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

2024-06-10

三创(通用12篇)

三创 篇1

一、“三创”教育的内涵

“三创教育”, 即将创意、创新、创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为出发点,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扶持和帮助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教育和引领大部分同学通过自身努力, 改善就业条件和环境, 实现间接创业的教育活动。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创”教育, 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措施

课堂是实施“三创”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 重视“三创”意识的培养, 重视人文素质的塑造。教学活动应使学生通过自主、积极而主动的探究活动去发现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 从而自觉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过程。通过上学期“三创”教育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对“三创”教育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对笔者所在学校的“三创”教育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创”教育, 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呢?结合上学期的上课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判别”,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提供和谐环境, 让学生动心。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创设条件, 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要性, 学生必然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新课导入中, 笔者从学生们经常乘坐的公交车入手, 播放动画, 观看车门的开启与合拢、雨刮器的左右来回摆动, 在大家都很熟悉的日常环境中, 抛出问题, 引入本课程的内容—铰链四杆机构。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就为教与学开了一个好头。

2. 提供思考机会, 让学生动脑。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 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证明。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经历“静思、渴求”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引导出三种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以后, 教学生去分辨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时笔者就抛出问题:为什么有些连架杆能成为曲柄, 而有些连架杆则成为摇杆呢?它们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请学生拿起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构件中四个杆件之间的关联。

3. 提供表达机会, 让学生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思维的外化显现方式。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 而且要会说。为此, 在教学中, 就应舍得时间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理由, 介绍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进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 用语言来表现探究新知识的全过程。

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时候, 笔者没有采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而是利用同学们自制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 随机请几名同学上台演示, 并要求他们说明四个杆件的名称, 引出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接下来的举例说明中, 笔者利用动画演示, 要求同学们进一步说明和明确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

4. 提供操作机会, 让学生动手。

著名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 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 共同参与,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现代课堂教学也应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有机组合, 要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感情为基础,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协同发展。

在上课前, 笔者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一个铰链四杆机构, 把它作为一次大作业 (相当于期末总评里的5分) , 但为了降低制作难度, 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铰链四杆机构没有具体的尺寸、材料等要求, 只要把四个杆件连在一起便可。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也可以是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但相应的分值方面会有所降低。

此外, 在讲解如何判别三种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方法的时候, 笔者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请同学们量一量四个杆件的长度, 写在杆件的表面, 并找出最长杆和最短杆。第二个活动是每讲一种情况, 让同学们对照自己做的铰链四杆机构寻找、判断机构类型。 (对照模型演示、讲解)

5. 提供交流机会, 让学生互动。

现代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交流立体化。要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渠道信息的畅通交流, 让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从而相互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开展探究性学习既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 教师设疑, 提出问题, 先由学生讨论回答, 打破以往由教师小结的一贯做法, 最后再由教师汇总。

三、实施“三创”教育, 要求教学实现“三转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力图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 教的转变。

教学中,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变“满堂灌”为“启发式”, 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2. 学的转变。

在课堂中, 学生应从配角转变成主角, 使接受知识的过程从被动转变成主动, 从一味地模仿转变成自觉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从落实“双基”、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为情感、意识、能力、知识等全方位的培养。

“三创”教育课堂的学习重在探索, 贵在引导。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三创”教育课堂的学习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课堂教学气氛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 重视“三创”意识的培养, 重视人文素质的塑造。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创”教育, 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从提供和谐环境、提供思考机会、提供表达机会和提供操作机会四个方面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三创”教育,课堂教学,“三创”能力,教学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三创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3) .

[2]孙天华, 张济洲.课程改革的“代价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3) .

[3]庄寿强等.普通创造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黄进, 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7) .

三创 篇2

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石河林场,需要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局党委高度概括并明确提出,全局上下要树立和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内容的精神。即弘扬创业精神,使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成为石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职工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弘扬创新精神,使思想解放、敢干敢变、与时俱进成为石河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弘扬创优精神,使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成为石河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形成各个劳动者创优争先。创业创新创优的本质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作为“创造”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了“创造”活动的成败。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是弘扬“三创”精神的核心内容。而石河林场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其内涵恰恰是以林场战略发展目标为广大职工的共同奋斗方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更新人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建立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和网络,加速知识更新,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提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具体到石河“三个创”的伟大进程中,就是激励全场职工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把每名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三 1

个创”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全场职工群众的学习力、创造力大于环境的变化速度,持续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

建设生态型林场为创业创新创优搭建支撑平台。创业创新创优要求有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全面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的和谐社会氛围。在这样和谐的大舞台上,人们才有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建设经济型林场,在全林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环境,为“三个创”广开活力之源。在实践中,按照林业局党委“三个创”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落实“三个创”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型林场建设,鼓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着力抓好干部学习和企业创新,为在全林场弘扬“三创”精神搭建了广阔大舞台。

一、构筑多元平台,改善心智模式,培养创业高手

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知识、提高素质,更在于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对于一个林场而言,建设生态型林场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形成突破思想障碍、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力。在实践中,要构筑多种平台,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新鲜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让职工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时期的精神风貌。

一是构筑共同愿望平台,激发创业热情。使全体职工接受创业精神的洗礼,克服根深蒂固的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等各种保守

落后意识,使更多的人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是弘扬“三创”精神的基础性环节。

二是构筑知识更新平台,开阔创业眼界。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向是多元、多样的,因此创业也应该是多样、多维的。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人力资源,社会才有活力,才有创造力。建设经济型城市可以构筑知识更新平台,让职工了解各种创业渠道。促进职工二次创业,在全林场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价值取向,创造自主创业、平等创业的政策环境。

三是构筑技能培训平台,提高创业能力。创业的主体是广大职工,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注重知识积累,强化团队学习,打造创新能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才能为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场打牢物质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积累基础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之前的相关知识积累,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发现、发明等创新活动,无一不是活动主体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智慧创造的结果。在创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过程中,我场明确提出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营造“时时要学习,处处要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浓郁氛围,深入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在此基础上,重视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鼓励职工大胆创造。二是推行知识管理,强化团队合作,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和信息交流反馈的系

统,企业的运行是靠不间断的学习来推动的。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干部素质,锤炼创优好手

当前,全局上下正致力于推进“三个创”的共同事业,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林区。这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开拓创新的宏伟事业。广大干部是推进我们共同理想和共同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大、任务重,面对的问题多、课题新,必须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用新办法增创新优势,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必须自加压力、争先进位,努力树立优良作风、坚持优质标准、创造优异业绩,在不断进取、勇争一流中充分释放创造潜能。

一是不断锤炼广大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干部创优创新创优的实践来源于理论的创新,来源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新理念的确立。

二是不断锤炼广大干部的把握大局能力。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广大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学会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提高前瞻性思考能力、重大问题谋划决策能力,提高创业创新创优的本领。

三是不断锤炼广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业创优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实践,广大干部只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才能取得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成效。

“三个创”活动开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

“三创”的胶州画面 篇3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沿着宽阔的胶州市海尔大道行驶,在毗邻海尔工业园和汽车总站的海尔大道69号,就可以看到胶邦·里仁创客空间,这是一个由胶州市人社局、科技局、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共同营造的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之所以说它是公益性的,就在于它是一个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科技孵化基地。

创业咖啡沙龙、户外休闲空间、阅览室、健身房……胶邦·里仁创客空间与大多数的创客空间相似,据了解,这个总投资700多万元,面积5000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纳100多家企业入驻的创业平台,实行星级物业服务,一对一创业辅导,胶邦·里仁创客空间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充分体现了“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特点。“入驻胶邦·里仁的企业,大多是小企业,为了给有创新技术的小企业提供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我们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优惠,比如在房租方面,为入孵企业提供‘一年免、两年减半、三年减30%’的房租政策。”胶州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调研室主任刘成才说。

除了“硬环境”的打造,胶邦·里仁创业和科技孵化基地也注重发挥政策集成效应,针对入驻孵化企业及孵化项目,同等条件下科技部门优先安排立项,优先推荐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各类科技计划,争取立项支持;享受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和扶持创业带头人优惠政策;胶州市的各种科技经费,优先用于支持孵化器内的孵化项目。

成立于2014年12月的青岛汤谷新能源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胶邦·里仁的企业,主要负责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2015年5月份,汤谷新能源有限公司邀请“泰山学者”李京台博士担任首席技术顾问,负责带队研发微型逆变器与高效率跟踪器的产品与技术,据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王佳振介绍,采用高效率跟踪器技术,太阳能发电板可以通过遥控改变角度,如同向日葵追随太阳一般,相比普通的光伏发电,可以提高发电效率12%-22%,而汤谷新能源组织研发的微型逆变器,变过去的“一拖一”为“一拖四”,即一个微型逆变器,可以带动四块太阳能发电板,大大节约了成本。

新能源未来应用广泛,在大型工业厂房、农业用电、大型市政工程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前景,目前,汤谷新能源正在实行“百万屋顶计划”,在青岛投资8-1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开发80MW-100MW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在青岛寻找100万平方米屋顶用于建设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

在胶州,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的科技创新,青岛百杰特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具有极强的“科技感、展示感、时尚感”的企业,该企业专业从事高端涡喷无人机研发、生产和组装,在九龙产业园的无人机生产基地预计2015年底启用,同时,为了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公司将投资购置相关实验监测仪器和设备,引进外籍科研人员十余名,在胶邦·里仁创业基地成立研发中心。

青岛西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全能和多能干细胞生物技术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发;青岛多彩增材制造设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3D打印机研发与生产;青岛青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研发、产销海洋类护肤化妆品;青岛点点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微信第三方运营平台开发……在胶邦·里仁目前已经入住的33家企业中,创新的活力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依托“科研后卫军”的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科研后卫军”,高校院所对一个区域的产业技术支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在2013年落户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这一力量,西交大创客空间有了独特的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科技企业室主任侯晓翠介绍,在西交大创客空间,有致力于与高校、企业等开展创业交流、创客教育、国际合作的“丝路大学联盟创客中心”;也有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专家团队和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结合胶州模具产业发展优势的“3D打印及模具研发圆梦空间”;还有围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数据/DATA地带”。

据介绍,西交大青岛研究院正在建设的“青岛市先进制造系统工程公共研发平台”已经通过青岛市立项,主要涵盖3D打印、新材料制备、材料微观分析、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材料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与测试等领域。这几大领域,无一不是围绕着胶州市的产业需求开展的科研攻关,“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等“五大中心”也在建设中。

除此之外,机械总院青岛分院高端制造业云服务平台、国家绿色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实验室等驻胶院所,都在主攻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破解技术瓶颈,寻求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之路,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互联网+”的风口

胶州市李哥庄镇,制帽、假发、工艺品、木制品等传统商贸优势明显,是天然的货源集散地,从传统商贸向“互联网+商贸”转型的过程中,李哥庄镇“大众创业”的局面已现端倪,目前,全镇已经有近百家企业涉足电商贸易,从业人员800人左右。

热度发制品有限公司,2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201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销售额就已经过亿元,这份成绩,来自将互联网与传统制造、商贸服务、跨境电商深度融合。据热度公司创始人刘家勉说:“假发货值大、重量轻、符合外国人的消费习惯,而李哥庄是青岛假发货源的集散地,又靠近胶东新机场,非常适合年轻的‘创客’和跨境电商来这里创业。”

据了解,李哥庄镇发挥发制品产业集群发展及先进技术配套基础的优势,吸引了一批有创业激情、精通外语及互联网运营的“创客”,整合热度、冠发等电商精英,成立电商学院,通过新人一对一辅导、内部课堂培训、外聘优秀讲师授课等方式,为“创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

在培养了一批电商团队之后,李哥庄也在尝试为更多的“创客”提供平台,下一步,李哥庄镇将通过政府统一租赁的方式,将镇域内的欧亚大街进行升级改造,吸引电商企业入驻,制定1年减免、2年减半优惠税收政策,打造一条创意性、独特性的电子商务示范街。

除了跨境电商,传统的商贸企业也站到了“互联网+”的风口上,由李哥庄镇的青岛士多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士多商城”,就把农贸市场搬到了网络上。士多商城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生活消费,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随意逛农贸市场,目前,士多商城已经在青岛设立自提点40余家,自2015年初上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单日下单量已经突破3000单,日均销售额近2万元。

自建4万平方米立体仓库和物流体系,缩短从产地到用户的流通环节;实行订单管理,合理安排货物供应;设立线下体验店,在社区设置自提点,下单后的客户可以根据到货短信去最近的自提点提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士多商城解决了生鲜品020模式的冷链配送、物流损耗、地区覆盖等难题。

三创 篇4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 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 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 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有所发现, 有所突破, 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 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 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利用现有条件, 开创新局面, 辟出新天地, 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 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 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 都含有“创”的成分, 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 创造强调“原创性”, 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 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 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1]。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 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 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 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 良好的教学环境, 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其学习兴趣, 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三创”人才, 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 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 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 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 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 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造性想象, 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 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 由于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 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 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 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 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 发现方案中的不足, 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 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 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 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2]。

2. 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 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或者取得发明、专利, 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 经专家评定, 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 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 还应创造条件, 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 不分专业。大三时, 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 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 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 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 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 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 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 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 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 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 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式研究的象牙塔, 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 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 写进教材, 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 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 理论联系实践, 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 敢于标新立异, 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 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 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 具有主观能动性, 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 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 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 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 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 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 直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的实践, 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不同的锻炼, 不仅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实践证明, 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 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继承型人才的育人观念, 完全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本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3]。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设计与整合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 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创新意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 办出特色专业, 培养出“三创”人才, 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 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4) :18-19.

[2]王学全.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农林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114.

三创心得体会 篇5

-建设科卢炳才

农场党委于2011年十月二十八日,组织机关干部学习省委书记吉炳轩“三创”的重要讲话,农场党委书记朱以贵做了认真解读,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学习心得如下:

三创:创一流工作水平。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要有创一流工作水平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推动工作进步、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让党员的先进性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熠熠生辉。创一流工作业绩。要求全体机关党员干部要立足于当前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拼搏意识、争先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团结奋斗、务实高效、争创一流。创一流服务形象。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工作程序,形成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良好机制,营造团结、和谐、高效的干事创业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支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队伍。

解放思想的实质,在于突破和创新。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必须具有敢干前人未干之事、敢走前人未走之路的胆识和勇气,让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气势在××大地发扬光大、蔚然成风。

突破和创新是对旧事物、旧观念、旧方法、旧制度的变革,是一种理性的否定、建设性的更新和历史性的超越。

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全国全省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发展大势,如果我们缺乏敢于突破的胆略和勇于创新的气魄,仍然按照常规的发展思路,按部就班地亦步亦趋,不但不能赶超先进地市,甚至会被人家越甩越远。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力、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的大突破,推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创新观念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推动发展的过程。创新观念就要求我们用崭新的思想观念去突破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破解难题,在干中凝聚人心。要强化机遇意识。抓住机遇就能掌握竞争取胜的主动权。我们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抓住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机遇,坚持上级精神与本职实际相结合,积极“换档”,适时“加油”,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要树立进取意识。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如何谋划发展大计、应对挑战,如何承受改革的压力、缓解和防止利益冲突,都要靠积极探索找到出路。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只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拿出开拓精神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的标准。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活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头,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创新体制机制就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于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深入分析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和障碍,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因素和各种难题,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增强发展活力。要敢于突破发展模式,选准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把特色放大、规模做强、品牌做亮,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良性发展的新机制。要着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各扬其长。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句话,让一切劳动、技术、管理的活力充分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弘扬三创精神 开拓创新思维 篇6

开幕式上,苏州市政府陆俊秀副秘书长、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杨知评主任分别致辞,欢迎全省职业学校师生参加创新大赛,祝贺大赛成功举办。江苏省教育科殷翔文副厅长、省科协吴国彬副主席分别作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深入开展创新大赛的工作要求。

殷翔文副厅长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开展创新教育、组织技术创新,参与和支持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既是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自身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创新为动力、创业为突破,统筹协调推进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局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为培养创业、创新、创优的新一代江苏人,为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领域举办创新大赛,江苏是首创。大赛按照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制作的“三自”原则,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三性”要求,鼓励和引导全省职业教育广大学生围绕身边、生活、生产技术,开展创新和发明。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参赛作品逐年增多、作品水平逐年提高、大赛申报评审程序愈加规范,有效地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锻炼了职业学校师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我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个品牌活动。

本次大赛涉及400多所职业学校、100多万师生,有5000多件作品参加了各级比赛。经过层层选拔,有853件作品推荐参加了全省初评。初评出的277件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展评会。这277件作品覆盖全省13个市、107所职业学校,基本涵盖了多数的学科门类,有近40个作品已申报了专利。大赛展厅内,学生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功能一新的作品,都争先恐后的向专家领导介绍自己的设计和创作,展评会上亮点纷呈。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任祖平教授说:大赛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平台,连续举办了三年,见证了江苏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三创 篇7

关键词:创意,创新,创业,独立学院转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关精神,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合格、合适的应用技术人才,大部分独立学院正在进行转型改革。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积极倡导“创意”“创新”和“创业”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将“创意”“创新”和“创业”理解为一个相互不可或缺、不应偏废、不能脱节的有机整体,对于全面深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改革和积极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创”理念及实践的教育观与人才观

“三创”的提法源于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界。台湾远东科技大学首先将“创意”“创新”和“创业”综合起来称之为“三创”,并且赋予非常切实的内涵。“创意”“创新”和“创业”是学校专业教育内容及其过程的重点,是应用技术人才能力培养及其过程的重点。该校关于“创意”“创新”和“创业”的界定是非常简单而直白的:所谓“创意”,就是指想得到一个主意或者说想得出一个点子;所谓“创新”,就是说要使之前想到的主意或想出的点子成为现实,即把它做出来,最好是能够做成某种直接可以进入销售环节的产品;所谓“创业”,那就是指把根据自己的创意变成具体现实的产品营销出去,并且能够从中赚钱。这期间不一定有多大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算得上真正的创造发明,有的就是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的这种“三创”理念及其实践。该校一直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赚钱缴学费。学校原先也建立过扶贫基金,下发困难补助,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其实并不好。后来校方提出相关问题,请师生们共同想办法、出点子,希望做得更好。在群策群力下,结果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利用学校一块空地,用部分扶贫款专门请了一位种植专家,招募组织贫困学生种植蕃茄,通过学生在校劳动获取报酬。在实践这个富有创意的点子的过程中,在种植培育番茄和制订竞买方案、营销策略时还吸收更多师生参加,很快,这个学校学生在自己学校里种植的番茄,不仅获得了“幸福蕃茄”的美名,而且居然在全台湾都小有名气。学校以学生为主的营销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将“幸福番茄”卖到了“总统府”“市议会”等地方,年产值也从一开始的几万很快发展到了几十万新台币。

一般地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以独特方式对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等进行超越性的理性加工,从而揭示和预见其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探索活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对策创新、社会技术创新等,其中理论创新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要求。”[1]以此来看,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对教育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探索性的实践,以便很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负责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说,其教育本质及其规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培养掌握一定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怎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和完成这个培养任务?简单而直接的回答是,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他们掌握相关的专门技术,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教育培养他们真正具有“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实践意识和实际能力。台湾远东科技大学有关“幸福番茄”的例子,从提出具体问题、讨论可行方案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将“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个环节很好地紧密联系了起来,而且把学生这方面的实践意识与能力教育培养也整合了起来,客观上很好地解决了很多学校人才教育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谈创意的时候,基本不联系实际的创新,更不可能联系到创业;或者谈创新时,只说相关概念和讲道理,基本不涉及创意项目和创业可能;或者是谈创业的时候,就是一套就业指导的纸上方案或相关信息发布等,根本没有具体的“创意”“创新”作为有力支撑。即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内在关联,甚至基本脱节,因此其教育培养人才的效果就难免不如人意。

将“创意”“创新”和“创业”看成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强调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正确教育观和人才观。这个正确的教育观与人才观的核心,就是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起来,将打通创意点子、创新做法与创业可能的相关路径贯通。这种做法,坚持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将学校环节和社会乃至企业环节实现很好对接的理念,突出了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综合培养的特点。在坚持将“三创”融为一体的教育培养中,尽管学生学到的还是很简单的知识和很一般的能力,但是具有学以致用的属性,能够帮助他们毕业以后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能比较快捷而成功地从事并胜任相关专业工作。

二、“三创”理念及实践与独立学院转型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怎样实现独立学院的成功转型?需要转变的观念和需要做好的工作非常多,其中积极倡导“创意”“创新”和“创业”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是行之有效的。

也许是目前中国大学的很多产业人才培养还不够理想,也许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还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进程中来,因此,现在国内很多行业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情况总体评价不是很好。究其原因,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下教育界与产业界在理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脱节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根子,既有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到位,也有相关企业和业界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不到位。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需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所谓积极调动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就是需要主动邀请相关企业或业界努力参与到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及过程中来,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培养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现在中国大陆在建设的各种孵化器,虽然自有其一些独特而难以替代的功能,但是其与将“创意”“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相比,其实有比较多的近似之处。这就是说,如果一个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非常注意将“创意”“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其实也具有将毕业生———尤其是需要进行创业毕业生通常需要借助于孵化器来从事的创新性创业,提前置入学校专业教育与技术培养的进程中,从而可以明显缩短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进行创新、创业的进程,使得他们能够更早、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和聪明才智。

众所周知,很多在高校扩招阶段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大多是原先母体学校主要院系主要专业的缩略版,其中真正属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只占很小的部分。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转型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都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即必须加强其应用技术性和生产实践性。这种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实并不是完全具有原创性的全面创新,但是其对于原本并不重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来说,还是非常重要而根本的。这也就是说,将“创意”“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显然对于很多独立学院全面深入的转型来说应该是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目前,国内有部分独立学院非常注重将企业元素乃至生产设备引入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很多学校则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展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小范围、小规模创业。尤其是后者,其实就是将“创意”“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三创”理念及实践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一般说到高校的创新,往往更多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专家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它是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校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正是因为对于高校创新理解自觉不自觉地窄化,往往导致高校的创新在统计数据方面似乎很热闹,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正如这位专家指出的那样:“由于受到体制、机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论文发表、成果鉴定之后便束之高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其直接体现就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从而导致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在源头上就被扼杀,出现了能够最终进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成果极度匮乏的局面。”[3]而这种情况对于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说,更是很大的问题。于是,积极倡导“创意”“创新”和“创业”的“三创”理念及其实践,对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目前正在进行更为深广的转型升级,特别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掌握世界科学前沿知识的创新研究人才,担负着国家高端和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二类是掌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种应用技术的人才,担负着从事经济产品生产和营销等一线技术工作。这两类人才其实是互相配合的。如果没有高端的创新人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就难以有所突破;但如果没有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基础,那么科学技术进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实就是要努力解决一线应用技术人才大面积、高质量的培养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高等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中等应用技术人才(主要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部分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培养)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分层性质及不同要求的。对于所谓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来说,一般都是本科层次的院校,其中可以包括部分专业特色很好、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应用技术人才,除了可以在生产实践层面或经营推广方面将比较高端的创意技术很好地付诸实施外,也可以并且应该在不少应用技术生产领域进行属于自己的发明创造,即在努力解决高端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方面或某个技术节点上提出自己可能很好的技术要求和改进措施,甚至提出更为优化的创意设计、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这并不是“大众创业”的关键所在,但是“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积极倡导的“创意”“创新”和“创业”,不仅强调“三创”结合,而且将“创意”而不是“创新”放在第一位,因为这里的所谓“创意”,对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来说,首先强调的就是“想得到”;而所谓的“创新”则是首先强调“做得到”,即将创意落到实处,变成实际可见的产品。也就是说,本文将“创意”与“创新”进行的如此排序,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至少在事理逻辑层面来说更具有先在性。而本文所谓的“创业”,考虑到是指学生还在学校阶段的,所以比较强调的是能够实现产品的推广或销售。所以本文沿用台湾远东科技大学 “创业”这个词汇的内涵,特别强调这样的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确实不仅在“创意”“创新”得到很好的培养,也为今后的创业进行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积极倡导的“创意”“创新”和“创业”三结合的“三创”理念及实践,就是要求在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技能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校教学内容传授和企业生产经营锻炼的结合,坚持“创意”观念、“创新”能力、“创业”锻炼的结合,这对当下中国很多独立学院来说,应该是其更好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做好的探索性实践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晓敏.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及规律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见国发〔2014〕19号文.

三创 篇8

一、创新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 要从前沿教学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履职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情感爱好的不同,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解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 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试、去闯, 提高学生思维主动性、独创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预习提纲的方式揭示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预习提纲开展预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解决一些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 对一时难以掌握的问题做好记录, 在课堂上与教师、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通过这种方法, 使学生学会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 注重汲取他人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内容, 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 达到学懂、学实、学好、学活的教学目的。

二、创优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需要, 改进和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积极向上、情景交融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 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 在分组的过程中, 兼顾各小组的实力均衡, 优势互补, 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特长、优势,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生成了精彩的数学课堂。要实现“学生自学、课堂讲学、探究研学”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如, 笔者在教学“长度单位”时, 我转变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 把自己和学生分成6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度量身高, 记录下每个人的身高和各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 在每个小组中评选出最高身高, 在各小组之间再进行对比。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融入了课堂教学情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体会成长, 体验成功。

三、创设教学情境, 提升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 表现自己的能力, 表达自己的创意,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善于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 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认识, 探究数学规律,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要在联系实际、衔接生活中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起一种“多维、立体、系统”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如, 笔者在教学“圆柱体、圆锥体计算”内容后, 为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不等高却等底等体情况下的二者间的关系, 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做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圆柱、圆锥学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历用学具演示的过程。学生通过“装、量、比、看、试、议”的实践活动, 在探究中得出了二者之间的规律,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展现自我, 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与实践, 在结合实际、实例中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成功喜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见解。对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点滴进步, 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要细心地引导、耐心地启发、诚心地点拨,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产生原因,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纠正错误, 提升信心。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素质的提升, 注重在创新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动脑筋、下工夫。要在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求实效、出实绩, 才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扬州市广陵区杭集中心小学)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当下, 创新型、实干型、复合型的人才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进程中, 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着眼于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层次, 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创新创优。在教学中, 要注重全程推行“三创”模式, 提升学生“三种”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整合、探究、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意识和思想素质。

三创 篇9

1 浅淡对“三创三先”的认识

1.1“三创三先”是一种精神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 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需要新精神。当前, 江苏正处在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 面对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艰巨的、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任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创三先”就是全省干部群众迫切需要弘扬的时代精神, 并以此精神为激励、鼓舞和引领。

1.2“三创三先”是一个文化

江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南方的经济与文化中心, 曾经有着灿烂辉煌的优秀历史文化。江苏文化是由吴文化、金陵文化、徐淮文化、维扬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等五大区域文化组成。五大区域文化的核心就是“敢为天下先”、“开放”、“变革”、“创新”等, 这些历史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文明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三创三先”就是一种竞争文化, 是江苏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光大, 它将有效地凝聚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一切社会力量。

1.3“三创三先”是一面旗帜

江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率先发展之路、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发展之美”, 这就是“三创三先”鲜明意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它就是一面引领全省干部群众向“第二个率先”拼博奋进的旗帜。

1.4“三创三先”是一尊号角

在建设“幸福江苏”的新征途中, “三创三先”生动地体现着“走新路、开新局、勇领先”的现实要求, 蕴含了一种精神总动员, 它如同一尊号角, 激励全省上下积极投身“三创三先”主题实践活动, 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 振奋精气神, 激发创造热情, 勇于创新实践, 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

2 把握精神实质, 积极践行“三创三先”主题活动

践行“三创三先”主题活动, 贵在自觉, 重在行动, 实在成效。作为江苏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高管中心) 党委和纪检工作部门在“三创三先”实践中做表率带好头, 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1 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为“三创三先”奠定基础

践行“三创三先”, 抓好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是根本。一是强化党委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工作中一班人自觉做学习的表率、敬业的表率、团结的表率、廉洁的表率, 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坚持学以创业, 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理论, 不断提高一班人解决实际问题、干事创业的能力,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动改革创新的能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以制度保证班子团结, 坚持“三重一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正确性。二是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强组织、增活力, 创先争优促发展”主题, 始终在“党支部建设有效性、联系服务群众直接性、党员作用发挥示范性、基层基础保障实效性、制度建设长效性上”下功夫有突破。三是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管中心党委在新形势下要以保持党的纯洁性为主题, 有计划、分批次对全体党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 使党员干部切实了解党的基本知识, 坚定基本信念, 优化基本素质, 提高基本能力, 在高管中心事业发展中要求自觉做到“六个走在前”, 即思想领先走在前, 提高能力走在前, 服务发展走在前, 转变作风走在前, 清正廉洁走在前, 团结和谐走在前”。总之, 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三创三先”的落实。

2.2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为“三创三先”优化氛围

权力就是责任, 领导就是服务。党员干部以真情之心对待员工, 以责任之心对待事业, 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 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 以平常之心对待自己, 在“三创三先”中真正促进作风的转变。一是感情上“零距离”。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三创三先”中要强化宗旨意识,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心里装着员工, 把“员工利益至上”的理念铭刻心中, 以与员工感情上的“零距离”, 做到心灵沟通、情为民系。二是身子沉下去。党员干部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为出发点, 经常深入基层一线, 坚持调查研究, 虚心听取基层员工的利益诉求, 真正了解基层员工的实际困难、所思所盼。对员工的利益诉求认真进行梳理, 切实弄清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对政策规定不理解的;哪些是共性的, 哪些是个性的;哪些是当前能解决的, 哪些是长远能解决的, 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沟通工作, 并合情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三是稳住队伍。做好维稳工作是发展的大局, 是每个党员干部首要的政治责任。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去做维稳工作, 经常对员工队伍进行思想状况预测, 做到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不积累矛盾、不扩大矛盾、不激化矛盾, 真正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维稳工作落实到每天、每月、每季、每年, 努力创造高管中心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为“三创三先”凝聚力量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灵魂和基石。以“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为指导, 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效应。首先, 反复宣贯传统的企业文化。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 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培育的“责任、诚信、和谐、自律”的核心价值观, 形成的的经营理念, 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和员工队伍建设方针, 以及高管中心形成的员工共同愿景、核心文化 (树立三种意识、培养三种能力、发扬三种精神) , 至今已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员工的进入, 对这些初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在员工队伍中进行反复宣贯, 让他们深刻领会文化内涵、自觉践行、切实受益, 充分调动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使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其次, 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文化。事业在发展, 文化要完善创新。在初具特色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高管中心充分调查研究, 广泛征集吸收干部员工的优秀文化创意, 不断完善创新学习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竞争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文化、廉政文化、和谐文化等。同时还注意吸收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努力构建企业精神鲜明、核心价值观先进的高管中心文化体系。再次, 积极践行企业文化。把文化口号变成文化自觉。在经营管理实践中, 以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劳动竞赛、文体竞赛、大练兵、创建“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文明单位”等活动为载体, 引导员工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创先争优, 努力打造“畅行高速路, 温馨在高管”的品牌形象, 使广大员工人人成为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2.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为“三创三先”提供保证

“三创三先”活动的深入开展, 需要创造一个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发展环境。第一, 以保持党的纯洁性为重点, 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上有新变化。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文件精神, 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 准确把握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强化党性修养, 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动员会、传统教育会、事迹报告会、问题查摆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为载体, 联系实际入脑入心, 确保廉政教育的效果。第二,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在惩防体系建设上有新成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并贯穿到纪检监察工作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提高制度执行力, 狠抓制度落实, 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问责力度, 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三, 以强化自律为重点, 在廉政文化引领上出新亮点。贴近干部员工队伍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尤其是廉政文化宣传, 使反腐倡廉教育深入人心。在全中心广泛开展“上廉课、读廉书、看廉片、写廉文、办廉展、建廉政园地等“六廉”活动, 编印完善廉政文化手册, 用廉政文化激励、规范、教化党员干部, 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减少和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 真正促进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官, 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全身心投入“三创三先”活动, 书写员工满意的合格答卷。

3 践行“三创三先”主题活动, 需注意克服的几种思想倾向

一是要克服理想信念淡薄的倾向。党员干部讲理想信念, 就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心中装着科学发展大局, 始终坚定为民、科学、务实、必胜的信念,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理想信念淡薄, 胸无大志, 意志衰退, 就谈不上践行“三创三先”。

二是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倾向。“三创三先”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充分体现了“勇当先进、敢于攀登、争创一流”的创优精神。党员干部如果因循守旧、闭关自守、不思进取, 就做不到“三创三先”。

三创 篇10

关键词:“三创”大赛,电子商务,实验课程

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支持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潜能,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挑战赛由学生自行组队,自主选定队伍名称,自行完成在线注册报名程序,随后根据参赛内容包括企业需求、推荐选题、创意发挥等自拟题目,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作品。该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潜能。大赛注重创意的前瞻性、操作的实战性、项目的普及性以及对教学的引导力。

一、理解“三创”大赛的主旨

电子商务“三创”大赛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关注。作为电子商务的专业教师充分理解“三创”大赛的主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赛活动,是检验本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三创”大赛的主旨是创新,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融合。实践中,大多数参赛的学生由于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还不够完善,对行业的发展动态不够清楚,特别是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术的发展缺少了解,驾驭相关知识融合的能力较欠缺,因此,组织学生参与大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首先,要克服“轻敌”的思想;第二,要克服“虎头蛇尾”的现象。针对以上种种现象,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赛,宣传大赛的指导思想、竞赛规则,又重点加强了对学生参赛之初各种细致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查阅历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其中可以借鉴的创新之处,分析作品创意的灵感,感受作品技术实现的独到之处,体会作品实施的艰难过程,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学生对“三创”大赛有了整体认识,即对参加大赛充满了期待,又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

二、掌握“三创”大赛的规则

“三创”大赛要求体现“两新一实”的主导思想。而以往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都是以每门课程为主线,分散在各个教学周期内。主要围绕电子商务的各门教学课程展开,大多数是验证课堂上的讲解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开设以“三创”大赛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疏导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这种“综合整体”既包括技术的综合,例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也包括团队的分工协作,还包括各门、各类知识的综合[1]。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突出在创意、创新之中谋求新的变化”[2],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克服了传统实验课仅仅是验证知识、重复课堂操作的弊端,使实验更具实战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这一点通过对国外大学的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坚持学科建设与真实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保持动态发展,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不仅通过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更多的实践环节放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操作[3]。特别是美英两国大学通过具体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际公司的运作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4]。而创新型实验教学正是借鉴了国外的教学组织方式将教学与真实的竞赛环节相结合,以竞赛内容为导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5],“三创”大赛的教学组织也不例外。青年学生为了在大奖赛中胜出,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发掘电子商务新的商机,探索电子商务新的模式。在技术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思考,既要研究历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找出其中的优势和差距,研究参赛作品的创新之处,又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探索电子商务新的增长点,同时还要回避以往作品中已经出现的题材和创意。这些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而电子商务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6]。

三、熟悉“三创”大赛的流程

“三创”大赛一般从报名到决赛大约历时6个月左右时间,分四个阶段:报名申请阶段、作品提交阶段、分区选拔赛阶段。因此,教学也分四个阶段。

(一)第一周到第三周主要是大赛的宣传、动员、启动、报名阶段, 帮助学生了解大赛的意义、作用、规则、流程、要求、标准

带领学生检索、查阅历届大赛的作品,并对作品的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自由组合原则组成参赛团队,确定参赛项目,论证参赛项目,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中,学生可以应用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文献收集法、模拟创造法等完成参赛项目的组织和论证[7]。

(二)第四周到第十四周,大赛作品的开发阶段

1. 指导学生准备比赛。

在指导学生准备比赛过程中,需要定时与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与任务,按照模块化管理方式,分头进行任务的设计与开发,及时发现学生在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创新点和新的创意,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向技术的高端挑战。

2.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团队的方案。

作为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团队的方案,激发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第十五周到第十七周预选参赛作品、提交作品阶段

首先将所有的作品进行展示。对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样的答辩和展示,预选出参赛作品进行提交。

(四)参加比赛阶段

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环节的紧迫性;第二,教学活动的完整性;第三,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效果的高标准性。最终的教学结果将以参赛作品的成绩来评判,提高了教学效果的高标准性。

四、遵守“三创”大赛的标准

(一)要体现项目的创新性

要求从选题开始就要注重其中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技术等创新元素,还要注重这些创新元素的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尽量规避学生为了创新、为了超前,而使选题或项目过于空洞、过于概念化。

(二)注重项目的创意性

创意性一直是“三创”大赛的灵魂和核心,但是,创意并不是要学生夸夸其谈,而是要从项目的主题是否突出、目标是否明确和构思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判,最终要落实到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作品上。明确地说,就是要求学生的作品在战略上要体现一定的高度,要有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不能重复或模仿已经实现的产品,就是说别人已经做过或已经做得很成功的项目就不要再重复。在技术上要体现出新意来,要做到现代最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融合。除此之外,在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要做到出其不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要体现项目的创业性

创业性是“三创”大赛的特色,与其他竞赛不同的就是“三创”大赛对创业性的要求很高,这正好符合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考察项目的创业性要从项目的运营效果、价值性(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等)以及相应的原型系统(网站)外观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效果评判。

(四)项目计划书的规范性

一份完备的创业计划书,不仅是创业者能否成功融资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未来管理的核心工具。因此,考查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的规范性是“三创”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大赛为导向的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主要从项目计划书的逻辑是否合理、语言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规范等,以及比赛时展示的电子幻灯片等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评判。

(五)陈述与答辩的精彩性

精彩流畅的答辩与陈述是赢得比赛的利器。这主要体现在陈述是否流畅,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简练性,团队协作与临场发挥情况等几方面。

总之,经过近年参加“三创”大赛的教学实践,不但认识到研究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提高,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8],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深切地体会到“就电子商务专业特点而言,以创业促教学,以创业促就业,是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冬青, 李海晨.电子商务网上创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2) .

[2]李琪, 彭朋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枫林, 刘滔, 徐静.中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8) .

[4]卢淑静, 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 2010, (1) .

[5]李曼.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5) .

[6]胡桃, 吕廷杰.论高校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3) .

[7]周华兰.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 .

以“三创”精神推进南京科学发展 篇11

又快又好谋求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95倍和2.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1.36吨标准煤,比2000年降低20.5%。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推动产业结构变轻变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等各方面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3.5个百分点,达30.4%。从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高度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郊县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步伐,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2005年与2000年相比,郊县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5倍和4.1倍,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4.6和11.9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我们明确提出要使改革成为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坚持改革不停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全面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实践中,按照“坚持方向、规范操作、不断完善”的原则,把规范化作为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联动推进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三联动”改制和商贸、城建、农业等系统的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新组建的国资、城建、交通三个投融资平台运转良好,有效支撑了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手发展民营经济,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2000年的2倍,非公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较2000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把开放作为南京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实施全面、全城、全方位开放,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服务业、市政公共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的力度,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88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25倍,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抢抓机遇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抢抓十运会等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按照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实施“一城三区”、“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城市发展战略,对江北地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区划调整,拉开了特大城市的发展框架。5年中累计投入1200多亿元,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二桥、长江三桥、地铁一号线、新火车站和玄武湖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投入运营,以“内成网、外放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建设生态市,对秦淮河、中山陵和明城墙风光带进行重点整治,5年新增造林面积6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满城绿色、生态良好”的城市特色得到巩固和提升,成功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城”称号。积极推动探索数字化、模块化和网格化等城市管理新方式新途径,强化对背街小巷的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和谐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富裕百姓,而创业是富民之本。我们从南京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引导市民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同时,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整体推进和谐南京建设。把富民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作为“两个率先”的核心指标,大力推动群众自主创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分别是2000年的1.8倍和1.5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创5年来新低。推动从法律和制度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和农民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1%,所有困难企业职工全部进入医疗保险。及时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办法,加快危旧房改造,失房居民、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让投资者放心、群众安心为目标,推动全国最安全城市创建工作,社会稳定形势和群众安全感处于全国大城市前列。

统筹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省会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我们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为抓手,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建设。在大中城市中首创制定年度政治文明工作目标,实施三个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从2001年开始,坚持每年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对市级机关各部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风建设等实行开门评议,推动机关作风不断创优,极大地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群众和投资者对机关工作的满意程度逐年提升。大力推进行政许可方式改革,市级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削减78%,目前市级有行政审批权力的部门全部实行“一窗式受理、首问负责、时效控制、急事急办、责任追究”制度,各区县、开发区普遍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或政务超市,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认真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工作,用好的制度选人,一大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激发了整个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践中逐步提炼形成了“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并广泛开展市民精神塑造工程,使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成为广大市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导向。加大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立南京特色的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创”精神有力推动了南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回顾近几年的发展成就,我们深深体会到:

弘扬“三创”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以思想的领先引领发展的率先。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每当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困难时期,都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解放思想,在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中解放思想,在总结基层的创新实践中解放思想,引导全市上下咬定“两个率先”目标不放松,开阔眼界和胸襟,创新思路和举措,勇于正视困难和差距,清醒面对成绩和赞誉,不断将思想的解放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以思想的领先引导和带动发展的争先。

弘扬“三创”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用新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创造性实践。几年来,我们认真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部署,立足于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立足于扬长避短,相继作出实施工业第一方略、推进“三个倍增、一个扩张”、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部署,明确以“三个集中”、“四化”和“五个带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立足于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增强综合功能,明确了“三个集中、一个疏散”和“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取向;立足于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大胆探索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明确提出“举富民旗,打特色牌”,加快和谐南京建设。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全国教育名城,还是打造文化南京与绿色南京,无论是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是开展机关作风评议,都大胆探索,不断深化推进,打出了品牌,创出了特色。

弘扬“三创”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把创业创新创优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几年来,我们通过典型带动,广泛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不仅建造了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南京之城,同时初步铸就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南京之魂。这个“魂”,核心就是“三创”精神。“平民英雄”周光裕、“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爱岗敬业为民谋利的好干部张璟以及武继军等先进典型,既让人感动,更催人奋进。评选年度“南京好市民”和“感动南京”十大人物,开展“万朵鲜花送雷锋”和组织“创业者足迹”宣讲团,举办“市民论坛”、“市民学堂”以及设置机关创优、干部创新奖等等,都有效推动了全市人民的“三创”实践。

按照省委的要求,南京要在今后5至10年内,基本建成在全国或区域内具有较强辐射、聚集、示范、引领功能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和东部城市绿化中心。这是我市“两个率先”进程中的更高目标,也是南京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举全市之力,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南京。

大力培育“三创”文化。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从历代形成的六朝山水诗、南唐词家绝唱、明清的戏曲和长篇小说、金陵画派等诸多具有开创性的文学艺术流派,到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祖冲之制定《大明历》、世人至今赞叹的南京云锦和城墙、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世界壮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制造的国产第一台自动机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第一只电视显像管、第一座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站等饮誉海内外的科技发明成果,深厚的文化积淀凸显着南京的历史文脉,张扬着南京的城市个性,承载着南京人民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和创新实践。我们要弘扬南京传统文化中创新的价值理念,弘扬其中艰苦奋斗、勤俭兴业、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等优秀内容,在继承中创新,在发扬中光大,构建富有南京特色、时代风采的“三创”文化体系,大力倡导敢想敢干、勇为人先的精神,大力倡导科学求实、创新创造的精神,大力倡导海纳百川、大气开放的精神,形成鼓励创业、追求创新、崇尚创优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南京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发展后劲之所在,前途命运之所系。南京拥有众多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大学、众多全国一流的各级研究院所、众多实力雄厚的军工企业,他们是南京自主创新的最好资源,也是南京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我们要在全社会鼓励科技创业,加快建立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双向互动机制和政府推动激励机制,打造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以自主品牌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同时,要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软件产业“两园多基地”、大学城等载体建设,切实加大对科技创业的扶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坚决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配套政策环境、创业载体支撑。要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型企业家和多层次专业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能力。市民是弘扬“三创”精神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其能力素质,才能进一步增添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创优的锐气。“三创”精神的塑造,“三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以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为支柱,以学习节、市民学堂、到高校听讲座和市、区县(系统)、街道(社区或村镇)三级学习培训网络为载体,以评选表彰“学习之星”、市级机关“干部创新奖”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让广大市民在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受教益、得实惠、增素质。要加快建设全国教育名城的步伐,大力推进软件名城建设,从学生抓起,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发挥优势,彰显活力,使生活工作在南京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使投资创业在南京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使新一代南京人不仅在思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上领先,而且在创业创新创优素质上领先,切实担负起建设新南京的重任。

三创 篇12

一、知识流的涵义及构成

知识流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笔者认为, 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及中间环节所进行的流动, 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 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首先, 知识流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顺畅的;其次, 知识流的运行应该是高效的, 它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知识的需求者;再次, 知识流是以人为载体的, 它强调知识应该满足人们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需要;最后, 知识流的概念强调了将其提高到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并列的、不可或缺的高度。高校的知识链通常包括知识的识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分解、知识的储存、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环节, 在这个知识链上, 形成了一条知识流。

二、知识流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 促进知识的创新

高等院校以知识作为操作材料, 通过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 再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转化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或内化为学生的隐藏性知识, 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受到知识共享和知识流的熏陶, 实现知识创新和转化。高校的知识流的重点就是要促成知识的转化, 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 而这又是通过相应的系统和结构以及高校文化来实现的高校知识的转化:一方面, 知识的转化和转移即全体教师将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传授并转化成学生的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另一方面, 知识的积累和储存即全体师生员工从学校内外环境中, 获得信息、知识, 并转化成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二) 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高等院校的知识流实际上是从知识的生产者 (知识源) 到知识的传授者 (主要是教师) , 最后到知识的消费者 (学生或用人单位) , 这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和高校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术交流、著书立说、科研活动等使知识在学术界进行流动、进而实现转化, 从知识的共享、识别、获取、储存到知识的转化、创新,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和创造, 培养三创型人才。

三、知识流视角下三创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 高等院校的知识流特点

高等院校的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型人才, 创新就是要突破革新;创造就是要从无到有;创业就是要开创新局面。这三种人才的培养都特别注重知识的创新, 知识只有依托高校这个载体, 并镶嵌于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之中,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 知识流就是通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这些基本活动, 保持知识的动态流动和知识的不断增值。知识流实际上包含四个过程, 即知识的传播、共享、学习和集成, 包括组织内部知识流和组织外部知识两种形式。组织内部知识流就是高校内部建立一个核心知识库, 因每个成员教育背景不同, 彼此之间存在知识势位差, 就必然产生知识流, 这样组织内部成员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 促进知识的转化, 同时也可以从内部核心知识库共享到组织知识, 从而实现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能够共享。另一方面是组织外部知识流。包括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 还包括知识在国外高校之间的流动, 表现为国外资本参与国内的研发、技术创新或许可, 技术移植或战略联盟等。高等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知识流的特点应该放眼在世界范围内, 这也使知识在社会大家庭整体流动, 形成一个开环的知识链。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向的知识流动:一是校际间知识流。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导致的知识流, 如校际间的研究协作, 包括联合研究、技术协作或人才的联合培养;企业对产业范围内标准化活动和非正式研究网络的参与。二是成果转化知识流。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如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专利和出版论著、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等。三是校企合作知识流。知识与技术向企业扩散, 如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 解决企业科研设计中的问题, 提供智力支持。四是社会反哺知识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为力支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为人才培养提出一线的要求, 使高校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知识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二) 高等院校知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知识势位差 (借用物理学上“势”的概念) 导致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形成知识流, 知识流又是通过知识链连接知识源和知识目标。由通信原理可知, 任何交流的发生应有信息、编码方式、传输链、接收者等这些基本元素, 同理, 知识供应链中也应该有作为知识源 (发送者) 和知识流目标 (接受者) 的所依附的知识流节点高校, 以及知识本身 (信息) 、传输媒介 (渠道或链) 及沟通方式 (编码) 等几个要素。图2为本文构建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在模型中, 知识供应链由上游的知识源即知识供应者, 中间的节点高校和下游的消费者即高校的服务对象 (学生和用人单位) 组成;箭头的指向为知识流的流向, 用F (flow) 及其下标表示, F1′表示知识流入供应链系统, F1表示知识流出供应链系统;VC (value create) 表示随着知识的流动所引起供应链价值的增值 (见图2) 。

从整个社会知识流的角度看, 高等院校的知识流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环链, 供应链知识流可分为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 也可以实现知识流的逆向流动和促进, 本文仅以一个方向为例) , 即上游知识供应层 (知识源) 、中间的节点层 (高校) 和个人层以及下游的消费层 (用人单位) 。第一, 知识供应链上游层知识流。流F1′表示从外界流入供应链系统的知识, 其来源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公共知识的提供部门等;流F1为知识的流出, 表示供应链向市场 (消费者) 流出的知识, 这反映了供应链向顾客提供的最终的知识价值, 体现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流F1′和流F1说明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外界不断吸取知识, 通过自身加工和创新后又对外界提供知识 (产品) 。第二, 节点层知识流。节点层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供应链节点高校内部的流动。在图2的模型中, 节点层知识流主要包括高校或科研院所、高校教师、大学生等的知识流动。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2′和流F2表示。其中流F2′主要是知识链上游供应者把知识、基础方法知识传递给高校, 这对节点高校的知识存储、知识流动、使用频率、知识创新程度等的影响非常大;流F2指节点高校内部的教师把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计划和校园精神风等的相关知识流入高校的知识库中。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3′和流F3表示。流F3′是高校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大学生, 包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待人接物的知识、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等;流F3是指知识从大学生流向高校教师和高校, 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需求状况、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学生上手能力等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0和流F1表示。流F0主要是职场信息, 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某所高校大学生的反馈意见、从用人单位那里能够获知的兄弟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等;流F1表示由大学生流向用人单位的知识流。值得注意的是, 流F1同时也是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 即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是通过最终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知识的流出来体现的。第三, 个人知识流层。在模型中用流F4标示, 个人知识流层是指节点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 包括节点高校内部个人之间的知识流动及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流动等两种情况。个人知识流层主要是教职工个人技能等隐性知识及组织知识的流动。第四, 知识消费层。在模型中用流F5表示, 知识消费层是指节点高校外部知识流动, 包括上游知识流入节点高校和节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知识流动形式服务社会。诚然, 以上四个层次的流向是可逆的, 在知识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也是互为因果的。

(三) 完善高校知识流的知识管理体系

1、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

这项工作应该从三个层面展开: (1) 建立电子图书馆。要求检索快捷、方便, 校际图书馆应实现互借互通。也可以建立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在局域网上能够方便搜索, 及时了解所需文献收藏情况, 便捷地找到要查询的知识点, 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2) 建立教研知识库。教研知识库里应该是一个实验数据、试卷题库、课件、教案等教学背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资料库, 也是一个科研心得、学习体会等知识交流库, 这里可以共享他人的教学知识和经验, 节省教师备课、科研立项的时间。 (3) 建立动态知识库。知识库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 不断搜集新知识, 不断系化和创新, 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教师在实践中利用、发展和扩大知识库, 避免知识的陈旧和老化, 保证知识库常用常新。当然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共享其中的知识是要遵循知识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 比如高校要设立知识主管, 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担任知识主管 (CKO) , 还要建立由学校的科研、产业、图书信息中心、教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知识管理办公室, 成员在分享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有偿制 (缴适当的费用成会员) 、互助制 (补充进新的知识作回馈) 、激励制 (为知识库补充新的知识时可以享受职称职务晋升优先原则) 等措施。

2、建立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它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 凝聚和激励学子, 熏陶和感染师生, 它能够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是高校重要的知识管理基础。高效的知识流动需要成功的知识管理, 需要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 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识库, 理应建立学习型组织, 营造便于知识创新的学术氛围, 使人人崇尚知识, 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交流、共享和传播, 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传帮带。知识型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的三创型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又为建立开环知识链奠定了良好基础。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内化的力量, 通过潜藏隐性教育, 通过文化的渗透,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内化成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

3、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

高等院校人才济济, 是思想库、智囊团, 是知识创新的根据地。其具有智力优势和知识成果转化优势, 应该是知识转化和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知识管理跟不上, 许多极具价值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20%左右, 即使在这20%可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中, 推广面也仅为应推广应用的20%, 因此其实际利用率仅为4%左右,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知识流转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构建创新系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学科建设等活动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过程, 需要把知识流程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组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具有相对自主性, 高校可以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 如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制度保障。激励知识创新, 如优先考虑职称或职务晋升, 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成果进行保护等等。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一种创新行为往往引发一系列的新知识产品和技术产品, 培养造就一大批三创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出发, 分析和评价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与瓶颈, 进而完善创新的主体结构, 并通过完善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面向社会,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 这样有效地促进了三创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 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知识流作为知识共享、序化、创新的过程, 是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 高校应该提高知识链中知识流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强化知识管理, 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 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三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笃.知识流的价值增值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上一篇:质量通病分析下一篇: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