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立意

2024-09-03

精准审题立意(精选12篇)

精准审题立意 篇1

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安排下, 笔者有幸参加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作文的阅卷工作, 在经历现场的培训、试批、磨合、正批、批阅过程中的调整等工作之后, 我对高考这一应试作文以及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心得与思考。

一、慧眼拨云见日, 审题精准要到位

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仍然是命题作文, 前面三则材料分别是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前四句, 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 第三则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巨人传》序言的节选。三则材料有古今, 有中外, 从不同角度、层面给予提示:材料一, “临行密密缝”是母亲的慈爱, 是对游子“迟迟归”的担忧。慈母不忍心让儿子远游, 但不得不让他出外游历、闯荡, 这是亲人间忧与爱的表现。材料二, 鸟儿对土地的歌唱, 浅层是鸟儿 (生灵) 对环境的忧与爱, 深层是儿女们对故土、民族、国家的忧与爱。而材料三, 是对所写伟人经历和品质的高度概括, 是超越种族、故土甚至国界的带有全球视野和宇宙情怀的忧与爱。

“忧”, 可理解为忧虑、忧患、忧思、忧郁、忧愁, 甚至是忧愤;“忧”的对立面是“乐”。“爱”, 可以是慈爱、友爱、情爱、博爱, 甚至是溺爱;“爱”的对立面是“恨”。而“与”的出现使得两者的关系变得复杂——忧中有爱, 爱中生忧。爱亲人、爱生命、爱社会、爱自然;忧黎民、忧生态、忧天下等等。都可用“与”来联系, 从而深入浅出的思考、探究。这些应值得考生细细揣摩, 而且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提示, 更是思维的促发点, 是审题是否精准到位的关节点。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 我们接触到了大量没精准审题就下手的作文, 不少考生没有去揣摩材料背后的信息, “就题写文”, 结果出现了将“忧与爱”整体打包, 或一会儿写“忧”一会儿写“爱”, 或只写爱, 或“爱多忧少”等现象, 凡此种种都是审题不够深入的表现, 拿到题就动手怎能审题到位。这些作文较多的被划归为“五类文”, 即被视为偏题甚至严重偏题。

二、扬弃陈芝烂谷, 选材立意显深刻

作文写作必须要融入中学生视野、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只有平时多观察、多实践、多阅读、多思考、多动笔、多积累, 我们才能胸中有墨、下笔如有神, 也才能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阅卷中老师的普遍感受是;我们的考生“对得起他们家六位至亲了”——不少考生选择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写作的对象。从自己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写到高考, 写他们如何担忧和关爱着自己的成长, 或叙写、议论高考前夕至亲们是如何为高考保驾护航的, 更有甚者编造至亲离世的情节, 以营造伤感的气氛, 想博得同情的分数。大凡这一类平庸的文章, 被划归为“四类文”。这些考生所写内容固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我们的学生就这点生活感悟吗, 就这点可写的东西吗?况且没有想到这是极烂熟的素材吗?但现场还是涌现了大批叫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它们无不显示考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传达了他们的思考和见解, 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而生忧、有因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而对中国美食生态的隐隐担忧、有对城市化进程而致村庄行将消失的复杂情愫、有对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的拷问、有结合实例对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忧与爱”度的辨析······这些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思维独特的文章, 无一不得到了阅卷者的青睐, 获得高分甚至满分。

三、绕离穷途末路, 构思独特出精彩

高考作文不仅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 还要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 考生逻辑说理能力, 考生创作的思维发散能力, 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生现场的机智······在“忧与爱”这篇作文构思的时候, 在大家都写父母如何担虑和关爱自己的时候, 如能从孩子的角度去写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和忧虑, 或者直接跳开这样的思维, 去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可写的内容, 向思维的横向或纵向去深入思考。一位考生在引出“忧与爱”的话题时, 就巧妙地从考场着笔, 先描述了考场的严肃环境, 接着写监考老师爱护考生而担忧瓶装水会弄湿试卷而微笑地将瓶装水置于地面的情节, 然后再由此展开, 这样的构思可谓机智而独特。对此作文阅卷负责人何永康教授有这样一句精辟的评价“亏你想得出来!”当然, 考生的语言表达, 文字书写也很重要, 今年阅卷中就有较大比例的因语言表达不够精炼的作文或书写潦草、涂改较多直接被降低一档评分、甚至是极低分的情形也不在少数。而作文的文体没有无优劣的区分, 但是那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作文被视为五类卷, 如果语文素养较差者, 则可能是六类文。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不容小觑。因此, 我们不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训练、思考、总结,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还要留意前车之鉴, 努力写出语言精练、审题精准、立意深刻、选材合理、布局精妙的优秀作文, 如此, 才能成功作文, 成就高考。

参考文献

[1]罗胤.关系类话题作文备考策略[J].新作文 (高考在线) .2006 (02) .

[2]李光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七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1 (04) .

[3]陆鹤飞.浅谈作文的选材与立意[J].阅读与鉴赏 (上旬) .2011 (07)

精准审题立意 篇2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问题设计与审题立意 篇3

一、问题设计的应用

新课标1:“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

第二个问题,他们没有按照游戏规则比赛是对还是错?答:认为对或错都有道理。

第三个问题,认为他们对或者错的原因是什么?

答1错,⑴“山羊过独木桥”有特定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玩的也就不是这种游戏了,所以立意可以是:遵守规则。⑵不遵守规则,也就无法体现公平竞争,所以立意可以是:不守规则,漠视公平。

答2对,有些规则不一定合理或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对于游戏是这样,对于人生和社会亦然,所以,立意可以是;默守陈规不如勇于打破旧规则。

新课标2: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给野生动物喂食。

第二个问题,给野生动物喂食对错?答:错。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错?

答1因为有明确的警示标志,而且上升到依法惩处的高度,所以立意可以是:要尊重公共秩序、养成良好公德。

答2因为易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人在自然界中要懂得尊重其他生命的生活习性、生存空间,过多的干涉犹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只能弱化他们的生存能力,所以立意可以是:尊重生命,顺应自然或者是对待子女不要过分溺爱。

北京卷: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第一个问题,这则材料主要是说什么?答:北京的老规矩。

第二个问题,北京的这些老规矩好吗?答:好。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好?

答1因为这些老规矩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文化精华,所以立意可以是:不能淡忘老规矩,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答2这些老规矩可以使个人终身受益,进而使社会更文明,所以立意可以是:恪守老规矩,让生命更有素养,让生活更加文明。

二、问题设计的指向

上述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审题时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弄清主次。弄清材料的主角或主要事件是什么,比如新课标1主要在探讨“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安徽卷主要是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之间关于演员是否可以改动剧本的争论;福建卷主要是对于空谷的不同看法。

第二个,辨别是非。对于材料提出的观点是非优劣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比如福建卷,对于空谷,想到不同的场景主要是由于心态的不同决定的,想到悬崖峭壁的人是消极的,想到栈道桥梁的人是积极的,我们要赞美的是那些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而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比如安徽卷对于演员是否可以改动剧本的争论,认为可以改动和不可以改动都是切合材料的立意。

第三个,分清原因。对于原因的分析,答案就是立意,原因很多,所以,立意也很多,这就是新材料作文的开放之处。对于原因的分析决定了立意的高低,如新课标2的立意2就要比立意1深刻。同时,还要参考自己积累素材,比如,认为“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是否可以改动,那就要看自己的素材积累是遵守规则的多还是打破规则的多,简单的讲,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一定要弄清楚哪个立意自己能够写得更精彩,能够写得精彩的立意是考生的最佳选择。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从外在形式上看, 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提示语, 一类是无提示语。江苏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 命题作文基本都是属于有提示语的。提示语的出现,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了一些写作的方向。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千万不可忽视提示语的作用。

从语法结构上说, 命题作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词语式的, 比如“脸”“墙”“肩膀”等。对于这类词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要采取的审题方法最好应该是添加语素, 化大为小或化实为虚, 就拿“肩膀”为例, 我们可以从虚实和添加语素的角度做如下分析:从“实的角度, 可以把它具化为“某某的肩膀”最容易让我们高中生想到的是“父亲的肩膀”, 从虚的角度“肩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依靠”, 一种“基础”, 还可理解为一种“责任或担当”。第二类是短语式的, 江苏从2006年开始的命题作文, 几乎都是短语式的。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 所有的这些题目都是短语式的命题作文。针对短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应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对这类作文题目进行审题。一般来讲, 如果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那么我们的审题重点应该放在偏的部分, 也就是修饰语部分;如果是动宾短语, 那我们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动词上, 比如江苏2007、2009、2011年的作文题, 我们就应该把审题重点放在“怀想”“品位”“拒绝”上;如果是主谓短语, 那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上, 比如“生活多姿多彩”这个题目, 我们的审题重点就应该放在“多姿多彩”上。还有一类比较难的就是并列式短语, 如果是这一类作文题目, 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两者都要兼顾, 但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就拿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来分析, “忧与爱”这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那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扣住“忧”和“爱”两个方面, 不能取“忧”舍“爱”, 也不能舍“爱”取“忧”, 要两者都兼顾, 但同时也要考虑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并列式短语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对立统一, 即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 即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并非绝对式, 即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式, 即由此有彼式, 如“成人与成才”;条件关系式, 即有此才有彼式,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从最近几年考查的并列式关系作文题来看, 现在的关系型作文题, 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关系, 它可能是几种关系并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包容性和灵活度, 就拿“忧”与“爱”来说, 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因果关系, 因为爱所以忧,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应该要放在“忧”上, 在“忧”中体现爱, 当然这种爱可以是小爱, 也可以是大爱。还有第三类是句子式的, 也就是标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是以句子为标题的, 那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如“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些作文题就都是属于句子式的,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应该要抓住“未必”“胜”“想握住”这些词。就拿2006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说, “想握住”和“握住”是有明显区别的, “想握住”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 文章应铺垫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 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没有关注好这个“想”字, 而导致在审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在审题时它所采取的对应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 作为考生, 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应该首先判断这个标题是属于哪种形式的, 这样才能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还有一类就是从内涵上对命题作文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观点型作文题, 即题目就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例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等;一类是论题型的, 如“说安”;一类是寓意型的, 即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门”“路”等, 如果带有比喻、象征意的作文题, 那么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它比喻背后的那个本体, 只有抓住了那个本体, 或者是某一事物的象征义, 你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 要不然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很肤浅的东西, 是根本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归类分析, 在审题时, 有几句话必须要牢记于心:能化大为小的必须化大为小, 能化虚为实的必须化虚为实;必须理清题目的结构, 它到底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 还是一个句子;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结构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找准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行文的重点。此外,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后还必须要多角度地思考, 不要想到一个就匆忙下笔, 因为你第一个想到的, 其他同学都有可能想到, 你应该想四个、五个, 甚至更多, 然后再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立意点。在落笔之前的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不应该在这方面吝啬, 舍不得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必须要“磨刀”,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 那么哪怕你后面的作文中构思再精巧, 语言再出众, 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江苏的命题作文已经考了整整7年, 不会一成不变的, 从今年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确实已经看到了它的一些变化, 往年的“提示语+题目+要求”, 变成了今年的“材料+题目+要求”,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要训练命题作文外, 我们还要注意训练新材料作文。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点拙见。

作文审题立意 篇5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1、特点: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组成。

材料:引出划定的范围和思考对象。可以由材料出发,又不能机械地拘泥于材料;提示语:对材料解释说明,或补充介绍,帮助理解,扩展思维,明确要求;话题: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主旨,所写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行;要求:是规定作文角度、内容范围、体裁规定、写法要求、字数限定。

2、审题立意技巧

(一)观点型话题

这种话题本身就是论点,亦即文章的主旨,写作时只要在文章中表现主旨就行了。教学案例: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由此可以立意:

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忘记不快,铭记幸福;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遗忘与铭记一路同行;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二)范围型话题

这类话题通常只是给考生圈定一个写作范围,考生必须根据这个写作范围去确立文章的观点,亦即文章的主旨。然后围绕这个主旨去写。教学案例:

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 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抒发感想。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1、“学习、生活、思维”实际上揭示了写作的三个范围,学习空间、生活空间、思维空间。

2、“保持、打破、拓展、开创”这四个词语为我们揭示了四个写作的切入角度:保持空间、打破空间、拓展空间、开创空间。

3、将上述三个写作的范围和四个切入的角度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十二个写作的内容,如:

保持学习的空间、打破思维的空间、拓展生活的空间、开创生活的空间、保持思维的空间、拓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这样立意:给心灵开扇窗、成长需要空间、给我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思想自由驰骋(三)关系型话题

这类话题通常是在提示性文字中涉及两种以上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命题时命题者将这两种或以上的事物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以并列短语或并列复句的形式出现。

审题时必须确定立意主旨,亦即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会偏离话题。教学案例: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

请以“自己与别人”为话题写一篇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审题立意:

这是个关系型话题,涉及到“自己”与“别人”,根据提示语,重点应该放在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别人。由此可以立意:

自己·别人·人生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倾听别人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和谐

(四)列举型话题

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只要抓住列举的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肯定其中的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也就是没有必要一个不漏地全面兼顾。教学案例:

人的兴趣有多种多样,兴趣之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干任何事要想成功,都需要一定的兴趣,因为有兴趣,有些人一生卓有成就;因为有兴趣,有些人对生活充满激情;也因为有兴趣,有些人感到虽败犹荣,无怨无悔…… 请以“兴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审题立意:

这个话题里面包含着几个写作的信息:

①兴趣有许多种②兴趣可促成成功③兴趣可影响生活情趣④兴趣可决定对生活的态度等等。

抓住这些因素,然后逐个思考,寻找最佳和最容易出新意的一点就可以立意写作了。(五)寓意型话题

这类话题不光有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还有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对于这类话题,写作时不要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要挖掘它的深层含义,根据它的深层含义来确定文章的主旨。教学案例:

请阅读下列这则材料:

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商业街开了家店铺,发现这里到处是残砖乱石。邻街的商家说,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路人和车辆慢下来,进店铺的几率增加了,才能有商机。乡下人却坚决搬走石头,并找人修平了路面,从此,人车畅流,一派繁华,以前绕道的人也回来了。请以“石头与商机”为话题写篇作文。审题立意:

话题中的“石头”就是一个典型的喻体,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联系,可以看到“石头”的本质是利己主义的表现;而“商机”是事业的成功的关键。由此可以立意:

不能损人利己,而应先利人后利己。

要真诚善良,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关怀他人,亦被他人关怀。为大家就是为小家,帮助他人亦被他人帮助。

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改善环境可促进发展经济。尊重他人,行善去恶。发展进步双赢为上策。★审题立意训练: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如:《人之常情》、《带着感动出发》等等。

2、材料式命题 08年江苏卷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都与好奇心相关联。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审题方法指导: 明确“重心” 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1.偏正结构“题眼”往往是在限制或修饰上。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好奇)心 [绿色]生活(绿色)生活 2.动宾短语、介宾短语做题目,题眼往往是动词或介词。《遥望星空》、《面对大海》

3.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即主语是写作的对象,而谓语动词是文章的重心。《我想握住你的手》

4.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 人与路 过程与结果 走与停

5、以单个词命题的作文,注意类别,区别对待。《父辈》、《责任》、《肩膀》、《季节》《愿景》

例: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注意题目中的“地”字。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诗意”指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1、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2、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3、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4、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类题训练: “世界因你而精彩”。审题指导:本题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的重心呢? 句子的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化“意”为“象” 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2006年湖南卷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方法点拨: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1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

2、勇斗歹徒是意气。

3、苏武牧羊是意气。

4、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以内容“熟”为考虑的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题目小”为上策,闪亮登场,抢人眼球。

【写作策略】

1、切合题意,明确补题范围

琢磨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补题的内容。一般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居多,考生应当根据题意明确补题的范围,否则容易偏题甚至离题。二是文体的要求。有一些半命题确定了文体,比如《小议》,显然是议论文,但更多的题目则是不同的补题有不同的文体,因此,考生要在文体定向的前提下选择补题内容。

2、拓展思维,筛选补题对象

许多考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所以往往难于开掘出更大的补题空间,因而也就无法补好题目。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筛选好补题对象。

比如《生活因______更精彩》这个题目,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电视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语文、学习、《红楼梦》、考试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选择、网络等;从自然考虑,可选择登山、探险、亲近自然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

3、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

对任何一种作文题型来说,创新都显得相当重要。在半命题作文考试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二是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

比如:《 的滋味》这一文题,填上“牛排”、“辣椒”、“喝茶”,就滋味写滋味,则缺乏新意。如能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扣紧“滋味”进行深处开掘,那么《登山的滋味》、《下雪的滋味》、《采访的滋味》,则有了一定的新意。再进一步拓展思维,选择《作弊的滋味》、《说谎的滋味》、《出走的滋味》,则题目就更为新颖了。求新是好的,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令人生厌。

4、寻求展示,争取补题有利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够使考生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因此,在补题时,考生要尽量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

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熟悉的内容,考生难于把握,很难写成功。二是与自己的知识储存紧密相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储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和自由。★ 半命题审题立意训练:

选择下列一道题目,先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500字左右。

1、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请以“________的爱”为题,作文。

2、鼓掌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鼓掌。请以“为 鼓掌”为题,作文。

3、在 的影响下

4、,感觉真好

5、珍惜所拥有的(如亲情、友谊、时光„„)

6、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请以“_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 以“ 让我陶醉”作文

大海让我陶醉

苍茫宇宙,万物轮回,大自然向人们展示花的妩媚,树的挺拨,山的竦峙,水的流长。而我独爱那深邃蔚蓝的大海,它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忧伤,是欢乐,是痛苦„„

我喜爱大海的静谧。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这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祥,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那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情感荡然于胸。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那种博大,那种广袤,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被静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爱大海的澎湃。学习鲁彦的《听潮》时,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种听潮的渴望。海水冲击岩石的巨响,那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令我神往。当我也站在海边,听着那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又如各种乐器齐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悦,是无与言表的。那时候的我,尽管没有拥有天地万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爱,喜爱大海的这份激情,这份豪迈,让我觉得生活中,也要激起这么一份豪情,去面对万物,去面对挑战。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这让我怦然心动、让我陶醉的大海!

明形辨体,审题立意 篇6

命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直接规定题目及要求的作文考查形式。命题一般由题目、文体要求、字数要求三部分组成。

二、命题作文的主要特点:

1.命题者只给出一个标题作为写作的依据,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是一句话。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如文体要求、字数要求等。

2.命题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直截式命题、含蓄式命题、情景式命题、读写式命题等。

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点:

1.推敲字词含义。概括性题目既要理解字面义,又要把握其引申义与比喻义。如“转折”,“包容”,“自嘲”,“肩膀”等。

2.分析题目语法结构,找出关键性词语。如“清流与活源”,“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留给明天”,“北京的符号”等。

3.辨明标题明示或隐含的关系。如“清流与活源”,“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走与停”等。

4.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在题目中加一些限制性词语,使其变实、变小、变具体。如“习惯”,“包容”,“转折”,“肩膀”,“愿景”等。

5.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推敲比喻象征义。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树木、森林、气候”,“今年花胜去年红”等。

四、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以“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提示:①“魂”是什么?是灵魂,是精神。②人之“魂”,国之“魂”,民族之“魂”……③“魂”之意义作用。

2.以“对手”为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提示:①“对手”可指敌人、仇人,也可指亲人、朋友。②“对手”可是竞争对象,有竞争,就有目标;有竞争,就有激励;有竞争,就有发展。③承认对手,欢迎对手,尊重对手,善待对手。

3.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①“欣赏”什么?景点的优美风光,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一个人的美德、才华、历程、业绩……。②“学会”是立意重点,为什么学?怎样学。

4.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提示:①喻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评判事物要注意时间、地点、情感的变化。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联系的。

材料作文

一、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一则或几则特定的材料,让写作者通过阅读材料,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命制标题写作成文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材料作文的主要特点

1.提供特定的材料,作文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出。审题有一定的难度,既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准确提炼材料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寓意和最本质的中心。

2.材料呈多样性。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从数量看,有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从内容看,有事例型材料和寓意型材料;从时间看,有古代材料和现时材料。从材料作用看,有铺叙式材料,感点式材料,立论式材料和情景式材料等。

3.材料作文在文体上有较严格的限制,往往只能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要点

1.读懂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精髓。如“鸟的评说”,“小姑娘与玫瑰园”等。

2.从不同角度理解,提炼不同观点,选择写作角度。如“读《画蛋》有感”,“挖井”等。

3.区分材料的种类。单项材料,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多项材料,要注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地把握中心与主旨。如1997年高考题“乐于助人”与“俏俏走开”两则材料。又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Ⅰ、Ⅱ等。

4.给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可抓住关键词找主旨,可分析形象找主旨,可落实寓意找主旨,可分析内在联系找主旨。

5.重视“要求”中的种种限制。如体裁、字数等。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列子曾有一次射中了目标,便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道:“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射中的原因就不叫射中。”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再去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要牢牢记住它,不要忘掉了。”

以上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故事,你读后有怎样的认识与感受?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射中了目标却“不知道射中的原因”,表明射中具有偶然性、侥幸性。这一次射中了决不意味着下次也能射中,因而这一次射中也就不叫真射中。“知道射中的原因”就是从理性上明确了射箭的技术要领和内在规律,而没有把握射箭的技术要领和内在规律就不能保证射中目标。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善于分析、研究、总结,要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偶然成为必然。

2. 阅读下列名言,按要求作文。

①朝着太阳走,影子总是在身后的。

②人生的转折,往往就是由一件意外的事促成的。

③上帝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④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读了上面的名言,你一定会有许多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希望、目标,要实现理想、希望、目标,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只有坚定信念,有恒心,有毅力,才能获得成功。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秋实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我自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要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的俊秀。

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秋实”低下了头,表现的是谦虚,是诚实;“秋实”在沉思,思的是成熟的历程,想的是如何的感恩。成熟不忘阳光雨露,这是“秋实”的美丽;成功不忘众人的关怀,这是人生的境界。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别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争名夺利。如果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不能自拔,往往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劝勉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予,甘做为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铺路的泥土。

话题作文

一、话题作文就是在一定的事理或情景材料的基础上,用一段提示性语句,提出一个大家都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议论的对象,以启发写作者运用联想、想象、辨证、发散、聚敛等多种思维方法,调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

1.具有特定的命题形式。一般地说,完整的话题作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①提供的材料。或一个事实,或一段小故事,或一首小诗,或一段议论性文字等。②提示语。用来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③话题。由材料引出的、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④写作要求。就是写作的限制条件和规定。

2.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说它开放,是因为它给了考生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考生可根据材料或话题所提供的内容,自由地选取角度,确定立意,选择材料,设计结构。在表达方式上,可自由地选择文体。可写常用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也可写小说、诗歌等。

3.思维自由灵活。可充分运用联想、想象、辨证、发散、聚敛等多种思维方法。

三、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要点

1.明确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立意必须依据材料。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概括“话题”作文,材料只起引出话题的作用,作文可用可不用。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

2.明确话题的类型和话题的意思。①话题提出一个概念。如“诚信”,“规则”。②话题揭示一种关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平凡与自豪”。③话题表述一个观点。如“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一枝一叶一世界”。④话题提出一个喻体。如“凤头、猪肚、豹尾”,“山的灵动,水的沉稳”。⑤话题限制写作范围。如“心灵的选择”,“双嬴的智慧”等。

3.明确话题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之间的关系。材料引出话题,提示语指明方向,话题规定范围。

4.揣摩命题背景与命题者意图。任何一个话题的提出都有其现实背景与针对性,大都带有倾向性。揣摩背景与意图,有利于把握立意的方向与角度,有利于确定选材的范围。如“诚信”,“双嬴的智慧”,“答案是丰富多采的”等。

5.明确命题的具体要求。

四、话题作文的拟题。

话题作文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扩展话题成标题。

2.概据主旨拟题。

3.运用修辞手法拟题。

4.化用古诗、成语、歌曲拟题。

5.采用疑问句式、公式拟题。

五、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做过的事情,要反思一下,是否正确,是否还有缺漏;学过的知识,要反思一下,是否掌握,是否记得扎实;面对自我,要反思一下,是否正直,是否真诚坚强。个人要反思,国家也要反思,只要智慧存在的地方,就都少不了反思。

请以“反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提示:反思,意为思考过去的事,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可以是个人的反思,国家的反思;可以是思想的反思,行动的反思;可以是生活的反思,工作的反思,学习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对成功的反思。能够自觉地反思,表现出的是聪明智慧、谦逊谨慎、豁达大度、坚强勇敢。反思让人聪明,让人成熟,让人坚强,让人成功;反思让国家富强,让民族振兴,让世界和平。

立意命题示例:

1.反思,人生的大智慧2.反思已过,超越自我

3.三省吾身,坦荡做人4.反思历史,成就未来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6.我思故我在7.自省者智,自知者明 8.由“负荆请罪”想到的 9.有感于德国总理的一跪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和风格,而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代中国,但是却被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有的学者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与认识?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本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和”与“不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睦、和谐、和平是人际关系融洽、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幸福美满的重要保证;思想解放、见解独特、风格各异又是和谐繁荣、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

立意命题示例:

1.和而不同,国富家兴2.和而不同,方有大同

3.和则兴,变则通4.和谐凝聚力量,创新创造奇迹

5.和谐成就伟业,改革创造未来6.和而不同,方是自然之美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形象:文明自律的,粗俗放任的,畏缩不前的,朝气蓬勃的,萎靡不振的……

请以“形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形象,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的形状或姿态。“形象”可分为人的形象,物的形象,个人形象,集体形象,国家形象等。形象能反映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性格情感,文化素养等。不同的形象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形象”的展示与存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形象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形象的话题属热门话题 ,如树立形象、塑造形象、形象大使、形象工程等。

立意命题示例:

1.内强素质,外树形象2.亮出你的风采3.扬浩然之气,展美好形象4.高风亮节,形象自见5.知荣辱,展形6.洗脸·照镜·做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搏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你自己的?”

材料二:画家六岁的孙女婷婷画了一只红色的兔子,画家说:“你画的兔子不对。”婷婷又画了一匹长着翅膀的马,画家又说她画得不对。婷婷停笔问道:“为什么不对呢?”

后来婷婷的画被送到西班牙去参加儿童画展并得了大奖。

材料三: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若单论规模,海尔在国际上还没有优势;但就创新精神而言,海尔敢于跟跨国公司平起平坐。”

请以“创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提示:“创新”意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历史在创新中前进,社会在创新中发展,科学在创新中进步,人在创新中成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势必裹足不前;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才能有所作为。创新免不了有阻力,免不了冒险,免不了失败,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立意命题示例:

1.贵在有创新精神2.创新,社会前进的动力 3. 世界因创新而美丽4.推陈方能出新

5.高扬创新的旗帜6掌声为创新者响起

5. 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李白再飘逸,他不懂上网;

你再英雄,也成不了刘邦。

哪儿来这么多的痛苦啊困惑啊!

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你说是吗?

生活中痛苦和幸福往往与心态有关。人生是否幸福,在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情况。对此,你的看法或感受是怎样的呢?请以“心态和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心态能影响人生,人生亦能改变心态。以悲观厌世的心态看待人生,则人生暗淡无光;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希望。影响心态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客观,顺境、逆境,得意、失意;经济的、政治的,事业的、学业的,出身的、职业的……

立意命题示例:

1.宁静以致远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我的忧乐观

4.心底无私天地宽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篇7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虽然标题已确定,但前面的材料却限制了作文的写作角度。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第二段的起句和结句:“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由此可知,“角色转换之间”只能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的转换,而且要针对当今社会上“文化反哺”这种现象来作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重点是“之间”,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

【例题三】(2013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注:菲尔丁应是英国作家。为给考生呈现考场真题原貌,未直接修改原文字。特此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首先,要分别理清三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其中,丰子恺的话表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比较单纯,不像成人那么复杂,他们看到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英国作家的话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的心灵“提前硬化”,没有朝气与活力,过早成人化;美国作家的话表明,“孩体时代”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综合三句话的意思,找出交集(共同点),不难发现,本次考题若围绕童真、纯真立意,都是合乎题意的;如果围绕“青春”立意,就偏题了。

【例题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不难看出,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句均为各自的末句,关键词均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人品”,它们的交集就是“作品与人品”即“文品与人品”。准确的立意应为人品与文品有必然的关系或者无必然的关系。

二、揣摸法。一般来讲,命题者的意图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揣摸出来的。审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在材料中流露的情感倾向或态度。

【例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立意】该题若从树根的角度立意,可为“要有奉献精神”;若从树叶角度立意,可为“知恩图报”;若站在二者之间立意,可为“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哪一种立意最佳呢?再读材料,从“树叶……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对树根“吵吵嚷嚷,大发脾气”,树根“从地底下发出温和的声音”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的现象的,故而第二种立意“最佳”。

三、观照法。命题一般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因而可以用观照现实生活的方法,来审视材料的寓意和指向。

【例题六】(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审题立意】材料的第二段已明确告诉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审题时要弄清两个关键点:“上述现象”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与之相似。

由第一段可知,“上述现象”指的是一棵棵树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而森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当年“现实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有意义话题”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1977年5月提出的口号,到1986年,已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若用“观照法”,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当年有不少考生却写成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之类的文章了。

“树木、森林、气候”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如若这般写来,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前者略后者详,就既合题意又有高度了。

四、追问法。

反复阅读材料,对“初始立意”进行追问,如果“初始立意”错误或欠妥,可不断否定,完善,直至“最佳”。

【例题七】(1983年高考作文题)

(一)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审题立意】下面是当年几位考生的作文标题,你认为那几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

前7位考生的立意为“恒心、毅力、坚持”;最后一位考生的立意为“专一”。究竟哪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呢?这就需要用“追问法”了。

这位“挖井人”没有挖出水来,是因为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都不是。他挖了五个地方均不见水,还要“换个地方再挖”,看来他是不挖出水来决不罢休。你能说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显然不能。他的根本问题是不专一。如果他专注于一个地方,不停地挖下去,挖到海平面以下,还挖不出水来?

用“追问法”可知,后两位考生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五、求异法。

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吸引不了读者,自然也就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妨来点标新立异,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更有价值的见解。

运用此法,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言之有理,与时代主流合拍,有积极意义;不要弄巧成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总是嘲笑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滥竽充数”还成了成语,被解作“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这是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价值并不大,只是给人们一则笑料,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罢了。

如果跳出众人一贯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得出全新的见解。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假乐师在他面前一番胡吹海侃之后,就被不加考察地编入乐队,而且在他眼皮底下混了那么长时间,至死不觉。这说明什么?对一个假乐师尚且如此草率昏聩,对手下那么多官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官吏了解甚少,又怎么管理这些官吏呢?连官吏都管理不好,又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这种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所立之意———用人失察,误国误家,较之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所立之意———为人须有真本事,意义要大得多,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更有价值。

初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8

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呢?

一、审题要正确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要想真正打开作文的那道窗,把握作文的“眼睛”,即审好文题至关重要。审题正确,就像“瞄准靶心,命中十环”,所写文章符合文题的要求,则高分有望;审题偏题文题的要求,下笔偏离题意,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盘皆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打开文题“那扇窗”,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进行审题。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审题,都必须看透题目及材料背后的内涵,判断题目和材料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写作的基本框架。

要想正确的审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或材料的基本意思和要求。这一步骤,其实也就为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打下了基础,也是为下一步的立意和构思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

毋庸置疑,在初中作文写作中,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题目或者材料中,明确命题者想要学生写哪方面。只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和材料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地审题。

在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往往只看材料表面意思,对题目和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而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对题意的理解片面不全,这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会陷入到偏题的陷阱当中。很多学生在读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中,只是把握住了“哲理”,而没有看到命题者的另一层意思,只将写作的层面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哲理层面。但是,如果学生把握材料的内涵,就知道,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正反”的矛盾关系,因此,审题、立意就必须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立意要有效

文章是否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关键是审题。但是,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光靠正确审题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分作文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立意。有效的立意,具有深度的立意,才能很好地提高文章的高度,为文章加分。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一)逆向思维。

雷同、模式化、没有个性,是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那学生如何摆脱模式化的写作困境呢?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逆向入题法。所谓的逆向入题,也就是采用逆向思维,选取常规思想的反面作为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如《谈“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题目,按照常规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这句俗语的正面、常规解释,即“常在河边走,湿鞋在所难免”,作为立意立足点,阐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内涵。这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但是显得“模式化”,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此立意是正确的,但是不新颖,文章的深度可能会受到模式化的影响而有所缺失。但是,如果学生逆向思维,立论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从这样的逆向思维入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丰富内涵。

好文章的标准是内容单一,但是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立好意,就要增加文章的层次,只有通过富有韵味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为立意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因此,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使用“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方式,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情节、线索等来增加文章的层次。

如2010某省中考作文题目《误会》,这是个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误会”进行正面的解读,写“我”与他人产生了误会,产生了什么后果,经过“我”的努力,误会得以化解,这是一般立意思路,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如果增加写作的线索,或者说内容,丰富文章的立意点,就可以让文章更深刻。如在前面所说的思路之上,学生可以再增加一条潜在的线索:在“我”想方设法消除误会后,发现“误会”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的判断失误。在此思路上升华———误会,有时候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这和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异曲同工,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就得到了丰富,立意也就更深刻。

审题和立意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点,初中学生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实现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审题与立意,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2]付明伟.小学语文课预习方法之我见.新课程(小学),

浅析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9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0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1

四处游走的猫:什么话题作文,吓死宝宝了,只能说学弟学妹们挺住!……

牙巴怪兽66:想当年我随手就是几封情书,看遍“四书五经”,读过“琼瑶”“三毛”,学过“凌波微步”,没想到还是败给了话题作文!

娃娃ai雅雅:感觉话题作文还是挺好写的,只要审题立意正确,按照各类文体的基本套路去写,再搞点精彩的描写啊,抒情啊,议论啊,妥妥的就是一篇高分作文。

萌mm奔火星:话题作文可是你们文艺青年的天下耶!

【考纲概述】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环节,从命题作文到一般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虽然在审题上一步步降低了难度,但同样不可忽视,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特别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和问题,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引着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范文例举]

美丽的谎言·爱的真相

爱的荆棘丛中开出谎言的玫瑰,请不要摘下它……

——题记

电视剧中最常上演的谎言就是:“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伴随着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神和妈妈转身时面颊上晶莹的泪滴,这个简单的谎言却在不经意之间掳获了所有人的同情和谅解。

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

“别担心,我不会有事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威马逊”超强台风,突如其来的灾难需要勇士们的抗击。无数的抢险官兵,无数的白衣天使明知危险重重,仍毅然告别了亲人,这句简单而温暖的安慰在特定的场景中更显珍贵,更令人动容。

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

著名的短篇小说《咸咖啡》描述了一段因谎言而增色的爱情。平凡的男主人公为了吸引备受欢迎的女主人公,在豪华的酒吧里放话:“我要一杯咸咖啡。”正是这句特别的话让女主人公注意到了他。在单独约会时他更是撒了个大谎:“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离开故乡之后就爱上了咸咖啡,因为它有大海的味道,有家乡的味道……”这么恋家的男人立即得到了女主人公的好感,交往之后两人便结了婚,相濡以沫五十年。一生之中,每当女人煮咖啡时就会往里面加点盐,因为他喜欢。暮年,男人生命垂危之际,写下了一封遗书后与世长辞。在遗书里,他承认了自己撒的谎,却表示并未因喝一辈子的咸咖啡而后悔:“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再喝一辈子的咸咖啡。”

有谁能拒绝这样一个用一生来维系的谎言呢?不是罗马教廷为了维护统治而固守的日心说,不是希特勒为了上台执政而承诺的自由与和平,不是封建礼教为了扼杀妇女天性而传播的“无才便是德”,那些丑陋的谎言包裹住的真相只是统治者的野心。而诞生在爱的真相上的谎言,却是人间最美丽最珍贵的花朵!

爱的荆棘丛中开出谎言的玫瑰,请不要摘下它……

[范文解析]

本文是以“谎言与真相”为话题写的一篇优秀作文,这一话题似乎人人都有话说,但一般人都会对谎言大加鞭笞,批评谎言对真相的掩盖,对人对事对物的伤害,因为众所周知,谎言是不道德的,是应该批判的。但本文的作者却说,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细读全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反弹琵琶后审题立意的高超。你看,在特大灾难面前,那些勇士简单而温暖的谎言,安慰了他们的家人,在特定的场景更显珍贵而令人动容;《咸咖啡》中的男主人公,则因一段谎言,而使爱情顿时增色。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还注意到观点的辩证:那些丑陋的谎言包裹住的真相只是统治者的野心。而诞生在爱的真相上的谎言,却是人间最美丽、最珍贵的花朵!观点新颖而全面,使得这篇文章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标题的醒目对比,事例的新颖,行文的严谨,则使这种效果更为突出。

[类文生成]

审题和立意是密切相连的,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先审题后立意,但审题和立意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下面谈四点看法。

化大为小 有些话题作文,范围很大,可以表现多个主题,学生难以把握方向,较难落笔。对这一类话题,可以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便于我们从小处着眼并展开写作。如“希望”这个话题的外延是很广的,可以把话题分割为孩子的希望、家长的希望等,也可转化为一个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望或对父母理解自己的渴望,也可写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心情等。选取自己体验最深的一点来谈,要谈深谈透。

二是扩充话题成句。就是将话题扩充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如“希望”这个话题,可以扩充为“希望是生活的动力”等。

以小见大 有些话题作文,材料比较具体,话题范围较小,学生如果着眼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则思维难以拓展,不好下笔。此时,需要大胆链接,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拓展思路。如“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小,可如果就事论事,思路就会很狭窄,显得没有深度。可以把这个话题与社会人生等联系起来,谈出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主旨。如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切入,谈人的自律、素养、责任心在事业成就和社会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社会分工不同,个人必须各司其职”角度切入,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虚实互化 有的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据“实”写来,就事论事,不但思路拓展不开,而且立意层次较低。但是,在立意时如果化实为虚,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中心,就可以迅速地打开思路。如山东高考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在审题立意时,可以运用“虚实互化”法,抓住话题中“春”代表着希望和机遇,“草”表面上是弱势的,但“草”的绿代表了希望,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有希望,“自”则有顽强追求的意味,“青”描述的是一种结果,可以理解为成功了或者目标实现了。这类作文一是从实际意义上思考,二是从比喻义和引申义上思考。

联系时代 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者,往往站在时代的前沿,赋予题目时代的特点。审题时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也会找到最佳立意点。如高考作文话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世界需要你”、“情有独钟”、“回到原点”、“怕或不怕”等,它们都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联系时代特色来审题,可使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更快,主旨把握更准。

谈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2

关键词:审题立意,角度,方法

写供材料作文关键一步是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优劣成败的第一步, 文贵立意。一篇文章如果立意较低, 往往画龙无睛, 言不中的;而立意高的作文则会使文章形神兼备, 发人深省。因此, 给材料作文的立意, 应特别注重筛选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材料所揭示的思维指向。下面就以议论文为例从“立意的角度”和“立意的方法”两大方面加以阐述。

1 审题立意的角度

什么是角度?以绘画为例, 被描绘对象与绘画者之间的高低俯仰的变化, 就是不同的角度, 对于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大家所熟知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写作上也是如此。面对同一材料, 由于作者的着眼点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立意角度进而影响文章主题的深度。

比如《人民日报》曾有过一则报道:一名儿童失足落水, 在冰冷的水中挣扎, 岸上聚集了很多围观者但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有两名解放军战士飞奔而来, 围观者中竟有人喊:“大兵, 立功的机会来了”。解放军战士对此不屑理睬, 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 救起了落水儿童。

若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就可以多种角度立意, 拟出各不相同的文题来。

如果是从赞扬救人者这个角度出发, 即从材料的正面作文章, 就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入题角度作文, 从而拟出不同的文章题目。如: (1) 崇高的忘我精神。 (2) 冷嘲热讽有何惧。 (3) 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

如果是从鞭笞围观者的角度, 即从材料的反面作文章, 则可拟如下文题: (1) 人性的堕落。 (2) 如此“看客”。 (3) 谁来救“落水”者。

如果你认为综合评论这个材料比较容易发挥, 那不妨列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如: (1) 两种人格的较量。 (2) 人该怎样活。 (3) 谈公德。 (4) 一则报道给我的启示。

同是一则材料, 作者识见的高低, 或着眼点不同, 就会翻出很多花样, 若确实大有文章可作。多侧面, 多角度地命题立意既有助于思路的开阔, 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对于同一则材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树立观点的角度也不会相同,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不论有多少种认识, 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角度, 这个最佳角度该如何确定?我认为应注意三个问题。

(1) 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自己平时某一方面的优势入手, 树立观点, 开掘主题。

(2) 角度要“新”, 但也不反对“稳”。

这里所说的“新”, 是指立意的不同凡响, 或“横看成岭”, 或“反弹琵琶”, 力求不落俗套。实际来说, 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联想, 扩展, 类比, 就能够创出新意来。如根据“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谈自己的感想。起初大多数学生沿着故事本意, 把立意的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弄虚作假上。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一个角度, 把批评的茅头指向齐威王的管理不严, 搞大锅饭的制度上。还有的学生把立意的角度放在了乐队里其他人的身上, 批评老好人太多, 这些人只扫自家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且现实生活中也大有人在。同样是从分析乐队入手, 有的同学则批评其他吹竽者没有团队的互助精神, 他们怕南郭先生学会吹竽而有一天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总之, 当我们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多角度, 多方位的思考后, 要看看由此可以形成哪些写作的可触点, 哪些是深层次的, 新奇的;再看看哪些是比较稳妥的, 哪些又是能够出“奇”制胜的。要针对自己所掌握材料的多寡, 议论优势及不足, 能“新”的则“新”, 不能“新”的则“稳”。

(3) 角度要合宜。

我们提倡在审题立意上要多角度, 多方面的考虑。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验有限, 不可能掌握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 而我们又要求文章要有一定深度、出新意, 这就要求学生要站在时代的、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个角度说, 只有“小”才能“深”。在一篇文章中,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议论很多问题, 其结果将是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抓住一点深入探究, 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所谓以小见大。《一件小事》《普通的人, 伟大的心》《七根火柴》等在这方面为我们作示范。

2 审题立意的方法

确定立意角度是作文的第一步, 怎样立意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从以下四方面试试。

2.1 推敲词句法。

供材料作文多为文字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还需要运用阅读理解, 分析概括, 联想想象等能力。所以, 审察这类材料, 应在通读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 反复揣摩, 理解其蕴意, 如报载:在保定乘公共汽车, 偶见司机座位后面挂一小牌, 上写“本司机是共产党员”。笔者一路观察, 果然名副其实, 招手上车, 就近下车, 自不必说。偶遇坑坑洼洼, 必有“请大家扶好坐好”或“请各位留神”之尖的话语预先提醒。若有年老体弱者, 司机定会慢慢停稳, 并嘱咐售票员搀扶下车。其情切切, 惑人至深。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一“本司机是共产党员”和“果然名副其实”。根据材料, 作文题可拟为“共产党员永做人民公仆”。这样, 观点鲜明、准确, 中心论点“密切党群关系, 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可见, 抓住关键词句能一针见血, 直指问题根本, 揭示中心。如果简单把材料理解为学雷锋, 把题目定为“人间自有真情在”或“生活中需要雷锋”等, 就偏离了材料的本意。

2.2 要点归纳法。

即把文字材料的一个要点分解出来, 然后加以归纳、组合, 分析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如:猪八戒坐在镜子前, 看到自己非常丑陋便愤怒地抡起铁耙, 把镜子打碎。而八戒看到地上的碎镜片, 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仍然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这则材料的分解要点有二:猪八戒和镜子。如果从八戒的角度分析, 可以看出“猪八戒”本来丑却不从自身找原困, 一味责怪镜子, 从而得出只强调外因, 忽视内因的结论, 批判只强调客观条件的错误思想;从镜子这个要点去分析, 又可得出镜子即使打得粉碎也改变不了真实情况的结论, 说明客观实际是不以主观思想的改变而转移的, 赞扬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若将这两个要点联系起来看, 可以得出“任何强权与暴力也战胜不了真理”这一中心议题, 这样分析归纳, 文章的立意也就清晰可见了。

2.3 异中求同法。

有的材料不是一则而是一组, 或几句名人名言, 或几则故事, 或几种日常生活现象等,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择一个角度, 归纳一个论点。因此, 学生必须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推断, 在不同的材料中寻找相同点, 悟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只抓其一, 不问其余。如: (1) 林觉民在就义前劝慰妻子说, 不要悲痛“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至今死无余憾, 国事不成自有同志在。” (2) 布鲁诺在临刑前喊出这样一句话:“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界了解我, 我知道我的价值。” (3) 李大钊在走向绞刑架前庄严宣告:“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这三则材料, 初看, 它们所指有别, 说话者身份不同, 所处时代及背景也各异, 但仔细比较则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都至死不渝, 他们都是为坚持真理而献身。这些相同点找出之后, 文章的拟题和立意也就不难了。

文无写法, 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 在审题立意上“求新”也好, “求同”也罢, 都是为了树立一个观点, 讲明一个道理, 在审题立意上, 不论求新求同, 我们都要注意, 一是要正确认识前人的理论, 既不迷信, 崇拜, 更不可全盘否定, 二是所立之意要符合时代要求, 广大人们的认识, 就能够充分发掘出材料中的内涵。

上一篇:心肌酶谱检测论文下一篇:木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