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区

2024-11-03

寒地黑土区(共6篇)

寒地黑土区 篇1

调亏灌溉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简称“RDI”) 是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 迫使作物的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分配, 利用作物自身的调节能力, 在不导致作物产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 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用水效率[1]。

作物耗水量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统一的结果, 是气候适应性的反映[2]。在确定耗水量的同时, 还必须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作用, 而不同片面追求产量的高低。春玉米作为东北重要的经济作物, 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但由于玉米的生育期长, 耗水量大, 合理用水已经成为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试验通过对盆栽玉米, 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水分亏缺处理, 测得不同生育期内的耗水量以及最终产量, 得到适合该地区的水分生产函数, 并对各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不仅为当地春玉米的高产、稳产、低成本提供合理的用水方案, 而且也为该地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基础, 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区概况

试验地点为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 该地区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海拔高程在272~310m之间, 属于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0.8℃, ≥10℃的有效积温2 254.5℃, 日照时数为2 364.2h, 无霜期110~115d, 夏秋季节常有阴雨和暴雨天气, 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5.6mm, , 供试土壤为黑草甸土, 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 在移动式防雨棚内进行。分别对玉米进行不同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调亏, 共设置22个处理, 3次重复, 共计66盆。所选用的塑料桶规格为高33cm, 直径29cm。将土晾干过筛后, 装入盆内, 并保证每盆相同土重15kg。5月25日播种, 每盆5粒, 待出苗至三叶一心期定苗, 保苗1株。每盆水分含量变化多少需要使用电子天平用称重法进行测定[3], 每天17:00时进行称重, 并用量杯补水至所控标准 (通过计算盆中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按照表1中的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得到不同处理下相应的灌水量标准值, 每天补水至相应的灌水量标准值, 补水量的多少即为玉米的耗水量) , 直至作物成熟。将玉米的生育期划分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4个生育阶段, 并且每个生育阶段设置4个水分处理水平 (以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计算) , 包括轻度调亏 (水分下限为70%) , 中度调亏 (水分下限为60%) , 中重度调亏 (水分下限为50%) , 重度调亏 (水分下限为40%) , 全生育期设置6个水分处理水平, 分别是轻度调亏、中度调亏、中重度调亏、重度调亏、适宜灌溉 (水分下限为80%) 、充分灌溉 (水分下限为90%) 。具体处理情况见表1。

%

注:表1中的土壤含水量是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处理21作为与不同亏水程度形成对比的对照处理;处理22为充分灌溉, 作物的蒸发蒸腾量即为作物耗水量。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和绘图,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条件下玉米各生育阶段耗水规律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对苗期调亏处理 (处理1、2、3、4) , 拔节期调亏处理 (处理5、6、7、8) , 抽雄期调亏处理 (处理9、10、11、12) , 灌浆期调亏处理 (处理13、14、15、16) 和全生育期调亏处理 (处理17、18、19、20、21、22) 所测得的总耗水量和产量数据分别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苗期、拔节期、抽雄期调亏处理和全生育期不同调亏水平处理的总耗水量和产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灌浆期调亏处理的总耗水量差异极显著, 产量差异则不显著。

对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调亏处理的同一水平处理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40%、60%调亏处理的耗水量和产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50%调亏处理的耗水量为极显著水平, 产量达到显著水平, 70%调亏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整个生育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出, 玉米在全生育期不同调亏处理下耗水量变化趋势均表现出前期少, 中期多, 后期偏多, 4个生育阶段中, 拔节期的耗水量最大, 苗期最小, 在每个生育阶段进行的调亏处理, 作物耗水量也是按低耗水量到高耗水量的趋势发展。

从整个生育期的水分调亏处理来看, 在全生育期进行重旱 (40%) 的处理17, 虽然耗水量比对照节水28.43%, 但是减产程度与对照相比, 差异性显著, 达到了62.71%, 导致水分利用效率偏低, 仅为2.43g/kg。全生育期进行充分灌溉 (90%) 的处理22, 耗水量最大, 达到44.04kg/盆, 比对照 (39.12kg/盆) 高出12.58%, 产量比对照增加11.66%, 但水分利用效率为4.63g/kg, 低于对照处理的4.67g/kg, 属于过度灌溉, 水分得不到充分利用, 说明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 并不是灌水越多越好。全生育期轻旱 (70%) 、中旱 (60%) 和中度重旱 (50%) 调亏处理的玉米总耗水量明显小于对照处理, 分别节水9.38%, 14.75%, 22.42%, 减产分别为14.40%、33.84%、46.82%, 可以看出, 在全生育期调亏处理, 作物的产量减产程度比较大, 相比于中旱 (60%) 处理, 重旱 (40%) 和中度重旱 (50%) 的灌水量和产量都比较低, 若是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将会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

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 苗期调亏处理的总耗水量要比其他3个生育阶段的总耗水量小, 其中苗期重旱 (40%) 处理1和中度重旱 (50%) 处理2, 分别比对照减少12.35%、8.55%, 减产程度显著, 产量比对照减少了14.13%、8.80%, 而调亏度为60%和7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3、4, 产量与对照相比, 增加了2.11%和1.51%, 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4.97g/kg和4.84g/kg, 高于对照 (4.67g/kg) 。

对照处理21, 拔节期阶段耗水总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7.73%, 是4个生育期耗水总量最大的。其中处理5的总耗水量比对照减少22.12%, 虽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4.52g/kg, 但产量却减少24.65%, 减产程度明显。说明在玉米拔节期间, 水分已经开始影响到作物的后期生长以及产量的形成。相比对照, 处理8的耗水量和减产程度都不是很大, 分别减少5.84%和4.60%, 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为4.73g/kg, 高出对照1.28%。

在抽雄期耗水量方面, 处理9、10、11、12分别比对照减少12.26%、10.54%、7.87%、5.84%, 产量分别减少27.60%、21.55%、13.25%、3.78%, 抽雄阶段, 调亏度为4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9, 减产最为严重, 差异性极为显著, 为132.2g/盆, 水分利用效率偏低, 达到3.85g/kg, 比对照降低17.56%, 由对照的各生育阶段耗水总量可得, 玉米的日平均耗水量达到621g/d, 远高于其他3个生育阶段 (苗期32d, 151.86g/ (d/盆) ;拔节期37d, 399.98g/ (d/盆) ;抽雄期20d, 621g/ (d/盆) ;灌浆期36d, 196.67g/ (d/盆) ) (图1) 。该阶段, 是玉米的生长关键期, 处于抽穗开花时期干旱, 会造成授粉不良, 影响结实率, 有时还会造成抽雄抽出困难, 也是人们俗称的“卡脖旱”, 严重影响产量[4], 这一结论与王柏等[5]研究结果相一致, 所以在该阶段应进行充分灌溉, 不宜进行调亏, 否则会影响到后期籽粒的成熟。

灌浆期阶段, 玉米耗水量相比拔节期和抽雄期较少, 但比苗期耗水量多。与对照相比, 处理13和处理14的减产程度明显, 分别减少13.14%、9.47%, 而处理15和处理16则分别比对照减少5.81%、4.27%, 灌浆期是玉米茎叶光合产物和积累的营养物质大量向籽粒输送时期, 需水量会比较多, 灌水才不会引起产量减产程度加大, 相比灌浆期各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可知, 调亏度60%的处理15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4.59g/kg, 接近对照 (4.67g/kg) , 可作为该时期的调亏灌溉指标。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 对水分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 其中, 总耗水量以拔节期需求最高, 其次是抽雄期, 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7.73%和31.75%。从日需水强度来看, 以抽雄期最大, 日平均耗水量顺序为:抽雄期[621g/ (d/盆) ]>拔节期[399.98g/ (d/盆) ]>灌浆期[196.67g/ (d/盆) ]>苗期[151.86g/ (d/盆) ] (图1) 。拔节期和抽雄期在调亏处理时, 减产程度明显, 所以应充分灌溉, 保证后期玉米的产量。

2.2 玉米产量和总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玉米在不同处理下的产量与总耗水量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产量与总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图2) , 其方程如下:

式中:y为玉米产量, kg/hm2;x为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 m3/hm2。

上述结果可得到玉米全生育期的最佳灌水量为46.93kg/盆, 产量可达到206.98g/盆, 当玉米的全生育期总供水量大于此指标值时, 玉米产量会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反, 若全生育期总供水量小于该指标值时, 产量会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 虽然玉米是一种耗水量较大的作物, 但是当灌水量增加到一定的数值以后, 此时再增加供水, 产量不再增加, 反而会使产量降低, 减产程度加大, 其原因在于,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 玉米根部空气的孔隙减少, 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 影响地上部分的物质积累和代谢, 进而影响了玉米产量。此指标值可用于生产实践中, 不但能够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达到生产节水的目的。

2.3 玉米水分生产函数的建立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指作物的耗水量与产量之间的数学关系[6]。目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可分为两类:一是作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总蒸发蒸腾量的关系;二是作物的产量与各生育阶段蒸发蒸腾量的关系[7]。而作物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和产量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水分亏缺和产量具有连乘的集合关系[8]。因为第一类模型并不能反映作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耗水量对产量的影响, 而第二类模型则表明了作物各生育阶段所需水分对产量的影响, 所以本试验选用目前国内外普遍公认和常用的Jensen模型 (1968年) :

式中:λi为作物不同阶段缺水对产量的敏感系数;i为生育期划分阶段;Y为不同处理下的实际产量, g/盆;Y为充分灌溉下的产量, g/盆;ET为不同处理下的实际蒸发量, kg/盆;ETmi为正常处理下不同生育期的蒸发蒸腾量, kg/盆;n为模型的阶段总数, 本试验n=4。

根据试验的实测资料, 计算得出玉米各阶段的敏感系数λi、相关系数r、检验值F。

根据表3, 对模型参数进行检验分析[9], 检验值F=20.31>F0.01=4.67, 表明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

根据以上得出的敏感系数结果, 得到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为:

Jensen模型中λi值大小表示作物对水分的敏感程度, 其值越大, 代表该阶段对水分越敏感, 减产程度越高;反之, 则代表该阶段对水分不敏感, 减产程度不大。由结果可知, 敏感系数λi的大小为:抽雄期>拔节期>灌浆期>苗期, 说明在玉米的抽雄阶段, 对水分最为敏感, 符合玉米的生长阶段耗水规律, 并且该模型中各阶段缺水后敏感系数大小顺序与玉米的需水生理特性相符合。此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水分生产函数[10]相一致。通过Jensen模型得出的计算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较, 大体上是一致的, 如图3所示。

3 结语

(1) 不同生育阶段, 玉米对水分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 其中, 以拔节期耗水量最大, 达到14.76kg/盆, 而抽雄期敏感指数最高, 对水分最敏感, 日平均耗水量达621g/ (d/盆) , 日耗水强度苗期较小, 拔节期逐渐升高, 抽雄期最大, 灌浆期需水强度逐渐减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抽雄期重旱, 次之是拔节期和灌浆期, 苗期影响不大, 玉米处于拔节和抽雄阶段时, 应进行适宜灌溉, 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耗水量。

2) 玉米各生育阶段的亏水处理不应低于60%田间持水量, 否则影响玉米最终产量。产量和总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当灌水量为46.93kg/盆时, 最高产量为206.98g/盆。

参考文献

[1]康绍忠.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8, 16 (1) :11-17.

[2]朱自玺, 侯建新, 牛现增, 等.夏玉米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分析[J].华北农学报, 1987, 2 (3) :52-60.

[3]张忠学, 郭亚芬, 王柏, 等.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8, 27 (3) :49-51.

[4]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92-130.

[5]王柏, 李芳花, 黄彦, 等.寒地黑土区玉米高效调亏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13, 32 (1) :113-115.

[6]刘坤.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常用模型及灌溉制度优化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1) :5 521-5 522.

[7]胡顺军, 王仰仁, 康绍忠, 等.棉花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敏感指数累计函数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 (5-6) :423-425.

[8]温守光, 赵大玉.玉米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 1996, 4 (113) :55-56.

[9]徐中儒, 胡传荣.试验设计与回归分析[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5:55-60.

[10]郑文生, 张桂珍, 张忠学, 等.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水分生产函数建模与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 (1) :61-65.

寒地黑土区 篇2

此次大集以“寒地黑土,魅力龙江”为主题,旨在充分利用首都消费市场的优势,宣传黑龙江生态经济发展成果,展示优质、特色的绿色有机产品,扩大黑龙江产品在北京的品牌影响和销售市场,让北京及周边地区和国内外消费者了解黑龙江绿色生态产品的独特魅力, 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生态、绿色”品牌影响力, 提高产品知名度, 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寒地黑土·魅力龙江

黑龙江, 是中国位置最北, 纬度最高的省份, 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冬季漫长而寒冷, 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黑龙江是产粮大省, 其产品以生态、绿色闻名。此次大集黑龙江省商务厅精心组织和挑选了70家知名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展销600多种优质生态产品, 主要包括中华老字号商品, 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商品, 取得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地理标志证明的商品, 取自天然资源科学加工的商品, 在大小兴安岭山林区种植养殖的山产品、林产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系列等6大类。

具体包括:

1、多年来始终保持风味特点和信誉的中华老字号商品如哈尔滨大众肉联食品有限公司的大众肉联食品, 百年来哈肉联红肠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欧式风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钟爱, 被誉为中国红肠第一家;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导产品“秋林?里道斯”红肠, 以其完美的欧式风味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食品。此外, “秋林·巧克力酒芯糖“秋林·大虾糖”等传统风味糖果始终保持俄罗斯传统工艺和特色, 久负盛名, 畅销不衰。

2、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商品。如黑龙江省五常市对外贸易总公司“绿诺”牌大米, 产自土壤有机含量高、天然无污染水源和独有的砂板地水温均衡等最佳种植区, 堪称生态有机米的典范。

3、取得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地理标志证明的商品。如黑龙江响水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驰名省外的响水大米。

4、取自天然资源科学加工的商品。如五大连池火山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五大连池火山泉矿泉水;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蓝莓、树莓和黑加仑等商品。

5、在大小兴安岭山林区种植养殖的山产品和林产品。如伊春市晨松山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山珍系列产品。

6、有地方特色可观赏收藏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系列。如牡丹江渤海工艺品有限公司手工刺绣、黑龙江省逊克县天鹅玛瑙工艺品厂玛瑙制品等。

二、连续的新闻攻势

本次黑龙江商品大集,北京市商务委和黑龙省商务厅联合组织了媒体的先前报道,由北京市商务委带队,组织在优势媒体,先期前往黑龙江,跟踪政府和企业报道大集的筹备情况。同时在大集举办期间,不定期发布统计信息,做到时时有跟踪,大事有报道。对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监督、宣传作用。

三、简洁明快的开幕仪式

9月21日,黑龙江商品大集在北京金源燕莎MALL拉开帷幕。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助理聂陈杰主持开幕仪式,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副司长王德生、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爱武、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黑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邹竹丽、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等嘉宾出席并剪彩。李薇薇主任在致辞中指出,黑龙江商品大集举办期间,恰逢中秋佳节,她相信,独具魅力的龙江特色商品,定能为首都的节日市场增添光彩。

四、佳节助力,销售、签约双丰收

以“寒地黑土,魅力龙江”为主题的“黑龙江商品大集”正值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来自黑土地的绿色、特色产品深受北京市民的追捧。

大集首日,琳琅满目的黑土地特色商品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选购。活动现场绿色有机大米可称为主角,其中包括来自五常、响水等知名产地的大米备受首都市民的关注。此外,精心缝制、独具特色的兰西亚麻制品也是大集的一个亮点,亚麻的袜子、拖鞋、汽车坐垫、家居用品和头巾等供市民选购。此次活动正值中秋佳节,部分参展商品除普通包装外,也有礼盒形式的,许多市民纷纷选购用于馈赠亲友,为大集现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每天参观、选购的人流不断,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选购产自黑龙江的大米、杂粮、木耳、蘑菇、秋林红肠、格瓦斯、大列巴、蓝莓系列、香其酱、五大连池矿泉水等产品,商品销售旺盛,一些特色食品排起长队。大集进行到第7天,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回头客光临。由于受到消费者热捧,驰名京城的哈尔滨红肠、大列巴、山野菜等商品每日都需空运,但仍然供不应求。9天的展卖活动,72家企业的600多种特色商品累计销售额达到430万元。

寒地黑土区 篇3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带:一块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另一块在乌克兰平原;第三块在中国东北松辽流域, 以黑龙江省为主体, 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因其地处寒温带且气候寒冷而得名寒地黑土。寒地黑土是全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黑土带。寒地黑土区域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 温差较大, 雨热同季, 降水适宜, 肥力充足, 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寒地黑土物产丰富, 种类繁多, 品质优良。黑龙江省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 主要是基于耕地总量和寒地黑土资源, 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2004年, 时任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副书记的张文明提出寒地黑土经济的理念, 成立了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 并创立了寒地黑土品牌。2008年, 为了做大做强寒地黑土品牌, 转任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的张文明与省供销社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商议, 省供销社两次投资1亿元组建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公司, 并经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授权, 运营寒地黑土品牌。集团公司联合会员企业和社会性企业, 推动寒地黑土品牌进入了快速整合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新阶段。

二、寒地黑土品牌建设问题分析

1.品牌建设主体存在的问题

(1) 股本构成唯一与激励机制单一并存。

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公司股本结构唯一, 由省供销社独资管理, 具有国有独资企业的特点, 企业缺乏自主能力, 决策缓慢, 抗经营风险能力较低, 市场竞争力较弱。集团公司与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益联结, 公司定岗定薪, 管理者和员工不持股, 不参与公司分红, 不享受公司盈利成果。激励不足、利益无关, 将导致管理者和员工进取心不强, 很难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同时也不利于公司招引人才。

(2) 产品销量较低与经营成本偏高并存。

根据集团公司年度报告显示, 两年来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不到600万元;相反, 集团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一直偏高, 甚至超过产品销售收入。其中, 仅工资和“五险一金”, 2010年前8个月就高达150万元。产品销量过低, 经营成本偏高, 盈利能力不足, 严重制约了公司的成长, 影响了品牌的发展。

(3) 产品高价格与市场低需求并存。

寒地黑土品牌创立以来, 便以寒地黑土特殊的物候条件, 珍贵的土壤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立足打造高端绿色食品的领军品牌, 因此产品定价较高。尽管国内老百姓对绿色、天然、有机农产品十分认可, 但消费能力仍然有限, 仅有少部分人有购买欲望, 尚不足以形成购买力。

(4) 政府、协会指导和扶持力度不够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并存。

近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寒地黑土等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也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政府对寒地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品牌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具体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在提升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寒地黑土品牌建设上的投入显著不足。协会在品牌建设、会员管理、行业规范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但还缺少对集团公司品牌建设和业务经营上的技术指导, 协会专家学者的知识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 寒地黑土集团公司在产品研发、营销网络构建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 缺少适销对路的产品, 还存在产品多、卖点少的问题, 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品牌建设要素存在的问题

(1) 品牌意识较弱。

目前, 黑龙江省知名、著名农产品商标中, 有比较大影响力的还很少, 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缺乏以品牌增效益促发展的经营理念, 绝大多数还没有品牌的理念, 对自家生产的粮食等农副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商家商品没有区分, 在政府引导和扶持力不强的情况下,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创建和营销农户品牌。

(2) 品牌定位过于简单。

寒地黑土品牌以其寒地黑土区域内的农副山特产品质量上乘、有机安全、营养丰富而著名, 品牌运营者寒地黑土集团力求优中选精、精益求精, 严把产品进货关, 并建立了产品种植和加工基地, 定位中高端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没有绝对垄断市场的情况下, 市场上类似产品林林总总, 品质也良莠不齐, 多数消费者在比照后往往选择品质较差但价格更低的同类产品, 这严重冲击了寒地黑土品牌的营销战略。

(3) 忽视品牌建设的细节。

一个品牌的建设不仅在于产品本身, 还需要在软实力方面多下功夫。大品牌应该注重细节, 定位中高端的寒地黑土品牌在产品上已经做到了物优价实, 但是在产品包装、品牌文化、广告宣传、公关处理、售前服务和售后承诺等方面还存在不够细化、不够精准之处。

(4) 牵掣品牌建设的产业链。

一方面品牌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资金在农业生产周期长、购销资金周转困难的现实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目前, 集团公司银行贷款暂没有可供抵押资产, 不能通过信贷融资, 发展新项目和后续流动资金的筹集比较困难。政府扶持项目资金争取难度大、扶持额度小、审批时间长, 不能满足项目建设急需。没有大额资金保证, 粮食和农产品业务很难做大。另一方面, 品牌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寒地黑土集团整合黑龙江省优质农产品资源, 这些产品多具有初级产品、原料性产品和传统产品的特点, 集团公司将品牌产品向深精加工产品、终端消费品和高科技含量产品转型需要重要技术支撑。

三、寒地黑土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1.加大品牌运营主体的建设力度

寒地黑土集团作为寒地黑土品牌的运营者, 应当加强自身建设, 拓宽销售渠道, 管控人力成本, 增强盈利能力。一是调整集团本部人员结构, 降低人力成本。根据供销系统的行业特殊性, 可以考虑使用现有低成本人力资源。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是寒地黑土集团的管理机构, 省社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身兼两职, 在保证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抽调年轻得力的干部到企业无薪挂职, 这既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也锻炼了机关工作人员。二是严格管控销售费用。集团公司应认真分析销售费用偏高情况, 查找主要原因, 降低销售成本支出。如认真核算运力和产品销量, 避免白白花费运输费和租赁费等。三是合理估算市场潜力, 认真开展市场调研, 避免盲目设立营销网点。四是完善股权结构, 通过招商合作, 经营者持股和风险抵押等方式建立起与外部资本、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间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 优化企业结构, 提高竞争力。五是凝练企业文化, 不断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2.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

集团公司要加强“中国寒地黑土网”建设, 将网站建成品牌的重要宣传基地和网购门户;要增加在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广告投入, 在老百姓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事实证明, 大多数人还是去购买听人说过或看过广告的商品, 而很少尝试新鲜事物, 尤其在食品上。

3.加大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市场推广的力度

集团公司应增加产品开发投入, 通过改变包装、调整配方、品质分类等方式, 研制适销对路、需求广泛的产品。要严格把握产品质量关, 设立农产品基地, 从种到收, 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 都要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特别是从外部采购的产品, 一定要优中选精, 严格考察。对质量管控人员要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出现问题, 严惩严罚。要以适销对路的主推品种为先导, 突破制约销路的体制性障碍, 调动全员积极性, 实行多销多奖的绩效制度, 集中力量扩大销售规模。

4.加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工作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把宣传和推广寒地黑土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制定扶持政策, 落实具体措施, 有效利用政府渠道, 为寒地黑土品牌营销搭台铺路。要积极引导、支持、规范企业的品牌信用建设, 并最大化地创造品牌的无形资产。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领办的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以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为依托, 组织社员积极投身寒地黑土产品种植、加工和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要聘请专家对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指导和培训, 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能力。要开展行业自律, 制定行业标准, 规范同行业竞争, 利用防伪技术和法律手段来打击仿冒伪劣产品及行为。

摘要:寒地黑土品牌自2004年创立以来, 在品牌建设主体和品牌建设要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黑土品牌的发展。为此, 要加大品牌运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大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加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的工作力度。

寒地黑土区 篇4

一、品牌整合的成绩

企业品牌通常由旗帜品牌和产品品牌(子品牌)组成,从而形成一个品牌系统,这就需要对品牌系统中的品牌进行有效管理,明确每个品牌的角色,形成品牌合力,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它的内涵是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来进行品牌扩张。农产品品牌整合,就是通过地域相近,生产性质相似,产品大体上属于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牌之间的融合兼并,形成名称统一、实力强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从而以其较强的名牌效应,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纵观绥化市绿色物产品牌整合,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如下:

1. 确立了旗帜品牌

旗帜品牌具有涵盖产品品牌的功能,其纽带和辐射作用对内表现为整合产品品牌、协调内部关系,对外表现为维系企业统一形象、传递企业价值。旗帜品牌的来源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从龙头企业强势品牌中选择,也可以以城市名称或地域特征来命名。绥化市位于呼兰河上游、小兴安岭西麓和松嫩平原腹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素有“北国大粮仓”之称。破解绥化市的农业问题,最重要的是重新认识自身的资源价值。绥化市的物产之所以优质,其根源和本质是特定的物候和土壤条件——寒地黑土。2004年,绥化市确立了以资源整合品牌的思路,用资源本质揭示物产的价值,依靠资源整合带动绿色物产品牌整合,拉动特色经济发展。“寒地黑土”作为绥化特色农产品的旗帜品牌,申请了注册品牌,并设计了寒地黑土品牌商标。

2. 筹建了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

品牌整合的主体是企业,应由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自发整合,而不是依靠政府采取行政命令。推动绥化市农产品整合健康发展的任务就历史的落到了行业协会的肩上。2004年6月8日,绥化市成立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这是一个从事寒地黑土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发展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良种繁育、技术服务等工作的组成的区域性社会团体。协会拥有寒地黑土品牌的所有权,而会员企业享有品牌的使用权。协会发起企业共83家,包括绥化市以当地物产为原料的私营企业和寒地黑土带上的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当时共注册了10大类109个系列的“寒地黑土”。质量证明商标产品,涵盖了粮油、果蔬、山产品、乳肉、药材、烟草、饲料等农副产品,其中15个产品为原产地商标。至此,绥化市绿色物产整合有了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3.“寒地黑土”品牌整合初显效应

作为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近年来,绥化市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品牌牵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全市把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选模式,通过寒地黑土品牌的牵动,在资源整合中找优势,在产业整合中抓集群,在产品整合中抢市场,使绥化农村经济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营观念得到了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牌经营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年黑龙江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升绿色食品大省地位”的战略要求。2007年1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再次提出了“继续打造好寒地黑土品牌”的要求。寒地黑土品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认可。

寒地黑土品牌和寒地黑土经济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亚洲代表处代表莫纳先生在2005年8月、2006年6月先后两次专题考察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状况,并亲临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基地视察。

寒地黑土品牌被中国品牌战略促进委员会、中国品牌与市场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被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知名品牌”,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免检产品”的评选。

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南宁等地有近20家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直销店加盟。寒地黑土绿色食品指定品种供应商基地建设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已在全市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基地50处,总面积近500万亩。

二是增强了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注册农产品商标,建立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对农产品进行规范、筛选、包装、贴牌上市,已成为绥化市农产品规模经营者的普遍做法。随着寒地黑土品牌的确立,绥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3个种植业生产技术标准,48个《寒地黑土绿色食品标准》、3个《寒地黑土服务标准》,同时又推行了《产品安全识别码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可追溯制度,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得到了经营者的重视。

三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随着品牌整合的推进,农产品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同步提高,2006年黑龙江省正式批准绥化作为全国首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已发展到1000万亩, 有机食品面积12.2万亩。

四是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寒地黑土品牌推出以来,以品牌整合带动了资源整合、产品整合。截至到2006年末,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比未推出寒地黑土品牌前的2003年增长42%。其中绿色食品总产值实现53.8亿元,比2003年增长2.36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来,已有15家绿色食品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家被国家确定为牵动5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寒地黑土绿色食品企业固定资产已达4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6%,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96.3万吨,比2003年增长2.84倍。

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提高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市场。加工业的振兴不仅破解了农业难题,也使一直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粮山”变成了“钱袋子”。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81元,是2000年的1.6倍,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民增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二、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其品牌整合中所存在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旗帜品牌单一

所谓品牌整合,就是通过地域相近、生产性质相似产品大体属于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牌之间的融合兼并,形成名称统一、实力强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绥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是在以绥化为中心的寒地黑土区域内,在众多品牌中确定强势品牌,以强势的名牌效应带动其他品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是一个多元化、多行业的品牌系统,2004年寒地黑土绝色物产协会一次性在国家工商总局就注册了10大类109个系列的“寒地黑土”质量证明商标产品,涵盖了粮油、果蔬、山产品、乳肉、药材、烟草、饲料等农副产品, 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众多品牌系列分属众多企业,仅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就有46家。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仅有一个品牌是不适宜的,要拥有多个旗帜品牌。

2. 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底

绥化市是国家农业大市,经济长期以农业为支柱,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过60亿公斤。2004年以来,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一些龙头企业,如玉米加工企业有青冈龙凤、肇东中粮、肇东成福;水稻加工有黑龙粉米、双河米业、阜康米业等龙头企业;大豆加工有金龙油脂、佳地公司,乳品加工有东兴乳业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加工规模较大,是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柱,其他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几十家,但规模小,加工能力底,市场辐射面不大,如水稻加工企业虽发展到460户,但年加工水稻仅为180万吨;大豆加工企业共27家,年实际加工量仅为30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共6个,实际加工量只用25万吨。

企业规模小,发展缺乏源动力是当前绥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旗帜品牌市场辐射面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严重影响了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的获利功能。

3. 品牌整合进展缓慢

品牌整合的主体是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否参与品牌整合,应以是否申请加入协会为标志。只有协会会员的产品才有资格以“寒地黑土”品牌销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成立,至2007年末三年间,协会会员由成立时的83家,发展到2007年的132家,仅仅增加了59家,发展十分缓慢。以庆安县为例, 庆安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为300家,目前只有27个产品进行了“寒地黑土”商标注册,品牌整合从数量上看不足10%。品牌整合进展缓慢,很难实现市政府“力争用3年~5年的时间, 全市农产品统一使用寒地黑土品牌”的整合目标。

4. 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绥化市包括领导层、经营层和生产层各个层次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要求,不能满足品牌运作需要。领导层对现代企业发展、品牌国际运作等缺少全面认识,甚至对品牌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有些不知所措。企业经营层还不善于将原来各个农产品企业的产品销售形式转变为现代市场营运的“大市场、大品牌”。在生产层,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训,对当前农产品发展动向和产品加工、包装、筛选趋势与过程不甚了解,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缺乏智力支持。

三、思路与建议

解决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整合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处理好市场、协会和政府的关系

绿色物产品牌整合,应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品牌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长远看,品牌整合的一个最好手段是靠行业协会,不是靠政府。因此,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围绕各大主导产业建立县、市两级行业协会,赋予其相应的职能,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交给行业协会。政府的职责是引导企业创名牌,提供政策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2. 进一步培育旗帜品牌,并处理好和子品牌的关系

旗帜品牌是整个品牌家族乃至整个企业的灵魂,培育旗帜品牌, 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也是品牌扩展和延伸的重要基础。从数量上看, 它可以只有一个, 也可以不止一个, 尤其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允许另树不同层次的旗帜品牌。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旗帜品牌应该在主导产业中培育和选择。当前, 绥化市农产品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和乳品产业, 可以在这四大产业中分别培育和选择自己的旗帜品牌。从企业旗帜品牌的选用名称来看, 它可以是企业的名称, 可以采用产品所在地的地理名称, 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品牌的名称。

旗帜品牌确立后,就要明确旗帜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要找到旗帜品牌与子品牌(产品品牌)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容,从理论上讲,企业旗帜品牌与产品品牌共用的识别要素包括价值观、文化、创新能力、资金与技术、社会责任、对顾客的关注等等。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旗帜品牌与子品牌的共同点是产品具有相同的地域、相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同的口感、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社会责任等。对于子品牌与旗帜品牌的差异, 要采取相应措施, 逐渐减少这些差异, 力争尽快达到旗帜品牌的特征和标准最后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 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3.品牌整合与生产基地、企业整合同步推进

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整合要与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品牌整合的质量。到2006年末, 全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1000万亩, 有机食品面积12.1万亩, 无公害农产品实现了全面积覆盖, 绿色食品龙头企业65个, 共开发出粮油、乳品、肉类、蔬菜、饮品、调味品、饲料和生产资料8大类32个系列155种绿色产品, 绿色食品总量454.6万吨。绿色食品面积大, 但经营基地分散, 生产方式和质量标准难以统一;龙头企业多, 但整体上规模较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难以在整个产业或行业上发挥品牌整合的核心作用。这也是绥化市品牌整合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 就是在品牌整合的同时, 加快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同步整合。一是对龙头企业的整合。在主导产业中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团, 特别是玉米、水稻、大豆、乳品等企业, 形成像完达山乳品企业集团、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大企业集团,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对其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这是品牌整合的重要基础。二是积极推动生产基地的整合和兼并。农产品品牌的整合首先是产业基地的整合, 这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必须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 以成长性好的品牌产品为依托, 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鼓励同一产业各经营基地小的农户逐步走向生产基地之间的联合之路, 扶持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或进行生产基地联合挂牌, 促进同一农产品的生产大户、基地在统一生产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品牌对外销售, 使全市范围内同一产业的多数生产基地都成为这些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的加盟基地、供货基地、贴牌生产基地, 从而推动各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打破区划界限, 实行跨乡镇区域经营, 实现生产基地的整合、兼并。

参考文献

[1]朱佳宁:关于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见:张文明主编.中国寒地黑土经济[B].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66--175

[2]赵兴泉朱勇军徐建华等:浙江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调查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2) :105----109期

[3]芮新国:下一个任务:品牌整合[J/OL].http://brand.icxo.com, 2004年04月26日

[4]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局.宜昌市茶叶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OL].金农网agri.com.cn, 2007年2月14日

[5]陈楠李丽敏:吉林省农产品品牌整合策略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6月第17卷第2期

[6]张文明:发展寒地黑土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J].黑龙江日报, 2007年12月29日第003版专刊

[7]刘旭标:缙云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OL].www.jinyun.gov.cn/zwdt/dywj/t, 2007年3月6月

[8]绥化市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工作成果盘点.绥化市中小企业网, 2007年03月30日

寒地黑土区 篇5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总面积34 964.2km2。其中,浅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19%,江河泡沼面积占总面积的9%,平原占72%,总体结构大体是“二山一水七分田”,现有耕地面积14.9万hm2,占全省耕地的1/7,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三大经济作物”(甜菜、亚麻和烤烟)基地以及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牧业生产基地,还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之乡。目前,绥化市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省的1/4,是全国储备粮大区之一。

1 概念的界定

1.1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和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循环经济追求资源与能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遵循“3R”原则 (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 (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与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例如:种植业通过有机肥提高地力;采取农艺或生物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肥农药和动力机械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再使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如畜禽养殖冲洗用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既达到了浇水肥田的效果,又避免了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环境。

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与生态化循环利用,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种植业的废弃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成为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而家畜的粪便又是作物的优质有机肥[1]。

1.2 寒地黑土

“寒地黑土”一词由绥化政府在2004年首先提出。它是基于绥化位于北纬45°3′至48°02′的寒温带,处于世界稀有的我国黑土带核心部位而得名。在寒冷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于农耕。除了肥力高外,寒地黑土所含的汞、镉、铅、铬与锰等污染物都非常低,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

1.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2]。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与用养结合的优点,摒弃了生产率低的缺点,吸取了现代农业集约化与高效生产的优点,克服了环境污染与资源耗竭的不足。

2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思考

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以及绥化市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绥化市生态农业建设中,须对农、林、牧、副、渔产业的发展重点有所定位,并在传统农业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大农业的生产观,以实现大农业系统的物质顺畅流通、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

2.1 绿色农作物种植业

农作物作为初级生产植物,起着能量转换的关键作用。因此,农作物种植也是绥化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基础单元。

2.1.1 发展立体种植模式

利用农作物的生态梯度差异性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生态条件,充分吸收农业初级能源。绥化市可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立体种植的3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种植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

1) 结构上的层次性。

如农林间作、农果间作、农药间作以及不同农作物间的间作套种,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产出效益。

2) 时间上的层次性。

根据绥化市当地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利用时间上的层次种不同品种的植物,植提高农作物对不同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延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间,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多品种。

3) 功能上的层次性。

整合绥化市的农业结构以农作物种植为基点,改善农业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达到流畅与高效的流通。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管理入手,合理调配初级农产品与次级生产原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2.1.2 提高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

减少秸秆焚烧,提高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在现有生产模式基础上,探索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通过观念创新与手段创新,使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无废弃物排放。

2.1.3 调整农业施肥结构,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生产

合理调整各种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强度,全面推广生态肥和有机肥,减少对黑土地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化。

2.1.4 探索能源作物的种植

能源作物是21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品种,它在燃烧中所释放的CO2与植物本身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含量是等同的,而不会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高。因此,能源作物的试种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改善绥化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用地的生态承载力,而且对整个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资源利用型畜牧业

目前,绥化市畜牧业发展是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力图把畜牧业、种植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生产废弃物的污染。

2.2.1 规模化集中养殖

控制散户的养殖数量,减少畜牧业的资源污染,以利于畜禽粪便的集中运输处理。

2.2.2 养殖结构调整

在增加牛、鸡和猪饲养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在牲畜群体生产能力方面,合理调配营养,提高母畜比重、繁成率和出栏率,加速畜群周转,增加畜产品质量。

2.2.3 生产全过程物质流管理

畜牧业是承上启下的中轴产业,它通过吸收利用农业资源,提供大量的肉蛋奶,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副产品。因此,畜牧业的生产链条与循环经济模式具有较多的耦合空间。从养殖场地规划、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与转化率,到粪便排放的有机肥料制造与污水处理,这些过程都需要对其物质流的路径与效率进行管理。

2.3 农产品加工贸易

绥化市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同时构建生态保护、生态产品开发型的技术体系与技术先导,以及精品开发性的技术体系。由此模式所引导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特色产品开发工程、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和高新技术应用工程等。因此,绥化市要发展加工贸易业来有效改善农产品的最终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3.1 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

绥化市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物质投入的大量损耗与农产品原料的浪费。因此,需要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引进现代化技术,提高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2.3.2 加工产品结构的调整

目前,绥化市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特色不鲜明。今后的发展应以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为主,宣传具有绥化市特色的功能性产品(如红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乳品等),并提倡生态饮食理念,促进加工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2.3.3 其它措施

发展农产品保鲜、存储和加工等在内的加工处理,缓解农产品季节性消费的矛盾。同时,积极开拓农产品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业。

2.4 寒地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业

依据日本“零次元”农业理论,现代农业不仅应该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应具有环境净化功能与生态功能。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绥化市寒地黑土循环型农业的建设就要使当地农业既具有生产性功能,又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由此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根据绥化市农业的发展实际,观光旅游业应采取以下模式。

2.4.1 寒地特色乡村文化休闲娱乐

利用绥化市作为哈尔滨“后菜园”的特殊地位,以乡村文化为卖点,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充分享受田园气息。冬季可开发寒地特色文化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狗拉雪橇、雪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及居住农家火坑等特色农家旅游项目,展示冰雪体育文化(滑冰、滑雪、冰球和冰尜等)、冰雪艺术文化(冰雕、雪雕和冰雪山水画等)、冰雪娱乐文化(冬泳、坐狗拉雪橇、乘冰帆、爬冰墙和走冰迷宫等)、冰雪景观观赏(北国风光、冰雪艺术作品欣赏等)、冰雪民俗文化(冰雪环境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以及冰雪生产文化(冬季冰上捕鱼、滑雪狩猎和伐木等特色性生产项目)的魅力[3]。

2.4.2 农业生态旅游区

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态休闲基地。到2004年,已形成较有规模的旅游区有绥化红兴水库旅游区、兰西拉哈岗旅游区、望奎庙山风景区、绥棱阁山旅游区、绥化金龟山庄、安达东湖、海伦东方红水库、肇东八里城以及海北天主教堂等旅游景区(点)等15处寒地特色旅游区,并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集休闲、旅游与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休闲基地。

2.4.3 农业科技示范

充分利用绥化农科院绥农科技园区的优势,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吸引游客,如向游客展示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1/3的“绥农号”大豆品种。

2.4.4 观光农园

以绥化市郊周边地区农产品基地为主要发展区域,开辟特色果园、菜园和花圃等园区,让游人入园摘果、拔菜与赏花,并配以循环经济农业生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4):4-6.

[2]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251.

[3]黄方伟.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

我国黑土区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篇6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 是人类拥有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素有“谷物仓库”之称。但由于多年来的自然侵蚀和过度的人为开垦, 黑土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土壤肥力的失衡降低了黑土的生产力, 不少地方肥沃的黑土已经流失殆尽, 变成不毛之地, 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同时, 黑土区的水土流失, 也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威胁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 已迫在眉睫, 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问题[1,2]。我国有关学者对黑土区水土流失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理论, 为今后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 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应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亦称水土损失[3]。

根据全国农业土壤普查结果确定黑土区总面积为101.85万km2 (含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 其中典型黑土区面积为11.78万km2。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 (区) , 其中黑龙江省45.25万km2吉林省18.7万km2, 辽宁省12.29万km2, 内蒙古自治区25.41万km2。黑土区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500~600 mm左右, 地貌类型多样, 分异规律性强, 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3个不同的自然地带, 从东到西横穿湿润- 亚湿润- 亚干旱3个不同的自然地区。黑土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和商品粮基地, 然而长期以来该区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由于自然因素影响及人为不合理生产活动的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侵蚀包括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等, 而此区主要是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据松辽委统计报告, 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59万km2, 占黑土区总土地面积的27%, 其中黑龙江省9.55万km2 (水力侵蚀8.53万km2, 风力侵蚀1.02万km2) , 吉林省3.11万km2 (水力侵蚀1.72万km2, 风力侵蚀1.39万km2) , 辽宁省3.41万km2 (水力侵蚀3.08万km2, 风力侵蚀0.33万km2) , 内蒙古自治区11.52万km2 (水力侵蚀10.9万km2, 风力侵蚀 0.62万km2) 。土厚度已由50年代的平均60~70 cm, 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30 cm, 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 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黑土资源损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影响水资源使用效益, 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实际上, 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据2008年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会上,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做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报告》, 其内容显示我国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其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治理的速度。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下去, 国家粮食安全将受到巨大冲击。

2 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国黑土区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生态平稳失调, 水旱灾害频繁, 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其危害如下[6,11,13,14]。

2.1 降低土壤肥力, 威胁农业生产

水土流失带走土壤大量养分和水, 破坏土地资源, 危害生态环境, 直接威胁粮食生产。水土流失冲走了耕地表层的宝贵肥沃的熟土, 使土壤肥力与蓄水保墒能力降低, 土地日益贫瘠, 甚至土壤被侵蚀殆尽, 从而造成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缺肥缺水的条件, 作物生长不良, 产量低而不稳。

(1) 黑土层厚度逐年减少。

水土流失被重视的原因之一就是, 水土流失将带走大量的表层土壤。而作为生态系统和景观基质的土壤形成速度是否缓慢。 土壤流失速度, 一般是土壤形成速度的30~300倍。从而黑土层厚度随土壤流失程度逐年减少。

(2) 流失土壤的养分。

水土流失过程中不仅带走表层土壤, 同时也带走了土壤中的N、P、K等养分, 致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肥力下降。据调查, 东北黑土开垦20年肥力下降1/3, 开垦40年下降1/2, 开垦70~80年下降2/3左右, 土壤有机质每年以0.1%左右的速度递减。该区每年流失表土约5 960~9 180万t, 若按表土含有机质3%、全氮0.2%、全磷0.15%概算, 则每年流失的有机质约178.8~275.4万t、氮11.9~18.4万t、磷8.9~13.8万t, 而且每年流失的地表水从土壤中带走的可溶性养分还未计算在内。

(3) 降低农业产量。

土壤使植被生长的基地, 粮食生产的场所。因此,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使三保 (保土、保肥、保水) 耕作, 还是三跑 (跑土、跑肥、跑水) 耕作, 这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巨大。

2.2 破坏土地资源

土壤侵蚀过程有选择地带走有机质和土壤细颗粒, 使得土壤持水性和土壤肥力降低。在侵蚀土壤中, 导水性降低93%。侵蚀土壤比未侵蚀土壤多产生20%~30%的地表径流, 使得这一地区即使在丰水年也导致缺水。加剧了贫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地表径流不仅会使土壤变薄, 养分流失, 而且还分割地面, 蚕食耕地, 冲毁和埋没农田, 直接减少和破坏土地资源。

2.3 破坏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将加速森林砍伐, 使区域性、地带性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据估计, 每年1 160万hm2被伐森林中, 一半以上是由于补偿已经退化了的农业土壤。森林的砍伐减少了燃料的供应, 迫使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更多地依赖农作物废屑物和肥料做燃料。这种农作物废屑物的转化进一步加强了土壤侵蚀、地表径流和消耗了有价值的养分。水土流失携带的大量泥沙使下游水库淤积, 河床抬高, 对下游的工业、农业和野生动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水动力的作用, 产生洪流或泥石流, 带走大量的泥沙, 使流域内江河水位抬高, 有些小河流底高出原地面形成地上河, 流域内水库淤积越来越严重, 渠道清淤是一项艰巨任务。

2.4 环境污染

随水土流失而流出农田, 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养分, 从农业角度讲, 属于养分流失和土地生产力下降, 是一种经济损失;从环境角度讲, 属于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径流和泥沙携带的养分和农药也将污染下游水体, 导致下游水体的环境压力增大。

水土流失危害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砍伐森林和开垦土地造成土壤易于遭受侵蚀:人类活动通过影响坡地、流水可以引起块体、河流侵蚀和沙丘活化, 加速土壤侵蚀。

3 黑土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一般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加剧的。而黑土区水土流失是在其特有的地理、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概括如下[4,5,7,8,9,16]。

3.1 自然因素

(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决定着现代侵蚀作用的强度。在地形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形复杂, 水土流失严重。山区面积占黑土区面积的56.3%。山丘区山高坡陡, 山区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 200 m之间, 最高峰长白山头的白云峰海拔2 691 m。5°~15°的坡地面积占山区面积的37.62%, 15°~25°的坡地面积占山区面积的25.40%, 25°以上坡地面积占山区面积的11.05%。其次是漫川漫岗区, 该区虽然坡度不大, 但坡长很长, 一般在百米以上, 黑土地区长达几百米以上, 最长的达千米以上。再次是风沙坨区, 风速达, 3-5月最大风速一般可达20~25 m/s, 最大瞬时风速可达40 m/s, 风沙作用十分活跃。

(2) 土壤特性。

一般人为, 黑土区土壤的性状主要表现为团粒结构好,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高, 交换量大, 蓄水量大, pH值适中。但是黑土本身黏粒和腐殖质含量高, 团聚体含量高, 土壤孔隙度大, 土质疏松, 容易被侵蚀。同时, 耕地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土质板结, 蓄水保肥能力降低, 抗蚀能力减退。这些不良条件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

(3) 植被因素。

植被发育是水土保持的有利条件。在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部分山区, 虽然坡度较大, 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 水土流失相对较轻, 只是在冲沟两侧有少量的水土流失发生。相反, 在植被覆盖率小的平原地区, 特别是农田均处在缺林少树, 任其风雨侵蚀之中, 水土流失严重。

(4) 气候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气候主要是风和水。黑土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该区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为500~650 mm, 山区平均在600 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高温多雨使土壤受到风化和冲刷, 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暴雨强度不仅影响径流强度, 而且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也很大;春季多风少雨, 十年九春旱。每年大于4级的风有120~150 d, 大于6级的有65~80 d, 大于8级的有30~40 d, 所以风蚀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

3.2 人为因素

(1) 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半个世纪以前, 黑土区内林草茂密, 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为的滥砍乱伐, 陡坡开荒, 使局部山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 森林覆盖率下降到35%。平原区天然次生林被大面积砍伐, 使农田失去屏障, 加重了风蚀和水蚀。

(2)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毁林种参、蚕场过度放养、超载放牧、小片开荒、森林砍伐速度大于土地更新速度, 以及开矿、建厂、修路、基本建设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统计, 无计划采金、采石、掘沙、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等破坏水土保持达350多处, 乱采面积近0.1万hm2。

(3) 人口增加。

低生产力与人口的增加市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建国以来, 黑土区人口增加近5倍, 解放后一些外省移民首先向这些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聚集, 吃、烧、用的压力加大, 毁林、毁草、陡坡种地等掠夺式现象日益严重, 该区农民生活燃料缺乏, 这些都与水土流失加剧和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密切相关。

(4) 生态知识匮乏和某些政策失误。

少数搞经济建设的决策者和干部, 由于对发展生产和保护资源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为了追求暂时的局部的或本单位的利益, 不顾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进行开矿、取土、挖沙、修路、 滥伐森林;不少农村干部和农民, 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知识, 对自然资源只知一味索取, 涸泽而渔, 这些均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4 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破坏孕育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环境, 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 运用一些可行的手段与措施。总起上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6,8,10,12,13]。

4.1 因地制宜, 分区治理

根据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特点,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

(1) 漫川漫岗区。

采用“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即坡顶减少农田防护林;坡面采取改垄耕作、修筑地梗植物带、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侵蚀沟采取沟头修跌水、沟底建谷坊、沟坡削坡插柳、育林封沟。

(2) 丘陵沟壑区。

采用“一林戴帽, 二林围顶, 果牧拦腰, 两田穿靴, 一龙座底”的小流域“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即山顶营造防护林;坡上部布设截流沟、营造水土保持涵养林;坡中部修筑果树台田或水平槽, 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坡下部通过改垄、修筑地埂植物带、梯田改造坡耕地, 建设旱涝保收的稳产农田。坡底的沟川地则是配套完善灌排水利设施, 建设高标准的稳产高产良田, 提高抗灾能力。

(3) 农牧交错区。

采用“三结合、三为主”的生态建设模式。即: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 以保护和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 以综合防治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以畜牧业水草料基地建设配套为主。探索出了生态保护与畜牧发展相统一的新路子。

4.2 科研与治理相结合, 提高治理水平

广泛开展与国内的顶尖科研院所合作, 使科研工作与水土保持工程紧密联系起来, 把科研成果真正应用到工程中, 提高治理工程的科技含量。同时, 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开发治理的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高新技术,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多种措施, 重点加大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力度, 提高植被覆盖率, 力求取得突破。

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 大力应用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 建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 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从而使科研与治理有机结合, 提高治理水平。

4.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面很广, 要综合治理。坚持“防治并重, 治管结合, 依靠群众, 因地制宜, 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集中治理, 连续治理, 除害兴利为发展生产服务”的工作方针。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认清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严重性。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等, 强化执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强大舆论力量。

4.4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实现效益最大化

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治理生态环境是产业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而产业开发又可为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物质保证和支持, 只有将治理和开发结合起来, 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可以预见, 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 如果处理不好, 很有可能引发资源危机。因此, 必须对水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使之可持续利用。同时,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比较脆弱, 承载力十分有限。必须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 加快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建设生态屏障,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国家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总的来说, 只有秉承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达到效益最大化。

5 结 语

我国黑土区水土流失研究与治理是一项长期和严峻的任务, 必须加大综合防治的投入力度, 采用多种必须采用多种手段, 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点, 使我国珍贵的黑土区得到切实保护, 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上一篇:应付账款的价值与管理下一篇:语境原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