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共5篇)
含油气系统 篇1
摘要:简要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内涵与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 指出了其局限性, 提出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1 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内涵
国外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 1972年由W.G.Dow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石油系统” (Oil System) 这一概念, 他当时是基于油-油及油-源的对比关系提出的。1994年美国AAPG协会的《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含油气系统理论已经从探索过程走向成熟。该书系统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发展、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以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介绍了对世界主要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基本认识, 并分区介绍了美国、南美、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对含油气系统实例的研究成果。
1.1 含油气系统的定义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当从烃开始, 着重源岩与油气藏之间的成因联系。其研究内容包括: (1) 各种成因的天然气、凝析油、原油、重油及固态沥青; (2) 生油岩、储集岩、盖层及上覆岩层; (3) 圈闭的形成、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4) 上述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因此, 含油气系统研究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而是一种独特的、对现有资料及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和解释的新思路或方法学。即含油气系统研究是按照从源岩到圈闭 (油气藏) 这一思路, 利用时间这一主线将上述诸内容联系起来, 进行油气资源预测和评价的。
1.2 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比较
国外具代表性的含油气系统分类方案有三种, 因而对有三种研究方法, 即结构图解法、成因分析法、模型类比法 (吴冲龙等, 1997) 。油气区级子系统、盆地级子系统和凹陷级子系统在类型、级别、规模和结构-功能上, 分别对应于Magoon、Perrodon和Demaison等所划分的含油气系统。其中, 盆地级含油气系统可参照Perrodon的分类模型, 划分为3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都是严格定义下的含油气系统。当实际应用时, 应视研究区的具体地质情况而加以选择, 而不能认为完成Magoon的“四图一表”就完成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为了便于研究, 我们还可以根据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时空结构, 将含油气系统划分为生烃子系统、排烃子系统、运烃子系统、聚烃子系统和散烃子系统。
2 关于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几点看法及其发展趋势
2.1 含油气系统-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近十年来, 有机地球化学的各种分析, 测试手段的大力提高使油源对比、油-油对比、油-气对比成为现实, 而其他边缘学科的兴起与飞速发展 (如层序地层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应用、油藏描述) 使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在得到发展的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 从而形成含油气系统-这一多学科综合运用的新思路、新理论的诞生成为必然。含油气系统是系统论思想在石油地质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系统论的主要观点有:系统观点、层次观点、功能观点、动态观点。其研究方法有四种: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而含油气系统也正是按从源岩到圈闭这一时间和空间为主线, 将成藏的四大物质要素和两大作用耦合起来的观点。综合应用多学科、各种信息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它们的成生关系、时空关系, 从而找出油气分布规律, 为进一步指出有利油气区带提供证据。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出发点是油气显示, 而不考虑其大小, 研究的基础是烃源岩 (陈建渝, 1999) ,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四大要素和两大作用及它们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手段是定性与半定量、定量相结合。含油气系统有别与以前的“生储盖”组合的优点及特色, 体现在强调油源之间的成生关系, 即一套烃源岩为一个含油气系统。因此一旦发现油气显示就要追根寻源、顺藤摸瓜, 首先找到烃源岩, 利用各种地化资料和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井资料等分析研究烃源岩, 再顺其排烃运移路迹, 将成藏的物质要素和动力过程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并注重它们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 最后对其生成量、聚集量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化, 并利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再现油气从生成到聚集保存的这一完整过程。可见, 含油气系统理论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新概念和方法论, 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手段。
2.2 含油气系统的“地区”特色
许多学者及油田科研工作者大力引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也出现了一些盲目照抄照搬国外分析研究模式而不考虑“地区”特色, 从而收效甚微。表现在: (1) 在通常的‘生储盖’组合的基础研究上套上四图一表就认为是含油气系统研究了, 对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狭隘; (2) 我国主要属于陆相生油 (胡见义, 1999) 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有别与西方海相生油模式, 尤其是渤海湾等地区在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动力背景下, 发育了多套烃源岩, 存在多层系生油, 一套生油层多套储油层 (一源多储) ;一套储油层又混合了多个油源的油气 (一储多源) , 并且在各种成藏后期作用下, 遭受各种物理、化学降解及三次运移作用, 从而使一套源岩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机械地照搬国外模式陷入僵局, 或者使含油气系统研究沦于形式化, 而对具体勘探见效甚微。这时应结合成藏动力学研究含油气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内部运动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反馈机制。 (3) 含油气系统模拟的系统概念不强, 地质分析基础不够扎实, 片面追求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模拟效果而好大喜功。当然, 模拟技术是应该向三维方向发展, 但在一些基本地质机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 模拟出多么美妙的结果也只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我们无论是在引进国外新理论、新概念、还是新模拟软件时, 都不要忘记我国复杂的地质背景, 应扎实于基础研究。不妨多抽些人力物力在基础实验研究上, 如二次运移的物理模拟。这要比过分重视计算机模拟的数学游戏 (在地质概念不够强, 人为调整参数的情况下) 有意义得多, 只有通过物理模拟才能得出排烃系数, 油气聚集参数等一系列主要的资源评价参数。
2.3 含油气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其他边缘学科日渐发展的基础上, 作为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及各种分析测试技术手段的含油气系统研究将不仅使定性与定量、静态分析与动态描述相结合, 而且在三度空间上将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定时与定位。我国经过近年来的引进与探索并结合陆相成油理论及复式油气藏的具体地质情况而提出了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相结合的新动向。前者偏重于静态描述与地化研究, 后者则侧重于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尤其是油气运聚的流体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使石油地质学理论更臻完善。
参考文献
[1]Magoon, L B and W G Dow, 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M]:AAPG Memoir 60, 1994.[1]Magoon, L B and W G Dow, 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M]:AAPG Memoir 60, 1994.
[2]费琪等.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 4.龚再升, 杨甲明.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1999, 13:235-239.[2]费琪等.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 4.龚再升, 杨甲明.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1999, 13:235-239.
[3]郝芳, 张启明.沉积盆地成藏动力学分析与勘探目标评价-思路和实例[A].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130.[3]郝芳, 张启明.沉积盆地成藏动力学分析与勘探目标评价-思路和实例[A].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130.
[4]郝芳, 周华耀, 姜建群.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 2000, 7 (3) :11-21.[4]郝芳, 周华耀, 姜建群.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 2000, 7 (3) :11-21.
[5]费琪等.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5]费琪等.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含油气系统 篇2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东营组地质特征及含油气规律探讨
东辛采油厂油田断裂多、含油气规律、油气藏类型复杂,搞清其地质特征及含油气规律对油田的开发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东辛采油厂东营组的构造特征及储集层特征、油藏的类型及含油气特征,并整理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东营组油层的建议,如,东一段以稠油开发为主的工艺技术攻关,解决防砂问题,突出东三段的开发,并通过分析表明东营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结论.
作 者:展才林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55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分类号:U652.2关键词:复杂断块 地质特征 油藏类型 油气规律
雅布赖盆地含油气潜力评价 篇3
一、构造特征
雅布赖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古特提斯洋及太平洋西岸等地区的三个板块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控制。雅布赖盆地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 构造性质发生了多次转变, 早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晚期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因此, 盆地构造比较复杂, 既有拉张盆地的构造特征, 又有挤压盆地的构造特征。
侏罗纪初, 南缘断裂活动加剧, 南部急剧下沉, 形成南断北超, 沉积厚度数百米;中侏罗世, 盆地整体下沉, 堆积了巨厚的青土井沉积, 发育了主要的生油岩, 沉积中心位于萨尔台凹陷;中央相对隆升为水下低凸起, 形成南北双断、中央隆升的格局;晚侏罗世, 湖盆萎缩, 为干旱气候的滨湖~冲积扇沉积环境。侏罗纪末, 北部急剧隆升, 北缘侏罗系遭受剥蚀, 形成侏罗系与白垩系大角度不整合;白垩纪初, 盆地重新转入整体下沉, 出现稳定的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白垩纪末, 南部隆升加剧, 白垩系遭受剥蚀, 形成白垩系与第三系的不整合;
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早期南降北升、中期南升北降、晚期西升东降”。现今中新生代盆地构造面貌为西部坳陷/东部隆起。西部坳陷可进一步分为萨尔台凹陷、黑茨湾低凸起红杉湖凹陷三个二级构造单元。
二、烃源岩及演化
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二、三段。青土井群分布广泛, 最大残留厚度可达3000m以上, 雅参1井源岩厚度达501m。
雅布赖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的丰度特征具有上好下劣的特点。青三段烃源层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达到了好~中等烃源岩标准;青二段泥岩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 生烃潜能明显差于青三段。雅参1井青二段底部高碳泥岩的有机碳、产烃潜量与氢指数均较高, 属中等~好的烃源岩, 而黑沙1井青二段底部煤样的生烃潜力与氢指数较低, 属差烃源岩。
雅布赖盆地青土井群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Ⅲ型为主, 少量Ⅱ型。青三段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 含有部分Ⅲ型干酪根, 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和壳质组;青二段干酪根以Ⅲ型为主, 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 但在局部层段可能存在好的有机质类型。
雅布赖盆地青土井群下部烃源岩丰度低、类型差, 但成熟度较高;上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但成熟度较低。盆地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萨尔台次凹和小湖子次凹。
三、生储盖组合
盆地发育有两套储集层, 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青二段及青三段。
纵向上, 青二段砂岩占地层百分比高, 粒度较粗, 厚度较大, 为扇三角洲沉积, 黑沙1井和雅参1井分别钻遇砂岩厚439.5m和1348m。青三段砂岩占地层百分比低, 粒度细, 为湖泊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 厚度较小, 一般小于400m。平面上, 盆缘为冲积扇发育区, 砂岩粒度粗, 含砾重, 厚度较大。盆内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发育区, 砂岩粒度细, 厚度较小。
雅布赖盆地存在两种生储盖组合:
1. 自生自储型:
青土井群湖沼相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与河流、冲积扇与扇三角洲相砂岩构成互层式生储盖组合。储层以低孔渗为主。
2. 下生上储型:
青土井群湖沼相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为烃源岩, 上侏罗统沙枣河组滨浅湖—洪泛平原相砂岩为储集层, 棕红色泥岩为区域性盖层。
四、有利勘探地区
雅布赖盆地沉积岩最大厚度5500m, 暗色泥岩厚度较大为810-1100m, 有机质丰度较高;油气资源较丰富, 资源量1.96×108t, 资源丰度1.30×104t/km2, 雅参1井和黑沙1井已见到油气显示, 勘探前景较好。
1. 萨尔台凹陷为有利的勘探凹陷
该凹陷是河西走廊地区最大的沉积凹陷, 面积4900km2, 沉积岩厚度大, 最大可达5500m。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厚度大, 分布较稳定, 其青二段、青三段以滨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 暗色泥岩发育, 厚810—1100m, 其中好生油岩大于220m。盆地周缘发育有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 存在厚度较大, 物性较好的储集层段, 圈闭条件较好, 以晚侏罗—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为主。目前, 区内已见井下油气显示, 如雅参1井发现油迹4m/1层, 荧光4.96m/3层。
2. 黑沙构造带、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是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黑沙构造带位于萨尔台次凹和小湖子次凹之间, 可以较好接受来自两个次凹双向油源的供给。该构造带油气显示丰富, 黑沙1井见油斑0.49m/3层, 油迹11.46m/11层。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位于萨尔台侏罗系生油凹陷与北部红杉湖白垩系凹陷之间, 侏罗系与白垩系呈大角度不整合接触, 主要目的层为中下侏罗统青二段、青三段。该带紧邻南部侏罗系生油凹陷和生排烃中心, 是油气短距离运移和主要指向区, 以寻找岩性圈闭和潜山型油气藏为主。
3. 勘探风险分析
盆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地质风险:a、油源条件:早白垩世沉积中心北移, 非继承性沉积造成目的层系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埋藏深度较浅, 大部分暗色泥岩仍处于未熟—低熟, 致使油气资源不够充足;b、保存条件:晚燕山期盆地整体抬升, 缺失新生界沉积, 盆地北部侏罗系地层遭受强烈剥蚀, 且长期暴露地表。
摘要:雅布赖盆地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南半部, 系阿拉善地块“活化”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界盆地。中新生代盆地构造面貌为西部坳陷东部隆起。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二、三段。青土井群下部烃源岩丰度低、类型差, 但成熟度较高;上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但成熟度较低。盆地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萨尔台次凹和小湖子次凹。盆地勘探前景较好, 不利因素是盆地主要沉积凹陷继承性较差, 保存条件是制约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雅布赖盆地,中新生代盆地,侏罗系烃源岩,萨尔台凹陷
参考文献
[1]雅布赖盆地西南缘煤矿床地质特征, 李科, 宁夏工程技术, 2010.6.
[2]雅布赖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 钟玮、林常梅等, 四川地质学报, 2013.3.
[3]雅布赖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赵宏波, 石油化工应用, 2011.9.
[4]内蒙古西部雅布赖盆地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 地质通报, 2007.7.
含油气系统 篇4
1 叠合的形成背景
古代陆地板块的主要运动方式, 包括大洋增生的方式与俯冲导致削减的方式。在这一变化阶段内, 重要的发育盆地, 包括被动型的大陆边缘盆地, 以及克拉通类型的盆地。决定着盆地内部油气存储量的要素, 主要是气候要素、地质要素和母质的种类要素。例如:我国某盆地含有的志留系, 厚度达到了一千米左右;其内部富含页岩和笔石, 有机质的蕴藏量也比较可观, 构成了这一盆地的重要岩石来源之一。
在石炭纪中的过渡阶段内, 块状的陆地基本上汇聚成特定的形状。这时海水的深度减小, 克拉通上面产生了大面积的交互性沉积, 这种克拉通类型的大盆地依然占据重要部分。这一时期内, 能够限制油气蕴藏量的要素, 既包含了原岩的种类, 也包含了构造的实际位置。
例如:我国某盆地在这一时期, 由于北端与其它板块结合, 导致形状的改变发生在边缘的区域内;火山的爆发频率很高, 造成了厚度很大的火山岩层碎末沉积。盆地的周围边缘已经产生了褶皱类型的山体, 但是盆地南面与大海连接, 沉积的背景比较稳定, 沉积物包含了海陆相交处的岩层碎末, 演变成主要的岩层体系。
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大陆板块, 已经联合成整体。在这一阶段内, 盆地与山体的转变关系, 构成了限制油气蕴藏量的关键。例如:我国某盆地从侏罗纪时期开始, 内部就发生了演化;受到南部边缘的俯冲和压挤力量影响, 这种发展取决于周边的造山带。某断裂带向着右侧滑落, 在盆地的北部边缘处产生了断裂和陷落的盆地。在左旋的影响发生后, 陆地板块西侧受到冲击而断裂, 将原岩局限在这一侧的盆地中。从第三纪到第四纪的阶段内, 板块继续彼此碰撞和推挤, 导致高原产生, 沉积的盆地核心向着西侧移动, 出现了凹陷类型的盆地。
2 基本的地质特点与布局
2.1 叠合状态的盆地占据主导
我国的陆地区域, 在各种构造阶段里, 出现了种类多样的原始类型盆地;这些初始类型的盆地互相叠加, 就产生了大面积的叠合种类盆地。依照叠合的实际特点, 可以划分成三种, 分别是克拉通叠合前陆的盆地、断坳叠合凹陷的盆地, 以及残存山体叠合新产生山体的盆地。
盆地中的石油地质状态, 具有如下优势的条件:首先, 盆地的原型保留程度高, 且发育得比较完整, 继承了前陆的特征。由于两类套层都包含了发育完全的原岩, 因此岩石的截面上层次较多、凸起和中心点较丰富, 存储油气能源的潜力很强。其次, 海相的岩层内天然气丰富, 陆相内部的石油丰富, 因此这部分叠合层次中的油气蕴藏量都可观, 具备了较好的勘测前景。再次, 海陆层次中储藏的条件与资源的布局规则存在差异:古生界内部的能源, 通常集中在隆起和坡度很大的复合型圈带之中, 这里油气的蕴藏量较多;中生界或者新生界的能源, 则分布于构造类型的闭合圈之中, 这里油气的蕴藏量多少不等。
2.2 凹陷制约着能源布局
富生类型的凹陷, 指的是盆地内部蕴藏能源最多、可以制约油气能源的主体性产量的凹陷。在大陆区域内, 盆地的种类以及分化状态都有差异, 但是可以发现一部分凹陷性质良好、沉积层较厚、油气产生条件优越的盆地。统计的数值显示:这种富含能源的凹陷, 可以制约主体性的油气能源布局。
这类凹陷通常属于继承的发育, 不仅包含了多个岩层系统, 还包含了许多套生储盖。这种凹陷在较长时间的演变程序中, 接受了来自生油岩积淀的油气组合, 属于主要的生油气产区。凹陷的周边区域, 持续受到长期叠加的输入物质、冲击产生的砂岩的影响, 伴随着来自盆地的振动和湖水涨落, 逐步向着湖水区域推进, 同时向着湖岸退后。在这样的形势下, 其中储油的岩石层互相作用, 并产生了侧变现象。油气在核心部位形成之后, 逐步向着周围移动, 形成了油气集合的环形带, 这就是凹陷处集中油气的重要方式。
2.3 湖水的作用造成片状油层
大面积的下陷湖泊, 沉降与提升的运动十分显著。这部分湖水的范围较广, 边缘坡角也不大。其中三角洲部分发育完整, 构成了十分宽广的边缘区域。随着盆地本身的振动, 湖水也呈现出扩大或者退缩的趋势, 导致生油岩在横向层面上出现侧向变化, 在垂直层面上又发生组合。由于这部分生油岩与储油层次的接触范围大, 因此泄油较为便利。这样的现状, 为成片的储油层产生打下了基础。我国有许多这种构造的含油盆地。
3 结语
在石油地质变化的后期阶段中, 地质状态发生剧烈变更。这不仅改变了陆地油气的布局, 也提升了勘测的复杂度。后期阶段的改变, 在西部区域中表现明显, 主要反映为厚度很大的堆积层。这种堆积的覆盖, 增添了目的层的实际深度, 也变更了油气的属性, 给井下的钻探活动制造了障碍。构造模式变化的后期影响, 还表现在地表的复杂状态增加上。在中西部的多数区域中, 冲击断裂地带的形势复杂, 坡度较陡, 不利于勘测地震的后果。由于剧烈的形状变更, 导致上下部位的构造被破坏, 出现叠加;再加上岩石层、砂石层、应力和井斜等难题干扰, 造成油气勘测的突破相对困难。
参考文献
[1]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2]赵文智, 何登发, 宋岩.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 2009 (06)
含油气系统 篇5
所谓的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 就是指位于大陆版块的中国地区, 在经历了数亿年的历史演变, 古生代大陆版快和大洋版块的碰撞分离, 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盆地山地对立发展, 从而形成了海相一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叠置的多旋回盆地。
在这类叠合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分布位置, 资源储量, 资源种类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地区进行勘探时, 难度较大, 工作量繁重, 使用的勘探技术手段也存在着巨大差别, 因此勘察周期较长。
2 简析叠合含油气盆地基本特征
2.1 超压情况下延缓烃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勘探人员只考虑温度以及时间对烃形成的影响, 往往会忽略压力对烃性成的影响。但随着钻机逐渐地向地下深入, 研究人员发现依然会存在大量的液态烃, 此时已经深入地下达4500米以上, 这就与先前的预算形成了矛盾。这种现象在多地出现, 例如中国渤海湾盆地, 再地下4500米处依旧发现了液态石油, 而且温度达160-170摄氏度。研究人员又通过大量实验表明, 温度虽然是促进有机质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烃所存在的环境对烃的产物数量多少和进程速度快慢都存在着显著地影响。
2.2 水直接影响到有机质的热降解作用
研究人员表明, 当生烃中含有水的存在, 当温度降低至一定条件时, 水中含有的氢离子会因为低温条件的影响而进入到干酪根的结构里。从而使热裂解速率减缓。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水可以吸热, 可也促使了干酪根实际上的受热程度得到了降低, 而且水在受热汽化以后会使压力加大。
2.3 封闭的环境促使生烃减缓有机质的热降解
由于有机质的热降解属于不可逆的过程, 但是生烃所存在的环境是否封闭直接影响到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是否平衡。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表明, 烃从发源地不断地排出, 此时的热降解速度快, 反之就会影响到热降解的速度。
当生烃处于沉积盆地的地下深层时, 其压力值会很高, 所以此时的生烃是处于封闭的状态, 因此生烃转化为烃的时间就被大大减缓, 因此形成气或石墨的过程就会需要更久的时间。实地的勘察和工作人员的研究都表明了超压环境下对有机质的热降解和烃的热裂解具有延缓的作用。
如果在这种超压环境下还存在水, 那么有机质的热降解和烃的热裂解的速度会由于水的存在而进一步延缓。所以这就为研究人员在叠合盆地寻找液态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4 深层储集层的概念
所谓的深层储集层就是指深埋于地下4500米以下且形成与中生代的储层。随着在地下的不断深入, 压力会不断的增大, 这就会使沉积岩的密度不断加大, 从而直接影响到沉积岩上孔隙直径的大小。孔隙直径越小, 也就表明沉积岩的渗透率会逐渐变小。所以说叠合层的油气藏会因为储集层的条件差而直接影响到经济性。
2.5 叠合盆地发现油气的周期久但数量较多
叠合盆地的油气储量一般都十分的可观, 所以说在对油气勘探时这类盆地是首选。但是如果沉积层发生过大的结构改变, 油气分布也就会随之改变, 在勘探时很可能相邻的两个油气层在结构上和油气具体位置的分布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勘探人员对每一个油气层进行仔细地勘察, 这是因为叠合盆地存在的油气田往往不止一个, 为了不浪费资源, 就需要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详细的检测。
所以说叠合盆地想要发现油气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勘测, 但是一旦发现油气田的存在, 很可能在其周边发现其他油气田。
3 简析对叠合盆地油气勘察的方法
(1) 对于这种叠合盆地和地形, 油气的开发和研究思路。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和闭合的地形, 所以一般情况下, 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研究思路才可以很好的对这种地形的油气进行开发。这一部分中, 勘探的目的层系比较多, 并且大多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 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我们面对这一难题, 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必须坚持以过程重建为核心, 从而进行油气的开发和勘探。只有这种“顺藤摸瓜”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 才可以很好的确定历史上形成的油气和最新的油气的分布位置,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对油气进行准确无误的勘探。
我们只有确定了烃的源灶, 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属性, 才可以很好的对具体的位置以及相关的信息有准确的判断, 这就会使我们减少很多的资金投入,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外, 我们不仅要关心那些最基础的问题, 还要关心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油气的资源发生的变化, 学会在变化中不断的认识到事物的发展, 注意这些油气的变化, 调整, 破坏以及充分的接受新油气的可能状况。
(2) 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必须明确, 叠合盆地这种地形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所以在油气的勘探上必须注重勘探技术的开创和使用。
在勘探油气之前, 我们都必须知道, 叠合盆地这一地形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我们不能要求像平时的油气开采一样容易, 我们必须知道这个过程会比较艰辛, 从而我们必须掌握其他的一些适合的方式进行油气的勘探和开采。
勘探油气的过程中, 每个层之间的勘探方法也略有不同。大多都是将磁, 重, 电这些方面的技术组合起来, 以至于可以更好的帮助开采, 但是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方法, 我们还应该针对当时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做到灵活应变, 用最好的方式进行油气的开采和油田的勘探。
4 结束语
因为叠合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我们在油气的开采和油田的勘探上, 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去规避这些, 努力的做到用最佳的方式, 最省力的方法去勘探和开采油气。
参考文献
[1]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 王社教, 汪泽成.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2:1-8
[2]赵文智, 何登发, 宋岩, 靳久强.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 1999, 03:232-240
[3]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J].勘探家, 2000, 03:1-11+5
【含油气系统】推荐阅读:
含油污水处理系统08-03
惰气系统08-17
油气工艺系统07-05
油气回收系统10-08
油气集输工程系统05-28
油气集输系统存在问题05-11
射水抽气系统故障处理11-07
油气田信息集成系统05-10
全封闭式油气回收系统培训教材06-07
密闭电石炉炉气利用及治理系统浅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