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少不了爱的教育

2024-07-21

教学少不了爱的教育(共5篇)

教学少不了爱的教育 篇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你若想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的一项投入,就是“爱”,这种爱体现在对学生的负责上。因此,教师应把握住这一要点,让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投入“爱”

首先,课前要认真备课。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搞好课堂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一堂课如何设计,如何开始,如何收尾,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爱。其次,教师的讲课要充满激情,进入角色。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语言精练,不能拖泥带水,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灵魂的震动,才能激起情感的波涛。没有激情,教态呆板,语言滞涩,学生就会昏昏入睡,萎靡不振,就会排斥你的课,久而久之,你将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最后,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因为在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自由活泼里的好。教师的教态和蔼可亲、大方自然,有利于学生与教师接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情意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我们必须要重视情感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以情启思,以情促思,以情达思。从而创设一种教学“情意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创设“情意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所授内容运用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情意场”,使学生在生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情意场”的创设,需要教师的付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情意场的创设。教师首先要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以创造性的劳动,运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

三、教师以身作则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调动,又要加强教师情感的投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要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教师就要以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无私爱心去影响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神圣的,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和无限爱心去对待学生,以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科学的无限热爱的感情去影响、感染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形象,真正为人师表。

四、正确评价和鼓励学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要促进学生学习,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这种内在的力量,缺少了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火星,也要让其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鼓起远航的风帆。所以教学中要正确评价和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动机和原因,不要总是盯着其犯的错误,要注意批评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地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教师应注意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加入少许批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

五、营造平等的氛围

课堂气氛可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与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营造一种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心存偏见,不能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尤其要善待学困生,因为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难以拥有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当他们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是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与学生对立甚至视学生为“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负有主要责任,这往往是不了解学生、不一视同仁、不善待学生、不尊重学生、不认真负责所带来的恶果。教师应当像太阳一样,给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温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爱心,既是职业道德中的必备条件,也是教育教学中的手段,更是师生情谊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能使学生对教师亲近、感激与敬仰,使师生感情更融洽,这为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创造了条件。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尊敬老师,这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所以教师必须把满腔的爱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海南教育出版社, 2011.9.

教学少不了爱的教育 篇2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所以在我教学的过程中, 都会让学生在诗一样的环境中接受饱含爱的教育。在学习《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时, 首先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欣赏音乐, 鸟儿鸣叫声, 潺潺流水声……大自然的天籁之声美妙绝伦, 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用语言描绘出来。在教授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读课文谈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很感兴趣, 跃跃欲试, 课堂洋溢着求知欲望, 快乐而又热烈, 充斥着智慧的光芒。

引领学生进入思考的大门, 去挖掘所有知识的本质, 点燃每个学生热情的火把。接着让学生感受嚼饼干, 吃糖果。我在教授中不单单是问题的缠绕, 也不是干巴巴的知识传授, 而是让他们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微笑, 轻轻地笑, 大声地笑, 感受世界也跟着笑。本节课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参与的兴趣和意识。使每个学生如临其境, 亲自去体验, 去发现美好的事物。课堂最后又回到音乐当中, 用一首《梁祝》让同学们体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感受破茧成蝶的美丽传说, 歌颂那康桥上不老的童话。

二、多种方法巧妙结合, 利用多媒体构建画面

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道, 授业, 解惑, 更重要的是用爱的阳光启迪学生的智慧, 点化和滋润孩子们。我用人文“阳光”爱的语录, 筑起学生人文基座。我在教授《秋天》这篇课文时, 采用了点拨法、探究法、发现法。这篇课文是由一篇优美的诗歌和三副画面构成, 配合多媒体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我首先引领学生掌握诗歌的读法, 读好诗歌应该抓诗眼, 凡是在诗的节骨眼处, 写得生动传神, 能使全句游龙飞动的词语便是诗眼, 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区别, 从而感受诗眼的重要。学习诗的第二节, 让学生品读采用探究法。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 学习交流, 学生很快抓住了诗眼, 明确了诗的读法。学习第三节我采用了发现法, 让学生观看大屏幕画卷与课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理解诗蕴涵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诗在于美好的意境。

最后, 我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秋天像一位魔术师, 把大自然雕琢成人间仙境, 我们家乡的秋天就很美, 吸引了中外游客。家乡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 什么节日?在几月几日?学生兴趣高涨, 一起喊:“红叶谷。”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大自然。

古人云:“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让学生观看大屏幕, 欣赏秋天的美景, 插上想象的翅膀, 感受秋天慈母般的心肠, 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体味动人的秋魂。让学生动手写诗,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怀着对秋天的热爱, 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小诗《秋赋》《秋实》《秋》《秋天》, 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拓展阅读, 加强积累

在学习语文中, 引导读书, 加强语言积累。我以课文范文为基础, 尽量大地扩展同学的知识面, 积累语言词汇, 向他们推荐与文章相关的作品。学《信客》就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推荐都梁, 莫言、王安忆、海岩等当代作家作品, 读《狼图腾》《藏地密码》《小故事大智慧》丛书等。每名学生都有积累本, 由课内积累到课外, 好词好句记下来了, 课前背诵, 定期检查。关键是引导学生灵活改写、运用。我们改写古诗词, 仿写比喻句、排比句, 写小诗, 创作歇后语。只要是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都作为亮点展示。学生逐渐对语言产生了兴趣, 虽然孩子们个性的语言有些稚嫩, 但这不能不让我感到兴奋, 引导学生从这些文质兼美的语文中充分地汲取营养, 不断丰富自己, 发展自己, 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加强实践, 类比教学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以后, 让学生仿照《春》的写法写《家乡的秋》。写作文之前, 我除了布置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 如观察田野、树林、山坡, 学生有了实际生活的感受, 并以此做素材, 便轻松地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次习作。读张晓风《我喜欢》仿照并列式串珠子结构写《我好想》。学习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仿用此文多角度全面刻画人物的方法写《我的同学 (同桌) 》等, 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的作文讲评课一节课都不够用, 学生甘愿让出自修课来继续评改。涌现的好作品越来越多, 不能都能在课堂上展示, 好多学生提前请求给自己一个机会。从不愿写到主动评改, 这样的效果真是我当初不敢想象的。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 也关注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语文教学中, 又学习了写作。

五、注重美感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情操

例如我们学习《邓稼先》一课时, 学生被博学的科学家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所吸引, 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

数学教学少不了的“多维评价” 篇3

一、对“多维评价”的认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一直以来, 昆山所用的多维评价表, 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情感与态度, 关注学生在学习操作及交流中的投入程度;多维评价表内容指向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需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维评价表还重视了数学教学的过程, 侧重于探索过程中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这三点很明显地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这一块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一张多维评价表, 我们在展开评价与反思活动环节时,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否达成, 而应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能力也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表现, 留心学生的学习操作是否与思考相结合, 表达想法时是否与倾听他人想法相结合, 掌握学习方法是否与灵活选择应用相结合, 等等。教师对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 能使他们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数学, 应该如何尽量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参与学习过程。

二、“多维评价”下我们的实践

多维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在评价中都要以正确的观念来进行评价, 都要把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依据, 把激励向上作为评价目标, 让学生能尝到多维评价的味道, 从而了解并体会多维评价的益处。

1. 评价与试卷面试的紧密结合。

教研室在学期末会组织各教学片区出面试试卷并统一下发, 我们就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先一起分析试卷内容, 研究出题的意图, 研究各题是考核哪个知识点, 做到对面试试题都心中有数, 从中选择合适的题目,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面试, 在必要时对试卷进行改编、替换。如对于优等生, 采用指定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 即指定较有难度的两题为必答, 另两题自选。对于中等生, 由老师随机任选四题解答。对于后进生, 指定一道基础题为必答题, 其余三题由学生自己任选。这样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测试, 真实反映他们各自不同的数学水平, 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试卷面试时要做到灵活应变, 力争做到因材施“试”。

2.“四管齐下”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对象是学生, 但评价并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 评价的参与者有学生自己、同伴、老师还有家长, 将这四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这种四管齐下的评价制度, 使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也丰富了评价的整个过程。

(1) 自我评价。评价, 首先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这一阶段学习的回顾, 反思自己出色的方面, 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 想出改进的方法, 对自己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自我评价是对学生自己各方面水平最真实的反映。

(2) 小组评价。在小组中其他同伴的评价对孩子本身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学习中可能同伴的一句话语就可以改变他对某一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评价, 由于评价主体与对象之间更具平等性, 评价结果就更容易被认同和接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多维评价表中设置了小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3) 家长评价。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各方面的表现, 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研究提供有效的素材。多维评价表中的家长评价一栏是留给家长们的, 让家长们成为评价者, 因为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忠实拥护者。

(4)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 体现了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可见, 教师的评价很关键, 在教师的评价上, 我们既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教师的辅佐下能个性成长。

3. 评价需建立档案。

学生在不断地成长, 而教师就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进步。我们要重视并及时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保持较高的学习激情。关注学生的学习及成绩变化的过程, 注意平时学习的评价, 体现出动态的评价。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 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同伴和教师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 以及学生的反思, 以此评价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记录袋是评价学生进步的历程, 努力的历程, 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依据。

4. 评价的交流融汇。

只评价不交流, 就像学生完成的作业老师不进行批改, 评价后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学生评价交流包括三部分:一是平时的班级评价交流会, 在学期中某一阶段时, 组织一次全班的评价交流, 学生先自我评价, 小组再互相评价, 评价后学生再对今后的学习预设目标。让学生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能及时掌控自己, 最后我们在班内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评价,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二是平时的教师家长评价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我们老师和学生家长各自评价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情况, 并拟定下一步对孩子的教育方向。这样可以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学习情况能时时关心。三是期末的教师家访评价交流, 这是我校的良好传统。我们带着多维评价表和成长纪录袋有选择性地登门造访, 对家长作一个学期评价报告, 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同。将这三部分评价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评价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对“多维评价”的反思

在教研室的领导下, 数学多维评价已经做了多年, 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很明显地感到了它给教学带来的莫大的帮助。在实践中,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再深思和改进。

1. 评价的过程更需“多维”。

“多维”不仅仅体现在评价表上, 更需要体现在我们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多维评价表内容的多维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评价者的多维及评价交流的多维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探索的。

2. 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评价方式。

各个年级的学生特性是不一样的, 在评价方式上, 评价组织上, 以及评价的其他方面, 我们不能采取单一简单的模式操作。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各年级各年龄段不同的特征, 来拟定适合各年级的评价机制, 来丰富充实我们的多维评价。

3.“家长, 我们需要您!”

多维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重视, 如果“多维评价”会说话, 它肯定会说:“家长, 我们需要您!”如何让孩子的家长能更多地参与到多维评价中, 这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麻醉药、镇静剂”救不了教育 篇4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每一时刻都充满了教育的潜在机会, 但是每一时刻也可能被教师的一个过失糟蹋掉。”帕尔默说是因为“过失而糟蹋掉”, 其实已经是非常委婉了。许多时候并不是过失, 而是有意的行为。因为“教育的潜在机会”比不上“过失行为”更为有效, 人是生来具有权量轻重本能的, 这在动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这个轻重是以自己的得失来评判的, 许多人在这一点同样未能走出动物的局限, 教育的轻重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自己的得失, 可是在现行的教育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能做到呢?

骨干教师, 就是在领导心目中具有力挽狂滥的人。能够力挽狂澜, 那必定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可是许多骨干教师的办法, 其实就是用“药理”的原理:重病用猛药。是药三分毒, 可是在教育中用猛药的效果要远胜于医学, 因为医学上医治一个病人, 不但要考虑当时的健康, 还必须要考虑未来的健康, 不能今天医好就不用理会明天了。可这一点在教育上是可行的, 因为教育这条巨大的流水线是相互隔离的, 小学做小学的事, 中学做中学的事, 大学做大学的事, 甚至在同个阶段中也是各个年级管各个年级的事。再之评价的标准是分数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一直以为, 全面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 是在各个方面能有可能尽其所能的发展, 但也绝不认同在校期间人的发展就是分数的简单增加。

骨干教师要做的, 就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把学生的分数抬高, 不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消耗掉学生未来的学习热情来达到目的的。用猛药来力挽狂澜, 甚至不惜用上“麻醉药、镇静剂”, 强制学生进入一种表面似乎只有学习的麻醉状态, 一旦醒来, 依然如故, 并没有增加学习的兴趣, 反而更为厌恶。或者当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时, 可是这种兴奋又不完全是学习上的兴奋, 就来一贴镇静剂, 强制实行, 学生又无力反抗, 瞬时滑入平静状态。如果要问学生是处在怎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 就是要么麻醉着, 要么强制地平静着。短时间内, 确实效果非常明显, 因为学生的潜力在短时内得到了最为“有效的挖掘”, 虽然潜力是无限的, 但人的热情是有限。潜力挖不完, 可是热情却被干枯了, 培养出一个没有热情的人, 用武打小说里的话来说, 就是吸掉了元气, 使学生元气大伤。用伤元气来给自己树“丰功伟绩”, 且不用对学生未来负任何责任, 这是怎么样的教育呀!

使用麻醉药、镇静剂, 不仅使学生进入纯学习的麻醉状态, 更是精神上的麻醉。有人说:“学习即生活, 生活即学习。”而且就以此来要求学生, 生活怎么可能就是学习呢?很难想象只有学习的生活, 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恐怖活动。单调是最能折磨人的, 也是最能削弱人的意志的, 学生进入仅有学习的生活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人道。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种包含关系, 是生活包含学习, 可是偏偏要把它等同起来。如果要问教师教育的重心工作是什么?可能答案有许多,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想尽一切办法, 使学生进入到唯学习的态度, 其它都是浪费, 或者是不务正业。再不时地吹嘘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揭穿:“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这些美丽词藻的背后, 隐藏着教师无责任心的一面, 要说这是一种欺骗也不为过。”当然没有人会承认, 而且会觉得很冤枉, 甚至会辩护, 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

当我们成不了教育家的时候 篇5

聚会中,这位“优秀企业家”朋友问我:你们教育界校长评教育家吗?怎么评的?当时让我感到愕然。说真的,“校长与教育家”这个话题,早在2003年3月人们在缅怀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去世时就引发出来了。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作为校长的教育家和作为教育家的校长的活动,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当话题由一个具体的人,由一个既是教育家又是校长的苏步青引向校长如何治校的时候,话题本身的意义就已经被推而广之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但我无法跟我的朋友就这样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我只有笑着回答他,《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教育家”这一词条,可能是主编压根就没打算让中国出现“教育家”。而且时下关于教育家的争论也颇多,有人以为“教育家”的称呼应该缓行,进而连提“做教育家”的口号都应该慎重,甚至有人觉得中国缺乏“教育家”的生存环境,不像你们挣几个铜子就是企业家、改革家。教育是一种艺术,可艺术家遍地都是,就是没有教育家。哼哼几句就是歌唱家,还得加上“著名”二字方显他们“家”的突出;写几块豆腐文章就是作家,只要在电视上露脸的就是表演艺术家。可怜我们两千多万教师,多少人皓首穷经,呕心沥血,毕其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连“家”的边都沾不上!

由于我是陶行知先生的推崇者,所以我笑着告诉我的朋友们,陶行知先生在《一流的教育家》中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家分几种,第一种是“政客教育家”;第二种是“书生教育家”——纯粹搞理论,不懂实际;第三种“盲行盲动的教育家”。他认为这三种都不是好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要有两种精神,一种是创造的精神,一种是开辟的精神。创造的精神是说发明新理,创造新说,开辟的精神是指教育没有到的地域,像内蒙、云南、贵州等我们教育家不去的地方,你要到那里去开辟;在学术、教育的很多没有涉及的领域要去开辟。他说只有具有这两种精神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这两个条件和标准,中国的教育家应该有成千上万吧。但是,西方国家评论界居然有一种说法,认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这两个半教育家以外,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这半个教育家是谁,西方人没有言明,也不知他们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认真从事教育的我来说,当第一次听到这种评论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这个评论显然有些偏颇!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显然不止两个半教育家,例如古代还有孟子、韩愈、朱熹等。就近现代而言,堪称教育家的人就更多了,如张伯苓、蒋梦麟、傅斯年、罗家伦、梅贻琦、徐特立、吴玉章、叶圣陶、竺可桢、陈望道、蒋南翔、马寅初、周培源、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顾明远……多得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并推进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因他们而走向辉煌,中国社会也因他们而走向文明。然而,确实不能否定的是,建国以来,尽管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尽管教育观念层出不穷,但透过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人们总觉得中国教育缺点什么。我认为,说穿了,按照新时代教育大家的标准,我们还真是缺少教育家,尤其是缺少世界级别的大教育家。和前辈先贤相比,我们的时代更为开放,我们的教育更加民主,但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土壤中却没有诞生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饮誉世界的一流教育家呢?

我告诉朋友,教育家的诞生需要有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而现在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学校面临着的挑战是越来越严峻。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使很多校园“净土不净”,学校工作不再单纯。校长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要理顺顾及,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要照顾教职工的利益,权衡各项工作的轻重得失。经费的问题、安全的问题、升学的问题或就业安置的问题就使得校长焦头烂额。今天一个会议,明天一个检查,后天一个汇报,校长们的应酬日益增多,学校的管理只能靠“遥控”指挥,校长们的“教育”特性日渐褪去,有的简直成了社会活动家。许多校长无奈地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牵涉到校长的自身定位问题。一个理想的校长,既要有学者的底蕴,又有教育家的修养,还要加上经营的头脑。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治校理念。要成为教育家,不能没有自己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能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家而兼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就应有自己的最高行动原则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所谓治校理念。反过来说,撇开其他制约因素不论,治校理念非但是校长成功治校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也是他成为教育家的重要阶梯。遗憾的是,这些年,各地也评出了一批批“名校长”,但由于没有注重对评出的名校长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他们除了得到一些荣誉以外,没有在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力。不管校长得到什么荣誉,如果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校长在教育界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对名校长的研究,不应重视荣誉的给予,而应重视教育思想的挖掘。

接着,我告诉我的朋友,值得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倡“教育家办学”,特别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最后,我还告诉我的朋友,中小学校长迈向教育家的历程是非常艰巨的,一方面要从民族利益出发体现国家意志,千方百计地把教育引向理想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家庭意志,把教育引向现实。尽管我成不了教育家,我仍然会努力去诗化自己的人生,会按照庞荣瑞校长在2007年6月16日“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报告《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寻找平衡点》中的一些观点,去履行校长的使命。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指示是我们校长的追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办;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至于现在办教育的人是不是教育家,现在的校长以及优秀教师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确认教育家的地位,以及教育家应该享有什么样的待遇等等,其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可能永远成不了教育家就在痛苦的现实中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也不能为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教育家而不顾鲜活的现实。能够在理想和现实、实然与应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能做出较大作为的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在很多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尽可能地有所作为。第一,办让家长满意的学校;第二,做让孩子喜欢的教育;第三,实施让教师留恋的管理;第四,发展让同行尊重的内涵;第五,创造让领导信任的业绩。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就无愧于校长的称号,无愧于教师的称号,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再面对社会上各种“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是没有桂冠的教育家”!

上一篇:医院信息系统灾备系统下一篇:薯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