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肺动脉造影

2024-06-15

CT肺动脉造影(共10篇)

CT肺动脉造影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随之而来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1]。这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由于冠心病发生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有学者指出[2],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造影在诊断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优势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放射中心在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分析的对象。

1.2 检查方法

对80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通过利用Excel工具中的统计分析软件, 采取χ2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80例冠心病血管狭窄患者中, 有38例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0.04%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9.15%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6.89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26例患者中, 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5.06%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4.13%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 χ2=7.026,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6例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84.05%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3.04%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9.27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4]。有学者指出,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 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5]。本文发现, 无论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诊断, 还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诊断以及鉴别右冠状动脉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临床诊疗过程中, 在对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诊断的准确率方面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势, 同时, 对于不同的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的不同类型当中, 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也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因此, 在今后临床当中, 对于疑似有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 临床医务人员应首选多排冠状动脉CT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 以达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 也为今后对冠心病的支架等方面的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孙钢, 李国英, 李敏, 等.320层容积CT无心率 (律) 控制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1) :1142-1147.

[3]王瑞, 张兆琪, 郭淼, 等.双能量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2) :111-115.

[4]刘建稳, 刘海婷, 刘兆跃.拟诊冠心病88例冠脉CT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25) :86-87.

[5]李志铭, 谭理连, 全显跃, 等.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21.

CT肺动脉造影 篇2

【关键词】320排螺旋CT机;动脉血管造影;操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2-02

主动脉疾患的诊断目前仍以心血管造影为主,但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迅速发展,使从头到脚的“一站式”扫描成为可能,即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图像,使得MSCT成像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2年5月引进320排螺旋CT机配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现将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共做动脉血管造影检查315例,男性231例,女性84例,年龄在31岁-88岁,平均59.5岁,病程数小时—1年。

1.2仪器和设备:日本东芝320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高压注射器,CT专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液(370mgI/1ml),0.9%生理盐水。

1.3检查方法:患者来检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疼痛症状,有的疼痛剧烈,呈痛苦面容,首先稳定病人情绪,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碘剂过敏史,有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出血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如无禁忌症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便可作检查。

首先给病人建立静脉通路,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取足先进位,双手上举于头上方,保持身体静止不动。连接高压注射器于静脉套管针,瞩患者放松,在机器扫描时,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以5.0ml/s流速,快速注入非离子性造影剂优维显(370mgI/1ml)70-80ml,继以同样速度注入生理盐水30ml,瞩病人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及时报告,及时停止注射。

2 结果

315例患者中,检查出主动脉粥样硬化42例,主动脉瘤23例,Ⅰ型夹层12例,Ⅱ型夹层25例,Ⅲ型夹层34例。大动脉炎5例,所有检查都顺利完成,无一例穿刺部位局部渗漏,无一例空气栓塞,无心脑血管病意外发生。

3讨论

由于目前MSCT能完成从头到脚“一站式”扫描,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成像,横断图像可观察管腔内情况,测量相关直径,距离的数据,三维重建可显示全程概况,同时可以兼顾其主要分支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的情况,是目前临床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主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最重要诊断手段。

因此项检查具有经济方便,可重复性好,评价准确的优点,目前MSCT成为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等治疗手段的主要随访工具,成为此类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MS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要想顺利的完成检查,护理好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来检查时大多数是急、重病人,家属情绪急躁、悲伤、不知所措,首先安抚好家属,不要慌乱,向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有无碘剂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解释好做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家属同意检查后,迅速给病人做静脉穿刺,手法温柔娴熟,尽量做到一次成功,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静脉进行留置(肘正中静脉、绕静脉),避开有瘢痕、破损、红肿的血管。向病人说明,检查时出现咽喉部、全身及会阴发热感,和过敏反应相区别,打消病人紧张、恐惧、焦虑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此项检查。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诊断,给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尤其是1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极高,为了顺利完成检查,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是完成此项检擦的重要保证。

參考文献

[1]陈步星,胡大一,洪楠等主编,许玉韵主审,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180-192

[2]曾纪英,夏俊,陈红辉.螺旋CT增强造影时的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 22(4) 430-431

[3]张红.数控注射器在CT增强时的护理操作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92)33-34

CT肺动脉造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CTPA患者102例,男62例,女40例,年龄34~85岁,采用350 mg I/m L碘对比剂80m L、FBP、120k V作为对照组。前瞻性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8月CTPA患者111例,男66例,女45例,年龄27~83岁,采用300 mg I/m L碘对比剂50m L、SAFIRE、70k V作为实验组。所有入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 CT,智能追踪肺动脉分叉,阈值60HU。实验组:300mg I/m L欧乃派克50 m L,注射流率3.5m L/s,70k V,SAFIRE(强度3);对照组:350mg I/m L欧乃派克80 m L,注射流率4.5m L/s,120k V,FBP。余扫描参数一致: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 DOSE 4D,准直32×1.2mm,转速0.6s,螺距0.6,层厚1mm,重建间距0.7mm,卷积核B30f。

1.3 图像分析

由2位分别有5年和7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

客观测量:测量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左肺下叶肺动脉、右肺上叶肺动脉、右肺中叶肺动脉、右肺下叶肺动脉CT值和胸壁肌肉的SD值、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图像灵敏度(Figure Of Merit,FOM),对比两组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VOL)。测量CT值、SD时,将ROI复制应用,测量血管时ROI为血管截面的2/3,测量胸壁肌肉时ROI为10mm2,测量3次然后计算平均值。CNR=(血管CT均值–胸壁肌肉CT均值)/胸壁肌肉SD均值。

主观评价:对两组血管重组图像评分。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①1分:图像质量较差,不能获得有用信息;②2分:图像质量欠佳,部分解剖结构不能清晰显示;③3分:图像质量中等,通过仔细观察能清楚地做出诊断;④4分:图像质量较好,具有较高诊断信心;⑤5分:图像质量优秀,具有很高诊断信心。≥3分认为图像具有临床诊断价值[4]。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的CTDIVOL、CT值、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名观察者的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TDIVOL分别为(2.78±0.56)m Gy、(5.13±0.67)m Gy,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降低了45.8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碘含量

实验组碘含量15g I,对照组碘含量28g I,减少了46.43%。

2.3 CT值

实验组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左肺下叶肺动脉、右肺上叶肺动脉CT值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了,P<0.05。右肺中叶动脉、右肺下叶动脉的CT值两组相近,P>0.05,见表1。

2.4 CNR

实验组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左肺下叶肺动脉、右肺上叶肺动脉、右肺中叶肺动脉、右肺下叶肺动脉的CNR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5 图像质量评分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肺动脉血管分支显示清晰均满足诊断要求。实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23±0.55)分,对照组为(4.16±0.46)分,P>0.05,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均>0.75)。

3.讨论

研究发现,即使是低剂量的医用辐射也会对受检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同时碘对比剂相关肾病已经居医源性肾病的第3位,高辐射剂量以及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日益引起重视[6]。双低扫描是指低辐射剂量及低碘对比剂用量,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成为了最新的热点。

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扫描中利用低管电压可以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管电压降低会使X线光子能量降低,更接近含有高原子序数元素的组织,此时光电效应增强,血管内的CT值升高,增加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7]。所以降低管电压的方法更适用于CT血管成像,既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又可以减少对比剂的用量[8]。本研究中实验组相比对照组CTDIVOL降低了45.81%,实验组碘含量相比对照组减少了46.43%,而实验组CNR却均优于对照组,足以说明双低扫描在CTPA中开展的可行性。

当然,管电压降低必然导致图像噪声的增加,从而影响图像质量,这是FBP无法避免的弊端[9]。SAFIRE算法在迭代重建中引入了原始数据迭代来消除图像伪影和噪声,再进行图像空间的迭代重建来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10]。SAFIRE共有(Strength 1~5)5个不同强度等级,代表不同的滤过强度,有关研究发现,在相同扫描条件下Strength3获得的分辨率与FBP一致,而噪声明显降低[11]。所以本研究中选用Strength 3。本研究中实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23±0.55)分,对照组为(4.16±0.46)分,P>0.05,管电压降低并没有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

综上所述,CTPA双低扫描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的用量,而且改善了图像质量,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悛非,范淼.重视CT低剂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7):679-680.

[2]张龙江,祁吉.对比剂肾病: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8):882-884.

[3]石明国.CT技术发展进入进入低剂量成像时代[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39-42.

[4]浦仁旺,李志勇,刘义军.中小体质指数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优化[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2):153-159.

[5]Slovis TL.CT and computed radiography:the pictures are great,but is the radiation dose greater than required[J].AJR Am J Roentgenol,2002,179(1):39-41.

[6]Schweiger MJ,Chambers CE,Davidson CJ,et al.Prevention of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Recommendations for zhe high riskpatient undergoing cardiovasculor procedures[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69(1):135-40.

[7]Dill T,Deetjen A,Ekinci O,et a1.Radiation dose exposure i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the coronaries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eoro[J].Int j Cardiol,2008,124(3):307-311.

[8]Nakayama Y,Awai K,Fumana Y,et al.Lower tube voltage reduces contrast material and radiation doses on 16一MDCT aortography[J].AJR,2006,187(2):490-497.

[9]浦仁旺,刘义军,刘静红.低管电压结合ASIR重建对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体模研究[J].实用放射学,2015,31(2):296-299.

[10]张琳琳,于凤凯,赵红军.70k V结合迭代重建在腹部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6,12(9):870-873.

CT肺动脉造影 篇4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2-02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是局部脑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是临床上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无创、检查便捷、价格低廉等优点。本研究分析了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结果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CTA检查诊断为CA的3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43~72岁,平均(58±8.8)岁。头痛、呕吐21例,意识障碍8例,动眼神经麻痹9例,短暂性脑缺血7例。32例患者均行64层MSCT血管造影检查和3D-DSA检查。发现动脉瘤40个,其中用弹簧圈栓塞15例,外科手术夹闭6例,11例患者诊断明确后放弃治疗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A 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按CTA扫描程序行CTA检查。扫描参数:120 kV,170 Eff.mAs,旋转速度0.33 s,螺距1.2 mm,层厚0.6 mm。用18~22G针头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采用优维显(370 mg/mL),注射速度5 mL/s,总量75 mL,扫描触发通过团注示踪方式,感兴趣区定于主动脉弓,触发阈值为100 HU。所得数据在Syngo Workplace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

1.2.2 判定结果 以DSA和手术作为最后诊断结果,判定CTA-MIP、CTA-VR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符合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阳性率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32例患者共检出40个动脉瘤,部分行栓塞治疗或手术治疗,阴性6例。CTA-MIP、CTA-VR像显影良好,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个,大脑中动脉瘤16个,基底动脉瘤4个,椎动脉瘤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动脉瘤3个。某患者3种检查方法图像见图1 ~ 3。患者,男,55岁,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图1  CTA-MIP像,动脉瘤位于 图2  CTA-VR 像,能清晰显示

前交通动脉,清晰显示瘤体的形 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

态及大小,瘤体尚光滑

图3  DSA像,显示动脉瘤形态及大小,

与MIP像及VR像基本一致,瘤颈较窄

本组患者CTA-MIP、CTA-VR和DSA准确性比較,3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检查方法检测动脉瘤的结果(n)

诊断方法阳性阴性

MIP355

VR373

DSA391

注:3种检验方法检测结果比较,x2=2.883, 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动脉瘤第1次破裂出血后死亡率为30%,第2次出血后死亡率迅速上升到接近70%[1]。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

近几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64层螺旋CT已基本成为主流,其扫描速度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可达0.4 m,真正实现了“各向同性”体素采集,已能诊断微小动脉瘤并显示其动脉瘤细节信息。其强大的后处理重建功能,如MIP及VR减影技术,使得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情况、穿支动脉等空间结构能够清楚显示[2-4]。CT还能同时显示动脉瘤壁的钙化、瘤体外的情况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相对于侵入性的3D-DSA,CTA具有无创性、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因其检查和诊断时间明显缩短,特别是对于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后的脑内血肿患者,立即CTA检查,可争取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CTA-MIP是一种从预先选择的视角,对每条投射线上最大强度像素的容积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并投射到一个二维平面上显示的重建技术。多用于血管的整体显示,当然选择不同厚度的MIP也可以帮助显示细节。本研究CTA-VR发现的CA中,有3处未被发现,其中有2例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与邻近颅骨重叠。诊断正确率为75%。MIP图像有利于显示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及管壁内外的情况,如管壁的钙化及较大瘤体的血栓等;不足之处是不能完整的显示CA的形态,且没有立体感,不能随意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病变。

CTA-VR是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可同时显示表浅和深在结构的影像,结合各种角度的旋转,使图像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有利于显示周围解剖关系,CT血管减影技术能克服颅骨和海绵窦的干扰而很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类似于DSA图像。CTA-VR不仅能够显示动脉瘤的形态,而且能够发现血管壁钙化。动脉瘤瘤颈的宽窄,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与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方案的制定都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在VR图像上能从任意角度测量瘤颈和瘤体。其不足之处是空间分辨率低,并且不能完全反应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长径小于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较低[5],本研究中有2处长径约2 mm的动脉瘤未能发现。

对于大多数颅内动脉瘤,CTA-VR图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结果,并且能提供DSA所不能显示的一些信息。CTA-VR和CTA-MIP图像相结合,可使动脉瘤的显示更准确、清晰,能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对于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CTA是一种无创、快速、费用相对较低的检查方法,虽不能动态显示血流情况,但可显示瘤壁钙化及动脉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而3D-DSA目前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6],二者的有机结合能相互补充,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ilstra EH,Rinkel GJ,Algra,et al.Rebleeding secondary ischemia,and timing of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ogy,2000,55(11):1656-1660.

[2] 刘依凝,程敬亮.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研究现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5(6):479-481.

[3] Ji T,Guo W,Shen D H,et al.Intradural spinal seeding and fatal progression of a sacrococcygeal chordoma:a case report[J].Chin Med J(Engl),2008,121(12):1150.

[4] 赵德利,张在人,李永利,等.64层螺旋CT颅内血管减影成像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7):880.

[5] 陈海东,毛俊,杜中立,等.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NeuroDSA去骨软件的应用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1002.

[6 曾勇明,张志伟,李越,等. 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1):83-85.

(收稿日期:2011-01-11)

CT肺动脉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6~2011-12在深圳市中医院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58.95±13.69)岁。37例患者于1周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扫查及超声造影检查。

1.2 MSCTA

使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造影剂采用优维显。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尽量下垂,扫描时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探测器排列64×0.625,准直器宽度0.625mm,层厚1.0mm,间距0.4mm,采集矩阵512×512,电压120kV。经右侧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对比剂,注射速度4.5ml/s。采用后处理工作站EDW进行重建,根据观察结构的不同选择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切割、旋转、阈值去除,使血管显示清晰。由2位医学影像专业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阅片。

1.3 超声造影

使用百胜My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13MHz。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以尽量暴露颈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斑块处局部放大后行超声造影,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剂量59mg,以5ml生理盐水配制,充分振荡后,经左侧肘正中静脉注射2.0ml造影剂,利用低机械指数(MI)谐波超声造影程序进行造影成像,MI 0.06,储存动态影像2min,利用Qontraxt软件进行分析,获取斑块增强曲线,计算斑块处狭窄率。由一位超声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及一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分析。

1.4 评价指标

采用MSCTA测量颈动脉管壁厚度(CAWT),CEUS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别测量颈动脉狭窄面积百分比。

1.5 颈动脉狭窄判断标准

按照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剥脱试验(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标准[1](狭窄面积百分比):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

MSCTA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1]: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表面光滑的纤维斑块,表面光滑且以钙化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易损斑块:软斑块(CT值≤50Hu),表面粗糙的纤维斑块,溃疡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2]:稳定性斑块:斑块内无血流或见1~2处点状血流;易损斑块:斑块内3处以上点状血流或1处以上条状血流。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AWT与IMT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评价的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CAWT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IMT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图1~6)。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可测量狭窄比率,且直观易懂,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图7)。CAWT与IMT呈正相关(r=0.94,P<0.01),见图8。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Kappa=0.71,P<0.05)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的评价一致性较好。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缺血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方面,管腔狭窄引起缺血性低灌注导致脑卒中;另一方面,斑块脱落、溃疡破裂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卒中[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硬化狭窄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为有创检查、费用高、辐射量大,并且无法评估管壁、斑块内部情况。同时,DSA造影时导丝、导管及局部高压注射引起的压强变化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导丝与导管经过斑块部位时可能导致斑块脱落,诱发脑血管意外[4],故其应用仍受到很大限制。

MSC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CMRI)[5]与DSA对颈动脉斑块狭窄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对重建后的CPR图像任意角度旋转,有利于观察狭窄病变,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诊断灵敏度达96%~100%[6,7]。通过适当的窗宽、窗位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可显示血管壁的情况,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或软斑。斑块内部靠近管腔的钙化,尤其是斑块表面的钙化更容易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提示斑块为易损斑块,MSCTA对此类病变的显示较CEUS更有优势[8]。

随着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以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64层螺旋CT不但可以显示管腔狭窄程度、观察斑块形态、分析斑块性质,还可以显示颈动脉管壁厚度[9,10]。IMT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心脑血管意外危险性的有力指标[2]。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A测量的CAWT与CEUS测量的IMT有良好的一致性,故CAWT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因子。

本研究中,CEUS可以显示斑块内组织微小血管的灌注。病理组织显示,斑块内炎症浸润、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增生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不仅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标志[11]。新生血管有助于淋巴细胞和脂质聚集,促进斑块发展,当斑块内存在出血、破裂、炎症浸润时,其内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12]。本研究所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是一种血池造影剂,其大小与红细胞相似,因此利用超声造影这一简便、无创的技术,使经体外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

本研究采用MSCTA与CEUS评估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结果显示,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由于MSCTA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得出较直观的图像,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评估,超声造影较CT更有优势,这可能因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微循环,而CT无法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MSCTA与CEUS对溃疡型斑块的显示均较佳,二者均可显示3例溃疡型斑块。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患者未经DSA证实,无法获取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综上所述,MSCTA与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一致性较好。MSCTA可以准确测量管腔狭窄及判断斑块的性质,通过测量CT值判断斑块是否钙化。CEUS可准确测量内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并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判断斑块是否易损。

参考文献

[1]Marcus CD,Ladam Marcus VJ,Bigot JL,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evaluation at CT angiography with the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Radiology,1999,211(3):775-780.

[2]Clevert DA,Sommer WH,Zengel P,et al.Imaging of carotid arterial diseases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Eur J Radiol,2011,80(1):68-76.

[3]Nandalur KR,Baskurt E,Hagspiel KD,et al.Calcifi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ssociated less with ischemic symptoms than is noncalcified plaque on MDCT.Am J Roentgenol,2005,184(1):295-298.

[4]Randoux B,Marro B,Koskas F,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T,three-dimensional gadolinium-enhanced MR,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Radiology,2001,220(1):179-185.

[5]王庆军,蔡剑鸣,蔡幼铨.高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3):168-173.

[6]李炯俏,杨呈伟,冯沁,等.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859-1863.

[7]Koelemay MJ,Nederkoorn PJ,Reitsma J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for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Stroke,2004,35(10):2306-2312.

[8]Nolz R,Wibmer A,Beitzke D,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d follow-up:value of64-MSCT angiography as complementary imaging method to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Eur J Radiol,2012,81(1):89-94.

[9]Saba L,Sanfilippo R,Montisci R,et al.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ness:comparison between son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Neuroradiology,2010,52(2):75-82.

[10]Nakanishi-Minami T,Kishida K,Nakagawa Y,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but not visceral fat area oradiponectin,correlates with introcoronary stenosis detected by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eople with type2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2,95(1):23-26.

[11]肖飞,李长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76-778.

CT肺动脉造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该院检查的4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 其中男患者22例, 年龄35~63岁, 平均年龄为49岁, 女患者20例, 年龄33~67岁, 平均年龄为 (50±2.64)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D-二聚体 (D-dimer, D-D) 检测、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下肢水肿以及胸痛等;其中8例有高血压病史, 7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 9例有糖尿病史。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美国GE公司Discovery CT750 HD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tube, Low dose chest 120kvp Aut m A低剂量解决方案等先进技术。

1.2.2 对比检查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 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等, 将40 m L药液经肘静脉以3.5~4.0 m L/s的速度注射, 注药后延迟18~25 s开始扫描, 扫描时间约4~5 s, 从膈肌扫描至肺尖。 扫描条件为: 探测器64×0.75 mm, 层厚5 mm, 床速15 mm/圈, 0.5 s/圈, 螺距1. 25, 120 k V、40 m A, 矩阵512 × 512。 将扫描后处理数据传输至同步工作站, 根据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 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成像, 并采用多种不同的窗宽、窗位进行观察。 并记录血栓的部位、形态、范围及肺实质、胸膜的异常改变。

2 结果

52 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经CTA检查后, 其中48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 约占92.30%。 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完全梗阻;动脉腔内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常表现为肺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 轨道征或漂浮征;血栓钙化。 结果显示:肺动脉栓塞共计85 处, 肺动脉主干栓塞2 支, 左肺动脉栓塞2 支, 段肺动脉栓塞60支, 右肺动脉栓塞1 支, 叶肺动脉栓塞20 支;其中中心性33 处、附壁性13 处、偏心性30 处、完全阻塞9 处。病变侵犯右肺动脉50 (58.8%) 支, 侵犯左肺动脉35 (41.2%) 支。 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为肺梗死灶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右心室内栓子、支气管动脉扩张等病变。 该组38 例中, 显示胸腔积液16 例, 显示肺动脉高压9 例, 显示肺梗死11 例。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 尤其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3,4,5]。 肺动脉栓塞CT征象主要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6]。 该文研究中42 例患者的直接征象表现主要为肺动脉腔内显示为充盈缺损;肺动脉完全阻塞, 表现为漂浮征象、截断征象、轨道征象等, 血管壁呈现出不同程度加厚, 附壁血栓主要呈现为肺动脉管壁不同程度加厚;血栓发生钙化。 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 中心性, 该研究中共发生33 处; (2) 偏心性, 该研究中共发生30 处; (3) 附壁性, 该研究中共发生13 处; (4) 完全阻塞性, 该研究中共发生9 处。 发现螺旋CT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检出率很高, 经图像后处理可对患者的血管内栓塞情况进行全方位观察, 包括其形态、大小、梗塞位置等。 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患者肺血管栓塞的多少、肺血管堵塞发生速度决定着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一般轻者无任何症状, 仅累及2~3 个肺段;重者发生休克或猝死, 累及15~16 个肺段。绝大数APE患者发病原因多为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 慢性心肺疾病、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CTA图像后处理是诊断的重要保障, 该研究中采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成像观察, 52例患者图像显示的清晰率高达92.30%, 完全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大量资料研究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螺旋CT检查与传统造影比较, 螺旋CT对肺段动脉及以上动脉的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6,7]。 而该研究表明螺旋CT检查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检出极为敏感, 这与张杰[8]研究结果一致, 肺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胸痛样病变, 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多平面重建技术主要通过螺旋CT对横断面的原始数据进行多方位、多平面以及多角度的后处理;扫描层越薄、横断面扫描的原始数据就会越多, 在全身各大系统的组织器官形态学扫描中均适用, 特别是动静脉血管、纵膈、肺门、颈部以及颅底等的病变。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以肺动脉的走向为基础对栓子进行直接观察, 弥补了横轴面上图像的不足。 最大密度投影成像可真实呈现出组织密度之间存在的差异, 并对强化血管的走向、异常变化、形态及钙化情况进行显示, 但存在结构重叠的情况。 容积重建技术是CTA主要的后处理技术, 能够对大面积的复杂性血管的走向、病变以及完整形态进行准确、清楚的显示, 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直观的从多角度显示肺动脉分支中栓子的情况。 三种后处理技术的使用提高肺栓塞的确诊率,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和转归。

综上所述, 在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诊断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应尽早结合病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 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敏.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及复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9) :948-949.

[2]刘连荣.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441-443.

[3]程祝忠.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 2013, 25 (12) :1875-1878.

[4]向飞鹤.CT与MRI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 :99-100, 142.

[5]刘君明.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4) :79-80.

[6]黄云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 (7) :46-48.

[7]李彬.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展展望[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7) :60-63.

CT肺动脉造影 篇7

关键词:肺栓塞,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

肺动脉栓塞(P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所致的疾病,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准确率较高,但属于有创性检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具有无创、快捷特点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1],不仅能显示PE的范围和程度,也能显示心脏的结构。同时结合心电门控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使运动伪影减到最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评价肺动脉栓塞疾病的需要,为PE的正确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对27例2002年9月至2009年8月行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的PE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PE患者患者27例,均经MSCTPA检查确诊。男16例,女11例;年龄45~78(平均55.8)岁;病程1周内;主要临床表现:胸闷、气促、晕厥、焦虑、胸痛、发热、咳嗽,部分患者有冷汗、恶心呕吐、咯血、下肢水肿、低氧血症等表现;其中深部血栓静脉血栓形成(DVT)9例,慢性肺疾患病史6例,近期大手术史6例,恶性肿瘤3例,原因不明4例;均行辅助检查:肺动脉压40~100mmHg(1mmHg=0.133kPa);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0.5g/L(EL IZA法);心动超声检查和DSA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多层面螺旋CT机Lightspeed QX/I 2.0System。将其中12例采用常规螺旋平扫和螺旋增强扫描为常规组,将15例为研究组,采用了回顾性的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分,用软盘记录患者的数据。患者取仰卧位,双足置于检查床的延长架上。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320mA,层厚1.25mm,螺距1.5mm,显示野(FOV)250mm,机架旋转速度0.5s/r。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I300g/L)总量为100~140mL,注射流率为3.5mL/s,扫描延迟时间15s。数据传输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和二维图像重建,筛选出最佳图像进行评价。所得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在不了解扫描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阅片,采用同一诊断及分型标准。

研究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兴趣区进行连续螺旋容积扫描后用R-R间期的47%~50%进行重建[2];常规组采用常规重建法,去除心电标记,间隔同前者。DS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Advantx C臂X线机引导下经股静脉插管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

PE的MSCTPA诊断标准:(1)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及其各级分支腔内充盈缺损,或偏心形或半月形充盈缺损,轨道征,完全闭塞,周围见高密度对比剂;(2)间接征象:肺梗死灶、“马赛克”征、右室增大和/或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DSA以完全或不完全性血管中断、腔内充盈缺损、完全闭塞、缺支及远端肺动脉不显影或显影延迟等作为诊断标准。观察肺动脉显示效果、有无栓子的存在、心脏运动伪影程度,对判断结果进行分析列表记录:(1)显示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横断面肺动脉显示效果和图像的伪影程度,将肺动脉的显示程度分为:显示清楚、显示不清、未显示。显示清楚:动脉内对比剂分布均匀、无伪影、能明确判定有或无肺动脉栓子。显示不清:肺动脉虽然可见,但由于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对比剂浓度低或分布不均等原因,不能确定有无肺动脉栓子。若肺动脉显示清楚,则记录有无肺动脉栓子,若有,位于何处[3]。其中栓子的判断以连续至少2层图像上都观察到充盈缺损,并且结合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多方位观察;(2)将伪影程度分4级(无、轻、中、重);(3)肺动脉分支级别的判定:以肺动脉主干为第1级,左右肺动脉为第2级,肺叶动脉为第3级,段动脉为第4级,Ⅰ级段动脉为第5级,Ⅱ级段动脉为第6级[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查,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PE27例均顺利通过检查,未发生对比剂过敏等不良反应,肺动脉增强良好。阅片医师之间的诊断一致性很好。2组肺动脉栓塞情况见表1,2组都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研究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图1AB、2AB)。2组原始横断面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经过工作站重建所得的图像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PE是常见多发病,死亡率约20%~30%,及时抗凝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至8%[5],正确及时的诊断是关键。PE的栓子主要来源于深部静脉血栓,其中75%~90%是由下肢、盆腔或下腔静脉内血栓脱落所致。少数栓子可以自行吸收,大量栓子往往造成肺循环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胸部平片、核素扫描、核磁共振(MRI)、DSA和MSCTPA。常规胸片检查作为初步的筛选手段,仅能对典型病例,可见到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的稀疏、纤细、肺透过度增加;核素扫描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差且不能观察肺动脉内情况而且定位受限,应用价值有限;MRI肺动脉造影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只能显示中央型肺栓塞,尚不足以指导临床治疗[6];DSA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伤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MSCTPA作为一种诊断PE的辅助检查手段自应用临床以来,已日益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水平。MSCTPA不仅可显示栓塞的部位,发现肺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明显地提高了肺小血管、血管内栓子和外周肺动脉的显示率[7],还可以显示栓塞的范围,可同时观察肺实质、纵隔、胸膜和胸壁的病变和PE的继发改变,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多次重复检查,观察并评价抗凝或溶栓治疗效果,对PE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医院已将MSCTPA作为PE的常规检查方法,取代了核素扫描和有创伤的DSA检查。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MSCTPA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显示PE患者包括肺亚段动脉在内的各级肺动脉均可受累,其中肺动脉主干最少受累(10.0%),肺段动脉次之(29.2%),叶肺动脉受累最多(60.9%),研究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伪影也明显少于常规组。MSCTPA诊断段PE敏感性达86%~100%,特异性达92%~100%[8]。多层螺旋CT机(8层)可以15s左右的时间完成全肺的扫描,可以在窄的时间窗内完成扫描,保证扫描在造影剂高峰时相内完成,清楚地显示较小级别的肺动脉。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主要依据是栓子,应注意扫描技术和最佳扫描时间选择,延迟时间过短,上腔静脉及右心房内对比剂浓度过高,与周围组织反差过大,产生大量伪影,影响右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延迟时间过长,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下降,不易显示栓子,造成肺动脉成像难于进行。文献报道MSCTPA对亚段及以下水平PE的诊断存在一定限度,同时MSCTPA在20mA以下低剂量扫描时,肺尖部伪影较常规组明显,表现为粗细不等、黑白相间的条状伪影[9]。伪影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与机器本身性能有关外,患者因素引起的更为多见,如呼吸运动、心脏及大血管搏动、体内或体外高反差的高密度物品等,都会产生伪影。CT图像质量的优劣除了正确设定扫描参数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伪影是否能被有效抑制。常见的伪影有折叠伪影、相关噪声伪影和运动性伪影,前二者可通过改变扫描技术、参数来抑制伪影的产生以改善图像质量。为克服该部位伪影,可采用分段扫描,适当增加肺尖部的扫描剂量。同时肺血管成像时窗宽、窗位以及亮度、对比度的调整,也是能否很好显示栓子及血管情况的关键;运动性伪影又分为呼吸运动伪影和心脏大血管搏动性伪影。呼吸运动伪影的产生是由于患者闭气不良导致图形变形和模糊,消除这种伪影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训练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注意闭气即刻防止其产生。而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导致的传导性运动伪影通过上述方法是无法克服的,因为这种伪影是由于心血管波动所致[10]。

心电波门控是根据人体表心电信号波形特点,利用ORS波峰值触发图像采集,其基本原理为:人体表心电信号经过传感放大后,进行R整形放大,提高R信号电平,抑制掉其它波信号,然后将整形后的R波(方波)信号送入计算机接口电路,计算机自动识别R信号,控制图像采集起点,并能识别心动周期T(R—R间期)和心率。回顾性心电门控是对MSCTPA后获得的容积数据,根据同步记录下来的心电图,在工作站选取不同的R-R时相触发的一段扫描数据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心电相位的确定是以R-R间期为基础的。由于心动R-R间期的47%~50%时心室处于完全舒张状态,此时产生的搏动性伪影最小。在PE的诊断中,应用心电门控技术有助于消除心脏的搏动伪影,可以把由心室运动引起的伪影降到最低,只剩下由于动脉收缩引起心脏运动伪影,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心电标记的三维图像,运动伪影少,可逼真地显示肺动脉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提高了对PE的诊断正确率。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一些缺点:(1)需要更小的螺距,在相同准直器宽度下扫描同样的范围就需要更长检查时间,对严重呼吸困难和病情危重的患者难以实施;(2)增加了放射线的辐射剂量,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辐射危害;(3)对于心率不齐及心率失常的患者不宜应用对于心率>80次/min的患者,效果也不好[11]。

参考文献

[1]Ghaye B,Szapiro D,Mastora I,et al.Peripheral pulmonary arteries:how far in t he lung does multi2detector row spiral CT allow analysis[J].Radiology,2001,219(3):629~636.

[2]任华,路晓东,张传玉.等.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重建方法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03~1206.

[3]王青,马祥兴,李传福,等.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11.

[4]江安红,刘斌,余永强.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肺栓塞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517~1520.

[5]戴建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85~887.

[6]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32~436.

[7]Remy-Jardin M,Mastora I,Remy J.Pulmonary embolus imagingwith multislice CT[J].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5):507~519.

[8]赵力,朗志瑾,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华医学杂志,2003,37(4):307~310.

[9]何新华,胡永胜,郑吉力.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6):384~387.

[10]潘自来,张欢,宋琦.等.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与常规HRCT肺部扫描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杂志,2003,22(8):666~669.

CT肺动脉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集的1836例胸主动脉手术后患者,其中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AVAR)638例,胸主动脉替换术1198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采用主动脉CTA检查。共计16例(0.87%)发生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70岁,平均(51.2±8.1)岁。1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处理方式、术后至发现假性动脉瘤的时间以及后续治疗方案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螺旋CT,心电门控FLASH模式扫描方案。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X线管旋转时间为0.28 s/圈,扫描准直0.6 mm×128,层厚0.6 mm,层距0.6 mm,螺距3.2∶1,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400 m As。对比剂采用两相注射法,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推注高浓度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比醇350 mg I/ml),流速4.0~4.5ml/s,对比剂总量根据扫描时间及注药流速决定[总量=注药流速×(扫描时间+15 s)],随后以相同流速追加30 ml生理盐水。应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感兴趣区(ROI)置于降主动脉近段,ROI内CT值到达100 HU时延迟10 s自动触发扫描。患者屏气由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并在60%R-R间期时相开始扫描及采集数据。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由自动得到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乘以特定的转换系数K获得。转换系数K值参考欧盟委员会质量标准指南,K=0.017 m Sv/(m Gy·cm)。再次手术后随访时间按术后1、12个月逐年查1次CTA,患者突然出现胸痛等症状时可随时检查,以患者死亡作为随访终点。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3数据重建及图像分析

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进行全主动脉数据重建,采用B30 Medium Smooth算法,层厚1.1 mm,视野320 mm×320 mm。重建数据在Vitrea2.0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诊断以二维图像为主,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破口、有无血栓及血栓多少,分别测量假性动脉瘤纵向及横向直径、破口大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直径,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假性动脉瘤需测量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按照我院临床经验,将血栓量分为3级:1级:少量血栓,占瘤腔面积30%以下;2级:中量血栓,占瘤腔面积30%~60%;3级:大量血栓,占瘤腔面积60%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利用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部位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发生时间、瘤腔内血栓量、破口直径,利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比较不同部位主动脉术后瘤体最大截面积,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次发病症状

6例无任何临床症状;10例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胸痛5例,发热2例,咳嗽2例,胸闷4例,声音嘶哑2例,呕血1例,咯血4例。

2.2 再次发病时间

16例患者第一次手术至发现假性动脉瘤的时间2个月~35年。

2.3 假性动脉瘤的证实

除1例因白塞病进行保守治疗外,其余15例进行再次手术。6例行TAVAR术,术中造影见造影剂在主动脉腔外充盈,证实为假性动脉瘤;9例行开胸手术,术中证实假性动脉瘤,术后病理动脉中膜弹力纤维变性、断裂,平滑肌细胞变性,见血栓。

2.4 假性动脉瘤的CTA特征

16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均位于主动脉轮廓外,单发。偏于一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瘤体,瘤体面积7.4~198.9 cm2,平均(25.2±3.4)cm2,瘤壁较厚,边缘毛糙,瘤腔较小,形状不规则。15例伴有血栓,呈环形或不规则形,占据瘤体大部分(图1)。1级血栓6例,2级血栓4例,3级血栓5例。14例可见破口与瘤腔相通,破口常位于主动脉前壁及侧壁,破口直径4.0~18.0 mm,平均直径(11.2±4.3)mm,2例未见破口,瘤腔内未见造影剂充盈,可见气液平面(图2)。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瘤腔内血栓量及破口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瘤最大面积及动脉瘤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10例轴位及冠状位CTA显示假性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其中5例心包增厚粘连,4例与肺组织粘连,2例与椎旁组织粘连。

图1男,46岁,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CTA轴位可见人工血管旁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瘤腔不规则并大量血栓形成(箭,A);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胸主动脉CTA冠状位可见人工血管旁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腔内大量血栓形成(箭,B)

图2男,70岁,主动脉弓降部TAVAR术后2年,胸主动脉CTA轴位可见主动脉弓旁假性动脉瘤形成,无破口及造影剂充盈,内可见气液平(箭,A);主动脉弓降部TAVAR术后,胸主动脉CTA容积重建图,主动脉弓部支架旁未见造影剂充盈(箭,B)

2.5 随访情况

随访至2015年7月,进行再次手术的患者随访15 d~4年,平均146 d。1例二次手术行胸主动脉替换术后2个月发生主动脉弓远端破裂死亡,1例二次手术后2 d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15 d死亡。

2.6 有效辐射剂量

16例CTA扫描DLP为(295.67±84.51)m Gy·cm,ED为(4.21±1.23)m Sv。

3 讨论

胸部CTA是目前胸主动脉术后常用的检查手段,不但可以直接显示术后人工血管或支架的位置、形态、腔内有无血栓,还能同时观察人工血管吻合口情况,支架与主动脉壁贴附情况,人工血管或支架周围有无造影剂渗漏,周围组织有无感染征象等。随着CT扫描设备的发展更新,现有的低剂量CTA更适于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检查。本组病例均采用低剂量扫描模式,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进行CTA扫描,患者接受的有效放射剂量为(4.21±1.23)m Sv,图像质量完全可满足诊断及随访要求。

Siminelakis等认为吻合口部的假性动脉瘤是心血管手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Alimi等[7]强调EVAR术后患者需终生监测,因为I型内漏可能会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本组16例患者术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均可发生假性动脉瘤,主要发生在主动脉缝合处、人工血管支架近端或远端,推测吻合口瘘及支架I型内漏可能是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验证了Siminelakis等[6]及Alimi等[7]的推测。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吻合口张力、吻合技术、感染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8]。I型内漏由支架两端与主动脉壁之间无法紧密贴合而形成,是最常见的内漏,多位于移植物近端,CTA图像上表现为支架近端高密度对比剂聚集[9]。内漏是EVAR术后最为常见、对疗效影响很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5%~50%,指支架型血管置入后在移植物腔外、被旷置的瘤体及邻近血管腔内出现活动性血流的现象。无论高流量型(I型内漏)还是低流量型内漏(II型内漏)均有导致瘤腔继续增长从而造成瘤体破裂的潜在风险[10]。16例患者中升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现时间及最大瘤体面积与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胸主动脉术后升主动脉部位假性动脉瘤出现时间早、体积大,可能与升主动脉周围组织少、间隙大有关,出血不易被包裹,大量出血可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也易至患者死亡,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感染可能是胸主动脉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第一次手术后发生纵隔炎预示着患者将来可能出现假性动脉瘤[11]。升主动脉吻合口部位是术后发生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常见部位[12]。本组4例发生升主动脉吻合口处假性动脉瘤,但均未证实与感染有关,是否存在其他引起假性动脉瘤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是胸主动脉术后危险并发症,患者可无症状,吻合口瘘和I型内漏是可能的主要原因,假性动脉瘤发现的时间及瘤体的大小在主动脉不同部位可能存在差异,但因为主动脉术后假性动脉瘤属于罕见病例,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其发生病因及特征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Ingoglia M,Pani S,Britton L,et al.Ascending aortic pseudoaneurysm.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1,25(6):1098-1100.

[2]Mohammadi S,Bonnet N,Leprince P,et al.Reoperation for false aneurysm of the ascending aorta after its prosthetic replacement:surgical strategy.Ann Thorac Surg,2005,79(1):147-152.

[3]Malvindi PG,Van Putte BP,Heijmen RH,et al.Reoperations for aortic false aneurysms after cardiac surgery.Ann Thorac Surg,2010,90(5):1437-1443.

[4]Settepani F,Muretti M,Barbone A,et al.Reoperation for aortic false aneurysms:our experience and strategy for safe resternotomy.J Card Surg,2008,23(3):216-220.

[5]汤连志,姜洪,吴宝金,等.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在胸痛三联症成像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3):200-203,208.

[6]Siminelakis S,Baikoussis NG,Arnaoutoglou EM,et al.Aortic false aneurysm at the distal anastomotic suture line after aortic arch replacement;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2,16(6):835-838.

[7]Alimi YS,Chakfe N,Rivoal E,et al.Rupture of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fter endovascular graft placement and aneurysm size reduction.J Vasc Surg,1998,28(1):178-183.

[8]邱维诚,朱正纲,严浩然,等.食管贲门癌6123例外科治疗结果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1):26.

[9]White GH,May J,Waugh RC,et al.Type III and type IV endoleak:toward a complete definition of blood flow in the sac after endoluminal AAA repair.J Endovasc Surg,1998,5(4):305-309.

[10]刘家祎,李宇,张楠,等.20例心血管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CTA表现与临床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3):429-433.

[11]Itoda Y,Komae H,Yamamoto T,et al.Aortic pseudoaneurysm due to graft infection after invasive thymoma resection.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2,20(5):584-586.

冠状动脉造影什么时候需要做? 篇9

本刊记者: 最近接到几位读者电话,想咨询您是否必须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事,他们不了解造影,担心在术中发生危险等等,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冠状动脉造影么?

孙宏涛:冠状动脉造影需要从外周大动脉进导管。一般选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至主动脉根部,选择性地将导管送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它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及病变处血管的血流情况等,据此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它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所以如医生认为有必要的话,该做就得做。

不能确诊者需要做

本刊记者: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呢?

孙宏涛:冠状动脉造影最主要的目的是确立冠心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指征为:1.接受内科治疗后,心绞痛仍较重的患者,用来明确动脉病变的情况,进而考虑支架手术或搭桥手术;2.胸痛似心绞痛,但不能确诊者;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确定冠状动脉阻塞部位,便于行急症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4.已明确冠心病诊断需要选择治疗方案者(如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术或保守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非常宽,具体情况还需要医生具体判断。

本刊记者: 那有没有什么人是不能做的?

孙宏涛:一般来说,首先有碘过敏所致休克病史者不宜行冠脉造影,但碘过敏仅为轻度皮疹,可在使用激素的前提下或使用非离子造影剂行冠脉造影;其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第三,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第四,严重的全身感染或发热;第五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另外,还有一些高烧等情况下也不适合做,具体还需要医生判断。

有并发症但并不常见

本刊记者: 读者还是比较关心会不会有并发症等危险?

孙宏涛:毕竟是需要住院的手术,是手术就会有过敏反应等危险。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受损等副作用,还可能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损伤,局部穿刺处血肿等并发症。但是现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技术已比较成熟,一般较少出现副作用。应该说,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的手术,不要过分担心。

本刊记者: 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耽误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做造影时,该做时就要做。谢谢孙博士,我们下期见!

CT肺动脉造影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男19例, 女12例;年龄40~78岁, 平均58岁。主要症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29例 (93.5%) , 突发胸痛18例 (58.1%) , 心悸14例 (45.2%) , 双下肢肿胀13例 (41.9%) , 咯血4例 (12.9%) , 咳嗽、咳痰3例 (9.7%) , 发作性晕厥3例 (9.7%) , 头晕、腹痛1例 (3.2%) 。病史:下肢静脉曲张8例 (25.8%) , 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心病病史各5例 (各16.1%) , 骨折史1例 (3.2%) 。B超示双下肢静脉血栓14例 (45.2%) , 动脉氧分压下降10例 (32.3%) 。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 患者仰卧, 先常规平扫, 然后进行增强扫描, 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 (30%) 100ml, 注射流率3.0~3.6ml/s。延迟时间:20~25s。肺动脉重建层厚1.25mm, 间隔0.6 m m;或层厚2.5 m m, 间隔1.2 5 m m。扫描由膈肌水平至主动脉弓上水平。所有数据均经ADW4.2型工作站进行处理, 诊断以横断位为主, 以多平面重建为辅, 必要时行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肺动脉分支计算以每一个体2支肺动脉干, 5支叶肺动脉, 20支段肺动脉, 40支亚段肺动脉, 80支5级肺动脉, 依此类推。

1.3 结果

31例患者病变共累及肺动脉461支, 右肺动脉21支, 左肺动脉15支, 叶肺动脉47支, 段肺动脉141支, 亚段肺动脉164支, 5级分支76支。以右肺下叶最多发。本组病例确诊急性肺栓塞29例 (93.5%) , 以中心型充盈缺损为多见, 且多为段及亚段肺动脉, 其次为完全型充盈缺损;慢性肺栓塞2例 (6.5%) , 表现为钝角附壁型充盈缺损, 其中1例血栓内有钙化。本组出现“马赛克”征11例 (35.5%) , 肺梗死4例 (12.9%) 。

2 讨论

2.1 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胸部X线平片、导管法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肺灌注通气显影、超声和核素扫描。导管法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 但为有创检查且存在一定并发症、禁忌证, 风险大。磁共振检查对中央性PE可作出准确诊断, 对周围性PE有一定限制, 且检查时间长。肺灌注通气显影为非创伤性PE诊断方法, 但该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差, 且不能直接观察血栓。超声心动图对于显示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的血栓有价值, 经食管超声较好, 一般超声做不到。以上这些方法在基层医院往往由于设备条件有限而不能进行诊断, 因此胸部X线平片和C T肺动脉造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胸部平片为二维重叠显影, 仅能提示临床典型病例, 因此多排C T成为基层医院诊断P E的主要方法。

2.2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基本要求

本组病例根据患者情况, 对于高龄、危急、有心肺功能严重不全者, 均采用层厚2.5mm, 间隔1.25mm扫描, 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一次屏气完成胸部扫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并且对段及段以上PE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的显示均达到了满意效果。虽然层厚1.25mm能显示更多的亚段和5级分支栓塞, 但一味追求提高对小动脉显示率而不顾呼吸、心跳等因素影响反而降低了图像质量, 同时增加了患者射线量。层厚2.5mm扫描所需时间较短 (5~6s) , 还可以联合下肢静脉血栓扫描。如果仅进行肺动脉扫描, 即使危重患者在4排、8排CT上也能够完成肺动脉检查[2]。

2.3 诊断急性PE的临床意义

据内科溶栓治疗理论, 对于5天内的栓塞效果较理想。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仅要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还可以根据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的形态、位置、密度判断栓塞的急慢性及程度。急性P E的血栓一般都出现在大动脉内, C T表现为血栓位于血管中央, 周围出现对比剂环绕, 即中心充盈缺损, 如果造影剂充盈不均匀则表现为蜂窝状。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注射造影剂后跟随注射10ml生理盐水, 会对右上肺亚段以下肺栓塞检出率有所提高[3]。凸向腔内的附壁血栓也是急性肺栓塞常见表现, 而慢性PE则主要表现为在受累血管内出现凹向腔内的附壁血栓或中心出现对比剂强化, 或受累血管的管径小于与其伴行的支气管, 常伴肺动脉干的扩张和支气管动脉的扩张 (直径>1.5mm) 。较旧血栓内可出现钙化, 有报道在慢性肺栓塞患者中, 有约10%的病例可出现血栓钙化。血栓的形态和有无钙化可作为判断急慢性肺栓塞的一个标准[4]。

参考文献

[1]马大庆.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1127-1128.

[2]夏爽, 祁吉, 雷新玮, 等.16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行联合成像的技术优势[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1164-1168.

[3]李明山, 张勇, 戴金汉, 等.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1194-1197.

上一篇:专业写作教学下一篇:原始凭证会计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