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共6篇)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篇1
摘要: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梳理出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八个问题, 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对有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 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 观点准确、说理透彻, 文风清晰、通俗易懂。本刊将在今后几期陆续摘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2011年伊始, 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 “涨”字排名第一, 获选年度国内字。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09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 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 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受成本上升、输入性、自然灾害、流通环节、流动性、投机炒作等影响, 物价一度攀升, 这一轮物价上涨, 食品涨价最为明显, 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 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 顿顿都要吃饭, 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 反映自然强烈。调查显示, 2011年第二季度, 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 难以接受”。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 中央明确提出, 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并频频“亮剑”, 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
宏观调控要围绕稳定物价来展开, 在2011年的10项重点工作中, 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 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从宏观调控目标到经济政策, 都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来确定、来展开。目前, 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且, 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一是2011年夏粮继续丰收, 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 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 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 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
有个比喻:价格犹如船, 货币好比水, 水涨自然船高。在商品数量没变情况下, 货币多了, 买同样的商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 也就是涨价。
近两年, 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 中央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规模。这为我国应对危机冲击提供了充足“弹药”, 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国内流动性充裕。2010年新增外汇占款3.27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32.4%, “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 比过去10年平均多42%, 这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为此, 中央明确要求, 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 “收”、“疏”、“堵”并举。“收”, 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疏”, 就是引导资金流向;“堵”, 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当前,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 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 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近些年, 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 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
中央明确提出, 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 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首先, 大力发展生产。“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次, 完善储备吞吐。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稳定性, 而消费却是常年的、持续的。按照国际标准, 一个国家的储备粮库存应占该国一年消费量的17%~18%, 这是储备安全的警戒线, 而我国已超过了40%, 粮食库存充裕。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 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的力度和节奏, 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卖菜难”情况, 要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 临时收储一批可以短期贮存的蔬菜。最后, 用好进出口调节。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自足, 但结构性矛盾还存在。这需要通过进出口来调节, 一方面及时组织进口, 另一方面对紧缺品种限制出口, 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流通, 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 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 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 由消费者负担。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 这丰富了百姓餐桌, 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具体来说, 流通成本高, 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6个环节, 层层加价, 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二是损耗大, 农产品的损耗一般达到1/3;三是经营负担重, 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因而, 降低流通成本, 应着力做到“三减”, 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
产销对接, “减环节”。开展产销对接, 是减少环节降成本的有效手段。完善设施, “减损耗”。当前, 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是造成农产品损耗大的重要原因。降低费用, “减负担”。价格贵不贵, 要看摊位费。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普遍过高, 给经营者带来很大负担, 也转嫁给了消费者。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 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 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 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 背离了价值规律, 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种种迹象表明, 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 是幕后的直接推手。如大蒜的炒作, 就与山东部分经销商恶意囤积有关。
良好的市场秩序, 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规范, 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 不实的涨价信息满天飞, 会放大供求矛盾, 引发价格异常波动。因而, 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 着力规范市场秩序, 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狠打击, 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治乱须出重拳。严监审, 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促公开, 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 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 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 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 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 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 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 就有近9 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 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1) 及时发放补贴。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 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灵活性强、见效快;
(2) 提高救助标准。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 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
(3) 建立联动机制。近年来, 浙江、江苏等地探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 取得了积极效果。
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李宁综合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篇2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肖 鹏
理论怎样才能有生命力和说服力?这始终是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理论。
贴近群众。实践证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和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和建设措施。我们说《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它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这些理论热点是来自于群众的,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书编写者为了编写好这本书,从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中梳理出更为集中、更具特点的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八个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贴近群众的特点。贴近群众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解民忧。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贴近生活。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一提到理论就挠头,觉得理论这个东西太高深了,搞不懂。有些人碰到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往往不愿参加,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同志对理论本身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离群众生活太远,使他们认为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事,是党员的事,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列宁的论述说明,真正的理论是来源于生活的,也只有来源于生活的理论才能把本来苍白的理论变成绿色,才能有生命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小情,物价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等无不紧密连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怎么让总统看到你的信 篇3
这里报忧不报喜
白宫通讯办公室主任麦克·凯莱赫十分清楚,保持总统与公众的联系这项工作干起来可不容易。此举旨在让美国总统直接了解美国民众的想法。总统要展阅这些来信,有时还要手书回信。
凯莱赫先生每天要从来信中选出10封,放进一个紫色卷宗袋,随每日简报册呈送白宫官邸里的奥巴马总统。“我们挑选的是引人注目的信件,这些来信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读了就会不寒而栗。”47岁的凯莱赫先生说,“我呈送给他的信里都是些看了令人不安的信息。”
这项便于了解美国民众想法的程序,有助于奥巴马先生离开白宫这个虚幻世界,他时常被搅得心绪不宁。奥巴马的高级顾问大卫·阿克塞尔罗德说:“我记得有一次他特别沉默,我问他在想什么,他说‘这些来信读了就让人心碎’。原来那是一封困苦之家的来信,读后令人痛苦不已。”
有些信很直白,就一句话:“我没有投票给你”;有的信末尾写的是“愿上帝保佑”。有一封“信”竟是一块踢脚板,上面贴着2.70美元的邮票,还字迹潦草地写着“修理住房第一!”来敦促总统关注此事。成堆的信件建议善待白宫第一犬,有些人还给这条狗寄来花花绿绿的外套。
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先生说,奥巴马认为“身居华盛顿很容易忘记社会大众,也会受到相关决策辩论的影响”。他说他见过总统在开会时转脸对几位政策顾问说:“不,不,不。我想要给你们念念我收到的一封来信,你们先听一听。”
宾夕法尼亚州的辛西娅·阿诺德曾经写信告诉总统,她的儿子马修·阿诺德,今年23岁,是个列兵,他的部队可能被派往中东。马修从德州打来电话要她帮忙填写有关文书。“他打电话问我,万一他阵亡了,是他父亲还是我来安排他的葬礼。”阿诺德夫人写道,“他劝我说,既然我只能打电话来安排他的葬礼,也许这事应让他父亲来管。他在电话中还问我,如果他负了伤,是该在德克萨斯州还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家中养伤。”
为了确保总统“能够读到这封信”,她用放大的字体向他强调说:“请把我们军队的事情当作你优先处理的事项之一吧。”阿诺德夫人寄出这封信几周之后,就收到了奥巴马先生亲笔回复的信件:“我将竭尽全力,把马修那些部队的事情当做我优先处理的事项。”总统写道,“请转告他,他的总司令‘非常感谢你的服役!’”
落款的签名是“巴拉克·奥巴马”,姓名字头的“B”和“O”写得又大又圆。阿诺德夫人说,见到总统竟用她儿子的大名“马修”来亲切地称呼她的儿子,她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她把这封信收藏在存款盒里,准备日后再用相框把它装潢起来。
充满人情味的回信
凯莱赫先生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塞拉利昂的维和部队服役。2000年他在伊利诺伊州议会获选胜出。那是他初次与奥巴马交往,奥巴马当时也在竞选州议会议员。2006年,凯莱赫先生成为参议员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办公室主任。
谈到他眼下的工作,凯莱赫先生说起了每封信的“特点”:孩子们的信是用蜡笔涂写的图片和文字;老年人寄来明信片大小的短笺,信是打字机写的,打的字体还是草书。
凯莱赫先生的办公室有个红盒子,里面盛放的是他称之为“生死攸关的东西”。“像是有人声称‘我很沮丧,我想自杀’,或是说‘我得了一种要命的疾病,来救救我吧’。”凯莱赫先生说,“我们立刻回应。”这些凶兆就会报给特勤处处理。
在总统就职日那天,田纳西州的迈克尔·鲍尔斯写信给奥巴马先生,告诉他说,自己已经失去了父亲,父亲每天要抽3包烟,1979年死于肺癌。“附上的照片里的人就是我父亲,他这张照片我带了近30年。”54岁的鲍尔斯先生写道,看着奥巴马先生偕两个女儿的电视画面,他对父亲的思念“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你想一直陪伴你的两个女儿,”鲍尔斯先生说,“那么现在就戒烟吧! ”
大约一个月后,鲍尔斯先生收到了回信。他父亲的照片又被寄了回来。总统对鲍尔斯先生“感人的来信和好心的劝诫”表示感谢,并写道:“照片是你的至爱之物,故此原物奉还,但我会铭记乃父的故事。”
凯莱赫先生的办公室与白宫相隔几个街区,在这间小小办公室的一面墙上贴着他10岁女儿卡萝尔的两封来信。她头回写信给他,他没有回信。“她就写来了情深意切的第二封信”,凯莱赫先生说,那封信的开头就说:“我注意到你对我写的信没有回复。”
“所以我必须回信给她了。”凯莱赫先生说。这话听起来,他不大像这里的主管,更像一位运气不佳的父亲。而人们信件往来沟通的情感力量之大,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朱权利摘自《青年博览》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篇4
◇调控初见效目前房价依然高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党和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强力调控。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被称为“国十一条”;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2010年9月29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五项调控政策,被称为“九月新政”;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八条”。如此强力的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此后逐月下降,年末回落到6.4%。2011年以来,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2)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
(3) 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创历史之最。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控房价
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
(1) 货币“闸门”要收紧。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2) 投机投资要“退烧”。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3) 有效供给要增加。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4) 市场监管要强化。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
◇保障更给力安居梦圆“暖心巢”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 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2011年将开工建设1 000万套,比2010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
(1) 保基本需求。从我国国情国力出发,提供户型小、功能齐、质量可靠的住房。应在小空间里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内部空间,充分考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创造安全、适用、健康的居住环境。
(2) 保土地供应。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政策,对保障房用地应实行划拨等多种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进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
(3) 保资金到位。完成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 030亿元。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4) 保分配公平。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混进来,让符合条件的家庭真正受益。
◇政策重落实地方政府须尽责
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1) 认识到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就是失职的思想,切实高度重视、负起责任。
(2) 明确任务。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3) 狠抓落实。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
(4) 严格问责。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观念需转变量力而行谋安居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如何实现“安居梦”?租房还是买房?靠“啃老”还是靠自己?先成就事业还是先买房子?这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纠结。就整个社会来讲,应该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
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居民转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创造良好环境。应通过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加大公租房供应量、扩大覆盖面,为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价格较低、可以长期租住的房子。还应规范、发展租赁市场,让人们有更多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可租。此外,还应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虚假信息误导群众。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篇5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都是那么重要。物价、分配、住房、就业、医疗等等民生热点,都无时无刻牵动人民的心。《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紧密结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观点准确,看完后对国家的民生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关民生的方面很多,我只选取其中方面进行自己的分析,同时结合看书得来的一些想法。
民生无小事,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更加关注关心这些事情。平时也喜欢看新闻,看到有人病了看医生很难,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要结婚了对方因为你没有房子而分手了……为什么社会那么不公平。近几年,物价涨得飞快,我们身边也是深有体会,饭堂的菜价一年涨了三四次,现在的一百块似乎不够花了,想起小时候口袋有五毛钱就非常高兴了。是商人们故意提高价钱,还是现在成本更贵了,还是供不足需,或许有各种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群众百姓。政府部门的有关措施,例如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稳定农副市场的流通和物价。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招工也难的两难局面?是低廉的工作没人肯做,是求职者的质量不高,不符合招工者的要求,是中介没发挥好作用,招工轨道不宽……俗话说得好,职业不分贵贱。我们只有摆正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这样才更有利于就业前景的开阔。现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呼声很大,国家也非常提倡,一来可以保证自己的就业,二来也可以促进别人就业。国家也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创业,有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开放等保障措施,只要你有思想有想法,就可以努力尝试一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我们都必须努力,不想被就业这道关卡住,我们只有更加主动地提高自身能力,关注就业信息,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我相信,有了自己的努力,国家的支持,你我的求职之路不再艰辛。
近两年的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老百姓渐渐对国内食品加工失去信心,纷纷购买进口产品。民以食为天,连最基本的食物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百姓人心惶惶。虽然政府有事后解决,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伤害已经造成,我们需要的不是事后的什么,而是事前怎么做。这样才是一个尽职的政府。这几年的教训的确太多了,每一次都像刀划在百姓的心上,我们记得痛,也会铭记教训。无良的制造商,素质太低了,为了金钱利益,做出伤害人民的事情,谴责和追究他们的责任,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限制他们的产品制造,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希望有更多作为,不要等到事故发生了再去追究责任,主动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更多有惠于百姓的事。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篇6
一、“怎么看”———“辩证地看”
(一) 实事求是地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只有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才能制定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取得工作成效。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近几年来, 影视剧产业有新的突破, 《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燕子李三》、《党员二愣妈》、《铁道游击队》等多部优秀的影视剧, 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正在启动百集大型电视剧《大盛魁商号》的拍摄工作, 同时筹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为一体的大盛魁影视城。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如绘画、书法、雕刻、民族工艺品制作等, 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光大。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在内蒙古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等, 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的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科尔沁艺术节、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等, 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赏石业、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乌海市的书画业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赏石业, 已建起全国最大最好的奇石文化旅游城。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蒙古婚礼》、《白云飘落的故乡》、《鄂尔多斯婚礼》等蜚声国内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内蒙古的文娱演出市场。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治区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 逐步转变职能, 由原先的办文化转向了管文化, 由管微观转向了管宏观。初步推进了政事企事分开, 对出版发行业、报业、广播影视业等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做了调整归并, 进行了资源整合。有效地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 王新民影视工作组与北京科技技术学院合作投资创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呼伦贝尔市推出的全国第一家私营电影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电影放映公司, 都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荐。
四是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2003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 明确指出今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 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盟市及一些旗县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二) 一分为二地看
不仅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加快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一, 基础扎实。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 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近20个文化产业园区。内蒙古已先后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等领域成立了五大文化产业集团, 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第二, 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首选优势, 在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目前, 自治区境内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自2006—2011年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内蒙古古老神奇的历史文化资源,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蕴藏着开发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 不仅将成为未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道亮丽的风景线, 产生巨大的品牌效益, 而且也将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 市场广阔。经过几年发展, 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 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 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 以各许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经产业区域布局, 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 政策优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1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将文化产业纳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之处
第一, 产业规模偏小。当今文化产业越来越集约化方向发展, 而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 呈现出散、弱、小, 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 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就内蒙古现有的产业运营规模看, 已是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第二, 发展地域不平衡。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 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内市场。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对于呼、包、鄂三市来说, 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 措施得力, 市场发展很快。而像阿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 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 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 乘势而上, 以致坐失良机。
第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 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 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 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 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 使其结构优化, 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但进展一直不快。此外, 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生产。
第四, 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 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 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 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第五, 文化经营市场活力不足。表现在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 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 冗员多, 经费短缺, 设备陈旧, 经营活力不足, 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 除个别有点起色外, 多数经营情况一般, 效益不理想, 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
(三) 用比较的眼光看
只有比较才能把握普遍性, 用普遍性指导实际工作, 与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业相比, 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 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资金实力比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 所有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就已经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 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而我区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规模小, 数量虽多, 但质量较差, 实力弱, 性质趋同,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
二是科技水平比较。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 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 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 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 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 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美国相对照, 我区的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 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 (比如音像制品生产) , 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
三是市场运作能力比较。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 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 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产品的促销工作, 不是以生产为核心, 而是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之下, 我们的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的考虑则缺乏了很多。
四是创新能力比较。美国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 但是美国文化产品中的虚拟故事和人物却层出不穷, 从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中取材的文化产品, 也同样在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 即获得了新的生命, 同时也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很好事例。
二、“怎么办”———科学地办
(一) 文化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掘
文化产业, 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 形成产业化的进程, 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 创造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 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 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源远流长、特色浓郁、内聚活力的草原文化。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 草原民族能歌善舞, 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文化文物遗存众多, 是全国的文化文物大省;内蒙古地域辽阔, 地貌奇特, 是国内外宾客向往的地方;各民族生活习俗异同, 形成了异彩纷呈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开发, 全面提高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把草原文化作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生产资料, 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生长点。要坚持走“特色”之路, 立足于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民族、民间、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 坚持民族化特点, 强调自有文化的个性, 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这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资源优势, 要以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业 (含动漫) 、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和龙头, 演艺、出版、报刊、会展业跟进,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体系, 占领市场制高点, 掌握市场话语权。
(二) 文化产业发展的着重点:发挥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
文化旅游具有把诸种文化产业交融起来的功能, 已经转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验活动, 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工艺品、民族生态文化资源、民族建筑、民族哲学及宗教、民俗节庆等都可以作为资源, 被创意和开发成为具体的体验项目—文化旅游产品。
内蒙古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有美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梦幻般的森林冰雪、别样的边城异趣等。近年来, 加强对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内蒙古旅游业之中, 促进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内蒙古旅游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 4条精品旅游线路, 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与此同时, 牧户游、农家游、蒙牛工业游、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也在悄然兴起。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凸显文化创意的灵魂作用
1. 文化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是生产者的一种创意活动。
创意产业必须依靠人才智力支撑。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腾飞, 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经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 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 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2. 文化创意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与文化融合,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 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自治区促使科技对文化产品的渗透, 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同时要通过培养选拔人才、积极引进人才、有效激励人才, 探索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文化博览等新兴产业, 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刊、手机报、数字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 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 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四) 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发挥园区基地的培育孵化作用
1. 把园区基地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园区和基地为草原主题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发育搭建平台。呼和浩特应充分发挥人才、信息、资本、交通、物流等优势, 建设“中国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基地”, 为系统开发和生产草原文化产品提供平台。基地建设应开发以草原文化为内容的数字信息库、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动漫、手机平台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定期举办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创办国际草原文化主题影视节, 使之成为国际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草原文化保护与开发示范区。
2. 把园区基地建设与品牌塑造结合起来。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只有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 把民族文化资源、专业设计人才结合起来, 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 作为市场竞争的“名片”。近年来, 民族地区虽然加大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 但从整体上来看,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化程度较低, 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 资源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依托和整合优势文化资源, 通过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 对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对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3. 梳理本地文化资源, 为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创造条件。
近年来, 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一系列知名节庆品牌, 建设了大盛魁、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推出了民族音乐《安达组合》、蒙古族舞剧《诺恩吉雅》、电影《额吉》等各类文艺佳作, 扩大了内蒙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 文化产业的张力点: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1.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对我区文化、艺术、文物、非遗等适合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艺术资源分门别类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 并与文化部“文通网”和“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网”相衔接, 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做好基础工作。在继续打造无伴奏合唱、安达组合、蒙派杂技、蒙元文物等我区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同时, 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潜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加强指导, 不断推出新的品牌项目。深入挖掘和悉心研究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潜力, 与国家和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紧密衔接, 在艺术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物展览等方面打造一批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带动我区民族文化艺术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2. 积极参与草原文化对外宣传。
按照艺术、非遗、文物等各个领域进行分类, 制作内蒙古对外文化宣传册及音像资料。举办并参与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介并争取我区项目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对外合作考古发掘等国家文化活动, 组织参加自治区政府在国外举办的内蒙古文化周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取与3—5个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国际社会对内蒙古的认知和理解。
3. 加强民族对外文化贸易。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推荐阅读:
从药店辞职了怎么写辞职信10-14
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09-08
逆光,让我看到希望作文05-21
我终于看到了海作文06-16
我看到了希望600字作文08-13
看到看不到的相关作文11-23
让对方看到暖心的句子05-19
看到彩虹的心情说说发朋友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