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滑坡(精选12篇)
治理滑坡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梓潼段滑坡的形成机制, 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 并提出了抗滑桩、抗滑挡墙在滑坡治理中的施工注意事项及防治监测要点。
关键词:滑坡,病害分析,抗滑桩,抗滑挡墙,防治监测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自改建竣工以来已投入营运, 营运过程中, 里程桩号K9+026~176 (柳树弯) 、K23+240~400 (大垭口) 及K54+428~498段公路边坡 (路基) 发生蠕滑变形 (滑坡) , 为确保公路的正常营运, 路基工程地质环境不致进一步恶化, 根据病害的成因分析, 制定了相应的滑坡治理方案。
1 处治工程概况
1.1 病害调查、分析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K9+026~176 (柳树弯)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50米。滑坡体位于路堑右边坡上, 以175°为主滑动方向, 长41.6m左右, 后缘宽约为125m;前缘宽约为130m;滑坡体前缘剪出口迹象极为明显 (基岩顶界面) , 其滑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蠕滑变形弧形张拉裂缝, 横穿滑坡变形体中部及台地后缘, 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5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1~1.5m;整个滑坡体次级裂缝极为发育, 次级裂缝宽度一般为1-3cm, 局部可达6cm, 裂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滑坡台坎明显, 总体呈两级阶梯状平台;前缘由于裂缝、大量降水的渗入滑坡体及沿基岩渗出的地下水的共同作用, 致使其前缘土体饱水以形成明显的土溜现象;滑坡体以蠕滑牵引式呈现, 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为滑坡的主要滑移面。
K23+240~400 (大垭口)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60米。填方路基蠕滑变形体 (滑坡体) 以235为主蠕滑变形方向, 长为46~50米, 后缘于右边坡上的宽度为160米, 平面上呈“马碲形”;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4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3~1.8m;次级裂缝于路基左边坡缓坡段可见适量弧形拉张裂缝, 缝长不等, 变化于10.5~25米之间, 缝宽变化于1.5~4.5cm, 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 纵向上呈“V”字型, 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其裂缝纵、横交织, 规模不太大, 贯连性较差, 竖向位移参差不齐;于L2与L3间由于为刚性路面, 其变形极不明显, 砼路面完整无损 (由于砼路面、二灰基层及连砂底基层的共同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厚度, 其整体性较好, 刚度较大,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蠕滑张拉裂缝向路表发展。) , 仅2-2’断面左右15m裂缝已贯通致使路面破坏;变形体 (滑坡体) 前缘坎脚下台地残坡积物部分已隆起, 剪出口迹象位于基岩顶界呈碎块状 (土状) 的全风化层中 (土状物含砂质略重, 并局部包裹紫红色可偏软塑状的粘土。) 局部位于坡残积层内;剪出口1-1’和2-2’断面极为明显, 隆起度可达0.3~0.5m, 并伴生鼓张裂缝, 隆起规模自南东至北西沿路堤脚下由强逐渐变弱, 甚至不太明显;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或可偏软塑状粉质粘土 (填土底界面) 为蠕滑变形体的滑移面或潜在滑移面。
根据地勘资料计算K23+240~400 (大垭口) 处有较大剩余下滑力, 且土层较厚故在这两处设计抗滑桩以确保路基稳定K9+026~176 (柳树弯) 处经计算剩余下滑力不大, 清方后做抗滑挡墙处理, 但该处应做好滑坡顶面排水工程, 以免雨水过多进入坡体导致新的滑动。
1.2 处治位置
K9+026~176 (柳树弯) 在距离右侧边沟外边缘6.5米处设置抗滑挡土墙K23+240~400 (大垭口) 处根据断面不同在距离路中线16米或20米处设计抗滑桩。
1.3 处治方案
K9+026~176 (柳树弯)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距路堑边坡开挖上口线一定距离平行公路轴线设一级重力式抗滑挡墙, 其基础型式采用条形基础, 基础嵌入强风化砂岩1.0~1.5m (就襟宽值而确定) , 其墙高为3~4m, 墙背用透水材料回填;总之, 路堑土质边坡裂缝应用粉煤灰、典型粘土填实密封, 防止降水沿裂缝渗入边坡内进而使滑坡土体 (滑动带) 的c、φ值进一步恶化;并于滑坡台地后缘稳定斜坡处设置截水沟。
K23+240~400 (大垭口) 采用1.5×18m、1.2×1.5m抗滑桩。
根据地质断面和滑坡土质物理性质计算得抗滑桩处剩余下滑力697KN, 通过计算后K23+240~400抗滑桩采用截面1.5×1.8m、1.2×1.5m矩形, 桩长根据地质的不同分别设置为14、10米, 桩间距5米;桩间采用护脚连接。
2 滑坡治理时的施工要点
2.1 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桩, 应记录基岩出露
标高、强中风化层界限, 如发现基岩出露状况与设计有出入时, 应联系地质和设计人员修改设计。
2.2 抗滑桩基应跳糟开挖,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3 抗滑桩间护脚可按逆作法施工, 分段跳糟开挖安装,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4 到确实不易开挖的坚硬岩石时可放小炮松动开挖, 严禁放大炮开挖而影响桩周岩土的稳定。
2.5 对直径d≥20mm的钢筋接头必须采用
螺纹钢套连接法或闪弧对焊, 不得采用电弧焊接和绑扎。
2.6 建议抗滑桩施工顺序:桩位放线→平整
桩口施工平台, 清除坡面浮土浮
石并对不稳定的桩口边坡进行处理→开挖桩坑 (边开挖边设置护壁) →抗滑桩桩身钢筋制安→桩身砼浇注→挖护脚基础、砌筑护脚→挖排水沟、砌筑排水沟→修补路基垫层、基层、面层→施工路肩。
2.7 工程桩号范围内路肩、边沟、护坡缝隙
用防水砂浆进行封闭, 减少地表水对右侧土质边坡的侵蚀作用。
2.8 挡土墙基础开挖时, 必须跳槽开挖, 严禁全段开挖后施工。
2.9 墙背回填:墙后回填土均应严格按相关
施工规范控制回填压实;并设置泄水孔, 墙背回填斜坡应修凿成逆向坡或阶梯状, 最好采用透水性材料。
2.1 0未尽事宜参见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边坡技术规范、边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 滑坡治理时的监测要点
3.1 抗滑桩修建时, 应建立简易观测标志, 在
桩坑开挖过程中, 派专人每天定时观测记录裂缝发展情况, 及时反馈滑坡变形信息, 以便在变形加剧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安全。
3.2 桩坑开挖过程中应由专业地质人员进
行地质编录, 若发现基岩面、滑动面位置和滑面擦痕指向与设计中不符时, 应立即通知监理、勘察和设计人员确认, 以便及时进行变更。
3.3 抗滑桩建成后, 应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点,
以便对支挡工程结构变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 对防治工程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结束语:实践证明抗滑桩及抗滑挡墙梓潼段的滑坡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迄今为止, 基本未发生滑坡现象, 路基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
[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胡聿贤, 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同作者作品) ;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5]《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386-2007)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社编[同作者作品.
[6]四川省道302线蠕滑变形边坡治理地勘设计资料.
治理滑坡 篇2
发包人(全称):*县职业教育中心(简称甲方)
承包人(全称):*地质基础工程公司(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治理工程
工程地点:*县职教中心院内
工程内容:设计图纸所涉及的削坡整形、锚杆、微型桩、排水管、格构梁等,挡土墙和截排水沟施工待定。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包工包料。
三、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竣工日期:二○○五年五月一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130天
四、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国定现行规范所规定的验收标准。
五、合同价款
本工程实行单价合同,各项目单价按以下报价单实行(见附表:
*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治理工程工程量报价单),中途不作变动。
预计工程总造价为人民币:壹佰壹拾壹万元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图纸
3、工程量报价单
4、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七、付款方式:
每月二十五日计量,甲方按现场监理核定的工程量,依照工程量报价单向乙方支付当月工程款,支付额度为当月工程计量款的85%。工程结束通过竣工验收时付至工程总价款的95%,余下的5%工程款作为本工程的质保金,待工程竣工后一年时付清。
八、甲方责任:
1、负责办理各种建管及质监手续,办理开工许可证,以及其他应由甲方办理的手续。
2、组织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
3、指派业主现场代表及现场监理工程师,对乙方的工程施工质量进
行监督,并对乙方每天的现场工作量进行现场验收及签认,以此作为工程量决算的依据。
4、确保乙方的外部施工环境,负责协调周边关糸,保证乙方正常施工。
5、确保乙方的施工用电和用水,水电牵至现场,如因甲方的原因造成停工则工期顺延。
6、按时支付工程款。
九、乙方的责任:
1、按照图纸及国家现行施工规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确保二○○五年五月一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2、遵守当地政府的各种法规,按章缴纳各种税费。
3、服从监理工程师及现场业主代表的指导和监督。
4、搞好与周边居民和单位的关糸,保护当地环境,搞好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因施工活动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5、严格遵守各种安全法规及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队伍的施工安全,如因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责任。
十、本合同一式人份,甲乙双方各执四份。
十一、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发包方:*县职教中心承包方:*地质基础工程公司
盖章盖章
法人代表或代理人签字法人代表或代理人签字
刍议山体滑坡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篇3
【关键词】山体滑坡;成因;治理措施
0.引言
滑坡实际上是指在地质脆弱的区域,岩石和沉积物与稳固的下伏基岩发生松动、分离并快速滑落的一种块体运动。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简要分析了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治理措施。
1.山体滑坡的成因
1.1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2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1.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1.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1.5人为因素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2.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2.1修建排水沟
设置截水、排水沟、盲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入坍、滑体。在坍、滑体上方,按其汇水面积及降雨情况,结合地形设置一道或几道截水沟,使地表水全部汇入截水沟,引至路基边沟或涵洞排出。截水沟断面一般可取深0.4-0.6米,沟底宽0.5米左右,边坡1:1-1:1.5。在坍、滑体范围内,根据水量大小开挖树枝状排水沟。其主沟与滑动方向一致,以免滑坡体滑动时水沟破裂水量集中下渗。水沟跨过裂缝,可用搭叠形渡槽引过。排水沟尺寸可略小于截水沟填平坡体上的洼地、水塘,整平夯实山坡坡面。若截水沟和排水沟通过砂性土地带,必须用三合土或水泥砂浆抹面,以防漏水。坍、滑体内地下水丰富且层次较多时,可设支撑盲沟,用于排水和支撑。当坍、滑体上方有地下水时,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方向设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引向两侧排出。盲沟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深度视地下水或滑动面埋深而定,须设置于地下水层之中,其基底必须置于滑动面之下的稳定土层上。盲沟内填充碎石或卵石,周围用细纱或草皮作反滤层,以防盲沟淤塞。
2.2设置构造物
若滑坡体下有坚实基底,且滑坡体推力不大,可设置抗滑擋土墙,挡土墙尺寸应经过计算确定。若滑坡体底部有未扰动层,可打桩阻止坍体滑动。一般在坍体滑坡的斜面上,用木桩或混凝土桩穿过坍滑体,打入未扰动下层,桩的间距及打入深度应经过计算确定。
2.3稳定边坡
土质边坡可植草皮,风化石质或泥质页岩坡面可植树种草,利用植物根系固定表土,并减少地表水下渗。岩石风化碎落坡面区,可用表面喷浆、三合土抹面或黄泥拌稻草抹面;土质坡面可采取铺砌块石护坡。根据边坡地形特点和地质条件,采用刷方减缓坡度或在滑坡体上部挖去一部分土体,减轻滑坡体重力,以减少下滑力,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刷方或上部减重的数量按平衡条件验算确定。
3.预防山体滑坡的有效对策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
建立专业人员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队伍,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专业队伍为主的监测网点,对其它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为主、并与专业队伍指导和定期巡查相结合的监测网点,通过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实现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适时监控,为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2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专家分析制度
某个滑坡体发生险情后,由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及相关专家召开会商会,分析监测预警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判断滑坡体所处状态及预警级别,估算涌浪影响范围,形成会商意见,供当地政府决策参考。
3.3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因而,预警信息应当由当地政府以正规形式明确发出,各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发布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十天项目滑坡治理工程 篇4
1 滑坡的诱因及推力分析
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确定发生滑坡的原因是该处原为古滑坡体,在走访调查时了解到1985年曾发生过较大滑移,再由于2010年7月~9月的持续性强降雨,在地表水下渗的影响下,破坏了坡体临界力学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坡体发生滑动变形。滑坡剪出口如图1所示。
2 C,φ值选取及推力计算
2.1 滑动面C,φ值的确定
根据滑带中的物质特征,结合经验及指标反算,进行综合选取,最终选取参数为C=14 k Pa,φ=21°。另滑坡区处在地震7度区内,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考虑地震作用力影响。
2.2 对潜在不利滑动面的推力计算
以典型工程地质断面(2)K403+390为计算断面(见图2),在不同工况下分别对潜在滑动面1和潜在滑动面2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表2。通过计算得出,潜在滑动面1在最不利情况下,即在工况二(暴雨及连续降雨)情况下,边坡最大下滑力为2 122 k N/m,而潜在滑动面2在最不利情况下,边坡最大下滑力为3 147 k N/m。必须对边坡采取分级分层支挡加固,即应该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进行支挡加固,减小潜在滑动面2的下滑推力,对此进行计算。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设置支挡结构处(五级平台处)进行推力计算,结果见表3。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进行支挡加固后,上部边坡下滑力对下部边坡基本不再影响,仅对下部坡体即潜在滑动面2坡体设置支挡结构处(三级平台处)进行推力计算,结果见表4。
通过计算得出在五级平台处设置支挡结构应以最不利滑动推力作为设计依据,即在工况二情况下滑坡最终下滑力E=1 767 k N/m作为设计依据。三级平台设置支挡结构物时也应以工况二情况下最终下滑力E=994 k N/m作为设计依据。
对坡脚处开挖后坡体抗滑力计算见表5。
可见在对坡脚开挖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终下滑力在工况二情况下为928 k N/m,必须对坡脚进行支挡加固。
3 治理措施
十天高速汉中西段H-C26标治理滑坡的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清方减载、反压、支挡工程(包括抗滑桩、桩板墙、锚索抗滑桩、锚索、锚杆、夯填裂缝、整平地表、环保与绿化等)。
3.1 清方减载放缓坡率、反压回填
清方减载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滑坡治理措施,实施容易,可用于应急工程,也可用于永久工程,特别适用于滑坡形成期,特别是K403+310~K403+410段滑坡治理工程第六级边坡减载放缓坡率后施工锚杆框架梁效果明显,在施工中根据监测由于坡体反压回填可有效的削弱滑坡体的下滑力,又能减小支撑工程,并可有效保证施工安全。
3.2 排水
滑塌区岩体受构造影响,极易破碎,属于易滑地层,岩体水理较差,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软化作用明显,岩土体长期受地下水的作用,易形成滑带,因此,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滑塌的形成及对滑塌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所以,治理滑坡首先应着眼于对水的处理,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的水。
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个方面,地表排水通常包括在滑坡体外修建截水沟,及在滑坡体内夯填裂缝、修建树枝状排水沟,以拦截流向滑坡的地表水及排引滑坡体范围内的地表积水,以避免地表水下渗,增大滑体重量,软化滑动带,降低其强度,减小滑坡自身的阻滑力。地表排水作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措施被普遍采用。排除地下水,最好是在查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条件下,在滑体之外进行截流并设置仰斜式排水孔。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常用的是排除边坡支撑渗沟的浅层滞水,一般适用于土质路堑坍滑、路堤坍滑的整治。
3.3 加固滑坡及边坡的预加固
3.3.1 加固滑坡
对已产生明显滑移的五级平台设置锚索抗滑桩,桩截面为3.2 m×2.0 m,桩长为26 m,高出地面2 m,桩头设置2孔锚索,布设范围为K403+303~K403+441段,共计24根,锚索抗滑桩由于在抗滑桩桩顶或上部配备了锚索,施加了横向拉力,改善了抗滑桩的受力状况,其抗滑性能较普通桩增加不少,并且可以适当的减少锚固段长度。
3.3.2 边坡预加固
为防止边坡沿全、强风化软弱带产生进一步的滑动,对一级~四级边坡采取预加固措施,具体如下:1)一级边坡采用锚杆框架防护,锚杆长度12 m,一级平台设置普通抗滑桩,防止坡脚应力集中引起边坡进一步变形破坏,桩截面采取2.4 m×1.8 m,桩长20 m,共计18根。另大桩号方向K403+430靠近冲沟侧,沟底有岩体挤压变形迹象,为防止边坡向沟内滑移,在沟侧再增设3根抗滑桩,桩截面采取2.4 m×1.8 m,桩长20 m;另在小桩号K403+218和K403+224桩号增设2根抗滑桩,桩截面为2.4 m×1.8 m,长度为20 m。在三级平台设置17根锚索抗滑桩,桩截面尺寸为2.4 m×1.8 m,长度为26 m,桩顶高出平台2 m,桩后采用混凝土浇筑。桩头设置2孔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编束,长度为45 m。2)四级边坡采用锚索框架梁加固,框架梁截面为0.6 m×0.7 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若遇地形凹凸不平处采用M10浆砌片石补砌,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编束,设计拉力为600 k N,锚索长度为45 m。3)二、三级坡面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梁截面为0.4 m×0.4 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锚杆长度为12 m。
3.4 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为确保安全,防止此滑坡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再次发生滑动,必须遵循少扰动、自上而下、逐级施作、加强监测的原则。
抗滑桩施作跳孔开挖,逐级施作,先施作五级边坡的偶数桩,再在抗滑桩锁口上设置位移监测点,根据监测位移情况指导施工安全,对开挖出的渣样同设计进行对比校正滑移面,保证设计的安全及合理性。锚索及锚杆框架梁施作,也要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逐级施作,并根据山体钻孔及抗滑桩开挖的地质及水文情况实时调整坡体仰斜式排水孔的深度及数量,此段工程简要施工步骤如下:截、排水工程→第五级平台锚索抗滑桩→第五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四级边坡锚索框架梁→第三级平台锚索抗滑桩→第三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二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一级平台抗滑桩→第一级边坡锚杆框架梁。
4 结语
通过采取各种治理方法,滑坡很快得到控制,对以后施工滑坡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滑坡导致的大型灾害在我国近几年频频发生,在滑坡等山地灾害多发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民众对于灾害认识的力度。为了减少山地灾害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存在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于这些地区的排查和监测。我们需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将滑坡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摘要:针对滑坡造成的危害,分析了发生滑坡的原因以及有关推力计算,从排水、加固、施工多方面介绍了治理滑坡的主要措施,以减少山地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滑坡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滑坡,推力,排水,预加固
参考文献
滑坡工程治理程序及方法浅析 篇5
滑坡工程治理程序及方法浅析
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大,根据滑坡成因,防治滑坡方法是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改变滑坡的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阻滞滑坡体的滑动,以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本文从滑坡治理方法研究入手,为相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华南地质与矿产英文刊名: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年,卷(期):2009“”(3)分类号:P618.405 P618.670.5关键词:防治工程 抗滑力 地质灾害 滑坡
治理滑坡 篇6
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要:滑坡是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难以被及时预知,这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现阶段,滑坡地质灾害虽然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但可以通过地质勘查进行一定的预测,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有效降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对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勘察方法和防治治理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方法;防治治理措施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或者在切坡重力加载等各类人为工程活动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成分散状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在云南各州(市)、(区)县均存在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给社会稳定发展和人们生命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
一、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其影响因素都不同,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山坡的自身结构、土质(岩层)条件等因素,其会引起滑坡灾害的原因主要有:(1)山坡的土质(岩层)整体性较差,在抗风化能力、抗剪能力等方面都较低,在出现大雨等天气时,其岩土就会受水而发生性质变化,这也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2)地质结构问题,山坡的地质结构有较多的裂缝、断层或者属于层理面、岩性界面;(3)地形地貌问题,主要是指地形的倾斜度较大或者前缘缺乏足够的强度;(4)地下水文条件,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就会造成岩石的软化和浮动,从而产生滑动面,引起滑坡灾害。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在自然因素方面,最容易引起滑坡灾害的是降水,这主要是由于水体不仅会改变土体的性质和增加滑体的自重,同时还会提高地下水位,使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增大了滑坡发生的概率;另外,地震也是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地震会对土质(岩层)的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使其出现结构的裂缝或松弛,同时也改变了地下水位,削弱了斜坡的稳定性。
其次,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是指人们在山体或其周边施工时存在不当行为,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或改变了地下水情况,从而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常见的行为主要有: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和破坏植被等。
二、滑坡地质灾害的勘察方法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难以被准确预知,但可以通过勘察来分析其风险大小,从而有效降低滑坡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为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所以,必须采取合适的勘察方法,提高勘察的准确性,具体方法有:
(一)映像法
映像法主要应用于浅层地震的勘察,其利用的地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规律来对地质情况进行判断的,借助的仪器主要有地震波人工发生仪,针对的主要是前侧地质问题。在使用此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检测点的波形信息进行记录,结合不同弹性岩层会对地震波产生有差异的折射和反射的原理,通过专业仪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岩石的性质、结构等的信息,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小。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直流电阻率法的一种,其原理是地质条件不同的岩土层其在导电性上也会有差异。在地质勘测中使用此法的优点在于:首先,能够完成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且其速度较快;其次,其测量点的间距较小,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使用此法的过程中,由于电极是一次布设完成的,其所受到的干扰较少,充分保证了勘察的精准度。
(三)GPS物探法
GPS物探法是一種应用较为广泛的地质灾害勘察方法,其优点在于勘察的精度较高,且操作较为简单,能够在任何时段、任何环境条件下完成勘察工作,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过高测量精度要求时,此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会远远高于其它方法。在使用此法进行勘察时,需要对其勘察精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勘察成本与勘察结果之间的匹配。
(四)声波探测
声波探测利用的是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其所使用的声波频率通常在几千赫到20千赫之间,其能够通过声波在土层中的振幅和波速的变化来判断地质所属类型,同时,声波探测还能够得到岩体的动弹性参数,进而对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做出判断,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预测有较高的价值。
(五)其它探测方法
地质灾害的勘察方法还有许多,比如电视测井、地质雷达等,其中,较为传统有挖探和钻探两种。
挖探是通过直接在勘察区域内开挖深坑、探槽、深井等方式,来直接对地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此地的岩土层性质,了解勘察区域内破碎带宽度以及构造线具体情况,从而得到滑坡的规模大小和边界,为后期防止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钻探是通过在相应区域进行钻孔,得到土层(岩层)内部的岩土土样,进而对滑坡体的物质组成、范围和厚度等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够对地下水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适合用于中、大型滑坡的勘探。
三、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治理措施
根据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可知,在防治上,主要可以通过控制地下水位对岩体的影响和加强边坡岩土体的强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一)控制地下水水位
首先,加强对地表水的排放,避免大量的地表水渗入到地下水或岩土层中,主要可以通过设置环形截水带,来将地表径流隔离在滑坡范围之外,在滑坡范围内设置沟谷,将其内的地表水及时引出,同时,还需要做好地面平整和植树工作,提高对地表水的防渗能力。
其次,做好对地下水的控制,地下水是引起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控制地下水也是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在地下水的控制上,遵循的原则是只疏不堵,具体的排水措施有许多,比如截水明沟、泄水隧洞、横纵向的渗沟、渗水井和钻孔排水等,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其地下水的具体来源,来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法,达到降低地下水位、减小土层含水量的目的。
(二)提高边坡岩土体的强度
边坡岩土体的强度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也是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所以,提高边坡岩土体的强度能够有效降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在具体执行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降低边坡的承载重量,从而较小滑坡的动力,达到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目的,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削减的方法将边坡的角度放缓或者边坡的高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在削减过程中,尽量去掉不稳定的部分,而对于起到阻滑作用的岩土体,则需要保留。此法相对而言需要较高的成本,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事先估测。
其次,通过人工工程的方式来对边坡进行加固,主要的方式有:(1)在边坡周边修建挡土墙,来对不稳定岩土体起到支挡作用;(2)在边坡内部插入钢筋混凝土桩体,将其与阻滑岩土体形成新的完整阻滑结构,提高对滑坡的阻滑能力;(3)对于结构面较为软弱或者存在裂缝的岩石边坡,可以采用设置锚杆或锚索的方式,来提高边坡的强度。
结语:
综上所述,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在多种因素下共同形成的,会造成村镇掩埋、江河堵塞、道路和耕地毁坏等众多危害,因此,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滑坡地质灾害的勘察上,各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其测量的重点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在防治上,主要是通过地下水位控制和增加边坡强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秀娟,杨强,田运涛,等.陇东某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勘察科学技术,2010,04:28-31.
[2]孙武.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与防治研究[J].煤炭技术,2013,10:110-112.
山区农村公路滑坡的治理 篇7
该场地原为自然山坡, 地形较陡, 坡度约35°, 地表植被不发育, 后经人工整平作为移民安置点。安置点依山就势修建, 其下的边坡高度约为15米, 边坡开挖后未经任何防护。经过几年的雨水冲刷, 坡体逐渐崩塌、变陡, 对坡顶民房造成威胁, 因此, 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残积砂质粘性土, 饱和, 可塑-硬塑, 以粉质粘土为主 (层厚1.9-4.0m) 、②强风化花岗岩, 饱和, 散体状, 底部多呈碎块状, (层厚2.0-5.2m) 、③中风化花岗岩, 块状构造, 花岗结构, ∠30°-40°顺坡向节理较发育。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残积土中的孔隙水及赋存于节理裂隙和风化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场地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见表1。
根据计算, 边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 安全系数为1.20, 但在饱和状态下, 边坡的安全系数在1.0左右, 说明在持续降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滑坡。
2 边坡加固设计方案
该边坡天然状态下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且根据分析, 滑裂面较浅, 饱和状态下, 安全系数也在1.0左右。按常规的加固方式考虑, 可以采用锚索+混凝土框架梁、锚索+抗滑桩等加固形式。经计算, 锚杆 (索) 抗拔力每延米约500kN的力, 安全系数即能达到1.35 (天然状态) 、1.15 (饱和状态) , 采用锚索+抗滑桩支护显得不经济。另外, 对于抗滑桩, 现场不具备抗滑桩施工的条件, 施工难度较大, 且造价较高, 施工周期较长。
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分析结果, 决定对边坡上部采用锚杆挡墙加固;中间设3米宽的平台, 开挖至强风化岩面, 采用注浆钢管形成“抗滑桩”进行加固;下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植草防护, 加固剖面如图1。
桩身内力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和剪力按地基弹性的抗力地基系数 (K) 概念计算。抗滑桩结构设计按极限应力状态法, 截面强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进行计算。
施工安排为:边坡按逆作法施工, 逐级修坡, 逐排施工锚杆→ (锚杆施工完成且肋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施工竖向注浆钢管→施工锁口梁, 形成“抗滑桩”→下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植草防护。
3 注浆钢管施工
3. 1 钢管加工
①注浆钢管采用Φ89 mm ×5 mm 的无缝钢管, 钢管顶部2米下设置注浆花眼, 花眼为Φ5 mm, 梅花形布置, 间距200。
②钢管连接:钢管连接采用焊接, 接头采用Φ102 mm ×5 mm 的无缝钢管套接, 接头钢管长度不少于100 mm。
③密封:钢管顶部对称焊接1个Φ15 mm 的螺母, 作二次注浆固定枪头用, 底部用厚度5 mm 的钢板焊接密封。孔口1.0米深度范围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孔。
④注浆孔外侧用专用胶带缠绕密封, 缠绕2层。
⑤对中架:为了保证钢管在孔中居中, 同时保护密封胶带在钢管入孔时不被损坏, 沿钢管轴线间隔2m安装一个对中架, 对中支架采用Φ8 mm钢筋焊制成船形托架, 焊接长10cm , 高度2cm, 以保证钢管在孔中居中。
3.2 钻孔与清孔:
钻孔采用干法成孔, 因桩孔位置较近, 在施工中分成两排, 跳孔施工, 先钻进第一排钢管桩, 再进行第二排钢管桩施工, 从而避免相邻孔位互相影响。为保证钻孔施工的精度, 钻机在定位定向后及时固定, 然后开孔, 钻进成孔后立即清孔, 保证孔壁清洁。成孔后放入注浆钢管。
3.3 注浆工艺
① 一次常压注浆:
注浆水泥采用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为0.5:1.0, 一次注浆管 (Φ22mmPVC 管) 绑在钢花管外, 与钢管一同入孔, 一次注浆采用常压注浆, 当孔口返出正常浆液时即停止注浆, 浆液凝固收缩回落到孔口以下1.0米时, 及时补浆, 直到浆面稳定。一次注浆后48小时候, 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孔。
② 二次注浆:
二次注浆在一次注浆完成后24小时进行, 二次注浆水灰比为0.6:1.0, 注浆按注浆压力1.0 MPa 控制。注浆过程中, 局部出现地表冒浆或裂缝增大等异常情况, 及时停止注浆, 并采取间歇式注浆的办法处理。
3. 4 钢筋混凝土锁口梁
注浆钢管桩锚入锁口梁内300mm, 钢管桩施工完成后, 施工钢筋混凝土锁口梁, 锁口梁主筋与钢管焊接连接。锁口梁混凝土强度为C30, 锁口梁按照设计要求每隔12 m设一道伸缩缝, 缝宽2 cm , 缝内用沥青木板填塞。
4 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监测
在随后的边坡加固施工过程中, 施工较为顺利。在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 对边坡进行了坡顶沉降、坡体深部水平位移、坡顶裂缝等项目监测。监测频率为:施工期间每10 天监测一次;在竣工后3 个月每月2 次;3 个月后每月1 次。监测至边坡竣工后约2年。边坡竣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暴雨及台风天气, 边坡的变形情况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坡体深部水平位移允许值为边坡高度的1/500, 该监测点处边坡高度约为15m) 。边坡深部水平位移最大约为6mm, 坡顶最大沉降量为12mm。典型的坡体深部水平位移曲线见图2, 坡顶沉降曲线见图3。
5 结论
钢管压力灌浆在岩石边坡中应用较多, 但多局限于抢险或作为安全储备措施。作为“抗滑桩”的形式进行加固工程还很少。且计算理论还不成熟, 该滑坡通过注浆钢管加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通过注浆, 水泥浆液在坡体中的节理裂隙中有效地扩散, 通过与原充填物相互作用从而将坡体土体改善, 并将破碎的岩体连结成整块, 提高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2) 两次次注浆兼具渗透、充填、挤密等多种复合作用, 可有效降低结构面的含水量, 改善充填物的c、φ值, 提高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全面有效地提高抗滑能力, 对控制边坡变形是行之有效的。
(3) 实施注浆后能够有效地封堵原有的导水通道, 根除因水的渗入而造成的工程隐患。
(4) 注浆后的注浆钢管继续留在注浆孔内, 2排注浆钢管通过锁口梁连接, 并与岩体形成“抗滑桩”, 以进一步提高结构面的抗剪能力。
(5) 对于遇地下水易软化崩解、节理裂隙发育的地层, 采用注浆钢管加固边坡也是有效的。
(6) 与抗滑桩、锚索框架等加固方案相比, 该施工工艺无论是工程量、施工难度、工程造价都大大降低, 施工进度则大大提高, 充分的保证了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坡下公路的安全使用。根据估算, 该加固措施缩短工期约1个月, 减少工程造价约80万, 从总体上说, 该加固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通过注浆钢管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介绍了其施工工艺及有关要点, 为该加固方法积累了工程经验, 为处理类似的地质灾害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注浆钢管,边坡加固,边坡监测
参考文献
[1]程良奎.岩土工程中的锚固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2]孙钧.国际岩土锚固与灌浆新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基于隧道出口滑坡治理研讨 篇8
关键词:隧道出口,滑坡治理,地质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交通系统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 以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但受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的影响, 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工程在开挖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发生边坡垮塌、滑坡的现象, 尤其是隧道出口更容易发生滑坡崩塌事故, 而且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范围的扩大, 密度的增加, 遇到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 公路铁路隧道崩塌滑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所以不断加强对隧道出口滑坡的治理就直接关系到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安全, 关系到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进度和社会效益, 更是公路铁路隧道工程需要不断改革的工程技术问题。
2 如何更好地治理隧道出口滑坡
2.1 治理隧道出口滑坡中施工工具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治理隧道出口滑坡, 促进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发展, 公路铁路隧道工程进行出口滑坡治理的过程必须选好所需要的工具, 并且注重在公路铁路隧道出口滑坡治理施工中, 施工机械应根据隧道具体的地质条件、隧道的长度、断面的大小以及施工方法等因进行合理配置, 从而做到安全可靠, 节能环保;要十分注意的是施工机械作业场所应该具备必要的照明, 而且光照度必须大于50Lx;像混凝土拌合设备、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喷射机、运输设备、抽水机、通风机、等施工机械设备必须具备, 而且要保证备用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在施工中严禁汽油机械进洞, 在而且洞内使用柴油机械, 必须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或掺入柴油的净化添加剂, 虽然仅仅是隧道出口出现滑坡, 但地质影响却比较深远, 隧道洞内也可以因此受到震动出现裂缝之类的影响隧道安全的事故问题, 为此, 必须做好检测, 选好工具, 彻底建设安全有保障的隧道。
2.2 滑坡治理前的地质超前预报
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所以在治理隧道出口滑坡过程中, 对于那些隧道工程处于地质复杂或较复杂的隧道出口治理工程施工, 应该号召建设单位组织统一招标, 选择那些有经验的队伍承担超前预报的工作, 然后公路铁路隧道施工根据区域地质的勘测资料, 选择以钻探法为主并结合地质调查法、物探法等多种不同原理的预测预报方法, 对探测对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 努力达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从而更好地提高预报准确率, 但是要注意的是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必须接受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掌握相关的安全操作技术, 以确保隧道出口经过滑坡治理后不会发生再次滑坡或崩塌, 既浪费财力有浪费人力, 同时加大了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经济成本。
2.3 隧道出口滑坡治理过程中的施工技术
为了更好地治理隧道出口滑坡, 促进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工程的发展, 公路铁路隧道工程进行出口滑坡治理的过程必须不断提高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 隧道出口一般施工比较大, 哪怕是由于滑坡或崩塌所造成的二次施工也是一样, 为此, 隧道施工工程进行隧道出口治理中要保证难度截、排水系统应与路基排水系统的顺接, 不能出现冲刷路基坡面、农田房舍和桥台锥体现象;同时隧道施工在引入道路和施工场地的时候, 要保证场地平整, 尽量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 防止再次发生滑坡或崩塌, 对于隧道出口石质边和仰坡的开挖, 隧道施工单位应该采用预裂爆破法或预留光爆层法, 严禁采用集中药包爆破开挖法或深眼大爆破法, 这样会破坏地质的稳定性, 再次发生滑坡和崩塌;治理人员要注意在隧道出口的重新开挖及支护之前, 要注意先清理洞口上方及侧方可能出现滑坍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 努力疏通流水沟渠, 排除大量的积水;对于隧道出口是土质天沟要做到随挖随砌, 不能使水冲刷到坡面, 在重新开挖隧道出口门端墙处的土石方时, 要结合施工的季节、隧道出口地层的稳定程度以及隧道施工方法进行开挖, 要避免因为废弃的残碴堵塞而造成排水不畅、过大的土压力引起的山坡再次滑坡和坍塌, 避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对于那些处于高边处或陡峭的隧道出口, 公路铁路隧道施工工程在进行滑坡治理时要增设安全栅栏、安全棚或安全网, 对于严重的危险段应采取加固措施。
2.4 具体治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治理隧道出口滑坡, 隧道施工工程在隧道出口滑坡治理中首先要布设好相应的抗滑桩, 可以在隧道出口的左侧沿线路方向设置十根C型抗滑桩, 隧道出口的右侧沿线路方向设置七根A型抗滑桩, 同时要在隧道出口的左侧横向变电所范围内设置上八根B型抗滑桩, 隧道出口的右侧边坡上原铁塔位置的正下方设置四根D型抗滑桩, 以更好地做好抗滑坡的抵御工作;除了要布设好相应的抗滑桩以外, 隧道施工工程还要在隧道出口法仰坡位置竖梁和压力注浆锚杆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工作, 尤其要注意使治理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在隧道出口左侧坡面变形区域和稳定性比较差的局部浅层区的坚梁间另外设置垫墩锚杆进行进一步的加固,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全长粘结锚杆和C20 砼进行封锚, 同时还要使隧道出口滑坡治理的施工人员设置相应的预应力锚索, 为了提高治理的治理, 隧道出口滑坡治理的施工人员可以在隧道坡顶截水沟以外的原自然坡面另外设置相应的预应力锚索, 并且注意将锚固力设计成500KN最佳;最后隧道出口滑坡治理的施工人员还要对网格骨架挂三维土工网进行植被绿化, 更好地防止隧道出口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滑坡和崩塌, 通过在隧道出口处竖梁间的坡面上采用钢筋设固网锚, 然后再在固网锚杆上挂上牢固的铁丝网, 为了提高栽种的效率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喷播有机基材和栽植灌木填土植草, 也可以种植灌木进行隧道出口周围环境的绿化, 更好地防止隧道出口水土流失, 更好地防止和治理隧道出口发生滑坡或崩塌等灾害。
3结束语
不断加强隧道出口滑坡的治理, 有利于促进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又好又快地发展, 打破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受地质条件和灾害的限制, 促进我国公路铁路隧道的规模的扩大, 使我国公路铁路真隧道正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交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展成, 张培德, 练妙龙.河龙高速公路某古滑坡的特征、复活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8 (03)
[2]姜春林, 吴顺川, 吴承霞, 金爱兵, 张友葩.复活古滑坡治理及微型抗滑桩承载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10)
[3]丁宏伟, 李莉, 姚兴荣, 马富存, 赵荣昌.大气降水对黄土滑坡的影响和控制——以甘肃省陇西黄土高原为例[J].甘肃地质.2013 (01)
[4]黎志恒.兰州黄土滑坡与地表水入渗变形关系分析——以皋兰山滑坡降雨入渗试验研究为例[J].甘肃科学学报.2003 (S1)
金鸡岭山体滑坡治理 篇9
金鸡岭山体滑坡处在国道205线K2493+400,位于闽西南武平县十方镇与高梧村两山间盆地衔接的坳口,坳口与两侧山间盆地高差约150 m。1994年8月,国道205线改宽扩建工程,对坳口原路面下挖3 m~5 m,造成其左侧山体滑坡。至1998年1月滑坡面积已达18 200 m2,土石方量约150万m3,滑体前缘已剪碎原公路挡墙约30 m,同时路面因受滑坡体推挤而上拱1.0 m,滑体内裂缝纵横密布。为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对该滑坡进行了治理。
2 滑坡区自然环境
2.1 地形地貌
滑坡体所处位置区域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山体高程一般为300 m~500 m,山体浑圆,山坡坡度一般为20°~30°,局部30°~37°。山坡上主要为松树和蕨草,植被一般。滑坡体与周边地形呈台阶式圈椅状地貌,推测为古滑坡地貌。
2.2 气象、水文
滑坡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7 ℃~19.6 ℃,全年最高气温达39.5 ℃,全年最低气温-4.8 ℃,年平均降雨量1 500 mm~1 900 mm,降雨一般在晚春及夏季。
滑坡体及其周围发育有两类地下水。一类是第四系松散层及因岩浆入侵作用与断裂构造破坏作用产生的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另一类是基岩裂隙水,它主要赋存于硬碎的石英砂岩、石英岩的裂隙中。此二类地下水均受大气降水补给。
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3.1 地层
1)上古生界地层下二叠统文笔山组(P
2.3.2 侵入岩
燕山早期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R
2.3.3 构造
滑坡体所处部位有一产状10°NW∠85°,宽30 m以上的断裂带通过该滑体,岩性极为破碎、松散,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下水富集,尤其是通过文笔山组及桃子坑组的砂岩处。
3 滑坡体特征
1)滑坡体呈向西北敞开的簸箕状,其后缘高程135 m,前缘高程80 m(为公路路面),相对高差55 m。坡脚(滑坡舌)斜向于公路路面。滑坡主滑方向为北西325°,与山坡坡向基本一致。滑坡体沿主轴方向长130 m,上宽120 m,下宽160 m,滑坡后壁高2.5 m~3.5 m。滑坡体范围面积约18 200 m2,滑体土石方量约150万m3。
2)该滑坡经分析为一牵引式浅至中层顺层同坡土质滑坡,从其前缘沿主轴方向至滑坡后壁,有三个较明显的滑体台阶面,可将其分为三个下滑段:下滑段Ⅰ、中滑段Ⅱ、上滑段Ⅲ。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主要为残积黏土、粉质黏土及残积含碎石黏土,其岩性中富含高岭石、蒙脱石等黏土物质,其有很强的吸水性。滑坡中部、后缘滑体厚度最大达8.12 m,滑坡前缘主滑地段滑动面深度在公路路面以下约5 m(即高程75 m)处,使205国道公路路面靠滑坡体侧剪切拱起约1 m。
4 滑坡产生原因分析
4.1 地形地貌与构造岩性
滑体地形上呈圈椅状地貌,推测为古滑坡地貌。滑体上部的平坦台阶式地形,极有利于地表雨水沿裂缝入渗补给,形成软弱滑动面。该滑坡滑床上部岩性主要为残积粉质黏土、残积含碎石黏土,滑床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滑床上下部岩土层均顺向倾斜。
4.2 大气降雨
大气降雨为本滑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气降雨顺着滑坡表面的裂缝及表层土的孔隙入渗,入渗地表雨水,沿强风化富水处向下迳流,水力坡度增大,继而动水压力增大,同时土体吸水饱和,土体强度降低,从而诱发了滑坡体的进一步活动变形。
4.3 人类工程活动
原公路的改建拓宽工程,下切原公路面3 m~5 m,破坏了原土体的力学平衡,使坡体脚形成临空面,为滑体的下滑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5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5.1 治水措施
1)在滑坡体后缘周界外侧浆砌一道片石截水沟,总长120 m,以拦截滑坡体周界外侧地表雨水流入滑体内。2)在所有地表直观能见到的滑坡体内地面裂缝均由人工开挖加宽加深,而后用黏土进行分层夯实填平。3)依滑坡体内地形建立地表排水网,在适当位置修筑纵横排水沟,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同时在滑坡前缘泉水出露土体潮湿区及重力挡土墙后设置碎石过滤层,安放出水管,把土体地下水迅速排出滑体,降低滑体地下水位。
5.2 支挡、加固措施
5.2.1 滑坡稳定性验算
根据滑坡主滑方向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按GB 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公式:K=(∑N×tanϕ+c×L)/∑T,采用c=15 kPa,ϕ=15°,r=17.9 kN/m3代入计算得出KⅠ=0.82,KⅡ=0.75,KⅢ=1.5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滑体Ⅰ,Ⅱ处于不稳定状态,并缓慢下滑;滑体Ⅲ处于稳定状态,这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
5.2.2 滑坡推力计算
根据GB 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滑坡推力计算公式:Pi=Pi-1ϕ+ktTi-Ri,采用K=1.15,c=15 kPa,ϕ=15°,r=17.9 kN/m3,代入计算得出作用于挡墙前土体的滑坡推力为596 kN/m。
5.2.3 加固措施
1)主滑地段(即滑面下滑段与抗滑段转折处)50 m处设置2排人工挖孔(C30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共计33根,呈梅花状布设。桩径1 000 mm,桩排距1.5 m,桩距3.0 m,桩长15.0 m,嵌入滑动面下稳定土层8 m~9 m。
抗滑桩排距之间于80 m标高处布筋浇筑截面为0.40 m×0.50 m的C30钢筋混凝土地梁一道,桩顶浇筑截面积为0.5 m×1.0 m连梁,把桩联结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整体性,改善其受力状态,增强其抗滑能力。
2)非主滑地段,滑动面深度不超过公路路面以下1.0 m,其滑坡推力较小,对公路路面未产生明显破坏,所以在滑体前缘非主滑地段设计修筑一道重力式挡土墙,长约70.0 m,其截面尺寸为1.5 m×4.5 m,墙基深入滑动面以下约1.5 m。挡土墙每间隔10.0 m设一伸缩缝,用沥青木板填充,并在挡墙后部做好防渗排水层。重力式挡土墙施工时严格采取分段开挖砌筑,防止大面积开挖而导致土体继续滑动。
5.3 刷坡卸荷
在滑坡体Ⅰ中按坡度1∶1.5,滑坡体Ⅱ中按坡度1∶1.75对滑坡体进行修整,刷坡卸荷;在滑坡体Ⅰ与滑坡体Ⅱ交接之间设一平台,平台宽2.5 m,平台向内坡度2.5%,平台内设一排水沟;刷坡卸荷修整后,在滑体Ⅰ和滑体Ⅱ内浆砌片石“人”字形骨架护坡,在骨架内种植根系发育的草皮,以防止地表土体受雨水冲刷,同时加固边坡,减少局部土体崩塌。
6 治理方案实施效果
金鸡岭山体滑坡治理工程于1998年1月开工,1998年9月完工。该滑坡治理工程经历过多次暴雨,从观测结果看,治理后的滑坡体未发现进一步活动的迹象,公路及其构造物未见新的变形,表明该滑坡治理是合理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双龙堡滑坡特征及治理措施 篇10
1 工程地质概况
滑坡场地属浅丘斜坡地貌, 原为斜坡, 呈折线状, 上部及下部较陡, 地形坡角约40°, 中部地形坡角约10°~20°。经人工堆填, 形成长约60m、宽50m~60m的填土边坡。排污箱涵在坡脚通过。场地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人工填土: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砼块组成, 结构松散, 稍湿。在斜坡中部厚约4m~7m, 前、后缘较薄, 厚约3m~5m, 为新近堆填。
粉土:密实, 稍湿, 厚约1m~3m。
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砂岩与泥岩互层, 薄层状构造。岩层倾角8°, 无断层, 裂隙较发育。
场地地处斜坡地带, 由于上部土层较松散, 大气降水易渗入地下, 因基岩为不透水层, 大气降水入渗后一般沿岩面向斜坡下方排泄, 故非降雨期无地下水, 而勘察的各钻孔、探井中也均无地下水。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2 滑坡特征
2.1 滑坡变形情况
根据弃土方和排污管道维护单位介绍, 在发生7.17暴雨后的灾情巡查时, 于7月21日发现该段箱涵损毁, 就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了削方减载, 并对坡面进行了平整和裂缝的填埋掩蔽, 但由于此后仍多次出现大到暴雨, 已平整的坡面再次出现了开裂和后缘台阶。
勘察时, 降雨已经停止了一段事件, 根据对前后缘及侧壁裂缝处所进行的连续一周的相对位移观测, 未见变形发生。
根据上述调查和观测, 可以确定该滑坡在饱和状态是不稳定的。
2.2 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滑坡平面形态呈舌状 (见图2) , 削方减载后, 滑坡前缘高程254m~256m、宽40m~50m, 后缘高程279m~282m, 纵长约60m, 滑坡面积1.9×103m2, 滑体厚度2.35m~8.65m, 平均约6.0m, 滑坡体积约1.13×104m3。
虽然抢险时进行了削方减载, 但滑坡边界仍基本清晰, 滑体前部两侧见滑动形成的裂缝。
右侧为宽30cm~70cm的羽状裂缝带, 深约70cm, 目前可见长度约6m, 裂缝两侧形成高差20cm~40cm的台阶;滑坡前缘排水管道被剪断错位, 但100—3#桩未移位, 确定为滑坡右侧边界。
左侧裂缝呈羽状分布, 在排水管道101#检测井附近裂缝与斜坡等高线大角度斜交, 长度超过10m, 缝宽10cm~20cm, 裂缝两侧形成高差约10cm的台阶, 可见深度达1.20m, 为滑坡左侧边界。
在斜坡中上部的岩土分界线处岩面有擦痕, 仍有约5cm的弧形台阶, 为滑坡后缘边界。
滑体前缘陡坡上部的岩土分界处在基岩清水钻进时, 有循环液在该处溢出, 结合探井TJ1的揭露, 该处判定为滑坡剪出口。
2.3 滑体特征
经勘探揭示 (见图3) , 滑体物质为人工填土与粉土, 滑体土滑坡中间厚, 前后缘薄, 最大厚度为8.65m, 一般厚度3m~8m, 平均厚度6m。
2.4 滑床与滑面
滑床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 (J2x) 泥质砂岩与砂岩。在勘察中, 探井TJ1井深2.35m见厚度2.30cm的灰白色滑带土, 软~可塑状, 见擦痕, 具镜面, 滑动方向300°;钻孔ZK6深8.3m处的土芯上见光滑的镜面擦痕;钻孔ZK11深3.3m见厚1.00cm的灰白色土层, 软~可塑状, 见光滑镜面擦痕。
勘探揭示的滑面均位于岩土界面处, 后缘滑面倾角大于30°, 中前缘滑面倾角逐渐变缓, 无突变现象。
综上所述, 本次滑坡为小型堆积层滑坡[1], 主滑方向为300°左右, 滑动面为岩土界面。
3 滑坡诱发因素分析
3.1 地质环境条件
场地原为斜坡, 由勘探剖面可知, 场地岩土界面较陡, 但土层较薄, 厚1m~3m, 在弃土前, 土体的下滑力小于岩土界面的抗滑力, 处于稳定状态。由于后期不断堆填加载, 土体自重应力不断增加, 且基岩面附近为较软弱的粉土层, 在强降雨等外力诱发作用下, 强度急剧降低, 最终形成滑坡。可以说, 填土的出现, 使场地具备了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3.2 人为因素
过度的人工弃土, 超过了场地的环境容量, 破坏了地质环境, 改变了土体的平衡条件, 是本次滑坡的直接因素。
3.3 降雨
场地所在区域于2007年7月17日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降雨[2], 并在其后几日内, 仍有降雨持续, 致使场地内土层呈饱和状态, 使土的抗剪强度急剧下降而变形滑动, 故降雨应为本次滑坡的触发因素。
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由于发现滑坡、排污管道破坏以后进行了削方减载, 且滑坡前没有地形测量资料, 不能进行极限平衡状态的反演。故滑坡主要参数值采用室内外试验综合成果, 见表1。
稳定性验算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公式[3]进行 (式中各符号定义参见相关规范) , 计算公式如下:
滑坡稳定性计算剖面条分示意图见图4。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工况Ⅰ:自重 (天然状态) 。
工况Ⅱ:自重+暴雨 (饱和状态) 。表1稳定性计算参数表
稳定性计算成果见表2。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 滑坡稳定性系数Fs=1.28~1.60, 处于稳定状态, 与位移观测成果吻合;暴雨 (工况Ⅱ) 时, 滑坡稳定性系数Fs=0.96, 处于不稳定状态, 联系到削方减载后出现的后缘台阶, 说明这一验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由于滑坡在饱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必须对该滑坡进行治理, 建议如下两种方案比选。
(1) 建议填土进一步减载处理, 并进行坡面硬化封闭。
(2) 设置抗滑桩进行支挡处理。
(3) 无论采取上述那一种措施, 均应在滑坡后缘外设置截水沟, 防止边坡外地表水进入滑坡。
5结语
(1) 双龙堡滑坡是以斜坡堆载为主要因素, 由特大暴雨和持续降雨而诱发的土层滑坡。抢险处置后, 在暴雨状态下仍不稳定。
(2) 该滑坡在经过勘察后, 采用了对填土进一步减载处理、设置排水沟的治理建议, 清方量超过3500m3, 排污管道也已修复, 至今已一年多, 经历了多次大暴雨和5·12汶川地震波及, 目前滑坡区域稳定, 未出现异常, 说明滑坡治理是成功的。
(3) 本次滑坡说明, 在斜坡地带进行弃土应慎重, 需充分了解弃土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容量。不当弃土, 极可能带来类似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S].
[2]重庆晚报.2007-7- (18) 02.
治理滑坡 篇11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滑坡 治理 物理知识 冲量 地转偏向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4-01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而且可以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动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各期工程的顺利完成,175米蓄水成功,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三大目标顺利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
然而工程完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一、三峡工程库容极大,可能增加地震发生几率;二、三峡工程必将对库区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大批珍稀物种的生存将受到威胁;三、三峡蓄水后,巨大的库容导致水气蒸发量大幅增加,可能导致库区气候环境的改变;四、由于水位上升,两岸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本文无意辩驳三峡工程利大于弊的事实,以上所列几项弊端也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笔者身处库区腹地长寿区,今年夏天在滨江路看洪峰过境,而由洪水引发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正严重威胁库区安全,打算从中学物理的角度浅谈一下长寿段长江两岸治理的问题。
三峡大坝蓄水之前,长江两岸经过千百年冲刷,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故而较为稳定无经常性滑坡等现象。而三峡大坝175米蓄水之后,水位大幅上升大量山体没入江水之中,这一部分山体没有经受过长期的浸泡和冲刷,因而经过长期的浸泡和冲刷过后,必将导致大量的滑坡现象,并且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更高处的山体紧跟着滑入江中,给人民身命财产造成损失,也给三峡水库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对长江两岸的有效治理是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
长江在长寿境内走向为一个大的倒“V”。从渝北与长寿交界的扇沱乡到三洞沟支流与长江交汇处这一段长江大致走向为西南向东北,从三洞沟支流与长江交汇处到长寿与涪陵交界处这一段长江大致走向为西北向东南,“V”字型的转折部位大致就在现在已经建成的滨江路一段。上游来水在经过转折点后速度方向发生较大改变,根据高中物理动量部分知识: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为动量大小,速度方向为动量的方向,动量为矢量。一旦物体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动量也会发生改变,改变的大小符合矢量计算法则。又根据动量定理: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所以长江在转折点流向发生较大角度改变时必将受到北岸(即滨江路一段)巨大的冲量作用。(力的冲量大小为力的大小与该力作用时间的乘积)由于长江在长寿段流速较快,水流转折时间短,因此北岸对江水的作用力巨大,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江水对北岸的冲击力也是巨大的。可见,在对长江转折段的治理中尤其应注重北岸(滨江路)的防护,堤坝基脚尽量挖深,坝体应厚而耐冲刷,以抗衡江水长期巨大的冲击力。
我们在治理长江两岸的时候还应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有沿着原有运动方向继续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体系本身是旋转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动之后,体系中质点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而它原有的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以旋转体系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当一个质点相对于惯性系做直线运动时,相对于旋转体系,其轨迹是一条曲线。立足于旋转体系,我们认为有一个力驱使质点运动轨迹形成曲线,这个力就是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在自转,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一个旋转体系,所以我们在治理长江两岸的时候也应考虑科里奥利力(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在沿着河道流动的时候需要一个力来平衡地转偏向力,而这个力由河岸来提供,同样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河水也会对相应的河岸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相应的河岸就会被河水冲刷的严重一些。具体的规律是:北半球顺流而下右岸被冲刷的严重一些,南半球顺流而下左岸会被冲刷的严重一些。长寿区地处北半球,按以上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从渝北与长寿交界的扇沱乡到三洞沟支流与长江交汇处这一段长江我们应更加注重扇沱、江南这一边江岸的防护,而从三洞沟支流与长江交汇处到长寿与涪陵交界处这一段长江我们应更加注重西岸也就是岳家湾、黑山湾、长河村这一边江岸的防护。
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篇12
关键词:公路,滑坡,成因,治理措施
引言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 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 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 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层, 导致边坡的不稳定, 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对边坡进行综合处治正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根据自然边坡的稳定状况、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程度等) 和人为改造的程度 (开挖深度、坡形、坡率等) 、材料来源及边坡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地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美观的防护措施, 同时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 美化公路的目的。
1工程概况
某公路K37+250~K37+550段通过地段为潜在滑坡, 路基以半填半挖的形式通过, 路线中线的最大挖深为16m, 右侧最大边坡高近30m。路线设计按普通边坡进行坡面防护, 边坡开挖后, 适逢当地雨季, 遇强降雨引起边坡失稳, 诱发潜在滑坡滑动变形。下滑体宽140m, 长80m, 上窄下宽, 滑体下滑后在后缘形成高8m的后壁, 前缘向外推移挤出近20m, 将路基掩埋。滑坡体具两层滑带, 浅层滑带最大埋深18m, 深层滑带最大埋深24m, 浅层滑坡体已复活变形, 深层处于稳定状态。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程处于一山脉南坡缓坡带, 与主峰高差达千余米, 受高山小气候影响, 大气降水相对较多。公路从一小山包前部通过, 属中低山侵蚀地貌, 海拔近2000m, 坡面总体走向NW30°, 地表自然坡度为25°~35°, 坡面上植被较发育, 主要为灌木及杂草。
2.2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第三系砂砾岩夹泥岩、砂岩, 成岩程度较差, 呈半胶结状, 岩体风化强烈, 砾岩风化呈砾石土状。岩层走向与路线斜交, 并内倾向山内, 岩层中结构面发育。边坡开挖后, 岩体卸载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土, 厚度0.5~1.0m。
2.3地质构造
受局部断裂影响, 岩体破碎, 基岩裂隙水发育。同时坡体处于一向斜近轴部, 两翼砂砾岩中的地下水向该处汇集。因此, 坡体地下水丰富。路基开挖前山坡前部有大片湿地分布, 并有泉水出露。此外, 滑坡后部西侧缓坡汇水面积较大, 大气降水易汇集补给滑坡地下水。
3滑坡机理分析
3.1滑坡形成原因
(1) 坡体由砂岩夹泥岩、砂岩组成, 受构造等因素影响, 岩体成岩程度差, 风化破碎, 强度低。
(2) 岩体中地下水发育, 泥岩夹层相对隔水, 浸水软化后强度降低, 易形成软弱结构面。 (3) 地震、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滑坡。
3.2滑坡失稳因素
潜在滑坡体的失稳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工程因素, 二是降雨因素。公路施工开挖坡体前部, 削弱了滑坡前部抗滑段, 造成老滑坡稳定性降低, 滑动体趋于极限平衡状态;大气降水冲刷地表, 下渗补给滑体地下水, 使得滑体重量增大, 滑带指标降低, 坡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最终导致坡体失稳。
4治理工程施工
滑坡为砂砾岩夹泥岩、砂岩老滑坡的复活, 岩体风化破碎, 强度低, 坡体地下水含量较高, 路线从滑坡前部通过, 坡脚路堑开挖较深。原设计为三级边坡:一级坡高8.5m, 坡率1:0.6;二级坡高8m, 坡率1:0.7;三级坡最高约6m, 坡率1:0.8, 相邻两级坡间均设宽2m的平台, 坡面均采用护面墙防护。根据以上情况, 治理工程采用强支挡为主, 结合坡面防护和综合疏排水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如下图1:
4.1改变边坡形式
将K37+250~K37+550段路线设计中, 一级边坡平台宽度由2m加宽至4m, 仍设三级坡, 一级坡高8.5m, 坡率1:0.6;二级坡高8m, 坡率1:0.7;一级、二级坡间平台宽4m;三级坡最高8m, 坡率1:0.8, 二级、三级坡间平台宽2m。平台均采用M10浆砌片石铺砌, 平台内侧设置截面40cm×30cm排水沟。
4.2支挡措施
根据滑坡推力及地形条件等因素, 支挡措施主要采用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及锚索框架等措施, 滑坡主滑段采用抗滑桩结合一至两级锚索框架支挡, 滑坡侧界附近, 根据推力及地形条件等因素, 采用抗滑桩或锚索框架支挡, 支挡工程均设于路线右侧。
(1) 抗滑桩:于路线K37+299~K37+527段一级平台上设置一排抗滑桩, 间距6m, 共39根。K37+299~K37+353段为普通抗滑桩, 截面为1.8m×2.4m, 桩长18m, 共10根;K37+359~K37+527段为锚索抗滑桩, 截面为2m×2.6m, 桩长18m, 共29根, 每根桩上布设两根预应力锚索 (615.2) , 锚索长30m, 锚固段长10m。抗滑桩长轴方向与滑坡滑动方向一致, 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浇筑。
(2) 预应力锚索框架:于路线K37+535~K37+583一级坡、K37+355~K37+555段二级坡及K37+425~K37+465段三级坡坡面上设预应力锚索框架, 单片框架由两根竖梁和两根横梁组成, 截面均为0.6m×0.8m, 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浇筑, 框架横竖梁间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锚索长21~40m, 锚固段长10m, 钻孔孔径为130mm, 倾角20°, 锚索横向、竖向间距均为4m。
4.3护面墙
一、二、三级框架以外坡面设实体式护面墙, 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水泥砂浆勾缝。
4.4排水措施
(1) 仰斜排水孔:于路线K37+299~K37+787段一级护面墙上设一排仰斜排水孔, 孔深40m, 仰角10°, 孔径110mm, 内置90mm排水软管。仰斜式排水孔间距6m。
(2) 截水沟:于滑坡周界外设置截水沟, 每级边坡平台上设置排水沟, 并采用吊沟将水引入路基排水沟。
结束语
(1) 公路工程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阶段, 应对路线沿线的滑坡等地质病害进行调查, 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针对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避免因施工扰动病害体, 而造成治理困难, 治理费用增大。
(2) 该段地质条件较差, 地层岩性和特殊的小气候决定了该段为不良地质地段, 老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公路以路堑形式通过滑坡前部, 开挖引起老滑坡复活, 这一点应吸取教训。
(3) 主体治理工程采用抗滑桩结合锚索框架等强支挡措施, 结合坡面防护和地表、地下水疏排措施, 达到综合治理滑坡的目的, 工程措施总体设置合理, 具有借鉴意义。
(4) 本工程坡面防护以浆砌片石为主, 在西部寒冷地区, 浆砌片石易冻胀破坏, 也不符合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79-9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叶书麟, 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4-22.
[4]李生林.中国膨胀工程地质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