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精选7篇)
橡皮人 篇1
随着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其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备受关注。橡皮人、可燃人、自燃人是教师发展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类型。
一、橡皮人———“我怎么没感觉了”
作为一种助人行业, 教师需要扮演各种角色, 需要面对来自学生、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压力情境下处理各种问题。在从教2~5年后, 教师容易出现倦怠心理, 容易丧失工作热情, 继而成为“橡皮人”。
“读课文……”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从教五年的张老师总是显得无精打采。为了应付上课时间, 他几乎每节课都会让学生读课文。当学生读课文的时候, 他两眼无神, 呆呆地看着, 也不知心里想着什么, 也不知当初走上三尺讲台时满腔热血的他怎么会变得如今这个样子。现在的他很少布置课外作业。即使布置一次, 他也只是草草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上一个“阅”字。陷入麻木之中的他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学生叫他, 他半天才回过神来。他不知明天会怎样, 也没想过明天会怎样。
张老师是橡皮人的缩影。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职业生涯中或长或短总会有那么一段时期, 或者是出于学校风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或者是出于自身情感与智力乃至年龄的增长或者经济方面等因素的影响, 最初的热情会逐渐褪去或是发生改变。[1]教师是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人群。橡皮人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他们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饮食不规律, 经常胃痛、头痛、腰痛等;情绪变化无常, 容易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精力透支, 浑身乏力;难以入睡, 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差, 思维迟钝, 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时心情低落, 和同事关系紧张, 无法和他人有效沟通;自我评价降低, 经常有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对于上述特征, 并不是说只有具备齐了, 才能称其为“橡皮人”, 而是只要出现了无感觉、无反应、低效能、低评价 (简称“两无两低”) 的状态并持续了较长时间, 就可以说这个生命体已成为“橡皮人”。
导致生命体成为“橡皮人”的内外部因素有很多。内外控、角色认知、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都属于个体因素的范畴。拿内外控来说, 同样是橡皮人, 外控取向的教师把一切归因于外界的无情, 因外界产生的心理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窒息, 而内控取向的教师把一切归因于自我的无能, 因个人产生的心理工作环境让他们觉得无力。相比之下, 外控取向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更容易成为橡皮人。强烈的内心冲突容易让教师在进行心理防御时出现人格解体的倾向。这类教师常常把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 常常运用标签式的语言描述学生, 常常在学生问题面前束手就擒, 或者在错误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而且, 橡皮人的特征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组织关系、职业特征、社会支持等都有可能成为导致教师个体成为橡皮人的因素。于是, 原本满腔热血的教师变成了“无声无息”的橡皮人。
无感觉的橡皮人所导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体的生活, 阻碍了教师发展, 还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乃至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为了改变橡皮人这种“两无两低”的现象, 有必要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点燃他们的梦想, 让他们转变成为“可燃人”甚至“自燃人”。这个过程虽然艰辛, 很有可能会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不管情形如何, 始终让爱围绕在橡皮人的周围是非常重要的。爱是在看到另一个人时的喜悦, 并且把那个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来肯定。[2]在爱的持续感召下, 橡皮人会被慢慢熔化, 会被重新塑造。那时的橡皮人找回了感觉、唤起了记忆、拾起了梦想, 重新走在筑梦、圆梦的道路上。
二、可燃人———“我怀揣着美丽梦想”
每一个人都是有梦想的。只不过, 个体对梦想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人点燃了梦想, 一路前行, 梦想逐渐照进现实。有的人掩藏了梦想, 迷失自我, 梦想和自己渐行渐远。在教师发展过程中, 总有一批始终怀揣着美丽梦想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着。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困惑, 肩负着不同程度的内外压力。他们渴望被“点燃”, 渴望借助外界力量让自己燃烧或重新燃烧。
郑老师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水库小学, 扛起了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旗帜。眨眼间, 时间过去了四十年。她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所小学。她和水库里的一个渔民成了家, 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是自己孩子的母亲, 更是学校所有学生的母亲。在这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 她不断感觉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无法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她渴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渴望年轻教师来到这所学校, 为库区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郑老师是非常执着的。心中的梦想从未熄灭。她是可燃人的缩影。她渴望得到外界力量的帮助。其实, 教师发展自始自终离不开外界力量的涉入。教师在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以及生涯退出阶段等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倦怠心理。有的显现出橡皮人的倾向, 而有的尚未熄灭火种, 但需要外界因素的介入。无论教师处于何种阶段, 都需要来自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
对于具备可燃人特质的教师, 应尤其重视师资培训和教师教育, 因为他们是最需要也最渴望得到帮助的一群人, 是通过外界力量的介入最能出成效的一群人。为此, 除了加强不同学科的学科培训, 还应积极变革公共教育理论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公共教育理论的培训不能仅是培训教师向受训教师的单向灌输, 应让受训教师作为主体真正参与其中, 主动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 与专家、同行积极地质疑、对话, 建构公共教育理论的个人意义, 进而提升教师原有个人理论的合理性。[3]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地位, 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才能真正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当然,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或理论和技术的有效介入并和教育学理论、技术有机结合, 一定能起到更加显著的成效。
三、自燃人———“我浑身充满力量”
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 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 把子女的灵魂, 同时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因此, 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理应让自己浑身充满力量, 成为一个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自燃人”。
肖老师是师大附校语文教研组的组长。从教十五年来, 她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踏上讲台的她略显羞涩, 而且只会机械运用所学的教法, 只会按部就班地套用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理论。后来, 通过远程网络资源学习, 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闲暇时间, 她和她的同事一起讨论教材、讨论教法。她被推选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后, 她更是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力量。她积极带领组员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和大家一起开发校本课程, 不断提升学校语文教学水平。
虽然肖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曾遭遇很多困难和挫折, 但她是“有力量的人”。她积极挖掘和利用资源, 积极应对挫折、战胜困难, 最终成为幸福的人。为了成为个人, 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承担责任。这是前苏联作家伊·谢·科恩的一句名言。其实, 科恩所说的“能力、勇气和本领”就是对“我能做什么?”“我敢做什么?”“我会做什么?”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在这个回答过程中, 自燃人不会因一时的困惑而放弃自我、止步不前, 而是在行动中主动寻求解答, 在发展中挖掘自己身上蕴藏的潜能, 以积极的视野看待教育教学工作、看待生活。
具备自燃人特质的教师非常有教学激情, 并积极寻求方法让自己保持教学激情。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一定教学情境的作用, 为了追求教学自由、开放、本真的教育价值, 而产生的促使师生乐教乐学、昂扬亢奋的情绪状态, 是教师热爱教学的情感与智慧完美结合后所呈现的一种教学艺术现象。[4]学生总能从那些对教育教学怀着炙热之情的教师身上体验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不断获得成长的力量。
人不是永动机, 需要吃五谷杂粮, 会经历生老病死, 会体验喜怒哀乐。不仅橡皮人、可燃人需要帮助, 即使是具有自燃人特质的教师, 也需要不断激励、不断补充能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学会激励、唤醒、鼓舞自己, 必须学会调试情绪, 学会学习。情绪具有很强的弥漫性和广延性。而且, 情绪的周期性变化受到时间、地点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5]虽然自燃人是很有力量的人, 但当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之时, 倘若处理不及时、不得当, 就很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 影响学生, 最终也影响了自己。为此, 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合理释放情绪、转移情绪, 并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在日常实践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做出积极的调整或修正, 通过自我觉察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素养的丰富。
而且, 不可否认的是,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教师保持可燃或自燃状态是非常有效果的。从生理、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控和维护有助于减少橡皮人的出现, 有助于促进可燃人和自燃人的发展。教师可以主动学习了解诸如森田疗法、暴露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并在实践中内化成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一旦遭遇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 就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只有这样, 才是可燃人和自燃人的表现, 才能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越挫越勇, 让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 让教育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摘要:教师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没有感觉的橡皮人、怀揣梦想的可燃人以及充满力量的自燃人是教师发展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类型。只有转化橡皮人、扶助可燃人、激励自燃人, 才有希望成就个人之梦、教育之梦、中国之梦。
关键词:教师发展,橡皮人,可燃人,自燃人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戴.保持激情:成就优秀教师[J].教育研究, 2009, (3) :60~64, 80.
[2]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37.
[3]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14 (6) :38~43.
[4]杜德栎.略论教学激情[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5, (4) :94~97.
[5]Rebecca Saunders.The role of teacher emotions in change:Experiences,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013, 14 (3) :303~333.
橡皮人 篇2
你离“橡皮化”有多远
你是否总在例会上很不自觉地找一个远离上司的位置?在一个月内的会议上你没提出你的想法与提案。在两个月内你的提案或建议没有被采纳过。在三个月内的业绩上你没有达标。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却不在乎。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并没有切身的影响。出了问题并不想自己去解决,而是等着同事来解决。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位。在大家聚会或活动时,你大多数时候坐在角落冷眼旁观。
1~3项橡皮人1次黄牌警告:你开始在工作上出现倦怠或掉以轻心,开始出现橡皮化的端倪。继续这样下去,上司、同事对你的期望值会逐渐降低。
4~6项橡皮人2次黄牌警告:你已经踏入了半橡皮化的圈套。过去曾经努力积累的形象屡屡自我破坏,无论上司还是下属,都开始对你的能力表示怀疑,而你却依然得过且过。
7~9项橡皮人红色警报:你绝对已经是资深的“橡皮人一族”,大家连提起你的兴趣都没有了,一旦出现裁员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有你做垫底,随时把你推向这个“深渊”。
也许,我就是橡皮人 篇3
我忽然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轻轻砸了一下:现在的自己不正是这样的状态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成了班级里的边缘人。成绩平平,长相平平,能力平平,人缘平平。不是班干部,不是尖子生,当然也不是那种差生。很少被表扬,当然,也很少被批评。
不知从何时起,内心对于考试失去了感觉。考得好一点吧,想想在茫茫的高考大军中,自己仍旧处在这么个尴尬的位置,就完全兴奋不起来。考得差了,虽然会沮丧,但是只要不太离谱,也就不会放在心上。看着周围的同学为了那几分跳来跳去,我总是莫名的平静。我不想去争取什么东西,有什么意思呢?反正我的成绩再怎么折腾也就是三本的水平。读完中学,读完大学,找个过得去的工作。平平淡淡就是真,不是吗?
死党总开我玩笑,说我是天底下最淡定的女生,宠辱不惊,云云。我只能笑笑,不知作何回答。也许,真的是太淡定了吧。一天天,眼看着时间从指缝间溜过去了,想回味,却又什么滋味都没有。上学、放学、吃饭、睡觉,写作业、考试,一切按部就班,只是不知尽头在何处……
我不是没有过梦想,我曾经无比向往能像杨澜那样做个成功的女性,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一些事情,可是,越长大,这种愿望就越显得好笑。像我这样的,将来能做个安耽的女人就不错了,还能幻想什么?
其实,我也想让自己更快乐,更充实,可是却总是提不起劲来。高一的时候,我还曾好几次想努力点,争取把名次往前提一提,可是每次都是徒劳无功。现在倒是释然了。放假在家,经常不知所措,只能在网上瞎逛。不想出去,不想动,只想窝在家里看无聊的肥皂剧,看不用动脑筋的综艺节目,笑一笑,最多,在自己的空间里写点文字,然后,一切照旧。
我是不是有点无可救药了?
小玫
放心,你不是橡皮人
莫小米
同学,看了你的信,我还蛮惊讶的。
随手翻开案头的一本《心理老师手记》,那些问题你听听:老师,怎么样才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老师,我不想做个平庸的人,应该怎么努力?老师,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
与那些同学相比,你是“长大”了“成熟”了,少年应有的烦恼你统统没有。你才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无所谓别人喜不喜欢你,那些为排名次争先恐后的人,在你看来甚至有点可笑。那些被老师批评了一句就想到去跳楼的人,在你眼里是多么不值得。
在班级里,你的表现不好不坏,不另类也不出格。似乎,当老师当家长的可以很放心你了。
可是,我却不能放心。
报刊上,我也看到不少关于橡皮人的文章,多是指职场上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之所以“橡皮”,首先是出于自我心理保护的需要,大多数并非真的那么橡皮。他只是包裹着一层橡皮的壳,皮实,厚而软,富有弹性,怎么着他也能不痛不痒,不喜不悲。
其实我才不信,那些人心里真是没有感觉的,要不,大街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路怒症”?
橡皮人多半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便索性放弃努力,求个安耽。你也一样,“曾好几次想努力,争取把名次往前提一提,可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你就知趣地退缩了,只想上个三本,读完中学,读完大学,找个工作,做个安耽的女人。
你朋友给你用了个好听的词儿——淡定。其实按我的理解,淡定与橡皮人是完全不同的。
淡定是把不属于生命本质的东西,如物质、名利、虚荣等等看淡了,相反他会更加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橡皮人,恰恰是把属于生命本质的东西——敏锐的感知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究欲,对真善美的欣赏和感动,对假恶丑的愤怒和批判——都丢弃了。
王朔有一部小说讲到橡皮人,那个人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就像一个橡皮人,针扎不痛,刀砍不断。他描述的是一个特定年代,主人公因为对生活的迷惘,而故作无耻刀枪不入状的心态。
以这样的定义来看,你当然不是橡皮人,你只是不够自信,还有一些惰性,同时出于对自尊心的保护,用麻木来筑了一道橡皮的屏障。
但你仍清醒着,否则,你的心就不会“被轻轻砸了一下”。与同龄人比,你心理比较成熟,对世事看得比较透,也许有家庭环境等等的因素。退一步说,也未必不好,能减轻心理压力。唯愿你麻木并清醒着,迟钝并敏锐着,找回激情,走好未来的路。
·名词解释·
橡皮人
王朔写过小说《橡皮人》,说的是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
今时今日,橡皮人指的是这样一群人: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他们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
同学灌水
橡皮人……我的第一反应是海贼王里的路飞。身体像橡皮一样,可以被拉得无限长,真不好意思啊。
——OP饭
做个橡皮人有什么不好的,安安静静地生活,但是不能自暴自弃,还是对自己要有点要求。当然这种要求你不一定要强烈地表达出来嘛。
——沫沫
你确定不是在说我吗?我感觉最近的状态也挺橡皮的。老师的批评已经习惯了,爸妈的教训也听够了,真是悲剧!
——朋克症
说实话,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同学,感觉有点无欲无求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人生要积极点才好,才高中生就这么一副看透红尘的超脱,将来你会变成什么样的圣人啊?
橡皮人 篇4
关键词:辅导员,橡皮人,大学生
1. 引言
90后大学生具有精神世界的主流积极向上、思想更加活跃等优点, 但也有自我意识较重、心理素质欠佳等缺点新生入学时, 同学们满怀激情, 励志学习, 积极参加活动, 但是一学期过后, 部分同学的学习激情和工作热情就被消磨殆尽, 开始对辅导员的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 逐渐逃课, 大学生活变成了混日子。从初入校园时的满怀激情到消磨殆尽只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什么原因使学生发生剧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导师如何防止学生发生此类剧变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2. 大学生“橡皮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习惯。
新生入校后, 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 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1], 例如:对学校的环境和条件不满, 学习方法和方式不适应, 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 失去学习动力。有些学生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紧张, 逐渐被边缘化从而产生抑郁和消极心理, 就开始出现上课不认真, 甚至逃课现象, 这就是学生可能会出现“橡皮化“的预兆。
2.2 人生目标不明确。
大学是改变人生的一个最重要时期, 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在大学的发展[2,3]。人生目标的确立是思想的引领, 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如果目标不明确, 就等于没有了引领, 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大学的课程任务相对高中课程来说较为轻松, 同学们从一个学习紧张的环境中突然来到一个无人监管的轻松环境中, 很多同学会感到不知所措, 在感到轻松之余, 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 感到大学生活茫然和空虚, 就很容易迷恋上网络游戏[4]。
2.3 自我控制能力弱。
大学生虽已成年, 但抵御社会侵蚀的“免疫力”还远远不够。大学生活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 暂时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 大学生已经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多数学生的心理还比较幼稚, 没有准备好融入这个社会, 另外脱离了父母监管, 自控能力又弱, 所以就容易染上社会上的恶习。
3. 大学生“橡皮化”的危害
3.1“橡皮化”学生对自身及班级同学生活状态的影响。
大学生一旦“橡皮化”, 其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就会迅速下降。在学习方面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上课时睡觉、玩手机, 有时中途翘课, 或是直接逃课, 不参加任何一门课程的考试, 最终造成学业困难。在生活方面,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白天不去上课, 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 无法消遣, 网吧就成了消遣时间的首选, 又由于学生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白天上网费用偏高, 晚上包夜上网费用较少, 生活规律就会发生改变, 白天在宿舍睡觉, 晚上在网吧上网。由于学业困难, 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我成就感, 就会在网络游戏中寻找精神寄托, 迷恋上网络游戏。校外网吧内部环境复杂, 空气浑浊, 长时间上网, 导致学生的饮食和作息不规律, 自身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还有的学生干脆在宿舍内拉一条网线, 晚上在宿舍上网包夜, 白天在宿舍睡觉, 严重影响了其他室友的作息规律, 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 带来安全隐患。
3.2“橡皮化”学生对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的影响。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和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一个班级如果有较好的“班风、学风”, 这个班级就会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同样, 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需要通过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 才能在班级中形成较好的氛围。“橡皮化”学生学习自律性差, 上课出勤率不高, 再加上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 在学习方面不够用心, 就会给班级的“学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班级中其他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学目标不明确的部分学生, 本来可以在良好的“学风”氛围带动下能够主动学习, 但是由于“橡皮化”学生的存在, 极易使的这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沾染上网瘾, 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样, “橡皮化”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 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 渐渐形成孤僻、冷漠、易怒等性格特点, 对班级的事物和身边的同学漠不关心, 极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 最后被班级同学“边缘化”, 对班级的“班风”建设也产生严重影响。
3.3“橡皮化”学生对辅导员管理的影响。
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普遍存在“超载”现象, 一个辅导员可能要带300多个学生。大多数的辅导员只能采取“抓两头, 促中间”的管理模式, 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 而在问题学生中对“橡皮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难上加难。在教学方面, 可能会带来上课出勤率低、考试成绩不及格等问题;在日常行为管理方面, 可能会存在宿舍卫生脏、乱、差及夜不归宿的现象;在心理健康方面, 由于被班级同学“边缘化”, 缺少好友, 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等心理健康问题等, 一系列问题有时候还会带来连锁反应, 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挑战, 往往对“橡皮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很不明显, 所以辅导员一定要早发现, 早干预, 采取一定措施, 才能避免学生逐渐“橡皮化”。
4. 大学生“橡皮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树立自信, 寻找闪光点, 排除客观条件的影响。
学生之所以会被“橡皮化”[5], 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主要关注一些负面现象[6,7], 例如:在辅导员的心目中他总是麻烦的制造者, 任课教师对他的印象也不好, 身边的同学都瞧不起他, 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到失望, 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越关注负面的事情, 他的注意力也就集中在负面的环境里, 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心理扭曲, 辅导员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停止思考负面的东西, 主动寻找积极的东西, 思考学习生活环境中的优势, 自身的优点和周围老师、同学你的关心和帮助。如果能够转变思维, 学会从积极的一面出发, 思考问题也从客观的角度入手, 则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能得到改善。同时辅导员要引导“橡皮化”学生寻找自身的闪光点, 树立自信心, 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 加之持之以恒, 战胜客观条件, 最后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4.2 制定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要找准前进的方向, 制订清晰、详细的学习生活规划[8]。如果目标制定得不清晰或者不切实际, 就不能制订出明确的行动计划, 也就不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动力, 做得不好有时候还会带来相反效果。辅导员可以指导“橡皮化”学生先制定一个短期目标, 一旦成功, 就可增强自信心, 增强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就有兴趣制定新的目标, 在新目标的鼓励下, 能够开始充满活力, 执行力得到不断增强, 继续实现更难的目标。相反, 如果开始时制定的目标很困难, 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在努力的同时, 没有阶段性的胜利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行动计划就很难维持。清晰、详细的学习生活规划是前进的方向, 强有力的执行力是规划得以实施的保障。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订学习计划提高效率[9]。
4.3 辅导员多鼓励, 学生家长、同学多关心。
“橡皮化”的问题学生反而具有极强的自尊心, 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所以对“橡皮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方式和方法, 加上现在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下降, 对于辅导员来说, 就要采取以鼓励为主、教育为辅、尽量少批评的战略, 以这类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为切入点, 在公开场合以其为典型, 多表扬其所取得的进步, 争取取得学生的认同感, 与其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最终走上正轨。对于这类学生的要求也要适当降低, 不能像管理普通学生一样严格管理, 但也不能过于放纵, 一开始降低要求, 随着学生有所改善以后再逐渐提高。
家长和同学对“橡皮化”学生一定要多关心, 切记不可只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就一味地批评, 或是因为表现不好就孤立或是回避他, 这势必会引起“橡皮化”学生的反感有些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就会当着老师的面狠狠地批评孩子,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总之, “橡皮化”学生想要得到改进, 需要辅导员、学生家长、身边的同学及“橡皮化”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4 加强体育锻炼, 确保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增强体育锻炼, 可以维持和增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11], 排除心理疾病, 缓解释放心理压力, 锻炼个人意志, 加强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等等。在课余时间, 辅导员可以就学校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同学们各尽所长, 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 特别是让被“橡皮化”的同学也参与进来, 在运动中体会快乐, 在与班级同学相互协作中体会整个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让他感受到没有被班级同学“边缘化”, 在他的生活世界中不仅有网络, 带来乐趣的还有很多东西, 逐渐淡化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不仅由辅导员给同学们开展活动, 辅导员还要强调班级内部, 同宿舍同学之间在课余时间也要开展例如象棋、围棋等各类简单的益智活动, 班级内部的小活动更容易激发“橡皮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远离网络带来的毒害。
4.5 加强课外学习, 丰富课余生活。
辅导员要加强引导“橡皮化”学生的学习观念, 教会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加强对课外知识的学习, 丰富课余生活。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说话的技巧、与人相处的能力, 等等, 这些东西单从课本上是学不到的, 而恰恰就是课堂之外, 就在于课外学习的利用和拓展[10]。在课余时间, “橡皮化”学生可以多看一看如何掌握说话技巧, 如何加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如何改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相关书籍, 认识到自身不足, 对照自身问题, 取长补短, 不断改进。另外, 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多与人沟通和交流, 仔细观察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如何与人交流, 在不同的环境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样我们的精神生活才能充裕, 才不会感到单调和空虚。
5. 结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导师, 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被“橡皮化”, 如何使已经“橡皮化”的大学生褪“橡皮化”, 是我们需要多注意、多观察的问题, 通过跟学生进行沟通, 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改正, 给予他们信心, 适当加以鼓励, 务必要持之以恒, 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使学生摆脱大学生中“橡皮人”的命运, 蜕变成为积极、乐观向上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延听, 张衍志.浅谈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策略性[J].青春岁月, 2011, 4:67.
[2]陈运普, 张立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规划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 2009, 31:45-47.
[3]崔庆波.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与学风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31-33.
[4]林绚, 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281-283.
[5]张琦.摆脱职场橡皮人的命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22:49-51.
[6]孙双双.论公众在公共危机中的负面心理反应及调控[J].科技信息, 2008, 23:234-235.
[7]杨丽.大学生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74-75.
[8]李森, 张力.大学生学习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5:955-958.
[9]蔡书保.创新教学, 引导学生克服学习惰性[J].德育教育研究, 2011, 6:6-7.
[10]冯少波.论大学生课外学习空间的重要性[J].网络财富, 2009, 8:40-41.
用企业文化激活职场“橡皮人” 篇5
“职场橡皮人”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造成对工作失去梦想和激情的倦怠感原因来自不同方面。从外部社会大环境来讲,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不断刺激人们的心理感应系统。信仰和信念的缺失,以及人和人关系的淡漠和疏离,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缺少温情的关爱和生命的慰藉。这些负面情绪的积累使得人们的心理感觉越来越疲惫,进而变得麻木和苍白。无疑,这些从社会环境层面积累的负面心理情绪成为形成职场橡皮人的外部诱因。
从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来看,目前商业竞争的加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也使得职场人士工作热情和激情不断透支,他(她)们同时还面临激烈竞争造成的成就感降低。这些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应对,就会使得员工心理期望和积极情绪的衰竭,久而久之,职场橡皮人的出现在所难免。
毋庸置疑,无痛无爱,没有激情和梦想的职场橡皮人对一个组织的潜在杀伤力是很大的。因为,职场橡皮人往往在一个企业或组织里面待了三年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本应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新晋员工的榜样和模仿对象。而当这些“橡皮人”所表现出对工作的倦怠以及形成的暮气沉沉的氛围,会像传染病一样席卷整个组织,使得企业就像得了重感冒神经麻木的病人,没有了活力和锐气。有时候,“橡皮人”们本身也不想这么早就陷入事业的衰竭期,管理者也很头疼,到底怎样才能拯救这些过早就陷入心理困境的“橡皮人”们的心灵呢?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的管理人员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当心灵暴露出了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远远大于象体制和流程这些具体的管理问题,同时心灵的问题往往隐藏在人们情绪的深处,并包裹了厚厚的伪装,这些不能靠简单的管理技术改造来完成,而需要更深入实际的组织交流和心理疏导来完成。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也是管理者为组织明确清晰的使命、愿景及重塑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的变革过程。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应对来自外部的竞争和挑战、合作与交流,同时还有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整合、分配与共享,企业文化潜在的核心价值判断即由此产生。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段企业历史,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企业的员工要想获得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怎样做才是对的,是非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应对挑战的精神能量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在哪里,什么才是我们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当这些明确而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员工心灵深处扎下根之后,就会由内而外的生发出一整套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成为员工持续的精神能量来源和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事实上,我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和不系统的,有些管理者认为墙上挂上振奋人心的标语,做一些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设计,组织一下业余活动,比如爬爬山、打打球,或者搞一场歌咏比赛,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了,
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肤浅,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根,良好而清晰的企业文化不但能有效的治疗“职场橡皮人”的顽疾,还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需求。
从企业文化链状的作用机制上来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愿景和使命为员工个体指明奋斗的目标,并树立共同的信念,首先影响到了企业的制度、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和相关理念。企业制度和组织系统对员工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企业内部已有的习惯对员工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行为取向具有非强制性的约束力和引导作用,进而协调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影响了市场观念、经营行为和企业的外部形象。企业的营销观念、外部形象和员工的行为又会影响顾客对企业的看法以及顾客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
在这个链状机制持续传递和放大企业文化内在凝聚力量和辐射作用时,企业员工的精神和心灵也在工作中得到丰富并不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事业的成就。这也有力的推动了员工从只关注金钱收益的经济人向关注事业成就的社会人转变,并向追求尊重和自我满足的自我实现人过渡。员工在企业里找到了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平台,员工和企业之间也由利益共同体变成了事业共同体,进而发展成命运共同体。
由此,通过企业文化的梳理和变革正是解决“职场橡皮人”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过程在组织中完成这样隐秘而意义重大的心灵革新和价值重建呢?
一般的说,从管理咨询的角度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五个阶段的工作:即调研诊断阶段,理念整合阶段、制度固化阶段、行为强化阶段和心理内化阶段。
企业文化变革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员工心理的一个刺激过程,特别是随着外部咨询顾问深入到企业的内部,通过对员工的调研访谈,形成相应的分析资料并进行理念的梳理整合及变革创新时,员工的心理感受程度不断增强。特别是从理念整合阶段过渡到制度固化阶段时,不断提高的员工心理紧张感强度表现的最为明显。而针对员工本身的访谈也是员工通过与咨询顾问的倾诉来获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释放,并提高了他们心灵的敏锐度。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变革过程中的塞提尔个体心理变化曲线来获得更加清晰的理解。
实践证明,当企业员工在完成这个心理转化过程并开始明确和接纳变革后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之后,他们的认同感增强,感知更加敏锐,工作效率也相应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随后的制度固化和行为强化是对梳理出来的企业文化理念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嵌入到员工日常行为要求当中去,这需要相应的企业制度及员工行为规范的配合呼应,以保障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当中不断得到有效传播和强化。
第五个阶段即心理内化阶段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当中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新文化内化就好比是改变组织中的DNA,就像把一块种植马铃薯的土地变成一个葡萄园,虽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对于变革后新的价值观,员工内心转变往往经历抵触――服从――认同――身化的过程。只有达到身化以后,企业新的价值观为大多数员工所共同拥有,才能形成预期的企业文化所要求的共同价值观。
橡皮人女孩生活修正指南 篇6
“我实在是太老了,我为什么这么老呢。”小林不只一次这么抱怨。她又身处于一段这样的麻木期,对好友诉说完这一阵的情绪,却被劝告要注意休息好好调节情绪。她觉得不被理解,说:“我不想调节情绪,我想趁着这股情绪弄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能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多少代价。”
毕业后工作不过两年多,麻木、疲惫、茫然、倦怠,种种情绪悄然笼罩住她的天空。每天睡醒都是灰蒙蒙。她要挤早班公交车到办公室,然后开始一天浑浑噩噩的生活,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间隙用通讯工具同朋友闲聊;经常加班,中午为了节约时间,吃公司统一订的外卖;公司里那个脾气很差的程序员和她搭档,两人的配合很不顺畅,时间久了,就堵着一口气吞不下吐不出。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实在乏味极了,对领导对同事越来越无话可说,回到家再不想提跟工作有关的事。
好友无意间和她说起“橡皮人”,听完朋友的的描述,每一条都跟自己很像。自从毕业之后,她感到活力在一点点的消失,曾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渐渐变得模糊起来,而生活也如同死水一潭。每天打开朋友圈,甚至不知道要分享什么内容,一切都觉得乏善可陈。
根据某个网站曾经做过的社会调查显示,“橡皮人现象”广泛而普遍的存在于各行各业、各种生活背景的人们之中。这在心理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能量的缺失,对任何事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与生活仅是按部就班。
小林觉得身上的活力在一点点消失,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公司在春节后组织体检,结果让小林瞠目结舌:体重比毕业时候重了十多斤,从体脂比上看,她属于轻度肥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镜子里的自己走了形,疲惫又虚胖。长期在办公室久坐不动,经常一个姿势玩手机,她已经有了颈椎病的早期症状,脖子僵硬,甚至影响大脑供血。而颈椎问题导致了睡眠问题,神经衰弱,头痛起来没玩没了,上班也总是没精打采。每天从公司到家两点一线,乏味而单调,似乎一切都在朝著更坏的方向发展。
在心理学上,由于许多的不如意而导致的对现实无望与无可奈何的表现称作“习得性无助”,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可有没有人自带抗体坚强克服呢?有这样女孩,精神世界就和小林截然相反。表面上看与普通人的生活无二致,却收获了成就与快乐。
许晨大学毕业后即与男友结婚生子,在家带了两年的孩子才找工作。如今毕业5年的她,虽然只有3年工作经验,却已经十分出色,月入远超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许晨从师范毕业,认清了现状:同应届毕业生相比,她基本没有什么优势,也知道自己无法进重点学校教书,于是她先从一家私立小学的英语助教做起。自己写教案备课,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学年过后,她带的班平均分年级最高。
许晨一直都想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懂得教育艺术的好老师,而不只是一個教书匠。她花很多时间钻研教学方法,上网找课件学习,仔仔细细地备课,经常去旁听经验丰富的老师授班并认真做笔记。一年之后,她跳槽去了一家私立学校教初中英语。这里压力更大,许晨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她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耐心和肯钻研。
有一年,学校要求老师们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方式教学,教师自主发挥的部分大大减少了。许晨教了一个学期,觉得困难,孩子们也无法接受这样死板的教学。许晨经过考虑,给校长打报告,申请不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并把自己的理由以及教学考量数据都列好交上去。新学年开始,校长采纳了许晨的意见,又恢复原来的教学方式。这一年,许晨陪着一群初三的孩子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多下自习。到中考成绩出来时,她手机上塞满了学生家长发来的感谢短信,一个班60个人,40多个重点。
她说起这么一件事,一个毕业了很久孩子,某天在QQ上找到她,说:“老班你快标注一下我的名字,不然我怕你以后会忘记我。”真的好爱这些孩子,她感慨道。暑假来了,许晨赶紧报了个健身班,每天晚上锻炼身体,她对未来仍斗志满满。
如果有一天,你恍然发现自己变成了橡皮人,那么请回忆一下最初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人生道路上的那盏指明灯,哪怕暗夜再黑,浓雾迷蒙,它仍会让你抬头望见前进的方向,不会迷失与迷茫。
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些信心和勇气。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更好地扬长避短,在发挥自我优势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
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一点智慧,再加上一点点艺术,有新的能量被补充进来,生活工作才会有生机。年轻的女孩们需要学习这样的智慧与艺术,找寻到生活本来的意义,不再做一个毫无面目,了无生趣的橡皮人。
橡皮人 篇7
“我已经皮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上班这一天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
电脑一关不开,合同到期了。”
“不想说话不想动,看报上网喝茶就行了。”……
这些话正高频率地出现在一个群体中:
职场“橡皮人”。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
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
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
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一样。他们就叫“橡皮人”。
[职场调查] 白领为啥“橡皮化”
症状一:被职场潜规则同化
今年32岁的小王,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本校办公室工作。刚参加工作时,他整天激情饱满,任劳任怨。办公室的人员少,工作重,写讲话、写总结、写汇报、写信息、上报材料、督促检查等,还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包括跑腿打杂、安排吃饭、跟班出差服务等。为了完成工作,有时候大家都下班了,小王还得在办公室加班,困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一夜。
6年过去了,他没有被提拔,而他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拼命了。“我只是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大家都是这样,多数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如果拼命干,一方面显得另类,另一方面人家说你急着表现和想提拔,落了个这名声却又不能得到提拔,所以就只能按照潜规则来。”现在小王机械地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没有太大的追求,随遇而安,梦想对他来说已经“一钱不值”了。
症状二:工作激情不再
因为忙于事业,在公司素有“拼命三郎”称号的刘娜一直没要孩子。可转眼已经30多岁,家里老人催着,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有了小孩。刘娜准备要孩子。怀孕期间她一直在工作,甚至生孩子的当天下午还在公司忙活。孩子出生后,亲吻着眼前这个粉嫩的小宝贝,刘娜觉得养育孩子对她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休完产假上班,令同事大跌眼镜的是,刘娜好像变了一个人,来得最晚,走得最早,每天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孩子,“孩子每天喝了多少奶,拉便便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头等大事,工作是次要的,得过且过吧,现阶段主要是把孩子培养好”。现在,失去工作激情的刘娜对上司的表彰或批评已近乎“无所谓”的态度。
症状三:对批评和职责不再敏感
马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了5年后,他坦言,再也找不回当初做设计的快乐和激情了。“当你绞尽脑汁想出的创意,总是被客户批评得一无是处;当你熬了几个通宵的设计方案总是被推倒从来;当你总是被客户要求做一些类似的‘山寨’版市场广告,你还有什么激情可言?”马先生无奈地说。
客户给钱,你就得照做,再优秀的设计都是白搭。马先生在一次次被打压之后,最近两年不再那么纠结了,“免疫力”也在不断增长,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越来越不敏感,渐渐也变成“职场橡皮人”。
症状四:工作琐碎,每天上网混日子
在某机关办公室做外宣工作的刘小姐,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打电话和上网。如果有宣传任务,就要给媒体打电话通知,再到活动现场发放材料,或者把相关部门传过来的电子版发给媒体。剩余时间就是上上网,看看新闻,聊天。尽管工作才两年,刘小姐已经成为“橡皮人”。
工作每天就是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刘小姐逐渐失去了当初工作的激情,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我也没啥追求,在机关女性晋升的空间太小,所以就混日子吧。”就这样,刘小姐没有工作动力,每天得过且过。
症状五:提拔无望 颓废应对
近段时间,小陈迅速转换为“橡皮人”。最近公司要提拔一批中层,小陈所在的部门主任空缺。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小吴劝说小陈参加竞聘。小陈也觉得自己在部门的业绩和人缘有目共睹,竞聘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道,小吴也参加了竞聘,卖力拉票,甚至连公司的司机都“照顾”到。正好这时,她和小陈共同负责的项目出现了问题,经理追究时,虽然主要错误在小吴,但小陈还是帮小吴说了几句好话,而小吴却将责任全都推卸到小陈身上,说了小陈不少缺点。竞聘结果,小吴胜出,成了小陈的顶头上司。小陈提拔无望,感觉前途黯淡,灰心不已,开始抱怨和烦躁,每天颓废地应对工作。
[管理者说]“橡皮人”成职场“瘟疫”
“橡皮人”成职场“瘟疫”
“我最害怕‘橡皮员工’。不仅他自己混日子,还影响别的同事的工作状态。”郑州一家大型医药公司的负责人王先生说。几乎每家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橡皮人”,大多是参加工作三五年之后的员工。王先生表示,遇到这样的员工,他会与其谈话,要求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如果达不到效果,那只有请他走人。“因为从公司发展角度出发,他们这类人还不及一个职场新人有价值。”
而郑州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的负责人施经理则表示,工作三五年之后的员工,大都成为公司的骨干,虽然有的“橡皮化”了,从公司的总体考虑,也不能解雇他。“只有尽力遏制,一定程度上调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法,激发他的积极性,不然会如同‘瘟疫’蔓延侵蚀更多的员工。”事实上,目前在中国,职场“橡皮人”群体正越来越庞大,《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中国翰德就业报告》称,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
有心理学家认为,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那么哪些职业容易出现“橡皮化”呢,一份调查显示: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他们或者总是独立完成工作,无需分享,或者上升的空间有限,或者总是超出一定的工作时间,在疲惫和空虚中越来越“橡皮”。一份12省市白领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对工作感到厌倦的白领所在省市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
小测试
你究竟有几分“橡皮化”?
请在符合的项目上打钩——
1.上司布置新工作后,你总是要等一段时间才去实施。自己觉得工作简单,没必要这么着急。
2.无论大小会议,走神是你的必修课。
3.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不在乎。
4.公司里发生的人事安排,你认为你知道其中的猫腻。
5.总是想不通,为什么你的领导看上去总会有些错误安排。
6.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是个过场而已。
7.休息时间出去聚会,你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公司一些事情,而且总能得到大家的响应。
8.你觉得现在的新人好像都在异想天开,其实什么都不懂。
9.出了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反正总有人会解决掉。
10.工作上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得不到和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职位。
测试结果:
选择了1~3项:“橡皮”黄色预警:现在还不属于“橡皮人”,但已出现“橡皮化”端倪。如果继续下去,会改变上司、同事对你的好感,降低对你的期望值。
选择了4~6项:“橡皮”橙色预警:属于“半橡皮化”。个人的“品牌价值”已经下降不少。但因为有一些经验或能力,不至于被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