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技术的革命

2024-07-22

发电技术的革命(共7篇)

发电技术的革命 篇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和Internet广泛应用,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目前,中国铁路系统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广域网系统,而且在局域网、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对于铁路运输网络系统而言,其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尤为重要。因此,铁路运输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否则该网络将是个无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的网络。

二、主动防御的产生

现如今网络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病毒、网络蠕虫、木马、恶意脚本、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数量呈现成倍迅猛增长的势头,黑客入侵事件的急速攀升,攻击有泛滥之势。在商业利益或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恶意代码以及黑客攻击向多元化、混合化发展,谋取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成为主要目的,与以前相比,恶意代码特征更难发现,更难进行检测,黑客攻击越来越难定位,攻击能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尤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黑客、木马、病毒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多年以来安全防御技术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靠传统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杀毒软件的建立起来的安全防御体系已经跟不上安全形势的发展,暴露出被动防御、联动效应差,防御层面单一等诸多问题,在应对当前严峻的安全局势已显的力不从心,网络黑色产业链的兴起更加剧了攻击和防守双方的不对称局面。因此,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探索新的安全防御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一边倒的安全局势,近年来以行为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主动防御思想,得到信息安全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从本质上防御探讨和研究,建立差异化、纵深型、立体化的主动防御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成为解决海量未知恶意代码和黑客攻击的大形势下最直接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主动防御的发展

什么是主动防御?主动防御其核心是行为分析技术,主动防御作为具有突破性的反恶意代码反黑客威胁课题,从提出构想、理论研究、技术实现经历了几代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的行为分析技术,采用单行为判定并提示操作的方式,适用性并不是很强。当它检测到一个潜在的恶意行为时,就会弹出提示窗口,提示用户是否允许或阻止该行为。在某些时候,某些合法程序的行为也会被提示为恶意行为,这会给很多不理解这些进程及其行为的用户带来困扰。

第二代,新一代的行为分析技术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它不会仅仅根据某个独立的潜在恶意行为就提示风险,而是依靠行为组合规则组成的行为分析库对程序执行行为的先后顺序进行分析,从而以更加成熟的方式来判断程序的行为是否有恶意,从而避免单行为检测的误判过高的问题,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对恶意行为判断的准确率。但仍然以窗口提示的方式,寻求用户自行判断程序行为的合法性,用户操作难度依旧很大。

第三代,实现了智能行为分析技术,采用行为算法分析库,借助多维函数算法演算分析行为链组合进行整体判定,在行为逻辑判定处理上相比第二代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在辨识的准确性、安全防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可扩展能力上有了飞跃,使主动防御能更好整合其他安全技术于一体将安全防御扩展到系统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体系式主动防御的理念。体系式主动防御融合了可逆分析,可信任评估,安全加固,智能修复等安全技术,更从根本上将程序行为分析在监控、辨识、处理流程上实现了全智能化,无需弹框交由用户判断,体现了主动防御面向未来智能安全发展的方向。

从无到有,从提出到实现,主动防御历经三代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带来了安全技术的革命,以行为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主动防御系统的推出,正逐渐改变着当前的网络安全攻防格局。

四、体系式主动防御

体系式主动防御技术的成熟,相应的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也相继面市,建设差异化、纵深型、立体化的体系式主动防御体系,以应对当前安全形势显得迫在眉睫。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由三个核心模块组成,形成全局态势展示中心,构成统一立体主动防御监管平台。

■系统设备组

■系统安全管理中心

■系统客户端

通过分布在受保护目标主机群上的主动防御引擎,实时监控、辨识、处理构成的自动化防御链,主动防御主机遭受的各类已知和未知的恶意代码和黑客攻击,主动防御设备组作为全网络主动防御客户端运行的支撑平台,将负责对客户端主机威胁检查和处理事件数据采集、安全数据分析、安全数据存储,安全策略分发,客户端升级等事务进行循环控制处理,并上报主动防御管理中心,通过主动防御管理中心全网感知网络主机的安全态势,使整个信息安全的工作重点从被动防护转移到事前监测并有效识别已知和未知威胁,事中审计、威胁实时处理、攻击防御、取证和追踪,事后自动修复、加固增强和运维保障层面上来。将防御模式从相对机械、相对被动防护体系提升为能够自动检测辨别、自动防御取证、自动修复加固的新型智能的体系式主动防御体系。

体系式主动防御体系是建立在其具体的技术原理实现上,体系式主动防御技术有以下功能模块:

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体系式主动防御功能(监控及检测模块,辨识决策模块,处理模块)、主机安全管理中心功能以及体系式主动防御通信系统组成,在对恶意攻击的主动防御功能实现如下图

1、体系式主动防御功能

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能有效主动防御信息系统网络内服务器、主机、流量遭受的恶意代码入侵与木马黑客的攻击,使整个主机系统处于细粒度的安全防御之中。主要包括系统监控及检测模块,辨识决策模块,处理模块。

(1)系统监控及检测模块

体系式主动防御技术其原理是在程序代码访问操作系统的必经路径或攻击的系统资源目标上建立防线,即在操作系统的六大系统(通信系统、内核系统、服务系统、账号系统、应用系统、资源系统)都建立安全防御引擎,使操作系统处于细粒度的安全防御体系中。

同时体系式主动防御技术以操作系统的引导、内核、驱动、服务、应用、插件、网络组件、系统资源等系统运行的信任链和信任环境为检测对象,以恶意行为算法辨别策略为检测手段,具有快速、消耗资源低、动态检测的特点,具有对未知恶意代码精确辨别策略的优点。

在拦截文件系统的关键位置、内核系统、驱动系统、服务系统、应用系统、插件系统、网络系统等影响系统运行安全环境的敏感威胁操作上,对恶意代码具有强大的拦截能力。

(2)辨识决策模块

基于恶意代码行为算法库的主动防御引擎,对于恶意木马、恶意插件、恶意脚本、变种恶意代码、疑难恶意代码、复合型恶意代码、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众多的未知恶意代码具有主动防御能力;其核心是恶意代码行为辨别决策算法库,库中辨别决策算法库应该能覆盖了绝大多数恶意行为,辨别未知恶意代码,未知恶意代码、未知威胁能力强大,在对付未知恶意代码方面具有主动捕杀能力,同时识别算法库可以支持升级,以获得最新的行为识别算法;防御引擎可以进行系统修复,对影响系统通信和运行的关键点具有强大修复能力。

(3)处理模块

根据辨识决策系统对恶意程序处理指令,处理模块能及时响应处理要求,隔离或直接粉碎恶意代码程序以及其衍生物,依据逆向分析结果,修复系统损伤。同时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形成安全事件信息,取证安全事件判断依据以及电子证据,提交安全处理记录到管理中心。

覆盖于六大系统之上的监控及检测模块、决策辨识模块和处理模块之间具有联动响应机制。决策辨识模块和处理模块实时向监控及检测模块反馈辨识和处理情况,保证行为分析技术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实现全智能监控、辨识、处理流程,同时在核心监控、辨识、处理流程之上,体系式主动防御还融合了漏洞补丁、系统加固,智能修复,系统优化等技术,使得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为每台受保护主机建立起了一套覆盖全面、重点突出、持续运行的安全防御体系,能有效克服传统安全防御技术之不足,避免信息系统内主机群遭遇严重的安全问题。

2、主机安全管理中心功能

安全管理中心将威胁监控集中在一个安全中心统一审计评估,能提供主机安全威胁和安全评估,掌控信息系统全局主机安全防御态势和具体主机安全防御态势。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采用系统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安全管理中心平台上记录的系统攻击事件或风险事件,可以迅速发现位于什么位置的主机上,攻击目标是系统那一部分,攻击程序是谁,攻击是否成功等安全状况。精确定位技术将大大提高安全管理员的进一步有效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效率。

通过来自主机内核系统、帐号及认证系统、服务系统、通信系统、文件及资源系统、应用系统和第三方安全设备的安全数据流形成的安全数据链,在中心实现安全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防御系统效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以为有关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提供有关的预警信息数据分析和完整的主机系统安全态势

总之,面对来自网络内外及不同层面的攻击和入侵,由于传统防御体系的缺点和常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工具存在的局限性,为回应这些威胁,安全防御必须采用更新的防止恶意代码防御技术,更快速的回应可能爆发疫情的新威胁,体系式主动防御系统的建立,将主动防御海量已知、未知黑客、木马、间谍软件、病毒等对计算机的攻击,对未知、新型、变种等恶意代码进行智能辨识和深度处理,做到实时安全预警,应急响应,有效防止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产生,取证威胁攻击事件,为安全防御技术面向未来全局性、智能性、低耗性的发展提供的方向,将在网络安全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承载技术的革命——PTN 篇2

早期的电信网络由于所承载的业务本身大多为话音业务,业务带宽呈刚性,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由此发展出的网络技术,如SDH技术,主要以刚性管道为主,重点保证的是“可靠性”和“可管理性”。电信网络强大的OAM,一方面提供了网络的管理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告警性能的监控为网络保护提供了依据。这样的电信网络优势很明显,缺点同样显著。网络的所有互联都必须由集中的网管系统来实现,在网络部署及业务配置完成后,带宽将无法变化,无论有无业务,带宽将被持续占用,无法释放。

以太网络的特征几乎与上述电信网络的特征相反,在创始的第一天就以互联可达为最高目标,网络节点间互联带宽变化剧烈,这种应用简便和互联的自由性,同时也注定了这种网络的缺陷,由于没有约束,网络的管理特性较差,在重载情况下,网络虽然联通,但效率很低(原因是网络内冲突严重)。之后虽然增加了流量控制协议以减少这种冲突,但是改善并不明显。

MPLS路由器也正是融合了两种技术的结果,兼具了电信网络和以太网络的优势,但是由于技术垄断造成了这种网络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技术协议复杂,设备成本居高,无法满足巨大的电信网建设需要。

上述承载网技术的成就和缺陷,导致了PTN技术的出现和发展。PTN技术秉承的技术来源与MPLS路由器类似,汲取两种承载技术的优势,同时抛弃当前路由器的技术复杂、高成本的缺陷。通过简便有效的技术实现用户间高效便捷的互联。

从传输网技术、以太网技术、MPLS路由器技术发展而来的PTN设备,继承了这些技术的优点,但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是站在巨人肩上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果应该由用户决定,是用户和市场迫切需要一种可管理的、可靠的、高效率、带宽可灵活改变的、可高效承载多种业务的技术出现。这种技术应该具备鲜明的特征:

·具备强大的OAM,保证网络可监控,实现高效的保护,从而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网络承载效率提高,网络带宽调整灵活,在满足承载业务要求情况下实现高效率;

·设备接口丰富,可承载多种多样的业务,如以太网业务、TDM业务、ATM业务;

·设备技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

具备了这些鲜明的特征,PTN技术具有了广泛而且深远的意义,这种技术的出现为承载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这种革命不止体现在技术本身,也体现在对于承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上,从SDH或者以太网交换机过渡到PTN,在网络规划、工程建设、售后维护等多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电信网络要求的可控制、可管理必然会损失一些网络的简单易用性;网络带宽的灵活变化对于网络规划以及业务可靠性带来的复杂性增大,这些矛盾的存在要求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得PTN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会辜负了创造者的初衷。

PTN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无线业务的高速发展是其原动力之一。无线业务的换代、业务IP化等发展促进了PTN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无线业务所要求的业务流特征,如带宽的柔性控制、业务带宽保证、IP化等方向,正是PTN技术极力保证和发展的方向。PTN技术必将随着无线业务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发电技术的革命 篇3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但能缓解大气污染, 而且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其中,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具发展前景。并网发电系统无须蓄电池, 节省了投资, 减少了充放电装置引起的损耗和废旧电池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光伏发电和以其他形式发出的电力相互补充, 对电力系统的稳定、经济运行意义重大。所以, 并网是光伏发电最合理、最经济的发展方向[1]。

1 光伏发电总体介绍

1.1 光伏发电有关概念

所谓光伏发电, 就是指将太阳光辐射能通过光伏效应直接转换为电能, 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 (阵列) 、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和用户负载等组成。其中,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为电源系统, 控制器和逆变器为控制保护系统, 用户负载为系统终端。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日新月异, 企业转换率已达17%, 实验室转换率已达24.7%, 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0.2%以上。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能量随处可得、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无人值守、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和无需架设输电线路、方便与建筑物结合等特点, 它已成为太阳能发电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前景的应用形式。

1.2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1.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光伏电池组, 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 蓄电池和交直流逆变器等组成。其中的核心元件是光伏电池组和控制器。

1.2.2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主要使用单晶硅为材料。用单晶硅做成类似二极管中的P-N结。工作原理和二极管类似。只不过在二极管中, 推动P-N结空穴和电子运动的是外部电场, 而在太阳能电池中推动和影响P-N结空穴和电子运动的是太阳光子和光辐射热,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

1.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 离网光伏蓄电系统,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前两者混合系统。

(1) 离网光伏蓄电系统。这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应用方式。在国内外应用已有若干年。系统比较简单, 而且适应性广。

(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当用电负荷较大时, 太阳能电力不足就向市电购电。而负荷较小时, 或电力用不完时, 就可将多余的电力卖给市电。在背靠电网的前提下, 该系统省掉了蓄电池, 从而扩张了使用的范围和灵活性, 并降低了造价。

(3) 介于上述 (1) 、 (2) 两者之间的混合系统, 该方案有较强的适应性, 例如可以根据电网的峰谷电价来调整自身的发电策略。但是其造价和运行成本较上述两种方案高。

2 光伏发电的优点及其发展的局限性

2.1 光伏发电的优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由于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光伏发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 发展非常迅速。从远期看, 光伏发电将以分散式电源进入电力市场, 并部分取代常规能源。不论从近期和远期看, 光伏发电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 在解决特殊应用领域, 如通信、信号电源和边远无电地区民用生活用电需求方面, 从环境保护及能源战略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3]。光伏发电的优点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

2.2 光伏发电局限性

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目前有太多的文章介绍光伏发电的优点和优势, 这里有必要指出光伏发电的一些局限性。太阳能具有能量密度低, 稳定性差的弱点, 并受到地理分布、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影响。光伏发电的局限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周期局限。由于光伏发电的条件是出太阳时光伏发电设备才能正常工作发电, 因此, 白昼黑夜, 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各个季节对光伏发电的负荷影响巨大。为了应对这个情况, 电网不得不配备相应容量的发电机处于旋转备用状态。

(2) 地理位置局限。光伏发电设备基本上只能依附建筑物安装建设, 也就是所谓的光伏屋顶就地供电。如果离开建筑物来建设光伏发电, 将会大大增加成本或者破坏环境和生态。

(3) 气象条件局限。气候对光伏发电有极大的影响。采用光伏并网发电无蓄电池方案时, 如果一个城市上空的气候大幅变化, 将造成电力负荷的大幅波动;若一个城市上空的空气质量较差 (如空气污染) , 或能见度变差 (如雾天、阴天) 等, 都将使光伏发电在线或实时出力下降。

3 光伏发电的未来

太阳的能量对人类而言几乎是无限的, 但是实际上, 在地球上能够获取太阳能资源的手段是有限的。例如, 当我们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 就失去了安装太阳能电池的机会。除建筑物和荒漠外, 在其他地点建设太阳能电池板群将是不现实和得不偿失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巨大, 而主要的问题是离开建筑物和荒漠来建设光伏发电站将破坏环境和生态, 你会发现在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将寸草不生。总之, 节能降耗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淘汰旧技术和产品的同时, 也就浪费掉了当初生产这些技术和产品的能源。另一方面, 任何先进的技术, 进入商业使用的必要条件是价格能为市场所接受。如果使用成本太高, 再好的技术必将只能停留在试验室中或者示范工程阶段。

参考文献

[1]赵争鸣, 刘建政, 孙晓瑛, 等.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革命 篇4

1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

通信工程是一门理科工程学科, 主要应用于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生活。通信工程将声、光、电等技术相融合, 为硬件设施奠定基础, 确保通信工程信息收集与传输工作顺利进行。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中, 传输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主要发展技术, 运用不同功能、不同方面的通讯渠道及模块, 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安全性、高效性及可靠性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必须具备的硬性指标。

根据实践中通信工程信道不同, 将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有线包括电缆和光纤传输, 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化、规范化的传输需求, 最大程度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线传输技术以电磁波为介质传递信息, 具有性能稳定、灵活性强、可拓展性能显著等特点, 更加便捷于社会大众的现代生活与工作。

未来我们势必会发展出更多的传输方法和介质,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任何有规律变化的事物都可以是信息的载体。

2 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通信工程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

2.1 在电力上的应用

如果两个城市之间有高压电线, 我们可以通过高压电线的电压变化或者相位变化来传输信息, 当然变化不需要很大, 这样既不影响用电, 还可以传输信息。

甚至可以通过电线来传输宽带信号, 只要将信息调制在电压上, 通过电压的微弱变化来传输互联网, 实现一根电线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电话, 宽带, 电视, 高压电, 也许将来不久就能实现。

2.2 在铁路运输中的运用

为了避免两车相撞, 现在有各种通信手段, 我们可以试想将火车轮对在铁轨上产生的噪声中加入信息扰动, 当这种噪声变化被前端或者后端列车收到的时候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在接近我还是在远离我, 是否对我有危险, 这都是可以值得研究的。

2.3 在中继传输中的应用

中继传输目前依靠电磁波来传输, 如果通过激光或者声音来传输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只要改变他的频率或者幅度或者相位都能传输信息,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带宽是否能满足需要。

2.4 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与施工进度, 将通信传输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 通过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 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 帮助设计人员设计出经济环保、安全舒适的建筑。未来, 建筑智能化理念将深入人心, 将通信技术应用于住宅小区、办公大楼中, 在现有电子锁、自动报警等基础上, 实现建筑整体功能远程操作, 如通过通信信号及传输技术远程开灯、关门等, 从而更好地实现操作的智能化和科学化。

2.5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我们都是生病了才去医院, 新型的医疗诊断系统可以安在人的身体上, 通过测试你的体温, 监测你的呼吸, 心跳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有感冒的风险, 提醒你多穿些衣服, 将这些信息统统汇总起来就可以为预防流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参考, 这就涉及到医学, 大数据, 无线通信等学科的综合领域;通信在未来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传递消息, 他也是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管理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管理智能化、人性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2.6 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你身边的任何东西只要能产生变化, 都可以赋予信息的元素, 把这种变化用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可以把信息传输出去, 在间谍电影中, 有规律的敲三下门表示安全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推而广之, 然后再加以利用。尤其在近距离的信息传播中, 任何声音, 光线, 震动甚至气味或者其他物质的状态变化都可以拿来作为载体传输信息, 只要双方都可以互相接收到就可以组成整个完整的信道。

现在的电磁污染已经非常严重, 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电磁场中, 如果能够开辟新的方法来组成环保无电磁污染的WIFI网络或者电话网络, 对我们也是一种进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应用:如图1所示。

家庭中的通信设备是多种形式的, 这些设备必须是对人的生活环境没有影响, 又能做信号源, 这些发射源可以是独立的设备, 也可以和家里的其他家电设备融合, 可以接收互联网络, 也可以接入电话网络, 即便你的家里没有路由器, 没有电话线, 没有网线都不妨碍你的娱乐和日常生活。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们一定会开发出更多环保、高效、对人友好的通信技术, 不但要考虑技术的科学性, 也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健.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运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3) :104.

发电技术的革命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 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 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 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 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网络化教育是解决课程教学增效减负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因此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素质面临更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在网络教育条件下要转变角色。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师”转变为“导师”, 从“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 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 学生就不会在网上到处“乱浪”;其次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时, 也会主动向老师寻求一定的信息。从整个过程过看, 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 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 应着重体现在学习的指导上。教师也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全体式的普遍的无差异化教学和面面俱到的指导, 而要进行针对性和个别性的指导。在针对性方面:为保证学生能在网络化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进行的指导, 不仅有内容方面的指导, 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个别性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的不同, 在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媒体等,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到更多的知识。设计取得良好教学的第一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学会管理, 管理是成功的第一步, 管理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的任务进行下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要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 要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 进而成为“指挥者”。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进程,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时而独奏时而伴奏, 时而指挥, 时而更是听众, 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学习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教学, 学生对于“帮助”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学生能取得及时的帮助就十分重要, 因为, 此时的“帮助”将关系到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 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 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 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 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课件”等栏目板块, 提供“智能”式帮助, 让学生在使用课件中遇到困难时能获得及时的帮助, 这是网络化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运用的重要环节。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或B B S论坛, 提供“在线式”帮助。此时, 教师应充当“在线式”辅导者, 通过对话、演示操作,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早已打破了45分钟课时局限, 学习已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我们看到, 不少教师已有这方面的实践, 能把自己的邮件地址、M S N、Q Q视频等留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继续交流信息, 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伸发展。

总之,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 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这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数量与速度, 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地位的权威性。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网络宽泛的渠道、获取知识便捷的手段, 使得与网络时代同步成长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的甚至比教师跑得更快。为此知识与权威有时会发生颠倒。使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化身的地位受到挑战。“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将表现得比任何时代都突出。因此对老师来说, 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显得更加重要。

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 催生了教学民主化, 怎样才能实现民主化教学?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去认识“权威”。权威的消极作用非常明显, 权威意味着垄断和压制, 只能执行和复制, 它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需要重塑学生认可的“权威”形象, 这种“权威”应该来自于教师的人品、能力, 来自于情感、爱心, 来自于平等对话, 理解与合作。

通过网络必将推动着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制约和控制的关系, 毫无民主平等可言。新型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合作、开放、真诚共融的密切关系, 教师应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题, 即使提一点“离奇古怪”的问题也无妨。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教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努力防错和纠错, 教育的民主, 可以模糊师生的角色界线, 从而师生之间追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变成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也才能使教学相长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平等和开放的网络课堂, 换来的不仅是教学本身的目标的达成, 同时也使得学生领悟到民主和开放, 包容和多元的真谛, 使民主、开放和平等成为学生成长和人生价值的标杆——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不以我为唯一正确, 知道自己独一无二, 不可替代。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

所谓“个性教育”, 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 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素质, 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 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信息教学的个性化, 就是在网络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 尊重个别差别, 注重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体制下, 通常采用班级, “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全班学生面对一个教师, 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程序和进度, 这种整齐划一的授课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个性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机械设定性、教条划一性和教师本位性的历史教学方式, 采取以参与性、开放性、情感性、思辩性、建构性、差异性、独创性和生成性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 那就是网络教学。现在教学问题不是你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教师促进学生思考了多少问题, 他们自己发现了多少知识与乐趣。同时, 网络教学程序的设计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存去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也指出:“学习就是发现。它是为了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更准确的理解, 发现它与其他对象间的联系。这要求学习的主体——学生去冒险、探索, 没有冒险, 就不会有创造或再创造。”, 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对象的过程建立在对疑问 (challenge) 不同观点间的对话之上, 而这正是作者的中心意义之所在。”“只有当学习者开始思考问题, 并且认识到他们与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一样多时, 学习者们才能成为事物的意义或知识的生产主体。正是在这种辩证的运动中, 教学成为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激发了技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出现, 显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勃勃生机, 同时给制度化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信息技术思想教育面临从未有过的质疑与危机。这些促使我们去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让我们携手信息技术革命,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 用我们的激情和智慧, 去领略它给技校信息技术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的发展, 它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作为担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任务的执行者——“信息技术教师”, 更需要一个全新的转型, 一个全面提高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的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所进行的转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三、教育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技术,角色转变,指导者,管理者,个性教育,平行合作

参考文献

[1]肖亚东, 韩政.中国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下教育理念的重塑.2001年第8期

[2]李克东.教育技术.2006年第3期.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油菜种植的技术革命—机栽油菜 篇6

众所周知, 实现油菜移栽是确保油菜高产高效的主要措施, 而制约我国油菜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量低、成本高、费工费力、经济效益低, 突出的是油菜栽种费时费力, 移栽成本高。许多专家和研究人员, 开展了一系列的油菜栽种方法的研究, 目前在实现油菜机器栽种方面已经有了重大突破, 一种类似水稻插秧机的新型油菜栽种机器即将投入生产使用。其操作主要原理是:通过育苗盘育苗, 在油菜苗2~3叶期开始机栽, 与水稻插秧原理相似, 关键是在插秧机上安装浇水装置和压苗装置, 保证苗入土和浇好定苗水, 提高成活率, 可以根据油菜品种和种植密度要求, 调整栽插行距和株距。此项技术的采用, 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必将推动我国油菜生产的实现战略性突破。

发电技术的革命 篇7

6月5日,百度医生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推进贵阳互联网医疗发展合作协议。百度总裁张亚勤在签约仪式上指出,个性化和精准是在未来医疗的两个重要特征。

千差万别的个体

传统医疗是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家族疾病史,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评估等数据来确定使用何种药物,何种剂型以及多大剂量。首先,这是一个被动的处理方式,即在已经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后开始治疗或用药。其次,这是一种粗放的治疗,甲跟乙两人如果在症状、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接近,他们的治疗方案尤其是用药方案经常是相同的。

然而,生理、病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样的严重程度,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不同的。

“千千万 万的孩子 可能在服用同一品牌的同一款维生素产品,用量都是千篇一律的一天一片。这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你缺维生素A多一些,而我缺维生素B6多一些。而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其个体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还有一点,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数百倍的差异。因此,现在的医疗和用药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努力朝着个性化医疗的方向发展。”东北制药集团运营部总经理马险峰表示。

瓶颈在制药环节

个性化医 疗 , 又称精准 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

个性化医疗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毋庸多言。张亚勤说“百度医生”所打造的医患双选平台,实现医生和患者更高效、精准的对接,从而给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无论“百度医生”还是“阿里健康”只是触摸到了个性化医疗的皮毛。个性化医疗的核心是药物的个性化定制和生产,而这也是个性化医疗的最大瓶颈所在。

通常,医药生产企业会根据历史经验和疾病机制广泛研究为基础开发药物。举个例子,降血压药作用机制通常是调节或减少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如肾盐和水的吸收,血管收缩,心输出量。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提高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作用。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头等大事,而医药生产却又如此之粗放,真是滑稽。

“受技术、工艺和社会环境所限,药物的个性化定制的确很难实现,不光是我国,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个案。”马险峰说,“但是,随着基因学和医药动力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医药生产工业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融合所带来的工业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柔性化,个性化制药会逐渐普及。事实上,个性化医疗尤其是个性化制药已经成为众多制药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包括我们东北制药在内。”

业务流程是关键

医药个性 化定制的 具体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是采集前端用户数据,然后上传、存储、分析并形成处方,再进入制药企业成形订单和生产任务,然后通过相关渠道(医药,药房或者医生个人)向用户交付产品。个性化制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全产业链无缝连接,从后端生产到前端渠道;智能化生产和柔性制造,也就是工业4.0的概念;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尤其是流程管理;数据的实时、准确采集,比如物联网和智能穿戴。

从中可以看出,IT和信息化贯穿个性化制药的始终,而且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众多技术。所以有人说个性化制药是一次基因技术融合信息技术的革命。而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东北制药集团董事长魏海军上任之初便将“打造数字敏捷企业和智能柔性工厂”纳入公司战略,并对集团组织架构进行扁平化改革。

不破不立,东北制药正在重新构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从顶层设计到分步实施,以彻底打通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企业。比如,联手炎黄盈动建成了行业内最为完善的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通过部署MES系统来打通并连接管理和生产这两大关键环节,同时建立了行业内首个云ERP平台。马险峰表示:“个性化制药链条非常长,从工业到管理到营销到最终用户,要想形成快速反应能力,业务流程的管理、整合和优化十分重要。所以,无论从公司战略调整还是未来发展看,都要求们建立一个具有扩展性好、集成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业务变化的BPM平台。”

后面的路还很长

年初 , 美国总统 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精确医学计划”,提议在2016财年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相对于美国对个性化医疗的大范围推广,我国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目前还主要处于研究阶段,

“个性化医疗的实现其实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各个国家相继开展的‘计划’也只是一个启动和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前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上一篇:地球化学背景值下一篇:计算机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