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

2024-09-30

人间烟火味(精选6篇)

人间烟火味 篇1

《枕草子》 (约1001) 的作者清少纳言, 与紫式部、和泉式部是日本平安王朝时期的三大才女, 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清少纳言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著名歌人, 她的父亲是《后撰和歌集》的编撰者之一, 并且曾担任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的训点工作。清少纳言大约二十五岁入宫仕定子皇后, 定子皇后十分欣赏并且倚重清少纳言, 两人建立了互信关系, 所以直至定子皇后于1000年逝世, 清少纳言都在宫中随侍左右。这种家庭生活和宫廷生活的阅历, 为清少纳言“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知性, 便成为《枕草子》诞生的人文基础和主要录事的内容。”的确, 清少纳言是一位凡事都讲究格调、注重细节之美的女性, 全身洋溢着日本平安时代的“小资”情调、“名媛”气息, 她写的《枕草子》尽展其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纤细的感受力, 皇宫里的华裳美馔、金杯玉盏和迎来送往的日常生活, 在《枕草子》里都有充分的记录和描述, 如此说来, 《枕草子》中的世界似乎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距遥远, 可望难及, 但当我们打开《枕草子》仔细读下去, 就会发觉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皇宫生活仅仅是海面上赏心悦目的浪花, 像是冰山露出在海面上的八分之一, 而八分之七的存在于海面下的冰山才是全书最丰厚的内容, 只是因为海面下的鱼龙潜跃才能使海面上浪花翻滚, 水成波澜, 也就是说, 包裹在表面的阳春白雪之下的其实是一个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平凡的世界, 普通的生活, 是我们芸芸众生每时每刻都挣脱不掉的日常生活, 只不过清少纳言用她那生花妙笔加以描述和展现, 令我们感到异彩纷呈而目不暇接。

这部被誉为“高尚人士的情态手册和格调辞典”的《枕草子》一开篇却是对我们司空见惯从而熟视无睹的生动而永恒的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描写:“春, 曙为最, 逐渐转白的山顶, 开始稍露光明, 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 无月的暗夜, 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 那就更有情味了。秋则黄昏……冬则晨朝……”我们在春夏秋冬中成长, 我们在春夏秋冬中老去, 四季周而复始, 岁月来去无情, 清少纳言用她那简劲而又深情饱满的笔触, 抒写春夏秋冬的自然之美, 别开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她还写道:自天而降者, 以雪为最妙, 大自然竟然会造出晶莹剔透的无穷无尽的花朵, 从天空中落下, 的确让人赏心悦目。太阳呢?清少纳言认为, 已经完全沉沦到山边的太阳, 尚遗一丝红色的余晖, 浅黄色的云飘入远空, 那光景, 十分令人感动, 那是一幅“夕阳无限好”的辉煌画面。月亮呢?清少纳言认为, 月亮, 以晓月为妙, 东山之边端, 冒出细弯弯的, 才教人感动呢。星星呢?清少纳言写道, 星星以昂星为妙, 牵牛星、明星、宵星也不错, 她也不愿意看到流星, 因为平安时代的日本有一种传说, 妇人见到流星不吉利, 这与今天我们不论男女都喜欢对着流星许愿, 大相径庭, 云彩呢?清少纳言认为:云, 以白色为佳, 紫色亦佳, 黑色的云, 令人感觉哀伤, 风吹时的雨云也好。可以看出, 清少纳言用笔最多的, 还是我们普通人随处可见、随时可见的自然万物, 不论是山川河流, 宫殿庙宇, 还是花草树木、鱼虫鸟兽, 清少纳言都不厌其详, 分门别类, 一一点评其高低优劣, 另外, 从清少纳言的文字中, 我们觉察到她似乎对紫色情有独钟, 比如她认为紫色的云也很不错, 比如她还认为“织物, 以紫色为最”而穿在袍下的衣服呢?她认为“夏季, 以紫色及白色为佳”“裤袴, 以紫色之深者为佳”, 她还认为高贵的事物, 如在淡紫色的底衣上, 加搭纯白的外袍等, 我们知道, 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 据说, 日本人尤其喜欢紫色, 它散发出一种哀婉忧郁的气息,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小说和戏剧中, 很少见到‘大团圆’的结局……日本的观众则含泪抽泣地看着命运如何使男主角走向悲剧的结局和美丽的女主角遭到杀害。只有这种情节才是一夕欣赏的高潮。人们去 戏院就是为了欣赏这种情节。甚至日本的现代电影和, 也是以男女主角的苦难为主题。”日本民族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似乎也和他们所喜欢的颜色息息相关, 有人认为清少纳言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趣味, 的确, 日本人心目中的美, 美到极致也大都是源于女性的阴柔精致, 这一点从清少纳言对颜色的推崇也可略见一斑。

实际上, 清少纳言通过创作《枕草子》, 不仅确立了日本风情、有趣的审美情趣, 今天, 一千年之后的我们打开《枕草子》, 让我们感到惊艳的还有她那坦率真诚、直言不讳的写作态度。清少纳言在书中写道:我只是将自己心中所感动之事对人谈说, 又如此书写下来, 也没指望别人会看, 正因为怀有这样朴素的创作初衷, 所以她才能坦荡地表达自我。比如她喜欢“花样美男”, 也懂得如何理性地欣赏和“消费”他们, 她喜欢清秀的男子, 于是在书中就常有这的文字:优美者, 如纤细清秀的贵公子穿着直衣的模样儿;两个清秀的男子玩双六等段落, 还有她所认为的心旷神怡的事, 竟然包括晚间醒来喝一口凉水;正当一个人无聊之际, 来了一位未必特别亲密, 亦非疏远的朋友, 闲谈世事近况, 东拉西扯一番, 无论公事私事都讲得头头是道, 有条有理, 当此之际, 真教人欣慰, 在《枕草子》中, 类似这样的言论, 不胜枚举, 让我们感觉到她就像是一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女性, 喜欢看美男, 喜欢喝凉水, 喜欢闲聊与八卦, 让我们感到这位风情万种、卓尔不群的女性穿越时空与我们住在同一屋檐下, 与我们共同走在熙熙攘攘的步行商业街上。

清少纳言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关于她的生平事迹及家世背景等问题, 没有太多详实的资料可以参考, 她所写的《枕草子》一书, 于是成为后世借以塑造其人、复原其性格的重要资料来源。如果按照《格调》一书的作者、美国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的观点来看,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清少纳言不是贫民, 因为一个贫民的语言一定是毫无特色的, 她也不是当时的“中产阶级”, 因为她敢直抒心意, 似乎也不惧怕引起争议的人, 不可能来自中产阶段。她更不可能是个上层人物, 因为她进行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需要才华、学识和不懈的努力, 而所有这些都是上层人物不具备的。她那温柔的刻薄以及善意的恶毒, 加上她对艺术和美的敏感, 这一切都表明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实际上, 清少纳言根本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 她来自一个未曾命名的群类, 按照保罗·福塞尔的说法, 清少纳言属于“另类”一族。保罗·福塞尔认为 ;“之所以把另类归到某一类而不是某一阶层, 是因为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另类, 你的出身和成长必然带有贫民或中产阶级的烙印。你只能通过转变而成为一个另类, 或者, 说得更清楚些, 只有当你艰难地发现自己具备了另类的一些特质, 尤其是好奇心和独创性这两种特质时, 你才取得成为另类的资格。”正是因为具有非凡的好奇心, 清少纳言才会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岛一兽观察得细致入微, 描写的情景交融, 而她的独创性体现在《枕草子》诞生前和诞生后近二百年, 日本没有此类的随笔文学形态出现。她既在皇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过, 也在京都郊外寂寞的生活过, 她大约与橘则光、藤原栋世有过夫妻关系, 此外, 她又似乎与多名男子有过亲密关系, 正因为她见多识广, 她才能把处于非常时刻的非常男性写得活灵活现, 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像这一段描写幽会之后晓归男子的文字:“幽会之后, 晓归的男子欲寻昨晚放置在房间里的扇子啦, 怀中之纸等物, 由于天暗, 找来找去, 到处摸索, 一边还口中不停喃喃:‘奇怪, 奇怪。’好不容易找到了, 乃窸窸窣窣搋入怀里, 复将扇子打开, 拍拍作响地扇起来, 末了, 才道别。这种人, 说他可憎, 还算是对他客气的, 老实说, 实在是不讨人欢喜。同样, 夜深时分自情人处回去的男人, 偏将乌纱帽系的牢牢, 则又何必那么一本正经系个紧呢!即使不绑紧, 只是把头轻轻插入帽子内, 也不会有人责备的罢。就算是邋遢写, 难看些, 直衣、狩衣都歪歪斜斜, 又有谁知道, 谁取笑呢?”清少纳言这一段文字里的第一位男子不停喃喃自语“奇怪奇怪”, 让他的女伴无从接话, 好像自己对男人的东西施了某种魔法, 让它不翼而飞, 感到自己有女巫的嫌疑, 第二位男子则是一本正经的迂腐, 笔者认为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经历, 很难在作品中活灵活现地、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写出如此活色生鲜的男子, 从中既可看出清少纳言优雅的品味同样还有她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这样看来, 男性为了自己在女性心目中的形象, 真的有必要好好研读一下《枕草子》。

“生命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我们仅有如此短暂的时间去体味那些细小而又美妙无比的时刻” [9]的确,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尽情抒写那些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心旷神怡的事, 但她并没有一味地粉饰现实生活, 于是她的笔下也大量出现“扫兴事”、“懈怠之事”、“可憎恶之事”、“懊恼之事”、“教人受不了之事”、“意外而令人扫兴之事”、“遗憾之事”, 这使她的《枕草子》没有沦为像加了过多的添加剂而变得让人感到甜得令人生疑、甜得令人发腻的色彩艳丽的饮料, 因为清少纳言既爱阳春白雪, 更食人间烟火, 既然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那么我们既要体验幸福, 也要体验痛苦, 体验感悟生命中的所有酸甜苦辣, 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情趣而又真实生动的人生。

摘要: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尽情抒写那些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事, 但她并没有一味地粉饰现实生活, 于是她的笔下也大量出现“扫兴事”、“懈怠之事”、“可憎恶之事”等等, 还有对我们司空见惯从而熟视无睹的生动而永恒的大自然的描写, 因为清少纳言既爱阳春白雪, 更食人间烟火, 既然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那么我们就要体验感悟生命中的所有酸甜苦辣, 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情趣而又真实生动的人生。

关键词:清少纳言,品味,日常生活,另类

参考文献

[1]叶渭渠, 唐月梅.日本文学史 (古代卷) [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7.426.

[2][3][4[5]][8]林文月译.清少纳言.枕草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341, 310, 307, 37-38.

[6]鲁思·本尼迪克特, 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33.

[7]保罗·福塞尔, 梁丽真等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264-265.

[9]尼尔·帕斯理查, 赵燕飞译.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295.

人间烟火味 篇2

我居住的地方只有超市,没有菜市场,超市比起菜市场少了一股烟火味,那种井井有条的摆放却少了一种生活情趣。总是觉得菜市场是最真实的烟火。

成都人对美食的制作可谓是技高一筹,在逛宽窄巷子的时候,学会了一道“辣子鱼”,就想着回来后做给家人吃,顺便还带回来成都的辣椒酱。我们全家都喜欢吃辣,每顿饭都是无辣不欢。在五味中我格外钟情于辣。在没结婚前,家里只有父亲喜欢吃辣,母亲每次都会给父亲炒盘辣椒。而我们都是惧怕辣。结婚后,爱人喜辣,爱人厨艺不错,每次回家会为我们炒几个菜,味道鲜美而且辣味够劲,全家人都很喜欢,也可能清淡的“妈妈味道”吃久了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口味逐渐改变。

成都菜市场里的菜新鲜动人,可以用“美貌”来形容,摆放井然有序,即使是吆喝声,叫卖声都充满了味道,可能是陕北人听到了成都人那种不紧不慢而且好听的声音,让竟然让我有种爱上厨房的冲动,觉得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这里翻腾。

后来孩子大了,不在身边,一个人吃饭也没意思。本来厨艺不佳,正好是个借口,家里的厨房干净如新。基本不动烟火了,就跑回了娘家,享受着妈妈味道。

每次的出行,总是有所收获。看到味道鲜美的“辣子鱼”味道充满诱惑,站在旁边看了很久,觉得没啥难度,一看就会,主要佐料就是辣椒酱,想着回家后就把学到的做给父母吃。所以带回了辣椒酱。母亲说:他们年纪大了,应该已清淡为主”。可是父亲味蕾上的记忆无法抹去。这是“瘾”是“味瘾”。瘾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东西,总是难以戒掉的。

开车带着父母去菜市场逛逛,父母很是喜欢,虽然菜市场里弥漫着各种鱼虾的腥味,有些凌乱,乱哄哄的参杂在一起。父母问问价格,看看这、瞧瞧那、挑挑看、搞搞价。

活蹦乱跳的鱼、水淋淋的大白菜、鲜红欲滴的西红柿、油绿的青菜.......无不散发出一种最普通最民间的味道,我们的生活都体现在这一菜一餐一粥之上。

我总是觉得卖肉的无伦是男是女,他们脸上总是横肉堆积。也可能是吃肉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吧!我们要了二斤肉,他们一刀劈下去,差不了多少。

母亲挑了一条活肥鱼,我是要做辣子鱼的,学来的手艺迫切需要展示一下。

卖鱼的迅速拿起铁锤,把鱼击昏,然后拿着刮片刮着鱼鳞,鱼血沾满手指,残忍而又生动,却不失最凡俗人的需求。

菜市场里拥挤杂乱,这种拥挤无不体现出我们生活的气息和味道,这种味道关乎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这个城市细微的神经末稍,最民间的烟火气。

来来往往的人们为了餐桌的美味佳肴,更好的生活而选购着。

菜市场赠予我们最普通的需求,同时也赠送一种最烟火、最真实、最寻常的味道。

父母是最喜欢逛菜市场的,我总是忽略他们的喜欢。只是父母居住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菜市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已民生为主,这个城市太缺乏菜市场了,发展巨变,菜市场却越来越少。静静的跟在父母身边,看他们搞价比货。

采购不多,却带父母逛了一次最烟火味的地方,用最烟火地方采购的食材,然后把它的清香弥漫在家里最有温度的地方---厨房。

人间烟火(组诗) 篇3

浓浓的炊烟正在驱赶饥饿 忧伤 给我留下胎记

河面上水鸟歌唱 气息如孕妇

圈内反嚼的黄牛 似一位年迈的智者

麻雀聚在一堆 争论 乡间昨天的艳遇

鸡在院内踱着方步 踩出一行象形文字

一些声音 气味 方言 与田间禾苗一起

雾一样在汉江河谷弥漫 升起来

又落下 不断逼近村庄

那些花 开得有些放肆 失控

疯长的庄稼 早已抵达雨水高度

现在我把村庄比喻成一只勤劳的蜘蛛

通往村庄的路径是它编织的网

村里的人和动物 植物 水流一样

流出去 又复流回来

声 音

秋风过来的时候 我听到

一些来自民间细密的声音

或高昂 或低沉 或忧伤

撞击我的耳膜 我惊讶这些近似宗教

尘世的方言 和哑语

多少次 我试图接近它们

却往往被世俗抓伤

多少年来 失语的我 只活在一种声音里

抱紧一个细节 不停地敲打那些瓷器 直到发出光芒

有爱喂养生活 这就够了

还有我苦难的诗歌 这就够了

现在 我的天空经常布满乌云 泪水 和苍茫

初春的阳光照过来 还有什么能够让我放弃

土 地

把黑夜掩埋 开启黎明通道

让生命枯荣 茂盛或衰败

一些事情的 秘闻和细节

多少年后被掀翻 一地叹息

我的父母 亲人 同学 和朋友经常

从骨头接近我 音容如当初

孕育万物轮回 消长的土地 像一本线装书

被农人苦读 翻阅 穷其一生

我现在不想说庄稼 树木 生长或消亡

一位常靠墙而立的老人

像一把衰草 正在被秋风驱赶

前世的宿命 在扬花的枝头上枯萎

土地无言 水流一样

带上一些植物的韵律或部首

静静地徜徉

炊 烟

这些昭示风水的景象

早已更改了我的容颜 和方言

忽左忽右的炊烟 陪伴着

一些人的灵魂出走 又原路返回

我无法评判这些炊烟有什么过错

浓浓淡淡的光景里 四季迅速更替

乡村种植的炊烟如往事 明明灭灭

水一样浮上来 把我的前世 今生和

卑微的人生照亮 漂泊的日子

有故乡的气味刮过来 经常把我抹黑

骨头里的盐 水份 和血脉陪伴着我

在异乡土地上行走 不知什么时候

那些曾经温暖的文字 只剩下一个偏旁

季 节

这是农事里最疼痛的部位

庄稼 牛羊和草木的经验 正在接近真理

风摧荷塘 不仅是一株荷叶在摇头

一群麻雀叼走麦穗时留下了证据

我乡下的父亲 坐在地头柿树歇晌

他身旁靠着镢头 像一个巨大的问号

算黄算割 算黄算割

布谷鸟的催促像这闷热的天气 让人心烦

山村五月 这是个靠智慧和耐力取胜的季节

乡间的农事稠密 真实的无可非议

乌云过来的时候 一些种子扶着墒情匆匆赶路

作为农民的儿子 我知道 一场风暴正在逼近

尘 世

谁也越不过这道门坎 今夜

月光也学会了矜持 一些动物 植物

正在乘着黑夜赶路 一群蚂蚁

努力把一只蝗虫的尸体抬上斜坡

一隻孤独的乌鸦 箭一样射出

把天空刺出一个黑洞

蝴蝶更加忙碌 披上炫目衣服 和气味

引诱那些未成年的花儿

鸟们聚着一处 争吵着股市 秘闻 和女人

吐出一地唾液

当然 还有一些神情模糊的人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 一脸漠然

前途深不可测 退路已经沦陷

人间烟火作文 篇4

冬至,亦称冬节、交冬,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历来都非常重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吃饺子,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据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制作的“驱寒娇耳汤”,吃了饺子,能防止冻耳朵。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可小时候的我,也曾信以为真。每到冬至,我总是馋着妈妈包的饺子。妈妈会提前做好准备,买肉、摘菜、拌馅、和面、擀皮、包饺子,一道道工序下来要个小半天,我有时也会去帮忙,虽然基本上都算是捣乱,总也包不出“四面不漏”的饺子,但一家人一起准备饭菜的过程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忙活半天,终于等到热腾腾的饺子出锅,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滚烫的汁水烫到嘴巴,我边吵着烫死了,边用手在嘴边扇风,爸爸妈妈都被我猴急的样子逗乐了。或蘸汁、或酸汤,热乎乎的饺子下肚,整个人瞬间暖和起来,当然,耳朵也还在。

儿时,我总觉得包饺子是项大的工程,仿佛除了逢年过节、或者有重要客人来访,才有机会吃到,吃饺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成的小美好。一盘饺子,对于我而言,无异于一顿大餐。冬至这一天,就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品味大餐的好日子。长大后,吃饺子变得稀松平常,但冬至的那碗饺子,是最不能缺失的,即使再忙,也不会忘记,哪怕这一天饭店吃饺子的人排起长队,我也会耐心等待专属于这个节日的美味,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

人间的烟火(组诗) 篇5

夜,落下来了,雨点也落下了,

尘世还和霓虹灯一样拥挤。

夜行的人潮像浑浊的泥石流,朝各个方向乱窜。

不远处的布匹市场里,大小货车

正源源不断地从狭窄的路口涌出。

医院灯火通明,高得快要触摸到天堂的边缘了。

乡下阿婶还在街边叫卖,自家种的“新鲜的杨桃哎”。

在热气腾腾的包点店,我小停片刻,

买三只软乎乎的豆沙包,预备明天的早餐。

又再掀起衣领上的风帽,裹挟在人潮中,

并不能比人群走得更快一点。

忽然看见两个乞讨的老人,在便利店的屋檐下

———在这个城市,乞讨几乎快要成为

和雾霾一样见惯不怪的景象了———

但他们太老了。

他们茅草般的白发攫住了我。

老人半边身子淋在细雨里,把一张挡雨的破塑料布和更暖和点的位置留给了老伴。

他们相守了一辈子吧。暮年的乞讨,还在一起。

除了给一点小钱,还能做什么呢?

我甚至不觉得我可以怜悯他们———

世间万般苦,没有人能逃过,只有神能怜悯我们。

我把手里的豆沙包递到他们手上,

老人抬头望了我一眼。

忽然间,不知为什么,我给自己留了一个———

走到浓密的树荫下,在细雨和黑暗里,

我咬了一口这和他们一模一样的食物,

热热的,人间的烟火。

清音阁一觉

爬到半山腰,风景开始变好。

尘土隐退,流水淙淙,

像仙女把笑声扔进溪水,清脆了一整座山———

水中的石头在呼喊,寺外松涛在應声,

盛夏的峨眉,万物都在分享禅意之美。

听见泉声已足够,不必探寻源头,

就在风景的中途停下脚步。

把悲哀带进清明山色的人是可耻的,

但在山间打个小盹,像靠着扁担

即可入睡的挑夫,必定得到神的允许。

在清音阁的木亭里,骤来的困倦挟持了我,

那么短的恍惚间,进入深眠。

梦境,被一座山的身躯和智慧充满。

生活的尘埃,和那些蚊蚋般拂之不去的悲伤,

此刻,让它们跌落深潭。

清音阁一觉,为的是更清朗地醒来———

那些枯萎的记忆,如衰草,

正发出被阳光炙烤后的青烟。

炉火和雪花

我喜欢炉火旁我们轻柔而漫长的交谈

你说出的每个词语都带着温度

和弯曲的弧线

火光捕捉着你的脸

我清楚地记得你的表情

像是身陷梦中,或一种深沉的幻觉

冬天已经过去,雪花依然不期而至

仿佛为了完成一种未竟的确认:

在自我的融化中,有些东西得以显现

我不忍告诉你,我更早地明了命运的难处

在秩序和内心之间,无论摧毁或重建

都有无可指责的理由

现在,炉火的余温还足以烤熟一只红薯

香气里我们拨弄着火石,但并不是为了吃它

盛一盒人间烟火 篇6

到底应该怎样讲究地带饭?古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古代,食盒材质多样,有木盒、漆盒、藤盒、瓷盒、珐琅盒,不少还有把手,且做工精巧,庄重典雅,滴水不漏。不但能装饭菜,还能放卷轴、笔墨、梳子、镜子……

食盒作用多

看多了古装剧,对食盒并不陌生。

《琅琊榜》中,静妃时常给靖王做吃的,都是用食盒装了带出宫外。后来,她猜出江左梅郎梅长苏的身份,靖王带出宫的食盒就变成两个,却再也没有了榛子酥。

这种可以一层层打开格子的盒子,便是食盒。

食盒和餐具不同,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盛装,而是运送。

首先是运送食物。古时候,农民在外耕地,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不回家,由妻儿把饭菜送到田间地头。宫廷和官宦人家,则本着儒家“君子远庖厨”的教义,厨房盖得离饭堂颇远。厨师做好饭菜,须由丫鬟从厨房取来,装入食盒,送入饭堂。

《红楼梦》中,食盒的出场率十分高。第41回,賈母嫌螃蟹小饺太油腻,便到另一食盒里拣了松酿鹅油卷;第62回,厨娘柳嫂子专门派人给宝玉的丫头芳官送来一个食盒,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腌的胭脂鹅脯……

那些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也会用食盒装一些小吃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大夫出门踏青郊游,也少不了用食盒装上酒菜以备野餐。

食盒也用来运送礼物。古人结婚或者下聘礼时,抬着一只只食盒,里面装着各色礼物。还有家有喜事时,亲朋好友通常会提着食盒前来送礼。

既然这么好用,不如拿来装东西。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出游的食盒里,除了吃的,还会装上笔墨纸砚、书籍手稿。有时候,甚至会装上梳子、铜镜。虽然古代男子甚少化妆,但蓄着长发的他们,总需要整理下头发和衣冠。此时,食盒大概相当于男人的“梳妆盒”,是明清文人雅士书房的必备品。

不过,对于西门大官人来说,食盒还有其他用处。《金瓶梅词话》第14回记载:“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两个食盒,竟然能装如此多的金银,可见食盒并非都是小巧的,也有大型食盒。

捧盒 攒盒 提盒

古代食盒的规格很多,大概可以分成捧盒、攒盒、提盒三类。

捧盒是清朝鼎盛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器制,样式很多,在宫廷和民间都很盛行。它具有一定礼仪性。皇帝过生日,臣子送礼必须放捧盒里呈送,一来正式,二来保护隐私。帝王嘉奖内侍小食,也是用捧盒盛出赐予。

官宦人家上菜,用的也是捧盒。可避免食物太烫导致端拿不便,又能保温和防止落尘。

作为手捧的器皿,捧盒材质要轻,但又要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多为瓷、漆、木,偶有珐琅和金属。造型则以便于捧持为主,主要有扁圆形、方形、钟形、六角形、八角形、桃形、荷叶形、牡丹形等。

攒盒是装果脯、果饵的一种分格盒子。外形与捧盒区别不大,但里面分成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中有一个小盒子,取“攒”字的“聚拢”之意。一般是中间一格,周围再分成多格。同样作为手捧器皿,攒盒的材质更轻便,且不需隔热保温,所以多是纸胎、木胎漆盒。

《红楼梦》第40回中,宝玉说:“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这个什锦攒心盒子,便是攒盒了。

提盒就是古装剧中最常见的食盒了。它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一只手就可以拎着带走。提盒出现得较早,早期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不是白木涂漆,就是竹编而成,都很粗糙。

直到明清,文人对它产生了兴趣,参与设计,提盒才精巧起来。尤其是硬木长方形提盒,坚固有韧性,不但耐碰撞,且带有一定自重,无论挑、提都不会乱晃。否则打翻里面的汤汤水水,岂不糟糕。

《古典家具鉴赏与投资》有说,带提梁的多层长方形箱盒,便于出行提着行走。提盒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中型提盒多用轻质木材制成。大型提盒需两人穿杠抬行,能装下一头烤乳猪、一头烤全羊。中型提盒一人可挑两件。小型提盒只需一手提着,大部分电视剧中的食盒都属于小型提盒。到后期,小型提盒多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讲究的还有雕漆或百宝嵌装饰。此时,食盒已不用作盛食物,而是作为贮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

如今,在洛阳乡村,还保留返“回门礼”的风俗,也叫“回篮儿”。主家送回鸡鸭鱼、豆腐、馒头等礼,用竹篮装着。竹篮便权当食盒用了。

从游山器开始的精致

明清前,外出携带食盒并不盛行。尤其宋朝以前,外出带饭菜多用囊袋,“酒囊饭袋”一词正是源于此。

宋代人文墨客郊游用的“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食盒的起源。游山器,顾名思义,郊游时用来装诸般雅具的橱柜式容器。始见于北宋诗人文彦博,诗题作“因有离少之行,惠赐游山器一副,质轻而制雅,外华而中坚,匪惟便于资持,实为林下之珍玩也,辄成拙诗。”这个游山器由竹编而成,坚固、轻巧,方便携带干粮、酒水、换洗衣物,甚至是整套上好的茶具。所谓“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背的那个双肩竹背包。

明清外出携带的食盒多为提盒,尺寸从大到小,材质从名贵到普通,应有尽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载:“余所制也。高总一尺八寸,长一尺二寸,入深一尺,式如小厨(橱),为外体也。下留空,方四寸二分,以板闸住,作一小仓,内装酒杯六,酒壶一,筋(箸)子六,劝杯二。上窄作六格,如方合(盒)底,每格高一寸九分,以四格每格装碟六枚,置果觳供酒觞,又二格,每格装四大碟,置鲑莱供馔筋(箸)。外总一门,装卸即可关锁,远宜提,甚轻便,足以供六宾之需。”高濂为明代雅士,讲究生活趣味,设计食盒,不仅说襟怀,更是乐趣。

到清朝中后期,提盒愈发精致。做工最精致的大概要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朝象牙镂雕提食盒。提盒分四层格子,可置放不同的食物。雕工十分精细,主体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于框格中,像是丝毯一般。象牙片上还雕有人物、鸟、兽、庭园景物和船,像旧时欧洲人幻想的东方乐园。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染有或淡蓝或红色作为点缀。显然,这不是一件实用器,一开始就是艺术品。

上一篇:国产右美托咪定下一篇:获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