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震波

2024-07-12

自然地震波(通用4篇)

自然地震波 篇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民政部等部门统计, 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 000亿元以上, 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1) 以此次汶川地震灾害为例, 此次震灾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重灾区面积超过10万km2, 遇难人数超过8万, 仅四川省受灾人口大约2 000万人, 直接受灾人数1 000多万。其中严重受灾的县区达到44个, 受灾乡镇1 061个。 (2) 据不完全统计, 四川全省有14 207家工业企业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670亿元。此外, 据有关经济分析预测机构和专家判断, 此次震灾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为1 400亿元, 最悲观数字将超过5 000亿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 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 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 用于抗震救灾。 (3)

显然, 在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和灾后重建中,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如何积极、有效地筹措赈灾资金, 建立完善、长效的资金筹措渠道与方式, 科学统筹、协调好赈灾资金筹措的管理与配置, 努力保障受灾地区群众基本生活, 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是政府和全社会在应急救灾, 以及灾后重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

任何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也应本着广开渠道、多源救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 科学规范地建立起有效、安全、可持续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系统 (如图1) 。

(一) 从政府财政角度, 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说明, 重大自然灾害属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范畴, 从国内外灾害救援的经验和经济调控理论来看, 无论是应急救灾, 还是灾后重建, 由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性、及时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使得政府财政的直接拨款理所应当地成为应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最为直接、有效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1. 及时调整财政资金预算安排, 切实做好救灾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灾情发生后, 尽快解决灾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的问题, 建立起灾区民众基本的生活秩序与企业的生产秩序, 使个人或企业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 是政府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一方面, 中央和受灾地区上级地方政府应及时调整当年预算安排, 做好对受灾地区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保障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此次抗震救灾为例, 今年5月12日汶川震灾发生以后, 中央财政第一时间向四川省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7亿元, 其中, 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 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2亿元 (4) , 并且中央财政直接下拨的救灾专项资金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同时, 也要做好全国其他地区政府财政的对口支援工作, 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落到实处, 如此次地震灾害, 民政部紧急部署21个省份对口支援重灾县。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财政应未雨绸缪, 严格遵照《预算法》等相关法规规定, 在预算中建立稳定调节基金, 并保证资金充足、到位,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 随时调用, 如此次震灾, 中央预算从稳定调节基金中调用一部分乃至大部分, 作为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主要来源。此外, 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也可在灾害发生时或平时就在政府预算中建立专项的“救灾基金”, 以此筹集赈灾资金。

2. 适当调节国债资金使用计划, 支援灾区重建。

国债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也可作为筹措赈灾资金, 支援灾区重建的渠道之一。国债资金一般具有信誉度高、期限较长、收益稳定等特征, 将其用于灾后重建中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适宜, 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现有国债资金和新发行国债的支出安排, 向灾区倾斜。同时, 也可考虑发行“救灾专项国债”, 筹集社会资金用于灾区重建。

3. 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作用, 利用彩票筹措赈灾资金。

彩票行业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彩票公益金, 作为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用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 同样是赈灾资金筹措的可靠来源。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体彩中心和福彩中心相继在第一时间捐出600万元和500万元, 在5月14日, 中央财政再次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1.1亿元, 用于帮助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其中就包括紧急下拨的“红十字会”彩票公益金4 000万元。 (5) 可见, 在今后的救灾过程中, 不论是各级政府, 还是各有关部门集中起来的彩票公益金必将发挥重要的赈灾资金筹集作用。同时, 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还在进一步商讨发行“赈灾彩票”, 建议制定特殊的公益金提取比例和成本列支方式, 最大限度地将这一专项彩票筹集来的社会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并考虑将其打造成一种长期的彩票品种, 作为今后重大自然灾害稳定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4. 合理运用财税优惠政策, 鼓励开拓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重大自然灾害过后, 科学、合理地运用财税优惠政策, 扩大税式支出, 鼓励社会各界支援灾区, 尽量减小赈灾资金筹措成本, 是从直接财政资金投入的另一角度开拓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今年5月19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这样广泛、有序、规范、明确的财税优惠政策, 一方面有助于减小灾区重建成本, 更重要的是鼓励了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捐赠与支援, 促进了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扩展。

(二) 从金融信贷角度, 大力支持灾后重建

金融信贷也是赈灾资金的重要筹措渠道, 各项积极、有力的金融货币政策可以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有效可靠、长期规范的资金供应。

1. 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灾区重建的投入力度, 鼓励并规范银行商业信贷对灾区的支持。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级政策性银行应向灾区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支持灾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重建。各商业银行也应尽快恢复灾区各项金融服务业务, 积极与政府财政部门开展合作, 通过财政贴息、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为灾区提供资金支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应加大农业小额贷款的资金投放额度, 配合相关灾区农业恢复的财税政策, 尽量减小灾情给“三农”带来的损失。

2. 考虑发行受灾企业债券, 筹集重建资金。

灾害过后, 灾区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各金融监管部门, 可以亲自或委托相关中介机构, 详细调查和了解灾区受灾企业的规模、资质、历史经营情况等, 对其未来发展预期和信用等级做出判断, 允许有条件的灾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筹集重建资金, 并在二级资本市场参与流通。

3. 发挥股票市场融资作用, 为灾区企业筹集资金。

以此次地震灾害为例, 截至地震发生时,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 沪深股市共有66家川渝地区上市公司, 部分企业受此次震灾负面影响较大。可以说, 这些上市企业都是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对于今后灾区恢复重建必将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尽快安定和恢复受灾地区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对灾区经济重建、社会发展、人员安置、稳定人心等定会起到积极、广泛的作用。此外, 资本市场对于受灾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将有利于灾区经济活力的尽快恢复。具体手段建议:一是考虑出台受灾地区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再融资的扶持政策, 将市场的扩容空间更多地向灾区企业倾斜。二是考虑资本市场选择适当的时机推出中小企业版和创业版, 在重大自然灾害过后, 帮助灾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融资重建。此外, 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力做好市场稳定工作, 并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灾后重建。

4. 做好灾后保险理赔工作, 为灾后重建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灾后, 保监会及各保险公司应认真部署和督促落实理赔服务措施, 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 建立绿色理赔通道, 提高理赔效率, 让受灾群众和企业尽早得到保险赔款, 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人身安全, 帮助灾区人民树立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信心。同时, 也为灾后重建打下必要的资金基础。

5. 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

如同特殊财税优惠政策灾后的实施, 特殊金融政策的出台也是从信贷资金供给的另一层面鼓励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拓宽。5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至16.5%新高。同时, 经央行总行同意, 地震灾区将暂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前,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5月19日下发通知, 决定对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 包括妥善安排好被毁房屋的银行按揭问题在内的灾害发生前已发放贷款的管理。类似以上对受灾地区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 一方面减小了灾后重建资金筹措成本,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受灾地区民众和企业的信心, 为灾后重建营造积极预期。

(三) 从社会捐赠角度, 积极开通、理顺救灾捐赠渠道

从政府角度, 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等部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 向社会提供正规、明确的捐赠渠道与方式, 积极争取国内外各渠道的救灾资金与物资, 包括国内社会民间捐赠、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捐赠、国外政府、国际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与此同时, 鼓励各民间慈善机构、知名人士、企业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在大灾大难面前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 为赈灾资金的筹措贡献力量。

二、赈灾资金筹措的科学管理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赈灾资金筹措量大, 渠道广泛, 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加以引导和规范, 从而保障赈灾资金筹措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赈灾资金效力。

(一) 政府财政、民政等部门应制定有关“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

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开展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 什么样的部门和组织有资格作为赈灾资金筹措主体;哪些渠道是受法律法规和政府许可的赈灾资金筹措方式;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遵循哪些程序等问题都应给出相应的规定。同时, 还应制定打击借赈灾筹款为名和非法敛财行为的具体法规。

(二) 赈灾资金的筹措环节应做到开放、透明、公开

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争取国内、国际的各方援助, 消除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同时, 坚持赈灾资金筹措的透明、公开原则, 充分尊重纳税人和捐赠人的知情权, 并为下一步赈灾资金的分类、配置及使用奠定基础。此次地震灾害过后不久, 民政部就已开始公布“汶川大地震”财政汇缴专户捐赠详单并每日不断更新。

(三) 重视发挥舆论宣传力量, 为赈灾资金的筹措打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客观、公正、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人们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 也可为扩大赈灾资金筹措渠道与来源, 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向社会公示正确的捐赠渠道, 谴责不道德行为, 宣传有关赈灾资金筹措的制度规定, 报道赈灾资金筹措的事实情况等搭建了很好的公共舆论平台。

三、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

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广泛, 不同渠道筹集来的赈灾资金之间存在一个合理搭配的问题, 而且, 不同渠道的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好、处理好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之间以及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的关系, 才能将赈灾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一) 资金筹措各渠道的主辅关系

面对5·12汶川重大自然灾害, 财政政策和手段, 如财政向灾区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的拨付、国债政策的倾斜、灾区特殊优惠财税政策等, 具有公共性、时效性、基础性等特点, 在安顿灾民、恢复灾区基本生活、生产秩序方面, 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灾区最有力的支持, 并在灾后重建中发挥更为直接和有效的资金筹措作用。所以, 与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相比, 财政手段应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明确财政资金为主, 其他救灾资金为辅的赈灾资金筹措配置的主导思想, 有利于救灾工作的及时开展以及公共财政思想的深入人心。

当然, 说财政政策与手段是重大自然灾害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 并不意味着其他渠道不重要, 而是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 其他资金筹集的不确定性较大, 不好把握, 时效性也不如财政手段。比如, 金融信贷手段对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的帮助相比财政手段则是间接的。在对灾区必要的财政投入前提下, 民众的最基本生存条件和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满足以后, 各项金融政策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各界的捐赠筹集则不易估量, 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使用。另外, 如此次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广, 损失巨大。在财政筹措赈灾资金渠道中, 中央财政向受灾地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应是中坚力量, 占绝大比例, 地方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为辅, 而财政预算资金的救灾调整安排和直接投入则是其他财政赈灾资金筹措手段的主要方式。

还需强调一点的是, 就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等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关系而言, 可以说,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 救灾与安置在短期内政府财政拨款责无旁贷地是赈灾资金的首要来源, 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灾后重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所以, 在应急的资金筹措过后, 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持续供给, 恢复常态的灾区需要更多的市场与社会手段为灾区筹集重建资金, 也只有这样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才能建设和运转起来, 灾区重建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开展。因此, 把握好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适时转换、过渡与衔接也是赈灾资金筹措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 资金筹措渠道与赈灾资金需求的合理匹配

根据各种赈灾资金需求的不同特征和性质, 各种不同赈灾资金筹措渠道可与之相对应, 从而发挥赈灾资金的最大效率与效益 (见表1) 。

注:F代表“主要渠道”, f代表“次要渠道”, -代表“无”。

1.救灾行动自身需要的资金。由于救灾安民既是政府的本职工作, 也是财政资金公共属性的体现, 而且,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需要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与行动, 所以救灾行动本身的资金保障和救灾成本应有财政资金负担。

2.灾后地方政府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恢复与建设资金。因为政府组织、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本身就都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 其恢复与重建自然也是财政直接投资的范畴, 部分基础设施的重建也可由政策性贷款解决。

3.灾后伤员的救治、“三孤”人员的抚助、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与机构的重建、灾后居民住宅的恢复建设等资金。这也是财政投资范围, 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卫生、教育、建设等部门研究财政直接拨款的相关配置。同时, 在这方面也是社会捐赠资金援助的重点, 可将绝大部分社会捐赠资金用于这些方面。

4.灾后企业的恢复与发展资金。这样的资金需求可以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或政策化的手段予以解决。如可通过特殊的银行信贷与财税优惠政策、特殊企业债券的发行、股票等资本市场再融资、保险理赔, 以及财政贴息等手段完成资金筹措。

5.由于“三农”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抗风险的脆弱性, 对于受灾地区农业的恢复, 农民的安置, 甚至农村格局的重新规划, 需要金融信贷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合力支持, 为灾后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四、结语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以“众志成城”的思想状态, “积极客观”的科学精神投入应急救灾、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来, 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努力做好赈灾资金的筹措工作, 为灾区重建提供了物资与资金保障。因此, 努力挖掘各种资金筹措渠道, 如财政拨款、各种社会捐款等直接的资金来源渠道, 对灾区企业恢复的金融财政税政策等间接资金筹措渠道等等, 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各种资金筹措渠道在救灾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辅关系和作用, 从而适时调整赈灾资金筹措策略和重点, 可以实现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此外, 还应及时总结赈灾资金筹措的经验和教训, 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规范、有序、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 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摘要:5.12汶川地震给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灾难过后, 国家迅速筹措各方资金投入应急救灾、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赈灾筹资渠道应以国家财政角度、金融信贷角度、社会捐赠三方面为主, 对赈灾资金筹措必须进行科学管理, 完善管理办法。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各种筹资渠道在不同时期的主辅关系和作用, 从而适时调整赈灾资金筹措策略和重点, 实现赈灾资金筹措与需求的合理匹配。

关键词:自然灾害,资金筹措,配置,汶川地震灾害

参考文献

[1]李侠, 聚焦:地震对经济和股市影响几何[N].金融时报, 2008-05-15.

[2]马婧妤.地震不会改变经济运行趋势对股市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 2008-05-14.

[3]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 2007, (2) .

[4]梁平, 赵瑛.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J].城市与减灾, 2007, (4) .

[5]赵要军, 陈安, 戎晓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0) .

自然地震波 篇2

地震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吕钦平

副组长:张水莲米惠珍

成员:全体教师

地震应急速报小组:

(1)指挥组与向上级汇报组:校长及校委会

(2)疏散组:教导处

二、紧急疏散原则

指挥得力、谨慎从容、全体动员、保护师生、减少损失。

三、地震临震应急反应

(一)紧急避震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2、在教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听到第一声钟响,要迅速在课桌下抱头或顶书包躲避。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或床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枕头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口边。

6、在教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7、老师要按预先的分工,迅速到每个教室检查避震的情况,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二)紧急疏散:根据学校各年级所处位置及学生年龄特点,紧急疏散的具体要求是:

1、听到哨声后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组织本班级学生立即蹲在桌子下面,如果在2分钟后没有大反应,学校再次吹响哨声,各班级应马上按照学校规定的紧急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教学楼。

2、撤离顺序:前后楼各按预设好的路线撤离。

在撤离时给学生讲清楚,地震时第一不能跳楼,第二不能一窝蜂似地往外挤,应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齐行动,把桌椅摆放得有利于避震;与外墙和窗户操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外墙倒塌或玻璃破碎时伤人;避开室内的悬挂物;留一定的通道,便于震时紧急撤离;把年小体弱或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撤离的地方。震后有秩序的撤离。

要求:

1、做到不惊慌、采取就近避险。

2、必须按疏散线路疏散,下楼时各班成两路纵队下楼,以免碰撞、拥挤、踩伤。疏散时要按指定路线,不要拥挤。

3、遇到灾情,千万不要跳楼。

4、当堂教师负责指挥学生疏散,不得擅离岗位,有秩序将学生撤离到操常

5、楼梯口要有教师指挥。

楼梯口具体负责疏散教师:后勤组教师各班班主任、数学教师——负责自己班级。

6、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或书包、书本护头,以防被砸。

7、疏散过程中,要迅速,要排队有秩序前进,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

8、疏散途中不能穿过建筑物,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9、各班学生到达集中地后,学生要蹲下,保护头部。等到地震结束后,以班为单位集合,各班应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校长报告。

到达集中地后,要蹲下,清点人数

(三)自救互救

疏散后,各工作小组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震后的自救工作。

(一)灾情速报

灾情速报对象:灾情内容向学区主要领导汇报。震后,每天要进行零汇报。

(二)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震感、人口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情况。

(三)速报程序:

1、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后,在20分钟内向教育局领导报告。

2、学校应急疏散领导小组立即启动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在1小时内了解下列情况:

(1)影响范围:指地震造成有感程度和破坏范围。

(2)人口影响:指人员伤亡情况。

(3)经济影响:指地震对建(构)筑物、重要设施、设备的损坏与破坏等情况,对学校财产的损失等。

3、地震灾情的速报实行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和按程序速报的原则。

自然地震波 篇3

关键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报道特点

近年来,新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传播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微博客、网络论坛和QQ成为传递灾区信息的即时通道,2009年,新浪门户网站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本,为网民提供微博服务的微博正式进入人们生活。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时,微博刚刚兴起不久,其在灾区信息传播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大部分属于个人微博的信息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微博报道尚不成熟。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人民日报》微博在雅安地震报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成长之后,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依然在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中国知网以 “《人民日报》微博地震报道”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以《人民日报》微博参与地震报道的研究并不多。马凯在《浅析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以 < 人民日报 > 微博雅安地震报道为例》一文中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博是其母媒体的延伸,面对灾难性事件,传统媒体微博应当扮演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和心理抚慰者的角色。刘媛媛在《< 人民日报 > 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的分析———以对雅安地震的传播为例》中认为,通过微博报道《人民日报》突破了长期以来在受众心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打通民间、官方两个舆论场,在符合受众用户习惯与时代发展的新媒体平台上形成新的舆论引导格局。

本文通过对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对4·20雅安地震和8·3鲁甸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统计,描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呈现地震事件的具体方式,借此探究其报道的特点及规律为何?

二 、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样本选取的起止时段为地震发生的时间至解放军救援部队撤出灾区的时间。雅安地震选定4月20日至4月24日5天的《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数作为样本,鲁甸地震选择8月3日至8月8日6天微博数为研究样本,两者共计563条微博。本研究数据统计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

(二)类目建构及编码

1.消息来源:1= 本报 / 台人员(指明“听到”“看到”“了解到”)、2= 其他个人(注明“据某人”或“@ 某人”)、3= 官方机构、4= 转发其他媒体、5= 社会团体 、6= 其他。

2.报道体裁:1= 消息、2= 特写(含图片特写)、3= 评论、 4= 记者手记、媒体札、5= 其他(求助、呼吁)。

3.报道对象:1= 官员、政府、2= 企业及社会组织、3= 灾区群众、4= 救灾者 、5= 国际组织、6= 一般个人 (非灾民)与其他、7= 灾区状况、8= 其他。

4.报道立场:1= 正面倾向、2= 中立叙述、3= 负面批评。

5. 报道内容:1= 震情和灾情、2= 地震知识、3= 官员言论、活动、4= 灾民生活、5= 现场救援情况、6= 灾区环境、7= 社会及国际支援、8= 寻人及求助(血型、物品)、9= 人物典型事迹、10= 号召、祈福等活动、11= 其他。

三、研究发现

(一)发布信息及时迅速,原创报道突出

从消息来源上看,记者的一线现场报道比例增加。从图1统计结果来看,《人民日报》微博的新闻报道越来越重视第一手事实的发掘,所提供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多。除在震情发布、 天气预报等消息上引用了地震局、气象局等官方部门的权威消息,其他信息都来自记者在灾区一线的现场采集,从源头上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也增强了中央党报官方微博作为权威消息来源的地位。

就新闻体裁来看,从图2也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地震报道以消息为主,记者在灾区现场发布的灾区求助信息也占较大比重,而特写镜头是记者深入灾区现场采集的最直观表现 。 在563条报道中,有71条报道是来自灾区一线的特写镜头,占总报道数的12.62% 。

(二)关注灾区群众,以官员为对象的报道减少

通过图3可以看出,关于灾区状况的报道最多,占34.38%;报道救灾者和灾区群众的稿件分别占10.41%和10.73%;而对于相关官员的报道为11.04%,报道中央和地方领导救灾指示的报道更是大量减少,报道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灾区群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上来。

作为组织传播工具的《人民日报》,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组织政府相关力量进行救灾工作,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抗灾指示和抗震救灾措施,以指导全国的救灾工作,并安抚民心,进行舆论引导,这决定了以政府组织及其官员为报道对象的报道具有必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次《人民日报》微博报道中,关注灾区一线群众的报道篇幅大大增加,微博内容大多是表现灾区群众想方设法顽强自救、积极面对日常生活的报道,报道对象更多地关注受灾者和支援灾区的普通人,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报道地震,体现了一种贴近群众的报道视角。

(三)凸显救灾现场,展现抗震救灾精神

图4和图5表明,两次地震的微博报道更加倾向于正面报道。报道中,震情发布无疑是主要的报道内容,以满足公众及时、充分了解灾情的最新状况。除灾情外,人物事迹占10.09%,灾区状况、现场救援和灾民生活分别占8.52%、 7.57%和5.36%,同时地震知识占4.73%,官员活动占9.78%。

官员活动报道数量的大幅降低,打破了传统的灾难新闻报道模式。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生产救灾报道的指示》: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1]这一灾难新闻工作原则被王中教授概括为“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2]这种报道模式长期主导着党媒的灾难新闻报道。两次地震报道中的报道内容与报道对象比例说明,《人民日报》微博报道已基本告别了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

但是,《人民日报》微博毕竟是中央“喉舌”,在灾难面前, 除了灾情、灾民和救援情况等内容结构以外,展现民众事迹, 号召、动员民众积极救灾的数量占到报道内容的20%,同时, 报道立场上来看,负面批评报道数量仅占报道内容的不足2%。这一内容结构说明了作为“喉舌”延伸的《人民日报》微博的基本立场:从正面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灾难。

四、研究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描述,本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突出关注救援一线的报道,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报道视角更多地关注在基层抗灾的普通群众,报道内容也更加全面,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硬信息”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全方位立体呈现 灾区状况

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第一时间突进灾区,一路行走,一路采写,一路持续报道。较少转发或者引用其他信源的消息,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可信性,更为重要的是,确保了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权威消息来源的地位,这是其形塑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要保障。其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枢纽,及时、 迅速发布权威灾情,大量的灾情统计数据均为记者取自权威机构信息进行汇总的结果,避免了谣言的产生。灾情、灾民、 救灾等等最新消息都能够最快传播,同时能根据救灾进展有针对性地发布提示信息。比如,灾区的天气和交通状况、灾区最急需的物品汇总、灾区接受抗震救灾物资和食品捐赠电话等。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的事实报道将灾区信息提供给全国民众,有力地扫除了因交通毁坏和通信受阻带来的信息盲点。

(二)报道理念:用“以人为本”置换“以宣传为本”

《人民日报》微博的母报以往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以宣传为本位”,多强调政府决策的正确、人民互助的感动、救援状况的顺利,并在这种斗争过程中不断弘扬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3]但《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这两次地震事件报道中, 这种宣传模式有所减轻,不再是将重点角度放在领导人和救灾工作者身上,而是有选择地关注灾区的每一个个体,“以人为本”报道理念得到凸显,更多的报道体现出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报道模式由以往的“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对灾难中生命尊严的维护和对灾难中普通人生存环境的持续关注,凸显的是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人物,而不是生硬而抽象的精神或主题,从人性视角还原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

即使是那些着重于救灾精神的报道,也注重采写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感人事件,突出每个灾区群众活生生的救灾例子,让身处灾区的每个人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战胜灾害的信念。在救灾人员报道上,除了报道战士官兵之外,也把很多报道视角给了志愿前往灾区参与救援的组织团体或者个人,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此外,灾区自救能力较弱的群体也是本次报道关注的重点,如失去亲人的孩子,怀有身孕的妇女等,通过对他们不幸经历的呈现,吸引全国人民对灾区民众的同情与关注。

(三)不露痕迹地进行舆论引导

《人民日报》微博是“喉舌”的延伸,政治资源因而成为其权威性的后盾,但这一后盾也决定了其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微博与传统母报有着云泥之别。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以亲民的方式,不露痕迹地进行舆论引导,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此次地震报道中的特点之一。

这种不露痕迹的舆论引导首先体现在报道对象上。两次地震报道的内容结构中,大多是报道各界救灾人员在现场的救灾情况、灾区群众想尽办法顽强自救、全国人民支援活动等。在灾难报道中注重这类事实的报道,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团结精神,将公众的注意力带到众志成城、支援灾区的议程上来。

二是选择正面事迹的事实,以正面报道来引导舆论。丧事当作喜事办,小灾小歌唱,大灾大胜利,这是新闻界根深蒂固的灾难报道的路数。不过,也有一些灾难报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报道灾难本身等同于极力渲染灾难,对灾难中惨烈、暴力、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不予回避和掩饰。上述两种常见的地震报道模式极不可取,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这两次报道都尽可能少地选择发布灾区不幸的血腥场面,同时传递积极情绪以正面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图景,关注生命中真善美的方面,以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人民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团结,也坚定了他们战胜灾害的决心。

三是通过服务性和贴近性增强舆论引导力。两次地震中,地震知识的大量发布,使公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民众对其的依赖,这种依赖进一步会转化为引导力和影响力。这种服务性还体现为对流言和谣言的及时澄清。突发性灾难事件容易滋生流言和谣言,同时在社交媒体中,由于特殊的传播方式,各种不实信息的扩散力极强。当虚假信息到处传播,势必会在民众中形成紧张情绪,进而引起恐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能够及时迅速发布准确消息,清除不实信息对公众的干扰,有效避免了谣言对广大群众的误导。同时,贴近网民是发挥引导力的前提。在两次地震报道中,风格清新,文字温情、态度真诚的风格,与母报严肃的面目“相揖别”,这一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微议录”“你好,明天”等栏目中。在贴近民众心理的基础上,有利于引导民众的情绪,增强其引导力。

五、结语

自然地震波 篇4

防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一、防灾

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台风、暴雨、寒冷、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校办公室负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德育处负责组织师生学习辨别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掌握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

4、总务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地下排水管道、供电线路、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玻璃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5、德育处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校内师生模拟预防演练。

二、防灾应急方案

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周玉华

副组长:王建成成员:谷开发

赵雨华

李广泉

周小兵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

(4)做好防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组织防灾害的演习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

2、通讯联络组及职责 组长:张锦忠

成员:李贵军

王强

徐海燕 主要职责:

(1)接到上级指令或天气监测预报信息、预警信号,需要停课,则通过学校通讯网络成员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2)通讯小组随时与教育系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保持联系,在接到台风、暴雨信息时,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3)及时汇报学校受灾、救灾及有关情况。

3、安全防护救护组及职责 组长:张学桂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主要职责:

(1)在发生灾害时,组织各方人员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摔落伤人,要检查保管好各类电器。

(2)组织各班班主任负责关好课室门窗,各处室、年级组关好办公室门窗。信息中心的老师负责检查电脑室和多媒体室电源开关。(3)突发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组织学生在安全地方躲避。(4)若遇人员受伤,积极组织抢救。

4、善后处理组及职责 组长:徐海峰

成员:薛利华

房晶晶

张耀国

(1)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在上级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2)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3)灾后要科学安排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陈家港中心小学

上一篇:火电厂集控运行策略下一篇:勇于探索 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