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套管SSD(通用3篇)
双套管SSD 篇1
肝部分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由于手术创伤范围大, 术后手术野必然会有渗液渗血, 如不及时有效的引流, 可能导致膈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 探讨肝叶切除术后留置腹腔双套管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十分必要。我科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52例肝癌病人行肝叶切除术后留置腹腔双套管进行定时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 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52例肝癌病人行肝叶切除术, 其中男37例, 女15例;年龄30岁~71岁, 平均52岁;术后均留置腹腔双套管行定时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
2 操作方法
肝癌病人行肝叶切除术中由医生将腹腔双套管的近端置于肝断面最低位;双套管出腹腔处缝合固定于腹壁切口处, 术毕回病房, 内套管接负压吸引装置, 外套管接冲洗液进行定时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
3 护理
3.1 正确连接、妥善固定
内套管接负压吸引器内长管的瓶外接头、负压吸引瓶内的短管瓶外接头与中心负压装置连接, 外套管接冲洗液 (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24×104U) 间断冲洗, 一般每小时冲洗1次, 每次20mL~30mL, 然后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于床旁, 保持适宜长度, 防止翻身时牵拉滑脱, 进气管口宜用单层无菌纱布覆盖。
3.2 保持有效引流
一般负压恒定在10kPa~20kPa。负压过高可导致大网膜堵塞内套管口或引起肝组织创面渗血, 负压过低, 导致引流不畅, 引起腹腔积液感染, 甚至继发性出血。合并肝硬化的病人容易出现腹水, 如采用常规的负压进行吸引会造成腹水大量丢失, 即血浆蛋白大量丢失, 并且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因此伴有肝硬化病人最好采用低负压吸引, 压力一般为0.01 MPa[2]。
3.3 引流不畅的观察及处理
出现引流不畅应依次排除引流管是否存在扭曲、打折、脱管、断管等情况。叶向红[3]报道, 在引流管出瓶口处外套一不锈钢弹簧管不仅可有效防止引流管出瓶口处折曲, 同时又可随意调节引流管的弯曲度。第二步检查引流管连接是否紧密, 有无负压, 连接部位有无引流物堵塞。如无上述问题应考虑内套管堵塞;一般堵塞时表现为: (1) 负压吸引管内气体、液体波动消失; (2) 中心负压表显示压力持续升高; (3) 通气管口有液体渗出; (4) 通气管口听不到“嘶嘶”的气流声; (5) 挤压外套管近端压力增高; (6) 切口渗出物较多[4]。此时可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从外套管注入, 从内套管吸出, 反复注入与抽吸, 必要时更换内套管[5]。
3.4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准确记录24h总量 (引流瓶内引流量减去冲洗量, 才是正确的引流量) , 以便提供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 术后当日引流出暗红色较稀陈旧性血液200 mL~300 mL, 以后逐日减少, 如引流液呈鲜红色, 每小时超过200mL或4h内超过400mL, 应视为继发性出血, 应及时通知医生, 协助抢救, 引流液呈黄绿色或金黄色, 应怀疑有胆瘘可能, 伴有肝硬化病人, 引流液呈淡红色或淡黄色, 量多, 应防止腹水流失, 丢失蛋白质, 引起电解质紊乱。术后1d~2d内引流量很少, 应仔细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放置位置是否妥当, 不可因引流量少而放松警惕, 应密切观察病情, 进行综合分析[6]。
3.5 引流口周围皮肤的护理
引流口周围皮肤每日换药, 保持敷料干燥, 潮湿时及时更换, 注意观察引流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引流口周围皮肤被胆汁、胰液侵蚀, 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氧化锌软膏, 以防引流液对皮肤造成腐蚀[7]。
3.6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 引流管口消毒后方可连接, 进气管口宜用单层无菌纱布覆盖, 通气管口或伤口有渗液时及时更换, 负压引流管位置应低于引流部位, 防止引流液倒流, 每天更换引流瓶、冲洗液及连接管。
3.7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病人腹部留置管道, 易造成躯体的不适与疼痛, 甚至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安情绪。应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环境, 耐心解答病人问题,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放置腹腔双套管的重要性, 告诉家属不要自行调节中心负压表, 在翻身活动时, 需防止牵拉或将管道压在身下造成扭曲、打折及脱落, 感到敷料潮湿或不适时, 及时按铃呼叫护士及医生。
3.8 体位护理
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可取半坐卧位, 有利于引流并可减轻腹部伤口张力, 减轻疼痛。卧位2d~3d, 不宜过早活动, 避免剧烈咳嗽, 以免引起肝断面出血[8]。
3.9 加强营养, 补充足够热量
术后早期加强胃肠外营养, 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后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食物。
3.1 0 拔管指证
术后应根据引流液性质及时调整冲洗量及冲洗间断时间, 如吸出液颜色变清, 冲入量与吸出量基本平衡, 生命体征稳定, 血常规恢复正常, 可停止冲洗及负压吸引, 改接普通引流袋, 如24h引流液不足5mL或更少, 病人经口进食后无腹胀腹痛, B超示腹腔内无积液, 可考虑拔管。拔管后应注意观察引流口有无渗液、病人体温是否正常以及腹部体征的变化。
4 结果
经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 52例病人均能保持有效引流, 无出现堵管、脱管、感染等并发症。
5 讨论
肝叶切除术后留置腹腔双套管进行冲洗及引流, 变以往的被动引流为主动引流, 可及时彻底地排除术腔积液及坏死组织, 使创面保持高效引流, 创腔缩小, 促进伤口愈合[9];同时能很好地防止引流液自引流口渗出, 保持腹壁切口干洁, 减少皮肤糜烂机会;降低病人主观上的不适感, 对防止腹腔感染及引流管堵塞, 及时观察术后出血、胆瘘等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管道护理, 及时排除故障, 保持有效引流是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郑艳华.肝癌病人肝叶切除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的护理[J].四川肿瘤防治, 2005, 18 (2) :119.
[2]范红芬.腹腔双套管在肝胆术后应用中的护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8 (4) :134.
[3]叶向红.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下置双套管引流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8) :4.
[4]陈亚芳.胰头癌术后腹腔双套管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 2006, 27 (2) :157.
[5]薛燕萍.腹腔双套管冲洗及引流的维护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4) :1327.
[6]吴孟超.肝脏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42-557.
[7]石娟.肠外瘘应用双套管冲洗持续低负压吸引护理[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5 (2) :67.
[8]江永军.肝癌切除术后双套管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4, 16 (8) :518.
[9]朱小燕.腹部肿瘤病人术后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6) :56.
双套管SSD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 例均为女性, 年龄26 岁~38 岁, 其中哺乳期妇女14 例, 非哺乳期妇女1 例, 均为单侧。脓肿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穿刺病检证实, 患者均有红、肿、热、痛等乳腺炎表现。
1.2 双套管制作双套管的外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 (大于14F) 作为引流管, 剪断接头, 仅保留导管;内管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 剪断输液针头端, 仅保留末端的细管及管帽。将外管一端剪出2~4 个侧孔, 距侧孔约4 cm~6 cm处另剪一小侧孔 (孔径稍大于内管直径) , 将内管沿此小侧孔插入外管内径, 至外管侧孔端头, 丝线缝合固定双套管端头。内管末端为管帽, 可接注射器作持续药物冲洗, 外管末端连接引流袋或接负压引流器间断吸引, 即组成双套管。
1.3 操作及治疗方法术前根据患者情况, 可肌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 mg镇静止痛, 术前根据患者脓肿大小及位置等情况自制双套管。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 取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先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液送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 药敏及病检。在穿刺点切开皮肤约1 cm, 用无菌钳钝性分离脓腔, 左手可在脓腔外辅助操作, 引流出脓腔内脓液和坏死组织, 同时将脓腔分隔打开, 使其成为单腔。无菌钳同时向脓腔水平最低处潜行分离, 建立隧道 (注意保护胸壁的神经和血管的穿支) , 于无菌钳到达的脓腔最低处小切口切开皮肤约1 cm, 通过无菌钳将双套管沿隧道置入脓腔 (尽量到达脓腔顶端) 。内管先后交替冲入生理盐水、双氧水及碘伏直至引流液清亮;外管接引流器负压吸引确定引流通畅充分, 缝合切口皮肤并将双套管固定, 外管接引流袋。术后外管接负压引流器间断吸引 (3~5 次/d) , 内管接含有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碘伏的无菌注射器冲入 (Bid) 。根据引流液坏死组织的多少及浑浊程度调整冲洗速度及冲洗量, 共3 d~5 d。根据引流液体量逐步退管及减少冲洗次数及冲洗量, 若冲洗液清亮且负压引流未见明显引流液后停止冲洗, 仍可间断吸引。连续观察2 d无引流液,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 复查超声显示脓肿消失后即可拔除引流管。治疗过程中辅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双套管引流期间, 患侧乳房吸乳器吸出乳汁, 暂停哺乳, 同时患乳完整皮肤处外敷纱布包裹的芒硝, 厚约2.5 mm, 用胸带固定, 配合红外线照射, 预防患侧乳汁淤积或乳腺炎。健侧乳房可继续哺乳。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双套管置管负压引流后, 1 d~2 d内乳房红、肿、热、痛即明显缓解, 引流液体量少且清亮, 4 d~8 d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脓腔消失, 6 d~10 d拔管, 平均 (7.3±1.5) d。拔管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随访6 个月无复发, 切口瘢痕不明显, 外观满意。
3 讨论
乳腺脓肿多发生于产褥期和哺乳期妇女, 常因乳头皲裂、擦伤或畸形、乳房碰撞挤压、输乳管堵塞、乳汁淤积等原因导致急性乳腺炎发生而形成乳腺脓肿。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或红霉素较安全[2]。双套管负压引流同时静滴乳汁中蓄积较少的抗生素及外敷芒硝。患侧乳房暂停哺乳, 有再次乳汁淤积、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除吸乳器吸尽乳汁, 患侧乳腺脓肿完整皮肤处外敷芒硝可以消炎、消肿及减少乳汁淤积。有研究表明, 芒硝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改善微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 发挥通乳散结消肿止痛之效[3]。芒硝的抗炎作用, 可能与芒硝外敷时加快淋巴循环,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 减少局部白细胞浸润, 减轻炎性反应有关[4]。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 照射治疗对改善微循环效果显著, 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 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 从而改善机体组织的营养、代谢、修复功能[5]。乳腺脓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脓肿切开引流术, 此法创面大, 术后纱条引流, 长期频繁换药, 愈合时间长, 易形成窦道, 治疗费用高且患者痛苦。而自制双套管药物冲洗及负压引流术式优势明显, 总结如下:①简单易行。自制双套管采用临床常用价廉的吸痰管及输液管, 医疗费用低, 制作简便。②方便术后管理, 患者痛苦少。术后冲洗引流方便, 创面敷料不需每日更换。避免传统纱条取出及塞入时疼痛不适, 减少污染概率。③愈合快, 并发症少。研究显示双套管负压引流使脓腔处于密闭负压状态, 能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排出病菌, 同时双套管冲洗时药物直达脓腔起效, 促进创面愈合。避免传统长期换药导致术后窦道形成及乳瘘等并发症。④创伤小、美观。仅在局麻下于脓肿表面做两处长约1 cm切口置管引流, 对乳腺组织损伤小, 愈合后外形美观, 达到微创化及功能化目标, 符合现代追求美容美体的要求。通过采用自制双套管药物冲洗与负压引流, 配合红外线照射, 病灶处外敷芒硝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脓肿简便有效, 患者满意, 但需要大样本临床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其优越性。
摘要:目的 探讨芒硝配合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 局麻下于乳腺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及脓腔水平最低处做小切口置入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 同时芒硝外敷, 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乳腺脓肿15例均疗效好, 患者1 d2 d临床症状缓解, 脓肿引流液减少, 4 d8 d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脓腔基本消失, 6 d10 d拔管, 住院时间7 d11 d。结论 此方法治疗乳腺脓肿简便有效, 创伤小且愈合快。
关键词:乳腺脓肿,双套管,负压引流,芒硝
参考文献
[1]王尊, 刘庆仪.哺乳期乳房脓肿的治疗新进展[J].中华乳腺病, 2013, 7 (4) :279-281.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5-306.
[3]陈正飞.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2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2) :198.
[4]刘绍龑, 白明, 杨亚蕾, 等.芒硝外用抗炎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2) :312-315.
双套管SSD 篇3
1 临床资料
76例肝移植术病人中, 原发肝癌伴肝硬化27例, 肝炎后肝硬化23例, 酒精性肝硬化16例,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6例, 重症肝炎4例;手术方式采用原位经典移植术42例, 背驮式肝移植34例;所有肝移植病人都常规留置左右膈下双套管各1根。
2 双套管制作方法与原理
2.1 制作方法
双套管在术中自制, 取外径为0.8 cm~1.0 cm、长30.0 cm~40.0 cm的普通橡胶管作为外套管, 内套管为管壁质韧的输液延长管, 内外套管的头端分别剪成“鱼口状”, 并距该末端4.0 cm~6.0 cm以内按不同方向剪3个~5个椭圆形侧孔, 距尾端5.0 cm~10.0 cm处剪1个小侧孔, 经由此孔将内套管插入外套管中, 并用丝线结扎固定, 以防滑脱, 内套管头端不超过外套管口, 内外套管侧孔位置呈交叉[2]。
2.2 原理
在具有负压吸引力的内管之外, 套有一多孔的外管, 内外管之间有0.3 cm~0.6 cm距离, 可任空气通畅进入。外套管起支撑作用, 采用硅胶管, 不易被负压吸引塌陷, 异物反应小, 易形成窦道。外套管前端封闭, 避免肠壁或组织被负压吸引而损伤及堵塞吸引管, 周围的多侧孔有利于扩大吸引范围, 使双套管周围产生全方位的负压, 促进窦道的形成。当腹腔内有液体时, 液体将从外套管的多孔中进入内外管间隙, 再由具有负压的内管吸除, 当腹腔内无液体时, 吸引管抽吸自内外管间隙进入的空气。这样腹腔内的组织、器官不与具有负压的内管直接接触, 不会发生组织被吸入负压管而引起损伤[3]。
3 护理
3.1 术前宣教
向病人说明留置双套管的作用和重要性, 并指导其配合, 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 避免因不理解而出现自行拔管的意外。
3.2 术后双套管连接用物准备
一般提前4 h~5 h将用物在病房备好。一般用物包括:500 mL玻璃瓶装的生理盐水2瓶, 输血管2条、纱块4块、胶布、无菌剪刀1把、安尔碘、棉枝、吸引连接管2条、低负压吸引机2台。特殊用物准备:改良的输血管帽盖作为连接头。
3.3 术后引流管连接方法
连接前常规将输血管插玻璃瓶装的生理盐水500 mL排气。双套管连接时将输血管与内套管连接, 将普通的腹腔引流管用自制的连接接头与吸引连接管的一端连接, 另一端的连接管与低负压吸引机相连接, 连接好后将低负压机打开, 将其压力调节到10 kPa ~20 kPa;将生理盐水瓶举高, 打开开关, 冲洗20 mL~30 mL生理盐水, 观察双套管是否通畅。确保通畅后, 将玻璃瓶装的生理盐水安置在高于地面10 cm的架子上, 并将双套管内外连接处用无菌敷料包裹, 保持无菌, 写上双套管的名称与日期。
3.4 妥善固定
双套管是连接冲洗装置, 由于连接的管道比较长 (1条输血管约170 cm, 1条吸引连接管170 cm) 而且比较重 (输血管接500 mL的玻璃瓶装的生理盐水, 引连接管接低负压吸引机) , 在固定上要防止意外脱管, 又要保证引流的通畅。用1条宽约3 cm、长约6 cm优力舒胶布, 在双套管离皮肤出口外20 cm~25 cm处, 即双套管延伸出的输血管和吸引连接管固定在同侧的大腿外侧, 避开卧床病人手的位置, 避免麻醉未清醒病人烦躁拔出管道。固定时在皮肤出口至优力舒固定之间留有合适长度的管道使其保持一定的弧度, 若留置过短, 引流管长期处于牵拉状态, 容易引起引流管打折, 留置过长容易使引流液滞留在引流管里, 引起引流不畅。本组无一例病人出现管道脱落意外。
3.5 双套管观察与护理
肝移植术病人常因有肝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加之手术时间长、创面大、血管吻合多等原因, 术后腹腔内有不同程度的渗血, 可从腹部引流液中观察到[3]。腹腔出血是肝移植术后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造成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5.1 保持引流管通畅
肝移植术中常规在每侧膈下安置2根双套管, 留置的双套管通过生理盐水冲洗和低负压持续吸引, 可及时清除腹腔内的引流液, 所以保持术后引流通畅非常重要[4]。如果双套管是通畅的, 在与低负压吸引机所连接的吸引连接管内会看到随着吸引机的不断吸引会出现“一环接一环”的转动式水柱波动, 而随着气体进入间隙, 在输血管的茂菲氏滴管上也有大量的气泡在“跳动”。如果双套管不通畅, 既没有水柱波动, 也不会看到输血管茂菲氏滴管上有气泡“跳动”的现象, 而且还会出现腹腔引流液会倒流进入生理盐水里的现象。引流不畅最常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压力过低, 常见于低负压吸引机各种连接管松动、双套管与低负压吸引机连接不紧。处理:检查各连接口是否有松动, 有松动的接口将其扭紧, 检查低负压吸引机的压力表是否达到要调节的压力。 压力过高, 常见于引流管扭曲受压、内外套管腹腔端堵塞。处理:用注射器抽取20 mL 0.9%氯化钠溶液在无菌操作下缓慢冲洗双套管, 如果仍不通畅则报告医生处理。有1例病人出现一侧引流管不通畅, 医生打开伤口后发现是由于缝合时缝线缝得过紧, 予重新调整缝线位置, 引流通畅。
3.5.2 严密观察双套管内引流物颜色、性质和引流量
肝移植术中经历了“无肝期”, 早期肝功能尚未恢复, 加之手术创面大, 血管吻合多, 而且手术中大量输血和受者原有肝病伴有的凝血功能紊乱等原因[5], 以致常发生渗血, 而腹腔双套管内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 是早期直观判断有无腹腔出血的重要信息。术后24 h~48 h内每小时监测双套管的引流量,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如果引流液呈鲜红色, 引流量每小时>100 mL时, 要考虑是否有腹腔活动性出血。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病人一旦出现术后腹腔活动性出血, 首先考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6]。除了及时报告医生外, 要及时抽血检验凝血功能。肝移植术后随着新肝功能的恢复, 病人的凝血功能亦逐渐得到改善, 但此时不应过分强调使病人的凝血机制完全恢复正常, 因此凡血小板在50×109/L以上,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值的30%左右,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与凝血酶原时间 (PT) 分别在正常对照值的1.5倍以内、纤维蛋白原在1.0 g/L以上, 无需进行处理[6], 因为不适当的纠正反而可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4]。如果每小时出血>200 mL并持续2 h以上, 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明显异常, 则要根据缺陷的原因进行及时纠正治疗[6], 遵医嘱配备和输注血制品。腹腔活动性出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后, 仍不能有效止血的按医嘱送手术室行止血手术。有3例病人经过输注血制品后仍出现腹腔活动性出血, 送手术室剖腹探查后发现有1条细小动脉在渗血, 经过手术止血后, 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4 小结
正确的腹腔引流技术对于肝移植病人的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正确的腹腔双套管护理, 可及时判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肝移植的生存率。
关键词:肝移植,双套管,护理
参考文献
[1]曾丽容, 黄锦萍, 柯欣.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16-417.
[2]周宏众, 徐正铿, 余正平, 等.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4:16 (1) :70-71.
[3]倪元红, 彭南海.腹腔冲洗与双套管负压引流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3 (3) :89.
[4]严律南.活体肝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2-238.
[5]夏穗生.临床移植医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48.
[6]李健.肝移植围手术期出血及其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 25 (9)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