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测试性

2025-01-02

电子设备测试性(精选9篇)

电子设备测试性 篇1

1 引 言

电子设备的固有测试性仅依赖于硬件设计,而不依赖于测试激励和响应数据的测试性度量,因此固有测试性验证与传统的测试性验证不同。原先测试性验证一般都是结合设备、BITE、ATE等,通过验证BITE或ATE对设备的故障检测率、隔离率等来验证测试性,固有的测试性是在设备设计完成后就固定了的客观存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直接验证。

为了确定电子设备的硬件设计是否有利于测试并确定存在的问题,就要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固有测试性进行评估与验证。建立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验证的指标体系,利用仿真的方法直接对固有测试性进行评价是文章提出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目前固有测试性验证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2.1 根据制定设计准则确定的分析评价方法

2.1.1 设计准则的制定

电子设备在设计的初级阶段,都要制定具体系统和设备的测试性设计准则。这些准则可以以通用设计准则为基础,结合具体系统的特点剪裁而成。因为通用设计准则的一些条目可能对待特定的UUT(被测单元)不适用,而且通用准则也可能未包括特定UUT的特殊设计要求。通用设计准则的剪裁原则如下:

(1) 选用适用于具体系统设计的准则条目,去掉不适用于具体系统设计的准则条目;

(2) 选用经适当修改后适用于具体系统设计的条目;

(3) 增加通用准则中没有而具体系统设计需要的准则条目;

(4) 具体系统测试性设计准则中指出订购方规定为必须遵守的准则条目,这些条目设计要100%执行,应单独评价。

2.1.2 基于设计准则的简单评价方法

该评价方法要对照具体系统的测试性设计准则逐条分析检查,判定是否贯彻到产品设计中去。在统计为贯彻的条数K和准则总数N之后,固有测试性评分T为:

undefined

若未贯彻条数K中包含有订购方规定必须遵守的条目,则应改进设计。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通过固有测试性评价。

2.2 加权评分法

国家军用标准GJB 2547给出的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是加权评分方法。各条设计准则对系统或设备测试性的贡献或重要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赋予不同权值来平衡这种影响。

2.2.1 加权原则

根据各条准则对固有测试性的相对重要度,分别确定1~10的权值,可参照表1来确定各条准则的权值。

2.2.2 加权评分步骤

(1) 按照2.1所述原则建立具体系统或设备的固有测试性核对表;

(2) 确定每条准则的加权系数Wi,并填入核对表中,1≤Wi≤10;

(3) 确定采用的计分办法为0~100分,其中100分表示测试性准则全部贯彻执行了,0分则表示没有考虑测试性设计;

(4) 确定固有测试性最低要求分值,连同上述3条经订购方同意方可;

(5) 分析统计每条设计准则使用的设计属性数N,再根据设计资料确定符合每条设计准则的设计属性数目NT;

(6) 根据计分办法计算每条设计准则的得分Si,用下面公式计算:

undefined

其中,对于只回答“是”或“否”的准则,回答“是”时Si=100,回答“否”时Si=0;

(7)计算总的固有测试性评分T:

undefined

(8) 结果分析:当T≥最低要求值时,通过评审;当T<最低要求值时,责承制方应说明理由,且理由充分合理,亦可达标,否则应改进设计。

2.3 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分析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制定固有测试性设计准则对设备进行固测试性进行评价,充分体现了固有测试性设计和固有测试性评价涉及范围的统一性,其中加权评分法还对影响程度不同的设计准则进行平衡处理。但是,这两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总结如下:

(1) 简单评价方法未考虑各条设计准则的重要度和贯彻执行程度的不同,仅是制定“是”或“否”贯彻执行了设计准则;

(2) 加权评分的方法,在确定加权系数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没有可依据的准则或标准;

(3) 两种方法指标的提出及评价方法都是以通用设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同类型产品的指标或经验给出,缺乏科学性;

(4) 两种方法的实现需要以大量的测试性验证、评估试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作为基础,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对设备有损害、代价大。

3 基于仿真的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建立电子设备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固有测试性进行验证。该方法最终要建立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验证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固有测试性指标参数、测试性指标参数计算方法、故障检测隔离方案以及相应的判据和判别准则等。

3.1 固有测试性评价指标参数的确定

固有测试性可以通过可控性、可观性指标来度量。所以,针对电子设备自身的固有测试性,制定可控性和可观性指标,是该方法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提出了几个能够体现固有测试性好坏综合性指标参数,用以代替固有测试性设计准则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准则条目。各指标参数暂且定义如下:

(1) 检测用测点完备率:检测用测点完备率正比于(不完全等于,要乘以相应的系数)设计的检测故障用的测点数与实际所需总测点数的比值;

(2) 隔离用测点完备率:隔离用测点完备率正比于设计的隔离故障用的测点数与实际所需总测点数的比值;

(3) 故障模式检测覆盖率:故障模式检测覆盖率正比于依据设计的测点所能检测出的故障模式数量与设备所有故障模式数量(根据设计人员、专家的经验和进行FMECA和PSpice辅助分析等确定)的比值;

(4) 故障模式隔离覆盖率:故障模式隔离覆盖率正比于依据设计的测点所能隔离出的故障模式数量与设备所有故障模式数量的比值。

3.2 利用仿真的方法对固有测试性指标参数进行计算

传统方法是利用测试性验证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要通过对电子设备进行模拟仿真的方法来实现。PSpice软件,是国际上著名的通用电路模拟分析程序,其功能十分强大,建议用该软件对一般电路进行仿真。

3.2.1 对电子设备进行仿真

对于复杂的电子设备,PSpice软件不可能把所有的电子元器件在一张绘图页内都绘制出来。这里将采用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将电路分解为若干块子电路来解决无法在一张绘图页内绘完整个电路的问题;采用模拟行为模型,用简便的方式去仿真复杂的子电路,解决仿真电路时工作量巨大难以工程实现的问题。

(1) 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

所谓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如图1所示。

先将整体电路依其特性及复杂度分割成合适的子电路,然后先分别绘制及仿真每一子电路,待相关的子电路都完成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继续仿真,最后完成整体电路。

(2) 模拟行为模型

PSpice的模拟行为模型提供用户一个简便的方法去仿真一块极其复杂的子电路。用户可以自行定义或使用PSpice内已经建好的模拟行为模型元件,它运用描述电路特性的方式而不需要以真实电路来输入与仿真,如此可大幅精简仿真的时间及复杂度。

3.2.2 仿真故障注入

对于可靠性较高的设备,很难等待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必要的统计数据。这就需要通过人为地给系统制造故障,本文采用的便是仿真故障注入。该方法是在对电子设备进行仿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优势在于:

(1) 仿真软件一般可将故障注入到仿真模型内的任何位置,避免了故障注入的局限性;

(2) 避免因注入故障导致的器件或系统损坏;

(3) 易改动、费用低,可以通过反复更换元器件、修改参数来对所有故障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

在上述基础上,即可获得需要的数据,对固有测试性指标参数进行计算了。

3.3 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验证的指标体系

在3.1和3.2所涉及内容研究成熟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一个对于电子设备通用的固有测试性验证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在确定固有测试性指标参数的基础上,对电子设备系统组成、功能、原理图和输入输出信号等的分析和故障模式、FMECA以及PSpice仿真分析的方法,确定设备的故障模式和测点。然后结合可靠性分析(RA)、故障树分析(FTA)、故障诊断方法和测点优化方法确定所能检测、隔离的故障模式,并优化故障检测、隔离用测点。最后,将故障模式集与所能检测、隔离故障模式相比较,并依据固有测试性验证指标体系就可确定固有测试性是否合格和相应的测试性指标参数值。

4 结 语

基于仿真的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电子设备功能电路以及测试设备、系统电路的仿真工作量比较大;仿真故障注入时,故障模式和测点如何优选;综合性指标参数的选取原则如何确定等。但是,借助PSpice软件丰富的输出文件、强大的功能和前面积累的有关固有测试性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证,通过大量的固有测试性验证试验等手段,基于仿真的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摘要:介绍和分析了两种传统的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通用设计准则的指标和经验给出,需要以大量的测试性验证、评估试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作为基础,所需时间长、费用高,缺乏科学性。提出了基于仿真的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由于PSpice软件丰富的输出文件、强大的功能和前面积累的有关电子设备固有测试性评价的理论,使得该方法在理论上能够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该方法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

关键词:固有测试性,电子设备,仿真测试,PSpice

参考文献

[1]原航空工业部第三零一研究所.GJB2547-95.装备测试性大纲[S].1996.

[2]曾天翔.电子设备测试性及诊断技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3]黄考利.装备测试性设计与分析[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4]田仲,石君友.系统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5]黄勇.基于PSpice的电路仿真分析与设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35-37.

[6]李永平,董欣.PSpice电路优化程序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电子设备测试性 篇2

五月里我和我的学生一同接受了这次期中检验性的测试,当我看到这份试卷时,感受到是的一种人文气息的流入!然而品析之后留下不只是墨香,更有是我的教学工作该如何开展?

我班的最高分是104分,最低分是38分,平均分为71.37分。面对这样的成绩,我陷入的深思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先首体现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进行了语用尝试,进行联词组段、复述仿写之类的当堂用语。把新课改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渗透给我的学生,在交流感悟中领受着新的思想,学生们也十分情愿的来上我的课,他们喜欢我的课,淘气的学生们虽然心有飞出教室的时候,但我总是凭借我的教学智慧把他们拉回来,一同讨论,一同合作,一同交流,一同质疑,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文世界里徜徉。面对这一张张的稚气而又初长个性的脸庞,我深深的爱上了我的学生,留连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这一度让我欣喜,望形……

面对这张试卷,我的欣喜化做更多的思考,为自己的花拳绣脚而悲哀,为自己开了一张脱离书面语用训练的“人文性”表演的空头支票!这届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底子很差,写一篇500作文没有不出现错别字的,听记一段简单的话没有不问字怎么写的,其中还有王冰、刘欣月、王平这三位学生跟本不能记录下来所听到的句子,问其原因是不会写字,学生的汉字积累量不够,读文不能流畅的有感情的完成,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是识字量不够,又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没有欣赏汉字的意识,写出来的作业无法可认,全班的学生,只有牟洋泓同学能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始终如一。这是多么大的露洞,而我却一视同仁的都来吃一锅饭,这顿大餐分成几式,有饮料,有白水,更有烈酒,各取所需,因生施教,因各自的体质不同酌情添加营养。

碰到字不会认,想写的字写不出来,写出来的字对方不能识别,有想法却不能表达出来。这对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得是多么大的悲哀,有些二三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做的很好,而我的学生现在却不能。他们个个都很聪明,也很有个性,发表看法也是能自圆自说,不说服对方不罢休,可是懒得写,懒得思考,钻牛角尖,小聪明式的很多,能踏踏实实的做下来用心思考的`能有几人?从没有过的烦躁袭来,看看吧,这就是我教的学生吗?三年以后,他们是不是仍旧用智慧的脑袋写的狂草呢?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一切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出发,夯实学生的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入手,引导学生能静下来,做下来,能够审视自己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应付了事,一种好的心态来迎接下半学期的挑战!

多动笔,为了提高学生的语句实用能力,采取每学一课都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照抄上一遍,课下摘灵一篇美文,加以赏析!平时严格作业要求,写得清晰工整美观!在注重听说的同时加强读写训练。学生的现状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虽有一些立意和想法,但不能清晰的表达。“读书破百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宝贵经验;厚积薄发,这是先贤的真知灼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在读中与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课内与课外中艰巨的任务,也是学校与家长年责任,学生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愿也不想静静品读那些智者的心语的流露,所以我想多设几节课内阅读课,交流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联合其他学科举行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做有经验的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也得结合本班现状,自主学习中以会写,能写,写好为宗旨,合作中养成会说、能说、想说,说得明白为能力目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想质疑的习惯,并且能把它带到课外,在活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法。在抓好基础的上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差的学生一堂课也许只能学会运用一个词,那就是最好!吃多是不消化的!反而增加胃的负担,免得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容性设备绝缘电阻测试技术 篇3

1 测试方法

1.1 测试准备工作

容性电气设备由于其固有的特性, 因感应作用或充电作用, 它的内部常常贮存着或多或少的电荷, 即使当设备断电之后, 这些电荷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驻留。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具有较大的能量, 如不进行合理的处置, 不仅测不准绝缘电阻, 还会把兆欧表等测试器材击坏。更严重的是, 当人员接触与贮存电荷相关的带电部位时, 很容易造成电击事故, 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 在测试之前, 必须首先使容性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然后切断其工作电源及不必参与测试的相关电路, 接下来根据设备的特点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充分的、彻底的放电, 贮电量越大的设备, 放电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一般需要3~5分钟, 而且要重复放电数次, 人工方法放电时, 通常情况下以听不到放电声音和看不到放电火花为准, 直到验电时确认已经没有剩余电荷的情况下, 方可进行兆欧表测试线的连接。

1.2 合理接线与选表

兆欧表上通常设有3个接线端钮, 分别是L (线路) 、E (接地) 和G (屏蔽) , 从3个端钮上引出的3条测试线分别与被测设备相连接。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通常要求比较高, 故对测试值的准确度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除了对被测设备的被测部位进行清污、除垢等措施之外, 还必须合理地连接测试线, 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外部因素。

对于电力电缆而言, 如果欲测试电缆的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到电缆的导电芯线, E端连接电缆的外壳,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如此接线能够有效地克服被测绝缘体表面漏电流的影响, 使电缆绝缘体上的漏电流经由屏蔽端G直接流回兆欧表内发电机的负端并形成回路, 而不再流过兆欧表的测量机构, 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表面漏电流的影响。各条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可仿照上述接法逐一测出。欲测试全部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时, 可将各导电芯线连接在一起一次测出。欲测各缆芯线之间的绝缘电阻时, 应将L端连接某一导电芯线,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 将E端连接到另一条导电芯线上, 然后逐对进行测量。兆欧表的电压规格应根据被测电缆额定工作电压选择。额定工作电压在1000V以下的电缆应选用1000V的兆欧表;额定工作电压在6000V以上的电缆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对于电力变压器来讲, 通常主要测试高压绕组对低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与低压绕组对高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对于第一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接线端子瓷套管 (瓷裙) 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对于第二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接线端子瓷套管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测试电力变压器 (如油浸自冷式) 绝缘电阻应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应有1000MΩ的刻度范围。

电力电容器绝缘电阻的测试, 主要是测试电容器的电极对地 (外壳) 的绝缘电阻。以测试三相电力电容器为例, 兆欧表的L端应接通电容器的3个接线端子, E端连接电容器的外壳。对于低压电容器可选用5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下的电容器可选用10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上的电容器, 应选用2500V兆欧表。

其他容性电气设备的测试接线方法与上述类同。

1.3 摇测与读数

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特殊性, 当把兆欧表的E端和G端的测试线同被测设备连接后, L端测试线暂时先不要接上, 而是把L端测试线固定在绝缘杆端部的金属上, 然后转动兆欧表的摇柄, 至转速达到额定转速时, 才把连接着L端测试线的绝缘杆端部接触被测设备上需连接L端的部位。

摇测与读数的操作方法与工作程序如下:把测试线连接完成后的兆欧表放置于无永磁物体、无强烈电磁场干扰、无机械振动的水平且稳固之处, 用左手扶住表身, 右手转动摇柄使转速由慢到快逐渐达到额定速度 (约120转/分钟) , 此时把兆欧表的L端测试线接通被测设备, 然后以此转速匀速转动摇柄, 表针将缓缓偏转并慢慢稳定下来。由于绝缘电阻值随着测试时间的长短而有差异, 通常取摇1分钟时的数值为准。如果摇测1分钟时表针仍旧不太稳定, 说明被测电器的等效电容量可能很大或绝缘物结构或成分不太稳定, 应当适度延长摇测时间。

某一时刻的绝缘电阻不能全面反映容性设备绝缘性能优劣, 因为同样性能的绝缘材料, 体积大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小, 体积小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大, 而且绝缘材料在加上高压后均存在对电荷的吸收和极化过程。所以, 对于主变压器、电力电缆、大型电机等容性比较大的电气设备, 必须测试其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并以此数据来判定绝缘状况的优劣。吸收比K=R60s/R15s, 即绝缘加压60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极化指数PI=R10min/R1min, 即绝缘加压10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必须重复摇测2次以上, 在确认测试结果可信后方可停止。

1.4 测试注意事项

(1) 按需选择输出短路电流。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被测对象, 为了保障准确测得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应当尽量选用输出短路电流较大的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的大小可反映出兆欧表内部输出高压源内阻的大小, 内阻越小, 输出短路电流就越大, 测试过程的充电速度也就越快, 反之越慢。我国的相关规程要求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应大于0.5m A、1m A、2m A、5m A等多个档次, 可酌情选择。

(2) 摇柄操作要领。在摇测过程中, 必须保持兆欧表摇柄的转速相对均匀, 既不能过快或太慢, 也不能忽快忽慢。过快或太慢时将影响测试电压, 进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忽快忽慢时表针将摇摆不定, 造成读数困难。

(3) 摇测之后仍需防范电击。由于摇测过程中兆欧表对被测设备的充电作用, 使被测设备内部带上了电荷, 所以在记取读数之后不要立刻停止摇柄的转动, 等撤下了L端测试线之后, 再停止摇转, 或对被测设备放电之后再停止转动和拆卸测试线, 以防电容放电作用击坏兆欧表, 或对操作人员造成电击伤害。

(4) 每次测试后都要放电。无论是否还要重复测试, 都要对测过绝缘电阻的被测容性电气设备进行充分放电。一是防止残余电荷的影响而使充电电流和吸收电流均比前一次的测试值减小, 从而造成吸收比减小, 绝缘电阻增大的假象;二是防止设备贮存的电荷损害仪表或造成人身触电事故及其他危害。

2 实用测试技巧

由于测试对象为容性电气设备, 当设备的等效电容量较大时, 要求兆欧表摇柄的转速要尽可能地均匀, 但是依靠手工操作的确难以掌握。因为摇柄转速的变化, 将导致兆欧表的输出电压忽高忽低, 转速高时输出电压也较高, 该电压对被测设备充电;而转速低时输出电压随之降低, 被测设备向兆欧表放电。因此, 表针会左右摇摆, 指示不定。为改进测量容性电气设备时的指示性能, 可以采取如下的技巧。

2.1 电容器稳定法

在兆欧表的输出端钮E和G之间并接1只耐压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容量约1~2μF (根据具体测试对象而定) 的电容器, 利用电容器的滤波作用, 来平抑兆欧表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波动, 能够有效地消除表针的晃动问题。测试完成后, 务必要对该电容器进行充分地放电。

2.2 二极管稳定法

兆欧表与被测电器之间L、G两端钮的接线方法不变, 只是在E端钮测试线中串入1个耐高压的整流二极管,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切断摇测期间容性电气设备对兆欧表放电的通路, 消除表针摆动现象, 而且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该二极管的正极接E端子, 负极接被测电器, 其耐压必须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3倍以上, 但电流参数要求很低, 因为兆欧表的测试电流非常小 (最多只有几个毫安) 。

3 结束语

电子银行课后测试 篇4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5.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多选题

1.网上银行营销中,属于前台价值链的是? √

A B C D 网站设计与维护

网银系统设计与维护

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

金融产品设计

正确答案: A B C 2.网上银行营销中,属于后台价值链的是? √

A B C D 业务流程

制度管理

信息处理

客户服务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3.各家商业银行价值链体系非常相似,而且不同银行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的侧重点也大体相同。×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4.电子银行产品本身的同质性决定了顾客在选择银行时,往往是选择产品本身,而不是选择品牌。√

正确

错误

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方法 篇5

成鞋的吸湿、透湿性与鞋的卫生性、舒适性密切相关,穿着透湿性不好的鞋,会造成如脚气、脚部湿疹、皮炎等诸多的脚部疾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1]。因此,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成鞋透水汽性是指成鞋使水蒸气从湿度较大的空气,透到湿度较小的空气中的能力。成鞋吸水汽性指的是鞋容纳水汽尤其是汗液的能力。

成鞋的透水汽和吸水汽过程要比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过程更复杂,影响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的因素包括鞋面材料、鞋底材料、胶粘剂、内包头、结构设计、制鞋工艺等,单纯鞋用材料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不能真实反映成鞋的这一性能[2]。

国外有关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的研制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专家初步设计了简单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该装置的原理是在密闭鞋腔中通入水蒸气,使用电阻丝加热控制鞋腔内部温度,在恒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通过精密的称重后,再计算得出成鞋的透水汽量。

国内有关透水汽和吸水汽性的研究大多针对制鞋材料[3,4,5],以单一材料为主,即使是组合材料,也仅仅通过胶粘剂将几种材料粘合在一起。针对相关测试装置的研究也很少,研制原理还是基于国外专家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向密闭的鞋腔内通入具有一定湿度、压力的水汽,通过对成鞋的称重,计算出成鞋透水汽和吸水汽量[6,7]。然而,水蒸气温度较高,与人体排汗温度相差甚远;输送压力较高,不易密封;输送过程易冷凝成水滴,势必会减弱测试数据的合理性。

香港理工大学研制的暖体出汗假人“Walter”[8],用防水透湿型微孔膜织物,将位于身体中心区域的水循环系统进行密封,水循环系统按一定比例,将热水分配到身体的躯干部位,以模拟人体的整个温度分布[9]。采用这种方式模拟人体出汗,压力低、便于密封,且测试过程更接近人体穿着时的状态。

在暖体出汗假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利用含有微孔结构的防水透湿织物模拟出汗皮肤,自制“出汗假脚”测试装置,对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方法进行研究。

“出汗假脚”包括假脚体、假脚皮肤、温控装置及水循环系统。起支撑作用的假脚体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带孔橡胶制成的中空脚模,便于测试不同款式、鞋跟高度、楦型的成鞋;假脚皮肤由含有微孔结构的防水透湿织物制成,将其穿在假脚体上,并在脚体内装满蒸馏水,此时假脚皮肤内侧的相对湿度为100%,水汽通过微孔膜扩散到鞋腔,更接近人脚状态;温控装置控制蒸馏水的温度,以模拟人脚温度;水循环系统控制蒸馏水在脚体内循环,使人脚温度分布均匀。

通过将“出汗假脚”穿入成鞋,并置于恒温、恒湿箱内的电子天平上,测试假脚和成鞋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获得成鞋透水汽量;通过计算成鞋自身的增重,获得成鞋吸水汽量。该测试装置适用于测试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操作简单、易实现。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BTH-150M8可控式恒温、恒湿试验箱,东莞市贝尔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TES-1341热线式风速计,泰仕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制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装置,见图1。

1-恒温恒湿箱;2-测试成鞋;3-电子天平;4-密封盖;5-水分保持附件;6-硅胶管(出水口);7-硅胶管(入水口);8-导线;9-水泵;10-温度控制器;11-出汗皮肤;12-加热棒;13-温度传感器1-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hamber;2-shoe for test;3-electronic scales;4-sealed cap;5-water maintenance accessories;6-silicone tube(outlet);7-silicone tube(inlet);8-wires;9-water pump;10-temperature controller;11-sweating skin;12-heating rod;13-temperature sensor

A-穿入试样鞋及覆盖吸湿性面料、隔水性薄膜的“出汗假脚”;B-加热控制和水泵控制器A-“artificial sweaty foot”wearing with the shoe sample and wrapped with hygroscopic fabrics and waterproof membrane;B-heating and pump controller

1.2 试验方法

试验前,按GB/T 22049-2008的规定[10],将成鞋试样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5)%条件下,调节26h以上,称取待测试样鞋的初始质量,记为m0。

打开恒温、恒湿箱开关,设定箱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待箱内温湿度稳定后,将自制“出汗假脚”(见图2),穿入待测试样鞋内。

用吸湿性面料将“出汗假脚”未被试样鞋覆盖的部分包裹,并在上面覆盖隔水性薄膜(统称为水分保持附件),见图3A。“水分保持附件”可以吸收未被试样鞋覆盖部分的“出汗假脚”皮肤扩散出的水分,并阻止其向外排出,相当于被“水分保持附件”遮挡的部位不出汗(吸收、保持而不外排),因此,该设备适用于满帮及浅口成鞋的测试。

打开“出汗假脚”上面螺旋紧固盖,装满低于“出汗假脚”设置温度3℃左右的蒸馏水后盖紧,将“出汗假脚”连同试样鞋放进恒温、恒湿箱内的电子天平上,设置“出汗假脚”温度为35℃,打开加热控制开关和水泵开关,见图3B。待温度恒定后,记录不同时间“出汗假脚”和试样的整体质量。

待试验结束后将假脚取出,称取试样鞋的质量记为m1。对于有些透水汽性、吸水汽性较差的成鞋,若内侧有积水,应将其擦去后再进行称量。

成鞋表面积的测量方法:采用胶布敷贴于整个鞋帮面,裁剪后利用有1cm×1cm网格的垫板,采用割补法计算面积。

透水汽量W1=Δm/(Δt×A0),其中Δm是试样的透水汽性到达稳定状态后,Δt时间段内“出汗假脚”和试样总质量的变化值,A0是试样鞋帮面表面积。

吸水汽量W2=(m1-m0)/A1,其中A1是试样鞋帮面和内垫的总表面积。

1.2.1 测试时间的确定

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是在水蒸气分压梯度作用下实现的,受纤维对水汽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

由于“出汗假脚”皮肤的微孔膜结构,水汽通过微孔膜扩散到鞋腔,成鞋纤维吸收一部分水汽,并将部分水汽排出鞋体以外,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逐步处于平衡状态。当试验达到平衡时,由“出汗假脚”—成鞋—环境构成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在此状态下,成鞋的透水汽量和吸水汽量也处于一个稳定状态。

选择4种不同款式和材质组合的成鞋(1号单鞋,帮面为人造革,衬里和内垫为人造革;2号短靴,帮面人造革,衬里和内垫为织物绒;3号短靴,帮面为全粒面牛革,衬里和内垫为织物绒;4号单鞋,帮面为全粒面牛革,衬里和内垫为人造革),这4种成鞋帮面和衬里材质组合分别为人造革-人造革、人造革-织物、牛革-织物、牛革-人造革,具有一定代表性。

考察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这4种成鞋透水汽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确定试验的时间,见图4。

由图4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4种成鞋的透水汽量均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趋于平稳,透水汽量不再继续增大;不同鞋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略有差异,但在120min后,基本都已达到稳定状态。

120min后,由于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已经达到稳定状态,此时,成鞋单位时间的透水汽量保持恒定,因此,透水汽量的试验数据可以从120min后开始采集,在180min,即采集开始后60min,停止试验,将120~180min这段时间成鞋的透水汽量,作为评价成鞋透水汽性大小的依据。

该方法的稳定态是通过测试成鞋透水汽量的数据进行判定,测试时间以进入稳定态后透水汽性测试时间为依据。由于吸水汽的大小需要将假脚取出后测量成鞋的自身增重,因此以试验开始到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一段时间后,即180min时成鞋的吸水汽量(试验结束测量的成鞋自身单位面积的增重),作为成鞋吸水汽性大小的评价依据。

1.2.2 测试方法精密度验证

为了评价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方法所得到的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在“出汗假脚”温度为35℃、环境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50%、风速为0.43m/s的条件下,选择1只鞋(该鞋为单鞋,帮面、衬里和内垫均为人造革)进行6次重复性试验,得到成鞋的透水汽量和吸水汽量测试结果,见表1。

对表1中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表2中的RSD(相对标准偏差),通常用来表示测试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限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2个测试结果数值的绝对差小于或等于此数的概率为95%。根据GB/T 6379.6-2009[11],重复性限计算公式为:r=2.8σr,其中σr是重复性测试条件下的标准偏差。

由表2可知,6次重复试验条件下,成鞋的透水汽量的RSD为7.3%、吸水汽量的RSD为5.2%,表明所建立的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

由表2还可以看出,成鞋透水汽量和吸水汽量的重复性限均大于试验极差,同样证明所建立的测试方法精密度较好,适用于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的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选取几种不同帮面材料、衬里材料和内垫材料组合的,且款式接近的成鞋作为试样,采用已建立的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方法,对不同材质组合的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能进行测试,每种成鞋重复测试2次,2次独立测试的成鞋透水汽量和吸水汽量相对偏差(相对偏差=(单次测定值-平均值)/平均值×100%)均<5%,因此将其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以分析比较材质对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的影响,见表3。

2.1 鞋帮面、衬里材质对成鞋透水汽性的影响

由表3可知,1号和3号成鞋的衬里材质相同,帮面材质略有差异,与3号牛全粒面革帮面成鞋相比,1号羊绒面革帮面成鞋的透水汽量较大。

2号~5号成鞋帮面材质均为牛全粒面革,衬里材质依次为无衬里、猪里革、织物绒里、合成革,成鞋透水汽量依次降低,表明在成鞋帮面材质相同的条件下,成鞋衬里材质对成鞋透水汽性影响较大;与衬里材质为合成革的成鞋相比,衬里材质为猪里革和织物绒里的成鞋透水汽量较大。

通过对衬里材质均为合成革的5号~7号成鞋分析可知,与人造革帮面成鞋相比,牛全粒面革和牛修面革帮面成鞋的透水汽量均较高,且牛全粒面革帮面的5号成鞋,比牛修面革帮面的6号成鞋的透水汽量略高。7号和8号成鞋帮面均为人造革,但与衬里为合成革的7号成鞋相比,衬里为织物绒里的8号成鞋透水汽性更好。

注:4号成鞋与1.2.1中的3号短靴相同,8号成鞋与1.2.1中的2号短靴相同。Note:No.4 shoe is the same as No.3 ankle boot in 1.2.1,and No.8 shoe is the same asNo.2 ankle boot in 1.2.1.

比较8号和9号成鞋可知,当鞋帮面和衬里均为织物绒时,成鞋的透水汽性有显著的提高,甚至比帮面和衬里均为皮革的1号和2号成鞋透水性还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材质为皮革或织物绒的成鞋,比材质为人造革或合成革的成鞋透水汽性更好,这与所采用材料本身的透水汽性能吻合。

皮革中含有丰富的亲水基团,其胶原纤维特殊的编织方式所形成的微孔结构,能使其透水汽性能大大提高。布的纤维之间的孔隙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透水汽性也较好。此外,鞋帮面和衬里均由透水汽性较好的材质构成时,成鞋的透水汽性也较好;无论鞋帮面和衬里,有一种材质透水汽性较差,就会影响成鞋的透水汽性。

2.2 鞋帮面、衬里和内垫材质对成鞋吸水汽性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成鞋透水汽性相比,成鞋吸水汽量的大小与所用鞋材的相关性不大,这可能与成鞋的构造和生产过程有一定关系。但可以发现,鞋帮面、衬里和内垫均为皮革的成鞋吸水汽量均较高。这是由于皮革特殊的胶原纤维编织结构和亲水性,使其具有较好的吸水汽性。

织物绒为鞋材的成鞋吸水汽性有高有低,这可能与织物绒的材质和种类有关,一般而言,纯棉织物的吸水汽性比合成纤维好。

6号成鞋帮面为牛修面革,衬里、内垫分别为合成革和人造革,吸水汽量为15.33mg/cm2,与其他成鞋相比,其吸水汽量很高,且经多次测量,测试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成鞋的款式和所用材料的种类以及制鞋生产工艺有关,如6号成鞋帮面、衬里之间所使用的粘合剂用量较小,因此粘胶剂对成鞋吸水汽量影响较其他鞋小。此外,由于6号成鞋的款式为内增高鞋,皮革帮面较软,使用了较大面积的吸湿性补强材料和衬托,也使得成鞋吸水汽量较高。

综上所述,成鞋的吸水汽性与鞋帮面、衬里和内垫材质、制鞋生产工艺以及成鞋的款式,均有一定关系。

3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制“出汗假脚”,研制了一套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装置,并初步探讨了稳定状态下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试方法。该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测定方法更接近人脚和汗液温度,以及人体出汗方式,能够准确表征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并适合于不同款式、鞋跟高度、楦型的成鞋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的检测。

参考文献

[1]陈大志,陈学灿,毛树禄,等.鞋类生理舒适性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13,42(6):119-121.

[2]卞勇,郑莱毅,沙民生,等.影响成鞋舒适性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4,43(6):106-108.

[3]汤克勇,王芳,刘捷,等.皮革透水汽性能的研究[J].中国皮革,2002,31(7):17-19.

[4]丁绍兰,葛伟慧,刘利君.鞋面革透水汽性的测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6,16(3):19-24.

[5]顾任飞,苗洁.不同材料组合对皮鞋湿度舒适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3,42(14):112-115.

[6]王伟,杜少勋,代家群.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1,21(1):14-18.

[7]赵子文,毛小慧,王一翔,等.成鞋吸湿透湿性能测试仪的研制[J].中国皮革,2011,40(8):132-133.

[8]Fan J,Chen Y,Zhang W.A perspiring fabric thermal manikin:Its development and use[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hermal Manikins,St.Gallen,Switzerland,2001:1-6.

[9]王发明,胡锋,周小红,等.“Walter”暖体假人测试服装的热湿传递特性[J].现代纺织技术,2007(6):32-34,39.

[10]GBT 22049-2008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环境调节及试验用标准环境[S].

刍议局域网连通性测试 篇6

1局域网物理连通性的测试

如果局域网连接的时候使用的是双绞线,则物理连通性测试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相应的验证。

可以通过局域网中的各个计算机背面网卡的指示灯和集线器各端口上的指示灯的对应的亮和暗来检测物理连通性。 如果所有的指示灯都是亮的,说明物理连通性正常 ;假如某些指示灯暗,则说明在物理连通性上存在某些问题。问题主要是接触不好或者是网线有问题等情况。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整个局域网的检测如果都顺利通过的话,则说明整个局域网物理连接正常。

2局域网逻辑连通性的测试

当整个网络设置完成以后,就可以对网络的连通性和相应配置做对应的测试。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搜索计算机 ;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Ping命令。 相应的具体操作如下。

(1)搜索计算机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太计算机进行操作。打开“开始”菜单,点击“搜索”,选择“文件或文件夹”,点击“搜索结果”,打开窗口。窗口的左面是搜索内容的输入以及搜索范围、搜索项目的选择区域,右面是搜索结果的显示区域。在窗口的左面选择“计算机”搜索项目,如图1所示。

第二步,在“计算机名”文本框中输入要查找的计算机名,左键单击“立即搜索”。如果要搜索的计算机能够搜索到,则在窗口的右面会显示所搜索找到的计算机,其搜索结果如图2所示 ;如果对应的计算机没有找到,则显示“搜索完毕,没有结果可显示”。

(2)使用Ping命令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计算机进行操作。点击“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第二步,测试其TCP/IP。输入“Ping127.0.0.1”,如果其TCP/IP正常,其结果如图3所示。

第三步,测试其IP地址。如果Ping本机地址正常,然而这次Ping不正常,则说明其络配置是错的。

第四步,测试与其他计算机的连通性。 如果Ping本地IP地址正常,然而Ping其他计算机没有响应的话,则有可能是接触不良等其他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在局域网中的每个计算机只要都能通过这两种测试,则说明整个网络就没问题。

摘要:介绍了局域网中物理连通性的测试和逻辑连通性的测试,在逻辑连通性的测试中对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解局域网连通性的测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电子设备测试性 篇7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鞋,这个人们每日穿在脚上,行走天下的必备品早已经从过去御寒、护脚和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到今天美观、舒适和功能化的更高要求。然而,鞋的舒适性能却还有待更多的提高和改进。本研究针对吸水汽性、透水汽性与舒适性密切相关,进行了表征鞋类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探讨。

透水汽性与鞋的卫生性、舒适性密切相关,成鞋透水汽性是影响鞋类卫生性能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1]。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成鞋透水汽性的研究很少,而鞋材的透水汽性又不能完全代表或反映成鞋的透水汽性。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研制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以及建立起成鞋的透气性定性评价标准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本研究根据重量法原理,首先自主研发了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其次利用其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进行测试与验证,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初步提出表征鞋类产品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性能的量化指标。有效揭示了各种材料、工艺、结构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影响,有利于鞋类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成鞋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使我国的制鞋行业进一步由大向强转换,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成鞋透水汽、吸水汽机理

成鞋的透水汽性能,是指鞋让水蒸气从湿度较大的空气透到湿度较小的空气中的能力。吸水汽性指的是鞋容纳水汽尤其是汗液的能力[2]。成鞋的透水汽和吸水汽过程要比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透水汽及吸水汽过程更复杂。鞋材选择的不同,成鞋的结构、附件选择的不同都会影响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3]。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健康鞋腔环境的重要保障。

成鞋中的水蒸汽传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鞋-脚-袜环境与外界空气的缝隙直接进行湿传递,尤其是人脚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足部发生弯曲,汗液蒸汽分子通过空隙传递;二是通过鞋帮面、鞋垫、鞋底的表面或其内部的纤维孔隙进行湿传递。它是在水蒸汽分压梯度作用下实现的,受纤维对水蒸汽的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

本文是以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机理为基础,应用自主研发的透水汽性测试仪对成鞋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作了初步的探讨。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

PT-2090A型恒温恒湿试验箱,宝大国际仪器股份有限公司;JY10002型分析天平,上海台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自制的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如图1)。

1-统口密封件2-分析天平3-蒸汽输送管道4-蒸汽流量显示屏5-蒸汽发生装置6-开关按钮7-蒸汽发生速率调节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测试运动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选取运动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滑板鞋、网布鞋、劳保鞋、休闲鞋款等18个样品,每个样品鞋进行3次平行实验,取其平均值,进行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测试。

2.2.1 成鞋透水汽性实验步骤

1)微观透水汽性实验步骤: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0,称量加湿器的初始质量为M0用导管连通加湿器、样品鞋,打开加湿器向鞋腔通入蒸汽加湿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1,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1,两个小时后称量样品鞋和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2。微观透水汽性=m2-m1,单位:(g)。

2)宏观透水汽性的实验步骤:将样品鞋放置在天平1上,安装统口密封件,称量其质量为m1;将加湿器放置在天平2上,称量其质量为M1;连接鞋、密封件和加湿器,打开加湿器开关;向鞋腔内以一定的速率缓慢通入蒸汽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安装有密封件的样品鞋质量为m2,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2;宏观透水汽性=M2-M1-(m2-m1),单位:(g)。

2.2.2 成鞋吸水汽性实验步骤

打开恒温恒湿箱开关,设定箱内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待箱内温湿度稳定后将待测鞋样品放进箱内;解开样品鞋的鞋带,使鞋尽可能松弛,称取待测样品鞋的质量记为m0,将样品鞋放入恒温恒湿箱内,使得样品鞋充分与箱内环境接触;每隔15 min后,将鞋子迅速取出,依次称重记为m1,m2,m3,m4,m5...;鞋子吸湿两个小时后称重结束,读出此时鞋子的质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结果的研究

3.1.1 成鞋吸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成鞋吸水汽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这里主要是指成鞋鞋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一段时间的吸水汽量,图2是样品鞋的吸水汽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实验中也发现其他样品的吸水汽性也有同样的变化规律,只是不同的鞋吸水汽量增加幅度不同而已。样品鞋在最开始的15 min内吸水汽很快,后面越来越慢。吸水汽增长率越来越小,最后趋近于0增长,即饱和状态。本试验的样品鞋在2个小时内吸水汽均未达到完全饱和状态,鞋腔内也无凝固水珠。

2)成鞋2 h内吸水汽量

样品鞋放置在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里2 h,如图3所示,18只样品鞋的吸水汽量在0.49~6.55 g范围之内,其中吸水汽性最好的是12号鞋。12号鞋采用绒面革做鞋面,并且鞋里和泡棉补强件都很厚,吸水汽性也很优良。样品鞋5号、6号、9号吸水汽性较好,这几款鞋有一共同点,就是中后帮、鞋舌用泡棉很厚,样品鞋看似也很厚重,吸水汽量较大;2号、4号、8号、16号样品鞋采用PU合成革作帮面,鞋用泡棉很薄,鞋里是合成纤维类,吸水汽性较差,所以导致成鞋的吸水汽性很差。

由于本试验采用的均是满帮低腰鞋,并且帮面几乎没有任何金属或塑料装饰件,也不存在大面积镂空,仅有少部分成鞋在鞋头部位开几个小孔,所以可以认为不同样品鞋的结构基本相似,这样成鞋的吸水汽性主要取决于各种鞋材经过胶黏剂粘合后的综合吸水汽性能。此外,恒温恒湿箱内温度不同,相对湿度不同,成鞋的吸水汽量也不同。一般认为,相对湿度越大,成鞋的吸水汽量也越大,然而具体湿度对成鞋吸水汽量的影响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综合以上,可以知道影响低腰满帮运动鞋吸水汽性的主要因素是鞋用泡棉的相关参数、鞋面、鞋里等材质的吸水汽性以及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状态。

3.1.2 成鞋微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由图4可以看出,样品鞋的重量并没有改变。采用非接触式温湿度测试仪测试,发现鞋腔的相对湿度有所变化,说明仍有一部分水蒸汽以微观透水汽的方式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也与之发生了气体交换,鞋腔的水蒸汽通透出去,外界的空气进到鞋腔里面,这样可能导致样品鞋的重量并不发生改变,所以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主要对宏观透水汽性进行测试。

3.1.3 成鞋宏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不同样品鞋的宏观透水汽性比较

本文对18只样品鞋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其成鞋的宏观透水汽性以比较其性能差异,如图5所。宏观透水汽性在2.76~6.82 g范围,宏观透水汽性最小的是样品鞋7号、9号、13号,最大的是样品鞋1号、3号、4号、12号。宏观透水汽性较大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成鞋所用材料比较单薄,而且帮面使用较大面积的网布,尤其是1号和4号鞋鞋头部位是网布,而且帮面、帮里之间没有安装内包头,所以表现出来的宏观透水汽性较大。而透水汽性较差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滑板鞋,帮面全部采用PU合成革,后帮、鞋舌部位采用厚度较大的泡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水汽的扩散,特别是7号登山鞋,特别厚重,透水汽性较差。该数据与前文所分析的帮套透水汽性基本一致。同时建议在炎热的夏天,由于人脚出汗较多,建议不要穿着厚重的滑板鞋,以免大量汗液滞留在鞋腔,产生臭味。

2)通入鞋腔蒸汽的时间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测试的影响

图6提到的透水汽性是在通入鞋腔蒸汽时间为10 min的数据,本文为探讨通蒸汽时间对透水汽性的影响,选用其中几款鞋子,测试在5 min、10 min、15 min、20 min甚至更长时间下的透水汽性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吸水汽性、透水汽性、通入蒸汽量均随时间而增加。通入鞋腔的蒸汽时间越长,成鞋的透水汽量就越大,同时鞋腔内的蒸汽压力也越大,所以进入鞋腔的蒸汽速度会下降,图中也显示增加的幅度是越来越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来支撑和验证。在实际穿着过程中,人脚的出汗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脚不断地从汗腺分泌汗液,成鞋不断地将汗液传递出去,当两者速率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蒸汽滞留在鞋腔,从而可以保证鞋腔有很好的环境。所以如何用这种静态的测试方法来表征成鞋动态的透水汽性能,并通入多长时间的蒸汽进行实验最能反映其性能,这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3)不同蒸汽发生速率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影响

通入鞋腔的蒸汽量不仅取决于蒸汽产生时间,也受蒸汽发生速率的影响。本文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改变蒸汽发生速率,即改变加湿器调节蒸汽产生速率的转数,转数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蒸汽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设计了四组试验,保证同样的样品鞋在同样的温湿度环境下,同样的重量下将加湿器的转数设置在5格、10格、15格、20格,测试不同转数下成鞋的透水汽性,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成鞋的宏观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随蒸汽发生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蒸汽发生速率越大,鞋腔内蒸汽密度就越大,鞋腔内外的蒸汽压差也就越大,从而迫使蒸汽更快地从鞋腔扩散到外界环境。然而人脚在短时间内出汗量较少,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蒸汽发生速率,以最好的试验条件来反映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

3.2 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测试结果的综合探讨

单位:g

表1所示是采用透水汽性测试仪对18只样品鞋测试所得的平均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性与通入鞋腔的蒸汽量线性相关,这说明成鞋吸水汽性越好,宏观透水汽性越好,同样时间通入到鞋腔的蒸汽量也越多,同时也说明不同结构、款式、材料及工艺的鞋子,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有明显的差异。但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证明。

4 结论

目前,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好坏多数以鞋子单层或复合材料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好坏进行表征。其一般从成品鞋上取样进行测试,这样不但破坏了成鞋的完整性,而且其可信度显然不及直接对成品鞋进行检验。本论文通过自主研制的成鞋透水汽仪器对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初步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同时通过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成鞋吸水汽、透水汽综合性能参数的表征方法,并讨论得出不同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本次论文的测试结果基本符合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一般规律,同时与实际鞋腔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大小基本相近。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已从过去的定性分析有条件的转移到了定量分析,可以对成鞋透水汽性进行定量化表征。对此仪器的研究使成鞋的透水汽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进一步完善成鞋的透水汽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闵宝乾,黄秋兰,陈竞新.鞋类卫生性能的评价及相对影响因素探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2):11-14.

[2]谈娟娟,彭文利,丁绍兰.皮鞋卫生性能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9,19(4):60-64.

IPv6穿透性测试研究 篇8

本文从安全测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攻击树来对IPv6脆弱性进行穿透性测试这一研究方法,IPv6穿透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从理论上发现IPv6的脆弱性,并将已发现的IPv6脆弱性应用到IPv6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中,以增强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

1 攻击树

基于不同攻击手段,攻击树(Attack-Tree)提供一种正式的方法和途径来描述系统的安全特性。其基本思想是:如果能够了解所有可能的攻击方法,就有可能设计出防御这些攻击的策略;而且如果能了解攻击者是谁(包括攻击者的能力、动机和目的等),也就能够安排正确的策略来避免这些威胁。

基本上,我们可以用严格的树型结构来表示攻击一个系统的攻击途径,把攻击目标作为其根节点,达到这个攻击目标的不同途径作为其叶子节点。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子目标,而这个节点的孩子就是实现子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1.1 创建攻击树

如何创建Attack-Tree呢?首先,确定可能的攻击目标,每个目标组成一个独立的树,它们可以共享子树或节点;接着,找出所有攻击被攻击目标的方法,并把它们加到树里去。

攻击树包括AND分支和OR分支,可以用图形方式表示。AND分支和OR分支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定义如下:

1)AND分支:所有的子目标必须都完成,攻击才能成功,这样一组攻击子目标标为AND分支,如图1所示。

2)OR分支:所有子目标中只要有一个攻击成功,那么攻击就成功,把这样一组攻击子目标标识为OR分支,如图2所示。

Attack.Tree是由AND分支和OR分支的任意组合构成的。叶子目标(叶子节点)在它们产生之时就被加到攻击过程的末端。OR分支导致新的攻击途径产生;AND分支导致现有的攻击途径扩展。

1.2 攻击树深度优先遍历

遍历攻击树的方法采用深度优先算法,来生成攻击序列。例如,如图3的一棵Attack-Tree,由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产生的攻击序列,;如图4的Attack.Tree,那么由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产生的攻击序列为,,,

1.3 攻击树着色算法

为了支持穿透性测试过程的实施,需要在原有的Attack—Tree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新的节点或者扩充节点的属性。在从叶结点开始遍历测试之前,增加状态采集过程。在从Attack-Tree向上回溯的时候,增加状态收集和实施评估过程,确认测试是否通过,并更新系统状态信息。

遍历攻击树,如果某条路径测试通过,即系统不存在该路径威胁,则要回溯到新的路径,并将该节点标记为绿色;如果该路径没有通过测试,即系统具有该路径威胁,则将节点标记为红色,并回溯到新的路径。

假设攻击树T的深度为n,用i,j表示测试节点所在的层,那么,i,j∈[1,n]。攻击树的着色过程,即为树的遍历过程,采用后序遍历法。攻击树着色算法共分五步,其步骤如下:

1)确定测试子树。

2)在搜索具有AND属性的节点。如果对该节点测试成功,就标记为红色;如果对该节点测试不成功,那么就对该节点的兄弟进行测试,即执行第三步。

3)对子树的叶节点着色。如果该节点测试通过,该节点就标记为绿色,否则,标记为红色。如果所有子节点为红色,则的根节点标记为红色;如果所有子节点为绿色,则的根节点标记为绿色;如果子节点着色不同,则的根节点为黄色。

4)判断攻击树T是否遍历完全,如果遍历完全,执行第五步,否则,跳回第一步。

5)测试结果生成的是所有节点分别标注为红、绿、黄三色着色树。

2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

2.1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采用树形结构表示攻击途径,将对IPv6(攻击目标)的攻击作为树的根节点,然后将实现该攻击目标的不同方法作为子节点。然后再以这些子节点为根,重复上面这个过程。直到目标不能再分解为止。这个过程产生一棵Attack-Tree。

Attack-Tree分析方法将对某个目标的攻击实施结构化,对于任何一次成功攻击,它的实施步骤必然会映射到这些结构中。Attack-Tree分层细化可重用的特性为网络安全分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

IPv6 Attack tree是把攻击目标以及攻击该目标的方法集合构建成树状的攻击模型。提出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或称其为攻击模型主要意义在于对IPv6潜在的威胁进行形式分析,为评估IPv6安全改进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同时找到更多的IPv6安全威胁,并将这些安全威胁应用的IPv6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中,以增强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利用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可以完整地、全面地描述IPv6的脆弱性。IPv6的脆弱性总共包括五类原子攻击目标,其结构如图5所示。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所包含的这五类原子攻击目标涵盖了IPv6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IPv6存在的安全威胁。每个原子攻击目标的实现均可以通过多种攻击手段来实现,即每个节点(一个攻击目标)可以分解为子节点(子目标)。

IPv6这个原子目标的涵盖内容太多,其子节点又可以分解出若干个子节点,这些子节点还可以继续分解。IPv6攻击树结构层次比较多且每一层的节点也比较多,所以本文在此就以父攻击树和子攻击树的形式进行介绍。其中IPv6 Attack tree为父攻击树,IPSec Attack tree、IPv6在实现和部署上Attack tree、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IPv6过渡阶段Attack tree、IPv6特有的脆弱性Attack tree这五个攻击树为子攻击树。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介绍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一种。

2.2 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

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是IPv6 Attack tree的子树之一。利用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可以完整地、全面地描述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IPv6(传统安全威胁)这个原子目标总共包括五类原子攻击目标,其中每一类原子攻击目标又可以分解为好几类小的原子攻击目标,其结构如图6所示。由于第二层原子攻击节点的子节点比较多,分解起来十分麻烦,图6中只是对应用层攻击这个原子攻击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为九个小的节点。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所包含的这五类原子攻击目标涵盖了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的各个方面,能够系统地分析IPv6中的传统安全威胁。由于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的子节点较多,且每个子节点的测试子树都是比较复杂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此详述。

3 IPv6穿透性测试工具的设计

在进行穿透性测试前,首先需要编写相应的穿透性测试工具,在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中,所有的穿透性测试工具的功能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如图7所示。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一是监听模块,收集需要测试的漏洞的相关信息;二是攻击模块,该部分按照需要分解成多个测试子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三是评估模块,穿透性测试完成后对测试工具的效能和IPv6网络的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估,并显示出量化的结果。其具体的穿透性测试工具参照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进行编写。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攻击树进行了简单介绍,设计了攻击树着色算法;将攻击树应用到IPv6脆弱性研究中,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模型和其子模型———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最后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

摘要:IPv6穿透性测试研究对于设计和开发IPv6入侵检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IPv6穿透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从理论上发现IPv6的脆弱性,提出了通过穿透性测试这种方法来发现IPv6脆弱性,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模型和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以改进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规则,提高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效果。

关键词:Ipv6,穿透性,攻击树

参考文献

[1]Schneier B.Atack Trees:Modeling Security Threats[J].Dr.Dobb,S journal,1999,12(24):21-29.

[2]崔博一.改进攻击树的生成及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8):67-69.

[3]李振强,赵晓宇,马严.IPv6安全脆弱性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1):109-112.

电子设备测试性 篇9

测试性方案是指为了适应装备测试维修的需要,确定各级维修中哪些项目要测试,何时(连续或定期)何地(哪个维修级别)利用何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诊断测试,以及相关测试资源的配置情况,是对装备测试与诊断总的设想。装备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任务要求合理地综合应用各种测试手段与资源,通过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融合与共享,实现诊断功能的合理分配、诊断测试要素间的协同操作,有效地组织和配置各组成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协同地起作用,以提供装备在各级维修所需的最佳测试与诊断效能,并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在装备测试性设计中,测试性方案的优化设计是核心工作[1,2,3,4,5]。

然而现有文献对装备测试性方案的研究长期处于经验应用阶段,并没有开展更深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及关键使能技术不明确。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装备测试性方案优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和完善,提出基于模型和多目标权衡的测试性方案权衡与优化设计研究思路,为构建适合于系统各寿命周期阶段、面向不同维修级别的测试性方案奠定基础。

1 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

为了构建适合于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测试性方案,需要采用形式化的方法,将各种与测试性方案设计相关的因素、数据与信息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提取建模,建立完整的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该模型通过标记诊断测试环境中的物理实体(如装备本身、测试设备等),行为实体(如测试行为、诊断推理行为、维修行为等),以及数据实体(如测试数据、诊断知识、可靠性和维修性数据及技术资料等)等结构组成来全面地描述装备和各信息实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信息流动和交换过程。基于信息集成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面向装备系统不同层次和级别的设计开发、测试与维修保障人员,建立在统一的、能支持不同应用系统的装备信息交换标准之上,以实现装备全寿命周期测试性设计信息的统一描述和测试性设计过程的信息集成共享,具有标准化、开放性、可扩展性、支持多领域应用与协同等特点,为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交互手段,保证设计、使用、维修的顺利实施,适应并行工程的要求。

针对上述目标,从装备系统对象、时域、模型3个不同维度建立测试性方案的广义信息描述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1)对象维。

反映装备系统本身的层次划分,与约定的维修级别划分相对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其任务要求、消耗的测试资源范围及其组织方式也不同,因而模型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

(2)时域维。

反映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组成。随着时域各阶段的推进,所研究对象及其对应的各种模型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与细化。

(3)模型维。

反映装备的模型组成与组织方式。其中,功能模型描述装备的功能组成和各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情况;资源模型描述装备各种测试资源与约束,包括测试资源配置和资源流模型;信息模型描述装备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过程模型描述测试与诊断的业务组成与各项业务之间的运行机制;组织模型描述装备测试组织结构信息以及组织方式;任务模型描述装备系统任务信息和测试任务信息,包括系统任务模型和测试任务模型;测试诊断模型描述测试与故障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包括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和维修保障模型。随着研究对象及其所处寿命阶段的不同,模型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各有不同。

由此可见,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和装备系统模型不同。系统模型主要用来描述装备的结构、行为及功能信息,而测试性方案信息描述模型除了包括系统模型之外,还涵盖装备故障与测试逻辑关系、对测试资源的占用约束关系、装备可靠性和维修保障数据、人员与培训信息等信息的描述,特别是可对测试性设计与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非确定性因素进行完整描述。

建立装备测试性方案的广义信息描述模型可以指导测试性信息描述和标准化交换方法的开发,实现装备测试性方案设计的全寿命化和并行化,切实提高装备的测试与诊断能力。

2 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分析

测试性方案的设计必须从装备研制之初开始,并贯穿于其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为此对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测试任务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装备自身特性与测试诊断数据、维修保障资料等信息,将并行工程思想运用于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在可用资源与全寿命周期费用约束条件下,通过合理组织测试过程以指导方案优化设计。

综上所述,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应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从方案设计的横向(宏观)角度出发,对装备功能结构、测试需求、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测试资源控制及管理、测试技术资料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从总体上明确装备测试性方案具体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2)从纵向(微观)角度出发,依据装备不同状态下测试性方案设计要求,分析装备测试与诊断具体实施过程,对其共性技术进行抽象提取,提出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尽管面向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不同任务剖面或维修级别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要求不同, 但从测试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技术路线具有通用性。本文在该技术路线基础上提出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3 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3.1 测试性分析与评估技术

为了获得装备最佳测试性方案,需要对其测试性设计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估,并贯穿于优化设计全过程[1,2]。通过分析评估才能发现测试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设计人员能够及时利用信息对方案进行优化改进,保证最终设计的装备系统能够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

目前对于机电系统测试性设计的研究比较广泛[2,3,4,5],而测试性建模与分析虽然也有一定的研究,且已研制出一些辅助工具[6,7],但其理论与方法仍停留在早期研究基础之上,不够科学和深入。

传统的装备测试性分析模型有多种建模方式,其中运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Deb等[8]提出的基于多信号流的测试性建模方法。该模型以确定性测试为条件,测试结果只有0/1(通过/不通过)两种,此时装备故障与测试之间存在布尔逻辑相关性,对于装备研制初期的测试性设计而言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没有考虑测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模型不具备对不确定信息的处理能力。另外,由于约束条件在实际测试性设计中往往是不完备的,因此,也会导致装备测试性分析的结果可信度不高。实际上,由于装备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外界环境,测试结果会受诸多干扰源的影响[9,10],包括装备存在多个工作模式、不正确的安装、错误的人为操作、电磁干扰、环境变化、测试设备固有的测量误差,以及测试执行所需的准备条件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难以用传统模型来描述的系统运行状态和工况,都会导致故障-测试的相关性以及测试性度量的定义发生改变。如果忽略这些不确定性,而采用传统的诊断测试推理机,则可能产生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测试性分析结果,无法有效地指导测试性评估与设计。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脱离实际,应从模型入手,通过构造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性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测试性度量参数进行形式化描述,寻求相应的有效方法分析装备测试性水平,为测试性方案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也将是测试性分析与评估技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贝叶斯网络[11]是基于概率推理的数学模型,其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果关联模型。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贝叶斯网络对于解决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故障分析具有很大的优势,被认为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12]。因此可以建立面向测试性分析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贝叶斯参数学习算法获得不确定条件下的故障-测试相关矩阵,并利用贝叶斯推理算法进行测试性指标描述与测试性分析,进而对装备测试性水平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估。

3.2 测试集优化选择技术

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提高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获取足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系统全寿命周期的费用与效率比,基于测试性分析与评估结果,开展测试集优化选择[1,2,3,4,5,13]技术研究是装备测试性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装备系统测试任务要求及测试性设计相关要求,首先基于装备设计方案及专家经验等现有知识初步设置测试项目集作为备选测试集,然后对系统测试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各层次的故障检测率、隔离率、未检测和未隔离的故障、冗余测试以及故障模糊组等信息,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备选测试集不能满足测试性设计要求,那么就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并增加合适的测试项目,直到测试集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满足测试性设计要求为止,保证备选测试集的完备性。

通常上述完备测试集存在冗余信息,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测试集。因此,测试优化选择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测试优化选取,其目的是在系统所有可能的测试组合中,寻找满足系统测试性指标要求的最佳组合,使测试代价最小。不论考虑的因素如何复杂,测试对故障的覆盖问题是测试选择的核心问题,从数学上最终可归结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可用集合覆盖模型进行描述。而集合覆盖问题是一个NP完全问题,目前许多文献都提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2,3,4,5,13],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问题本身固有的难度及对优化模型的简化描述,使得其求解效率与准确性都不尽如人意。随着装备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集合规模的增大,特别是考虑不确定信息影响的测试集优化选择,需要结合问题本质建立更完整的模型,并利用有效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3.3 测试资源优化选择与调度技术

依据装备自上而下的分析原则,将各分系统的测试资源分析作为选择与调度的第一个层次,在初步设置的测试项目和现有测试设备类型约束下,对机内测试设备(BITE)、自动测试设备(ATE)和人工测试设备(MTE)等不同类型进行权衡选择与配置。

对特定分系统的测试与故障诊断一般通过多个测试项目来完成,影响因素众多,需要综合考虑测试过程中的各项约束指标。通常涉及两类知识:一是定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它们为权衡提供定量的支持;另一类是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其中大部分难以定量表示。因此,测试设备类型的选择与权衡是基于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综合决策过程,只依赖于专家经验难以决定使用何种类型的测试设备,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通过对影响测试设备类型的各要素进行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集,建立多属性模糊评价模型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求解,综合评判求解结果便可以选取适合于对该分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的设备类型组合。

对大型装备进行测试诊断时,包括测试设备在内的可用测试资源往往是有限的、集中的,如果被测对象对测试资源同时提出测试要求,势必会引起资源的竞争和冲突。因而在测试过程中须保证测试资源在每个时刻只能为一个测试所占用,所以测试资源优化选择与调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测试任务对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其工作主要是在前述的测试优化选择、测试设备类型初步选择以及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测试过程的特性和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建立装备系统测试资源调度模型。该模型以测试时间与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测试顺序、测试准备条件以及可用测试资源等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智能进化算法,对由测试时间和测试费用联合确定的目标函数进行综合评价与模型求解。

3.4 方案总体集成

针对不同任务剖面、不同维修测试级别,需采用不同测试技术级别和技术手段,通常是各种技术手段和技术级别相结合。在装备测试性方案设计及测试实施过程中,为便于不同信息的访问与共享,需要选择合适信息集成方式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总线方式实现装备测试的总体集成方案。

集成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测试性方案总体集成框架如图5所示。

(1)信息访问接口设计。

在测试性方案优化过程中,建立广义信息描述模型,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奠定基础,但是这些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是通过管理与集成工作反映在各个阶段的,因此需要对信息模型管理进行合适的访问接口设计。

(2)总线接口技术。

测试性方案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确定各类实体测试资源的前提下对测试结构进行设计,从物理上实现测试资源有效合理的调度,总线型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总线接口作为实现总线型测试结构的物理基础,在采用这种设计结构时,必须对总线接口作出明确的定义。

4 敏感性分析

在设计测试性方案时需要利用装备信息模型以及其他先验信息,这些信息种类繁多,关系错综复杂,且在分析处理中与真实值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为判断这种偏差对最优方案的影响程度,须对最优测试性方案设计的各权衡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如果先验信息的微小变化引起最优方案大幅度改变,则说明该方案对信息的偏差非常敏感,实际应用时应慎重考虑。如果先验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时,最优方案的变化不大,则说明此最优方案鲁棒性很好,所期望的应用效果也比较好。

5 结束语

对装备系统而言,构建测试性方案的主要依据来自于订购方提出的测试性要求及测试资源约束条件、装备的方案及可靠性分析数据、维修与保障方案等,影响因素众多,求解过程复杂。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明确了测试性方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与权衡工作内容、技术流程以及关键使能技术,为测试性方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途径,为有效地指导装备测试性设计、分析与测试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上一篇:红色文化价值及其启示下一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