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

2025-01-09

《祖父的园子》(共11篇)

《祖父的园子》 篇1

一、激趣导入

我们喜欢的女作家林海音是在书店体味“窃读”的乐趣中长大的。而女作家萧红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童年生活吧!

二、品读课文

1.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祖父的园子”的图片, 教师随音乐范读课文第1到3自然段。

师: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

生:蝴蝶、蜂子、蚂蚱……

师: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祖父的园子?

生:漂亮、样样都有、色彩斑斓、充满生机、迷人。

2.自由读课文第 4 到 15 自然段。

师:“我”在园子里都跟着祖父干些什么活?

生: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教师引读:

在园子里, 我和祖父是形影相随的,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 (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 我就 (栽花) ;祖父拔草, 我就 (拔草) ;祖父铲地, 我也 (铲地) ;祖父浇菜, 我也抢着 (浇菜) 。

师:“我”真的那么能干吗?文中哪一个词很好地形容了她的劳动?

生:瞎闹。

师:她的瞎闹体现在哪儿?

生:把菜种踢飞了, 把野草当谷穗留着, 把谷穗当野草锄掉, 说是浇菜却把水往天空扬。

师:在园子里“我”除了在祖父干活时瞎闹以外, 还玩哪些有趣的游戏?

生: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师: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哪些是你曾经经历过的?在童年里, 你还有哪些和萧红类似的经历?

生:我也捉过蚂蚱。

生:我也追过蜻蜓。

生:我也摘过黄瓜。

生:我还摘过杏子。

……

师:学到这儿, 你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生:快乐的园子。

师:找出描写祖父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描写祖父的句子)

师: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怎样的祖父的形象?

生:慈爱、耐心、宽容、疼爱作者。

师: (课件出示祖父的图片) 你想对祖父说些什么?

生:我的祖父和你一样好!

生:我的祖父可严肃了, 他要像你一样该多好!

……

过渡:“我”之所以这么快乐, 是因为在这个园子里“我”是自由的, “我”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3. 有感情地朗读第 16 到19 自然段。

师:在这个园子里, 除了“我”, 还有什么是自由的?

生:花、鸟、天、太阳、大树、虫子、黄瓜、倭瓜、白云、虫子、蝴蝶都是自由的。

师:是啊, 心中是自由快乐的, 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教师引读第17自然段。)

师:这时候, 你还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生: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三、总结提升

师:题目为什么不是“我和快乐的园子”“我和自由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生:因为有祖父的辛勤劳动, 园子才会生机勃勃, 色彩斑斓, 美丽迷人。

生:因为有祖父对“我”的呵护, 对“我”的疼爱, “我”在园子里才是自由的, 快乐的。

生: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题, 还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阅读

在萧红18岁时, 祖父就去世了, 她离家出走。远离故土的她把对祖父的无限怀念化作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你们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童年, 课后就阅读《呼兰河传》吧。

《祖父的园子》 篇2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体会作者的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文详解

祖父的园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①这些句子写出了昆虫的什么特点?]

段导读: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介绍园子里的昆虫。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②“明晃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③这几句写出了大榆树怎样的特点?]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园子的过去,着重写了自己印象最深的榆树。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突出园子是个大花园。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④“有时……反而……”表明了什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模仿大人做事,有时还会帮倒忙。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⑤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⑦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我”真在劳作吗?]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我”怎样铲地。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⑧祖父的大笑和追问说明了什么?]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⑨“马马虎虎”说明了什么?]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⑩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玩耍、嬉戏时的情景。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浇水这一平常的举动在孩子眼里就是下雨,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第14、15自然段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浇水。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模仿祖父做事情。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段导读:第16自然段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大树、土墙都赋予人的情感,使我们感到祖父的园子真美。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为什么说“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段导读:第17自然段通过写动植物的自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自由快乐。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写在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第四部分(第20自然段):写“我”玩儿累了,就睡着了。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萧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题目

1.介绍作者。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的北方院落里的花朵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这本书中,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萦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提醒:“倭瓜”中的“倭”字读作wō。

“蚌壳”中的“蚌”字读作bànɡ。

“水瓢”中的“瓢”字读作piáo。

2.再读课文,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归纳学生的发言)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儿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3.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指导。

(1)这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①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和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儿边玩儿。

①默读课文第4至第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儿和玩儿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想象“我”的心情。

学生甲:“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学生乙:“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学生丙:“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学生丁:“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儿?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干活儿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儿,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和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园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我”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是自由的。)

4.是啊,这里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难怪作者在另一部作品中称园子是她的后花园呢!有人说,一个人的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不知道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是否感受到了这一点。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几遍。

5.小结: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但是,你不觉得她的自由快乐,还来源于领她到园子中的慈爱的祖父吗?所以作者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

四总结全文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教学反思:

1.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的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

2.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让他们画出哪里表现出了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的写法,用心感受生活的写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生机勃勃

快乐

自由

备课资料:

1.《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七章,前有序后有尾声,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作者简介。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祖父的园子》 篇4

所谓师法万物, 意味着人应该向天地万物学习。

所谓“智造”对话, 意味着以心智、情智、才智创造性地对话。

怎样道法自然, 师法万物?与《祖父的园子》“智造”对话, 答案便会迎刃而解。

一、道法自然

1.第一层, 通读文本, 看看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有———“狗尾草、花朵, 黄瓜、倭瓜, 玉米、谷穗,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蚯蚓, 蝙蝠、鸟, 羊……”初步给这些事物分类, 可以看出祖父的园子里———有花草、有树木、有谷物、有昆虫、有鸟类、有动物……进一步再归归属, 可以看出这些种类属于———植物、动物……总括起来, 这些“植物、动物”都属于———生物。

可见, 祖父的园子里, 生物很多, 这就叫生物多样性。

于是, 从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中, 我们读出了祖父的园子里有“生物的多样性”。

2.第二层, 品读句子, 想想多样性的生物是怎样有机联系的?

——“太阳一出来, 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这说明, 太阳供给植物能量。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 满身带着金粉。……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这说明, 昆虫给植物传花授粉。

——“羊把果树给啃了……”这说明, 草食动物靠植物维生。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我就在后边, 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 我跑过去摘下来, 吃黄瓜去了。”“我认不得哪个是苗, 哪个是草, 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这说明, 人以瓜果、蔬菜、谷物等维生。

……

可见, 祖父的园子自成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3.第三层, 祖父 (人) 与园子, 园子与祖父 (人) 有什么关系?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祖父种园子, 养园子, 离不开园子。换句话说, 就是人种地, 人养地, 人离不开地。当然, 地也“种”人, 也养人, 也离不开人。人, 是地的养护神, 地是人生存的家园。

4.第四层, 在生态系统中, 生物的多样性与人有什么关系?

能说一说人们都吃什么, 喝什么, 穿什么吗?是谁在提供这些服务?

生物的物种估计有1亿种, 现在已经被记录的有200万种。这些物种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给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 我们吃的、穿的、喝的, 包括呼吸, 离开了生物的多样性, 人类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5.第五层, 多样性资源的启智意义在哪里?

造物主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创造多样性的资源, 如果我们不与多样性的环境资源往来互动交流, 最终将一败涂地。大凡那些达成所愿的人, 都是仰赖所处的生态系统, 而且与所需的多样性资源相互联结, 并善用生态系统所有的多样性资源,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与合适的人事相连, 我们的生命便更加丰富, 此乃造物的初衷。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种的多样性在锐减。假如有一天, 所有的物种都灭绝了, 人, 还有可能存在吗?

二、师法万物

天地万物有大美而不言, 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良师。

1.学习天地的“德”。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 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 ……凡是在太阳下的, 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园子里有“狗尾草、花朵, 黄瓜、倭瓜, 玉米、谷穗,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蚯蚓, 蝙蝠、鸟, 羊……”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天地因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 可谓“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 (《礼记·孔子闲居》) , 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 广阔包容。我们要学习天地的这种品德。有人说, 中国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 准确地讲应当是天人合德。人与天在德行上是一致的。

为什么要学习天地的“德行”?厚德载物!小成功靠智慧, 大成功靠德行!

2.学习天地的“诚”。

天地是非常诚信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 这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 天道是诚, 我们也要诚。

为什么要学习天地的“诚信”?人无诚信不立, 家无诚信不和, 业无诚信不兴, 国无诚信不稳。

3.师法万物的“生”。

万物生长如此自由、无拘无束, 不受干预。———“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 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

童年的我也是自由的, 无拘无束的, 不受干预的———“一抬头, 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 我跑过去摘下来, 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 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 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 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 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 捉一个绿蚂蚱, 把蚂蚱腿用线绑上, 绑了一会儿, 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 蚂蚱不见了。”“玩腻了, 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 但不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拍一拍手, 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 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玩累了, 天空当房, 大地为床, 白云作被, 清风伴睡……

为什么要师法万物生长的自由?自由是一个整体, 人要么自由, 要么不自由, 任何一点自由的丧失都可能成为完全失去自由的开始。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5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美文,它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其中。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它丰富了“我”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张蕾老师紧紧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句话带领学生品悟文本。

本节课老师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多样指导学生恰到好处。课堂上有略读,有细读,有个人读,有集体读,有师生共读,有悟读,有品读,还有带着问题读,有小声读,有默读等等形式。学生在读中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在读中感悟到这是一个美丽、自由、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在读中理解了祖父对萧红的疼爱和宽容,领悟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祖父的园子》 篇6

1. 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你对这个园子有怎样的了解?

2. 是呀,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设计意图】由对园子的了解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一个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园子,带给孩子们的是无尽的向往。

二、 交流趣事,想象朗读

1. 在小组内交流。这部分课文中,你觉得有趣的、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谈谈感受,再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快乐、有趣传递给大家。

【设计意图】生本教育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学。小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空间,为随后的全班交流奠定基础。这一部分完全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那些有趣的事深深吸引着他们。

2. 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玩闹)

(1)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我”就像祖父的“影子”,走到哪,跟到哪,小跟屁虫似的)

(2) 种小白菜。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谁来读好这两句话?

(3) “祖父铲地……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① 如果是你这么做,会招来什么样的后果?

②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注意这里描写祖父的一个细节,用笔画出来。(笑)

③ 引读这一部分,指导读出“我”的自信、肯定和天真。

④ 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和蔼、慈爱)

(4) “又……又……”一连串的“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淘气、无忧无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5) 浇菜。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几句话。

(6)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向往吗?

3. 交流了这么多有趣的事,请你想一想:为什么在园子里,“我”可以闹够了又去玩,玩腻了又来闹?这都是因为什么?(祖父的疼爱放飞了“我”的天性,园子成了“我”童年的乐土)

4. 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自由自在、充满温馨、无忧无虑、令人向往)提炼学生的发言,板书几个关键词。

5. 其实在这么多的词语当中,有一个词语是最重要的,你能找出来吗?(板书:大大的“自由”)

【设计意图】课堂生本,并非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在这一部分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那一个个有趣的场景,以读促思,去品味文本语言后的那一份情、一片爱,努力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抓住“铲地”部分描写祖父的一个细节“笑”,因为这是文中祖父对“我”爱的集中体现,童年的“我”正是在祖父爱的包围下,才有了那样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三、 品味感受,学习表达

1. 和祖父在一起,“我”是多么的自由和快乐啊!第1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充分表现了这一份自由,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 心中有了快乐和自由,眼中看到的景物也不同寻常了。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很有特色,自由读一读,画一画你喜欢的句子。

3. 读后交流,指导朗读,评价:

(1)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在作者眼中,花、鸟、虫子都是那么的鲜活。拟人手法,用上了排比的句式,真妙!指导朗读。

(2) 这真是——(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夸张)连用了四个“愿意……就……”,可见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4) 怎么样才能把这种自由读出来?(指名读,评价,齐读)

(5) 这真是——(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4. 一句话,把园中所有事物的自由都表现出来了,那么这段话最后的句子是不是多余?(“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并非闲笔,因为天空的高远,才有了万物如此的自由,也正因为有了祖父爱的包围,才有了我童年的自由、快乐和幸福。这高远的蓝悠悠的天空正是祖父的爱的象征,通过引导朗读比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设计意图】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这一部分紧扣中心句展开教学。

5. 学习课文写黄瓜、倭瓜等的写法,写一写“我”在这个园子中的自由和快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6. 学生想象写话,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将园子里这些庄稼的自由快乐、充满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动笔练一练,习得写法。

四、 情感升华,拓展阅读

1. (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吗?

2. 这一切充满了萧红幼年的记忆,难以忘却。读课文后的“作家卡片”。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4. 课后阅读《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 篇7

针对这篇课文, 我们教研组经历了三次教学设计和三次课堂教学实践的磨炼。从初建和重建来看, 我们始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锁定在: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感受‘我’在园子中的快乐 、自由”。 要实现目标 , 弄清学生的学情起点非常重要。文本重难点, 是学生能够从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所做的事中体会到自由、快乐, 但是不能通过品味语言明白第三部分 (16-20自然段) 的景, 是作者萧红眼中特有的景 , 其背后包 含着她自 由、快乐的 心情 , 这就是本 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聚焦在第17自然段。这段作者采用了反复、移情的写法, 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细腻的物我合一的品读, 用语言创设情境实施移情的策略, 让学生体会园中景物并没有变, 之所以那么自由, 是源于作者萧红那一颗自由之心。结合教研情况和思考, 我针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作如下切片分析。

第一次教学切片: (课件)

三、园子中的物———自由的园子 (聚焦:17) 感受花鸟草虫们快乐自由的园子。

过渡:我在这个园子里是幸福的, 但幸福不仅仅属于我, 连园子里的花朵, 蜜蜂, 蜻蜓, 蝴蝶, 小鸟, 园子里的一切植物、一切动物, 都是自由快乐的。

1.自由读文 , 找找 , 哪一段最能看出这种快乐自由 ?

2.反馈交流 (聚焦第17自然段 ) 学习第17自然段。

(1) 学生自己品读。 (2) 抽学生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 师生引读、跟读、交换读:切都活了……我是倭瓜, 我愿意…… (变速 ) ;学生接读 , 我是…… (4)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 (反复)

特别的写表达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 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快乐) 其实, 像这种反复的还有, 出示第4自然段读。

教师:总之, 园子里的切,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师生接读。

点扣:好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以上是第次对这个园中景环节的设计, 教师首先用过渡语让学生明白园子里的动植物都是自由快乐的。再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 体会园中物的快乐、自由。通过课堂试教实践, 我们感觉到课堂上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不深, 虽然强调了朗读, 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对园中景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已。反思发现, 其实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清晰, 存在盲点。盲点在于我们没有找到学生理解萧红的快乐自由与园子景快乐、自由的链接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第二次教学切片:

通过董晓玉和杨小兰两位导师的引领指导, 我们对文本进行了再次解读, 发现第和第三部分都是写“园中景”, 但是两者的景有所不同, 前者是园子里的自然之景, 而后者是作者萧红眼中特有的神奇之景, 其背后包含的是她自由快乐的心情, 正是因为人自由快乐了, 所看到的切才快乐自由。这样, 我们对前面的盲点问题的认识终于清楚了, 于是, 我们采用移情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萧红移情的写法。为带领学生突破这个教学难关, 我们精心设计了两种朗读方法。

是采用物我合的多形式朗读, 课堂上老师抓住关键词“愿意……就……”拓展快读;老师将人和物换角色, 创设移情品读 (我就是蝴蝶, 我就是黄瓜, 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通过语提示学生要带着自由的心情慢读。在读中感受园中动物、植物的自由快乐, 实际上是萧红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朗读感受。

二是对第部分“园中景”和第三部分“园中景”的对比读, 让学生知道第三部分写的园中景不同点在于:萧红把快乐自由的心情移到了园子的景上, 多的份情表达出来了, 其实植物还是原来的植物, 动物还是原来的动物, 这里实际上采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老师课上不必告诉小学生“移情”这个术语, 但是可以通过“移情”式的朗读体会, 真正做到老师“心中有知识, 口中无术语”。

这样设计, 教师牵引的痕迹太重, 没有顾及学生的学情起点, 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语文本体性的知识似乎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 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再建和试讲。

第三次教学切片:

第三次教学设计在第二次基础上, 主要作了三个地方的打磨提升。一是过渡语变换设计为:“在快乐的园子里, 萧红这样一个快乐自由的人, 她眼里所看到的动物、植物, 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能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二是园中景的对比朗读课件设计巧妙。教师引读一句, 学生接读显示出第一部分园中景的语句, 通过再现对比朗读, 既唤起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 又让学生眼、耳、口、脑并用, 充分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同时感受作者萧红的快乐自由。三是增加了教师的小结语, 画龙点睛, 点明在这美丽天然的园子里, 因祖父的无限的慈爱和宽容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自由 , 因为“我” 快乐自由 , 所以“我” 眼中这个天然的园子里的景物也变得灵性, 变得跟“我”一样快乐自由了。

经过第三次重建后, 老师充分调用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 前后对比读文本等多个台阶, 让学生对“我”的自由、快乐的感受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潜移默化地领着学生跨过了学习的障碍点, 课堂呈现了开发, 教师做到了“以学定教”, 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 篇8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言训练,读写结合,说写结合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节选自小说的叙事散文, 语言通俗易懂。

一、关于课前构思

其一, 以听说词串入手。三组词串:一是园中的动物;二是园中的植物;三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后来试了一下觉得听写词串有点太简单, 而且这一环节占去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 有点太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其二, 创设情境, 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 然后读题写题, 回顾课文内容, 这样似乎太平铺直叙, 毫无新意可言。而学讲课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导入, 往往会让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我将教材又反复研读多遍, 课后的“作家卡片”让自己眼睛亮了起来。文本就节选自《呼兰河传》语言风格, 主人公都与这个淘气的小姑娘有关。那么, 何不以此作为导语呢?它介绍的是一本书, 我就介绍一篇文章。以猜一猜的形式呈现。不是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于是, 我在课的开始, 先是赞扬了学生在写字公开课上的精彩表现。接着就以考考大家的方式导入:“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孩子们被吸引住了, 他们神情专注地听着, 朗诵完这一段话, 几乎异口同声地答出:萧红。我顺势板书:萧红。接着顺理成章引出:今天,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感受他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感受他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孔子曾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良好的开端不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吗?

二、关于学讲课堂教师该如何当好课堂的组织者, 引导者,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前预设的目标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中, 有几处设计我颇为得意:关于《祖父的园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把握关键词句是一个训练点。由于学生生兴致勃勃地进入预设情境, 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完成填空。可以是文中的词, 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词语。课堂上, 有的学生用上了“样样都有”“各种各样”“自由幸福”, 有的用上了“生机勃勃”“兴味盎然”“自由自在”, 还有的用上了“鸟栖虫居”“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我让两位学生到前面板书, 填空, 边浏览课文边填, 之后让其他学生补充, 接着带着学生朗读填好的句子:这是一个 () 的园子。把填的词语用在句子中练习朗读, 提示:可以把所填的词语强调一下, 看看有何不同。这样可以进一步强调园子的特点, 而对于学生所填的“各种各样”一词, 我引导他们联系课文内容:一个园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吗?本来想表达园中的事物丰富多样的, 可以用“样样都有”来形容。而对于“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两个词语的用意, 先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词一般用来写什么的?学生答道:写人的。追问:可以用来形容园子吗?一番思考过后, 让学生再读句子, 读着读着, 学生们明白了:这是一个拟人的写法, 当然可以, 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种训练方式机动灵活, 不仅训练学生快速浏览抓关键词, 准确用词的能力, 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里, 我和祖父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祖父的园子, 感受萧红童年时光的美好生活。

三、读写结合, 说写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相机点评犹如穿针引线,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

会读书的学生, 不仅能在文字中读懂画面, 而且可以读懂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出示学习要求:“默读2-14节, 园子, 祖父和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哪儿写的最有趣?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写下你的阅读感言, 写好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阅读文本时, 教师指导学生由读到写, 读写结合。根据课后训练提示, 我又设计了说写童年趣事的练习。让学生先小组交流,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的说钓鱼的乐趣, 有的说给小鸡洗澡的事, 有的说种钱的事, 教师深入小组之中,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他们推荐几位代表讲最有趣的事。效果相当理想。

四、补充介绍资料,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机延伸, 引领学生将视角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文章所描述的意境, 感受到萧红的童年生活, 在祖父的园子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自由自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萧红的童年生活真的是这样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吗?她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补充了一段文字:“萧红很小的时候, 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重男轻女不喜欢她, 后母对她非常冷淡, 祖母有洁癖害怕小孩子吵, 也不喜欢她。只有年迈的祖父喜欢她疼她, 每次当萧红被父亲惩罚的时候, 祖父就说:等长大就好了, 等长大就好了!”

原先热闹的课堂竟一下子安静下来, 学生们陷入沉思, 恍然大悟:作者写在祖父的园子里幸福生活的场景, 不仅表达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更是表达对祖父的深深的爱和怀念, 让学生的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升华, 同时, 再次阅读作家卡片, 推介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 篇9

关键词:“语用”,阅读教学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以其诗意的笔触、细腻的观察、随性的表达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多少名家演绎的课堂让我们品味到那种率性和纯真, 那涌动的自由、向上的鲜活生命, 还有丝丝闪耀着亮丽的童话色彩。文本本身极具魅力, 可以实施的“语用”教学内容很多, 但是一节课我们不能涵盖其全部, 只能择其部分, 选其精华。

笔者曾有幸聆听到管建刚、张祖庆这两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 两位大师的课都值得细细咀嚼, 两节课突破了以往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 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体现了“言”“意”互转、“言”“意”融合。

一、整体“语用”内容的确定

管建刚老师整体教学设计:淤读题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后, 初读课文梳理事件———以“在园子里到底发生哪些快乐的事情”为问题, 整理出“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摘黄瓜吃……”这些事情。于品读重点明晰学法——— 直击“ 铲地”, 理解“ 铲地”事件是作者运用了对话描写, 从而让学生明白“对话”是需要选择的。盂咀嚼语言发现特点———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调子”, 反复朗读背诵文本中描写的事情语言是有调子的, 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等。其次, 园子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语言的调子的, 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张祖庆老师整体教学设计:从“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三个层面进行教学, 从“三个园”品味“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淤初读, 感知“眼中园”———抓“样样都有”教学, 感受园中一切能看见的景物的丰富与多彩。于细读, 理解“心中园”———围绕“一切自由”, 进行读悟。盂深读, 升华“梦中园”———用想象说话, 拓展原著节选内容, 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方式, 理解萧红心中拥有阳光, 梦中园是光芒四射的, 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从而理解萧红魂牵梦萦的就是祖父的园子。

在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上, 都是剖析了文本的独特结构, 确定整体性的教学内容。管建刚老师以文本中“对话的选择”作为“整体性教学内容”, 让学生懂得平时写作的选择不仅仅要注意有详有略, 还要注意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选择, 明晰了语言是有调子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见识了文章思想精神的至高点, 感受到文本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起一个发展的平台, 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的示范。张老师引介了“寓情于景”的“语用”知识, 从理解到运用, 可谓语言纳入后的应用, 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说写发展思维”, 融会文意, 展开想象, 既内化了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可谓一举两得。

二、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

“语用”是学习文本语言本身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 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此, 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细寻之下, 文章中有着寻常的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式, 也有着作者富有十足孩子气腔调的夸张的句式, 还有着鲜明色彩词语的句子, 更有着自由的如春天般泥土清新的语言句式, 这些形式多样的句式给了我们对语言直觉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也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选择哪种句式为有价值的“语用”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两位特级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管建刚老师以朗读背诵的方式积累语言:在理解“语言也有调子”的时候, 出示:“倭瓜愿意爬 () 就 () , 愿意 () 就 () ……也没有人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样选择的积累语言不仅理解了文本中语言具有特立独行的鲜明性, 体会到作者浪漫自由的个性。

张祖庆老师以模仿写话的方式运用语言:先是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将表示事物的词圈出来, 问学生“是不是只有这些事物”, 让学生理解园子中的一切景色皆是自由的, 然后用朗读体会出这份自由, 在充分朗读后,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事物进行写话: () 了, 就像 () 似的。 () 愿意 () 就 () 。 () 愿意 () 就 () 。

“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是作者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园子中倭瓜、黄瓜、玉米是自由生长的, 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更让我们感受到给予作者如此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背后, 是祖父的慈爱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他的爱放飞了作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天性。

两位教师的“语用”教学内容是基于文本的语境考虑的, 是实践我们平时大力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传递意义的”教学理念。从显性的理解到隐性的思考再到结合文本的其他的表象指向表达, 层层深入, 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触及作者内心最为清新而单纯的思想境界, 也学会了这种最简单、最随意、最自由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达到了“语用”的学习必须和内容的理解相融合, 与情感的熏陶相融合, 更与学法的指导相融合。

阅读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并不能以“是否有语用”而评价教学是否有效。每一篇课文都是上好“例子”, 都是绝佳“样本”, 隐含着规律, 意味着示范。面对文本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我们还得有一双慧眼, 依据文本本身的特征, 以语言的感悟运用为根本指向, 以语言的发展为基本准则, 选择真正实际的“语用”教学内容, 开启新的视角。当我们慧眼识真“语”时, 语文教学的园子里一定会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C) .

《祖父的园子》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中的8个生字, 利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 理解不懂的词语。

2.感受在祖父的呵护中,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真实表现生活的方法, 体会语言清新、率真的自然之美。

二、教学方法

1.预习先行, 做好铺垫。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预习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策略。

2.运用导读, 凸显教学重点。略读课文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的课程形态。略读课文前面有“导读”, 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学习要求和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导读设计自学提示。

3.突出主体, 精要处点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需要教师在关键处进行准确、精当地点拨和引导。本课的教学, 教师要通过有层次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通过对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祖父, 欣赏园景, 体会情感。

4.有效延伸, 拓展积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加深感悟, 丰富积累。在结课之前, 笔者出示《呼兰河传》片段赏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板块设计

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文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为主, 避免精读课的线形设计, 教学设计不宜过细过精, 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同时, 教学应从阅读技巧的巩固和运用着手, 阅读活动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1.检测预习, 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引用著名作家萧红说过的一句话:“童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教师可以引用这句话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一同走进萧红的童年记忆, 走进祖父的园子。

2.初识园子, 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应带领学生初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喜欢的部分。其次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及结构, 并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座园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走进园子, 品读感悟。 (1) 提供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一边读, 一边想, 一边做批注, 并将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2) 教师点拨。第一, 走近祖父和“我”。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我”的快乐、自由的心情, 正是有了祖父的爱, “我”才有了幸福的童年。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近“我”和祖父在一起的情景, 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第二部分,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再抓重点词句, 品读感悟。“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这样一段文字, 师生配合着读, 能够感受诗一样的语言, 体会作者快活的心情和可爱的形象。通过对“拔草”这件事的交流, 学生能够感悟到文章描写的生动、谐趣, “我”的顽皮、率真、可爱和那份独特的乡土气息。这里重点抓住祖父的三次“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 体会祖父给予“我”的爱就是心灵的自由, 在祖父暖暖的爱的包围中, 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幸福的童年。第二, 走进园中景物。有了以上的学习和铺垫, 再学习园中的景物, 就能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园子里, 孙女瞎闹, 祖父从来不恼, 反而乐在其中, 小萧红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啊。

《祖父的园子》 篇11

一、园中的景物丰富美丽, 充满生机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通过文章的第2、第13自然段, 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鲜活的园子, 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 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倭瓜”“黄瓜”“玉米”“狗尾巴草”“韭菜”“谷穗”“小白菜”, 一应俱全。“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 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这些小动物的颜色多丰富啊, 有“白、黄、金、绿, 还有大红的”, 色彩斑斓。光是小动物就这么惹人喜爱, 如果园子里的植物开花结果了, 那将会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切都活了”“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读着这些文字, 眼前仿佛出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蹦蹦跳跳的蚂蚱、金灿灿的黄瓜花、自由飞翔的小鸟。园子里的一切在小小的萧红眼里是多么可爱, 多么迷人, 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其实这些景物是萧红儿时的玩伴, 所以在她的眼里才有了感情。

二、园中的“我”自由快乐, 充满童趣

在这样的园子里, 作者想摘黄瓜就摘黄瓜, 想吃黄瓜就吃黄瓜, 想追蜻蜓就追蜻蜓, 想睡觉就睡觉,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 连倭瓜、黄瓜也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这些语句明着在写园子里的“倭瓜”“黄瓜”, 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由的表现, 没有作者的自由, 就没有作者眼中物的自由。这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整天跟随祖父在园子里, “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祖父铲地, 我也铲地”。祖父种菜时, 我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 反而被我踢飞了”;祖父铲地时, 我“用锄头乱勾一阵”“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而浇水时, “我并不往菜上浇, 而是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小小的萧红并不会做事, 但祖父还是让她随意地“瞎闹”“乱勾”, 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跃然纸上。

三、园中的“祖父”慈爱宽容, 充满温情

作者随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祖父明知她不会“种菜”, 还让她“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明知她不会铲地, 还让她“乱勾一阵”, 结果“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祖父没有对我的犯错怒气冲冲, 当“我”认为狗尾草就是谷子时, 祖父“大笑”, “笑得够了”, “祖父还在笑”。透过这三个“笑”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和蔼慈祥、亲切宽容的老人, 这位老人耐心地给他的孙女讲“谷子是有锋芒的, 狗尾草却没有, 只是毛嘟嘟的……”尽管孙女“并不细看”, 但老人并不生气。只有疼爱自己的孙女, 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笑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以后, 作者在《呼兰河传》中仍回忆了祖父的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四、园外的作者一生坎坷, 充满凄凉

萧红在文章的开头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其实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父亲、继母、姑姑、祖母等一大家子的人, 然而作者只提到祖父一人, 为什么呢?这得从她的身世说起, 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但命运坎坷, 一生悲苦。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封建地主家庭, 母亲早逝, 父亲对她很冷漠, 祖母有洁癖, 小萧红幸福吗?作者在《呼兰河传》中曾写道“父亲的冷淡、继母的恶言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 都觉得算不了什么。”虽说算不了什么, 但多年以后, 她仍能记得, 可见在这样的家庭中, 她受着怎样的委屈。在偌大的家中, 只有祖父对她最好。祖父教她读古诗, 带她到后花园中劳作, 任由她在田地里瞎闹, 这些都出于祖父对她的疼爱。然而疼爱她的祖父在她18岁时离开了人世, 萧红失去了依靠, 父亲逼婚, 她出逃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 再也没有看到那个充满温馨、快乐的后花园, 那个园子成了萧红魂牵梦绕的精神之园。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穷苦困顿, 才31岁就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萧红的身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园子的温馨快乐、美丽自由、充满温情不正是缺爱的萧红所向往的吗?

五、园外的社会动乱复杂, 充满愚昧

上一篇:工程投标策略及技巧下一篇:CPA审计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