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模型监控

2024-06-17

三维模型监控(精选7篇)

三维模型监控 篇1

1引言

互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云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云技术资源共享、虚拟化等关键技术对传统的网络安全策略管理、防护技术、日常运维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不但使终端用户面临直接安全威胁,也对网络侧基础设施、重要系统造成潜在的巨大影响。

监控人员需要具备故障的预判能力、 第一时间发现能力和一定的预处理能力。 但是目前互联网安全监控手段研究相对滞后, 仅是对各种设备告警信息进行分专业监控,并没有单独的互联网安全监控系统,亟需建设互联网安全监控手段体系。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三维度模型,对互联网安全监控手段进行了研究。

2互联网安全三维度模型架构

互联网安全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的物理安全、互联网网络拓扑结构安全、互联网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互联网管理安全等各方面。 结合某运营商移动网络及监控手段实际,为实现上述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全方位监控,将互联网安全从三个维度进行监控,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O,A)为硬件层面非安全区域;[O,B)为业务层面非安全区域;[O,C) 为链路层面非安全区域;[A,∞)∩ [B,∞)∩[C,∞)为互联网安全区域。

依据三维度互联网安全监控模型,可以将互联网安全分为四种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图2-5),分别代表了互联网安全的四种状态。

图2呈现的是是业务层面及链路层面均在安全区域,硬件层面出现故障,需要具体判断是自热因素、 人为因素或者硬件自身故障;

图3是链路层面及硬件层面均在安全区域,业务层面出现故障,需要查看网络是否受到攻击;

图4是硬件层面及业务层面均在安全区域,链路层面出现故障,需要查看是用户量突增还是网络被攻击;

图5是硬件层面、业务层面、链路层面均处于不安全区域,需要对三维度做出相应判断,具体是由于哪个维度出现故障而导致关联告警。

3互联网安全三维度模型指标体系

(1)互联网安全监控关键因素确定

如图6所示, 某运营商互联网的设备层面(Equipment Level)、 链路层面 (Link Level)、 业务层面 (Operational Level)涉及的因素很多 ,因此 ,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将各层面的关键因素进行汇总。

(2)互联网安全监控关键因素权重确定

针对关键指标,根据衍生关联规则、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关键指标的权重及三个维度的总权重,最后确定P点。

1)构造判断矩阵

互联网安全监控三维度表现强度用F表示 (表1)。 Fij表示Fi对F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此处的i、j表示的是三维度监控下的指标, 如设备层面中的Fij表示的是物理实体故障F11与单板不可用F12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用Fij组成判断矩阵P。

2)计算重要性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 求出其最大特征根K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PW=Kmax W,所求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重分配。

3)一致性检验

以上得到的权重分配是否合理,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公式如式(2)。

式中,CR是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是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 由公式CI=(Kmax-n) (n-1) 得来。 RI是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 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照表2。

当判断矩 阵P的CR<0.1时或Kmax=n、CI=0时,认为P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P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一致性。

互联网安全监控三维度的权重及每个维度的关键性指标的权重都已经确定,监控人员可以做三维度指标、确定P点,以上是对指标的量化。 而监控人员应根据设备、业务、链路的状况做出风险评估,按风险程度做相应的预处理。 根据上述研究,告警产生后,系统根据每个维度的权重,所述权重系数用于表征所述维度在所有故障中的重要程度。 在故障定位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获取网络拓扑,将全网链路拓扑结构可视化呈现。

根据预设的故障经验库,将定位后的故障与所述故障经验库进行关联,分析故障相关信息,将获得的故障相关信息在全网络拓扑结构视图中进行呈现。 所述故障相关信息包括故障产生原因、故障引发的后果及故障处理建议等。

4互联网安全监控体系架构

基于前文研究,从设备层面、链路层面、业务层面完成互联网安全监控系统的分布式部署。 具体实现步骤如图7所示。

具体流程说明如下:

(1)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确定互联网安全监控的关键指标;

(2)在故障管理系统中设置“互联网安全告警”窗口,分别呈现互联网安全三维度告警;

(3)根据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决策法确定互联网安全监控关键指标因素的权重,以作为故障定位的衡量指标;

(4) 开发各专业及专业间的告警关联规则知识库,以作为故障定位的参考标准;

(5)依据告警发生的各关键指标的权重以及告警关联知识库定位故障告警;

(6) 依托故障管理系统中的各专业拓扑结构图 , 将定位的故障源在拓扑图中展现,并且推送相应的故障信息、处理建议等;

(7)判定故障定位后告警关联准确性;

(8)手动录入知识库中 ,形成互联网安全监控三维度模型的闭环管理。

5实施效果

(1)多维度告警实时监控 ,有利于判定基本攻击入侵行为。

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实时检测,能够发现流量的异常变化,根据变化特点给出风险警报值;当网络上发生攻击入侵行为时,数据网管告警平台显示相应告警,对当前网络面临的整体威胁做出评估,给出网络威胁态势和发展趋势。

(2)多维度拓扑实时监控,有利于及时评估风险。

对网络中的重点服务状态、 核心节点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网络拓扑进行骨干网络一级的拓扑描述,体现出核心节点之间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挖掘分析, 对整体网络存在的脆弱性做出整体评估,对网络潜在风险给出有效评估。

(3)多维度监控界面,提升安全感知。

提供丰富展示界面,便于监控人员从多维度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查看,满足其对网络整体安全态势和局部安全态势的感知需求。

(4)闭环管理,提升故障定位准确性。

三维度互联网安全监控有效提升了网络攻击发现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定位网络攻击、评估风险指数具备了一定手段,同时在原有的告警监控平台上实现,大大减少了成本;而且与以往告警做关联分析,对互联网安全监控起到了更好的支撑效果。

6结束语

互联网安 全监控方 案以某运 营商全专 业为基础,从硬件、业务、链路三个维度全方位监控互联网安全,确定互联网安全监控的关键指标,根据衍生规则及层次分析赋值权重, 同时关联数据全专业告警及网络拓扑结构以初步定位故障, 最后以自动推送形式呈现在告警平台上。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为互联网安全故障的及时发现、 判断、 处理提供了一定手段;全面分析互联网安全故障类型,以三维度模型为雏形,将互联网安全所出现的故障原因聚类分析,有利于对互联网安全故障的定位、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 将互联网安全监控的三个层面的关键因素定义权重,当互联网安全告警产生时,系统会自动根据各层面权重界定属于哪个维度的故障; 互联网安全故障定位准确性高,依托原告警平台及网络拓扑结构, 关联互联网安全告警, 有助于提升定位互联网安全故障的准确性。

高速滑坡三维理论模型 篇2

关键词:高速滑坡,突变理论,滑动速度,剪切模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我国进入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其中有部分工程修建或拟修建在高山峡谷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型高速滑坡的威胁。因此,研究高速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预测预报高速滑坡的破坏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对高速滑坡的研究不断深入。胡广韬[1]从工程地质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将“滑坡动力学”作为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程谦恭[2]基于岩体动力学等理论提出了滑坡动力学理论的公式。还有其他人对高速滑坡进行了试验研究[3,4]和数值模拟[5,6,7]。

作者认为,目前对高速滑坡的研究大多基于平面模型,不能准确反映滑坡体的滑动特性。作者采用突变理论的思想及方法,建立了滑坡体含水条件下的三维突变力学模型,结合滑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耗散,提出了一种新的滑坡体滑动速度及滑动时间的计算公式。

1 几何模型与本构关系

如图1所示,滑体为棱台ABFETQCD,假设ABPR为含水后蠕滑面,其面积为Ae,其中AB的长度为d0,RP的长度为d1,EF的长度为d2,TQ的长度为d3;RPFE为含水后的剪切面,其面积为As,后缘拉裂段EFQT的面积为Ah,坡脚ABCD段的面积为Af,后缘拉裂缝FQ宽为lh,G为滑体重量,μ为蠕滑位移。

滑体的体积为:

Vh=13(Ah+Af)Η(1+m1+m) (1)

其中,m=AhAf;Η=2(Ae+As)d0+d2

滑体重量G为:

G=γVh (2)

其中,Vh为滑体的体积;γ为岩土材料的比重。

滑体重量M为:

M=ρVh (3)

其中,ρ为岩土材料的密度。

含水后剪切段介质的本构关系为:

其中,Gs为不排水条件下滑动面的剪切模量;μ′为失稳临界位移;τm为残余抗剪强度。

蠕滑段介质的本构关系为:

τ=Gee-uu0u(2Aed0+d1)+(2Asd1+d2) (5)

其中,Ge为不排水条件下滑面的初始剪切模量,u0为式(4)中的曲线在拐点处的峰值位移量。

总势能为:

E=Ae0uGee-uu0u(2Aed0+d1)+(2Asd1+d2)du+Gsu2As(4Aed0+d1)+(2Asd1+d2)-(G+Gw)usinβ(6)

其中,G为滑体重量;Gw为滑体中含水的重量。

根据graduE=0,得平衡曲面方程:

GeAeue-uu0+GsAsu-(G+Gw)sinβ[(2Aed0+d1)+(2Asd1+d2)]=0 (7)

根据平衡曲面方程的光滑性质,在尖点处有:

gradu[gradu(graduE)]=0。

即:

GeAee-uu01u0(uu0-2)=0 (8)

于是,在尖点处有:

u=u1=2u0 (9)

其中,u0为峰值位移。

将平衡曲面方程式(7)在尖点处u1展开幂级数,截取前三项,并引入无量纲状态变量:

x=u-u1u1 (10)

得尖点理论标准形式的平衡曲面方程:

式(11)中:

2失稳状态

式(11)只有在p≤ 0时成立,因而由式(11)可得发生突变的必要条件:

由式(13)可见,随着ζ的增大,控制变量q不断减小。为了确立跨越分歧点的ζ值,利用突变理论可得:

3突滑条件

在分叉方程4 p2+ 27q2= 0成立的条件下,p= 0时方程(11) 有三重零根x1= x2= x3= 0。

当p< 0时,有三实根,跨越分叉点集的状态x发生突跳:

4结语

1)突变理论可以作为研究高速滑坡的可靠理论基础,突变理论在研究高速滑坡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2)推导出的滑坡速度计算公式考虑了孔隙水等的影响,能够较精确的模拟实际滑坡体。

参考文献

[1]胡广韬.滑坡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3.

[2]程谦恭,胡厚田.高速岩质滑坡临床弹冲与峰残强度降复合启程加速动力学机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73-176.

[3]邢爱国,高广运.高速运动条件下玄武岩摩擦系数的实验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1,21(6):469-472.

[4]王家鼎,张倬元.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9,21(6):670-674.

[5]刘忠玉,方波.高速滑坡活动强度的动力模拟[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21(1):41-45.

[6]鲁晓兵,矫宾田,张金来,等.高速滑坡中的热效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3):424-429.

仿真三维模型物料统计系统 篇3

一般的三维仿真由三维软件来搭建与实际规模一样的实体模型。模型中包括管道、法兰、阀门等多种配件。本项目涉及的三维仿真模型由solideworks设计,可以方便的查看修改模型。通过有限无分析各器件的受力从而达到最优设计。同时可通过模型软件方便的导出各器件信息,如管道的材质、通过介质等参数信息。

三维仿真完成后需要向采购部提交对应的物料清单。Solideworks导出的信息需要重新归类,小型项目几百种器件,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归类,但对大型项目涉及上百种材料,上千种器件人工完成需要的周期更长并且易出错。急需有专门的处理程序来实现信息归类的需求。

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系统在.NET Framework 4.0技术平台上即可实现,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 r2企业版应用程序服务器,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环境,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12作为数据库系统。

3 系统设计

3.1 程序与界面设计

系统设计时不但要满足一个项目的器件归类,也要满足多项目的记录、查询、导出。项目中不同职位的员工需要导出不同结构的器件信息。所以一个项目需要导入多个excel文件,文件内容异步的插入数据库,防止写脏数据。

内容信息导入完成后,可以方便的在线查看。同时可以将信息进行处理。

第一步将表信息与内容信息进行对应,项目的所有信息导入到一个临时的存储表中。

第二步对相同器件进行合并,进行器件数量及长度信息的计算。

第三步根据类型与器件名称分类导出到不同的物料表中

3.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中的PROJECT表,存储项目的基础信息。SHEET表存储由三维模型导出的信息表。PROJECT表中的主键是SHEET中p_id的外键。SHEET表与SHEETROW表分别存储信息表名称与信息表内容。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设计,在应用层面已经实现。本系统涉及多个软件的配合使用。solideworks三维模型导出EXCEL格式的器件信息,器件信息导入到数据库。同时导入的信息也可以导出到EXCEL格式信息。数据导入完成到信息归类导出只需要2分钟时间,大大减少了人工工作时间并且出错机率也降低了。

摘要:一般的三维仿真由三维软件来搭建与实际规模一样的实体模型。模型中包括管道、法兰、阀门等多种配件。本项目涉及的三维仿真模型由solideworks设计,可以方便的查看修改模型。通过有限无分析各器件的受力从而达到最优设计。同时可通过模型软件方便的导出各器件信息,如管道的材质、通过介质等参数信息。三维仿真完成后需要向采购部提交对应的物料清单。Solideworks导出的信息需要重新归类,小型项目几百种器件,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归类,但对大型项目涉及上百种材料,上千种器件人工完成需要的周期更长并且易出错。急需有专门的处理程序来实现信息归类的需求。

关键词:物料统计系统,solideworks,excel

参考文献

[1]Nagel C.c#高级编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云杰.Solid Works 2010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赵罘,王平.Solid Works 2010中文版快速入门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三维网格模型水印技术研究 篇4

关键词:三维模型,版权保护,三维模型水印,攻击,鲁棒性

0 引言

近年来,三维模型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并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医学图像、电影游戏、工业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与此同时,为有效地对三维模型进行版权保护,三维模型水印技术也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并逐渐成为数字水印研究的新热点。

1 三维模型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997年在日本IBM东京研究工作室工作的Ohbuchi等[1]在ACM Multimedia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三维网格模型水印的文章,为三维模型水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它的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几年,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对三维模型水印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三维模型数据的特殊性,三维模型水印的研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1.1 三维模型表示方法及特点

常见的三维模型表示方法有点云表示、网格表示、参数表示和体数据表示等[7]。现有的三维模型水印技术根据处理数据的表示方式可以分为网格水印、参数曲面水印、体数据水印、三维动画水印等。

网格表示的数学基础是用多面体近似任意物体表面,通过对多面体的描述完成对形体的描述,它所能表达的表面上没有曲线曲面,只有多边形,因此数据结构上更为简单,操作种类相对单一且易于实现。而网格表示的模型中,最为通用的是三角网格模型,目前的大多数几何处理算法都是针对三角网格模型进行的。因此,本文讨论的水印算法也主要针对三角网格模型进行。

1.2 三维模型水印分类

为三维数字模型嵌入水印时,根据出发点不同,数字水印具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基于应用目的分类。基于应用目的不同,三维模型水印根据对攻击的抵抗能力可以分为鲁棒水印和脆弱水印[8,12]两种。鲁棒水印能够抵御大多数攻击类型,当模型内容遭到攻击后仍然能够检测出模型中隐藏的版权信息,可用于三维模型的版权保护;脆弱水印则对任何变换和处理操作都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即使是很小的操作或攻击都可能毁坏水印信息,因此可以准确确定被篡改区域,甚至恢复篡改内容,被广泛用于模型内容完整性验证以及多级用户管理。

(2)基于提取策略分类。基于提取策略的不同,即根据检测过程是否依赖于原始模型或相关信息,可以将三维模型水印分为盲水印和非盲水印两种。盲水印,也称为公有水印,在提取水印时无需原始模型,可根据提取算法直接进行水印信息的提取;非盲水印,也称为私有水印,在提取水印时需要借助原始模型或相关信息进行水印信息的提取。非盲水印的鲁棒性相对较好,但应用会受到一定限制。

(3)基于水印信息内容分类。基于水印信息内容的不同,可以将三维模型水印分为有意义水印和无意义水印两种。有意义水印指水印本身也是某个数字图像(如商标图像)或数字音频片段的编码。有意义水印的优势在于,如果由于受到攻击或其它原因致使解码后的水印破损,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视觉观察确认是否有水印;无意义水印只对应一个序列号,如果解码后的水印序列有若干码元错误,则只能通过统计决策来确定信号中是否含有水印。

1.3 三维网格模型水印技术研究进展

三维网格模型水印方法很多,针对修改对象不同,三维网格模型水印大致可以分为对数据文件组织的修改和对几何数据的修改。而对几何数据的修改目前是应用最多的一类三维模型水印算法。三维模型具有几何基元和几何基元的拓扑结构两种属性,可以通过修改几何或拓扑结构将水印嵌入到三维模型中,而根据水印嵌入域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空间域方法和变换域方法。基于几何的三维模型水印方法如图1所示。

1.3.1 空间域方法

空间域方法一般直接修改几何属性(几何信息或拓扑信息),相对比较简单、易于执行、效率高并且嵌入容量较大。相比而言,修改几何信息的方式在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上比修改拓扑信息的方式更具有优势,因此大部分空间域方法都是通过修改模型几何信息来嵌入水印。

大部分的鲁棒水印都是通过选取某种嵌入基元,设置一定规则,在此规则的约束下调整顶点坐标,从而嵌入水印,以达到较好的鲁棒性。Ohbuchi等针对三角形网格,提出了几种通过修改几何或拓扑结构的方式嵌入水印的方法,对后续的很多三维模型水印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三角形相似四元组TSQ算法、四面体体积比TVR算法、MDP嵌入算法;Wanger[9]提出了一种用于任意拓扑结构的多边形网格的鲁棒性水印算法。该算法将水印嵌入在网格数据点的坐标中,由于不依赖数据点的顺序,因此对诸如位移、旋转、缩放等仿射变换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对网格重建和网格简化的鲁棒性较差;Alface等[10]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型曲率提取特征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水印的鲁棒性;Cho等[4]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范数分布的水印算法。该算法计算出三维模型各顶点范数,并将其划分成N个bins。每个bin中的顶点范数作归一化处理,通过直方图映射函数调整其分布的均值或方差嵌入水印信息。直方图映射函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印可见性,而且由于使用的顶点范数统计特征对于相似变换和顶点重排不变,因此算法可以完全免疫于文件攻击和相似变换攻击,且对于绝大多数攻击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然而,对于导致模型质心发生改变的攻击(如剪切)将对水印造成毁灭性破坏。Luo[6]、Bors等[5]在Cho的算法上作出改进,采用volume moment方式来计算物体重点,进一步提高了算法应对拓扑攻击的鲁棒性,并分别引入FMM方法和Levenberg-Marquardt优化方法,降低了水印后表面的变形程度。

脆弱水印可以通过直接修改顶点位置或调整顶点间的位置关系达到嵌入水印的目的。Yeung和Yeo[8]最先开始讨论脆弱水印。他们为每个顶点通过哈希函数计算了两个索引值:位置索引和值索引。通过调整顶点坐标使这两个索引值相等。在水印提取阶段检测两个值是否相等即可判断是否发生了非法修改并定位修改位置。这种算法依赖预定义的顶点顺序来避免因果问题,因此是一种非盲检测方法;Cayre和Macq[12]为三角形网格提出了一种高容量的盲数据隐藏算法;Bors[13]以顶点到其1-ring邻域的相对位置作为嵌入基元。

总体而言,空间域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对几何和连接性攻击的鲁棒性相对较弱,易引起扭曲变形。盲水印嵌入和提取过程中数据的同步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然而,空间域方法在高容量嵌入和恶意攻击的定位能力上具有优势。

1.3.2 变换域方法

变换域方法采用将三维模型转换到某种变换域,调整基函数的相关系数以达到嵌入水印的目的,主要包括基于拉普拉斯基函数的方法[2,14]、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方法[15]、基于小波的方法[3]、基于流形谐波的方法等。

Ohbuchi等[2,14]将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谱分析方法应用到三维模型水印技术上,提出了非盲的水印方法。该方法对于相似变换、平滑、噪声攻击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对于改变拓扑结构的攻击非常敏感,并且随着网格复杂性加大,计算时间急剧增加;Wu等[15]利用几何信息构建径向基函数来嵌入水印,该算法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但鲁棒性较差;Kim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盲水印算法,该算法对低分辨率系数采用统计特征,并直接从空间域进行水印提取,对于各类攻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Ines等[16]提出了一种混合水印/压缩系统,在离散小波变换域将水印与压缩结合起来,使水印具有更强的应对压缩攻击的鲁棒性,同时保证了较低的扭曲变形;Chen等[17]进行了归一化、顶点聚类和离散小波变换的组合运用,嵌入水印的不可感知性和安全性较强,完全免疫于仿射变换攻击,对剪切和平滑攻击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总体而言,变换域方法最大的缺陷是计算复杂度高,而且在提取水印时难以做到盲检测,或需要进行大量预处理(重匹配或重网格化)才可以进行盲检测。但在变换域中嵌入的水印,不可感知性和安全性较强,对某些攻击的鲁棒性也较强。

1.4 三维模型水印技术评价标准

三维模型水印的评价主要涉及水印的嵌入容量、感知性、鲁棒性3个方面,而这些评价并没有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维模型水印技术的发展。当然以上3个指标往往是矛盾的。比如水印嵌入强度增加时会带来较好的鲁棒性,但会导致模型扭曲增加;当冗余地嵌入水印时,鲁棒性将大大增加,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嵌入容量。因此在评价一种水印算法时,需要关注其具体应用场合对不同性能的要求。为了能够对水印算法进行公平的比较,MeshBenchmark[18]中给出了标准的测试数据集,并提供了常见攻击的工具。 除此之外,一些水印算法也会从ROC曲线、计算复杂度、算法收敛性等方面作进一步评价。

1.4.1 嵌入容量评价

嵌入容量一般用嵌入到三维模型中的水印比特数来描述,往往不会作为一个单独指标来评判三维水印,通常情况下是考虑在不同嵌入容量下水印提取的鲁棒性程度以及水印后的感知性程度。

1.4.2 感知性评价

早期的三维水印算法对于感知性的评价,仅仅是给出水印前后的三维模型效果图,通过肉眼观察其变形程度,并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三维水印技术的发展,开始讨论不同的客观评价标准,如采用水印前后的三维模型的欧氏距离、Hausdorff距离、Metro测量方法[11]评判水印模型的几何扭曲程度。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Hausdorff及Metro测量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水印后的几何变化,但有时并不能有效反映水印后模型结构的视觉变化效果。因此,后来涌现了很多通过感知评价标准MSDM进行水印模型视觉感知性评价的方法。

1.4.3 鲁棒性评价

度量鲁棒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假设具有高检测值的水印比低检测值的水印更具有鲁棒性,使检测统计量本身成了鲁棒性的度量尺度。因此,在评判三维水印的鲁棒性时,通常是对已嵌入水印的三维模型进行模拟攻击,然后通过位错误率BER或相关性Corr来评判其检测到水印的程度。根据三维模型的用途不同,所能抵御的攻击类型和程度也不同,但大多数水印都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常见攻击,包括相似变换、随机噪声、平滑、简化、量化、重采样等。位错误率BER指遭受某种攻击后检测出水印中错误的比特数除以嵌入水印的总比特数,一般认为BER大于0.5即可认定检测不到相关水印信息。也有人通过检测提取水印和嵌入水印之间的相关性作为遭受攻击时鲁棒性的评价标准,相关性定义如下:

其中wn为嵌入的n比特水印,w″n为提取到的n比特水印,为嵌入水印的均值,为提取水印的均值,相关系数Corr在范围[-1,1]内。通常会设定一个阈值,如果相关系数大于给定阈值,则可认为原始水印与提取水印具有相关性,即嵌入的水印在遭受攻击后仍然存在于模型中。

1.4.4 ROC曲线分析

在水印系统中引入ROC曲线,可以直观反映水印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虚警概率和漏警概率之间的关系。ROC曲线的纵坐标定义为漏警率,横坐标定义为虚警率。水印在遭受攻击后的ROC曲线也可以描述水印对攻击的抵御能力。理想的ROC曲线应尽可能逼近左下角,这时虚警率和漏警率都较低。

1.4.5 算法计算复杂度和收敛性分析

水印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常通过时间复杂度或执行时间进行分析与对比,收敛性则通过迭代次数或设定终止条件来确保算法收敛,并在此条件下对比算法性能的优劣。

2 结语

三维模型水印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许多方面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根据水印嵌入方式的不同,三维模型水印算法大致可以分为空间域嵌入算法和变换域嵌入算法。空间域水印嵌入算法直接在原始网格中调整网格几何、拓扑和其它属性的参数嵌入水印;变换域水印嵌入算法在变换域中修改系数嵌入水印。一般而言,空间域算法简单、易于执行、效率高并且嵌入容量较大,然而由于顶点坐标或连接性的改变,对随机噪声、简化和细分攻击较为敏感,并且易于引起视觉扭曲。变换域方法引起的视觉扭曲程度较低,对于空间域的攻击鲁棒性较好,然而其计算复杂度较高,并且对于剪切攻击和拓扑结构改变的一些攻击较为敏感。

三维模型监控 篇5

利用最新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对校园整体建筑和功能区及相关空间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数字化的表达, 产生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 让其直观形象地逼近校园实景, 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利用全站仪和GPS等设备只能获取单点高精度空间三位信息数据, 对于三维校园的建立存在工作量繁重且不可避免的丧失很多真实信息, 同时对于按真实比例建模的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存在信息不足的严重障碍。基于以上原因, 传统的获取空间三维信息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三维校园建设的需求。因此建设三维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方便快捷的手段上将校园实景在计算机中再现, 便于校园信息的浏览、分析和查询。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三维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全新的技术和手段让校园虚拟三维实景在计算机中的重现成为了可能。

1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即虚拟现实。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又译作灵境、幻真) 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 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 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1]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 包括实时三位计算机图形技术, 广角 (宽视野) 立体显示技术, 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 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该技术一个主要的应用方面就是在地理中, 将三维地面模型、正射影像和城市街道、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三维立体模型融合在一起, 再现城市建筑及街区景观, 用户在显示屏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动逼真的城市街道景观, 可以进行诸如查询、量测、漫游、飞行浏览等一系列操作, 满足数字城市技术由二维GIS向三维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发展需要, 为城建规划、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消防安全、旅游交通等提供可视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虚拟三维校园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应用, 它由浅至深有三个应用层面, 分别适应学校不同程度的需求:

○1简单的虚拟我们的校园环境供游客浏览;

○2基于教学、教务、校园生活, 功能相对完整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校园;

○3以学员为中心, 加入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 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远程教育基础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结合, 将会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 最终两者将在教育培训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主要利用激光测距原理来获取目标数据[2], 可用于变形监测、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断面和体积测量等领域, 具有不需要合作目标、高精度、高密度、高效率、全数字特征等优点[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真实描述扫描对象的整体结构及形态特性[4], 快速准确生成三维数据模型, 有效避免基于点云数据进行分析造成的局部性和片面性[5]。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集激光发射器、数码相机、控制电路板、滤光镜为一体[6],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的工作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它通过具有一定分辨率的空间点所组成的点云图来表达系统对目标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建立的应用中具有如下的优势:

○1能够高效快速的获取空间三位信息点云数据, 用于生成三维实体模型, 将实景复制到计算机中, 方便校园物体属性和信息的浏览、查询和分析;

○2根据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建立三维校园实体模型, 通过前后模型的比较分析, 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校建筑和功能区的变化情况, 从而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按照实体比例建模的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可以进行多种数据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校园。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中的应用方向

3.1 虚拟校园实景的三维可视化访问和管理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校园的整体建筑和功能区进行三维激光扫描, 获取点云数据后进行处理, 建立虚拟三维校园的实体模型。每个建筑和功能区都有详细的属性介绍, 方便游客和管理部门进行访问。对于学校的对外宣传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可以建立虚拟三维校园模型的导航系统, 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的浏览、查询和操作。

3.2 校园功能区基于Web云的浏览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校园的建筑和功能区的点云数据后, 对数据处理分析, 进行纹理采集, 特征性提取等构建实景模型, 然后通过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利用三维点云后处理软件生成校园的Web点云,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网页上浏览到校园的虚拟三维实景模型。校园Web点云的优势在于不仅具有校园构筑物和功能区的三维空间信息数据, 而且还具备校园的实景颜色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便可远程浏览到校园的实景信息。另外, 该形式的成果还具备精准的量算功能, 方便校园属性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为规划者提供良好可靠的规划依据。

3.3 校园前后三维模型的比较分析

校园的规划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对发生变化的建筑和功能区进行扫描和重新建模, 更新其属性信息, 能够让管理人员和访客即时的了解到校园的最新信息。另外多次扫描的校园三维数据模型进行存储和叠加分析, 可精确地了解到目标的结构形变、位移以及属性变化关系等, 为校园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也可以让访客了解到学校的变迁史, 感受校园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4 结束语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 是测绘工具的又一次更新换代, 是在空间定位技术后的测绘技术的又一次新突破。该技术以其快速、精确、无接触及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空间三维信息的一种有效快速的方式。作为一项新兴的测绘技术, 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模式, 为虚拟三维校园实景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途径。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虚拟三维校园领域可以有效解决以前的技术难题。目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但随着三维激光技术在测量距离和精度等性能方面的不断提升, 基于三维激光技术的各项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摘要:作为数字化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三虚拟维校园实景模型也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维可视化的模式让校园管理更加便捷、直观, 相较于传统的基于二维平面地图和影像地图的虚拟校园, 其更能满足学校对外宣传、校园导航、校园规划和信息化管理的多元化要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扫描对象的整体结构和形态特性, 准确生成三维数据模型, 对于校园空间三维信息的获取非常适用。本文探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虚拟三维校园中的应用和方法, 指明了该技术在虚拟三维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虚拟三维校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校园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巍.《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2010年第05期.

[2]闫利, 崔晨风, 张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高精度断面线生成的研究[J].遥感信息, 2007 (4) :54-56.

[3]李必军, 方志详, 任娟.从激光扫描数据中进行建筑物特征提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 28 (4) :65-69.

[4]毛方儒, 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 2005, 25 (2) :1-6.

[5]罗德安, 朱光, 陆立等.基于三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J].测绘通报, 2005 (7) :40-42.

三维模型监控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进展化的加速,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 由于受到空间、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工程的施工建设往往复杂缓慢, 且对于安全施工、变形预测等要求更高。如果将三维建模技术引入地下工程, 实现施工过程的三维可视化, 就可实时展现地下施工进程, 再结合相关实测数据, 就可以对现场的施工状况进行监控预测和指导, 将有力促进地下工程的建设发展。

2. Open GL三维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指通过三维图形可视化技术、数据处理等建立可用的三维模型, 使人们可以在三维图形世界里直接去具有形体的信息进行交互式操作。三维模型是具有三维特性的边和面所构成的三维图形对象。目前三维建模主要有三种技术方式, 一是直接使用3DMAX等三维模型制作软件建立模型, 二是直接利用GIS的二维线划数据及其高度属性建立三维模型, 三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建立三维模型[1]。

Open GL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2D/3D图形API, 是独立于视窗操作系统或其它操作系统的、与硬件无关的软件接口, 可以在不同的平台间进行移植。作为图形的底层图形库, Open GL没有提供几何实体图元, 不能直接用以描述场景, 但通过一些转换程序, 可以将Auto CAD、3DS/3DSMAX等3D图形设计软件制作的DXF和3DS模型文件转换成Open GL的顶点数组。Open GL图形库除了提供基本的点、线、多边形的绘制函数外, 还提供了复杂的三维物体 (球、锥、多面体、茶壶等) 以及复杂曲线和曲面绘制函数[2]。在虚拟现实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空间。

3. 顶管施工监控可视化

顶管施工技术是一种非开挖敷设管线的施工技术, 目前国内常采用大推力的千斤顶直接将预制套管压入土层后, 再在管内采用人工或机械掏挖土、清除余土来安装管道[3]。这种不开挖的地下施工方式, 受不可预见因素影响较多, 管道中心线、高程常产生偏差, 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 甚至造成事故。因此, 正常情况下, 管子每顶进一段就要进行测量高程和中线一次, 当高程和中线方向发生误差时, 需要及时校正。考虑使用Open GL三维建模技术对顶管顶进过程实现三维可视化。

3.1 建立顶管三维模型

首先建立顶管三维模型。本文以圆柱体管道为例描述顶管三维模型的建模算法。如图1-1所示, 给出圆柱体管道中心线的观测点形成的二维曲线图, 其中的观测节点已按顺序标出。

对于直管, 根据过第一个节点 (如图1所示, P1点) 的横切圆的圆心和圆柱的半径, 可求得该横切圆上的n个点 (如图2所示, 点P11, P12, P13, …, P1n) 坐标, 如果能求出过下一节点横切圆上的n个点坐标, 再依次连接四点绘制四边形, 则可绘制出圆柱的表面, 而过下一节点 (点P2) 的横切圆的边缘点坐标的求法如下:如图2所示, 四边形P1, P2, P21, P11中, 已知P1, P11, P12三点的坐标, 那么P21点的坐标很容易求出, 如式 (1) 所示。

对于弯管, 弯管道后一节点圆边缘上的点坐标, 可以依据已知等腰梯形三个顶点坐标, 利用第四个点坐标的来求解:已知点P2, P3, P21的坐标, 要求得点P31的坐标, 可由向量P2P3和P2P21根据向量积公式求得角的值, 因此可以求得等腰梯形的顶边长L21—31, 因为等腰梯形上下边平行, 由向量P2P3可求向量P21P31, 又已知点P21坐标和P21及P31的距离L21—31, 即可求得点P31坐标, 依次类推可求得过节点圆切面边缘上的点坐标。

为了获取顶管状态, 必须建立隧道中线、底板高程偏差的函数模型并按照一定的技术措施, 使隧道管道中线、底板高程偏差在规范规定的限差范围内。

如图3所示, 假设弧AB为隧道顶管设计的中线, 可看成中线的理论值;P为实测隧道顶管中线的中桩点, 由于测量及施工误差, P点不可能正好位于设计中线上, 它距中线的垂距为dp;lp为横断方向垂足点距线路单元起点A的弧长 (桩号) 。

显然, 在给定顶管中线形状参数和坐标系参数后, 只要给出一组dp和lp, 即可惟一确定中线附近的一个坐标点P;反之, 若给出一个坐标点P的一组坐标 (Xp, Yp) , 则必然惟一对应一组 (dp, lp) 。dp求解可以采用统一法。以下给出统一法[4]的数学模型。

由于通过坐标点P的法线只有一条, 这实质阐明了点P的法线与曲线元的交点是惟一确定的。因为曲线元上点的坐标与法线方位都仅与该点至起点A的弧长有关, 因此用趋近原理必然能求得lp值, 从而最终确定点。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由式 (2) 求得弧长lp的初值

式 (2) 中, 表示起点A的方位角

以d1代替下式中的l, 可求得曲线元上一点P1的坐标 (Xp1, Yp1) , 即可得到P1在曲线元上的位置

式 (3) 中, 表示起点A的方位角, 表示终点B的方位角; , 表示终点B的曲率KB与起点A的曲率KA之差;lS为曲线元长度; 表示曲线元的左偏和右偏; 表示第i个节点的方位角;m为积分区间等分数n的半数, 。

由上一步得到P1的坐标, 再由下式求得P点到P1点法线的垂距d2

以 ( ) 作为l的新值, 即由式 (3) 又可求得线元上更接近点的新点P2的坐标 (Xp2, Yp2) , 用Xp2, Yp2及 ( ) 分别代替式 (2-14) 中的Xp1, Yp1及d1, 又可求得P点至P2点法线的垂距d3。如果 mm, 则 ;否则重复上述过程直至mm, 则有。

由l P依式 (3) 可算得 , 则P与间的距离, 即垂距d P由式 (4) 算得:

由此可求得实际施工中线与设计好的中线的偏差值的大小, 将此值与规范允许值进行比较, 可得出管道中线偏差情况, 为进一步的预报和进行相应的修正提供了数据支持。

根据设计中线的点的高程, 并与实测相应点的高程值进行对比分析, 确定底板高程的偏差量。通过测量, 我们可以得知P点的坐标和高程值, 依据上述求中线偏差计算模型, 我们可求得P点对应于中线上的点的坐标, 进而依据设计中线的函数模型, 求得的高程值, 将两点的高程值进行比较, 即可知道底板高程是否有偏差和偏差值。

3.2 建立Geodatabase数据库

需要建立数据库对顶管顶点的观测坐标进行实时的存储与读取。Geodatabase数据库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机制, 其中有许多专门的存储结构, 用来存储要素-要素集, 属性-属性间的关联以及要素间的关联[5, 6]。由于其具有内置的属性有效性规则、高级的数据存储选项以及为灵活地赋予GIS数据集要素以自然行为的能力, 所以我们就可以选择这种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将数据库分成基础地理要素集、栅格数据集和属性数据三部分。其中基础地理要素集中包含有控制点、建筑物、道路、水系等矢量基础地理数据要素类。数字高程模型 (DEM) 和遥感影像等栅格数据以栅格数据集形式存在。属性数据则设计成表格 (Table) 的形式。

3.3 建立Open GL可视化模块

使用Open GL工具[7, 8]建立顶进分析模块, 将实地测得的顶管数据存储进数据库并实时更新, 通过可视化显示, 可以看到施工的进度情况。使用以上方法对某地下工程顶管顶进贯通过程进行可视化显示, 效果如图4, 5, 6, 7所示。其中左侧上部分为贯通过程中实际贯通中心线的一端与设计中心线的偏差值, 左侧下部分是另一端的偏差值显示, 右侧为贯通三维动态显示窗口, 该三维图形随着贯通过程数据的载入而动态变化。

4. 结语

由图4至图7可见, 使用Open GL建模可以较好地显示顶管顶进贯通过程, 将其与原先设计好的轨迹进行比较, 即可得知施工过程中的管道是否有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 从而预测并指导下一步的施工工作, 控制减小偏差。

参考文献

[1]花向红, 夏真.地面数字化测图模拟与仿真平台的三维可视化[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2, 37 (3) , 37-39.

[2]陈贵彬.基于OpenGL的三维场景建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3) , 5 (9) :2279-2280.

[3]李小明.排水管道顶进过程中的偏差与校正[J].管理学家, 2009 (5) :114-116.

[4]李全信.公路中线偏差检测方法的探讨[J].测绘通报, 2006 (5) :21-24.

[5]周明智, 周振红.利用ArcGIS进行公路路线的三维建模[J].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8, 29 (2) :77-91.

[6]张春鹏, 东小楠.基于3S技术的丹东市帽盔山三维地形可视化[J].辽宁学院学报, 2009, 16 (4) , 326-327.

[7]王育红, 陈军.基于实例的GIS数据库模式匹配方[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08, 33 (1) :46-50.

数字校园三维模型框架的建立 篇7

首先根据高程数据, 在系统下自动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然后导入建设区的数字二维图, 进行处理后, 根据建筑物的轮廓运用纹理建模的方法建立起三维模型。利用数码相机获取纹理影像, 经过处理映射到各三维地物模型上, 完成三维场景的重现, 完成属性数据的输入, 构成整个校园的三维景观模型外业工作的实施。

二、控制测量的内容

为了使后期的导线测量工作计算工作不过于复杂个繁重, 所以本文选择单一的带有支导线的附和导线, 其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导线长度大于等级规定导线长的0.7倍, 并且设计的导线尽量成直伸形状。

为便于测角和测边, 所以选择平坦而开阔的路线, 主要是为了测角的通视和减少大气旁向折率的影响。导线长大致相等, 可以减少因望远镜聚焦而带来的误差, 所以不能在一条导线下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导线边, 尤其避免有长边即变为短边的情况。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种。

根据起始导线边的位置以及校园的实际地形, 决定采用闭合导线的形式对园进行平面控制测量。

⑴仪器设备

南方NTS-352全站仪, 精度:2″2+2PPM, 2个棱镜, 1个三脚架, 1个米尺。

⑵控制点的布设

在测量校园的地形图时, 尤其注意点与点之间的通视, 避免建筑物的阻挡。根据起始导线边的位置以及校园的实际地形, 决定采用闭合导线的形式对校园进行平面控制测量。选取控制点的要求, 尽量布设在主要的路上, 使其能测量到的范围大, 相邻点要通视。

三、碎步测量的内容

碎部测量是利用南方全站仪在校园内某一测站点上测绘房屋建筑、花坛、绿地、道路等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工作。碎部测量是在测站上进行工作的, 选择好的测站点的位置, 是测好碎部的关键之一。

首先对测站周围的地形、地物分布情况熟悉一下, 便于开始观测后及时在图上标明所测碎部点的位置及点号。仪器观测员指挥跑镜员到事先选好的已知点上准备立镜定向;自己快速架好仪器, 量取仪器高, 选择测量状态, 输入测站点号和方向点号、定向点起始方向值, 一般把起始方向值置零;瞄准棱镜, 定好方向通知持镜者开始跑点;用对讲机确定镜高及所立点的性质, 准确瞄准, 一般来讲, 施测的第一点选在某已知点上。测后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已知点、定向点的点号是否输错;坐标是否输错;所调用于检查的已知点的点号、坐标是否有误;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有故障等。若测量中需要绘草图必须把所测点的属性在草图上显示出来, 以供处理、图形编辑时用。草图的绘制要遵循清晰、易读、相对位置准确, 比例一致的原则, 在野外采集时, 能测到的点要尽量测, 实在测不到的点可利用皮尺或钢尺量距.在一个测站上所有的碎部点测完后, 还要找一个已知点重测, 以检查施测过程中是否存在因误操作, 仪器碰动或出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检查确定无误后, 关机、搬站.到下一测站, 重新按上述采集方法、步骤进行施测。

四、利用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

⑴定显示区

点击“绘图处理”下拉菜单, 选择“定显示区”的命令, 出现一个对话框, 选择坐标数据文件确定显示区的大小, 然后再屏幕下方命令栏里出现提示 (最小坐标值、最大坐标值) 。

⑵选择点号定位成图

在屏幕的右侧菜单里选择, 然后出现一个对话框, 选择与定显示区一样的坐标数据文件, 然后会提示出所选择数据文件里点号的个数, 显示在命令栏里。

⑶展点

点击屏幕上方的下拉菜单“绘图处理”选择“站点”中的“展绘点号”。

草图通过人、机交互完成平面图的绘制。首先对建筑物进行绘制, 一般四角建筑物只按顺序连接三条边, 第四边由CASS制动程图根能完成, 对于多边建筑物或其他几何外形不规则的建筑物要采用软件自身的绘制多点房屋的功能一次连接每一个特征点。对于其他片状地物 (例如草地、水池等) , 需要依次连接起所有的特征点, 使其形成一个闭合的外围, 然后对其填充相应的颜色或文理使其更具有真实性。对于其他的一些地物 (如独立树、下水井盖、路灯、路缘石、栅栏等) 可根据CASS软件中的特殊地物符号的绘制功能对其进行编辑使其恢复真实的地物属性。经过以上编辑地形图的初图大致已经形成。

五、利用IMAGIS建立三维框架

⑴将在CADR14中以.DXF文件格式保存的数字化地形图导入IMAGIS中, 打开IMAGIS软件, 在其界面下点击“文件”下拉菜单选择“输入”然后选择“打开AUTOCAD (R14) 数据文件”,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要导入的文件。文件被导入后将被系统默认为.3d的文件格式。

⑵对图形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文件被导入之后将会显示所有的图层而且有的图形可能会变形, 这时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首先关闭一些与建模无关的冗余图层, 这样能减轻IMAGIS系统的负担, 使系统操作起来更为灵便。打开工具栏中的“图层控制”命令菜单, 在对话框中选择需要关闭或删除的图层。在IMAGIS中“图层控制”菜单也可以拥有CAD中“图层管理器”一些喜爱能够类似的功能例如图层的删除、新建、重命名等。

上一篇:最优策略问题下一篇:保健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