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拮抗剂

2024-07-15

醛固酮拮抗剂(精选7篇)

醛固酮拮抗剂 篇1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物包括依普利酮、保钾低效利尿剂、螺内酯等,其中以螺内酯的临床应用历史最为悠久[1]。螺内酯具有较全面的抗醛固酮作用,且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体内水盐代谢。有研究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的排泄,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2]。该研究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旨在探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含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4~81岁,平均(62±2.5)岁,2型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9±1.7)年,其中糖尿病肾病3期27例,4期23例;观察组含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6~80岁,平均(63±1.2)岁 ,2型糖尿病病程2~17年 ,平均 (9±2.1)年 ,其中糖尿病肾病3期25例,4期25例。两组均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过敏者,均无高血钾、低血钾症状,均无其他治疗禁忌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厄贝沙坦口服,剂量为300 mg/次/d;螺内酯口服,剂量为25 mg/次/d。此外 ,两组还接受同样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一般护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1.3 观 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包括血钾、血清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等。

1.4 统 计方法

该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血钾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属于降压药,它能够抑制醛固酮的逃逸,也能削弱胰岛素的抵抗,对改善血管平滑肌的张力以及削弱血管与肾上腺激素的加压反应有积极作用。有文献资料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于临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同时还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辅助常规手段治疗糖尿病肾病,一方面能降低患者血压,另一方面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控制蛋白尿排泄情况[3]。该次研究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中常用的螺内酯配合厄贝沙坦及其他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发现,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血清肌酐清除率和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显著改善, 血钾浓度在3.5~5 mmol/L之间,属正常范围。血钾浓度变化不大,意味着螺内酯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会引起高血钾或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

血清肌酐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因其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因此能较准确地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如果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血清肌酐浓度就会升高。在该次研究中,患者完成疗程治疗后,血清肌酐的清除率明显提高,也就是说,血清肌酐的浓度下降,患者肾脏功能有所恢复。

正常人24 h尿蛋白的范围为≤0.15 g, 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但如果肾脏发生病变,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就会明显增多,因此临床上常根据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来判定肾脏损伤程度以及肾病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经过治疗,患者的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下降,这意味着患者肾脏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受损肾脏获得了良好的修复;且采用了螺内酯治疗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下降幅度更大,也就是说,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摘要:目的 探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血钾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安全性佳。

关键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

醛固酮拮抗剂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为57~74岁,平均年龄为(63.41±3.24)岁;男性22例,女性18例;高血压心脏病19、冠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心功能II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为57~75岁,平均年龄为(62.33±3.68)岁;男性21例,女性19例;高血压心脏病17、冠心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心功能II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Framingham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洋地黄等强心药,呋塞米或氢氯噻嗪等利尿剂治疗。观察组加用螺内酯,每次20mg,每日2次,疗程为6个月。

1.3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参考文献[5],治疗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或恢复正常;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治疗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其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病情恶化。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定期测量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HR)、心排出量(CO)、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EVF。治疗结束前后测量生化指标,包括血钾和肌酐。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标示,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显效19例,治疗有效18例,治疗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治疗显效15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7.50(31/40),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酐超过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详见表1、表2。

3 讨论

醛固酮是一种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心力衰竭时醛固酮在短时间内增加可以增加心排量,起到代偿作用。但是醛固酮长期增高会诱发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心肌和血管间的质胶原沉积、纤维化,加重心力衰竭。水钠潴留加重低钾、低镁血症,继而增加了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而且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6]。因此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的应用十分必要。螺内酯和醛固酮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竞争结合MR受体。同时可在受体结合位点抑制双氢睾酮的作用和在外周血中促进睾酮向雌二醇转化,产生男性性无能、乳腺发育以及女性月经失调等药物不良反应。我院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螺内酯,暂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不良反应与用法用量有关,需叮嘱患者按医嘱用药,切勿过量服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立刻停用螺内酯。另外,肾功能不全、孕妇禁用、高钾血症患者的用药也需谨慎。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钱俊峰,姜红,葛均波.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05(16):700-703.

[2]邢作英,王永霞,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0(36):937-938.

[3]高修仁,黄至斌.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3,17(34):15-19.

[4]高润霖.心血管病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2-93

[5]曹树旺,董定军,褚春雨.螺内酯佐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2,05(25):63-65.

醛固酮拮抗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资料为2007年9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460例,其中,男245例,女215例,平均年龄(52.5±1.3)岁;3级高血压325例,2级高血压102例,1级高血压33例。所有患者均未用药或者停用药物2周以上,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平卧位采血2ml,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醛固酮水平(ng/dl)和肾素活性[ng/(ml·h)],计算ARR。ARR>25者为阳性,则疑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行肾上腺薄层CT扫描,并行血液生化和血清钾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ARR检查结果

460例患者中,ARR阳性,即>25者56例,疑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对这56例患者再行肾上腺薄层CT扫描,以及血液生化和血清钾检测,最终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48例,ARR应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为10.43%(48/460),诊断符合率为85.71%(48/56)。血浆醛固酮水平均值为(18.24±1.1)ng/dl,>25ng/dl者30例,占62.5%(30/48),>40ng/dl者4例,占8.33%(4/48)。肾素活性水平均值为(0.16±0.02)ng/(ml·h)。

2.2 血清钾水平检测结果

48例患者中,合并低血钾者18例,占37.5%(18/48),其血清钾均值为(2.54±0.3 1)mmol/L。

3 讨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往被认为是一罕见的疾病,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2.0%[2]。近年来,国外报道应用ARR作为在高血压人群中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选指标,发现该病的患病率在高血压人群中达8%~18%[3],而在难治性高血压中可高达20%[4,5]。本研究对460例高血压患者行ARR检测,以ARR>25为阳性,并进行肾上腺薄层CT扫描确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8例,检出率为10.43%,诊断符合率为85.71%。

过去的大多数观点认为,低血钾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特点,并以低血钾作为高血压患者中该病的筛查指标,由此诊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有66%~98%的患者有低血钾,而ARR筛查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有9%~37%有低血钾[1]。本研究经ARR筛查并经CT确诊的4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合并低血钾者18例,占37.5%。以往高血压患者出现自发性低钾血症时才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并无低钾血症。由此可见,低血钾并不能作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和诊断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ARR是一个简单而又敏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指标,以其作为筛查方法应用于临床可使更多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获得及时诊断以及正确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作为重度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 Mulatero P,Stowasser M,Loh KC,et al.Increased diagnosis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including surgically correctable forms,in centers from five continentsl[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3):1045-1050

[2] Young WF Jr.Minireview:primary aldostcronism-changing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nde rinology,2003;144:2208-2213

[3] Stowasser M.Primary aldosteronism.revival of a syndrome.J Hypertens, 2001;19:363-366

[4] Calhoun DA,Nishizaka MK,Zaman MA,et al.Hyperaldosteronism among black and white subjec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2;40:892-496.

醛固酮拮抗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心内科2011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198 例做过血浆醛固酮、肾素检查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PA患者90 例 ( 肾上腺醛固酮瘤组48 例,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组42 例)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 例 (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健康人30 例 ( 健康对照组) 。所有的患者均稳定地口服降压药物2 周。

1. 2 方法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诊断高血压的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吸烟史、饮酒史、伴发疾病 ( 冠心病、脑卒中病史、糖尿病) 、收缩压、舒张压。测定受试者生化指标 ( 包括血钾、血钠、血糖、血脂) 。ARR比值的计算: ARR= 血浆PAC (ng/dl) /PRA [ng/ (ml·h) ]比值, 计算ARR应将PAC换算为公式所需单位。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在90 例PA患者中, 35~45 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 占总病例数的46.67% (42/90) , 其次是45~55岁年龄段, 占总病例数的28.89% (26/90) 。有67.78% (61/90) 的患者血压水平为3 级;66.67% (60/90) 的患者表现为头晕, 62.22% (56/90) 的患者表现为头痛症状。

2. 2 不同分组研究对象ARR值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肾上腺醛固酮瘤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卧立位时的ARR值情况, 结果发现:肾上腺醛固酮瘤组和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组的ARR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590, P=0.012<0.05) 。见表1。

注: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在20 世纪, 相关专家认为:症状表现为高血压的PA的发病率是不高的, 大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06%~1.98%。然而, 进入21 世纪后, 由于临床检测PA技术的高速发展, 从而ARR值应用于PA的诊断也越来越被相关学者认可, 近几年, 通过ARR检测, 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表明, PA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占所有患者的7.0%~9.5%, 大约有19.5% 的难治性高血压最终被诊断为PA, 因此, PA目前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近4 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90 例PA患者的病理性回顾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 35~45 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 占总病例数的46.67%, 其次是45~55 岁年龄段, 占总病例数的28.89%。上述结果表明, 对于中年高血压患者, 更应该做进一步检查, 以便能准确排除是否患PA, 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本研究还发现:在90 例PA患者中, 有67.78% 的患者血压水平为3 级, 上述结果说明对于PA的患者, 有2/3 以上的病例血压水平较高, 因此, 对于血压水平为3 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应密切关注其ARR值, 以便能排除PA的可能性。在各种临床症状中, 首先表现为头晕、头痛的临床症状分别为66.67% 和62.22%, 上述结果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有关研究基本相符[3], 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恶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有将近20% 的患者为PA患者, 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恶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在临床症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与PA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PA多见于中年人, 35~45 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 患者血压水平通常为3 级, 主要症状是头晕和头痛;PA患者ARR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和健康人群。

摘要:目的 探索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 (ARR) 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A)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98例做过血浆醛固酮、肾素检查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PA患者90例 (肾上腺醛固酮瘤组48例,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组42例)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健康人30例 (健康对照组) 。受试者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卧立位实验,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浆醛固酮浓度 (PAC) 、周围血浆肾素活性 (PRA) (ARR=血浆PAC/PRA比值) 。结果 肾上腺醛固酮瘤组和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组患者的ARR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A多见于中年人, 3545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 患者血压水平通常为3级, 主要症状是头晕和头痛;PA患者ARR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和健康人群。

关键词: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参考文献

[1]曾正陪.应重视从高血压人群中鉴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 (2) :95-96.

[2]杜乃立, 贾芳, 杜瑞芝, 等.高血压心肌声学密度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关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20) :2520-2523.

醛固酮拮抗剂 篇5

本文选择近10年来,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PAL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选择同期住院EH患者30例作为对照, 以便提高PAL的发现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近10年来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PAL26例 (PAL组) , 男10例, 女16例;年龄 (48.21±12.32) 岁;病程 (8.81±6.61) 年。并选择同期住院EH患者20例为对照组 (EH组) , 男19例, 女11例;年龄 (49.13±11.67) 岁;病程 (7.82±2.64) 年。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卧位至少8 h, 次晨空腹起床活动2 h后, 分别取受试者静脉血, 用放射免疫法 (RAI) 测定卧位和立位ALD、立位肾素 (RN) 和卧位血管紧张素Ⅱ (AⅡ) , 并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 (ARR) 。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PAL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均值明显高于EH组 (P<0.01) , K+低于EH组 (P<0.05) 。两组年龄、病程和BMI都很接近, 而PAL组BP难以控制, 长期不能达标。

2.2 两组ALD、RN和AⅡ比较 (见表2)

2.3 两组不同ARR标准诊断PAL敏感性和特异性 (见表3)

不同的ARR标准诊断PA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异, 兼顾二者ARR>50+卧位 (ALD) >16 pg/mL为最佳标准。

3 讨 论

早在1954年Conn首先报告以高血压低钾血症, 高ALD和低RN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即后人称之为Conn’s综合征。1969年Conn提出诊断PAL的标准, 即无论血钾正常与否, 凡具有高ALD、低RN和尿17-羟类固酮/皮质醇水平正常3个标准均可确诊, 其符合率达94%[1]。PAL的病理生理特点为高ALD而抑制肾素活性, 致使钠/水大量潴留, 而导致容量型高血压 [1,2]。本组26例PAL患者SBP/DBP均值都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 而低血钾者22例 (84.61%) 为典型的PAL临床特点之一。高ALD和低RN为PAL的最主要特征, 加之ARR>50+卧位ALD>16 pg/mL为筛查PAL最有价值。最近ARR>40或ARR>50为标准诊断PAL的特异性达100%, 而敏感性为92%。

Gordon等[3]认为ARR在EH人群中作为筛查试验具有重要意义。如血K+正常和ALD正常的PAL患者, 先应通过ARR筛查。对阳性者进一步作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测定ALD。如此可大大提高PAL检出率。自1993年用上述技术以来, 平均每年可从400例~600例EH患者中发现50例~90例PAL[3]。因ARR不像ALD和RN受食物中Na+, 血K+, 体位降压药等的影响, 故ARR 高同时ALD增高诊断PAL更有价值。PAL患者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腺瘤80%~90%和皮质球状带增生15%~20%都发生于单侧。故若能及早确诊, 经手术切除则可彻底治愈[4,5]。若ARR过高可提示两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性自主性腺瘤则不必手术, 仅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即可控制血压[6]。此外, 对血压控制不佳, 长期血压不达标的EH患者, 应进行ARR筛查, 可减少PAL漏诊/误诊。

摘要:目的 探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AL) 的有效方法。方法 取26例PAL患者和30例高血压 (EH) 患者的静脉血, 用放射免疫法 (RAI) 测定患者卧位和立位醛固酮 (ALD) 、立位肾素 (RN) 和卧位血管紧张素Ⅱ (AⅡ) 水平, 并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 (ARR) , 分析其在诊断PAL中的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 (BMI) 相近, 但PAL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均值明显高于EH组 (P<0.0 1) , 而血K+明显低于EH组 (P<0.0 5) 。PAL组ALD显著高于EH组 (P<0.0 1) , 而RN则低于EH组 (P<0.01) 。单纯立位ARR>2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1%, 而特异性为65.2%。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6%, 而特异性为70.6%。结论 对于PAL患者的血压相对难以控制, 并且PAL具有高ALD和低RN特征, 以立位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对筛查PAL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肾素,醛固酮/肾素比值

参考文献

[1]Conn JW.Primary aldosteronism:A new clinical syndrome[J].LobClin Med, 1955, 45 (1) :3-7.

[2]周玉杰, 马长生.盐皮质激素性高血压[M]//余振球, 马长生, 赵连友, 等.实用高血压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42.

[3]Gordon RD, Stowasser M, Rutherford JC.Primary aldsteronism:Are we diagnosing and operating on too few patients[J].World JSurg, 2001, 25 (10) :941-947.

[4]Kaplan NM.The aldosterone/renin ratio omd primary aldosteron-ism[J].Mayoclinproc, 2002, 77 (2) :230.

[5]Rayller B, Iople LH, Davidson JS.The aldosterone/rennin ratio asscreening test for primary aldosteronism[J].SAMH, 2005, 140 (4) :394-400.

醛固酮拮抗剂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21例中, 男10例, 女11例。年龄最小者21岁, 最大者57岁, 平均年龄41.1岁。21名患者中单侧腺瘤19例, 其中1侧腺瘤, 1侧增生者1例。增生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例, 其中1例为双侧增生, 1例为单侧增生。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 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 多尿、夜尿、烦渴为主。高血压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 1例高血压均发生于低血钾之前。血压平均值为184/116mm Hg, 1例最高血压达240/180mm Hg。入院时血钾平均值为2.86mmol/L, 最低者1.4mmol/L。21例全部有发作性肌无力及周期性麻痹史。12例有多饮、多尿、夜尿多。

1.3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钾:血钾平均值为2.86mmol/L, 最低1例为1.4mmol/L, 4例血钾在正常范围内。 (2) 血清钠:血清钠平均值为1 4 2 m m o l/L, <1 3 5 m m o l/L 3例, >1 4 5 m m o l/L 8例, 最高为155mmol/L。 (3) 血CO2CP:平均543vol%, 最高65vol%, 最低为50vol%。 (4) 尿钾:测定16例, 尿钾平均值48.77mmol/24h, 最高为149.8mmol/24h。 (5) 安体舒通实验:本组共做9例, 其中6例阳性。 (6) 唾液Na/K比率:测定4例均<1。

1.4 定位检查

(1) 腹膜后充气造影:共做5例, 其中显示肾上腺肿物或饱满4例, 1例未见异常。 (2) B型超声检查:检测15例, 其中10例与手术证实相符。 (3) 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醛固酮测定:测定3例全部与手术证实相符。 (4) CT扫描:本组16例全部与手术证实相符。

2 结果

本组21例均予剖腹探查, 腺瘤患者均予切除。1侧腺瘤1侧增生者切除腺瘤, 增生侧大部切除。双侧增生者予一侧切除另侧大部切除, 1例单侧增生大部切除。上述病例均于术后病理证实。全部患者术后血钾恢复正常, 17例血压降至正常, 4例术后血压仍高, 但较术前降低。

3 讨论

3.1 诊断

本组2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据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不难。这里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 关于早期诊断问题, 美国conn于1955年首先报道了第一例原醛患者, 后被称为孔氏综合症 (原醛症) [3]。既往认为罕见[4]。近几年人们对本病有了较深的认识, 同时由于各种新的辅助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 认为本病在临床上不罕见[2]。由于本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 大多数先发现血压高, 数年后出现低血钾表现, 因此不少原醛患者被长期误诊为高血压, 直至出现明显的肌麻痹才被注意。本组多数病例于院外亦多数按高血压治疗。由于原醛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病, 如病程较长可造成心、肾、脑损害, 也可因严重低血钾危及病人生命[5]。因此早期诊断予以正确治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 为了早期诊断, 对于高血压病人应查血钾。如果高血压病人有下列几种情况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应做进一步检查: (1) 高血压病人同时伴血钾低, 在除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因胃肠道功能紊乱原因合并低血钾及应用利尿剂及合并甲亢、周期性麻痹者; (2) 年龄较轻而血压呈持续性增高而降压药疗效不满意, 病程较长而并发症相对不严重者; (3) 高血压伴多尿、夜尿多于日尿、肌无力或抽搐者; (4) 高血压病人服排钾利尿剂出现明显肌无力及低血钾者; (5) 高血压伴低血钾服大量钾盐难以纠正者。

(2) 关于定位诊断:在B型超声及CT扫描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前, 本病定位多采用腹膜后充气造影, 本组病例5例中虽有4例与手术证实相符, 但例数较少, 尚难说明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阳性率很低, 诊断准确率在24.7%~40%左右, 主要由于瘤体较小不能显示, B型超声:为非损伤性, 对于直径>1.3cm以上的醛固酮瘤可显示, 但小肿瘤则难与特发性增生鉴别[6]。CT扫描:可查出小至直径8mm的肿瘤[6]。关志忱[7]认为经CT检查的病人无一例错误, 这是一无创无痛苦而又有高分辨率的定位方法, 在今后一些年中将成为原醛定位的最佳手段。卢延等[8]亦认为CT在鉴别增生和肿瘤、肿瘤的良恶性有较高的准确性, 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本组病例亦说明CT扫描诊断原醛症的准确性。目前国外和国内有些医院采用双侧肾上腺静脉血中醛固酮测定, 据认为对腺瘤诊断准确率为90%~100%, 增生为77%[9]。但为有创性, 技术水平要求高, 并有一定副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B型超声及CT扫描特别是CT扫描由于其较高的准确性又无创无痛苦可为原醛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3.2 治疗

本组21例患者全部手术治疗, 术后血钾全部恢复正常。血压17例恢复正常, 4例仍高, 但较术前亦有下降。目前认为对于腺瘤手术效果较好, 特发性原醛手术效果略差而趋向于药物治疗, 主要为安体舒通。

摘要:通过对2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分析, 提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区别于高血压, 经B超成CT, 以及早期诊断可确诊, 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国桢.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653.

[2] 邝安堃.临床内分泌学[M].上?荷虾?蒲Ъ际醭霭嫔纾保梗罚梗海矗埃梗?

[3] 王家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 (附26例临床分析) [J].天津医药, 1983 (12) :718.

[4] 上海第一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写组.实用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1149.

[5] 邝安堃.临床内分泌学(上)[M].上?荷虾?蒲Ъ际醭霭嫔纾保梗玻梗409.

[6] 陈国桢.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656.

[7] 关志忱.原醛症12例临床诊断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7 (3) :231.

[8] 卢延.CT在肾上腺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5, 76.

醛固酮拮抗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中, 男4例, 女8例;年龄23~69岁。病程1周~18年, 其中1例引起脑出血, 2例引起冠心病, 3例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1例出现脑血栓, 其余均无引起高血压或低血钾的其他疾病。

1.2 临床表现

12例 (100%) 最早出现的是高血压, 因头晕、头痛、心悸、胸闷就诊者7例, 常规体检发现血压高者3例, 因脑出血和脑栓塞急诊入院者2例, 患者收缩压148~210mm Hg, 低于160mm Hg3例, 160~180mm Hg2例, 超过180mm Hg2例, 持续性高血压2例, 间歇性高血压2例, 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1例, 长期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3例。其他症状和体征包括:肌无力, 肢端麻木, 多尿及夜尿, 弛缓性麻痹, 手足搐搦, 心律失常。

1.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钾2.27~3.29mmol/L, 正常者5例, 在平衡盐饮食情况下尿钾排出增多4例。所有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均低于正常值或测不到, 醛固酮水平未升高者经复查最终均高于正常, 立位醛固酮/肾素活性>30, 支持PA的诊断, 查血皮质醇者均正常, 查尿VMA者均正常。 (2)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12例, 2例阳性。行CT及MRI检查11例阳性, 1例阴性。

1.4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术前口服螺内酯120~320mg/d, 同时予以补钾, 血钾恢复正常, 血压明显下降, 不能手术的患者给予螺内酯治疗或加用其他降压药。

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 5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 行病侧肾上腺腺瘤单侧切除;1例为肾上腺结节增生, 行肾上腺单侧切除;目前术后3例血压降至正常, 2例仍需降压治疗, 但较术前用药少, 增生病人血压控制差。

2讨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可以被治疗的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 因高血压是其最早出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故在临床中常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 其病程最长达18年, 说明大部分病例早期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多年, 故伴随着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检出率增加,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原醛症的筛查试验, 对高血压患者和部分血压正常患者进行PA的筛查[6]。

PA导致高血压的主要机制可能为: (1) 醛固酮促使钠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 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钠浓度增高, 使小动脉对血中加压物质反应性增强, 管壁轻度肿胀, 管腔缩小, 导致外周阻力增加。 (2)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钠的再吸收, 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 血容量增加;绝大多数PA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但也有少数醛固酮瘤患者早期血压可以在正常范围内[5]。PA的诊断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 目前主要通过定位及定性诊断来确诊PA, 据报道CT及MRI诊断与手术病理符合率达90%[7]。定性诊断则通过血、尿醛固酮测定, 同时测定立位的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 (ARR) , 并将ARR≥50作为筛查标准。Strauch等[8]报道根据此标准筛查高血压患者得出PA的患病率为19%。本文患者ARR≥30, 故在确诊的PA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比值<50, 易导致漏诊。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先予ARR筛查, 再结合肾上腺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可提高PA的确诊率。

PA患者既需要控制血压至正常、同时恢复血钾水平, 还要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 治疗主要根据不同的型别采取相应的方案。目前PA大多数采取手术或口服药物治疗。Nakacla等[9]认为95%原醛症的原发病灶为肾上腺腺瘤, 一经确诊, 须手术治疗。而对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 其手术疗效较差, 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0]。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 腺瘤患者大部分效果良好, 而皮质增生患者疗效差。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 尤其伴有低血钾或几种降压药效果仍欠佳者, 以及无高血压家族史者, 应注意查找有无其他引起继发高血压的原因, 争取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总之手术是治疗肾上腺腺瘤的首选方法, 如无手术禁忌证, 应尽早手术治疗;肾上腺增生者现多采用药物治疗, 特发性增生通常采用螺内酯治疗, 当血压降低不明显时, 加用ACEI或CCB。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加深认识, 以便使患者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对1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复习相关的文献报道, 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升高, 血浆肾素活性下降, 二者比值升高, 均支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患者手术后病理提示为肾上腺腺瘤, 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容易漏诊误诊的疾病, 通常的诊断方法需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 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率。大部分原醛患者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 血浆醛固酮恢复正常, 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血钾水平逐渐升至正常。本病治愈率较高, 复发率低。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应正确的早期诊断, 明确病因, 规范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参考文献

[1]Wilson JD.Williams textbook 0f endocrinollgy.9th ed[J].Philadelphia:Saun-ders, 1998:595~598.

[2]William F, Young JR.Minireview:primary aldosteronism-changing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ndocrinology, 2003, 144 (6) :2208~22l3.

[3]Young JR, William F.Primary aldosteronism-treatment options[J].Growth Horm IGF Re, 2003, 13 (Suppl A) :S102~108.

[4]Cecilia M, William F, Young J.Primary aldosteronsim: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Nephrology, 2006, 4 (2) :198~208.

[5]Vantyghem M C, Ronci N, Provost F, et a1.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 without hypertension:a report of two cases[J].Eur J Endocrinol, 1999, 141 (3) :279~285.

[6]蔡松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 (外科版) , 2004, 27 (8) :8~11.

[7]张炜, 汤正义, 胡仁明, 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多项检查方法的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6) :504~506.

[8]Strauch B, Zelinka T, Hampf M, et a1.Prevalence of pfima~hypera ldosteronism in moderate to severe hypertension in the Central E urope region[J].JHum Hypertens, 2003, 17 (5) :349~352.

[9]Nakacla T, Kuboto Y, Sasagawa F.Therapeutic ou~ome ofprimary aldosteronism adrenalectomy versus enucleation of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na[J].Urol, 1995, 153 (5) :1775~1777.

上一篇:会计准则与投资者保护下一篇:聋哑英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