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移动监控(精选10篇)
实时移动监控 篇1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上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网络宽带接入形成的畅通为普通用户自由、快捷地交换信息提供了渠道,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换的手段, 本身无法保证传输内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当前, 黑客攻击、病毒传播、访问不良网站、发布违法信息等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破坏他人或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层出不穷。
目前存在一些利用Sniffer技术进行网络信息查看的工具, 开放的有Tcpdump、Sniffit等, 主要功能包括最基本的协议分析和二进制数据输出, 缺乏应用层协议分析, 而且没有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 信息难以理解, 使用很不方便[1]。部分商用产品如美国ISS公司、美国CA公司的入侵检测产品能够记录HTTP、MAIL等常用典型应用并回放, 但是支持协议有限, 而且仅作为入侵检测系统 (IDS) 的补充, 并非专用的信息监控工具, 我国在这方面更缺乏专用的产品。现有网络安全产品应用于宽带领域效果不好, 属于静态性质, 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本系统是一种实时网络信息流监控与分析工具, 以软件安装到笔记本电脑中的形式提供, 重点对应用层数据进行解析记录, 并提供图形界面, 能按照用户定义的监控和分析策略, 对网络数据流根据不同的协议、不同的原地址和目标地址, 或者根据用户定义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 将信息还原、归类, 还可以根据策略的设置情况进行不同的报警和跟踪。
1 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本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支持高速率网络, 能对高速网络进行信息监控;
(2) 支持策略定制, 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策略进行监控取证;
(3) 支持远程监控操作, 不需要在监控设备的现场;
(4) 支持反路由跟踪, 具有较强的定位攻击者的能力;
(5) 是企业信息安全保密的强有力手段, 是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为打击网络犯罪进行有效取证、定位攻击者的工具;
(6) 监控设备为黑盒子设计, 即插即用;
(7) 全中文图形界面, 简单、明了、易用, 操作的可视性强;
(8) 稳定良好的性能, 且与现有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
同时, 系统还能实现以下功能:
(1) E-mail监测。能够有效地监测内部信息的泄露;完成对特定用户所发出、收到邮件的监测;完成指定IP地址监测;完成多IP地址和多用户监测;记载邮件发送时间;记载邮件发送者或接收者;还原中、西文邮件, 以及邮件中的Attach文件。
(2) WWW监测。能够有效地监测反动、黄色等信息的传播;记录访问特定服务的用户名和口令字;完成对指定IP地址的监测;完整记录客户浏览时的各种文件 (HTML文件、图象文件、文本文件等) [2]。
(3) FTP监测。能够有效地监测“黑客”的特洛伊木马程序的植入;完成对指定IP地址的监测;记录访问FTP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口令字;记录用户在服务器上的操作过程;记录用户所有Upload和Download的文件;记录客户IP地址。
(4) TELNET监测。能够有效地监测“黑客”的攻击行为;完成对指定IP地址的监测;监测用户名和口令字;完整记录用户在服务器上的操作过程。
(5) 其他应用的监测。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定制, 并监测特定应用。
2 系统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在接入Internet的出口处对网络用户的监控技术, 在网络窃听和协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重点确保各种应用的还原以及工具的易用性。随着网络协议的扩充, 应用类型不断增多, 一些传输协议采用了加密处理, 对于发现的敏感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传输给予及时的干扰破坏。为此, 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1) 利用各种工具如tcpdump、Ethreal、NetXray等进行网络数据获取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底层数据快速获取与分析方法。
(2) 利用开放的网络应用客户工具, 比如ftp、telnet、mail、IE SDK等结合相应的RFC及其他有关文档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应用协议及其实现。
(3) 分析加密方法和加密协议如SSL、IPSEC等, 研究内部细节, 为分析加密应用传输作准备。
(4) 分析黑客工具, 掌握如何进行网络攻击和干扰, 包括欺骗、劫持和异常中止等行为。
(5) 研究分析流行网络交换机的数据镜像配置方法。
3 系统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本研究参考网络传输的协议标准和实现情况, 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进行设计, 即针对以太网的软硬件特点, 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从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不同层次进行实时分析并实现可视化输出。
考虑到大规模部署该类监视工具存在更多的技术障碍, 一般以移动工具形式使用, 因此, 在系统结构上采用紧凑结构, 在一台独立的笔记本电脑上即可实现数据获取与分析工作。
为了加强工具的可视化效果, 增强易用性, 采用了成熟的Windows XP作为系统平台。
考虑到网络数据可能存在突然大幅度增高的可能, 所以对于数据的处理采用了缓冲技术, 以防止数据的丢失。
对于获得的网络数据, 按照已知的网络协议进行分析和显示, 并保持较好的可扩展性, 以利于将来扩展其他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路线, 系统重点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
(1) 采用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使用智能化、高效率的分析算法、手段和措施, 应用网络窃听技术, 获得局域网络的底层数据以供分析, 进行网络访问控制。使用基本规则定义可以访问特定网络资源的用户, 从而确保只对网络资源进行授权访问[3]。
(2) 应用协议分析技术。对应用层协议进行分析, 并进行内容扫描。通过定义策略对内容进行检查, 防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电子邮件或Web发送敏感数据。
(3) 使用网络入侵检测、预警技术。自动探测来自网络流量的攻击模式, 定义URL阻塞。指定不允许用户访问的URL, 从而防止了非工作性Web冲浪及阻塞网络的游戏。探测到破坏或降低公司网络功能的企图 (如:搞乱FTP服务器、获得Web服务器上目录列表的企图或者读取网络上文件的企图) 后, 系统将立即发送警告。警告消息包括入侵来源、入侵活动说明以及如何对付这些行为的建议。
(4) 采用包检测技术、网络干扰技术。对非法网络行为的主、客体进行网络劫持、欺骗、屏蔽, 在隐蔽模式下工作, 在攻击者察觉不到的情况下, 对黑客的网上行为进行监视、捕获。保证及时中断非法操作, 并提供警告信息。
(5) 应用加密传输分析、端口分析、加密协议分析、公开密钥获取与分析、证书分析等技术。提供基于PKI和KMI技术的安全服务平台和公共安全接口, 开发PKI技术产品和应用系统, 达到接口标准化, 具有透明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和易用性, 以使本系统能与已有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实现实时的互动,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更新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4]。
(6) 使用高级反病毒引擎。探测包含计算机病毒的网络流量的病毒扫描引擎, 防止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载受病毒感染的文件, 并支持用户从公司站点得到最新和更新后的病毒特征码, 保护网络不受病毒的危害。
(7) 使用高效的图形界面研究技术。实现网络负载监控。对大数据量下各种网络应用进行实时跟踪、定位、过滤、显示等, 提供图形化界面。监控网络使用情况的方法可以是查看网络流量的实时图形, 或者请求特定时间段的网络流量分类报告。在设计上达到对用户友好、表达清晰、访问数据方便等效果。
4 系统的具体实现及测试结果
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网络窃听技术。包括使用软硬件方法获得局域网络底层数据供分析;
(2) 协议分析技术。包括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应用层相关协议分析, 重点是应用层协议分析;
(3)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4) 网络干扰技术。包括从各个网络层针对非法网络行为的主、客体采用网络劫持、欺骗、屏蔽技术, 保证及时中断非法操作, 并能提供警告[5];
(5) 加密传输分析技术。包括端口分析、加密协议分析、公开密钥获取与分析、证书分析等;
(6) 高效图形界面研究, 包括大数据量下各种网络应用的实时跟踪、定位、过滤、显示等。
系统运行过程截图如图1所示。
系统的测试结果, 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移动式宽带网络信息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 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监控手段, 能为各单位有效地监控网络资源的使用提供帮助, 监督人员网上的浏览情况, 安全部门和公安部门进行网情普查、监督上网人员遵纪守法和网络数据监控取证、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入、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证据挖掘、证据留存、防止黑客攻击、打击网上犯罪活动等提供技术支持。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宽带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的空白, 同时利用该项技术, 还可以研发出其他一些网络信息安全的产品, 为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安全等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军.网络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2]岑贤道, 安常青.网络管理协议及应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王新昌, 杨艳, 刘育楠.一种基于局域网络监控日志的安全审计系统[J].计算机应用, 2007, 27 (2) :292-294.
[4]范通让, 刘教民, 李斌.动态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1) :210-212.
[5]王宇, 卢昱.信息网络的安全控制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3) :133-135.
实时移动监控 篇2
另外国家质检总局也提出要求,比如: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在电梯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单位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研发和应用试点。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鼓励支持有关机构加快制定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促进相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系统研究和开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要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各地应明确使用维保单位作为电梯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推进使用维保单位开展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试点。要充分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群众和相关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推广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应用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
积极研发电梯动态监管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在此背景下,电梯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诞生了。电梯运行实时监控系统是济南智嵌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专门开发的一套电梯监管实时服务平台软件,该软件为免费软件,该系统可以用于小区智能化改造项目,小区智能化电梯监控项目。该软件的使用要在电梯内安装有网络高清摄像机。
济南智嵌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优势
1、系统可展示多个小区多个电梯的实时运行状况
2、电梯实时监控视频显示加flash动画演示,当发生故障时系统画面提示并及时报警
3、电梯运行状态叠加在视频画面上,通过系统在电脑就可看到电梯自身及各种运行参数,不必到监控中心查看
4、具备卡层报警、困人报警、开关门报警、短信报警等
5、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可根据时间日期调取叠加后的楼层监控画面,锁定犯罪嫌疑人到达过的楼层
6、比电梯卫士安装更方便,独立于已有的电梯监控系统,避免干扰的发生。
7、支持电梯内网络摄像机
8、可安装于局域网内任何一台计算机,可根据需要配置用户权限
9、日志查询功能。可以查询用户登录记录
10、数据备份功能。可以将监管视频以及叠加的信息以数字水印的方式保存下来,防止篡改
11、视频管理功能。管理硬盘录像机,可以管理多个硬盘录像机,监管视频实时记录
拓扑图:
济南智嵌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效果图
登录界面
大型压裂曲线实时监控系统 篇3
【关键词】大型压裂,串口,VC++, 压裂数据整合,3G网络,远程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 TE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14-02
1.绪论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油水井压裂工作量越来越多,其对增储上产作用越来越巨大,但是部分区块的普通压裂施工成本和施工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压裂效益却不理想,大型压裂因其高效益性将成为新的施工重点。然而大型压裂往往需要多套压裂车组配合施工,每套压裂车组有自己独立的仪表车监测各自的压裂数据,每套仪表车的数据只能在仪表车内监测,不能远程传输更不能和其他仪表车数据整合。
在本论文中,基于VC++环境下我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多车组压裂数据的整合并远程实时监控。首先,通过各套压裂仪表车的串口读取实时压裂数据;其次,通过小型局域网把读取到的各套压裂数据汇总;其次,通过本文的算法把各套压裂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3G网络远程发送到后台服务器;再其次,服务器把数据备份到数据库的同时,通过vspm软件把计算机端口虚拟成串口以实时转发数据给内网的监测终端机;最后,监测终端机使用专业的压裂分析软件FracProPT接收整合后的数据,并实时显示压裂曲线。方案设计图见图1-1。
2.系统模块的实现
本系统主要分为串口通信,网络收发,数据同步处理,虚拟串口共四个模块,下面分别介绍各模块的实现。
2.1 串口通信
目前,串口通信是工业控制机与底层硬件芯片的主要通信方式,串口一共有RS232和RS485两种物理接口标准,压裂大队的仪表车串口是RS232标准的。在VC++环境下,有两种编程方式实现串口通信:一是调用Windows的API函数,这种方法虽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使用方法及其复杂;二是使用Microsoft提供的ActiveX控件——MSComm,通过MSComm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实现串口操作,可以简化串口程序的开发[1]。在本系统中,我选择了MSComm控件。
使用MSComm控件操作串口需要四步:(1)把MSComm控件导入到开发的工程中;(2)打开并配置串口的函数编程;(3)响应MSComm控件的OnComm事件的函数编程,以便截获串口数据;(4)对串口数据分析函数的编程。
其中,在第(3)步编程中,需要注意调用第(4)步的分析函数。这样,当串口有数据时,MSComm控件会自动响应OnComm事件的函数完成对数据的截获,然后程序转入分析函数,在分析函数里针对压裂数据做专门的解析,并在内存中开辟空间做好备份副本的工作,等待网络模块的转发。
2.2 网络收发
网络通信连接主要有3个参数:通信的目的IP;使用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和使用的端口号。传输层使用TCP或UDP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进程提供并发服务时需要区分不同应用程序进程间的连接。套接字Socket就是通过绑定网络通信连接的3个参数,以实现多个程序进程的数据传输的并发服务[2]。
套接字Socket可以看成在两个程序进行通讯连接中的一个端点,是连接应用程序和网络驱动程序的桥梁,Socket在应用程序中创建,通过绑定与网络驱动建立关系。此后,应用程序送给Socket的数据,由Socket交网络驱动程序向网络上发送出去。计算机从网络上收到与该Socket绑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相关的数据后,由网络驱动程序交给Socket,应用程序便可从该Socket中提取接收到的数据。
套接字Socket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构件,无论是3G网络通信还是局域网通信,都要使用Socket技术。为了简化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微软的MFC对底层的套接字函数进行了封装,提供了CAsyncSocket类和CSocket类[2]。其中CAsyncSocket类只是对套接字进行简单的封装,使用起来比较繁琐。本系统选择使用更高级封装的CSocket类编程。
使用CSocket类开发网络程序需要四步:(1)在发送端配置好目标机的IP和端口,并编写建立套接字的代码;(2)在发送端编写要发送数据的代码,并使用CSocket类的Send函数发送[3];(3)在接收端配置计算机端口,并编写建立套接字的代码;(4)在接收端利用CSocket类的Accept函数接收数据,并编写数据处理代码[3]。
其中,在第(2)步中要把2.1中实时截获的串口数据引入进来,并实时使用CSocket类的Send函数发送给目标机。在第(4)步中,要实时处理好接收到的串口数据,并在内存中开辟空间做好存储工作,等待下一模块的调用。
2.3 数据同步处理
数据同步处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因为在实际试验中发现,各压裂仪表车每次发出的串口数据个数是不一致的,而且每台仪表车发出的串口数据个数也是无规律性的,随机性很强。数据同步处理模块就是要把从多台仪表车采集的串口数据在秒级时间上统一同步为一个数据组。这样再使用网络模块传输回后方后,经后方机的拆分就可还原出同步的两个数据源,可以进一步的数据整合处理。
因油田的大型压裂一般使用两套压裂车组,本模块的核心设计就是使用两个循环队列[4][5]作为两个数据容器。把每台仪表车获得的数据分别存入各自的循环队列,然后再把两个队列中同步的数据使用网络模块发送出去,留下非同步数据等待下次的同步处理。详细设计如下:(1)开辟两个线程专门监听两个压裂仪表车的数据源;(2)对两个数据源实时传来的数据分别做分析处理;(3)把(2)中分析的完整数据存入各自的循环队列;(4)开辟一个新线程检查两个队列的同步情况,把已经同步的数据编组发送出去。
其中需要注意三个子线程和主线程的耦合关系,各线程的开关变量设计。对第(2)步中的数据处理,需要分析数据是否完整,把完整的数据要保存好的同时,残片的数据也要保存好等待下次残片数据传来时的拼接处理。此外还要维护好两个循环队列的指针移动,特别是进,出队列时需要判断队列的空与满,并做相应的处理。
2.4 虚拟串口
通过网络发送回后方的数据是进入计算机端口的,而专业的压裂软件FracproPT只能接收串口的数据。使用vspm虚拟串口软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端口成功完成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虚拟串口连接及数据通信。原理图如图2-1所示:
通过vspm把服务器的端口A虚拟成串口C,把客户端的端口B虚拟成串口D,虚拟串口C,D通过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计算机端口实现了双向通信。其中虚拟串口C和D需要接2-1的串口通信代码。
3. 系统测试
为了测试本系统的功能,我通过读取并解析两个含有原始压裂数据的二进制dbs文件,把其中的二进制压裂数据重新转换成十进制流式的串口数据,以模拟两个压裂仪表车的串口数据源。
其中,图3-1是实时获取的两个数据源的组合数据,图3-2是两个数据源的压裂曲线组合。经过与原始两个独立数据源的严格分析和对比,1小时09分55秒的模拟采集共4195条数据记录无差错,测试取得成功。
4.总结
针对大型压裂多套压裂仪表车的数据不能无线传回后方,更不能数据整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使得大型压裂现场的压裂数据得到整合和实时远程监控。而且针对部分老式压裂仪表车没有串口源的问题,通过本文的技术方案,可以用“软件”方式接出一个串口数据源实时的转发出去,同时还不影响前线的生产。特别是解决了技术专家必须亲临仪表车观察压裂数据,不能同时监控异地其他压裂施工过程的问题,为油田压裂施工的信息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克江. 基于串口通信的实时压力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J].2009年第25卷 3-3期,p.127-128
[2] 宋坤,刘锐宁,李伟明. MFC程序开发参考大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 刑建春.基于GSM通信技术的无限测控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第4期,p.345-348
[4]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4
实时移动监控 篇4
1 需求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需求
系统具备交通拥堵状况信息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分析出拥堵路段。分析出拥堵区域和即将进入拥堵区域的人群,向其发送拥堵原因解释或绕行建议信息,并提供交通突发事件的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识别用户移动信令数据、交通状况必须有较高准确率,在应对交通拥堵的同时避免扰民。
1.2 关键问题分析
1.2.1 预测模型组合及决策、发布过程
(1)路段平均速度模型——路段通行能力(天气、节假日、历史数据);
(2)路段话务量行为分析(用户、位置、变化曲率);
(3)路段、基站出入流量的平衡判断(入流量、出流量、平衡曲线);
(4)信息发布及流程。
1.2.2 车辆识别与容量模型问题
(1)路边停靠的车辆、相关服务区、高速旁边省道、超市、菜市场、小区用户等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用户剔除;
(2)同一时刻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且被准确识别)数量超过多少辆满足基本的预测容量。
1.2.3 数据预处理及数据纠错、弥补
(1)重复数据(1车n车)如何识别和处理;
(2)错误数据如何识别和处理;
(3)部分字段数据缺失如何识别和处理。
1.2.4 交通状态判断标准模型
(1)交通拥挤的相关指标超过什么阀值才需要交通管理者进行干预或进行相关预警;
(2)需要对“拥堵路段”进行分析和预警,必须有拥堵评价规则体系。
1.2.5 路段划分与基站静态位置
(1)对道路进行路段划分是路段平均速度估计的前提和基础;
(2)用子路段的平均速度就可以较合理地表现整条道路当前的交通状态。
1.2.6 数据采集及时间间隔模型分析
间隔太小,车辆的运行位置及状态只有微小的改变或不变。间隔大,将漏掉许多重要数据,影响分析效果。
2 关键模型及算法
2.1 数据采集及时间间隔模型分析
若采集间隔太小,车辆的运行位置及状态只有微小的改变,甚至不变(受基站覆盖范围和切换的快慢影响),同时大量数据传输、处理会增加数据采集成本及加大“信令共享平台”接口负荷。若数据采样时间间隔增大,虽然可以降低采集成本,但同时也将漏掉许多重要数据,这会降低对车辆及其行驶路径的跟踪精度,影响道路交通运行状态的监控效果。系统数据采集周期应可以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相关经验进行调整。
2.2 车辆识别与容量模型分析(识别目标群体)
由于信息共享、路边停靠的车辆、相关服务区、高速旁边省道、超市、菜市场和小区用户等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用户剔除,精确目标群体。Ruey Long Cheu等人利用Intergation仿真软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若路段平均速度的允许误差小于5Km/h,欲达到95%的估计准确率,则需同一时刻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且被准确识别)数量超过10辆。所以,需要进行用户剔除规则配置和采集车辆容量配置,确保提高分析的准确度。
2.3 数据预处理及数据纠错、弥补模型分析
由于信号盲区、通信故障等原因,采集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故障,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针对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或修复。如重复数据、错误数据、部分字段缺失数据等。
2.4 车辆方向的判断模型及算法分析
基于2个以上基站相对位置的判断方法:通过经过基站A、B的时间,如T2>T1,以及基站静态位置的方向关系来判定。如图1所示。
2.5 交通状态判断标准模型及算法分析
有些交通波动会在道路的瓶颈处产生短时的车辆排队,但这种车辆排队往往能够自行缓解。那么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交通拥挤?交通拥挤的相关指标超过什么阀值才需要交通管理者进行干预或进行相关预警?对高速“拥堵路段”进行分析和预警,必须有拥堵评价规则配置。可以考虑采用聚类分析法等国际成熟模型、算法进行分析。
2.6 路段划分与基站静态位置分布模型分析
对道路进行路段划分是估计路段平均速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条实际的道路,必然会存在十字路口、弯道、信号灯等会引起道路车流明显变化的道路基础设施。若是将整条道路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必然会存在较大误差,所以,应以基础设施信息为依据对道路实行合理的路段划分,分别考察车流在各个路段上的行驶情况,才能获得较为合理的交通状态信息。
采用路段划分技术把道路分成若干个虚拟的子路段,再分别得出各个子路段的平均速度,用子路段的平均速度就可以较合理地表现整条道路当前的交通状态。
2.7 路段平均速度模型及算法分析
定义路段R1,并且包括基站{A0,A1,A2,A3…An},且A0至A1的固定距离为L1,当车C,从进入A0基站T0时刻,到切换至A1时为T1,则V1=L1/(T1-T0)。当经过n个切换后,得到该车在R1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2.8 路段、基站出入流量的平衡判断
进出某个区域的基站出入流量在统计上是平衡的,当某个区域基站出入流量不均等,则可以认为存在交通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区域基站出入流量平衡曲线如图2所示。
2.9 预测模型组合及决策、发布过程
影响因素的抽象、分解、组合,具体如下。
影响因素:平均速度(天气、节假日、历史数据)、话务量(用户、位置、变化曲率)、流量(入流量、出流量、平衡曲线);
其他判断因素:如主叫号码是122、120、110、119等用户行为进行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突发事件或拥堵严重;
信息发布及流程:拥堵信息发布流程、突发事件预警发布流程、目标人群确认流程、短信通知发布流程。
3 系统实现方案
3.1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图如图3所示。
3.2 业务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包括接口域、配置域、模型域、展现域、平台域等功能模块。
接口域:负责采集信令数据以及与第三方系统的交互。
配置域:负责系统静态信息的配置以及维护。主要包括拥堵级别配置、路段库配置、综合调度类配置、基站库配置、环境变量配置、出入路口配置、收费站信息配置、黑白名单配置、任务周期配置和预警信息配置等配置功能。
模型域:系统的主体部分,负责数据清洗、交通拥堵预测等任务。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模型、干扰识别模型、业务模型、重要参数管理、事件库管理和异常管控等功能模块。
展现域:负责交通拥堵信息展示等系统展示功能,主要包括GIS及门口展示、掌上应用两大功能模块。
平台域:主要包括短信发送平台、规则决策平台、报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等模块。
4 结语
基于移动信令分析的交通流量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能够对交通状况、突发事件及时监控、预测、报警,及时发送交通状况信息,进而对车辆进行正确疏导,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对即将进入拥堵路段的车辆及时分流,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打造基于该扩展架构的能力平台,在各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如交通行业、旅游景区、学校、商场、医院和体育场馆等。
摘要:基于手机信令的分析技术建设交通流量实时监控及交通状况发布系统,系统通过IF2接口从移动信令监测共享平台获取信令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用户话单数据分析及路段定义计算出路段行驶速度,根据预先设置的门限产生路段拥堵状态,通过短信、多媒体等方式将交通信息及时推送给目标用户,及时避免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关键词:信令,模型分析,算法
参考文献
[1]周蔚吾.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化设计技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陆化普,王长君,陆洋.城市交通拥堵机理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戴维·R·安德森.数据、模型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Dorian Pyle.业务建模与数据挖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实时移动监控 篇5
预警前置 过程监控 实时处置
税务总局进一步深化内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风险防控,关乎税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责任重于泰山。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专门印发通知,为加强各级税务机关权力制约和风险防控开出“药方”。通知要求进一步深化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覆盖至各级税务机关、覆盖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两权”运行的全过程,着力完善制度防线、流程防线、信息防线、监督防线,确保权力运行不出轨,党员干部不出事、少出事。各地税务机关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税务总局要求,积极部署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
强化监督 扎紧制度的笼子
税务总局高度重视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风险控制的规范,在税收业务、人事制度、财经规定执行和内部督察审计等方面先后制发了一系列文件,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在税务系统各项改革持续发力推进之际,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这样一个重要文件,有利于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解决作风建设中的一些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问题。”据税务总局督察内审司负责人介绍,该文件对形成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失职追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格局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监督是执法风险、行政风险和廉政风险的安全阀。风险如同一架天平,一边是权力,那么另一边一定得放上等量的制约和监督砝码。”陕西省国税局局长席七万说,通知为各级税务机关在中央纪委驻国税局纪检组职能“三转”之后,如何做好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了。
税务总局特别强调,内控机制建设要与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考评相结合,要与绩效管理相结合,正向激励与监督问责相结合,促进内控机制建设有效落实。为此,通知紧紧围绕如何解决权力运行“内部控制”这一核心问题,从基本制度、专项办法、操作规程多个层面入手明确提出要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内控制度体系。
借助科技 织好内控信息网
税务系统点多面广,涉及的执法权力和行政管理事项较多,要着力把这些制度和规范落实到位,以防范和控制执法风险与行政风险。税务系统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进行控制监督,是做好内控工作的有力支撑。
通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内控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将内控制度、操作流程、防控措施等固化到各类业务软件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税务系统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并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完善,丰富内控节点和指标,实现对每一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全流程动态监控,织细织密内控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控系统,实现对“两权”监督的全覆盖。
宁波市国税局纪检组长支勇认为,管理痕迹化、责任可追溯的内控信息化特点,可以有效防止人为因素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干扰,有效克服人为监督控制不够客观、不够公正、不够公平的弊端,为远程监督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为防范风险提供了手段,为税务系统的风险控制构筑了防火墙。
明确责任 牵住内控“牛鼻子”
谁检查的谁负责,谁主管的谁负责。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是内部风险控制的“牛鼻子”。税务总局把落实工作责任作为首要措施,明确各级税务机关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抓,督察内审部门承担牵头组织落实责任;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承担具体业务事项风险点的梳理和制度的完善,做好内控工作。
“过去,部分省以下税务机关在内部机制建设方面主要是完成上级机关布置的任务,主动性发挥不够。”青岛市国税局督察内审处董於青处长告诉记者,内控机制建设需充分考虑各地风险防控的实际,形成权责对应,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整体防控格局。
对此,通知突出压实责任、以查促管、以查促控。积极整合督察、审计、巡视等各方面的监督资源,定期不定期开展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检查。遵循“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责任,切实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各级税务机关,推动内控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现“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思想转变,促进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持续改进,确保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实时移动监控 篇6
为了提升电梯监控的先期故障预测和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能力,提高维护和保养服务的社会集约管理水平,保证乘客及电梯设备的安全,更好的为电梯用户服务,将电梯运行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及电梯维修人员在监控中心可随时检查每台电梯当前运行情况,当电梯发生故障,系统自动报警至监控计算机,使物业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并可以准确了解故障信息,迅速解决问题。
2 系统架构
系统有三部分构架而成,即前端监控节点、小区监控室、集约监控中心。
2.1 前端监测节点
功能职责:负责独立运行的电梯实时数据采集,并通过无线设备和小区监控室主站进行实时通讯,实时发送电梯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到小区数据库。
该节点主要设备:从站无线终端。
2.2 小区监控室
功能职责:负责小区内电梯监控节点实时运行数据接收、分站数据监控、关键报警发送和承担与集约监控中心数据同步通讯。
该节点主要设备:主站无线终端、分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监控工作站。
2.3 集约监控中心
功能职责:负责存储分站汇总上来的电梯运行数据,监控旗下所有电梯运行状态,根据汇总数据制定紧急抢修、定时检修、设备更新升级计划。
该节点主要设备:数据库服务器、数据监控工作站。
3 无线数据通讯架构
3.1 前端监控节点与小区监控室通讯
前端监控节点与小区监控室采用主从站工作模式,各个前端监控节点是从站,监控室主机是主站。
单节点与分站数据汇总过程:是每个独立运行电梯控制柜,该节点首先接受电梯设备送出的实时运行数据,然后通过无线设备与小区监控室的主站通讯,完成单节点与分站数据的汇总过程。工作逻辑如图2所示。
3.2 小区监控室与集约监控中心通讯
小区监控室与集约监控中心采用Internet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该过程采用定时服务方式进行无人值守自动数据同步。
3.3 小区监控室与小区和设备厂家工作人员紧急通讯
电梯在遇到紧急故障情况下,前端监控节点将故障或异常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给主站服务器,主站立刻通过移动通讯无线网络发送故障代码信息短信到小区工作人员和电梯厂家检修工作人员手机上,达到故障最快速度的被发现和进行抢修。如工作逻辑如图3所示。
4 程序工作过程逻辑设计图
4.1 前端监控节点数据发送逻辑设计
图4为前端监控节点数据发送逻辑设计。
4.2 小区监控主站数据轮训接受逻辑设计
图5为小区监控主站数据轮训接受逻辑设计。
4.3 小区监控主站到应急报警手机终端逻辑设计
图6为小区监控主站到应急报警手机终端逻辑设计。
4.4 小区监控主站到集约监控中心数据同步逻辑设计
图7为小区监控主站到集约监控中心数据同步逻辑设计。
5 无线设备选型
5.1 前端监控节点和小区监控室主站无线设备选型
采用西安达泰DTD433,该设备特性如下:
1)标准串口协议,透明的数据传输。
提供透明的数据接口,能适应任何标准或非标准的用户协议。自动过滤掉空中产生的假数据(所收即所发)。
2)适合于RS232/RS485串口连接,可以直接代替有线的RS485网。
DTD433提供标准的RS-232/RS-485口。DTD433接口波特率为9600bps,格式为8N1。
3)独特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保证高抗干扰能力和低误码率。
基于FSK的调制方式,采用高效前向纠错信道编码技术,提高了数据抗突发干扰和随机干扰的能力。大量应用于高压强干扰的电力系统监控。
4)多种产品规格适应于不同的传输距离。
在空旷环境,天线安装位置离地面高度大于2米的情况下,DTD433A可靠传输距离可达300m,DTD433B可靠传输距离可达1500m,DTD433C可靠传输距离可达3000m。
5)智能数据控制,用户无需编制多余的程序。
即使是半双工通信,用户也无需编制多余的程序,只要从接口收/发数据即可,其它如空中收/发转换,控制等操作,DTD433自动完成。
6)宽电源电压供电。
模组供电电源采用外接直流电压9-24V(电流大于1A)供电。
7)外壳精致、安装方便。
采用铝合金外壳,或者PVC塑料外壳,E型卡槽导轨安装。
5.2 小区监控室紧急故障短信发送设备选型
1)内嵌TCP/IP协议栈,支持多种协议,TCP,UDP,DNS,PPP,DHCP等。
2)高度集成GPRS和TCP/IP技术,将互连网和GPRS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完全透明传输模式,可完全取代数传电台,原有系统无须任何改动,最大限度减少系统更新的投入。
4)支持ALWAYS ONLINE(永远在线)模式,支持掉线自动重连。
5)支持GPRS在线数据传输,电话唤醒;当电话振铃6声时,自动远程复位。
6)透明模式下的短连接功能,链路的定时自动释放和激活重连。
7)实时动态刷新,有效解决了无线网络的“假连接”现象。
8)同类产品中体积最小,适合嵌入式集成。
9)并具有节能模式,适合移动设备使用。
10)可升级更新Firmware,获得更佳传输质量。
11)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及APN或VPDN专线等灵活组网方式,支持CLIENT和SERVER两种模式。
12)基于PING模式的心跳功能,保持链路畅通。
13)低功耗:处于睡眠状态时电流为3mA。
14)抗干扰性强:外壳采用冷轧钢板,坚固耐用,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种恶劣环境。包含图形化配置工具,轻松完成设备配置。
6 结束语
文中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线网的分散电梯的集约化监控系统,并验证了其可行性。该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将有效的改善电梯厂家与小区物业对电梯设备运行、检修、调优情况,以实现真正的智能楼宇。
该文作者的创新观点:将分散电梯设备实时运行信息汇总管理和通过稳定移动无线网络通讯方式实现快速紧急故障状态通知以及利用高稳定性、大数据量远程传输Internet网相结合的三网方式实现分布在各省份、各城市、各小区的分散电梯数据的集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廖惜春.基于nRF2401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
[2]无锡韦伯电子有限公司.电梯宽带网视频监控[Z].
业务实时监控方案 篇7
一、目标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库日志, 通过结合使用数据实时复制产品如Golden Gate、流处理产品如Stream和内存库如Timesten, 实现对业务受理数据进行及时监控的方法。主要目标是:
1、解决了数据获取的时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库日志的实时数据获取方法, 数据处理与存储采用流技术与内存技术, 全过程不写磁盘, 在低生产系统开销的情况下提升整体数据获取跟分析的性能。2、实时与准实时数据应用能力。提供高效的实时统计、实时监控与准实时分析能力, 将数据应用的响应时间由传统的天级提升到分钟、小时级。3、辅助快速决策。实时与准实时的数据, 能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如基于异常业务销售、办理波动, 迅速变更渠道资源如人员排班等工作, 又如库存变更与物流配送时间点合理安排, 提升厅店效率, 实现减员增效。最终实现将传统的业务分析从辅助决策长期目标向提供实时运营, 协助提高企业管控能力, 从而提升了企业数据信息的价值。
二、技术方案
本方案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五个部分。各模块的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1、数据获取模块。数据获取模块包括数据实时获取和数据实时加载两个子模块。当业务系统数据库因业务受理、业务回退等种种原因产生数据变动时, 数据获取子模块根据预定义需要监控的表, 通过数据复制产品实时捕获数据库相关变化LOG并转化成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传递到流处理模块或内存库。数据加载子模块获取的数据按既定逻辑要求加载到数据存储模块, 过滤清洗掉与实时分析需求无关的数据, 降低数据存储的压力, 并保证目标系统与源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2、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采用内存数据库作为存储介质, 对数据的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 一方面避免了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大数据量交易数据落地写磁盘对分析性能的影响, 保障了处理过程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内存数据库也为外部频繁的数据实时读取、调用与分析提供了高效的响应能力。
3、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实时数据汇总与准实时数据分析两个子模块。实时数据汇总依托流处理的强大在线汇总能力, 获取并提交展示对及时性要求最高、逻辑相对简单的信息。准实时数据分析基于内存数据库, 按照既定的周期如每10分钟, 对加载的数据做轻度汇总, 并进一步的分析挖掘, 最终提交逻辑相对复杂的分析结果。
4、数据应用模块数据应用模块在获取数据处理模块的结果, 并构建各类业务场景, 如实时统计, 实时监控, 准实时分析等。实时统计面向业务量、收入等最核心的指标, 展示当前累计发展量, 尤其在短期促销时可更显性查看成果。实时监控通过监控波动率, 设定阀值门限等, 及时掌握收入风险、渠道交易异常、库存情况等, 用于管控风险。准实时分析不仅对业务数据做简单的汇总, 还可以通过设定多个维度, 实现更细致的分析, 如各渠道横向对比, 基于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等。
5、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 包括调度管理、负载均衡、异常控制等。调度管理具备任务管理、依赖管理、并发管理等功能, 按时间定时生成或者按照事件触发任务, 在满足系统能力或优先级要求时派发, 控制整个系统程序有条不紊执行。负载均衡主要对主机集群的管理, 将应用均衡分配到各主机节点, 充分发挥集群的性能, 以应对实时、准实时分析带来的高并发、高负荷分析与访问。异常控制则在系统出现异常时, 如设备故障、程序故障时, 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
三、结语
实时移动监控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网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运行值班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新的隐患。随着“大运行”模式的推行,从35kV ~ 500kV的变电站均开始实行无人值班,将运行监视的任务落在了监控中心。一个监控中心管辖的变电站数量由原来的最多十几座变成了现在的几百座,监视信息量猛增了几十倍。行话说:监控是变电站的窗口,是调度正确处理电网事故异常的“眼睛”,因此,监控人员对监控告警信息的及时发现和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名词解释
1.1监控中心
具有远方遥控、遥测、遥信、遥调、遥视等功能,管辖若干个操作站,负责所管辖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和远方遥控、遥调操作;事故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接受调度命令,负责执行或转发至操作站。
1.2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监控运行的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了适应监控所需的信息分层、责任分区、间隔处理、操作防误与闭锁等多种功能。
1.3实时告警信息
监控系统实时告警信息是指变电站设备在运行参数越限、设备异常、状态变化等情况下在监控实时告警窗上显示的信息。一般分遥测量越限、保护信息、SOE信息、遥控记录、遥信变位、通讯状况等。
2 现状分析
2.1 监控中心实时告警信息状况调查分析
以本供电公司为例,220kV及以下变电站原来均采用“集控站”运行模式,集中监控的变电站数量最多的为12座,最少的才2座;总信息量最多的为8000多条,最少的为1000多条;平均每日上送的实时告警信息最多为2600多条。原先的48座变电站分属11个集控站,累计日平均上送信息为18600多条。在雷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短时间内上送的信息量更是剧增。
2.2监控人员现状
监控值班人员由原先各站总和的每值11人减为目前的监控中心每值3人。即现在必须由3人完成对48座变电站正常日均信息18600多条的监盘任务,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监控任务更是成倍增加。
2.3 新的运行管理规定对监控人员的监控要求
调度规程规定:一次设备发生故障,监控中心应在5分钟内将事故发生时间、现场天气、发生故障的具体设备及其故障后设备的状态、相关设备潮流变化情况汇报调度,并立即通知操作站赶赴事故变电所。操作站人员现场对一、二次设备进行检查后,在15分钟内再次向调度汇报现场检查情况、处理意见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有集中监控的变电所通过监控中心汇报。
3 提高实时告警信息监控效率的措施
3.1将告警信息分层分区分类上送至实时告警窗,以便监控人员有主次地查看,快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汇报
针对监控 中心管辖 变电站从35kV ~ 500kV,电压跨度大,各级调度要求不同的特点,将变电站按电压等级划分为3个子责任区:500kV监控责任区、220kV监控责任区、110kV及35kV监控责任区,切换至某一子责任区后,在实时告警窗上仅显示该责任区内的变电所的信息,必要时可以由3名监控人员各负责监控一个责任区。
同时,针对操作站为集中管辖一地区的变电所而建,当某一地区天气恶劣,致使该操作站所属多座变电站事故异常较多,需进行重点监控的情况,以操作站为单位,每一操作站设一子责任区,将变电站数量进行分解,这样,最多的一个操作站管辖的变电站也只有12座,为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样的分层分区设置,只需通过监控人员的简单切换即可完成,组拆灵活,而且每个责任区总遥信量最多为13000多条,只占总数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原先的“集控站”模式下的监控。
为了在事故异常情况下,监控人员能快速地从大量告警信息中找出最重要的先汇报处理,将告警信息按照重要程度和运行需求进行分类处理,使其上送至实时告警窗的不同页签,配以颜色和语音进行区别报警。在变电所信息导入之初,即将遥信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事故信息、异常信息、越限信息、变位信息和告知信息。
其中事故信息最为重要,因此不仅配置醒目的颜色,还配置语音音响,且只有在监控人员进行信息确认后才停止语音报警。当事故跳闸时,利用事故推图直接定位相应的报警信息及进入该变电站主接线图,以便监控人员可以快速查看、汇报。这样,在短时间多开关跳闸时,在众多的信息中,监控人员便可一目了然地找出最重要的事故信息。对于异常和越限,虽不一定非要马上处理,但也应及时通知操作站检查,因此,也配置语音提醒,而对于告知信息,一般只做事后查询分析统计之用,无需实时监视,因此,该类信息设置直接入库,不上实时告警窗。
3.2 对于无需实时监视信息,进行延时处理,以减少实时告警窗中信息的数量
对于“油泵打压”类信息,正常时仅是告知类信息,但打压不停止或某一时间段内打压次数超规定值时却是重要故障告警信息,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根据油泵启动打压超过15秒为“打压超时”的运行规定,将其延时15s发信,以达到类似油泵打压超时的效果;并在24小时内自动累计,若超过规定值则发“打压频繁”信息。
对于母线电压越限类信息,由于“母线单相接地允许运行2小时”的规定,以及母线电压均接入AVC自动控制调节,在历史数据中为每5分钟一个采点,因此,将其延时2分钟发告警信息;同时,母线瞬时接地信息也延时2分钟发信。以此确保发出的实时告警信息,即为重要告警信息。
3.3 对于变电站设备检修调式信息,进行有效屏蔽,以减少对正常信息监视的干扰
现场检修或投产前做调试工作时,上送信息非常繁多。利用监控系统可以对信息进行间隔屏蔽,而且可以选择屏蔽终端机号,即该间隔信息不上正常监控人员的实时告警窗,但可以上调式人员的告警窗,调试人员也可以对其进行遥控试验。信息屏蔽可以是单条,可以是间隔,也可以是全所信息,选择灵活,便利实际,这样可以使正常监控与调试验收互不干扰。
3.4规范变电站上送信息名称,统一信息的命名,加快监控人员对信息的解读,以便快速进行设备异常事故处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监控信息命名一般以厂站名、间隔名、信息组、设备类型和信息类型五部分组成。但由于各个时期的设备、厂家、规范、技术水平都有不同,因此,监控如此多类型数量的变电站时,对同一含义的信息在名称上却会有所不同;对同类型的设备在信息数量上也会设置不一样。这样,会造成监控人员需要大量的记忆内容和理解上的歧义,降低监控效率。为此,在新监控系统倒数据前,对原所有变电站的“三遥”参数重新进行审核,有不规范的、错误的及时进行更改,在通道切割时进行验收。对于正常运行无法处理的,则待设备年检停役时再做。而对于新投设备,则从设计上即参照自动化系统信息规范执行,并经监控和自动化专职审核,确保统一规范。
3.5将重要信息组合制作综合监视画面,以利监控人员对信息进行有效监视,无需多处查看,还可以防止遗漏监视
(1)针对500kV变电站数量相对较少,但却最为重要的特点,将主变负荷、油温、档位、冷却器、母线电压、交直流电压、通道状况、告警提示等均显示在一个监视界面内,正常时,监控人员只需监视此画面即可,做到事半功倍。
(2)针对110kV、35kV变电站容易发生母线单相接地和高压熔丝熔断,特别是雷雨季节,常有多座变电站发生接地现象,造成母线电压异常的特点,将各段母线相电压、线电压、3U0制成“母线电压一览表”综合监视,在电压超出正常范围时,会以醒目颜色进行提醒,使监控人员无需看实时告警窗文字即能一目了然。
(3)另外,还可以按照其它监视功能的需要制作如“无功电压监视”,“CVT统一监视”,“重要断面负荷监视”等综合监视画面。改进各类监视专用界面,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明显。
4 效果比较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实践,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监控效率。我们对实时告警信息进行了统计对比,实施上述优化措施后,总信息量降到原来的63%,对提高监控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多策略已被省公司列入电网自动化系统信息规范中。
5 结束语
肉类冷链:温度实时监控是关键 篇9
早在20世纪20年代, 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推广冷鲜肉;如今, 冷鲜肉的消费已经占生鲜肉消费的90%左右。冷鲜肉, 也叫冷却肉, 是经检验检疫合格后的生猪在屠宰后30分钟以内必须进入0℃的恒温车间进行迅速冷却, 使胴体温度 (以后腿肉中心为测量点) 在24小时内降为0~4℃;同时, 后续的分割、精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也必须在-2~4℃的低温环境中进行, 直至进入消费者的冰箱或厨房。而保证肉类在加工、运输、销售直到烹饪前的过程中始终处于0~4℃的环境中所应用的一套设备和工艺的流程总称冷藏链, 简称冷链。不同环节的冷链有不同的特点。
冷冻加工
冷冻加工环节主要涉及的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在对肉类产品进行处理时, 环境的制冷也非常重要, 因而不仅要使产品本身保持低温, 而且还要抑制环境中微生物的繁殖。而在屠宰加工厂, 使用大连三洋冷链提供的全套的DCR系列中央制冷系统可以满足整体对低温的需要。传统的氨制冷系统由于会出现泄露, 因而存在安全隐患。而目前比较流行的制冷系统是大型中央氟制冷系统, 具有自动化程度很高、无需专业人员职守, 可以根据生产加工步骤灵活自动调整系统的制冷量, 始终与加工需求的制冷量相匹配等优点;并且目前的氟制冷系统已经解决了以前制冷量没有氨制冷系统大的缺陷。180马力以内的氟制冷系统, 通常采用活塞机组;180~450马力的机组可以采用螺杆机组。
冷冻储藏
冷冻储藏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间、加工间等的制冷。整个制冷系统的蒸发器选择需要注意蒸发温度的设定和冷风机风速的要求。蒸发温度应该设定在-6~-8℃, 以保证蒸发器的换热温差 (TD) 不高于6℃;冷风机的风速应该不高于0.5m/s, 以降低加工过程中肉类的干耗, 最大限度的保持肉类的新鲜度。鲜肉的保存相对湿度以85%—95%之间为最佳。若湿度太高, 细菌容易繁殖, 再加上温度太高, 则会形成非常不良的环境 (最适细菌繁殖的环境) , 不利于肉的储藏;若湿度太低, 肉表面水分会过多的蒸发, 从而使肉干燥, 在表面形成褐色, 并且肉表面盐度增高, 肉中的血红蛋白会发生变化, 从而加速肉的腐败。而大连三洋冷链可提供适用不通用途和需求的各种型号的冷风机设备。
冷藏运输
肉类在加工处理结束后需要通过冷藏运输到达超市、菜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冷藏运输车是使肉类保持0~4℃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 而连续、精确、可靠的温度控制则是冷藏运输的核心。农业部提出的“菜篮子”工程, 主要是抓“菜园子”和“菜摊子”, 但却忽视了运菜的车子。因而对于将温度作为最基本要求的肉类来说, 应该尽可能的保证货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维持收货时的温度, 因为环境温度的细小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货物品质的恶化。对于冷藏货物, 必须将货物的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以保证货物质量不被破坏。冷却肉从供货商到配送中心的运输时间一般为2.5天, 如果运输温度控制在1℃、3℃和6℃, 则货架期分别为7天、5.5天和4.5天, 可见温度对冷却肉货架期的影响非常大。
冷冻销售
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该环节主要涉及冷冻冷藏陈列柜和储藏柜。目前冷冻销售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冷藏保鲜装置和冷藏陈列柜在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或冻品专卖店配置较为齐全, 但在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发展较缓慢;国产冷柜质量参差不齐, 性能不稳定, 常常造成冷链中断;进口冷柜价格昂贵, 令商家却步;我国目前能耗少的冷柜产品也仅达欧盟的B、C级能耗水平 (大连三洋冷链的陈列柜大部分为最好的A级能耗水平) ;冷链设备运行服务队伍尚未走向专业化、独立化。
肉类在超市的销售过程包括冷藏、二次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部分超市为了降低陈列柜的采购成本和运营电费, 会采用销售日配品的陈列柜替代冷鲜肉专用陈列柜, 这样很容易导致冷藏链在该环节过程中的中断。建议顾客在购买肉品时, 注意留心观察陈列柜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在考虑了生产日期的前提下, 位于立式陈列柜上部货品陈列区、卧式陈列柜中间靠近出风口下部的货品陈列区的商品冷藏效果通常要优于其他陈列区域, 因而品质相对也好。另外, 部分商家为了提高肉品的促销展示效果, 通常会将红色照明用于冷鲜肉销售, 从而造成新鲜肉的假象。
总之, 随着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 食品流通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加。如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冷链中, 如采用全方位GPS卫星定位系统、RFID冷链温度管理系统、WIS冷库管理系统、EDI数据交换系统等, 则可以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实施对食品冷链运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进而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冷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温度的实时监控重要。从食品原料到加工成品, 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必须保持同一个要求的外界温度, 任何一个细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导致细菌的滋生及食品质量的降低, 因而温度的控制是冷链系统监控的核心。
监控信息流实时数据同步 篇10
随着数据库技术逐步完善、成熟和发展,对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优化研究也逐步深入,优化技术和方法日趋完善和成熟,尤其在关系数据库应用方面。在这个背景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就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调度监控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可以提供发布 / 订阅功能 ,实现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操作及更新操作绑定到实时处理服务器上 , 对耗时、不敏感的操作绑定到统计分析服务器上,避免了服务器资源占用过多而导致信息延迟 , 保证了数据请求的实时处理。
文中针对系统存在效率和实时性低的问题,提出了数据库设计模式,结合发布 / 订阅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设计模式的发布订阅优化方法,可以解决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使信息可以顺利进行交互传输。
1 SQL Server 实时数据库工作原理
1.1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实时数据库把数据库分为内部、概念和外部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外部级最接近用户,这里所说的用户可以是调度监控系统、第三方应用程序等。概念级涉及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内部级最接近于物理设备内存和磁盘,涉及到实际的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库的三级结构是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数据库系统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1.2 数据库程序设计
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设计数据库有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数据库的目的要明确,要广泛开展数据的收集,设计数据库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明确目的。通常情况下,需求分析也是明确数据库建立的目的,确定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数据库相关功能,达到完善数据库的目的。2)概念模型的具体建立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也称为信息模型。3)把已经设计完成的E-R图转化为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主要是用于DBMS的实现。4)实施与维护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完成设计后,维护就变为重点。
1.3 数据库工作原理
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图,如图1所示。Master数据库保 存SQL Server中所有的数据库,如果不使用主数据库,SQLServer就不能启动。主数据库包括了用户系统登录、配置设置等信息。主数据库还有扩展存储过程,能够访问外部进程,从而能够与磁盘子系统和系统API调用等特性交互。Model是用来创建新用户数据库的模型数据库,可存储视图、用户等。创建新数据库时,新数据库会包含模型数据库里的所有对象。Tempdb在SQL Server每次重启的时候都会被重新创建,其中的对象是依据模型数据库里定义的对象被创建的。Tempdb还存有其他对象,如临时表格变量。当SQL Server被配置为复制分发服务器时, Distribution就会被添加到系统里。在默认情况下,数据库的名字就是Distribution,但名字可更改。这个数据库用来存储历史和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等的元数据。Msdb用于保存数据库备份、SQL Agent信息、DTS程序包、SQLServer任务等信息,以及诸如日志转移这样的复制信息。
2 SQL Server 数据库发布 / 订阅技术
在应用系统中 , 通常既有对数据的实时处理 , 又有大量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对大型应用系统而言 , 统计分析通常是非常耗时的操作 , 对系统资源的消耗非常大严重时会影响对数据的实时处理。尽管采用统计分析与实时处理数据分开存储策略、临时表技术等对系统进行了优化 , 有效提高了对大数据量的实时处理性能 , 但统计分析依然要占用大量的CPU资源和内存资源。进行数据量大、运算复杂的统计分析时 , 会对系统中的实时数据请求产生很大的冲击 , 严重时也会出现请求超时或死锁现象。
2.1 SQL Server 发布和订阅的创建
首先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上对需要同步的数据进行发布,然后在目标数据库服务器上对上述发布进行订阅。发布可以发布一张表的部分数据,也可以对整张表进行发布,还可以是存储过程和视图等。在SQL Server服务器下的复制节点,会发现有本地发布和本地订阅两个节点,右击本地发布节点,选择新建发布。接着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发布设置和选择数据库中的发布对象(如数据库的表或表的部分数据),来创建发布。发布完成后,右击本地订阅节点,打开新建订阅向导对话框,对发布服务器中数据库发布的消息进行订阅,接着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订阅设置来完成订阅创建。
2.2 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
2.2.1 SQL Server 发布 / 订阅
SQL Server数据库提供了数据发布和订阅功能。具体做法如下 :准备几台数据库服务器,让不同服务器做实时处理业务和做统计分析业务 ;通过设置数据发布和订阅的相关参数 , 可使服务器上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实现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将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操作以及所有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绑定到实时处理服务器上 , 将耗时、对新数据不敏感的操作绑定到统计分析服务器上。可避免因统计分析操作对服务器占用资源过多而导致的服务响应延迟 , 有效保证应用系统对数据请求的实时处理。
2.2.2 SQL Server与API调用交互
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提供的发布 /订阅功能和API模块,就可以实现发布异地数据库。可将其应用于电力调度中心的调度监控系统中,其利用API发布数据库通信结构,如图2所示。在电力调度中心设计总实时数据库,各个站段设计实时数据库,每个站所设计子站库,总实时数据库通过适配器对各个站段进行信息流实时监控,各个站段的实时数据库通过适配器对每个站所的子站库进行信息流实时监控。这种数据库设计模式对调度监控系统的信息流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可减轻服务器信息量大而造成延迟,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效率。
3 实验与分析
3.1 数据库同步实验
对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服务器发布和订阅的创建。创建成功后进行监控信息流实时数据发布订阅传输实验。假设两个数据库表中都没有任何数据,向两个数据库hysd1和hysd2中的operecord表中插入两条数据 :
运行实验的程序代码,然后我们查看两个数据库的结果,如表1所示 :
通过实验所得的结果表明 :基于数据库设计模式,服务器上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实现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
4 结论
(1) 基于数据库设计模式实现了异构系统的集成和发布订阅实现监控信息流实时数据同步。当系统程序代码运行时,服务器上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服务器两个数据库之间的实时通信。进行监控信息流发布 / 订阅传输时,实现了不同数据库之间实时数据的同步,并减轻了服务器CPU的负荷率,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对应用系统的优化具有实用价值。
摘要:实时数据同步是调度监控系统重要的性能指标。文中针对调度监控系统存在实时性低的问题,利用数据库设计模式,结合发布订阅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设计模式的发布订阅优化的新方法。通过数据库设计模式对发布/订阅模式进行监控信息流传输实验,基于数据库设计模式,实现了两个数据库之间监控信息流数据的同步,保证调度监控系统的实时性。
【实时移动监控】推荐阅读:
实时安全监控11-06
GPS实时监控05-15
实时监控软件05-24
远程视频实时监控08-25
业务实时监控方案10-26
安装实时监控请示10-03
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研制07-10
移动智能监控06-10
移动监控技术09-06
移动通信基站监控系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