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环境

2024-11-11

滑坡环境(共12篇)

滑坡环境 篇1

红层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华南和西北地区[1],由于红层在我国分布广、面积大,红层滑坡自身又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且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因而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对此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吴红刚等[2]对青海高原红层滑坡机理研究后认为特殊的岩土性质为滑坡提供了物源基础,构造运动和高原气象是滑坡的内部条件,河谷下切和强降雨是滑坡变形的外部诱发因素。李蕊[3]对川东红层缓倾角地层降雨型滑坡滑带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土饱和对川东红层缓倾角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降雨引起坡体内应力变化和滑带土强度降低。周立荣等人[4]认为红层边坡浅层破坏的主要诱因为:岩体风化、降雨和人为因素。红层缓倾角土质滑坡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红层滑坡的滑坡,是指发育在红层,倾角为10°~20°缓倾岩层上的浅表层土质滑坡。对于这类滑坡的研究较少,对红层缓倾角滑坡的发育环境、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这类滑坡的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5,6]。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边缘,米仓山南麓的南江县。区内南部分布大量的红层地层,面积约1 649 km2。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的两次暴雨,全县48个乡镇有42.8万余人受灾,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同时诱发大量的土质滑坡,本文对其中50个土质滑坡进行了资料搜集、统计和详细的现场勘查,研究了该区域红层土质滑坡的发育、分布与时间、高程、斜坡坡度、坡形、有效临空面的关系,并对诱发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该类滑坡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地质环境

1.1 地形地貌

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区内主要分为6个地貌单元类型,由北到南依次为中-深割侵蚀断块山、中深切割侵蚀褶皱山、浅中切割单面山、浅中切割缓倾似单面山和浅中切割零星桌状山。区内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北边属大巴山-米仓山区,中深切割的中山地形,海拔分布在1 300~2 000 m,相对高差700~1 200 m,群山环绕、沟谷深切、谷坡陡降。南边属中方山与丘陵区,浅至中切割的中低山地形,沟谷纵横、山体零碎、形态不一,高程分布在100~1 300 m。区内最高点为北边的光雾山,其海拔为2 507.6 m。区内地形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区内重要山脉和河流展布大多与构造行迹一致,呈东西向,而支流走向变化较大。

根据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分为四个高程段:<600 m、600~800 m、800~1 000 m和>1 000 m。根据坡度特征,将研究区内坡度分为三类:10°~20°、20°~30°和>30°。统计表明:20°~30°坡度斜坡上滑坡发育占整个研究区的62%。

1.2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北缘,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龙门山华夏系构造的结合部,跨及四川中坳馅区及地台北缘坳馅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应力场较复杂。区内主要有古华夏系、东西向构造和新华夏系三种构造体系。红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受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为一系列走向N70°E左右的宽缓褶皱,主要分布有新华向斜、龙凤场背斜等(图1)。以新华向斜为代表,褶曲宽达而平缓,延伸长达2.5 km,宽0.5 km左右,两翼产状平缓,倾角10°~20°。此外,研究区内红层分布区断裂构造不发育。节理裂隙以走向N20°~50°W和N50°~70°E两组较为普遍,走向N20°E和北60°~70°W的两组扭裂面次之。裂隙陡倾,与岩层层面近乎垂直。

1.3 地层岩性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较齐全,除泥盆系和石炭系缺失外,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区内南面分布大量的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岩性为薄—厚层状泥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等,颜色多呈紫红、青灰、棕红、灰紫色。该地区地层最显著的岩体结构就是软硬相间的砂岩、泥岩互层结构,且薄层软岩多为泥化夹层,在自然地质应力作用下易形成剪应力集中的软弱带。通过对区内泥岩做的X衍射全矿物分析(XRD)和扫描电镜(SEM)试验结果表明:泥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伊利石、石英、绿泥石和黏土矿物,因此泥岩具有弱膨胀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破碎。由于砂岩和泥岩的物质组成和力学强度不同,差异风化,常形成凹岩腔;坡体后缘覆盖层较薄,能见到大量的紫红色泥岩出露,岩体极其破碎,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风化成碎屑状,当地人俗称为“红石骨子”。

2 土质滑坡发育环境、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空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图1),受区内地形的影响,分布范围主要沿河流、沟谷呈线状、带状分布,在南部山区零星分布。研究区红层分布面积1 649 km2,统计了红层地区的50个土质滑坡,发育密度0.03个/km2。

从表1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研究区红层地区土质滑坡数量从规模上以小型滑坡为主,中型次之,发育一个大型滑坡,即位于县城南部东榆镇常熟梁滑坡,体积240×104m3,占滑坡总体积的28.8%。从滑体厚度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为浅表层土质滑坡,中层滑坡较少,深层滑坡不发育,滑体厚度集中在3~5 m,物质组成为粉质黏土和粉质黏土夹碎石。

2.2 滑坡的发育环境

2.2.1 地形对滑坡的影响

(1)高程。统计发现,大多数的滑坡前缘高程分布在500~1 000 m范围内(图2),其中又以700~900 m范围密度最高,发育密度达0.07个/km2。区内南部山岭海拔分布在1 000~1 260 m,700~900 m高程范围多为斜坡的中后缘,出露强风化基岩,岩层较缓,岩层倾角10°~20°,覆盖层较薄,厚度2~5 m,容易在降雨条件下处于强烈饱水发生失稳破坏。高差主要是指滑坡的前后缘高程差,从图3可以看出,滑坡的高差主要集中在20~50 m范围内。

(2)坡度。地形坡度对滑坡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区内滑坡在20°~30°斜坡上最为发育,发育滑坡31个,占总数的62%,其次是大于30°和10°~20°,小于10°斜坡上未见滑坡发育(图4)。滑坡在中等坡度斜坡上较发育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是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影响的。区内地质构造作用不强烈,地层岩性缓倾,倾角10°~20°,这也就决定了斜坡中后缘基岩上的残坡积层沿着层面分布隐蔽性强,破坏性大,且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坡度不会太陡;其次滑坡滑带土内摩擦角大多为10°~20°,若坡体坡度较小,小于其内摩擦角,由摩尔库伦准则得出,滑坡的抗滑力τf=c+σtanφ,下滑力τ=Gsinθ,稳定系数(φ为滑带内摩擦角,θ为滑面倾角),在最保守情况下,假设土为无黏性土,没有内聚力,c=0,若φ>θ,即滑面倾角大于滑带土内摩擦角,K>1,滑坡从理论上讲不会发生。

(3)坡形。根据研究区红层斜坡的坡形特征,将其划分为正向坡形(包括凸型和直线型)、负向坡形(包括凹型和阶梯型)[7]。结果表明(表2):研究区内的土质滑坡主要分布在阶梯型斜坡上,其次为凸型、凹型和直线型。阶梯型斜坡多为开垦形成的农田和耕地。阶梯型斜坡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斜坡上的陡坎成为天然临空面,造成斜坡应力的不连续性,应力集中,从稳定性方面来说,容易成为坡体的薄弱环境,常发生局部垮塌,甚至沿着临空面发生整体破坏。另一方面,斜坡上的近水平状梯田成为天然的蓄水装置,在强降雨作用下,由于地表水排泄不畅,会形成较高的水头压力,造成有压入渗。雨停后,斜坡上的水开始消散,梯田仍蓄有大量的水,在坡体内继续入渗,使斜坡达到最大饱和程度。同时也会增加坡体的重量,对斜坡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2.2.2 地层岩性对滑坡的影响

这里的地层岩性指滑床岩性。滑床岩性对区内土质滑坡的影响主要包括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和岩性组合。据统计,区内滑坡滑床岩性由不等厚的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组成。除东榆镇常熟梁滑坡外,其余滑坡均是沿着基岩和覆盖层的交界面滑动的,滑带为强风化的泥岩组成。泥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亲水性强,压缩变形大,遇水易软化崩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在地表水作用下容易膨胀松弛、崩解剥落,强度急剧降低,易诱发滑坡的发生[4]。对岩性组合统计后发现,滑坡所在斜坡以薄层-厚层状泥岩为主,夹厚层状砂岩(图5)。这种斜坡岩体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有粉砂岩和砂岩,坡表风化严重,碎裂成颗粒状,强度极低,常见于晚侏罗系遂宁组和白垩系剑门关组地层。除以上组合外,滑床岩性组合还有厚层状-巨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图6),薄层泥岩成为坡体内的软弱夹层,常发于大型岩质滑坡,土质滑坡较少。

2.2.3 有效临空面对滑坡的影响

临空面对滑坡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对研究区内土质滑坡的临空面做了统计,发现主要有三种类型:河谷深切型、冲沟型和陡坎型。河谷深切型位于斜坡前缘坡脚位置处,由于河流侵蚀、切割所致。前缘坡体堆积层一般较厚,临空面高切陡,中型滑坡较发育;冲沟型临空面分布在斜坡中、后缘,由于断裂构造或降雨冲刷坡面形成的沟壑,一般深度数米,沟内可见光整的基岩面出露,成为滑坡的剪出面,这类临空面多发育小型浅层滑坡;陡坎型临空面是由于修建公路或房屋时对斜坡的开挖(图7、图8),或者坡体崩滑后形成的断面陡壁等。这类临空面分布在滑坡前缘与滑面、侧缘冲沟形成三组近正交结构面,将连续坡体切割成块。在陡坎处斜坡卸荷,应力出现集中,土体出现变形迹象,可见土体垮落,局部崩塌。由于陡坎一般不高,也常发育小型滑坡。冲沟型和陡坎型临空面是区内最常见的两种临空面。

2.3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降雨是诱发区内土质滑坡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对这50个滑坡的发生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见图9),统计发现,84%的滑坡发生于2010年7月和8月。2010年7月13日20时至7月17日18时,南江县持续普降暴雨,局部降雨强度更是创下历史最高,河水陡涨,山洪暴发,全县48个乡镇42.8万人受灾,此次降雨造成30个土质滑坡发生。8月20日前后再次遭受暴雨,造成12个滑坡失稳[9]。

降雨影响南江县土坡稳定性及诱发土坡失稳的作用和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9]:(1)雨水导致土体的吸力降低,基质吸力减小是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因素;(2)雨水渗入斜坡,导致岩、土体含水量增加,容重增大,抗剪强度下降,引起斜坡失稳;(3)当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雨水冲刷坡面,掏蚀坡脚。,其作用过程包括:溅蚀—面蚀—细沟冲蚀—浅沟冲蚀—崩塌—滑坡失稳。

2.4 构造和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由于区内的构造作用不强烈,只有少数滑坡位于褶皱带上或附近(图1)。地质构造对区内滑坡的形成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决定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区内由于宽缓褶皱而形成大量的缓倾单面山和似单面山,其坡度和岩层倾角相近,为顺层滑坡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河流、沟谷深切为斜坡提供天然的临空面;构造形成的裂隙加剧了浅表层岩体风化成土,这对土质滑坡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强风化形成的土体继承了母岩亲水、弱膨胀等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土体变得疏松,颗粒间黏结力减弱,在降雨等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

地震是另一个诱发区内土质滑坡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区内14%的土质滑坡失稳是由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的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图9)。南江县距震中318 km,地震发生时,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体摇晃,震感强烈。地震后,部分土质斜坡变得松动,坡体上出现裂缝。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数值模拟,假设坡体为均质体,在一次强降雨情况下的计算分析仍是稳定的。这其中应当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滑带土软化效应和降雨渗入裂缝对斜坡的影响。裂缝使斜坡变得不连续,裂缝为降雨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使地表水从之前的通过土体空隙介质入渗,转化成通过裂隙直接渗入坡体内部。同时,裂缝充水形成的水压力势必会使雨水渗入通过空隙介质而无法达到的深度,从而使坡体深部更能达到饱和状态和产生软化效应。

3 结论

(1)从空间分布上看,受区内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土质滑坡分布范围主要沿河流、沟谷呈线状、带状分布,在北部山区零星分布;规模以小型滑坡为主,中型次之;绝大部分为浅表层土质滑坡,中层滑坡较少,深层滑坡不发育。滑坡具有成群爆发的特点。

(2)滑坡前缘高程主要分布在700~900 m范围,斜坡坡度集中在200~300 m,滑体厚度3~5 m,物质组成为粉质黏土或粉质黏土夹碎石。阶梯型斜坡上滑坡较发育,凹型、凸型、直线型斜坡上弱发育。

(3)大部分土质滑坡沿基覆界面滑动。滑床岩性由不等厚的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组成。滑床岩性通过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和岩性组合三方面对滑坡产生影响。区内斜坡的临空面有河谷深切型、冲沟型和陡坎型三种,冲沟型和陡坎型临空面斜坡滑坡最为发育,河谷深切型次之。

(4)降雨是诱发区内土质滑坡最主要的外界因素。降雨入渗导致土体的基质吸力降低,容重增大,抗剪强度下降,对坡面进行冲刷,掏蚀坡脚,从而触发大面积土质滑坡。

(5)构造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形地貌间接对滑坡产生影响;“512”汶川地震使部分斜坡土体变松,产生裂缝,在降雨作用下,变形进一步加大,最后失稳。

参考文献

[1]&nbsp;郭永春,谢强,文江泉,等.我国红层分布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6):67—71

[2]&nbsp;吴红刚,马惠民,张红利,等.青海高原红层滑坡机理的地质综合分析.西北地震学报,2011;(33):414—417

[3]&nbsp;李蕊,于孝民,王振涛,等.川东红层缓倾角地层中降雨引起滑带土饱和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土工基础,2012;26(4):94—97

[4]&nbsp;周立荣.红层边坡浅层破坏机理及生态防护技术.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5]&nbsp;李保雄,苗天德.红层软岩顺层滑坡临滑预报的强度控制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2):703—702

[6]&nbsp;袁晓波,向波,赵丹,等.四川广巴高速公路红层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3(3):13—16

[7]&nbsp;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8]&nbsp;白云峰,周德培,王科,等.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分布特征.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39—43

[9]&nbsp;吴海平.赣南红层滑坡的滑动机理及防治对策.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0

滑坡环境 篇2

滑坡的`发生有一个从缓慢发展到剧烈运动的过程,当发现坡体出现裂缝、冒水、推挤等滑动迹象时,要及时躲避。躲避的距离要足够远,因为滑坡体的活动范围往往能达到几千米。坡底位置最危险,滑坡体可以覆盖坡脚的大片区域,滚落的石块还可能砸到更远处,因此逃生时要迅速向滑坡体两侧跑,争取在大滑坡之前脱离滑坡体。

如果观察到边坡附近裂缝较大且快速变宽,对滑坡体下部一定范围的人员和建筑物构成很大威胁时,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分辨危险地段,转移人员和重要财产。对经过危险地段的公路采取临时管制,限制或禁止车辆通行。

如果已经处于滑坡范围内,特别是滑坡体开始运动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迅速观察周围环境,设法向旁边较安全的地方撤离。一般的滑坡体在开始下滑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整体性,只要反应及时仍有可能逃离危险地段。

拯救男人性滑坡 篇3

李梅松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博士

ED,大家对这个词很了解的,也就是勃起功能障碍,中国人的话就是阳痿。

勃起功能出现了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阴茎完全不能勃起;二是能勃起但是硬度不够,不足以完成性生活;三是虽然能勃起,也能插入阴道,但是没有维持到射精就出现了疲软。

ED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美国做过一个统计,说在40~70岁的人中,有52%的人会有轻重不同的ED。他们也统计过,中国人患上ED的可能有1500万到3000万人,轻的也加上可能有一个亿左右。ED有很多的原因,通常分为心理性的、器质性的和混合性的。

一般说心理性的ED,特点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就差一些,需要性交的时候,勃起常常是疲软的,但是夜间的勃起和早晨的勃起常常是比较好的,这种情况,一般地说,多是心理性的ED。它常常跟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有时与地点、心情、场合、性对象都有一定的关系。

器质性的ED种类就比较多,有血管性、神经性和内分泌性的,内分泌性的又分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另外血管性的又有动脉性和静脉性的。

而混合性ED就是在器质性阳痿基础上出现的,有时心理性的ED长期不能恢复正常也可以变成器质性的。

男性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容易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一般来说,40岁以后的男性发病的几率要大一些。40岁以后会出现一些心血管的疾病,在这个基础上就容易出现器质性的ED。年龄大一些的男性发生器质性的机会比较多,而年轻的主要表现为心理性的,并且心理性的常常是发病比较快。而器质性的是逐渐加重,不是突然发生的,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所以这类病人一般来说治疗时间比较长,除了治疗ED本身以外,对原发病也要进行治疗。

包皮太短太松,龟头敏感度太低,不易射精,怎么办?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一是换一个姿势,让性伙伴把腿并起来,将臀部垫高等,目的是增强对阴茎局部的刺激,这种刺激就会导致射精尽快到来。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药物,比如用一些麻黄素也可以促进射精。

结婚时间久了,是不是容易发生心理性ED?结婚时间久了,心理性ED发生率是比较高的。这个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从男性来说,他有喜新心理,这是男性性心理的一个特点。如果结婚时间比较长了,一直跟一个性伙伴做爱的话,时间一长,他的兴趣、新鲜感会慢慢淡化,这样时间一长,这个性伙伴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从而容易出现勃起不好。第二个原因就是女性在性生活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结婚时间长了,做妻子的常常觉得不需要打扮,在穿衣方面没有新鲜感,没有刻意营造新鲜的氛围,结果就会造成婚姻出现一种惰性,导致女性的吸引力下降,这样就会引起男人一些勃起功能障碍。有的人说他跟他的妻子做的时候就不行,有的时候碰上年轻漂亮的小姐他就行了,这种情况就是心理性的ED。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刻意营造一个氛围。过去说,爱情需要经常更新,这种更新不是说要换人,而是说需要内容、方式、方法经常有一些小的刺激,才能够一直保持对男人的性的吸引力,这样对性生活的质量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在性交时多长时间算是ED?勃起功能障碍就是看勃起的硬度和维持的时间长短。如果过早的射精,这叫早泄,如果很长时间不能射精,这叫不射精。ED和性交时间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射精就出现疲软,这种一般就叫ED。

有人在做爱前勃起很好,也很有感觉,可一做爱马上勃起硬度不够,而不能进行下去,为什么?这种情况算是心理性的,要找一下心理性的原因,了解一下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如果是心理压力太大了,就要搞清楚是什么压力。有些就是因为一次不成功,导致心理上有一个阴影,再次又不成功,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心理问题;二是要让他成功,只有成功了,才有可能增强他的信心,让他成功一次两次,可能下次不用药就可以了。

为什么有些ED男性要吃伟哥?吃多了还管用吗?一般来说,伟哥的有效率是80%左右,应当说有效率是非常高的。很多的患者用了伟哥效果还是不错的。伟哥是吃一次管一次的。至于吃伟哥能不能产生耐受性的问题,这几年临床上发现,有些用量上,刚开始时用50毫克解决问题了,最后得用100毫克了。这跟动脉硬化有关系,如果动脉硬化加重了,用药量也会加重,但一般情况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伟哥不能和硝酸酯类的治心脏病的药物合用,否则会引起比较严重的低血压,就会导致一些病变。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

ED患者具体的行为训练是什么?行为训练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训练就是锻炼阴茎的龟头,降低敏感性,具体的方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是由他的性伙伴刺激他的阴茎让他勃起,但是不要尝试性交,让他勃起以后,射精以前停止刺激,自己疲软下去,然后再次刺激。只刺激,不性交。第二是除了刺激勃起以后,进行阴道的容纳,把阴茎勃起以后放入阴道,阴茎不能动,不再做动作,让他能够自己再疲软,然后再刺激,快射精再停止,让他足够能耐受很长时间以后,再进行第三步。就是在阴道里进行提插的训练,可以做提插的动作,到想射精以前停止,然后再刺激起来,实际上就是锻炼阴茎,让阴茎的包皮、龟头敏感性降低,这样时间一长,就能够比较长时间地耐受阴道的环境,从而延长性交的时间。这种训练对勃起、早泄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有的人用捏住龟头,使精液逆行射精的方法锻炼,这种方法不好,时间一长,会出现前列腺的改变,所以不能经常用压迫尿道的方法。

性交的次数多是否会造成ED?这个跟个人的情况有关。最近我看有个调查,就是说,现在中国人当中,每个月做一次或不到一次的,可能占1/4左右,这说明很多人的性生活的次数是偏少的,一个月才一次。但是如果过多呢,也有一个问题,过频的性生活,易使性神经疲劳,另外,前列腺、阴茎反复多次的充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容易出现前列腺炎。所以一般的情况下,这个次数只要第二天不感觉到累,都可以做,但是如果第二天感觉累的话,就多了。过多的性生活,反而会导致ED。

手淫对ED有影响吗?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有过手淫,其实手淫与ED没有必然的关系。它主要引起的是心理上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手淫是下流肮脏的东西,会形成心理压力,这样他就会想到这两者的联系,其实这是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ED好治吗?这几年由于伟哥的推出,ED已经比较好治了,疗效可以达到80%,并且吃药的方法又比较隐秘,符合人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心理特点。

作为男性,虽然性心理上有他的脆弱性,但是只要正确地把握自己这个性心理,正确地应用自己的性知识,掌握好自己的性行为,调理好自己的性生活,就可以使性生活达到比较美满的效果,另外正常的性生活可以使人的健康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对于男性朋友来说,掌握一些性知识,关心自己的性生活,不仅是对你自己负责,也是对你的妻子负责。

拯救先生的性滑坡

兰晓雁副主任医师

孙艳与先生郎才女貌,性事也很和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先生一过了40岁,就出现了衰退的势头,性的力度与频率大减。莫不是患上了阳痿?孙艳有些紧张,背着先生去咨询了一位性学专家。专家告诉她,男人一过四十,性能力就会滑坡,如果又遇上工作劳累、压力增大等情况,即使一向身体健康、性状态良好,也会出现勃起不力或不能持久等现象。不过,这种情况才刚刚开头,算不上阳痿,只要及时设法拯救,还会柳暗花明的。至于具体拯救措施,性学专家提出九大策略,供孙艳参考。

关注先生的健康

医学研究表明,在性欲杀手的黑名单上,位居首位的是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血压、高血脂通过诱发动脉硬化,可导致血液供给不足,造成阴茎无法勃起或勃起不力。这也是临床医生常将阳痿视为动脉硬化的一个信号之奥妙所在。与糖尿病结缘的男人,勃起障碍的机会也要比健康人高出70%。

先生一旦出现性滑波,妻子就应当陪伴先生去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是查血压、血脂与血糖,如果超标,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力争尽快康复。

其次,调整三餐膳食结构,削减畜肉、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增加禽、鱼、豆类、玉米以及新鲜蔬果等在餐桌上的比例,以阻止动脉硬化,保持血流畅通,同时掺进一些具有助性作用的食物,如韭菜、果仁、麦芽油、牡蛎、蘑菇、香蕉、大蒜等。

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勤于步行的男人勃起障碍的发生几率,只有惯于久坐的男人的一半。因此,多让他步行,或上下班爬爬楼梯都是有益的举措。

提醒先生多做运动

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处于疲惫状态时,会不由自主地伸伸懒腰或打打哈欠,而哈欠一打,顿时会精神一振。

专家的解释是:对男人而言,打哈欠和阴茎勃起都是由一种叫做氮氧化物的化学物质来掌控的。氮氧化物在大脑中扩散开后,既可上行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中枢,又能沿着脊髓下行到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使阴茎得到更多的氧气,进而增强勃起功能。

做先生的心理按摩师

紧张的工作节奏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将男性置于强大的压力之中,这种压力会压制他的“性趣”。一旦“性趣”受到压抑,便会减弱对自己的信心,进而厌倦性生活。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造成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的活动,都会令男人大脑里的兴奋中枢受到严重的抑制,不能像往常那样产生性欲。

因此,妻子要当好先生的的心理按摩师,如说些宽慰的话,鼓励他做些体育或娱乐活动,洗热水澡,听听音乐等,让他在下班后迅速地放松自己。待到身心彻底放松了,再投入到性生活中去,“性致”自然会高涨起来。

保持对先生的吸引力

妻子适度的挑逗与刺激,对于先生正常性欲的维持也有一定作用。因为男性对视觉与嗅觉刺激的反应极为敏感,女性不妨充分利用男性的这一特质,为你的目的服务。

一是巧于打扮。不少女性婚后认为感情已经稳定,没有必要打扮自己去吸引对方了。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朝夕相处,相互逐渐熟悉,保留的秘密越来越少,缺陷暴露得越来越多,彼此间容易失去诱惑力与期待值,加上一成不变的穿戴,会使先生索然无味,降低性兴奋度。故婚后仍要注意仪容,适度修饰。

二是适量的挑逗。对于彼此相爱的男女而言,身体与身体的接触是传达爱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最易激发性欲的方法之一。或者撒娇地依偎在他怀里,或者大胆地拥抱与亲吻,特别是出奇不意地从身后抱住他,让胸部与其背部接触,借此提升他的欲念。

不断制造新鲜感

刻板的做爱时间、地点、体位,也容易使人感到腻味而厌烦,由厌烦而抑制性冲动,最终诱发性功能障碍。因此,经常予以变换,制造新鲜感也是一招。

变换姿势。多数人固守着传统的男上女下体位,如果勇于尝试一种新的姿势,常可带来强烈的刺激,使“性趣”大增。比如不时来个女上男下体位,可使双方性器官的长度、深度、形状、位置和接触部位发生变化,有利于唤起激情,增加快感。当然,你一定要将就先生的爱好,以使他能感受到最大的性快乐为前提。

变换环境。俗话说得好:熟悉的地方无风景。长期不变的环境往往会削减性欲念,而变化一下则将大有起色。如在双休日或长假期间,在宾馆过夜找回初恋感觉等。总之,可完全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大胆创新尝试,不断地为先生创造新鲜感,提升他的性激动度。

变换时间。何时过性生活为好呢?有的说入睡前,有的说在清晨,也有的主张夜间醒来时。其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俩喜欢的时刻就是最佳时间。有时,即兴做爱倒值得一试。如你偶然的触摸,看电视时的某种联想,都可能使你先生产生性的要求和勃起。此时,就在沙发上或是地毯上做爱,也许会带来成功与快乐。另外,对于先生初现勃起不力的夫妻来说,什么时候做爱不能视女方的情绪而定,应该顺从男方的意愿。如果男方兴奋了,女方却不情愿而改变做爱时间,往往会给男方的性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只要你先生有比较强烈的性要求又有良好的勃起,就完全可以来一次即兴做爱。

性前戏不可过长。因为性能力开始降低的男人,过长时间的温存和爱抚反而会使勃起减弱,妻子务必做出一些让步,抓住时机直奔主题。

亲热后尽快让先生入睡

夫妻激情过后,妻子往往渴望有一个缠绵温情的“尾声”,希望继续得到先生的温存。不过,对于出现性滑坡的先生来说为了以后继续拥有动人心魄的“激情演出”,还是要尊重先生的做法——酣然入梦,不要推他、叫他,更不要重复行房。

从生理学角度看,男子性生活后疲劳思睡是健康性生活的正常表现。更重要的是,男子的性器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三到五次“睡眠勃起”,以达到充电的目的。而亲热后的睡眠恰能满足这一需求。研究资料显示,在男人熟睡的过程中,阴茎会不自觉地有几次间断的长达1小时左右的勃起,以伸展的方式使有氧血液带来充足的营养,为下一次“战役”作好充足的准备。美国生理学家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睡眠充足的男性,其勃起和坚持的时间比睡眠长期不足的男性明显延长。

开发先生的性敏感区

男子的性敏感区不像女性那样广泛,而是集中在性器官及其周围。妻子的触摸能使他的兴奋期迅速到来。

可生活中,一些女性担心先生会误认为自己放荡,总是保持矜持而不愿意出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男人往往需要并渴望妻子主动出击,特别是性能力减弱的中年男子,明白这一点对于孙艳们来说尤为必要。

当好先生的助手

一些女性在性生活中,为保持自己的淑女形象,总是被动参与,听任先生摆布。这对于性生活的质量并无好处。妻子最好是当好先生的助手,不仅只充当配合角色。比如,做爱开始的时候,妻子可用手帮助先生插入。这样做可以收到意外之妙处,性学专家归纳为三点:

提升你先生的性兴奋性,可使勃起更强。

缓解男方的紧张程度,避免因紧张而导致勃起减弱。

女方也可因此举动而兴奋,可促进阴道分泌润滑,有助于做爱过程顺利进行。

优选避孕法

滑坡环境 篇4

一、王家岩地质概况

王家岩滑坡位于北川湔江河沈家包山坡下, 该滑坡体长290m, 宽240m, 厚度15m, 面积69 600m, 约100万m体积的滑坡体发生了近两倍的水平位移量。垂直坡度在30~550左右, 地势较陡峭, 坡体上部陡, 下部缓, 滑坡前的坡前边缘坡度在50度左右, 坡面呈凸出趋势。王家岩土质疏松, 多为砂质页岩和碎石, 碎石含量超过50%, 坡体结构的稳定性差, 由于临河形成, 长期受到风化作用, 以及河水的渗透, 使得王家岩坡体下部土质水分呈饱和状态。达到了滑坡的形成条件, 也是王家岩滑坡的根本原因。

二、王家岩滑坡发生过程

由于地震发生时自然环境恶劣, 在大面积降水的情况下, 并且降水强度大, 持续时间长。滑坡前期, 王家岩坡体向外倾斜, 坡体上部及坡体表面受到拉裂, 岩体立刻发生碎裂解体, 随后, 坡体在自重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整个坡体的由静止状态改变为动态, 部分势能转化为动能, 坡体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失稳, 从而坡体获得了初速度, 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整个坡体受到拉裂, 坡体获得滑移速度, 形成滑坡, 大量的建筑物, 汶川居民被砂石所覆盖。当坡体滑移一段距离, 受到速度方向障碍物的阻力, 和其他物体的碰撞, 滑移速度逐渐放缓, 直至停止, 最后整个坡体坡度减小, 覆盖面积广泛。

三、王家岩滑坡破坏受力分析

2009年郑颖人在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中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地震产生的破坏机制和破裂面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得出地震对坡体的破坏是由滑体上部拉裂破坏, 下部剪切破坏共同组成。2009年黄润秋对于汶川地震过程中造成的失稳机制的研究, 提出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5大类, 主要根据斜坡失稳的动力过程来划分, 5大类分别为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和震裂型, 分别分析了坡体破坏过程中受力的区别。2011年许强在汶川地震大型滑坡成因模式中提出了五类诱发地震滑坡的成因模式, 其中剪切滑移是汶川地震王家岩滑坡破坏的主要力学机制。经查阅大量资料, 对王家岩滑坡破坏进行主要的剪切受力分析, 在自然不受外力的重力条件下, 坡体浅表面体的最大主应力基本与坡体表面平行;反之最小主应力基本与坡体表面垂直;坡体中间部分的主应力方向基本与坡体表面走向平行。此时剪切应力一般在坡体下方呈集中现象, 在水平巨大的惯性作用下, 坡体表面被拉裂, 在地震持续过程中, 拉裂面逐渐加大, 持续加深, 造成沿坡体内倾向坡体外发生剪切滑移变形和破坏, 当剪切滑移到一定程度时, 剪切应力已不再作用于滑移和破坏, 转化为巨大的拉应力, 产生拉裂缝, 最终坡体碎裂解体。根据力学知识, 一般条件下, 斜坡的破坏是先沿较弱的一面发生剪切滑移, 接着才会在相对面出现拉裂缝;而在地震发生过程的条件下, 坡体后缘面却先出现深大拉裂缝, 然后才会沿坡体底部产生剪切滑移。而这种剪切滑移的破坏模式则多为王家岩此类地质结构和土质疏松的坡体结构。地震条件下一旦受剪切应力, 整体性立刻被破坏, 造成滑坡。

四、王家岩边坡防护措施

我国对于滑坡的防护工程建设很多, 并且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对于王家岩边坡的防护进行建议和归纳: (1) 王家岩临河靠水, 不能消除水的危害, 只能减轻, 为了防止湔江水对坡体坡脚的冲刷, 可以在靠水一侧建堤修坝, 铺石; (2) 对王家岩坡体进行削减或者增加, 由于坡体自重大, 形状结构复杂, 导致受力不均匀,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滑坡, 可以通过一些新型的轻质建筑材料进行增加或削减, 比如轻质泡沫混凝土, 从而改变坡体受力方向; (3) 修筑边坡支护工程, 比如坡脚挡墙的修建, 加强了坡体防护, 坡体碎石的滚落, 同时加强了坡体的稳定性。

五、结语

汶川地震中王家岩滑坡的意义重大,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 通过本文对王家岩滑坡成因的分析, 从地质地貌, 结构分析, 以及重力作用下, 坡体受力方面进行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滑坡的发生并非只有本身的地质状况能直接决定, 不同条件下, 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本文在对王家岩滑坡破坏的受力分析中得出坡体在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内力影响巨大, 不容忽视, 应进一步研究。本文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防护措施, 意义在于王家岩滑坡过程中影响巨大, 损失惨重, 希望做好防护工作, 避免再发生此类情况。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四川北川县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滑坡现象在地震发生过程中频频发生, 对人员伤亡, 环境破坏都有巨大影响。从地质地貌, 结构分析, 以及重力作用下, 坡体受力等方面对汶川地震滑坡成因进行分析, 对典型的实例王家岩滑坡进行研究, 坡体的断裂, 坡体下部发生剪切滑移外倾, 坡度较陡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部分建设性建议, 对地震灾害的防护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王家岩滑坡,地质结构,剪切滑移,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郑颖人,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08

[2]黄润秋, 2009.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8 (6) :1239-1249.

[3]许强、董秀O军,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成因模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119

[4]董金玉, 杨国香, 杨继红, 汶川地震灾区滑坡的成因及典型实例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10

山体滑坡作业练习 篇5

一.选择题(说明:请认真通过以下测试〃本项作业即完成。)

1.滑坡来临前有哪些预兆:()

a.打雷

b.山坡上出现裂痕

c.潮水强烈波动

2.下列哪种灾害过后可能引发山体滑坡:()

a.干旱

b.地震

c.虫灾

3.山体出现裂缝、山脚下土堆鼓起是发生什么的预兆:()

a.台风

b.洪水

c.滑坡

4.当你在山坡附近玩耍〃听到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当作正常的自然现象〃继续玩耍

b.立即告诉身边的大人并快速离开

c.去查看一下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5.发生山体滑坡时〃如果来不及撤离且滑坡呈整体滑动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应就地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b.应躲避在坚固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

c.以上都对 二.问答题

1.山体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山体滑坡前有哪些自然征兆?

3.如何预防山体滑坡?

4.有山体滑坡时如何安全逃离? 三.扩展题

1.采访山体滑坡专家

2.观看山体滑坡短片

滑坡的启示 篇6

记者:在特大灾难中您想到了科学大师和平常时期学科体系的建设,为什么没有科学大师驾驭、指导,今后在灾难面前还会重蹈覆辙?

殷跃平:最早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问题的是科学大师李四光。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大批重大工程在龙门山地区规划建设,李四光教授受周总理指示,开展了工程地震地质问题研究,并对参加选址的地质工作者明确提出,这个地方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但是可以寻找一批相对稳定的地块作为工程建设的场地,并形象地称之为“安全岛”。这次震害调查表明,当时依据“安全岛”思想选址的工程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成为地质力学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的典范。

但包括北川县城在内的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灾难呢?因为现在我们对第一台阶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地质条件认识太少,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近十多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急剧增加的地区,广大地区适宜工程建设的“安全岛”已无地可选。同时,在现代工程规划建设中,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已远远超过地质要素,致使地质工作处于相当被动的“附庸”状态。工程地质现在的工作速度已经大大滞后于不少工程建设的速度,出现了在没有工程地质做基础或依据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甚至施工的无奈状况。

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比以前发达了,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专家很多,却没有产生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大师?

殷:这次大地震暴露了很多问题,不仅反映出我们的很多理论不适应西部山区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也反映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学科建设上,工程地质学科已被合并,出现了人才危机。

现在,学科设置很窄,教育太功利化。比如学生在学校主要学岩土,针对的是平原区,因为沿海发达地区很需要,学习岩土以后场地基坑处理倒不会出大问题,而到了地壳活动强烈的西部山区,就蒙了,会迷失方向。

最近十多年来,西部不少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一方面对小流域的地质灾害缺乏认识,偏重对具体点的研究,另一方面不重视山体只重视岩土地基方面的工作,以场地为对象的战术性工程地质虽得到加强,但以区域地质环境安全为对象的战略性工程地质弱化了,出现了生产力布局与地质安全相悖的局面。这将导致重大工程建设出现问题。

为了避免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重演,必须学会深刻地科学反思,学会对学科教育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来发展历史的自我批判,这是非常深刻和痛苦的事,非常难以办到。

记:您提到,现在很多理论不适应西部山区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基础理论研究指的是什么?和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区别?

殷: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上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兴起带来地球科学革命,并未使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和深化,出现了理论滞后问题。近些年的工程建设中,有一种用工程取代理论的趋势,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地质问题,似乎都可通过工程治理来解决,带来了很大隐患。例如,从工程地质学理论上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专家指出北川新城存在山体稳定问题,警告要控制新城建设规模,否则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是,如果仅按照施工经验或相关工程规范(包括国标),这些地方场地条件并不错,地基承载力完全能满足,似乎没有工程措施解决不了的难题,但实际上,5·12地震烈度高达11度,触发了大范围的滑坡,使北川遭受了灭顶之灾。

记:基于您对理论研究的期望,您认为下一阶段应该在龙门山地区展开哪些具体研究呢?

殷:这次大地震造成多条河流形成堰塞湖,对在这些地区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梯级电站带来了灾害。实际上,龙门山构造带历史上曾多次因为堰塞湖溃决而导致灾难。如:1786年6月1日,位于构造带西南端的康定南发生的7 级地震,在大渡河彩虹桥诱发滑坡,堵塞大渡河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溃决,洪水位到乐山仍高达数丈(十几米),淹没民众数十万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滑坡堰塞湖灾害。因此,不仅要认真总结这次地震引发的流域性地质灾害问题,更要以史为鉴,不仅对龙门山地区,而且对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的地质环境安全要高度关注,应开展流域性地质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

此次地震灾难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地震是一种正常的地球动力作用,而地震灾害的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人类的预防和抵御能力。以北川县为例,20世纪90年代县城规模不大,仅分布在城西南一带,后来,迅速扩大,新县城也坐落在崩滑体前缘,并横跨活动断裂带。这次地震引发的滑坡几乎毁掉老县城一半,新县城则被巨石崩塌和断裂活动所摧毁。这里,提出了工程建设怎么在极端风险下确保地质环境安全问题,而如何来确定极端风险,追根寻底又归结到了地质基础理论的研究问题。在西部地质构造强烈活动区,由于河谷深切,地势陡峻,许多城镇只能座落在相对平缓的地带,而这些地方恰恰由滑坡、泥石流堆积形成,或者是活动构造分布区,非常危险。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必须认真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的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才能避免灾难重演。

记:在山区建设中,怎么才能有效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加强?地质专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什么作用?

殷: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各地情况不同,灾种不同,采取的行政管理措施也不同,但也有共性的问题。

目前,群测群防是地灾防治的最为有效措施。但是以后,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群测群防要扩大其内涵。群测群防不仅仅是对乡村老百姓讲的,也要开展对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等广大群体的培训。这一点很重要。如北川县城损失惨重,就是由于规划、土木工程人员缺乏地灾知识,不合理切坡、不合理选址所致。因此,应把老百姓宅基地用地评估作为防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群测群防体系中,由县主管部门来评估宅基地的地灾危险性。这种评估在批地之前做,相对来说要简易一些,老百姓花费不多,承受得起。

同时,应该强化专家的责任,甚至道德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技术报告完成后,大都要经过几道不同层次的专家审查鉴定,但是,现今很多专家的这种技术把关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评审意见基本上是非常八股的赞扬词语。成果把关不严格,导致质量下降,最后酿成了大灾,或者建成之后又浪费财力物力重新进行灾害治理。去年,我参与国家专家组处理了几起矿山地质灾害,不少专家,包括单位的总工程师,都被追究了法律责任。现在看来,是到必须建立专家问责制的时候了。

滑坡环境 篇7

1 滑坡的形式和分类

滑坡按照动力因素 (诱发因素) 分作地震型、崩坡型、降雨型、冲蚀型、汇水型。地震滑坡诱发因素和其他滑坡诱发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 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西北地区, 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 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 山势陡峻, 土壤、石块结构疏松, 易积水, 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 与之相互切割, 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 滑坡灾害相当频繁而严重。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都有大量的地震滑坡产生, 雅安地震由于对滑坡的认识不足和其他一些原因, 造成多人员的伤亡。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 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 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 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滑动。

变形滑动。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 特别是在地震、暴雨之后, 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 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雨水的大量下渗, 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 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 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 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 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一般地震后的降雨, 经常会引起滑坡。

地震形成的滑坡。究其原因, 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 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 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 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 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 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 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 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2 地震滑坡的形式和分类

一般认为岩性、地形地貌、坡度、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对滑坡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忽视了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对滑坡分布所起作用。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灾害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发育。但在断裂带两侧呈不对称分布, 80%以上的滑坡、特大型滑坡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上盘, 这一现象在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北川地区地震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距断裂带5km的范围内, 上下两盘的滑坡崩塌分布在数量和面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盘的滑坡分布面积为下盘的8倍多;在滑坡易于发生的高程 (<1500m) 、坡度 (25°~40°) 范围, 上下两盘所占比例相当, 但是出现在下盘的滑坡数量远远低于上盘, 相同坡度范围内上盘的滑坡发育比例达到下盘的3倍以上;位于上盘并紧邻断裂带的寒武纪、震旦纪地层中的滑坡崩塌最为发育;由于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逆冲性质, 余震及大的地表变形都发生在断裂带上盘, 地震加速度在上盘衰减速度低于下盘, 表现出一定的上盘效应.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推断, 引起研究区断裂带两侧滑坡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坡度和岩性条件, 而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滑坡一般有以下几步形成:拉裂-断纹扩展, 趋于贯通-斜坡失稳, 凌空滑出-滑坡解体、流动-堆积。人们经常关心地震本身, 实际上次发生地震造成的滑坡有更大的破坏性, 表1列举了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崩塌滑坡灾害。

3 地震滑坡与非地震滑坡的区别和破坏特征

为了研究滑坡体积、坡高和滑动距离的关系, 将滑坡运动前的最高点和滑坡后的最远点的连线滑坡架空坡, 其斜率为滑坡总斜率, 显然总斜率u等于滑坡最大垂直距离H与最大水平距离L的比例, 即u=H/L, 根据大量的文献得出, 地震滑坡总斜率大于非地震滑坡的滑坡总斜率, 并且随滑坡规模的增加, 同一规模等级的变化范围大于非地震滑坡, 下面对地震滑坡和非地震滑坡做了一个比较, 见表2。

3.1结构控制性

3.1.1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 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在易滑坡的地方改变滑坡体的外形, 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

3.1.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1) 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 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 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 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导致滑坡或形成串珠堰塞湖。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 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 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

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

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3) 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 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3.1.3改变滑坡体外形, 设置抗滑建筑物

1) 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 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 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 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 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 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 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 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3) 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 影响因素多, 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 方能达到目的。

4 结论

地震滑坡破坏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初步探讨了岩土体地震滑坡破坏的相关问题, 取得了如下认识:

引起研究区断裂带两侧滑坡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坡度和岩性条件, 而是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地震的破坏与损失令人痛心, 在痛定思痛的同时, 我们考虑如何建立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地震综合防御系统, 在公路、铁路、或人们活动频繁的区域通过一些人为的改变如:改变滑坡体外形、植被保护、做好排水系统等方式可以减小地震多发带滑坡危害, 有效提高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滑坡环境 篇8

陕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 松散堆积层广泛分布, 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这其中又以土—岩界面滑坡类型最为常见, 因此, 研究该类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点及其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依托陕西南部某土—岩界面滑坡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地处陕西省西南部, 总体地形为西高东低, 地貌单元主要为河流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 后者地势较低, 人类工程活动破坏频繁。坡面横向形态起伏较大, 沟溪发育。

1.2 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属南秦岭地层区的岚皋~竹溪地层分区~高滩~兵房街地层小区。主要出露下古生界志留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1.3 地质构造

研究区属于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北大巴山构造系, 褶皱、断裂较为发育。距研究区约1.8km有断层通过, 受其影响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 较破碎。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研究区在喜山期为断块升降构造变形阶段, 至今仍有地震活动记载, 主要以微弱震为主。根据有关资料, 研究区历史地震一般震级1~1.6级, 地震水平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1.5水文地质特征

根经勘察查明滑坡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含碎石粉质粘土中的孔隙水和下伏基岩的基岩裂隙水。水补给来源较为丰富充足, 由于局部滑塌堵塞公路边沟, 导致沟内流水外溢向坡下直接渗流、补充于坡表土体裂隙中。

2 滑坡要素

该滑坡位于坡脚地带, 后缘为一陡坎, 侧缘错断公路。滑坡剪出口位于坡脚已建的挡墙上部。后缘高程455.0m, 滑坡前缘高程427.0m, 相对高差28.0m。滑坡平面形态上窄下宽, 后部呈弧形, 状似“大拇指”。纵向上, 呈阶梯状形态, 总体坡度20~30°。以公路为界, 上部坡度较缓, 下部较陡 (图1) , 横向上呈下凹的弧形。其长约62m, 南北宽18~26m, 滑坡体厚度3.2~5m, 上部较薄, 下部较厚, 总方量约5.9×103m3 (图1) 。

根据坡面地形地貌特征, 确定滑坡主滑方向约为61°。勘察揭示该滑坡为一土—岩界面滑坡, 滑面呈弧形, 上陡下缓, 中部呈近直线状, 上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面, 下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内滑动面。滑坡滑体组成物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带土位于含碎石粉质粘土底部, 基岩面以上, 厚度约1.2m, 其颜色为灰褐色, 富水, 为凝灰质砾岩全风化残积物, 含水量较高, 较为松散, 有明显挤压变形迹象。滑床主要由强风化~中风化凝灰质砾岩组成, 其倾向坡内, 有利于坡体整体的稳定性。

3 滑坡成因及变形分析

3.1 成因分析

该滑坡是古滑坡体上因降雨诱发的局部新的滑动。滑体土具较弱的膨胀性能, 裂隙发育, 在大气影响深度范围内, 由于气候的干湿交替变化, 裂面多张开, 导水构造和储水构造发育。同时由于滑坡后缘公路边沟堵塞导致滞水外溢缓慢渗流, 加之大气降水以及坡面上农作物长期灌溉, 使得浅层土体裂隙中地表、地下水来源丰富, 长期对下部土体进行浸泡、软化, 使其含水量增加, 裂隙水压力和土体重度增大, 抗剪强度逐步衰减。坡体内部的土岩界面作为强度和地下水运移、径流的分界面, 会对滑坡的形成起到控制作用, 在土岩界面处其强度最低、但又具有较大的动水压力, 从而使上部土体沿下部相对坚硬的滑床面向边坡下部蠕滑变形, 形成滑坡。

3.2 变形特点

滑坡变形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 公路持续沉陷并向下部滑移, 公路内侧的挡墙倾斜; (2) 滑坡体上的树木发生倾斜; (3) 滑坡体上部表层土体有滑塌现象; (4) 公路下部地形较陡处向下蠕动变形。

4 结论

以陕西南部山区土岩界面滑坡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和地质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滑坡变形特点与成因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 (1) 该滑坡为一典型的土—岩界面滑坡, 滑面上部为土—岩分界面, 下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内错动带; (2) 该滑坡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及人类工程活动共同的影响; (3) 土—岩界面为此类堆积层滑坡的强度分界面, 同时也是主控滑动面, 滑坡沿此界面发生滑动。

摘要:以陕西南部山区土—岩界面滑坡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和地质分析的方法, 总结出该滑坡变形特点及其成因, 得出结论如下: (1) 该滑坡为土—岩界面滑坡, 滑面上部为土岩界面, 下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内错动带; (2) 滑坡的形成是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及人类工程活动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土—岩界面为此类堆积层滑坡主控滑动面。

关键词:土—岩界面,滑坡,变形,成因

参考文献

[1]何晖.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3.

[2]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2010.

[3]黄润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3) :433-454.

[4]阳吉宝.基岩面形状时堆积层滑坡复活的影响[J].灾害学, 1995 (2) :38-42.

梓潼滑坡治理方案 篇9

关键词:滑坡,病害分析,抗滑桩,抗滑挡墙,防治监测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自改建竣工以来已投入营运, 营运过程中, 里程桩号K9+026~176 (柳树弯) 、K23+240~400 (大垭口) 及K54+428~498段公路边坡 (路基) 发生蠕滑变形 (滑坡) , 为确保公路的正常营运, 路基工程地质环境不致进一步恶化, 根据病害的成因分析, 制定了相应的滑坡治理方案。

1 处治工程概况

1.1 病害调查、分析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K9+026~176 (柳树弯)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50米。滑坡体位于路堑右边坡上, 以175°为主滑动方向, 长41.6m左右, 后缘宽约为125m;前缘宽约为130m;滑坡体前缘剪出口迹象极为明显 (基岩顶界面) , 其滑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蠕滑变形弧形张拉裂缝, 横穿滑坡变形体中部及台地后缘, 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5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1~1.5m;整个滑坡体次级裂缝极为发育, 次级裂缝宽度一般为1-3cm, 局部可达6cm, 裂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滑坡台坎明显, 总体呈两级阶梯状平台;前缘由于裂缝、大量降水的渗入滑坡体及沿基岩渗出的地下水的共同作用, 致使其前缘土体饱水以形成明显的土溜现象;滑坡体以蠕滑牵引式呈现, 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为滑坡的主要滑移面。

K23+240~400 (大垭口)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60米。填方路基蠕滑变形体 (滑坡体) 以235为主蠕滑变形方向, 长为46~50米, 后缘于右边坡上的宽度为160米, 平面上呈“马碲形”;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4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3~1.8m;次级裂缝于路基左边坡缓坡段可见适量弧形拉张裂缝, 缝长不等, 变化于10.5~25米之间, 缝宽变化于1.5~4.5cm, 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 纵向上呈“V”字型, 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其裂缝纵、横交织, 规模不太大, 贯连性较差, 竖向位移参差不齐;于L2与L3间由于为刚性路面, 其变形极不明显, 砼路面完整无损 (由于砼路面、二灰基层及连砂底基层的共同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厚度, 其整体性较好, 刚度较大,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蠕滑张拉裂缝向路表发展。) , 仅2-2’断面左右15m裂缝已贯通致使路面破坏;变形体 (滑坡体) 前缘坎脚下台地残坡积物部分已隆起, 剪出口迹象位于基岩顶界呈碎块状 (土状) 的全风化层中 (土状物含砂质略重, 并局部包裹紫红色可偏软塑状的粘土。) 局部位于坡残积层内;剪出口1-1’和2-2’断面极为明显, 隆起度可达0.3~0.5m, 并伴生鼓张裂缝, 隆起规模自南东至北西沿路堤脚下由强逐渐变弱, 甚至不太明显;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或可偏软塑状粉质粘土 (填土底界面) 为蠕滑变形体的滑移面或潜在滑移面。

根据地勘资料计算K23+240~400 (大垭口) 处有较大剩余下滑力, 且土层较厚故在这两处设计抗滑桩以确保路基稳定K9+026~176 (柳树弯) 处经计算剩余下滑力不大, 清方后做抗滑挡墙处理, 但该处应做好滑坡顶面排水工程, 以免雨水过多进入坡体导致新的滑动。

1.2 处治位置

K9+026~176 (柳树弯) 在距离右侧边沟外边缘6.5米处设置抗滑挡土墙K23+240~400 (大垭口) 处根据断面不同在距离路中线16米或20米处设计抗滑桩。

1.3 处治方案

K9+026~176 (柳树弯)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距路堑边坡开挖上口线一定距离平行公路轴线设一级重力式抗滑挡墙, 其基础型式采用条形基础, 基础嵌入强风化砂岩1.0~1.5m (就襟宽值而确定) , 其墙高为3~4m, 墙背用透水材料回填;总之, 路堑土质边坡裂缝应用粉煤灰、典型粘土填实密封, 防止降水沿裂缝渗入边坡内进而使滑坡土体 (滑动带) 的c、φ值进一步恶化;并于滑坡台地后缘稳定斜坡处设置截水沟。

K23+240~400 (大垭口) 采用1.5×18m、1.2×1.5m抗滑桩。

根据地质断面和滑坡土质物理性质计算得抗滑桩处剩余下滑力697KN, 通过计算后K23+240~400抗滑桩采用截面1.5×1.8m、1.2×1.5m矩形, 桩长根据地质的不同分别设置为14、10米, 桩间距5米;桩间采用护脚连接。

2 滑坡治理时的施工要点

2.1 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桩, 应记录基岩出露

标高、强中风化层界限, 如发现基岩出露状况与设计有出入时, 应联系地质和设计人员修改设计。

2.2 抗滑桩基应跳糟开挖,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3 抗滑桩间护脚可按逆作法施工, 分段跳糟开挖安装,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4 到确实不易开挖的坚硬岩石时可放小炮松动开挖, 严禁放大炮开挖而影响桩周岩土的稳定。

2.5 对直径d≥20mm的钢筋接头必须采用

螺纹钢套连接法或闪弧对焊, 不得采用电弧焊接和绑扎。

2.6 建议抗滑桩施工顺序:桩位放线→平整

桩口施工平台, 清除坡面浮土浮

石并对不稳定的桩口边坡进行处理→开挖桩坑 (边开挖边设置护壁) →抗滑桩桩身钢筋制安→桩身砼浇注→挖护脚基础、砌筑护脚→挖排水沟、砌筑排水沟→修补路基垫层、基层、面层→施工路肩。

2.7 工程桩号范围内路肩、边沟、护坡缝隙

用防水砂浆进行封闭, 减少地表水对右侧土质边坡的侵蚀作用。

2.8 挡土墙基础开挖时, 必须跳槽开挖, 严禁全段开挖后施工。

2.9 墙背回填:墙后回填土均应严格按相关

施工规范控制回填压实;并设置泄水孔, 墙背回填斜坡应修凿成逆向坡或阶梯状, 最好采用透水性材料。

2.1 0未尽事宜参见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边坡技术规范、边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 滑坡治理时的监测要点

3.1 抗滑桩修建时, 应建立简易观测标志, 在

桩坑开挖过程中, 派专人每天定时观测记录裂缝发展情况, 及时反馈滑坡变形信息, 以便在变形加剧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安全。

3.2 桩坑开挖过程中应由专业地质人员进

行地质编录, 若发现基岩面、滑动面位置和滑面擦痕指向与设计中不符时, 应立即通知监理、勘察和设计人员确认, 以便及时进行变更。

3.3 抗滑桩建成后, 应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点,

以便对支挡工程结构变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 对防治工程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结束语:实践证明抗滑桩及抗滑挡墙梓潼段的滑坡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迄今为止, 基本未发生滑坡现象, 路基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

[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胡聿贤, 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同作者作品) ;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5]《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386-2007)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社编[同作者作品.

浅谈“数字滑坡”技术 篇10

1.“数字滑坡”技术[1], 就是以遥感 (R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方法为主, 结合其他勘探、试验、调查手段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基本信息 (滑坡各要素, 地形、光谱、土地覆盖、形变、地质构成、物理力学特征) ;并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 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 研制各类滑坡模型, 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减灾和防治等。

2.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近年来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使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交通建设和水利水电工程等人类活动加剧, 我国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引发了诸多地质灾害。尤其是西南、西北地区,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地质条件, 致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据初步统计, 我国每年因崩塌、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并且, 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 上述统计数字还在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借助于“数字滑坡”技术对滑坡进行预测预报, 做到提前防灾减灾极其重要, 滑坡的信息管理和预测预报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数字滑坡”的概念模型

对于滑坡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滑坡表达, 二是滑坡稳定分析, 三是滑坡预测预报。图1为“数字滑坡”的概念模型, 可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完成滑坡信息的数字化描述, 目的在于描述滑坡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滑动面的位置和形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中间层用来实现数字滑坡的综合数据平台;应用层主要完成滑坡信息的施效阶段, 即实现对滑坡的预测预报。

1.“数字滑坡”的基础层

“数字滑坡”的基础层主要包括滑坡的基础信息内容。

滑坡基本信息就是与滑坡相关的各个要素及滑坡发育环境要素, 它是与滑坡体直接相关的个性特征, 通过这些信息, 可以掌握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成因机制、变形演化等基本情况。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 一般具有下列要素: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轴、滑坡鼓丘、拉张裂缝、剪切裂缝、扇形裂缝、鼓张裂缝、破裂缘、后缘洼地、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等。就滑坡解译而言, 滑坡体和滑坡后壁两项为必要的最基本要素, 其余的视工作比例尺及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而定。产生滑坡的基本地质环境要素有: (1) 能产生滑动面及滑坡堆积的物质 (地层、岩体、堆积) ; (2) 使部分斜坡与山体分离的软弱结构面或带; (3) 使与山体分离的部分斜坡及可能向前运动的临空面。所以滑坡环境遥感调查主要包括地层、岩体或堆积体的岩类、岩性、风化程度、堆积特征等, 断裂、节理裂隙、层面、分界面等内容。滑坡遥感调查还需收集及调查其他勘查、试验资料以及包括人类活动状况在内的触发因素资料。滑坡的基础数据的建立过程如图2:

按照图2的程序, 建立一系列研究对象区域地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地形等高线数据库、地表水系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滑坡GIS可视化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外业采集和调查的数据能够满足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完成测绘调查成果的直接入库。

这个过程既包括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也包括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实现滑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入库,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涉及到大量的图件、报告、文献等数据资料, 它是图形数据集合的主体, 是构成本系统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方法有:扫描矢量化输入、数字化仪输入和其它图形格式转换输入三种方式;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主要通过手工的方式。

2.“数字滑坡”的综合信息平台

综合信息平台以基础层为依托, 主要包括滑坡预报模型、滑坡预报判据、宏观迹象信息、滑坡实例信息、专家知识等内容, 这些为预测滑坡所需要的共性特征, 如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参考借鉴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既包括定量信息 (如各种监测数据) , 也涉及定性信息 (如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宏观变形破环迹象、前兆信息等) , 将这两种信息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滑坡的综合信息预报。

3.“数字滑坡”的应用层

应用层是“数字滑坡”的决策服务层, 应用层包括三个层次:定量预报、定性预报、数值分析。

滑坡的定量预报主要是利用滑坡的各种监测资料, 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坡体失稳破坏时间预报, 具体包括确定性预报、统计预报、非线性预报三类。

滑坡定性预报主要是根据滑坡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宏观变形破坏迹象以及临近失稳阶段所显现的异常特征来判断和推测坡体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稳定性状况及可能失稳时间。

数值分析是根据坡体的基本资料、宏观变形迹象和前兆信息, 采用预报和GMD预报方法, 判断坡体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变形演化阶段、目前的稳定性状况、推测发生失稳破坏的大体时间。在此基础上, 借助于专家系统的思路和手段, 对滑坡目前的状况做出综合判断。GMD预报是通过对滑坡地质模型的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 建立能综合反映滑坡变形破坏内部作用机理与其外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地质 (G) —力学机理 (M) —形变 (D) 耦合。GMD预报是今后滑坡体预报发展的趋势。

(三) “数字滑坡”的关键技术

“数字滑坡”技术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技术, 以多种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为主;数据传输技术, 以宽带光线和宽带卫星通信网为主;数据存贮与管理技术, 以空间数据库及共享技术为主;数据应用技术, 以仿真与虚拟技术为主, 包括为应用目的服务的实验和试验。“数字滑坡”的技术路线图3如下:

系统开发可使用基于ArcGIS Engine的AO组件化技术, 采用C#等高级程序开发语言进行, 利用ArcSDE引擎,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10g来实现“数字滑坡”多类型、多格式、多尺度和多比例尺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的相关功能应包括:

1. 制作具有透视效果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对滑坡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浏览和交互。

2. 实现对三维数据的管理并且创建具有三维视觉属性的图层。用户可以预览三维场景和数据, 可以查看具有多个图层的三维数据、数据可视化。

3. 可以由GIS数据生成新的表面, 以及分析表面、查询表面某一位置的属性值和分析表面不同位置的可见性。

4. 对滑坡监测点进行距离分析、位置查询、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

5. 利用Arc GIS中的踪迹分析功能产生滑坡的时间事件数据, 对滑坡进行时间偏移计算, 并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计划, 对滑坡的近期变化进行演示。

(四) 结束语

利用3S (RS、GIS、GPS) 技术对滑坡进行预测预报, 将是未来“数字滑坡”技术发展的趋势, “数字滑坡”技术应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从传统的空间数据库发展到利用空间数据仓库技术, 使滑坡信息系统从管理向决策处理发展。

2.实现多源信息的融合, 使各种滑坡数据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为完成决策或评估进行自动信息处理。

3.采用高技术手段进行滑坡三维数据采集, 准确而及时地获得滑坡三维形状的空间数据, 如航空照片、卫星照片、GPS测量技术、飞机塔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模型技术等获取数据。

4.采用高技术监测手段, 对滑坡三维时空稳定性进行监测并预测预报其灾害, 如GPS干涉测量技术、立体三维摄影、光线应变监测技术、监测的同时也包括对这些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摘要:简要介绍“数字滑坡”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分析“数字滑坡”的概念模型, 并提出“数字滑坡”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数字滑坡,3S,空间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王治华.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J].北京:现代地质, 2005 (6) .

[2]董卓斌, 陈洪婷.基于GIS的云南安宁县滑坡危险性预测[J].山西:山西建筑, 2006 (4) .

[3]张永善, 陈金贤, 范永贵, 宋显祥.青海省特大滑坡调查中采取数字滑坡技术的意义及应用[J].青海:青海环境, 2007 (6) .

[4]何振邦.3S技术在滑坡预报模型建立的综合应用[J].广西:大众科技, 2008.

子洲山体滑坡事件调查 篇11

“‘轰’的一声,想往出跑,但已经来不及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张明富老汉提起几天前发生的那场灾难,仍然是一脸的恐惧。

3月16日上午,陕北子洲县城天气晴朗,气温回暖,阳光暖洋洋的。

这是本刊记者继3月10日之后第二次来到子洲县双湖峪镇双湖峪村山体滑坡现场。山坡下压埋的房屋附近还是一片狼藉,搜救工作已经结束,可人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

张明富老汉是此次山体滑坡被压埋的44人当中的幸存者之一,与他一起幸存的还有16个人,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小孙女。

记忆:噩梦瞬间

3月10日凌晨,正在睡梦中的张明富老汉突然被一声轰响惊醒,接着,又是几声巨响。惊慌之中,张明富一手拉起两个还在熟睡中的小孙女,跑到房子临山的墙根下,“刚刚抱头站住,房顶就塌了下来。”张明富说,好在后墙没有倒,才留下了他们爷孙三条命。

屋子里尘土弥漫,两个孙女吓得直哭。黑暗中,张明富听到有人呼救,他转头惊喜地发现,墙壁上有个缺口,祖孙三人赶紧从缺口爬出,到了邻居家。邻家只有母子二人,所幸并无大碍。

“屋子里的固定电话已经打不通了,多亏手机还有信号。”张明富说,邻居用手机报了警,大家也都与亲属取得了联系。很快,邻居们用大锤砸开了墙,将他们5个人救了出来。

这时,大概是凌晨两点多钟。

张明富告诉记者,他今年68岁,是本县马蹄沟镇人。去年,他家三代七口人来到县城,在这里租了一楼的两间房居住,一家人靠儿子打工维持生计,“没想到就遇到这么大的祸事儿”。

同样在子洲县医院住院的王润琴的气色比几天前好看一些,但却依然难掩失去亲人的悲痛。她说,事发当晚,儿子与儿媳住在三楼,楼房塌了,小两口双双遇难。她与两岁多的孙子住的一楼没有塌,才躲过一劫。“看到窗户外楼板砸下来,就担心他们……”王润琴伤心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据统计,此次山体滑坡中有25间房屋、44人被压埋。3月12日7时22分,在山体滑坡被埋54小时后,20岁的曹乐乐和17岁的曹艳艳兄妹两人被救出,妹妹经抢救无效死亡,哥哥则奇迹生还。至此,救援工作结束,27人遇难,17人生还。

认定:地质灾害

双湖峪镇双湖峪村就在子洲县城边上,山体滑坡的地方叫石沟。一条小河流着浑浊的水,当地人称大理河。河上架着一座桥,将石沟和城区连接起来。据当地住户讲,石沟从山下到山腰住着100多户人家,大约有五、六百人,居民进城还算方便。

3月10日发生的滑坡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被压埋的房屋都是沿河依山而建的。

记者了解到,完全被滑坡压埋的是一排7孔窑洞上面加盖的两层楼房,还有两栋三层楼房被部分压埋。

有群众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是双湖峪村村民曹某修建的,价格很便宜,每套两间卖三、四万元,购买或租赁的多为进城务工农民。事发当天,刚刚有人在这里租了房,而且当晚叫来朋友替他“暖窑”(当地人入住新房的一种仪式),却碰上了这次滑坡,只有两个年轻人因外出买酒幸免于难。

也有群众说,以前曾有干部来看过这几栋楼房,看后说这房子不能住人,但后来却不了了之。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说,石沟地处大理河对岸,不属县城建设规划范围。

记者在石沟碰到一位老人,她说这几天总是想起那天晚上的事儿,遇难的大多数人她都很熟。目前,石沟三分之二的住户已经搬离,多住亲戚家,白天有时回来转一转。

此次山体滑坡已经被初步认定为自然形成的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应急调查工作组的实地调查,认为造成此次山体滑坡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本次灾害体所处的坡体地形地貌及岩土体工程条件易发生崩塌。坡体地形高陡,岩性为砂质黄土,孔隙较大。坡体结构疏松,裂隙和落水洞发育。在降水、重力等综合影响下岩土体易失稳,引发灾害。二是去冬今春以来,子洲县出现连续多次降雪,积雪融化,大量渗入土体,使坡体自重增大,降低土体强度,加之昼夜温差大,在冻融作用的影响下,引发黄土崩塌。三是受灾村民的窑洞建于1999年,房屋建于2002年,受地形条件限制,建筑物前紧邻大理河,背靠百余米的高陡斜坡,没有足够的有效缓冲区,崩塌直接压覆冲击房屋。

反思:避险对策

在陕北驱车途中,记者不时能看到公路两旁的黄土山从身边掠过,在山腰或山下,一排排窑洞平房,绿玻璃窗户,花格门帘,就像一幅画。

但是,记者了解到,就是在这样的如画美景中,却常常发生滑坡、崩塌、危窑危房垮塌等地质灾害。

2008年2月27日,子洲县槐树岔乡九河坪村就发生过一次山体滑坡事故,5孔窑洞坍塌,一家6口人全部被埋在山体下,无一生还。

据子洲县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子洲县共有128处省定地质灾害点,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严峻。

子洲山体滑坡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陕北地质灾害隐患的担忧和重视。那么,在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变化异常、地下资源开采如火如荼的黄土高原上,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带着相关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陕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教授鲁向平。

鲁教授说,在陕北,到处都能看到建在山体上的窑洞,窑洞是陕北的典型民居,代表着当地的一种文化。如果是在黄土母质构造土层上打的窑洞,都是很结实的,住几十年都没问题。陕北农村建窑洞凭的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基本上还算是安全的。“但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土质构造复杂,并非单一的母质构造,有的地方適合建窑洞,有的地方就不能建。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有的群众缺乏选址经验,凭感觉打窑建房,就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现象。”

鲁教授指出,地质灾害不仅仅是山体滑坡,地下水、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病险水库带来的洪水隐患,都可能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就需要当地的政府、企业负起责任。“我知道府谷有的煤老板,拿出钱为矿区群众建新房,将他们从原来的危房中搬离,但这还只是少数个例。”鲁教授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将保障辖区内局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做责任和义务,对因气候变化或经济活动而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新建居民区或城镇化建设,有关部门必须进行先期勘测,向群众提供相关信息,尽量在一开始就保障安全。要严禁居民乱挖乱建,防患于未然。

公路滑坡防治技术分析 篇12

1 影响公路滑坡的主控因素分析

1.1 地质因素

地质构造是滑坡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容易形成滑坡的地方是断裂构造发育的陡峭断层面,受构造影响,岩石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陡崖上的破碎岩体风化剥落后,在外应力的作用下搬运堆积于坡脚,为滑坡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另外,容易发生滑坡现象的地段地层构成往往由亚粘土、含碎石亚填土、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页岩、泥岩等构成。由于该类地层中易溶于水的填土矿物存在较多,亲水性较强,当内部遇到一定程度的水分容易崩溃泥化,形成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动面或滑动带受到外力侵扰之后最终导致滑坡的形成。

1.2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地表水的下渗,导致边坡上体饱和甚至在边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了边坡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最终导致滑坡。地下水的存在使边坡土体抗剪强度显著减小,同时地下水还能溶解土石中的易溶物质,使土石成分发生变化,并使岩石和岩体结构受到破坏,发生崩解和泥化现象,从而使(岩)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是瞬时雨量大,导致地表汇水量突然增大,再加上部分地区地表几乎无植被,地表水的快速渗入使土体迅速增重,诱发滑坡的产生。

1.3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极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边坡土体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主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对公路两侧的地层、岩体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形成公路滑坡的主要因素。

1.4 不合理开挖对滑坡的影响

土方开挖会使坡体改变原有平衡状态形成临空面,临空面的形成为滑坡提供了滑动空间,而对临空面的治理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坡体内的裂隙在卸荷后松弛、张开、从而使地表水在该地段容易下渗,最终改变原有地下水的通道及流速、流向,当地下水渗至坡体内软化滑带,降低了其抗剪强度,同时由于公路开挖,使坡体解除了支撑,暴露了滑动面,滑体中的软弱夹层在上覆岩体的重力作用下失稳,最终导致松散层与基岩的接触面完全临空,失去支撑,导致公路滑坡的形成。

2 滑坡防治技术分析

防治滑坡应当贯彻早期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对症下药;综合整治,有主有从;治早治小,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防治技术方案如下。

2.1 加强边坡表面裂缝变形监测

由于滑坡发生前一半都具有明显的预兆现象,而边坡表面裂缝的变形是施工方面最直接的、最易捕捉到的信息。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应根据边坡裂缝的变形资料进行风险决策,以预测滑坡发生的时间。观测方法一般是在边坡体关键裂缝处埋设骑缝式简易观测柱;在构筑物裂缝上设置简易玻璃条、水泥砂浆片、贴纸片;在岩石、陡壁面裂缝处用红油漆画线作观测标记等,在固定好观测仪器之后定期用长度量具测量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变化及裂缝形态、开裂延伸方向等状况。边坡表面裂缝的拉开和扩展速度情况如果突然增大或外侧岩土体出现显著的垂直下降或发生转动,则预示着边坡即将失稳破坏发生滑坡。边坡表面裂缝监测就是有针对性的监测裂缝的拉开速度和两端扩展情况。常用的地表裂缝检测仪一般有伸缩仪、位错仪或千分卡尺等。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治理

首先施工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旱季,避免雨季。治理地表水主要是在滑坡体周围做截水沟,使地表水不能进入滑坡体范围内;在滑坡范围内修筑各种排水沟,使地表水排出滑坡体范围以外,同时应做好沟渠的防渗措施。治理滑坡体中的地下水,针对出露的泉水和湿地等,做排水沟或渗沟,将水引出滑坡体外;若滑动带上的泉水和湿地等,做排水沟或渗沟,将水引出滑坡体外;若滑动带上的水是由下向上承压补给时,多采用盲沟或平孔将地下水排走或者降低地下水位到滑动画以下。为了排除深层地下水,土层和岩层工况下均可采用长水平钻孔。在滑坡区域内外,地下水最集中的地段附近,可设置集水井,用于集中汇集基岩面上及其附近的地下水。

2.3 减重和反压技术

减重边坡是边坡外治的常用措施之一,边坡失稳破坏通常是由于边坡过高,坡度太陡所致。通过削坡,削掉一部分边坡不稳定岩土体的重量,使边坡坡度放缓,稳定性提高。它的优点是施工简便、经济、安全、可靠。减重往往对于滑坡床上陡下缓、滑坡壁及两侧有稳定的岩土体的推动式滑坡来说能起到根治滑坡的效果,对其他性质的滑坡能起减小下滑力的作用。下部反压是人工在滑坡的抗滑段和滑坡体外边缘堆填土石形成人工堤坝等使其自身重量加重,这样能增大抗滑力而稳定滑坡,但该种方法只能在抗滑段的使用,并且在填方时必须做好地下排水设施,不能因填土将原来的地下出水口堵塞,以致成患。

2.4 支挡工程和加固工程技术

通常有重力式抗滑挡土墙、抗滑桩等支挡结构形式,应根据滑坡的地址条件及特点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抗滑挡土墙是处治滑坡常采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山体破坏少,稳定滑坡收效快,适用于开挖山坡使坡脚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为主要原因的牵引式滑坡,特别是当滑动面较陡,含水量较小、整体性较强、滑动较急剧的滑坡,修建抗滑挡土墙后既能起到抑制滑动的作用。抗滑桩式将桩体插入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中,利用地层岩石的锚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抗滑桩一般应设置在滑坡前缘抗滑坡推力、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抗滑桩一般应设置在滑坡前缘抗滑段滑体较薄处,减小作用在桩上的滑坡推力,减小桩的截面和埋深,降低工程造价,并应在垂直滑坡的主坡方向成排布设。

注浆加固是较为常见的加固方法,当边坡坡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时,可采用压力注浆这一手段,对边坡坡体进行加固。灌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钻孔壁周围切割的节理裂隙向四周渗透,对破碎边坡岩土体起到胶结的作用,形成整体,达到提高坡体整体性及稳定性的目的。

2.5 保护植被

坡体上的自然植被对于可能滑动的土坡和易于风化的岩坡起到了一定的罩护作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保证自然植被不被破坏,一旦原来植被被破坏则应采取补救措施,如种树、植草,尽可能恢复天然植被来稳定岩土边坡。

3 结语

公路滑坡成因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众多,因此在选择滑坡治理措施之前,必须对滑坡进行实地考察,具体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参考文献

[1]刘胜群,陈春雷,海均、桂柳高速公路滑坡治理与监测【J】铁道建筑,2009(8):93-94

[2]褚伟、河南省公路滑坡整治中水的作用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09,35(12):257-258

[3]庄宇、某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9):281-282

【滑坡环境】推荐阅读:

滑坡地段07-16

黄土滑坡06-25

滑坡特征08-10

滑坡现象08-18

治理滑坡08-26

滑坡问题09-03

地质滑坡09-05

滑坡机制09-11

路堑滑坡09-17

滑坡变形09-25

上一篇:从学校体育抓起下一篇: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