化是机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购买到批准报废建立每台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 为设备进行维修提供依据, 在使用过程中详细记录设备的表现。其包括:维修保养记录、机械履历表、交接班记录、台班登记、机械运行状况。

2.4维修保养工作的认真执行

(1) 定责任、定岗、定任务、定人是在安排人员的工作中要做到的。

(2) 维修保养要配合时间安排在不影响工程实施的情况下配合实施计划, 设备不能带病过夜, 施工任务完成后进行每天的保养工作, 以便于第二天正常工作的运行。

(3) 基本实行“零库存”, 配件安排上以旧换新, 常用小配件做详细登记管理。

3关于机械设备的日常使用规则

3.1按规定要求操作人员熟悉保养要求和使用设备的维护和特点, 并持证上岗。

3.2“谁管理, 谁使用”项目经理部负责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 为各项部聘任具备机械设备管理经验设备员.

3.3维修人员应了解机械设备的操作和认真做好《设备维修记录》、《设备运转当班记录》

3.4严禁要求所有机械设备带病和负荷运转, 规定所有机械设备的使用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4实现设备优化配置, 做好机械设备的租赁服务。

4.1有效供给保证及租赁管理内部的强化

(1) 结构合理的机械装备, 保证提高了经济效益和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 利于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2) 提高机械租赁公司的管理水平、技术和业务, 搞好租赁工作。

4.2积极推广机械租赁制。因为一般施工项目中所需的机械设备不具有自己的机械设备, 并属于社会和企业提供。

4.3以合同明确租用和出租双发的利、权、责, 提高机械利用率, 改进工作, 强化制约了机制作用的发挥。

4.4机械租赁方式

(1) 以操作工配置方式分为不待人和带人两种

(2) 以工程项目机械来源划分为劳务层自带 (小型机械) 和项目部租赁 (大中型机械) 两种

(3) 以机械租赁范围划分为社会租赁和企业内部租赁两种

结语

设备完好率的提高、设备稳定为目标的保证需要机械设备管理各方面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并且能够强化维修保养、紧紧抓好搞好设备现场管理这项中心工作, 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好, 机械设备效能才会充分发挥, 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保障。

摘要:工程机械设备是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设备效能的充分发挥和机械设备的挖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不断提高的施工机械化水平, 设备已开始成为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关键之一。因为低耗能、优质、高效的工程机械设备是施工的重要工具, 也是劳动强度的改善、工程施工质量的确保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设备管理,安全运行,机械设备

参考文献

[1]杨秋.本刊来稿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分析[J].-中国医药.2010 (12) .

[2]陈静雄.参考文献工具性价值新论—基于评价功能的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1) .

电厂设备运行管理措施分析 篇9

1.1 由于管理层次混乱, 不适合机组设备的管理

电厂在运行管理的工作中, 负责的部门有, 监督管理部门、发电部门、班组, 三个部门同时管理。有时, 由于设备厂房点多线长, 监督管理部门的设备人员短缺, 对所监督的设备无法全面的监控;发电部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有很多的管理人员是双重领导, 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造成了没有强硬的管理力度, 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工作效率较低。

1.2 保障的疏忽造成设备的老化

由于设备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无法落实, 导致设备的维护不及时, 很多电厂管理人员表现出:“重建轻用”“重用轻管”,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在工程结束后, 一个新投入使用的设备在工作不久后, 就频繁的出现故障问题, 磨损、老化, 造成了固定资产无形的流失。

1.3 机组的设备不能满足电厂的发电量

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用电系统对每个发电厂能提供的电能质量、电能保证的要求也在日益的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很多发电厂, 经过很多年的努力, 在设备运行, 设备维修上已有大幅度的提高, 并储备了大批技术型人才。

1.4 运行管理维护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 无法适应新设备的水平

从事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的人员,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他们的培训时间短, 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较浅薄, 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技术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 没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技术工人少, 技术质量没有明显的上升优势;难以适应设备一体化和自动化。在设备管理与维护、检修的人中, 很多人选择其他行业, 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与浪费。

2 电厂设备运行管理中的措施

2.1 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的力度

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和一体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更需要提高。设备综合管理包括设备的故障预防、设备的保养与维护、设备生产的检修、设备的故障排除等等。然而设备信息的管理一般由设备的自动诊断系统、定期诊断、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和设备维修的管理系统等组成。设备自动诊断系统对电厂的发电质量和设备的运行有重要影响。他可以对设备进行在线的检测, 当设备遇到突发状况时, 可以根据设备的现象来进行检测, 把检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上报给有关部门。设备自动诊断系统的主要用途就是提高工人诊断的效率。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就是在诊断设备的基础上, 对设备进行进一步维修。

2.2 加大提高设备的整体水平

发电部门负责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监督管理部门会根据设备的状况制定维修计划, 并办理设备的委托检修、监管和验收。在经济上, 设备管理有很大的自由度, 与传统的设备管理的体制相比较, 它减少了管理的层次, 更有利于设备的综合管理, 保持设备的稳定性, 实行基础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便于实行生产责任制, 奖励优者, 惩罚劣者, 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提高设备的整体水平, 有利于电厂更好的运行管理。

2.3 加大培训的力度

各个企业在不断的发展, 技术在不断的进步, 需要每个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素质, 明确培训方向。首先, 要加强提高专业水平, 定期的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专业知识问答, 不定期的引入新的技术水平, 有效的调动起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其次,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管理的能力, 以岗位技能和服务水平为重点, 分批的开展对工作人员岗位技术的培训;最后, 设备管理人员需持证上岗, 根据学习、考核, 统一的颁发证件, 统一上岗。要真正的把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落实到位, 加强培训的力度, 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2.4 加大设备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

将工作考核列在第一位。出台一套可行有效的考核办法, 已达到考核的目标。一方面在考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 要加强在现场实际操作上的考核。另一方面在考核时, 要分成A、B、C类, 考核采用平均值法, 要求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真实水平, 严格按档归类。第三方面, 要适当的开展对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的奖励, 例如, 在管理设备期间, 设备没有发生故障, 没有返修率, 自动发机, 提高效率等, 都应该受到奖励, 以此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做到奖惩分明, 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

2.5 加强设备运行岗位管理

在接班前要对设备的各项基本状况, 各项参数进行检查和记录;管理人员在值班时, 对各种仪表进行记录, 设备运行时参数的变化, 以及若出现异常时要及时的分析与管理, 并做好记录;在巡回检查时, 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的维修与补救;要定期的对设备进行试验, 若重大的操作及运作方式改变后, 要对设备运行情况, 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2.6 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

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中的设备与使用费用, 来实行承包方式;发电部门需要负责保障工作的质量, 不可以因为设备的问题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 影响生产的安全。同时, 检修部门施工组织不利, 导致了工程的损失, 检修部门需要赔偿。这些方面迫使了监督管理部门, 发电部门通过对设备的核算, 会发现和改善在设备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可以有效的提高利用率。还可以促使检修部门优化工程的组织,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的进度, 降低工程的花销。另外, 根据机组定额计算方法, 每种设备的费用都包括护理和维修的费用, 若因资金不足, 机组的设备维修不及时, 导致设备发生故障, 影响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 这样就违背了原有的规定。所以, 资金要有独立的账户, 在必要时不用慌乱, 需要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 做到专款专用。

3 结语

在传统的电厂设备中, 存在着许多缺点, 例如:管理层次过于混乱, 不适合机组设备的管理, 由于保障疏忽造成设备的老化, 机组的设备不能满足电厂的发电量, 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的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 无法适应新设备的水平等等一些缺点。因此, 有关部门需要出台完善的管理措施, 要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的力度, 要加大提高设备的整体水平, 要加大培训的力度, 要加大设备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 要加强设备运行岗位管理, 要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等等一些措施。完善的电厂设备运行管理措施, 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 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自身效益, 并且,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设备运行管理人员的科学思维, 使用正常的思维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杨飞.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专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8.

变电设备运行管理要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变电设备,运行,管理,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 变电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变电站, 可以将各种不同电压的电网进行变压然后重新分配, 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电网建设中, 逐渐的向无人值守管理模式进行过渡。虽然自动化的设备广泛运用, 但是还是需要人来对其进行管理, 所以管理人员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 熟悉新设备的性能, 能够熟练的掌握变电设备的运行特性, 为变电站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变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

1.1 交接班制度

由于电网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在变电站运行中, 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 这是为了保证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交接班环节非常的重要, 对于变电设备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在交接班阶段, 双方必须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仔细的巡视, 确定设备正常运行。交班人员要向接班人员详细的介绍设备的运行情况, 一定要全面, 准确, 保证接班人员能够全面的了解设备的状况。双方做好交接记录, 认真核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果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出现事故, 应该对值班人员进行问责。

1.2 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由于变电运行的需要, 在变电站中具有非常多中的变电设备, 其组成比较复杂, 所以为了保证变电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就要对变电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在变电运行中, 要制定完善的巡视检查制定, 做好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的计划。在对设备进行巡视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是对变电站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 变电站中的管理人员只是将巡视检查当成了例行公事, 只是例行的走动, 却没有认真的去检查, 致使巡视检查形同虚设, 为变电运行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 安全组织制度

安全组织制度是保证变电站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 在变电站检修以及日常维护工作中, 能够按照安全组织制度执行, 会减少很多事故的发生, 保证一切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反事故演习制度

由于变电运行的复杂性以及危险性, 所以在变电运行期间, 由于管理不善会发生安全事故。为了将事故发生的几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并且能够保证在事故发生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 在变电运行管理中, 应该制定应急预案。可以每月进行一次设备的运行状况分析, 然后针对设备的薄弱环节进行提前预防。根据同类单位中发生的事故, 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在事故发生时, 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 控制事故扩大化。

2 变电设备运行管理的要点

2.1 完善交接班工作和事后问责

有人值班的变电站设备管理中要注意交接班时做好设备检查和设备工作状态记录, 交班人员在交班时要确定各项设备的运行属于安全正常状态时才能下班, 接班人员也要确定变电设备的状态并检查记录册是否已经填写完整。另外, 为了防止出现事故后推卸责任的现象, 要建立起问责制, 出现事故时由交接班的值班组长或班长负责。

2.2 严格贯彻落实设备巡查制度

变电站中的设备巡查分为日常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和闭灯巡视等模式。在巡视时要切忌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行为, 要认真对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项目做好巡视检查工作, 保证每一个设备的巡视检查质量, 不能有遗漏或忽视项目。另外, 在巡视次数上也要有保证, 不能一次班组就简单巡查一两次, 或者只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数去巡视。由于一些变电站中特殊设备在巡视周期内的时间差内, 由于大幅度增加的负荷或者绝缘降低等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而产生大的安全事故, 所以还要增加不定时巡视的次数, 提高不定时检查频率, 切实杜绝事故隐患的发生和扩大。巡视人员应按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所列内容进行巡视, 并记入相关记录。

2.3 加强变电设备的缺陷管理

对变电站设备的缺陷进行分类管理是设备检修、定级和出现事故进行处理的主要根据, 包括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或障碍的记录、分析, 根据设备的不同缺陷和定级制定权限有别的工作审定流程。如果发现设备运行一类缺陷时, 要立刻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调度或者安排人员进行全过程监视, 并且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或领导汇报。在必要时要采取应急安全技术性措施, 如倒负荷运行, 隔离等, 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事故扩大。如果发现二类缺陷, 也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在一个月之内做好妥善的处理工作。对于三类缺陷, 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向有关部门汇报, 申请安排人员进行缺陷消除。对设备缺陷的管理是保证变电设备完好率的必要措施。

2.4 保证设备保养和维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变电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是保证变电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设备的维护保养的内容主要有:对简单的设备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对设备的灰尘、油污等进行及时清洁, 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对设备电阻进行测量, 对设备的变压器要每月带负荷运行轮换。另外, 还要对消防设备、防汛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检查防误装置的完善度;对控制室、电容器室、高压室等地进行定时清扫。这些工作都必须保证长期坚持进行, 持久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才能保证设备的完好性和良好的运行状态, 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2.5 定期开展事故模拟演习

由于变电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 在日常变电设备运行管理工作中, 要把反事故演习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 定期开展全员工的对突发事件紧急处理的模拟演习。开展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警惕性, 而且能够让员工在演习中逐渐积累起处理事故的经验, 提高员工的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是变电运行整个过程都在员工的警惕范围内, 做到防范未然。

3 结束语

变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是保证电网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 所以要对变电设备加强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变电站中已经广泛的使用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 并且逐渐的向无人值守过度, 对于变电运行是一项很大的改革, 在管理模式上也要进行创新与改革。对于变电设备的运行管理, 要从人员和设备双方面入手, 做好制度的建立, 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力度,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明.变电运行与变电设备状态检修[C].//2010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0:434-439.[1]陈明.变电运行与变电设备状态检修[C].//2010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0:434-439.

[2]邰彬.智能巡检系统在变电设备巡视中的应用[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08, (1) :21-22.[2]邰彬.智能巡检系统在变电设备巡视中的应用[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08, (1) :21-22.

设备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篇11

现今我国电网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化,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标准正在逐步提升,变电运行及设备维护工作能够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助力。加强对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维护技术的重视,能够帮助有效提升变电运行水准,促进电网发展。

1.变电运行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在我国电力系统管理及维护工作中,变电运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变电运行的主要内容为:电网运行管理、倒闸操作及故障处理。变电运行活动的最终质量将会对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固性造成直接影响。

变电运行的主要特点为:设备维护工作量较大,需进行维护的设备数量较多,且其类别较为多样化,因此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也较大。另外,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工作较为繁琐,且经常重复进行同一项操作,因此极为单调乏味。相关的维护技术人员,如果在维护工作中出现思想松懈问题,哪怕是极为细微的松懈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出现安全事故。另外,变电运行操作人员与其它工作人员相比,其团队组成较为分散化,想要实行集中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变电运行设备维护工作,应注意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遵循各种规范章程,以此帮助有效提升设备维护的技术水准。

2.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设备维护常见问题

2.1变电运行设备电压故障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用电的需求,需将输电量进一步的增加。在输电量增加中,输电线的架设极为重要。电线架设方式较为多样化,架空类的线路在极易受到雷击及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电压故障,对变压设备的绝缘部分造成较大的损坏。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出现设备爆炸、火灾等状况,对于变电运行安全而言,极为不利。

2.2电运行设备负载触地、短路故障

负载触地即指:在变电运行活动中,有部分电气设备出现非正常触地状况,从而导致出现一些极大且无法实行有效控制的电动力,对整个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此类问题,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为:积极设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高压类设备的安全设置,积极采用增添熔断器的方式,以此来帮助避免高压设备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接地状况。

2.3变电运行设备跳闸故障

变电运行中的设备跳闸故障将会造成一个短时间范围的停电状况,对于供电可靠性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导致设备跳闸故障出现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最终造成的跳闸故障类型也较多,如线路类、开关类等。在变电运行中,如果母线线路出现些许问题,则极易导致出现跳闸。虽然跳闸故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运行线路、设备将会形成保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误动现象的发生也较为频繁,对于变电运行安全、稳定化而言,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探究

3.1变电设备的常规维护检查

在变电运行设备的电压故障维护中,应注意的是,在变压设备的两侧放置好有效的避雷设备,以此避免电线在受到雷击影响后出现电压故障问题。在一些雷雨季节及较为空旷的地区,工作人员需注意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科学维护,尽可能的避免电压事故的进一步的扩大化,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3.2变电设备地线安装

在变电设备维护工作进行中,需处于一个停电的状态中。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突然来电、设备静电的状况,需注意安装地线,以此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地线的具体安装位置多为一些来电可能性较大、电力泄漏较为频繁的地方,且在安装中,需借助两名工作人员的帮助,加强安全防护。在地线的拆装中,需加强对操作程序的关注,切实依照操作规范执行。在地线安装中,将接地端的安装放在首位,拆卸时则完全采用相反的顺序。

在变电设备的地线安装中,为了确保其安全可靠性,避免因人为失误而造成安全事故,需注意在重点地区悬挂警示牌,以此避免在维护作业期间出现合闸状况,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在对停电设备做维护地线安装处理时,需注意在其与未停电设备之间设置好隔离带及警示牌,提示存在高压危险。

3.3变电设备的跳闸故障处理

变电设备跳闸故障发生后,对于其类型的判定,主要依靠的是对二次侧、一次设备运行状况的全面检查。如果是出现了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那么对于此类故障的判定处理需分为两种状况。第一种,针对只存在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的状况,可将母线、开关故障直接排除掉,明确其属于由于越级跳闸而导致出现的故障问题。对于此类故障的检查重点在于主变低压侧过流的保护区域及其具体的动作状况,应对直流保护是否出现断开状况进行检查。第二种,针对出现主变低压侧保护动作的同时还出现线路保护动作的状况,则可判定其为由于线路故障因素而导致出现的保护动作。此类故障的检查重点在于:线路CT与其出口之间是否出现故障。如果不存在任何故障问题,则需将关注的重点放置于开关柜之上,将拒动开关刀闸完全拉开,在供电完全恢复之后,运用开关代送的方式来有效解决故障问题。

4.结语

在变电运行中,设备维护技术极为重要且关键。如果相关的设备在运行中出现什么故障问题,则会直接导致出现变电运行系统瘫痪问题,最终导致整个电力系统无法顺利运行,对正常供电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变电运行中,相关的维护技术人员应注意积极加强对维护技术的重视,针对一些常见故障问题能够切实掌握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另外,在维护工作中,还需注意始终保持着一个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此避免在思想上出现什么松懈问题,进而有效避免变电设备运行出现各类故障问题。

强化润滑管理实现设备高效运行 篇12

CPE记者:周老师, 您好。多年来您一直为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提供有关润滑方面的咨询、培训及检测服务, 面对面地接触过很多企业的润滑技术人员, 您觉得目前我国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存在哪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润滑技术规范和要求是怎样的?

周洪澍:一提到润滑,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润滑油、润滑脂, 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但是这一现象在企业中非常普遍。“润滑”两字的含义很广泛, 它包括润滑系统的设计制造、润滑装置与润滑方式的选择、润滑材料 (包括润滑油脂及气态或固体的润滑材料) 的合理选用、设备润滑管理、设备运行中在用油的状态监测等内容。因此, 润滑不等于润滑油, 它是一门涉及机械、材料、化学等多学科的技术, 对企业设备技术人员来说, 准确掌握并合理利用好它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早在1992年我国就制定和实施了国家推荐标准GB/T13608-92《合理润滑技术通则》, 并于2009年10月修订、2010年5月实施。《合理润滑技术通则》的核心是:在技术、经济允许的条件下, 为实现设备的可靠运行、性能改善、降低摩擦功耗、减少温升和磨损及润滑剂的消耗, 对设备的润滑设计、润滑系统的运行操作和使用的润滑油脂的品种, 性能等规定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因此, 合理润滑是一项投资回报率高的先进技术, 在国外被称为“设备全优润滑”, 在日本直接称之为“润滑经济”。

设备合理润滑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评估设备润滑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设备类型、工况、环境等条件合理选用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控制设备在用油的污染, 实现设备的主动维护, 对关键设备及需要实施按质换油的设备进行定期在用油分析监测, 了解设备运行中润滑与磨损的真实状态, 为维修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实现设备的预知性维修, 建立规范的润滑管理制度并强制执行。严格执行上述要求, 可有效避免设备润滑问题。

CPE记者:如果说磨损是设备的“天敌”, 那么您觉得造成设备磨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周洪澍:造成设备磨损的主要因素有润滑的优劣、零部件的材料、材料表面的加工质量、设备运行的工况条件, 如速度、温度、载荷的大小等, 以及设备运行的周围环境、运动摩擦时的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等。

如一对摩擦副的两个表面之间的润滑主要有边界润滑和流体润滑两种方式, 而流体润滑又分为流体动压润滑、流体静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3种类型。采取何种润滑方式主要与设备结构有关。如发动机缸套和活塞之间, 齿轮传动时啮合处、滚动轴承滚子和滑道处于不同运动部位, 油膜轴承启动和正常运转时各个部位的油膜厚度是不同的, 油膜的有效厚度仅为0.1~100μm, 所以在国外有句话叫做“工业骑在10μm厚的润滑油膜上”,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润滑的独特重要作用。以上典型设备由于结构不同导致产生的主要磨损形式也不同, 主要有磨料磨损、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等。

另外, 设备的磨损与其设计、制造也有很大的关联。一旦投入运行, 几乎所有的设备必然会发生磨损, 导致能量的消耗和材料的损失。合理的润滑技术可有效地防止和解决这个生产实际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 如果从事机械设计的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相关的润滑知识并充分运用到设计方案中, 其设计制造出的设备一定会更高效、有更长使用寿命。

CPE记者:润滑是减少设备磨损的有效手段, 谈到设备润滑就离不开润滑油。作为一名专业人士, 您对润滑油的选择有哪些建议?如何才能做到设备的合理润滑?

周洪澍: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润滑油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油品的应用场合, 分为发动机油、工业齿轮油、液压油、压缩机油、汽轮机油、变压器油等, 哪类设备就应该用哪类油, 不能盲目选用;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油品40℃的平均运动黏度, 从2~3 200mm2/s共分为20个黏度等级, 正确选用油品的黏度等级是合理选油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黏度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温度、载荷、环境等, 设备制造商在设计时也会通过对结构参数的计算给予推荐值。

随着现代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润滑对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设备故障与维修成本越来越重要, 同时国内润滑油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换代。目前国内高档润滑油的水平、品种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针对不同设备的不同要求可供选择使用的润滑油超过千余种。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很多企业对油品提出种类简化归一、可替代等要求, 目前的润滑水平基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但这一要求需要企业中有专业人才去具体、正确地实施。

CPE记者:无论是设备的设计还是企业润滑的实施, 您前边都提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知道目前企业中的润滑人才比较短缺, 企业如何才能解决或处理好这一问题?

周洪澍:犹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一样, 大多数设备都有自己的整套润滑系统, 其中润滑油是设备的“血液”, 润滑装置是输送血液的“心脏”。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 甚至造成整条生产线的停机, 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设备润滑管理是用科学管理的手段, 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 实现设备及时、正确、合理的润滑和节约用油, 达到设备安全正常运行的目的。现在, 润滑对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显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企业升级, 设备管理有否决权;设备管理升级, 润滑管理有否决权。因此, 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的润滑问题。

企业设备润滑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物资管理, 包括润滑油的采购、运输、库存、发放、废油处理;二是技术管理, 涉及油品的选用、维护、分析检测、润滑故障的分析处理等。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润滑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

但是在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的运行成本中, 与设备的购置费、能源消耗及维修等费用相比, 消耗的润滑材料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加之对设备润滑认识的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对设备的润滑工作普遍重视不足, 以为润滑就是油、设备有油就行, 因此由于润滑不良导致的设备故障在生产实际中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润滑的认识不充分、对润滑技术人员的不重视, 致使企业设备技术人员不足、知识缺乏, 这更加剧了由于润滑引起的设备故障问题的严重性, 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甚至还可能影响安全生产。如2012年, 某外资企业的一条生产线, 就是由于某一设备的润滑存在问题, 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长达3个月。后经我公司对其油液进行检测后, 在短短几天就排除了故障。可见, 正确的润滑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作用之大。同时, 现代设备不断向大功率、小体积、轻重量、高速度、高精度、多功能微电子化及环保趋势发展, 因此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设备与润滑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 人们的知识老化、认识有误区的现状必须尽快加以改善。现在的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设备润滑问题, 要把润滑专业的人才纳入到企业的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当中。

上一篇:环境预测评估下一篇:成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