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战友(共6篇)
五战友 篇1
“山药蛋派”的主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被称为“五战友”, 属于晋绥作家群的代表作家。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强调文艺与群众相结合, 作家要深入生活, 了解农村, 了解农民, 文艺创作要紧密配合政治斗争。五人以《讲话》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 自觉地学习赵树理的文学创作风格,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点, 用质朴真实的语言描写农民生活, 注重写新人新风尚, 担起了描写农民、教育农民的重任。马烽撰写了《金宝娘》等八篇小说;西戎有《兄弟俩》等十篇小说;孙谦的《电话班》等三篇小说;束为的《租佃之间》等九篇小说;胡正的《碑》等十篇小说。山西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片热土, 孕育了以赵树理、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流派, 因其以山西农村生产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泥土气息, 被人以北方特产“山药蛋”冠名。他们的创作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和主流意识形态, 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和作家的生活经验, 使他们迅速登上文学舞台。
一、对话式叙事策略
五战友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给予了高度关注。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总是紧密相连的,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毛主席也教育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 “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 一切阶级, 一切群众, 一切生动的生活方式和斗争形式, 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1]《讲话》精神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五战友也自觉地沿着赵树理方向将自己的创作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 创作出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作品。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 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直接引语更接近人物的心理, 更能捕捉人物语言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五战友作品叙事策略的对话方式, 注重你我交流原话的呈现, 通俗的对话模式极具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的组织也更深层次反映了人物性格, 极具代表性。如《兄弟俩》:
“……到前方参战重要, 巩固后方也重要哇!你年纪小, 在后方还不是一样, 现在反动派又吼叫打内战, 咱们都走了, 后方丢给谁呀!”大牛给侯牛解释着。
“哼!后方抵屁的事啦, 我不听你的话!”
“那你去前方, 我不去啦!“大牛赌气的说。
“对, 我去就我去!”侯牛并不示弱[2]。
对话用真实生动的话语表现人物性格, 既表现了兄弟二人争上前线的革命热情, 又能从中体会到兄弟二人的执拗倔强。人物语言在对话式叙事中显得紧凑, 更加生动真实, 形象可感。同时, 对话式叙事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 浅显易懂, 贴近生活。人物性格特点也能通过对话展现, 人物不再是陌生的他人, 成为身边的普通群众。
二、典型人物的艺术真实
“山药蛋派”的创作宗旨是以农民为本位的人本主义, 赵树理提倡“问题小说”。马烽等人则提出“新、短、通”的文学主张。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 透过大量现象, 注重新人新风尚, 以真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创作基点, 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这里有金卯叔 (《租佃之间》) 、胡丙仁 (《红契》) 、吕笃谦 (《村东十亩地》) 等口是心非、面善心恶的封建落后地主;有小秀、海娃爹 (《喜事》) 等思想开放, 接受新观念的农民形象;有张初元 (《张初元的故事》) 、二小子 (《租佃之间》) 、海其子 (《红契》) 等经过土地革命维护自己权益成功翻身的贫苦农民;有大牛、侯牛 (《兄弟俩》) , 凌前英 (《碑》) 等为革命冲锋陷阵的农村战斗者形象。这些形象都呈现出新的时代色彩和精神风貌, 在他们身上灌注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善良的优秀民族品质。
艺术真实取材于生活真实, 山药蛋派的艺术真实更贴近生活, 作品的情节、环境、人物都是在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喜事》里, 小秀与海娃结婚的情节, 海娃穿了一身深蓝布棉袄棉褂, 胸前戴一朵大红花, 红花上五角星的毛主席像牌牌, “两面旗飘在前面, 中间是秧歌队的人打着锣鼓, 吹着笙管, 最后在簇拥的人群中, 海娃和小秀手拉手, 随上走”[3]。这些生活的场景融入作品, 直接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场面, 记录真实的情景。胡正《碑》中有很多具体的环境描写, “山下面, 是平躺着的晋中平原。汾河, 在中间似一条受伤的长虫, 蜿蜒地蠕动着”[4], 生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恶劣的盛翠环境造就了晋绥人民不怕苦难, 勇敢斗争的精神。
三、细节描写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不仅要细节真实, 而且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见细节真实极为重要,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更高方面的诉求。巴尔扎克也说:“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 它就毫不可取了。”[5]五战友的细节描写也足见功力, 真实的再现人物动作行为, 心理变化。《兄弟俩》中哥哥大牛与队长在一旁交谈, “侯牛待在一边, 用嫉妒的眼光望着他们, 心想:你们不要我去, 哼!想着想着, 眼眶里溢满了泪水。”[6]侯牛对自己不能上前线的气愤, 对哥哥走上前线的羡慕, 心里委屈却还倔强执拗, 以致情绪不能压制, 眼眶里充满泪水。用廖廖数语勾勒出侯牛的情绪心理变化和牛脾气。作品不作主观静止的心理剖析, 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语、行为展示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 强调其行动性, 深层次而言, 作家将人物放置到一定得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中, 在典型环境下着意表现典型人物。作家们以真、善、美为作品的审美价值追求, 用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农村矛盾冲突、真实的人物对话, 真实的细节描写, 塑造了具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与战士形象。
四、结语
西戎、马烽、李束为、孙谦、胡正是动荡风云下的作家, 丰富了山西文坛, 他们题材多样的创作, 征服了众多的读者, 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山药蛋派”的创作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首先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精神, 根植于黄土地的创作热情, 以及充满山西特色的文学态度, 吸引了几代作家。像焦祖尧、张平、李锐、张锐峰等新一代作家为山西文学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80 年代的“晋军崛起”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其次, 五战友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创作道路, 对农民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追求, 对80 年代作家影响深远。哲夫、王祥夫、吕新、曹乃谦等人的创作就继承了其精髓, 创作出许多有口皆碑的文学作品。80 年代成为山西作家继“山药蛋派”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摘要:以赵树理为主帅, 西、李、马、胡、孙“五战友”为主将的山药蛋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四十年代的一支, 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以晋东南地区为依托, “五战友”则集中于晋绥边区。“五战友”的文章突出体现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通俗化、大众化、地域化的文学风貌, 塑造了接受新观念的农民形象。
关键词:“五战友”,审美方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62.
[2]西戎.兄弟俩[A].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选[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2.
[3]西戎.喜事[A].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作品选[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7.
[4]胡正.碑[A].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作品选[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66.
[5]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A].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173.
[6]西戎.兄弟俩[A].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选[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0。
五战友 篇2
军号声声唤黎明
摸爬滾打在一起
战友,你是一把火
把我的激情燃烧
屡败屡战,永不言弃
战友,你是一块冰
在我头脑发热时
你是那盆清爽的冷水
让我宠辱不惊目标清晰
战友,你是一把伞
相携相扶,友爱互助
为我遮风挡雨
战友,你是一片云
历经风雨化彩虹
让笑容盛开在天空里
战友,你是一杯酒
晶莹剔透,回味芳香
恰似战友情深,涓涓如溪
在那张泛黄的照片里
有我,有他(她),有你
尘埃淹没了岁月
难忘的青春不老永恒靓丽
在饱经风霜的褶皱里
满头银发,记得我
记得他(她),记得你
那是并肩战斗的生死情谊
更是军旅生涯
悼念战友志佳 篇3
你走了,
就这样走了!
这生最好的挚友:
是髪小、是同学
又是一个部队的战友。
共同的理想和爱好,
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我们一同
上过滑翔的蓝天。
我们一同
初喝过人生的第一杯啤酒。
我们爱吃发面饼红豆粥。
我们在三月的太阳里,
下水同游子牙河。
在黄河岸边赤身涂泥巴。
在晚霞里去品尝飞机着落
恰恰这辈子的太多,
让我倍感悲伤悲伤!
原打算这周再去看你,
悔恨没来的及,
这竟是我们的永别!
回忆一生的风风雨雨,
我们留下多少难忘的印迹。
你走的那一刹那
我不知道你会想起啥,
可又感受知道。
在病榻里,
你坚强面对每一个人。
笑容永远刻在脸上,
最后你仍然笑着就走了。
留下最后的豪爽坚强!
你的多才多艺,
一直是我的榜样。
从小你的父母就拿我当儿子。
我们都出生在革命的家庭,
必然造铸了我们这一代。
相知相惜走过了
共同峥嵘的几十年。
在一起从未觉得,
你走了让我痛苦!
人生总要有终点,
让我们品尝分离,
我和你都会面对无奈,
但却挡不住缅怀。
我们永远不会说分离,
我们永远在一起。
想你我的哥哥!
想你我的战友!
战友会发言稿与战友联谊会主持词 篇4
战友会的发言稿
各位首长,战友们:大家好!
今天,五七炮一营战友欢聚一堂,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此次来郑州的外省战友,向各位首长及全体战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二十八年前,我们带着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带着儿时曾无数次幻想的从军梦,来到远隔千里,他方异乡的中州大地,把我们一生中最青春美好的一段时光,挥洒在这片热土上,在部队首长的关怀下,在军营这座大熔炉里,我们从一个单纯、懵懂的热血青年,锻造成一名具有兵的体魄,兵的意志,兵的性格的合格军人。虽然我们奉献了我们青春中最美好的一段,可我们获取了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一程,无怨无悔,刻骨铭心!军营的生活让我们成长,树立了对今后人生旅途中的自信,军营的生活让我们成熟,具备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沉稳,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军营的经历将永远伴随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进取!,今天,我们从祖国的四方,相聚在
战友联谊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战友,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在百花竞艳、万木葱茏的激情夏日里,在我们刚刚喜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不久,在英雄魂聚而成、猎猎飘扬84个春秋的鲜艳八一军旗下,今天,我们这些曾经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无私奉献了青春岁月的宜昌卫士再次欢聚一堂,共叙战友之情,再忆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用战友联谊这种独特的方式来隆重庆祝八一建军节。我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激动!
下面介绍我们荣幸的邀请到的各位领导:
1、xx市政协副主席、宜xx工商联主席xx同志;
2、武警xx市支队副政委王政委;
3、原武警xx市二支队支队长、宜现任xx公安局副局长xxx同志。
参加今天联谊活动的有各位名誉会长、联谊会全体会员和荣誉会员,包括各退伍战友代表共计40余人。其中有今天刚加入联谊会的战友皮冬成、姚建国(请摄像师给个镜头),欢迎你们回家!另外,由于工作关系和其它原因,今天无法到会的几位会员:常务副会xxx在武汉培训、还有xx、xxx、xx、xx、xxx、xx、xx、xx等战友专门通过会长或其他理事会成员请假,向今天活动表示祝贺,并对不能到会表示歉意!
今天的活动得到了本联谊会理事会副会长、xx丰粮油市场开发公司董事战友大酒店的大力支持,我代表战友联谊会向他及其该酒店的员工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市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和本人所在单位的同事李学新先生为我们提供会议和现场活动摄像服务,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
下面活动逐项进行:
一、活动进行第一项:请大家起立,合唱《战友之歌》。
二、活动进行第二项:请xx会长致辞。
(曾经在xx中队服役的战士是幸福的、幸运的、也是荣光的。因为我们有党指引方向,有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宜昌人民的大力支持,承担的是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保卫宜昌人民安宁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当年在部队遇到了许许多多对战士倾注关爱、友善、关注、关怀、包容之情的历任首长和老兵们,是他们为我们铺设了通往成功的人生之路!在这回忆难忘军旅生涯、纪念军队节日的时刻,让我们说一声感谢、说一声感恩、说一声感激,说一声感动!感谢曾经担任过我们领导的支队长、政委;大队长、教导员;中队长、指导员;排长、司务长;班长和老兵们,谢谢你们!可以说,没有你们的教诲、指导、帮助、培养,或许我们不是现在的自己,我们为曾经的相遇、接受你们的恩惠而成长进步,并和你们成为战友而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份来自不易的缘分和友情,使我们珍爱终生,永生难忘!)
三、下面进行活动第三项:请武警部队新老首长讲话:
1、原武警宜xx二支队支队长、宜现任xx公安局副局长的xx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2、我们在军营的难忘经历早已匆匆而过,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和回忆,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自然规律让我们欣慰。毛主席诗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面请现任武警宜xx支队王政委讲话(大家欢迎)!
四、我们在部队的时候总是得到xx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走出军营、在地方工作、创业、生活的时候,同样得到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和部门的关怀与帮助,我们由衷地感谢!活动进行第四项:请市领导做重要讲话,给我们战友提要求。<莲~山 课件>
宜xx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xx同志讲话。(有请伍主席,大家欢迎!)
五、请战友代表发言,首先请联谊会副会长、xx粮油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xx战友发言。(大家欢迎!)
六、活动进行第六项:高唱红歌
七、联谊酒会现在开始,请大家举起酒杯,为祖国干杯!为八一建军节干杯!为战友友谊干杯!祝各位新老首长、各位战友节日快乐!生活幸福,事业兴旺,吉祥如意!
毛泽东亲密的战友何挺颖 篇5
一、毛泽东“三湾改编”的政治高参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这是毛泽东一生军事指挥生涯的开始, 然而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 部队连打败仗, 部队也由起义时的5000余人锐减到不足千人。造成部队失利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 是暴动前期还没有、也来不及在部队中实现前委的统一领导。在部队中普遍存在军事主官各行其是、自作主张的现象。特别是芦溪遭袭以来, 部队中不断发生逃跑现象, 更凸显出党对这支连打败仗的部队缺乏有力的领导。面对这种情况, 毛泽东感到焦虑不安, 必须让部队停下来进行整顿, 他要腾出时间与同志们进行沟通交流, 最终找到一种有力地掌握部队的有效方法。
其实, 从文家市出发以来, 毛泽东就一直在考虑这一问题。在周围的政治工作干部中, 有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就是在第1团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毕业于上海大学的何挺颖, 是陕西汉中人。其实在北伐革命期间他就已经是团指导员了, 后来组织上安排他在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担任连指导员, 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 在如何做好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 何挺颖渐渐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干。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较浓, 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士兵, 对平时被人称为“卖狗皮膏药”的连指导员极为尊重, 连队没有一个逃兵。这种现象自然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一天上午, 毛泽东让人把何挺颖叫到了自己的住处, 同他进行了一番长谈。毛泽东开门见山地道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工农革命军走到今天, 也算是经磨历劫吧!俗话说一个人要赢得起, 也要输得起, 这样方为好汉。一支队伍也要胜得起, 败得起。我们现在还有八九百人, 可是部队怎样才能不垮掉、散掉呢?这是最大的问题啊。”
何挺颖显然对此问题也做过思考, 他有针对性地回道:“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 军力上只剩下这么一些人枪。我看这并不是可怕的, 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 我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何挺颖的回答和毛泽东的思考不谋而合。毛泽东的思路骤然开阔:“这次暴动中的诸多失利, 就体现出了党的领导问题。比如兵力分散、收编不当, 麻痹轻敌等, 就是军事主官自行其是的结果。今后必须树立前委的领导, 不允许自行其是, 不允许阳奉阴违, 一切行动得听从前委的指挥。”对于毛泽东的想法, 何挺颖深表赞许, 但同时又指出:“问题是怎样才能树立前委的领导?这不是一句命令就可以解决的呀。”
毛泽东认为对方切中了要害, 示意他继续讲下去。何挺颖声音不高地说:“恐怕要从军中的党组织去考虑。现在, 部队里的党支部太少, 这样不行, 等于抓不住部队。”何挺颖的这番话, 猛然触发了毛泽东内心的深层次思考, 他将目光落在何挺颖身上, 说道:“挺颖, 你在军中当过团指导员, 又当过连指导员, 你说, 党怎样才能抓住部队?抓住士兵?”
显而易见, 何挺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并形成了自己的定见, 他缓而有力地说:“党的组织, 也就是党的支部, 在我们的队伍里不是没有, 而是太少了, 一个团才有一个支部, 连队一级都没有党的组织, 这就不能抓住士兵, 等于抓不住部队。我看要把党的支部建立到每个连队, 就是班、排也要有党的小组, 营以上建立党的委员会, 举凡军中的重大事情, 都要经过党支部、党委来决定, 这样方能保证党对部队的领导。”
“对!你讲得太好了!是应该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 把党支部建到连队一级。另外啊, 把各级指导员的名称改掉, 设立党代表制度, 都由党代表担任支部书记, 党代表在政治上负有全部的责任。”毛泽东激动而兴奋地说下去:“一个人活着要有灵魂, 一支队伍也要有军魂!我们的魂魄就是各个党的支部, 一定要把支部建立到连队一级!”
毛泽东与何挺颖的这次交谈, 两人的思维互相受到启发, 共同触动了一种新奇的灵感。这次谈话后,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 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进行了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三湾改编, 从而开创了人民军队发展新的篇章。
二、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指挥官
三湾改编后, 何挺颖担任3营的党代表, 他协助毛泽东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何挺颖不仅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也具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其中何挺颖等指挥的黄洋界保卫战大捷, 成为井冈山斗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8年, 由于湖南省委的“左”倾错误, 湘赣边界根据地经历了“八月失败”。为挽救红军, 毛泽东亲率红军31团3营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朱云卿、陈毅安所在的31团1营和袁文才的32团在师党代表何挺颖的领导下, 留在井冈山保卫根据地。8月底, 国民党湘军吴尚部、赣军王均部趁根据地红军大队远去湘南未归, 兵力空虚之际, 纠集四个团的兵力进犯井冈山, 其中, 湘军三个团由酃县、茶陵方向合力进攻黄洋界。何挺颖和31团团长朱云卿、31团1营营长陈毅安三个年轻的指挥官得知敌情后, 从永新火速赶回井冈山。面对兵力和装备优势明显的敌军, 镇定自若, 周密部署。他们指挥两个连深入发动和组织军民削竹钉、垒木头、搬石块、修战壕、筑工事, 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并在黄洋界哨口左边的工事安排一个连的兵力防守, 控制通往大陇的小路;瞭望哨上驻守一个排, 监视山下的湘军活动;暴动队、赤卫队则隐蔽在附近的山头上;袁文才带领32团1营埋伏在山下茅坪的桃寮、斜源、神山、周山一带, 日夜袭扰敌人, 牵制敌军的力量。
8月30日上午, 湘军三个团顺着蜿蜒的山道直扑黄洋界。在何挺颖的指挥下, 守山军民居高临下向湘军猛烈开火。遭到猛烈打击的湘军慌不择路, 拼命往路旁草丛里钻。井冈山军民在路边布下的竹钉阵大显神威, 许多湘军双脚被竹钉刺穿, 痛得乱叫。守山军民趁机搬起石头, 狠狠地朝敌人砸去, 砸得湘军头破血流;另一部分守山军民推动垒木, 硕大的垒木潮水般向下翻滚, 敌军无处躲身, 狼狈逃窜。仅一个上午, 就成功地打退了湘军的三次进攻。中午时分, 疲惫不堪的湘军只得退回山脚下伺机反扑。初战告捷, 但何挺颖异常冷静, 他清楚敌人不久就会反扑, 果断指挥井冈山军民立即抓紧时间加固工事, 根据战事需要, 指派了几个红军战士迅速赶到茨坪把一门刚在军械处修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 做好了新的战斗准备。
下午四时左右, 湘军开始了第四次攻击。待战战兢兢的湘军刚爬上半山腰, 红军阵地上就吹响了冲锋号, 井冈山军民期望已久的第一颗迫击炮弹发出去了, 可惜是一颗哑炮。三分钟后, 第二颗迫击炮弹打出去了, 又是一颗哑炮。湘军欣喜若狂, 加速往上进逼。何挺颖、朱云卿、陈毅安等三位指挥官和全体守山军民更是捏了一把汗, 经过紧张调试, 又用了三分钟的时间, 第三颗迫击炮弹打出去了, “轰”的一声, 正中湘军的指挥所, 顿时, 红军官兵的军号声、锣鼓声、爆竹声、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 湘军乱作一团、落荒而逃。这时, 边界群众手持大刀、梭标, 挥舞红旗、彩带, 出现在附近各个山头上。湘军以为红军大部队回来了, 连夜仓皇逃跑。袁文才率部急追, 一直把湘军赶出江西地界。赣军比湘军晚来了一步。在路上得知湘军惨败的消息, 也仓皇撤退。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后回到井冈山的毛泽东, 听完何挺颖的汇报, 异常高兴, 欣然赋词《西江月·井冈山》一首[2]520: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此后, 毛泽东同志又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 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 凭险抵抗, 将敌击溃, 保存了这个根据地。”[1]61对于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和重要意义, 再次作了肯定。
三、英年早逝, 毛泽东痛失爱将
1928年底, 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为了加强红四军主力28团的战斗力, 调何挺颖同志任28团的党代表兼党委书记。何挺颖在陈毅同志的陪同下到了28团。他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建军路线, 积极整顿党组织, 加强党的教育, 亲自给全团的党支部委员 (包括许多军事干部) 和各连、营代表及政工人员上课, 讲得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深受大家的欢迎。由于他重视作指挥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使该团的政治气氛焕然一新。
1929年1月14日, 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 1月24日在大余同敌人开展激烈的战斗。战斗前, 何挺颖作了简短的动员:马上要打仗了, 对今天的敌人要切实地揍他一下, 团党委的同志可随军部行动。讲完后他立即奔赴前线指挥作战, 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毛泽东得知何挺颖负伤的消息后, 极为关切, 当即指示陈毅转告林彪 (时任红四军28团团长) , 要好好照顾, 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区, 但林彪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929年1月下旬, 部队由大余向东转移, 夜行军中, 在吉潭村突遭敌人袭击, 身负重伤的何挺颖从马上摔下来不幸牺牲。毛泽东得知何挺颖牺牲的消息后, 倍感痛惜。
全国解放后, 毛泽东没有忘记这位曾跟他一起战斗在井冈山的革命战友, 1951年3月, 他亲笔致信汉中地区党委和政府, 询问何挺颖的亲属及其生活状况。1954年,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 还对何挺颖亲属珍藏的何挺颖当年寄回家中的一份《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作了鉴定, 并复信回答了何挺颖亲属提出的询问[2]520。另外, 据统计《毛泽东选集》的正文和注释中曾有四处提到或赞誉何挺颖烈士, 足见毛泽东与何挺颖的深厚战友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严父慈母+战友亲朋=优秀班主任 篇6
一、树立“班主任是学生引领人”的意识, 站在事业的高度, 永葆工作热情去管理班集体
教育实践反复证明, 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极其深刻长远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 班主任工作时要有好心态。好心态是成功的起点, 它包括:乐观、慷慨、容忍、感恩、创造和忠诚等, 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可能成功的必备心理素质。它可以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还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让人心情愉快地接受可能很艰巨的工作[2], 所以, 不管班主任是兼职还是专职, 都应该站在事业的高度来对待班主任工作, 坚守“负责任”的信念, 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永葆热情, 在管理班级中全身心投入, 从而和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和谐愉快的班集体, 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二、严肃校纪班规, 保持纪律的钢铁不容侵犯性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纪律是规范各种行为的准绳。学校的纪律、规范是为了维持其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3], 同时也是为了给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以促进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而制定的。它是每一个学生必须了解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纪律必须自觉遵守, 不管大事小事, 不管有没有人看到和知道, 不管有没有人监督和检查。凡是纪律要求做的, 必须要做到;凡是纪律禁止做的, 要坚决不做。具有高尚文化素质和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都有着高度的自律性。
三、班主任角色定位要准确, 在严父慈母、亲朋战友的角色间自如转换, 运用语言沟通技巧, 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语言沟通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巧妙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开展单独谈心和集体谈话, 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 并可以根据心理需求来准确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各种角色间灵活转换, 以构建班级和谐愉快的气氛。
单独谈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 既给予了学生尊严, 又解决了潜在的或现存的问题。首先要树立科学育人、情感育人和艺术育人的新观念, 放低姿态, 不要永远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1) 维护校纪班规时要像威风严厉的父亲, 让学生明白纪律的严肃性、不容侵犯性。 (2) 关心学生时要像温柔细心的母亲, 对学生的冷暖苦乐感同身受, 更要热情周到、关怀备至, 这样才能播种柔情, 收获感恩, 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3) 与学生交换思想时要像推心置腹的亲朋, 注意说话方式方法, 刚柔并济, 让学生觉得你是热情、诚恳、亲切的, 还要实事求是、真诚坦荡, 这样才会赢得尊重和信赖并达到教育目的。 (4) 与学生共同参加集体活动时要像并肩前进的战友, 患难与共去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最后, 班主任要准确定位, 灵活地在各种角色之间自如转换, 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集体谈话应从学生普遍存在的和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选择主题[4], 谈话时适当地加入情景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刚学完妇女妊娠、生产过程后, 我及时安排了一次主题班会《感恩的心》。在谈话中设计了以下情境:首先重播学生白天刚看过的妇女妊娠、生产过程视频, 再播放《咱爸咱妈》电视剧的主题曲和MV, 之后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时播放父母养育下一代的艰辛操劳画面和图片;最后降低歌曲音量。我说:在这个世界上离你最近的是你的父亲母亲, 因为是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 全心全意地指引你教导你;离你最远的也是你的父亲母亲, 因为即使去往天堂, 他们仍然会在最远的地方悄悄地牵挂你、默默地祝福你。我又进一步讲当今我们应该如何感恩他人、尊敬长辈和回报社会的精神问题, 此时适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那次班会很多学生热泪盈眶, 深受感染。这次集体谈话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既引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 又使学生懂得了感恩他人、尊敬长辈和回报社会的道理, 没有宏篇大论, 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四、建立与各位任课老师及家长的高效反馈、沟通和支持系统
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广泛联系、沟通。每门课程安排正、副2个课代表和2个小组长共4人, 协助老师搞好授课时的班级管理工作, 并及时做好课堂违纪学生的记录, 这样班级内部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职责,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积极性, 也激发了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 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和鼓励的作用, 并最终形成赶、比、超的学习氛围。另外, 班主任根据各科课代表汇总和上报的一周课堂记录, 对爱好学习者及时表扬;对个别违纪学生进行单独谈话,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尊重了学生人格, 这样班级整体成绩提高非常明显。加强与家长的高效反馈、沟通。开学之初, 主动让学生填写家庭成员和亲密关系人的联系方式, 并经常给家长发送祝福和报喜、报平安短信, 很快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达成了共同教育、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并相互支持的共识, 形成了家庭、学校和教师合力共育人的目的。
中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支持系统较弱, 因此应摈弃“管、卡、压”的生硬工作方式。播撒严父慈母般的爱意是我们做班主任的责任, 奉献亲朋战友般真挚的感情是我们当班主任的义务。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 一定要树立“班主任是学生引领人”的意识, 站在事业的高度, 永葆工作热情去管理班级。首先要像严父一样, 树立铁的纪律, 保持校纪班规的严肃性;其次, 要像慈母一样, 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在学生思想和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最后, 要像亲朋和战友一样彼此信任、互相帮扶, 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多样性需求的“四有”新人, 这就是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所在:严父+慈母+亲朋+战友=优秀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劳凯生.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大龙, 倪景武.工作赢在心态[M].红旗出版社, 2010.
[3]耿向东.教师的科学思维[M].川大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