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菜园子-美文

2024-09-17

母亲的菜园子-美文(精选12篇)

母亲的菜园子-美文 篇1

母亲的菜园子-美文

母亲的菜园子,栽种的菜样很多。支着架子的豆角,趴着架子的窝瓜,肥墩墩的大白菜,青翠欲滴的大葱,还有胡萝卜,大头菜,大萝卜等。母亲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菜,嘴角总是会咧开成一弯月牙。

春天来临,母亲就会适应时令地栽种各种菜了。初春的时候,人们特别喜爱蘸酱菜。当小白菜、菠菜还刚刚冒芽,我就有些馋涎欲滴了。我盼望着盼望着,小菜长大了。将小菜送入嘴里,一种满足感充盈全身。小城镇的人家不是家家都有园子,经过了一个冬天的煎熬,吃上这样鲜嫩的小菜,让人难免快活不已。

母亲每天都在菜园子里忙碌。只要在房间里找不到她,她就是在菜园子里了。她一会给园子锄草,一会给园子施肥。她的一双干巴巴的大手,充满了老茧,她的鞋沾满了泥土。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母亲每天都会收看天气预报。气温较低时,她就会用塑料布把小菜盖好。她细心地盖好菜地的每一个角,用砖头压实,左看右看后,才会放心地回屋休息。

因为母亲的菜种的好,引来了好多人在园地驻足。母亲的菜地没有做任何的防盗措施,连简单的栅栏也没有。菜地有人进入,踩坏了地,丢失了许多的菜。母亲没有生气,她心疼地捡起落下的胡萝卜,叹息地说“可惜了,不然还会长很大的”。她耐心地收拾好“残局”,归弄好菜地。

秋收了,我和母亲一起去摘窝瓜。那一个个的窝瓜,金黄色的,碧绿色的`,就像是一个个的灯笼,特别好看。母亲手里拿着剪刀、菜刀,把窝瓜采摘下来,她的手掂量着窝瓜,眯着眼认真地观看着窝瓜,那神情,就像是在看一个小婴儿那般慈祥。我说,“妈,窝瓜沉吧?”妈妈说“熟透了的窝瓜就不沉了”。我也试着去摘窝瓜,我拿着菜刀,“喀嚓”就将窝瓜齐根砍下,一个大窝瓜就落在了我的手里。母亲说“窝瓜要留一些根茎才会存放得长久呢”

有了母亲的菜园子,家里的饭桌上丰盛而又营养。我每天来往于母亲的家里,菜筐里不是有土豆,就是有辣椒。吃着母亲种的菜,我的心里非常的甜蜜。看着母亲的菜园子,我知道,菜园子是母亲的营生,是母亲的快乐,是母亲的希望。有了菜园子,母亲很满足,母亲很幸福……

母亲的菜园 篇2

母亲的房前有一条沟。沟不宽,有一泓水,日里映阳光,夜里映星星,长流不息。沟两旁是茂草,蔓延开来,有蚂蚱跳,有虫吟。

假期回去时我经常站在沟边,看这一沟的风景。

半年不见,再回去,这儿已经变成了母亲的菜园。那一泓水,被母亲引着往山下走了。水很净,沟很窄。水里,有几只青蛙呱呱地叫,叫出一片田园风光。

沟里的草没了,沿沟的水边是平整的地,细长如带,土里没有一块石头,没有一根草芽,虫鸣是少不了的,蚂蚱也是少不了的,还多了蟋蟀,吱吱的歌声,此起彼伏。

菜园里种了韭菜,母亲在对面山上挖回的韭菜根,剪了叶,埋在土里,倒上鸡粪,引上旁边的沟水,几天后,一排排嫩芽冒出,清新明媚,一片嫩黄。

晚上我回去时,母亲剪了韭菜炒蛋黄,让我和父亲温一壶酒,外带一盘茄子、一盘豆角,还有黄瓜西红柿,边吃边谈。母亲坐在旁边听,不时劝我吃菜。父亲说,“夜雨剪春韭”,这味比酒还醇。

韭菜地旁边是茄子。茄子一只只长得十分壮实,因为那土壤肥沃。父亲笑说,自己几次馋了,想吃那茄子,母亲说等两天我回来一起尝鲜。

其实在城里,我早吃过茄子了。可母亲不管这些,母亲总认为自己栽的茄子更好吃。

茄子之外,有辣椒、黄瓜和西红柿。母亲每样都不多栽,只是十几棵,可是,沟里已满满的都是绿叶、菜花和瓜果。

在家里仅仅呆了三天,每个下午,我都会去母亲的菜园转转,一沟的绿色,都在那儿拥挤着:韭菜修长,茄子叶肥厚,辣椒叶青葱,黄瓜叶硕大。沟里的水,已被绿色遮住,看不见影子了,但听得到细微的汩汩声,如在跟菜叶瓜果们说着悄悄话。

叶子中间,或紫或黄的花儿星星点点,如细碎的笑声。叶下,露出辣椒茄子黄瓜,一个个如新生婴儿般生嫩。

我站在地边,静静地看着这一地瓜菜。它们在无声地生长着,无言地翠绿着。它们在这儿,一定见证了母亲是怎样松土,怎样培苗,又是怎样施肥与浇灌的。

它们用自己的绿叶和果实,来安抚着母亲日益老迈的心,回馈着母亲的辛劳,还有希望。

下午的夕阳照在一沟葱绿中,有虫鸣响起,一声又一声,叫落了夕阳,叫出了炊烟,也叫得一片星空如雨。

父母亲的菜园 篇3

“要菜吗?我和你爸(妈)又摘了些菜,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隔三差五,总会接到父母的电话,然后拐个弯给我送过来。不只是我,还有家中姊妹、儿女亲家、街坊邻居,都是他们分享的对象。有时青菜太多,妈妈便做成一大锅渣豆腐。妈妈做的渣豆腐小有名气,自己石磨的豆渣,做出来又香又软。一个电话,街坊邻居便会自己拿盆来盛,也有惦记着主动问询的。

父母的菜园里种类繁多,除了各色菜蔬,也种地瓜、各种豆类,而且他们坚持种植有机的,坚决不打农药,自己制作有机豆肥,隔三差五浇水、锄草、手工除虫。我曾经在大豆收获的时候去帮忙,烈日当空,把晒干的豆棵砸出豆粒,一点点收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就有点儿头晕眼花。父母已年近古稀,身体已大不如前,经常十里奔波,虽然他们口头说不累,但妈妈常责怪爸爸不再早晚锻炼了,去趟新区回来沙发一躺就不想挪动了。我们姊妹常劝父母少种点儿或者别种了,别累着,可他们不听,总说现在的蔬菜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不能吃,这样的你们吃不到。

父母的爱是子女一辈子无以为报的似海深情。

杂文随笔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 篇4

记忆中的母亲就那样走在父亲的菜园里,就像走在她自己的花园里。母亲的衣衫是破旧的,而且是淡淡的灰颜色,能让人想起淡淡的炊烟和淡淡的干菜。

父亲的菜园本来没有灰色,而母亲却为之增添了,那是母亲的灰色,一种很美很美的颜色。而正因为这种颜色,父亲的菜园才真正变成了母亲的花园。在那个方圆不过半亩的菜绿花红的世界,母亲开作了一朵迎风含笑的灰色花。

有关母亲的美文欣赏:矿工母亲 篇5

母亲的工龄仅比枣庄矿务局小两岁。1956年枣庄矿务局建成投产,1958年母亲就到了枣庄矿务局山家林矿工作。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只有小小的一排宿舍。可母亲很高兴,笑说:“这里有楼房、有机器、有食堂、有煤炭,比起农村来强多了!”

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支援高产的热潮开始了,母亲毅然报名参加了女子掘进队。要为新中国做贡献,大家都觉得很光荣。母亲和男同事一样坐着“吊猴”下井,在幽黑艰险的井下头面拼命工作,有时连续24小时不上井。持续高强度的工作,把她累病了。大夫给她开了病假条,再三嘱咐她要好好休息,并说明:“把病假条交给单位,仍然会按出勤计算工资,工资一分钱都不会少的。”和绝大多数的普通职工一样,母亲认为那是在占公家的便宜,就把假条藏了起来,继续带病坚持工作。

在过去的年代里,母亲又红又专,积极上进。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嫁到革命英雄家庭,无论是农活还是家务活,样样都干得很好,她还是陶官乡民兵连的连长。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年代,她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报名义务出工去挖周村水库、去建峄山钢厂。母亲说,那是充满激情和奉献的年代,尽管每个人都累得要命,可大家都非常高兴,感觉是为人民为国家立下了大功劳,尽了一份力量和贡献。这些事,我直到长大后才知道。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到抱犊崮去玩,路过周村水库,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回到家告诉母亲,周村水库有多大,有多美时,已退休三年的母亲淡淡地笑:“那原本是一片山地,里面尽是些山石,当年是我们把它挖成水库的。”

母亲对我们孙家是有着大贡献的。由于父亲在家中是长子,兄妹原本是13人,最终成年的只剩下8人。父母成亲时,我三叔才六个月,小叔和小姑都还没有出生。过去农村家中的操劳和苦累现在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母亲每天凌晨三点钟就起床挑水、劈柴、生火、烧水、做饭。烙煎饼时用的筐子是直径约一米,高约一尺的圆柳条筐,一次烙一筐就得好几盆面糊,光活面糊就得半个多小时。三年的自然灾害期间,枣庄地区饿死了不少人。我们老家村里饿死了十几人。我的三叔和小姑常常饿得直哭,爷爷也饿得吐血,可爷爷常常安慰他们说:“别哭了,你嫂子快来了,就给你们带饭来了。”其实那饭是母亲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口粮。当时母亲在煤矿食堂工作,吃饭时常常省下半个馒头或煎饼,装在包里,再步行三十里路送到老家去。

我和小妹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又多了两个娃娃,对传统观念很重的母亲来说是欢欣的事,可却违反了国家刚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这让母亲有些愧疚。她常常指着家中一台老式缝纫机对我说:“这台机子和你一般大呢!当年因为要你,国家扣了我一年的工资,后来又全部补发了。你爸爸说留个纪念吧,就把补发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买了这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也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一家九口人的衣服(其实还有许多亲戚邻居的衣服),全靠母亲灵巧的双手在这台机子上完成。

童年的记忆中,我和小妹坐在一个高约一米,长约一米半的木头推车里,母亲天天推着上班去。推车中间的木板是活动的,既可以拿到上边插上当小桌子,又可以安到下边当成床。平时中间的木板安到上边,摆几件小玩具,我和小妹相对而坐,双脚正好插在木板下面的空间里,玩着“过家家”等各种游戏。当我们困倦时,这小推车就成了床,成了摇篮,载着我们童年的梦想和美妙,也满载着母亲深深的爱……。

后来母亲转岗到了幼儿园工作。许是持续多年来生活和工作的担子太重了,再加上个人的不注意,一向强健的身体竟患上了气管炎,而后又逐渐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心病。在我上初中刚学会骑自行车时,就带着母亲去医院。那时的病人一般都打小针,很少有打吊瓶的,凡是打吊瓶的,都是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让人看起来感觉很严重。我常常是带着课本,默默地在病床边陪着母亲。由于长年打针,母亲的手背上呈现出青肿乌紫的颜色,血管不太好找。一次一个从医已六年的护士边给母亲打针边连说血管不好找,竟在双手背上一连扎十二针,都找不准血管。母亲又疼又急,双手相互抚按着,可仍然微笑着对护士说:“是我的血管不好找,这针不打了,行吧?”护士大愧,吓得丢掉针头就跑了,顿时无人敢过来再打。后来内科的张主任知道了,缓步而来,一看是母亲就微微地笑了:“我听说有人的针怎么都打不上去,原来是你,还怪难缠呢!”母亲也笑了:“难缠吧,老病号总得给你添点心思。”说笑间,张主任一针就打上去了。两旁的病号和护士都惊呆了,谁也没见过张主任给人打过针,怎么会打得这么好呢?时至今日,已有三十年了,母亲的血管不断的老化、变瘪、变脆,可最近这些年里,打吊瓶还是很少有超过三针才打准的,基本是一两针就行了,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真是不得而知。

1986年,母亲退休了,让三姐接了班。这是枣庄矿务局最后一批替老换幼的招工。退休后的母亲开始了练习香功,想要治愈自己的病。可这时由于我舅舅家里发生了矛盾,舅舅赶着一头大牛车,上面装了些家当,带着全家人(儿子儿媳除外)避难似的到我们家里来了,一住就是一年多。母亲还先后照顾过我小婶子坐月子、我小姑家的表弟和她自己的侄孙等。杂乱琐碎的事情阻止了母亲强身健体的梦,反而添了许多的病,腰腿疼、风湿、坐骨神经疼等等。虽然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却还是勉强自己动手操持家务、做事情。家人都劝她要保重好身体,她常常苦笑着说:“我这个身体,能活到六十多岁就不错了,怎么还能想七老八十呢?”

1993年,父亲与世长辞。母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明显显得老了,整日忧郁不已。她不再像往常一样鼓励我好好工作,而是常常凄楚地看我一眼,转过头去,轻轻地发出一声长叹,可能是在感伤我这个少不更事的“愣头青”何时才能成家立业。不孝且愚的我,虽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和工作,却一无所成,特别是晚婚,总是她的大心事,不免让她失望了。

亲友们都在劝母亲:“为了两个未成家的孩子,你也要保重好身体,好好地活着,你得完成当妈的任务。”当时山家林矿有四位和母亲一样患哮喘病的老太太,她们听说潍坊的医院治疗哮喘有特效,五个人就相约结伴而去。过了三天,她们笑哈哈地回来了,带回许多的药物。她们相互鼓励治疗顽疾,一时在煤矿传为美谈。那时的交通非常不发达,五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能自己找到潍坊专科医院去看病,听着都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母亲像一株饱经风霜的大树,在默默地抵挡着暴风雨的侵袭,尽管枝叶受伤,全身发抖,却始终不肯倒下,顽强地生活着。

跨越新世纪的新千年,我也实现了人生的新跨越,调到了“鲁南明珠”——蒋庄煤矿工作,告别了单身,平庸而快乐地生活着,不觉年过不惑。母亲的身体却时好时坏,每年都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她常常念叨的事情是当年一起去看病的那四位姐妹早已都不在人间了。

的母亲节,我们在医院里陪着母亲一起度过。这天的朋友圈里,有许多人在发着感恩母亲的话、文章和诗歌,还有人发了一些自己抄心经为母亲祈福的照片。回首看看可怜的老母亲,鼻子上插了氧气管,静默地躺在病床上,心中百感交集: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陪一下你或衰老或年轻、或病痛或安康的母亲吧,这比发什么文章,抄一百份的佛经更有实效啊!大姐将节日蛋糕摆在母亲面前,小姐为母亲梳好头发,我用手机拍下这一瞬间,配上“八旬的老母亲今天快乐吗?”的文字就发到了朋友圈里。始料未及的是,有二十多年未联系的同学竟因为这条微信辗转到了医院去看望母亲,我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不免想:这难道不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对母爱的景仰和膜拜吗?

这一年里,母亲的身体时好时坏。我鼓励母亲:“妈,二胎政策放开了,你要好好养好身子,将来好看孙子。”母亲满脸笑纹:“你不是说要给我生百十个孙子吗?现在两个还没有生出来呢!”

蒋庄煤矿接管岱庄矿,我也随之转入岱庄矿工作。由于人少,任务重,常常加班。妻子怀孕反应严重,我必须抽出时间来陪她去医院检查,照顾好她,对母亲的关照自然就少了许多。没想到母亲一年里竟五次住进了医院,两次摔得骨裂。身体明显不如往昔,脾气也变得大了起来,不高兴时就骂人。阳光总在风雨后。克服了种种困难,我中年又添一子。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直夸自己命好。她心情高兴,在屋里坐也坐不住,老是想去给别人帮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裂了胯骨,顿时不能行动,只得卧床静养。

福祸相生的现实,不得不接受。

今年的春天,母亲又住进了医院,手脚浮肿,上气不接下气,24小时吸氧之外,还用上了呼吸机。过了几天,她忽然不吃也不喝了,脸上没有一点笑容。说,我还是走了好,免得拖累你们这些孩子。任谁劝也不听。姐妹们陪在旁边流着泪说,妈,你不吃?我们也不吃!母亲冷冷的说,不吃就饿着,我顾不了了,我谁也不疼了。连她向来最疼爱的孙子——霖霖哭着求她吃饭,她也不理不睬。主治医生悄悄拉我到外边,对我说,有些长期的病人就是这样的,为了不拖累儿女,显出人类崇高的爱——绝食。这真是伟大的母亲!

眼见母亲一天比一天憔悴,我的痛苦无以复加。难道,这将是我陪伴母亲的最后时光吗?母子缘分终将结束吗?眼睛有点潮湿了,随即又干了。不,不会的。我绝不信母亲有轻生的念头,这一定是她太爱自己的子女,才有了糊涂的想法。

我向管理精细严明的单位请了半天假,到医院来陪护。连续六天不吃不喝、仅靠着输液来维持生命的母亲已奄奄一息,目光迟滞,时常直愣愣的盯着一个地方。紧紧握住她干枯的手,再也忍不住的泪雨线般的流下来。伏在床边,我嚎啕大哭:妈呀,你这几天不吃也不喝,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是儿子不孝还是闺女不孝啊?是儿子做的不好?还是闺女做的不好?!别管是谁做的不好,都是你的孩子,你说你骂你打呀!你这样不吃不喝的,如果真的离开了我们,将来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儿女呀?你七个儿女最小的都已经40多岁了,就没有一个让你牵挂的吗?难道将来我们要对孩子们说,你奶奶是饿死的,不是病死的。这让我们以后怎么做人啊,我们怎么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我们怎么面对亲戚朋友呢?我们在社会上都抬不起头来,人们都会指着我们的脊梁骨:“看吧,那个不孝顺的人,连自己的母亲都活活饿死了呢?”

郁积的泪滚滚而出,许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了。护士、主治医师都被惊动了,他们纷纷跑过来询问、探看。

我已说不出话来,甚至喘不过气,只能大口吐浊气,抽噎着。泪水滴在母亲的手上,脸上。慢慢的,母亲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她的手抖动的更厉害了,眼睛里仿佛有泪光。终于,她发出了“我吃饭”的模糊声音……。

母亲又康复了,这是她坚强的心念所至。

今年的5月12日,我和姐姐们一起陪母亲吃晚饭。在大姐一家人的照顾下,母亲与出院时判若两人,她乐呵呵的与我们说着话,我却觉得她时不时的有点迷糊了。

微信圈里的文友们正在热议,要过中国的母亲节不过外国的母亲节。我不仅好笑,我们怎么从盲目的崇洋媚外,又变成一味排外了?我们怎么就没有文化自信了呢?没有中华母亲节,难道就不能借外**亲节来临之际,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对母亲的爱吗?母亲对孩子的爱,子女对母亲的爱也分国界吗?这难道不是人类所共有的人性吗?我们现有的法定节日(三八节、五一节、六一节),就完全是中国本土的节日吗?不管他们,我在朋友圈里又发了一条微信“陪82岁的老娘吃顿饭”。没想到,点赞的朋友空前火爆,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把母亲接回家里继续生活,我却感觉到生命力正从她身上一点一点的消逝。她时常忘了一些事,有时象孩子一样莫名生气。

母亲从参加工作就在煤矿,退休后仍生活在煤矿,她见证了枣庄矿务局的建设、发展、低谷和辉煌。

枣庄市因煤而兴,枣矿人因煤而生。

枣矿集团的花甲诞辰已过,作为其前身的中兴煤矿公司已到130岁的华诞。几代靠矿吃饭的矿工们,除了感恩企业,我们还要感恩谁呢?是每一位质朴奉献的矿工?!还是每一位微笑慈祥的母亲?!

母亲的小菜园 篇6

小菜园有几十平方米。每年母亲都要种上各种蔬菜,就像呵护孩子一样尽心。母亲讲:“种蔬菜能锻炼身体,种出的菜不打农药吃着香有营养。”渐渐地,我也被母亲的行为所感染,一有时间就从县城里回来,帮助母亲打理菜园。

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劳动是把好手,还割草养猪、种自留地。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她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好像一头牛有使不完的力气,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家里的活不让我们干。在母亲的教育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陆续考上中专、大学到城里工作。后来,我们在城里成了家,纷纷劝她到城里住,母亲总是推辞。我们只好把老家的房子翻建成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着实让母亲高兴了好一阵。在盖房之前,母亲特意提出给留出一块地种菜用。从此,母亲一有空闲,就在小菜园上耕种流汗,一如既往地播种着、浇灌着、收获着。

我跟母亲讲:“您岁数大了,注意身体,不要累着了。”但,母亲总是一笑说道:“没事,身子骨硬着呐。”不知不觉地,我心里也感悟到了什么,每当我和母亲一起种菜时,内心是那样的悠闲自得,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那些工作的压力、烦心事统统地抛在脑后。

我更体会到,一年又一年,母亲为什么种小菜园,这里面有收获的喜悦,更有一种割舍不掉的那份乡情啊!

写母亲的美文 篇7

远处,那是你疲惫的身影,已经开始驼背的身躯在蹒跚的步行着,那是你将要工作的地方,每天在那里奔波劳累着,只为了那一点点的收益,你没有什么知识,年纪又大了,工作只能靠种菜,种菜非常辛苦,每天都要起早贪黑,菜地里你黝黑的身体,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刺进了我的眼睛,那样的痛,风刮在你亲手种植出来的蔬菜上,刮在汗流满面的脸上,刮痛我的心,吹干我的泪,太阳疯狂的玩耍着,不顾别人的痛苦,母亲那苍老的手在菜地里不停的拨动着,汗水滴在被烈日照耀的土地上,一下子就蒸发了。

风的微小太阳的巨大,使母亲在菜地里十分难受 可是她不得不这样做,即使太阳多么的残忍,将她的皮肤晒伤,她也没有表露出一种辛苦的样子,她心里时刻想着 多忙活一点就可以多收获一点,为了家里多一点生计,为了给我存籍足够的钱去读书,为了我们的家,她的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一点又一点的侵蚀着她,她那弯曲的背已经不再挺拔,那脸上的光泽已经变得黝黑。

风继续吹着,没有一丝凉意,使炎热的太阳嚣张着 菜地里你软弱的身躯不停的运动着,就算肚子饿了,您也不会回家,直到把活都干完,你手上的茧越来越多,摸着我的手感觉有点不舒服,那粗糙的手不再是以前那个柔美的手了,为我盖被子都能感觉到你那布满茧的手。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也许是风太大了 眼睛进沙了,我没有哭,我只是眼睛痛 你的一切,让我心痛,我切不能为你做多少事情,你不原意让我去帮助你 因为你怕我受苦。

母亲的蝴蝶美文 篇8

母亲不是传说中的祝英台,虽然母亲刚刚仙逝,我当然无法知道母亲是否会幻化成一只给我祝福的蝴蝶。但是,母亲生前却曾经同一只美丽的蝴蝶发生过隐秘的联系,因为那是一只向母亲报喜的蝴蝶,也许就是这只神秘的蝴蝶,第一次给母亲一生黯淡的岁月里,注入了一道希望的亮色,正如这只彩色蝴蝶围绕在母亲的身前轻盈飞舞时,那一对长着漂亮花纹的翅膀,在母亲眼前闪烁着一片艳丽的光芒。而那只神秘蝴蝶的出现,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其实,我的命运并不比一只蝴蝶更好,也许根本不能跟一只蝴蝶去比,因为蝴蝶曾经是一只难看的虫子,它不知经历了怎么一番痛苦的蜕变才成长为一只美丽的蝴蝶,可惜那个过程世间没人能看到,也不会有人去关注。正像我一岁时,跟着父母从饥饿的山东老家闯关东,只为能吃饱饭,农民无论生活在哪里,只关心肚子,不会像一只蝴蝶那样,注重的是一种美丽的外形。

当我在长白山腹地的乡间一年年成长起来,我似乎从未奢求过长成一只蝴蝶那样。长白山让我小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漫长的冬天,永远下不完的大雪,仿佛冬天长得没完没了;好不容易雪停了,春天来了,我好像还没做好准备,春天就没了,一下子就过渡到了炎热的夏季。这时,山间田野里到处飞舞着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和蜻蜓。大约是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蝴蝶的生长。我常常遗憾美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这位一生喜爱捕捉蝴蝶的文学大师,如果有幸到过长白山,也许他就不会只是醉心于北美的蝴蝶了;我感到特别遗憾的是,在他最有名的小说《洛丽塔》里,我竟然连一只蝴蝶都没有看到。

我因为母亲而一直喜爱蝴蝶,却从未捕捉过一只花纹美丽的蝴蝶,残忍地做成标本,这是我同大师最大的不同,也许我错了,我实在不忍心将一只灵动又好看的蝴蝶,生生将它的美丽在瞬间凝固成一道死亡的风景。

我此生喜爱蝴蝶,肯定是源自于母亲向我讲述的这个真实温暖的故事。1980年8月,那时高考日是7月7、8、9日,我已经是第三次沿着高考独木桥冲击遥远的大学校门了。但是高考以后,我明智地预感到自己那条通向城市的.人生道路仍旧十分遥远又渺茫,所以当我去十里之外的学校看到高考成绩那天,我做出了一生最决绝的选择,决定开始我的农民生存之路,不再考大学了。

那天,我第一次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我就跟随生产队的马车进入山里拉西瓜去了。那是我第一天真正做一个农民的日子,远在大山深处。直到许多年以后,我还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曾经做过一天农民,所以我在城市从未轻视过农民。而那一天,我实在不知道,长白山深处的一只通灵的彩色蝴蝶,当它目睹了我不甘心的内心创痛,竟勇敢地穿越一座座山岭,一道道松林,双翅上折射着一层层充满了炎夏黏性色彩的阳光,一路播洒山花的香气,顺利抵达了我母亲的窗前。当忙碌的母亲第一次不经意间看见一只彩色花蝴蝶,一直围在母亲身前轻轻飞舞,竟然一点不怕人,母亲便停下了手上的活计,只见蝴蝶冲着母亲轻轻扇动着翅膀,好像要对母亲说什么似的。这时,蝴蝶仿佛在母亲的心灵上神秘地传导了一个充满着命运的暗示。

母亲微笑着向蝴蝶伸出了手掌,语声轻柔地问道:“你是来给俺儿子报喜的吗?”蝴蝶好像听懂了母亲的话,果真落在母亲的掌心上,冲母亲轻轻扇动了两下薄翅,母亲欣喜地说:“报喜的蝴蝶到了,儿子考上大学了!”母亲说完才发现,那只报喜的花蝴蝶一眨眼不见了。

晚间,当我踩着一轮满月回到家里时,母亲一脸欣喜地迎着我,手上拿着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那只出现在母亲面前的神奇蝴蝶,就这样轻易地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可惜我从未遇见过它。

一晃,我在省城生活三十多年了,我好像把长白山的蝴蝶彻底遗忘了,因为在夏天似乎一次也没有见过那种彩色大蝴蝶。直到母亲离世,我因日日思念母亲,竞意外地在这个夏天,将母亲的蝴蝶从我的记忆深处复活了,虽然我已经渐老,那只蝴蝶却依旧年轻美丽。

经典美文母亲的手 篇9

感觉很久以前,写过此文,也许是学生时代吧,很久远的事。一直以来,很想为母亲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曾动笔,感觉很多东西,不在言表,心里明白就好。当自己也迈入中年,深深体会了母亲的含义,才懂得这双手中,写着太多太多的内容,墨水涂鸦再多,总不及那一双手,紧握的一霎。

儿时穿的鞋子,都是一针针缝制的,连同鞋底也是,白天母亲要干农活,晚上一得闲便开始做鞋底。记忆里那时总是会停电,只好使用煤油灯,暗淡的灯光下,一根根长线,在母亲手里来回穿梭,那么的轻盈。当时很是崇拜母亲,总是奇怪着,用一些粗布就可做出既漂亮,又结实的鞋子,而且很舒服。在一旁围看的我,看到熟能生巧的母亲,欣喜不已,很想学,而至今也没学会。

做完鞋子,还要配上鞋垫,母亲做的鞋垫花样挺多,不论如何忙,都会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所有的花式都是用童年里废弃的铅笔头,一点点画上去的。直到后来,怀揣着梦想离家在外,每次回家,还会带几双鞋垫回来,拿着鞋垫,感觉沉甸甸的,于是絮叨着,“垫在鞋底,不用那么麻烦。”母亲总是笑笑说:“这样好看,再说也没什么送给你们的……”至今那么多的鞋垫,在橱柜里,存放着压箱,那么多的关爱在,幸福就一直在!

母亲的手,最巧的地方,是母亲做的煎饼。儿时,煎饼是平素里的主食,每次都会做很多,玉米面要发酵一下,有点酸味才好吃,一大清晨里,满院子都是煎饼的清香,伴着袅袅炊烟,温暖十足,充盈了浅浅的日子。母亲做的煎饼挺薄,中心有点糊黄,搁置一会,脆脆的.,十足的玉米味,而这种味道一直萦绕身旁,回味不尽。记忆中,一次能吃上四五个,卷上大葱,抹点豆瓣酱,那味道咸香适中,伴着少辣的葱香,开胃的很。每次看着那副吃相,母亲总是在一旁,满足的笑着喊着,“慢慢吃,别噎着,有的是。”

记忆中,这双手总会变幻无穷,做出各式各样的美食,榆钱窝窝,菜饼饼,年糕,花馍馍,而每一种美食,就是一种记忆,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深铭。这双手还会花样百出,毛线球一个个,经手后,摇身一变,一件件暖暖的毛衣毛裤,隔离了秋冬的寒霜,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母亲的牙齿》美文赏析 篇10

讴歌母亲也算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传统,但是以牙齿入手的却很少见。作者通过三个角度叙述,叙写自己对母爱的记忆和感激。

一是母亲的无穷大世界。作者小时候的世界就是一个村庄,而母亲却需要经常走出作者熟悉的村庄之外,去为生活奔波或为儿女劳作。小时候的作者并不懂母亲的劳作和奔波,不期望母亲走向未知的无穷大世界,这是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眷恋,是儿女对母爱的无限享受和依恋的明证。成年后儿女的世界变大了,母亲留在村庄那个无穷小的世界,母亲不能够跟随儿女走向那个无穷大的世界,她的心却永远牵挂着那个无穷大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她的儿女。

母亲或许不懂得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规律,但是母亲却永远把自己的心牵挂在儿女身上,母亲用自己的爱在无穷小的世界和无穷大的世界里连起了一根线,架起了一座桥,儿女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桥梁是母爱。小时候,母亲走向无穷大的世界,“我”因为对母亲的眷恋和对母爱的享受而恐惧失去,长大后,我走向无穷大的世界,母亲因为母爱而关注无穷大的世界,母爱就在这两个世界里荡漾。

二是母亲的将就与不将就。母亲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改变过,母亲的生活状态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作者的世界变化了,所以母亲的世界也就相对变化了。母亲永远秉持着乡村世界里通用的生活观点:似乎一切事物都可以将就。“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换它干嘛?”这就是母亲的观念。所以即使牙齿发生了病变,母亲依然没有想到去换一换,她依然选择将就。对于自己,母亲永远是将就,唯有一样不将就,那就是对儿女的爱。这份爱,让小时候的作者一刻舍不得失去。成年后,母爱随儿女的身影走遍各地,蔓延到儿女足迹所及之处。为了儿女,母亲可以坚决地改变自己,坚决不将就,比如她开始习惯看天气预报,“在母亲的后半生里,我和姐姐将会占满她几乎全部的思维”。

三是母亲的最美牙齿。牙齿上的黑洞对于母亲而言,是一种瑕疵,而对于儿女,那是母亲和母爱存在的一个标记。为儿女劳作的母亲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更多。在母亲心里,儿女的成长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随着儿女的成长,母亲的`那颗有黑洞的牙齿逐渐远离了儿女的视线,但母爱的寄托和象征却永远不曾改变。所以,作者每次回家,看看母亲牙齿上的黑洞就“成了习惯”。那个黑洞寄寓的是一个孩子在母爱的抚育下成长的全部过程和全部记忆,黑洞已经成为母爱的一种象征,在儿女眼里,那份黑洞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而是唯美的象征。

母亲的等美文摘抄 篇11

有三對Q友聊得正酣,一对是某中年富商与某美女谈股票;一对是某大学男生教某外籍少妇学汉语;一对是某大学女生向某男公务员了解社会生活。他们都不排除在互相利用:富商期望从美女获得择偶的希望,美女想学点生财之道赚点银子;外籍妇女对东方文化怀有新鲜感想学汉语,男生想出国发展有个中介担保;女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想预热一下,了解走上社会的实况,男公务员对女大学生心怀爱慕。他们在利用对方之后未必就会过河拆桥、上屋抽梯。在利用的背后往往是可持续的再利用,实现某种双赢,如若第一次的利用也没有,后续的感情与合作就无从谈起。

利用,仅一方被一方利用实属少见,更多见于互相利用。这就显得公平,你利用我,我也利用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谁也不吃亏。“利用”一词,还容易使人们想到利用什么工具,或者利用什么废料,仿佛某人成了某人的工具或废料,这其实是理解上的歧义。为什么不能把利用理解为“珍惜”、“莫错良机”?利用人比起利用东西、工具总是来得先进。比如你很有钱,与其自己购物跑菜场,不如雇个人给你跑腿打杂来得轻松、高效。

母亲的味道美文欣赏 篇12

俗话说“大锅的馍馍小锅的菜,吃在嘴里格外香”周末我在团场的乡间小路溜达,一股浓重的冬瓜炖猪蹄的香味勾起了我的食欲。今天我也犒劳一下自己,改善生活了。我不由走进一家农场职工开的川菜馆,点了几个熟悉的家常菜,喝一口二锅头,细细品味。70年代团场大锅菜的香味,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 回忆。

70年代的25团并不富裕,全团工人走农业集体经济,大家是吃大锅饭,小家小户绝对不能养牲畜,彻底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菜地、食堂、还养猪。那时每个人一月只有一斤肉票,周末大家排队去购买猪肉,和买猪肉的拉关系,要买最肥的肉。回到家把肉炼成油,炒菜的时候连油带肉挖一小勺炒菜,算是每天都有荤腥。那时的孩子都盼望家里有肉吃。出去给小伙伴炫耀我们家今天又吃肉了。

我们小孩子每月供应28斤粮食,自己家可以到食堂买饭票吃大锅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4分钱一水舀子的.老西葫芦汤 、黄瓜汤 、清水炖莲花白,还有200克一个的甜发糕。

我们六连食堂每月要打一次牙祭,2元钱就可以打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那时觉得它就是人间最美味的菜了。我家有7口人每次最少打三份,连队有限制最多2份不能搞特殊,没办法我家只有提前说好把人家不打的红烧肉打上,因为大哥工作了,饭量大。一个人就要“干掉”一份。菜端上了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块、我一块满嘴流香,那时我们都感觉食堂的菜真香。现在顿顿吃肉也没有当时醇香。

有一次,我去食堂买饭因为太早,大师傅们正准备炒菜。我就和小伙伴何秀溜进了食堂,他妈是食堂的班长,可以享受‘高干’待遇。只见食堂的几个工人有的洗菜,有的揉面忙得热火朝天。大师傅挥动着一把大铁铲,在大铁锅里搅动着,四方型的葫芦瓜块儿迅速改变了颜色。随着酱油和其他调料下锅,菜的香气弥漫开,我觉得饿得咕咕叫了。只见一桶桶凉水倒进菜锅,开始炖汤了。半个多小时后,大锅里不时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大师傅从一口铝锅里舀出一勺子清油浇在菜汤上,一层厚厚的油花就浮在上边了。那时我才明白,炒大锅汤菜都要在出锅前浇上一层熟油呀!那怪看起来油水很大。

这天我是第一个打菜,4分钱打了半盆西葫芦汤,何秀的妈妈又奖励了我一小勺汤,我端着沉甸甸的菜盆一路小跑回到了家。

我吃了连队10几年的食堂,现在时时想起那种乡土的味道,想起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历史。自从团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食堂和大锅饭都消失了,可是那家乡的味道,军垦人扎根边疆的故事却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上一篇:届高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下一篇:初一真真假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