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的教学

2024-10-19

全息照相的教学(共12篇)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是“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一部老式的照相机。

一、 照相机

1.介绍照相机的镜头、胶片和暗箱。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自制的简易相机。 请大家用自制的简易相机给光源F拍个照,找到F在底片上呈现的最清晰的像,并测量此时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也就是暗箱的长度。

提醒学生注意:可能一开始就能看到F的像,但这个像不一定是最清晰的。

2.学 生分组实验 : 用自制的简易相机给光 源 F 拍照。

3.实验分析:

你们找到F清晰的像了吗?找到的小组请举手。它是一个怎样的像?

如果能看到像的小组,你们相机镜头的焦距是10cm,那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各满足怎样的条件?

4.你们都一开始就得到F最清晰的像了吗? 哪些小组是通过调节得到的? 你们是怎样调节的?

结合图片讲解:无论是伸缩镜头还是前后移动暗箱,都是在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主要改变像距使物体在底片上呈清晰的像的。

有没有小组无论怎么调节,始终没有得到清晰的像的吗?你们有没有想过这部相机为什么不能成清晰的像?

你们的相机暗箱的长度是多长? 能看到清晰的像的小组暗箱长度又是多长?为什么暗箱的长度短就不能成清晰的像呢?结合FLASH动画解释。

F清晰的像成在了底片的前方还是后方呢?

其实我们在用照相机给光源F拍照时,我们人体有一部更为精密的相机也给物体拍了照,你们知道这部精密的相机是什么吗?

二、眼球

1.你了解眼球的构造吗?

请同学结合图片介绍一下眼球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其实晶状体和视网膜在视觉成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吗? 想不想看看真实的晶状体?想不想知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到底成怎样的像?

老师从死亡的牛体上分离了牛眼,取出里面的晶状体,请看:这里睫状肌,它可以通过拉伸、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平凸程度,这圈黑色就是虹膜,虹膜里包裹着的透明物质就是晶状体。

2.演示:牛眼的晶状体。

请大家注意观察晶状体的形状,它相当于什么透镜?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成怎样的像呢?请看。

3.你看到怎样的一个像 ? 为什么这个像这 么小? 为什么视网膜和晶状体间的距离这么短?

结合FLASH动画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可见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既然照相机和眼球都可以给物体拍照,那么它们一定有一些结构功能相似的部件,你能找出这些结构功能相似的部件吗?

4.既然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那么 , 人在看近处的物体后又去看远处物体的过程中,物距和像距哪个变化了? 哪个没变?

物距变了,像的位置肯定也变化了,人眼能不能前后移动视网膜找到物体清晰的像?也就是说人眼如果要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即使物距变化了,像必须依然成在视网膜上。那人眼究竟通过怎样的调节才实现的呢?

5.演示实验:水透镜。

我们用蜡烛做物体,光屏模仿视网膜,此时物体恰好能在视网膜上呈清晰的像。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减小,为什么视网膜上的像模糊不清了?这个清晰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什么地方?

那如何在不移动视网膜的前提下,重新得到蜡烛清晰的像呢?请看光屏。请注意看,像渐渐清晰起来了。我移动视网膜了吗?你们猜猜我是怎么做的?

提示学生:用高清摄像头看水透镜的平凸变化。我刚刚做了什么使像渐渐清晰起来了呢?

6.用实物投影揭秘:

为什么注水能使成像变清晰呢?

注水使晶状体变凸,晶状体变凸就改变了它的焦距,使它的焦距变小。这样就可以使呈在视网膜后方的像重新落在了视网膜上。同理可得,当人眼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增大,视网膜上的像变模糊了,清晰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同学们,整个实验过程中我移动视网膜了吗?

7.总结 :原来正常的人眼只要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就可以在不移动视网膜的情况下, 让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像了。

人眼是这样一部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 可是如果我们长期看近处的物体而不懂得调节,就会造成晶状体过凸,这样它再看远处的物体时,虽然也能通过肌肉拉伸会使晶状体变平, 但却调节不到原来的程度了,于是我们就患上了近视眼。

有没有患近视眼的同学愿意配合老师做一个小游戏?

三、近视眼的特点及矫正

1.小游戏:摘下眼镜看纸条上的字。

为什么走进了才能看见?近视眼能看清楚哪里的物体?看不清哪里的物体?

近视眼可以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说明近处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它再看远处的物体时,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还是后方?

为什么戴上眼镜就可以看清楚物体了呢? 戴眼镜的作用是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

选用焦距10cm凸透镜模仿晶状体,实验时我们先固定好蜡烛和晶状体,由于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所以要尽量使物距大些,可以保持物距35cm不变。

带上银色框的近视眼镜,使蜡烛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这就是一个患近视眼的人戴上眼镜后的像距,而这个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也就是光屏所在的位置就是视网膜的位置。我们把视网膜放在光屏的旁边做个标记,并且记录下此时的像距,这是需要我们测量的第一个数据。

戴上眼镜后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取下眼镜会怎样呢?拿下眼镜,像还清晰吗?这就是患近视眼的人不戴眼镜时的看到的景象。

此时的清晰像到底在哪里呢,前后移动光屏找到这个清晰的像?再次记录此时的像距,并把此时光屏的位置和视网膜进行对比。

3. 根据实验数据经过讨论 ,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 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三、远视眼的特点及矫正

1.家里患远视眼的爷爷奶奶不戴老花镜时 是怎样读书看报的?

远视眼能看清楚哪里的物体?看不清哪里的物体?

远视眼可以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证明远处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它再看近处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还是后方?

需要佩戴何种透镜进行矫正?

2.学生分组实验。

由于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所以使物距相对小一些,可以保持物距25cm不变。戴上金色框的远视眼镜,使蜡烛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这就是患远视眼的人戴上远视眼镜矫正后的像距,而这也是视网膜的位置。做好标记,记录此时的像距。

取下远视眼镜,像变模糊,前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清晰的像,并把像距记录在学案上。

3. 根据实验数据经过讨论 ,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方。 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校正。 那么,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呢?

四、释疑解惑

1.演示实验 :用水透镜演示视力的矫正 。

先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模拟正常的人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注水),应该佩戴什么透镜?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平(吸水),应该佩戴什么透镜?

既然照相机和眼睛很类似,我们可否用刚才的方法来矫正照相机呢?

2.演示实验 :用凸透镜矫正自制简易相机 。

还记得这部找不到清晰的像的照相机吗? 物体清晰的像成在底片的前方还是后方?它相当于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可以佩戴什么镜进行矫正?

3.你们能不能解释为什么手机看不清楚近处的字?它相当于近视眼还是远视眼?为什么滴一滴水就能看清楚了呢?

4.演示实验 :视觉暂留。

其实,纸板上有几个洞,当它高速转动时, 你还能看到这些洞吗?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连续转动的圆。这就是由人眼的视觉暂留造成的。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 需要经过一段短暂时间,光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要在视网膜上停留0.1— 0.4秒左右,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有时会给我们造成错觉,但如果我们能利用它,也能让它很好地为人类服务。比如,放电影。一般情况下,电影每秒播放24帧, 每一帧上放着变化不大的图片,当快速播放时, 你看到的就是连续的画面。

5.保护视力。

同学们,眼睛真的很奇妙,它是一部神奇的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它对我们又是如此的重要,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眼睛。

6.结束语。

最后,祝愿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清这色彩斑斓的美妙世界,用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2

浅论英语语法与英语教学的全息性

对英语语法功能的演变历程进行回顾,论述英语语法与交际以及英语教学的全息状态表现,目的是明晰英语语法的`功能与英语教学的全息性关系,以利教学.

作 者:王宝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外语系,244000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12)分类号:H3关键词:语法功能 交际 教学 全息性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3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更需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选择教学文本如此,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学侧重亦是如此。通过先期的“全息性教学”研究,我们意识到,语文教材是不够的(需要广泛的阅读资源),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教学相长),课堂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实践的机会),学校是不够的(需要语文课程的校外的延伸)。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赛课第一小组3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文本是毕淑敏的小小说《悠长的铃声》,初一年级开课。

课堂回放:

教师A:首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读到了怎样的铃声,学生完成几个概念便收场;接着教师选取了文中典型的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打铃人的形象性格,对话步步为营,甚为精彩;最后,教师以读懂一个人需要“时间”为课堂作结。

教师B: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遗憾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陷入了老人性格到底是“宽容”还是“善良”的泥潭,纠缠了半天;最后以毕淑敏的文字诠释“默契”的主题,让学生谈谈对“默契”的理解,远离了文本。

教师C:首先出示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教师总结读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学生意愿,先谈“人物”;课堂的问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教师选取了文章最后一节老人的话“我姓孙,不姓侯”作为切入口,这其实是“情节”的问题,或者说首先是“情节”的问题,而不是“人物”的问题,貌似“以学定教”,其实曲解了学生意图,于是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是浮于表面;课堂接近尾声,才“回过头来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时已晚,且本末倒置;最后是以“默默的关怀与温情”作主题归纳。

讨论:

1.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的范畴真的很大。三个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A“读到了怎样的铃声”,教师B“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教师C“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各有各的优势,都有“整体感知”文本的功能,都具有“全息元”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前置环节的一般要素。教师A、C的设计有开放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学生思路;教师B指向精准,贴近文章“悠长”的写作角度,就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事实上,三位教师的课堂,“全息度”的体现都存在大的缺陷:没有能够帮助多数学生概括小说曲折的情节。教师A、C在首要环节最后应该“万宗归一”,把思路聚焦到“悠长”上来,顺便理清情节;教师B恰恰要纲举目张,罗列“悠长”的不同内涵,情节便也水落石出。

2.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教师C选择人物作为切入口,也许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情节不明朗的情况下,人物形象就似镜花水月。所以在文本情节比较复杂且以情节见长的情况下,“情节”与“人物”的顺序不能倒置。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教师有创造的空间,但作为常识性的规律不能违背。

3.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发现。语文“全息性”的课堂,师生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三位教师都有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视角,这是每个人作为读者的权利。问题是,教师为何总要在课堂最后抛售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认识呢?即使教师事实上高明于学生,也不应该“越位”替代学生发现。我们需要的是像教师A在探讨人物形象的对话中推动学生跳得更高一点的教学策略,而不是教师全抢了学生的风头。

4.争鸣无处不在。教师A的课堂被公认为三节中最优秀的,原因在于教师出色的“对话”功底,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的认知从“局部”接近“整体”。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理科的教学内容多数是确定的,面临的选择更多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方式决定了课堂的效益。三节初一数学课“线段 射线 直线”可以观察这一有趣的现象。

课堂微聚焦:

教师D:在选择导入概念上,出示了笔和铁轨的图片。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张家港市一中、学生家、张家港梁丰高中三个点为例。在归纳直线上的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时,教师选择了略讲。教师教学用语逻辑严谨,几乎没有一句废话。

教师E:选用了《西游记》视频孙悟空金箍棒变化为概念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龟兔赛跑的动画演示。没有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课堂结语以“烦恼像线段,幸福像射线”作寄语。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教师F:选用了斜拉桥的钢索、城市夜景光线、铁轨的图片作为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大陆与台湾直航(原来途经香港)的问题,地图演示;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教师善于讲解,条理清晰,并归纳出两种方法。最后也有类似教师B的结语。教师教学姿态和语言很有感染力,也不乏幽默和激励性语言。

讨论:

客观而论,这三节课均非常优秀,评出高下来非常为难,在课堂评价时,听课者和评委意见出现了分歧。数学要求严谨与逻辑,教师D做得最好;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师E做得最生动;教师F的素材也很有内涵,如果你是学生,听她的课一定很舒服。缺点也有人指出:教师D是否有必要这么严肃,课堂气氛不够;教师E花哨的课件是否信息冗杂,干扰学生思维,而缺少数学思想的提炼,是否教学内容缺少梯度和难度;对教师F最初争议最大,首先是教师讲得太多,是实施新课程的大忌,而且“废话”太多。

而最后经过多方评议,恰恰是教师F胜出。理由是:选取的素材恰恰是最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善于讲解是教师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该讲的时候一定得讲,像这个复杂的公式只能由教师讲,而且前提是教师必须讲得好;语言和教学姿态始终有无形的教化功能,必要的与课堂有关的小幽默会促进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调节课堂张弛有度的节奏。当然,最重要的评价原则是,你一定要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endprint

三、教学活动的选择和开展

基于初中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活动”是组织初中课堂教学的首选策略,也是达到“全息”目的的最佳路径。一节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师提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学生乐于参与活动的结果。三节初一英语课“School Life”的活动做得很棒,尤其教师G做得最为出色,这大概也跟英语学科的特性有关。而教师H一节初一思想品德课“我自信,我能行”活动也热闹非凡,却呈现出严重的问题。下面,跨学科进行有关教学活动的对比。

课堂回放:

教师G(英语):教师课堂开始与学生聊穿着,建立师生轻松的对话环境,生成名词的复数形式和形容词的比较级,然后学生认读识记。进入课堂后,教师活动花样就多了。活动和游戏交替进行,进行着各种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换个花样再读一遍,换个角色再说一遍,换个小组再对话一遍,这样的游戏让学习几乎不留死角,不知不觉中,词汇与句式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

教师H(思品):从《毛遂自荐》动漫播放,引出话题“自信”;教师提请学生阐述“如何理解自信”,介绍自信的人;教师投影出示有关廖智、丘吉尔的资料,让学生总结自信的共性;合作探究“自信+ =成功”;情景剧,主人公胆小不敢登上舞台,学生提出建议,教师总结自信的方法,“自我暗示法”“优势转移法”等;最后是“夸夸你我”,让学生以“ ,我能行”夸夸自己,以“ ,你也行”夸夸同伴。

讨论:

活动,是让学生的学习得到直接经验的机会,是给学习内容披上美丽的外衣而便于学生发现。教师G的活动组织策略是成功的,因为赋予了学生学习语言必要的情境,其活动的作用是让学习生动化,同时起着必要的反复训练和强调作用而不显枯燥,是一种“教育无痕”的课堂实施策略,而没有教学行为的刻意强迫。

教师H的思品课堂不能说活动不充分,就知识达成来说,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活动知晓自信的重要性和如何自信的方法。但问题是,假如课堂仅仅定位如此是非常不成功的。因为,自信的重要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如何自信的方法在没有体验自信的情况下也只是概念而已。重要的是一次体验自信的机会,比课堂上千万次的聆听他人的故事和观念的灌输更为必要。不同于认知性课程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于体验。因此,自信作为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其课程内容应该充分借鉴心理团体辅导的策略,如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在某个他人的故事中做其实答案早已明朗的“探究”。课堂上一些带有道德评价的话题,有时反而会加深学生的畏惧情绪,违背了心理辅导“自愿性”的目的,学生畏首畏尾,落实课程目标适得其反。

可见,不是所有的热闹非凡的课堂活动都能带来很好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全息整合评价研究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全息元,有效性,整合评价

“全息论”认为:“部分(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1]这就是说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点或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整体的缩影,都具有其他子系统和整体中的全部信息,这些部分或子系统被称为“全息元”,而那个整体就是“全息体”。把“全息论”的含义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构成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要素是“全息元”,其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状况,都包含着课堂教学这个“全息体”的整体信息,并同时包含着课堂教学其他“信息元”的信息。任何一个系统中只有各子系统和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才能发挥各子系统、各要素及整个系统的最大效能。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全息整合评价研究。

一、“全息元”专项研究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所有的活动都可归结于三个元,即“教师提问”、“教师点评”、“学生活动”。这些相对独立的全息元,有各自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而三个信息元的整合则可以反映整个全息体的全部信息。

1.教师提问有效性研究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师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还能及时掌握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提问数量。

提问数量是影响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文本及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提问数量,来解决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如果提问数量过少,往往很难全面揭示所要探究的内容体系。而提问数量过多,则容易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失对问题的灵敏度。而教师提问数量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师是否精心筛选问题,数量是否得当,即教师是否根据学生年龄、学生学情、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适当调整提问的数量。确切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学龄、学情、学科和课型拟定与之相适应的提问数量区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提问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教师提问内容设计的巧妙、独特,能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使得提问内容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而提问内容的有效与否主要看是否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展开。具体地说,即是否兼顾重、难点突破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涵盖,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是否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

(3)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是指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及提问的对象所使用的技巧,它体现了教师对提问的场合、持续时间、问题类型、提问密度、提问顺序以及提问态度的独特把握。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的路径,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可见,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教师提问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认为提问技巧的有效性主要看:提问语言及辅助是否恰当,提问形式是否灵活,提问时机是否合宜等。

2.教师点评有效性研究

所谓教师点评,就是教师以“点”和“评”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点拨和评价。点即点拨,意在使学生的思路方向更正确,思路范围更广阔;评即评价,评价学生的思路新不新、可不可、行不行、好不好,从而激发他再思考、再创新、再完善。点和评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它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情感把握。

教师点评时恰到好处地情感把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在点评时该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个人的情感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用热情的态度、客观的措辞,对待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点评时情感把握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师点评是否有感染力,即评价语言是否幽默生动、表扬肯定是否具有激励性、批评指正是否委婉。

(2)时机把握。

时机把握即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地点拨、引导,对于学生学习活动中不断的生成进行及时地评价。“成功的秘诀,在于随时随地把握时机(宙斯累利语)。”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把握点评时机,就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震撼的力量。一堂课中,评价教师点评是否能把握时机,关键在于是否点在学生的疑难之处,能否及时评价学生中的生成(即能否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果、能否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否及时评价学生的错误信息)。

(3)尺度把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人格等不同的特点,使得他们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点评中就需注意尺度的把握。尺度把握即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并科学地加以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也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在点评时如果能恰当地把握点评的尺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该如何恰当地把握尺度呢?我们认为主要看点拨是否点到为止,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

3.学生活动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下的课堂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活动充满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的有效程度可以折射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这就给课堂教学全息整合评价研究以一个新的“全息元”——学生活动有效性研究。

(1)活动时间和形式。

课堂40分钟应由教师主宰,但不能为教师独霸。教学活动的全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他有着和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互动和自己个别活动的时间。为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时间总量上深考虑、加限制,在课堂时间总量的分配上大胆革新。另外,教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所以在课堂中还要注意教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值。一节课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个体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贯穿于整个课堂。

(2)活动数量。

新课标指出:现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场所,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要看学生参与的数量。学生活动数量是指一堂课中有多少名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各类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具体可以看:学生举手人数(即学生是否大面积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和学生展示人数(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方位的学生是否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3)活动质量。

学生活动质量是检验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它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质量、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质量。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质量主要看学生是否与教师进行大量内涵丰富的对话;能否针对某些问题或产生的冲突与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主要看生生之间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能否积极参与他人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主要看学生是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能否针对文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努力解答。

二、“全息体”整合评价研究

“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2]同理,课堂教学的“全息体”评价也应是评“教”、评“学”的有机整合,具体地说,即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和“学生活动”信息元的有效性评价研究推演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从而构建一个三点一体的球形评价体系,以求对课堂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1.教师教的评价研究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专门受过训练的教育者的领导、引导、启发作用时,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3]由此,我们认为,对教师的教进行正确的评价,既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目标定位评价。

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确定了这样的目标: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关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定位才是有效、合理的。而教师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有效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因此,我们将目标定位评价锁定于“教师提问”这一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即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否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

(2)教学理念评价。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理念评价主要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两个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来整体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否体现创新理念;是否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3)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即教学材料,教材并非教学内容。研究表明:对学生学习来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选、研究和分析比拥有的材料是否丰富和高档更加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需要和自己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评价研究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我们认为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主要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两个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并加以综合判断:是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重点是否明确,难点是否突出;是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开放,容量、密度是否合适。

(4)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两个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列的评价:是否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又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是否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它包含了诸多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为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两个“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即评价教师思路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否构建了对话的课堂;课堂节奏是否疏密有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6)教师素养评价。

教师综合素养高低,关乎其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现代教学中,教师素养通常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而这三个层面的素养又间接地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提问和点评上,故很有必要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两个“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来整体评价教师素养:基本功是否过硬;文化积淀是否丰厚;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得体;教态是否大方、有亲和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科学预设和捕捉生成并有效处理的能力。

2.学生学的评价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教与学这对矛盾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学生学得不够主动、积极,生成不够有效,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那么,一切 “教”都毫无意义。

(1)目标达成评价。

“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也是无价值的,对师生来说都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5]教学目标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达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监测目标是否达成,其评价的标准还是在学生活动所反映出的种种信息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所提高。

(2)参与质量评价。

“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可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参与质量评价主要由“学生活动”这一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来整体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能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是否能深入思考;是否能进入情境;遇到困难,是否能努力克服困难;参与是否有效。

(3)生成质量评价。

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学生的这一变化,我们称之为生成。学生的生成虽常始料未及,但其质量的高低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因此,我们需整合“学生活动”这一信息元的有效性研究,对学生的生成质量进行整体评价研究,即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否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较深刻的个性感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是否能及时总结学习所得,并获得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52.

[2]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0.

[3]许洁英,王嘉毅.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1998(6):57.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4.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水果,能正确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

2.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7.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请每位幼儿带1―2样水果来园,盛装在大篮子里或用一块大布盖好。

2.各种水果的图片或照片若干。

3.各种水果的粘纸(数量略多于幼儿人数)。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种彩色纸条。

活动过程

1.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以水果照相馆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看看哪些水果来拍照了。

――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励幼儿正确说出其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如:我们来看看,XX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水果?(苹果)和苹果娃娃问个好吧!苹果娃娃长得什么样?有谁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我们给苹果娃娃拍个照吧!(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做照相机的样子)

――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椰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如:这位水果娃娃是谁?(猕猴桃)你们愿意和它握握手吗?(感受猕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征)

2.扮演水果娃娃。

――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粘纸粘在额头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水果,拍一张“集体照”。

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

――照片“冲印”好(出示各种照片或图片)后,激发幼儿产生为水果制作相框的愿望。

――幼儿制作,教师个别辅导,提醒幼儿粘贴时不要把水果盖上,只装饰边缘。

――把制作好的相框布置在活动室墙面。

活动建议

1.常见的水果和比较特殊的水果具有地域,性和相对,性,如芒果、椰子在海南是常见的水果,而到了北方就成了比较特殊的水果了。

2.现在的幼儿知识经验都较丰富,介绍常见的水果可由幼儿自己来介绍。

当幼儿介绍自己拿来的水果时会有一种自豪感。

3.活动可延续为一个半日活动。前半部分介绍各种水果,尽可能让幼儿充分了解;后半部分让幼儿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用来布置和装饰环境。

4.若照片较难收集,可用各种画报或宣传广告图片来代替。

5.将带来的水果保存好,以便下一个活动继续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们可以就以认知水果这一方面进行,可以让孩子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所喜欢的水果,按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进行观察、品尝,通过切身感受、体验,让幼儿详细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水果的颜色、味道等。从中表达对水果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使幼儿更加直观的认识水果。

小班科学教案《水果照相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29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什么尖尖》》:小班教案《什么尖尖》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尖尖的物体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险,生活中会避开尖尖物品,认识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愿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尽量让自己不受伤害,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什么尖尖》教案吧。

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自然全息 英语教学 研究

现阶段,英语是国际进行交流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语言,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高水平的人才仍然是欠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很好的利用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是具有全息性的,就是说英语的符号,情境和意义都是具有联系性的,它们之间是统一的,不是孤立的。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时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创设一些情境去学习英语,让学生更好的去记忆,会使英语的学习效果更佳。这就是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的宗旨和理念,因此,自然全息教学法有着它独特的研究基础的。

一、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基础

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法它主要是强调了学习英语的一种规律。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时候,人们首先是把看到信息进行输入的一个过程,输入以后然后进行对信息的储存,对信息储存后进行吸收,在这之后才可以对信息输出。但是,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人们往往对英语输入后,对英语只能形成短暂的记忆,不能进行输出这个过程,而这个情况主要是缺少了一种语言环境。我们再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具有全息性,对英语的单词,语法,句子去学习的时候,这些都离不开对英语文章的阅读,在英语阅读中体现这些英语中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去创造语言环境,这样才可以对英语进行很好的学习。

而且根据人们的脑电波原理进行研究,人们的脑电波会存在不同的几个阶段,有的时候人们处在比较悲伤的状态的时候,这时候人们不利于学习,记忆力弱;当处在比较放松,很清醒,而且完全没有警惕的时候,这时候的脑电波的记忆状态最强,记忆状态达到了最佳的状态,这时候去学习英语知识,会使人们更容易去记住英语知识。而且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还有两种心理状态,一个是潜显意识,一个是显在意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去学习英语知识,通过背诵,但是毕竟容易忘记,需要多次巩固才可以让人进入第一种意识。而第二种意识,是人们内在的一种学习语言的天赋,称为人的潜在意识,但是这种意识需要一些语言环境才可以去实现。教育研究工作者根据人们的脑电波的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研究出了自然全息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让人们去学习。

二、自然全息英语教学的特点

1.自然全息英语教学的自然全息的特点。自然全息中的自然说的就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备的一种自然规律,一种作为语言的客观特点。自然全息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习英语语言的一些方法,一些步骤,和学习内容的外在的合理性,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相关的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一些语言环境,去学习英语句子,单词,或者对学习者进行刺激,刺激出他们的语言学习天赋;在课堂上去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一些害怕、或者畏惧的心理,让学习者以轻松的状态去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的自然全息的特点。

2.自然全息教学模式中的潜在意识与显在意识达到一致。潜在意识与显在意识达到一致说的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潜在意识和显在意识进行沟通,这种沟通说的是一种学习所达到的最佳状态,这时候潜在意识和显在意识都很好的出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在学习中出现躁动的或者是不愿意学习的学习现象,这时说明潜在意识与显在意识没有达到一致性。而潜显意识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其鼓励,夸奖,称赞,等等一些行动或语言上的表扬,对学生构成潜显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会以积极的的心态去学习,反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心情沉重,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焦虑,压抑的表现,这对他们在潜显意识上达到的一致性会有很大的阻力,不利于学习。

3.教师做好暗示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好暗示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时候,进行无意的引导,这样学生会在自己的显在意识中效仿老师,这样学生会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去自我思考,让学生的潜在意识和显在意识进行自我沟通,让学生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相结合。比如,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去做一些暗示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自我探究。

三、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些具体应用研究

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以其科学的理论去分析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和脑电波活动,说明了学生的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文章,就是学习英语的一种设定的语言环境,在这种语言环境里,学生可以对英语中的内容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把自然全息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使英语阅读教学取到更好的效果。

1.对英语阅读文章的素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在选择英语素材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最好都是一些富有正能量的文章,或者是具有审美色彩的文章,比如,一些比较优美的自然风光,这种文章一般都是具有优美的英语语言文字,学生阅读后,可以让他们去融入一些美的山川河流中,这时候学生读起来心情会比较愉悦,比较轻松,这是他们的心情是好的,没有一些负面的因素。或者去选择一些幽默诙谐的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后,既可以学习英语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人生的道理,这时学生的心情也是愉悦的,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在选择阅读文章类型的时候需要做的。

2.运用“全息感知”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深刻的理解全息的含义,这时候教师需要把文章进行生动的展示出来,比如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集合声音、图形和视频等优点去展示文章中所讲的内容,就像在讲一些自然风光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学生所学文章用多媒体去展示,让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觉的冲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学生就要开始去阅读文章,直至学生可以掌握全文的基本的意思,这是利用全息英语教学法对英语阅读教学第二个步骤。

3.对英语阅读文章的每一个要素的学习。在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读的情况下,教师这时就要开始对文章中的每一个要素去讲解,比如文章中的单词,语调,句子,然后还有语法,让学生明白单词,句子,语法乃至整个英语阅读文章,他们之间都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就像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告诉学生不要去死记硬背这些单词,结合整篇文章去理解这个单词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然后还有这个单词的音标,把这些单词放在文章中和这些单词的读音去记这些新的单词,这样这个单词就不是孤孤立立的一个单词,而是存在了一种意境中,这样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学习句子的语调,这方面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跟读,模仿标准式的发音,让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在学习语法的时候,也是放在文章中去学习,也不可以去孤立的学习,这样对语法知识也会很容易的理解。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自然全息的英语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4.教师需要制作一些信息轮廓,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文章有着更深的理解。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讲解完文章中的一些新的单词,新的语法知识,还有文章的语音语调,教师这时就需要制定文章中的一格大致线索,或者是信息轮廓,让学生在不看原文章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去叙述所学文章的主要的含义。比如,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中的单词和语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或者是提前制作的一些多媒体课件,去简单的描述出所学文章的大致信息轮廓,然后这时教师要注意去一步一步的去引导学生,不要直接就写出文章的整个轮廓,要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说每一个轮廓是什么,然后教师就负责写在黑板上,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鼓励。轮廓这个环节做完后,要让学生用英语去说出文章的整个含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在对文章深刻理解后,对所学到的知识要去应用,去输出。在对英语阅读文章进行理解后,然后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就要实行对语言的应用,对语言实行输出这个过程,这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过程和最终目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所学单词进行造句,检验他们所掌握的程度,然后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习去做,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实行对话形式,但是前提是必须用到文章中新学到的知识,总之,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很进步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戚晓娟,刘瑞雪.如何开启记忆之门——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戚晓娟.自然全息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洪梅.全息态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4]李淼,刘凤萍.高职高专全息态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中学生学业成效性别差异成因及影响实证研究”FJJKXB13-123。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7

当前, 多数的多媒体技术多是2维平面技术, 学生在观查时不够形象、直观, 学生不能直接从全方位各角度观查每个部分, 使得目前多媒体的技术在运动动生理实验教学中突显不足, 通过多个2维平面表现一个实验环节, 费时费力, 给教学带来很多不变, 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 教学任务是在多课少时的条件下下完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用心得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是透光石要注意到, 教师与电脑的联系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操作适度, 既要灵活多样的表现出好的教学效果, 又要克服多媒体技术在运动生理学的弊端。

二、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特点

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的产生填补了多媒体在有些内容不能直观反应这个缺点, 全息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显示系统和3D软件构架成的全新的可以带来强烈视觉体验的新型多媒体演示技术。在特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领域中, 某些实物和抽象的物体教师没有办法展示给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多用语言进行描绘, 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描绘得到信息, 而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则弥补了这一技术上的缺陷。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是在模型的基础上, 在视觉和听觉以及空间感觉等方面进行全息式成像。这种成像效果既直观, 又逼真。这种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领悟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 全息式成像系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主导技术, 它不单可以平面成像, 还可以单面物体成像, 同时还能不同角度、不同内容成像。

这些技术是语言描绘和模型技术无法比拟的, 教师应用全息式成像技术大大弥补了教学仪器的不足。

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特点和优势:

1) 在原有的基础上, 再造出立体的全方位的影像, 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 对于收藏和保存都极具价值。

2) 景物还原性, 逼真性, 立体感强, 形象可视, 在激光器的作用下可以在种实验内容的条件下展示, 实验效果高效而明显。

3) 全息投影是一项专利技术, 它不等同与佩戴眼镜的3D技术, 而是从不同的视角上利用投影设备把立体图像呈现在一种国外进口的全息膜上, 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图像的各个方面, 从而真正达到立体成像。

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分为三种:

1) 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这是一项来自于美国的新型技术, 它标志着显示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利用成像技术在气流中形成一种立体图像。这种技术与源海市蜃楼的原理颇为相似, 利用分子在震动时产生的不平衡产生的图像, 具有多层次性和立体感。

2) 激光束技术:是日本Science and Technology公司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激光束来投射实体的3D影像, 这种技术是利用氮气和氧气在空气中散开时, 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 并在空气中形成一个短暂的3D图像。这种方法主要是不断在空气中进行小型爆破来实现的。

3) 360度幻影成像是一种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 营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围, 效果奇特, 具有强烈的纵深感, 真假难辩。形成空中幻象中间可结合实物, 实现影像与实物的结合。也可配加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适合表现细节或内部结构较丰富的个体物品, 不同于平面银幕投影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 全息投影技术是真正呈现3D的影像, 可以从360°的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给学生们感觉是完全立体的。

三、结论

在生理实验教学课堂中, 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大势所趋, 把生理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生理实验充分发展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今天, 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在运动生理教学过程中提升实验水平及效果, 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 在提高实验效果的可信度加大学生实验的力度吗, 丰富实验的信息量, 扩展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增强运动实验教学的机动性、广泛性、实验性, 创设和谐的、生动的、直观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及其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在技术上可以直观的反应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在生理实践教学中可以广泛的应用,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项技术对生理实验教学的教室要求较高, 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 更要对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全方位的掌握,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平面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诸多不利, 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的产生及在运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将目前的多媒体技术在运动生理教学推向一个新台阶, 让学生在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空间观察实验内容,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直接、形象的体会所学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统一, 更有效的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很好的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摘要:在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目前的多媒体技术种类较为丰富, 之所以用之广泛, 是因为通过多媒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全员性、多信息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运动生理学实验是联系课堂理论教学的桥梁,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其意义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学会分析和运用实验数据来指导体育运动和教育实践, 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目前, 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 各高校大都面临着实验设施不足、实验经费紧张的局面, 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的出现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水平再上一个新高度, 发生了质的改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运动生理学实验,交互式全息成像系统技术

参考文献

[1]孔晓霞, 李琳, 陈宝琅.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邓重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现代教育技术[J].2005.

全息照相的教学 篇8

关键词:现场勘查,刑事照相技术,现场照相

1刑事照相的性质与作用

刑事照相是运用照相方法, 对发生案件的地点和遗留犯罪痕迹、物证的场所, 按照现场勘查的规定和办案工作的要求, 把现场状况及痕迹物证的特点、位置等。如实地拍照下来, 为研究案情性质, 分析作案手段, 进行现场实验提供资料, 为技术检验、鉴定提供条件, 为起诉、审判提供证据。所以, 刑事照相是利用感光材料和专门的照相方法, 显示、固定、检验与犯罪有关的客体形象的一门科学技术, 是以揭露和证实犯罪为目的。刑事照相是运用, 感光材料和专门的照相技术方法, 记录, 显示, 固定和检验与犯罪有关的客体影像的一门科学技术。基本性质:执法取证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为法制服务, 具有证据意义和强制性真实性, 要求客观准确, 不可增减, 改变, 伪造艺术性, 形式内容和谐统一。

作用:a.固定犯罪现场状态, 记录勘验, 搜查, 扣押等侦查活动过程和情况, 发现, 固定, 收取和保存物证。b.复制技术检验资料, 记录检验结果。c.显示客体特征, 恢复, 显现与犯罪有关的事实。d.收集和储存犯罪资料, 用以辨认罪犯, 查对赃物罪证。

2刑事照相标准与方法

刑事照相标准是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刑事照相、录像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1现场照相。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向拍照法、相向拍照法、多向拍照法、直线连续拍照法、回转连续拍照法和测量拍照法等现场照相方法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刑事案件现场照相, 治安案件和灾害事故现场照相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2单向拍照法。a.定义单向拍照法是指从单一方向对被拍物进行拍照的方法。b.方法:2.2.1拍照点的选择应与拍照对象的特点、拍照目的和反映的内容与范围相适应。2.2.2调焦时, 除使主体成像清晰外, 在不同距离上的景物也要成像清晰, 即整个画面中的景物都应是清晰的。

2.3应用范围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现场重点部位照相和现场细目照相。

3相向拍照法

3.1定义以相对的两个方向、相等的距离对被拍物进行拍照的方法。

3.2方法:

3.2.1两个拍照点应尽可能做到距拍照中心部位或目标位置的距离一致, 拍照的两个方向尽可能相互对应。3.2.2防止逆光出现反光现象, 如果出现, 可更换拍照点避开或在相机镜头上加偏光镜、遮光罩等来消除;逆光时应增加曝光以保证所拍摄的画面影调一致。3.2.3对于同一个现场, 所拍摄的画面控制条件应该基本一致, 编排时应以上下或左右形式编排在一起, 并给以恰当的文字说明。

3.3应用范围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和现场重点部位照相。

4多向拍照法

4.1定义从几个不同的方向, 以相等的距离对被拍物进行拍照的方法。

4.2方法:4.2.1根据被拍对象和现场环境的特点, 确定好拍照点的数量和位置, 可作三向交叉、十字交叉等多向拍照。4.2.2每个拍照点与被拍物中心点距离应基本一致。4.2.3每个画面的取景构图均应处理好重点和全部 (或局部和整体) 的关系。4.2.4对于同一个现场, 所拍摄的画面控制条件应基本一致, 邻近编排在一起, 并给以恰当的文字说明。

4.3应用范围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和现场重点部位照相。

5直线连续拍照法

5.1定义相机焦平面和被拍物平面平行、等距, 沿着被拍物直线移动并将其分段连续拍照成若干画面的拍照方法。

5.2方法

5.2.1照相机镜头的视场角不能大于55°;应当采用三脚架固定相机拍照。5.2.2拍照时所有镜头物距必须相等, 同时要求照相机镜头光轴垂直于被拍物面。5.2.3用于比对检验用的客体, 必须进行比例照相。5.2.4确定所拍摄的画面拼接线时, 应避开现场重点物品和痕迹物证的主要特征。相邻画面要重叠, 重叠区应占每个画面的1/4~1/5。5.2.5对于同一个现场, 所拍摄的画面控制条件应基本一致。

5.3应用范围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现场重点部位照相和现场细目照相。

6回转连续拍照法

6.1定义固定拍照机位, 水平或垂直方向转动镜头, 将被拍客体分段连续拍照成若干画面的拍照方法。

6.2方法:6.2.1照相机镜头的视场角不能大于55o;应当采用具有旋转功能的三脚架固定相机拍照。6.2.2拍照点应选在能够看到现场全貌并正对现场中心的位置, 取景构图应把主要被拍对象安排在画面的结构中心或前景醒目的位置上。6.2.3确定所拍摄画面的拼接线时, 应避开现场重点物品;相邻画面要重叠, 重叠区应占每个画面的1/4~1/5。6.2.4回转连续拍照法所拍摄的画面应做一次性调焦和收缩光圈;利用调焦技术, 以便获得最大的景深。6.2.5对于同一个现场, 所拍摄的画面控制条件应基本一致。

6.3应用范围现场方位照相和现场概貌照相。

7测量拍照法

7.1定义将带有标准刻度的比例尺与被拍物一同拍入画面, 根据比例尺可以测量出原物及其特征大小的拍照方法。

7.2方法:7.2.1拍照前, 将不反光、无折皱的比例尺放平置于被拍物的一侧, 有刻度的一侧面向被拍物。拍照时, 照相机镜头与被拍物和比例尺要保持垂直。7.2.2当拍照横向物体时, 比例尺应置于被拍物下方居中部位, 与画面成比例横放;当拍照纵向物体时, 比例尺应置于被拍物的右侧居中部位, 与画面成比例纵放;当拍照足迹时, 比例尺应置于足弓部内缘一侧居中部位, 与画面成比例放置。比例尺应与被拍物的主要特征在同一水平面上。7.2.3当进行黑白摄影时, 如被拍物为深色调, 应选用黑色衬底白色条格比例尺;如被拍物为浅色调, 应选用白色衬底黑色条格比例尺;如被拍物为黑、灰、白变化色调, 应选用黑白相间比例尺。当进行彩色摄影时, 除可选用上述比例尺外, 还可以选用各种彩色相间的比例尺。如果被拍物为透明客体, 拍照时可选用透明比例尺。7.2.4当被拍物长度超过10cm时, 为保证照片按比例准确还原, 要求拍照时使用的比例尺长度不短于物体的1/2。7.2.5当拍照步幅、车辙等较大范围痕迹物证时, 应在被拍物一侧按比例放置贯通画面的皮卷尺。7.2.6需照相提取具有检验鉴定价值的重要痕迹物证时, 可以加放直角比例尺。7.2.7进行偏角摄影拍照痕迹物证时, 应加放圆形比例尺。

7.3应用范围现场细目照相。

8推断性鉴定结论

爱照相的于老师 篇9

记得一天上午听完课, 才十点多, 于老师对我说:“小丁, 早上还有点时间, 不如到你家坐坐, 去抱抱你女儿。”我带着于老师来到住处楼梯口, 见女儿正在楼下的草地上, 蹲着身子玩弄着什么。见我回来了, 她马上小跑过来, 边跑边叫爸爸。

于老师见状, 立刻说:“你很受女儿欢迎, 看来你是一个不错的爸爸。”说着, 伸出手, 走向女儿, 亲切地说:“来, 爷爷抱抱!”真奇怪, 一向不要生人抱的女儿居然同意了, 任由于老师把她抱起, 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看来, 于老师天生就让小孩子喜爱。这时, 于老师连忙说:“来, 给我们老少照一张。”我急忙拿出相机准备拍照。谁知我刚拿出相机, 女儿嘴巴一扁, 张嘴大哭起来, 眼泪吧嗒吧嗒地流出来。于老师见了, 笑得更欢了。

回味这一幕情景, 我耳畔总会响起于老师的那句话———要做一个让女儿喜欢的爸爸, 从小给她读故事, 一定要记住, 而且要天天坚持噢!

于老师和我在一起的时候, 每当有值得回味之事, 便让我拍照。另外, 我也发现, 于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时也是如此。

于老师第一次到我所教的班级做客, 全班同学都兴奋得不得了。他们知道于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心中对于老师的佩服和喜爱早已溢于言表。于老师走进教室, 优雅地举起手挥了挥, 满脸微笑, 脸上写满了慈祥、亲和与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面对这样的笑脸, 有哪一个孩子会不喜欢呢?于老师微笑着走到讲台边, 对大家说:“这一次, 丁老师要我来看看你们, 机会很难得, 不如我们拍个照, 留个影。”同学们一听, 欢呼雀跃, 全部聚拢到于老师的身边, 拉手的, 搭背的, 似乎他们不是第一次见面, 倒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满是喜悦, 满是激动。

简单至极的方法, 正是用得恰到好处, 才达到了惊人的效果。于老师就是这样来“笼络”小孩子的心的, 这就是于老师的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李振村老师说的一句话:智慧于永正, 大智若愚,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如果教学设计上的一些环节十分精巧, 这是小智慧, 而这些环节设计以外的行为才是大智慧。这一张张照片, 不正是于永正老师的大智慧吗?

还有一次, 于老师给我校一个班上作文课。课堂上, 他让班上的同学模仿狗打架的叫声。有一位女同学上台表演, 演得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于老师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当即说:“你太了不起了, 太了不起了, 我要与你合个影, 让我成为你的粉丝。”同学们听了, 哈哈大笑, 在笑声中, 留下的是这永远留存的美好瞬间。

此刻, 我不禁想起每年一次的“千课万人”活动。活动期间, 每一次课间休息时, 都会有无数的教师拥过来, 让于老师签名、拍照。于老师毫无半点厌烦之意, 总是微笑着答应。直到上课铃声响起, 这些围过来要求签名、拍照的人, 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催促下, 才不得不回座位听课。每到此时, 于老师会立即安慰一句:“没事, 下课再来, 我还在这里等你们!”此时, 坐在一旁听课的另一位特级教师戏称道:“于老师不愧为当今教坛的大众情人啊!”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于老师也笑了, 边笑边说:“这个称号我喜欢!”

真彩色全息图的研究 篇10

彩色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是全息显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积全息图利用厚乳胶记录介质记录的多层干涉条纹的布拉格衍射效应,能用白光再现出很好的真彩色全息像[1]。但是这种全息图只能记录在厚乳胶上,不能用模压方法转印在聚脂膜上。现在大量应用的全息防伪标识属于模压全息产品,其彩色化常采用单色激光多次记录编码的彩虹全息来实现,一般称作假彩色全息图。人们也企图利用这种编码彩虹全息图来实现把彩色图片制成彩色全息图,这在全息防伪标识的制作中将有广阔的用途。把彩色图片制成彩色全息图,一般要用红、绿、蓝三种波长激光器和全色全息干版把一张彩色透明片的三种颜色信息记录成三个彩虹全息图,这种合成的彩虹全息图在白光照明下可再现出真彩色全息像[2]。另外也可先把彩色图片按红、绿、蓝三色分色为三张黑白正片,以不同的物、参光夹角用单色激光器在同一全息干版上记录下这三张分色片的彩虹全息图,用白光照明这全息图仍可再现出真彩色象[3]。目前真彩色全息图的制作方法较多[4~6],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安装有三色光栅的照相机直接拍摄彩色景物,通过一次暴光,把彩色景物的红、绿、兰信息编码记录在一张与三色光栅密接的黑白胶片上,用单色光以不同的物、参光夹角在同一全息干版上记录下这张分色片的彩虹全息图,用白光照明这全息图可再现出真彩色像。本方法制出的彩色全息图色彩清晰、还原性好。

1 编码片的获得

在照相机中安装三色光栅,三色光栅紧贴在相机中的黑白胶片上,用照相机直接拍摄彩色景物,其景物的彩色信息通过三色光栅成像于在黑白胶片上,这样通过三色光栅的一次空间编码在黑白胶片上获得一张彩色景物图像的编码片,即彩色景物的信息按颜色组分编码记录到一张黑白胶片上。

我们可以把三色光栅[7]写成:

其中k为常数,p0为三色光栅的空间频率,x,x',x''和为红、绿、蓝三种光栅的取向。其x和x'及x和x''的夹角分别为90°和135°。

景物T(x,y)透过三色光栅TT=(x,y)在全色黑白胶片上成像,经过一次暴光和感光冲洗并处理后,得到:

如果能控制γ=2,则得到黑白编码片的振幅透过率为

其中k'为常量,tp是tr,tg,tb的线性函数,从上式知,彩色景物的信息通过三色光栅一次暴光记录在同一张黑白片上,实现了编码。

2 彩色全息图编码片的分色记录过程

图1是编码片的分色记录光路图。一单色光(He-Ne激光)由M1反射经第一个半波片后进入一偏光分束器,分为两束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光Ⅰ、Ⅱ,光束Ⅰ可经分束镜分别以各自的入射角入射,光束Ⅱ经第二个半波片后,其光的振动方向改变并同光束Ⅰ的振动方向一致,经过M2反射扩束准直后射在黑白片OI上,此黑白片位于透镜L1的两倍焦距处,从透镜上衍射的光在透镜的焦平面上形成三个一级衍射焦点,它们分别载为原彩色图像中的红色信息、绿色信息和蓝色信息。分别挡住其中两个信息,让第三个信息的光射到一毛玻璃G上,散射光再通过后面的透镜L2和狭缝S,与某一角度的参考光干涉记录于干版上,即:先挡住绿、蓝信息,光开关E1打开,E2、E3关闭,让载红信息的物光与参考光干涉记录在干版上;然后打开光开关E2,关闭E1、E3,让载绿信息的物光与参考光干涉记录在干版上;最后挡住红、绿信息,打开开关E3,关闭E1、E2,让载蓝色信息的物光与参考光干涉记录在干版上。这样通过三次暴光把一张黑白编码片的红、绿、蓝三种透光信息分布以不同空间频率的全息图方式记录到同一张全息片上。下面给出从编码片中取出红、绿、蓝三色信息的数学描述。

图1中用激光束照明黑白编码片OI,经过透镜L1的焦平面滤波,最后在毛玻璃G上得到含某种颜色信息的图像,设振幅为1的平行光透过编码片OI的光场为

此光场经透镜L1后在其焦平面(ξ,η)上的场分布为

其中Tr,Tg,Tb分别是tr,tg,tb的付里叶变换,f是变换透镜的焦距,f0是光栅的空频,an是付里叶系数。由此式可见在ξ,ξ',ξ''轴上的付里叶频谱的不同级次将线性地色散开,如果光栅的空频f0大于彩色象所含的最大空频的二倍,则不同衍射级次不会相互重叠[8]。

由于所用的是单色激光,在经透镜后成的三基色信息的像中,若挡住绿、蓝信息的频谱,则可得空间谱面P2上相应的红色信息的频率成分为:

同理在P2上有绿色信息和蓝色信息的频率成分分别为:

这三种频率成分经透镜成象到毛玻璃上的过程,是一个付里叶变换过程。因为红色信息频率成分在毛玻璃上的像场分布为:

红色信息成分在毛玻璃G上的光强分布为:

这就是原彩色景物像的红色成分的光强分布。

同理,绿色和蓝色信息频率成分在毛玻璃上的光场分布分别为:

它们在毛玻璃G上的光强分布为:

这分别是原彩色景物像的绿色成分和蓝色成分的光强分布。

通过空间滤波,从编码片中解出了三种颜色成分的光强分布信息,以供作彩色全息图用。这里实际上是三次暴光同时记录了三个不同物参光夹角的三种颜色信息的三个彩虹全息图,其合成起来可用白光再现出一个真彩色像。

3 真彩色全息图的再现

按彩虹全息图的再现原理,每一种颜色信息对应的全息图的再现光都将在原物光狭缝的位置会聚成一系列色散的彩色狭缝像[9]。我们在不同的狭缝窗口处将看到不同颜色的彩虹像。对于这一由三张彩虹全息图合成的全息图来说,在同时再现出三张全息记录的同时,各全息图在原物光狭缝位置分别会聚成色散的彩色狭缝像。由于在记录这三种颜色信息的全息像时用了不同夹角的参考光束,因此再现出的三个像的衍射光方向就不同,这就使得三组色散彩色狭缝在空间的位置将在同一平面上互相错开。如果让记录红色信息彩虹全息图再现像的红色狭缝,记录绿色信息彩虹全息图再现像绿色狭缝和带蓝色信息再现像的蓝色狭缝三者在空间重合在一起,则在此重合处将看到原彩色照片所含红、绿、蓝三色信息以同样的红、绿、蓝三色重新合成在一起,因此可看到一个真彩色全息图像。我们采用本文的方法较容易得到了这种真彩色图像。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制作真彩色全息图的方法有以下特点:

1)用加有三色光栅的照相机直接将彩色景物的信息记录在黑白胶片上获得一张彩色图像的编码片,避免了先制作彩色透明片,再将彩色透明片通过三色光栅进行分色记录的复杂过程。

2)实验中是在同一张全息片上记录三个彩虹全息图,无须制作三张分色掩膜信息的全息图,避免了定位对准的困难,简化了操作步骤。

3)按要求将参光分成三束,分别对三路参光的强度、物参光夹角反复调整,不必在记录过程中改变光路,从而确保参考光方向定位。

4)用本方法制作多个彩色合成全息图,可节约大量胶片,简化合成全息图的操作过程。

5)用该方法获得的真彩色全息图,衍射效率高,其再现像效果优于单色像,像的色彩清晰,还原性好,能充分反映原彩色景物的颜色层次。

摘要:真彩色全息图的制作方法较多,为了提高真彩色全息图的质量,用安装有三色光栅的照相机直接拍摄彩色景物,通过一次暴光,把彩色景物的红、绿、蓝信息编码记录在一张与三色光栅密接的黑白胶片上,用单色激光同时再现出所记录的三种颜色的光强分布并将它们记录在一张全息片上作成彩色全息图,该方法的显著优点是制作过程中无须获得三张分色掩膜信息的全息图,改进了分色过程中的定位对准问题,提高了全息图的衍射效率,再现象的色彩明亮、保真度较高、还原性好。

关键词:彩色全息图,三色光栅,彩虹全息图,黑白编码片,颜色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森森,刘守,张向东.用SLAVICH全息干版制作真彩色DANISYUK全息图技术[J].激光杂志,2000,21(4):7-8.

[2]Kzuhiko Ohnuma,Fujio Iwata,Color rainbow hologram and color reproduction.Appl.Opt.,1988,27(18):3859-3863.

[3]范诚,江朝川,郭履容.一种新的真彩色彩虹全息术[J].光学学报,1991,11(11):1032-1035.

[4]王丁,曾毅,三色光栅制作真彩色全息图[J].激光杂志,2004,25(3):48-51.

[5]王丁,李劲松.散射光方法制作真彩色全息图[J].激光杂志,2003,24(1):45-47.

[6]龙涛.用全息分色法制作彩色全息图[J].激光杂志,2001,22(6):60-62.

[7]母国光.白光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彩色摄影术[J].物理与工程,2001,11(1):4-5.

[8]母国光,羊国光,庄松林.光全息及信息处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66-370.

爱的照相簿 篇11

男人的要求,让她感动。下一次约会时,车子的后座堆放着好几摞照相簿,都是他成长的纪念。她也不负所望,整理了几个纸袋的相簿赴约。

他们找了一家安静的咖啡馆,欣赏彼此的照相簿。看到对面这个人,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她的心情很平静。倒是他在看相簿的过程中,惊叹连连——“哇!好可爱的小天使。”“天啊!这简直就是日本美少女嘛!多冲洗一张给我。”他发自内心的赞赏,令她重新看待自己成长的意义。就算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他的真诚让曾经在青少年时期很不满意自己的她,脱去自卑的外衣之后,看到了丑小鸭的尊严与价值。

感动万分的她,不能免俗地问了一个自己都认为很笨的问题:“我真的有那么可爱吗?”“岂止是可爱,多么清纯啊!我真的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在10年前就认识你?”他停顿了一会儿,“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的天真,无庸置疑。我要求交换看照相簿,是想参与你的过去,从每一张照片的衣着、背景、人物及表情去了解你,以及你的家庭。”

她想起某一本书上的一句话:“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要紧紧相依。”眼前这个男人,不但积极地要和她携手迈向未来,也温柔地和她回顾过去,让她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一个女人成长的意义。

送她回家的路上,他看着堆放在车后座的照相簿,深情地对她说:“像不像是‘嫁妆一牛车’?”

莞尔一笑,她的内心多了些笃定。

一年之后,她答应了他的求婚,共同组成甜蜜的家庭。几年后,他们生下两个孩子,她不断升迁,成为高级主管。但这些成就对她而言,都不算什么。她觉得这几年来,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细心装订每一本照相簿,将来等孩子长大以后,会碰见缘定一生的意中人,她要帮助他们和心爱的人分享每一段成长的痕迹。

她会对陷入情网的孩子们说:“一个愿意珍惜你过去的人,才会懂得用真心来爱你。”

电子照相领域的环保技术综述 篇12

1臭氧处理技术

在电子照相中,需要对感光体进行均匀充电,通常采用电晕充电,在该过程中会产生臭氧,当空气中臭氧含量超标时,对人体有严重的损害,此外,臭氧的存在还会对感光体的感光层进行破坏而影响图像形成质量。

目前臭氧的去除通常是采用排气和过滤相结合的方式,典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为使用电子照相技术的彩色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内部气流图,感光体和带电器都容纳于平行排列的处理盒50中,在带电器对感光鼓进行充电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将分布在处理盒50的周围,通过驱动排气扇1 00使得处理盒50周围的含有臭氧的空气沿着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先后经由第一过滤器241和第二过滤器242过滤后由排气扇1 00排出到装置外部,其中第一过滤器241用于过滤挥散的调色剂等尘埃,第二过滤器242用于过滤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这样的结构,减少了臭氧向装置外部的排放。其中,用于过滤臭氧的过滤器通常选用蜂窝状孔的铝或纸、不锈钢制或陶瓷制的穿孔材料、或者活性碳作为基材,在基材的表面上承载臭氧去除物质,氧化锰是最常采用的臭氧去除物质,在其催化作用下,臭氧转化为氧气排出,此外伴随这臭氧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在带电器的壳体上设置开口,该开口与排气的管道相连接,在驱动排气扇排气的时,臭氧通过开口进入排气管道,进而从排气扇排出到装置外部。

2耗材回收技术

电子照相技术中消耗量最大的耗材是纸张,对于纸张的回收利用,除了工业上常规的回收处理之外,在电子照相领域中,还可以通过使用可消色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来达到纸张回收重新利用的目的。可消色调色剂是一种当对其形成的可视图像加热到消色温度时将会消色的调色剂,从而形成该可消色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将能够再次使用[2]。

在电子照相技术中,显影后的图像需要经过定影操作来定影在纸张上,其中定影操作是对形成有显影图像的纸张进行加热、加压来使图像定影的,对于可消色调色剂来说,要求其消色温度要高于定影温度,否则在进行定影操作时,可消色调色剂图像将消色,无法得到可视图像。

进一步的,使用电子照相技术的打印装置也可以利用其中执行定影操作的定影装置来实施消色处理,即可以使打印装置工作具有图像形成模式和消色模式,图像形成模式中打印装置进行图像形成,定影装置的加热温度控制在定影温度,在消色模式中,打印装置不进行图像形成,将已经形成有可消色调色剂图像的纸张直接馈送到定影装置,定影装置的加热温度控制在比定影温度高的消色温度,从而对可消色调色剂进行消色,纸张可以被重新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并不是可以无限的循环下去的,重新利用的纸张上的可消色调色剂并没有被去除,其仍存留在纸张上,而当纸张上的调色剂厚度增大,定影装置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更高的温度来进行定影,定影装置的负担加重,当纸张上的调色剂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将无法定影,此时纸张将不能再被重用。尽管如此,但是可消色调色剂的使用仍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纸张的消耗。

除了纸张外,印刷过程中收集的废弃调色剂也可以通过粉碎、分级等处理被重新使用,且感光鼓的法兰和鼓轴、调色剂容器等各种零部件,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也可实现再利用。

3环保鼓励系统设计

在使用电子照相技术进行印刷的过程中,无论是消耗纸张、调色剂等耗材还是消耗电力,都会相应的产生CO2等温室效应气体,破坏环境,但对于用户来说,这种破坏并不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因而为了使用户了解到自身操作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鼓励用户保护环境,各种环保鼓励系统得到了开发和应用。株式会社东芝从鼓励、建议用户减少环境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将与打印中节约纸张的张数对应的CO2排出减少量告知给用户,使用户明确自己的操作减少了多少CO2排出量,其中双面打印、多合一打印和使用可消色调色剂进行消色打印都是减少纸张使用张数的手段。夏普株式会社也提出了一种环保点数的计算方法,在消耗电力或者耗材时扣除环保点数,节约电力时增加环保点数,并对用户进行告知,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用户保护环境。

4结语

本文中仅简要分析介绍了臭氧处理技术、耗材回收技术和环保鼓励系统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具有研究前景的环保技术,例如对于耗电最大的定影装置而言,通过更合理的电力控制方法减少其电能消耗,又如设计节约模式,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更少的调色剂来进行成像。可以说在未来的一端时间内,环保技术研究都将是电子照相领域的研究重点。

摘要:环境保护是目前各个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电子照相领域中环境保护相关的几种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包括臭氧处理技术、耗材回收技术和环保鼓励系统设计,并探讨了环保技术在电子照相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电子照相,打印,臭氧,耗材回收,环保

参考文献

[1]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图像形成装置,C N 102445894,20120509.

上一篇:现代教师的时代精神下一篇:营养知识

本站热搜