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造影术(精选10篇)
动脉造影术 篇1
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确诊冠心病的诊断手段。与经股动脉径路相比, 经桡动脉径路优点更为突出, 更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冠心病
目前, 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路径选择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股动脉具有血管径路较直、直径大等特点, 穿刺容易, 具体操作起来相较于其他介入治疗路径简单容易一些, 因此早期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首选路径[1,2]。但该介入治疗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卧床休息以及患侧肢体绝对禁止活动,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发生重大血管并发症的可能[3]。
近些年来,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进行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大的成果[4,5], 且手术介入治疗的诸多优点已被广大的临床医生以及患者本人一致的认可[6]。
桡动脉解剖学基础
桡动脉由肱动脉于桡骨颈处发出, 沿桡骨前外侧前行至掌腱膜深方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深弓, 于桡骨茎突处最表浅, 易于触摸, 附近无重大神经和血管, 且管腔直径较大, 是桡动脉穿刺的理想穿刺点。我国男性桡动脉血管平均内径 (27±4) mm, 女性桡动脉血管平均内径 (24±4) mm, 完全可以满足6F, 甚至7F导管操作[7,8,9]。
桡动脉径路较股动脉径路的优点
股动脉较桡动脉直径大且直, 容易穿刺, 发生痉挛几率低。其缺点:患者须卧床且下肢制动>12 h, 压迫止血困难, 易发动静脉漏、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肺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桡动脉周围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血管损伤会明显减少, 动静脉漏、局部血肿等发生率低, 术后护理简单, 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手掌为双重供血, 很少引起手部缺血。
桡动脉径路介入诊疗术常见并发症及相应措施
桡动脉痉挛:因为桡动脉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动脉痉挛[10]。以下措施可减少痉挛的发生:①消除患者顾虑, 必要时予安定镇静。②术前、术中应用血管扩张药物[11]。③麻醉充分,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④提高穿刺水平, 减少穿刺次数, 操作轻柔, 减少对血管刺激, 可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发生[12,13]。⑤选择管径尽量小的动脉鞘管、涂亲水层导丝、导管[14]。
桡动脉闭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有2%~10%的患者发生桡动脉闭塞[15,16,17,18], 手掌和前臂由桡动脉、尺动脉双重供血, 因此桡动脉闭塞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通常不必作特殊处理,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明确的处理意见。桡动脉闭塞的常见原因有:①桡动脉内径过小或与鞘管不相配, 据文献报道[19,20], 使用8F、7F、6F动脉鞘挠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14.3%、6.5%、0.4%;②糖尿病患者;③多次穿刺不成功, 多次更换鞘组及手术时间过长等都易导致桡动脉闭塞;④穿刺点压迫过久会导致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增加, 一般建议是术后1~2 h即可适当减压, 4~6 h可换成普通包扎[21];⑤术前肝素用量不足, 预防桡动脉闭塞的关键在于使用足量肝素[22]。因此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均应常规予3 000 U普通肝素;⑥桡动脉夹层及桡动脉严重痉挛均易诱发桡动脉闭塞;⑦抗血小板, 术后早期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23]。因此使用大小适中的鞘管、精湛的穿刺技术、足量的肝素、适度的压迫力度和适当的压迫时间可有效降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桡动脉解剖变异:①桡动脉钙化:于老年人多见, 易引起桡动脉痉挛, 患者自觉疼痛, 强行操作易致血管破裂, 此类患者应使用直径较小的导管, 操作轻柔, 适当加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地尔硫卓等, 能增加手术成功率, 减少桡动脉痉挛和闭塞。②高位桡动脉较少见, 约占人群的2.4%[24], 其管径相对较细小, 应更换小导管或另选对侧路径。③桡动脉迂曲:此类患者应在全程透视下操作, 导丝始终走在导管前, 遇到阻力则行造影, 了解是否进入分支或痉挛, 超滑导丝极易损伤迂曲血管, 慎用。
血肿/出血并发症:①前臂血肿:多出现在穿刺点局部和近心端, 常见原因有:导丝或导管误入并损伤桡动脉细小分支;穿刺点渗血进入皮下等。一旦出现血肿慎用抗凝药物, 必要时停用。②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保守治疗包括制动、酌情停用抗凝药物, 25%的甘露醇250 m L静脉滴注, 1次/6 h。保守治疗无效时, 及时请骨科医师会诊, 以免造成神经肌肉不可逆的损伤。
头臂干和锁骨下动脉迂曲:多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此类患者常引起导丝推进受阻, 让患者做深呼吸动作配合常可通过。
前臂疼痛或不适:桡动脉管径细小, 进入桡动脉和拔除时对血管壁的刺激可引起穿刺点或前臂疼痛等不适。在桡动脉鞘管置入过程中, 35.0%患者发生中度至重度前臂持续性疼痛[25], 另外臂的血肿、局部麻醉不充分等均可引起前臂疼痛。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我国大多数心内科医生都掌握, 并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 介入治疗将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 与经股动脉径路相比, 经桡动脉径路优点更为突出, 更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
动脉造影术 篇2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结合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诊疗技术是一种微创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而经桡动脉穿刺是CAG的又一理想途径。经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途径,但卧床时间长、体位受限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桡动脉途径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很少出现焦虑、尿潴留、造影剂滞留时间过长,住院时间短,尤其是术后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
1 術前护理
1.1 术前指导:术前做好各种检查,检测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肝肾功等,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手术日暂停低分子肝素注射一次,做碘过敏试验,训练床上大小便,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在术肢留置浅静脉留置针。床边备好氧气,监护仪,抢救药品等。
1.2 心理护理:患者通常对介入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了解,均会残生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反应,为了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及心理承受及接受能力,才去不同的宣教方法,解释桡动脉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优点等,使患者及情绪稳定,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1.3 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及腕关节上10cm的皮肤清洁,修剪指甲。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处也需备皮。
1.4 术前常规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发生手部缺血性损伤或者坏死,阴性者为佳。
2 术后护理
2.1 活动与体位:患者术后平卧,术肢抬高8-10cm,腕部制动,保持腕关节伸直,取患者舒适体位。如不能平卧的患者,术侧肢体应抬高至心脏水平,保持腕关节制动,以减少肿胀及出血。
2.2 进食与饮水: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不宜过饱。指导患者术后4小时内饮水1500ml,确保三小时内尿量达10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减轻造影剂都肾脏的损害。患者如出现接尿困难,要及时解决,必要时行保留导尿术。
2.3 病情观察:遵嘱于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情况,注意病人的神志,精神状况,告知患者出现胸部疼痛的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4 术侧肢体的护理:桡动脉压迫器加压包扎止血过程中,观察穿刺处的辅料清洁情况,术侧肢体有无肿胀,手部皮肤颜色,温度,色泽,桡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密切观察穿刺处部位有无渗血或者皮下血肿。如果出现皮肤颜色异常,肢体出现肿胀,麻木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常规术后2h根据伤口情况,开始进行伤口减压,以后每隔2h逐渐增加放松的程度。6h后拆除桡动脉压迫器,减压结束。每次减压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和手部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及血液循环情况。
3 主要并发症的护理
3.1 出血和血肿:少量出血或小血肿的时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小量血肿不压迫神经或造成血流障碍无症状者不予处理,小血肿可自然吸收。如血肿太大伴失血过多引起血压下降者,应肿:穿刺处出现重新行压迫止血,并立即给予补液或输液补充血容量。经以上处理患者均症状减轻,逐渐康复。
3.2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处理: 发生血管迷走反应时,患者常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或神志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状态,心率<60次/分,常伴有打哈欠。此反应常发生于冠脉造影术中、术后,拔出血管鞘及压迫止血时。术中及拔动脉鞘时应常规准备阿托品注射液,发生血管迷走反应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快速静滴以扩容。经以上干预措施,患者应能平安渡过手术期,逐渐康复。
4 讨论
桡动脉途径具有不影响患者活动、血管并发症少及更容易止血等优点,特别对于难以坚持久卧的中老年人、肥胖及不习惯卧床排尿患者更容易接受。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压迫止血,且周围无重要神经和血管,迷走神经分布也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又因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即可,患者痛苦小,精神心理压力轻,从而增加了舒适度,有利于术后康复。对于心功能不全、支架术后复查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造影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润珞,颛莉莉,尚喜艳.选择性冠脉造影90例护理体会.洛阳医专学报,2001,19(1):84.
动脉造影术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并发症,护理
由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相对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很多优点, 如痛苦小、创伤轻、容易止血、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等,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1,2]。虽然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有很多的优点, 但仍是一种有创操作, 因此会引起很多并发症, 可能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防止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 是目前临床主要工作之一。对在我科行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采取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4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8例, 年龄61岁~83岁 (70.24岁±4.65岁) 。
1.2 结果
在我院行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 经过术前、术后和术中的精心护理, 48例病人无一例发生低血压、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尽可能详细地询问病人的病史及有无过敏史, 同时告知病人该手术的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手术步骤, 以消除病人的不安情绪, 尽可能让病人放松, 必要时可对病人采用镇静治疗。术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可能用得到的监护仪器。术前由护士对病人的穿刺点进行消毒工作, 同时应观察病人双侧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搏动情况。
2.2 术中护理
护士协助将排尿后的病人进行体位摆放, 让桡动脉尽可能地暴露, 以利于桡动脉穿刺成功。在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疼痛感及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情况。对在穿刺过程中有严重疼痛感的病人、手指温度下降较为明显的病人或脸色苍白的病人应尽可能快地给病人注射硝酸甘油或利多卡因, 等病人无严重疼痛感、手指温度恢复正常及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 才继续对病人进行手术。
2.3 术后护理
2.3.1 用药指导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 术后常规采用抗生素治疗2d, 嘱病人按医嘱服药, 在病人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3.2 术后体位
对能采取卧位的病人尽量保持卧位;对不能采取卧位的病人采取半卧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让病人进行床下活动的最早时间, 最早不要超过术后1h。
2.3.3 术侧肢体康复指导
术后指导病人将术侧肢体略抬高, 进行握拳和放松的交替训练, 每分钟做3次~5次, 同时嘱病人禁止术后24h内腕关节用力或弯曲;嘱病人应保持穿刺点的干净;嘱病人术后3d内禁止用术侧肢体提取重物或进行输液。2.3.4密切观察病人病情改变情况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穿刺点有无水肿、渗血点等异常表现。若病人穿刺点有水肿及青紫表现, 且病人口述手指发麻, 则提示绷带包扎过紧, 应及时将绷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若病人穿刺点局部有血肿或渗血, 则提示绷带包扎过松或绷带包扎位置不正确, 此时应重新对病人进行加压包扎。在对病人进行减压操作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穿刺点有无血肿、出血、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情况。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 或年龄较大的病人应重视个性化指导。对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可适当延长对病人的观察时间[3,4]。
2.3.5 术后饮食指导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出。指导病人应多食水果和蔬菜, 少食肉类食物, 以使病人排便正常。同时应尽量进易消化、富含营养且清淡的食物, 每次不能吃的过饱。
2.3.6 生活护理
把病人的日常用品及呼叫器放在病人容易取到的地方, 尽可能满足病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现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主要方法[5]。虽然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相对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很多优点[6], 使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然而由于它本身属于一种有创操作, 仍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穿刺部位疼痛、穿刺点出血、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肾病、迷走神经反射过度等并发症, 这就要求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穿刺部位的情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7]。
本研究对在我院本科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采取精心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 所有对象均无一例发生低血压、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说明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 能够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的护理过程中, 发现病人术后6h内进行下床活动, 病人一般不会出现腰背部酸疼和尿潴留, 其他与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很少, 与文献报道的术后进行下床活动的时间相似[8]。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穿刺部位的有无异常改变情况, 一旦病人穿刺点局部地方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干预, 以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 应适当延长病人术后观察时间, 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 对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后应嘱病人多饮水, 有利于造影剂的排除, 从而防治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在对病人采取止血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进行操作。术前给病人常规服用2d抗生素对于减少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密切观察病人穿刺点局部地方的温度和皮肤色泽改变情况,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对绷带进行调整, 对减少病人穿刺点部位出现血肿、渗血点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可引起病人发生心室颤动, 因此应对这些病人进行心电监测, 一旦病人出现心室颤动, 及时进行电除颤。为了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应嘱病人1d的饮水量不应少于2L[9], 并对术后4h尿量大于1L的病人及时进行尿检[10], 对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及早发现造影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咏梅, 李彦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后护理[J].天津护理, 2003, 11 (5) :234-236.
[2]梁静, 周玉杰, 张维君.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1) :30-31.
[3]罗旭芬, 马柳英, 屈平英.3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华夏医学, 2008, 21 (4) :819-820.
[4]李昱.一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迟发性血肿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8) :119-121.
[5]Butman SM.Coronary revascularizaion:2011[J].Postgrad Med, 2011, 123 (2) :95-98.
[6]王平, 王国详.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医学, 2007, 28 (4) :382-383.
[7]唐巍, 谢秀芬.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8) :28-30.
[8]熊盛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83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7) :4209-4211.
[9]张维青, 姜冠华.心血管介入治疗中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1) :7585-7586.
动脉造影术 篇4
【关键词】桡动脉;冠脉造影;术肢肿胀处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8-01
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在我国逐步开展。经桡动脉穿刺径路较股动脉相比具有创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无需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减轻术后排便困难痛苦,并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等优点。现将我科2013年1月——2013年6月的19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发生术侧肢体肿胀的常规处理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01月至2013年06月共有病例190例,其中男118例,女72例,年龄42-75岁。术前有以下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不明胸痛、胸闷,心电图ST-T缺血,平板运动实验阳性改变等等。其中单纯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101例,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30例。其中术侧肢体肿胀30例。
2肿胀的处理及护理体会
2.1肿胀的处理
2.1.1先在半个小时内每十分钟进行观察,观察肿胀是否继续扩大。
2.1.2当肿胀继续扩大,嘱咐患者放松情绪,取平卧位,在桡动脉一侧,肿胀或包块位置上方3-5cm处立即进行按压,按压至肿胀未再继续扩大时,在肿胀处行沙布块及弹力绷带包扎。按压及包扎过程,大部分患者都感觉疼痛难忍,在此期间,嘱患者深呼吸,指导患者配合,告诉患者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保护他的朮肢,利于朮肢康复。
2.2.3将患肢抬高,可嘱患者将患肢放于胸前,也可将患肢用绷带悬起,伸直制动6小时,避免做屈腕动作,48小时禁止术肢测血压、采血、静脉输液。术侧肢体过早下垂是促进出血原因之一。
2.2.4对患者进行一系列静脉用药处理,比如消肿、脱水。
2.2肿胀的护理
2.2.1病情观察每半个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朮肢肿胀程度,用皮尺进行局部测量,触摸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患肢末端的循环情况,比如皮肤的颜色、温度,同时,询问患者的主诉,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医生并详细纪录。
2.2.2活动护理指导患者近半个月内减少患肢活动,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如拖地,提开水瓶,拧毛巾等凡是需要用力的,都停止,由家属协助完成。同时,告诉患者,可以进行朮肢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2.2.3心理护理90%的患者术肢肿胀重新加压包扎后,都会出现皮下瘀血,大片瘀斑使整个朮肢看起来很不美观,尤其在夏天,病人都穿短袖,几乎整个上肢都暴露在外面,一方面肢体肿胀,另一方面肢体上一片一片的瘀斑,十分影响患者的形象,很多患者为此担忧,担心瘀斑不消除,对以后的生活造成阴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安慰患者,告知患者朮肢肿胀皮下瘀斑的形成是正常的,随着对患肢的治疗,患者的肿胀会逐渐减退,瘀斑也会慢慢消失,消除患者的顾虑。
3讨论
选择性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检查技术,可提供明确的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相关的解剖、功能信息,选择进一步治疗措施。术后术侧肢体肿胀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早发现,勤观察,早处理,勤护理,会很快将患者术肢肿胀减轻,护理人员应熟知手术相关知识,積累护理经验,严密观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顾雪.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常规护理经验及体会.来源:内蒙古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二附属.
动脉造影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94例, 按冠状动脉造影途径分为2组, 桡动脉组96例, 股动脉组9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凝血功能等一般状况比较无差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 行Allen实验评价尺动脉与桡动脉的侧支循环情况, Allen实验阴性者选择股动脉穿刺, 经股动脉穿刺者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采取Cordi公司的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鞘进行穿刺, 动脉穿刺成功后置人动脉血管鞘, 给予肝素3000U。桡动脉组造影术后立刻拨除动脉鞘管, 用网纱布卷压穿刺点止血, 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12 h拆除绷带。股动脉组造影结束后, 立刻拨除股动脉鞘管, 以手指指压迫止血15min, 无菌纱布覆盖, 绷带经腰部行8字加压包扎12 h,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两组患者术后使用波立维、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抗栓药物剂量相同。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反射、血肿、腰酸背痛、留置导尿、局部感染、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异。
*P<0.05, **P<0.0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组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 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舒适度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动脉血肿发生率、术后腰酸背痛、需要留置导尿以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 表1) ;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方面比较, 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和心脏事件发生。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检查技术,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最常见的两种经路。因股动脉内径较大, 术者操作方便, 为提高手术成功率, 临床上多选择股动脉途径[2]。但由于股动脉位置较深, 术后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局部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 压迫局部时发生迷走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且长时间卧床制动可导致患者严重不适, 腰痛、尿潴留、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采用手工压迫止血等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所以不是最理想的入路。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术后即可步行, 无需卧床休息。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 无重要血管神经伴行, 管径细、易于压迫止血, 有效地减少经股动脉人路产生的不良影响。它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3],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介入医师和患者接受, 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广泛开展。
本研究比较了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差异, 两组虽在局部感染、动静脉瘘发生率方面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但两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术后腰酸背痛、需要留置导尿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 ;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方面比较, 也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经股动脉途径者术后拔管后止血压迫易出现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 卧床、制动时间长, 而且抗凝药物连续应用受限, 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费用增加, 患者满意度下降。桡动脉位置表浅, 管径细, 易于压迫止血, 不影响抗凝药物的应用[4], 因桡动脉周围无重要神经, 所以不易发生周围神经损伤, 因其与尺动脉有交通支连接, Allen试验阳性者即使术后桡动脉闭塞也不影响手部供血, 所以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并发症少, 明显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随着器材改进, 术者经验不断积累,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技术可自然成为日常工作的常规, 在临床中可广泛应用[5], 虽经股动脉径路是冠动脉造影的经典途径, 但桡动脉组有更高的舒适性和依从性, 住院时间短, 费用相对较低, 局部压迫止血方便易行, 术后护理相关问题较少, 甚至国内有学者认为该技术可在门诊进行[6], 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较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基华, 侯爱洁, 李占全, 等.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及随访[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 2005, 11 (2) :123-124.
[2]于江, 赵迎春, 高霞.经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3) :413-414.
[3]Barbeau GR.Transradial approach[M]//Nguyen T, Saito S, HUDY, et al, eds.Practical handbook of advanced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M].New York: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1:21-29.
[4]Stella PR, KiemeneiJ F, laaman GJ, et al.Incidence and outcane of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following 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i-oplast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7, 40 (2) :156-158.
[5]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6-279.
动脉造影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患者62例。根据入路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右桡动脉途径组28例和股动脉途径组34例, 右桡动脉组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10例;年龄28-49岁, 平均年龄 (42.5±3.0) 岁;平均身高1.68m。股动脉组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27-50岁, 平均年龄 (45.0±2.5) 岁, 平均身高1.70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 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右桡动脉途径组患者取仰卧位, 将右肢置于造影仪的臂拖上, 保证穿刺视野的开阔, 并对穿刺部位行常规消毒。将桡骨筋作为穿刺点, 先行局部麻醉, 再取桡动脉穿刺针行右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取出穿刺针并置入5F桡动脉鞘管, 取200μ的硝酸甘油经鞘管注入, 同时取3000U肝素行静脉注射。经X线透视, 将5F桡动脉鞘管深入至冠状动脉处, 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 鞘管继续深入, 送至腹主动脉第1~2腰椎水平, 至肾动脉开口处, 依次对左、右肾动脉行造影。完成造影后, 立即拔出鞘管, 对穿刺点行加压止血处理。加压2小时后, 若患者穿刺部位未流血, 可适当松懈。8小时后, 可停止加压。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组患者取仰卧位, 以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对穿刺点行常规消毒后, 予以局部麻醉长处理, 将6F动脉鞘管经股动脉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拔出穿刺针。将6F动脉鞘管深入至冠状动脉处, 使用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 鞘管继续深入, 经主动脉至肾动脉处, 依次对左、右动脉行造影。拔出动脉鞘管, 按压半小时, 再行加压包扎, 穿刺5小时后, 可适当松懈, 8小时后解开绷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穿刺时间、造影成功率、止血时间、用药剂量, 观察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桡动脉组1例患者导管未达肾动脉开口, 导管长度不够, 1例患者解剖结构角度特殊, 导管无法下到降主动脉, 除2例失败, 其余26例成功, 成功率92.85%。经股动脉组1例患者腹主动脉扭曲, 无法行常规穿刺, 成功率97.05%。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X线曝露时间状况无显著差异, 右桡动脉组患者造影时间长于股动脉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结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 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2]。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需结合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3], 传统的造影方式主要为经股动脉进行造影, 然而该方式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4,5]。桡动脉较表浅, 而且远离挠神经、正中神经, 穿刺容易, 易于止血。而且穿刺时不易伤及神经、血管而引发各种并发症。本研究中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
目前, 有学者对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的造影成功率进行分析, 发现两种途径的穿刺方法和造影成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6,7], 与本组研究结果相似。需指出的是行桡动脉途径造影前我们根据患者身高进行初筛, 避免了因导管不够长导致造影失败, 且普通共用管完成两处造影失败率高, 应选用5F共用管。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时发现, 经股动脉途径易出现并发症。且穿刺结束后,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也存在差异。右桡动脉组止血时间短于股动脉组, 主要是由于桡动脉附近无重要血管, 降低出现手部出血的几率[8,9]。股动脉较粗, 可有效降低造影时间, 缓解患者造影时的不适感, 但股动脉是下肢血液循环的主动脉, 随着鞘管的深入, 易损伤血管, 从而出现皮下血肿的现象, 延长减压止血的时间[10,11,12]。
综上所述, 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 可降低耗材、造影剂使用, 降低医疗费用, 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经右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62例患者资料, 其中经右桡动脉途径患者28例, 采用股动脉途径34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及造影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X线曝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右桡动脉组患者造影时间长于股动脉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可降低耗材、造影剂使用, 降低医疗费用, 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安全性高。需筛选身高低于170cm患者,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右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Rihal CS, Textor SC, Breen JF.Incidental renal artery stenosis among prospective cohor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under 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02, (04) :309-316.
[2]罗琴.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5) :83-85.
[3]陈宗宁, 杨松生, 文林, 等.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及同肾动脉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5 (11) :130-131.
[4]陈小卫, 黄志文, 田丽红等.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2 (14) :842-844.
[5]周兵, 吴开霞, 周长高, 等.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0 (29) :136-137.
[6]黄江, 蔡剑玲.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03 (22) :48-49.
[7]邱利秋, 陈宗宁, 杨雪花.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技术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5 (23) :136-137.
[8]王岩.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1 (15) :129-130.
[9]朱中生, 陈绍良, 叶飞, 等.多功能5FtigerⅠ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中的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9) :1719-1721.
[10]王仲朝, 王慧仙, 王敬萍, 等.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 (或) 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处理[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01 (1) :43-45.
[11]王云娟.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65例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版) , 2007, 12 (2) :32-33.
动脉造影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经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30 例, 其中男17 例, 女13 例, 年龄24~68 岁, 平均 (46.2±3.1) 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心慌、心悸、浑身乏力、腹痛、咯血等。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衰竭患者。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1.5 T核磁共振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参数为TR 3.8 ms, TE 0.74 ms, 反转角25°, 矩阵180 cm×512 cm, 视野360~400 cm, 容积扫描的厚度根据患者体厚为90~120 mm, 有效单层厚度1.2~2.0 mm, 注射流率为3.0~4.0 ml/s。在进行完扫描后, 将所有的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由2 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 分析患者的肺动脉栓子的特点以及肺动脉栓塞的情况, 以观察到肺动脉主干或腔内存在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管腔闭塞及血管截断等为主要诊断标准, 并分析患者的各级肺动脉的受累情况。
2 结果
所有MRPA图像质量优良, 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都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共发现了30 例肺动脉栓塞, 对PE的显示率达100%, 而且共发现肺动脉栓子415 支, 其中352 支中段以上栓子, 包括附壁型栓子162 支, 中心型119 支, 偏心型43 支, 完全阻塞型28 支。检出部位包括段肺动脉205 支、亚段肺动脉112 支、叶肺动脉77 支、右肺动脉12 支、左肺动脉8 支、肺动脉干1 支。
3 讨论
PE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表现复杂, 且无特异性, 导致患者早期诊断时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高, 对PE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相关医学技术及无创检查方法的发展, 临床应用无创诊断PE显得更为重要。磁共振血管造影有着无辐射、无创伤、无造影剂过敏危险等优点, 在临床PE诊断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4]。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技术 (MRPA) 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使得PE的漏诊率、误诊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
核素肺通气/ 灌注显像作为现阶段在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由于其特异性较低, 无法直接显示患者发生栓塞的部位及形态等情况, 成像质量也较易受时间分辨率、空间等条件影响, 并且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辐射伤害[5]。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成像通过应用MR快速序列和并行采集技术, 使得其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 对于检查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情况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6]。而且由于其无创、无射线辐射、对比剂过敏率低, 且直视栓子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肺循环状态、识别新旧栓子等, 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方法。DCE-MRPA是通过血管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 使得流动血液的T1 时间缩短, 在屏气条件下即可完成整个扫描过程, 血液流动所致的伪影减少, 病变显示真实可靠, 大大的提高了检测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 从而为临床研究肺循环的病理生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 例PE患者的MRPA影像学资料, 结果发现PE的显示率为100%。MRPA肺血管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通过显示患者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肺动脉截断等征象以及栓塞发生的具体部位、范围, 从而可以准确地诊断患者肺段以上栓子的具体情况, 而且其对于急性PE的临床诊断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在检测扫描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造影剂, 操作简单、快捷, 已逐渐成为PE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7,8,9]。临床检查时, 有的患者可能不适于行CT检查或对造影剂过敏, 可以对其采用MRPA检测[10]。然而, 现阶段尚没有一种检查手段能够较为清晰地观察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情况, 这也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11]。
综上所述, MRPA是一种临床诊断PE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准确性高, 对于降低误诊或漏诊有着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特点, 分析各级肺动脉的受累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MRPA图像清晰, 质量十分优良, 均能明确地显示出患者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栓塞情况, 并且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 对PE的显示率为100%。检出部位包括段肺动脉205支、亚段肺动脉112支、叶肺动脉77支、右肺动脉12支、左肺动脉8支、肺动脉干1支。结论:MRPA是诊断PE准确性较高、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动脉造影术 篇8
关键词:肺栓塞,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
肺动脉栓塞(P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所致的疾病,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准确率较高,但属于有创性检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具有无创、快捷特点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1],不仅能显示PE的范围和程度,也能显示心脏的结构。同时结合心电门控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使运动伪影减到最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评价肺动脉栓塞疾病的需要,为PE的正确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对27例2002年9月至2009年8月行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的PE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PE患者患者27例,均经MSCTPA检查确诊。男16例,女11例;年龄45~78(平均55.8)岁;病程1周内;主要临床表现:胸闷、气促、晕厥、焦虑、胸痛、发热、咳嗽,部分患者有冷汗、恶心呕吐、咯血、下肢水肿、低氧血症等表现;其中深部血栓静脉血栓形成(DVT)9例,慢性肺疾患病史6例,近期大手术史6例,恶性肿瘤3例,原因不明4例;均行辅助检查:肺动脉压40~100mmHg(1mmHg=0.133kPa);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0.5g/L(EL IZA法);心动超声检查和DSA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多层面螺旋CT机Lightspeed QX/I 2.0System。将其中12例采用常规螺旋平扫和螺旋增强扫描为常规组,将15例为研究组,采用了回顾性的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分,用软盘记录患者的数据。患者取仰卧位,双足置于检查床的延长架上。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320mA,层厚1.25mm,螺距1.5mm,显示野(FOV)250mm,机架旋转速度0.5s/r。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I300g/L)总量为100~140mL,注射流率为3.5mL/s,扫描延迟时间15s。数据传输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和二维图像重建,筛选出最佳图像进行评价。所得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在不了解扫描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阅片,采用同一诊断及分型标准。
研究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兴趣区进行连续螺旋容积扫描后用R-R间期的47%~50%进行重建[2];常规组采用常规重建法,去除心电标记,间隔同前者。DS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Advantx C臂X线机引导下经股静脉插管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
PE的MSCTPA诊断标准:(1)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及其各级分支腔内充盈缺损,或偏心形或半月形充盈缺损,轨道征,完全闭塞,周围见高密度对比剂;(2)间接征象:肺梗死灶、“马赛克”征、右室增大和/或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DSA以完全或不完全性血管中断、腔内充盈缺损、完全闭塞、缺支及远端肺动脉不显影或显影延迟等作为诊断标准。观察肺动脉显示效果、有无栓子的存在、心脏运动伪影程度,对判断结果进行分析列表记录:(1)显示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横断面肺动脉显示效果和图像的伪影程度,将肺动脉的显示程度分为:显示清楚、显示不清、未显示。显示清楚:动脉内对比剂分布均匀、无伪影、能明确判定有或无肺动脉栓子。显示不清:肺动脉虽然可见,但由于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对比剂浓度低或分布不均等原因,不能确定有无肺动脉栓子。若肺动脉显示清楚,则记录有无肺动脉栓子,若有,位于何处[3]。其中栓子的判断以连续至少2层图像上都观察到充盈缺损,并且结合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多方位观察;(2)将伪影程度分4级(无、轻、中、重);(3)肺动脉分支级别的判定:以肺动脉主干为第1级,左右肺动脉为第2级,肺叶动脉为第3级,段动脉为第4级,Ⅰ级段动脉为第5级,Ⅱ级段动脉为第6级[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查,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PE27例均顺利通过检查,未发生对比剂过敏等不良反应,肺动脉增强良好。阅片医师之间的诊断一致性很好。2组肺动脉栓塞情况见表1,2组都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研究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图1AB、2AB)。2组原始横断面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经过工作站重建所得的图像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PE是常见多发病,死亡率约20%~30%,及时抗凝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至8%[5],正确及时的诊断是关键。PE的栓子主要来源于深部静脉血栓,其中75%~90%是由下肢、盆腔或下腔静脉内血栓脱落所致。少数栓子可以自行吸收,大量栓子往往造成肺循环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胸部平片、核素扫描、核磁共振(MRI)、DSA和MSCTPA。常规胸片检查作为初步的筛选手段,仅能对典型病例,可见到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的稀疏、纤细、肺透过度增加;核素扫描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差且不能观察肺动脉内情况而且定位受限,应用价值有限;MRI肺动脉造影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只能显示中央型肺栓塞,尚不足以指导临床治疗[6];DSA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伤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MSCTPA作为一种诊断PE的辅助检查手段自应用临床以来,已日益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水平。MSCTPA不仅可显示栓塞的部位,发现肺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明显地提高了肺小血管、血管内栓子和外周肺动脉的显示率[7],还可以显示栓塞的范围,可同时观察肺实质、纵隔、胸膜和胸壁的病变和PE的继发改变,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多次重复检查,观察并评价抗凝或溶栓治疗效果,对PE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医院已将MSCTPA作为PE的常规检查方法,取代了核素扫描和有创伤的DSA检查。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MSCTPA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显示PE患者包括肺亚段动脉在内的各级肺动脉均可受累,其中肺动脉主干最少受累(10.0%),肺段动脉次之(29.2%),叶肺动脉受累最多(60.9%),研究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伪影也明显少于常规组。MSCTPA诊断段PE敏感性达86%~100%,特异性达92%~100%[8]。多层螺旋CT机(8层)可以15s左右的时间完成全肺的扫描,可以在窄的时间窗内完成扫描,保证扫描在造影剂高峰时相内完成,清楚地显示较小级别的肺动脉。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主要依据是栓子,应注意扫描技术和最佳扫描时间选择,延迟时间过短,上腔静脉及右心房内对比剂浓度过高,与周围组织反差过大,产生大量伪影,影响右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延迟时间过长,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下降,不易显示栓子,造成肺动脉成像难于进行。文献报道MSCTPA对亚段及以下水平PE的诊断存在一定限度,同时MSCTPA在20mA以下低剂量扫描时,肺尖部伪影较常规组明显,表现为粗细不等、黑白相间的条状伪影[9]。伪影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与机器本身性能有关外,患者因素引起的更为多见,如呼吸运动、心脏及大血管搏动、体内或体外高反差的高密度物品等,都会产生伪影。CT图像质量的优劣除了正确设定扫描参数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伪影是否能被有效抑制。常见的伪影有折叠伪影、相关噪声伪影和运动性伪影,前二者可通过改变扫描技术、参数来抑制伪影的产生以改善图像质量。为克服该部位伪影,可采用分段扫描,适当增加肺尖部的扫描剂量。同时肺血管成像时窗宽、窗位以及亮度、对比度的调整,也是能否很好显示栓子及血管情况的关键;运动性伪影又分为呼吸运动伪影和心脏大血管搏动性伪影。呼吸运动伪影的产生是由于患者闭气不良导致图形变形和模糊,消除这种伪影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训练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注意闭气即刻防止其产生。而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导致的传导性运动伪影通过上述方法是无法克服的,因为这种伪影是由于心血管波动所致[10]。
心电波门控是根据人体表心电信号波形特点,利用ORS波峰值触发图像采集,其基本原理为:人体表心电信号经过传感放大后,进行R整形放大,提高R信号电平,抑制掉其它波信号,然后将整形后的R波(方波)信号送入计算机接口电路,计算机自动识别R信号,控制图像采集起点,并能识别心动周期T(R—R间期)和心率。回顾性心电门控是对MSCTPA后获得的容积数据,根据同步记录下来的心电图,在工作站选取不同的R-R时相触发的一段扫描数据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心电相位的确定是以R-R间期为基础的。由于心动R-R间期的47%~50%时心室处于完全舒张状态,此时产生的搏动性伪影最小。在PE的诊断中,应用心电门控技术有助于消除心脏的搏动伪影,可以把由心室运动引起的伪影降到最低,只剩下由于动脉收缩引起心脏运动伪影,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心电标记的三维图像,运动伪影少,可逼真地显示肺动脉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提高了对PE的诊断正确率。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一些缺点:(1)需要更小的螺距,在相同准直器宽度下扫描同样的范围就需要更长检查时间,对严重呼吸困难和病情危重的患者难以实施;(2)增加了放射线的辐射剂量,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辐射危害;(3)对于心率不齐及心率失常的患者不宜应用对于心率>80次/min的患者,效果也不好[11]。
参考文献
[1]Ghaye B,Szapiro D,Mastora I,et al.Peripheral pulmonary arteries:how far in t he lung does multi2detector row spiral CT allow analysis[J].Radiology,2001,219(3):629~636.
[2]任华,路晓东,张传玉.等.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重建方法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03~1206.
[3]王青,马祥兴,李传福,等.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11.
[4]江安红,刘斌,余永强.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肺栓塞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517~1520.
[5]戴建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85~887.
[6]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32~436.
[7]Remy-Jardin M,Mastora I,Remy J.Pulmonary embolus imagingwith multislice CT[J].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5):507~519.
[8]赵力,朗志瑾,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华医学杂志,2003,37(4):307~310.
[9]何新华,胡永胜,郑吉力.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6):384~387.
[10]潘自来,张欢,宋琦.等.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与常规HRCT肺部扫描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杂志,2003,22(8):666~669.
29例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护理 篇9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1]光状动脉造影术是向光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是心脏的表浅的动脉呈影的方法,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它可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以及侧支循环状况等的准确资料,它具有创伤小。安全、诊断准确、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牌标准,护理人员要提供全面规范性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恢复速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治了29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现将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一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29例光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8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其中冠心病的类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5例,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例。29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8例,其中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4例,腰背部疼痛的患者7例,尿储留的患者1例,造影反应的患者3例,低血压的患者2例,心肌梗死的患者1例,没有出现栓塞的患者。
2并发症的护理
2.1穿刺部位出血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或者血肿是一般见于术后的4小时左右拔除动脉鞘管时,对于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不够所导致穿刺点局部出血,在拔出动脉鞘管是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因穿刺点针孔较粗,而且穿刺的血管较深。拔出动脉鞘管时可以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也可以用沙袋压迫止血六小时左右,右下肢一定限制活动24小时,这样可以防止再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如果发现有淤血或者肿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
2.2穿刺局部血肿对于刺部位观察敷料包扎有无渗血、污染、松脱,更换敷料时查看是否有血肿。为防止血肿形成,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弯曲。拔出鞘管后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沙袋压迫6-8h,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免加压过大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注意观察出血量和血肿的大小,如血肿较大,证明失血量就越多,出现大血肿时立即进行测量生命体征,以免引起休克,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遵医嘱迅速给予补充液体增加血容量。
2.3栓塞对于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患者来讲,出现栓塞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形成的。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术后双下肢的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足温、皮感、皮肤颜色等情况,患者下床活动是否有肢体疼痛或者跛行,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低血压因伤口局部加压使血管迷走神经所致,有少数因为滴注硝酸甘油过快而引起的。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冠状动脉残余阻塞、血容量不足、心包填塞等[2]。严密监测血压变化,一般血压下降常伴有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出冷汗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出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在静点硝酸甘油时要严格遵医嘱控制滴速,并随时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
2.5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3]。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钠注射液等。
2.6造影剂反应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常发生在注射后半小时内。极少部分会出现造影剂反应,主要患者表现为皮疹以及寒戰,甚至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瘙痒、打喷嚏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适症状。为了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在术前均做过敏试验,术前给予预防过敏的药物。出现造影剂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射,或者苯海拉明、西咪替丁、扑尔敏等抗过敏以及改善胃肠道的药物治疗。
2.7尿储留产生尿储留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而引起的。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为患则指导床上排尿的正确方式,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排尿时的紧张心理。出现尿储留时可以诱导患者排尿。例如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热敷以及按摩膀胱,采取诱导方式无效时可以遵医嘱进行导尿术。
2.8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4]。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小结
冠状动脉造影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当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并发症能熟知能判断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护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永玲.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9,23(9):55.
[2]汪涵.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10,4(8):361-362.
[3]朱翠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3(8):528.
动脉造影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放射中心在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分析的对象。
1.2 检查方法
对80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通过利用Excel工具中的统计分析软件, 采取χ2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80例冠心病血管狭窄患者中, 有38例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0.04%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9.15%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6.89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26例患者中, 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5.06%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4.13%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 χ2=7.026,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6例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84.05%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3.04%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9.27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4]。有学者指出,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 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5]。本文发现, 无论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诊断, 还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诊断以及鉴别右冠状动脉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临床诊疗过程中, 在对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诊断的准确率方面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势, 同时, 对于不同的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的不同类型当中, 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也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因此, 在今后临床当中, 对于疑似有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 临床医务人员应首选多排冠状动脉CT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 以达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 也为今后对冠心病的支架等方面的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孙钢, 李国英, 李敏, 等.320层容积CT无心率 (律) 控制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1) :1142-1147.
[3]王瑞, 张兆琪, 郭淼, 等.双能量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2) :111-115.
[4]刘建稳, 刘海婷, 刘兆跃.拟诊冠心病88例冠脉CT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25) :86-87.
【动脉造影术】推荐阅读:
肺动脉造影术07-05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07-05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08-09
动脉造影11-01
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08-29
肝动脉造影06-28
冠脉动脉造影论文08-18
主动脉造影技术07-02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09-03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