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2024-06-13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共12篇)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1

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

滑坡防治措施

二O一二年一月八日

滑坡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我矿的131101综采工作面倾斜长170米,平均采高12.05米,在工作面回采时会造成地面大面积沉陷,从而可能引起山体滑坡,为保护国土资源流失,特制定本滑坡防治措施。

二、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

长:温贵平

副组长:高科成 张怀中

王平儿

白明明

史凤祥

成员:刘凤平

王智强

白卫俊

田利峰

2、领导组职责

⑴组长对治理期间的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全面负责防治工程的管理;

⑵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在治理期间的工作安排部署,对工程全面负责管理与监督;

⑶成员负责具体施工安全、质量、工人调配、施工材料运送调配。

三、治理方法

1、在沉陷区先依据《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地面沉陷治理方案》进行地表沉陷治理;

统一组织研究、部署治理工作。(实地考察、圈定范围、安设警示牌、通知相邻村庄、实地考察文件上报必须在观测人上报情况后24小时之内完成);

3、文件上报后,组长温贵平须在12小时内组织研究、部署治理工作;

4、施工完成后由副组长张怀中、白明明组织人员进行工程验收;

5、工程竣工后,每隔一周由调度室派专人在例行观测的同时对以完成的防治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记录成台账,并及时上报。

五、安全、质量落实

1、警示牌必须安设在圈定范围5米以外醒目的地方;

2、在治理期间各成员科室至少各出一人,对治理工程的安全、质量进行跟班监督与检查(技术科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安监站负责安全监督、调度室负责工人及材料调配);

3、治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该部门必须积极配合施工单位施工;

4、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先确保施工安全,然后进行施工。在有安全隐患存在的地段施工时,先排除安全隐患,待隐患排除安全得到保证后再施工;

5、治理工程必须保证质量达标,避免因工程问题而造成返工或国土资源的流失;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2

对某厂区进行初勘,由于厂区内工业广场西南山坡坡体目前已经发生下错变形,山坡坡体已变形发育为典型的滑坡。该坡体出现大量横向拉张裂缝,滑坡体内地层已被裂缝分割,坡体组成物质处于松散状态,滑坡为不稳定滑坡,地震时可能引发新的滑坡,场区大部分地段属抗震一般地段,局部地段属抗震危险地段,场区南侧须进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可作为建筑物场地。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地处天山北麓的中低山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山势陡峻,切割强烈。实测滑坡区内高程最高1 732.73 m,为滑坡区后缘山脊线,最低1 597.78 m,为滑坡区北侧的小东沟河,最大高差约134.95 m。滑坡区内总体地势走向为南西高,北东低。滑坡区内发育的沟谷为小东沟河,呈V字形,在滑坡区域段河谷呈东西向展布,河谷最大宽度约40 m。滑坡区内山体坡度约15°~43°,中上部较陡,下部较缓,整个坡型呈上陡下缓的凹形坡。

2 滑坡形态特征

2.1 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

滑坡体纵长约170 m,平均宽度约150 m,滑坡体平均厚度约9 m,滑坡面积约25 500 m2,滑坡体积约220 000 m3,主滑方向NE38°,属中型滑坡,滑坡面形态中上部陡,下部缓,总体呈圈椅状形态。

2.2 滑坡周界

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产生变形破坏来确定,其沿滑坡体的周边分布。滑坡后缘为后缘张裂缝上的第一山脊线为界,前端剪出口基本为滑坡临空面即工业广场位置,滑坡两侧边界为滑坡体与自然山体的错动边界。

2.3 滑坡壁

滑坡壁呈圈椅状,壁面倾向NE38°,倾角50°~60°,后缘壁最大坎高约1.8 m,表层10 cm~20 cm为耕植土,下部为碎石土,局部基岩出露。

2.4 滑床

根据钻孔资料及探井资料显示,滑床为侏罗系中统砂岩,基岩表层有风化,深部较完整,岩层倾向与自然坡向顺向,岩层倾角为10°~14°。

2.5 滑带

滑坡体与滑床的接触面,滑坡体下部主要为碎石土(土石混合物),其与侏罗系砂岩直接接触。碎石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碎石土中的粘土成分遇水易软化,而下伏基岩坚硬致密,透水性弱,入渗地下水在基岩面向下流动,可使基岩风化面以上的堆积体失稳。

2.6 滑坡裂缝

经现场实地调查,滑坡体的主要大的裂缝有三条:1号裂缝即为滑坡的后缘拉张裂缝,裂缝的最小宽度0.5 m,深度大于50 cm,长度约120 m。2号裂缝为滑坡体前部土体应力释放,后部土体挤压形成挤压裂缝,裂缝宽度5 cm~90 cm,下游反翘台坎高度80 cm,延展长度约92 m。3号裂缝为滑坡体与自然坡体间形成的错动裂缝,裂缝最下宽度5 cm,深度大于20 cm,延展长度约65 m。各条裂缝均呈扩大趋势。

3 变形破坏模式

按照滑坡的受力机制分析,滑坡的破坏形式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重力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其变形破坏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面方向的剪切蠕变滑动,重力推移式滑坡其变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面方向迅速剪切滑动,剪切面已由软弱结构面控制,其变形是由深部剪切面向地表发展,剪出口一般位于地形转折线位置。综合上述变形特征分析,结合滑坡的发展形成历史和现场的实地调查资料,该滑坡为前部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临空面,坡体应力释放,后部失去支撑而开始蠕滑。因此,按照滑坡受力状态分析,应为牵引式滑坡。

4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1 土体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根据野外勘探成果,滑坡体土层有两层,即Ⅱ,Ⅲ层,Ⅱ层土体为含砾粉土,依据试验数据,舍弃少量不合理离散数据,结合工程地质手册及同类工程经验,最终确定的基本计算参数为:

重度:16.3 k N/m3;粘聚力:6.2 k Pa;内摩擦角:22.38°。

滑床为基岩(Ⅳ层),根据实验成果,推荐使用抗剪强度参数为凝聚力8.88 MPa,内摩擦角38.5°。

4.2 滑坡稳定性计算

4.2.1 计算参数的选择

滑坡带抗剪强度计算参数选择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边坡稳定性和可靠性计算结果。本次计算参数的选择以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的成果为依据,类比同类型滑坡的计算实例,充分考虑了本次滑坡的发生和发展演化过程,按照滑坡勘查规范要求,对滑坡带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反演求值,采用公式如下:

同时,假定的边坡稳定系数按下列标准取值:

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F=1.05~1.00;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F=1.00~0.95;假设边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取F=1.0,c=0,按公式反演=38.8;取F=1.0,c=1 k Pa,按公式反演=38.9;取F=1.0,c=2 k Pa,按公式反演=39.1。

根据上述反演情况,我们采用c=2 k Pa,=38.8,计算求得F=0.972,滑坡体处于整体变形,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故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推荐使用:γ=24.35 k N/m3,c=2 k Pa,=38.8。在设计阶段我们推荐对上述取值做适当的强度折减,并同时推荐使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以求验证。

4.2.2 滑坡稳定性计算

经野外勘察表明,滑坡体形态较为复杂,我们以较为典型的剖面为计算剖面,采用传递系数法折线型滑坡面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计算滑坡体剪出口位置为工业广场切坡台阶,公式中的计算参数来自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部分使用同类滑坡经验数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5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勘探资料剖面显示,滑坡面(带)较为清晰,滑坡体已具规模,滑坡要素齐全,坡体已经失稳下滑。根据施工单位的监测资料显示,滑坡体最大错动距离大于2 m,从后缘的大型拉张裂缝和滑坡体中部的挤压裂缝均可证明,整个滑坡体处于失稳状态。

根据计算成果分析,现状条件下,该坡体的安全系数为0.97,按滑坡勘查规范界定,滑坡体处于整体变形至下滑阶段,与实际情况相符。滑坡体剪出口位置为煤矿拟建工业广场,滑坡体将潜在威胁广场上的所有构(建)筑物和其上的作业人员安全,危害较大,危险性较大,应尽快实施工程治理。

6 防治方案论证

根据滑坡勘察结果,研究论证滑坡防治的可行性,有针对性的判断滑坡的防治工程技术方案。滑坡的防治方案常用的有以下几类:搬迁避让、截排水法、削方减载反压坡脚法、支挡法、锚固法、注浆固结法等。因此该工程针对滑坡的形成机制,截排水法、削方减载反压坡脚法、支挡法、锚固法对该滑坡体更为有效。在考虑到当地的施工条件,工程紧迫性要求、业主方的要求、本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该滑坡的治理工程推荐使用下述组合方案。

6.1 方案一

1)滑坡周界布置截水沟,坡体布置排水沟;

2)陡坡段设置锚杆格构,加固上部土体;

3)剪出口设置挡土墙,加固下部土体。

6.2 方案二

1)分台阶削方减载,土体反压坡脚;

2)汇水有利地带设置截排水沟;

3)剪出口设置挡土墙。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1)本次勘察基本查明了此工业广场滑坡的发展演变、形成机制、诱发因素、破坏模式、动态特征等因素,为将来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2)通过勘察判定此滑坡为牵引式堆积层滑坡,为中型滑坡,滑坡的潜在危险性较大,危害较严重。

3)此工业广场滑坡目前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工程治理势在必行。

4)对滑坡体的稳定性和滑坡推力进行了计算,对参数的选取做了充分的分析,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5)针对滑坡特征提出了推荐治理方案,可比选使用。

6)受严寒降雪以及业主工期的影响,部分数值使用了经验值,虽然进行了反演分析,但仍存在与实际偏差的可能性。

7.2 建议

1)由于业主方委托在冬季,要求冬季施工,整个坡面积雪给野外工作尤其是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其判定精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建议融雪后结合补充设计阶段进行完善。

2)建议业主单位按滑坡勘察规范要求,做好施工期内的补充勘探工作,优化设计,确保安全。

3)建议业主单位充分考虑滑坡的特殊性,滑坡体上严禁堆载。4)建议业主单位在巷道施工时,减小震动,以保证坡体安全。5)建议业主单位充分考虑矿区所在地的特殊地质条件,补充其他地段的边坡稳定性的专项调查,评估其危害程度。同时要考虑开采后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并次生引发边坡失稳。

6)建议在设计时,考虑使用数值模拟手段,以弥补由于原状样采集困难而导致的稳定性计算误差问题。

7)建议业主单位做好滑坡监测工作,避免人员财产受损。

8)建议采取截排水+挡土墙+格构锚杆工程治理形式,同时应考虑削方减载和反压坡脚治理形式。

摘要:通过某工业广场的工程实例,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查明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根据滑坡体现状及勘探结果提出了滑坡治理的措施与建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滑坡,滑坡稳定性,挡土墙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南源滑坡工程治理方案简析 篇3

关键词:南源滑坡;工程治理

1滑坡概述及危害

1.1地理位置及滑坡情况。南源滑坡位于余江县东北部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房后侧,滑坡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6°55′15″,北纬:28°29′07″。所处斜坡纵长80m、宽70m、坡向260°,前缘海拔约75m,后缘海拔145m。下伏基岩岩性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皮库段岩组,属顺向坡,见图1。

从现场调查情况看:①滑坡体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东北侧,为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对其进行切坡处理。切坡分两级,中间有一宽约2m的平台,平台上设有排水沟,滑坡体整体坡向255°,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滑坡体处于切坡段的北端,主要由强风化层组成,滑动面为节理面,滑面坡度约60°,滑体前缘已经触及房屋后墙,且仍处于滑动中。下部滑动有可能牵引上部整体滑动,潜在滑动规模较大,约为12000~20000m3。②东南侧不稳定边坡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东南侧,已进行切坡处理,切坡分两级,中间有一宽约3m的平台,残积层厚度约1~3m,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③南侧不稳定边坡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南侧。切坡分两级。节理发育,有多个方向的节理面,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约1~2m。

1.2滑坡稳定性。滑坡体所处地区属强切割低山丘陵地形,侵蚀剥蚀地貌。岩性为一套较软弱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变质砂岩、绢云千枚岩,其抗风化能力较弱,岩层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较厚,坡积物为含碎石、块石的粉质粘土,粉砂土,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凝聚力弱。上部的残坡积土夹碎石及强风化薄层状页岩、泥岩,在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受重力的影响容易沿着层状节理向下滑动,不仅造成边坡水土流失,而且极易发生土质滑坡和岩质崩塌。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为村民建房等。产生滑坡地段的坡脚因住房被严重切削,连续切坡长约70米,切坡高度一般为5.0~9.0m,切坡陡坎与民房水平距离0.50~3.0m,基本上无边坡防护措施,为滑坡的发生具备了地形条件。

1.3滑坡危害。该滑坡前缘为南源村民小组,距民居最近距离5m,威胁该村民小组30户居民230人的生命安全,30栋砖混结构房屋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700万,为重大级地质灾害,滑坡具有治理的必要性。

2滑坡工程治理设计

目前滑坡处于缓慢蠕动变形阶段,随着雨季来临稳定性将有所降低,针对变形破坏特征及现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以地表排水为主,抗滑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确保滑坡的整体稳定。

根据滑动特点,建议对南源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兼顾生态环境。选取方案一“拆迁避让”和方案二“挡土墙+削方+预应力锚索+截排水沟+植被恢复”两套治理方案进行对比。

方案一:拆迁避让

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为:清除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村民搬迁。经初步测算清除滑动岩土体的所属费用为120多万元(岩土挖、运费用按当地费用);拆迁安置费用则需要400多万元(据当地政府测算结果);两项费用合计为520万元。但该方案尚未考虑清除滑动岩土体后遗留下的地质灾害隐患—产生新的甚至更大的滑坡,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方案二:工程治理

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为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方案,其总原则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与统一。工程治理方案设计对东北侧滑坡体治理措施包括:第一级切坡(下部)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锚喷护坡,第二级切坡(上部)设置格构护坡、中间平台设置植被绿化及修筑排水沟,滑坡体后缘修筑排水沟。东侧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包括:第一级切坡(下部)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锚喷护坡,第二级切坡(上部)设置格构护坡、中间平台设置植被绿化及修筑排水沟,第二级切坡后缘修筑排水沟;东南侧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为对边坡进行浆砌护坡,边坡坡脚与上部边坡后缘修筑排水沟。

(1)挡土墙设计。在滑坡体与东侧不稳定边坡的前缘坡脚上设置挡土墙,挡墙为重力式挡墙,墙高2.5m,挡土墙顶宽1.0m,墙面坡比1:0.25。挡墙基础深1.0~2.0m。墙顶根据坡面地形控制。挡土墙为浆砌块石结构,砌筑砂浆标号为M7.5,1:2的水泥砂浆抹面。治理设计顺序是先设置好挡墙,待挡墙施工完毕并达到强度75%,然后采用砂性土填方夯实、按现在滑坡坡面的自然坡度平整。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4

藤州中学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践

结合广西藤县藤州中学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介绍了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施工工艺及其注意事项,重点介绍了后锚式抗滑桩和锚杆格构梁等施工技术.

作 者:梁政林 韦兴标 徐桂平LIANG Zheng-lin WEI Xing-biao XU Gui-ping 作者单位: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柳州,545006刊 名: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ISTIC英文刊名:EXPLORATION ENGINEERING(ROCK & 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年,卷(期):200835(3)分类号:P642.22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综合治理 质量控制 位移量

浅谈滑坡及其治理 篇5

一、前言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实例:1961年3月6日湖南省资水柘溪水库库岸发生了一起重大滑坡次生灾害。当时水库工程尚未竣工,正值施工期间,在大坝上游右岸1.5公里处的塘岩光发生了大滑坡。滑体约165万立方米,土石以高达每秒25米的速度滑入深50余米的山区水库,激起的涌浪漫过尚未建成的大坝顶部泄向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死亡40余人。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三、形成滑坡的条件及因素 1.形成条件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2.主要的人为因素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四、滑坡的整治

造成滑坡的原因是滑动力超过了抗阻力,所以滑坡抢护的原则应该是设法减少滑坡力与增加抗阻力,其方法可以归纳为“上部削坡与下部固脚压重”。对因渗流作用引起的滑坡,必须采取“前截后导”的措施。上部减载是在滑坡体上部削缓边坡,下部压重是抛石(或沙袋)固脚。滑坡抢护的方法有: 1.固脚阻滑

(1)抗滑挡墙:挡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抗滑建筑物,借助于挡墙本身的重量,支档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有抗滑片石垛、抗滑片石竹笼、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挡墙、空心抗滑挡墙(明洞)及沉井式抗滑档墙等。

(2)抗滑桩:抗滑桩系穿过滑体固定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抗滑桩破坏山体少、施工、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3)锚固和预应力锚固:在有裂隙的竖硬岩石边坡,为了增强滑面的正压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为固定松动危岩,可采用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措施。一般方法是打钻孔,内插锚杆。2.滤水固坡

采用反滤结构,抢护滑坡的措施,均称为滤水还坡。该法适用于由于土料渗透系数偏小、排水不畅而形成的严重滑坡。具体抢护方法如下:

(1)导渗沟滤水还坡。先在背水坡滑坡范围内开挖导渗沟,再在沟内填沙滤水。

(2)反滤层滤水还坡,这种方法与导渗沟滤水还坡法基本相同,仅将导渗沟改为反滤层。3.削坡

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现象,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二是对土质滑坡体、削缓边坡,减小滑动体厚度,以减小滑动力。边坡高度较大时,可分级留出平台,提高边坡稳定性。4.减重反压

减重反压: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特别是滑动面上陡下缓或接近园弧形时,或滑坡体前缘厚度大很多时,减重效果尤为显著,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在减重反压后的边坡,应及时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绿化,以免裂隙裸露,水乘隙渗入边坡内部。

五、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展望

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复杂,其防治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圈定滑坡范围,确定滑坡特征、类型及发展强度,采取先进、经济有效的措施仍需我们迸一步研究和深索。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展望如下:

(1)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勘察与预测滑坡体及其稳定性,如遥感法、物探法、GPS技术、北斗及现代测试手段;

(2)进一步研究排水对滑坡稳定的作用机理;

(3)建立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库和专家模糊决策系统;

(4)开发和应用新材料和新构件,诸如抗腐蚀抗生物化学作用的加筋新材料、防腐蚀可再拉张的锚索、高强度高耐久可提供较大抗滑阻力的护坡构件等;

(5)开发应用新工艺和新方法,诸如能提供较大阻滑力且施工便捷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锚固方法,用高强度预应力抗滑桩及锚拉抗滑桩作大厚度高推力滑体的支挡结构,用于滑坡内部加固的多种新型灌浆方法等;

(6)研究开发与环境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治理方法,各类治理工程设计应能做到充分考虑到环境复垦和绿化美化,治理后土地资源能合理开发与利用抗滑挡结构有可能作为建筑物承重结构等。

六、结语

滑坡灾害评估与治理研究进展 篇6

滑坡灾害评估与治理研究进展

由于滑坡地质灾害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承栽体的易损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严重阻碍了滑坡灾害评估方法的制定和推广.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滑坡灾害的`一些特点和评估方法,对灾滑坡害评估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今年来滑坡灾害评估方法制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办法.

作 者:刘伟 作者单位: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安徽,238251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009“”(27)分类号:关键词:滑坡 评估 进展

分析常见滑坡治理的工程要点 篇7

关键词:常见滑坡,治理工程

在常见滑坡现象治理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滑坡发生地的形式进行地质条件和相关地质特征的分析, 在分析之后, 才能有效的将滑坡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并且, 在滑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应该在实践施工的操作中, 尽可能的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 只有这样严格的施工技术要求, 才能保证相关的滑坡治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滑坡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特征

滑坡的形成就是由于山体倾斜的部分岩体以及相关的土体被水流冲击或者发生地震导致的整体坡面下滑的状况, 滑坡的出现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 同时, 在施工项目施工的过程中, 也给相关的施工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施工难度问题, 在滑坡形成的时候, 严重时可以造成人员的伤亡并带来十分重大的经济损失。

滑坡形成的原因有相关的环境因素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滑坡自身的状况是因为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在滑坡多发的地段, 首先滑坡发生的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高度差, 并且在滑坡发生的过程中, 应该有比较大坡度的山体, 在施工过程中, 出现山体坡度大于45°的状况就应该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注意, 其次, 山体滑坡的状况一般出现在地下水活动频繁的状态中, 由于是相关的地壳运动出现由于海啸, 地震以及相关地表水冲刷的过程中, 也会导致山体滑坡现象的形成。在滑坡现象的研究中, 外界环境影响的滑坡现象比较明显, 诱发的因素也比较多。

滑坡的形成同时也与人类对自然地破坏有一定的原因, 在施工建筑中, 相关的地下开挖不合理的状况也会导致山体滑坡的状况出现, 另外, 在山体周围的施工建筑中, 山体出现的爆破现象就会导致相关的土体松动, 最终导致相关的滑坡现象的产生。因为人类破坏和不合理的开采, 导致山体滑坡现象越加严重, 这种问题的产生对今后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扰。滑坡现象的出现也是在告诫人们应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进行相关地质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地质问题的安全。

二、滑坡的相关工程治理

针对常见滑坡的工程治理问题, 可以将相关的工作划分为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控制滑壁的变形程度, 然后有效的处理滑体, 最后处理相关滑坡的前段部分。在滑壁变形的状况中, 应该使用相关承重的土墙进行滑坡的控制, 在常见滑坡的治理中, 应该将整个治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结合, 保证每个环节都有比较明确的配合, 保证滑坡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滑壁变形的处理

针对滑壁变形的处理问题, 首先应该就变形程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一般出现这种状况都会使用锚杆支撑的喷射混凝土在相关的变形处尽心拉筋和土体的粘结, 这样的有效结合, 可以提升边坡的支架作用, 这种支架作用的产生, 既保护了相关滑壁土体的滑坡程度, 还保障了土体建设的稳固状态。在使用锚杆喷射混凝土进行拉筋的粘结之后, 可以有效的提升土体自身的强度, 在于锚杆进行有效配合的作用下, 可以按照现实的施工状况进行土体自身的结构和强度的改善, 充分的提升这两者的成熟力量, 降低变形和破坏程度的可能状况。在这种方法的使用过程中, 有效的增强了相关施工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 提升了整体施工建筑的刚性, 这样的结果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要求和安全系数的提升, 但是, 这种方式的缺陷就在于投入资金的程度比较大, 在工程的造价上出现比较大的成本支出。

2.施工过程中加设抗滑桩

在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抗滑桩的加设可以有效的阻止相关滑坡状况的产生, 在相关的项目施工过程中, 可以加深钻孔桩的位置, 将钻孔桩进行深度的提升,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施工过程中, 相关的施工滑坡的可承受强度, 在周围山体中进行抗滑桩的加固, 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为不平衡的滑坡推力而造成的岩层滑坡状况的出现。这种方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循环使用率,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对相关的环境污染的程度小, 并且, 这种模式可以进行多种施工状况的组合使用, 这种使用的方式可以根据相关的地形地质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延伸。但是这种方式的缺陷就在于抗滑桩的测量方面, 假如将施工使用的位置测量不准确, 就会导致抗滑桩的使用超出既定的预算, 造成材料的浪费, 最后产生建筑工程造价过高的问题。

3.施工项目土质改良法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 为了保障相关的滑坡现象不在发生, 可以根据现场的土质状况进行土质的改良, 在土质改良的过程中, 得到最终的土体稳固的目的。在土质改良的施工阶段, 主要是进行土质的治理, 这种治理方式主要就是使用相关的化学加固模式进行岩体的化学加固, 这种加固模式可以有效的阻止滑坡现象的产生, 但其缺点就是资金投入的力度比较大, 并且使用的范围比较小, 不合适在大面积的坡面进行使用。

以上的施工方式各自存在相关的优势和缺陷, 在施工过程中, 应该按照相关的施工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 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施工操作。

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相关的建筑项目也在不断地推进, 针对建筑工程中出现的相关滑坡的问题, 就应该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详尽的规划, 只有在这样严谨的标准下进行施工作业, 再能保证相关的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双向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健, 巨能攀.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估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12, 20 (2) :189-194.

[2]许伟雄.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难点综述[J].中华民居, 2013, (9) :195-196.

[3]齐振宇, 苏爱军, 吴柳东等.固结灌浆钻孔桩墙在滑坡抢险工程中的应用--以三峡库区巴东县将军岭滑坡治理工程为例[J].人民长江, 2015, (13) :42-44, 81.

[4]孙俊.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码头滑坡形成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13, 32 (5) :82-83.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建议

一、工作概况与质量评述

1勘查范围确定及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查主要对象为林建远等户屋后边坡滑坡,同时兼顾西侧道路边坡,根据合同及场地实际,确定本次勘查工作范围:以分水岭或场地适当外扩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3′39.0″~120°23′44.5″,北纬28°02′13.7″~28°02′19.1″,勘查区面积约0.0175km2。

本次勘查对勘查区进行了1:500地形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野外调查,开展了1:500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绘。

2完成的工作量

我队接受委托任务后,于11月份,测绘人员开始并完成1:500的地形测量工作,在此期间,有关技术人员先后多次进入现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至11月8日,野外工作全部結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示。

3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质量检查严格按照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严格进行,即项目组互检、院专检以及总工办抽检,整套野外和室内作业实行了野外验收、报告初审及成果审查程序。

二、变形破坏迹象及成因分析

受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所带来的强降雨的影响,道路边坡出现滑坡(编号HP1),2012年3月7日受连续降雨的影响,边坡发生滑坡(编号HP2),下面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1 HP1滑坡特征

1.1滑坡形态特征

HP1滑坡属道路边坡浅表滑塌,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残坡积及全风化层,沿斜坡坡表下滑,呈锥形堆积于坡脚,几乎全部堆积于道路上,仅少量冲出路面,长约10m,宽约3m,最高约5m,总体方量约50m3,主滑方向约205°。

1.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上部的坡面。

剪出口:位于全强风化交界位置或全风化岩内。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沿边坡表下滑堆积于坡脚。

1.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修路切坡形成高陡边坡,边坡最大高度4~5m,坡度70~80°,自稳能力较差。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抗剪强度较低。

(3)暴雨作用。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2 HP2滑坡特征

2.1滑坡形态特征

HP2滑坡属边坡浅层滑塌,平面形态呈“┓”,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全强风化岩,残坡积次之,滑体主要堆积于边坡下方,最远至南侧建筑的前缘,总体长约30m,宽约25m,厚约3~4m,总体方量约2000m3,主滑方向约205°。

2.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坡面。

剪出口:位于边坡坡脚附近。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带动下方性质较差的强风化岩,沿剪出口破坏滑动。

2.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据悉,为了翻建建筑,村民对边坡进行了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又因遇到连绵降雨未能及时支护边坡,边坡自稳能力较差,为边坡失稳提供了地形条件。

此外,为从沟道内引水,在边坡顶部开挖一条小土沟,此沟内长期有水,水入渗也会使岩土体力学性质下降,水沟局部已垮塌,两边采用PVC管相连。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下伏的强风化层也极为破碎,抗剪强度较低。

(3)连绵降雨。在滑坡发生之前发生了较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不但使支护工作未能及时完成,雨水的浸润至饱和,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3 CD边坡

CD边坡分为三级边坡,从下往上,一级边坡高约3m,二级边坡高约2m,平台宽约1~1.5m,边坡均采用干砌石挡墙支护,坡度近直立,厚度不详,基础不详,从表面分析现状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三级边坡高约4m,未支护,边坡局部可见滑塌现象,边坡顶部边缘1m内,可见岩土体下挫等变形迹象,但现场未见裂缝。

4孤石堆

GS1孤石堆位于DE边坡上方不远处,总体方量约20m3,块石与块石、块石与土体之间咬合胶结较好,GS1孤石堆基本稳定,不易启动失稳,但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若DE边坡持续失稳,则GS1孤石堆可能随某次滑坡一同滑移;GS2孤石堆位于斜坡中部,总体方量可达100m3左右,孤石堆由几块大块石组成,相互之间如简单堆砌,看起来稳定性较差,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的运动轨迹难以把握,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5自然斜坡

本次调查发现,自然斜坡中上部残坡积厚度较薄,全风化层缺失为主,岩体以强~中风化为主,斜坡下部风化加强,风化不均,局部可见全风化层发育。本次调查发现出现滑塌的主要为未支护的高陡边坡,斜坡未见明显变形迹象,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沟道内未见泥石流堆积迹象。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工程建议

1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1.1根据前面分析,斜坡整体无变形破坏现象,整体稳定。

1.2HP1滑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对下方道路及道路下方的村委会可能构成危害。

1.3HP2滑坡、CD边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危及下方已遭受其破坏的建筑,最不利可能危及西南侧的建筑,目前此建筑内有一位老人常住。

1.4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可能随着DE边坡不断失稳而位移;GS2孤石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根据该处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建议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AB道路边坡采取浆砌石挡墙支护;

2.CD边坡原分为三级挡墙,但一级、二级挡墙高度均不是很大,合并修建一道浆砌石挡墙,三级边坡则适当削坡。

3.DE边坡高度较大,支护费用高,可考虑清除滑体后,对DE边坡上方适当削坡,同时沿CD延伸至E点,修建一道DE防冲墙,墙后与边坡之间形成一定库容,当DE边坡发生滑坡时,滑体堆积于其内,及时清理;EF边坡可在坡脚修建一道挡墙,墙顶适当削坡。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勘查区地貌单元属浙东南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最高点海拔高程约553.1m,勘查区最低点约400m,相对高差约153m,勘查区东侧为一条呈内弧状的山脊,斜坡坡度较陡,一般约32°左右。

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形成多段梯田边坡、道路边坡或房前屋后边坡,并由此引发HP1、HP2滑坡。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野外调查和地质勘探方法,基本查明了边坡(斜坡)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提出的合理的治理建议。

(2)根據调查及浅井揭露,勘查区岩土体根据成因可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分别为①滑坡堆积,②残坡积,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其中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又可分为③-1全风化岩,③-2强风化岩2个亚层。

(3)勘查区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勘查区HP1滑坡、HP2滑坡及其西侧屋后边坡、在不利条件下存在失稳隐患,危及道路、村委办公楼、民宅等,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予以加固。斜坡中部的GS2孤石堆,在自然条件下失稳可能性小,但一旦失稳,将对下方的建筑构成巨大威胁。

2建议

(1)设立警示标志,专人巡查监测,遇有险情发生,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定期巡查(平时一月一次,汛期一周一次,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期应天天巡查),注意观察收集边坡顶附近的变形破坏情况,做到有灾先预报。

(2)避让。治理前遇台风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时,村委办公楼及HP2滑坡西南侧建筑内人员应采取避让措施。

(3)设计参数建议

各层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取值以及各风化岩层与锚固体间的粘结强度计算采取值如下:

①残坡积土:

重度:18.6kN/m3,抗剪强度:粘聚力C=10.5KPa,内摩擦角Ф=21.8?;

地基承载特征值:150~180KPa。

②全风化: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9

重庆市开县龙王坪滑坡地质特征及勘察治理

重庆市开县龙王坪滑坡由崩坡积的粉质粘土组成,滑带由可塑-软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滑床则由强-中等风化的泥岩、局部为可塑状含块石粉质粘土组成.利用钻探、井探和测试等技术手段获取了该滑坡有关地质及岩土物理性质资料,客观地对滑坡的变形方式及其稳定状态进行了理论计算及判断,取得滑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的计算数据.①上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暴雨状态下欠稳定;②下滑体在上述两种状态下均处于稳定状态;③Ⅰ号强变形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欠稳定-基本稳定;④Ⅱ号变形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欠稳定.针对滑坡及强变形区具有不同的`稳定系数及安全系数,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使得该滑坡的治理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

作 者:刘永春 瓮纪昌 王鑫 LIU Yong-chun WENG Ji-chang WANG Xin  作者单位:刘永春,王鑫,LIU Yong-chun,WANG Xin(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

瓮纪昌,WENG Ji-chang(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

刊 名: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年,卷(期): 20(1) 分类号:P642.23 关键词:滑坡   强变形区   地质特征   勘察治理   重庆市开县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10

抗滑桩与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及比较

以高速公路施工引起的工程滑坡为例,先通过地质情况及路基稳定性计算对滑坡进行判断,并介绍了滑坡治理采用的.抗滑桩和锚索两种方案,最后进行比选确定工程措施.

作 者:郭春阳 冷松柏 车淼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长春,130021刊 名:北方交通英文刊名:NORTHERN COMMUNI CATIONS年,卷(期):“”(1)分类号:U443.15+9关键词:路基稳定性 抗滑桩 锚索 剩余滑坡推力?

土体滑坡治理的合理设计与计算 篇11

关键词:滑坡;滑坡治理;抗滑桩

一、概述

滑坡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国内外在整治滑坡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滑坡机理分析和治理设计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但还未成熟, 存在的技术问题仍较多。 在我国, 对大多数滑坡的治理是成功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滑坡治理水平就很高, 很多滑坡治理之所以成功, 是保守设计的结果, 安全储备太大, 而不是理性分析研究的结果。以下工程实例就是理性分析研究的结果上设计的治理边坡的方案。

二、工程实例

以下工程設计为是于2010年采用抗滑桩对某滑坡进行了成功的治理。关于该滑坡,原施工单位作过初步治理方案设计,总预算约为48万元。笔者发现设计计算多处欠妥,重新进行设计。对主体工程采用抗滑桩型式,总预算费用35万元, 实际治理费用3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1.基础资料

三、结束语

本设计采用采用条分法,把坡体分为六条块,滑坡推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只要细心仔细处理好每个环节,则滑坡的治理设计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抗滑桩设计与计算[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陈仲颐,土力学[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施岗青,钢筋混凝土圆形环形截面构件程序设计和计算用表[ 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0.

[4]王恭先,抗滑支档建筑物的发展动向[M] .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篇12

1 概述

西南某在建高速公路煤炭垭隧道出口段 (K126+845~K127+070) 路基原为挖方路基, 受多次连续强降雨的影响, 左侧边坡坡体出现裂缝及下沉现象 (滑坡) , 形成不稳定斜坡体。该段路基从一堆积体中下部通过, 原设计中桩最大挖方高度12米左右, 边坡最大高度19米。左侧挖方采用2级边坡, 第一级边坡分级高度10米, 坡率1:0.75, 第二级边坡坡率1:1, 防护形式均为喷播植草。

滑坡发生时, 部分左幅路基段K126+850~K126+900已开挖7米深左右, 离路床顶还有5米左右尚未开挖;部分路基段K126+900~K127+070段路基目前基本已开挖到路面顶部高程。现挖方边坡后缘已形成多道的拉裂缝, 裂缝宽度5~30cm不等, 同时不稳定斜坡体上部分房屋已开裂, 斜坡体上方有处县级文物, 暂未受影响。

通过工程地质踏勘分析认为本段坡体所发生的局部开裂现象系因连续强降雨天气加上前缘开挖坡脚产生临空面, 导致该段局部地层工程性能变差所引发, 属牵引式滑坡。在滑坡体主滑段位于挖方路基左侧, 由于目前ZK126+850~ZK126+900段路基标高还未到达设计高度,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 若受暴雨影响, 滑坡体还将继续扩大、破坏, 很可能发生更大的滑移, 原设计的放缓坡率+植草防护已难以支挡, 为了确保滑坡体下方高速公路的安全, 急需进行加固整治。

2 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测设里程K126+840-K127+070左侧。该段地形东高西低, 该段地貌单元属缓坡, 原地形坡度较缓, 约15°左右, 现因施工开挖, 坡脚地段出现高陡临空面 (详见图1、2) 。

2.2地层岩性

据1:2000工程地质调绘、坑探、钻探和室内岩土测试, 该段山坡内地层岩性主要由Q4c+dl崩坡积形成的粉质粘土、混碎石粉质粘土、粘土及Q4al冲积形成的粘土构成, 下伏基岩为J2S泥岩, 局部地段为Q4me人工填土构成。按成因时代自新到老分别叙述如下:

2.2.1 Q4me人工填土

①Q4me人工填土:杂色, 主要为修筑在建公路路基的填筑物。

2.2.2 Q4c+dl崩积、坡积物

②Q4c+dl粉质粘土:黄褐色, 土质不均, 结构较密, 混10%左右碎石和角砾, 局部可见砂岩块石, 湿, 硬塑-可塑。该层广泛分布在坡体近地表地段。揭露厚度介于2.20-10.50米。

③Q4c+dl混碎石粉质粘土:灰黄色, 土质不均, 混30%-40%左右碎石, 局部碎石富集成层, 湿, 可塑。该层分布在ZK5、TK1、TK2、TK3、TK4、TK5孔附近地段, 揭露厚度介于2.80-5.30米。

④Q4c+dl粘土:红褐色, 土质不均, 结构致密, 混10%左右碎石, 湿, 可塑。该层分布在ZK2孔附近地段, 揭露厚度3.60米。

2.2.3 Q4al冲积物

⑤Q4al粘土:灰褐色, 土质较均, 结构致密, 含粉砂颗粒, 局部夹青色砂岩颗粒, 粘性大, 湿, 可塑。该层分布在ZK2、ZK4、TK6孔附近地段, 揭露厚度介于3.60-4.8米。

2.2.4 J2S基岩

⑥J2S强风化泥岩:红褐色, 泥质结构, 层状构造, 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破碎, 多呈碎块状及饼状。该层各钻孔均有揭露, 揭露厚度介于0.50-4.6米。

⑦J2S中风化泥岩:红褐色, 泥质结构, 层状构造, 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多呈柱状, 局部呈块状及饼状。该层各钻孔均有揭露, 最大揭露厚度7.0米, 未揭穿。

2.3 气象与水文

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 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 雨热同季, 光照同步;无霜期长, 光照适宜,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适宜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年均温15.8℃~-17.8℃, 一月均温5℃~-6.9℃, 七月均温26℃~28℃, 霜雪少见, 年均降水量在980~1150mm。

场地地表水主要以冲沟内溪流及大气降水形成的暂时性面流和股流为主 (详见图3、4) 。冲沟内溪流具有季节性, 平时水量较小, 暴雨后水量较大。大气降水形成的暂时性面流和股流原主要汇聚于冲沟内, 现因施工开挖改变原地貌造成大气降水局部汇聚于坡脚地段。

2.4 地下水

该坡体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 赋存在场地②Q4c+dl粉质粘土、③Q4c+dl混碎石粉质粘土地层中, 水位埋深1.2-9.1m,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冲沟内溪流的下渗补给, 通过蒸发及向下部基岩渗透的方式排泄。

2.5 地震烈度

场区地震少而弱, 震级一般3~5级, 烈度一般多在6度以下。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滑坡体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25s, 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属第一组。

3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 滑坡体形态及规模

在建高速公路从滑坡体下部通过, 线路里程K126+845~K127+100, 路段长260m。据工程地质调绘、坑探及钻探成果, 该滑坡可分为两个区域———滑坡1区、滑坡2区。滑坡类型为牵引式浅表覆盖层滑坡, 滑动方向为249°, 滑动地层为:②粉质粘土、③混碎石粉质粘土, 滑床地层为⑥强风化泥岩。滑坡1区滑体长约85m, 前缘宽约100m, 厚5.4-11.8m, 面积约8750m2, 滑体规模约78700方, 属中型滑坡;滑坡2区滑体长约44m, 前缘宽约56m, 厚8.9m, 面积约2450m2, 滑体规模约21800方, 属中型滑坡。滑坡1区和滑坡2区滑动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为崩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粉质粘土及冲积粘土层, 滑床基本以强风化泥岩层为主。

3.2 滑坡体成因机制分析

据钻探成果揭示, 该滑坡所处地段地层主要由崩坡积形成的:②粉质粘土、③混碎石粉质粘土、④粘土及冲积形成的⑤粘土、⑥强风化泥岩和⑦中风化泥岩所构成。其中近地表处分布的②粉质粘土、③混碎石粉质粘土地层因孔隙发育或结构疏松易于地表水体下渗, 其下发育的泥岩层, 为上部地层下渗水的良好隔水层。

据该滑坡发展趋势来看, 在建公路边坡开挖产生临空面后, 因位于边坡坡脚地段的地层遇水软化后工程性能变差, 引发坡口上方局部发生开裂和坍塌, 随连续降雨滑坡体逐级向坡体上方发展, 最终产生牵引式滑坡。

综上所述, 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在建公路边坡开挖产生临空面。边坡坡脚地段的地层汇水软化, 使坡口上方局部发生开裂和坍塌。连续降雨和上部地层下渗水体的叠加不仅使位于边坡坡脚地段地层加速软化, 而且使坡口上方局部发生开裂和坍塌地段的土体荷重增大, 加速向临空面处滑坡。滑坡体逐级产生临空面逐步向坡体上方发展, 产生牵引式滑坡。

4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通过对本滑坡稳定性的详细调查, 根据滑坡体地质条件, 在对其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 在满足滑坡的稳定性和工程安全性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地质、安全、造价等因素, 提出设计方案如下:推力较大路段的采用下部锚索桩+桩前清方 (距路基边沟上方约8m左右的位置设抗滑桩) , 推力较小路段采用抗滑挡土墙。

采用抗滑桩作为永久性工程安全性较高, 且本段不稳定斜坡体存在多级潜在滑面, 在前缘设置桩板墙, 可防止不稳定斜坡体越过桩顶滑动。

4.1 设计工况及参数

4.1.1 现滑面设计参数

本次稳定性计算中, 滑动面的设计参数主要依据地勘资料, 同时, 对现滑面进行反演, 即对原开挖后的坡体线进行了恢复, 根据实际情况, 在路堑边坡开挖后坡体产生了滑动, 也就是说开挖后的坡体稳定性系数是小于1.0的, 据此, 按极限平衡法对坡体的稳定性系数进行了反算后 (反演K取0.99) , 最终综合选取滑动面的设计参数如下:

(1) 滑坡1区 (1-1断面) :

a.滑动面强度参数:饱和粘聚力C=12.5KPa, 饱和内摩擦角Φ=11.5°。滑体的饱和容重取21.5k N/m3。

b.滑动面强度参数C=14KPa, 滑动面的天然内摩擦角Φ=12.5°。滑体的天然容重取21k N/m3。

(2) 滑坡1区 (2-2断面) :

a.滑动面强度参数:饱和粘聚力C=12.5KPa, 饱和内摩擦角Φ=10.5°。滑体的饱和容重取21.5k N/m3。

b.滑动面强度参数C=14KPa, 滑动面的天然内摩擦角Φ=12.5°。滑体的天然容重取21k N/m3。

(3) 滑坡2区:

a.滑动面强度参数:饱和粘聚力C=12.5KPa, 饱和内摩擦角Φ=11°。滑体的饱和容重取21.5k N/m3。

b.滑动面强度参数C=14KPa, 滑动面的天然内摩擦角Φ=12°。滑体的天然容重取21k N/m3。

4.1.2 设计工况、设计推力计算

设计工况1:暴雨。按规范要求, 设计安全系数:K=1.15;设计工况2:天然。按规范要求, 设计安全系数:K=1.2。

采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中推荐的传递系数法计算滑体推力, 计算剖面采用主滑剖面, 计算结果见下表1所示。综合两种设计工况, 均取其不利推力作为本次设计推力。

4.2 设计方案

由于路基开挖后不同路段所产生的滑面及推力均不同, 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本次设计分4个区间桩号分别对塌方边坡进行针对性的加固整治。

4.2.1 K126+836~K126+921段路基左侧 (代表性断面图1-1’) :采用锚索桩处治方案

设计基本参数:矩形截面抗滑桩编号为B型桩板墙, 布置于路堑边沟外边缘8m处。桩长h=28m;受荷段h1=16m;锚固段总长h2=12m。桩截面:2.2×3.2m, 桩心间距5m。地基系数K=0.15×106Kpa/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桩身内力计算:采用抗滑桩计算程序进行桩身内力计算, 结果如下:最大剪力=7825k N, 最大弯矩=60840k N·m, 最大侧应力σmax=1127。

第1道锚索水平拉力=470k N, 距离桩顶0.5m;第2道锚索水平拉力=450k N, 距离桩顶2.5m;第3道锚索水平拉力=430k N, 距离桩顶4.5m。

锚固段深度判断:取岩石裂隙、风化及软化程度的折减系数C=0.3, 岩层产状折减系数K1=0.5, 据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泥岩强风化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取R=σc=8.8MPa, 则K1×C×R=1320k Pa>σmax=1127, 锚固段满足深度要求。

坡面防护:抗滑桩桩顶边坡坡率采用1:2.5, 坡面采用菱形网格护坡植草防护, K126+836~K126+856段采用A型抗滑桩。

4.2.2 K126+925~K126+978段路基左侧 (代表性断面图2-2') :采用锚索桩处治方案

设计基本参数:矩形截面抗滑桩编号为C型桩板墙, 布置于路堑边沟外边缘8m处。桩长h=24m;受荷段h1=13m;锚固段总长h2=11m。桩截面:1.7×2.3m, 桩心间距5m。地基系数K=0.15×106Kpa/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桩身内力计算:采用抗滑桩计算程序进行桩身内力计算, 结果如下:最大剪力=4350k N, 最大弯矩=31171k N·m, 最大侧应力σmax=722。

第1道锚索水平拉力=450k N, 距离桩顶0.5m;第2道锚索水平拉力=430k N, 距离桩顶2.5m。

锚固段深度判断:取岩石裂隙、风化及软化程度的折减系数C=0.3, 岩层产状折减系数K1=0.5, 据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泥岩强风化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σc=8.8MPa, 则K1×C×R=1320k Pa>σmax=722, 锚固段满足深度要求。

4.2.3 K126+978~K127+038段路基左侧 (代表性断面图 (3-3') :采用抗滑挡墙处治方案

设计基本参数:抗滑挡墙采用现浇C15片石砼。圬工砌体容重:24KN/m3, 挡土墙稳定系数:抗滑动稳定系数KC≥1.3, 抗倾覆稳定系数Ko≥1.5;基底摩擦系数=0.40, 地基土摩擦系数=0.5。

经验算:地基土层水平向:滑移验算满足:Kc=1.354>1.3, 倾覆验算满足:K0=3.363>1.5, 地基承载力验算满足:最大压应力=280<=400k Pa, 均满足要求。

坡面防护:防护措施施工完毕后, 墙顶的边坡左侧边坡采用锚杆框架。

4.2.4 K127+038~K127+100段路基左侧 (代表性断面图 (4-4') :采用抗滑挡墙处治方案

设计基本参数:抗滑挡墙采用现浇C15片石砼。圬工砌体容重:24KN/m3, 挡土墙稳定系数:抗滑动稳定系数KC≥1.3, 抗倾覆稳定系数Ko≥1.5;基底摩擦系数=0.40, 地基土摩擦系数=0.5。

经验算:地基土层水平向:滑移验算满足:Kc=2.14>1.3, 倾覆验算满足:K0=4.754>1.5, 地基承载力验算满足:最大压应力=200<=400k Pa, 均满足要求。

坡面防护:防护措施施工完毕后, 墙顶的边坡左侧边坡采用菱形骨架防护。

5 滑坡监测工程设计

为了取得滑坡滑面确切位置、滑坡滑动参数、保证滑坡治理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及为治理工程施工提供滑坡稳定状态或变形特征的信息, 指导安全施工, 同时掌握治理工程实施后的效果, 需进行滑坡的监测设计。主要监测任务包括:地面裂缝观测、滑体变形观测、实施工程的变形观测。

设置深孔位移监测, 从而为准确判断滑面、地下水、滑坡位移及治理后的工程效果提供相应数据。

为进一步测控坡体变形情况, 需在至少5个断面上设置观测桩, 在施工过程中监测剪出口、滑体中部、后部;钢管桩系梁施工完毕后分别在其顶设置观测桩, 定期观察不得少于2个雨季;每个断面上布设的观测桩应该兼顾观测前缘、中部和滑体后部 (最远裂缝位置外侧) , 记录坡体变化情况, 及时沟通变化情况, 以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加强动态设计。

5.1 监测点布设

滑坡裂缝:对滑坡裂缝上布置4个观测点, 进行施工期间的裂缝监测。

施工中以及施工后滑坡位移监测:在主滑断面上布设5个观测点进行地表位移监测。

施工后在每排桩各选取6根桩, 在桩顶设置监测点进行监测。

5.2 观测频率与周期

施工前及期间:对裂缝安排专人每天定时观测、记录。遇有降雨时, 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对监测点每星期观测一次, 遇有降雨时, 在每次雨后应及时观测。

工后观测:滑体位移变形半年内每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 每月观测一次。在有连续降雨或暴雨时, 雨后24小时内加密观测一次。

观测完成后, 观测人员应当天及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及时向设计人员提供, 以便使设计人员对滑坡的稳定状况、结构受力状况有全面了解, 达到动态设计的目的。

6 结束语

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的, 雨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因, 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原因。滑坡整治首先要分析滑坡的性质和形成原因, 结合具体地质情况, 以排水、清方减载和抗滑支挡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滑坡监测为可靠度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监测采集的数据分析, 为今后滑坡性质的分析和工程治理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JTJ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TB 10025-200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S].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7]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就此别过,恩怨了结随笔下一篇:“特殊”的六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