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1
民企财务管理的环境、观念、目标、内容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 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 民企财务管理的环境、观念、目标、内容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 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当前问题
管理模式陈旧、落后——民企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多数民企中, 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 并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缺乏科学性。较多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概念。这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文化理念;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 就会产生许多不科学的做法。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 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 不分析现金流量等。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由于一般民企规模较小, 贷款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所以总是想尽快收回投资, 因而投资盲目性较大。有些企业为迅速收回投资偿还贷款, 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一些非主业经营项目上, 许多企业由于对其他领域不熟知往往造成投资项目失败, 资金无法收回。有的还将本应用于主营业务上的资金投到非主营业务上, 使企业主业经营资金短缺, 后续资金跟不上, 资金链断裂, 主业经营瘫痪。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实力盲目并购, 未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深人的调查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致使企业掉进并购陷阱。
融资难——在股票上市方面, 民企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要求。因此大部分民企很难通过股票上市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发行债券方面, 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 民企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另外, 投资者对民企发行债券信用存有顾虑缺乏购买信心, 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获得资金。在银行贷款方面, 银行对民企不同程度上存在所有制歧视, 在信用贷款计划中对民企需求考虑较少, 贷款条件也往往高于国企;同时, 由于民企大部分自由资金少, 信用程度不高, 经营风险大, 缺乏不动产抵押, 贷款额较小, 甚至有些民企欠息严重, 不良资产偏大。因此, 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可见, 民企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很困难。目前, 大部分民企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由资金、民间贷款和其他单位借款, 企业由于没有形成外部市场, 融资机制基本上是通过内部融资获得资金, 致使民企所面临的资金矛盾突出, 许多民企由于筹资难而不得不放弃有盈利潜力的投资项目, 或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财务控制薄弱——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有些企业为扩大营业额, 盲目赊销, 导致货款无法收回, 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务包袱。重钱不重物, 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不少民企重视现金管理, 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 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基本对策
树立全新理财观念——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 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是关系到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 要层层落实。同时, 对财会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 明确各岗位具体责任, 当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出, 避免发生责任不清、个别人混水摸鱼现象。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处理流程——一是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适的操作程序, 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 堵住漏洞, 维护安全。二是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分开, 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人做。三是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 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还要重视货币资金的清查盘点, 切实掌握企业各项现金支出数量和库存数量, 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确定银行位达账项。
企业任何重大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如凡投资性支出和非经常性大额货币资金支出须由业主 (或董事长) 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日常货币资金支出由分管财务副总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 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
解决融资难问题——民企融资要有规划, 要据企业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采用不同融资渠道和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民企将有多元化融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 融资活动不再是企业随意或碰运气行为, 将有具有专业知识的CFO和外部专家指导企业融资活动。
建设民企信用信息系统——一要建立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须建立起各方面、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二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一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 完成这一系统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三要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基于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 可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四要建立信用激励和示范惩罚机制系统。五要建立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 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账风险, 降低成本, 追收账款。
完善投资活动的风险控制——1, 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 从某种角度说, 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 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 是企业制胜的法宝。2, 分散资金投向, 降低投资风险。民企在积累资本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可搞多元化经营, 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3, 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民企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实力后, 可借鉴大型企业普遍做法, 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 规避投资风险。
要使民企稳定增长、长远发展和使企业具有强壮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就必须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 健全财务管理机构, 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观念更新内容, 转变职能,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调动管理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 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民企财务管理水平。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2
王钦敏在讲话中指出,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始终注重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联系,努力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税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税务总局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国工商联与税务总局正式建立部际合作机制,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畅通税企沟通渠道,帮助税务部门宣传税收政策,为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提供平台;有利于改进税收征管工作,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有利于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的组织优势,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依法纳税、诚信经营。下一步,全国工商联与税务总局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和丰富合作内容,增强合作实效,共同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王军表示,民营企业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总体发展势头喜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税收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税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前行。下一步,税务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深化税收改革、优化纳税服务、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落实税收政策让民营企业降成本、减税负;二是优化纳税服务让民营企业办税更省心、更顺心;三是实施“银税互动”让小微企业能融资、快融资。王军希望民营企业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乘势而上,做优做强,勇担社会责任,共筑共享“中国梦”成果。
全哲洙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全国工商联与国家税务总局建立部际合作机制并首次联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是两个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次务实合作。双方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形成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把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广大民营企业要眼睛向内,通过自身挖潜、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途径,实现降本增效。
座谈会前,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康,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荣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建立高层会晤机制、不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加强情况沟通、建立信息交流制度等增强工作联系,形成听取民营企业对税收工作意见建议机制化、常态化,共同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座谈会上,红豆集团周海江、吉利集团李书福、研祥集团陈志列、华坚集团张华荣、时代集团王小兰、奥盛集团汤亮、远东工具齐树民、京东集团刘强东、阿里巴巴集团马云等9家全国知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围绕完善税收政策、落实税收协定、优化纳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激励——民企发展的驱动力 篇3
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激励”这个词的使用也在迅速升温。“激励”是一种战术,一种文化,一种拉力,是民营企业生存壮大的法宝,谁用好了谁就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对国企,民营企业可以可以自由转让股份,天生就拥有打造“金手铐”的充足原料,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使很多激励模式都能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推动。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激励机制实施道路上也有不同的实施方略: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
何谓“激励”,在创业之初,企业很难有较多的现金奖励给激励对象,“股份”自然成为企业家的第一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对象既是员工又是主人,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也就被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如果是共同创业独当一面,可以个人出资入股,这样不仅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也使激励对象和企业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而那些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技术型人才,则按其贡献大小以技术入股。激励对象无偿得到股份,才能一心留在企业,并为增加股份价值付出更多的努力。
通过股权激励,激励对象不仅是被雇佣者,更多的情况下成为了企业的合伙人。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刚创立的企业资产较小,激励对象往往能够获得较多股份。有了这些股份,激励对象在企业决策上自然有了发言权,他们有可能会为了增加自己的短期收益而放弃企业的长期利益。另一方面,在企业创业初期实施激励,约束机制较少,随着企业的发展,早期的激励可能会妨碍企业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企业家需要把握好实施激励计划的时间段,确定激励对象的入股比例,明确激励的实施细则。
今天的付出=明天的收获
度过创业的艰辛时期,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业务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使企业从利润中提取大量现金用于激励,股份还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激励手段。和第一曲不同,激励对象获得的奖励,不是以股份分红为主,更多是集中在股价上升带来的巨大收益。此时,给予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份的权力便成为主要的激励方式,获此权力的激励对象可以在期权计划约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约定数量的公司股份。另外还有一种方式,企业家和激励对象协商,减少激励对象的薪酬,用公司股份来支付。这种模式下,激励对象的付出越多,将来获得股价上升的回报也就越多。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还没有上市,也有的企业在实施激励计划中使用的是非流通股票。缺少股票市场价格的衡量,每股净资产值是比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但是,也不能忽视被激励者因为过于关注净资产变化,而不重视其它业绩指标,影响企业的发展。
“1 + 1 > 2”
企业发展到成熟期,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人员的增长,激励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和前两个阶段不同,企业每年利润的绝对值较大,可以提取部分利润用现金实施激励。这样,企业家就可以选择更多的激励模式。这个阶段,企业需要考虑两个方面激励的方式和时间。方式是指采用股票还是现金实施激励,时间是指受益人在短期内获得奖励还是长期获得奖励。根据这两个维度,激励模式也有四种主要的形式。
对于下面四种类型的激励模式,企业家可以将现金和股份激励相结合,减轻使用现金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值得关注的是, 近几年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成为依靠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旗舰企业, 特别是在海外投资和拓展海外业务方面异军突起, 表现十分抢眼。就在去年, 民营企业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在对美直接投资中, 民营企业大约占到了总金额的76%和项目总数的近90%。我们观察到, 民营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投资规模扩大、方式多元化、领域广泛化和向高端产业链进军等新特征。
展望未来, 我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中国的海外投资也将迎来一个新高潮。其原因是, 一方面国内企业的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同时, 随着中国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加之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成为海外投资的主体, 这将是大势所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在放开行业和市场准入以及简政放权等领域, 近期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这些都无疑会给民营企业创造难得的有利时机和发展环境。我们可以预计, 未来一个阶段将是民营企业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区民企发展座谈会议简报 篇5
与会代表们对各自领域产业的现状、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为天宁区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以及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创新是医药行业的核心本质,然而中国目前的`药物研发创新贡献排在全球第三梯队,贡献率低于5%。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范新华认为,新药研发需要抢时间,很多创新产品止步于冗长繁杂的审批流程。对此,他呼吁,政府要提高审批效率,打通审批绿色通道,化繁为简;加强对企业创新思维的培育力度,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加强行业内部合作。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江苏吉春医用器材有限公司总监钱川军、常州美源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王亚杰等均认为,必须优先人才战略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后劲,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上能新特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郭跃光建议,政府根据产业特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引进龙头企业,树立标杆;向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学习,加大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力度,充分给予企业成长的滋养空间;加大中央、省市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创新学习氛围,多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
如何让根植于本土的高新技术成果,通过有效地就地转化,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源头活水”,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大课题。在江苏博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峥看来,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实不缺乏创新源动力,依托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难的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转化率低,销售额走低,是现实问题。”黄峥表示,其公司研发团队多为高校老师,产品设计经验丰富,在市场营销方面经验欠缺,希望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帮企业问诊把脉,更多提供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举措,加强政策的细化和落实,让高新技术企业走上品质发展之路。
“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但失去市场活力的时间却很短。”江苏邦杰防腐保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杏秀在分享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路径时谈到,要保障企业活力,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研发核心竞争,依托互联网成立专业外贸团队,管理上软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实现服务终端化。同时,要避免同质化趋向,创新商业模式。
国企带动民企共同发展 篇6
为了科学地认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评价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贡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组织课题组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为典型案例,进行了专题研究。值得一读。
1999年,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和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其中,当时中船重工年造船产量仅90万吨。经过扭亏脱困求生存、改革创新大发展两个阶段,中船重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业快速增长,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业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截至2011年底,中船重工年造船产量突破1 000万载重吨,实现经济总量超过1 800亿元,近5万家企业为中船重工配套。在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中,中船重工连续8年被评定为A级,是我国船舶行业唯一一家世界500强企业,2012年世界500强榜单排名较2011年上升了29位。
中船重工13年来的超常规发展,既是把握了历史机遇,也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同时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化大分工带来协同效应的必然结果。机遇因素,是指紧紧抓住了新世纪国际船舶市场兴旺、海军装备转型升级、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重历史机遇。党的坚强领导,是指国家对船舶工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强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和社会化大分工,是指中船重工顺应现代造船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以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为突破口,强力推行总装造船、总装造机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能力,形成了以大型船厂和典型配套厂为主体力量、以相关私营配套厂及二/三轮配套企业为辅助的船舶产业集群,在实现自身产值成倍增长的同时,又带动扶持了一批非公企业共同发展。
中船重工带动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特性分析
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性,无可例外。调研发现,经济性是中船重工与相关非公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因之一,是中船重工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市场化的自然选择。但由于船舶工业“总装造船”“就近配套”“系统集成性强”的典型产业特征,以及大量优秀非公配套企业是在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历史原因,决定了中船重工与相关配套非公企业之间的共荣共生就有着更为密切的唇齿关系。
以總装造船内部生产体制改革为动力,遵从“就近配套”的产业发展规律,是中船重工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的典型特征
造船产业是国际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给传统“大而全”的造船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推行总装造船和系统集成,是船舶工业深化内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的重大举措。中船重工逐步形成了以大型船厂和大型配套厂为主体、以相关私营配套厂及二/三轮配套企业为辅助的船舶产业集群,实现了与这些企业的共同成长。
在船舶建造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总装造船模式,按照“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积极与相关企业合资合作,形成了以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山海关船舶重工为主体的环渤海湾造修船基地,以青岛北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为主体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集群基地等。其中,以大连船舶重工为核心,在大连地区相继建成了分段制造、钢材加工配送、舾装及管子配套加工、上层建筑制造、舱口盖制造、轴舵制造安装、海洋工程、造船设备制作及非船产品制作、物流配送等九大专业化配套制造场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大连地区针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中间产品供应商近350家,外部协作单位共计270家,形成了规模达100多亿元人民币的造船产业集群。以大连某私营船厂为例,其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提供中间产品已有20多年历史,依靠大连船舶重工,该船厂的产值、就业人数不断增长,造船能力和技术大幅提升;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该船厂近两年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在船舶配套方面,以典型配套企业为主体,通过系统集成和成套供货,带动了一系列二/三轮配套企业发展。目前,中船重工基本形成了以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等为中心的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以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等为中心的高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生产基地,以重庆地区相关成员单位为中心的柴油机二轮配套产品、船用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等。其中,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形成了从铸锻件毛坯到箱体、齿轮粗加工、常规热处理和小件生产的齿轮箱生产外包系统。目前,大约有200家私营企业为重齿公司配套,年产值占重齿公司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骨干私营船舶配套企业主要是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成,先天的历史合作基础保证了中船重工与这些私营配套企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联系
我国船舶配套业特有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大量民营配套企业是由国有联营配套企业改制而来,早期奠定的良好基础使其能站在一个更高起点上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为弥补船舶系统内企业配套能力不足,由当时主管船舶工业的六机部出资,与一些地方政府共同建立配套企业,生产船舶系统内企业没有涉及的船舶配套产品。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时期,这些船舶配套企业就已形成一定规模,联营企业数量高达300余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联营企业基本都转制为私营企业。当时依靠国有资本投入形成的大量的固定资产及优秀人才技术体系,使这些转制后的私营配套企业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发展,也为其在新世纪紧抓国际船市兴旺繁荣期的历史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证明,改制形成的这些私营配套企业大部分已成为地方船舶配套企业中的骨干力量。
早期这些船舶联营企业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密切的业务合作,为推动联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建立了牢固的供需联系机制。虽然这些联营企业逐渐改制为地方私营企业,但这种先天形成的供需机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改制后的私营企业因其更为灵活的机制,更加巩固和扩大了与两大船舶集团及地方造船企业的市场供需关系。因此,大量的历史合作使得中船重工与这些民营配套企业的合作有着更多的先天基础。
nlc202309010546
利用大型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大力开发非船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和联合创新,满足大型装备成套化发展和关键配套集成化发展要求,是中船重工带动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
中船重工成立以来,坚持把“创新推动、强力发展非船产业”提升为集团公司战略重点,先后进入了能源装备、环保装备、烟草机械、钢结构、医疗器械等20多个行业。凭借雄厚的大型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中船重工在煤炭装备、石油测井装备、烟草机械等部分领域均成为了成套设备供应商,通过系统集成,带动了大批非公企业共同发展。如中船重工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利用船舶高尖端材料技术,研制生产的钛合金高尔夫球头、医疗器械等产品,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还在周围形成了300多家非公企业产业群,每年向其采购中间产品及服务达近10亿元。
中船重工带动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与成效
中船重工带动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与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需求拉动:直接拉动非公企业的市场需求
中船重工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通过积极推进总装造船,围绕造船及船舶配套业务发展需要,每年向非公企业采购大量的零部件、外协件以及成套设备,直接拉动了非公企业的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船重工向非公企业采购中间产品及服务金额超过250亿元,约占中船重工中间产品及服务采购总额的近30%(剔除成员单位内部之间的采购额,向非公所有制企业采购金额约占总采购金额比重将会更大),涉及非公企业近5万家。中船重工每年大量的中间产品及服务业务采购,给相关非公配套企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有效支持了非公经济发展。
技术牵引:提升非公企业技术实力和市场应对能力
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造船技术快速发展,对中船重工及相关配套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船重工与非公企业在一些细分领域和重大项目攻关方面加强联合创新,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共同发展。
在技术研发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船重工联合非公企业共同开展了近500个项目攻关,其中联合承担了15个国家级课题,获得了近60个授权专利。2011年,有效统计的68家企业新产品产值近600亿元,其中非公企业为新产品提供的配套产值突破150亿元,贡献率达25.6%。在重大工程项目攻关上,通过集聚相关优秀企业资源共同研发,提升企业科研攻关实力。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研制过程中,吸引了50多家非公企业共同参加;随着7 000米级海试成功,使我国具备了勘探与开发全球99.8%海域的能力。同时,针对性地对合作企业加强人才、技术方面的培训。如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在每一次技术升级改造后,都到相关配套厂开展培训,有效提高了相关配套厂的供货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了真正的共赢。
在造船模式上,大连船舶工业公司下属的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与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创新合作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欧华造船模式”,实现了共同发展。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拥有优秀的船舶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但缺少造船厂区;欧华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民营造船企业,拥有生产厂区,但缺少相关专业人才。面对当时强大的市场需求,双方通过相互合作,迅速使欧华造船公司具备了相关造船能力。公司高级经营层、财务、生产计划、物资采购、人力资源人员由欧华造船公司配置,生产车间相关人员由大连工程公司配置,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相互配合,使得欧华造船公司造船能力快速提升并不断扩大。
资本合作:共同抢抓市场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船重工与部分非公经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立了相关合资公司,为中船重工与非公经济双方延伸产业链、抢抓市场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船重工共与非公经济联合成立了100余家合资公司。2011年,100余家合资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上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超1亿元,带动社会就业18 800多人。
劳务外包:解决社会就业,带动劳务工程公司发展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总装造船,中船重工每年都聘用了大量劳务外包人员,有效带动劳务工程公司发展、解决了社会就业。2011年,中船重工劳务外包人员数量达9万多人,劳务外包金额突破80亿元,涉及非公企业数量3 300多家。船厂是劳务外包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仅大连船舶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山海关船舶重工、武昌船舶重工四家船厂在2011年就累计雇佣劳务外包人员49 700余人,累计劳务外包金额近30亿元,累计涉及非公企业数量超过300家。
技术、管理溢出:推动地方船舶工业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發展
新世纪以来,中船重工等国有造船企业大量优秀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顺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投身到私营企业发展的大浪潮中来。他们合资成立的相关专业企业,都成为了本领域内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2009年至2011年3年间,中船重工就有上千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加盟非公企业。同时,据调查,中船重工近半数的成员单位表明,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对非公经济的供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提升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对国企与非公企业关系的几点认识
我们在这次统计调查中,专门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国企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有何评价;二是对国企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有何建议。在68份调查表中,有51家给出了回答。出乎意料的是,国企对非公经济的发展都持非常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对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综合分析研究整个调研结果和企业自身提出的看法,我们形成如下一些认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先有国企,再有非公企业,这一典型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国企带非公企业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我国的非公企业是在全民与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对发展非公经济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从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与中央的认识相一致,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nlc202309010546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以“个体户”为主的私营经济形式,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下海经商办企业,提升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奠定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五大”至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论断,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扫清了理论、政策方面的障碍,开辟了私营经济发展的新境界。在这一阶段,全国数十万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重组,改组改造为私营企业,成为我国目前900多万家私营企业中的骨干力量。
从这个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大量私营企业发展的背后,都有国有企业的影子,是在国有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甚至直接由国企改组而形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在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时候,国企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贡献率都在70%左右,为国家支持私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财政基础;二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无论是由国企、集体企业转制的私营企业,或是新设立的私营企业,技术和产品来源上大都源自国企,在产业供应链上,大多处于国企的配套地位,依赖国企发展而发展,呈现国企倒一个、民企倒一片的现象;三是国企为私企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生产一线技工,我们调查了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民企,其高管大都具有国企背景,其管理和技术层都是以国企人员为骨干。这就说明,早期国有企业的发展为私营企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大量私营企业是在国企深化改革和改组改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国企帮助和支持了私企的发展,私企的发展又做大了国企发展的工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合作共赢。因此,把国企和私企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看,国企带动非公经济发展,除经济因素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
企业的带动作用,并不受所有制因素的制约。大的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比如富士康在大陆,就带动了上百万人就业,活跃了地方经济。但国企的带动作用,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其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我国的国企与非公企业,在共同目标上有着天然的同盟关系。我国发展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从总的目标来说,都是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所有制上的多元化,本质上是多元一体,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无论国企、民企、外商投资企业,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法律、基本政治与经济制度基础上活动;无论竞争与合作,都不能脱出这个大框架的制约。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国企与非公企业的共同发展,互相促进,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的。国企由于其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要求其必须在实现人民共同利益方面做表率,在全社会起示范、带动、促进的作用,影响其它所有制形式发展的方向,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其次,国企民主管理的独特性,对非公经济有着一定示范效应。国企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中,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职工民主管理作为基本原则,千改万变,这两条原则没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虽然企业的主要权利集中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但党对企业的思想政治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职工从企业名义上的“主人翁”向权利上的主人翁转变。这是国企管理制度上的重大优势,是国企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实现了生產资料与劳动者占有使用的统一,揭示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为其它所有制企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最后,国企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资委宣传局编辑出版的《中央企业价值理念集粹》,搜集整理了101家中央企业核心理念、企业精神。这101家央企不约而同地把兴业报国、强企富民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被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社会宣言”。几十年来,国有企业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三老四严”的大庆作风,科学拼博的“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精神,勇担国任、科学求真、忘我拼博、无怨无悔的核潜艇精神,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三线精神,等等,成为我国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私营企业国腾电子,就将“长中华志气、扬民族精神、铸中华利器、挺民族脊梁”作为企业的发展宗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逐利性。
从历史发展的方向看,国企和非公企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前进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次调研中,中船重工所属企业建议把砸碎“玻璃门”、脱掉“玻璃鞋”,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基础,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健康发展。有的建议,在县市一级政府中,设立非公企业局,指导和帮助非公企业发展。他们认为,只有非公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适应国企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国企发展的工业基础更加巩固和先进,从而成为推动国企发展的竞争和促进力量。
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实践看,世界上既有资本主义私有制长期发展,并创造了西方经济奇迹的案例;也有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公有制经济创造东方经济奇迹的案例;还有前苏联解体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回去搞私有制,导致国家经济长期衰退的案例;更有2008年金融危机后,引发全球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质疑与反思,对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模式的兴趣和研究。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永恒的事物。各种所有制经济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发展,总之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历史发展的经验看,劳动者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把国企的优势和非公企业的优势组合起来,必将出现一些新的经济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这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回到船舶工业,1999年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两大造船集团公司成立时,造船能力只有300万吨,造船产量只有200万吨,占全国造船市场70%以上份额,基本没有私营造船企业。13年间,两大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到2011年,造船能力达到3 000万吨以上,造船产量2 500多万吨。与此同时,全国非公造船企业快速发展,全国造船能力达到一亿吨左右,造船产量达到7 600多万吨,两大集团公司只占全国造船能力和造船产量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两大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并没有压缩非公企业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船舶市场急剧萧条,许多非公船企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纷纷要求两大集团公司收购和兼并。形势逼人。市场的风险,逼迫各种所有制企业抱团取暖、优胜劣汰,这就为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作者单位:杨焕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办公厅,张嘉国 王吉武 钟庭宽 刘海林 安家康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罗志荣)
民企、PE出海热情或持续升温 篇7
在这场出海收购的大戏中, 踌躇满志的民营企业出海收购技术、寻觅资源的热情正在不断升温, 而品牌卓越的本土PE机构作为新生力量也积极参与到跨境投资收购当中。专家表示, 欧债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环境低迷, 不少优质项目存在价值低估, 这为有着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等需求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出海并购的良好契机, 预计在2012年将有更多的出海并购瞄准欧美国家。
——中国并购市场活跃, 出海收购再创佳绩
2011年, 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和国家并购重组相关扶持政策的带动下, 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双双翻倍增长, 均创下近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各季度完成的并购数量, 较2010年各季度均实现成倍增长, 交易金额也不断攀升。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 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 同比增长高达86.0%, 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
在2011年的中国并购市场当中, 跨国并购强势增长, 尤其中国企业出海的海外并购市场表现活跃。在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上资金规模最大的十大并购交易都是跨国并购, 其中有8起为中国企业出海并购, 2起为外资入境并购交易。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在中国企业出海并购方面, 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 与2010年海外并购57起相比, 同比增长93.0%;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 同比增长达112.9%。其中,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30.70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交易, 是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并购交易。
在外资入境并购方面, 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也呈现上升的态势。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外资并购案例66起, 与2010年外资并购44起相比, 同比增长50.0%;披露金额的41起案例并购金额为68.60亿美元, 同比增长高达209.2%。外资并购中, 雀巢公司以16.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福记国际集团60.0%股权的交易拉升了整个外资并购市场整体的并购金额。
——欧债危机带来出海并购契机, 目标转向技术与品牌
2011年中国企业出海热情高涨, 交易量激增, 命中率明显提高。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卫卿表示, 海外并购的火爆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阴霾不散的大环境下, 中国企业出海收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直以来, 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定价权缺乏, 促使中国资源类企业的出境并购需求旺盛, 能源和矿业的出海收购多年来都是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主要对象。2011年中国企业已宣布的出境并购交易有近五成源自能源及矿业。
虽然能源和矿业仍然是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主要标的, 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目光范围不断扩大, 从欧美国家的品牌与技术类的收购也在不断增加。
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了多起广受关注的出海并购交易, 如联想集团先后收购德国Medion与日本NEC、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以色列农用化工企业马克特西姆·艾根工业公司60%股份、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玛纳森75%股份、复星国际战略投资希腊雅典的时尚品牌Folli Folle等。
从这些并购案例可见, 中国企业的出境并购标的正在从传统的以资源为主, 转向海外市场的技术、渠道与品牌, 以寻求企业新技术的引入或产业链的扩充。
以光明收购玛纳森为例, 玛纳森是澳大利亚排名较前的综合食品品牌运营商和分销代理商, 其主营业务涵盖零售渠道、餐饮服务、分销代理、体验式销售、生产加工业务及出口业务等为一体, 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谈及这次收购, 光明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表示, 渠道网络资源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源。澳大利亚的产品要进入中国, 包括中国产品要进入澳大利亚, 网络渠道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 国内的分销模式仍然停留在纯粹的品牌代理, 而澳大利亚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了拥有多业务组合模式的网络体系。“商业模式的先进与否在毛利率上有很直观的表现, 比如中国批发式的转手贸易分销模式的毛利率在5%~10%左右, 而澳大利亚的商业模式的毛利率达到28%~30%。”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表示, 欧债危机逐渐蔓延, 使得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 为存在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等需求的我国企业提供了出境并购的良好契机。
万格表示, 预计在2012年将有更多的出境并购瞄准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或经济持续不景气的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国。
——民企出海热情升温, PE跨境投资将成为趋势
在中国声势浩大的出海收购大戏中, 资金雄厚的央企一直扮演主角。而近年来一些新生力量不断崛起。不少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正在从幕后边缘走向台前, 国内活跃的PE也借助资金和品牌的优势积极参与跨境投资交易。
万格表示, 与动辄操作十几亿美元大型交易的央企相比, 民企在出境并购中更加关注交易价格与自身的整合能力, 操作更加灵活, 效率往往更高, 最终将成为出境并购中的重要买家之一。
一位帮中国公司在美国进行收购、投资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记者, 在美国市场上, 有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寻找适合的可收购的标的, 关注的范围极广, 涵盖技术、服装、咨询服务、汽车零件、酒店等等。
上述律所人士表示, 有些企业选择收购对象时比较看中人才资源, 包括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与设施;还有企业看中被收购对象的渠道资源, 如销售渠道资源。还有企业看中的是用以更新现有产品线、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产品。“随着这些并购交易的单笔规模通常不大, 交易活跃度一直在不断增长, 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强势崛起的中国经济助推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除了民营企业之外, 国内不少大牌PE对出海投资也十分热衷, 中信资本、鼎晖投资、弘毅投资等都已经开始率先试水。
中信资本旗下已有两只日本直接投资基金和三只国际直接投资基金, 在全球寻找可投标的。新希望集团也于2011年11月份募集完成第二只产业基金, 该美元基金将帮助新希望集团投资海外的农业及食品行业。
在2011年9月, 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在上海设立跨境投资基金管理总部, 进一步坚定了走出去的步伐。截至目前, 弘毅投资已成功投资了意大利混凝土设备制造商CIFA、全球第五大药物心脏支架生产商柏盛国际、日本东海观光株式会社等企业。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告诉记者, 跨境投资未来将成为弘毅投资的主流业务、主流投资模式之一, 2011年5月, 弘毅投资支持武汉钢铁集团在马达加斯加投资大型铁矿项目, 成为本土PE机构联合国内企业出境投资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在当前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等大政方针之下,目前已有部分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这种方式涉及到两种所有制的融合,涉及到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必然受到传统理论、传统观念和既有政策的质疑和阻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的步伐。为此,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类似于保护民企和有效维护私有产权的的法规和规章。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使包括国企、民企在内的各类企业依法经营,平等竞争。消除大企业特别是大国企的不公平垄断竞争,为民企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为民企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保障、规范和促进国企的改制重组和民企参改。
一、逐步清理民企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中央各部委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改善民间投资者待遇的政策一般都是宏观性的、概括性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文件出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改善本地区民间投资者政策待遇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措施,这才能将中央政策落到实处。若地方政府只是将中央政策层层向下传达,而不以具体的措施与中央政策配套,那么,政策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另外,这些政策文件中的一些非公经济的具体规定却在旧文件旧规章中有更明确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可能与新政策相抵的,如果不及时清理,势必会影响到新政策的执行。
为了充分抓住当前国家扩大民间投资的有利政策机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全面清理与非公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整理和修改现行各种歧视和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消除一切对非公经济的歧视性做法,依据平等原则,健全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有关措施,制定统一、透明、公平的投资准入制度,以增强有关中央政策文件的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规定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和民间投资的方式、比例等,着力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行政干预,使民间投资有法可依。同时,还需要将促进民间投资的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督促地方政府从战略高度上推动民间投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类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精神,废除企业“差别管制”,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首先,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尽快落到实处。其次,围绕引进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国有企业改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关系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为民间投资创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再其次,在监督和管理民间投资的领域中,需要强化服务功能,推动监督改革;实行形式审查,建立便捷高效率的登记程序是改革政府监督和管理职能的方向。最后,明确法规和政策的清理范围。一是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二是废除与中央规定相抵触的法规,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发展的政策。
二、民间投资指导目录的制定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公布鼓励、限制、禁止民间资本投资基础性产业的领域,制定《民间投资指导目录》,强化政府对民营投资的产业政策指导,一方面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民营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降低民营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尽快出台指导民营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等项目,对民营投资实施分类指导,以减少民营投资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向点,将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均在鼓励投资之列、允许民资进入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民资进入节能降耗产生。通过上述指导目录对民间投资的引导,第一,按产业自然垄断性和公共物品性的强弱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划分为鼓励、限制和禁止三大类,可以在明确民营经济的扩张空间和进入深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和规范好民间资本。第二,提供潜在竞争者(民营企业)对那些已居于自然垄断性较弱领域中国有企业的威胁和激励。第三,防止民营资本在这一领域中低水平、低档次的重复建设,满足基础性产业内在的资金集合性。只有明确了民间投资指导目录,才能回答保障民营经济投资与其他所有制形式投资享受同样待遇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将投资指导目录落实在市场准入的重大制度改革上,才能突破现有的制度瓶颈,真正实现公平的待遇。
三、加快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尽快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平台。民企参改的产权交易活动应在产权交易市场内进行,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由具备资格认证的中介机构进行,并完备各种法律文件和手续,通过市场竞价方式公开挂牌交易,努力形成产权交易的竞价环境;国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的监管,确保按规则公正进行,既防止国有资产在改组改造中流失,又保障民企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逐步完善民企参改的市场监管机制。要在产权交易市场内建立联合审批办公制度,规范操作,为民企参改提供一条龙服务。
为民企参改进行产权交易提供优惠政策,对民企承担国企全部债务的,可以享受企业内部职工购买的优惠,以鼓励民企一次性购买国企产权;对资不抵债或资债相当的国企,民企可以实施“零兼并”(即民企同时接受国企产权和债务,不需再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产权让渡,而只需筹措资金投入新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民企安置原国企下岗职工的,可享受安置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对过去优势国企“靓女先嫁”中,“只转资产未转职工身份”的企业,一定要尽快拿出妥善解决办法,为职工转变职工身份“买单”,解除民企参改的“后顾之忧”和消除不稳定因素,“防患于未然”,一旦民企无力或不意承担企业办社会的责任,或易手一走了之”,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解决,且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和连带效应,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民间投资融资的制度的完善
民间投资融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尽管国家为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民间投资困难问题仍很突出。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是消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方面障碍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了融资支持。因此,当前需要尽快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投资融资的市场准入制度。
一方面,改善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从信贷政策上进一步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信贷投资比重,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不断创新民营企业信贷产品,全面制定和实行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各类银行需要把支持民间投资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机构设置,充实信贷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例如,在规范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只要符合信贷条件,银行应接受以财产抵押、上市公司以市值抵押等方法,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能够提供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服务优质的中小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逐步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各种配套措施,指导和协助企业上市融资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以往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的做法。对“二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股份进行扩张,改组为上市公司,或是从股票市场上买壳或借壳上市求得迅速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联交所等境外市场上市。同时要提高上市公司效益,增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或恢复各类产权交易市场。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 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 高技术司组织起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全文共十条。其中, 前三条是有关平等对待的内容, 第四至第九条是有关引导、鼓励和支持的内容, 最后一条是有关服务和引导的内容。
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和意见的操作性。重点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外资、参与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等角度, 提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操作性意见。
其指导思想为: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和意见的操作性;重点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外资、参与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等角度, 提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操作性意见。
平等对待
第一, 清理规范现有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定程度上存在“玻璃门”现象, 也就是存在一些隐性障碍, 主要是地方政府或园区在投资强度、产能规模等方面设置门槛, 一些民营企业因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达不到相应要求, 项目无法落地。
针对这种情况, 《意见》提出,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准入条件, 不得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等方面针对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设置新的门槛。
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严格把关, 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也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进入特殊行业的, 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关资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的, 必须符合规范和标准。
第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 由于研发任务较重、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所以资金更显短缺。但对于把支持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资金给民营企业, 地方政府普遍觉得有风险, 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性资金支持。
针对这个情况, 《意见》提出, 各级政府和发展改革部门在协调调度及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时, 对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要与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项目无差别对待。
第三, 保障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制定。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是实现结果公平的前提。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有利于创造平等的政策条件。因此, 《意见》提出, 各级政府和发展改革部门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发展规划时, 吸收相关民营企业全程、深入、广泛参与, 充分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
引导、鼓励和支持
第一, 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机构缺失、研发力量薄弱的情况, 由此导致民营企业难以吸引高端人才、难以争取政府支持的技术开发项目、难以参与标准制定和前沿技术研发。针对这种情况, 《意见》提出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对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 支持其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 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
第二, 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示范应用。抓住市场需求, 加快产品创新, 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产品创新也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活跃度高, 创新动力强, 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创新、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因此, 《意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展重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此外, 鉴于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新产品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更多更大, 因此《意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施市场示范应用。
第三, 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和经营灵活性, 特别适合发展投资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小、见效较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为此, 《意见》提出, 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积极发展电动汽车电池快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服务业, 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第四, 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助推器。民间资本蕴藏量巨大, 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创业投资的主力。因此, 《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提出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重点鼓励和引导民营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促进民营创业投资企业加快发展, 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 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 发行企业债券有助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提高企业价值,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此, 《意见》提出, 在支持、帮助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强化信用基础建设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和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第六, 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在外国日益强化对华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的情况下, 我国要通过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和投资来获取相关技术, 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条件、更具优势。因此, 《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外技术合作;通过设立境外高新技术合作发展基金拓宽合作渠道;抓紧研究国家外汇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服务引导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相关信息不对称、不掌握, 容易在技术、市场、政策上走偏, 不仅可能导致自身遭受损失, 而且可能损害整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 泉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素以民营经济的活跃而著称。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市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 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 710亿元, 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 400美元, 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至2012年8月, 泉州市已有上市企业74家, 上市公司数量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泉州市经济总量占福建省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泉州市曾创造出著名的“晋江模式”, 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大模式, 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泉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已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支撑,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 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说法, 单就工业总产值而言, 2012年就达到了8 148多亿元。至2012年底, 泉州市的运动鞋和旅游鞋生产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石材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5%, 工艺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5%, 糖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然而, 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泉州市民营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台期”。
(二) 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单从数据上看, 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成绩的确喜人。但是泉州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那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究其根源,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增强了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紧迫性。当前国内宏观政策趋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调整期, 全球市场萧条, 外部需求明显放缓, 泉州市的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 外贸依存度是相当高的, 国际市场的萎缩迫使泉州市以纺织服装和制鞋为代表外向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2. 与广东省比较, 泉州市明显落后, 压力更大
由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源端的全球产业转移, 30年来已经历了三波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 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三是2000年以后则是重化工业。泉州市以其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 顺利抓住了前一次产业转移。但是相比珠三角、长三角, 在承接第二轮产业转移时, 泉州市已经明显落后。比如, 在广东省早属于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 在泉州市仍然属于新兴产业。
3. 从泉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看, 传统产业依然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2012年, 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5 133.69亿元, 其中纺织鞋服产值达2 790.15亿元, 而五大新兴产业全年仅完成产值1 494.91亿元, 泉州市视为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制鞋两大产业, 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较末端, 产业附加值低, 而且短期内, 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仍然会是泉州市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但是, 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来看,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势必成为泉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端产业和粗放型增长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发展,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 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 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的跨越。这既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 也是在新时期下泉州市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根基
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管理、制度层面的管理和文化层面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最深层的东西, 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出发点, 高度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三层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是依次递增的, 企业想长治久安, 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尤其是最核心的文化层面。对企业来讲, 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改变, 但是处于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却很难改变,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 如果想带领整个企业实现更大突破, 就必须面对企业文化。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 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它们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中。
(二)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理查德·巴雷特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研究发现, 要实现企业转型, 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变化过程进行积极驱动, 领导者们的行动应该始终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 并树立榜样。其次, 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其支撑行为应该影响到所有决策过程, 其价值理念和行为应该体现于组织结构、制度与流程的方方面面。最后, 要想获得持续的高绩效, 必须通过衡量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指标来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检测。企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首先, 企业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会制约或者束缚企业转型。其次, 原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思维、行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惯性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转型的推进。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 进而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 是企业转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公司不能发挥出其最大潜能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它们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检测, 它们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影响其企业文化波动的因素。
(三) 企业文化转型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
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 就要使企业价值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们不仅要对决策过程起到全方位的驱动作用, 而且在每一项制度和流程中都要有所反应。不仅要对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起到支撑作用, 还要在其中得以体现, 即形成一种文化机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 每一个决策都应与执行者和员工的意识层次及信念结构相匹配, 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文化转换方案。
三、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民营企业受泉州市地域文化的影响甚大。如今, 泉州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1) 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 从意识上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2) 一些比较超前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九牧王的“长青林”、安踏的“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理念、特步的“让运动与众不同”品牌理念, 等等。 (3) 在企业文化内涵建构方面, 泉州市部分民营企业也比较完善。 (4) 凸现“创新为魂”的企业精神。创新是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 如“诚信、拼搏、创新、奉献是恒安精神, 是恒安企业文化的精髓。 (5) 对于“品牌资本”的认识在逐步加强, 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如安踏的经营理念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
(二)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尽管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看,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目前来看, 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
段迈进, 但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模仿”的阶段, 而且企业文化建设的“昙花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属于摆设, 作秀成分较多。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利主义”较明显, 许多民营企业在
企业文化建设中追求“高效率”, 总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实际上它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3.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 从而出现企业文化
建设和企业管理并行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 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 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
4. 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 凸显创新能力不足。泉州市
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自己企业的特色, 有相当多企业在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使命等方面雷同情况比较严重, 相比较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 比如, 飞利浦的“让我们做得更好”、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IBM的“IBM is service”、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同样, 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 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 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企
业由内而外产生的, 而不是从企业外部强加的, 泉州市民营企业的文化大多数是“空降”的, 凭空设计出一套文化方案强加在企业身上,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肤浅, 不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 很多企业老板或负责人自己都不认同的东西, 还要员工去执行,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泉州市民企转型中的企业文化发展对策
(一) 明确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泉州市民企, 在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下,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同时,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先转型企业文化。
(二) 实事求是地把握本企业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由内而外逐步形成的, 这种企业文化最能体现本企业的特性, 是企业精神、经营哲学、道德规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本企业的特性, 不可照搬乱套,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标准的企业文化, 只有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 提升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还处在初始阶段, 这与它们的先天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要加强学习, 把企业建立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经济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 “从长远看, 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 就是你的企业文化的自身发展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这是组织发展的源泉, 任何人都想模仿你, 在他们模仿时, 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四) 家族制的企业管理必须转型升级, 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 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 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有一致的奋斗目标, 才能形成向心力, 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五)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 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 防止搞形式主义, 言行不一, 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 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六)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 须循序渐进, 勇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少则几十年, 多则几百年, 当今世界上的长寿企业往往都是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 全球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0—50岁, 民营企业的寿命比较短。要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 就必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这就需要企业的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等。创新恰恰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产业震荡调整, 以及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 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和基础。
关键词:转型升级,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振奎.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8.
[3]狄尔.塑造企业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4]李磊.西方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3) .
[5]谭力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务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
[6]王如平.我国民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10, (4) .
新形势下民企发展新动向 篇11
TAweekly:目前我国民企面临着诸多问题,我国优秀民企一般会如何应对?
谭林:近年来,民营企业遭遇到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考验与挑战: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等。经营成本上升仍然是影响民营企业500强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应对成本上升,优势民营企业并不是一味依靠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减少员工等方式,而是更多地采取节能降耗、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等措施。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影响民营企业500强发展的五大因素与2011年一致,仍然是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才缺乏、税费负担及资金成本上升,这些问题成为困扰民营企业的重要因素,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针对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优势民营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有305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比2011年增加36家。民营企业500强在节能降耗、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等方向也作出很大的努力。
品牌建设意识要增强
TAweekly:现在民营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您认为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新变化吗?
谭林: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民营企业积极创新、理性投资,已成为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深化转型升级的最大亮点。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通过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来支持企业创新,不断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272家企业获得政府科技资金支持,覆盖率达到54.4%,比2011年增加12.2个百分点。
人才、研发机构缺一不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继续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在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人员占比在10%以上的企业增幅明显。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和数量不断提高。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379家企业的关键技术是来源于自主开发和研制。
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为民营企业500强经营效益的提升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有63%的民营企业500强获得了由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带来的收益。收入100%来源于自有商标产品的500强企业共有231家,另有84家自有商标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60%。500强企业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营销模式的使用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共有163家500强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取得了营业收入。
转型升级要多方式
TAweekly:现在转型升级是行业企业共同的追求,优势民企有哪些措施来推进转型升级?
谭林:为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继续做强做大企业,从对民营企业500强的分析可以看出,民企500强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和规划,采取多种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创新。
调研显示,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中,71.60%的企业为做强做大企业而主动选择转型升级,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影响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公司管理方面,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转型升级的最主要推动方式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此外,重视培育企业文化、优化升级信息系统也是推动民营企业500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
在产品研发和销售方面,大多500强企业会采取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扩展销售渠道等方式。
在投资方面,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是2013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的共同特点,其次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另外,开展海外走姿、兼并重组、出口转内销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
企业对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在民营企业500强的创新类型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主要的创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前期投入,创新成功率较高,风险较小。
最大造船民企的生死困局 篇12
“我终于被优化了。”酷暑中, 装焊工赵师傅一边关掉焊枪一边说道, 一串电火花戛然而止。接着他从一艘在建巨型货轮的脚手架一跃而下。
这是赵师傅在民营造船巨头、香港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公司的最后工作。“优化”是熔盛重工对调整员工结构及人力重组的美其名曰的叫法。但在赵师傅看来, 这是变相裁员。在过去年里, 熔盛员工数已从高峰时期的四万多名锐减至8000名。
熔盛所谓“优化”之举还引发了一场堵门讨薪事件。201年7月初, 数千名劳务工人堵住熔盛重工南通造船总部门口, 要求发放拖欠三个月的工资。该事件是熔盛重工成立8年来遭受的最大冲击。
这起事件再次暴露熔盛重工资金捉襟见肘的窘迫。在产能过剩、国外造船订单萎缩与国内银行大幅减少信贷的多重夹击下, “第一造船民企”——熔盛重工岌岌可危。
在危机中挣扎的不止熔盛重工, 第一造船民企的遭遇折射出第一造船大国的境况, 在江苏、浙江、大连等造船工业基地, 数以千计的中小船厂纷纷倒闭, 甚至一些大型船厂也徘徊在破产边缘。
危险的欠薪
员工讨薪如同银行挤兑。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首季, 是熔盛经营最困难的日子。”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兼执行总裁陈强在2013年5月的股东会上公开表示。
可经营最困难的寒冬迟迟未能过去, 眼下的情况似乎更糟糕了。赵师傅介绍:“去年10月至12月这三个月的工资, 直到春节前才发放;今年4月份以后又拖欠了三个月工资。”熔盛南通造船总部年初有一万多员工, 公司拖欠的工资很可能上亿元。
“以往熔盛财大气粗, 1亿元工资算不上什么大事, 一年半前熔盛还有高达159亿元营收, 总资产超过500亿, 对那时的熔盛来说, 1亿元仅是九牛一毛。”熔盛重工一位前财务员工说, “但现在, 1亿元欠薪竟然差点成了压垮熔盛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其透露, 除了1亿元欠薪外, 熔盛还拖欠不少供应商账款, 此前已有供应商威胁要取走机器设备。
在熔盛工人中, 熔盛直接签约的员工仅6000人左右, 外包劳务工人占绝大多数。熔盛的造船合同是层层分包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公司和施工队, 再由这些劳务公司聘用外包工人造船。
这种外包用工模式帮助熔盛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据介绍, 在一艘货轮的成本中, 钢材、机电设备、人工支出各占1/3。中国外包工人工成本仅为日韩等国造船工人的1/6。这让熔盛与日韩对手争夺国际订单时, 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但此用工模式也存在诸多隐忧。比如劳动力流动频繁, 外包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造船质量没有保证;甚至有劳务公司资质不全, 还发生过包工头携款跑路事件。
尤其在熔盛资金链紧绷的敏感之时, 一旦工资发放有风吹草动, 这些外包的劳务工人会联合起来向公司讨薪。一位分析师形容说, 员工讨薪如同银行挤兑, “流言也能形成致命一击”。
如皋市一官方人士也透露说, 熔盛重工确实资金周转不畅, 但事件发生后, 当地政府已经约请了熔盛重工、劳务工代表两方协商和平解决。
脆弱的流动性
熔盛的资金链问题是造船业普遍面临的残酷现实。
前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船王”张志熔出手了。根据熔盛重工公告, 张志熔向熔盛出借2亿元人民币做营运资金, 以应付包括员工薪金在内的现金流危机。
这不是张志熔第一次自己垫付欠款。早在2011年底, 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外包施工队费用, 追债方联合起来围攻熔盛船厂。那次, 张志熔向银行抵押了自己的不动产, 才得以缓解追债危机。
“张老板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熔盛重工一位高管透露说。其指的是, 2012年11月, 在与美国SEC就内幕交易案达成和解后不久, 张志熔辞去了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在内的一切职务。在裸辞当日, 张一一向公司好友打安抚电话并承诺道:“我还会帮助熔盛的。”
张志熔裸辞后, 将熔盛重工一切事务交由陈强为首的专业团队打理。陈强是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创始人, 在船舶业被称为“造船狂人”, 在短短5年里, 他很快把熔盛重工带上最大造船民企的位置。一位熔盛前高管评价他说:“陈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造船专家, 专业能力很强, 但财务安排方面较弱, 忽视了现金流短期内出现支付危机的风险。”
此前, 针对外界对熔盛资产负债率高达73%的质疑, 陈强多次公开反驳说:“造船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0%, 熔盛的资产负债结构处于合理水平。”
招商证券一位跟踪航运和船舶行业的分析师认为, “熔盛73%的资产负债率无可厚非, 但其流动性出现的危险信号, 没有被陈强重视。”
上述分析师指出:“从以前公布的财报来看, 熔盛的流动负债率 (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一直低于100%, 这意味着流动资产能够安全地覆盖流动负债;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财报, 熔盛首次出现流动负债率高于100%。”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该分析师强调说, “这显示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 也就是说, 手上的营运资金不足以覆盖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另外, 现金流也从62亿元减少至23亿元, 借款却仍然维持152亿元水平, 这是另一个危险信号。”
这位分析师说, “4月下旬看到熔盛公布的一季度财报后, 当即预测熔盛随时会发生现金支付危机, 果然2个月后发生讨薪事件。”
“陈强已经尽力了, 熔盛的资金链问题是造船业普遍面临的残酷现实——订单下滑、恶性价格战、船东延迟收船或弃船, 银行收紧信贷。”南通一位造船业同行评价说。
熔盛营收急剧下降令业界大跌眼镜。一年半前, 熔盛营收高达159亿元, 短短一年时间里, 收入就下降到79亿元。利润也“扭盈为亏”, 盈利18亿元变为亏损5.6亿元。新船订单的价格也从巅峰时期下降了1/3。
熔盛在2013年7月初已发预亏警告, 预计半年度业绩亏损。从南通税务部门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 2012年上半年熔盛纳税1.34亿元, 但2013年前6月熔盛纳税仅2723万元, 比去年同期下滑80%。据此估计, 熔盛收入比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不容乐观。
船东延迟收船或弃船也令情况更加复杂。根据熔盛201年财报, 应收合约客户账款比上一年度激增10亿元, 但客户预付款为0。一位熔盛财务人士解释说, “现在生意很难做, 船东先降低首付款, 验船时老是挑毛病, 还迟迟不肯付款。”
银行收贷则让熔盛资金链雪上加霜。目前, 银行谈船色变, 除了围追堵截所要欠账外, 还截断了贷款渠道, 几乎所有银行都把船舶业拉入贷款“黑名单”。
一些银行已经要求船厂提供更严谨的造船合同, 来作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些银行还收回了分行向船厂发放贷款的权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国大型造船厂的管理层说:这些银行要求, 客户必须向船厂支付最少15%的预付款, 船厂才可以获得贷款。此前, 有些造船厂给客户的合同非常宽松, 只要求支付低至1%的预付款。
熔盛的情况还不算最糟, 目前负债高达326亿元, 已从201年6月底399亿元减少了70亿元, 这正是银行收贷的结果, 据估算, 银行从中收回的贷款在50亿左右。即便如此, 熔盛仍有1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借款。
“一手好牌, 打得稀烂”
张志熔几乎拿了“两个王四个2”的一手好牌, 手持大量现金是过冬御寒的最好储备。
“如果张志熔未雨绸缪, 在造船业巅峰时居安思危, 提前做好现金储备, 熔盛完全可以在行业萧条时安然过冬, 不必弄得现在如此狼狈。”前述熔盛前高管叹息道。
这位人士介绍, 张志熔头脑精明, 善于捕捉商机, 而且非常勤奋, 从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两家上市公司辞任之前, 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 “全副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但张老板的缺点也很明显, 醉心资本运作, 喜欢从房产商角度来经营造船业, 有些急于求成, 忽视了风险。”该人士评价说。
一位接近高盛的人士说, 2007年高盛等5家PE基金一度购买熔盛20%股权, 在开董事会时, 高盛派来的董事经常提到贝尔斯登倒闭、雷曼破产等反面案例, 以警示张志熔注意防范行业萧条时的风险。
在高盛方面的提醒下, 张志熔和陈强提前作了安排, 以应对造船行业即将到来的寒冬。2008年虽然熔盛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 但基本上能平稳过冬, 无破产之虞。
2009年随着高盛从熔盛重工退股, 董事会中张志熔开始一家独大。熔盛前高管认为张志熔逐渐失控, “对于防范风险的建议, 已经听不进去”。
据熟悉张志熔的知情人士介绍, 虽然张很少在媒体露面, 但其低调风格背后有着强烈的求胜欲, “急切希望熔盛做成造船业老大”。
尤其是2009年中国政府的4万亿救市措施, 本处于萧条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出现一个小阳春, “造船行业忽然形势一片大好, 熔盛似乎坐着、躺着都能赚钱”。
熔盛在国际市场几乎势如破竹, 很快拿到欧美的散货轮大订单, 迅速蹿升至造船民企的前几位。2010年, 曾经搁浅的熔盛IPO项目再度启动, 并成功于当年11月在港交所挂牌。
这几乎是张志熔和熔盛的巅峰时期。此时, 张志熔持有的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的股份市值高达380亿港元。熔盛重工也高歌猛进, 在2010年实现营收126亿元, 其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高居中国民营船厂第一。
这次上市为熔盛筹集到140亿港元, 其资本负债结构也大为改善。讽刺的是, 在这段巅峰时期, 熔盛还开造船业金融信贷的先河, 数大银行给熔盛“锦上添花”——他们纷纷和熔盛签订战略授信合作, 授信额度超过2000亿元。
但此时, 造船业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一位江苏船舶业元老形容道, “张志熔几乎拿了‘两个王四个2’的一手好牌, 手持大量现金是过冬御寒的最好储备。”
这位元老透露, 在一次偶然相遇中, 他曾向张志熔推荐企业家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 因为电信业和造船业都属于强周期行业, 希望张能从中学习危机管理的经验, “但张志熔看起来心不在焉”。
2011年, 造船业已陷入全行业萧条, 但熔盛重工营收逆势达到159亿元峰值。这让张志熔和熔盛众多高管陶醉在增长幻觉中, 对全行业风险视而不见, 熔盛仍然在盲目扩张。
2010年, 熔盛收购合肥振宇机械, 2011年在合肥投资26.4亿元建设新工厂, 生产挖掘机和旋挖钻机。但这个项目刚投产就碰上市场滑坡。
据合肥当地人士介绍, 熔盛机械处于半停产状态, 员工也从当初千人规模减至300人左右。当地代理商还透露, 同样由于拖欠供应商货款, 以致熔盛不得不拿挖掘机抵债。
熔盛重工收购全柴动力更像是一场笑话。熔盛先对全柴动力发出要约收购, 一年后又毁约。毁约虽让熔盛重工避免了近40亿元的现金支出, 但仍有6.3亿保证金扣留在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毁约不仅导致熔盛与兴业基金对簿公堂, 也让熔盛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商业信誉一落千丈。
“一手好牌, 打得稀烂, 进军工程机械和收购全柴动力是两大败笔, 把上市筹集到的宝贵现金储备消耗殆尽。”张志熔一些旧同僚评价说, “他被当时的短暂胜利冲昏了头脑, 觉得在政府的力挺之下, 他不会出错。”
眼下, 造船业被银行视为高风险行业, 银行对熔盛亦避之唯恐不及。“为发放员工工资, 今年多次找银行请求贷款解急, 虽有2000亿信用额度, 但银行仍然不愿意放贷, 最后只能向张志熔求救。”上述熔盛内部财务人士无奈地说。
谁来拯救熔盛?
熔盛更期待中央尽快出台振兴船舶业的政策。
对于深陷困境的熔盛重工, 引来不少虎视眈眈的收购者, 有传闻称国企巨头中船重工有收购熔盛的意向。
这也成为分析师和行业资深人士争论的焦点。有分析师讥讽说, 如果中船重工真作此打算, “领导的脑袋一定是被门夹到了”。然而, 一位江苏造船业资深人士认为熔盛重工的深水岸线和船坞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据其介绍, 熔盛目前拥有四座船坞, 其中四号船坞长580米、宽139.5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坞。
“最重要的是, 熔盛的四座巨型船坞均可用来建造航母, 中船重工手持众多军工订单, 这是中船对熔盛最感兴趣的地方。”上述造船业资深人士说。
该人士认为, 熔盛还有翻盘的机会, 熔盛目前手持订单超过1200万载重吨, 超过其8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 “实际开工量可能没这么多, 不过, 一旦经济复苏, 熔盛可以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
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链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 熔盛有可能断臂求生, 卖掉机械工程业务和动力工程业务, 以换取支撑造船业务和海工业务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不过, 这一消息并未得到熔盛方面证实。
此前, 也有香港媒体报道称, 张志熔出让部分股权, 为熔盛引入私募股权基金, 以缓解熔盛的资金压力。但据了解, 在堵门讨薪事件后, 熔盛股价大跌30%, 目前不到1港元, 私募股权基金会提出更加苛刻的入股价格, 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希望渺茫。
一位上海地产界人士认为, 2009年熔盛重工曾以建设造船总部和研发中心为由, 以20亿买入上海徐家汇街道143街坊和漕河泾街道292街坊两块地皮。目前, 这两块地皮动工缓慢, 但升值不菲。该地产人士建议张志熔盘活这两块地皮, 以换取支持熔盛发展的宝贵资金。
然而, 据了解, 这两块地皮早已被张志熔以“左口袋换右口袋”的方式卖给张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恒盛地产, 目前恒盛地产也存在资金链紧张, 该方案也并不现实。
熔盛也在寻求政府资助。此前, 如皋地方政府已向熔盛提供巨额政府补贴, 以及鼓励银行向熔盛贷款。如今, 熔盛更期待中央尽快出台振兴船舶业的政策。
【民企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是民企发展的灵魂06-17
民企发展07-15
民企的文化和瓶颈06-25
民企现象10-20
民企金融风险06-01
年薪制,是对中国民企的信用大盘点05-20
民企和国企人力资源06-08
大连民企薪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05-14
县民企档案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6-01
求职者,民企喊你工作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