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离子拮抗剂

2024-06-18

钙离子拮抗剂(精选8篇)

钙离子拮抗剂 篇1

关键词:钙离子拮抗剂类,钙剂,联合应用

对于老年人而言, 高血压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常见的疾病。有很多患者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同时也在服用钙剂补钙。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

首先, 要看一下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降压的作用机制。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游离钙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 将触发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 引起肌肉的收缩。由于与心肌、骨骼肌相比, 血管平滑肌内含有的贮存钙较少, 其收缩更依赖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临床上使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对扩张血管平滑肌有特异性。临床上发现, 高血钙患者常伴有高血压[1], 这说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增高会产生血管收缩作用, 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那么,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是不是会由于缺钙而血钙较低呢?令人惊讶的是, 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浓度常是正常的, 甚至存在高钙血症的症状。这一方面是由于血钙浓度降低后, 体内的甲状旁腺立即分泌和释放甲状旁腺激素, 迅速动员骨骼中的钙外流入血液, 维持血钙浓度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体内激素水平下降, 导致骨代谢失衡, 骨破坏大于骨形成, 久而久之, 骨钙外流, 在血液中蓄积, 引起血钙过高。因此, 老年人缺钙常需要双管齐下, 在补充钙剂的同时, 使用促进骨形成、抑制骨破坏的药物。可见,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将有利于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还有一些患者担心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将影响钙剂的吸收。饮食中的钙必须转化成离子的形式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些钙离子首先进入细胞外液, 继而进入细胞内液或成为骨钙。人体内的钙99.9%存在于骨骼、牙齿、软组织之中, 0.1%存在于细胞外液之中, 只有极微量的钙存在于细胞内液中。因此, 即使钙离子拮抗剂可以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也不会对大部分钙剂的吸收和分布产生影响。

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正在补钙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钙离子拮抗剂之外的降压药物与钙剂联合使用的问题[2]。目前常见的补钙产品是碳酸钙和维生素D3 (胆骨化醇) 的复方制剂, 特别需要注意该制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氯噻嗪) 或吲达帕胺的合用。有充分研究资料证实, 这种合用方式会增加发生高钙血症的风险。如需联合用药, 应监测血钙水平。除此之外, 有少量研究资料证实, 碳酸钙会改变阿替洛尔的药代学参数, 阿替洛尔与钙剂应间隔2h服药, 以降低潜在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秀丽, 陈捷, 崔艳丽, 等.中国14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6) :1149.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1.

钙剂与钙拮抗剂相得益彰 篇2

钙离子拮抗剂是国际上公认的六大类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之一,它的商品名后边多有“地平”两字,常用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而骨质疏松又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因此,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同时又有骨质疏松的高血压患者来咨询,他们在服药期间能否补钙。

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人们会觉得钙拮抗药与补钙是矛盾的。事实上,钙剂与钙拮抗剂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药物,在人体内发挥其药理作用时,不但不会互相;中突,而且还能够相得益彰。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要从钙在人体中的分布及迂徙谈起。钙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元素,人们每天从饮食中摄取100毫克左右钙,经过消化吸收代谢,总量保持在1000~1250克之间。其中99%以上的钙与磷结合后沉积于骨质中,是构成人体骨骼的最基本原料,被称为骨钙。足够的骨钙可以保证骨骼强度足以支撑人的体重与肢体的各种活动,假如骨钙不足,人就会发生骨质疏松。其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其中血液中的钙称为血钙),虽然很少,却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与免疫、内分泌、神经、消化、运动、生殖等十多个系统的功能有关,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这不足1%在体液和组织器官中的钙必须保持恒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人到中年以后会发生钙迁徙,即骨钙从骨质中迁徙出来,释放入血,导致骨钙减少,血钙增高,并通过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组织细胞呈高钙状态。这也是人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人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中也有极少量的钙,它们含量极微,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些细胞内的钙离子增多,就会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导致血压增高。尤其是小动脉血管的持续收缩,是高血压发生的直接原因。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止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因此又被称为钙通道阻滞剂。它可以使组织细胞形成适度缺钙状态,抑制心肌收缩和减慢心率,松弛血管平滑肌,起到有效降压的作用,同时还能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但钙离子拮抗剂对血钙的含量没有影响,更不会拮抗钙的其他生理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与同时补充钙剂并不矛盾。此外,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的流入,促进骨钙沉积,对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钙离子拮抗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共170例,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2010》诊断标准[1],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入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85例;其中A组患者中男性48例, 女性37例, 年龄61~75岁, 平均年龄为 (67.19±5.34) 岁, 病程7~18年, 平均病程为 (11.45±2.73) 年;B组患者中男性46例, 女性39例, 年龄61~77岁, 平均年龄为 (67.30±5.39) 岁, 病程6~20年, 平均病程为 (11.56±2.77)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 (国药准字H20074084) 口服治疗, 5 mg/次, 1次/d;B组患者则采用硝苯地平 (国药准字H20133022) 口服治疗, 3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 共行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患者诊室血压控制例数, 计算百分比;以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作为判定标准[2]; (2) 记录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例数, 计算百分比;以收非杓型纠正为杓型作为判定标准[3]; (3) 记录患者头晕、头痛及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比较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 (53/85) , 84.62% (55/85) ;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05) ;见表1。

注:△与A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比较

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 (27/85) , 54.12% (46/85) ;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 (χ2=8.12, P<0.05) ;见表2。

注:△与A组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率比较

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 头痛2例, 面色潮红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 头痛4例, 面色潮红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05) ;见表3。

3 讨论

非杓型高血压是指夜间收缩压均值较白昼下降<10%的一种特殊高血压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我国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而相较于杓型高血压, 其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严重心律失常及脑卒中几率明显增加, 以凌晨血压增高者最为显著[4];而患者因夜间血压下降减弱或消失, 出现凌晨血压高峰, 可能诱发心、脑及肾等重要靶器官在长时间内处于高负荷状态, 器官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更高。已有研究显示, 钙离子拮抗剂17:00-18:00口服有助于改善夜间高血压状态, 调节异常血压昼夜节律[5];但何种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患者可获得更佳临床收益尚无明确定论。

该次研究结果中,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 (53/85) , 84.62% (55/85) ;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 头痛2例, 面色潮红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 头痛4例, 面色潮红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种钙离子拮抗剂应用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治疗具有相近血压控制效果和治疗安全性,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其中诊室血压控制率均超过80%,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20%,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6];而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 (27/85) , 54.12% (46/85) ;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 (P>0.05) , 则证实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口服硝苯地平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稳定性, 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氨氯地平属于常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之一, 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64%~80%, 难以在24 h内维持血压稳定[7];而该次选择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通过渗透压泵系统可保证药物成分在24 h内匀速释放, 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84%~89%, 降压作用维持时间接近36 h, 一次给药可保证药效维持至次日凌晨, 对于控制凌晨血压增高效果确切[8];笔者认为这是硝苯地平均有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方面具有优势关键原因。

综上所述, 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均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并未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硝苯地平应用在促进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氨氯地平。但鉴于入选样本量较小, 随访时间短及单一中心等因素限制, 所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8) :701-743.

[2]孙玉青, 骆雷鸣, 王瑞英, 等.老年男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6 (2) :168-171.

[3]叶春福, 藏传兰, 涂江红, 等.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纠正老年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7) :4971-4972.

[4]李静, 查道刚, 刘学员.氯沙坦联合尼群地平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晨峰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 (5) :659-662.

[5]王祎, 冯华, 高闻, 等.常见降压药小剂量联合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2) :3281-3282.

[6]庞志华, 赵伟.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 :13.

[7]曹峰.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0) :55.

钙离子拮抗剂 篇4

关键词: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钙离子拮抗剂,叶酸

H型高血压是一种以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 浓度≥10 umol/L为特点的原发性高血压。既往研究发现, H型高血压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2,3], 且影响脑梗死的预后[4,5], 但对合并H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相关研究不多。血清叶酸 (serum folic acid, SFA) 在血浆Hcy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提示补充叶酸有助于降低血浆Hcy浓度[6], 然而尚无研究表明SFA水平与Hcy水平的关联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 类降压药广泛用于高血压基础治疗, 其中尼莫地平除降压外, 因脂溶性较好, 易透过血脑屏障, 可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 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减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7,8]。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 该研究选择2015年2—11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42例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 通过分析早期应用不同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叶酸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探究针对治疗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11月期间在该院确诊为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并住院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4》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 (经CT或MR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 另外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9,10], 排除合并颅内出血、昏迷、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系统性疾病者。将入选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3组:治疗一组47例, 男性24例, 女性23例, 年龄45~68岁, 平均 (57.4±3.5) 岁。治疗二组48例, 男性24例, 女性24例, 年龄46~69岁, 平均 (58.7±3.3) 岁。对照组47例, 男性23例, 女性24例, 年龄45~70岁, 平均 (58.2±2.7) 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BMI、血压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特殊情况患者家属代签。

1.2 方法

入院24 h后治疗一组给予尼莫地平片 (国药准字H10910080) 40 mg (tid) +叶酸片 (国药准字H12020215) 2.5 mg (qd) , 治疗二组给予尼群地平片 (国药准字H13023971) 10 mg (bid) +叶酸2.5 mg (qd) ,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40 mg (tid) , 双盲给药, 其它治疗用药3组基本相同。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1、2、3周时测定入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和SFA水平以及血压水平。另外,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 测定入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时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测定入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时日常生活能力。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叶酸水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及生化指标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在收缩压 (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Hcy、SFA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后2周时和治疗后3周时, 治疗一组、治疗二组与对照组相比, SBP、DBP、Hcy、SFA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内, 治疗后2周和3周时与治疗前相比, SBP、DBP、Hcy、SFA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对照组内, 治疗后2周和3周时与治疗前相比, SBP、DB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Hcy、SFA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临床疗效

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后12周时, 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时与对照组相比,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3组患者组内比较, 治疗后12周时与治疗前相比,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相比,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2.3 血浆Hcy与SFA表达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治疗一组中, 血浆Hcy与SFA的表达成负相关 (r=-0.976, P=0.024<0.05) ;在治疗二组中, 血浆中Hcy与SFA的表达成负相关 (r=-0.984, P=0.016<0.05) ;在对照组中, Hcy与SFA的表达无线性相关 (r=-0.755, P=0.055>0.05) 。

注:*表示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 P<0.05;#表示同组内与治疗前相比, P<0.05, Δ表示对照组内与治疗前相比, P>0.05。

注:*表示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 P<0.05;#表示同组内与治疗前相比, P<0.05;Δ表示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相比, P<0.05。

3 讨论

Hcy是蛋氨酸循环代谢的中间产物, 但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Hcy水平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高血压和高Hcy对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强的协同作用[11], 对于合并H型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 尤其是女性其预后更差, 有研究认为高Hcy值界定为15 umol/L,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6个月预后相关[12], 此外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增加[13,14]。国内有临床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 (10 mg/片, 含叶酸0.8 mg) 治疗伴H型高血压脑梗死, 可以降低患者血压, 治疗前 (156.6±10.5) mm Hg/94.5±7.2) mm Hg, 治疗后 (134.9±10.2) mm Hg/ (80.1±6.9) mm Hg, P<0.05) 及血浆Hcy水平, 治疗前 (25.83±4.8) 分、治疗后 (18.91±4.99) μmol/L, (P<0.05) , 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NIHSS评分:治疗前 (24.81±4.95) μmol/L、治疗后 (17.9±2.68) 分, P<0.05;Barthel指数:治疗前 (54.81±5.18) 分、治疗后 (85.32±9.05) 分, P<0.05[15,16]。该研究与国内相似临床研究比较, 治疗组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叶酸 (2.5mg/d) 给药, 治疗过程中更关注不同治疗时间点患者血压变化, 在治疗3周时能降低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 治疗一组 (132.42±12.41) mm Hg (83.94±9.34) mm Hg, 治疗二组 (131.27±11.78) mm Hg (82.63±10.03) mm Hg和血浆中Hcy的水平, 治疗一组 (9.86±2.73) μmol/L, 治疗二组 (9.34±3.37) μmol/L, 也能够升高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SFA的水平, 治疗一组 (19.3±0.24) mmol/L, 治疗二组 (19.2±0.23) mmol/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血浆中Hcy与FA的表达成负相关, 即给予一定量的叶酸能够明显降低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的水平, 国内尚无类似临床报道。在临床疗效方面, 治疗12周后两治疗组NIHSS评分, 治疗一组 (3.82±1.41) 分, 治疗二组 (4.57±1.78) 分和Barthel指数, 治疗一组 (68.94±9.34) 分, 治疗二组 (61.63±10.03) 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一组即尼莫地平联合叶酸治疗患者的预后获益可能更大, 与国内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效果比较, 同样可改善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

钙离子拮抗剂 篇5

关键词:厄贝沙坦,钙离子拮抗剂,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 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住院原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进一步的促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另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也会增加脑、心脏、肾脏以及视网膜发生病变的几率。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沙坦类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在降血压的同时可缓解和消除血管紧张素Ⅱ对肾脏的损伤[1]。本研究选取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治疗, 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男54例, 女36例, 年龄64~72岁, 中位年龄68.4岁, 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 确诊为高血压, 同时符合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40例。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厄贝沙坦和络活喜联合给药治疗, 厄贝沙坦每次150mg, 每天1次;络活喜每次5mg, 每天1次。试验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治疗, 厄贝沙坦每次150mg, 每天1次;左旋氨氯地平片每次2.5mg, 每天1次。观察记录2组在治疗前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 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且试验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较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水平也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且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变化。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 加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因此, 控制血压对于治疗糖尿病, 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可以阻断血管紧张素与出球小动脉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 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达到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和肾小球内压, 从而改善肾内血流, 减轻肾小球损伤[2]。因此, 厄贝沙坦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可延缓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伤, 还可以降低尿酸, 进一步保护肾脏。而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负钠平衡作用, 可以增加对肾小球以及肾小球系膜的保护作用。与厄贝沙坦合用既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还可以缓解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直接保护肾脏功能[3]。

本研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较为明显 (P<0.05) ;2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水平也下降, 且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P<0.05) ;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变化, 说明了厄贝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显著的降低血压, 又不影响正常的糖代谢, 同时对肾脏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 厄贝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 洪英清.厄贝沙坦联合百令胶囊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4) :5857-5858.

[2] 张义奎.厄贝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12) :2342.

钙离子拮抗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8月收治的94例高血压患者,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男56例, 女38例;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 (68.5±4.5) 岁;病程1~14年, 平均病程 (4.8±2.4) 年;合并高血脂28例, 冠心病18例, 糖尿病8例, 未合并其他疾病4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 (47例) 和对照组 (47例) ,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无药物禁忌证患者;治疗前1个月未进行抗血压药物治疗;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依从性差, 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控制患者血压, 给予利尿剂等药物, 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长效钙拮抗剂治疗。患者每天清晨服用2 mg拉西地平 (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3426) , 服用7 d后若血压没有恢复正常水平, 加大药物剂量, 每天清晨口服4 mg或6 mg拉西地平, 疗程1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舒张压降低幅度超过20 mm Hg, 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舒张压降低程度超过10mm Hg;无效:患者血压降低幅度未符合上述两项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得出来的研究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显效34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显效18例, 有效17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4.5%;两组间对比 (P<0.05) 。

2.2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

治疗组血压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如下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1例轻微头痛, 可耐受, 用药3 d后自行恢复, 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 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症状, 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健康, 尤其是高血压会合并多种病症, 有较高的致死率。

钙拮抗剂也被称为钙通道阻滞剂, 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行阻断, 避免细胞外钙离子出现内流症状, 以此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 改变心血管等组织。同时钙拮抗剂可对心脏产生相应的作用, 在心肌去极化过程中, 钙拮抗剂可抑制钙离子内流, 降低细胞内钙, 降低心肌收缩力, 减少心肌氧耗量。在高血压治疗中, 钙离子拮抗剂是非常重要的药物, 钙离子在进入人体后, 会调节人体内细胞活动和反应性, 并参与到机体的多项活动, 在肌肉收缩、血小板聚集等活动中起到影响作用, 也会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但是当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过正常值后, 会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长效钙拮抗剂可减少人体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 降低血管周围的阻力, 以此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拉西地平是长效钙拮抗剂一种药物, 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可选择性的阻滞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 扩张周围动脉, 降低血管周围阻力, 减轻心脏后负荷, 降低血压。拉西地平具有高度选择性, 可对平滑肌的钙通道进行选择性作用, 对周围动脉起到扩张作用, 减轻外周阻力, 起到持久的降压作用。并且不会影响心脏传导系统, 对心肌收缩功能不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患者肥厚左室的舒张功能受到损害, 通过拉西地平可改善其舒张功能, 并抑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增加肾血流量, 不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并会产生利尿和促尿钠排泄作用, 但作用并不明显。另外拉西地平具有高度的脂溶性, 会沉积在脂质部分, 同时在清除时期药效不断释放, 并作用到结合部位[3]。当拉西地平与利尿剂合用, 可提高降压作用。拉西地平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但个别患者会出现微弱的副作用, 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 最常见的是头痛、心悸等, 但随着相同剂量的使用, 不良反应会消失。在此次研究中, 治疗组采取拉西地平治疗, 治疗组出现1例轻微头痛, 可耐受, 用药3 d后自行恢复。可见, 拉西地平无严重不良反应,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拉西地平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两组间对比 (P<0.05) 。治疗组血压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采用长效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安全有效, 临床价值高, 值得肯定使用。

参考文献

[1]谢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3) :2677.

[2]赵斌.去肾脏交感神经术对犬高血压及内皮功能的研究.天津医药, 2012, 40 (10) :1037.

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篇7

近年来, 相继公布的ALLHAT、VALUE、ACTION等大型试验结果, 表明钙拮抗剂尤其是长效钙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其他类降压药无法比拟的临床优势, 成为目前循证依据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降压药。现将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钙拮抗剂的发展及各自特点

1.1第一代钙拮抗剂的代表是硝苯地平, 其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第一代钙拮抗剂均是短效制剂, 个体内与个体间的药物血浆浓度波动大、生物利用度低、量效关系难以预测。

1.2第二代钙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善, 与第一代相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延长、作用的持续时间延长、起效较慢, 血管扩张所致的副作用减少。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仍很低, 峰谷血浆波动亦较大。

1.3第三代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是氨氯地平, 其是钙离子内流阻滞剂, 阻滞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舒张外周小动脉, 使外周阻力降低, 从而心肌的耗氧量减少。扩张缺血和正常区的冠状动脉, 使心肌供氧增加。稳态后谷峰血浆浓度波动小, 无需缓释制剂, 生物利用度高, 其作用缓慢, 不易出现突发性低血压。因此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多为长效制剂。

1.4第四代钙拮抗剂以手性拆分药物左旋氨氯地平为代表[2], 左旋氨氯地平是通过手性拆分技术获得的氨氯地平的药理活性部分, 相同剂量的左旋氨氯地平药效为消旋体的2倍, 是右旋体的1000多倍。因其去掉了几乎无药理活性且毒性较大的右旋部分, 故而在保留氨氯地平全部药理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了临床使用的安全性[3]。

2 钙拮抗剂的降压优势及临床应用

2.1 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的影响

正常人血压24h存在昼夜节律波动, 日间上升, 夜间下降, 呈双峰-谷的“杓型”曲线, 高血压昼夜节律多消失, 呈非“杓型”。动态血压参数:24h SBP、n SBP、n DBP、24h SBPV、n SBPV、n DBPV高于治疗后高血压, 表明高血压与夜间血压持续增高和波动程度大有关, 使心血管系统长时间负荷过重, 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用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患者通过4~8周用药, 动态血压:24h SBP、n SBP、n DBP、24h脉压差明显降低[4]。

清晨时段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交感神经活性应激性改变,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脑卒中发生风险在这一时段显著增加49%。长效钙拮抗剂半衰期长, 能够有效控制24h血压。VALUE研究24h动态血压分析结果提示, 与ARB缬沙坦相比, 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在控制清晨血压方面更具优势[5]。

2.2 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高血压时,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内皮也正成为新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研究发现[6], 氨氯地平与与地尔硫卓缓释片联合治疗12月后, 与单用氨氯地平组相比, 能更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内皮素1的水平, 提高一氧化氮和FMD水平。说明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用可显著改善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保护患者的靶器官。

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映动脉硬化敏感的特异性指标, 它能够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 还可用于评价各种治疗方法对动脉硬化的逆转或消退作用。有研究[7]表明苯磺酸氨氯地平合用菲诺贝特在降压的同时能减缓颈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进展,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压持续升高, 长期外周阻力增大, 心室壁张力过高, 心肌组织处于超负荷状态, 易出现左心室壁增厚、心脏向心性肥大及心脏重量增加, 严重时可出现离心性肥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减轻和逆转左心室肥厚, 改善左室重塑, 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依从性好[8]。

临床观察发现, 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同时存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有研究[9]将左室射血分数、心电机械图S2至E峰时间、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A确定观察指标, 得出结论:对伴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患者,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舒张功能的指标均有改善;而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小剂量联合使用, 对舒张功能的指标E/A有更显著地改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高血压的转归77%是脑卒中, 因此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是脑卒中。高血压是影响脑卒中的发病因素中最可控制的, 收缩压下降20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 脑卒中风险下降40%~50%。在常用的5类降压药中, 在降压幅度相同的情况下, 钙拮抗剂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大规模临床试验, 包括欧洲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ACTION、INSIGHT、ASCOT、VALUE以及中国的FEVER等, 已经确立了钙拮抗剂在防治脑血管病方面的积极地位[10]。

有研究证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具有更好的降压作用的同时, 能降低血肌酐及β2微球蛋白, 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而对患者肝功能及心功能无明显影响[11]。

2.3 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有研究对有明确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病患者, 分别给予地尔硫卓和赖诺普利, 经过12周的观察, 发现地尔硫卓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均有下调效果。循证医学证明ACEI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而该研究则发现地尔硫卓较赖诺普利的效果更为显著, 可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它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糖代谢, 是继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后较好的降压药[12]。另一观察结果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 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显著降低三酰甘油, 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APOA-1/APOB-100比值, 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13]。

2.4 钙拮抗剂是现代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的基础

钙离子拮抗剂 篇8

1 传统降压药

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钙拮抗剂 (CCB)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β-受体拮抗剂这五大类[2], 每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各具优势。

1.1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重要药物, 它可以选择性抑制钙离子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 具有扩张血管和负性肌力作用, 松弛血管平滑肌, 减少末梢血管阻力, 从而降低血压, 但是脑、冠状动脉和肾血流量不减少。钙拮抗剂起效快、作用强, 常作为基础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 代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1.2 利尿剂

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逐步引起人们重视, 其特点是常用剂量仅表现为轻微的利尿作用, 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作用, 降压有效率在80%左右[3],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利尿药的长期降压机制主要是由于它能排钠利尿, 心输出量不变, 还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降压效应, 逆转左心室肥厚, 临床常用的是噻嗪类利尿剂。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是一种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皮质类醛固酮释放的激活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 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达到降压作用, 同时不会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不会干扰交感神经反射功能, 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机梗死、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代表药有卡托普利。

1.4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与受体的结合而发挥降压作用, 由于是在受体水平上起作用, 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比,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作用范围更广, 但是它起效缓慢, 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能增强疗效, 代表药物有氯沙坦。

1.5 β-受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 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 达到降压目的。β-受体拮抗剂适用于各种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 也适用于合并有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妊娠的高血压患者[4], 应用范围较广。

2 高血压药的联合应用

用单一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一般, 如果采取不断增加剂量的疗法, 不但疗效增加不多, 而且不良反应可能呈对数级增长。另一方面, 由于血压的短暂下降, 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这样不但削弱了降压效果而且产生了负性效果, 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治疗的不足。

2.1 联合用药的原则

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 以提高疗效为目的, 加强靶器官的保护,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选择药效互补的药物, 避免选择降压机制相似的药物; (3) 联合用药方案应以简单配伍为主, 符合药物经济学要求。

2.2 常见联合用药方案

2.2.1 钙拮抗剂联合利尿剂

钙拮抗剂联合利尿剂这种用药方案通过降低容量负荷而起到降压作用, 有利于对心血管的保护, 若长期采用这种方案还可以提高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

2.2.2 钙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此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案。一方面, 钙拮抗剂能够扩张血管从而降压, 另一方面,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而达到降压目的。

2.2.3 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拮抗剂

钙拮抗剂能够舒张外周血管, 逆转β-受体拮抗剂的外周缩血管作用, 降压作用确切, β-受体拮抗剂能够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耗氧量, 同时能够消除钙拮抗剂引发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5]。此联合用药方案不仅降压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单一用药有所降低。

2.2.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利尿剂

长期采用利尿剂降压, 会使肾素活性增高, 引发血管紧张素Ⅱ以及醛固酮的浓度升高, 反而不利于降压, 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则可拮抗由利尿剂引发的血容量下降、血管收缩以及醛固酮浓度升高等效应。

2.2.5 β-受体拮抗剂联合利尿剂

β-受体拮抗剂可拮抗利尿剂引发的肾素分泌增加、交感活性增强这一效应;利尿剂可以降低血容量, 从而增强β-受体拮抗剂的降压作用。此联合用药方案也是临床经常采用的。

除了上文介绍的几种主要的二联联合用药方案, 还有三联联合用药、四联联合用药方案等, 具体的配伍方案复杂多变, 总原则是要选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互补的药品, 疗效比单一用药要好, 不良反应要低。

3 钙拮抗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

3.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 其中男85例, 女65例, 平均年龄 (55.64±6.28) 岁, 该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75例。

3.2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实验前所有患者停用高血压药物10 d, 并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治疗开始后, 治疗组每人每天给予氨氯地平5 mg、氢氯噻嗪12.5 mg, 对照组每人每天给予氨氯地平5 mg。观察周期为8周, 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

3.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在录入Excel软件后再导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3.4 结果

对两组的血压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 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于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以舒张压下降≥10 mmHg至正常标准, 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 定为显效;以舒张压降至正常标准但未达到10 mmHg, 或下降10~20 mmHg, 或者收缩压下降>30 mmHg, 定为有效;若果没有达到以上条件则认为无效。按照此标准对该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2,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于不良反应的研究, 两组表现差异不大, 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等变化均不明显。

3.5 讨论

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一般患有高血压的病人都要终身服药, 因此高血压的用药方案格外受到临床医生和学者的重视, 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方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临床上将药物联合应用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情况很普遍, 钙拮抗剂和利尿剂均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氨氯地平是常用钙拮抗剂, 它能松弛动脉壁肌肉、减少外周阻力, 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氢氯噻嗪作为传统的利尿降压药物, 应用广泛,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的疗效比单独使用氯地平的疗效要明显。同时,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 除了药物治疗, 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到合理膳食, 限制脂肪、盐的摄入, 戒烟戒酒, 适当增加运动量, 只有这样才能配合药物治疗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4 结语

该研究选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与利尿剂中的氢氯噻嗪为代表药, 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 结果证实二者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比单一使用的要好, 另有研究[5]表明钙拮抗剂和利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36%~42%, 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26%~30%, 因此, 该联合用药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武玉欣.国际高血压学会发表“福岡宣言”[J].日本医学介绍, 2007, 28 (1) :2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 2005:58.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3-54.

[4]徐军, 张启高, 宫剑滨, 等.莫索尼定与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8 (11) :16-17.

上一篇: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下一篇:英语完形填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