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

2024-06-11

《坟墓》(共6篇)

《坟墓》 篇1

狄兰 · 托马斯是英国20世纪40年代诗坛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14年出生于威尔士, 后移居伦敦, 于1953年因饮酒过度而死亡, 年仅39岁。一位英国年轻诗人曾说过, 狄兰是他的时代中“原型诗人”的代表, 他的死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无尽的惶恐”[1]。但是, 其诗歌凭借独特的意象, 热情的韵调, 流畅的语言而闪耀诗坛,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诗人。本文着重从诗人独特的意象入手, 通过原型批评来探讨诗人的时间主题。

一、时间原型

神话具有普遍性,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神话中找到相同的主题, 而不受民族和时空的限制。更确切地说, 它们都趋于引起相似的感情和心理反应。也就是说, 原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它可超越时间, 链接过去和现在, 并走向未来。 神话原型批评所要研究的正是文学艺术和人性中“某种非常深沉的情感”[6], 旨在挖掘那些隐含在文学作品中近乎神奇的可诱发读者特殊共鸣的意象。

狄兰正是运用神话原型的高手, 从爱神厄诺斯到耶稣受难, 从永生主题到英雄模式, 他在嘲弄时间的同时又尊重时间。对狄兰来说, “古代的时间是整个宇宙, 是循环的, 可定义的。[2]”时间的循环客观存在, 独立于肉体和宇宙的运行, “由于其永恒运动的意象, 可以直达柏拉图意念上的时间概念[2]。”

二、时间观念

狄兰说过自己创作意象是通过“制造”一个意象, 然后由此繁殖另一个意象, 并且与第一个意象发生冲突, 从而产生第三个, 第四个意象, 诸如此类依次产生。每个意象之间相互产生, 相互矛盾, 相互毁灭而又相互依存。一些评论家认为狄兰经常使用“亚当”, “耶稣”, “鬼怪”以及“子宫”等意象, 使诗歌语言晦涩难懂, 而正是这样才表现出诗人对待时间观念的转变。他强调衰老和年轻, 孩童和快乐, 肉体与精神, 关注生死, 轮回的循环。在诗歌 《我看到夏日的男孩》中, 夏天意味着生机和青春。“夏日的男孩”应该去享受生命和爱, 但是“我”却看到他的毁灭。 狄兰认为, 人类被困于时间的枷锁中, 出生也就意味着迈向死亡的第一次, 像《在我敲击之前》所说的那样, “我” 虽此时依然在“子宫”中对周遭的环境毫无意识, “听不到夏天和春天”, 也“叫不出太阳和月亮的名字”。“子宫”象征着新生和繁衍, “我”却“还未出生, 就饱经风霜”, 而“死亡终将击中我, 我终将死去。[5 p10]”

“水”代表创造天地万物的奥秘:生——死——复活。 “海”也可代表万物之源不朽之谜, 但同时也象征着可怕的死亡和终结。狄兰在诗中写道:

我们躺在沙滩上

眺望黄色而凝重的大海……

在这黄色而凝重的沙滩和海洋

随风响起渴望色彩的呼唤

坟墓般凝重, 大海一样欢快……[5p114]”

在这节诗中, “海”代表着可怖的沉睡和死亡, 其色彩永远是“黄色凝重”, 宛如坟墓。同样的色彩也出现在《羊齿山》 中, 而那时的意象是“金黄和绿色”, 代表生命和希望。而此刻的黄色则是沙漠般的干旱与荒凉, 这就是海另一边的景象。 诗人运用“沙”与“海”两个意象的重叠传达出死亡的气息,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 死亡来临的惧怕之情。

原型批评“永生”的一种叙述形式是:逃避时间, 回到人类堕落悲剧之前的生活, 藏匿于伊甸园中, 逃避时间的追捕。狄兰在威尔士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那里广阔的田野, 暮归的牛群, 连绵的山峦都带给诗人美妙的孩提记忆。因此在狄兰的创作中, 诗人多描绘出一个伊甸园般美好的家园。例如在诗歌《羊齿山》中, 诗人写蓝天、白云、苹果园和小屋, 一切都充满朝气和活力。这时的诗人幻想自己是“苹果镇的王子”, 诗中频繁出现“苹果”这一意象, 代表着人类堕落之前的伊甸园, 那时的生活单纯而美好, 可永享时间, 不坠轮回。诗中“我”是苹果镇的王子, 唯一的人类——亚当, 永葆青春, 拥有时光。诗人歌颂到:“……身披白露, 肩负雄鸡, 阳光普照大地/ 那是亚当和夏娃/ 天空再次聚拢/ 那一天的太阳浑圆无边。[5p197]”狄兰直接指出自己描写的就是伊甸园的生活。每件事物皆是新鲜、碧绿、充满生机。

同时, 时光又是客观存在的, 无可撼动。托马斯显然也认识到了这点, 因此他逐渐改变之前一直持有的消极心理, 客观地面对时间的流逝。之后狄兰创作了《拒绝为伦敦大火中丧生的孩童哭泣》一诗。他认为, 死亡是平等的, 无论王侯将相, 高门大户, 谁也无法避免且不可阻挡时光的流逝。 孩子的死只是躯体的消失, 但同时也意味着重生, 因此无需为此哭泣。这一思想可以说与英国玄学诗人乔恩 · 丹的诗句 “第一次死亡之后, 再也没有他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夏日的男孩”一样, 他和“那些女孩”都象征青春和生机勃勃的活力, 创造着无尽的爱和幸福。他们是金黄的家园和“船载的苹果”。不幸的是他们必须遵循时间的顺序, 走向已知的旅途。这一法则约束着地球上的每个生物, 彰显着时光的公平和客观。

三、结语

狄兰曾在书中写道:“这些诗歌都是为歌颂人类, 赞扬上帝而生, 或是粗简, 或是困惑, 或是关联。[1]”他称颂自然和人类。他的威尔士血统赋予他狂野天真, 艳丽而又忧郁的特质, 因此在运用原型意象上得心应手, 使他可以通过独特的意象来阐述自己的时间主题。“时光是一座奔跑的坟墓”, 死亡并非时间的终结, 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开始, 意味着重生。死亡只是时间的一部分并非所有。总会奔跑着以另外一种可能出现。

摘要:狄兰·托马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意象独特, 用词别具一格。本论文主要从原型批评入手,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各种意象, 浅论诗人所要表达的时间主题。

关键词:原型,时间,客观,重生

参考文献

[1]Daiches, David and Thomas, Dylan."The Poetry of Dylan Thomas, "The English

[2]Journal, Vol.43, No.7, pp.349-356

[3]MacNeice, Louis."Dylan Thomas."Dylan Thomas:The Legend and the Poet.Ed.E.W.Tedlock.London:Heinemann, 1960.85-87.

[4]Thomas, Dylan.Collected Poems, 1934-1952, London, J.M.Dent&Sons, 1953.

[5]狄兰·托马斯著, 海岸等译, 《狄兰·托马斯诗选》,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坟墓》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一、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二、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诵读、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总归有入土的一天。西方的神父在葬礼上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尘归尘,土归土。把躯体还给大地,把眼泪还给大海。确实如此,当疲惫的身体回归大地,她的灵魂也在永恒的沉默中找到了最后的安宁。而坟墓,则成了他们的曾生活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纪念。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要跟随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 作者)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明确: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和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外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的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

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评现实主义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的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这处坟墓埋葬的是哪一位伟大的人物?

(幻灯显示)托尔斯泰生平

(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3.请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参考:

(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庇。”(极为普通,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4)“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6)“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4.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参考: 朴素(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宁静)

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

5.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请同学找出文中的词语。

参考:(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更宏伟、更感人

最美的最深刻的、最感人 打动人心

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震撼 7.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的”,显然是和其他的墓相对比而言的,文中将托尔斯泰墓和哪些坟墓做了对比?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参考: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出示三幅图片)

运用对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更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伟大,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显出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8.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 参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9.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这是一种什么美?  参考: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10.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这又是哪一种美呢?(学生思考,讨论)

参考:我们感受到了“美”,朴素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11.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不要富丽、豪华的坟墓,而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是他怕别人盗墓吗? 参考:“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幻灯显示)托尔斯泰生平

(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托尔斯泰的选择只源于他小时候的一个游戏,一个奇妙的诺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追求自然、朴素的思想。

12.长眠于这片树林中的托尔斯泰感受到幸福了吗?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学生配乐朗读课文,)13.请你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说说这种幸福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找到了他追求的朴素,安宁;这里的环境优美。

三.拓展延伸: 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参考:黄山的奇峰,黄河的咆哮,是一种壮美;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这是一种秀美。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面目清秀,穿着入时,可谓美矣,当她与你擦肩而过,不经意将手伸入你的腰包,你再回头看她,还会认为她美吗?晨曦中,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食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教学小结]

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

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板书:

世间最美的坟墓 坟墓的朴素美 托翁的人格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 篇3

据称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曾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自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

踏着林荫茂密的石板路走进墓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独特美丽的雕塑花园,每一座墓地就是一座精美的雕塑。

许多已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都葬在这里。

世界著名的战斗机设计者米高扬、苏联女英雄卓娅、一代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著名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家伊萨克列维坦、电影演员舒克申……他们都葬在这里。

王明及夫人的墓也在这里,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王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一页。他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王明在担任中共领导期间曾经犯过左倾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后回到苏联,直到去逝,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中。

很有特色的赫鲁晓夫之墓是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中间是石雕头像,这是一块无字碑,表示他生前的功过各半。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巴甫洛夫、苏联著名的马戏创始人都葬于此。

这里不是关闭的,保护他们得以安息的是人们的敬意。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祭悼心目中的大师和英雄,他们的墓前常年摆满鲜花。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无尽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风儿在俯临这座美丽墓地的树木之间沙沙地响着,和暖的阳光在每一座坟头上嬉戏,无论你是夏天还是冬天,无论你是夜晚还是白昼经过这里都没有任何恐惧。

俄罗斯民族是个离艺术最近的民族,这里不但体现了俄罗斯这个伟大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对艺术的严肃,还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和浪漫的气质。

《坟墓》 篇4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前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当他来到托尔斯泰的墓地时, 墓地的“逼人的朴素”令作者震撼, 《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应运而生。本文从环境美、外形美、情感美、对比美、语言美五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赏析。

一、环境美

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有着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声名, 自己选择的归宿竟“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那“羊肠小路”、“林间空地和灌木丛”都渲染了墓地环境的清冷、孤寂。但“那些高大挺拔, 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 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年的托尔斯泰追求恬静、自然的幸福的心境。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窟被选置在显眼的地方, 尽管可以得到后人的仰慕, 但同时也惹来了终日的扰攘喧嚣;托尔斯泰墓周围清冷、孤寂的环境, 正是这位伟人复归平淡的人生旨趣的体现。他的坟墓也由此成了世间最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坟墓。

二、外形美

文章开头具体描写了伟人托尔斯泰墓的外观:“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第二段再次描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 nulla corcna———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后文又反反复复提到无名者墓地没有任何装饰的特征。这外形平凡、朴素的墓地“美”在何处?这里所说的美, 不是一般世俗的美, 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美。一方面是“小小”的坟墓, 一方面是“伟大”的人物, 从坟墓朴素的外形, 我们看到的是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平民化的朴素。

三、情感美

读这篇文章,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最美”这两个字。什么叫做美, 什么叫做最美, 带着这种阅读期待, 我们随作者一起参观了虽然“开满鲜花”, 但是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托尔斯泰的坟墓。原来平凡、普通的“只有几株大树荫庇的长方形土丘”, 蕴涵着托尔斯泰童年的想象, 饱经忧患的老人从童年的想象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的启示”。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什么启示?是追忆童年的梦想?还是对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在遐想中熏陶了我们的情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更激起我们对伟人的敬意。特别是同样伟大人物奢华墓葬与托尔斯泰平凡朴素的强烈对比, 更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更显示了托尔斯泰崇高的人格美。更让读者读懂了“最美”这两个字。

四、对比美

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首先拿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的陵寝的华贵和托尔斯泰的朴素对比。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 伟人死后, 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 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 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 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其次是坟墓的平凡普通与托尔斯泰伟大英明的对比。走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老屋, 循着被草木掩盖的小路, 一颗又粗又高的白桦树, 向来客热情地招呼。一个小小的土丘, 竟是一个文坛巨擎的归宿!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大英名是多不相称, 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 普通蕴含伟大, 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可以让人感到这座坟墓的最美, 也可以说, 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地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内心的抒情渲染, 用自己的内心的“庄严肃穆”“剧烈的震撼”和外界的无声相对比。显示了其特别崇高的人格之美。

五、语言美

首先是朴素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用平淡朴实的文字, 描绘出托尔斯泰震撼人心的朴素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 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 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可以说, 打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 打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的朴素。语言朴素的美, 感情沉挚, 使本文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其次是含蓄美, 梅尧臣说:好的诗歌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好的散文语言也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回味和遐想。正是本文语言的含蓄、耐人寻味, 才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坟墓”的新意 篇5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更是大胆地泄露了婚姻的“潜规则”。他说,婚姻就像黑社会:没加入者不知道其黑暗,一旦加入又不敢吐露实情,逃出来的尚且保命不暇,哪还敢多话?所以婚姻的内幕永不为外人所知。

通过这许多妙语,你会不会感到婚姻是多么可怕?你会不会下定决心永不结婚,做一个“剩男”或“剩女”直到永久?

我这个老头子年轻时,也曾为这些妙语所困惑,但我最终还是勇敢地冲进了婚姻这座围城。在这座围城中摸爬滚打,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不能说每天都是风和日丽、琴瑟和谐,但起码是,甜蜜多于苦涩,温暖大于寒冷,微笑多于愁容,恩爱大于怨恨,幸福多于痛苦。锅碗瓢勺的交响曲,赶走了单身的寂寞和孤独。于是,我明白了,那许许多多贬低、嘲笑婚姻的妙语,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自我调侃、自我开涮,不能当真。

对此,我现在又有了不少新的证据,其中仅以有关“坟墓”的新妙语,就足以证明婚姻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永远不会消失――

有人这样讲,“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入土为安,总比暴尸街头为好”……

也有人这样说,“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我期待有个人把我埋了”……

还有人高呼,“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穷其一生,没有找到爱情的坟墓”……

另外,有个人不屈不挠,他说,“我从坟墓中爬出来,又钻进了另一个坟墓,再次爬了出来,我抑制不住喜悦,又向另一座坟墓走去”……

这四句妙语,虽然都提到了“坟墓”,但互不重复,各有各的新意。前三句,如果说是未婚青年,对前人嘲笑过的婚姻,抱有极大的向往的话,第四句话,则是一个婚姻失败者,对婚姻永不言弃,要屡败屡战,坚信最终能够找到自己幸福的归宿。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婚姻是人类的一个最笨拙的发明,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尚不能发明出一种更好的机器”(周国平语)。所以,文明的国度,不论是总统,还是平民,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婚姻。

就连那位最爱嘲笑婚姻,说什么“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一切喜剧皆因婚姻而告终”的英国诗人拜伦先生,不是最终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吗?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结婚时,他还嘴硬不服输,“我想有个伴儿,可以在一起打打呵欠”。

人們渴望爱情,爱情的目的是什么?是婚姻。你嘲笑它是围城也好,你骂它是坟墓也罢,毕竟有了婚姻,才算有了家。笑星赵本山不是有个小品《我想有个家》吗?这个小品,曾经走红1992年的春节晚会,至今还有不少“剩男剩女”,会哼上几句“我想有个家”……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篇6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而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上一篇:动脉造影术下一篇:竞争性选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