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教学

2024-06-13

离子教学(精选12篇)

离子教学 篇1

离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 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其知识点的考查是新旧高考的热点。人教版《化学1 (必修) 》中“离子反应”一节出现的新结论比较多, 有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与意义、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等等。在教学中, 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这些结论, 不仅是学好离子反应基础知识的前提, 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依据新课程理念, 从教师教的角度剖析这些结论的实际教学过程, 将发现有些结论的教学过程在教材的处理、概念的形成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能否合理、科学地处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达成。下面就以人教版《化学》 (必修) 中“离子反应”一节作为研究对象, 对该节两个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关于电解质概念的教学

1. 电解质本质定义引入的理由

电解质概念课本只从导电性角度下了定义, 很多教师据此认为电解质的定义是唯一的, 教学过程也只根据课本定义进行设计。事实上电解质概念定义的角度有两种:一种是课本从外在导电性角度所下的定义, 由于这种定义课本已明确呈现出来, 属显性定义;另一种是从本质电离角度所下的定义, 虽然这种定义课本中没有呈现, 但隐含给出, 属隐性定义。电解质概念的隐性本质定义要不要在教学中引入,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电解质概念的本质定义应该引入。理由如下: (1)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来看, 由于课本所下定义不能反映电解质的本质, 导致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认识肤浅、模糊, 特别是当学生遇到CO2类物质 (完全符合电解质课本定义, 但不是电解质却是非电解质) , 内心自然产生疑惑甚至对课本定义有不满情绪, 因此也必然充满对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渴求; (2) 从知识的衔接教学来看, 电解质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的基础, 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的学习, 有利于与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自然衔接, 有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的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 (3) 从概念的发展来看, 电解质概念有两个定义充分体现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以及概念组成的完整性。显然只有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 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 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电解质概念。

2. 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

由于电离概念是学习电解质本质定义的基础, 因此电解质本质定义应安排在电离概念学过之后的适宜时机进行;又由于CO2、SO2、SO3、NH3等这类特殊物质中只有CO2与水的反应学生已学过, 因此宜选择CO2作为反例示例。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首先提问CO2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依据课本定义学生都会认为CO2是电解质, 当教师指出C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时, 学生会深感困惑, 对课本定义心生怀疑, 产生改变现有定义的动机, 同时内心对个中原因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趁机挑明, 电解质的导电定义已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须重新定义完善概念。然后通过设问明确探究问题:CO2为什么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本质定义又是什么?随后用系列问题引导探究: (1) CO2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2) CO2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是由CO2还是H2CO3电离生成的CO32-? (3) CO2在水溶液中有没有发生电离, 为什么?那么CO2能否在液态时电离? (4) 请同学们从电解质的本质电离角度给电解质概念重新下定义。在系列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得出能反映电解质本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本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通过提问:酸碱盐是电解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之间有什么联系?可进一步同化电解质的本质定义。并指出这种本身是非电解质, 但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 导致溶液导电的情形不止CO2一例, 与CO2属同类物质的还有SO2、SO3和NH3等, 这些物质今后将陆续学到。

通过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 不仅可深化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 而且可使学生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本概念的观念。

二、关于酸碱盐概念的教学

课本酸、碱、盐概念编排的顺序与呈现方式为:先以酸概念的形成作为示例, 然后在“思考与交流”中让学生参照定义酸的方法, 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盐的定义。课本编写的意图非常明确, 就是突出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实施与落实。让学生通过概念形成过程的学习与训练, 初步掌握概念的形成方法。

在酸概念形成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机械照搬课本呈现的内容, 在写出HCl、H2SO4和HNO3的电离方程式后让学生归纳酸的定义, 此时学生只能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作酸, 而课本酸定义中关键词“全部”却不能自然生成, 致使课本中酸的定义只能由教师生硬给出。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呈现正例三种酸电离方程式之后, 没有及时呈现必需的反例电离方程式,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精确化地概括出关键特征中关键词“全部”。根据概念形成规律可知, 肯定的例证传递了最有利进行概括的信息, 而否定的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因此概念设计的关键特征难以辨别, 学生的正向概念往往难以顺延, 反例能起到显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消除无关特征的作用, 从而使概念概括精确化。由此可见, 反例与正例在概念的形成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在酸概念形成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适时地呈现反例。相应教学过程可设计为:在同时呈现三种正例HCl、H2SO4和HNO3电离方程式后, 向学生提出归纳性问题:三种酸电离产物有什么相同点? (都能电离出H+) 追问: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就一定是酸吗?并同时呈现反例NaHSO4的电离方程式。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NaHSO4不是酸而是盐。再问:为什么NaHSO4不是酸?当学生回答后此时若问酸有什么共同特征?或从电离角度给酸下一个本质定义, 应答叙述中必将自然生成关键词“全部”。酸概念形成的成功示范, 必将会为学生独立定义碱与盐的概念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上述两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发现两个问题本质是相似的, 概括地讲是概念形成的方法存在问题;具体地讲是忽视反例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从而导致难以形成本质概念或精确概念。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正例与反例的齐全是自发生成概念的前提和保证, 反例在概念的形成教学与巩固教学中尽管作用不同, 但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进行有关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反例的选择与科学运用,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反例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离子教学 篇2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而且在我用多媒体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像时,好多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本质,这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的化学用语这一关掌握的不是很好,这给他们的书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在我耐心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他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且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可见这群可爱的孩儿们在学习中是充满乐趣并取得成就的。最后15分钟我给同学们布置了4道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课堂练习题,在他们的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紧接着我着重分析与强调这些错点,帮助学生纠正与提高。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理解这节课内容的能力,然后要备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等。

例谈初中化学离子教学的补遗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离子教学;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9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何谓离子化合物?如何进行判断?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教材对离子化合物的介绍可谓只言片语,比如人教版中仅有“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1]”这样的描述,而对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几乎不曾涉及。这似乎暗示着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离子化合物是既简单又深刻的问题。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离子(共价)化合物一并作为讨论对象。文献[2]中讲到: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间以离子键结合,每个离子周围被异号离子包围,它们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和一定的排列顺序。也有文献[3]中介绍:由正、负离子或正、负离子集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晶体称为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或离子集团在空间排列上具有交替相同的结构特征。还有文献[4]中对共价化合物有如下解释: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属于共价化合物。以上文献从离子(共价)化合物形成的实质做出了科学的定义,但仍然没能解决如何判断离子(共价)化合物的难题。

我们在与一线教师交流时发现,某些教师对离子(共价)化合物的认识还存有误区,为此,本文将以一线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撰文从多角度来认识中学阶段的离子(共价)化合物。

1 例谈对离子认识的误区

1.1 氧化汞是离子化合物吗

曾有老师指出,人教版教材(2012年版)第50页有如下描述“……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氧化汞由金属元素汞和非金属元素氧组成,有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即不存在氧化汞分子,教材中的说法改为氧化汞的微粒更为科学。的确,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lCl3为共价化合物的事实,已被广泛认同,而对于HgO是离子还是共价化合物在初中阶段几乎不涉及,在中学的各种文献中也语焉不详。

这里,先介绍两种区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易方法。

熔点判断法:通常情况下,熔点高于450℃的化合物,被视为离子化合物;熔点低于450℃的化合物被看作共价化合物。如NaCl的熔点为801℃,显著高于450℃,所以NaCl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而AlCl3的熔点为190℃(2.5个标准大气压),沸点为178℃(升华),远远低于450℃,即通常认为AlCl3为典型的共价化合物。但这种经验方法的粗糙性和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HgO的熔点是500℃(在此温度时分解)>450℃,据此就确定氧化汞为离子化合物?下面,再介绍一种更为精准、科学的判断方法。

电负性差值法:对于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用它们的电负性差值来进行判断。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电负性的差值≤1.6时,化合物呈现出明显的共价性;当电负性的差值≥1.8时,化合物的离子性则更加显著。所以,通常认为当电负性的差值大于1.7时,该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反之则为共价化合物。在HgO中氧和汞的电负性分别为:3.44和2.00,两者差值为1.44,由此确定氧化汞为共价化合物,即它由分子构成。

含汞的大部分化合物由分子构成的事实并不鲜见。如常见的HgCl2在水溶液中几乎不会发生电离,而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盐类物质。在化学上,把像HgCl2这类化合物称为“假盐”或“拟盐”。而HgCl2较低的熔点276℃[6]<450℃,及汞(2.00)和氯(3.16)的电负性差值仅为1.16,都足以证明HgCl2的共价性。以此类比,HgO也是共价化合物,故而教材中讲“氧化汞分子”并无不妥之处。

仍需指出,电负性最早由化学家鲍林提出,现在也多以鲍林计算出的电负性数据为参考。而电负性的确定除鲍林计算法外,还包括R.S.密立根、A.L.阿莱和E.罗周所制定的另外两套标准[7]。每套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所得出的数据也略有差异,而且除电负性外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等也是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常用指标,因此用电负性的差值来判断化合物的离子(共价)性,也存在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1.2 气态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吗

还有老师提出:纯净的氯化钠在气态时也是由离子构成的吗?一些老师持肯定态度:因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不管它处于何种状态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反驳者的理由是:氯化钠虽然是离子化合物,但如果氯化钠呈气态时,就像气态氯化氢一样是以分子形式存在。

笔者认为,气态氯化钠也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不仅如此,而且解离得比液态氯化钠更为充分。先从概念入手,在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其二,在高温的气态,若存在氯化钠分子(即钠原子和氯原子),这两种原子将变得极为活泼,更易得失电子而形成离子。只有在电解时,在电流的作用下,迫使钠离子和氯离子得失电子而变成原子。所以,认为气态的氯化钠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荒谬结论。

2 感悟与反思

行文至此,笔者有如下的感悟:

首先,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并没有严格界线,就像恩格斯曾指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之间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中学阶段讨论的离子或共价化合物都是典型的离子或共价化合物,如NaCl、HCl等。但有的化合物却同时呈现出离子和共价化合物的特性,如FeCl3的熔点为260℃<450℃,铁和氯的电负性分别为1.83和3.16,差值为1.33,具有典型的共价性,而熔融的FeCl3又能显著导电,又体现出明显的离子性。所以,FeCl3被称为混合型的化合物。因而,我们不能以非此及彼的观点来看待物质和进行教学,有时是亦此亦彼,甚至非此非彼。

其二,教学应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

教学的阶段性是指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达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合适的。比如,在初中阶段讲明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即可,不宜进行复杂的离子化合物的识别和判断。

教学的发展性是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且应当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阶段性的教学应当为教学的后继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留下余地,为学生深入思考和继续学习留下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材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由此可以鼓励学生,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是很复杂的问题,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刻苦钻研,就能不断提升,加深认识,最终实现认知的飞跃。

种种事实表明物质是处于变化中的,化学问题尤为复杂,这正应了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吴国庆所讲:“化学本身有规律,但化学的不规律比化学的规律更加普遍,这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所以,化学教学也应当灵动而机智。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

[2]沈鑫甫主编.中学化学教师实验化学辞典[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3][6]冯新德主编.化学化工大辞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532,2604.

[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vJx5RIEh- 9TtcpiqBh-2EngdSUUrQ9L0iVHM2eEEY_eBmZMB2MrQJRz0Zh8C-rtfStBpofa2SPZEkJ-ZQ0JKq

离子教学 篇4

阶段一: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入门

(一) 书写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即有自由的离子存在)

(二) 发生条件:反应物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少

(三) 书写规则: (1) 写离子符号的规则:完全电离且溶于水的化合物 (强酸、强.碱、完全电离的易溶盐) (2) 保留化学式的规则:单质、氧化物、难溶、难电离、气体、水、非电解质。

(四) 配平规则:同时满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数目守恒。

(五) 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一般方法:

1.反应能否发生, 例如Fe2++H2S=Fe S↓+2H+不能发生, 因Fe S和H+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2.产物是否正确。例如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其产物为应为Fe2+。

3.离子、分子等化学符号的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例如CH3COOH与Na HCO3溶液作用应写成:CH3COOH+HCO3-=CH3COO-+CO2↑+H2O, 若把CH3COOH拆开写成H+、将HCO3-拆开成CO32-就错了。

4.是否符合“三个守恒”, 即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例如将2Fe3++Cu=2Fe2++Cu2+写成Fe3++Cu=Fe2++Cu2+就错了。

5.“=、↑、↓、Δ”等用法是否正确。

阶段二:特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一) 少量过量型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经验规则:对少量过量型反应, 可根据“量少全反应”, 把量少物质的物质的量定为1, 再结合参加反应的离子判断产物, 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过量的Na HSO4与Ba (OH) 2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 SO4↓+2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Na OH溶液反应:NH4++OH-=NH3↑+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6H5O-+CO2+H2O→C6H5OH+HCO3-

D.Fe 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析:A项以少量物质系数为1, 1mol Ba (OH) 2电离出1mol Ba2+和2mol OH-, 需用1mol SO42-和2mol2H+来反应;B项漏写HCO3-的反应的, D项中的Br-只是部分被氧化。

例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在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 OH溶液:Al3++3OH-=Al (OH) 3↓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过量的Ba (OH) 2溶液:Ba2++SO42-=Ba SO4↓

C.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OH-+CO2=HCO3-

D.在Ca (HCO3) 2溶液中加入过量Na OH溶液:Ca2++HCO3-+OH-=Ca CO3↓+H2O

解析:防止忽视过量的CO2使Ca CO3→Ca (HCO3) 2。学生误选D的多,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过量问题处理的原则是“以少定多”, 即量少者应由其化学式组成微粒之比[这里是指Ca (HCO3) 2中Ca2+与HCO3-微粒之比为1∶2]来决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因此, D的正确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Ca CO3↓+2H2O+CO32-;至于A显然错误, 生成的Al (OH) 3溶于过量的Na OH溶液, 生成Na Al O2,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注意:以下两物质间的反应与其用量有关, 解题中应注意: (1) Na2CO3+HCl (2) Al Cl3+Na OH (3) Na Al O2+HCl (4) Fe+HNO3 (5) Na OH+CO2 (6) Ca (Cl O) 2+CO2

(二) 反应先后型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经验规则:该类型反应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粒子与另一种反应物反应, 一般用“假设法”判断反应先后顺序:假设任意一种粒子先与另一种反应物反应, 如其产物能与其他粒子共存, 则假设成立;反之, 则不成立。

例3.写出NH4Al (SO4) 2中滴入Ba (OH) 2至沉淀量最大时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解析:NH4+和AL3+遇OH-都会发生反应, 应判断为Al3+先和OH-反应。这里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情况为Al3+完全沉淀时, 令NH4Al (SO4) 21mol, 则需Ba (OH) 21.5mol, 此时能产生Ba SO41.5mol, 即共有沉淀2.5mol;另一种情况为SO42-完全沉淀时, 需Ba (OH) 22mol, 此时加入的4mol OH-中的3mol先使AL3+全转化为Al (OH) 3, 剩下的1mol还要判断是先和Al (OH) 3还是NH4+反应, 因Al (OH) 3和OH-反应的产物Al O2-不能和NH4+共存, 即应先和NH4+反应, 此时沉淀量为3mol, 故根据题意应为第二种情况, 对应离子方程为:Al3++NH4++4OH-+2Ba2++2SO42-=Al (OH) 3↓+2Ba SO4↓+NH3·H2O。如该题换成“KAl (SO4) 2中滴入Ba (OH) 2至沉淀量最大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第一种情况同上, 第二种在Ba (OH) 2加入2mol时, Al3+全转化为Al O2-, 即此时沉淀总量为2mol, 应为第一种情况。对应离子方程式为2Al3++6OH-+3Ba2++3SO42-=2Al (OH) 3↓+3Ba SO4↓

(三) 定量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经验规则:该类型方程式参与反应的粒子和反应用量都随题目所给条件变而变。写方程前要求仔细分析粒子反应先后顺序, 确定反应用量, 最终确定反应方程式系数。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向明矾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Ba (OH) 2溶液

B.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钡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混合

C.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g++2NH3·H2O=[Ag (NH3) 2]++2H2O

D.含等物质的量的硫酸氢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溶液混合:

解析:注意量对反应的影响。A项中明矾和氢氧化钡是按1∶2反应的;B项中NH4+也会参加反应;D项中等物质的量反应, OH-只和HSO4-中的H+反应。

例5.向含4mol Fe Br2的溶液中通入3mol Cl2, 写出该离子反应方程式。

解析:Fe2+和Br-都会和Cl2反应, 但Fe2+还原性比Br-强, 故Fe2+先与Cl2反应, 剩下的Cl2再与Br-反应, 对应离子方程式为4Fe2++2Br-+3Cl2=4Fe3++6Cl-+Br2。如题目改为“向含4mol Fe I2的溶液中通入3mol Cl2”, 由于Fe2+还原性比I-弱, 故对应方程式为:2I-+Cl2=2Cl-+I2

离子教学设计 篇5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的形成的了解

教学建议: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学方法:探究(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设问:?:以钠、氯原子为例,说明钠、氯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4-4教师并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及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图师生共同讨论

归纳结论小结:从小结中引入新课钠、氯核外的电子在一定的范围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进一步把课引深再问其他核外多个电子的原子又如何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二、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或让学生以拟人化形式表演后得出

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三习五步 离子反应 化学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中学中凡涉及溶液中的反应一般都是离子反应,该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而且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奠定性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本节完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重新认识酸、碱、盐的概念等内容。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的基本概念,高中我们将学习酸碱盐的电离,这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学好这一内容,为后面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及选修4中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学情分析

3.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常见的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对本节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3.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对化学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4.设计思想

“三习五步”中其中的“三习”指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的“五步”指的是导、讲、合、评、练。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协助学生逐步培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总之,希望学生可以在参与中内化知识,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目标

5.1知识与技能

5.1.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1.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5.1.3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5.2过程与方法

5.2.1通过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5.2.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3.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5.3.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7.教学准备

7.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7.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蔗糖溶液、铁、铜、石墨

8.教学过程设计

9.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相关概念,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同时,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习五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分析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但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样开放的课堂难度自然提高了,在今后教学中应做足充分准备,与相关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

参考文献:

[1]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构建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和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2012,3.

离子教学 篇7

生物柴油 (Biodiesel) , 即脂肪酸甲酯, 是一种含氧清洁燃料, 由菜籽油、回收烹饪油、动物油等可再生油脂制取加工而成。作为优质的柴油代用品, 属环境友好型绿色燃料, 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保障石油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产生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1]。生物柴油的制备实验是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紧密贴近科研前沿所设置的一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

目前化学催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但均相强酸、强碱催化剂的后处理问题, 易于造成污染环境。而非均相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较低的缺点[2]。

离子液体 (ionic liquid) 具有挥发性低,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相, 且不燃等优点, 具有明显的“绿色”环保性质。离子液体的生物柴油合成方法, 是采用有烷基咪唑、季铵 (磷) 盐等含氮、含磷化合物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卤化物形成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 用来合成生物柴油。该方法的特点就是离子液体既可以作催化剂又可作溶剂, 加快反应, 绿色环保的优点[3,4]。

对应着本科生实验项目所经常提及的研究型、开放型、综合型这三种教学类型, 具体的如何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如何让学生在专业实验中尽快地运用科研思维来学习教学实验, 应当是每一个实验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的工作命题。

教学实验进行之前, 首先安排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几名学生进行催化剂的制备。采用两步法合成得到[Bmim]BF4离子液体并运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官能团分析确定最终目标产物。然后将其作为教学实验用催化剂用于合成制备生物柴油, 并对制备的生物柴油进行了气相色谱仪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征。

二、[Bmim]BF4离子液体的制备

本实验类型定位为研究型教学实验。为此将前沿科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 让学生进行课前文献查阅并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课堂进行中, 实验老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最终按照正交试验法这种最优化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以分组进行实验、最终多个实验小组实验数据汇总。按照建立跨班级、跨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的数据库, 分析实验规律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当学生知道自己正在讨论和实践的内容是学术前沿或者是热门研究项目的时候, 并且是有分工、有合作的形式进行科研探索, 自然而然就能够激发起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5]。

三、离子液体做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

1. 实验过程。

称取30g大豆油, 放入250m L的三口烧瓶中, 架上回流冷凝管, 置于电热式磁力搅拌器中。缓慢搅拌升温至所需温度, 按预先设定的反应参数, 计算催化剂用量及甲醇用量, 分别滴加到烧瓶中。开始计时, 同时恒温搅拌, 反应结束后, 将产物温度降至室温。在分液漏斗中静置20min, 等分层后, 下层为甘油相, 上层为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

将分出的甘油相减压蒸馏, 分离的离子液体催化剂用正己烷洗涤, 并在70℃下真空干燥3h。离子液体回收后可再次回收重复使用。

2. 正交试验的设计。

实验过程归纳引导学生认识“正交试验设计法”等最优化实验方法的应用。正交试验法可以以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较优的较全面的实验规律。这是进行科研项目实验方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也是进行实验的必要素质要求。[6]

有了合理的实验方案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进行自主选定不同反应条件如:选定不同的催化剂用量;采用不同的反应操作条件, 如改变时间、温度、压力等。这样可以在确定实验要求目标的前提下, 制定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表, 制定正交试验的方案。

正交试验法可以有效整合各个因素和水平, 比较可信地反映出实验的真实状况。根据前期单因素实验的研究结果, 确定影响生物柴油制备的4个主要因素:离子液体用量、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和反应的时间。采用4因素3水平, 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探索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变化, 探索优化条件, 得到更高的酯交换转化率。

由表2可知, 极差大小顺序为RC>RD>RB>RA, 即影响生物柴油产率的因素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量>醇油比。离子液体[Bmim]BF4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化条件为:醇油比8.3:1, 离子液体用量0.3%, 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3.5h。所得生物柴油的产率为71.71%。

四、生物柴油的仪器表征

选取学生实验制备的典型生物柴油样品, 按照要求处理并进行气相色谱测定。

1. 实验过程。

采用SP-3420A色谱仪, BF2000工作站, KB-Wax毛细管色谱柱 (30m×0.25mm×0.25μm) ;氢火焰检测器 (FID) 。调节柱温210℃;汽化室温度280℃;检测器温度280℃;分流比10:1, 进样体积1μL, 载气为N2, 辅助气为空气, 柱头压为0.1MPa的参数条件进行色谱分析。用丙酮将生物柴油稀释10倍, 静置后吸取溶液上层清液, 注入色谱仪。

2. 色谱仪分析结果 (见图1) 。

对学生制备的生物柴油的成分和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图分析后。结果表明:参照各标准品谱图确定制得的生物柴油主要由4种脂肪酸甲酯组成: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其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较高 (大于93%) , 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较低。从谱图上的保留时间推断这些百分含量低的组分大部分为碳链较长, 分子量较大的脂肪酸甲酯, 证明试验所得的产物主要为生物柴油。

五、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 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作为课题研究导向的专业教学实验课, 能够全方位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吸引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符合转变教育思想、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 有其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一平.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3, 22 (1) :8-12.

[2]赵光辉.生物柴油产业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工中间体, 2013, (02) .

[3]李胜清, 刘俊超, 刘汉兰, 等.B酸离子液体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2) :438-441.

[4]李怀平, 汪全义, 兰先秋, 等.离子液体[Hmim]HSO4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J].中国油脂, 2008, 33 (4) :57-59.

[5]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 2014, 282 (2) :27-28.

离子教学 篇8

1.90%以上学生准确说出滴定各阶段溶液中存在的三种守恒关系。

2.90%以上学生能准确区别“pH=7”与“完全中和”的含义。

3.85%以上学生清楚何时考虑水解平衡何时考虑电离平衡。

4.80%以上学生准确判断混合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

5.初步学会从离子平衡的角度分析有一种弱电解质参加的中和滴定过程。

二、问题与活动

(导入) 问题之一:请写出Na2CO3溶液中存在的三种守恒关系。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讨论、书写。

老师活动:指导、反馈、矫正。

问题之二:“pH=7”与“完全中和”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完全中和时溶液一定呈中性么?

老师活动:提供在常温下, 用0.100mol·L-1的盐酸滴定20.00mL0.050mol·L-1氨水过程的pH曲线图如下, 请同学们针对图中四个特殊点认真思考:1.每个点的溶质是什么?2.每点存在的守恒关系?3.每点存在哪些平衡?主次如何?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填空

1.PH=11———起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_____有,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2.PH=7———中性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3.PH=5.6———完全中和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4.PH=1.5———完全反应后盐酸过量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问题之三:何时考虑水解平衡?何时考虑电离平衡?

老师活动:启发学生阅读自己的填空, 完成填空5。

学生活动:完成阅读、反思并填写下列结论。

5.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A.pH>7时:___________, 存在__________平衡, 以__________平衡为主;

B.pH=7时:__________;

C.pH<7时:__________, 存在__________平衡, 以__________平衡为主。

问题之四:混合溶质的溶液其离子浓度如何分析?

老师活动:启发学生反思PH曲线图中两个PH点之间各种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并完成填空6。

学生活动:完成填空

6.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起走势 (变大、变小或不变) 。

A.PH=11至PH=7__________;

B.PH=7至PH=5.6__________;

C.PH=11至PH=5.6__________;

D.PH=5.6至PH=1.5__________。

三、课堂检测活动 (学生练习并举手反馈结果)

1.向体积为Va的0.05mol/L 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mol/L KOH溶液, 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Va>Vb时:c (CH3COOH) +c (CH3COO-) >c (K+)

B.Va=Vb时:c (CH3COOH) +c (H+) =c (OH-)

C.Va<Vb时:c (CH3COO-) >c (K+) >c (OH-) >c (H+)

D.Va与Vb任意比时:c (K+) +c (H+) =c (OH-) + (CH3COO-)

2.下列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室温下, 向0.01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

c (Na+) >c (SO42-) >c (NH4+) >c (OH-) =c (H+)

B.0.1mol·L-1NaHCO3溶液:c (Na+) >c (OH-) >c (HCO3-) >c (H+)

C.Na2CO3溶液:c (OH-) -c (H+) =c (HCO3-) +2c (H2CO3)

D.25℃时, pH=4.75、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c (CH3COO-) +c (OH-) <c (CH3COOH) +c (H+)

四、课堂小结活动

老师活动:请大家针对教学目标说出本课收获与疑问。

学生活动:小结并说出收获与疑问。

五、课后作业

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篇9

正离子:

负离子:

BF-4,PF-6,HSO-4,NO-3,CH3CO-2,SbF-6,AlCl-4,GuCl-2

离子液体有以下特点:低蒸汽压、低熔点、宽电化学窗口、良好离子导电性、导热性及高热稳定性。故近年来在各种金属离子液/液萃取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1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1 直接合成法

就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或季铵化反应一步合成离子液体,操作经济简便,没有副产物,产品易纯化。如通过季铵化反应也可以一步制备出多种离子液体,如1-丁基-3-甲基咪唑铵盐[bmim][CF3SO3]、[bmim]Cl等。

1.2 两步合成法

如果直接法难以得到目标离子液体,就必须使用两步合成法。首先通过季铵化反应制备出含目标阳离子的卤盐([阳离子]x型离子液体);然后用目标阴离子Y-置换出x-离子或加人Lewis酸MX 来得到目标离子液体。在第二步反应中,使用金属盐MY(生成AgY沉淀)在加人强质子酸HY,反应要求在低温搅拌条件下进行,然后多次水洗至中性,用有机溶剂提取离子液体,最后真空除去有机溶剂得到纯净的离子液体。

2 离子液体在金属离子分离方面的应用

2.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

目前采用离子液体萃取分离金属离子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1999年Dai等[1]最早使用离子液体进行金属离子的萃取研究。他们用离子液体作溶剂,以二环己基18冠6(dicyclohexy-18-crown-6,DCH18C6)为萃取剂,从Sr(NO3)2水溶液中萃取Sr2+。结果发现,用离子液体[C2mim][NTf2]([Cnmim]为 1-烷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1-alkyl-3-met hylimidazolium),n代表烷基链长度,作溶剂,Sr2+在两相的分配比D(Sr)高达1.1×104,比同条件下以甲苯作溶剂的分配比大了近4个数量级。

Visser等使用离子液体 CnmimPF6 (n=4,6,8)作溶剂,研究了3种不同的冠醚18冠6(18-Crown-6,18C6)、DCH18C6和(4,4’-(5’)-二-(叔丁基环己基)18冠6(4,4’2(5’)-di2-(ter-butylcyclo-hexano)-18-crown-6,Dtb18C6)作萃取剂时对金属离子Sr2+,Na+及 Cs+的萃取。3种冠醚中,Dtb18C6 的萃取能力最强,D(Sr)=105,这是因为其疏水性最强。Dtb18C6萃取3种离子的选择性为Sr2+>Cs+>Na+。他们还研究了水相中HNO3浓度对萃取的影响,HNO3浓度从0.001 mol/L增大到1 mol/L,金属离子的分配比逐渐下降。而HNO3浓度进一步增加时,金属离子分配比反而增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离子液体阴离子PF6在高浓度 HNO3环境中会被氧化成PO43-

在传统的液液萃取中,会利用协同效应。tepinski等[2]第一次报道了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的协同效应。他们用[Cnmim] [NTf2]作溶剂DCH18C6为萃取剂,BP协萃剂,Sr2+离子。实验发现,DCH18C6和TBP对Sr2+有协萃效应。

离子液体自身的结构对体系的萃取性能亦有影响。Chun等[3]用改进的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nmim][PF6]离子液体(n=4,6,7,8,9)对碱金属离子进行萃取研究。实验发现,离子液体对金属离子的萃取能力很弱,随着离子液体阳离子侧链增长,取能力迅速下降。萃取的选择性顺序为Cs+>Rb+>K+>Li+≈Na+,顺序和相应碱金属离子的疏水性是一致。当加入萃取剂DCH18C6后,系对金属离子的萃取能力大大增强,阳离子被萃取的选择性K+>Rb+>Cs+>Na+≥Li+,顺序反应了这些离子和DCH18C6结合能力的强弱。Dietz等[4]使用一系[Cnmim][NTf2]离子液体(n=5,6,8,10)作溶剂。同样以H18C6为萃取剂。Sr2+的HNO3溶液中萃取Sr2+。实验发现随着离子液体阳离子侧链的增长,萃取机理也随之改变。从n=5时的阳离子交换机理慢慢过渡到n=10时的中性复合物萃取机理。这种机理的转变可以通过进入到有机相的Sr2+和NO-3的摩尔比,D(Sr)和HNO3浓度的关系以及EXAFS的分析结果反映出来。Luo等[5]使用侧链长度不同的离子液体[Cnmim][NTf2](n=2,4,6,8)与不同萃取剂(DCH18C6或N-烷基-氮18冠6(N-alkyl-aza-18C6)进行组合萃取Sr2+,K+,Na+等金属离子时,不同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萃取效率和离子选择性。

2.2 离子液体萃取过渡金属离子

Sandra等[6]研究了[C8-10-min][BF4]和[C8-10-min][PF6]离子液体用于萃取Cu2+、Zn2+、Cr2+,现这些离子液体萃取Cu2+、Zn2+的效果不明显,但加入3 mol·dm-3的NaCl后[C8min][BF4I]萃取Zn2+的效率达到99%。

一系列疏水性功能离子液体(TSIL)可用于萃取Hg2+和Cd2+。脲、硫脲、硫醚取代咪唑上的烷基后与[PF6]一结合形成离子液体。这类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的能力很强。增加TSIL/[Bmim][PF6]的比例,Hg2+和Cd2+在离子液体中分配率会增大,分配系数分别可达210和360。Hg2+和Cd2+在带有硫脲和脲基团的离子液体中具有更高的分配率,而且Hg2+在离子液体中的分配率高于Cd2+。PH对结果无明显影响[7]。

一系列疏水性功能离子液体(TSIL)如下:

Holbrey等[8]报道了由二咪唑盐阳离子与亚乙基乙二醇等形成的的功能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并应用于金属萃取分离。发现显著提高了Hg2+在离子液体中的分配率,但Cd2+的分配率不变。这该方法是使用pH摇摆效应从离子液体/水溶液二相体系中萃取分离汞的典型例子。

Visser等[9]通过将非有机离子(CN-、OCN-、SCN-和卤素)加入到二羟基咪唑[C4mim][PF6]或[C6mim][PF6]中来萃取各种金属离子,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非有机萃取剂优于有机萃取剂, I-和Br-存Hg2+在下的分配率超出10有时100。

Visser等[10]在[C4mim][PF6]中加入硫脲、硫醚和尿素,发现它们萃取Hg2+和Cd2+的效率有所改变。在离子液体中Hg2+的分配系数大小为:加了尿素的>加了硫醚的>加了硫脲的,而Cd2+的为加硫醚的>加尿素的>加硫脲的。

Wei等[11]在[Bmim][PF6]中加入双硫腙,考察了其对Cu2+等重金属离子的萃取。形成的金属离子配合物的萃取效率具有pH摆动效应。

Wu等[12]研究了用电解法萃取矿石中的轻、活泼金属,提纯合金中的轻、活泼金属和回收复合材料中的轻、活泼金属。电解液中包括室温或接近室温下含有一种金属氯化物的离子液体。他们也研究了从矾土中提取铝,从铝合金中提纯铝和电解含1-丁基-3甲基咪唑氯-AlCl3离子液体,发现只有该离子液体得到铝沉淀。

3 研究展望

离子液体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溶剂,其应用于金属离子萃取分离的研究虽然才几年的时间,但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更深入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研究合成新的离子液体并完善离子液体的“绿色”性能。例如,对离子液体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功能化修饰,寻找不同阴阳离子的搭配等。

(2)萃取剂的筛选。除了特殊功能的离子液体外,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萃取溶剂。与一般有机溶剂相比,离子液体是用离子溶剂代替分子溶剂,因此有必要按照不同的萃取体系选择或合成符合特殊要求的萃取剂。

(3)反萃方法的研究。离子液体用于萃取分离中反萃是一个难点。只有解决了反萃问题,才能解决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并真正符合溶剂萃取的要求。解决反萃问题可以从寻找有效的反萃剂及简便可行的反萃方法入手。由于离子液体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沉积可作为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离子教学 篇10

目前,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含重金属的废水是危害环境最为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其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沉淀、氧化、还原、电解和吸附等。近年来用于重金属回收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如膜分离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得到了关注和研究[1,2,3,4]。其中溶剂萃取由于具有能耗低、投资小、设备简单、适应性强、分离效果好、易于连续操作等优点,已成功用于废水重金属的回收[5,6]。但所用的有机溶剂由于挥发性大毒性强,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7]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8],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方法进行处理。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发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及催化剂,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而离子液体作为高效绿色溶剂已成为当代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9]。离子液体又称室温熔融盐,是指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有机液体盐,离子液体作为离子化合物,其熔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结构中某些取代基的不对称性使离子不能规则地堆积成晶体所致[10]。离子液体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几乎没有蒸气压,不挥发;无色,无嗅,具有较大的液相范围;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氧化,化学稳定性好;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电位窗口和温度范围;通过对正、负离子的设计,可以合成各种对无机物、有机物和聚合物的溶解性不同的室温离子液体;通过调节阴阳离子,可以调节其酸性,有时其酸度甚至可调至超强酸[11]。因此,室温离子液体又被称为“可设计的溶剂”。而离子液体盐双水相萃取就是其中一种温和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12]。

2 离子液体盐双水相的成相原理

(1)盐析效应

Rogers等[13]认为离子液体双水相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盐析效应所致。他们认为离子液体和磷酸盐的成相机理可以解释为由于磷酸根离子的水合导致了其周围分子的电子结构紧缩,这样就增加了相中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网络,因此,要想形成大的水分子空腔来容纳离子液体阳离子就需要更大的能量,当磷酸根阴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较多的疏水性的离子液体阳离子和较少的水合阴离子离子,它们就会单独形成一相。

(2)刘术军[14]系统研究了咪唑和吡啶类离子液体[C4mim][BF4]-Na2CO3,[C4mim][NO3]-NaOH,[C4 Py][BF4]-Na2CO3体系的相图,利用浊度-密度法测定了双水相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的分相过程实质上是无机盐与离子液体竞争夺取水分子的过程,其分相能力与离子液体的水化能力和无机盐的盐析能力密切相关,离子液体的水化能力越大分相能力越差,而无机盐的盐析能力越大其分相能力越强。

3 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的萃取机理及萃取体系

(1)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的机理大致分为中性复合物机理、阳离子交换机理、阴离子作用机理、多重分配机理以及与在分子溶剂中具有相同机理。

在传统的液-液萃取中,常会利用协同效应,Stepinski等[15]第一次报道了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的协同效应。他们用[Cnmim][NTf2]作溶剂,DCH18C6+为萃取剂,TMB为协萃剂,萃取Sr+离子,实验发现DCH18C6和TMB对Sr+有协萃效应。

(2)根据萃取体系中萃取剂的性质可将研究体系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中性萃取剂体系(如冠醚、杯芳烃);二是酸性或阴性萃取剂(如有机磷酸类、双硫腙);三是功能性萃取剂,即离子液体既作溶剂又当萃取剂。

4 离子液体盐双水相在金属离子萃取方面的应用

液液萃取分离金属离子是基于不同金属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比的差异,使目标离子从水相进入有机相进而达到与其他金属离子分离的目的[16]。萃取分离金属离子是离子液体作为绿色萃取溶剂研究的热点。

4.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

目前采用离子液体萃取分离金属离子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

1999年Dai等[17]最早使用离子液体进行金属离子的萃取研究。他们用离子液体[R1R2MeIM][Tf2N]、[R1R2MeIM][PF6]为溶剂,二环己基18冠6(DCHl8C6)为萃取剂,从Sr(NO3)2水溶液中萃取Sr2十,发现Sr2+的分配比(D)在离子液体中比在甲苯中高出4个数量级。

Chun等[18]将二环己基-18-冠-6溶于离子液体[Cnmim][HF](n=4-9)中,用于从水溶液中萃取碱金属氯化物,发现萃取率随着离子液体烷基侧链的长度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条件下把DCHl8C6溶于氯仿,硝基苯,1-辛醇所形成的萃取剂不能萃取碱金属氯化物。把DCHl8C6溶于离子液体中用于萃取金属离子,得出它们的选择性顺序为:K+>Rb+>Cs+>Na+>Li+。

Visser等[19]以[Cnmim][PF6](n=4,6,8)作稀释剂,在应用用18C6、DCH18C6和Dtb18C6三种冠醚萃取Na+、Cs+、Sr2+的研究发现,体系中金属离子萃取过程中的分配,既与冠醚的浓度和疏水结构有关,又与水相的组成有关。

Luo等[20]合成了一系列N-烷基取代冠醚,用于研究可循环萃取体系,从水中萃取出Sr2+,Cr2+,K+,Na+等金属离子,发现金属离子配合物的配合能力有pH摆动效应,大环配位体和离子液体均可回收利用。

4.2 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

用离子液体作溶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过程,关键是如何使金属离子形成疏水基团而进入离子液体相。

Visser等[21]用离子液体[Cnmim][PF6](n=4,6)作溶剂,使用各种有机或无机萃取剂对Hg2+、Cd2+、Co2+、Ni2+和Fe3+等金属离子进行萃取。用1-吡啶偶氮-2-萘酚(PAN)和1-噻唑偶氮2-萘酚(TAN)为萃取剂时,随着PH的增大,金属离子分配比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在PH较大时,两种萃取剂都去质子化,变成阴离子,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疏水的配合物,此时萃取的离子选择性顺序为Co>Fe>Cd>Ni。萃取剂和金属离子间结合的计量关系都是2:1。因此,除Fe3+外,萃取剂和其他几种金属离子都形成中性复合物。

刘军安等[22]研究了疏水性离子液体1-烷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nmim]PF6(n=2,4,6)对含Cu2+废水的萃取性能,研究了螯合剂、萃取平衡时间、溶液pH、离子液体侧链长度、助溶剂以及离子液体用量等因素对萃取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螯合剂对离子液体萃取重金属能力影响很大,当体系中未加入螯合剂时,离子液体对Cu2+的萃取率仅为2%左右;而随着螯合剂双硫腙的加入,其萃取效率均达9l%以上。在3种离子液体中,以[C6mim]PF6的萃取效率最好,同时离子液体在萃取重金属离子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pH摆动效应,pH<2时,Cu2+的萃取率均小于2%,而当pH>8时,Cu2+的萃取率均高于90%,利用这一摆动效应,可将Cu2+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邓凡政等[23]建立了由亲水性离子液体[Bmim]BF4和NaH2PO4形成的双水相体系萃取光度法测定铜的新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用量、溶液酸度、铬天青S、盐的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及共存物质对Cu2+萃取测定的影响及消除。实验发现在pH 5.0 8.0范围内,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铬天青S及Cu2+形成的络合物有较高的吸光度,络合比为3:1。

Sandra等[24]在研究[C8mim][BF6]和[C4mim][PF6]离子液体用于萃取Cu2+,Zn2+,Cr2+时,发现加入这些离子液体能很大地提高金属离子的萃取率。

李长平等[25]考察了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等疏水性离子液体对Cu2+,Ni2+,Cd2+,Co2+等有毒离子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加入螯合剂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能够提高离子液体的萃取率,并且增加离子液体碳链长度,有助于对Co2+和Cd2+的萃取。实验中还发现,离子液体对金属离子的萃取具有pH值的摆动效应,因此,可以通过调节pH值的范围,实现对金属离子的反萃取。

Wei等[26]用[Cnmim][PF6]作溶剂,以双硫腙为萃取剂萃取Pb2+,Zn2+,Cd2+,Hg2+,Ag+,Cu2+等金属离子,在PH较低时,双硫腙以分子状态存在,萃取的效率很低;随着PH的升高,双硫腙变成阴离子状态,与金属阳离子形成亲离子液体相的中性配合物,可以有效地进入离子液体。萃取不同金属离子时萃取效率对PH的要求不同,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金属离子的分步萃取。

Shimojo等[27]对5种金属(Ag+、Cu2+、Zn2+、Co2+、Ni2+)进行对比萃取试验,发现只有Ag+通过离子交换机理被杯芳烃从水相萃取到离子液体中。吡啶杯芳烃能与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重复使用5次后杯芳烃的作用效果不改变。

4.3 稀土金属离子和镧系锕系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

稀土和镧系锕系金属离子的提取和分离是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的重要研究内容,离子液体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

Visser等[28]用[C4mim][PF6]作溶剂,以氨基甲酰基甲基氧膦(CMPO)和磷酸三丁酯(CNT)作萃取剂从酸性溶液中萃取Am3+,Pu4+,Th4+,UO22+等离子,在相同条件下,其分配比要比使用正十二烷为溶剂高1个数量级且分配比随着水相H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Nakashima等[29]用[C4mim][PF6]或[C4mim][NTf2]作溶剂,以CMPO作萃取剂从硝酸盐溶液中萃取稀土金属离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种类对萃取效率也有影响,[C4mim][NTf2]作溶剂比[C4mim][PF6]的萃取效率要高,研究发现,萃取时金属离子和CMPO的计量比是1:3,即形成Ln(CMPO)33+配离子,萃取通过阳离子交换机理进行。

Thied等[30]研究了在离子液体[Bmim][NO3]中加入HNO3来溶解用过的燃料从而回收金属。该法回收铀和钚特别有效,并描述了一种新的晶体结构。

Nakasbima等[31]研究比较了在[Bmim][PF6]和传统有机溶剂中分别加入辛基苯基膦所形成的萃取相对镧系阳离子的萃取效率和选择性,发现前者优于后者。

Jense等[32]研究了萃取剂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萃取镧系(Eu3+)。在传统溶剂萃取中Eu-tta络合物必须是中性的,但用离子液体[C4mim][NTf2]并没有此要求。

Soufiance等[33]使用室温离子液体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从水溶液中萃取镧系元素。通过水/离子液体/超临界CO2三步萃取系统萃取三价的镧和铕,萃取率高达87%。

5 用离子液体萃取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方法改进

许多研究者尝试利用离子液体来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但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直接用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金属离子的分配系数D(离子液体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水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小于l。U.Domanska等[34]提出提高分配系数D的方法是在离子液体阳离子取代基上引入配位原子或配位结构,以及加入萃取剂进行萃取和基于螯合萃取-反萃取的液液萃取。

使用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可以有效避免使用传统萃取方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萃取效率高。目前对该方法的研究仍然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利用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存在直接萃取效率低,需加入其他萃取剂进行耦合。而其他萃取剂的加入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并且离子液体存在流失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离子液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化离子液体的不断合成,这些问题将逐渐被解决[35]。

6 研究展望

离子液体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绿色溶剂,但是它在萃取方面的应用还不成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研究设计和合成新的粘度低、任务专一、高效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完善离子液体的“绿色性能”。通过在离子液合成过程引入特定的功能团就可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萃取,提高离子液体的萃取率、富集因子和选择性。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离子液体固定,探索分离的新模式。

(3)萃取剂的筛选。根据不同的离子液体和萃取体系,选择不同的萃取剂,提高萃取效率。

(4)加强反萃方法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反萃问题,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才会成为可能,从而使成本得以降低。

离子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实验;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项目教学法

化学工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对学生认识化工生产的原理、认识化工生产的过程、认识化工生产中应注意的措施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实验创设生产实践环境,广泛引入实验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深刻体会,从而了解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实质内容,有助于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工人角色的转变。笔者从离子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项目教学中得到启发,将教学中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以供同事研讨。

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是制碱工业中的一个主要工艺环节,主要通过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制取烧碱溶液,并附带生产氯气、氢气的过程。

2NaCl+2H2O NaOH+H2↑+Cl2↑

本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非常适合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项目教学思考一:将实验作为生产项目来研究,有利于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课堂思维瓶颈“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是一个实验”,按部就班来学习,过程是学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项。而学生的课堂收获是懂得了该实验原理,了解了如何完成实验,锻炼了实验动手能力。

如果将这一实验设计为“工业制取烧碱”这一项目课题,那么就将一个单纯的实验转变为了一个生产项目,问题变得更有研究性和深意,牵涉到的知识面更广。我们的思维将思考从如何实验室制烧碱转变为思考如何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烧碱、用什么原料来生产、如何生产、生产要用什么设备以及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这样,以项目研究为突破口,一步步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分析并一步步解决问题,学生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广、更深,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拓展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学生课堂思维瓶颈,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对实验的思考。

可见,在化工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教学设计为项目教学效果明显。

项目教学思考二:将实验大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研究,构建分层次、分模块层进式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上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中,教师首先将该实验设计成项目课题后,将项目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采用分层次、分模块、分时段的层进式教学模式对项目教学中各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如:主项目:工业中如何生产烧碱?←子项目1电解饱和食盐水,怎么电解?(回忆方法一:实验室电解法——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方法二:离子膜电解法——效益高,适合大规模生产)←子项目2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如何电解?(分析电解槽原理)←子项目3电解产品有哪些,为什么(分析出产品烧碱、氯气、氢气,重点分析离子膜特点)←子项目4如何收集?(研讨电解槽的结构)←子项目5电解产品中烧碱、氯气有腐蚀性,如何解决?(分析电解槽的材料)←子项目6影响电解产品中烧碱、氯气浓度的因素有哪些?(分析生产中的温度、食盐水流量等工艺因素)

虽然教学课题分成一些子项目来学习,但可以从以上分析看,项目课题的学习研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动性,更加能拓宽和锻炼学生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思考三:课堂实验教学结合化工生产实践,让学生增加对实践生产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一个化工产品的诞生,其生产过程是这样的:提出生产项目和要求→理论计算和设计生产路线→小试(实验室试验)→中试(上生产线试生产)→大规模生产产品。

为此,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化工生产实践,结合实验的特点向学生灌输化工生产实际情况,让学生清楚化工生产中是如何将实验转变为工业中的大规模生产的,进而让学生增加对实践生产的感性认识。

本项目实验工业上如何来制取烧碱,教师可以以下列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解读:

化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而不联系实践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很难让学生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产实践产生足够的感性认识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以上是笔者在中职化工工艺课程中离子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项目教学法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和感想,自认为在专业课堂实验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并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有较大的帮助,故以记之,望能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

离子教学 篇12

在海水常规离子的分析研究中, 离子色谱仪是一种准确高效的工具, 但离子色谱仪德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瓶颈。海水的含盐量约为35 g/L, 含量最高的成分是Cl–和Na+, 含量一般为20 g/L, 10 g/L, 由于离子浓度太高, 很多色谱柱都不适合海水样品分析, 进样前必须进行大体积稀释, 这样就容易造成分析误差, 无法分析一些低水平的元素。本文, 笔者采用超大柱容量的阴、阳离子色谱柱, 实现了海水高盐背景下常规离子的直接分析, 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水常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

一、实验部分

1.实验仪器。主要有ICS–3000多功能离子色谱仪 (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制造, 配Chromeleon 6.8色谱工作站和AS自动进样器) 、阴离子分析柱Ion Pac AS19 (4×250 mm) 、阴离子保护柱Ion Pac AG19 (4×50 mm) 、ASRS300 (4 mm) 型电化学循环再生抑制器、阳离子分析柱Ion Pac CS12A (4×250 mm) 、阳离子保护柱Ion Pac CS12A (4×50 mm) 、CSRS300 (4 mm) 型电化学循环再生抑制器、0.22μm尼龙滤膜过滤头等。

2.实验试剂。试剂均为分析纯, 购自国药试剂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均为电阻率大于18.2 MΩ·cm的二次去离子水。

3.色谱条件。不同性质的离子, 其色谱分离条件也不同。

(1) 阴离子色谱分离条件。采用KOH梯度淋洗, 分别在0~18 min、18~30 min、30.1~35min梯度淋洗;溶液流速为1.0 m L/min;采用ASRS300 (4 mm) 循环再生电抑制模式, 电流为99 m A;进样体积6μL。

(2) 阳离子色谱分离条件。甲基磺酸等度 (0~20 min) 淋洗, 溶液浓度20 mmol/L;溶液流速为1 m L/min;采用CSRS300 (4 mm) 循环再生电抑制模式, 电流为65 m A;进样体积6μL。

4.样品的制备。准确量取10 m L海水样品, 定容至100 m L容量瓶中, 离心15 min (7 000 r/min) , 依次过0.22μm尼龙滤膜和On Guard RP柱过滤, 弃去初滤液, 收集续滤液进行分析。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海水中阴离子色谱。

(1) 色谱柱的选择。阴离子主要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功能基分为烷基季铵基与烷醇季铵基, 烷醇季铵基亲水性较强, 可以减少疏水性离子在树脂上的吸附, 缩短这些组分的保留时间并改善峰型的不对称型。海水中Cl–浓度非常大, 而其他离子浓度较低, 对于浓差比比较大的复杂基体的分析, 笔者选择烷醇季铵基的超高柱容量阴离子交换分离柱Ion Pac AS19色谱柱, 该色谱柱可以有效地将被测离子与基体中氯离子进行分离。

(2) 离子淋洗条件的优化。当淋洗液浓度低时, 弱保留各离子得到较好的分离, 但强保留离子保留时间就会太长, 甚至保留在色谱柱上难以洗脱。反之, 强保留离子能够出峰良好, 但弱保留组分无法很好得分离。在合适的梯度洗脱条件下, 采用梯度淋洗方式可分离海水中常见阴离子, 在该色谱条件下, 待测组分一次进样即可保证峰形和分辨率, 也可以使各组分在最佳出峰时间出峰, 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分析如图1所示。

(3) 线性关系与方法检出限。取一系列标准工作溶液, 按选定的方法进行测定。以峰面积Y对质量浓度X (μg/m L) 进行线性回归, 结果见表1。

(4) 方法的重复性。混合标准溶液按选定的实验装置和色谱条件重复进样11次, 记录色谱图, 它们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8%, 0.25%, 0.19%, 0.36%, 0.31%;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7%, 1.96%, 1.42%, 1.89%, 1.17%;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5%, 1.76%, 1.84%, 1.69%、2.61%;重现性较好。

(5)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按样品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按照选定的实验条件, 测定了海水中的阴离子, 样品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见表2, 样品色谱分析如图2所示。

2.海水中阳离子色谱。

(1) 色谱柱的选择。阳离子主要采用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海水中钠离子浓度非常大, 而其他离子浓度较低。对于浓差比比较大的复杂基体的分析, 笔者选择超高柱容量阳离子交换分离柱Ion Pac CS12A色谱柱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地将被测离子与基体中氯离子进行分离。

(2) 离子淋洗条件的优化。阳离子交换分离机理中, 淋洗液离子浓度越高, 淋洗液从固定相置换溶质离子越有效, 溶质离子的洗脱时间越短。在流速恒定情况下, 改变甲基磺酸浓度15 mmol/L, 17 mmol/L, 20 mmol/L, 22 mmol/L, 25 mmol/L, 30 mmol/L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甲基磺酸浓度在20 mmol/L时, 几种阳离子达到完全分离, 且出峰时间比较适宜, 图3为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3) 线性关系与方法检出限。取一系列标准工作溶液, 按选定的方法进行测定。以峰面积Y对质量浓度X (μg/m L) 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见表3。

(4) 方法的重复性。混合标准溶液按选定的实验装置和色谱条件重复进样11次, 记录色谱图, 它们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6%, 0.31%, 0.17%, 0.22%;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7%, 1.06%, 1.33%, 1.71%;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5%, 1.37%, 1.39%, 1.25%;重现性较好。

(5)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按样品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按照选定的实验条件, 测定了海水中的阴离子, 样品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见表4, 样品色谱分析如图4所示。

三、结论

上一篇:怎样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下一篇:关爱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