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管理

2024-06-15

切换管理(共8篇)

切换管理 篇1

0前言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手机已不可或缺, 移动增值服务受到更多人追捧。特别是以GPRS业务为主导的手机上网业务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业务, 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连接无线网络, 实现网络浏览, 文件传输等业务。

运营商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GPRS业务, 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尝试如何提高GPRS业务的服务质量, 从而使用户得到更优质, 更可靠的服务。本系统旨在设计一个“GPRS网络切换数据管理系统”, 提高用户在跨SGSN区域服务器时的成功率和修改错误的出现。

1 GPRS网络切换数据过程

GPRS网络切换数据过程指在用户在跨越区域的时候实现数据无缝连接。从而达到GPRS始终在线的目的。SGSN和DNS是GPRS网络切换数据过程的核心内容。

SGSN是英文SERVICING GPRS SUPPORT NODE的缩写。SGSN作为GPRS/TD-SCDMA (WCDMA) 核心网分组域设备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完成分组数据包的路由转发、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逻辑链路管理、鉴权和加密、话单产生和输出等功能。

SGSN与GGSN配合, 共同承担TD-SCDMA (WCDMA) 的PS功能。SGSN作为TD-SCDMA (WCDMA) 核心网的PS域功能节点, 它通过Iu_PS接口与UTRAN相连, 主要提供PS域的路由转发、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鉴权和加密等功能。SGSN和GGSN合称为GSN (GPRS Support Node) 。

DNS起到的作用是存储MS的对应信息和其先前所属的SGSN的GN-GTP-C地址和其LAC号。当MS跨区域时, 不同的SGSN之间能通过查询DNS来达到为MS提供数据接力的功能, 从而保证MS跨区域时GPRS数据不丢失。

2 总体系统设计

2.1 系统分析

图1是一个GPRS数据切换过程和管理的示意图。大致过程可以用实例说明:某移动用户从常州去无锡, 在途中一直在使用GPRS业务, 当其信号接入点从SGSN1跳跃到了SGSN2, 原来由SGSN1传送的数据现在应该有SGSN2来负责数据接力发送, 但SGSN2不知道该用户来自何地, 无法活得原始手机请求的数据。此时手机自己会向无锡移动SGSN2发送LAC号, SGSN2得到LAC号后会向DNS数据库发送请求, 来获取此用户的LAC编号和GN-GTP-C地址的对应关系, 如果数据正确, 从而得知该用户来自SGSN1, 然后SGSN2通过GN-GTP-C地址访问SGSN1来获取此移动用户的原始信息, SGSN2更新此用户的信息, 并且把该用户新的SGSN和对应的LAC号更新到DNS数据库当中, 以供下一次切换使用。

以上叙述使一次成功的数据切换活动, 但是由于网络的不稳定因素, 有一定的几率导致DNS上面存储的数据有错误, 从而导致数据切换失败。本系统的设计便是用于修正DNS上的错误, 通过下载DNS数据和对应的SGSN数据进行对比, 如果不同, 则通知管理员来手动修改数据。

系统分为五个模块:GPRS网元数据管理模块、DNS数据处理模块、SGSN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比对与黑白名单模块。

2.1 GPRS网元参数管理模块

此模块需要支持EXCEL格式的资源配置文件的导入, 对SGSN、DNS两种网元的信息进行存储, 同时能够提供相应的接口供其他模块查询与调用。其中这部分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数据库, 该数据库用于保存网元参数, 并且存储对应的从DNS和SGSN服务器上下载下来的数据和比对结果。本次设计的数据库采用的是Microsoft SQL Server Compact 3.5数据库, 它是一个本地数据库, 利于数据的本地运行和程序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调用。

本模块需要支持EXCEL文件格式的读取和写入, 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缓存, 再存入相应的数据库当中。由于EXCEL文件当中保存的是对应的DNS和SGSN的网元配置信息, 要求信息格式规范, 以便能够读取到数据库的相应表内。DNS网元配置信息的功能是能够提供给“DNS数据处理模块”, 其中保存的是要下载对应数据所在DNS的FTP服务器的IP地址, 用户名和密码, 以及相应的服务器路径。从而让DNS模块能够顺利下载到需要处理的数据。同样, SGSN网元配置信息提供给“SGSN数据处理模块”, 能够让其在对应的SGSN服务器上下载到相应的数据。

2.2 DNS数据处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负责与DNS服务器进行连接并且下载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二进制文件分析, 提取出有效数据并存储, 用来与SGSN模块所下载的数据进行比对。首先, 对于数据的下载, 本模块需要完成FTP功能, 将DNS上指定路径下的特定rac_local文件下载到本地。接着, 我们要对下载好的文件rac_local进行二进制读取和分析。我们通过设定筛选条件提取有用信息, 该条件为:“有效行必须包含有关键字rac, lacd。且rac的取值必须是0或者是1。”最后, 模块提供接口, 以便其他模块可以调用数据库存储的数据。

为了使程序更加完善, 在此模块中设定了一个定时功能, 此功能可以让FTP下载功能按需要周期性的执行。

2.3 SGSN数据处理模块

该模块完成的主要目标是向SGSN推送命令。由于SGSN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服务器, 我们使用SSH协议进行向SGSN发送命令, 并且接受SGSN反馈回的数据。对SGSN服务器发送回的数据筛选后存入对应的SGSN_m数据库当中。同时还要完成定时功能, 可以让本模块的功能按需要周期性的执行。

2.4 数据比对与黑白名单模块

本模块完成对DNS与SGSN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且已经分析好的数据进行比对。从SGSN得到的数据是GN-GTP-C地址的SGSN包含的LAC编号。由于供比对的数据已经处理好, 并且保存在了本地的数据库当中。所以比对程序将两个数据库中的内容, 若有不一样的地方要及时通知维护人员。如果需要忽略这种错误, 就把要忽略的LAC编号保存入白名单中。

3 GPRS网元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库表的创建设计

数据库操作是由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实现的。首先建立本地数据库, 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 找到对应的数据库并创建表格。在这里可以创建表中的列, 设置各个列的“名称”, “数据类型”等参数。通过以上过程, 根据该设计需求, 一共创建了5张表, 分别为:DNS_m、SGSN_m、LAC_m、LAC_new、LAC_R。

DNS_m表存储DNS网元信息;SGSN_m表存储SGSN网元信息;LAC_m表存储分析后的DNS数据, 包括:RAC号、LAC号、GN-GTP-C地址;LAC_new表用于存储与SGSN下载数据对比之后的结果, 包括:RAC号、LAC号、对比结果、GN-GTP-C地址。LAC_R表:用于存储白名单, 在白名单列表中的LAC、RAC号, 即使比对结果不同, 也不会告警, 包括:RAC号、LAC号。

3.2 GPRS网元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3.2.1 模块分析

本模块要完成一下三个功能:本模块需要完成以下3个功能:导入EXCEL格式的源配置文件;存储SGSN和DNS两种网元数据;提供相应的接口供其他模块查询调用。

首先程序需要导入两个EXCEL表格, 此处导入的EXCEL表格存储的是SGSN和DNS两种不同的网元信息。此处存储的DNS和SGSN信息, 在读出之后, 设计的是存入本地数据库, 易于保存, 供其他模块查询调用。DNS网元信息将提供给后续的“DNS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在对应的DNS服务器的响应路径上下载RAC、LAC信息。而SGSN网元信息将提供给“SGSN数据处理模块”用于下载实时的数据信息, 以用于对比。

3.2.2 模块流程分析

该模块主要实现对DNS和SGSN网元参数的导入, 并提供借口供其它模块调用数据。程序开始进行环境初始化, 加入引用using System.Data.Ole Db;using System.Data.Odbc;用于支持EXCEL文件格式的读写, 再加入引用using System.Data.Sql Server Ce。然后, 通过open File Dialog1控件, 来进行EXCEL的文件选择, 程序再自动调用Get Sheet Name来获得EXCEL表格的表名, 调用Getexcelds读取文件, 并将其保存到中间缓存变量Data Set当中。并将其内容显示在Data Gird View控件中。再选择相应的数据库, 通过连接语句, 连接到数据库, 通过For循环和SQL语句, 来进行逐行数据读取和比对工作, 如果数据符合数据库要求规范, 并且主键不重复, 则写入数据库当中。如果不满足以上要求, 则出现错误提示。在将正确数据存入数据库当中后, 则通过对应的连接变量和SQL语句, 可以提供给其他模块调用。

3.2.3 模块的实现及部分源程序

由于该模块需要导入EXCEL表格当中的网元信息, 并且导入之后将其导入到数据库当中供其他模块调用, 故在程序编写的时候需要在前面加入新的对EXCEL读取和数据库操作的引用信息。

为了详细介绍该模块, 现在将该模块单独抽离出来, 做成界面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详解。该模块移动有五个功能按钮。分别为:读取EXCEL, DNS保存到数据库, SGSN保存到数据库, 读取DNS数据库数据, 读取SGSN数据库数据。

为了方便, 通过查询对应的资料知道, 一共有三种方法读取EXCEL表内的信息之后再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我们选择了其中比较简易迅速的一种方法, 就是设置中间变量, 在将EXCEL按照其行列顺序循环读取后, 将其信息导入到一个名为Data Set的中间变量当中, 再由Data Set按顺序循环读出导入到数据库中。

导入到Data Set的核心程序代码如下:

在成功读取EXCEL, 并将其信息保存到了中间缓存变量Data Set中之后, 下面便是存入数据库中。当导入到数据库当中之后, 为了方便管理员差错和修改, 在模块中设置了两个查询按钮, 几显示数据和循环读取数据, 方法是通过循环读取数据库当中的数据, 并且缓存到中间变量Data Set当中, 再通过可视化控件Data Grid View来显示出来, 核心代码如下:

4 结语

本研究搭建的GPRS网络切换数据管理系统, 实现通过在DNS和SGSN上下载实时数据来进行对比, 得知DNS上的错误信息, 并显示告警, 提供给管理员手动修改。GPRS网络切换数据管理系统优化了GPRS网络, 有效地提高了GPRS网络切换成功率。

摘要:GPRS业务是手机业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因该业务的业务量的不断扩大, 致使在跨区域切换数据时错误增多, 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日益增大。为了减轻维护人员负担, 设计GPRS网络切换数据管理系统, 提高GPRS网络切换成功率。系统实现了通过在DNS和SGSN上下载实时数据, 来进行对比, 得知DNS上的错误信息, 并显示告警, 提供给管理员手动修改。系统设计分为五部分:GPRS网元参数管理模块, DNS数据处理模块, SGSN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比对模块和黑白名单功能。

关键词:GPRS,DNS,SGSN,C#,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邓正宏, 薛静, 郑玉山.面向对象技术[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兰友, 杨晓光, Visual C#.NET程序设计[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3]郝春强, C#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力出版社, 2005.

[4]汤海晨.基于.NET的技术FTP文件传输的实现[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 :57-63

[5]吕高旭.Visual C#范例精要解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6]蒲卫, 吴豪.SQL Server 2005开发者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7]Trey Nash.Accelerated C#2008[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8]庞娅娟, 房大伟, 张跃廷.SQL范例完全自学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9]周峰, 王征.Visual C#.NET 2008程序设计案例集锦[M].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10]冯素梅.FTP Client软件的分析与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2 (3) :140-142

切换管理 篇2

CorelDRAW文字竖排知识点一:

CorelDRAW文字竖排和其余软件一样,横排竖排切换非常简单,选中文字,单击上面属性栏的横排和竖排图标,可以相互切换。

比如下面的汉字,是我们在CorelDRAW里面输入的汉字,是横排的。如果需要竖排文字,只需要单击一下“将文本更改为垂直方向”按钮即可。

从截图里面我们也看到了两个快捷键:用选择工具选中要竖排的文字,然后按CTRL+句号(点号)可以实现竖排文字,横排是CTRL+逗号(横排快捷键容易和输入法切换快捷键冲突,所以有时间使用此快捷键失灵),

CorelDRAW文字竖排知识点二:

我们在CorelDRAW里面输入的竖排段落文字,程序默认的是从右到左排列。因为竖排文字是按照古代的书写顺序,这是正式的顺序。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是执意要将竖排段落文字的排版顺序从左到右排序,可以参考此方法:

1.选择工具选中CorelDRAW里面的竖排段落文本。

2.执行“排列——拆分段落文本”,快捷键为Ctrl+K。

3.使用选择工具选中所有文本,执行“排列——合并”,快捷键为CTRL+L。

发射机音频切换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音频信号,自动控制

信号源系统是发射台的重要播出系统之一,为了减少因信号源系统故障引起的安全事故,发射机房安装主备音频节目源自动切换系统显得非常有必要,以确保在主音频节目信号源故障无信号时,自动投入备用节目源,确保发射机正常播出。然而,音频信号是个随机信号,要想使用一种简单方法来完成主备音频节目信号自动切换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目前,吉林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台引进了9台音频自动切换器,采用主从模式播出,当第一路信号源无故障不中断的情况下,一直采用主路信号源;当主路信源信号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备路信源,这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当主路信源没有发生中断而被恶意信号取代或发生其他不适合使用主路音频信源时,切换器不能自动切换至备路信源,而切换器硬件上也缺少切换至备路信源的装置。这样我们只有采用上位机远程控制切换器,在上位机上设计一套音频手动自动音频切换系统软件,这样不仅实现了主备信源之间的自由切换,而且能够把9台切换器的信号切换操作集中于上位软件,极大地降低了值班员的值班难度,从而保证发射台站安全优质高效播出。

1 音频切换管理系统构成

本文介绍的音频管理系统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电源、音频信源接收、自动切换、上位监控和音频信号发射网络部分组成。

电源主要是用UPS提供不间断供电,以保证音频切换系统设备的电源供给。

接收系统主要由光缆和微波信源解调器、功率分配器组成,用于完成光缆45 M信号和微波信号的接收和解调,把音频信号送入切换器。

自动切换部分是本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主要由自动切换器、远程音频切换软件和网口集线器组成。自动切换器是本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能自动检测音频的信源信号,并提供两路音频信号的输入,在主路信号中断时,能自动切换至备路信号源,从而保证节目不间断播出。

上位监控部分主要是监测主备信源接收信号,值班员可以在监控界面清晰地看出各路信号源的情况,并能自由选择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当上位软件所有频点都处于自动模式时,则相当于切换器的主从模式,即优先使用主路信源,主路信源中断时能自动切换至备路信源;根据各种需要必须使用备路信源时,值班员在监控软件上将模式调整为手动,选择所需要的信源种类即可。

音频信号发射网络主要是由音频调制器混合器和信号传输网络构成。

经过上述音频管理系统的处理之后,信号经过切换器至分配器最终经发射天线传输到用户终端。

2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2.1 多路信源输入输出

每台切换器可以在四路输入信源之间进行切换,并同时提供两路L、R音频信源输出,并使信号进入下一级分配器。

2.2 主路断电直通

当切换器断电后,主路信号(第一路信号)仍然可以正常输出,保证广播不间断播出。

2.3 多种切换方式

本套硬件系统中,只适用于自动切换且采用信号顺序为主从模式,为此我们研发设计了音频切换软件系统,在此上位机软件系统中,切换器有两种切换方式:手动和自动。鼠标单击窗口中的手动或自动模式按钮,可以选择手动或自动模式。系统开机默认自动模式采用主路信号源。在自动模式下,默认采用主路信号源,当主路信源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备路信号源。手动切换适用于人工选择信源或其他需要。在手动模式下,可以对任何一路信源进行切换,并对各路信号进行实时监测。

在切换器的这两种模式下,手动模式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即如果采用手动模式输出信号时,自动方式失效,即使所用的信源中断也不会自动切换至正常信源,所以需要谨慎使用手动模式。在广播电视发射台,一般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切换器的手动模式。

2.4 设备的统一管理

目前国内发射台都拥有十几台切换器,而且有很多有不同的厂家和型号,在硬件上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安全系数不高,音频自动切换管理系统软件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这些不足,在同一个软件界面下,设备便于统一管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值班员的工作量。

3 结语

音频切换系统软件的研发使本地所有切换器便于集中管理,设备快速响应,操作简便,提高工作效率,一旦音频主路信号中断,切换器立即自动切换至备路信号源,当主路信号恢复正常后,切换器又可以立即切换至主路音频信号,有效地避免了电视节目突然中断事故,即使切换器设备在故障情况下也能断电直通,对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优质不间断播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文革.视音频切换器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9(9)

切换管理 篇4

关键词:切换正系统,切换次序参数化,最优控制

1 引言

在自然界或人造系统中都存在一类能量, 它们总取非负值, 比如物理中的绝对温度、物质密度、位移、电位, 化学中的浓度, 生物中的生物数量, 社会学中的人口数量等, 这些变量都是可以用非负量来描述, 相应的动力学系统就可以应用正系统来描述。当初始条件和输入是非负的, 系统的状态和输出也是非负的, 则称系统是正系统[1,2]。正系统理论在生物, 通信[3,4], 经济等领域有相关应用。

最优控制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根据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选择一个容许控制律, 被控对象按给定要求运行, 使得给定的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值。而对于切换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是要设计切换序列及找出最优控制输入, 一个合适的切换序列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切换序列包括切换次序, 切换时刻及切换总次数, 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切换序列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2002 年, 尹增山[5]利用分段梯度下降法分析了切换系统的优化问题。2006 年, Xu[6]针对切换次序和切换次数固定、切换时刻可变情况, 提出两阶段法研究最优控制问题, 两阶段法为切换系统的最优问题研究构建了基本框架。2008年, 向峥嵘[7,8]利用离散动态规划法, 给出满足切换系统最优控制的条件等相关证明, 并利用遗传算法讨论了含有阶跃干扰的切换系统最优控制。2011年, 方志明[9]对一类切换系统的输入输出稳定性和最优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 关于切换正系统最优控制的研究成果比较少。2010年, Zappavigna[10]讨论了连续线性切换自治正系统的稳定性, 并讨论线性切换正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给出最优切换序列的满足条件。2011年, Najson[11]讨论了切换正系统的状态反馈指数稳定性, 基于状态反馈指数稳定, 进一步讨论了切换正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上述关于切换正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是基于稳定性分析, 从而得出最优控制理论证明, 没有给出求解优化序列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切换次序参数化作为离散控制输入, 研究一类时滞线性自治切换正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本文主要符号记法:表示矩阵A的所有元素是非负的 (非正的) ; A f0 (p0) 表示矩阵A的所有元素是正的 (负的) ;λ (A) 表示矩阵A的特征值; µ (A) 表示矩阵A的所有特征值的最大实部分; ρ (A) 表示矩阵A的谱半径;akl表示矩阵A的第k行第l列元素。

2 切换正系统描述

考虑离散线性切换系统:

和连续线性切换系统:

其中x ( k ) , x (t ) ∈Rn是切换系统状态变量, Ad, Ac分别表示系统矩阵, 式 (1) 和式 (2) 分别含有m, n个子系统。

定义1[2,12]已知矩阵A , 当且仅当akl≥0, k ≠l, k, l =1, 2, L , n, 则称矩阵A是Metzler矩阵;当且仅当 µ (A) <0 , 则称矩阵A是Hurwitz矩阵;当且仅当ρ (A) <1 , 则称矩阵A是Schur矩阵。

定义2[1]如果, 且有, k ∈ ¥ , 则称系统 (1) 是正的。

定义3[1]如果, 且有, t >0 , 则称系统 (2) 是正的。

引理1[13]已知系统 (1) , 当且仅当, 则称系统 (2.1) 是正的。

引理2[14]已知系统 (2) , 当且仅当Ac, i =1, 2, L, m是Metzler矩阵, 则称系统 (2) 是正的。

上述给出了线性切换正系统的模型及满足切换正系统的相关定义和引理, 对于切换正系统的稳定性, 主要应用共同线性余正Lyapunov函数法进行分析, 文献[10, 12 , 14]给出了相关理论成果。由于干扰, 元件老化, 信息传输等问题, 时滞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下面将分析一类含时滞的切换正系统最优控制问题。

3 切换正系统最优控制

考虑由M个时滞离散线性正系统[15]组成的切换正系统:

其中, L , M , x (0) =x0, k∈ ¥+, d为常时滞参数。

由于系统 (3) 为时滞离散自治切换正系统, 而系统 (3) 在任意一个时间段内有且只有一个正子系统活动, 其余正子系统是不活动的, 根据文献[9]研究切换系统序列优化设计的研究方法, 将时滞切换正系统 (3) 的切换次序参数化作为离散输入, 将系统 (3) 转换如下等价模型:

式中u1, u2, L , uM是关于时滞切换正系统 (3) 的活动次序, 令U =[u1u2LuM]T作为系统 (3) 的离散输入, 且满

由式 (5) 知, 若第i子系统活动, 则相对应有ui=1 , 否则ui=0 ;且在任意时刻有且只有一个子正系统活动。

例如由3 个时滞离散正子系统组成的切换正系统 (3) , 将其转化为模型 (4) 有

可以利用U =[u1, u2, u3]T来表示各子系统的切换顺序, 如U取值为:

则表示切换正系统切换2 次, 离散切换正系统 (6) 的活动次序依次为正子系统3, 正子系统1, 正子系统2。

考虑时滞线性离散切换正系统 (4) 的最优控制问题, 寻找最优切换次序U*, 使性能指标:

达到最小, 其中Q为定常矩阵。

若要找到时线性滞离散切换正系统 (3) 的最优切换次序使性能指标 (7) 达到最小, 即找到u1, u2, L , uM的活动次序。但不能直接应用基本最优控制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需将系统 (3) 等价转换成系统 (4) , 则最优控制问题等价转换为:

考虑时滞线性离散正系统 (4) , 找到最优控制输入U*, 使性能指标 (7) 达到最小。

当研究时滞线性离散切换正系统 (3) 在固定时刻、固定切换次数情况下, 找到最优切换序列U*, 使目标函数 (7) 达到最小, 因为U作为系统的控制输入, 取值只为1 或0, 因此可以应用离散动态规划方法求解上述最优控制问题。

当时滞线性离散切换正系统 (3) 的切换次数不确定时, 下面给出关于时滞线性离散切换正系统的最优切换次序定理。

定理1 对于时滞线性离散正系统 (4) , 如果控制输入参数ui满足:

则系统 (4) 的性能指标 (7) 达到最小, 其中p (k) 是下列方程的解:

边界条件p (N) =0 .

证明考虑系统 (4) , 令

目标函数为式 (7) , 令Hamiltonian函数为:

从上式可以得出状态方程和协态方程, 然后根据离散系统的极小值原理分析过程和参考文献[16]中定理的分析方法, 当存在常时滞d时, 可以逐步推导得出条件 (8) , 得证。

注由于系统 (3) 等价系统 (4) , 因此对于系统 (3) 的离散控制输入U亦满足条件 (8) 。且控制输入参数的取值受时滞d的影响, 对最优切换时刻是有影响的, 同时p (k) 是关于时滞方程的解, 对性能指标的最优值是有影响的, 下面数值例子将分析时滞对切换时刻和性能指标的影响情况。

上述分析了时滞离散切换正系统最优切换次序满足的条件, 根据离散系统的方法, 考虑时滞连续切换正系统的最优切换次序问题。

考虑由N个时滞线性连续正系统组成的切换正系统:

其中x (0) =x0, t ≥0 , Ai, i =1, L, N是Metzler矩阵, h为常时滞参数。

考虑系统 (9) , 找到N个时滞线性连续正系统的最优切换顺序, 使性能指标达

达到最小, 其中Q为定常矩阵。

首先, 根据时滞离散线性切换正系统的等价转换方法, 将系统 (9) 进行如下等价转换:

式中u1, u2, L , uN是系统 ( 9 ) 的活动次序, 令U =[u1u2LuN]作为系统 (9) 的控制输入, 并满足条件 (5) 。

下面将给出时滞连续线性系统 (11) 满足的最优切换条件定理。由于控制输入U是离散的, 取值只为0 或1, 无法直接应用连续系统极小值原理进分析。为此, 假设控制输入U是在[0, 1] 区间的连续输入, 即ui在[0, 1] 上连续, 然后再分析这种假设是可行的。

由性能指标 (10) 及根据连续系统的极小值原理和定理3.1 的分析方法, 易得出如下定理。

定理2 对于系统 (11) 的最优切换次序问题, 如果控制输入ui满足:

则系统 (11) 的性能指标 (10) 的最优值为

其中λ (t) 是如下方程的解:

边界条件 λ (tf) =0 .

在定理2 证明中, 假设了控制输入U是在[0, 1] 区间是连续输入, 由于控制参数ui={0, 1}, 显然可知ui∈[0, 1], 且在任意时刻有且只有一个子正系统活动, 在证明过程中这种假设是成立的。同时, 文献[16]和文献[17]在讨论连续切换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时, 也是假设离散控制输入在区间内连续的方法进行分析。

当分析时滞离散切换正系统的最优切换次序时, 可采用离散动态规划或判断条件 (8) 分析切换次序;当分析时滞连续切换正系统的最优切换次序时, 可以将系统的变化区间进行离散化, 可以应用数学规划法就行分析求解。定理1 和定理2 基于切换次数参数化方法, 分析了时滞切换正系统的最优切换次序问题, 下面将给出时滞连续切换正系统最优切换次序的数值例子。

4 数值例子

例1 考虑由2 个时滞线性连续正系统组成的切换正系统:

其中系统参数如下:

初始值t =[0, 2] , h为常时滞参数。

考虑时滞切换正系统 (13) , 找到最优切换次序, 使最优切换序列使性能指标:

达到最小。

根据定理2, 将时滞切换正系统 (13) 转换成如下等价系统:

其中协态方程和边界条件:

最优切换次序u*满足:

在t =[0, 2] 内, 时滞切换正系统 (13) 只切换1 次, 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常时滞h的变化对最优切换时刻和性能指标 (14) 的影响较大, 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当取不同时滞项时, 系统的状态曲线不一样, 如下图所示的系统状态轨迹。

由图1 可知, 在多次切换条件下, 不同时滞切换正系统 (13) 的状态是渐近稳定的。

5 结束语

视音频智能切换开关 篇5

山西广播电视无线管理中心1125台主要担负着山西卫视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在晋北地区覆盖的任务, 为保证信号源的安全可靠, 每一套节目都有三路信号源互为备份。我台采用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来获得信号, 它们分别是一路数字微波信号和两路不同卫星的卫星信号。并从中选择出一路可靠、稳定、质量好的信号, 平常把数字微波信号作为主用信号, 送到发射机发射出去。三路信号的选择原来是用一台四路选一切换器进行人工手动切换。如果正在使用的主路信号源因故障中断, 就要求值班人员及时发现, 并分析判断出节目信号源中断原因, 然后再手动切换到备用的其他正常的信号源上。这样, 值班人员的注意力要求非常集中, 以免造成停传, 在重要播出保证期间还要求做到“眼不离屏, 手不离健”。为此, 改手动切换为自动切换就非常有必要了。

1 视音频信号切换器的改进

我台采用了不改动原电路, 在四选一切换器上增加一个具有相应功能的电路, 代替人工操作, 使其按要求自动切换。它具有视频信号自动检测功能, 逻辑判断功能, 自动控制功能。下面介绍其具体电路:

1.1 视频信号检测

检测视频信号有无很关键, 我们选用了一款视频检测专用芯片TS1821。它是一片自动检测有无视频信号的芯片, 通过内置的同步分离电路, 先将输入端的视频信号分离出同步信号, 再对同步信号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同步信号时, 则视为有视频信号, 输出高电平。当检测不到同步信号时, 则视为无视频信号, 输出低电平。检测结果不受视频信号输入幅度的影响。

TS1821的基本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1脚为电源输入端;2脚为视频信号输入端;3脚为视频放大输出端;由2脚输入的视频信号经芯片内的放大电路放大后从3脚输出;4脚为同步分离检测输入端, 它通过耦合电容与3脚相连;5脚为电源接地端;6脚为视频检测输出端, 检测到视频信号时, 输出状态为高电平 (约等于Vcc) ;检测不到视频信号时, 输出状态为低电平 (约等于OV) 。

1.2 逻辑控制电路

视音频智能切换开关的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本电路采用一块2输入4与非门CD4011和一块4输入双与门CD4082组成。电路中Ⅰ、Ⅱ、Ⅲ、Ⅳ是由CD4011组成的4个与非门, 由其真值表可知, 只有当2个输入端均为高电平时才输出低电平, 其它状态时均输出为高电平。Ⅴ和Ⅵ是由CD4082组成的2个4与门, 由其真值表可知, 只有当4个输入端均为高电平时, 输出端才为高电平, 其它状态时均输出为低电平。也即只要有1个输入端为低电平, 就输出低电平。G1、G2、W1和W2分别对应的是4路输入视频信号分别在TS1821的6脚输出的视频检测控制信号。当4路视频信号均正常时, 对应的G1、G2、W1、W2也分别为高电平。同理, 当有一路或多路没信号时其对应的输出也为低电平。由图2可知, 信号源的优先控制权依次为G1、G2、W1和W2。只要4路信号源有一路, 就能可靠输出, 且响应快 (在ms级) 。当G1有信号时, 它会自动选择G1信号源, 当G1无信号时, 就会从G2、W1、W2中依次自动快速地选出有信号的那一路。其具体工作原理为:G1作为主路信号, 当G1有信号时, 视频检测芯片TS1821将输出一个高电平信号G1, 通过电阻R1使BG1导通, J1工作, 控制切换开关, 使G1的音视频信号自动输出送到发射链路;同时, 通过与非门Ⅰ, 送一个低电平信号到与非门Ⅱ再到Ⅲ和与门Ⅴ、Ⅵ。使它们都输出低电平, 对应的BG2、BG3、BG4不导通, J2、J3、J4不工作, 得到只有一个信号输出的目的。当G1因故无信号时, 若此时G2信号正常, 则与非门I送出高电平, G2为高电平, 与非门Ⅱ输出低电平, Ⅲ输出高电平, BG2导通, J2工作, 使对应的切换开关自动切换到G2信号源上, G2的音视频信号自动输出送到发射链路;同时使Ⅴ和Ⅵ输出低电平 (这时不管Ⅴ和Ⅵ其他输入为何电平, 只要有一个输入低电平, 它们就输出低电平) 。使得J1、J3、J4不工作, 只有G2导通。当G1信号恢复到正常时, 再自动切换到G1。当G1和G2都没有, W1有信号时, G1、G2为低电平, Ⅰ和Ⅱ输出高电平, W1为高电平, 故Ⅴ输出为高电平, BG3导通 (此时只有BG3导通) J3工作, 对应的切换开关自动切换到W1信号源上, W1的音视频信号自动输出送到发射链上;同理, 当G1、G2和W1都没有, W2有时, 这时, Ⅵ输入全为高电平, 输出高电平, BG4导通 (只有BG4导通) , J4工作, 对应的切换开关自动切换到W2信号源上, W2的音视频信号自动输出送到发射链路。总之, 可以发现只要有1路信号正常, 就会自动选择该路信号源播出, 当4路信号都有时, G1将被优先选中。

1.3 音视频信号切换开关

逻辑电路是从多路信号中选择出一个信号来, 使之只有一个输出去控制该对应的音视频信号切换开关。选择的优先控制权依次为G1、G2、W1、W2, 继电器的作用就是一个通断的功能, 把继电器控制的两个接点接到四选一切换器的按键开关的两端, 即可进行控制, 继电器工作, 短路按键开关, 相当于按下按键开关。如:当G1有信号时, J1工作, 对应G1信号按键开关被短路, 锁定G1信号选出。G1无信号时, J1释放, 对应G1选择键放开。此时, 将从其他信号源中自动选择出一路信号来。这样改动最少, 不影响原有功能。为防止这部分电路出现故障, 使切换器锁死, 特为这部分电路的电源加装一开关。开关接通, 进入自动切换状态, 反之, 为手动状态。

本电路只要安装无误, 无须调试即可正常使用。晶体管选常用的9013, β≥100。继电器选用小型的DC-12 V。电阻选用1/4 W的金属膜即可。

2 结论

改进后的视音频信号智能切换开关在我台工作近两年来, 工作稳定可靠, 实现了信号的自动检测和切换, 大大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 确保了发射台的安全播出。

摘要:针对我台需对多路视音频信号进行检测、倒换的要求, 介绍了对一种四选一信号手动切换器进行改进, 使其具有视频信号检测功能和自动切换功能。

关键词:视音频信号,检测,切换

参考文献

[1]张学田.广播电视技术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2]邓木生.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LTE切换流程分析 篇6

作为TD-SCDMA演进技术的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即分时长期演进)系统,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采用快速硬切换方法实现不同频段之间以及各系统间的切换,从而更好地实现地域覆盖和无缝切换。

1 切换技术

切换过程可分为4个步骤:测量、上报、判决和执行。切换主要分成切换准备、切换执行和切换完成3个部分,其中e NB包括基于无线质量的切换,其原因是UE的测量报告显示出存在比当前服务小区信道质量更好的邻小区;基于无线接入技术覆盖的切换,其原因是在UE丢失当前无线接入技术(RAT)覆盖从而连接到其他RAT的情况下产生的;基于负载情况的切换,用于当一个给定小区过载时,尽量平衡属于同一操作者的不同RAT间的负载状况。

2 切换类型

LTE切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系统内切换;

(2)e NB内切换(intra-e NB):同一个e NB下2个小区之间的切换;

(3)e NB间切换(inter-e NB):X2切换、S1切换。不同e NB下的2个小区之间的切换;

(4)系统间切换:E-UTRAN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切换(inter-RAT)。

3 切换原则

(1)e NB选择信号最强(RSRP/RSRQ值最大)的小区作为目标小区;

(2)如果目标小区同时存在S1和X2接口,则进行X2切换。

4 切换方法

采用了UE辅助网络控制的方法,分为测量→上报→判决→执行4个步骤。

5 切换流程

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这条消息是用来修改RRC连接配置的,主要内容包含测量配置(meas Config)、移动性控制(mobility Control Info)、无线资源管理(RBs、MAC层主要配置、物理信道配置)、NAS消息和鉴权配置。切换命令为携带IE mobility Control Info的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

5.1 e NB内切换

e NB内切换流程如图一所示。

(1)e Node B根据区域限制信息配置UE的测量过程,并通过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测量控制信息给UE。UE按照e Node B下发的测量控制在UE的RRC协议端进行测量配置,并向e Node B发送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表示测量配置完成。

(2)UE按照测量配置向e Node B上报测量报告,包含服务小区和邻小区信息,如RSRP、RSRQ测量信息。

(3)e Node B基于测量报告和无线资源管理信息作出UE切换的判决。当e Node B认为切换有必要,就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小区,请求接入控制目标小区。

(4)目标小区进行资源准入,为UE的接入分配空口资源和业务的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承载资源。

(5)源小区将切换执行时UE接入目标小区所需的参数生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信息发送给UE执行切换。主要包括小区ID、载波频率、目标功率等无线资源和物理资源配置等。

(6)与目标小区完成上行同步。

(7)UE接收到包含Mobility Control Info的RRC重配置消息后,中断与源小区的无线连接,并开始同目标小区建立新的无线连接,在这段时间内,数据传输被中断。e NB内切换信令流程如图二所示。

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该消息携带有IE Mobility Control Info,表示切换命令。

5.2 基于X2的切换

基于X2的切换流程如图三所示。

(1)Source e Node B根据区域限制信息配置UE的测量过程,并通过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测量控制信息给UE。UE按照e Node B下发的测量控制在UE的RRC协议端进行测量配置,并向e Node B发送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表示测量配置完成。

(2)UE按照测量配置向e Node B上报测量报告。Source e Node B基于测量报告和无线资源管理信息作出UE切换的判决。当Source e Node B认为切换有必要,就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小区,请求接入控制目标小区的Source e Node B。

(3)为了在目标侧为切换预留资源,Source e N-ode B向Targete Node B发送Handover Request信息,并传送必要的信息,包括:切换原因、目标小区ID、UE上下文信息、SAE承载ID、SAE承载QOS参数、RRC上下文信息等。目标小区进行资源准入,为UE的接入分配空口资源和业务的SAE承载资源。

(4)目标小区资源准入成功后,向Source e N-ode B发送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通知源e NB已在目标e NB中准备好资源。包括:SAE承载信息。

(5)Source e Node B将切换执行时UE接入目标小区所需的参数生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发送到UE。主要包括小区ID、载波频率、目标功率等无线资源和物理资源配置等。

(6)该消息由源e NB发送给目标e NB,用于在切换过程中发送上行/下行E-RAB的PDCP SN和HFN状态。

(7)与目标小区完成上行同步。

(8)UE接收到包含Mobility Control Info的RRC重配置消息后,中断与Source e Node B的无线连接,并开始同Target e Node B建立新的无线连接,在这段时间内,数据传输被中断。这其中包括下行同步建立、定时提前、数据发送等步骤。当UE成功接入到目标小区,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信息到Target e Node B去指示切换进程对于UE已完成。

图四是在e NB侧跟踪到的基于X2切换的信令流程图。

5.3 基于S1的切换

基于S1的切换流程如图五所示。

(1)Source e Node B根据区域限制信息配置UE的测量过程,并通过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测量控制信息给UE。UE按照e Node B下发的测量控制在UE的RRC协议端进行测量配置,并向e Node B发送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表示测量配置完成。

(2)UE按照测量配置向e Node B上报测量报告。Source e Node B基于测量报告和无线资源管理信息作出UE切换的判决。当Source e Node B认为切换有必要,就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小区,请求接入控制目标小区的Source e Node B。

(3)Source e Node B向MME(Mobility Manage ment Entity)发送Handover Required信息,用于请求目标端准备资源,并传送必要的信息,包括切换原因、目标小区ID、TAI信息、UE RAN上下文信息等。

(4)为了在目标侧为切换预留资源,MME向Target e NB发送Handover Request信息,并传送必要的信息,包括切换原因、目标小区ID、UE上下文信息、SAE承载ID、SAE承载QOS参数、RRC上下文信息等。

(5)目标小区资源准入成功后,向MME发送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通知已在目标e NB中准备好资源。包括SAE承载信息。

(6)MME向Source e Node B发送Handover Command消息,通知源e Node B,目标端已经准备好切换的资源。包含SAE承载ID、下行传输层地址等。

(7)Source e Node B将切换执行时UE接入目标小区所需的参数生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发送到UE。主要包括小区ID、载波频率、目标功率等无线资源和物理资源配置等。

(8)该消息由源e NB发送给MME,用来传输PDCP接收和发送状态序列号。

(9)该消息由MME发送给目标e NB,用来传输PDCP接收和发送状态序列号。

(10)与目标小区完成上行同步。

(11)UE接收到包含Mobility Control Info的RRC重配置消息后,中断与Source e Node B的无线连接,并开始同Target e Node B建立新的无线连接,在这段时间内,数据传输被中断。这其中包括下行同步建立、定时提前、数据发送等步骤。当UE成功接入到目标小区,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信息到Target e Node B去指示切换进程对于UE已完成。

在e NB侧跟踪到的S1的切换信令流程如图六所示。

6 结束语

移动新技术发展迅速,也有很多关于切换的技术问题,新技术对切换的要求也更高,切换的方法随着接入方法的改变而跟着改变,现在已实施的标准中,LTE系统对系统内切换已有了详细的方案,在后续的工作中,除了对已有流程分析测试外,还要分析不同系统间的切换方法、切换协议。

摘要:针对目前正在使用的LTE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LTE在不同条件下的切换,以及切换的种类、原则和方法,详细分析了切换的流程及信令实现的方法。

关键词:分时长期演进,切换,信令,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参考文献

[1](瑞典)Erik Dahlman,Stefan Parkvall,Johan Skold,著.堵久辉,缪庆育,徐斌,等译.3G演进:HSPA与LT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美)Harri Holma,Antti Toskala,著.郎为民,译.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曾召华.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浅析《情书》的视角切换 篇7

诚然, 故事本身的纯净、真实与巧合就已足够吸引读者, 然而作家采用了独树一帜的流动切换视角, 使作品取得了更加非凡的艺术效果。美国叙事学家托多罗夫曾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 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 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1]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叙述视角。《情书》主要选取了两种视角, 全知的客观视角和主观的个人视角, 它们是在不动声色中相互交替、穿插进行的, 这样作家便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立体而又真实可信的艺术世界。

首先, 小说提供给读者一个全知的客观视角。小说的开头是未婚夫去世两周年的日子, 身穿一袭黑色大衣的博子仰面躺在皑皑的白雪间望着天空, 洁白的雪花漫无边际地从无色透明的天空飘落, 美得无法言说。此刻读者如俯视人间的上帝, 洞察着雪原上发生的一切, 我们能分明感觉到她内心淡淡的疼痛和落寞。读完小说, 我们回过头来咀嚼这个场景便豁然开朗:原来博子一直难以忘怀已逝的恋人, 于是她想把自己的整个生命融进白雪里、融到另一个有他的世界中去。当然, 这种视角的运用不仅局限于故事开头, 读者从故事展开时就知道博子写信的对象是一位与她十分相像并与他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姑娘, 而被蒙在鼓里的只是剧中的人们。故事进入高潮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当时男藤井树内心微妙的情感, 而女阿树却对自己曾经可能拥有的幸福浑然不觉, 直到故事的终结才恍然大悟。另外对于女藤井树家庭的伤痛与亲情的描写、对博子和追求者秋场之间情感纠葛的描写等, 也都采取了这种冷静达观的客观视角。

其次, 小说中穿插得恰到好处的个人视角使整个小说有血有肉, 并在与客观视角不露痕迹的切换中将小说的推向高潮。《情书》借助女藤井树的双眼, 使我们看到了两位同名同姓的同学在被点名时的尴尬局促, 看到了在他们被同学起哄时男藤井树的杀气腾腾, 看到了男藤井树身为图书管理员却把所有工作推给女阿树的无所事事, 看到了男藤井树在要求女阿树帮他还《追忆逝水年华》时的眼神闪烁。无疑, 这一视角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它, 我们才看到了男藤井树的过去, 才发现了那份无从表露却处处表露、深埋心底却刻骨铭心的爱恋。

通过两个视角的穿插叙述, 一个被抛在时光背后的世界呢喃着告诉我们:生命不再, 但爱永存, 正如人们所说的“真正的爱是活在记忆里永远不老的”[2], 我们正是通过小说感受到了最纯粹的感情。《情书》成功运用了流动切换的叙述视角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超凡的吸引力, 并在年轻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普遍共鸣, 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美]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9.

低压变压器并联切换 篇8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厂用电快切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一旦厂用电快切失败, 将会发生6KV工作母线失电,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在分析变压器理想并列运行条件的基础上, 阐述了引起环流及其变压器负荷分配的诸多因素, 并说明了励磁涌流对变压器保护的影响, 最后结合生产实例证明了在满足并列条件下直接进行变压器并联切换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一、理论分析

1. 变压器理想并联的条件

空载时并联的变压器之间没有环流;

负载时能够按照各台变压器的容量合理地分担负荷;

负载时各变压器所分担的电流应为同相。

2. 理想并联条件对并联倒换的各变压器要求

各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与电压比应当相等;

各变压器的联结组号应相同;

各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的标幺值应相等, 阻抗角要相同。

上述三个要求中, 第二个要求必须严格保证, 否则将有很大的电压作用在两台变压器二次绕组工程的闭合回路中, 并引起很大的环流, 把变压器的线圈烧毁。

为达到理想并联运行的第一个条件, 并联变压器的电压比应当相等。对于三相变压器, 还要求联结组号必须相同。

并联变压器所分担的负载电流的标幺值, 与其漏阻抗的标幺值成反比。漏阻抗标幺值大的变压器所负担的电流标幺值小, 漏阻抗标幺值小的变压器所负担的电流标幺值大。理想的负载分配是, 各变压器按其容量大小来负担负载, 即希望这就要求各台变压器具有相同的漏阻抗标幺值, 因而漏阻抗标幺值相差太大的变压器不宜并联运行。

实际并联运行时, 变压器的联结组号必须相同, 电压比偏差要严格控制 (小于±0.5%) , 漏阻抗的标幺值不要相差太大 (不大于10%) , 相角则可以有一定差别。

二、励磁涌流产生的机理

1. 励磁涌流产生的机理

当变压器空载合闸时, 变压器的一次绕组可能产生很大的励磁电流, 该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6-8倍, 称为励磁涌流, 励磁涌流的大小与变压器倒换开关合闸时的相位及变压器本身的剩磁有关。

在变压器电压从小突变增大的恢复过程中, 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励磁涌流, 比如在变压器并列切换时。由于励磁涌流的存在可能导致变压器保护的误动作。

2. 励磁涌流分类

励磁涌流的产生是由于变压器某侧电压的突然变化产生的, 所以按电压变化的原因可将励磁涌流分为励磁起始涌流、电压恢复涌流及共振励磁涌流。

(1) 励磁起始涌流

当开始加压于变压器的最初瞬间, 一瞬态性的励磁涌流, 将由电力系统涌入变压器。在此情况下所产生的励磁涌流, 称之为励磁起始涌流。在停用变压器时, 即使系统电压已被切断, 而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也已降为零, 但其铁心中的磁通并不随之降为零, 而是沿着铁心的磁滞特性回降至某一程度的剩磁值。该值的大小与系统条件及操作情况均有关联。

(2) 电压恢复涌流

当变压器外部故障清除后, 在电压恢复至正常值的过程中, 也会引起励磁涌流的现象。此种励磁涌流称为电压复原涌流 (或再生涌流) 。因在外部故障时变压器仍是部分加压, 故一般的电压复原涌流均不如励磁起始涌流的严重。

另外还有共感励磁涌流, 这几种励磁涌流普遍存在于现场变压器操作中, 在实际操作中, 当变压器检修后送电合高压侧开关时, 电流表中指示的冲击电流为励磁起始涌流;当合低压侧开关时两台公用变由于低压侧存在电压, 将相互影响励磁电压从而产生共感励磁涌流;另外一台变压器在其电压恢复过程中将产生电压恢复涌流。

三、变压器并联切换对变压器保护的要求

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并无危险, 因为这个冲击电流存在的时间很短。当然, 对变压器多次连续合闸充电也是不好的, 因为大电流的多次冲击, 会引起绕组间的机械力作用, 可能逐渐使其固定物松动。

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差动是用变压器原边和副边的电流计算差动电流的, 在变压器正常运行时, 励磁电流是很小的, 当出现励磁涌流时, 就不应该忽略励磁电流的影响, 通常的做法是依靠各种判别条件来判别励磁涌流, 可靠闭锁差动保护, 其中判别方法就是利用以上特点来识别涌流。比如采用二次谐波制动, 波形对称原理, 采用速饱和铁芯的差动继电器。

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两台变压器严格符合并列的条件, 其负荷分配差值及其环流都是不大的, 不会引起变压器过流、速断以及零序保护的误动。并列瞬间产生的励磁涌流的大小有很大的随机性, 极限情况下励磁涌流可达到变压器额的电流的12倍, 但励磁涌流的衰减非常快, 大约100ms就能衰减到零, 所以速断保护定值及过流保护定值选择时需要在定值大小及时间上躲过励磁涌流的影响防止保护误动作。

【切换管理】推荐阅读:

问题切换05-15

切换方案05-25

切换设计07-30

变频切换08-04

切换技术08-10

应用切换08-11

切换单元09-07

服务切换09-23

切换成本09-27

状态切换11-06

上一篇:山东口岸下一篇:水温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