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记叙文

2025-03-0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现代记叙文(共4篇)

现代记叙文 篇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集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在现代记叙文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句进行体味、品读, 对正确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阅读教学也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理解和把握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辨析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不仅符合学生阅读认知的规律, 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对现代记叙文体味与推敲总结出如下六种方法:

一、语义辨析法

现代记叙文的语言表意是极为丰富的。一个词、一句话, 由于历史的发展、演变,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可能衍生出多个不同的义项, 按义项性质的不同便可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鞭策”一词, 其本义为“鞭打, 用策赶马”, 但用在“要经常鞭策自己, 克服思想惰性, 努力学习”这一语境中, 便产生了新的比较固定的比喻义———指“严格督促进步”。再如“深”,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河水很深”。但在“这篇文章很深, 初中学生读不懂”这句中, 其本义便引申理解为“深奥”的意思了。因此, 在现代记叙文阅读中, 对有多个义项的关键词语, 就应根据具体情境仔细辨析, 正确区分它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而准确地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这就是语义辨析法。示例:

(1) 我躺着, 听船底潺潺的流水,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故乡》

思考: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芦花荡》

思考:文中大江大海是指什么?

解析:例句 (1) 中, “路”的语义辨析成了解题关键。路的基本义是指道, 往来通行的地方。“我在走我的路”, 从字面上看, “我”坐船离开故乡, 确实是在“路”途上;但细细推敲, 就会知道这里“路”的语义其实还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 即人生之“路”。作者巧妙的一语双关, 深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例题 (2) 中的“大江大海”, 则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的河或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 结合语境分析、比较, 我们就会明白这里应该取江海的比喻义, 指老头子所遭遇的无数艰险和危难。

二、前瞻后顾法

要理解现代记叙文中某一重要词句的深层含义, 仅仅孤立、片面地对这一句进行挖掘是不行的。而应结合全篇, 联系上下文, 瞻前顾后地对与这一重要词句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做一总体把握, 即:这个句子前后各说了什么, 在语意的表达、结构的转承上与本句有何联系, 前后句之间是如何呼应与衔接的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中的“前瞻后顾”法。只有这样结合上下文全面进行体味和推敲一番, 才能真正理解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示例: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思考:谈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 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有一个女孩, 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 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芦花荡》

思考:文中“这场英雄的行为”是指什么?

解析:例句 (1) 是课文《孔乙己》阅读教学时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关键句, 它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对把握这一人物性格特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真正理解这个关键句, 则需要联系全文来思考。“站着喝酒”, 可以看出孔乙己经济状况的穷困潦倒。因为从前文看, 只有生活贫穷的“短衣帮”才会站着喝酒, 而且下文还提到长衫脏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而“穿长衫”的细节, 则可结合下文“原来也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过学”及“钞书”“窃书”等内容来分析, 由此就可以理解孔乙己受封建文化毒害很深, 虽穷却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迂腐不堪, 死要面子, 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的特殊性格。例句 (2) 中, 要回答什么是“这场英雄的行为”, 孤立的看某一句是无法得出答案的, 同样需要将问题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联系上下文来分析。通过对上文相关语句的归纳、概括, 就可以得知“这场英雄的行为”是指:老头子手无寸铁, 独自一人, 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三、定点聚焦法

所谓定点聚焦法, 即指抓住文句中对内容表达、情感抒发或是结构衔接上起关键作用的字或词进行品析、揣摩, 从而实现对整个文句内隐含义深透把握的一种方法。这些关键性的字词, 或意蕴比较丰富, 或用词比较独特, 或表达比较新颖, 将思维的焦点聚集在这些字词上, 对理解重要文句的意义和作用便能起到提纲挈领之效。示例:

(1)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

(2) “……叶尔德林,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 天这么热, 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变色龙》

思考:揣摩以上两句中人物的心理。

解析:例句 (1) 中的“排”字, 是理解整个文句含义的一个关键词, 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着独特的作用。“排”的动作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 又表现了他向店家卖弄, 表示自己是规矩人, 酒钱不少分文, 并对短衣帮的嘲笑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个“排”字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的虚荣心理。例句 (2) 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丑态, 也是通过文句中的一个“脱”字来表现的。他用“脱”衣服的动作, 来掩饰自己因为害怕得罪将军而惊恐不安, 以及出尔反尔拖延时间想对策的狼狈相。抓住句中的这些关键性字词来分析, 整个文句内蕴的深层含义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四、巧析修辞法

在体味和推敲现代记叙文中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时, 还要注意这些词句是否采用了修辞手法。为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词句加以修饰、调整, 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与耐读性。因此, 这些被修饰词句的语意往往变得含蓄而内隐。我们在理解这类词句时, 可以从辨析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入手, 通过将词句还原的办法来透过表象去领悟其内在的深意, 即为巧析修辞法。示例:

(1) 桃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思考:分析此处写景有何特点?

(2)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故乡》

思考:这句话有何含义?

解析: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而言, 只要遵循了还原语意———辨析修辞手法的解题思路, 便不难理解其内蕴的真正含义和作用。例句 (1) 中, 如果将所表达的语意还原, 便是“桃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花木本无情意, 而这里却通过“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赶趟儿”等修饰性语言将桃树、梨树拟人化, 使之具有了人的情态和动作, 这样便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繁花盛开、争妍斗艳的美丽图景。同样, 例句 (2) 的基本语意说的是“希望”, 而“路”则是喻体, 作者以“路”为喻, 指出两者在实现路径上有其一致性:路要靠走踏才会形成, 希望要靠奋斗才能实现。因此,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便是:作者将希望比喻成地上的路, 满怀希望并矢志不渝地去追求, 去奋斗, 就一定会迎来新生活。

五、情感揣摩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现代记叙文写作总是有感而发, 因情为文的, 这就决定现代记叙文阅读也只有从分析语言, 揣摩情感入手, 才能真正贴近作者思想, 把握文章主旨。所谓情感揣摩法就是当面对一些情感较为丰沛的词句时,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切入口, 通过揣摩、体悟, 从而准确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的方法。示例:

(1) 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花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2)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只是更彻底, 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思考: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解析:例句 (1) 言辞恳切, 情意真挚, 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流露了儿子对远方父亲身体地牵挂及深切思念之情, 读后给人以极强的情感震撼。在这里, 对词句作任何纯文字技巧地分析都是多余且苍白无力的, 惟有通过对情感地揣摩、体验才能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例句 (2) 运用了反语, 情感抒发强烈, 批判锋芒毕露。只有抓住情感这根线索细加品读, 才可领会作者站在人类正义立场, 对英法联军蹂躏、毁坏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给予辛辣讽刺和强烈谴责的思想主旨。

六、追本朔源法

追本溯源法就是通过对词句涉及的社会历史知识作一番追本朔源的探寻, 熟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在现代记叙文阅读中, 有些文章的时代气息很浓, 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内容, 远离了阅读者的现实生活经验。如果对这类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知识缺乏了解, 那么文中一些与背景相关的重要词句将让人无法理解。只有立足所给材料, 对词句所涉历史背景作一番追本朔源的探寻, 熟悉了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 才能真正弄懂有关词句的深刻含义。示例:

(1) 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故乡》

(2)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 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

思考:这两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解析:要了解以上两个例句的深刻含义, 都必须结合文句涉及的时代背景知识来分析。例句 (1) 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 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句中“苛税, 兵, 匪, 官, 绅”就生动揭示了造成这一社会现实的总根源;例句 (2) 出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文章反映了十八世纪沙皇专制社会下警察制度的恐怖与黑暗。联系这一时代背景, 就不难理解“一个人也没有”“无精打采”“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等词句的深层含义, 即: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清凄凉, 暗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 俄国人民生活贫困, 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没有一丝活力。

现代记叙文阅读, 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 还可以联系文章主旨、命题立意、篇章结构等来理解, 尤其是联系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只要善于引导, 巧于训练, 就一定能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形成语感, 促进他们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城北中学)

现代记叙文 篇2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现代记叙文 篇3

“类知识”就是根据初中记叙文思想内容对其作大致的分类, 然后找出各类文章的共性特点, 归纳成一些知识点, 作为阅读、品味该类文章的切入点。这些知识点我暂称其为“类知识”。

二、探讨“类知识”的目的。

其目的是找到一点现代记叙文阅读品味方面的规律, 掌握一点系统知识, 以更快提高学生的现代记叙文阅读水平。

三、我读初中现代记叙文的一点感受。

我认为对文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赏析: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运用、写作手法。

思想一般是写作者的写作目的, 内容是指文章中写的人、事、物、景等。

结构特点一般包括:线索、记叙顺序、材料详略、过渡、衔接、伏笔、照应、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设置等。

语言运用有:表达方式、词语选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音韵调配、标点使用等。

写作手法大致有:对比、衬托、象征、误会、巧合、抑扬、悬念、情景交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四、对初中记叙文的大致分类。

1.以叙事为主的文章;2.以记人为主的文章;3.以写景为主的文章;4.以状物为主的文章;5.以抒情为主的文章;6.以说理为主的文章。

五、两类文章的大致共性特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是以前两三类为主的, 特别是前两类。现就前两类文章的大致特点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

这类文章一般选取一件或几件事, 按照一定的顺序, 有详有略地叙述, 并通过事件反映问题, 表达感情, 表明道理等。此类文章可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记叙要素。根据需要来确定记叙要素的省略, 一般情况下, 事件的经过要详细叙述, 结果大多要给出。

2.线索。通常, 记叙事件时要有一个能够贯穿事件始末的事物或情感等, 以使前后连贯。

3.记叙顺序。记叙顺序一般有三种:顺叙、插叙、倒叙。顺叙, 最合人们的习惯;插叙能使文章结构更紧, 内容更丰富, 也使文章更具波澜;倒叙则突出结果,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4.事件的详略。无论是一件事, 还是几件事, 都要有详略。一件事的主要部分, 特别是关键部分必须详写;几件事中的主要事件也要详写。这是由文章的主旨决定

5.叙事过程中的过渡与衔接。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所以应是浑然天成的。那么, 事件的各部分之间, 各件事之间都要进行“无缝焊接”。这就是过渡与衔接。

6.开头与结尾。除根据记叙顺序来安排开头外, 还有议论抒情开头, 写景开头;结尾有戛然而止者, 也有议论抒情结尾的。如此, 可使文章结构更美, 主旨更明、更深。

7.人称选择。一、二、三人称各有特色。第一人称, 增强了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则便于转换。

8.人物刻画。叙事为主的文章也多有人物的存在, 关于人物的刻画, 在下面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中再细谈。

9.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多是衬托心情, 渲染气氛,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 甚至推动情节发展等。

在对以上各点认真品味的基础上加入对语言的品味与写作手法的赏析, 就基本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品析了。

(二)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该类文章多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品质, 但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放在一定的事件中来进行的, 所以, 在阅读该类文章时也应注意以叙事为主的文章的特点。它可能有的知识点有: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 就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事件或场景中直接指导人物的活动。对人物的直接描写通常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含肖像描写) 、神情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刻画。又叫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是通过对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人、事、物、景的描写来达到刻画描写对象的目的。

3.人物心理揣摩。要想明确人物性格与品质, 离不开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在揣摩人物心理中感受人物品质, 进而对人物品质进行概括。所以, 人物心理揣摩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常考的知识点。

4.概括人物性格与品质。一般情况下, 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即文章的主旨, 也是人物最感染人的地方。对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概括, 要结合人物的描写与心理揣摩来进行, 这样会更全面、更准确。

在对人物全面把握的基础上, 再结合叙事文章的相关知识, 就基本上能完成对该类文章全面的理解感受了。

现代记叙文 篇4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 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上下文,特别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激让老人高兴这一细节,同时也不可忽视文章的暗示作用。第2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两小题,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句,不可过于空洞,如“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等句子。第3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扣住神态描写,同时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感情,要合情合理。第4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把握。回答时,需要联系下文中与地址、姓名等紧密相关的事情。第5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把握。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出“阳光”“放射自身的温暖”等实际意义。第6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解读。答题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新题演练】

五十元钱

杨晨

公司组织旅行,去西部的一处风景地。在车上,导游就告诫我们:到了那儿,一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拍照;二不要购买当地小孩兜售的所谓纪念品;三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搭讪。否则,很可能会惹上麻烦。这“三个不要”,我们都默记在心。

那天刚下车,还没来得及望一眼好山好水好风景,正如导游所说,一大群当地的小孩就围了上来。干燥黝黑的脸,凌乱纠结的头发,脏乱破旧的衣服,七嘴八舌地问着,“要合影吗?”“拍一张只要5元钱,3元也行……”“这是我自己做的纪念品,很便宜,买一个吧!”对于他们的要求,我们统统都说“不要”。但是,他们很执著,没有放弃的意思。一个小男孩一直贴着我走,手里拿着若干染了色的石头。

他也就10岁的样子,跟着我,喋喋不休。但我却始终不为所动。末了,他仰着头对我讲:“那么,你就给我1元钱吧,我去买写字的本子。”这句话让我停了下来。我想,他真的缺这1元买本子的钱吗?而上学,倒确是一个要钱的好理由。

我想给他,但是,这小男孩的眼睛出卖了他。我从这双混沌无神的眼睛里,读出的是“理所当然”、“无所谓”之类的意思,是一种久经世故的熟练。但我觉得自己的举动真有一点不可思议,鬼使神差地,我从包里拿出了50元钱,递给了那个男孩:“我知道你问我要那1元钱一定不会去买本子,现在,我给你50元,我希望你至少去买一本本子,一支笔。”小男孩接过了钱,有那么一瞬间,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不知所措。然后,他没有再看我一眼,也没有说声“谢谢”,就一溜烟地跑了。

其实,我给他50元钱,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虽然我知道,他不会用其中的1分钱去买书或笔。

即使有了这一段插曲,该地区的绝美风光仍然弥补了开初的些微不愉快,也让我很快忘了那个男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流连忘返,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停车场。

没想到,在我们的大巴旁,我又见到了那个男孩,说起来,是那个男孩认出了我。他径直跑来,不知塞了一样什么在我手里,然后说了声“谢谢你”,又一溜烟跑了。

借着车子的前灯,我看见男孩给我的是一块有着漂亮花纹的天然石头,还有一张纸,上面用铅笔端端正正地写着:“我会用你给我的钱去买书和笔的,一定,谢谢你。”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

后来,听司机说,男孩在车旁等了很久很久。

我知道50元钱其实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知道,它起了作用。他有了变化,这就够了。(摘自《新民晚报》)

1.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极力着墨“三不要”有何作用? 2.“我”给 “他”50元钱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了? 5.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材料一】记者从江北区教委了解到,从明年春季开学起,江北区辖区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娃娃将免除学杂费,小学每生每期205元,初中每生每期295元。如果该政策顺利实施,江北区辖区内中小学适龄儿童将只缴纳课本费。(摘自《重庆晨报》)

【材料二】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由于西部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绝大多数贫困儿童都生活在西部。一些适龄儿童和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蒋夫尔《多关注西部贫困儿童就学》)

抱一抱母亲

雪小禅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

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秆儿了。

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的生意要损失几万块。

当时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他有责任亲自照顾: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他忙笑着说,当然抱得动,儿子还有这点出息。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了头,同室的人都说,你儿子真好。

母亲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回来后母亲长久无语,最后才绽出一个微笑:“我这一辈子没有被人抱过,儿子,你是第一个抱妈妈的人。”听后他十分难过。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儿子每天都在成长,妻子也十分青春健康,抱着他们,他感觉到沉甸甸的幸福,而第一次抱了瘦弱的母亲,他感受的是心疼和自责。

母亲同样需要他的拥抱。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后来母亲能走路了,可仍然让他抱。他就想笑,他想,母亲真是一个老小孩呢。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子女的爱和温暖。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给母亲,母亲拒绝了,笑着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小孙子在一旁嚷着:“奶奶,我长大了也要抱你!”又转向自己的母亲:“妈妈,今后你老了我也会每天抱你!”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也不需要太多物质,只要一个轻轻拥抱,就足以表达。(摘自《小品文选刊》)

1.这一次“他”为什么必须回家?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有什么作用?

3.在医院中抱母亲和回家拥抱母亲,有什么不同内涵? 4.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5.读完本文,你的情感之弦是否为之一颤?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参考答案: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1.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2.(1)“黄金屋”指纸钞或值钱的东西。

(2)“试金石”见说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3.示例:老人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与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4.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下伏笔。

5.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6.略。

《五十元钱》:

1.为下文“我”与孩子的交往埋下伏笔。

2.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

3.动作、神态描写;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孩子被“我”的举动所感动。

4.因为“我”被孩子的真诚所感动。

5.示例:全社会都应关注西部学生的学习,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

《抱一抱母亲》

1.因为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很重。

2.插叙;交代出母亲的生活的不易,也描写出“他”内心的愧疚。

3.在医院抱母亲是为了治疗,而在家里拥抱母亲是为了给她爱和温暖。

4.“强大”表明母亲曾经给了“他”伟大而坚强的母爱,“羸弱”写出了母亲现在的衰弱。这一对反义词交代出母亲的一生,也暗示了作为子女的责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水环境承载能力下一篇:建筑卫生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