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网业务

2024-09-30

传输网业务(精选9篇)

传输网业务 篇1

1 业务开环时间的定义和要求

传输网业务的开环时间是指当传输网上一点发生故障时, 业务在无保护状态下的运行时间。虽然传输网业务的开环并不会造成业务中断, 但是, 当发生开环时, 如果环上再有一点发生故障, 业务就会受到全阻, 影响极大。

吉林移动传输网始建于1999年, 截至2014年底, 吉林省光缆线路长度合计超过8×104 km, 传输电路20 000多条。目前, 吉林移动光缆线路条件比较复杂, 地形、灾难性气候等因素给传输网络的光缆线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加之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 使因断纤而造成的传输网业务开环现象时常发生。

2013年, 移动集团公司重新定义了重大故障, 其中, 有一条对干线传输网全年业务开环时间进行了要求, 如果开环时间≥120 h, 即为重大故障。但吉林省2013年干线传输网全年的业务开环时间达到了167 h, 超过了限定要求。因此, 缩短干线传输网业务开环时间的任务迫在眉睫。

2 传输网现状调查和开环原因分析

2.1 现状调查

吉林移动2013年干线传输网每月业务开环时长与平均时长的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经分析得出, 2013年每月传输网业务的开环时间平均为14 h;2013-01的开环时间为3.24 h, 是2013年内的最低值;2013年全年的开环时间超过了移动集团公司要求的120 h, 即平均每月10 h的指标。

2.2 原因分析

导致干线传输网业务开环的原因为干线传输环网的某一点出现了故障。通过分析和总结, 共找出以下7个造成开环的原因: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破坏因素, 经近5年的历史灾害天气统计, 吉林省平均每月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1.2%. (2) 设备放大盘故障。平均每月因放大盘故障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14.6%. (3) 业务接入的双路由出现单方向故障。统计发现, 因干线传输网业务接入双路由出现单方向故障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13.3%. (4) 连接尾纤衰耗过大。平均每月因连接尾纤故障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2.7%. (5) 人为破坏。平均每月因施工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63.3%. (6) 设备合分波盘故障。平均每月因合分波盘故障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2.3%. (7) 传输设备电源盘故障。平均每月因电源盘故障造成的业务开环时间占总开环时间的2.6%.

经过分析得出, 人为破坏、设备放大盘故障和业务接入双路由出现单方向故障为造成传输网业务开环的主要原因。

3 缩短开环时间的措施和应用效果分析

3.1 针对主要原因的对策

3.1.1 人为施工破坏

在出现人为施工破坏时, 应采用自动化手段 (光线路保护装置) 快速恢复业务。将光线路保护装置安设于主、备用光缆中, 当工作光缆出现故障时, 可自动切换到备用光缆, 从而使干线传输网的光缆线路在故障后可自动恢复业务。

3.1.2 传输设备放大盘故障

在出现传输设备放大盘故障时, 应运用第三方放大设备和光线路保护装置紧急替换故障单盘。目前, 新增了第三方放大盘的模拟替换实验, 可将第三方放大设备和光线路保护装置安设于原厂放大设备与传输设备之间。

3.1.3 业务接入双路由出现单方向故障

在业务接入至传输设备之前, 应将光开关安设于业务路由器与波分设备之间, 实现双路由的自动切换。

3.2 整体改进方案

3.2.1 采用自动化手段快速恢复业务

3.2.1. 1 一干传输网自动恢复业务的实现

一干传输网采用的光线路保护装置的线路切换时间<15 ms, 插损<3 d B, 能够做到掉电保持。

一干传输网的光线路保护覆盖了吉林省内的12个站点, 其中, OTM站点有5个, OA站点有7个。一干传输网包括两大区间, 一区间为白城管内的4个站点:镇赉—白城—洮南—通榆;二区间为京哈线吉林管内的8个站点:扶余—德惠—沃皮—长春苏州北街—长春普阳—长春枢纽—公主岭—四平, 相邻站点之间都设置了OLP主用路由和OLP备用路由, 且主、备用路由光缆的物理径路不重合。

对保护覆盖的15个段落进行了现场拔线模拟测试和网管手工切换测试。具体如表1所示。

3.2.1. 2 二干传输网自动恢复业务的实现

二干传输网采用的光线路保护装置能够基于现有的网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当线路故障发生时, 可根据现网传输设备的相关告警快速处理故障。

吉林移动二干传输网光线路保护覆盖了吉林省内的9个地市。目前, 二干一平面完成建设10段, 二平面完成建设11段。

3.2.2 紧急替换故障单盘

将光线路保护装置安设于原厂放大盘与第三方放大设备之间, 当原厂家放大盘出现故障时, 业务合路光信号会随之中断, 此时, 通过光线路保护装置的自动切换功能, 可将信号切换至第三方放大设备上, 以迅速恢复业务。

3.2.3 增加光开关实现双路由的自动切换

吉林省干线传输网承载着很多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业务, 如果这类业务的接入方式为客户侧路由器直接介入到波分设备的波道中, 且传输波分设备无环网保护机制, 那么当一个方向的光路发生故障时, 业务便会全阻。

根据光线路保护覆盖的经验, 在IP、CMMET、移动集团客户专线等大颗粒业务 (2.5 G、10 G速率) 中, 将光线路保护装置安设于业务侧路由器与波分设备之间, 可作为一种“光开关”来使用。当波分设备在一个方向上发生故障时, 业务信号会随之中断, 当“光开关”检测到工作路由无光时, 会自动切换至另一个方向的路由上, 使业务迅速恢复。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结合吉林移动干线传输骨干业务实际的应用要求, 对利用光线路保护系统缩短干线传输网业务的开环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并设计了适用于实际系统的保护方案, 实现了光线路保护技术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大大缩短了干线传输网络业务的开环时间, 更好地保障了传输线路的安全性。通信服务的质量和通信网络的性能是移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在此方面不断努力, 争取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麻小龙.光线路自动倒换保护系统在光传送网中的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 (10) .

传输网业务 篇2

论地铁SDH传输系统对E1业务的保护

本文介绍了地铁SDH传输系统对其所承载之E1业务的保护模式,分析了各保护模式的特点,最后提供了改进的`保护解决方案.

作 者:甘益 作者单位: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广东,510380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年,卷(期):2009“”(14)分类号:U2关键词:E1业务 SDH传输系统 子网连接保护(SNCP) 复用段共享保护

SAP业务数据传输的实现 篇3

关键词 数据传输;BAPI;LSMW;传输方法;传输工作台;SAP

中图分类号 TP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15-01

SAP中的数据是系统上线和日常运作的前提条件;而SAP的数据传输是系统实施中的关键性环节之一。通常情况下,数据传输过程在SAP实施项目中可占据40%-50%甚至更多的人力和时间等资源。基于此,SAP系统提供了多种技术和工具来帮助项目实施人员和系统应用人员来进行自动的批量数据传输,例如批输入(又称BDC)、直接输入、调用事务、LSMW和DXWB工作台等。这些技术和工具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本文将重点阐述SAP系统中各种数据传输方法、技术和工作台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1 SAP数据传输概述

1.1 SAP中的数据

SAP系统中的数据通常分为主数据和事务相关数据。主数据是SAP系统的核心部分,某些主数据如资产主数据、设备主数据、物料主数据等,这些数据不仅重要而且数据量比较大。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手工输入是不现实的,因而通常是通过SAP系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自动、批量的后台传输处理。对于事务相关数据,在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切换和数据迁移过程中,也可能需要进行批量数据传输。例如系统切换时的库存、财务中的未清项和未清订单等数据的批量传输。有时,由于项目周期和经费方面的因素,某些旧系统中的事务相关数据不能全部传输至SAP系统,可以考虑通过书面存档、保留备份等方式暂时存储。

1.2 数据传输与数据完整性

SAP的批量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的检查必须与在线手工输入数据时完全一致。这些检查在各个事务中大量存在,而且有些事跨应用的。如果由程序通过程序更新数据库标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将是非常繁琐且不全面的。因而SAP提供了标准数据传输技术和标准接口来完成数据传输。

1.3 数据传输的步骤

在SAP系统实施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数据传输的步骤,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以较高的效率进行运输:①确定业务对象及传输方法;②将原始系统中的数据提取到原始数据文件;③数据格式的转换;④传输数据到SAP系统。

2 SAP数据传输方法及技术实现

实现SAP系统自动批量数据传输有三种主要方法,即通过SAP标准数据传输程序、通过BAPI或IDOC接口以及创建定制的BDC程序进行数据传输。SAP标准数据传输程序支持的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批输入、直接输入以及调用事务等。除标准数据传输程序外,SAP还提供通过BAPI和IDOC进行数据传输以及通过一些工作台进行传输。例如旧系统迁移工作台LSMW,系统数据传输工作台DXWB。通过这些工作台,不仅可以传输数据,还可以实现项目组织,从原始文件到SAP可以读取的目标文件的格式转换,以及文件上传、下载、事务录制等多种辅助功能。

2.1 SAP标准数据传输技术

1)批输入:批输入技术也称为BDC技术,是SAP系统数据传输的标准技术之一。该技术模拟数据的在线事务输入过程,输入过程中的所有检查都被执行,从而保持了数据的完整性。它的实质是调用在线SAP 事务进行数据创建,同时产生批输入会话,只是该过程被统一、批量、自动地执行,并可选择以在线或后台的方式来执行。该技术用于大批量、非实时性(对速度要求较低)的数据传输。

2)调用事务:调用事务与批输入的主要差异主要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不生成批输入会话。数据在程序运行过程中直接通过BDC表传输至SAP系统,因此一般情况下,采取调用事务进行数据传输时,其速度是批输入的1-3倍。然而调用事务技术不支持交互的数据修正,也不能提供数据传输日志。

3)直接输入:该技术读取文件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完整性检查,然后通过功能模块调用将其直接传输至SAP系统,并更新相关数据库。与前两种技术不同,直接输入不会模拟在线事务的调用过程,并且不存在BI和CT那样的事务屏幕的处理过程,因而输入效率比较高,速度优于前两种方法。

2.2 事务录制工具与定制BDC程序

在不提供标准数据接口的应用及定制事务中,或者SAP提供的标准数据传输程序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SAP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功能十分强大且灵活的系统工具-事务录制工具。

事务录制工具的事务代码是SHDB,也可以在SM35(批输入控制台)和LSMW(旧系统数据迁移工作台)中调用事务录制工具。录制事务之后,可用事务记录生成定制的数据传输程序,即批量数据通信(BDC)程序,同时,可根据系统选项生成测试文件。根据测试文件,可知BDC程序所需要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即不含层次关系的扁平结构文件。在运行BDC程序时,可从应用服务器或用户PC上读取数据文件,并填充到BDC内表中,之后可采用BI或CT的方式来最终实现数据的传输。

2.3 BAPI和IDoc

SAP系统中的BAPI并不是专门为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但BAPI作为业务对象功能的具体方法,在各个对象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一组程序接口,是SAP的一种特殊的远程过程调用(RFC),可以通过ABAP或其它外部程序(如C++、Delphi等)来调用,从应用层直接访问系统组件,而不需了解其实现细节。它是程序设计人员从系统外部或内部操作业务对象的方法和功能模块集合,也是数据传输方法之一,它通过IDoc格式进行数据传输。

2.4 数据传输工作台

SAP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工作台主要有LSMW和DXWB。这些工作台本身并不包含数据传输的实现技术,具体的数据传输实际上是通过该工作台中调用SAP数据传输方法实现的。

LSMW的工作原理:首先定义源数据结构以及从源数据到目

标数据的格式转换规则,然后根据格式转换规则创建符合传输要求的目标数据文件,最后调用相应的传输程序来实现批量传输。

DXWB通过项目、子项目以及运行流程和任务组织数据传输过程,从数据提取、格式转换到调用传输程序的每一个步骤都通过具体任务完成。在子项目中,需要确定数据传输业务对象,此外,在各个步骤中需要使用的用户定制传输程序或者BAPI等都需要首先在系统中进行注册。

3 应用实例

SAP系统中资产主数据是存储于企业中的长期固定资产信息,其中包含资产价值、隶属的部门以及折旧条件等信息。对于一中大型企业而言,不管是上线初始的资产主数据初始化,还是上线后日常业务中的项目竣工交付后形成固定资产,主数据量都是巨大的。为此SAP提供了两个数据传输程序,分别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技术。

程序RAALTD01通过批输入技术传输数据,系统创建批输入会话并自动处理会话。出错的数据将被写入一个出错会话,留待后续处理。程序RAALTD11采用直接输入技术传输数据,系统直接更新资产会计模块中的相关数据库表。该传输与批输入相比效率高,但在输入文件的数据一致性检查和出错处理功能尚略有局限。

如果资产数据量少于50000或100000个或对传输效率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批输入技术。如果资产数量非常多,则应使用直接输入技术,因为其传输效率高过批输入10倍左右。若企业资产主数据上有一些客制化字段,那么则可以通过事务录制工具定制BDC程序来实现批处理功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数据传输工作中,应根据业务功能本身的特点及其所支持传输方法,考虑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灵活性要求,结合操作人员、开发人员对于业务与技术的熟悉程度,相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实现传输。在使用标准数据传输程序时,通常在LSMW中结合某种传输技术(如BI等)来实现,无需新开发程序,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对于操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为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简化操作过程和提高传输效率,可通过开发BDC程序或BAPI程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宏.实战SAP程序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接入层传输网业务保护方式 篇4

一、接入层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接入层传输网通常都是按照地区规划来设计的, 区域性较强。我国传统的几大运营商通常都在各区县设立分公司, 并且都有独立的传输网络, 所有的业务都通过汇入中心节点后再传输到各个片区交换局。我国现阶段在接入传输网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 现有的一部分设备不具有MSTP功能。我国传统的传输设备的接口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移动业务IP化和政企客户业务提速的要求, 并且在扩容方面有存在巨大的困难。其次, 接入层传输网络配置业务不够灵活机动。我国传统的传输汇聚网络大多以城镇作为主要节点, 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工业园林或者是村级点不能及时享有网络业务, 这给这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通常来说, 城区是政企客户最为集中的地区, 要想满足政企客户和基站业务的接入, 必须要大量的占用城区主干电缆, 广泛的使用PDH, 设备造成资源的浪费。乡镇城区网络业务的接入方式主要以2M的接入方式为主。最后, 中心网元和一些关键性设备大多放置在中心机房, 较为集中。这样在灾难发生时, 一旦中心机房遭到破坏, 那么将导致这个地区的网络业务彻底中断, 风险较大。在大城市中, 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是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极易使中心机房的干线光缆中断, 导致区域内的业务受阻。

二、接入层传输网业务保护方式

改造本地区的传输网, 使其达到整体优化, 将那些维修成本较高、频繁出现故障的系统进行统一退网,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不断地提高本地传输网的能力, 优化接入层传输网的保护方式。

2.1设置第二中心机房

通过设立第二个中心机房能够更好的保护传输网业务的安全, 减少区域内整体业务中断的可能性。将不同的汇聚环设备放入到不同的区域内, 使每个区域的传输网都具有双平面的特性, 提高各个地区网络的安全系数。并要选用较为灵活的电路端配置, 提高接入层传输网业务的灵活性和协调度。

2.2用已有的超级站对业务进行保护

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前几年发生大的灾难后就在一些区县地区建立了超级站, 保障了当灾难到来时可以用语音进行业务的传输。利用超级站保护就是在郊县的一些基站内安装卫星接收设备, 一般要经历这几个阶段, 首先基站的相关业务会利用卫星设备来进行传输, 然后一级干线传输网会到达公司交换局, 最后再将省骨干传输调度到各个交换片。这样, 即使中心网元遭到破坏或是重要设备失效, 也能保障一些业务的通畅进行。这种方式既能发挥超级站的作用, 又能保护接入层传输网业务的顺利开展, 减少资源的浪费。

2.3采用跨区域方式在交换片内实施保护

所谓的跨区域的方式就是把两个地区的传输节点用光路进行连接, 使相邻地区之间形成互相保护的关系, 彻底打破网络行政归属的限制。例如, A地的业务主要是通过本县的中心机房B来传输的, 可以建立一条保护路使A的节点和C地相连, C地的保护中心机房是D, 一旦B被破坏那么A的一部分业务可以由D来完成, 避免A地业务的全面被阻。简单来说就是, A和C地可以相互保护。采取这种保护方式, 有一定的地区要求两个地区必须是邻县, 而且在合适的节点之间有光缆相连, 并且在能够传输本地的业务的基础上还要为传输相邻地区的业务留有余地, 要充分考虑传输网的容量和设备的保护能力。这种跨区域保护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相邻的两个区县的汇聚节点之间用电缆连在一起, 这样两个区域的汇聚节点最好比较近, 尽量减少光缆的使用。第二种是在两个地区的边缘站点之间建立电缆联系。当两个地区距离比较远时, 可以在两地距离最近的地区建立联系, 这样既节约电缆, 又可以达到两地相互保护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考虑边远地区的设备承受能力, 及时对边缘地区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保证两地区相互保护的实现。

三、小结

总之, 经过多年的传输网络平台的建设, 我国的网络规模越来越大, 承担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多, 然而现阶段我国在接入层传输网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跨区域的业务保护的方式和建立第二中心机房, 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给网络安全带来的影响, 尽量保护业务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梁伟.接入层传输网络业务保护方式研究[J].数字通信, 2013, 40 (3) :12-13

[2]马波.新会地区传输A网现状分析与完善[J].电子世界, 2014, 27 (10) :24-25

传输网业务 篇5

传统的SDH光传输系统不具备相应的扩展性, 因此无法有效的应对带宽需求, 仅仅对于语音业务进行了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的SDH系统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为了使SDH光传输系统适应当前的IP数据业务, 就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因素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 进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传送设备无法在传统的组网方式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组网采取了光纤直连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 各个大运营商纷纷转变自身的建网思路, 为了减轻业务层的压力, 在汇聚层直接使用多业务传输设备, 这样同时也减少了在设备方面的投资,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网络的经济效益。

1 SDH多业务传输网发展的背景和驱动力

传统的SDH网络只是提供固定速率的服务, 其通道的容量是固定的, 因此适配起来比较的简单。但是无法灵活的应对速率不固定的业务, 且传送的速度比较慢。为了缓解以上问题, 运营商采取了设置重叠网络的方式, 不同的网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这样极大的增加了网络建设的成本, 缺乏相应的经济效益, 而且由于网络的覆盖范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极大的制约了相关也的开展以及发展壮大。例如, 对于语音网络来说, 为了保障其覆盖范围, 就必须在有人的地方进行线缆的铺设, 并且要建立语音交换点。

传统的SDH网络是为了提供语音服务为主要的目的, 因此, 和其它的网络相比, 其覆盖范围十分的广泛, 且起步也远远早于其它的网络。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以及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的增加, 这使得语音网络的范围以及容量也随之得到很大的发展。

由于SDH网络最早是用于提供语音服务, 因此随着用户数量以及范围的扩大, 其覆盖范围比其它的网络要大很多。如SDH网络能够为其它功能和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持, 那么不论是覆盖面积还是用户数量都有十分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 减少电信运营商的投资, 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而且SDH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随着多年的发展和使用已经比较成熟, 并且形成了完善的标准, 具有相对完备的运行和保护机制。因此, 如果在原有的系统和技术的基础之上集成和拓展其它的设备和功能, 使原有的设备具备提供多业务服务的能力, 从而形成综合性的业务平台, 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这样不仅仅使得传统的SDH网络对于数据处理的能力大大的增强, 使其能够传输多种服务信号, 极大的提高了其进行升级的能力,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还极大的改善了SDH的组网能力和交叉连接能力, 能够对各种业务灵活的进行带宽分配, 使以太网二层交换成为可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带宽的使用效率。

2 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2.1 降低网络建设和管理成本

它集成了SDH、ATM、IP等网络的传送功能, 运营商用一个这样的网络就可以满足各种业务的发展需求, 能大幅度减少网络建设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MSTP使多个业务网络的管理系统集中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 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2.2 根据业务量变化随时扩容网络

用户的产生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 电信运营商要求传送平台具备容量扩展和适应业务种类变化的能力, 而MSTP可以随时插入电路板进行扩容或改变业务接口种类, 能让运营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扩大网络容量。

2.3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采用多业务SDH传送平台, 尤其是集成了DXC的多端口SDH设备, 可以充分利用环形保护和网状恢复能力来解决业务保护问题。

2.4 提高业务传送能力

多业务SDH网设备端口支持STM-64 (10Gbit/s) 和即将出现的STM-256 (40Gbit/s) , 其传送能力已远远超过ATM网络, 并强于IP网络。并且, 这种网络很容易与DWDM系统集成, 形成一体化SDH设备, 此时端口带宽可达几十Tbit/s。

此外, 还会给运营商带来简化网络的资源管理、缩短数据业务电路的提供时间、降低设备购置成本、简化网络结构, 减少设备之间的连结部件等益处。

3 SDH多业务平台

在原来SDH技术基础上增加“多业务”能力, 建立统一的多业务传输平台, 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点:

3.1 提供多种物理接口, 在保证兼容传统

TDM业务的同时, 能够提供多业务灵活接入, 如SDH光/电接口、ATM接口、以太网接口、GE、E1等。

3.2 简化网络结构:通过增加可扩展的更

细粒度业务交换控制模块, 支持VC级别的连续级联和虚级联, 保证多种协议高效地复用传输, 有效地利用光纤带宽。同时多业务传输平台系统接口与协议相分离, 通过可编程ASIC芯片技术, 可以实现对新业务的灵活支持。

3.3 光传输的容量保证低成本的容量提升:

接入技术的发展刺激了用户更高的带宽需求, 多业务传输平台系统提供带宽容量从155M到622M到2.5G到10G、波长复用窗口从1310nm到1550nm的DWDM的平滑扩容, 实现运营商的低成本扩容。

3.4 传输的高可靠性和自动保护恢复功能:

多业务传输平台继承了SDH的保护特性, 实现99.999%的工作时间、硬件冗余、小于50ms的自动保护恢复, 保证网络用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

3.5 高度多网元功能性集成, 有效带宽管理:

多业务传输平台可集传统SDH网ADM/DXC功能于一体, 具有更细粒度的交换和交叉连接模块, 网络拓扑结构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相分离, 实现了线路连接的快速提供, 在任意节点提供业务内部处理, 这样避免了大量的手工线路连接和复杂的网络间协调, 从而降低成本。

某些厂家的多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将GFP、LCAS和RPR几种标准功能集成在一起, 再配合核心智能光网络的自动选路和指配功能, 不仅能大大增强自身灵活有效支持数据业务的能力, 而且可以将核心智能光网络的智能扩展到网络边缘, 增强整个网络的智能范围。总的来看MSTP最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来支持混合型业务量特别是以TDM业务量为主的混合型业务量。不仅适合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运营商应用于局间乃至大企事业用户驻地, 对于已敷设了大量SDH网的运营商, 它也可以更灵活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 增强业务拓展能力, 降低成本, 有助于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

4 总结

总之, 电信运营企业在选择网络建设方案时, 要充分考虑网络方案是否可以给企业在竞争中带来优势, 所支持的业务是否可以迅速获利。运营商最终的网络覆盖和业务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一切, 发展SDH多业务传输网将是大势所趋。

摘要: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 通信网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极大的促进了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SDH中继传输网络已经不仅仅支持语音业务, 而是朝着综合业务的方向发展, 国内几大通信运营商普遍采用了SDH中继传输网开展综合业务。当前SDH技术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SDH传送网络或者是基于SDH的相关网络。文章就基于SDH多业务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SDH技术,多业务,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奕辉.浅谈SDH技术在下一代传输网络中的应用[J].硅谷, 2009, (23) .

[2]江淑君.长江干线传输网 (SDH) 网络优化浅析[J].中国水运, 2010, (09) .

传输网业务 篇6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各种生产信息和办公信息的传输交换平台, 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运营模式的改变, 各种新的电力通信业务不断出现, 通信网传输的数据量急速增加, 数据类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TDM数据业务逐渐被IP数据业务所替代。电力通信网的发展一直是以电网的发展及电网应用的发展为基本驱动力, 深入分析和研究电网业务需求, 是做好通信网技术体制选择、合理规划网络的重要工作[1]。本文将基于电力系统通信业务的变化, 研究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建设方案。

1 电力通信业务的变化

1.1 业务类型的变化

电力通信网承载的通信业务可分为电网生产运行业务和电网生产管理业务两大类。电网生产运行业务是指数据采集及监视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继电保护信号、调度电话、保护故障信息、视频监控、电量采集等;电网生产管理业务包括行政电话、会议电话电视、管理信息系统等。按照传统通信业务划分方式, 上述电力通信业务包括了语音业务、数据业务、视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广域保护控制、调度系统全景数据共享、配用电信息等生产运行业务, 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运营模式下, 电子商务平台、ERP资产管理系统等生产管理业务, 已成为电力通信网新增业务需求。

传统的电力系统语音通信主要采用电路交换技术构建的调度电话交换网和行政电话交换网, 基本都是开展电话语音业务。但随着智能电网对多媒体视频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 软交换技术已成为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 电力调度、行政交换网正在由电路交换向软交换发展[2], 语音业务的数据类型也相应地由TDM数据转变为IP数据。调度自动化、电量、视频监控等业务也已实现了从64 k、2 M专线通信向调度数据网网络通信方式的转变, 数据全部实现IP化。智能电网发展新增的生产运行业务以IP数据为主, 其它的办公自动化、会议电视、电子商务平台、ERP资产管理系统等生产管理系统业务全部为IP数据。

总体来说, 电力通信网所承载的各类通信业务呈现IP化的发展趋势, 未来除了继电保护安稳系统信号的传输以外, 其它所有业务都将以IP网络通信方式来实现。

1.2 对通信网需求的变化

不同的电力通信业务数据类型和流向不同, 对通信网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同。

1) 继电保护及安稳系统业务属站间实时数据业务, 业务带宽要求不高, 每路带宽一般64 kbps或2 Mbps, 但业务时延要求很高, 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考虑, 要求传输时间闭锁式信号小于10 ms, 允许跳闸式及直接跳闸式小于20 ms[3]。因此继电保护及安稳系统信息的传输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TDM数据格式, 以确保传输时延和Qo S得到保证。

2) 调度电话、调度自动化、电量采集、视频监控等生产运行类业务, 正在或已经由TDM数据演变为IP数据, 除视频监控业务外, 其它生产运行业务所需带宽不大, 但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

3) 行政电话、办公自动化、会议电视、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管理类业务, 以IP数据为主, 最终将全部IP化, 特点是数据量大, 对带宽要求高, 但可靠性、安全性要求低于生产运行类业务。

以太网是专为IP数据而生的网络, 它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IP数据的路由和交换。电力系统的调度数据网和综合数据网就是为生产运行类和生产管理类IP数据而建的两大以太网。根据运行和管理业务的特点以及对网络需求的差异, 调度数据网和综合数据网的组网各有特点。调度数据网安全级别高于综合数据网, 对可靠性要求高, 目前是按双平面设置, 根据其所承载业务的安全、重要程度, 划分了不同的业务分区, 限制跨区业务的互通, 确保安全可靠。综合数据网分为办公内网和外网, 行政电话、办公自动化、会议电视、生产管理系统等承载于内网, 与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各项业务对电力通信网的要求汇总如表1。由表1可看出, 大量的业务数据正在由电路交换TDM数据向包交换IP数据转变。

2 电力通信传输网现状

目前电力通信传输网大多采用双SDH/MSTP传输网组网 (见图1) 。其中调度数据网和综合数据网两大业务网, 分别承载了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类和生产管理类的IP数据业务, 解决各类IP数据业务的路由和交换。在IP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 采用MSTP技术, 可以以牺牲网络的带宽资源为代价暂时解决IP数据的传输;但随着IP数据量的急剧增长, 这种方法将使得网络的带宽利用率大大降低, 在电力系统通信业务星型汇聚和SDH/MSTP技术固定分配带宽的特点下, 网络带宽资源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未来电力系统的所有通信业务必将全部转向这两大数据网, 两大数据网业务量的增长必然需要相应提高其网络中继带宽。近几年调度数据网中继带宽已由2 Mbit/s增加至155 Mbit/s, 综合数据网中继带宽则由N×155 Mbit/s增加至M×1 000 Mbit/s[4], 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高速以太网是解决海量IP数据路由和交换的有效途径, 电力调度数据网和综合数据网正在建设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冗余性的高速以太网, 但动辄GE、10 GE的链路带宽对传输网的压力依旧非常之大。

3 电力通信传输网建设方案

随着电力通信业务数据的IP化, SDH/SMTP网络已无法满足其大量数据的传输要求, 运行多年的传统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架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电信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建设适合传输IP数据业务的大容量DWDM/OTN网络或PTN网络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同时升级现有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的链路带宽, 构建以高速路由器组网的数据网, 实现IP业务快速路由和交换, 可以满足当前智能电网大量IP业务的传输及交换需求。

DWDM/OTN技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 包括了光层和电层的交叉连接和业务调度功能, 能够提供业务级的保护和OAM功能, 系统传输容量可达N×40 G (N=40、80) , 可提供GE、2.5 G、10 GE等大颗粒业务的接入。DWDM/OTN技术的优势在于超大带宽传输和长距离传输, 适合三级及以上的干线传输网。对于业务量较小的四级 (地市级) 及以下传输网, 可选择PTN技术。PTN技术主要定位城域应用, 设备接口为GE或10 GE, 传输距离较近, 一般不超过100 km[5]。受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的限制, PTN技术不宜在规模较大的三级 (省级) 以上传输网应用。

由于调度数据网双平面需要2个相对独立的传输网来承载, 因此在建设DWDM/OTN网络的同时, SDH/MSTP网络仍需要承担部分IP业务, 以传输网双平面分别承载调度数据网双平面, 满足2个网络平面自下而上的相对独立, 提高网络冗余可靠性。以三级及以上干线传输网为例, 未来将形成SDH/MSTP和DWDM/OTN的传输网双平面, 2个传输平台发挥各自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大颗粒IP数据业务向第二平面DWDM/OTN网转移, 主要承载IP业务, 继电保护安稳系统等业务仍采用第一平面SDH/MSTP网传输 (见图2) 。

DWDM/OTN大容量传输网建成后, 其承载了海量的业务数据, 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尤为重要, 除了采取一定的设备冗余和网络保护措施外, 本文建议保持通信网的扁平化, 减少不同通信网叠加。偏平化的通信网络减少了通信业务端到端的中间环节, 降低网络故障发生几率。同时通信网络的偏平化有利于提高全网的带宽利用率, 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运营模式的要求。因此应保证DWDM/OTN和SDH/MSTP传输网双平面的相互独立性。

SDH/MSTP传输网安全稳定、接口丰富, 虽然其承载的业务越来越少, 但对实时性和时延要求极高的线路保护安全稳定业务来说, SDH传输网络仍是目前最适合其传输要求的网络。另外SDH技术在超长站局通信上具有明显优势, 工程中, 对于2.5 Gbit/s光传输系统, 站间光缆长度在350 km以内时, 可以不设置光中继站[6]。相对于OTN技术, 对于特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 采用SDH技术仍是首选的通信方式。因此, DWDM/OTN和SDH/MSTP传输网双平面的组网模式适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电力通信干线传输网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力通信主要业务需求的变化和电力通信网络现状的前提下, 针对当前电力通信业务IP化, 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发展趋势, 认为调度数据网和综合数据网将最终成为电力系统两大IP数据承载网, 传统的传输网络已经不能满足现有业务发展的需求。提出建设DWDM/OTN大容量传输网作为干线传输网, 与SDH/MSTP一起形成传输网双平面;并从网络可靠性角度建议减少网络叠加, 保持网络扁平化。同时发挥SDH/MSTP在传输线路保护安稳信息以及超长站距方面存在安全可靠等技术优势, 继续建设好现有的SDH/MSTP网络, 保护现有通信网投资, 使其持续发挥好功能, 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子岩, 张大伟.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力通信业务需求分析[J].电力系统通信, 2011, 32 (5) :56–60.ZHAO Zi-yan, ZHANG Da-wei.Analysis on the requirement of SGCC on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11, 32 (5) :56–60.

[2]郭经红, 卜宪德, 李炳林.电力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的建设及演进[J].电力系统通信, 2012, 33 (9) :1–5.GUO Jing-hong, BU Xian-de, LI Bing-lin.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power communication multi-service and exchanging platfor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12, 33 (9) :1–5.

[3]DL/T 5391—2007.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S].2007.

[4]曹惠彬.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通信网规划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 2011, 32 (5) :1–6.CAO Hui-bin.The summary of“12th Five-Year”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n of SGCC[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11, 32 (5) :1–6.

[5]金广祥, 张大伟, 李伯中.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骨干传输网的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 2011, 32 (5) :65–69.JIN Guang-xiang, ZHANG Da-wei, LI Bo-zhong.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GCC’s backbone transmission network 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11, 32 (5) :65–69.

传输网业务 篇7

近年来, 莱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层出不穷, 为莱钢的生产和职工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网络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型: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 二者各自独立, 分别用于IP分组业务和64K电话业务的传输和交换。因此, 如何通过电话通信网络的SDH传输系统传输IP分组交换业务, 成为该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实施方案

莱钢通讯专网SDH传输系统由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网结构组成。其传输速率2.5G, 具有传输可靠稳定、带宽容量大、接口标准、规范等特点, 有效地克服了原有PDH传输系统的种种缺陷, 是一种全新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传输体制。

二纤通道保护环由两根光纤组成两个环, 其中一个为主环———S1;一个为备环--P1。两环的业务流向相反, 通道保护环的保护功能是通过网元支路板的“并发选收”功能来实现的, 也就是支路板将支路上环业务“并发”到主环S1、备环P1上, 两环上业务完全一样且流向相反, 平时网元支路板“选收”主环下支路的业务。如下图所示

ET1板是SDH上的10/100兆以太网处理板, 完成8路10/100兆以太业务的接入, 将以太网数据帧通过1至48个E1进行远距离传输, 每块板最多提供48个E1。

在此之前, 仅用于传输莱钢通讯专网的2M语音信号 (30路语音) , 带宽远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利用SDH传输设备的以太网透传接口单元, 将1~4/8个10/100BASE-T IP分组业务, 采用VC-Trunk方式, 映射到1~48个2M。每个2M按照与2M语音信号相同的方式, 在SDH信号帧中映射、定位, 最后复用成STM-16信号, 在SDH二纤单向保护环中传输和交换。

物理层处理摸块完成对接入信号编码转换, 即将曼彻斯特编码信号 (10兆) 或MLT-3编码信号 (100兆) 或NRZI编码信号, 转换成标准MII接口的NRZ码信号。MAC层处理模块进行帧界定、添加/剥离前导码、计算/终结CRC校验码等功能。

ET1的核心处理模块完成以太帧的切片、以太帧的重组功能。将以太网口进来的MAC帧以64字节为单位长度, 对其进行切片处理, 然后根据其所配置的E1端口的忙闲状态, 将分片均匀的分配给每一个E1进行传输。接口转换模块完成对切片后的数据进行封装的处理。ET1采用HDLC协议, 对切片后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 这样在远端就可以从E1码流里奖数据准确恢复出来。映射和解映射模块完成E1信号与VC-4信号相互之间转换的处理。信号到达目的站点后, 按照上述过程的逆过程, 最后形成IP分组数据, 实现对IP分组业务的传输。

实现方法:配置以太网单板;配置以太网接口板;配置以太网端口 (创建逻辑通道 (Vctrunk) , 将N个VC12进行捆绑, 映射到指定的Vctrunk通道中;如果有需要, 设置端口TAG属性, 并创建端口的TAG标签。) ;配置以太网静态路由 (在IP或MAC端口与Vctrunk端口间建立静态路由) ;配置以太网透明传输业务 (将映射后的VC12业务送到线路板, 并从线路板收取对端站送来的VC12业务) 。

3 应用效果

3.1 充分利用SDH传输网的带宽资源。SDH传输系统带宽2.5G, 电话交换占用带宽为 (满负荷情况下) 12000 (目前实装电话门数) ×64K/S=750M, 占用带宽较少。本项目的实施, 充分利用了SDH传输网富裕的带宽资源。

3.2 保证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SDH设备组成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网结构, 按照此种环网结构的保护机理, 能够有效地保证网络故障状态下所承载业务的不间断传输。

3.3 有利于网络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减少各传输网独立管理和维护带来的成本, 提高管理和维护效率。

3.4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计算机网、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均有各自独立的传输网的现状, 对“三网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顺应了当前传输网“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摘要: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 二者各自独立, 分别用于IP分组业务和64K电话业务的传输和交换。本项目可充分利用电话通信网络的SDH传输网富裕的带宽资源, 传输IP分组交换业务。

关键词:SDH传输,带宽,IP分组业务

参考文献

传输网业务 篇8

测量船多业务光传输系统是测量船船内重要的多业务传输和交换网络。由于设计安装过程中各厂所对接口规范的理解不一致,特别是直接用于试验任务数据传输的V.35和RS业务接口方式不统一,影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随着传输平台承载的各种类型的实时数据业务不断增多,如何利用测量船船内传输平台进行高质量的数据业务传输,是目前需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 船实时数据业务

船实时数据业务包括:

① E1数据业务。

E1数据业务使用符合ITU-T G.703规范的2M数据通道。通道传输方式有点对点和广播2种。该通道主要承载的业务类型包括:调度远端模块的2M中继数据,时统时码信号的广播发送;

② 异步数据业务。

异步数据业务用于传输低速控制数据,船上使用异步数据的传输方式有点对点和广播2种;

③ 同步数据业务。

同步数据和异步数据传输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异步数据只有数据信号,而同步数据有时钟和数据2种信号。船光同步传输系统中同步数据业务处理分为低速同步数据模块和高速同步数据模块,二者区别在于低速业务处理模块的最高传输速率为64 kbit/s,而高速业务处理模块速率的范围是64 kbit/s~2 Mbit/s(即N×64 kbit/s,每个通道数据传输速率为64 kbit/s的整数倍)。

2 传输平台中数据传输方式

目前船传输平台数据传输业务有2种方式。

2.1 数据的存储转发方式

该方式是将业务数据通过电平转换接入到数据功能模块,通过通用数据串行收发器发送到CPU,CPU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合法性判断,再经过交叉处理后,发送到对端。由于CPU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将整帧数据全部收下后,才能进行相关的数据合法性判断,所以处理延时较长,同时受CPU的影响,难以保证延时和抖动的稳定性。

2.2 高速采样方式

该方式是数据通过电平转换接入到数据功能模块,通过高速采样,将收到的数据转化为高速串行数据,再经过交叉处理后,通过HW发送到对端。由于采用高速采样的处理方式,不需要将整帧数据全部收下后再处理,可以逐位处理,所以延时为存储转发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数据的处理是通过硬件处理,所以能够保证延时和抖动的稳定性,完全满足数据业务对实时性的需求。为了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抖动的稳定性,传输平台的数据适配处理方式采用高速采样方式。

3 数据传输业务影响因素分析

3.1 时钟性能

时钟的性能参数有很多,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考虑的是内部振荡器的输出频率的准确度、牵入/牵出范围、保持工作方式的时钟的准确度、噪声的产生与传递、短期相位瞬变等。

传输平台网络同步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任一网络单元的同步定时单元具有跟踪基准主时钟(PRC)的功能。最小频率牵引范围和失步范围均为±4.6 ppm;内部定时源最大频偏为±4.6 ppm;由于传输平台采用多种保障措施保证传输平台时钟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优于±4.6 ppm;数据业务一般小于2 Mbit/s,无论是采取转发方式和高速采用方式,时钟精度和稳定度远高于数据传输速率,时钟性能不会对实时数据传输产生影响。

3.2 数据业务的延时特性

数字信号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就是数字信号传输延时,是指数字信号传输的群延时,即数字信号以群速通过一个数字连接所经历的时间。

3.2.1 延时计算

同步光纤通信系统造成传输延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输系统

无论是电信号还是光信号,都是电磁波,其在一定的传输媒质中传播速度都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媒质的折射率。如光波信号经过光纤的传输延时To可以表达为:

To=L·n1/c 。

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3×105 km/s);L为传输距离(km);n1为光纤芯区折射率,典型值为1.48。由此可计算出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 μs/km,再考虑整个系统中再生器和复用器引入的少量延时,整个光缆系统所产生的延时可以按5 μs/km估算。长途传输系统的延时主要是由传输媒质引起的。

(2) 网络节点和其他数字设备产生的延时

在一个数字连接中,除了传输系统会产生延时外,网络节点设备(数字交换机和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可能有缓冲器、时隙交换单元和其他数字处理设备均会产生传输延时。此外,PCM终端、复用器和复用转换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延时。

(3) 其他因素引入的延时

光纤通信领域不断出现新技术,也可能会增加延时,如SDH技术,需要完成同步复用、映射和定位,进行各类开销处理、指针-调整及连接处理等,增大了传输延时。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得出SDH网络的传输延时T的计算公式为:

T=Nt1+2nt2+to。

式中,T为数据在传输平台内的链路传输总延时;N为中间节点跳数;t1为SDH设备传输延时,跟设备及传输速率等级有关,一般取0.1 ms;由于某船传输平台只有6个节点,所以中间节点数小于4;t2为SDH一帧的处理时间(125 μs);n为源节点与宿节点的SDH的交叉、映射、复用处理次数,简单的SDH环网中n值一般为1;to为光信号在光纤线路中的传输延时,为5 μs/km,由于船内传输距离较短,基本可忽略。通过计算,最大传输延时T=0.65 ms;最小传输延时T=0.25 ms;通过SDH分析仪进行测试,实际测试结果为:最大传输延时为0.66 ms,最小传输延时为0.24 ms,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

3.2.2 传输延时对数据业务影响

由于传输平台对不同的数据业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时延对不同数据业务影响也不一样,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 RS异步数据业务

RS业务由RS232/422/485数据接口模块(RS)提供,RS模块接收到异步数据信息以后,经过电平转换,直接将数据信息送入FPGA进行高速采样处理,这可以保证数据业务的透明性与实时性。对于异步数据,对于小于1 ms的时延,不会影响业务的传输。

(2) RS同步数据业务

RS模块对于同步数据的处理则是采用双端口处理的方法,对于接收到的同步数据的时钟信息和数据信息分别送到2个不同的端口处理。经过FPGA高速采样处理的同步数据和时钟信息或异步数据信息将通过背板传送到MMX4模块。使用RS板的数据通道有2条,一条通道传输时钟信号,一条通道传输数据信号,接线如图1所示。

传输平台传输64 kbit/s以下同步数据时,对数据和同步时钟信号采取高速采样方式透传,传输方向相反的接收和发送数据占用一条数据通道,通常数据传输时都是由DCE设备提供时钟,方向都是由DCE到DTE方向,但由于传输平台一条RS数据通道只能同时传输相反方向的数据,而中心机端不能提供时钟,所以传输平台采用了一种非规范的接线方法,传输平台只将115接收时钟通过高速采样通道传输,而发送数据采用平台终端时钟,在中心机端,接收和发送时钟都由通过传输平台高速采样传输的115时钟提供,这就造成DDN设备在经传输平台给中心机接收和发送数据时,时钟和数据不一致问题,通过计算,速率64 kbit/s以下数据,数据脉宽约为0.02 ms左右,数据传输对时延大小和变化比较敏感,DDN给中心机发送数据时,数据方向和时钟方向路由一致,时延相同,而中心机给DDN发送数据时,数据和时钟时延不一致。某次任务中,32 kbit/s同步数据经传输平台传输时出现异常,正是由于时延变化引起的。

(3) E1/V.35业务

传输平台提供的64 kbit/s以上速率的同步数据业务是由E1/V.35功能模块提供的。由于该功能模块对于数据的处理是通过标准接口实现的,所以对接口工作模式、时钟模式和速率等有严格的要求。

作为传输设备,其同步数据接口标准的工作模式应该都采用DCE模式,但是由于船上传输平台的一侧连接的是终端设备中心计算机,而另一侧连接的是传输设备DDN设备,所以,传输平台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对于中心计算机设备,其工作模式应采用DCE模式,而对于DDN设备,其工作模式则应采用DTE模式。船DDN设备采用的是DCE3模式,对于DDN设备,传输平台接收DDN提供的115时钟作为数据的接收时钟,同时传输平台返回113时钟作为发送时钟;对于中心计算机设备,传输平台应发送114和115时钟作为中心计算机设备处理数据的接收时钟和发送时钟。对于DDN设备,在其工作在DCE模式下,时钟方式有以下4种:

① DCE-用户接入设备是DTE,DDN 提供114和115,DTE 不返回113;

② DCE3-用户接入设备是DTE,DDN 提供114和115,DTE 返回113;

③ DTE1-用户接入设备是DCE,DDN 提供113,DCE 提供115;

④ DTE2-用户接入设备是DCE,DCE 向DDN提供114 和115。

E1/V.35接口模块主要提供G.703 E1接口,同时提供高速(n×64 kbit/s)同步数据接口。如图2所示,E1/V.35模块对于接收到的E1信息,经过接口处理(包括隔离变压器变换和线路接口单元的电平变换)以后,通过E1映射复用器处理后送入MMX4,由于E1接口处理的是非成帧的E1信号,处理相对简单,通过E1接口处理电路的处理,经过小的修改(更改接口匹配电阻),就可以方便实现不同的接口阻抗的需求,完成75 Ω与120 Ω的转换。

E1/V.35模块对于接收到高速同步数据的信息,经过接口的处理(电平变换)以后,通过E1与N×64 kbit/s之间的成帧处理,形成成帧的E1数据,通过E1映射复用器处理后送入MMX4。

从已处理过程不难看出,由于E1/V.35业务先进行成帧处理,然后进行映射,最终以成帧的E1在光路中传输,时延不会影响业务的异常传输,只要满足系统的时延要求(一般1 ms左右)即可。

4 数据传输业务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对船实时数据传输业务进行以下建议和改进:

① 船实时数据经传输平台进行传输时,只要传输平台系统工作稳定,由于传输设备的时钟等级较高,时钟性能对数据传输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定期对时钟信号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进行测试,以确保其性能满足指标要求;

② 传输平台传输64 kbit/s以下同步数据时,由于数据路由和时钟路由不一致,时延对数据影响较大,这可通过重新设计传输方式,利用空余的RS通道,海事复接器的114时钟通过该RS通道进行传输,中心机发送数据的时钟采用通过传输平台传输的114时钟,这样,发送数据的时钟在海事复接器一侧和中心机侧为同一时钟,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精度要求。同时通过在海事复接器侧对114时钟和发送数据进行时序关系测试,当由于时延造成时钟的下降沿在数据脉冲的边缘时,通过改变时钟接线关系,使时钟进行反相,从而使时钟的下降沿的下降沿移到数据脉冲的中间位置,保证数据的判决不会产生异常。时序关系变化如图3所示;

③ 由于传输平台设备对数据进行传输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时延,传输平台设备产生的时延对异步数据和E1/V.35数据由于传输平台的特定数据处理方式,不会造成数据传输异常。但传输平台传输同步数据,尤其是E1/V.35数据时,传输平台对工作模式、时钟模式、数据采样沿有多种设置选种择,如果设置不正确,数据将无法传输,这需在实际应用中仔细考虑数据传输的工作模式、时钟模式和数据采样方式。

5 结束语

传输平台安装和投入使用以来,通过多次软件升级和参数优化,工作状态日趋稳定,可胜任各种同步数据、异步数据、语音业务和以太网业务,其技术优势在应用中也逐步得到体现,通过对实时数据业务传输业务的性能进一步优化,可提高船传输平台的使用效能。

参考文献

[1]赵宗印.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程根兰.数字同步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传输网业务 篇9

近年来, 我国现代广播电视业务传播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 这对信号的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例如, 要求其传输信号的高容量、安全可靠、业务灵活调度、易于管理、多数字化等。OTN传输技术的产生满足了这一社会背景的需求使得电视广播行业中的3D电视、高清电视、互动点播等业务蓬勃发展, 实现了比较大速率的电视广播业务传输,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OTN传输技术的支持, 以下简要介绍OTN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二、OTN传输技术概论

OTN技术是新一代光传送体系, 是良好的传送和交换能力于一体的理想平台, 可以承载宽带IP业务。从电接口来看, OTN具有多业务适配、分级复用、管理监视、保护倒换、故障定位等许多SDH的优点,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能力和业务, 可以透明传送大颗粒的2.5G、10G、40G的业务, 支持带外FEC、多层局域网级联监视等。从光接口的角度, OTN使光域划分成OCH、OMC、OTS三个子层, 支持光层提供的OAM功能并允许在波长层面管理网络。以下简要介绍一下OTN的传输技术的结构和维护。

(一) OTN的分层结构

OTN传输技术主要分为通道层和段层, 通道层OCH是整个OTN传输技术的核心及其主要功能载体, 由一个模拟单元和三个数字结构单元构成, 模拟单元是光信道物理信号, 数字单元分别是传送单元OTUK、数据单元ODUK、净荷单元OPUK。

(二) OTN的基本帧结构和光层信号结构

SHD信号的基本帧结构就是STM-1, 速率更高的信号的组成是由N×STM-1构成的, 每一帧传送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的速率下是相同的。同理, OTN传输技术的信号组成中, 基本帧结构OTUK在不同速率的情况下, 帧大小保持不变, 但是每一帧传送的时间却不相等, OUT具有更丰富的管理能力, 增强了OTN管理光通道的功能。OTN的光层信号主要包括OTM-n.m、OTN-16.m、OTM-0.m这三类。

(三) OTN传输技术的设备形态

OTN传输技术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 功能比较强大, 包适配、复用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同时, OTN传输技术标准要求功能的实现, 其硬件设备性能的优劣对此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设备网络地位也有很大的不同, 有着差异比较大的功能侧重点。因此, 实现标准要求的所有功能是由困难的。OTN技术可以使OXC、OADM、OTM、OLA等设备形态之间的结合得到实现。OTN传输技术线路设备包括OTN接口设备、扩展线路容量OCh通道的传输距离。OCh/ODUk XC ADM的设备, 位于网络核心的位置, 可以使大容量的OCh、ODU在不同OTN/WDM/SDH网络间进行交叉调度。完整功能设备是指可以根据线路容量及ADM的不同, 使其应用范围从接入可覆盖到核心网络, 从而构建全OTN网络。

三、OTN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网络通信的快速运转下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对通信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宽带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IP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通信业务发展迅猛, 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维护方便、网络稳定的传送网的建设。OTN传输技术支持100M-40G的网络全业务接入。其交叉调度能力非常强大, 有着非常丰富的技术客户侧接口, 能够满足各种速率业务灵活调度以及混合传输等需求。OTN传输技术具有强大的传输优势, 目前已经越广泛用在广播电视业务、交叉设备以及长途骨干网等领域, 是广播电视业务传播中很重要传输技术。

目前, MPEG-2的电视高清解码模式我国的大多数广播电视频还是比较广泛, 这种编码的电视节目可以使用20mbps的宽带, 及时的采用H.264编码和VC-1编码予, 每个电视频道的流宽带能达到10mbps, 再加上大量使用3D视频以及视频点播, 这就要求宽带承载网再高一个单位值。但是, 传统网络存在着容量小、保护等级比较低以及调度不灵活等缺陷, 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是很大的制约。OTN传播技术的诞生、新建与扩容解除了这些因素对于广播电视业务高速传输的制约, 是信息传输领域的一大进步。

对于已经存在的SDH传输网络, OTN网络可以与之结合, 增强SDH网络的使用功能, 或者替代SDH传输网络在广播电视业务领域的使用。现阶段存在的波分复用网络, 由于传统设备对此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比较欠缺的原因, 可以使其逐渐向OTN传输技术的功能靠近和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OTN传输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业务传输的需求, 提高广播电视业务的安全性和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四、总结

相比较于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传输, OTN传输技术对于广播电视业务中的存在的安全性、容量小等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使广播电视业务的传输过程更加会捷和灵活, 实现了灵活调度和混合传输广播电视业务。目前, 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业务的发展很是迅速, 这与OTN传输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崔午, 马千里.OTN传输技术及其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 (7) :97-98.

上一篇:强电安装下一篇:财政支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