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共12篇)
大学生“三下乡” 篇1
自1996年始,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具体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成员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 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 体验基层民众生活, 调研基层社会现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 同时更多地为基层群众服务。“三下乡”活动自开展以来, 在提升大学生的德育和专业素质, 增加大学生对农村和社会的了解, 激发大学生把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农村中去, 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个高校的全面铺开, “三下乡”的团队建设方面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担任所在年级“三下乡”的带队老师, 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 希望通过自身的一些思考能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
一、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经费短缺。
“三下乡”作为一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其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 并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农村服务。但是经费的短缺却大大降低了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人数, 使“三下乡”变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专利”。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每年参加“三下乡”的队伍有35个左右, 而每个队伍大约25人, 总共900人左右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 仅占全校人数的6%, 而94%的学生得不到“三下乡”社会实践锻炼。同时, 经费短缺也影响了“三下乡”团队目标的实施和达成。由于学校只给每支队伍1 000元活动费用, 不足的费用需要队员自筹来解决, 而人均实际花费300~500元, 队伍负责人常常会从经费方面考虑降低活动的目标或减少活动的时间。
2. 缺乏专业指导。
当前, 许多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而目前高校对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专业指导还远远不够:一是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指导老师大都是学校学工部门的辅导员或政工干部, 这些老师虽然组织活动的经验丰富, 但由于很多并不是跟学生相同专业 (比如医学) 出身, 所以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二是由于“三下乡”去的都是较偏远艰苦的地方, 学校也没有将专业教师职称、职务评定与指导“三下乡”挂钩, 加之活动时间在暑期休假时间, 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不愿意去指导学生;三是学校对“三下乡”团队的专业形成缺乏总体规划, 基本上是学生想做什么方向就做什么方向, 没有放到学校整个专业发展和条件的宏观角度来考虑。
3. 团队组成存在瑕疵。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三下乡”团队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 学生把团队组好以后再找带队老师, 一般都是自己的辅导员或学工部门的老师。这样组成的团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个人关系至上, 团队优化不足。比如一个同学的才能其实更适合A队, 参加后对A队的帮助也更大, 但由于他与A队的负责人不熟, 结果没法参加。
(2) 队伍负责人能力欠缺。有的队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队员都做同一个科研课题, 队伍负责人往往是科研课题的负责人, 但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有的并不善于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 这可能导致活动效率降低或出现纰漏。
二、加强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特提出以下的改进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
“三下乡”作为重要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关系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关心、支持和帮助活动的开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对活动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投入更多资金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培训相关的专业人员,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赞助相关的项目;学校应为此设立专项经费, 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社会各界也应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对活动伸出援助之手, 从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支持活动的进行。
2. 加强专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老师参与指导, 可充分体现以下几点优势。
(1) 更有利于实践活动的科学选题, 使主题与专业结合更紧密, 开展“课题型”社会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 “课题型”社会实践已成为医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素质教育活动之一。
(2) 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使其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专业问题时也能及时得到解答。
(3) 有利于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 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学术论文。学校应一方面加强对“三下乡”活动队伍课题研究方向的总体规划和人员培训;另一方面, 把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次数、效果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 并提高暑期中参加活动教师的待遇, 以此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
3. 对团队的组成进行优化。
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实际情况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组合进行优化, 尽可能达到资源、人员的合理配置, 提升团队在活动中的执行力和活动效果。笔者赞同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余金聪等人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最优模式构建》中的观点:医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最优构建模式应为由专业指导老师、研究生、低年级本科生、有实践经验的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的团队。
大学生“三下乡” 篇2
当雅韶的清晨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当别的队员还在梦里熟睡时,有这样一群人已经在喧闹的市场上和卖菜阿姨讨价还价了;当大家都在风扇底下享受着美味佳肴时,有这样一群人将他们那忙碌的身影限于小小的厨房;当大家在饭后欢声笑语时,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依然坚守在厨房默默地为大家清洗餐具。他们,是我们可爱的后勤人。
7月16日早上6时,xxx法学社会实践队宣传组曾派出了两名组员跟随后勤组进行了一次拍摄,纪录他们买食材的一个早上。在其他队员还在盖头熟睡时,后勤组坚持早起,为队员准备早餐。为了满足队员的需要――吃包子,他们今天更是要比平时起得早。
从学校走去市集有一段距离,一路上,没有抱怨没有倦意,只有活泼、充满欢乐的气氛,大家有说有笑的,大致商量了一下早已计划要买的食材,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市集。市集有洒水声,有叫喊买卖声,有剁肉声,还有我们后勤组商价议价的声音。不管是队员们的资金费用,还是身体的健康,后勤组都想尽办法去维护、顾全。他们默默的付出,只为队员,不求回报。
买完食材后大家经过一间小超市,大家都进去挑了些干粮和生活用品,只听到身兼后勤组成员和班主任的李雪华同学说:“我要买些糖果,分给学生作奖励。”伴随着一个大大的笑容,一个融化人心的笑容,一个充满爱的笑容。
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看到队员吃得满足、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回报和快乐。
他们身上的担子比任何人都重,他们肩负着我们的生活起居。38个人这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也意味着每一顿你都要做38个人的饭,数量是如此大。他们想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我们的队员。关心我们吃的饱不饱,怕菜式不符合我们的口味,怕我们对同一样菜会吃腻。为了让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菜,他们绞尽脑汁把简单的菜变换着不同的煮法。
在菜市场上,阿姨提出的价格高,他们就会用尽全部的办法把价格砍低,哪怕只是一毛钱而已;在厨房里,他们为了我们的饮食忙碌着;在饭堂里,他们因我们的享受而开心。
大学生“三下乡” 篇3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实效;对策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实效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有些是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可不论其是可见还是隐性的,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估,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及任务,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性,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效进行衡量。
1.“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与基地建设情况
基地建设是保证“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基础,专项资金的准备与专门人员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管理,则是实践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高校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经费的充足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取得的实效。
2.“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参与度
没有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产生的实效就无从说起。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效果。通常看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参与人数,是社会实践实效的重要象征。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前提下,“三下乡”实践的实效才能充分体现。
3.“三下乡”社会实践产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数量
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后的优秀实践成果,只有在事件后有收获、有总结,才能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的源泉,一项社会实践才算是产生了实效。通过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产生多少项社会实践成果,是衡量一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的重要指标。
4.“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与创新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度的重要因素;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与否,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否切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则是“三下乡”社会实践可行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在形式、内容合理,创新度高的情况下,“三下乡”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二、存在问题
1.经费支出没有保障
“三下乡”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就我院具体情况来说,学生大部分属于深入基层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其所需要的交通、食宿以及物资费用一般都会超过其在校期间的消费。而我院在经费方面实行的是先进行活动、后依据报销凭证进行费用报销的模式,对于学生开展活动而言,学生需要自己承担活动费用的支出,加大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2.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
我院今年来虽然增设了许多科研实践基地,其分布也较为广泛,但是学院每一年组织进行“三下乡”社会时间的地点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活动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实践基地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缺乏了解,往往不了解实践的目的和要求,在物资以及场地等活动基础条件的配备上也无法做到及时充分地提供,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指导老师,使得同学们的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社会实践效果差
在我院,虽然“三下乡”社会实践几乎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学生对“三下乡”活动的认知却很不够,往往是等到“三下乡”实践活动马上就要开展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这一活动的存在,在实践开始之前,并没有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有长足的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常常是一头雾水、摸着石头过河,实践的成效低,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丧失了参与的热情,实践的效果差强人意。
4.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连贯性
综合分析法学院近年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难看出,法学院今年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以普法宣传、基层宣讲以及举办讲座为主,活动形式单一。虽然在专业上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在实践效果上却无法得到实际效用,无法真正地让同学们从实践中得到真知。相同的活动形式也让接受者产生了耐受性,无法从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导致活动的响应性也随之降低。
三、解决对策
1.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的必修课程,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想结合,有利于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体系化,通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题,加大“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三下乡”活动的内涵,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2.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
高校第二课堂是对大学生有组织的课余教育教学形式,也是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第二课堂教育能够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丰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带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形成优良校风。
3.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
在社会实践开展之前,指导老师应当对小分队的实践策划进行审核与完善,并且依据策划与开展社会实践的实践基地进行沟通,为社会实践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指导和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也要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将实践成果提升为理论成果。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专门项目资助(编号:14XZ-BZX-114)
大学生“三下乡” 篇4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 送戏下乡, 电影、电视下乡,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 科技信息下乡, 开展科普活动等;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 扶持乡村卫生组织, 培训农村卫生人员, 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等。“三下乡”活动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1. 政治层面的意义
通过“三下乡”活动, 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 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 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 抓好集中活动, 发挥示范作用, 做好日常工作, 满足农民需要;通过“三下乡”活动, 引导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 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服务农民, 锻炼队伍, 推动部门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制定政策措施, 多渠道、多形式, 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2. 历史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 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 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 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3. 大学生自身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后, 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适应社会的需要, 就要在学习期间,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认识社会, 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 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 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 他们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 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 感受不同地方的新农村建设, 更加能够理解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三下乡”发挥的作用
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有责任、有义务用所吸纳的先进文化去武装人们的头脑, 充实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滞后面貌,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深入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 增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和在“三下乡”活动中, 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为新农村服务的本领。
4. 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架起高校与农村,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 有效地加强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信息交流和互动, 把高等教育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三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 送精神食粮下乡, 促文化大院建设
2. 文艺下乡新农村, 与民同乐促和谐
3. 科技兴农送文化, 科学宣传造氛围
4. 农村调研进农家, 义务支教到乡村
“三下乡”服务团利用广播、分发宣传材料、开展农户走访等方式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对当地的种植业状况、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医疗状况和农村基层民主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为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加深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大学生在深入田间, 与农民群众共同劳动时, 也再接受着生动的劳动教育。
三、结束语
大学生“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这一活动, 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从而坚定了大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这一活动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它必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余嘉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三下乡”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03
大学生三下乡义诊 篇5
当天上午,来自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17名志愿者在川兴堡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检查视力、提供健康咨询,吸引了不少的社区居民。在进行义诊的同时,部分志愿者还为现场的居民发放了印有疾病防控、食品安全等知识的宣传资料。
义诊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200多名社区居民接受了健康检查。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川北医学院大三学生徐正义告诉记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奉献社会的平台,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积极做好大学生下乡工作 篇6
据调研,目前大学生下乡活动在方式上还存在下列缺陷:
1.“镀金”色彩浓厚,淡化了大学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的根本宗旨。
2.“助理”职务居多。由于大学生缺乏农村管理经验和能力,多被安排为“助理”职务,和农村工作实际存在距离,不利于真正发挥作用,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
3.“单打一”特点明显。目前的大学生下乡,多采用“一村一官”的分配形式,不能形成大学生群体的合力,也不利于不同大学生智力优势的共享和互补,不能形成智力支农的整体优势。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制度性安排,物质性保障还没有跟上,导致大学生下乡“手无寸铁”,“英雄无用武之地”。
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下乡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大学生实践服务农村的宗旨,建议:
1.淡化官本位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知识、智力,贡献、服务于农村,并在这种贡献和服务中提升自身实力和技能的意识。
2.将大学生下乡和具体的服务项目相结合,或从事农技推广,或从事信息服务,或从事公共服务,每个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5.适当拓宽渠道,为大学生群体下乡创业创造条件。
大学生“三下乡” 篇7
一、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佳绩的可靠保障
社会实践工作要取得成绩,首先,学校、学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在整体工作统筹、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规范和目标引导、经费资助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学期初的学生工作安排会上,学校要对需对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作出全面部署。具体的启动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学校党委牵头,提供政策导向,为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团委深刻领会党委精神,制定学校层面的方针政策,负责策划组织;各学院具体负责落实。
2)各学院成立以分党委书记牵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学工领导、学院分团委书记、各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辅导员、专业教师为组员,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3)具体动员、实施中,对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员、专业教师记以适当的工作量,并根据所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给以适当的出差补贴,激发辅导员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及指导热情。在各实践队伍出发前夕,专门组织召开各带队老师会议,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判,特别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二、活动实施过程坚持三重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上,坚持“三重原则”:实践队伍的组建上坚持“重数量更重质量”;具体的实践工作推行中坚持“重影响更重内涵”;实践效果的最终考量上坚持“重成绩更重育人”。
1)在活动前期的组队立项阶段,一定要做到“重数量更重质量”,不要一味贪多。首先,大一新生参与各类活动热情较高,但是大一新生专业基础不牢,缺乏社会经验,在组队立项时,一定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任何组织各类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2)在这个新的网络时代,到处都流行“晒”出来,到处都是“自拍”、“摆拍”,目前,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各级各类评优,无不与队伍的宣传报道情况挂钩,当然,这是强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谨记,一切工作万万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即真正让学生受益。选拔队员时,要选拔优秀的人,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
3)选拔队员时,一定要考虑“重成绩更重育人”,为了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成果,在选拔队员时,选拔优秀的人,可以事半功倍,但从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选题过程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取得成绩的基础
社会实践的选题环节是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环节,实践课题的选择与解答中,需要坚持“生活中选题,答辩中析题,实践中解题,总结中悟题”的线性思路。题目要有传统的经典课题,还要有紧跟时代的新课题。
1)选题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自身,结合学生专业特色,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可以长期坚持的经典课题,将课题逐年深化、做广做实,如传统文化的调研与宣传、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文化下乡等,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绩。
2)选题同时要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如大学生创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下带来的新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等课题。此类课题紧跟国家、地方政策导向,一般很容易得到政府支持,也就很容易出成果。
四、坚持推进“三化工程”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制胜法宝
高校以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各高校需要从人才培养这一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施行中推行“三化工程”,即工作管理专业化、筹备运作项目化、实践队伍品牌化。
1)工作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安排有丰富暑期社会经验、对暑期社会实践感触深刻的往届实践成员与此次实践成员面对面交流;各位辅导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推进,指导、管理每支队伍,为各实践队提供了指导,注重安全教育,培养各团队的安全意识。
2)筹备运作项目化的具体做法为:实践工作在前期策划阶段,除了遴选各队伍策划书之外,还要对实践队的队长进行简单考核,对实践队成员分工进行指导;在实践筹备阶段,为每支队伍安排一名往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做具体指导,包干负责;在整个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实行责任包干,全面负责该实践队的一切事宜。
3)实践队伍品牌化的具体要求是:从实践地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社会实践项目品牌。
参考文献
[1]秦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文化_教育论丛,2013,(12).
[2]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学子论坛,2011,(4).
大学生“三下乡” 篇8
此次调查以关于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村民的影响为主题,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5 年社会实践湛江团成员41人, 以问卷、走访等调研方式, 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白沙镇黎郭村和东岭村采访了当地村民。
1 大学生“三下乡”为当地农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1.1 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在“您是否还希望大学生继续到该地进行三下乡活动? ”的问题上, 99.24%的村民选择了是, 0.76%的村民选择了否。 极大多数村民认为本次三下乡活动并没有打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数的当地村民都希望大学生继续到该地进行三下乡活动。这是给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极大的认可、支持与鼓励。
目前, 我国村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 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然而, 少数边远地区的村民还很难看到报纸、杂志、电视等,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正好可以满足当地村民在这方面的需要。 大学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一部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批批有价值的图书等等, 这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明需要。
1.2 帮助当地学生和村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三下乡活动得到了村民很大的认可。95%的村民选择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让他们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和“对他们的思想启蒙和人生教育有所帮助”, 5%的村民选择了“对学生们有短期的积极作用, 但没有长远的影响”, 没有人选择“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这一个选项。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且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同时,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了当地村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 这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和贯彻, 有助于增强村民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 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1.3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当前, 一些地方在教育方面还存在学生因贫困辍学、教学资源短缺、校舍设施落后等现象, 在医疗卫生方面还存在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现象, 在科技文化方面还存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现象。 而大学生进行的科技下乡, 文化下乡, 卫生下乡等活动, 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影晌。
2 大学生“三下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1 “三下乡”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表明, 34%的村民不知道三下乡项目, 73.8%的村民只了解文化下乡, 而对于科技和卫生方面则所知甚少。 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 影响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三下乡活动的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得较少, 只局限在与学生的交流, 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去。
2.2 三下乡”全面性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 政策宣传活动、文娱活动的受了解程度均低于60%。尤其是政策宣传活动, 只有5%的人认为“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国家方针政策”。可见, 三下乡活动对于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 却忽略了对于科技以及卫生方面的普及, 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了义教方面, 而科技和卫生方面的工作缺乏探索和尝试, 没有太多接地气的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使三下乡成效的全面性严重不足。
3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力度, 打造品牌项目。目前,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的宣传方式是采用横幅和标语的形式来开展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宣传力度是不够的。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我们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应该不断发掘更多的宣传途径, 加强渠道多元化以及对象具体化等等。
(2) 重视前期调研。前期调查对于“三下乡”活动能否成功举办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动开始前, 认真到当地开展前期的调研, 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以及发展状况等, 从而有利于准备切实有效的活动来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
(3)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在短期内, 我们在当地开展 “三下乡”活动是很难见到成效的。 我们需要和当地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不断改进活动开展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倾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才可以让这项事业发亮发光。
参考文献
[1]廖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2]刘薇.浅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8) :125.
[3]查佐明, 刘慧.从“三下乡”到“常下乡”—苏州大学“村官调研见习团”的经验与启示[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 (09) .
[4]梁康建.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13 (07) .
大学生“三下乡”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 决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一个人提升思想意识, 锻炼综合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实现自我价值, 奉献社会的大好平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 大学生扎实牢固的知识积累, 丰富的想象力, 无限的激情和热情, 超凡的创新力能够帮助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 中宣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至今, 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到成熟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颁布, 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 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力行而后知之真。“三下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接触农村, 了解农村, 体验农村生活, 亲身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了解国家实际情况, 拓宽视野, 丰富阅历,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真才实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参与“三下乡”各项活动的过程中, 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查漏补缺, 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 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专业知识, 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智能”结构, 要具备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工作能力、全局意识等综合能力。
3. 对农村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作为生力军,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奉献热情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 将先进的科技引入农村生产力发展上, 为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政策, 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加快“三农”发展。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构建,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断朝着规范化、基地化和长效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许多高校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积极组织筹划“三下乡”活动, 并投入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然而也随着其发展成熟,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1. 服务时间短, 活动效果不佳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般在暑假7、8月开展, 为期一周到半个月不等, 时间相对不长,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 都有较大的难度。实践过程中学生所获多为感性认识, 而理论思考深度不够, 活动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难以挖掘其本质和要害, 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受教育有限, 才干增长有限。
2. 形式主义明显, 缺乏实用性
当下, 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争议越来越大。“三下乡”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 开头正式隆重, 最后却草草收尾。有些人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只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之风, 蜻蜓点水般, 停留在短时间、表面性的活动上, 活动设计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活动目标更强调社会效应而非服务效果, 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很多中小学反映, 希望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在学校日常教学期开展, 无需再安排人力、物力专门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准备, 同时能够有效解决中小学在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参与积极性低, 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每年暑假会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地区,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规模不断扩大, 不少大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 参与意识低, 有的同学是为了其娱乐性而参加活动, 更有甚者把活动当成乡村旅游度假, 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 “三下乡”活动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对知识提高意义不大。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愿意承担“三下乡”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 愿意带队随队下乡的教师更是不易请到。
4. 管理混乱, 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缺乏有序的管理, 出现考核评价不科学, 指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 现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形成固定模式, 通常分为支教、宣传、调研、文娱、后勤等板块, 学生组织策划活动时, 不善于动脑, 因袭过往方式方法, 活动内容、形式千篇一律, 与往年重复, 未深入地全面地考虑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实际情况等, 缺乏创新, 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改进措施
1. 创新方法形式, 推动发展新模式
整体而言, 政府、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三下乡”固有模式打造新的实践形式, 如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 亦或尝试“三下乡”与顶岗实习结合模式。具体来说,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与城乡统筹团建相结合, 高校团委、社联等学生社团与乡镇基层团组织、社会团体结对联建, 相互促进。转变展览、演出的服务模式, 代之以培训、咨询的形式, 如集中捐赠、技能培训、书法培训、专题讲座等。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生产实习、科技竞赛, 与服务社会相关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爱心活动、挂职锻炼、社会工作等多种形式, 增强兴趣和成就感。各下乡队还可尝试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组队模式, 加强专业交叉, 加强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 提高实践水平。
2. 学校统一推动, 扩大活动覆盖面
首先, 学校应把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常规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学分管理规程, 停课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社会实践, 其后的课程顺延同等时间, 由老师带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指导, 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 鼓励老师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避免单兵作战, 确保活动达到双赢。其次,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覆盖格局, 扩大实践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力争实践活动覆盖各个城市各个地区。
3. 结合专业特色, 发挥学业优势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时, 须把农村各项实际情况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 学以致用,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文学院可着重进行支教项目, 采取学生对应学生开展家教、特色活动, 老师培养农村老师的模式;农学院进行科教支农, 既帮助农民缓解农忙压力, 又帮助其增产增收;旅管专业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 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心理学院可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 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其健康成长等。大学生在“三下乡”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感受自己专业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 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三下乡”的调研与科研立项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强管理, 注重实效
“三下乡”的实效性是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高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的支持, 尤其是经费支持, 确保在物质层面提供实效性的基础。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力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 高校可积极探寻提高实效的实践方法, 如采取项目化管理、“以老带新”等形式, 让同学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同时提高下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再者, 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 如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奖励机制, 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奖励优秀, 调动教师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建立“三下乡”与毕业实习的有效对接, 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服务, 促使“三下乡”宣传工作、组织建设、安全保障、评选表彰制度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 要注重实践成果的应用。现在各下乡队伍都非常重视考察当地情况, 为当地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但大学生回校后整理的调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 要真正应用到实际, 通过团组织、青联、学联等途径, 借助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和委员的作用, 积极建言献策, 畅通渠道,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要及时总结, 形成书面文字, 通过发表论文、编发简报、交流论坛、征文比赛、成果汇报、表彰大会等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大学生“三下乡” 篇10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表现
“三下乡”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不难发现它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活动的变味甚至异化, 具体表现为:
1、目的功利化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活动中, 参加活动的多数志愿者是以获取物质利益为基础才去参加的, 这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目的和意义。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 社会和学校对活动的过度关注使得活动的形式意义大大超过了其内容意义。对形式意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活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 而活动的参与者也往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淡忘参与的最初动机, 转而追寻个人的功利化目标。有关部门和很多学校将志愿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来看;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是为一张志愿者聘书, 或者是将其作为学期期末德育考核的一项加分指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目的”时, 近30%受访者选择“锻炼自己”, 约25%的志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分别有约20%的调查者选择了“培养兴趣爱好”和“结交朋友”, 而选择“获得荣誉”的占5%。由此可见, 有一部分的志愿者参加志愿行动是以“自我”为中心, 带着功利性的心理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伴随“三下乡”活动结束的是从团中央到各大高校内部的优秀团队的评选工作。多数活动团队在完成了功利化的荣誉追求后很少对“三下乡”活动的不足进行反思。
2、内容单一化和活动形式化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内容和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部分, 内容的单一化会导致活动的形式化;相反, 活动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必然也会导致内容的单一。只有充实活动内容, 让志愿者活动有“实”可做, 志愿者活动的形式才可以多种多样, 才能让志愿对象更加乐意接受, 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得以长久的进行。根据山东大学的调查显示,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所参与的助老、助残等志愿活动仅仅局限于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简单的服务, 比如清扫卫生、送茶送饭等, 专业性不突出, 使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能更好的体现志愿服务的本质。在调查“您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时, “服务内容单一, 流于形式”排在首位, 占调查样本的72.2%。“三下乡”志愿行动突出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重活动、轻效果。由于受到时间、资金、地域等资源的限制, “三下乡”活动开展时间往往只有一周, 活动结束之后志愿组织很少和这些地区保持长期的联系, 导致志愿者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大都是以政策宣讲、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孤寡老人、田间劳动等为主。活动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 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 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化。
3、保障缺失化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能否长久有效的实施, 能否取得预期的社会效应, 从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保障措施。完善的保障措施必定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持续发展, 反之则必然阻碍其发展。正如“三下乡”活动之所以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财、物的缺失, 所以大多数“三下乡”活动只能短暂结束而缺乏长久影响力。大学生志愿行动保障缺失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保障缺失、法律保障缺失和机制保障缺失等。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 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就会畏手畏脚, 难以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志愿行动, 影响志愿行动的实际效果。而且当志愿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没有相关法律来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这就严重打击了志愿者的志愿积极性。此外, 如前文所述, 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时, 不合理的机制导致的目的功利化只会带来短暂的志愿动机, 而最终会导致志愿动机的乏力。
4、管理行政化
大学生志愿行动从运行之初到目前为止, 都是由团的机构来引导, 从团中央到各高校团总支在引导和管理大学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每年的“三下乡”活动都是由团中央发起, 各级地方确定“三下乡”的活动主旨, 再由各高校自行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 确定开展“三下乡”的活动方案, 然后由校团委将任务分派给各二级学院, 各院系再动员组织学生, 个别的院系甚至强制学生参加。这种行政式的管理虽然在志愿者行动发展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这种行政化的引导和管理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反而阻碍了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发展。这种行政式的管理形式使得各级别的志愿组织成为一种隶属的关系, 这种关系下往往是上级把志愿者行动作为一项行政命令分派给下级志愿组织, 正是由此伴随着严重的行政思想, 导致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出于自愿的精神, 而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是行政化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志愿行动异化的原因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不仅制约了其自身发展, 也严重背离了志愿活动的宗旨。究其原因, 既有我国社会转型期志愿文化缺失的外部社会因素, 也有志愿行动本身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部因素。
1、社会生活中志愿文化的薄弱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志愿活动理念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然而社会中志愿文化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可度较低。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志愿活动时, 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往往对其活动的实效性产生质疑, 从而不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例如, 不愿意为志愿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为志愿者提供食宿和交通等。二是缺乏对志愿行动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志愿活动, 自己决定开展什么主题的志愿活动, 自己决定怎样开展活动, 而作为组织领导者只是起引导作用, 这是高校志愿者行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此外,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当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也相对滞后, 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难以找到恰当的理论依据去处理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志愿者行动出现诸如形式化、单一化等异化问题。
2、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骨架”, 承担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全部内容, 合理高效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中央——地方——学校——校区——学院 (系部) —— (年级) 社团——学生班”为格局, 是当前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本身有利于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展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开展志愿者行动时, 如果过于注重这种组织形式, 将导致思想形式化, 这种组织机制中思想的形式化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立项和开展之初可以得到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后期的保障机制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 由此导致了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出现了虎头蛇尾的情况, 很多活动不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 诱发异化的现象。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尚没有一个全国性法规来规范大学生的志愿行动, 而且对大学生志愿行动也缺少专项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后勤保障。
3、志愿者综合素质与志愿行动需求的脱节
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志愿者自身素质和行动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是志愿者自身技能素质与服务对象需求脱节;二是志愿者自身的情商素质与志愿活动要求脱节。大部分志愿者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缺乏特定的专业水平, 会受到诸如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专业知识的局限。面对志愿对象的高标准、高要求时却束手无策, 使得志愿者行动停留在基础志愿服务阶段。当前, 不少大学生受大规模活动的吸引, 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就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而当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时候, 却表现出浮躁的心理, 责任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把志愿行动当作是活动来做, 在志愿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就会敷衍了事, 没有深入落实真正做到“志愿”。
三、大学生志愿行动异化的矫正措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作为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 要推动长期持续发展就要针对上述问题, 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
1、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在于“志愿”, 志愿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致的,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形式, 也是建设志愿文化的根本途径。志愿精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志”就是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冲锋在前,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形象,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 做有志大学生;第二部分是“愿”, 这一部分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行动时按照完全自愿的原则, 而且要求志愿对象也应该是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大学生志愿行动发展的好与坏在于是否充分弘扬以“志”和“愿”为基础的志愿精神。为此, 一是开展广泛的志愿精神教育, 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教育, 加入到课堂教育之中, 加大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的教育, 真正养成良好的“志”的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 积极进行各种有效的宣传,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 并且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 做到在志愿对象自觉接受服务的情况下进行服务。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行动的灵魂, 只有坚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才能避免志愿行动的异化, 最终实现志愿行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组织和运作方式
以行政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 在过去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面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新情况, 传统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目前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发展方式。一是领导机制。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自主性为主的社会活动, 因此高校团组织只能发挥引导作用, 应该充分尊重志愿自主性, 不对志愿行动过多干预, 志愿行动自身应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是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方面要从志愿行动的立项、开展、评估的环节中进行改革,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进行团队建设, 创建会徽会服, 建立合理的志愿者退出机制等。三是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权益保障、后勤保障和奖励机制。此外, 我国应加大政府对志愿行动的投入与重视程度, 并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 明确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 完善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志愿者的权益保障等, 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行动进行规范。
3、切实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最终是要靠志愿者来实现, 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质量, 因此,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异化的基础。一是要转变大学生对志愿行动的看法。转变大学生将志愿者活动当成单纯的活动来做的思想意识,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更多的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奉献精神, 树立明确的志愿意识, 明确志愿者活动是高于普通活动的一种志愿形式。从思想上找到志愿行动异化的源头, 以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 避免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异化。二是要严格把关志愿者的选拔。在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 肯定存在素质较低的应聘者, 选拔者必须以志愿精神为依据选拔出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志愿者;三是要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志愿服务分为“普通服务”和“专业服务”。“普通服务”的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交流和沟通的技能及募捐和组织的技能等。“专业服务”的培训内容还须加上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四是加强对志愿者的考核和评价, 从而规范志愿者的道德表现和价值体现。
4、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促使其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一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媒体手段对志愿行动进行宣传, 增强自身的社会效应, 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获得社会资源;二是提高志愿行动的水平,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 在社会中取得良好的口碑, 以此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三是和地方建立长效性的合作机制, 与社区、老人院、孤儿院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可以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性, 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逸民, 章恺, 孟维岩.青年志愿者社会动员方式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09 (12) .
[2]于琳.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以山东大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2) .
[3]陈卓武, 张育广, 陈未娴, 孙逊佳.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青年探索, 2004 (5) .
[4]辛燕.基于实践调查的大学生志愿活动问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10 (3) .
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篇11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旅游经济;“三农”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三农”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直是改革的中心问题。而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在不断发展,而乡村旅游经济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多赢之举。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中央的三农政策,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为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为此,在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的倡导下,我们学生群体组建小分队下乡调研,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及建设美好乡村。
一、焦村镇调研概况
1.郭村美好乡村调研。7月13日,我们来到了郭村村(焦村镇省级美好乡村试点地区),在小组成员进行各家各户走访及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几年郭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利民工程,修建排污系统,统一处理公共垃圾,安装路灯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基层的重视。然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医疗条件几基础设施配置条件低下;污水处理系统虽已修建但并不完善等。
2.奇瑞自驾游基地、双龙潭旅游经济调研。兴建中的奇瑞黄山营地作为焦村镇本年度吸收吸引旅游资源的重点组成部分之一,规划有近400个房车营位和帐篷露营地,建成以后在黄山算是有了真正的“驴友之家”。目前尚在处在建设开发之中,但初步规模已经形成,农家乐、房车、古民居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场所发展完善,奇瑞特色旅游前景可观。随后我们小组成员冒着炎阳与酷暑徒步前往旅游经济调研区―双龙潭。
3.陈村村香菇基地调研。7月15日,为了赶上菇农们采菇,实践小分队一行凌晨五点就赶往陈村村香菇基地进行实践体验。成员们在负责人带领下参观香菇采摘,向菇农询问了解香菇的生长过程、种植材料、采摘要点等等,深入蔬菜大棚体验农民的艰辛劳作。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有幸遇到了当地新闻工作者汤老,他对我们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表示十分支持,并对我们进行了视频采访,希望可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4.总结座谈会。此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得到了黄山区团委、焦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13日中午,黄山区团委俞晓学长、焦村镇政府孙光旭学长、焦村镇林业站陶涛学长同我们全组成员开展了一次“答疑解惑”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小组队员就这几天实践调研提出问题 ,学长们从焦村镇的实际出发一一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难。我们小组成员依次就焦村发展问题向学长们提出了建议。学长强调同学们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表示希望同学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同学们到基层锻炼学习,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争做“四有”安农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焦村镇美好乡村建设及旅游经济发展意见整合
1.焦村镇郭村美好乡村建设意见整合
(1)农村医疗问题。郭村医疗水平低下,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医疗问题亟需解决。
(2)信息宣传途径不够通畅。村中与村民有关的消息不能及时传达到各村民了解,没有专门的广播站,也没有负责联络村民的专门工作人员,村民对村子里发生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大都不知情,宣传力度不足。
(3)村民基层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村民集中会议过少,不便于村民向政府民生部门反映自身诉求或建议,沟通渠道过少甚至不畅。村民表示希望各村民组组长发挥作用,能将他们面临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部门。
(4)经济不发达。村民反映的宣传力度问题究其根源还是资金不足,无法聘请专门人员负责宣传。村里的寺庙没人看守也是由于资金缺乏。村民表示,虽然现在日子好过多了,然而农村经济还是不发达。郭村人民在家能从事的工作只是采茶,种芝麻之类的农活,然而这些农作物市价太低,所赚的钱无法支撑日常开支,这也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郭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古村落”这一特色品牌,尽可能保护好其古建筑,发展旅游业不失为一个留住年轻劳动力,发展当地经济的良策,可适当借鉴宏村的经验。
(5)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在于民生工程,但对于文化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发展。村民们对于每晚的“广场舞”村民表示很有意义,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不过通过调研了解,广场舞比较适合四五十岁中老年人,而郭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大多数,所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当有必要,可通过戏曲表演等方式来满足年老人需求。
2.焦村镇旅游经济发展意见整合。黄山西大门入口处黄山区焦村镇,自古就是进出黄山的主要通道,史称“太平西乡”和“龙源”,旅游开发潜力极大。但由于开发有限,游客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前去纳凉避暑,极少有外来游客。与此同时存在的劣势主要在于宣传力度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西大门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只有当地居民广泛熟知,外地游客知之甚少,且交通不发达,没有专门的班车到双龙潭及奇瑞自驾游基地,再之奇瑞基地的娱乐设施不完善,尚未竣工,并无太多游客前往。焦村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发网络平台,同时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并针对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发自驾游和农家乐,建成交通、观光、娱乐、疗养等特色旅游服务基地,力争建成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目睹了黄山区、焦村镇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所做出的努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职尽责为当地谋划与实际相结合的政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切切实实造福当地百姓,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扶持和当地居民的努力下,焦村镇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结语
大学生“三下乡” 篇1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继此之后, 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又一次深刻论述了“中国梦”, 再度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 激发了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 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开拓前进应时刻秉持的法则, 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的追梦指明了方向。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起就在全国各大高校实现了常态化, 成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文件后, 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文件强调:“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仍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2011年, 以“永远跟党走, 青春献祖国”为主题的“青春三下乡”活动, 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 600个全国级重点团队, 数万个普通服务队深入农村,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使农民、农业和农村受大学生先进而科学的生活观念, 精神风貌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影响, 有利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同时也为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提供了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性质不同, 但两者存在走向结合的新思路。两者都为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梦”可以为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指引正确的方向,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社会, 贴近现实, 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有助于培养高尚的社会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两者的优势, 规避不足, 才能形成更强大的实践育人能力。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创新实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分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圆梦中国, 公益我先行”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 落实“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部署,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分团委拟联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团委, 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台江县开展“牵手凯里, 助梦黔贵”互动活动, 依托各类媒介窗口, 搭建梦想交流的平台, 寻求梦想结对, 助推梦想实现。在活动当中“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助推梦想, 托起希望”。
在“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当中, 学院关注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 为小学生献一份爱心, 为身处教育困境的孩子们带去无限的知识, 带去生活学习的希望。捐建阳光书屋活动也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要活动, 学院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团委, 松江区新桥镇团委, 计划分三年为台江县城关第三小学捐建书籍1, 000册, 书包、文具用品300套。
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期对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宣传、支教等活动。对偏远地区的学生, 普及不同小学的年级进行交通知识的普及, 让孩子们对现代交通的前沿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为有梦想的孩子们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 为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对于高校, 可以丰富组织管理经验,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赞助活动的企业, 可以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企业的品牌力量, 为企业搭建服务社会平台。
(二) “团旗飘扬, 青春绽放”。
基层团组织是广大团员青年活动和交流的阵地, 是将广大的团员青年更好地团结在一起, 凝聚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要求, 围绕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不断深化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巩固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提高基层团干部与广大团员的素质, 提高其组织观念、组织觉悟, 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增强团组织自身的活力, 保证团的各项社会职能, 在基层能得到实现, 以努力实现轨道学院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在“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当中, 我们注重与当地高校的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高校基层团建工作互学互访交流会活动, 双方就基层团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学习。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 我们将自身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偏远地区的高校发展的经历一起分享, 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 为双方牵手进步, 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正真地将“三下乡”活动深入到实际, 正确地将“中国梦”的内涵会发到实处, 为东西地区平衡发展, 早日实现教育梦、“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 “校地结对, 携手联动”。
高校团委与地方团委的结对创新载体, 突出结对共建活动特色, 学院分团委以学院推进“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和高校共青团挂职为契机, 以此为平台, 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爱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扶贫支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结合社会实践, 共同培养青年干部人才;学习团务经验, 牵手创建校地合作新平台。
(四) “聚梦行动”。
在“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当中, 我们将工作组分为聚梦两个小分队分别前往村寨、学校等地, 收集当地居民和学生的梦想, 并以视频、微博、梦想记录卡等形式加以记录。将搜集的梦想进行分类汇总, 带回学校, 通过视频、平面宣传、网络平台及地铁站台宣传等方式来公布梦想, 为梦想寻找“有缘人” (个人或组织) , 来认领梦想并帮助黔贵居民和学生实现梦想。认领了梦想的“有缘人”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我们通过各种平台对梦想的实现过程和反馈进行报道。
三、“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具体思路
(一) 发挥两个主体作用, 有效管理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过程当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 那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极其关键,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相对性, 即当教师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增强时, 就会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反之,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也可能会削弱教师的主体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学生为第一主体,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指导老师适当参与, 活动的组织安排还是由学生来完成。
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 为了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质量,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要安排总结交流, 心得体会。教师可以针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 明确经验和不足,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二) 科学评价绩效, 激励对接延续。
评价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 能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一般是以成果评价为主, 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活动进行诊断的作用, 但是仅仅通过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往往是不够的。因此, 评价学生应根据其实际情况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学习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精髓。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将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 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中国梦”背景下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思路的创新, 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中国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结合, 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达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阐述激励着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脚踏实地, 砥砺品质, 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以实干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中国梦相结合的新思路, 从援助贫苦小学到引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到校地间结对学习, 为青年学生干部储备人才, 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育人才。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团委.寻中国梦, 抒爱国情, 立报国志[J].北京支部生活, 2013
【大学生“三下乡”】推荐阅读: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10-16
大学生三下乡实习日记06-16
大学生三下乡一般多久07-03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意义07-23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实践心得08-03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总结08-08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践范文08-17
大学生的三下乡心得体会11-19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实践总结12-07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心得体会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