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发布系统

2024-10-09

在线发布系统(精选5篇)

在线发布系统 篇1

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普及, 数字电视广告开始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传统的模拟电视广告是在节目录制编辑的时候植入的, 无论是一个角标还是一段广告视频, 都已然成为了电视节目的一部分。所以传统的模拟电视广告发布权是掌握在前端电视台手中的。而对于数字电视而言, 由于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和在屏显示技术 (On-Screen Display, OSD) 的发展, 数字电视广告元素开始从电视节目中独立出来以单独的一个层展现在人们眼中[1]。这样, 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也拥有了发布广告的能力, 与前端各级电视台和演播室共同瓜分广告市场这块蛋糕[2]。时下流行的电子节目指南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EPG) 广告就拥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它充分利用OSD层的空间, 包括强制开机广告、强制门户广告、导航条广告、音量条广告、频道列表广告、EPG菜单广告、音频广播背景广告等多种展现形式, 这些形式的广告伴随着用户的按键操作而出现, 随着操作界面的退出而消失[3]。但大多数数字电视广告不具备实时更新功能, 每个广告位上的广告元素一般是在机顶盒软件升级时一起打包写入到Flash中的, 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重复使用。这对数字电视广告的定点投放和个性化定制产生了制约。本文将论述一种数字电视广告在线发布系统的构建, 能够实现广告元素的实时接收和定时定位显示。

1 系统架构和具体实现

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通过卫星接收机接收并解调通过卫星天线接收下来的数字电视信号, 前端广告编辑发布模块编辑的信息发送给条件接收系统 (CAS) , 由CAS生成私有数据P_EMM包。数字电视信号 (解调的TS流) 与CAS生成的私有数据包一同发送给码流信息插入模块, 由码流信息插入模块将带有私有数据的TS包插进数字电视节目的TS流中。重组之后的TS流将由QPSK调制器重新调制后发送给数字电视机顶盒, 经数字电视机顶盒解调后, 滤取私有数据解析并显示到电视机屏幕上。

1.1 广告编辑发布模块

前端广告编辑发布模块使用C#语言编写, 使用基于TCP的Socket编程技术实现与CAS的连接。在连接建立后, 考虑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设计了如下的通信协议:

1) 编辑发布模块发送Tag=0x01给CAS;

2) CAS收到Tag=0x01后, 返回Tag=0x02给编辑发布模块;

3) 编辑发布模块收到Tag=0x02, 验证成功后发送Tag=0x03, 然后发送广告数据;

4) CAS收到Tag=0x03, 将数据接收下来, 并发送Tag=0x04确认;

5) 编辑发布模块收到Tag=0x04, 若数据未全部发送完成, 则继续发送Tag=0x03并发送数据;若数据全部发送完成, 则发送Tag=0x05。

广告编辑发布模块发送的一个包的最大长度为180 byte。每一个从广告编辑发布模块发送的包, 到达CAS后, 前面17 byte会被加入一些TS流固定标志位、循环冗余校验位等信息进行重组。这些重组的数据为25 byte, 加上后面的data数据组成一个188 byte的TS包, 然后被发送到码流信息插入模块。

广告编辑发布模块可编辑的信息包括文字和图片两种类型。文字的信息量较小, 一般一个数据包就可以承载全部信息。而广告图片的数据量比较大, 需要用压缩算法将图片数据压缩。本系统通过一个压缩算法将BMP图片数据进行压缩, 并将压缩后的数据转成BIN文件。广告编辑发布模块读取BIN文件, 每次截取140 byte组包, 分成多个包将全部数据发送到CAS。

广告编辑发布模块还有用户登录, 注册和管理等功能,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1.2 码流信息插入模块

码流信息插入模块在本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将CAS产生的私有数据包插入到节目码流中实现传输。CAS把生成的私有数据包发送给码流信息插入模块, 私有数据包被存放到EMM存储器中, 然后等待调度输出。

1.3 数字电视机顶盒解析处理模块

后端数字机顶盒从TS流中过滤得到需要的P_EMM包进行数据解析处理。数据解析的程序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4,5,6,7]。

首先对P_EMM的前17 byte进行数据解析, 然后根据得到的数据类型调用字幕信息处理解析进程或者角标信息处理解析进程对数据部分进行解析处理。

字幕数据处理解析进程将判决是否对收到的字幕数据进行解析处理, 并将解析得到的显示时间与从系统中提取的当前时间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进入到三个判决器中, 控制字幕的显示时间、显示频率和结束时间。角标数据处理解析进程和字幕数据处理解析进程的设计思想相似, 但该进程需要处理多包数据。本系统接收端设计了一种乱序接收算法, 能在几十秒内将图片数据接收完成。这种算法的思想是先创建一个很大的空数组check[], 接收并解析包号为1的角标数据包, 根据解析后得到的总包数NUM将check[2]到check[NUM]全部置1, 然后进行乱序接收:只要收到一个角标数据类型的包, 就解析提取它的包号ID, 然后进行check[ID]的检测, 若为1, 则接收该包的数据, 并将check[ID]清零, 否则丢掉该包。同时每次接收数据后, 对数组的check[1]到check[NUM]进行求和, 若和为0, 说明所有数据包全部接收完毕。

数据解析处理程序只负责向消息队列定时发送显示请求, 显示请求被处理时会将有关标志位置1。界面显示程序不停的检测这些标志位, 当检测到标志位被置1时, 开始显示字幕或者角标, 并在退出时将这些标志位清零。字幕和角标的显示程序流程如图3和图4所示[8,9,10]。

2 结果验证

在按照如图1所示构建的实际系统中进行测试, 字幕可控的在屏幕上下两个位置上滚动显示, 角标可控的在屏幕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六个位置显示, 所有时间定时器工作正常, 字幕和角标按规定时间循环显示并最后消失。当新的字幕或角标信息到达后, 能够即时替换掉当前显示的字幕或者角标。实际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论述的数字电视广告在线发布系统, 主要工作集中在广告数据的即时接收和定时显示上。本文阐述了整个广告在线发布系统的架构, 介绍了高效的乱序接收算法, 实现了在线发布的要求。从测试结果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资玉, 龙凤.新型数字机顶盒的视频显示及OSD[J].中国有线电视, 2005 (7) :624-627.

[2]韦恩敏.“后转换时代”数字电视广告经营策略探讨[J].中国数字电视, 2007 (2) :54-56.

[3]李江涛.EPG广告技术及业务开展浅析[J].中国有线电视, 2012 (1) :66-69.

[4]ETSI TR 101 200 Version 1.1.1, 利用DVB规范和标准的指南[S].1997.

[5]ETSI TR 101 211, DVB业务信息 (SI) 的使用和执行指南 (DVBSI) [S].2000.

[6]ETSI EN 300 468 V1.8.1, DVB系统中的业务信息 (SI) 规范[S].2008.

[7]ETSI EN 301 192 V1.4.2, 数据广播的DVB规范[S].2008.

[8]张爱娟, 叶宇煌, 苏凯雄.数字机顶盒的OSD设计与优化[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 (5) :77-79.

[9]叶宁, 苏凯雄, 杜伟庆.数字机顶盒GU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有线电视技术, 2012, 36 (10) :86-89.

[10]修晓琴, 杨秀芝, 郑明魁.基于FPGA内嵌软核的机顶盒OSD设计[J].电视技术, 2013, 37 (13) :70-72.

在线发布系统 篇2

线损是电网企业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综合反映了电力网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营管理水平[1]。目前, 在电网理论线损计算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线损统计口径有待统一, 线损计算分析方法有待统一;计算数据来自人工抄表, 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按照国网公司“四分”统计要求, 分类工作量大, 很难根据结果提出有效的降损措施服务电网的规划和运行[2,3,4]。

为了解决在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和统计工作中的难题,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Web发布的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SCADA (调度自动化) 系统获取电网准实时数据,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聚类算法实现数据自动筛选, 以Web方式发布汇总电网理论损耗计算结果, 能够灵活方便地在设定条件下进行计算和多种条件下的统计分析, 可以做到全省线损的统一计算、分析和管理, 为全面掌握电网损耗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降损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能够为电网规划设计、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数据, 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依据[5]。

1 系统设计及构架

1.1 系统构架

基于Web发布的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分析管理系统以图形建模为基础, 各个地市从SCADA系统中自动获取电网运行数据, 根据设置的计算内容, 在潮流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网损分析和综合统计, 能够实现分散计算、集中上报、实时监控、统一模型、统一管理的目标。系统主要由线损数据库、理论线损在线计算服务层、客户端表现层构成, 如图1所示。线损数据库主要实现从SCADA系统中间库获取准实时电网运行数据;理论线损在线计算服务层主要实现理论分析和计算功能;客户端表现层主要实现Web发布功能。

1.2 数据流程

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方案, 地市级系统通过网络版绘图分析软件绘制电网图形保存到省公司主站数据库, 并负责从SCADA系统中间库提取电网运行数据到地市线损数据库, 理论线损在线计算服务层根据客户端管理层设置的计算条件进行后台自动计算, 计算结果保存到地市线损数据库, 客户端管理层使用TCP/IP协议与后台计算服务通信, 进行补算、重算、查询后台服务运行状态等操作, 并可导出图形数据在绘图分析软件中进行离线分析。省级主站系统定时从地市级系统提取计算结果, 完成结果汇总及查询操作。系统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2 系统功能实现

2.1 电网建模

系统具备完善的电网图形建模功能, 根据电网的地理分布及电气接线图快速描述电网拓扑结构, 基于智能电气CAD平台绘图功能进行了电气元件缺省定义, 形成了一整套齐全的电气元件模型库, 同时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图形导航以及元件的快速搜索、显示等功能进行精确定位和查看。图3为输电网建模图形, 主网接线图按照实际需求以双 (多) 层或单层的方式绘制, 双层绘制第一层包含所有的变电站和线路, 第二层包含所有的站内接线图, 具体项目有母线、开关、变压器、高压电抗器和等值负荷等元件。系统根据电网遥信、遥测状态可以通过内置的分析机制自动判断图形元件的连接状况, 分析电网拓扑结构并进行计算。

2.2 数据接口

计算数据来自各地市的SCADA系统, 保障了线损计算分析的同时性和准确性。该系统与SCADA系统的数据接口的实现采用中间数据库转存的形式, 数据流向如图4所示。首先, 同I区的SCADA主站之间实现物理隔离, 在III区设立中间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同步性和安全性, 同时中间数据库开放数据访问权限, 系统通过专用接口程序实现从SCADA中间数据库指定位置定时、自动提取数据。另外, 系统还同SCADA中间数据库中元件 (计量点编号) 之间的数据建立了对应关系以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2.3 后台实时计算

系统主程序解析从SCADA系统中接收的开关状态、母线电压、负荷有功功率、负荷无功功率、发电机有功功率、发电机无功功率、变压器档位信息等电网运行数据,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聚类算法对数据自动筛选, 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分类存储并与图形结合, 采用屏蔽点设置功能有效剔除系统中的坏数据, 依据理论线损潮流计算算法, 通过计算项目设置的计算周期、计算方法、计算模型等条件, 能够实现实时自动计算。

2.4 数据汇总及报告生成

计算结果能按照国网公司要求的线损分析报告标准格式自动汇总并生成Word文档, 可分区、分压、分元件统计汇总报表, 还能够以曲线图、饼图等方式输出。服务器还提供了运行记录查询功能, 提供查询、导出、导入和删除服务器周期运算结果, 方便用户对中间计算结果的处理。

3 结语

基于Web发布的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分析管理系统密切结合电网理论线损计算需求, 能够实现自动在线理论线损计算, 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能够通过Web方式实现线损的汇总查询功能, 且能快速、准确地生成国网公司要求的线损理论计算分析报告。该系统已在多个供电企业进行了示范应用, 有效提高了线损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计算分析的精度。该系统将纳入地区智能电网构架体系, 为管理者全面掌握电网及设备运行状况提供平台, 能够指导电网规划建设与技术改造工作, 提升线损专职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并对编制电网降损节能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降损措施等工作提供数据等量化指标和决策的科学依据。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发布的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分析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介绍了该系统构架及其功能实现。该系统通过SCADA系统获取电网准实时数据,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聚类算法实现数据自动筛选, 以Web方式发布汇总电网理论损耗计算结果, 为全面掌握电网损耗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降损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统计分析,Web发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DL/T 686-1999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2]李晓松.基于SCADA系统实现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的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 2008, 36 (3) :5-6.

[3]何仰赞, 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 (下)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4]冯书安, 王维洲, 姚军, 等.线损无功电压综合计算分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电力设备, 2008, 9 (1) :23-25.

在线发布系统 篇3

Altium公司近日宣布针对Maxim的模拟和混合信号元器件集推出全新的板级元件,可通过其在线内容交付系统AltiumLive进行访问。

发布到AltiumLive的新元件包括Maxim的智能模块产品,如1 mm×1 mm4引线比较器、基于MEMS的实时时钟、负载点稳压器和越轨多路复用器。另外此次发布中还有针对模拟信号链、接口和功率元器件的设计内容集。

这些一体化板级元件使用Maxim最新的源数据进行开发和维护,并可通过AltiumLive在线获得。这些在设计中即时可用的元件包括原理图符号和PCB封装,以及在使用Altium Designer进行PCB设计时用于3D机械集成的详细3D模型。更多信息请访问china.maxim-ic.com。

在线发布系统 篇4

在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建设了“爱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cn/home/),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拉开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工作的大幕[3]。目前在“爱课程”上线的课程总数已达一千余门,课程资源总数达到近30万。2014年5月8日,“爱课程”与网易合作推出中国大学“慕课”平台(http://www.icourses.cn/imooc),标志着我国在线开放教育又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国家开放大学网站(http://www.ouchn.edu.cn/)、辽宁本科教学网(http://www.upln.cn/)等网站也都提供了大量在线教育资源。

这些在线平台大多具有Web 2.0的特征,如人与网络的互动性、个性化定制等[4,5]。Web 2.0最早由O’Reilly公司在2003年提出,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络应用的标准,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RSS是Web 2.0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描述和同步网页内容,在新闻频道、博客、维基和数字图书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6]。目前,在线教育资源增长迅速、更新频繁,而传统的浏览方式很容易错过最新信息。比如,“爱课程”陆续上线了28批大学视频公开课,大学资源共享课从最初的120门到现在的一千余门,已上线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需要信息获取方式从“拉”到“推”的转变。本文通过实例,利用RSS技术发布与订阅在线教育资源,实现服务器资源到用户客户端的同步自动推送、更新与聚合。

1 RSS概述

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浏览器将Web网页的内容从服务器“拉(Pull)”到客户端,当网页内容更新时不能反映最新情况,当需要访问多个网站时则要不断切换浏览界面。1997年Netscape(网景)公司开发了RSS,“推(Push)”的概念随之诞生。RSS技术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HTTP通讯,服务器将网站内容摘要发布为RSS源(RSS Feed),RSS阅读器(即客户端)订阅RSS源以后,服务器上的最新内容就会被定期推送到客户端。用户可以同时订阅多个RSS源,从而将多个网站的内容聚合到一个界面上,大幅提高了浏览效率。

2003年后,随着博客的普及和Yahoo、Google等大公司的参与,RSS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RSS共有7种版本,分化为RSS 0.9x/2.0和RSS 1.0两个阵营,主要版本有0.91、 1.0和2.0。RSS 1.0指“RDF Site Summary(RDF站点摘要,RDF是一种语义网技术)”,由W3C维护,受到标准化组织推崇。 RSS 2.0指“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易聚合)”,由哈佛大学维护,在实际应用中占主导地位。

1.1 RSS源

RSS文件是一段规范的XML格式的数据,被网站(即服务器)发布出来称为一个RSS源(RSS Feed),每个RSS源都有一个URL。提供RSS订阅的网站上都有明显的RSS源的图标,点击以后,浏览器地址栏会出现以rss、xml或rdf为后缀的URL,供客户端通过HTTP协议订阅和聚合。

RSS源是网站内容的摘要,包含每一个条目的标题、简介、 到全文的链接等。RSS 2.0源是一个格式固定的XML文档,其结构如图1所示[7]。根元素为rss,含有一个或多个“频道(chan-nel)”子元素,频道是信息项(item)的集合。每个频道的名字、 URL、简介和更新频率等信息由title、link、description、ttl等子元素描述。信息项(item)是RSS源的核心,类似于电视频道中的一个节目或一条新闻,含有title、link与description等子元素,对应信息项的标题、全文的URL及简介。

借助link元素,RSS源传播给用户的是通往HTML网页(即全文)的链接。这时,HTML页面也会含有到相应RSS源的链接。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主页http://press.ustc.edu.cn/ 中含有如下的<link>元素: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rss+xml" title="Front page feed" href="http://press.ustc.edu.cn/rss.xml" />

其中,href属性的值就是相应RSS源的URL。一旦HTML页面含有如上的<link>元素,IE、Maxthon、Firefox等浏览器的“嗅探功能”就能自动发现一个网站的RSS源,提示用户订阅[8]。

1.2 RSS阅读器

现在,大多数主流的高版本浏览器都有RSS源的发现与订阅功能,是常用的在线RSS阅读器。RSS阅读器是一个应用软件,通过HTTP协议解析RSS文件并呈现给用户。除了附加在浏览器、邮件系统的在线阅读器外,还有各种专用RSS阅读器。专用阅读器,也称离线阅读器,安装在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步。国内常见的RSS专用阅读器有周博通、看天下、新浪点点通等。

订阅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把RSS源的URL提供给阅读器,并设置更新频率等,用户就可以实时获取网站的摘要信息, 并通过链接阅读到全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手机RSS阅读器,如拇指天空等。

2发布与订阅应用示例

RSS源的发布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信息组织、生成RSS文档、验证RSS文档、发布RSS文档、注册RSS网站等阶段[7]。验证文档是保证文档符合规范与语法的过程,否则RSS源是不可用的。为了更好地推广RSS源,可以向RSS聚合网站(如抓虾网站等)或者搜索引擎(如Google)注册RSS的URL。

2.1在线教育资源的RSS源

在“爱课程”网站中,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与更新。目前, 这些信息是以HTML网页的形式发布出来的,需要用户随时浏览才能获取最新信息,容易错过一些重要课程。比如,2014年9月29日,上线资源共享课63门;9月23日,上线资源共享课53门;9月11日大学视频公开课更新涉及课程11门;10月9日, 第28批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10门课程等。

如果将更新信息以RSS源的形式发布出来,则在用户订阅后,就可自动获取最新信息,免去了随时访问网站、浏览网页的低效率重复操作。作为示例,本文将每一批上线的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相关信息组织成一个RSS源。比如,2013年9月24日, 第16批大学视频公开课有25门课程上线,包括大连海事大学的《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与绿色轮机》、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博览》等课程,其RSS源如图3所示。通过<item>元素向订阅者推送每门课程的名称、链接的URL及简介等信息。当新一批课程上线时,该RSS源的内容也随之更新。

对其他的在线教育平台,如辽宁本科教学网,也可创建类似的RSS源。

2.2 RSS源的订阅

用户有多种方式订阅RSS源,一旦订阅,就可自动获取最新信息。在本文的实验环境中,将RSS源发布到Tomcat服务器中,以模拟实际的发布过程。图4给出了火狐浏览器打开图3的RSS源的情形,点击每门课程的名称,就可链接到“爱课程” 网站中这门课程的网页,看到课程的全部资源。

当采用专用RSS阅读器时,用户能将来自多个网站的RSS源聚合到一个界面上。图5展示了同时订阅“爱课程”网站RSS源和辽宁本科教学网视频公开课RSS源(工学)的情况,来自两个网站的几十门课程的摘要信息可被用户随时获取,并自动更新。

3结语

以“用户为中心”是现代在线教育平台的显著特征。将教育资源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送到需要的用户面前,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方向。本文探讨了基于RSS技术的方案, RSS源结构简单、容易生成,能根据用户需求将最新的教育资源推送给学生。随着Web 2.0向Web 3.0的发展,将推动在线教育平台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34-40.

[2]李逢庆,赵建民.教学信息化:一场走向在线教育的革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7-71.

[3]孙传远,刘玉梅.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评价--基于爱课程网“精彩评论”的内容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2):91-95.

[4]余燕芳,葛正鹏.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构建--以Web 2.0到Web 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0-76.

[5]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4(1):10-12.

[6]南晓凡.RSS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4(5):109-112.

[7]秦鸿.RSS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在线发布系统 篇5

在线教育发展迅猛学堂在线行业领先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加快深化教育改革步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速度,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以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迅猛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免费学习的机会,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使教育走向国际化。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学堂在线董事长聂风华说,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发起成立的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自2013年10月成立以来,学堂在线秉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大力推动教育教学变革,致力于汇聚全球一流名校MOOC,服务全球学习者。

目前,学堂在线运行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几十所顶尖高校的优质课程。不久前,学堂在线入选了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在线教育平台。

在2016年发布的“全球慕课排行”中,学堂在线被评为“拥有最多精品好课”的三甲平台之一。截至到2016年6月中旬,学堂在线注册用户数达到300万,选课人次550万,运行的课程数量已经超过1000门。

除了不断开发优质的课程,学堂在线还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积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进行探索,雨课堂就是有效的尝试。

零投入实现智慧教学雨课堂让教与学释放更多能量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课程总监、雨课堂项目负责人王帅国重点介绍了雨课堂产品。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

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ower 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

今年2月,雨课堂开始在国内8所高校的15个班级内进行公测,4月1日对外免费开放。现有超过7000所教学机构使用,活跃师生超过80000人。接下来,雨课堂团队将从数学数据挖掘、场景多元化及第二课堂延展等方面进行产品升级迭代,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课堂告别“低头族”雨课堂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看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这个“最远的距离”也成了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雨课堂的出现,成功地将课堂上的手机转变为了用于学习的工具。

清华大学杨扬老师分享了她在大班教学中使用雨课堂的体会。她认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雨课堂对于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大班教学中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十分有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杨永华老师说,雨课堂解决了“三率”问题,即到课率、抬头率、入脑率。通过课上扫码签到、实时答题、答疑弹幕、数据分析,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万门优课,亿人共享”是学堂在线的愿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学堂在线的使命。未来,学堂在线将在不断增加课程种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通过和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紧密合作,积极在“互联网+教育”的前沿领域开展实践和探索,努力深化与世界顶尖学习平台的合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图像检索下一篇:图书馆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