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

2024-06-22

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共3篇)

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 篇1

在文学作品里面中诗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无论是西方的诗歌还是东方的诗歌都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寄托, 抒发作者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的有力载体。很多诗人借诗抒怀也造就许多经典的作品, 当然更多的是包含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感流传了下来。而我们常说写诗是言志, 读诗则必有体会诗的境界一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向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 起于自我, 是不可描述的, 来源于生活经验。【1】由此可见, 诗中的情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首好诗必是情趣与意象恰如其分的结合, 情景相生, “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就如司空图所说。而莎士比亚人们现时更为关注的是他的戏剧作品, 关于他的戏剧作品的研究举不胜举, 但是对他的爱情诗研究则较少, 同时关于其中情趣所在也研究不够, 下面从人伦和宗教哲学来谈谈莎士比亚爱情诗的情趣所在。

一、人伦方面

在人伦方面中西方差异很大, 西方的诗的主题大多以爱情、恋爱占主要部分, 在西方的诗作品里经常出现对恋人和爱情以及生活中大爱的歌颂, 而在中国诗歌中虽然不缺少爱情的主题, 但更多的侧重是朋友的情谊、天地君亲师等人伦和各种关于民生大事、爱国情怀等。西方整个社会氛围转变在文艺复兴后,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加强, 从神的关注转变到了人的关注, 对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欲望满足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与释放, 而中国在家族式的社会模式下更多的是将关注给予了家国天下, 毕竟在社会里对家族的维护就是家族成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后由家族外在的国家的兴亡更是极其在意, 而对于闺阁内室给予的关注并不是太多, 若是太过于关注内帏之事则是一件让人诟病的事, 中国社会认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男子过于在意闺阁则是软弱、无男子气概的表现, 大多数社会主流认为大丈夫应在外建功立业而不是藏于内帏。同时, 中国强调的夫妻爱情模式无非是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的温和的相处模式, 不是轰轰烈烈的模式, 即使有文君夜奔等等大胆而热烈追求自己爱情的例子, 但更多的则是遵循三从四德、女训、女戒的教条谨守夫妇之道。而西方对于爱情的模式则是热烈而又高调的, 以爱情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贵事物, 甚至为了爱情而决斗而赢得社会美名的贵族比比皆是, 在书信往来之时, 在诗歌里对自己恋人的歌颂都是西方诗歌常见的主题, 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十八首为例:

我怎能把你与夏天相比拟?你比夏天更可爱也更温柔。

作者将他的情人与夏天相比, 大方的赞美她比夏天更温柔更可爱, 直接而又大胆, 这在中国的诗歌中是几乎很难见到的, 中国诗歌虽然也不是没有对自己爱人的描写, 但更多的是以他物或者十分含蓄的描写来表达爱慕之情, 例如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其描述则更为含蓄优雅, 不似莎士比亚诗中那般直白热烈。当然在中国诗歌中爱情这个主题没有西方诗歌中那么浓重是有几个原因的。首先, 西方社会虽然也是国家社会, 但更为侧重的却是个人方面, 各个家庭成员对于自身的追求是层次的, 他们生活关注的是自己的情感与家庭。而反观中国社会, 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的目标是天下这个大的范畴, 道家虽讲究无为而治, 但最后仍是落在一个治上, 文人骚客莫不是期待国家兴盛, 自己的学说、主张思想抱负得以实现, 在诸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文人常信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 以志向高远视为高境界, 以致仕为自己的目标, 以著书立说为大成, 希望自己能在青史留名, 文墨以传千秋后世而为荣。因此文人骚客常常以致仕为目标, 以儿女情长为末流, 所以诗歌作品也以朋友的情谊、君臣的恩义、父子的天伦孝道和各种关于民生大事、爱国情怀等为主题居多, 而描写男女情爱等闺阁内事较少。其次, 西方女性地位比中国社会较高, 当时莎士比亚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鼎盛时期, 在之前和之后都有女性作为女王登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 女性可以受教育识字, 在学问上常常能与男子一较高下, 同时期还有许多女性能从事写作与诗歌创作, 即使不是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创作, 但是也足以说明女性地位不是一种从属、附属的地位。而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 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遵从三从四德, 女子能学习的不过是女训、女戒、女德等教条书籍, 抹杀了女性的天性, 让其成为男子甚至整个家族的从属、附属, 没有了自我的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可悲的。而夫妻恩爱常常遵循伦理观念, 丈夫更是将功名看得比较重, 儿女情长是不占主流的, 若是夫婿稍有对闺阁有垂怜, 必被人耻笑贪恋闺阁内帏, 不被社会主流所接受。最后, 中西方恋爱观念差异也很大, 一方大胆、坦然而热烈, 而另一方则含蓄、隐晦、温和。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因此, 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 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2】

当然, 并不是中国的爱情诗比不上西方的爱情诗, 只是西方的爱情诗大多数大胆而热情, 而中国的爱情诗则是含蓄为主, 正如我们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一样。众所周知, “爱情”是诗歌创作里面永恒的主题, 常教人相思情难无法自拔, 很多诗歌写起来都是美轮美奂, 叫人闻之落泪或是羞涩难当, 如果说西方是火一样的绚丽而热情, 而中国则如水般柔美而温和。

二、宗教和哲学

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 就因为它有较为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3】而西方宗教哲学多源于《圣经》, 该书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也可称为西方世界的“元典”。关于基督教经典《圣经》, 19世纪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曾说过:“三百年来, 英国历史最好的、最高贵的一切, 其生命都和此书交织在一起, 这是个伟大的历史事实。”【4】在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过程中, 很多研究者发现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圣经》影响很多。英国学者柏格思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 甚至可以说, 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5】通过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对于伴侣的描写我们知道, 他视爱侣为友, 为生命的唯一, 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阳光, 在莎士比亚作品里爱情都是永恒不灭的, 这与《圣经》中广大深远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 它们都是照亮人们心灵的明灯, 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与娴静。就如《旧约·雅歌》说,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 “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 “爱情, 众水不能熄灭, 大水也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 就全被蔑视。这些“爱”正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5首中所写:

别把我的爱情叫做偶像崇拜也别把我的爱人当作偶像,

只因我的诗歌和赞美都只献给一个人, 为一个, 永不改变。

我的爱人今日温柔, 明日温柔, 那美好的心肠永久不变——

所有我的诗歌颂扬你的敦厚, 只表达一种心情, 没有改变, “真、善、美”是我全部主题“真、善、美”万变不离其宗

《圣经》所宣扬的爱就是真善美的大爱, 是上帝对人类的爱, 还有兄弟、朋友、伴侣之间的爱, 大爱无形包含了世界所有一切的美好。这与莎士比亚诗中对爱的描写是相似的,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里体现了他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精神, 对这种大爱进行歌颂和赞美。同时, 《旧约·传道书》说, “已有的事, 后必再有;已行的事, 后必再行。日光之下, 并无新事。指的是世上的事情循环往复, 一切照旧, 体现了轮回与永恒的主题, 表示世界上的事情在轮回中又是永恒发展的, 看似是新事物其实也是轮回往复的, 看似是旧事物, 其实也是永恒向前发展的。这和哲学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 而发展都是沿着螺旋的轨迹向前, 看似不是一样的事物又是遵循了同样的轨迹, 看似相同的事物其实也是新近发展轮回的事物。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也对永恒和轮回提出了自己的体会, 与圣经中的主题交相呼应。以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为例:

不论何种美的事物总会凋落, 因时间或大自然的变化而流转, 但你的永恒的夏日将永不逝去, 你不会失去你俊美的仪容,

死神无法夸耀说你在他的阴影中行走, 只要你在这不朽的诗句中生息。

只要人们活着一天, 长着眼睛,

此诗将长存, 并给予你不朽的生命。

诗中讲到虽然美的事物总会凋零, 随着轮回的开始又是永恒存在的, 美和爱会存在于诗句中永恒不朽, 只要人们活着一天, 睁着眼睛, 诗句里的美和爱将让他的爱侣长存不朽, 因为美和爱是人们所追求的永恒。这和《圣经》中所提到的轮回与永恒的主题切合, 莎士比亚的诗集中体现了他对圣经的熟悉, 在诗句里时常与圣经里的描写一致, 字里行间处处自然地流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最为赞扬的“莎士比亚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中国爱情诗里的描写常常流露出一种求不得和已失去的苦楚, 正是中国宗教哲学里对于欲望的遏制的最好体现, 例如佛家常说一切皆虚幻, 不可说,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等, 都是表达了一切情爱都是镜花水月, 是求之不得, 无法握到手里的实物, 是虚幻泡影。这也让中国的爱情诗蒙上了朦胧的色彩, 都是隔水望山隐隐约约, 朦朦胧胧, 似有还无, 也让诗句间的爱情总是带了那么点凄苦和易逝去, 也让爱在中国诗里更为平淡。大悲无泪, 大悟无言, 大笑无声, 佛经对人生里欲望和情绪的淡化, 让中国的爱侣们更关注于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死生挈阔等相伴到老的淡然终老, 而不是轰轰烈烈, 鲜衣怒马, 逍遥一世的策马红尘。

最后, 莎士比亚爱情诗中对于不朽的描写与柏拉图的“不朽”也是有相似之处的。腐朽和不朽、现实和理想、表象和本质这些二元对立体贯穿柏拉图主义的始终, 其中包括灵魂不灭学说、理念理论和爱欲学说。灵魂不灭学说阐述了肉体是腐朽的, 灵魂是不朽的, 这是《斐多篇》的主题之一;柏拉图从三个方面而来论证灵魂的不朽:回忆说论证;运动说论证;神圣性论证。柏拉图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本体, 肉体只是灵魂的短暂居所。灵魂是无形的、不朽的, 而肉体是物质的、腐朽的。【6】莎士比亚在诗中对爱情的不朽, 真善美的不朽, 死亡的不朽都有进行详细的描写, 特别是对灵魂的不朽的描述, 让人更为触动。人生来必死的结局是伤感的, 人都是害怕面对死亡的, 多少诗句里描写死亡都是阴郁而晦涩的, 而莎士比亚则是直面死亡的事实, 以真、善、美存在的不朽来论证美好的灵魂是不朽不灭的, 永远存在于诗词字里行间, 这不过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即使是在生活里追求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也最终敌不过岁月, 人间最悲哀的莫过于英雄末路, 美人迟暮, 随着岁月的逝去, 美人已经葬在了杏花春雨里, 而英雄已经马革裹尸消逝在那一场轰轰烈烈惨烈凄然的战事里。因此在很多诗人的作品里说到英雄美人就理当人间不许见白头, 美好的事物就在它最美的那一刹那就戛然而止, 永远停留在它最美的一刻, 再无后章去描述后面的不得不面对的遗憾和悲伤。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里, 他赞美爱情和爱侣, 坦然接受轮回的考验, 以诗篇的和灵魂的不朽来书写爱情的不朽, 即使有死亡的存在但是也有永恒的不朽, 他以这样的诗句让我们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从莎士比亚的诗里我们能发现莎士比亚创作过程中受到西方的宗教和哲学的影响很深, 在他的诗集里隽永的字词间处处流露着深厚的功底, 让我们对这位文学巨匠更为钦佩。而中国爱情诗里对于爱情则是怀念与追悼曾经的美好, 超脱了爱情的甜与苦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 坦然面对人生。佛经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讲求心境放下, 四大皆空, 因此中国大多爱情诗里最后对于情爱的执迷多数坦然而淡然地放下, 回归于一种超然的心态, 从而才能坦然的回味曾经的美好与快乐, 不带功利和其他色彩地去回忆自己的人生。这里莎士比亚和中国爱情诗对于不朽的见解是有相似之处的, 都是坦然的接受, 不执迷于当下。

三、总结

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巨匠, 就如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 而属于所有世纪”。他所代表的西方诗歌与中国诗歌存在很大差异, 各有优势和特点, 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创造者。本文从人伦和宗教、哲学方面论述了莎士比亚爱情诗的情趣所在。文学就像是土壤里的种子, 需要各方面的滋养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和中国诗歌相比, 莎士比亚的爱情诗里受到的宗教哲学影响更深, 当然这也与中国宗教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正是这些养分滋养了诗歌这颗种子, 开出了这么美丽的花朵。

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 篇2

【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一种富有十足韵味的文化意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诗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学生命力,在这之中,水意象频繁而又直接地出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蕴:首先,水意象在《诗经》中往往是爱情产生的背景;其次,抒发相思之情或倾诉单恋之苦;再次,表现爱情受阻或婚姻不顺。

【关键词】水意象 《诗经》 爱情诗

在《诗经》305篇中,爱情诗约有70余首,而以“水”作为审美意向的就有三十几篇。在这些诗歌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通和主客统一,作者通过水意象传达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和心灵寄托。

一、《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一)作为爱情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古代,先民有仲春之月、大会男女的民间习俗。阳春三月,世间万物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人们耕种劳作,一切都开始萌芽,爱情也是如此。青年男女相邀会在河边,参加盛大而又丰富的聚会节日,寻找如意的人生伴侣、企盼爱情能长久甜美、祈求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如《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这两句奠定了通篇诗歌产生的背景,即水流盛大的溱水、洧水岸边。这首诗描绘了郑国的民俗风情,阳春三月,青年男女就相会在溱河、洧河岸旁郊游,趁此机会表达爱情。在春水泱泱的溱洧两河岸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玩耍,并相互赠送了彼此芍药花。诗中描写了来自民间的歌者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录下人们的欢愉,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自然。

(二)抒发相思之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还有以水表达相思之情的,如被誉为“诗之首”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相思恋歌。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梦醒时分无法忘怀却又追求不到。他面对悠悠的河水,耳闻周边成对的雎鸠鸟欢快地歌唱,眼睛里迎着水流中摇动的荇菜,此时那个小姑娘采摘荇菜的姿影又在他的眼前闪现,这清晰的记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自己和她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婚后欢快的生活。诗人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三)倾诉单恋之苦

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诗经》爱情诗中,并不都是两情相悦的美好诗篇。相思虽然苦涩,而单恋也别有一番愁苦锁上眉头,困于心间。如《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是江边人民特有的情歌,抒发了男子的单恋痴情。首章连用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第二、三章假想所爱的女子将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中情与景相互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记挂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

(四)表现爱情受到阻隔

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争吵,求之不得的失落与烦恼,经常因为水流的浩浩荡荡、汪洋恣意,造成了恋爱中的男男女女难以如愿,当恋人们望“水”兴叹时,往往一唱三叹、入木三分。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受阻,心情惆怅至极的诗作。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水的对岸,那是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逆流而上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意中人又在水中央无法抵达。从诗人流露出的这种彷徨失望的情绪看,是爱情受到挫折和阻碍,让人感到无比丧魂失魄。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放入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霜露茫茫和蒹葭苍苍,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扑朔迷离、冷漠感怀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感和韵味,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之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们仍然为之唏嘘不已。

(五)表达婚恋生活的不顺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正是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男女相恋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多方面限制和约束,在《诗经》爱情诗中,作者往往把这一艰难的过程融入到水意象的描写之中。如《柏舟》:

??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中开篇写“??彼柏舟,在彼中河。”这两句是以河中漂浮不定的船只起兴,引出自己恋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叹。这首诗是反映主人公婚姻爱情不能自主的不顺心情,诗中主人公已经有了意中人,可是她的母亲却强迫她嫁给别的男子。她痛苦至极,并声称誓死不会改变初衷,表现出坚贞的爱情和强烈的反抗性。全诗情感忧郁深沉,主人公渴望恋爱自由,使之感人至深。

二、“水”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继承与发展

《诗经》之后,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春水、江水、雨雪、霜露、大浪拍岸的水、倾泻千里的水、九曲迂回的水、无声无息的水„„水在诗词中呈现出形态万千的模样,引起丰富多样的联想意蕴。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不写河汉之水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水流“脉脉不得语”,无法互吐相思之情。仅仅一弯既清且浅的河水,就让人饱尝别离相思之苦,一水之隔,便让人体会刻骨铭心的遗憾。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诗写有情人被长长的江水阻隔,却又以共饮一江之水而感到知足幸运,江水对于他们而言,既是痛苦的来源又是精神的慰藉。两地情、一水牵,寄情于水,水的特征便是纤柔、绵长,无尽相思之情犹如那流动着江水,缠绵悠长。可见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思念的情感和爱情的缠绵悱恻。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悠悠的流水映着无声的斜阳西下,不正是思妇眺望归舟的寂寞与哀怨之情吗?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词以水为意象表现爱情的艺术源头。《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影响着后辈诗人词人的创作,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水意象逐渐成为诗人们用来书写爱情的情感符号,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用以表达爱情的常用诗歌意象。

参考文献:

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 篇3

摘 要: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文学源头《诗经》中,爱情诗多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朦胧之美、纯洁和缠绵之美、爱慕和追求之美、欢娱之美等几方面来揭示水意象在《诗经·国风》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意涵。

关键词:诗经 国风 爱情 水意象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诗与水完美结合的源头。在《国风》里我们看到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与水有关,它们或以水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气氤氲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就带领我们进入了迷离的水世界,诚如严云受先生所说的:“它不是一般的事物表象,而是饱含着情感的想象中孕育而形成的,含蕴着主体情意的象。”[1]水意象浓缩了先民们至后世整个人类的生命感受和心理体验,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水作为一种意象包含着浓郁的审美意蕴。《诗经·国风》中有大量的水描写,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在这么多的诗篇中,水或者作为一种情感符号,或者作为环境背景而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的生活风貌,更是对先民的淳朴民风和艺术审美的直接体现。在《诗经·国风》里,常常以水的特征来突出爱情的特征,以水的灵动、优美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缠绵之美;以水的悠长、深广、波动来象征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思慕和表现他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欢愉之美。而《国风》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水”的意象作为抒情的自然载体,在女性的歌声中被不自觉地用以寄托各种情感。“水”与女性在《诗经》中共存共现,“水”所形成的意象无疑与女性的认识相重叠,青春的失落,时光的流逝,以及纯洁、温顺、清丽、柔美等,“水”承载着多重美学内涵,充分显示了女性在情爱中的耀眼风采和无穷魅力,逐渐成为后世情爱中越来越重要的母题之一。

1、水象征着爱情的朦胧之美

男女情爱一向是文学领域里不朽的创作主题之一,从爱情经验中所散发出的浪漫色彩,也一向最为幻变多样,暗恋、苦恋、热恋、迷恋、失恋等等,吸纳了人生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中,却展现了青年人对更为广阔更为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理。《周南·汉广》中写道: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泰戈尔有诗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汉广》中的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距离所产生的朦胧美。男子连用四个比喻,慨叹对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淼茫茫的江汉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开了这个痴心人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女子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妒忌愤恨的自私之心。表现同样主题的还有《秦风·蒹葭》,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情深意长的恋歌。抒发了恋爱过程中一个痴情人,对远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写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徊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全诗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体,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交待和执着纯真的热烈表白,但是通过抒情,把一个痴情男子想念和追寻自己远方情侣时的那种惆怅情景及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委婉感人。在一个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晨,诗人踏霜而来,伫立在河边,此时此景暗衬出主人公的心情。但是,眼前所见,只是一片秋景寂寂,秋水漫漫,而自己所爱的人又在何处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己牵肠挂肚,朝思暮想的意中人,远隔秋水,遥遥不得相会。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而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2]于是诗人感情起伏,不能自己,而产生了去追寻她的念头,沿着河边逆流而上,但是路远水阔,道路多险,难以到达,如果说顺着河边往下游去,好象自己要追寻的人儿,就在水中的小岛一样。这个男子独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最后在寻来觅去中,他忽然觉得自己所爱的人宛似就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只是人影迷离,似真似假,可望而不可即,无法到达她的眼前。这显然是写的一种痴迷心境,但却深刻地刻划出了这个男子对他所爱的恋人的强烈感情。这首诗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上,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而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朦胧美,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茫茫霜露和苍苍蒹葭,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朦胧意境。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蒹葭白鹭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然为止唏嘘不已,相爱而不能相见的凄婉之情跃然纸上,古往今来,不知曾影响过多少诗人,打动过多少读者,感染过多少后人。而这就是《诗经》所体现的朦胧美的魅力——见证爱情的迷离与扑朔。也许有人会说“距离产生美”,但不管是《周南·汉广》还是《秦风·蒹葭》,或者是《诗经》中其他表现了朦胧之美的诗歌,都为我们展现了爱情的若隐若现、凄美婉转的美。

2、水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缠绵之美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水常常用来象征纯洁美好的爱情,比如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还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后世诗歌以水比喻缠绵的爱情不得不说是受到《诗经》婚恋诗的影响。以《卫风·氓》前两章为例,这首诗前两章写的是青年男女在还没有结婚之前他们纯洁与缠绵的爱情。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两章用赋的方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乃至结婚的过程。当年在一个集市上,他面带敦厚的来求婚,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花招,表面上是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是找“我”商量婚事来的,可是来的匆忙,连媒人都没找好,“我”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约好秋天再结良缘。此时的“我”是多么的缠绵痴情啊!自此以后,“我”就深深的陷入了相思之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充分表现出“我”的纯真与热情,而“以我贿迁”则表现出了“我”的善良与淳朴。这时,爱情达到高潮,欢乐达到顶峰,热恋时有着太多的美好与憧憬,也有着太多的甜蜜与欢乐,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女主人公的深情意笃,她的爱得坦荡,爱得热烈。正是因为她有着这份热烈的爱,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嫁给了氓,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纯洁而缠绵的爱。

我们再来看《邶风·谷风》,这是一首与《卫风·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歌,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但在她们被弃之前,她们都经历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恋。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匐匍救之。

这是《邶风·谷风》的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婚后在夫家的生活。如果是水深,我就用船、用筏横渡;如果是水浅,我就游水过去。家里有什么,缺什么,我努力进行搜求。凡是亲临有了灾难,我就尽力加以救助。虽然这一章没有明确说他们的婚姻生活,但是我们从女主人公的回忆中知道,她努力地处理好家中的一切事情,和亲睦邻,也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的事情。而让她有动力去做那些事的,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依然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对爱情的一种纯洁、缠绵的追求。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听得到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能看到那温馨动人的画面,这里的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具有了意象的性质,有了隐喻象征的功用,象征着爱情的温柔缠绵、纯洁美好和天长地久。有此类的喻意的水意象同样出现在其他的婚恋诗中,比如《关雎》《蒹葭》等这些人人熟知的经典篇目,同样是以水比兴譬喻,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缠绵。

3、水象征着思念和企慕之美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起情者,依微以擬议,坏壁以托讽。兴之托喻,婉而成章。”这在《诗经》三百篇之首《关雎》中就已充分体现了。《周南·关雎》是反映大胆追求爱情的诗篇。它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在河边采荇菜的“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以及想象与那位美丽少女结为伴侣的欢乐情景。全诗共分五章。前三章表现一个青年男子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男主人公在大自然蓬勃生机的感召下,在河边对采荇菜的姑娘一见钟情,既而陷入情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而,炽热的爱情并不总是得到温暖的回报,诗的后二章表现了男主人公由热恋到失意,以及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由于他没有得到美丽少女的爱情,以至长夜无眠,“辗转反侧。”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里,而是在心灵的深处编织着美好的梦想,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有之,钟鼓乐之”般的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种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是对爱情十分淳朴、热烈、率真、大胆追求的表露。此诗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称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国风》中很多爱情诗表达了这种思念和企盼,比如《匏有苦叶》: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在济水岸边思念未婚夫的诗,滔滔济水,雌山鸡鸣,引起了女子对未婚夫的思念之情,于是在心底召唤着情人的到来,那济水还没有淹过车轴啊,要渡过河来不会有危险吧,你怎么还不出来呢 ?心绪与水波一起荡漾起伏,飘忽不定;济水盈满,女子的心里也充盈着思念焦急怅惘甜蜜等复杂的情感,这里以水喻情,写出了爱慕之深,思念之切。同样的例子可见与《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中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上古时代民风淳朴,人的性情真率天然,所以会有这类直白地表达女子的心意,争取爱情自由的作品,这首诗里揭示出的这位女子个性鲜明,对爱人的情感坚定不移,甚至发誓至死不渝。“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泛彼柏舟,在彼中侧。”诗开篇以“舟横水中”的意象起兴,“泛彼即快速不停地漂浮貌”[3],船在水面快速的漂浮,可见水波荡漾,水流湍急,恰如女子此刻起伏的心情,她因思念爱慕恋人而心潮澎湃,更因反抗父母的阻挠而激愤不已,接着写那个“彼两髦,实维我仪”的垂着鬓发的青年才是自己选择的配偶,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至死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反映出她敢于向礼教抗争的精神,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迫切愿望。坚定的话语表明意志的决绝,语气的强硬反映情绪的亢奋,语言率真,情致动人。梁启超先生比较此篇与《邶风·柏舟》时说:“《邶风·柏舟》用的是‘回荡的表情法’,而此诗所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用极其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感情尽量表出”[4],而这种“奔迸”的意味,我们在诗的开篇两句通过水与舟的复合意象起兴时就已经有所体会,这恰恰是水意象代表思念企慕含义的一种表现,这里的思慕更炽烈、更决绝。

4、水象征着欢娱之美

在古代,有仲春之月、大会男女的风俗。这时节玄鸟(燕)北至,巢人堂宇而孵乳,是男女婚娶的吉象,因而在这个时间内,男女在水边欢会、求偶、恋爱、议婚,并同时祭祀高媒,以乞求爱情和幸福,当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据说,秦汉以后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这里有携手春游的欢愉和快乐,也有面向涨满的河水对情人的期盼和呼唤。

有一首《郑风・溱洧》这样写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 相谑,赠之以勺药。

该诗描绘了郑国的民俗风情。阳春三月,青年男女就会在溱河、洧河岸旁郊游,趁此机会表达爱情。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情景:春风拂面,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盛开,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洧两河旁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调笑,并相互赠送芍药。真是春意无限,情深意长。这首诗宛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下面我们接着看《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弥济盈,有雉鸣。济盈不濡轨鸣求其牡。

《诗经》中《郑风・溱洧》生动地反映了郑国男女在溱水、洧水之滨相互欢会的习俗,本诗的作者和她的情人不一样也可能在济水边欢会过吗?眼下她独自徘徊在水边,耳闻目睹,抚今追昔,不是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种种情思和联想吗?深秋来临,匏儿成熟了,济水渡口的水位也上涨了。作者看到这种情况,可谓触景生情,于是就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情人来。或许他们曾在这里欢会过,共同留连山水,谈情说爱;或许他们常常在此幽会,一起山盟海誓,私订终身。每次,她的情人都是从渡口那里渡水过来的。现在,虽然河水上涨了,但是匏儿也成熟了,还是可以前来的呀!

如果说第一章还仅仅写的是看到“匏有苦叶”后的联想,那么第二、三、四章就具体写她真的来到河边详细的观察或等待了。综观全诗,我们可以领略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爱情内容。这位姑娘,在深秋季节,由于看到“匏有苦叶”,马上联想到“济有深涉”。由“济深”和“匏枯”,又马上联想到渡水的方式:“深则厉,浅则揭。”一天早上,天刚刚亮,她就来到济水渡口的旁边,观察着水势,辨析着雉鸣,冉冉初升的朝阳,群群呜叫的飞雁,使她情思澎湃,愁绪满怀。原来她是在等待情人的到来,如饥似渴地希望未婚夫早日把她迎娶啊!我们再来看《椰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青年聚会在桑林之社,尔后到淇水祓楔的情诗。青年男子们有时采唐,有时采麦,有时采葑。男子们采摘的地方亦有变化,时而“沫之乡矣”,时而“沫之北矣”,时而“沫之东矣”。其实,这里的采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们都另有所图,另有所盼。因为他们都有“孟姜”、“孟弋”、“孟庸”在桑林之社中等候他们。无论是到桑社中去密谈,还是转移到上宫去幽会,淇水都是他们的送别之所。在这首诗里,淇水的渡口、沫水之东和沫水之北,一起构成了这群青年男女们恋爱的背景与见证。

饶有兴味的是,《邶风,谷风》、《卫风・氓》两首诗都是无辜弃妇控诉丈夫抛弃自己、感叹自己人生命运遭遇不幸的篇章。前者第六章中有“有洗有溃,既诒我肄”的句子,后者第四章里则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诗句。这些句子都是对新婚前后欢娱聚会、互赠信物的甜蜜回忆。当其时也,这种欢聚愉悦、赠予信物的场景,也全都是发生在春水泛泛、波光盈盈的淇水漯河之畔的。

此外,《诗经·国风》中的水还蕴含着其他的意蕴。如《淇澳》以淇澳之竹象征意中人的风雅;《考槃》以涧之考槃喻硕人的聪明开朗;以《庸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喻人心之衷也;以《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歌者被弃的苦海无边等等,水之审美意蕴,层出不穷。水意象所凝聚的苍茫沉重的伤感及表现出的稍纵即逝和不可复归,则体现了水意象与本文相反的意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诗经》中凡是出现了“水”意象以及与“水”相关的意象时,诗歌中的“水”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含义。在多数情况下已经不被作为其本身含义而存在,而是被借助于因为水的某一特征或是与水本身相关事务的特征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水”意象也因为它的种种特征被运用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情,而以表现女子的情感居多。着说明,“水”在先民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已经不知不觉被用于女子身上,成为体现女性情感的重要意象。

由上种种可知,“水”在《诗经·国风》中作为审美意象,为诗歌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从上古《诗经》一直到唐诗宋词及后代诗词,水的原型性象征更直接频繁地出现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之中。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莫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几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徐幹《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思等流水,终日不息。”上述种种“取象寄寓,佥同《汉广》、《蒹葭》,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5]可见,水之意象,已积淀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屡屡呈现,脉脉不绝,形成独特的水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成长方式论文下一篇: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