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评委(共6篇)
青歌赛评委 篇1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二十八年里,广大电视观众共同见证了青歌赛的成长。大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年轻的歌者开启了放飞自己青春梦想的舞台。但近几届比赛,一些专家评委可谓是身处风口浪尖,他们的打分广受媒体和舆论界的争议。广大观众也会经常看到在同一种唱法中,评委的打分有时也是高低不同,相差甚远。诚然,这是与评委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派别有直接关系。但究其根源,却与各唱法在我国的创立发展息息相关。
一、美声唱法
起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学派主张打开腔体向前唱,呼吸方式是最为科学的胸腹式 (横膈膜式) 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音色优美通畅,刚猛中不失悠婉,有丰富宏大的共鸣和极强的穿透力。好的美声歌唱家的声音可以直达容纳几千人的音乐厅的最后一排。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美声的概念还停留在声音靠后、粗犷、苍老,唱中国歌听不清歌词,所以对于美声能够喜欢并欣赏的几乎都是声乐圈内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声乐教育界有一些苏联专家,他们的声乐方法较意大利美声有着较大的区别,教出的学生都是声音靠后进腔体,唱在共鸣管道里的方法。弊端就是声音老龄化严重、毫无穿透力、咬字不清。这种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得到转变,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艺术家传授了靠前、面罩共鸣的声乐理论,使得国际美声的理念渐渐被大众所了解。这些前辈艺术家们为美声唱法在现今中国的鼎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是历届青歌赛的常驻评委,为我国选拔了许多优秀的美声人才。
青歌赛的美声评委在近几届有较大变化,现今美声评席大部分已被新一代“海归”所占据,这些人基本上都有过签约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意大利米兰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这样顶尖艺术殿堂的经历或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声乐比赛中折桂。这群评委所持的评审尺度更为严格和全面。另外,这些“海归”评委在要求声音靠前的专业概念时与老一辈本土专家也有较大分歧。他们在面对两名不同声音概念的歌手时,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海归”评委针对一个唱得靠前,但腔体很挤声音很白的美声选手时,会给出相对不错的分数,而在面对声音松弛通畅,气息等方面都较为出色但声音靠后的选手时会给出一个低分;而本土评委虽然也认同声音靠前的概念,但当他们遇到上述两位歌手的情况时,会把较高的分数打给后者。
二、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
民族声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前期的专业框架要求。中国的传统戏剧对其发展的影响力尤为强烈。早期学院派体系的民族声乐代表人物有郭兰英、王昆、郭颂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对歌曲的处理,细致到韵脚、平仄与乐句开头和收尾,严谨得甚至可以媲美戏曲派别。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们经常有幸可以见到排练场上,老艺术家为一个乐句里的一小节和乐队研究处理几个小时。早期民族唱法在语言特色上考虑的因素较多,强调咬文嚼字规律上的差别,在风格的处理上强调浓郁地方特色的把握与处理。此外,他们在手、眼、身、法上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新派民族唱法的产生起始于我国美声唱法的普及和西洋管弦乐队的广泛应用以后,其专业要求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唱法的改变上。把传统唱法的由腔体 (喉咙、软腭) 的扁平打开,改变为与美声唱法相同的竖直打开;在气息的运用上摒弃上胸式收腹的那种弊端极大的浅呼吸法,改变为胸腹式 (横膈膜式) 联合呼吸法。从而使声音的音色较早期民歌宽厚,高音的能力与声音的穿透力大大增强。
所以,在新派民族唱法无限靠近美声唱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方不同的阵营:一派是以老艺术家们为代表的,兼有一些年轻理论家的拥促,他们主张可以借鉴与吸收美声唱法的一些有益于自身方法改进的理论,但必须要有自己原则性的保留,而对于声音服从咬字的理念更是根深蒂固,不容更改;另一派是新生代民族唱法的声乐家们。他们主张大范围地借鉴美声唱法的特点,兼顾老派传统民歌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独到之处。所以在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民歌评委的分数有时差别较大,就是因为两派民歌在声音理念与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而这样的分歧所造成的分数,对选手所造成的不公是显而易见的。直到到目前为止,民族唱法还没有其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公认的界定范围,一直在争论与探索中前进。面对这种环境,民歌的演唱者在方法的选择上会显得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青歌赛催生了民族唱法的分支———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设立于2006年的第十二届比赛,这项举措也被看作是对新老民族声乐的一次分解尝试。最早提出原生态唱法的策划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大赛原生态唱法评委的田青教授。各大网站刊登的田青评委和郁钧剑评委在央视现场的口水仗也表明了新老民族声乐的分歧。在第十二届青歌赛直播现场,有观众向评委询问为何这次民族唱法的选手得分比上一届要高?评委郁钧剑解释说,因为今年新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这样就使民族唱法更纯粹,标准更统一,所以民族唱法的水平高于往届。这一番话在现场引起田青评委的强烈不满。赛后,田青一脸愤怒地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对原生态选手的一种歧视,原生态是民族唱法的魂,是有价值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平等的。”并表示期望某些民族唱法的评委要以平常心看待原生态唱法。其实任何艺术都起源于民间,在真正原生态的状态下并不是返璞归真。况且,哪位歌手又能真正作到原生态呢?那么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真的能独树一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在我国有个特有的称呼———通俗唱法。在第十三届青歌赛上正式由通俗唱法改称为流行唱法。流行唱法的声乐理论其实与美声没有本质的上的不同。他们的区别在于流行唱法是通过麦克来连音箱;美声唱法是用腔体来做音箱。笔者认为流行唱法评委之间的打分区别之一在于其身份的不同:本身职业为歌手的评委打分的侧重点首先是演唱功底,也就是专业的能力。没有实力超群的技术何谈驾驭作品?其次才是作品和选手的契合度,包装舞台形象等方面;身份是音乐人的流行唱法评委,他们或是唱片公司的老总、音乐总监、词曲作家,在评价歌手的演唱时会把形象包装、作品的优劣、伴奏制作所运用的和声编曲和选手对情感意境的把握放在首位去考虑,而评判专业程度如何,他们并不是不看中,而是所知的并没有歌手评委那么深刻。当然也要看到还有一些同为音乐人的评委打分的标准天差地别,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组合唱法
有心人会发现,组合唱法单列出来评选只在2006年的第十二届大赛上出现过。到了第十三届以后又融入到各唱法之中。那么为何这种唱法单列出来比赛没有延续下去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组合演唱的评分标准在评委之中说法都莫衷一是。但在一个规则上他们却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和声。
毋庸置疑,和声在组合演唱里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和声的优劣并不应该成为评判组合水平的唯一尺度。曾荣获第十届青歌赛组合银奖的阿里郎组合,接受采访时谈及青歌赛评委把和声的好坏的评判尺度时,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说:“那些评委张口闭口就是没有和声就不是组合,错得实在太离谱。实际上组合因为人多,唱和声的确有优势,但如果每首歌都追求和声,而忽略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那千篇一律的风格没有任何意义,干脆别唱了。所以青歌赛以和声为惟一标准选拔新人,导致个别选手投机取巧,把别人的作品重新编曲,再大秀和声就得了高分,结果反而把有特色的组合挡在了决赛门外。”这只是一家之言,做不得数。但大家都明白的是:青歌赛评委应起到把专业标准概念性的作用,从而引导大众学会简单的欣赏和评判声乐表演,但是如果他们的整个尺度存在偏差,那观众的审美标准将会偏离到何处去呢?
青歌赛作为央视的一档黄金品牌赛事,一项声乐界认可度极高的专业赛事,能够蓬勃发展是所有人的期望。而大赛的评委是最能直接体现该赛事的专业性与公正性的特殊群体。评委的评判原则和声乐理念会直接影响选手的成绩,更会深层次的影响全国人民的文化发展方向。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和体会专家评委的打分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吴碧霞.“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谈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方法[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3]毕海燕, 国华.从文化的层面看“青歌赛”[J].人民音乐, 2006, (9) .
青歌赛评委 篇2
主持词
男:登上青春乐都的舞台!女:唱出伟大时代的风采!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青年朋友们!合:大家下午好!
男:五月,是青年人的时光,五月的和风,吹拂着年轻的脸庞,五月的日子,纪录着前进的脚步。
女:五月,是青年人的节日,五月的花海,簇拥着祝福的笑脸,五月的火炬,燃烧着激情的梦想。
男:怎能忘记,95年前的今天,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人,高喊“民主、科学”的嘹亮口号,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下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女:怎能忘记,一代又一代乐都青年,为了社会发展和家乡建设,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将满腔热忱播撒在这片广阔丰饶的沃土上,用知识和力量为乐都腾飞添彩增光。
男:在第95个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乐都区“三阳杯”第七届青年歌手大赛。
女: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乐都区委主办,同时感谢 对本次比赛的鼎力支持。
男:首先让我隆重介绍莅临本次青歌赛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的到来!女:为本次大赛担任评委的有:
女: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几位评委,他们将对本次大赛给出最专业、最公正的评判。同时还要欢迎台下的观众和歌迷朋友们,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让我们的比赛更加热烈和精彩!
男:经过前期紧张的预赛,共有12位选手进入到今天的决赛中,他们将为我们带来最优美、最青春的歌喉。让我们拭目以待!
女:本次青年歌手大赛采用十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所得的平均分就是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分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位选手表演结束后,评委将现场亮分,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将于上一位选手演唱结束后宣布。
男:选手出场次序以抽签形式决定。比赛将评出一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优秀奖 名。
男:好的,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我们的12位选手,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风采!
1、女:亲爱的妈妈,是你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是你叫我长大要听党的话。掌声有请1号选手沈小林演唱《最美的歌献给妈妈》。
2、男:感谢1号选手的精彩演唱!下面请评委打分!(报分)女:绿草青青,牛羊遍野。白云朵朵,花海无边。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2号选手马丹《我从草原来》献给大家,掌声有请!
3、女:有请评委为马丹打分!(报分)男:下面宣布1号选手沈小林的最后得分:
女:看见满天飞舞的风筝,我们都会想起那亲手折叠的纸飞机,已经被压在了箱底;看到背着双肩包蹦蹦跳跳的小朋友,我们才知道儿时的书包,早已被我们丢在角落里。沙包、粉笔、石子、陀螺......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试着忘记年龄,跟着音乐,回到这首《童年》里。舞台交给3号选手全小平!
4、男:听了全小平的演唱,您是否也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了呢?有请评委为全小平打分:
女:下面宣布2号选手马丹的最后得分:
男:独行的浪子,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无尽的行程。虽说相见不如思念,但又有几人不渴望与所爱的人相依相偎,天涯海角。无尽的旅程已经让人感伤,这思念更加令人断肠。有请4号选手张斐深情演唱《故乡》。
5、女:张斐的歌声将这首歌中的思念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请评委打分!
男:下面宣布3号选手全小平的最后得分
女:铿锵意为坚强、独立、自信,玫瑰意为美丽、感性、温柔,铿锵玫瑰是两者完美的结合,代表现都市年轻女性追求独立、热爱自由、感受生命的时代精神,而同时又保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赋予的含蓄、温柔、秀美的东方女性传统美德,铿锵玫瑰正是当代中国女性的完美诠释。下面将有5号选手龚永平为大家献上《铿锵玫瑰》,掌声有请!
6、男:感谢龚永平的精彩演唱,有请评委打分!女:下面宣布4号选手张斐的最后得分。
男:彩虹下流淌着美丽的传说,是它深深把我诱惑,从身边飘过的每一首情歌,我都用心静静的听着。有请6号选手王彩兄带来《火辣辣的情歌》,掌声有请!
7、女:果然够火辣,够热情~感谢王彩兄的精彩表现!下面有请评委为王彩兄打分。
男:下面宣布5号选手龚永平的最后得分!
女:阳光满天,绿荫满地,花香鸟语装点新世纪,梦的想的变成了现实,迎来一片欢天喜地。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7号选手阿哩哩组合带来合唱《欢天喜地》!
8、男: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几位年轻的歌者!有请评委为他们打分!
女:下面宣布6号选手王彩兄的最后得分!男:在和平年代里,我们更难忘那些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们。当革命胜利的礼炮飞到了歌乐山,振奋了渣滓洞的难友们,牢房里群情激荡。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就在江姐她们的手中诞生!下面有请8号选手苏春兰演唱《绣红旗》。掌声有请!
9、女:苏春兰优美的歌声仿佛又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民族觉醒的年代。有请评委为苏春兰打分!
男:下面宣布7号选手阿哩哩组合的最后得分!
女:雅鲁藏布千年奔流在神奇的峡谷,喜马拉雅万载守护着圣洁的高原。矫健勇敢的雄鹰飞翔在湛蓝的天空,玲珑剔透的雪莲盛开在银白的冰山。请欣赏由9号选手张明梅献上的《我愿》。
10、男:有请评委为张明梅打分!女:下面宣布8号选手苏春兰的最后得分!
男:微风是天空的馈赠,把广袤的大地吹醒!雨露是大地的馈赠,把绿色的生命滋润!吉祥的雨,吉祥的风,吉祥的春天来了!有请10号选手田红业演唱《吉祥》!
11、女:希望田红业的歌声能为大家送去更多吉祥!有请评委打分!男:下面宣布9号选手张明梅的最后得分!
女: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有请11号选手石大玲为大家献上歌曲《芦花》!
12、男:感谢石大玲的精彩演唱。有请评委打分!女:下面宣布10号选手田红业的最后得分
男:远远走来雪山阿佳,唱着动人的歌,飘着长长的发,轻轻走来雪山阿佳,盛开的雪莲花映红了她脸颊,雪山阿佳要让心中的歌飘在蓝天下。有请12号选手罗雪丽为大家带来歌曲《雪山阿佳》
女: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罗雪丽,感谢她的精彩演唱!有请评委打分!男:下面宣布11号选手石大玲的最后得分!
女:至此,我们的12组参赛选手已全部演唱完毕,在等待罗雪丽的分数和比赛最终结果之前,我们先邀请评委来为今天选手的表现做个简要点评。有请
男:好的,下面宣布12号选手罗雪丽的最后得分。
女:各位朋友,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角逐,第七届“三阳杯”青年歌手大赛的各个奖项即将揭晓。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各位参赛选手上台!
男:首先宣布的是获得优秀奖的选手,他们是: 女:请用您热情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祝贺!男:有请颁奖嘉宾上台为获得优秀奖的选手颁奖!女:获得三等奖的选手是
男: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有请颁奖嘉宾上台为获得三等奖的选手颁奖!
男:接下来,让我们期待二等奖的产生。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是 女: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有请颁奖嘉宾上台为获得二等奖的选手颁奖!
女:最后,相信各位都已急不可待想知道,本届大赛一等奖究竟花落谁家呢?我宣布,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是:
男:掌声送给他!有请颁奖嘉宾上台为 颁奖!
女:请各位观众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的12组选手,再一次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祝贺他们勇夺荣誉,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男:回首如歌岁月,我们用心描绘青春,以智慧和力量推动乐都跨越发展!
女:放情讴歌现在,我们畅想美好未来,以理想和信念祝福家乡展翅高飞!
CCTV“青歌赛”众议 篇3
■刘诗嵘
从电视上看了部分青歌大赛,我觉得比赛的组织工作还应再仔细、再认真一些。
首先,个别选手的演唱对曲目“掐头”不妥,例如5日的比赛中一位“美声”歌手演唱《茶花女》第一幕结束处的咏叹调时,可能为了迁就组委会规定的时间长度,将前面的宣叙调“E strano……”删去了,可是,屏幕上出现的歌词大意字幕却仍然是从宣叙调的译词开始,一开始就出现了技术失误。而且,这样演唱也难以将歌剧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使后面有大段花腔的Cabaletta成了无源之水,不能给听众一个完整的音乐戏剧形象。
任何歌剧的唱段都并非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要通过音乐来表达剧中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处境并塑造其形象的,它们常常由宣叙调、咏叹调共同组成,这位选手在《茶花女》这段咏叹调中的表现不够理想,作品被“掐头”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呢?另外,在素质考核的视听题当中还出现了莎拉·布莱曼“反串”演唱的《图兰朵》里面作曲家原为男高音角色写的“今夜无人入睡”的场面,我认为出题者是在误导歌手和观众,任何歌剧中的唱段都是由特定的角色演唱的,而这角色又都有特定的性别和声部,不能任意篡改,莎拉·布莱曼在国外爱怎么唱或是爱怎么“糟改”名著,我们无法干涉,但决不能认同她的这些做法拿到央视主办的全国性音乐大赛上来,还当作考核选手的题目,更显得我们太掉份儿!
另外,由于这次比赛是将民族(包括原生态的民间歌手的演唱)、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放在一起的,而综合素质的考核却又不分具体对象全凭歌手们“碰运气”地选题,这就有了太多的偶然性甚至不合理性,因为,歌手们的知识范围以及文化修养都因为其成长环境、条件甚至所接受的专业培训而千差万别,怎么能够往同一个框框里面套呢?我尤其同情那些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手们,他们朴素的歌声常常使我感动,但是当我看见他们在五花八门的“素质考题”前面茫然无措时,我真想问那些出题的老爷们:你们是何居心?以前我就曾经写过对于素质考核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要更加重视歌手对音乐的感受、分析能力,不要搞什么押宝式的“猜题”,不料这次大赛的组织者对于让歌手们“撞大运”的素质考核方式还是乐此不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该不该改呢?
评委有分岐
■齐从容 蒋楠
5月3日晚,在青歌赛第三场比赛时,很多观众发短信和留言,请评委回答这次选手的得分为什么普遍比上一届要高,监审组让郁钧剑谈了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今年本届新增设了原声态演唱,把原生态从民族唱法中单列出来,这样一来就使得民族唱法更纯粹,标准更统一。所以民族唱法的水平就高于往届。第二,因为今年取消了职业组和非职业组的划分,不同组别的歌手都集中到一起,这样也显得歌手的水平高了一些。
孰料郁钧剑这番话,引起了音乐学家田青的反对。田青在现场听了郁钧剑的回答后,认为:原生态是我们民族唱法的“魂”,是有价值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平等的。田青教授表示期望某些民族唱法的评委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原生态唱法,不要有另眼相看的心态!
青歌赛评委 篇4
青歌赛民族唱法风格雷同的倾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 众多歌手演唱的音色过于接近;第二, 演唱风格趋于单一化。这两种现象直接影响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那么, 这种风格雷同的原因何在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教学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音乐院系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近几年来, 我国专业音乐院系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一, 忽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生长环境、人生经验、音乐感觉、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确定其不同的培养方向, 这就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最好体现。但是, 个别老师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原则, 他们往往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特定模式来教授所有学生, 使得众弟子声腔相似、无从谈及风格与个性。其二, 对民族民间音乐重视程度不够。自欧洲意大利唱法传入我国,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前辈们把意大利唱法的先验经验和技术, 融入到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 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追溯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院校——专门培养音乐技能的地方, 对于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如西洋唱法, 其理论认知仍停留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一些民族声乐的教师, 过分强调西洋唱法的长处, 忽视引导学生向我国悠久的原生态音乐、民歌、戏曲、曲艺的学习, 导致学生的演唱失去民族特色与风格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声乐艺术雷同倾向的产生。
2.评委与歌手方面
历届青歌赛民族唱法的评委都是我国民族声乐届的权威人士, 他们的评分标准主宰着选手们的成功与失败。因此, 许多参赛选手千方百计地投评委之所好, 在演唱风格及曲目的选定上, 都向评委们的个人口味靠拢, 这也是民族声乐艺术雷同倾向形成的一个原因。
近几年的青歌赛, 很多歌手都不约而同选择一些戏剧性较强的作品进行最后一搏, 如《梁祝新歌》《断桥遗梦》《我心永爱》《玛依拉变奏曲》等作品。选手们演唱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民歌几乎是看不到了。我们不禁感叹:民族唱法比赛本是为了选拔民族声乐艺术的人才, 而如今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传统作品以及行腔韵味为特长的演唱却被歌手们背弃了。笔者认为, 追求比赛的功效和利益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众所周知, 凡是比赛就可能关乎“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每两年一届的央视青歌赛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高水准比赛之一, 汇集了全国优秀的青年歌手。他们信誓旦旦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期盼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是情理之内的事。因此, 歌手不惜一切代价恳请词曲作家为自己量身定做参赛作品。有的歌手为了得到评委的认可, 会要求作曲家把声乐的技巧写到极限。
青歌赛旨在选拔新生力量, 因而重视歌唱技术无可厚非, 评委们对高难度的技术挑战一定会给予热情关注, 这也符合情理。可是, 歌手们不能为了取悦评委, 就抛弃我们传统声乐作品及各种传统变体。加之, 参加青歌赛的一些选手, 他们在演唱风格的把握上、个性表现上和乐谱处理上都操之过急, 尤其是近几年青歌赛上, 选手们更是对风格特色的追求兴趣呈下降趋势, 而对声乐技能的高度追求兴趣则日趋浓厚。
我们一定要清楚, 声乐技术的运用应该以个人条件、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为基本前提, 只有技术与艺术内涵互溶互补、有机结合, 歌者的歌声才会焕发艺术光彩。简而言之, 选手单纯追求技术技巧的不良趋向是导致风格倾向于雷同的主观原因和主要因素。
青歌赛的一些评委有意或无意地把难度、高音、气息、共鸣等技术含量当作评分标准, 产生了盲目鼓励选手追求所谓高难技巧的主观效果, 导致相当数量的青年歌手不屑传统声乐作品 (包括各种传统变体) 。
但我们也要看到, 大多数的评委对传统音乐是有感情的, 他们偏爱具有典型地域特点的传统民歌和我国优秀的艺术歌曲, 而这些歌曲恰恰是我国民族音乐的财富, 一定也是评委们内心的共同审美价值取向。所以, 我们不光要积极地创作优秀的新作品, 还要传承具有民族个性、民族韵味、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传统歌曲, 不光要鼓励技术含量高的演唱, 还要提倡富有独特韵味的演唱风格, 只有双管齐下, 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客观地讲,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倾向仅是一个苗头, 但从事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师、学生和歌手有责任去遏制这种不良端倪。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充分把握二度创作的创造性。“音乐表演自从与音乐创作相分离, 作为对第一度创造的成果——音乐作品的表演, 从而获得它的独立品格以来, 一直被人们称作第二度创造, 或再创造。”声乐作品的演唱, 要求歌者在把握其本质属性的同时, 通过音乐表现的二度创作达到作品品质的提升。在实践中, 音乐作品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摹本, 但并不代表演唱者随意而为, 因此, 若想体现声乐艺术的真谛, 歌者必须做到既重视原作, 又要在原作中寻找创新空间。如刘和刚演唱的《父亲》, 行腔和吐字十分独特, 其极具创新性的演唱感动了所有评委们以及电视机前的众多观众。总之, 声乐演唱作为第二度创造, 是赋予声乐作品生命的创造行为, 它不仅忠实第一创造者的原作, 尽可能地原样再现, 还必须对原作给予创作性的补充与丰富, 只有这样, 作品才能够焕发出生机勃勃。甚至有些演唱者的第二度创作, 已完全超出原作曲家的预想, 对作品的影响力起到了攸关重要的作用, 这正是声乐演唱第二度创作的意义所在。
2. 积极地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养料。从近几年青歌赛民族唱法的比赛中, 我们隐隐约约感到, 一些选手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文化素养不足。我们知道: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唱法的“母体”艺术, 其中有丰富的民族语言特色、多彩的民族风格、各异的民族情感以及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因此, 我们不但要学习国外科学的发声技巧, 还要一以贯之地保留我们丰富的“母体”文化, 只有坚持“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实现继承与借鉴的有机结合。所以, 民族唱法的选手们应自觉地爱上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典型的民族性的演唱风格。此外, “民族声乐师生应该把一部分声乐课搬出琴房, 走向田野山间, 河岸海边, 加大采风力度。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融入到劳动之中, 认真体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 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 同歌共舞。这样才能吸收到充足的艺术养分, 为民族声乐歌手和学生最终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做好充分的准备。”
3. 主动汲取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不知从何时起, 青歌赛民族唱法选手的演唱个性渐渐“模糊”, 走入了一个风格单一化的“误区”, 不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演唱风格。我国声乐艺术源远流长, 戏曲、曲艺、说唱等都是历史为我们流下的丰富的文化精髓。因此, 我们应该鼓励歌手们自觉地爱上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 并努力将其融入到演唱实践当中, 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民族唱法雷同的倾向性。第十二届青歌赛上的新作品《千古绝唱》, 选手积极地汲取了戏曲的唱腔, 使作品听起来婉转、绵长、韵味十足, 值得庆幸的是评委们也给该选手打了较高的分数。
综上所述,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博大精深。而当代的民族唱法经过对传统声乐艺术的不断的继承、借鉴和发展, 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演唱方法。所以, 今后无论在民族声乐教学、艺术实践, 还是在青歌赛的比赛中, 我们应坚持:“提倡艺术风格多样性, 尊重个体条件的差异性, 把持训练与实践的科学性的治学态度, 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汲取民族艺术精髓,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的倾向, 应该可以得到有效遏制, 有利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艺术局面。”
摘要:由央视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为引领中国声乐艺术的一面大旗, 为我国声乐艺术的阶段性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 青歌赛民族唱法组的演唱风格渐渐趋于雷同。本文以民族唱法风格雷同为引, 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展开论述, 旨在就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浅见, 希望对学术界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青歌赛,民族唱法,风格雷同
参考文献
[1]张小弌.我对民族声乐创新发展的见解[J].中国音乐, 2002, (04) :77-78.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孙治国.应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倾向的策略思考[J].文艺生活, 2010, (02) :38.
老年人看“青歌赛” 篇5
“唱”永远比说重要
■谈玄
一连好几晚都在看“青歌赛”。我五音不全,不识乐谱,看“青歌赛”,一则是消磨时间,二是移情养性。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瞅热闹”。不过,瞅多了,越发觉着困惑:“青歌赛”的靓眼处,不全在“歌”,而在于“歌”外。不说歌手们靓妆丽饰勾人眼球;更有余秋雨、徐沛东等大腕的点评,引得众媒体热捧;还有选手们在台上答题时惴惴不安、张口结舌。青年歌手大奖赛作为一场歌唱比赛,观众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听评委说”而不是“听选手唱”,这不能不说有点遗憾。
歌唱比赛,观众却不爱听歌,大约不是他们不想听,而是听不明白,不爱听。比如美声组比赛时,选手多演唱著名歌剧选段,大家多是听不懂,荧屏也没有出现歌词大意或者歌曲介绍,这段比赛自然曲高和寡,阳春白雪。
在观众都听得懂的民族组、流行组比赛中,选手也多选择演唱难度比较大但是不很流行的歌曲。这些我们不熟悉的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吸引力。回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青歌赛”上唱红一大批优秀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黄土高坡》、《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的动人旋律,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唱。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上一届“青歌赛”时,徐沛东评委就曾批评说:“有些歌手眼里只有评委,忘了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普通观众。”可是如今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选手爱飙高音,爱唱外文歌,却完全忘记选择作品更应该将技巧和自己的特质融合起来。
此外没有创新,也是让观众觉得选手演唱枯燥沉闷的一个重要原因。歌手们喜欢唱“大歌”,所谓“大歌”,一则是主题宏大,二则是难度高,可以得取高分。可是这样的歌曲难免流于模式化。再如今年新增的合唱组比赛,可能出于编曲配乐的考虑,几队选手不约而同地都选择演唱了《香格里拉》,这虽然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所至,但是一个晚上让观众听二三遍同一首歌,难免心生厌倦。
所以,也不怪观众对问答环节更加关注,甚至有人看“青歌赛”就是冲着评委去的了。单是醉心于“歌外景”,而漏了“歌中韵”, 捡了芝麻,落了西瓜。希望下届“青歌赛”选手们能注重修炼唱功,让歌声吸引观众,而不是靠花絮和评委留住观众的眼球。
(责编:孙展)
“青歌赛”惹老年人爱
■田芙月
“青年歌手大奖赛”,顾名思义是青年人的比赛,可“青歌赛”的电视观众当中中老年观众占据大多数。原因有三:中老年观众是收看电视节目的主力军;青歌赛严肃专业的风格为中老年人喜爱;节目当中引入了文史知识等中老年观众喜欢的内容。
“青歌赛”无论选手装扮和表演台风还是舞台设计都是走传统路线。评委们都是老百姓家喻户晓并且认可的演艺文化界名流,而且阵容强大也满足了观众“在一场比赛看最多的大腕”的愿望。选手唱的歌有民族、美声、流行、原生态,比纯粹演唱流行歌曲的其他选秀节目更吸引了中老年人这庞大的收视群体。
今年“青歌赛”的演唱类别分为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和合唱。其中,新增加的合唱比赛让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的设置,让今年参加“青歌赛”的选手达到两千多名,是历届“青歌赛”参赛人数最多的。合唱是时下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退休人员自发组建的合唱团体如雨后春笋,足见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因此,增加合唱这一新项目,无疑有增加大赛吸引力的考虑。既是有24年历史的“青歌赛”创新的体现,也是营销的手段。
在合唱比赛环节,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雄壮有力,他们的得分已经令其他队伍望尘莫及了,但是后面的武警合唱团更有风格,《我为祖国站岗》竟让人生出些许悲壮情怀。此外,我个人比较喜欢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的豪放自然,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候插队的大草原。
青歌赛的审美误区 篇6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可算是内地最早的歌唱电视选秀活动,从娱乐角度来看,本质上与时下地方卫视轮番上演的歌唱选秀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职场化,一个是市场化。
所谓职场化,就是与就业及福利升级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真正的选秀,类似于古代皇宫选秀女,这与其标榜的专业性、规模性关系不大。明显有别于央视青歌赛的市场化选秀活动,则意不在选,而在秀,一次性表演,一次性消费。
歌唱,重要的是独特特色。就央视青歌赛而言,一成不变的专业评委抱残守缺式的唯专业评判标准就是其一贯特色,在娱乐化的今天,这无疑就是其独特特色,也是其难得的独特看点和卖点,尤为可喜的是,本次大赛给了评委更多表现和表演的空间,此为难得看点。
专业评判标准没什么可质疑的,但“专业评委”值得商榷。就歌唱而言,甚至推而广之的艺术欣赏而言,如果受众诉求是泛化而非自娱自乐,那么评委就不应该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有“专业”必然就有“业余”,只设置专业评委,而无业余评委席位,甚至不提业余一说,无疑是对业余的一种蔑视,换言说也就是无视普通观众的审美。不过,此乃其独特特色,贵在坚持。
事关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考核环节,自设立之日就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为不少人所诟病。当然,那个“乐”无疑是看笑话者居多,而诟病者也多是些文艺百科小词典背得比较熟的人。
如果说当年的一档电视歌唱选秀活动能成为权威独大,与当年娱乐业不发达、央视传媒身份有关,那么如今青歌赛的权威地位则无疑只能体现在综合素质考核这个小环节上了。有了这个环节,各地的歌手就仿佛进京赶考的举子,不熟读四书五经,也该临时抱佛脚借几本文艺常识词典死记硬背些词条为好,因为大赛出题者的艺术审美及文化见识的综合素养也就大致如此。
当然,还是非常肯定综合素质考核这个环节的设置,因为它是该节目的独有特色,贵在蝎子粑粑独一份。不知道某些尴尬的选手真实的文化素养是否本就如此低廉,但可以肯定地说,整个娱乐业的从业者及潜在从业者,文化基础的平均线也就不过如此。可以说,这是文化素养考核环节设立的最大功绩。
本次央视青歌赛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堪称最大败笔的就是歌手自我介绍短片,与超女、快男对于个人身世洒狗血式的大书特书方式相比,青歌赛此番的歌手介绍短片制作水准无疑是低幼且指向不明。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青歌赛的主体观众群以中老年为主,这与专业评委的年龄结构倒是相映成趣。如果认同专业评委审美与中老年观众审美诉求一致的话,那么歌手自我介绍短片这类打情感牌的环节设置就与青歌赛的“专业性”诉求相悖。如果说歌手介绍短片只是为了节目转场之用,类似于戏曲幕间的插科打诨,那么这个环节大概也就仅仅起到这个作用而已。不给歌手形象减分、不影响评委往低了打分就算万幸了。
除了以上这些,谁还能告诉我,央视青歌赛还有什么亮点可言?千万别跟我说舞美炫目、灯光耀眼,那东西除了毁坏视力之外,只能证明一点:费电。
【青歌赛评委】推荐阅读:
评委问题预设09-15
领导和评委介绍06-25
评委现场点评词总结05-15
少儿才艺大赛评委点评05-24
对评委的感谢信06-18
辩论赛评委评分细则09-10
找规律教学设计评委稿06-2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08-18
智慧校园项目专家评委邀请函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