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

2024-09-27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精选4篇)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 篇1

1 引言

20世纪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也随之大量上升。为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 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也因此而日渐增多, 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以及环保意识的不强, 修建的垃圾填埋场多为简易垃圾填埋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环保重视度的提高, 使得人们意识到不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十分严重, 于是东部地区逐渐新建了一批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 早前建立的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才陆续停用。随着中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都慢慢地进入封场处理阶段, 然而, 由于这些简易垃圾填埋场大多在修建时就存在选址不合理、设计简陋、施工作业不规范、无有效或根本没有渗滤液集排系统及填埋气体收集等环境问题, 即便在封场时对填埋场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气体和渗滤液收集改进, 简易垃圾填埋场对周围人民群众和周围环境仍存在着潜在的环境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气环境风险:生活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气体成分多而且复杂, 包括CO2、CH4、O2、N2和H2, 以及一些微量气体, 如H2S、氯乙烯等等, 其中, 以甲烷的含量最多, 高达50%, 而甲烷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 当甲烷的浓度达到一定时, 遇到任何火源如燃烧的烟头、电火花等均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进而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周围居民人身安全[1~3]。此外, 若填埋场内的填埋气体因无有效的排气系统不能正常、及时排出, 而聚集在地下发热升温, 达到一定温度后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进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这些潜在的威胁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都是巨大的威胁[4,5]。

(2) 水环境污染风险: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 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会使人有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 甚至有患癌的风险。当填埋场的集排系统发生故障或防渗层发生断裂时, 渗滤液则通过渗透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地表水甚至地下水中, 从而对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污染, 威胁周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6~11]。

(3) 垃圾堆体沉降或滑动风险[12,13]: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在进入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后, 垃圾中的有机组分降解持续较长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垃圾堆体会发生沉降与自压缩以及垃圾堆的总体高度大都会引起堆场的不稳定风险, 使得其存在滑坡的风险, 而一旦滑坡, 周边就可能面临被垃圾淹没的环境风险。

(4) 土壤环境风险:堆放于露天场地的垃圾堆经雨水冲刷后的渗出液及渗沥液含有大量有害成分, 这些物质进入土壤后将会改变土壤酸碱度和土壤土质、土壤结构等, 从而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性, 对周边植物的根系造成危害[13~17]。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情况

环境风险评价包括突发性风险评价 (即事故风险评价) 和非突发性风险评价, 而非突发性风险评价又包括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18]。关于突发性风险评价, 国际上又分为三类[19]。其一, 为概率风险评价 (PRA, 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 :预测某设施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可能造成的环境 (健康) 风险, 其代表是美国核管会的WASH-1400报告[20], 该报告系统地发展和建立了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PRA) 。其二, 是实时 (Real-time) 后果评价:研究事故发生期间的实时的有毒物质的实时浓度分布和迁移轨迹, 以便做出正确有效的防护决策, 从而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代表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88年与美国利物莫国立实验所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实时剂量评价国际研讨会。其三, 称为事故后果 (Over-event或Past-Accident) 评价: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其主要代表是1988~1994年由欧盟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发起的研究项目:“核素在陆地、水体、城市诸环境中迁移模式有效性研究”[21], 主要研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停止后对中、西欧环境以及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的后果。

在国外开展垃圾填埋场安全评估较早的是德国, 其在1991和1993年先后制定了《废物技术导则》和《居民废物技术导则》[22]来加强对废弃物处理的规范性, 为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了对垃圾填埋场的安全体系的各个结构目标数据的评价要求, 使得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更加规范。美国首先规定对于危险废弃物场所及其相关设施的危险性必须进行评价分析, 但其对一般固体废弃物场所及其相关设施安全性的评价是在危险性评价成为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中必要一环后才开始进行分析与探讨[23,24]。

随着环境风险评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风险评价技术在各行各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废弃物处理场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V.Senese[25]根据某一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多年监测数据, 对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 提出了新的土壤风险评价的分类系统。Luciana F Oliveira[26]用蛤蚬作为生物标记对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了生物毒性评价, 得出不同浓度的渗滤液对蛤蚬的影响不同, 但具体影响模式和影响浓度阈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Lata Koshy[27]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进行生态毒性研究发现: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均会质粒DNA造成一定的损伤, 但渗滤液中存在的化学反应还没有以毒性反应的形式来进行描述。

国外对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体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填埋气体横向迁移控制方面, 例如许多国家都已展开了对垃圾填埋场气体横向迁移控制系统的研究, 德国更是已经提出了主动气体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控制系统[28,29], 并在对填埋气进行控制的同时对填埋气进行回收利用。

总之, 对于废弃物填埋场的风险评价研究国外主要侧重于危险废弃物填埋场;在对一般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风险评价方面则是主要集中在对垃圾渗滤液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两个方面。

2.2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开展, 虽起步较晚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89年3月国家环保局成立的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 组织有毒化学品的风险评价成为我国将风险评价正式提上日程的重要标志[30]。2000年6月《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一书正式发行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成为环境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起步则更晚。廖利等人于某垃圾填埋场在封场时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 (1) 通过现场对垃圾填埋气体的横向迁移情况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其对周围环境有潜在的威胁; (2) 通过在垃圾填埋场周边建立的系统监测得到了垃圾填埋气体向周围地区横向迁移的距离、范围以及填埋气体的逸出量等[31,32], 同时他们也分析了地质构造、气候以及植被覆盖率等外界因素对垃圾填埋气体横向迁移的影响[33,34], 最后结合垃圾填埋场及周围地区的相关资料, 在廖利等人研究中, 尝试应用“火灾、爆炸指数法”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定性评价和判断填埋场封场后存在的安全隐患[34]。刘增超[35]通过对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过程的系统分析构建了基于过程数学模拟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理论体系, 从而实现了简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模拟与预警的一体化。段小丽[36]对某垃圾场的地下水和周边居民饮用水中重金属、挥发酚等有机物污染物浓度进行了研究, 并运用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健康风险计算模型评价了这些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潜在健康风险。

总而言之, 我国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却发展迅速。我国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方面进行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事故风险评价, 只有少数人对垃圾填埋场设计初期展开风险评价, 例如垃圾填埋场选址引起的风险事故进行了风险评价等等。

3 结语

本文论述了开展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并且介绍了国内的研究现状。根据颁布的《“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会投资211亿元进行生活垃圾存量整治, 这促使我国将要封场的垃圾填埋场会越来越多, 而国内目前对封场后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的环境风险评价还处于空缺阶段。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开展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

摘要:指出了在20世纪以前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修建的垃圾填埋场大多为简易垃圾填埋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多简易垃圾场虽已进入封场阶段, 但封场后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就简易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风险、国内外风险评价现状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对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环境风险,评价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55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12-2007,自2007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2.0.1、2.0.7、3.0.1、4.0.1、4.0.5、4.0.8、5.0.1、6.0.6、6.0.7、7.0.1、7.0.4、8.0.6、8.0.17、8.0.18、9.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年1月17日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实现科学管理,达到封场工程及封场后的填埋场安全稳定、生态恢复、土地利用、保护环境的目标,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简易垃圾填埋场可参照执行。

1.0.3填埋场封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一般规定

2.0.1填埋场填埋作业至设计终场标高或不再受纳垃圾而停止使用时,必须实施封场工程。2.0.2填埋场封场工程必须报请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2.0.3填埋场封场工程应包括地表水径流、排水、防渗、渗沥液收集处理、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堆体稳定、植被类型及覆盖等内容。

2.0.4填埋场封场工程应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满足安全、环保要求的方案。2.0.5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应收集下列资料:

1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2填埋场设计及竣工验收图纸、资料;

3填埋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等水文气象资料,地形、地貌、地质资料以及周边公共设施、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4填埋场已填埋的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及特性; 5填埋场及附近地区的土石料条件;

6填埋气体收集处理系统、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现状; 7填埋场环境监测资料;

8填埋场垃圾堆体裂隙、沟坎、鼠害等情况; 9其他相关资料。

2.0.6填埋场封场工程的劳动卫生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并应采取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作业人员健康的措施。

2.0.7填埋场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的要求。

3堆体整形与处理

3.0.1填埋场整形与处理前,应勘察分析场内发生火灾、爆炸、垃圾堆体崩场等填埋场安全隐患。

3.0.2施工前,应制定消除陡坡、裂隙、沟缝等缺陷的处理方案、技术措施和作业工艺,并宜实行分区域作业。

3.0.3挖方作业时,应采用斜面分层作业法。

3.0.4整形时应分层压实垃圾,压实密度应大于800kg/m3。3.0.5整形与处理过程中,应采用低渗透性的覆盖材料临时覆盖。3.0.6在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挖出的垃圾应及时回填。垃圾堆体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裂缝、沟坎、空洞等应充填密实。

3.0.7堆体整形与处理过程中,应保持场区内排水、交通、填埋气体收集处理、渗沥液收集处理等设施正常运行。

3.0.8整形与处理后,垃圾堆体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当边坡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台阶式收坡,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高差不宜大于5m。

4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

4.0.1填埋场封场工程应设置填埋气体收集和处理系统,并应保持设施完好和有效运行。

4.0.2填埋场封场工程应采取防止填埋气体向场外迁移的措施。

4.0.3填埋场封场时应增设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安装导气装置导排填埋气体。4.0.4应对垃圾堆体表面和填埋场周边建(构)筑物内的填埋气体进行监测。4.0.5填埋场建(构)筑物内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含量超过5%时,应立即采取安全措施。

4.0.6对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的气体压力、流量等基础数据应定期进行监测,并应对收集系统内填埋气体的氧含量设置在线监测和报警装置。

4.0.7填埋气体收集井、管、沟以及闸阀、接头等附件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清除积水、杂物,保持设施完好。系统上的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和检查维护。

4.0.8在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的钻井、井安装、管道铺设及维护等作业中应采取防爆措施。

5封场覆盖系统

5.0.1填埋场封场必须建立完整的封场覆盖系统。

5.0.2封场覆盖系统结构由垃圾堆体表面至顶表面顺序应为: 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层,如图5.0.2所示。

图5.0.2封场覆盖系统结构示意图

5.0.3封场覆盖系统各层应从以下形式中选择: 1排气层

1)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应设置排气层,施加于防渗层的气体压强不应大于0.75kPa。

2)排气层应采用粒径为25~50mm、导排性能好、抗腐蚀的粗粒多孔材料,渗透系数应大于1×10-2cm/s,厚度不应小于30cm。气体导排层宜用与导排性能等效的土工复合排水网。2防渗层

1)防渗层可由土工膜和压实黏性土或土工聚合黏土衬垫(GCL)组成复合防渗层,也可单独使用压实黏性土层。

2)复合防渗层的压实黏性土层厚度应为20~30c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5cm/s。单独使用压实黏性土作为防渗层,厚度应大于30c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cm/s。

3)土工膜选择厚度不应小于1mm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土工膜(LLDPE),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cm/s。土工膜上下表面应设置土工布。4)土工聚合黏土衬垫(GCL)厚度应大于5m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cm/s。

3排水层顶坡应采用粗粒或土工排水材料,边坡应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粗粒材料厚度不应小于30cm,渗透系数应大于1×10-2m/s。材料应有足够的导水性能,保证施加于下层衬垫的水头小于排水层厚度。排水层应与填埋库区四周的排水沟相连。

4植被层应由营养植被层和覆盖支持土层组成。营养植被层的土质材料应利于植被生长,厚度应大于15cm。营养植被层应压实。

覆盖支持土层由压实土层构成,渗透系数应大于1X10-4cm/s,厚度应大于450cm。5.0.4采用黏土作为防渗材料时,黏土层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平整压实。黏土层压实度不得小于90%。黏土层基础处理平整度应达到每平方米黏土层误差不得大于2cm。

5.0.5采用土工膜作为防渗材料时,土工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

17642、《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的相关规定。土工膜膜下黏土层,基础处理平整度应达到每平方米黏土层误差不得大于2cm。

5.0.6铺设土工膜应焊接牢固,达到规定的强度和防渗漏要求,符合相应的质量验收规范。5.0.7土工膜分段施工时,铺设后应及时完成上层覆盖,裸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不应超过30d。5.0.8在垂直高差较大的边坡铺设土工膜时,应设置锚固平台,平台高差不宜大于10m。5.0.9在同一平面的防渗层应使用同一种防渗材料,并应保证焊接技术的统一性。

5.0.10封场覆盖系统必须进行滑动稳定性分析,典型无渗压流和极限覆盖土层饱和情况下的安全系数设计中应采取工程措施,防止因不均匀沉降而造成防渗结构的破坏。5.0.11封场防渗层应与场底防渗层紧密连接。

5.0.12填埋气体的收集导排管道穿过覆盖系统防渗层处应进行密封处理。

5.0.13封场覆盖保护层、营养植被层的封场绿化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应根据土层厚度、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进行植物配置。封场绿化不应使用根系穿透力强的树种。6地表水控制

6.0.1垃圾堆体外的地表水不得流入垃圾堆体和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

6.0.2封场区域雨水应通过场区内排水沟收集,排入场区雨水收集系统。排水沟断面和坡度应依据汇水面积和暴雨强度确定。

6.0.3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设施应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定期进行监测。6.0.4对场区内管、井、池等难以进入的狭窄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维护器具,并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6.0.5大雨和暴雨期间,应有专人巡查排水系统的排水情况,发现设施损坏或堵塞应及时组织人员处理。

6.0.6填埋场内贮水和排水设施竖坡、陡坡离差超过1m时.应设置安全护栏。

6.0.7在检查井的入口处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进入检查井的人员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用品。6.0.8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进入。

7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

7.0.1封场工程应保持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的设施完好和有效运行。

7.0.2封场后应定期监测渗沥液水质和水量,并应调整渗沥液处理系统的工艺和规模。7.0.3在渗沥液收集处理设施发生堵塞、损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7.0.4渗沥液收集管道施工中应采取防爆施工措施。

8封场工程施工及验收

8.0.1封场工程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或招标文件编制施工方案,准备施工设备和设施,合理安

排施工场地。

8.0.2应制定封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应制定封场过程中发生滑坡、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8.0.3施工人员应熟悉封场工程的技术要求、作业工艺、主要技术指标及填埋气体的安全管理。

8.0.4施工中应对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仪器仪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8.0.5场区内施工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8.0.6场区内运输,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的有关规定.应有专人负责指挥调度车辆。

8.0.7封场作业道路应能全天候通行,道路的宽度和载荷能力应能保证运输设备的要求。场区内道路、排水等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发现异常应及时修复。场区内供电设施、电器、照明设备、通信管线等应定期检查维护。

8.0.8场区内的各种交通告示标志、消防设施,设备等应定期检查。8.0.9场区内避雷、防爆等装置应由专业人员按有关标准进行检测维护。

8.0.10封场作业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操作人员必须配戴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场区夜间作业必须穿反光背心。2封场作业区、控制室、化验室、变电室等区域严禁吸烟,严禁酒后作业。

3场区内应配备必要的防护救生用品和药品,存放位置应有明显标志。备用的防护用品及药品应定期检查、更换、补充。

4在易发生事故地方应设置醒目标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安全标志》GB2894的有关规定。

8.0.11封场作业时,应采取防止施工机械损坏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等设施的措施。8.0.12封场工程中采用的各种材料应进行进场检验和验收,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试验。8.0.13封场施工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构筑作业平台。8.0.14封场过程中应采取通风、除尘、除臭与杀虫等措施。

8.0.15施工区域必须设消防贮水池,配备消防器材,并应保持完好。消防器材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进行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演习,并应定期进行检查、考核。2严禁带火种车辆进入场区,作业区严禁烟火,场区内应设置明显防火标志。3应配置填埋气体监测及安全报警仪器。

4封场作业区周围设置不应小于8m宽的防火隔离带,并应定期检查维护。

5施工中发现火情应及时扑灭;发生火灾的,应按场内安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处理,事后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

8.0.16封场作业区周围应设置防飘散物设施,并定期检查维修。8.0.17封场作业区严禁捡拾废品,严禁设置封闭式建(构)筑物。8.0.18封场工程施工和安装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1应根据工程设计文件和设备技术文件进行施工和安装。

2封场工程各单项建筑、安装工程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施工安装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对国外引进的设备和材料应按供货商提供的设备技术要求、合同规定及商检文件执行,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应要求。8.0.19封场工程完成后,应编制完整的竣工图纸、资料,并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和归档工作。

8.0.20填埋场封场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关专业现行验收标准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垃圾堆体整形工程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要求;

2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系统工程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的要求; 3封场覆盖系统工程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要求; 4地表水控制系统工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 5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应符合本规程第7章的要求。

9封场工程后续管理

9.0.1填埋场封场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做好后续维护管理工作.9.0.2后续管理期间应进行封闭式管理。后续管理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设施。

2对地下水、渗沥液、填埋气体、大气、垃圾堆体沉降及噪声进行跟踪监测。3保持渗沥液收集处理和填埋气体收集处理的正常运行。4绿化带和堆体植被养护。5对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9.0.3未经环卫、岩土、环保专业技术鉴定之前,填埋场地禁止作为永久性建(构)筑物的建筑用地。

本规程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生活垃圾卫生填理场封场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前言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经建设部2007年1月17日以第550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地址:深圳市新园路33号;邮政编码:518101)。1总则

1.0.1本条明确了制定本规程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各个城市的日产垃圾量已经大大超过原有垃圾填埋场的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简易填埋场达到了设计库容,或者由于城市新建垃圾填埋场、堆肥场、焚烧厂使得原有垃圾填埋场被废弃,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的要求,需要进行封场处理和处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号66文的要求,制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编制本规程的目的在于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能够科学规范地通过封场工程实现安全稳定、生态恢复、土地利用、保护环境提供方法,统一封场工程技术规程,防止因封场工程的设计、施工不科学,运行管理不规范而造成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和土地资源浪费。

1.0.2本条规定了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定义为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但是目前我国简易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堆放场大量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这里规定简易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工程可参照执行。简易填埋场是指在建设初期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及建设,没有严格的工程防渗措施,渗沥液不收集处理,沼气不疏导或疏导程度不够,垃圾表面也不作全面的覆盖处理。垃圾堆放场是指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而成的坑穴、河道等可能利用的场地把垃圾集中堆放起来,一般不采用任何措施防止堆放污染的扩散与迁移,填埋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无序排放,垃圾表面也不作覆盖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堆放场,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满容或废弃,必须封场处置,在封场设计和施工中参照本规程实施。

1.0.3本条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除应执行本规程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作为本标准和其他标准、规范的衔接,本规程引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主要有: 1.《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65

2.《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 3.《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 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

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T93; 6.《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 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 8.《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

9.《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478; 10.《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1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2.《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 13.《安全色》GB2893; 14.《安全标志》GB2894。

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1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18.《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

19.《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 20.《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 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等。

2一般规定

2.0.1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实施封场工程的时间和原因。如果填埋作业至设计标高、填埋场服务期满、废弃或其他原因不再承担新的填埋任务时,应及时进行封场作业,促进生态恢复,减少渗沥液产生量,保障填埋场的稳定性,以利于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封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填埋场在营运过程中的封场,如边坡、分区填埋等,不在填埋场表层再堆垃圾的部位均应随时封场,二是填埋场终场的封顶。

2.0.2本条规定了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按照相关部门的建设管理程序进行。

2.0.3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封场设计、施工时应该主要考虑的因素。地表水径流、排水防渗、填埋气体的收集、植被类型、填埋场的稳定性及土地利用等因素主要影响封场工程实施后的填埋场污染和生态恢复。

2.0.4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设计、施工时,应充分掌握填埋场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资料。了解目前填埋场的场址状况、垃圾成分产量、填埋时间、封场原因等因素,掌握各方面的资料,准确把握实际状况,有利于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满足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各方面的要求。

2.0.5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应先进行收集的各项资料。简易填埋场或垃圾堆放场基础资料难收集齐全时,设计人员应到现场观察,调查垃圾堆放之前的原始地形和垃圾堆放的年限,估算已填埋的垃圾数量;根据当地的降雨量,计算渗沥液产生量;勘查现场污染状况和垃圾堆体安全状况;根据填埋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采取必要的措施。2.0.6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施工运行中劳动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应采取的保护措施.2.0.7本条规定了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应执行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3堆体整形与处理

3.0.1本条规定了在封场之前应现场考察的工作。卫生填埋场可能在长时间沉降,简易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堆放场的填埋过程中施工不规范、压实程度不够、作业面设置不合理,容易出现陡坡、裂隙、沟缝,导致封场施工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崩塌等安全事故,所以在封场设计和施工中必须仔细考察现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3.0.2本条规定了在垃圾堆体整形过程之前应制定处理方案、技术措施和作业工艺,应实行分区域作业,以提高施工效率。3.0.3垃圾堆体的开挖有很多方法,在封场施工中,采用斜面分层作业,不易形成甲烷气体聚集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防止填埋气体突然膨胀引发爆燃。3.0.4本条规定了垃圾堆放和压实工艺及压实强度的要求。垃圾层作为整个封场覆盖系统的基础,主要功能是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防止覆盖层物料进入垃圾堆体表面,为封场覆盖系统提供稳定的工作面积和支撑面。

3.0.5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所以应及时采用日覆盖处理。3.0.6对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翻出的垃圾的回填作出的规定。

3.0.7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场区内排水、导气、交通、渗沥液处理等设施必须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填埋气体导排不畅等事故。

3.0.8本条规定了垃圾堆体整形后垃圾场顶面的坡度要求,保证及时排出降水。当边坡过大时应采用多级台阶收坡的措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4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

4.0.1封场之后垃圾顶部被植被覆盖,大部分简易填埋场和堆放场没有气体导排设施,使得填埋气体出现向四周水平迁移,发生事故,所以对于简易填埋场和堆放场的封场工程,应在封场覆盖之前设置填埋气体的收集系统。填埋场封场过程中以及封场之后,直至垃圾填埋场达到稳定状态期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在垃圾堆体整形过程中,由于存在机械设备在填埋区作业,很有可能碰撞到填埋气体的收集管道或者导气石笼,导致折断,影响填埋气体的收集,所以要在施工时注意对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的保护。

4.0.2填埋气体向场外迁移会影响周边大气环境和安全,影响周边土壤质量等。4.0.3本条规定了填埋气体收集系统设置时的要求。

4.0.4本条对垃圾堆体表面和填埋场周边建(构)筑物内的填埋气体进行监测作出了规定。4.0.5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规定,本条规定填埋场在封场设计施工中,应设计相应安全措施,一旦超过规定值,应及时处理。

4.0.6针对封场工程施工过程中填埋气体的收集与导排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填埋气体收集系统中的气体压力、流量等数据是基本资料数据,影响到观测填埋场稳定性和气体的利用价值,所以应定期监测。

4.0.7对于填埋气体收集系统中的收集井、管沟、系统上的闸阀、接头等附件的检查、维护的规定。

4.0.8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由于填埋气体易燃易爆,所以在施工中应使用防爆设备,防止发生事故。

5封场覆盖系统

5.0.1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封场必须进行封场覆盖系统的铺设,防止地表水进入填埋区。其中防渗层通常被看作封场覆盖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渗过封场覆盖系统的水分最少,同时控制填埋气体向上的迁移,收集填埋气体,以防止填埋气体无组织释放。

5.0.2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的一般基本结构组成,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各层有着各层不同的功能。

5.0.3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的各层结构组成形式。

条文中的排气层一般要求采用多孔的、高透水性的土层或土工合成材料,厚度不应小于30cm,通常采用含有土壤或土工布滤层的砂石或砂砾,也可以采用土工布排水结构以及包含土工布排水滤层的土工网排水结构,使用材料应能抵抗垃圾堆体散发的填埋气体的侵蚀,防止填埋气体中的杂质在排气层的沉积造成硬壳而影响排气性能。排气层给不透水层的铺设和安装提供了稳定的工作面和支撑面,施工质量好坏,与排水防渗的效果密切相关。在施工时,应严格按规范选择材料,除了其压实度应满足要求外,应彻底清理瓦砾、碎石、树根等坚硬、尖锐物,要保证良好的颗粒级配,防止由于填埋气体中的滤出物导致的积淀结成硬壳。防渗层采用压实黏土是使用历史最悠久、最多的防渗材料,压实黏土作为不透水层,成本低,施工难度小,有成熟的规范和使用经验,被石子穿透的可能性小,也不易被植被层的根系刺穿,但渗透系数偏大,防渗性能较差,需要的土方量多,施工量大,施工速度慢,施工压实程度难以一致,容易干燥、冻融收缩产生裂缝,抗拉性能差。现代化的填埋场封场工程中,土工膜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土工膜的优点是防渗性能好,具有流体(液体或气体)阻隔层的功能,而且施工工程量小,有一定的抗拉性能和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但容易被尖锐的石子刺穿,本身存在老化的问题,焊接处易出现张口,抗剪切性能差,所以通常需要设置膜下保护层和膜上保护层。土工膜的选择标准通常包括结构耐久性、在填埋场产生沉降时仍能保持完整的能力、覆盖边坡时的稳定性以及所需费用等。除此以外,还应考虑铺设方便、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能防止动植物侵害、在极端冷热气候条件下也能铺设、耐老化以及为焊接、卫生、安全或环境的需要能随时将衬垫打开等。HDPE土工膜具有厚度薄,不抗穿刺、剪切的缺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应选择焊接经验丰富的人员施工,在每次焊接(相隔时间为2~4h)之前进行试焊,同时必须对焊缝作破坏性检测和非破坏性检验。在施工其他的相关层时,必须注意对膜的保护,避免造成损坏。

排水层厚度直接铺在复合覆盖衬垫之上,它可以使降水离开填埋场顶部向两侧排出,减少寒流对压实土层的侵入,并保护柔性薄膜衬垫不受植物根系、紫外线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损害。对这一层并无压实要求。在近代封场设计中,常将土工织物和土工网或土工复合材料置于土工膜和保护层之间以增加侧向排水能力。高透水的排水层应能防止渗入表面覆盖层的水分在不透水层上积累起来,防止在土工膜上产生超孔隙水应力并使表面覆盖层和边坡脱开。边坡的排水层常将水排至排水能力比较大的排水管渠中。

植被土层通常采用不小于30cm厚的土料组成,它能维持天然植被和保护封场覆盖系统不受风、霜、雨、雪和动物的侵害,虽然通常无需压实,但为避免填筑过松,土料要用施工机械至少压上两遍。为防止水在完工后的覆盖系统表面积聚,覆盖系统表面的梯级边界应能有效防止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局部坑洼有所发展。对采用的表土应进行饱和密度、颗粒级配以及透水性等土工试验,颗粒级配主要用以设计表土和排水层之间的反滤层。封场绿化可采用草皮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木,不得使用根系穿透力强的树种,应根据所种植的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决定最终覆土层的厚度和土壤的改良。土层厚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气候降水条件、植物生长状况进行合理选择。5.0.4本条规定了黏土防渗时的平整压实要求。

5.0.5本条对填埋场封场使用的土工膜作为防渗材料时做出了规定。应符合的现行国家标准包括《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17642、《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等。5.0.6、5.0.7对铺设土工膜的施工作出的基本规定。

5.0.8在垂直高差较大时,铺膜必须采取一定的固定措施,而且边坡的坡度也要控制。5.0.,本条规定了在同一平面上应使用同一种防渗材料,并保证焊接技术的统一性,防止出现张口、裂缝等损伤。

5.0.10封场覆盖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封场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行滑动稳定分析,需要分析典型无渗压流和极限的覆盖土层饱和情况下的安全系数,采取整体设计措施防止发生封场覆盖系统的破坏。

5.0.11、5.0.12针对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中局部接缝处的处理作出了规定。

5.0.13规定了封场覆盖保护层、营养植被层与封场绿化的设计、植物选择、绿化带等的基本原则。

6地表水控制

6.0.1本条规定了垃圾堆体外地表水不得流入垃圾堆体。在填埋场封场后的管理和运行中,对渗沥液的处理投入相对较大,所以应采取截洪沟、排水沟等措施,防止垃圾区外的地表水进入场内,造成对封场覆盖系统的冲击或压力。6.0.2本条规定了封场区域内部的降水的收集。

6.0.3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收集系统的检查、监测作出了基本规定。

6.0.4本条规定了场区内存在的管、井、池等难以进入的狭窄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维护器具,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防止由于堵塞等问题造成事故隐患。

6.0.5本条规定了在每年雨季,应有专人对排水系统的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

7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

7.0.1规定了填埋场封场工程应对已经建有的垃圾渗沥液导排系统和处理系统设施进行维护和完善,维护正常运行;对没有渗沥液导排系统和处理系统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应采取措施和增加工程来保证渗沥液的导排和处理,简易垃圾场通常建在低洼地带,随着垃圾的填埋,常常会在最低的地方形成渗沥液的溪沟,施工时可以在此处进行收集。

7.0.2本条规定了封场后应定期监测渗沥液水质和水量,并调整渗沥液处理系统的工艺和规模。由于封场后,随着垃圾的降解和封场覆盖系统的施工,垃圾渗沥液的水质会发生很大变化,水量也会减少,所以在封场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渗沥液处理系统的规模和工艺,以保证达标排放,减少运行费用。

7.0.3本条规定了在渗沥液收集处理设施发生堵塞、损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保证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7.0.4本条对收集管道施工中应采取防爆施工措施进行了规定,防止施工中发生填埋气体的安全事故。

8封场工程施工及验收

8.0.1本条规定了垃圾填埋场封场前应该做的步骤和程序,保证施工过程和工程监理的有序进行。

8.0.2由于填埋场封场施工的特殊性,要求在施工方案设计中要制定封场过程中发生滑坡、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

8.0.3本条规定了施工人员在上岗培训、运行操作、管理和检查维护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8.0.4、8.0.5关于封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各类机械设备、电力电器设备使用、管理、操作、调度、防爆等的规定。

8.0.6-8.0.9规定了场区内运输管理,车辆调度,作业道路、排水供电设施、电器照明设备、通信管线和交通标志、告示标志、消防设施、避雷防爆等设施的检查维护。8.0.10本条规定了封场作业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

8.0.11本条规定了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已竣工设施的保护,特别是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的保护。

8.0.12本条规定了工程采用的各种材料的检验和验收的要求,保证施工质量。8.0.13本条规定了在工程施工中应根据需要及时构建作业平台,防止发生工程事故。8.0.14本条规定了封场过程中应采取通风、除尘、除臭与杀虫等措施。

8.0.15本条规定了在施工中消防方面的要求,包括消防器材设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演习,填埋气体监测及安全报警仪器、消防贮水池,储备干粉灭火剂和灭火砂土等消防器材、防火隔离带及安全应急预案。

8.0.16本条规定了封场作业区周围应设置防飘散物设施,包括钢丝网、围墙等,防止塑料袋等轻质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8.0.17本条规定了填埋场封场作业区严禁捡拾废品,设置封闭式建(构)筑物,防止人身事

故发生。

8.0.18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施工和安装的要求。

8.0.19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完成后,应按国家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和归档工作。

8.0.20填埋场封场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关专业现行验收标准执行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9封场工程后续管理

9.0.1本条规定了封场工程施工后必须继续维护管理,防止封场后填埋场无人管理,造成污染和安全事故。

9.0.2本条规定了后续管理期间应进行封闭式管理和后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 篇3

目前,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大部分采用卫生填埋处理方式。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封场是卫生填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对于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工程不管原环评报告有没有涉及封场的内容, 都应对垃圾填埋场封场另行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对原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评进行回顾、评估, 分析其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一方面针对封场后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垃圾渗沥液仍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最主要的污染源, 其产生量受垃圾本身含水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填埋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 降雨是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直接因素。封场后的垃圾渗滤液组分十分复杂, 且随填埋年限的增加, 各污染因子浓度也是较大幅度的动态变化, 如果处理不当致使渗沥液进入地表水系或地下水系, 将会造成严重污染。

本文以某市有效库容540万m3的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为例,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并重点分析封场后垃圾渗沥液的治理措施及其有效性。

(二) 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水污染因素

城市生活垃圾在长期填埋过程中,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分解, 并溶解于垃圾内部的水中, 从而形成了垃圾渗滤液。渗沥液是城市垃圾填埋场运营期间和封场后最主要的污染源, 也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的最主要水污染因素。其产生量受垃圾本身的性质和含水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填埋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 不同垃圾填埋场、不同填埋时期的渗沥液之间在水质和水量上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垃圾渗滤液组分十分复杂, 是一种含高浓度氨氮和有机物、矿化度高、成分非常复杂的废水, 且随填埋年限的增加, 各污染因子浓度也是较大幅度的动态变化。

封场后的垃圾渗滤液具有如下特征:pH有所上升, BOD5及CODcr浓度下降, 且BOD5/CODcr的比值较低, 氨氮浓度相对较高。下表列举了深圳和上海两个南方城市的垃圾渗沥液在不同填埋时间的主要水质。

从表中可以看出垃圾填埋时间对渗沥液中组分影响很大, 随着填埋时间延长, 氨氮浓度有上升趋势, 增加了脱氮处理的难度。

(三) 垃圾填埋场封场水污染防治措施

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要针对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水质的变化特点, 适当改进处理工艺以达到的排放标准, 避免造成污染。由于渗滤液水质水量的复杂多变住, 需根据不同填埋场的具体情况及其它经济技术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一是渗滤液高浓度氨氮问题, 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一般从数十到几千mg/L不等, 高浓度的氨氮对生物处理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浓度的氨氮造成渗滤液中的C/N比失调, 生物脱氮难以进行, 导致最下终出水难以达标;二是渗滤液可生化性差的问题, 随着填埋场时间的延长, 渗滤液的生化性降低, 在封场后, 可生化性很差, 此时渗滤液俗称老化渗滤液, BOD/COD值小于0.1。

针对渗滤液特殊的水量水质特点, 封场后渗滤液处理的工艺路线和运营期基本一样, 但是要强化脱氨氮的效果, 常见的封场后渗沥液处理工艺介绍如下:

1. 渗滤液直接 (或预处理后) 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

该方法利用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缓冲、稀释和调节营养的作用, 可以减少填埋场投资和运行费用, 最具经济性。但是, 由于垃圾填埋场往往远离污水处理厂, 渗滤液的输送将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另外, 由于渗滤液特有的水质及其变化特点, 如果不加以控制地采用此法, 易造成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负荷, 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 利用生化、物化和土地处理的工艺, 在填埋场内处理渗滤液, 达标后排放

场内处理渗滤液的工艺路线应用范围最广。合理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应是以生化处理为主, 生化法、物化法与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

土地处理用于渗滤液处理的土地法包括回灌处理和人工湿地。由于人工湿地使用较少, 主要用回灌处理技术。

生化处理是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式、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两者的结合。好氧处理法包括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法、稳定塘法、生物转盘和滴滤池等方法;厌氧处理用于渗滤液处理的厌氧法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淹没式生物滤池、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厌氧与好氧结合方式比单纯的好氧法或单纯的厌氧法处理渗滤液方式相比较, 工艺即经济合理, 处理效率又高, A/O、A2/O和SBR等具有脱氮功能的组合工艺具有较好的效果。

物化处理常采用混凝沉淀、化学氧化、吸附、膜分离、氨氮吹脱等方法, 是对生化法和土地利用法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可以去除渗滤液中难以生化降解的污染物, 使渗滤液达标排放。

(四) 工程实例

1. 垃圾填埋场概况

某垃圾填埋场是按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建造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填埋场, 填埋场截污坝位于沟口以上约1.5km, 占地48公顷, 填埋有效库容540万m3, 设计使用年限13年, 共填埋垃圾500多万吨。

填埋工艺采用斜坡作业法, 垃圾按单元分层填埋, 分格推平、压实、覆土、消毒程序。填埋项目组成垃圾坝、渗滤液收集系统 (排渗导气系统) 、截污坝、截洪系统、调蓄池和污水处理厂。污运营期水处理工艺采用生物处理法中的两段式活性污泥法, 两段曝气池均为推流式传统曝气池, 每天连续运转, 日平均处理污水300 t, 污水经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但原有污水处理站处理效果不佳, 处理出水无法达到相应排放标准要求。经过垃圾填埋场封场环评论证后, 采用了“厌氧—综合物化法”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渗沥液, 实践证明, 以该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渗沥液, 能够达标排放。

2. 填埋场封场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调整

填埋场封场项目中总结了运营期垃圾渗沥液处理的经验教训, 调整了处理工艺。采用了大容量调蓄池, 对渗沥液进行初步处理。又根据垃圾渗沥液含有机污染物浓度高, 氨氮浓度高及填埋后期可生化性下降等特点, 综合各种因素及现有垃圾渗沥液处理的经验, 采用生化+综合物化法工艺进行处理, 其中生化段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 反应器, 将借助高效厌氧反应器, 使污水中尽可能多的大分子有机物得到降解;综合物化段系利用超声波和磁场装置产生的空化效应与活性氧原子的作用, 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1) 厌氧—综合物化处理工艺流程

厌氧—综合物化处理工艺流程中厌氧为UASB, 综合物化法为由多种物理化学反应器组成:填埋场垃圾渗沥液自调节池自流进入渗液处理厂格栅区池, 格栅出水后由一级提升到调理槽, 调理槽出水由二提升至UASB反应器, 然后渗沥液自流至分解池、置换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出水排出。在气温高, 厌氧反应良好且出水达标时, 可超越物化分解池, 直接进入下一个处理单元进行处理。生化及物化污泥均由静压排入污泥池, 由泵送入污泥浓缩机, 经压缩后由输送车送入填埋场。

UASB系统主要靠厌氧微生物来降解垃圾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 厌氧微生物通常以污泥的形式悬浮于处理构筑物中, 渗沥液中复杂的有机物分子被细菌发酵而成为各种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进一步被甲烷菌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综合物化法是通过一系列物理发生器, 使渗沥液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 氧化各种有机物并使之矿化, 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超声系统:存在于液体中的微气核在超声场作用下会产生振动、生长、分解闭合等动力学过程, 该过程是集中声场能量并迅速释放的绝热过程, 称为超声空化效应。水溶液发生超声空化时, 空气泡内具有约1900~5200K的高温和超过500atm的高压, 所以, 诸如卤代脂肪、短链脂肪烃等非极性、易挥发物质将在空化气泡内直接燃烧或热分解。空化气泡表面层是围绕气相的一层超液相层, 由于水呈超临界状态, 使得许多有机物, 如苯、硝基苯、酚类等可与空气和水完全互溶, 这样可使氧化反应均相进行, 提高反应效率。由于空化效应, 水蒸汽可热解产生大量的-OH。-OH具有极高的氧化还原电位, 其值为3.08V, 可以氧化包括难以生物降解的各种有机物并使之矿化。另外, 超声波在电磁场的协同作用下, 会使在场内运动的电子得以加速, 当电子的能量大于分子间结合力时, 分子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并生成性质活跃的自由基。磁场─由于磁场的作用所生成的活跃性氧原子, 可推动有机物氧化降解过程的速度;

负氧离子发生器:负氧离子是O3分解时产生的中间产物, 负氧离子与水分子反应生成氧化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 增加了溶液氧化剂的浓度, 使污染物分子完全矿化, 降低运行成本。

水中放电:当污染物分子受到具有高能的高速运动电子攻击时, 分子间化学键断裂, 从而进入激发态, 形成相应的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极易与溶解氧或其它氧化剂反应, 从而加速污染物的分解。

絮凝沉淀:在沉淀池中加入PAM和PAC药剂, 通过絮凝沉淀去除渗沥液中的有机物和悬浮杂质。

(2) 实际污水处理效果

从上述“厌氧+综合物化”污水处理监测数据中可以看出, 其沉淀池出水指标能达设计要求的三级排放控制标准。由此可见, 采用“厌氧—综合物化法”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渗沥液是可行的。

(五) 结论

垃圾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的污染防治是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中重要却易被忽视的环节。和运营期一样, 垃圾渗沥液的仍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最为主要的污染源, 垃圾渗沥液组分十分复杂, 且随填埋年限的增长, 各污染因子浓度也是较大幅度的动态变化, 如果处理不当致使渗沥液进入地表水系或地下水系, 将会造成严重污染。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治理仍和运营期一样采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但是要在分析运营期污水处理效果的基础上, 针对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水质pH有所上升、BOD5及CODcr浓度下降、且BOD5/CODcr的比值较低、氨氮浓度相对较高的变化特点, 适当改进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的处理工艺, 采用以生化处理为主, 生化法、物化法与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 能做到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工程师登记管理办公室.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 (社会区域) [K].2006.

[2]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2000.5.

[3]张瑞红.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进展[R].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6.6.

[4]汪立飞, 韩清.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及应用[J].西南给排水, 2005.1.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 篇4

在南方许多地方, 特别是县 (县级市) , 目前正在使用或即将终场的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 都是山谷型填埋场, 选址建设时利用原状山体, 对山体进行开挖、填筑坝体围闭而成, 这类简易填埋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对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 改善城市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类填埋场在建设时执行的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 (CJJ17-1988) 标准, 填埋库区采用粘土防渗甚至没有防渗措施。许多简易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使用到末期都出现渗漏现象, 特别是垃圾挡坝, 由于建设时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采用粘土压实填筑, 都会出现渗沥液在坝体渗漏的情况。垃圾填埋场终场后, 按照现行的规范要求, 都必须进行封场处理, 防止雨水渗入垃圾堆体, 避免产生大量的渗沥液, 污染地下水等环境。简易垃圾填埋场的封场重点, 其中一个就是对垃圾挡坝的防渗漏处理。现作者就南方某城市旧型垃圾场封场设计中对垃圾挡坝的处理方案进行介绍, 以供参考。

2. 工程概况

填埋区垃圾挡坝在建设期间进行填筑, 从现场踏勘看出, 坝体材料多为沙质土及块石, 连续结构疏松, 含大量的粗砂颗粒, 粘性弱。在建设时采用的防渗要求不同, 填埋区库底及边坡采用刚性防渗, 浇注0.6米厚钢筋混凝土作为防渗层, 边坡的防渗层最高标高为65.50米。坝面标高为62.00米, 由于建设时没有对坝体内侧做防渗处理, 经过5年的填埋作业, 雨水或渗沥液已从坝体渗漏, 导致坝体的含水率饱和, 有三处地方曾出现滑坡现象, 因此为便于封场工程垃圾堆体的整形, 要对坝体进行增高。为了坝体的安全稳定, 采用止水帷幕的工程处理方案对坝体进行防渗加固处理。在坝体增高部分的内侧铺设膨润土防水垫层 (GCL) +1.5mmHDPE人工防渗膜, 膨润土防水垫层及HDPE人工防渗膜在止水帷幕处连接, 这样可以将堆体内的渗沥液完全与整个坝体隔绝, 防止坝体渗水, 出现滑坡现象, 以免对坝体的安全稳定性构成威胁。

3. 垃圾坝体加固处理方案

现有填埋区的垃圾挡坝在建设时垃圾内侧采用浆砌块石的防渗措施, 随着垃圾堆体的增高, 垃圾渗沥液长期浸泡坝体, 使坝体处于浸润状态, 在2003年曾出现三处局部滑坡。封场工程需对垃圾堆体进行修整, 且目前垃圾填埋区已超负荷填埋, 为了在封场后垃圾堆体的稳定性, 需要对坝体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使用压力灌浆形成帷幕防渗, 就是用专门灌浆设备通过钻孔施用一定压力把桨液材料输入地下砂砾质土内的空隙中, 与土粒胶合, 粘结形成密实的不透水的整体帷幕, 从而达到阻水防渗的作用。这种工程措施技术在水利建设工程和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 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广州市大田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其垃圾库主挡坝址地下基岩层渗水的防渗措施均采用帷幕灌浆防渗, 取得良好效果。

本项目的坝体防渗治理工程的处理方案是:在坝体内侧 (垃圾填埋侧) 设止水帷幕, 单排孔间距1.2米, 灌浆孔径Φ80mm, 深度约16米, 钻孔灌浆深度要求到原坝址地下2米, 止水帷幕长度深入坝体两侧山体各两米。坝体经过止水帷幕处理后, 可以防止坝体透水, 降低坝体含水率, 加强坝体的稳定性, 利于坝体加高, 便于垃圾堆体的修整。

4. 垃圾坝体稳定计算

本项目垃圾挡坝需要加高, 首先分析其安全稳定性。由于填埋场设有通畅的地下水导排系统, 堤坝设有防渗系统, 不需考虑渗流计算, 仅进行堤坝边坡稳定计算。

已知土坝坝高10.8米, 下游坡度为1:2, 即β=26.57 0, 土重度γ=18KN/m 3, 内摩擦角φ=210, 粘聚力C=21KPa。

计算方法采用瑞典条分法:

计算公式为:

满足稳定要求。

5. 工程施工情况

施工采用压力灌浆形成帷幕防渗, 在坝体内侧 (垃圾填埋侧) 设止水帷幕, 单排孔间距1.2米, 灌浆孔径Φ80mm, 深度约16米, 钻孔灌浆深度要求到原坝址地下2米, 止水帷幕长度175米, 共147个孔。帷幕灌浆材料采用粘土和水泥, 混合比 (水泥:粘土) 为1:2.2—3.5, 选用的水泥及粘土要求见表1。灌浆压力根据灌浆试验选用, 并在灌浆施工中依据实际予以适当、合理的调整, 帷幕灌浆施工程序依照逐渐加密法进行, 灌浆优先采用循环式。现场施工有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工程技术人员旁站监督, 并做好压力 (注) 浆旋喷桩施工记录表, 见表2。

6. 防渗效果检测

帷幕灌浆施工结束, 在保养期满后, 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共同在坝体不同的位置选取三个点作钻孔抽检, 以检测渗透性, 渗透性检测沿帷幕灌浆轴线进行。野外钻探工作采用锤击钻进或清水钻进全孔取芯方法工艺进行施工, 共钻孔3个, 进行注水试验6段次, 每孔分上下两段进行注水试验, 检测结果如表3。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 3个钻孔抽检的渗透系数基本达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JJ113-2007) 的要求, 其中ZK2的0—3.8米试验段, 可能是坝体填筑时采用的是砂砾质土, 密实度没有达到要求, 且在旋喷桩施工过程中压力的控制掌握的不是很好, 导致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但总体来说, 该施工质量还是达到预期的效果。

7. 结束语

上一篇:相位式测距下一篇:投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